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虚实虚写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歌鉴赏中的虚实虚写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探究

摘 要: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鉴赏水平、文学素养。文章阐述了现阶段高中语文实施诗歌鉴赏的必要性,分析了诗歌鉴赏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困境;解决方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2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准确的认知,必须加大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力度,让更多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古典诗歌的文学作品,解决学生在鉴赏中的困境。因此,在现阶段的新时代背景下,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法进行明确探究,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进行诗歌鉴赏的必要性

诗歌鉴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据半壁江山,要想更好地鉴赏诗歌,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学科素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目前進行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困境

(一)情感表达

很多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在应试教育之下,很多语文类试卷更加注重作者情感或诗歌内容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此类表达感情的题目具有较高的主观性。这要求高中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学底蕴,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诗歌主题思想的探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鸣。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很多高中生无法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层的体会,这使大部分学生对作者的情感理解不透彻,无法对全面了解其生平事迹,对情感的整体把握不够精确,不能充分发挥诗歌鉴赏的效果。

(二)意象把握

很多学生在诗歌意象把握过程中不够准确,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很多诗人会通过不同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寄予意象一定的内心感情。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意象是作者情感的有效寄托,必须让学生准确地认识不同的意象,对意象所包含和代表的情感进行准确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的理解上,而要有深层次的探究。部分学生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如果学生对意象的定位不够准确,就可能无法理解意象表达的内在情感;在审题过程中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不能读懂诗歌或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实际解答的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相违背。

(三)典故应用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过程中,针对诗歌内容所隐藏的典故,学生根本无法挖掘。由于自身的阅读面受到限制,在进行诗词解读过程中,学生不能对诗歌表达的整体内容进行把握,无法理解诗词里的典故,无法读懂诗歌,很难对诗歌进行整体鉴赏。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典故阅读比较缺乏,很多学生对典故的了解较少,无法挖掘诗歌中隐藏的典故。学生无法对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行剖析,单凭个人的主观臆想,精准度下降。除此之外,在进行诗歌鉴赏答题过程中,学生的答题格式不够规范,可能会出现复制原文或摘抄现象。在诗歌阅读完成后,学生可能单方面地认为已对诗歌内容进行了大体的了解。在进行答题过程,没有对诗歌进行简要分析,过多的复制选择题或注释中的相关内容,答题的内容不够规范,没有固定的格式。

(四)审题存在偏差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学习中,学生存在意向把握不够准确,情感理解不到位,典故分析过程不够精准等问题,在诗歌鉴赏答题中,学生的答题格式不够规范,复制摘抄现象明显。学生审题存在误区,造成审题误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马虎大意,在题目分析过程中看错题目,漏掉重要信息,多方位信息筛选不到位,忽视下方注释和作者、题目典故的相关情况。学生针对一个题目可能束手无策,无法找到突破点,在进行诗歌鉴赏中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不能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语文及诗歌的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古典诗歌鉴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教师必须要找到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诗歌鉴赏这一环节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答题准确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困境的解决方法

(一)注重积累

在进行诗歌鉴赏过程中,中学生必须要注重日积月累,才能帮助自身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古典诗歌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具备充实的知识内容。只有学生展开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开展诗歌鉴赏工作,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象,给鉴赏提供有效的路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诗歌鉴赏作为主要的授课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丰富基础知识,建立完善的语文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及时做好笔记,对特定的内容和诗歌进行记录,很多诗人的背景、生平事迹等应该了解,这样才能对典故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和意象相关的知识,加强对诗歌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针对常见的典故、重点词句进行记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在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中,加深对语文学习知识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和阅读能力[1]。

(二)师生互助

在学生进行典故、意象、著名诗人、人物传记等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间的互助互学,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脉络,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人物传记。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心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大致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人物传记解读过程中,能结合自身的知识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图。除此之外,应该考虑到诗歌鉴赏、知识导引性联系,对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进行探究,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诗人及其作品。在此类作品鉴赏过程中,要考虑到此人或诗人相类的语言风格。平时教师讲解诗歌时,应针对相应的诗文进行扩充,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诗词的能力[2]。

