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2、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超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万,预计今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4)静坐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里谈到的静坐不是参禅的静坐,而是指缺乏运动,几乎整天坐在椅子上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强和电脑的普及,静坐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会使骨质丢失,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同时,乙型糖尿病的诱因与体力活动不足也有很大的相关。静坐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肥胖、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对此本人有切身的体会,我在高中时因课业繁重而极少运动,整天几乎屁股不离椅子,以致患上颈椎病,至今仍未痊愈。(5)长期不健康的心理

WHO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灵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问题十几年前在我国还较少被提及,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紧张,情绪波动大,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压力,从而导致的失眠、焦虑、抑郁、和心理障碍已相当普遍。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的损害。

三、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因,加重了全球疾病的负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持久的创伤。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将达5000万人。慢性病其持久性和反复性导致其治愈率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假如能治愈还好,治不了还会致残甚至引起个体生命的死亡。慢性病病程长,这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国家每年要为防治慢病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妨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慢性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四、防治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可以针对前面提到的病因采取综合措施。

(1)以防为主: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我们应该是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作为个人,应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悦。作为医院,应该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医院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应该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群众,激励和引导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武器。作为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在慢病预防领域的的投入,加强领导和改革慢性病防治机构,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当确认自己患上慢性病时,除了要积极就医外,更应该注意一些对此病禁忌的生活习惯,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家人亲友对慢性病病人应多关怀、多照顾、多鼓励,耐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中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死亡观,有条件的可以去临终关怀医院度过生命剩余的时间。国家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防治质量。

五、总结

十九世纪及十九世纪以前人类主要死于传染病,现在则面临着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压力。WHO指出,在人类健康和寿命方面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急剧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即前文所谈到的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因此,预防慢性病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遵循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慢性病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率高、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在提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合理饮食,强身健体——平衡膳食宝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平衡膳食宝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能够指导自己的膳食。

3、培养学生平衡膳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衡膳食宝塔

2、如何指导自己的膳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我们的嘴会说话以外,其实你们你的肚子也会说话,你听得动它说的是什么吗?

当你饿的时候,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吃”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到底怎样能吃出健康,怎样才是科学的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衡膳食。(板书)

二、新知:

1、同学们你们平时吃的食物有哪些?

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平时吃的量的多少,将食物填在你手上的那幅图上。(老师出示塔图)

第一层:我们吃得最多的,并且也是最基础的,应该是什么呢?

请一位同学到老师这里来填。

其它各层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摄入量的多少来填,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填。

填好后,判断进行判断。

第五层:我们平时都没有注意到,但是炒菜又离不开,在放菜之前要先放什么?

2、我们已经把这座塔建好了,有的同学见到好吃的就多吃点,不好吃得就少吃,你觉得这样做好吗?

我们的科学家们已经帮我们统计出来了一个标准值。(出示各层摄入量)

我们知道了这幅图是依据所需量的多少来形成的,那你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平衡呢?

3、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是平衡呢?我们看一下各层的营养情况。(课件)

我们都是学生,学习任务很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大脑,今天小博士想告诉我们一些补脑益智的食品。(出示)。

三、运用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宝塔建好了,也知道塔是怎样形成的了,那该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我们来做几个小练习。

1、判断食谱。(可以看书)

2、判断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讨论后回答)

五、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曾这样比方过:身 体是1,成绩、荣誉、钱财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1没有了,那么这个数字就变成什么啦?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吃出健康,吃出一个好身体,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你们说好不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2

1 流行现状

1.1 慢性病发病快速增长, 死亡率居高不下

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例统计和疾病监测系统结果都表明, 近年我国居民慢性病发病、死亡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08年第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时, 慢性病患病率和慢性病占两周患病的比例较前几次调查有明显上升, 其中总慢性病患病率较2003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 慢性病占两周患病的比例由1998年的39.0% (城市48.0%, 农村34.8%) 上升至2008年的60.9% (城市72.5%, 农村55.7%) [1]。

2010年全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33.5%, 糖尿病患病率9.7%, 超重率30.6%, 肥胖率12.0%, 高胆固醇血症3.3%[2], 明显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时的18.8%, 2.6%、17.6%, 5.6%, 2.5%[3]。2008年全国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7.7‰, 高于2003年的4.6‰, 1980—2010年间, 全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4%, 高于同期出院总人次数 (包括所有住院病种)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6.00%[4]。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专家估算目前全国有2.3亿人罹患心血管病, 其中高血压至少2.0亿人, 脑卒中至少700万人, 心肌梗死200万人[4], 成人糖尿病9 240万人[5]。

2010年, 我国居民前3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 死亡率分别239.5/10万, 137.1/10万和76.65/10万, 占全死因的78.8%[6]。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 脑卒中死亡率是日本、美国和法国的4~6倍, 糖尿病死亡率也高于日本和美国[4]。

1.2 疾病负担不堪重负

1.2.1 昂贵的医疗费用

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居民的承受能力, 2004—2009年, 恶性肿瘤平均住院医疗费用年均增长率为3.9%, 高血压为4.5%, 糖尿病为4.1%[7]。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15 773.5元, 颅内出血11 019.8元, 脑梗死7 143.3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 自2004年以来,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05%、6.02%和2.37%[4]。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109.4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 919.0元[8], 这意味着家庭中只要有1人因上述疾病住院1次, 就会花费一个城市家庭成员1年大部分的收入, 花费一个农村家庭成员1年以上的收入, 各地的疾病负担调查也证实了慢性病带给患者及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9,10,11]。

