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

传染病疫情中的媒介使用与知识获取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四川十所高校青年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学生群体的媒介使用与知识获取情况。研究发现,微博和新闻客户端是最受青年学生信任和依赖的媒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虽然并非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媒介,但其在学生群体心目中依然具有最高的公信力。在有关新冠肺炎的知识掌握情况方面,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对传染病的基本认识存在着一定缺陷,集中体现为对新冠肺炎基本性质、命名等问题的认知错误。数据分析显示,受访者对电视、微博、新闻客户端三种媒介的接触均可以正向促进其知识的获取,而对短视频的关注则会负向抑制其知识的增长。文章最后提出了上述发现对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带来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媒介使用;媒介依赖;媒介可信度;知识获取

一、引言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牵动亿万人心。由于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这场传染病疫情引发了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既有的研究表明,当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公众的信息需求最为旺盛,其需求特征与结构呈现多元且快速变化的趋势。①尤其是对于新出现的重大急性传染性疾病而言,由于科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和研究尚不够深入,也缺少经过临床试验的上市疫苗,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强烈的风险感促使人们去积极寻求各类信息来应对风险和缓解焦虑。有学者指出,与“非典”时期以大众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移动智能端和社交媒体的兴盛,不仅改变着社会传播的格局,也影响公众对媒介的使用、评价和信任方式。②然而在既有的文献中,研究者们常常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传染病疫情中的信息公开、谣言治理、舆论引导等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信息接收端一方民众的信息需求和媒介使用问题。本研究认为,探讨公众获取新冠肺炎相关信息的渠道、关注的信息类型、对信息接收渠道的信任程度,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媒介渠道发布健康信息,从而实现疫情防控信息的精准化投放和有效传播。

二、文献综述与拟研究的问题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人们接收的是单一的、同质化的信息,公众在信息传播中更多地扮演着被动接收的角色。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利用互联网获取各类健康信息成为当下民众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③有学者研究发现,当传染病暴发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从社交媒体中获取和分享相关信息。④特别是当传统媒体不能提供及时、充裕的信息時,社交媒体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⑤值得一提的是,既有的研究发现,国内民众不仅聚焦于本地的健康信息,也会关注埃博拉(Ebola)、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H7N9禽流感等全球性传染病疫情。⑥那么,在本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公众的信息获取情况又呈现出怎样的图景呢?为此我们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一: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主要关注的信息类型包括哪些方面?

有研究者指出,在考察公众对传染病疫情的认知情况时,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⑦:一是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西方一些研究发现,由于煽情主义和虚假信息的存在,公众对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并不完全信任。⑧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健康领域是谣言泛滥的重灾区;⑨二是科学议题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新发的传染病而言,诸如传播途径、基本传染数(R0)等问题并不能很快弄清。⑩这两类因素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传染病疫情中的媒介使用行为,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人也许关注到了媒介信息,但却不一定认同媒介信息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跳出单纯的媒介接触行为,来考察公众对媒介的信任状况。社会学家卢曼(N.Luhmann)指出,信任既是一种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也是一种减少不确定性的手段。于是,当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来源之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网络健康信息的可信度问题上。总体而言,学界对在线信息可信度的研究包括信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方面,其中渠道可信度是传播学中最常见的关注对象。针对疫情期间人们对不同媒介的感知和评价状况,我们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各类媒介渠道可信度的评价情况如何?

正是由于突发传染性疾病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的关注也呈现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在持续的媒介使用过程中,受众是否对特定类型的媒介产生了功能或情感上的依附,或生成了使用黏性?这便是传播学中所称的“媒介依赖”。鲍尔·洛基奇(Ball-Rokeach)和德弗勒(DeFleur)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Media-system dependency)指出,结构性因素是影响人们媒介依赖的重要原因,当社会中的变动和冲突越多(比如发生大的灾难或突发事件),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也随着增多,而不确定性则会促使人们去寻求媒介信息。微观层面的媒介系统依赖论以“目标”(goal)为导向,这些目标既包括社会理解的目标,也包括如何行动的目标。尤其是在感知到威胁的情况下,人们该如何理解这些威胁,又该采取哪些行动,这些目标都会增加人们对媒介的依赖。基于这种分析,我们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三: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公众对各类媒介渠道的依赖程度如何?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媒介接触有助于个体知识的习得。比如先前关于“非典”的研究发现,公众的信息接触可以显著影响与其健康风险有关的知识水平。罗文辉等人于2009年猪流感疫情期间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调查也显示,受访者对猪流感议题的关注度可以正向提升其有关猪流感的知识。这说明除了考察媒介接触这种行为之外,还有必要聚焦媒介接触的效果问题,即媒介接触是否有利于公众关于传染病知识的习得?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兴盛的时代,这个问题似乎不足以成为问题,因为传统媒体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报纸刊登什么民众就阅读什么,电视和广播播放什么公众就只能观看收听什么。然而在今天的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新媒体的显著优势在于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开放性和传播的互动性,公众不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和观看的内容,还能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创作和发布信息产品。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虽然赋予了普通网民更多的信息自主选择权,但一些负面问题也逐渐显现。一个典型例子是信息的娱乐化、肤浅化趋势降低了人们的文化品位,消解着人们的理性精神,容易将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许多谣言和不实信息夹杂其间,极易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干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领域的信息泥沙俱下。因此,如果公众接收了太多的谣言和非理性信息,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传染病防治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有必要探析如下两个问题:

研究问题四:在此次疫情中,公众对新冠肺炎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如何?