(三)规范训练

针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在进行答题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答题训练时,应该有一定的模式,加强潜意识行为。答题规范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训练,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在进行意象、典故、情感等方面。答题过程中必须要对答题的规范步骤进行分析,找到学生可能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失误点,针对问题背后的缘由实行差异化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路,规范答题格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在进行诗歌鉴赏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该做好自身的辅助工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实现对诗歌的解读,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開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情感体验,引导更多的学生感悟古典诗歌的魅力,无论是学生在日常情感中的经历及所处生活环境,还是认知能力,都应该做好细致化的分析,这和学生的思想、观点、理解程度都密不可分。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选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诗歌鉴赏,做好情感的补充,不同的学生可能会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站在不同的角度,学生才能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挖掘,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3]。

(四)开展活动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诗歌鉴赏活动,激发学生的诗歌鉴赏兴趣。为了在最大范围内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和诗人产生一定的共鸣,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工作,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诗歌鉴赏活动,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积极地组织诗歌鉴赏大会、诗词比赛等一系列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在日常解题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诗歌表达所用的艺术手法,对诗词进行全面的理解,才能引导学生对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进行准确的把握,做好相关问题的解题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地审查题目,针对各类要点信息进行整合组合,注重诗歌之间的逻辑性。在进行答题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严格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字迹要求工整[4]。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进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困境,针对学生意向认识模糊,定位不准的现象进行把握,避免意向的张冠李戴。在进行情感理解过程中。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理解不透彻,整体思想把握不稳定,无法考查诗人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进行诗人情感理解的过程一直以来都是重点问题,为了解决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困境,必须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工作,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应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做好诗歌鉴赏笔记的总结工作,针对不同的题型,可以做固定的模板,定期对语文笔记进行检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结构,形成完善的知识脉络,教师也可以互助互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信息库,可以让学生针对常见的诗人、词人进行了解分析,让学生有侧重地阅读,避免诗歌鉴赏存在的盲目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诗歌的规范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潜在意识,才能对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情感进行准确把握,避免出现差异化。

参考文献:

[1]张艳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初探[J].中外交流,2019(22):154.

[2]董毅.刍议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J].名家名作,2018(5):103.

[3]何凌.多向切入多元解析——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古诗鉴赏[J].语文教学之友,2018(11):36.

[4]李晓峰.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语文课内外,2018(15):171.

作者:高平

第2篇:关于语文微课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微课教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且诗歌鉴赏距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这使得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中往往感觉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微课教学技术,可以全面优化诗歌鉴赏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整体兴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诗歌鉴赏;应用

一、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诗歌鉴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由于诗歌鉴赏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学生在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基于此,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利用微课教学技术。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模块,必须要充分利用微课的“精”(学习效率高)、“易”(操作简单)、“快”(学习见效快)的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优化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微课的概念及应用着力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微课教学业已成为了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补充。微课教学突出“微”字,它是与课堂45分钟教学相对应的,微课的时间长度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以六七分钟为宜。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集中就某一内容或者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述。通过微课教学,学生不仅能够重点把握微课内容,同时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能够明确认知到该内容的考核方式及未来的考查侧重点。微课设计是微课应用的前提条件,为优化微课教学的整体质量,教师应该科学把握微课设计环境,提升针对性,以突出提升微课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高考考查大纲,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微课内容的选择,适当筛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提升学生解答重难点的能力。同时,在微课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除知识渗透外,更要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主动投身到语文学习实践中。

三、 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诗歌鉴赏是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诗歌鉴赏主要突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语句的使用技巧及表达方式,同时深刻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明显吃力,失分较多,特别是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到位。再加上诗歌鉴赏考核的范围很大,学生很难在学习及复习阶段,找到诗歌鉴赏的原文。因此,为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微课教学。