1.2.2 阻碍经济增长, 降低国家发展潜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巨大且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增长, 成为我国主要的疾病经济负担[1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 2005—2015年, 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糖尿病将会给我国造成5 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3]。

1.2.3 严重影响劳动力人口健康

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高, 存活下来的患者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能力[14]。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 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GOPD) 等慢性病年龄构成以15~44岁组最高, 其次为45~64岁年龄组;我国全死因分病别潜在工作损失排序 (WPLL) , 慢性病为第1位[15]。

1.3 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 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

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的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身体活动不足、不健康饮食、有害饮酒等是目前已知的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第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城市和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16.3%和9.8%[1]。

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发现, 1982—2002年20年间, 我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能量摄入下降, 谷类供能比下降, 蛋白质摄入量下降, 脂肪摄入量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脂肪上升, 脂肪供能比增加[16]。我国9个省 (区) 18~59岁居民在1989—2006年期间, 谷类食物摄入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从1989年的500.3g/d下降到2006年的431.9 g/d[17];2010年我国成年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8.3%, 饮酒率为36.4% (其中有害饮酒的比例为9.3%) , 超过70%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 每天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的人群比例超过50%, 每日红肉摄入过多的比例为27.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11.9%[2]。总之, 除人口老龄化外, 我国居民接触的各危险因素水平较2002年[3]提高明显。

1.4 发病年龄提前, 呈现低龄化

1991—2004年, 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根据近10年部分省市的调查结果, 儿童高血压患病率, 学龄前儿童为2%~4%, 学龄儿童为4%~9%[4]。

1.5 慢性病疾病谱发生变化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发病率上升, 与经济水平不发达有关的宫颈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率下降[18];虽然脑卒中发病率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差异虽仍明显, 但近年冠心病事件有上升趋势[19]。

2 我国防控现状

2.1 国际环境

2003年5月在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这是第1个在世界卫生组织参与下制订的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国际公约。2011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全球部长级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论坛, 2011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 特别是2011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慢性病高层会议, 通过的政治宣言确定了慢性病防治的政治框架, 陆续推出了全球慢性病行动框架等多项策略, 这为我国慢性病防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国内政策环境

政府日益重视慢性病防治,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预防慢性病、精神疾病等对居民健康有重要影响的疾病, 将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等利于慢性病防控促进的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20]。国家财部近年来逐步加大对慢性病防防治的投入力度, 仅中央补助地方慢性病经费就由2005年的500万增加到2012年的3个多亿[21]。

2003年11月10日我国政府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上签字。2007年4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外交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烟草局等8个部门组成《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 负责协调全国的控烟履约工作[22]。近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行动, 从立法、宣传等各个方面共同推进控烟进程。

2012年5月, 卫生部等15个部委共同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 这是我国第1个由多部委共同颁发的慢性病防治规划, 体现了我国政府对2011年联合国大会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政治宣言的承诺。另外, 卫生部近十年来相继发布了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心脑血管病及肿瘤防治规划,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以及高血压防治、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的防治指南, 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指导。

2.3 组织基础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全国癌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94年底, 卫生部将防疫司更名为疾病控制司并设立慢性病处, 标志着我国的慢性病防治策略从治疗和科研为主向公共卫生策略的重要转变;1998年国家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成立, 带动了各级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2009年, 中编办批复成立国家癌症中心和心血管病中心, 至此, 以基层医疗卫生为网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3个国家中心为指导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21]。

2.4 多部门参与机制逐步形成

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进的全民健康运动,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实施的阳光体育工程, 农业部制定的食物与营养发展规划纲要, 健康城市和卫生城市的创建等都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大的社会平台, 有效促进了慢性病防控工作。

2.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

2009年,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 项目将慢性病 (主要为高血压和糖尿病) 管理纳入其中, 并提出了明确的考核指标, 中央财政对各地给予经费补助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人均服务经费标准持续增长, 由2009年的15元提至2013年的30元。项目的开展为慢性病患者管理工作提供了着陆点和保障。

2.6 慢性病监测系统的构建

疾病监测信息是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 在评价慢性病预防控制效果时更是必不可少。2004—2013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持下,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开展了4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959、1982、1992和2002年全国开展了4次营养调查, 为适应新时期发展, 2010年卫生部疾控局调整监测周期, 将10年开展1次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变换为常规性营养监测, 每5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全国监测。除国家层面定期在全国范围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大型横断面调查外, 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也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本地疾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居民死亡原因、伤害和烟草控制等。

覆盖范围最广、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监测系统是死因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 多年来承担着收集人群健康状况基础资料的重要任务。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始建于1978年, 至2013年包括161个监测点, 覆盖7 000万人口;死因登记系统自1957年开始, 2013年前逐步覆盖15个大城市、21个中、小城市及15个省 (市) 的90个县, 以城市和东部地区农村为主, 覆盖约1亿人口。2013年起国家卫计委为扩大监测面, 同时与疾病监测点有效整合, 将原有159个死因监测点增加至605个, 监测工作全面加强。