研究问题五:公众对各类媒介的关注是否影响了其对于新冠肺炎的知识获取?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学生。这是因为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其保护行为实施情况,可以为教育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首先,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人口密度较大的集体环境内,呼吸系统的传染病也更容易在该人群中传播和扩散。因此,鼓励学生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有助于最大程度减少校园疫情暴发。其次,高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在线下复课之后,将会再一次产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因此,复课之后的预防措施是否到位,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健康。再次,从长远来看,除了突发性的新冠肺炎传染病疫情之外,每年冬春季节也是流感的高发季。学生群体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自我保护措施,将会长期受益。因此,只有了解了大学生群体对待传染病疫情的风险防控态度和应对行为,才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疫情防控方案。

本研究在四川省内34所普通本科高校中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在两所“双一流大学”中随机选取一所高校,在六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随机抽取两所,在其他28所一般本科院校中随机抽取七所院校。由于疫情发生期间各高校尚未线下复课,遂采取线上调查的方式,委托各个院校的教职员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分发问卷。本研究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20年2月25日至29日,历时五天的调查分两次总共发放问卷1500份,最后回收到有效问卷835份。在具体的样本分布方面,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为60.6%(506人)和39.4%(329人)。其中共有624名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调查,所占比例为74.7%,共有175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调查,所占比例为21%,还有36名博士研究生填写了问卷,所占比例为4.4%。在学科分布方面,人文社科和理工农医的人数比例大致均衡,分别为48.6%(406人)和51.4%(429人)。

(二)变量测量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年轻人习惯于使用社交媒体而非传统的报纸、电视来获取新闻资讯。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受访者对各类新媒体的关注和使用情况。同时,由于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学生身处家中,电视依然是家庭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接收渠道,故本研究也考察了受访者对电视这种传统媒介的关注、依赖和信任情况。具体而言,问卷中询问了受访者在获取新冠肺炎相关信息时对电视、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网页六类渠道的分别关注程度、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选项均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法赋值。

在关于新冠肺炎信息关注类型方面,本研究设置了一道多选题来询问受访者对于各类信息的关注程度,选项包括“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症状”“新冠肺炎病毒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传播”“普通人可以采取哪些手段预防新冠肺炎”“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国进展实时数据”等七类。

关于新冠肺炎知识水平的测量主要从基本概况、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手段四个维度设置了八道判断题,题项设置方式参考了HO等人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研究。受访者回答正确的题项计1分,回答错误或选择“不知道”的答案计0分。将全部题项得分加总,得到了每个受访者关于新冠肺炎的知識水平。

最后,我们将性别、年级、专业三个人口统计学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和专业两个变量为哑变量,男性取值为1,女性取值为0;人文社科相关专业赋值为1,理工农医类专业赋值为0。

四、研究发现

由表1可知,在各类媒介渠道的关注度方面,呈现出“微博”>“微信”>“电视”>“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网页”的趋势。这说明青年学生对微博和微信两种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最高,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并没有完全被取代,用户对其的使用频率依然高于新闻客户端和短视频。在公众关注的信息类型方面,右图显示受访者最迫切想要获知的是有关传染病疫情防控措施的知识,其次是新冠肺炎传播渠道方面的信息。由此可知青年学子普遍能够认识到这场传染病的严重性,而且自我防护意识都较强。

然而,单纯的媒介的关注程度一个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在传播学中,媒介接触包括“习惯性的”(habitual)和“偶然性的”(incidental)信息接触行为。“偶然性的”媒介关注是一种无意识的接触行为,比如刷微博或刷朋友圈时无意间看到了某条新闻,而“习惯性的”媒介关注则是一种常态化的、目的导向的(goal-oriented)信息获取行为,通过媒介依赖的指标更能反映问题。因此,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受访者对于各类媒介渠道的依赖情况。表1的第4列指标显示,受访者对于各类渠道的依赖程度呈现出“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电视”>“短视频”>“网页”的趋势。这说明微博在青年学生的资讯获取方面是首选媒介,而新闻客户端作为一种专门的信息获取渠道,凭借丰富的新闻资讯、实时的信息推送和互动的社交功能赢得了青年学子的青睐。受访者对微信的关注度虽高,但依赖度却低于新闻客户端,这充分体现了两种媒介本身定位的差异:微信主要用于社交联系,而新闻客户端则主要致力于信息发布。