(一) 利用微课整合教学资源,科学细化各个知识点

诗歌鉴赏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点,同时诗歌鉴赏对于学生的考核范畴也比较广。因此,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科学细化各个知识点。一方面,在微课应用中,教师应该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教师依据过往的高考大纲以及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将考核的主要方向予以确定,同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诗歌鉴赏融合进来,有效丰富课本诗歌鉴赏的内涵,针对性地进行微课教学。如诗歌鉴赏中诗歌意境的考核内容比较多,教师将其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来有效应对这类题型,提升答题准确率。另一方面,微课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诗歌鉴赏的微课教学中,教师要细化各个知识点,将不同的知识点统筹起来,實现专题式教学。

(二) 结合诗歌鉴赏的考核体系,科学设计微课类型

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择的微课类型是比较多元的。教师在抉择微课类型的过程中,应该科学设计微课类型,提升微课教学的利用效率。一般来讲,微课类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PPT微课,一种是讲课式微课,这两种类型可以融合使用,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考点来分别使用。PPT微课形象直观,制作简单,以图片的形式而存在,类似于一个短视频中的图片集锦。在诗歌鉴赏中,体现诗歌表达技巧的微课教学,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如《雨巷》中,运用象征性的手法,作者借雨巷、丁香姑娘等表达复杂思想。教师将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辅之以合适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感染能力,能够将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共融。同时,在诗歌鉴赏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熟悉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时,可以利用讲解式的微课。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诗人的生活态度与年轻时已经截然不同。教师将杜甫晚年阶段的郁郁不得志以及沉郁顿挫的个人风格,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杜甫的经历来理解与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三) 丰富微课教学的展现方式,激发学生形象化的认知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诗歌大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与把握诗歌的表现方法、意境、思想感情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思维障碍。微课教学的应用,能够以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来带领学生领悟美妙的诗歌世界,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化认知。一方面,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微课中的动画和图画的展示方式,将抽象的诗歌鉴赏知识点以生动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蜀道难》中,作者利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方式来体现现实的艰难险阻。但学生在理解虚实结合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障碍,教师可以借助于动画方式展现蜀道的险与高,引导学生从蜀道自身的高与险中跳脱出来,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来理解诗词背后的隐喻。另一方面,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方式,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化认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是抽象晦涩的,学生理解起来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师结合诗歌中意境的考核,为学生筛选相应的图像或画面,积极建构学生的画面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四、 结论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重要的考核内容,为提升诗歌鉴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微课教学,科学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细化各个知识点,选择合理的微课类型,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分析与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丽华.专题式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应用——以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为例[J].语文月刊,2017(07):66-69.

[2]林月桃.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7(10):79.

[3]孙秀艳.探析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42.

作者简介:刘艳欣,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市第二中学。

作者:刘艳欣

第3篇:诗歌鉴赏中的虚实关系、动静关系

一、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虚实相生

何为诗歌中的 “实”与“虚”?

“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1)实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也为实写。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2: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人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2: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鹳雀楼正是运用虚写黄河入海来侧面烘托楼之高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轮落日向楼前一望无边、连绵起伏的群山西下,在视野尽头慢慢沉落,奔腾之黄河呼啸而南来,又向远处折向西流。诗人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于笔下,真可谓“挫万物于笔端”,摹写出一幅宽广、辽远的巨画。“白日依山尽”写实,而“黄河入海流”写虚,诗人想象黄河入海之磅礴气势,虚实相生,烘托鹳雀楼高耸入云之雄伟气势。

例3: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朋友一别,心何惆怅,此为写实;而日暮黄昏孤帆何在?此为写虚。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一种分别后的失落、凄凉氛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片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这里,对比、渲染相互融合,共同开拓一种怆然泪下、阔远凄凉的意境,写尽了离情别绪。

二、例题精讲

例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三、训练巩固

检测题1: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释】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16.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4分)

答案:(4分)颔联虚写想象中樱花含苞待放的美丽,反衬园中已是残枝的破败;情感由盼望到失望。颈联实写在落英缤纷中却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绽放,杜鹃知晓的情境;情感由失望而欣喜。颔联以虚衬实,颈联以实映虚,两联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情趣。

检测题2:

洛阳早春

顾况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注】⑴顾况: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人,一生官位不高,曾受人引荐入朝任著作郎,时洛阳为唐代东都。