2.7 大力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007年,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推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 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 创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推广技术措施和支持工具, 促进广大百姓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控制慢性病的行为危险因素。这是对2004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饮食、身体活动和健康的全球战略》的响应与落实。行动以“和谐我生活, 健康中国人”为主题, 以“我行动, 我健康, 我快乐!”为口号, 确定每年的9月1日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 并启用了行动标识 (logo) , 设立了行动网站 (www.jiankang121.cn) 。第一阶段 (2007—2015年) 行动内涵为“健康一二一行动”, 即日行一万步, 吃动两平衡, 健康一辈子[23]。

2.8 实施重点疾病筛查, 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自2005年起, 中央财政开始支持在癌症高发区的高危人群中逐步开展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肺癌等重点癌症的筛查工作, 2011年工作结果显示, 以上6种癌症的发现率为1.45%, 早诊率为72.42%, 治疗率为79.92%, 有效地保护了高发区群众的健康;2009年农村妇女二癌检查列为医改重大专项;2012年财政部开始支持城市地区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另外, 从2011年起财政部支持在6省 (市) 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试点, 2012年扩大到16个地区[20]。

2.9 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自2010年11月起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 以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 推动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创建考评内容为7大类24项, 7大类为:保障措施、社区诊断、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患者管理。创建工作以区县为单位, 创建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慢性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将其作为民生工作, 出台相关政策, 健全工作机制, 增加经费投入, 对当地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2011年卫生部任命了39个国家级首批示范区, 2012年各省上报申请137个。

2.1 0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发展本土模式

上海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的、适合所有慢性病患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24], 建立了本地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25], 作为国内主导的“医生—病人单向分级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南京市建立了医生—社区—患者—志愿者一体化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并成功实践[26]。这些本地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各地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实现的经验。

2.1 1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双边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开展的慢性病防治项目

中英慢性病合作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在中国的开展填补我国人群重大慢性病人群队列研究的空白, 研究结果不仅为我国, 也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疾病防治策略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影响和改变全球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策略和干预模式。同时合作项目锻炼了专业队伍, 积累了有益的防治经验。

3 现存问题

3.1 慢性病防治工作缺少相关法律保障, 政策支持环境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慢性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尽快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国家虽已出台一些慢性病防控政策, 但远远不够,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需进一步制定有利于健康的政策、规定, 促进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环境的形成。

3.2 缺乏统一规划的有效的多部门协调机制

目前慢性病防治依然停留在卫生部门, 各相关部门配合力度不够, 政策的落实还有差距。如向农村居民宣传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知识, 不仅需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还需要文化、教育、体育、广电等多部门的共同支持配合才能有效开展, 但开展健康教育时, 事实上卫生行政部门尚未与文化、教育、体育、广电等部门实现有效的协调合作。只有政府牵头, 形成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模式才能改变目前慢性病防控工作成效不佳的现状。

3.3 防治机构网络不健全, 慢性病防治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慢性病防治的复杂性决定防治人员需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 以往的项目和工作虽已培养一批慢性病防治人员, 但仍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特别缺乏预防与临床相结合、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我国大多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相应的慢性病防治组织或专职人员, 制约了慢性病相关工作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 加强慢性病队伍建设, 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3.4 慢性病监测系统不完善, 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不足

我国慢性病监测系统正在构建中, 覆盖面不够广, 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常留监测空白;各地由于缺乏数据分析能力和评价数据质量的方法, 对收集到的各种形式的数据很少进行有效分析, 导致数据不能被有效地总结和利用。在全国逐步构建一个包括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发病、死亡等在内的综合信息监测系统, 收集和整合有关信息, 有效利用数据, 同时信息集中管理, 使得各层次、各项目可以容易地利用现有数据, 避免不必要的工作重复, 才能为我国慢性病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3.5 区域发展不平衡

受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人员服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及东部地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受经济能力、医疗保险类型、医疗资源可及性等因素的影响, 城乡慢性病防控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房屋和设备等的投入, 才能使慢性病防控工作在不同地区间、人群间逐步得到均衡发展。

3.6 健康教育针对性差、效果不理想

由于对健康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健康教育者能力欠缺, 且居民主动参与不够, 使得健康教育针对性差, 效果不理想, 人们对慢性病的知晓率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群众卫生知识水平偏低, 卫生保健行为差, 难以经过一般的健康教育而得到改变。

3.7“洋为中用”多流于形式

未能完全本土化的国外慢性病管理模式, 由于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的差异, 得不到多数慢性病患者的认可。在借鉴经验的同时, 应与实际结合, 才能发挥作用, 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健康管理 篇3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08-02

0.前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癌症、慢性肺疾病等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国务院在医改方案中制定了医改的目标,确切的提出现今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使命就是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就是慢性病的管理工作,因此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述