最后,媒介信任程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用户依赖某种媒介的原因。比如Wanta等人的研究发现,媒介依赖可以正向预测受众对媒介可信度的评价。罗文辉等人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调查显示,媒介接触和媒介依赖两个变量都与媒介可信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媒介依赖的预测力更强。一项来自青年群体的调查同样显示,受访者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可以正向预测其对新媒介的可信度评价。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检视受访学生对于各类媒介的信任程度。然而表1的数据却显示,受访者对各类媒介的信任程度呈现出“电视”>“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网页”>“短视频”的态势,这一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产生了差异。这说明在疫情期间依赖某种媒介,并不一定意味着绝对信任该种媒介。这项发现提示我们,用户之所以依赖某种媒介,除了对其信任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该媒介的便利性、时效性等其他因素。比如受访者虽然对电视的信任程度较高,但由于电视不易携带、线性传播缺乏互动等特质,使公众很难对其产生绝对的依赖。

在新冠肺炎知识的掌握方面,全部受访者关于8道题的总体得分均值为5.7分(满分为8分),略高于4分的平均值,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2显示受访者对于新冠肺炎传播途径的认识最为准确,但对于病毒基本概况的认知最为薄弱。虽然新冠肺炎被国家纳入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的是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而“SARS-Cov”的命名实则是西方少数研究者的提法,这种提法容易导致污名化。这项发现启示我们,在针对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仅注重疾病预防知识的科普,还要注重对疾病性质、命名等基本问题的宣传教育。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何种媒介接触渠道会促进公众对于传染病知识的获取。表3的分层回归模型显示,在第一层回归模型中,受访者的年级越高,其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相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而言,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的相关知识更丰富。这两项发现基本符合现实预期,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所掌握的知识越多。理工农医类学科的学生对自然科学议题的知识了解得更充分。

第二层回归模型是我们要考察的重点。研究显示,受访者对电视、微博、新闻客户端三类媒介的关注度均可以正向预测其有关新冠肺炎知识的获取。而青年学子对短视频的关注度却负向抑制了其知识的增长(β=-0.085,p<0.05)。这项研究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上文的研究假设,即青年学生对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两种媒介的依赖度和信任度都较高,而这两种媒介都是侧重于信息发布的新媒体。尽管电视这类传统媒体存在着不易携带、互动性弱等不足,但其经过专业采编人员把关的新闻依然具有明显的公信力优势,因此电视传播的信息同样可以促进人们知识的增长。而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内容多以碎片化、娱乐化方式呈现,既不利于人们深度思考,也不利于人们了解事件的全貌,因此会负向抑制知识的获取。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勾勒出疫情最严重时期青年学子在媒介使用和知识获取方面的基本概貌。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当我们把青年学子对各类媒介的关注程度、依赖程度和信任程度三个指标放在一起综合考察时,可以概括出几个总体结论。一是微博成为最受高校学生青睐的信息获取渠道,这集中体现在受访者对其关注度和依赖度最高,信任度也名列前茅;二是在疫情信息的获取方面,新闻客户端在青年群体中的依赖度(排名第二)和信任度(排名第二)均排名靠前,这充分体现了新闻客户端聚合化、个性化信息推送的主要功能定位;三是尽管电视并非高校学子获取信息时的首选媒介,但其可信度却是所有媒介中最高的,说明在社交媒体兴盛的时代,尽管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但其公信力优势依旧明显;四是短视频和网页在各个维度的得分上均居末位,说明了尽管当前短视频产业发展迅猛并催生出视频带货的新型消费模式,但其更多地还是偏向娱乐化社交而非深度信息的获取。

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其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比社会上的一般人口更高。但即便如此,高校学生对传染病的基本认识依然存在着缺陷,集中体现为对新冠肺炎基本性质、命名等问题的认知错误。此外,一些学生对新冠肺炎临床症状和预防措施的认知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一发现凸显了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健康教育活动的迫切性。那么,在多元繁雜的各类媒介中,利用何种媒介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取得实效呢?本研究发现,公众对电视、微博、新闻客户端三种媒介的接触可以正向促进其知识的获取,这为公共卫生界开展健康传播带来了启示:在未来的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可以利用电视媒体公信力强的优势发布权威信息,并让这些权威信息沉淀在民众大脑中;其次,可以利用新闻客户端专业性强、信息集纳性强的优势发布多元信息,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再次,可以利用微博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将专业权威的资讯广泛转发扩散,从而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样本来源方面,本文主要考察了四川地区高校学生的风险感知状况。对于身处不同风险地区的民众而言,其风险感知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未来也期待着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实证调查进行比较。二是在研究设计方面,本文属于一个横截面调查,缺乏对不同阶段青年学生媒介使用状况的追踪研究。而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段对同一样本的纵贯分析,需要更多的研究。因此,期待着未来能出现一些利用面板数据的研究,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注释:

①Lin L , Savoia E , Agboola F , et al. 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communication inequalities during the H1N1 pandemic: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Bmc Public Health, 2014,14(1):484.

②李晓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来源、媒介信任与防控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图书与情报》2020年第2期。

③Miller LM, Bell RA.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the influence of age, information trustworthiness, and search challenges,[J]. Journal of Aging & Health, 2012,24(3):525-541.

④Jang, K., & Paek, Y. M.When information from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in untrustworthy: The use of online news, interpersonal networks, and social media during the MERS outbreak in South Korea[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9,34(9): 991-998.

⑤Yoo, W., Chio, D., & Park, K.The effects of SNS communication: How express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predict MERS-preven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outh Korea[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62:34-43.

