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导论课程探索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大类招生是高考招生的新方向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 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大类招生是高校根据行业领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 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 而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变革, 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也是高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高考制度的改革给高校带来了共性的影响, “专业 (组) +学校”的志愿填报模式, 倒逼高校进行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实现内涵式发展。2017年12月随着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敲响了提升教学质量的警钟, 专业需要明确课程的基本要求。专业导论课作为导引性的专业必修课程, 发挥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功能, 其课程性质和定位是帮助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认同度和敬重度。

二、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我国高校专业导论课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经过三十多年的演变, 在课程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2], 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2013年教育部启动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确立了27个专业导论类的课程项目, 同年教育部召开了专门的专业导论类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 26所高校的近60名学者教授就专业导论课建设进行了研讨。

专业导论是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的专业入门课程。专业导论可分为“导”与“论”, “导”即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内涵、核心概念和学习方法, “论”则包括论述专业沿革、研究领域、社会价值和发展趋势等[3]。

随着“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的采用, 专业导论课程急需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自由选课、从容选方向, 提高专业与自身的契合度, 如何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因材施教, 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问题。专业导论课程一方面有机地连接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 另一方面有效地贯穿于学生大学本科期间的专业教育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 是十分重要的中转站。

三、课程的功能

(一) 提升专业认识度

高等学校中的各个专业究竟是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及其家长来说是一头雾水。他们中的大多数仅仅是在高考报志愿前后才“快餐式”地了解有关专业, 相对于专业究竟是什么而言, 专业的录取分数更被他们看重。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专业到底是什么, 人们的判断模式基本上沿着这样的路径:录取分数高=专业好=就业好=工作收入高, 但这是极其模糊而简单的认识, 不具体也不明确。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就业前景、发展走向、前沿课题等内容的介绍, 使学生全面清晰地了解所学专业, 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奠定基础。

(二) 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新生进入大学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应试教育下习惯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模式;比如课余时间较多, 不知道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大学学习方法和专业方向的介绍, 积极引导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利用阐述专业发展历程和学科前沿方向, 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期待和对专业的感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三) 增强专业认同感

新生没有形成职业定位, 普遍存在对专业前景迷茫, 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 学习动力不足, 专业基础课不重视等现象。教师在专业导论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向学生介绍专业理念, 使学生深刻认识本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克服专业学习的思想障碍, 培养对专业的热爱, 进一步调动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树立将来从事所学专业的信念。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并不断将内化的专业认同转化为外在的学习行动, 形成内外统一、主客体协调、主客观一致的良性学习模式。

(四) 确立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渴望成长而自主成长能力不完善的关键时期, 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定型时期, 做好专业导论课程, 能够正确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 缩短适应期, 为实现培养目标, 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以“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专业导论课程, 教师充分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元素, 不断优化课程育人功能。

大学期间每一位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 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课程可以指导学生理性思考, 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寻找感兴趣的专业领域, 锁定学习方向, 为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学生在课上除了了解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外, 还可以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储备。从某种程度上说, 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 (林学类) 为例, 介绍《专业导论》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

(一) 课程目标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OBE) 的反向设计原则, 修订了60多门课程大纲, 重点理顺课程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初步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成为全国首家林学类第三级专业认证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 (第三级) 试行标准》, 林学专业根据社会的外部需求和学校的内部需要, 构建了表述明确、具体、可衡量、可达成、反映毕业生发展预期的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学生除具有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基本思想政治品德和个人素质外, 更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5]。依据培养目标又确定9项毕业要求, 再把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条指标点, 每条指标点的实现均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 最终形成课程体系[2]。

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林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基本的知识结构, 以及各学年主要课程基本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9。

课程目标2:了解林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应毕业要求8。

课程目标3:了解本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和技能要求, 从而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形成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及知识结构, 对应毕业要求9。

(二)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专业导论课程主要回答专业研究什么、为什么学、学什么知识、怎么学明白、学会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专业导论》课程0.5学分, 理论教学8学时, 分四章。第一章林学及其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支撑课程目标2;第二章林学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支撑课程目标1、3;第三章林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支撑课程目标1;第四章林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支撑课程目标3。

五、小结

专业导论课程本身既是一门课程, 又是对专业其他课程的梳理和总领, 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该课程通过对专业的概括、总结、畅想, 帮助学生构建对专业的认知体系, 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 顺利融入大学学习。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国内高校在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但仍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 希望早日总结经验形成比较规范的全国性的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标准, 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保障。

摘要:大类招生是近年来高校招生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 高校根据社会的外部需求和学校的内部需要,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新的课程体系。专业导论课程作为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 一方面让学生快速了解所在专业, 另一方面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本文就专业导论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功能进行探讨, 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导论

参考文献

[1] 刘雪.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工会论坛, 2013, 19 (1) :131-133.

[2] 刘佰合.专业导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历史学专业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6) :36-39.

[3] 胡继飞.专业导论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 2017 (6) :33-36.

[4] 田晓红, 雷巧莉.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内涵、特征、功能及设计策略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 2017 (2) :69-74.

[5] 苗艳凤, 关惠元.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12 (5) :62-65.

上一篇:我国网络金融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下一篇:炼焦煤检验过程控制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