1.1简介与主要分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的是那些引起病症原因复杂且隐匿、时间久以及不容易治好需要长久持续的治疗与护理的疾病总称。2014年有资料显示慢性病导致死亡的比例高收入国家比例最高,达到了87%、中高收入国家达到81&、低收入国家是37%,而我国慢性病导致死亡的比例处在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之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靠拢,因此,2104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中国正面临着慢性病风险的巨大挑战,在中国有80%以上的死亡是由于慢性病导致的。慢性病主要可以分为七个种类:一是心脑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等);二是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三是恶性肿瘤;四是遗传性疾病;五是精神异常和精神病;六是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七是慢性职业病(如化学中毒)。

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原因

研究表明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有生活环境因素、人口老年化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1.2.1生活环境因素

喜欢吸烟、嗜酒、饮食习惯不好、环境污染以及缺少锻炼会比较容易引起慢性疾病的发生,生活环境是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参考消息》报道指出我国有3亿国民的体重超重、而肥胖人数也有4600多万人,肥胖人数在全球排第二。而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却不足三分之一,其中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人群锻炼是最少的,我国的烟草生产以及消费都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吸烟人数大约有3.5亿。

1.2.2人口老龄化因素

老年人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以及免疫力会明显降低,人口老龄化也是导致我国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7%以上就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2012年大陆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有1.27亿,占大陆人口的9.4%,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23亿。随着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任务也是显得越来越迫切,这将成为本世纪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与公共卫生课题。

1.2.3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比如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都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比如遗传基因变异会以及有些人的精神容易紧张,情绪波动大以及各种应激状态等都会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2.进行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指的就是对那些影响到个体与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过程。由于我国当前居民与政府相对于国外来说健康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下面主要是从提高居民的健康管理的观念意识以及让政府高度重视起健康管理这两个方面来研究。

2.1观念意识提高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许多疾病尤其是对慢性病来说,能否及早发现并且进行及时的治疗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居民努力提高健康管理观念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意识到没有不适感不等于没问题,最好能不定期的去医院进行体检,做到变消极治病为积极防病。警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居民需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吸引、不嗜酒以及经常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心保持愉快、遇到困难需要学会释放压力。有条件的居民可以进行专项检查,体检只是把我健康的第一步,医院一般都会对体检中发现问题的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健康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体检,而是需要向居民提供健康的体检、风险评估以及动态的慢病管理和干预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第一时间把居民身上存在的健康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2.2政府重视

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因素非常复杂,对其预防与治療工作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系到每一个人。卫生部门的力量是单薄的,依靠卫生工作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政府应该高度的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需要督促相关的部门一起参加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来。因此笔者建议政府组建高层策决机构以及专家咨询小组,根据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政策与法规,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卫生部门应该掌握国内外防治慢性病的现状,借鉴国外防治慢性病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拟定出慢性病的防治策略、途径以及方法。

3.结语

通过上述的研究知道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如何对我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与治疗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给我国居民已经各级政府在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健康管理有一定得启发与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对今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此课题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金变.预防保健科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J]. 护理研究 201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4

按照***卫生局的统一工作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建设标准化、服务惠民化、管理精细化的工作原则采取创建工作与中心发展相结合、创建工作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创建工作与创新工作相结合、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先后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落实部门责任、建立督办制度等有效工作措施全面推进了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

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医保中心主任***委联络员的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8工作计划》,建立了每周督 导检查和通报制度。

2、召开职工动员大会。全面解读了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系统的培训了《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

3、每周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全面掌握创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安排部署下步工作。

(二)政策保障

1、建立了以乡镇、桀骜劳保所为中心的慢病工作网络制定了各类工作计划、实施方案。

2、逐步建立了慢性病管理台账

(三)队伍保障

各乡镇、街道劳保所、经办机构、各科室全体参与、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成情况

1、技能培训科: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安排慢病培训程,将慢性病防控知识作为培训内容,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防治知晓率达到70%以上,各用工单位组织农民工开展每的健康体检,逐年提高农民工健康检查年检率制定全区农民工慢性病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发放各类关于慢病的宣传资料,对发现的慢性病及高危人群报所在地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规范管管理。

2、工会:组织多部门参与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广大职工参与有益的文体活动。

3、各乡镇、街道劳保所:组织各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了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资料,组织辖区高血压患者参加“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共开展了慢性病防治培训4场,收集整理了办事处的人口、社会、经济、政策与环境的相关数据。居民的慢性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慢病的大型义诊和咨询活动”全面开展了慢病危险因素调查收集过程中。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5

()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死因的责任报告单位。

 A.县级及以上医院

 B.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 C.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2)题 D.村医

()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责任报告人。

 A.护理人员

 B.主管医生

 C.科室负责人

第(3)题 D.护士长

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免费空腹血糖检测。

 A.1次

 B.2次

 C.3次

第(4)题 D.4次()承担高血压患者的建档、定期干预指导和随访管理。

 A.医院

 B.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C.疾控中心

 D.卫生行政部门

第(6)题

()为死亡病例第一责任报告人。

 A.护理人员

 B.主管医生

 C.科室负责人

 D.护士长

第(1)题

()首先需要检出危险个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纠正其高危险因素。

 A.高危人群

 B.全人群

 C.重点人群

第(2)题

D.部分人群

()应该是冠心病预防策略当中的中心。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第(3)题

D.高危人群预防

()指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第(4)题

D.高危人群预防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第(5)题

D.高危人群预防

()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死因的责任报告单位。

 A.县级及以上医院

 B.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 C.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D.村医

第(1)题

()指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第(2)题 D.高危人群预防

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免费空腹血糖检测。

 A.1次

 B.2次

 C.3次 

第(3)题 D.4次

()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死因的责任报告单位。

 A.县级及以上医院

 B.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 C.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4)题 D.村医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宣布的致癌物有()种?