⑥Kui, Liu, Li, et al. Chinese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Outbreak of Ebola in West Africa: Evidence from the Online Big Data Platfor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6,13(8):780.

⑦Rubin G J , Amlot R , Page L ,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anxiety, and behaviour change in relation to the swine flu outbreak: cross sectional telephone survey [J].Bmj,2009,339:b2651.

⑧Wray, R. J. , Becker, S. M. , Henderson, N. , Glik, D. , & Mitchell, E. W.Communicating with the public about emerging health threats: lessons from the pre-event message development project [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8,98(12):2214-2222.

⑨張志安、束开荣、何凌南:《微信谣言的主题与特征》,《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期。

⑩Fraser C, Donnelly CA, Cauchemez S, Hanage WP, Kerkhove MDV, Hollingsworth TD, et al. Pandemic potential of a strain of influenza A (H1N1): early findings[J]. Science, 2009,324(5934):1557-1561.

〔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79 页。

Hou, J., & Shim, M. The role of provide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in online sources in Internet use for health-related activities[J].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0,15:186-199.

Wathen, C. N., & Burkell, J.Believe it or not: Factors influencing credibility on the Web[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53:134-144.

马超、吴建:《媒介可信度实态:川省例证》,《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Ball-Rokeach, S. J., & DeFleur, M. L.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6,3(1):3-21.

Ball-Rokeach, S. J. 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5,12:485-510.

Lee, C.J.The role of Internet engagement in the health-knowledge gap[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2009,53(3):365-382.

Voeten HA, de Zwart O, Veldhuijzen IK, Yuen C, Jiang X, Elam G, Abraham T, Brug J.Sources of information and health beliefs related to SARS and avian influenza among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Netherland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se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ural Medicine, 2009,16:49-57.

Lo V H , Wei R , Su H.Self-efficacy, information-processing strategies, and acquisition of health knowledge [J].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3, 23(1):64-67.

高如:《警惕网络舆论生态泛娱乐化的负效应》,《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8期。

马超:《试论新闻媒体对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今传媒》2015年第8期。

马超:《健康议题辟谣社群的类别构成与社群结构研究——基于多主体谣言协同治理的视角》,《情报杂志》2019年第1期。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sytjxx/qgptgxmd/265600.shtml。

Bergstro,A & Jervelycke Belfrage, M.News in social media[J]. Digital Journalism. 2018,6(5):583-598.

Ho, S. S. , Peh, X. , & Soh, V. W. L.The cognitive mediation model: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knowledge of the h1n1 pandemic and intention to take precautionary behaviors[J].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3,18(7):773-794.

Shapiro, S., MacInnis, D. J., & Heckler, S. E.The effects of incidental ad exposure on the formation of consideration set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7,24(1):94-105.

Wanta W , Hu Y W .The Effects of Credibility, Reliance, and Exposure on Media Agenda-Setting: A Path Analysis Model [J]. Journalism Quarterly, 1994,71(1):90-98.

羅文辉等:《媒介依赖与媒介使用对选举新闻可信度的影响:五种媒介的比较》,《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4期。

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来自S省青年群体的实证调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姜正君:《“短视频”文化盛宴的文化哲学审思——基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新疆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许明星等:《妥善应对现于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3期。

作者:马超 谢沁宜

第2篇: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行为调查

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1\],卫生部对传染病报告及管理也多次下发文件。与此同时,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在作为发达地区的上海市,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及管理作为上海市传染病整体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内的临床医生及传染病报告人员是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中关键的网底之一,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知识的准确掌握及行使正确的报告行为,是后续疫情信息分析研判,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基础。为此,我们对上海市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率、传染病报告行为现况进行了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全市1 083家民营医疗机构分为医院、门诊部、私人诊所三类,剔除不能诊断传染病的362家专科门诊部和私人诊所(美容专科、牙科)后,按医疗机构类别分层,每层按10%比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89家民营医疗机构,其中医院/门诊部48家,私人诊所41家。在抽样获得的48家医院/门诊部中,每家机构采用随机抽样法各抽取3~4名临床医生(共抽取187人)为本次调查对象,同时将48家医院/门诊部的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48人)及41家私人诊所的医生(41人)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由被抽取的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及私人诊所医生三类人员分别对应“民营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民营医院/门诊部传报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和“私人诊所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进行作答。调查内容包括对《传染病防治法》掌握情况、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及报告行为等。

1.3 统计分析

对各类问卷分别进行总分及相同问题得分统计,每个单题计1分。“民营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18分,“民营医院/门诊部传报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16分,“私人诊所传染病报告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18分,三套问卷中相同问题总分为8分。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计算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若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用Kruskal Wallis检验。对分类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比较等用χ2检验。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推断。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得分情况

医务人员中,医院/门诊部48名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187名临床医生以及41名私人诊所医生在传染病报告知识问卷中相同问题的得分中位数分别为5.77、5.13、3.20分,由于资料不满足正态性,经Kruskal Walli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65,P<0.01)。对三类人员平均得分进行两两比较,医院/门诊部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与临床医生平均得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私人诊所医生与医院/门诊部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和临床医生平均得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私人诊所医生知晓率低于医院/门诊部传染病报告人员和临床医生。