⑵百舌:百舌鸟,立春后鸣叫不已,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

16、全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试就尾联加以赏析。(4分)

16.(4分)作者想象着故乡早春桃李盛开的美好景象,是虚写;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眼前景,是实写。这种由虚而实的超大空间跨度,使诗歌情境开阔,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弃官归乡的情感愿望。

检测题3:

行香子·上海道中 (清)袁通

算定归程,嫩约①○1分明。挂轻帆、江渡春申。怪伊双桨,偏泥人行。要等潮来,等潮

○2○3去,等潮平。

酒也庸斟,梦也懒寻。照相思、一点秋灯。拥衾深坐,谁伴深更?有雨潇潇,风瑟瑟,雁声声。

注:①嫩约:不坚牢的信约。②春申:黄浦江在上海市内部分的别称。③泥:阻滞。

14、作品中的“上海道中”是。(1分)

15、下列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算定”句说因急于还家而计算归程,表达了急于归家的心情。 B.“挂轻帆”中的“轻”字,既写船的轻快也写作者的轻松心情。 C.“怪伊双桨,偏泥人行”用拟人手法,更表现急切归家的心理。 D.“要等潮来”等三个三字句的叠用,透露出了无可奈何的心绪。

16、结合作品,选取一个角度,对下阕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14、作品中的“上海道中”是 题目、词题 。(1分)

15、下列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算定”句说因急于还家而计算归程,表达了急于归家的心情。 B.“挂轻帆”中的“轻”字,既写船的轻快也写作者的轻松心情。 C.“怪伊双桨,偏泥人行”用拟人手法,更表现急切归家的心理。 D.“要等潮来”等三个三字句的叠用,透露出了无可奈何的心绪。

16、结合作品,选取一个角度,对下阕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一:结尾画线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这时陪伴他的只有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答案二:结尾画线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他实写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拥衾独坐;虚写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作者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充分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答案三:结尾画线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他首先问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谁来陪伴?然后回答:陪伴的只有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作者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充分地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检测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8、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3分)昂扬向上,豪放达观。(2分)

9、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与郡僚小饮之事和眼前深秋景物,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4分)虚实结合,拓宽了意境,丰富了情感。(2分)

二、专题知识梳理

知识点: 动静关系

由于山川景物有动态有静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和声音;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动态和静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因此,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一、 以动衬静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画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伪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点腈之笔。这就是动静结合带来的艺术效果。

《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和风杨柳、帘栊、秋千为静态描写“啼茸燕舞、流水飞红”如神来之笔,尽展春日生机,具有动态美。

《雨后池上》刘敛“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搪揖。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公万点声。”此诗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幢槛,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以上这几首诗均为写景诗中动静结合的典型事例。这一手法的运用为诗增添了色彩,赋予了生机。

以动衬静的手法重在一个“衬”字,一般是诗的意境是清幽的,为渲染这种幽静,作者运用了动态词句,不仅不影响诗的整体氛围,反而更有力的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二、化静为动

即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态的,作者却用神来之笔用动态的词来描绘这静景,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山青花欲燃”中“欲”字,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播曳多姿;“燃”这个动词更把山花烂漫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化动为静

与“化静为动”有相通之处。即把动态的事物用静态诃语描绘,出新出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其中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卞的图景。(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此为化静为动的技法。)

四、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技法是诗歌众多表现技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因此有利于作者感情抒发的动静是我们分析、揣摩的重点,若感情抒发与动态静态描写关系不大,我们就没必要花大力气分析动静关系,而是从其他方面来分析这首诗的技巧。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通过感觉、视觉、听觉来写“夜雪”之大的,主要手法是侧面描写,诗中虽有“折竹声”这样的动景,也不是我们重点分析的手法。这是符合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的,因为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是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二、例题精讲

例题1: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赏析】: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二、专题精讲

例题1: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襄邑:即汴都县,在今日的河南。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本诗

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答:

1、(共4分)(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意对即可)

2、(共4分)(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2分)

(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意对即可)

例题2: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多少年

②共传:一起举杯。

14.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诗。根据本诗内容,标题中“宿别”的意思是 (2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