 A.10种

 B.20种

 C.30种

第(5)题 D.40种

()为死亡病例第一责任报告人。

 A.护理人员

 B.主管医生

 C.科室负责人 

第(6)题 D.护士长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6

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提生我校师生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高效推进”的工作方针,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程礼明

副组长:张万方

成员: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设办公室于总务处

二、目标任务

通过政府主导作用,在我校扎实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活动,有效控制慢性病给广大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我校的慢性病防控工作。

三、工作内容

1、开展“小手拉大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开设慢性病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到100%,慢性病防治知识授课课程每班每周不少于2课时。教师有教案,学生有作业。

2、我校利用家长会,每年至少举办2次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知识讲座,开设健康教育讲座覆盖率达到100%。

3、我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每年宣传专栏的内容更换不少于4次。

4、积极开展“快乐六十分钟”活动,使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5、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增

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科学管

理,明确责任,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我校充分认识慢性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性,把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落实。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活动,逐步形成慢性病综合防控的良好氛围。

2、抓好工作落实

我校将学校健康教育课、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阳光体育竞赛活动,纳入慢性病当前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将慢性病防控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我校慢性病防控知识知晓率和身体健康水平。

纳骂小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7

1 早期发现慢病患者, 完善慢病健康管理信息建立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 多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在老年群众中处于逐年增多的高发状态, 由于多数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发生、发展及危害性缺乏基本的认识, 再加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 未及时就诊, 造成防控和治疗的延误。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开展和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活动, 按时参加农村居民健康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数据的采集, 慢病基本信息的建立是农村慢性病健康管理和干预的基础。

2 加强慢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 促进健康管理干预

为扩大农村慢病患者提供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加强慢病管理各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体系的培养。建立各级专业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技能是农村慢病患病健康管理干预的前提, 将科学的饮食, 适度的运动, 合理用餐等基本的自我管理方法, 配合定期检查, 家庭亲人监护, 基层疾控专业人员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形成一套农村慢性病健康管理干预的完整体系。

3 加大政府经费投入, 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 普遍存在“重医治, 轻预防”的现象, 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投入, 扭转“重医治, 轻预防”的局势。在农村, 慢性非传染疾病对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 像高血压、糖尿病等, 需要长期服药, 治疗过程较长, 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治疗, 加上农村经济水平不够繁荣, 农民的收入较低, 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所以, 农村地区的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对慢性非传染疾病重点投入,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及其费用, 组织好乡村一体化建设, 强化基层疾控组织功能, 降低管理成本。

4 完善慢病防治相关的制度, 保障慢病患者有效治疗

在农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甚大, 会使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狠多患者会因此而萌生放弃治疗的想法, 因此, 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制度很有必要。结合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在农村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金, 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 作为对农村患者的又一次补偿,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 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 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宣传相关疾病知识, 提高农村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掌握程度, 提高居民的自觉性;经常性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居民的疑问积极解答, 尽可能使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重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5 结束语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的加速,以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年我中心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建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掌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趋势及其规律,开展慢性病人的规范化管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营造有利于预防控制慢病的环境,降低慢病发病率,减少慢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逐步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制定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人。

2、督促中心(A、B区)、站、村卫生室,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纳入健康管理,并定期随访,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

制率。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站、村卫生室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从群体

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中心慢性病管理、评价机制。综合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协助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建立中心团队、社区站和村卫生室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模式。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

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辖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逐步在辖区内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

管理系统。

指标:高血压患者管理:城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率≥50%,规

范管理率≥60%;农村高血压患者管理率≥45%,规范管理率≥50%。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50%,规范管理率≥60%;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45%,规范管理率≥50%。

三、实施计划:

根据夷陵区慢性病防治规划、方案和要求,组织指导社区站、村卫生室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规范要求,指导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35岁及以上居民开展高血压、筛查,(为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筛查高危人群,建议高危人群每季度至少测血压一次、每年至少测空腹血糖一次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一次,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为原发-2-

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建档并纳入健康管理,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类干预(每年至少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每年至少随访4次,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

四、培训:

定期对中心(A、B区)、站、村卫生室有关慢病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管理质量。

五、督导和考核:

为促进慢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改善慢病预防控制的工作质量,每季度督导一次,并将督导意见及时反馈,以便改进工作方法。

中心每季度结合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细则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与相关考核结果挂钩。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9

本次传染病暴发疫情处置事件中我校高度重视,反应迅速,措施得力,确保了“**病毒”未在我校传染蔓延,确保了在校学生健康地学习生活。回顾此次事件发生前后的全过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流行性疾病出现在校园时,我们做到了“高度重视不害怕,及时处理不拖沓,工作细致要全面,形成合力来防控”,体现了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预案的重要性,实现了有效的防控,确保了一方平安。