2.1.1 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 医院/门诊部中高级或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的平均得分分别为9.71、11.86、10.78和9.56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P>0.05)(表1)。将医院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的传染病报告知识平均得分(10.41分)与门诊部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平均得分(9.09分)进行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

2.1.2 医院/门诊部临床医生 高级或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的临床医生平均得分为13.35~15.35分,不同职称临床医生平均得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1,P>0.05)(表2)。不同科室临床医生的平均得分为12.33~17.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P>0.05)。将医院临床医生平均得分(12.51分)与门诊部临床医生得分(12.60分)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05)。将接受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平均得分(13.18分)与未接受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平均得分(11.84分)进行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

2.2 医务人员单题知晓率

医院/门诊部的传染病报告人员、临床医生和私人诊所医生对相应问卷中相同的问题,除“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病种1、2”应答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三类人员对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病种数及网络直报报告时限的应答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

将三类医务人员单题正确率进行两两比较,除“乙类几种”单题传报人员正确率高于临床医生外,其余单题传报人员与临床医生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乙类几种”临床医生与诊所医生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单题传报人员、临床医生的正确率均高于诊所医生。

2.3 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行为

医院/门诊部的临床医生均能在1 d内将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交至传染病报告人员手中,但门诊部医生在半天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至传报人员的比例(68.57%)高于医院医生(48.57%)(χ2=27.47,P<0.01)。临床医生在诊断传染病病例、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传送给本院传染病报告人员的方式,主要包括自行送达、电话通知及由传报人员主动收集。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未报告传染病的原因,主要包括病例转走、病人未返回检验报告单、有些临床医生仍存在“未要求报告”及“没有必要报告”的观念。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晓率较低,应开展有效的培训

在日常传染病报告及管理工作中,诸如皮肤科、儿科、内科等涉及传染病诊疗较多的科室,医务人员应当更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但是本次调查未发现医院/门诊部中不同科室、不同职称、是否接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其传染病报告知识得分存在差别,仅体现为私人诊所医生知晓率较医院和门诊部的传报人员及医生低的现况,可见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的知晓程度与现行传染病报告工作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反映了现行已开展的传染病报告知识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尚欠佳,部分科室分类较细的医疗机构未能针对不同科室做出相应的培训。医务人员对以《传染病防治法》为根本的相关法规知识缺乏,由此导致依法防病意识薄弱\[2\],影响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

有研究表明,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切实的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后,报告知识知晓率、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与培训前相比有所提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建议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开展相关培训时,首先应深入普及《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报告知识\[4\],规范统一培训内容,将培训范围自公立医疗机构明确外扩至民营医疗机构,调整培训频次,开展针对性培训。第二,对传染病报告人员和不同科室(尤其是涉及传染病诊疗较多的科室)、不同职称临床医生的培训要有所侧重,并考虑单独分批次培训私人诊所医生。第三,应强调培训效果,不以完成培训频次为目标,需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培训效果。第四,根据不同单项得分情况,着重对知晓率较差的方面,诸如传染病病种的归类与罗列、传染病报告时限等内容开展培训。同时各民营医疗机构应配合有关法规宣传,定期以多种方式强化相关传染病知识岗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医疗机构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和素质\[5\]。

3.2 报告行为不够规范,应优化报告方式,加强监督管理

设置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的民营医院/门诊部中,临床医生填报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后,均能在当天将传染病报告卡传达给传染病报告人员,但是递送流程及方式多样,不利于信息的整体把握与报告质量控制。建议同一医疗机构内部统一报卡信息传递方式,参考公立医疗机构的做法和经验,尽量采用“传染病报告人员统一收取”、“疫情交换箱”等事半功倍、较为成熟的运作方式。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临床医生仍存在“未要求报告”及“没有必要报告”的观点,反映了这些临床医生尚未知晓并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导致基础法律\[6\]无法得到良好实施,由此提示监督部门应重视此现象,结合培训与督导检查,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赵晓华,徐凌忠.我国传染病报告管理发展现况及影响因素应对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2):160-162.

[2]张益兰.蚌埠市私立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现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11(6):321-322,335.

[3]许爱香.陕县传染病报告卡质量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7):390.

[4]李志群.齐齐哈尔市私立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72-73.

[5]杨海,王戬.西安市临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考核现况\[J\].职业与健康,2007,23(3):192-194.

[6]黄虹.民营医疗机构部分医师法律法规认知情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3):152-153.

(收稿日期:2012-09-14)

作者:冯玮 林庆能 陶芳芳

第3篇: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

传染病学是临床执业考试中一门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有着比较重要的部分,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很难掌握传染病学的知识点,为了帮助考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 传染病学知识点: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位特征。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3周内是否到过恙虫病流行地区,在流行季节有无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2)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常伴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特征性体征:

① 焦痂与溃疡:本病之特征。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其边缘突起,如围堤状,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也无渗液。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焦痂可见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背等处。

② 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可移动,常伴疼痛和压痛。 ③ 皮疹:多出现于病程4~6天。皮疹常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多散在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疹持续3~7天后消退,不脱屑,可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④ 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① 血象: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或正常,中性粒核左移,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 ② 血清学检查:变形杆菌OKK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效价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斑点免疫试验;ELISA。

③ 病原学检查:病原体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查。 【治疗】

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

2. 传染病学知识点:伤寒(typhoid fever):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性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或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肥达反应(Widal test):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 【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分为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起病缓慢,最早的症状是发热,热度呈阶梯型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酸痛、消化道症状;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2)极期:病程2~3周。

①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型。

②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有谵妄、颈项强直甚至昏迷。

③ 相对缓脉:心肌炎时不显示。

④ 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主要分布于在胸、腹及肩背部。压之褪色。 ⑤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差,舌苔厚腻,多便秘,偶腹泻,腹部不适,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⑥ 肝脾肿大。

肠出血、肠穿孔多在本期出现。

(3)缓解期:病程第四周。发热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

(4)恢复期:病程第五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并发症】

(1)肠出血: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出现在病程2~3周。常有饮食不当、活动过多、腹泻及排便用力过度等诱因。少量出血时可无症状或仅有头晕、心率加快等表现,大便潜血阳性或柏油样大便。大量出血时,常表现为体温突然下降,头晕、口渴、恶心、烦躁不安等。 (2)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病程2~3周。穿孔部位多位于回肠末段。穿孔前可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先兆。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突然疼痛,伴恶心、呕吐,以及四肢冰

冷、呼吸急促、脉搏浅速、体温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休克期)。经1~2小时后,腹痛和休克征可暂时缓解(平静期)。但不久体温迅速上升,腹痛持续存在并加剧;出现腹胀、腹壁紧张,全腹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等腹膜炎体征;白细胞数升高,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腹膜炎期)。

(3)中毒性肝炎:常发生于病程1~3周。检体可见肝脾肿大和压痛。ALT轻至中度升高。 (4)中毒性心肌炎:常出现于病程2~3周。有严重的毒血症状,主要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第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常。 (5)支气管炎及肺炎:多发生于极期。

(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发生于病程1~3周。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接着出现少尿、无尿。

(7)其他并发症:急性胆囊炎、脑膜炎等。 【诊断】

(1)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疫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依据:起病缓,持续发热1周以上;腹胀、便秘或腹泻;表情淡漠、呆滞,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白细胞不升高,嗜酸细胞降低;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则有助诊断。

(3)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外周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病毒性上呼吸道炎,细菌性痢疾,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血行播散型结核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传染病学知识点:【治疗】

(1)病原治疗: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2)并发症的治疗:

a. 肠出血:①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便量;②暂时禁食;③若患者烦躁不安,可给予地西泮;④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⑤止血药;⑥必要时输血;⑦内科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b. 肠穿孔:①局限性穿孔的患者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控制腹膜炎;②肠穿孔并发腹膜炎应及时手术治疗,同时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腹膜炎。

c. 中毒性心肌炎:①严格卧床休息;②保护心肌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等;③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若出现心衰,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维持至症状消失。 d.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①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伤寒杆菌的原发感染;②肾上腺皮质激素;③输血,碱化尿液;④小剂量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⑤必要时血液透析。 e. 肺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和DIC:相应内科治疗措施。

3.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作用于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 【诊断】

下列征象预示休克发生的可能:

① 体温过高(>40.5℃)或过低(<36℃) ② 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 ③ 血压<90mmHg或体位性低血压

④ 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 ⑤ 尿量减少(<0.5ml/kg),至少一小时以上

⑥ 血象示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或减少 ⑦ 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 【治疗】

(1)抗感染治疗:选用强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并以在组织中能达到足够杀菌浓度的抗生素为宜。

(2)抗休克治疗:除积极控制感染外,应针对休克的病理生理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收缩功能,消除血细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环瘀滞,以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a. 补充血容量:扩容治疗是抗休克治疗的基本手段。 ① 胶体液: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或全血。 ② 晶体液:碳酸氢钠格林液和乳酸钠格林液等平衡液。

一般先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有明显酸中毒者可先输5%碳酸氢钠盐液。滴液速度先快后慢,用量宜先多后少,尽快改善微循环、逆转休克状态。

扩容要求达到:①组织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宁,口唇红润,肢体温暖,紫绀消失;②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③脉率<100次/分;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恢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b. 纠正酸中毒:首选缓冲碱为5%碳酸氢钠,次为11.2%乳酸钠(肝功损害者不宜用)。 c.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①扩血管药物: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应在充分扩容基础上使用。常用: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β受体兴奋剂,如异丙肾上腺素;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 ②缩血管药物 d. 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①强心药物的应用

②维护呼吸功能,防止ARDS:经鼻导管或面罩间歇加压吸氧 ③肾功能的维护

④脑水肿的防治:血管解痉剂、高渗脱水剂、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⑤DIC的治疗:中等剂量肝素 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3)抗内毒素治疗和抗炎症介质治疗

4.传染病学知识点:霍乱(cholera):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我国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呕吐和腹泻,可引起严重脱水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胃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胃酸有杀灭弧菌作用,只有在大量饮水、进食或胃酸缺乏,并有足够的细菌进入才发病。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持续时间短,可再感染。 (4)流行季节与地区:流行高峰多在7~9月,有分布在沿江沿海为主的地理特点。 【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侵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的胃酸分泌水平、霍乱弧菌的量和致病力。若曾进行胃大部切除术使胃酸分泌减少或大量饮水、大量进食使胃酸稀释,或者食入霍乱弧菌的量超过10均能引起发病。