总结此次事件处置前后的全过程,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突出“三个到位”

一是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组织机构到位。

为了确保校园疾控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由校长、书记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的副校长、中层干部、保健医师和骨干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形成了层级式管理体系。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将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我们还出台了《晨检制度》、《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疾病排查及跟踪记录》等制度、措施。每学期,由校长亲自主持召开多次卫生健康工作 会议,分管主任每月定期召开、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具体担任卫生健康工作的教师根据工作量核定课时,学校每年对卫生健康进行专项经费投入。确保了防控网络的有效建立。

二是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确保目标任务到位。

为认真落实、及时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与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将卫生工作完成效果纳入到各项考核中,与教师业务、班主任考核、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等各项评选挂钩,与教师绩效奖励挂钩。因此,学校的卫生工作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学生,促进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了防控管理的有效建立。

三是建立并完善了应急措施,确保防控手段到位。

为了确保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时的应急处置,我校两个校区均设置了独立的保健室并配齐配足基本设备,分别配备了一名保健老师和一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坚持参加区体卫艺站组织的卫生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坚持每月对全校师生进行卫生保健和传染病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坚持上好健康教育课;坚持每日晨午检工作等,为保障学校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流行性疾病的有效防控尽职尽责。正是因为学校完善了卫生设施设备人员等建设,才能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建立。

二、应对迅速,突出“三个及时”

一是及时一对一电话随访,深入了解病情。

前一天夜晚接到教师关于“本班有十几名学生陆续出现呕吐 腹泻等需要请假”汇报后,学校于第二天早上就迅速召集所有行政干部及校医,对该班学生生病情况进行了一对一的电话随访,随访内容是“生病症状、发病的时间,是否就医,医院诊断结果是什么,提醒未就医家长到医院就诊”,之后进行了情况汇总,对学生病情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是及时上报情况,寻求职能部门帮助

在深入了解学生病情的基础上,学校分别向区教育局、区卫计委、区食药监局上报首例病例详实情况,并及时寻求上级有关部门到校进行指导与帮助。

三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进行应急处理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毒继续传播,事态继续发展,我们对疑似传染病学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要求生病学生及时治疗;涉及人数较多的班级按照疾控中心的要求进行关班停课,家长密切观察;请区疾控中心派专人对原教室进行消杀灭毒处理;学校的直饮水暂停供应;每日放学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区域的消毒。

三、工作流程,突出“四个细致” 一是工作部署要细 开好“三会”:

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明确目标,周密安排,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要求到人,各司其责,通力配合,确保落实。

召开班主任工作会:针对诺如病毒等春季流行病的特点、症状进行了再培训;对晨检细致汇报、病情跟踪随访、应急消毒(隔 离)处理以及对患病学生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期满方可复学等要求再次强调;对利用班级工作群做好家长稳定工作提出了要求与建议。

召开部分家长会:针对停课班级,组织召开家长会,及时面对沟通,取得支持理解,做到理性面对,合力防控。

二是工作流程要细 坚持“一个落实”:

落实每日校内晨午检、三级报。即班主任每日班内晨(午)检与跟踪报,年级校长的年级晨(午)检与追踪报,保健教师及分管干部的全校晨(午)检和综合日报。我们坚持做到:

晨(午)检要及时。每日上午八点十分,下午一点五十,班主任在教室对学生进行晨检、午检。采用目测、触摸、询问和测量等方式,检查在校学生的健康情况。在内容上除了应到实到人数外,还要报身体病状、是否就诊,身体恢复情况等,以及家长提供就医的病例复印件。

日报要落实。除晨检外,学校行政干部和教师还增加了下午报和晚报,以及周末报。密切关注各班学生动态,不论是在校还是放学回家或是周末休息,对生病学生进行电话和网上跟踪随访,关注病情发展变化和新增情况。随时了解动态情况,便于防控处理。

三是应急措施要细 重抓“两个要素”: 清除消毒盲区,采取“日常+重点”措施。一是落实日常每个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的消毒。二是针对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如学生在校的呕吐物,学校安排专人依照疾控中心的指导意见进行消毒、隔离处理,针对停课班级及学生公用的走廊楼梯扶手、水池、垃圾桶及厕所易传播感染地带,安排专人进行重点消毒处理。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渠道、多平台进行。如下发“告家长书”、校内外宣传板报、班级板报、学校阳光电视台专题讲座、班级的晨夕会、班会,班级QQ群学习、转发诺如病毒防治专题片等,将近期学校防控工作和举措,流行病防治的知识,宣传、解释、布置到位,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卫生习惯,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四是食堂管理要细 把好“五关”:

把好“个人卫生”关: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及经过食品卫生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坚持食堂工作人员晨检,做到身体不适的职工不能进入食堂工作,做到不穿戴规范工作服不进食堂。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关,预防投毒等现象发生。

把好采购关:除了坚持做好在采购物品时严格要求食堂定点采购、索取凭证、登记造册。严格对供货商的资质、质检等检查。使用的食品原料、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成品的食品,鸡鱼肉类、蔬菜类等在入库前由食材供应商和学校后勤人员一同验货,对于不新鲜,过期,霉变的一概杜绝入库和使用。同时严格每日食材专门验收检查记载,保障食材安全。