霍乱弧菌突破胃酸屏障,进入小肠后,穿过肠黏膜上的黏液层,粘附于小肠上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并产生霍乱肠毒素(即霍乱原,choleragen)。霍乱肠毒素使GTP酶活性受抑制,导致腺苷环化酶(AC)持续活化,使三磷酸腺苷不断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当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时,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吸收,使水和NaCl等在肠腔积累,因而引起严重的水样腹泻。霍乱肠毒素还能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使腹泻水样便中含有大量黏液。此外,胆汁分泌减少,因而大便可成“米泔水”样。 【病理生理】

(1)水和电解质紊乱:剧烈呕吐和腹泻导致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所致。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2)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碳酸氢根;周围循环衰竭,组织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急性肾衰时,不能排泄代谢的酸性物质。 【临床表现】

(1)吐泻期:以剧烈腹泻开始,继而出现呕吐。一般不发热。

① 腹泻:发病的第一个症状。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排出的粪便初为黄色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色水样便多见。严重者排出白色混浊的“米泔水”样大便。

② 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性呕吐。 (2)脱水期:

① 脱水: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脱水,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略差;中度脱水,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则出现皮肤干燥,没有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

② 循环衰竭:可出现失水性休克。

③ 尿毒症、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意识障碍。

④ 肌肉痉挛:大量钠盐丢失所致。表现为痉挛部位的疼痛和肌肉强直状态。 ⑤ 低血钾:肌张力减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心律紊乱等。

8~9(3)恢复期/反应期:腹泻停止,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可出现反应性低热。 【诊断】

在霍乱流行季节、流行地区,任何有腹泻和呕吐的病人,均应考虑霍乱的可能,因此均需做排除霍乱的粪便细菌学检查。凡有典型症状者,均应先按霍乱处理。 确诊: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① 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② 在霍乱疫区、流行期间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③ 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五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治疗】

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1)严格隔离 (2)及时补液:

补液原则: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① 静脉输液:常用541溶液,即每升溶液中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以防低血糖。

② 输液的量和速度:应根据失水程度而定。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40~8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ml~4000ml、4000ml~8000ml、8000ml~12000ml。 儿童患者补液量按:24小时静脉补液量轻者为100~150ml/kg,中型150ml~200ml/kg,重度200~250 ml/kg。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轻、中型脱水病人ORS用量,最初4~6小时成人服750ml/小时,体重不足20kg的儿童250ml/小时,以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

③ 口服补液:一般用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加水1000ml。适用于轻型患者。

(3)抗菌治疗:多西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4)对症治疗:纠正酸中毒、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纠正低血钾、抗肠毒素治疗。 5. 传染病学知识点: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主要临床表现是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发生中毒性脑病。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发热、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先为稀水样大便,后为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里急后重明显。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2)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无脓血。 (3)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症状轻甚至缺如。

①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皮肤出现花斑。心率加快,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心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

②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早期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面色苍白,血压升高,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③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治疗】 (1)急性菌痢:

① 一般治疗:必须卧床休息,忌疲劳。应继续进食,以流质为主,或半流质少渣饮食。 ② 对症治疗:均应口服补液。

③ 抗菌治疗:成人首选氟喹诺酮类。学龄前儿童忌用。 (2)中毒性菌痢:

① 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

② 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早期尽快输液,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碳酸氢钠;解除血管痉挛,用山莨菪碱(6542);防止脑病,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用冬眠合剂。 6. 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临床表现】

(1)普通型

①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② 败血症期: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40℃左右,伴明显毒血症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患者可以皮肤、眼结膜、软腭黏膜的瘀点、瘀斑,开始为鲜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③ 脑膜炎期: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炎刺激征,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

④ 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好转。 (2)暴发型:

① 休克型: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皮肤、黏膜的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随后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易发生DIC。

② 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害,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可反复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重者有脑疝。

③ 混合型:病情极重。 【诊断】

(1)冬春季,本病发生或流行地区。

(2)儿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 (3)实验室检查:

① 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明显升高。

② 脑脊液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达1000×10/L以上,以中性粒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

③ 细菌学检查:确诊的重要手段。在皮肤瘀点处刺破挤出组织液做涂片或染色;取血液、皮肤瘀点刺出液或脑脊液做细菌培养。

④ 血清免疫学检测: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鉴别诊断】P194 【治疗】暴发型 (1)休克型:

①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G ② 迅速纠正休克:在纠正血容量及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好转,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用山莨菪碱。

6③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期应用,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解痉,强心,抑制血小板凝集。可用氢化可的松。

④ 治疗DIC:肝素

⑤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率加快时用强心剂。 (2)脑膜脑炎型:

①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G ② 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及时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可用20%甘露醇。 ③ 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解痉,强心,抑制血小板凝集,减轻脑水肿,降颅压。可用地塞米松。