把好加工关:按操作制度做好每日粗、细食材加工及分餐工作,烹饪首先保证烧熟煮透,再力争美味可口。

把好消毒关:安排专人负责,所有餐具、用具都采用高温蒸汽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把好监管关:落实仓库管理,分类存放,通风防鼠,定期核查,杜绝过期食品。做好食品留样工作,专人负责,做好留样待验,并作详细的记录。

四、信息公开,突出“三个报送” 一是做好“内”报

不放松、不侥幸,认真落实——坚持校内晨检、日报三级报,做到及时接收和了解班级师生出勤、健康情况,及时了解师生对于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的就医及治疗追踪,确保学校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的患病、诊断、治疗等相关信息,实现校内通气,全力做好应急处理。

二是做好“上”报

不隐瞒、不逃避,积极应对——在学校晨检、随访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及生病师生人数,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首例病例报告。同时按照卫生职能部门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与指导,进一步做好隔离、消毒等防控工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社区所有居民。

1.2 方法

查阅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中北镇派出所等有关资料;到村 (居) 委会和社区人群中采用访谈、座谈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有关资料, 同时对辖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依据《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要求, 采用分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8个村 (居) 委会, 每个村 (居) 委会随机抽取125户, 共抽取1000户, 总计2378人, 对抽到的人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统一回收, 经两遍人机比对进行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 对收集的资料建立Epidata3.02数据库并输出为SPSS数据库, 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2 结果

全镇占地面积约39.78平方公里, 共8个居委会, 23个自然村。辖区户籍人口数42 520, 男女比例约为1∶1。1 5岁以下6 1 4 0人 (1 4.4%) , 1 5~6 0岁为3 0 5 0 0人 (7 1.7%) , 60岁以上5880人 (13.8%) 。暂住人口数47 090人。常住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

2.1 社区居民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及顺位 (表1)

2.2 社区居民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率及顺位 (表2)

2.3 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表3)

2.4 居民年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知晓及利用的关系 (表4)

此处的知晓指了解慢性病的干预和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重要工作内容。利用指知晓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具体使用情况, 如看病、就医, 慢性病咨询、治疗及计划免疫等。

3 讨论

3.1此次调查结果表明, 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是本社区居民患病率居前三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其中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但是行为危险因素结果表明, 缺乏运动者高达57.9%, 超重和肥胖紧随其后, 吸烟、饮酒和口味偏咸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生率亦不容忽视。长期静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正常功能, 导致免疫功能减退, 是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骨关节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癌症、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饮酒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死亡率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 慢性饮酒和酗酒者死亡率大于从不饮酒者。可见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刻不容缓, 而且应着重对运动、超重及吸烟进行干预。

3.2此次调查结果还表明, 高血压治疗的知晓正确率刚过半数,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知晓正确率仅占35.4%, 非常不乐观。笔者分析, 这可能与居民对慢性病危害的重视度不够有关, 提醒我们应在以后的工作中注重强化居民的慢病防治意识。健康教育、慢性病干预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长期持久的一项任务, 要提高全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降低危险因素流行率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患率, 就必须对辖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要根据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 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干预计划, 借助村 (居) 委会的力量, 与二、三级医院形成联动, 探索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知识宣传、咨询等健康促进活动。

3.3调查显示中北镇社区逐步进入老龄化, 6 0岁以上的人群已占13.8%。提示我们要重视和加强老年保健工作, 要对老年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健康咨询、健康知识讲座和自我保健技能的培训和指导。调查显示, 社区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知晓率是最高的, 这可能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经常举办的上述咨询、讲座等参与者多为老年人有关, 还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自身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较年轻人高, 与年轻人相比有更多的时间能涉猎健康方面的内容有关。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篇11

会昌县私立英才学校政教处

校园内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痢疾、甲肝、伤寒、感染性腹泻等食物中毒,开学初期多发。

一、甲流基础知识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病前7天旅行史、接触史,)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高危病例:是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

1、年龄<5岁的儿童;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妊娠妇女;

4、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二、流行态势及特点

特点:传染性强,传染力强于季节性流感;致病性强,显性感染为主;病死率低(小于1.13%)。

1、全球:9月4日WHO称目前全球报告的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总数为25万多例,至少2837人死亡,仅过去一周就新增死亡人数652人。但由于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已不再统计新增病例,这个数字显然比实际感染数字要低得多。

2、全国(内陆):

截至9月7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559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3852例,重症3例,没有因甲型H1N1流感所致的死亡病例。

三、防控策略、措施: 法定传染病(乙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做好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一)加强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

(二)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2、2009年8月21日要求开始实施的《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

3、教育部 卫生部联合6月22日印发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四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四、防控措施要点:晨检。

目的: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坚持每天进行晨检。

负责人:校级领导

技术检查指导、疫情报告:校医、卫生保健老师(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具体执行人:班主任; 晨检:

时间: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完成,巡查很必要。地点:教室内

对象: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

晨检方法与内容

观察:急性面容、咳嗽、鼻塞、流涕、皮疹、呕吐、精神状态等

询问:近期身体健康状况、咽痛、腹痛、腹泻、旅行史、接触史等

身体检查:测体温、看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皮疹形态、部位等

——晨检发现异常的不等于就是病人!晨检—异常信息及处置

个体:要立即送(或通知学生家长带领)其到医院诊治

聚集现象:晨检(包括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发现同一宿舍或者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位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及时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向当地卫生院或县疾控中心报告。

晨检—常见传染病识别

甲型H1N1流感、流感样病例:腋下体温≥37.5℃,伴咽痛或咳嗽。鼻塞、流涕、咳嗽症状明显,而腋下体温未达到37.5℃的,不能排除。

手足口病:手心、脚心、口腔、散在米粒大小皮疹→疱疹 麻疹、风疹:发热+皮疹(红色小点),从上到下,从局部到全身 水痘:疱疹(水疱)(躯干→四肢)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脸颊)

痢疾、甲肝等肠道传染病:腹痛、腹泻、呕吐等 食物中毒:短时间内出现多例相同症状 晨检—其他注意事项 晨检人员手卫生

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病人要戴口罩,向病人提供口罩 温度计消毒

晨检记录、统计报告

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要求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 测量体温

在安静状态下测量 使用医用温度计

建议测腋下体温(幼儿测肛温)

正确使用温度计(部位、时间、读数)防控措施要点-病人管理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杜绝现症病人在校园内工作或学习早发现:晨检+巡查

早隔离:一旦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及时安排或通知家长把学生带离校园,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治或居家隔离治疗。学校应设有一个临时场所安置病人或疑似病人,减少传播机会。

严把复课关: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完全痊愈,无传染性后才可返校。病人管理—隔离期限

甲型H1N1流感:凭当地卫生院“健康证明”返校 其他: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一般隔离期:

季节性流感:体温正常2天;

麻疹、风疹:出疹后5天,麻疹并发肺炎时延长5天; 水痘:出疹后6天;手足口病—7天; 流行性腮腺炎:腮肿完全消退; 痢疾:凭检验结果 防控措施要点:消毒

空气:首选通风换气,紫外线灯。

餐具:首选物理方法,次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注意清洗)物表。玩具:含氯消毒剂擦拭、浸泡被褥。

书本等:室外阳光曝晒——消毒的前提是先清洗!防控措施要点:宣教

学校应普及“甲流”防控知识,正确认知,倡导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手卫生,教室、寝室保持清洁与通风。

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病人,少去人员聚集的场所劳逸结合,身体不适要主动向老师报告。防控措施要点:应急物资、温度计、口罩、消毒液。预防接种:查验证(常规接种)

小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 篇12

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一些病毒性传染病也随之而来,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一旦出现传染病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传染病的暴发,会给学校的工作以及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有所了解。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有通过呼吸的传播的,有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有通过血液传播的,还有通过动物、昆虫传播的。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病毒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当传染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喷射出含有病菌的飞沫,这些飞沫里含有大量的病菌,这些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呼吸道,当免疫力(抵抗力)低下时,就会造成感染。健康人如果直接使用了病人用过的餐具、水杯或吃了病人剩下的食物,都有受到感染的可能。

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甲肝、细菌性痢疾。(蛔虫病)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比如喝生水、吃不干净的食物、吃东西前不洗手等。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的,患者的唾液、粪便污染的手、用过毛巾、水杯、餐具、床上用品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造成流行。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7至10天可以自行痊愈。此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短时间内的大面积传播。手足口的十五字预防方针: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纸巾不随地乱扔。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多喝白开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不共用餐具、水杯。

5、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6、多做室外活动,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

7、传染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8、传染病流行季节,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及时送诊,让患儿居家休息,避免疾病扩散。

9、为学生提供做够的水龙头和洗手液等洗手设施,解决学生洗手问题。

10、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消毒。用500MG /L的84消毒液进行地面及桌椅的消毒。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篇13

2016 年11月 16 日

黎平县地坪镇正龙小学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

秋冬季就是多种传染病高发期,随着季节变化,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传统季节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学校就是个人数密集得地方。为预防传染病得发生,保护全校师生得身心健康,也为了增强全校师生对预防传染疾病得关注与重视。11月 16 日中午13:00 点,正龙小学全校师生利用中午写字课时间,在班里开展了“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首先就是由各班得班主任讲解“什么传染病?““传染病得危害有哪些?”“传染病得传播途径?”得特征.然后让学生知道传染病得可怕,最后教师讲解给同学讲解传染病得常见预防措施。学校还请来了专业得医学人员,在一些班级里,给学生们开展了各种传染病得知识讲座。

目得就是让全校师生重视传染病得防控工作。并自觉得加强预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1、教师 正在 细心得讲解 “ 传染病防控知识 ”, , 学生认真得听讲、2.做 专 业 医 务 人 员 在 给 学 生 做 “ 传 染 病 得 知 识 讲座 ”..3.各班学生在班里给同学分享自己得“ 传染病防控 得 知识” “

4.在强调个人勤洗手环节中, , 学生们正在认真得清洗自 己得双手..5、。

在强调个人勤洗手环节中,学生们高兴得伸出她们得双手。

报送:地坪镇中心校

编辑:胡甜甜

上一篇:感怀母爱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在岗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