④ 呼吸衰竭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⑤ 高热及惊厥:降温,镇定剂。

7. 传染病学知识点: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 【临床表现】

(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① 发热:急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多为稽留热,热程约7天。 ② 疼痛:头痛明显,一般为前额部。全身肌肉酸痛。 ③ 乏力:乏力显著,尤其是腿软明显,甚至不能站立行走。 ④ 结膜充血:第一天即可出现,迅速加重。

⑤ 腓肠肌痛:第一病日即可出现,有轻度压痛,重者疼痛剧烈,不能行走,拒按。 ⑥ 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质软,有压痛。 ⑦ 其他:咽痛、充血、扁桃体肿大等。 总结:“发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疼淋结大”

本期持续3~5天,绝大部分病例此时钩体自血液及脑脊液中消失。 (2)黄疸出血型:

① 肝损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ALT升高,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触痛,脾轻度肿大。

② 出血:常见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咳血,尿血,阴道流血,严重者消化道大出血引起休克或死亡。

③ 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管型,重者肾衰。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临行季节、地区,易感者在近期(20天内)有接触疫水或接触病畜史。 (2)临床表现:

① 四个基本症状:畏寒发热、头痛腰痛、腓肠肌痛、乏力表现; ② 四个基本体征:结膜充血、淋巴结肿、腓肠肌压痛、出血倾向。 (3)实验室检查:

① 一般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轻度增高或正常;轻度蛋白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

② 血清学检查:

显微凝集试验(MAT):一次凝集效价≥1:400,或早晚两份血清比较,效价增加四倍有诊断意义。

ELISA:测IgM抗体 流式细胞术:

③ 病原性检查:血培养或核酸检测 【治疗】

病原治疗:杀灭病原菌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和根本措施,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青霉素:首选

赫氏反应:一种青霉素治疗后的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半小时至4小时发生,是因为大量钩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当青霉素剂量较大时易发生,故青霉素宜首剂小剂量和分次给药。其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心率和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部分病人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一般持续30min至1小时。赫氏反应亦可发生于其他钩体敏感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第4篇:防治传染病知识培训小结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做好我镇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和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我所于2009年3月5日下午在卫生所会议室召开了传染病防治工作专题培训会议。本次培训会议应出席对象为辖区内各民营医院业务院长、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共39人,实际到会38人,会议出席率为97.4﹪。

会议由卫生所所长吴银山主持,并在会议上专题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禽流感防制、艾滋病防治、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内容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进一步强化了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了对禽流感、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进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等工作流程按要求进行了统一,培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艾滋病防制知识测试,合格率达到了100﹪。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将进行霍乱、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专题知识培训,使得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控制传染病在我镇的爆发流行和传播,从而使全镇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为全镇人民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应有的努力和东贡献。

**县掘港镇卫生所

第5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为全面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陪训,现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组织动员到位。我院领导强调举办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重要性,保证全员培训率达到90%以上。

2、组织落实到位。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时间安排和考试方法。

3、培训对象 我院医务人员。

4、培训时间 2018年3月20日16时30至17时 30。

5、学习:本次培训内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并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考试。

通过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和防控能力,使我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科学、有序、规范地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6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小结1

团结街道博斯坦社区卫生服务站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小结 传染病防治工作是防疫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上级主部门的要求,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从而保障我博斯坦社区民的身体健康。结合我博斯坦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情况,为更好地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于2014年4月21日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防治及脊髓灰质炎、布病相关知识培训工作,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站长主持会议,防疫人员负责培训,对卫生技术人员、医生共14人进行集中传染病报告防治及脊髓灰质炎、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学习。分别对脊髓灰质炎、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报告制度,并能注重自身防护、预防和控制,医务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及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一、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有利于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培训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报告,脊髓灰质炎、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使全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法、重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之,开展医务工作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也是为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7篇:乡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小结

生米镇乡村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建县疾控中心关于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做好我镇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镇于2011年4月20日开展了生米镇传染病防治培训会议,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参会人员

参加本次手足口病培训会议的人员有生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喻明辉、副院长刘建华及全体乡村医生。

二、培训情况

在本次传染病防治培训会上,生米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刘建华对各类传染病的概述、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物理学检查、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知识作了详细讲解,并每人发放1份培训材料。副院长刘建华对本次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了重要强调:

1、把传染病纳入日常工作管理;

2、认真做好传染病疑似病例的登记及上报工作;

3、传染病必须经县疾控中心专家组确诊上报。

培训结束后,经过对传染病知识测试,成绩均在95分以上,说明我镇医务人员及乡村医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掌握。本次培训工作已达预期目的。

生米镇防保站

2011年4月20日

第8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docx2011

华池县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培训小结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 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公卫科按照年初制定的医护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完成了全年的培训及考核工作,现总结如下:

1. 采用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经验交流等方式,辅以情景模拟、预案推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2. 做到集中培训与在岗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处置培训相结合,地区交流、部门交流与外出培训相结合,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3. 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强调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主要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完成要求了解的内容以自学为主。

4. 培训2课时,达120分钟,培训26人次,平均成绩合格达87分。

通过培训,使我院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 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

公共卫生科

2011年3月21日

上一篇:高三家长会发言稿精选下一篇:藏在我心中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