C.颔联中“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D.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中的“惜”是惋惜、可惜的意思。 16.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

(3分)

14.(2分)五言律诗或近体诗 宿别:与朋友相聚了一夜后分别。(各1分) 15.D(3分)(“惜”是珍惜的意思) 16.参考角度一: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各1分)参考角度二:虚实相间,避实就虚。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故诗人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凄凉的实景来渲染彼此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凄凉之情。(各1分)

三、专题过关

检测题1: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4.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1分) 15.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6.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4分)

14.七绝/绝句/近体诗(1分) 15.A(3分)

16.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

检测题2: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14) 本诗属近体诗中的,有首联、颔联、、尾联组成。(2分)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湘”、“九派”极言荆楚大地河流纵横、水势浩淼,为“汉江”勾勒出雄浑壮阔的背景。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间。

C、全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大气磅礴、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D、诗中表达了对襄阳风物的喜爱,流露出遁世隐逸的消极情绪。 16) 简析第3联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四)(8分) 14.(2分)律诗(五言律诗)颈联(一处1分) 15.(2分)D 16.(4分)要点:“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1分) “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l分) 诗人借用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磅礴水势。(2分)(意思对即可)

第4篇: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 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 ②、言志为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抒情是虚,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这种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 汉乐府诗《陌上桑》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 《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5、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怀古伤今诗多是通过追忆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今昔生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处境对比、曾经的繁华与今景的萧条的对比,以虚衬实,虚实结合,突显出今时今世的浓重悲哀,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这种写法,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至今读来,犹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偏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但却达到情感双面交代的效果。因而感情更加深沉,更加真挚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再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 思乡怀人诗中多有此种写法,比如李白《春思》、高适《除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踏莎行》、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等。

8、客观为实,想象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来突出中心的。实写显得具体、明朗、真切,虚写显得空灵、飘逸、含蓄。二者结合运用,虚实相生,作品就结实而空灵,具体而含蓄,富有艺术魅力。其中虚写方面大致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梦境为虚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②、仙境为虚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也是这样。 ③、愿望为虚 比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人设想了五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突出表现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用虚写的手法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民歌体的爱情诗多是如此。比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上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诗词中所构创的意象既可以化虚为实,以虚显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可以化实为虚,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从而达到或虚中见实,或实在虚中的妙境。虚与实二者之间还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诚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第5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三维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曾学了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学生齐背)在词中,作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是实写;下片主要书写别后想象,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那何为虚,何为实呢?(板书: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 “实”与“虚”? (学生谈)

“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鬼怪的世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界、梦境)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逝之景之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设想未来之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设想对方之境)

虚具体表现为: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未来之景;

d、想象对方之境

二、探究诗歌中虚与实的作用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案上的三首诗,两两组合,相互讨论,探究虚与实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中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强化诗人的情感)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丰富诗歌的内容,把诚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含蓄。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变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月夜》等。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更能表达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评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丰富诗歌的内容)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相互通行,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之情;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

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3、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激发读者的联想(扩大诗歌的意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运用可以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扩大诗的意境,强化诗歌的情感。

那在高考的诗歌鉴赏中,这种手法又是如何考查的呢?下面请大家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2015年安徽的诗歌鉴赏,杜甫的《月圆》。

三、练习体会:

月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4分)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规律总结:

提问方式: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简析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

答题步骤

1、点手法

2、析虚实

3、明效果 真题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4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四、拓展延伸:(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五、布置作业(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释】(1)开元;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2)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5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答案: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

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

板书:

虚实结合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作用:丰富诗歌内容;

强化诗歌情感; 扩大诗歌意境 答题格式:点手法

析虚实 表效果

教学后记:

第6篇: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观摩课教案:

诗歌赏胜析之虚实

嵩阳高中 李光辉

2014年2月

诗歌赏析之虚实

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一、讲解概念

(一)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 诗歌中的“实”是指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学过使用了虚实相生手法的诗词。 举例:(先集体背诵,再讨论分析,最后总结)

1、《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自己在过节之时一个人远在异乡犹为思念家乡的亲人;后两句是虚写,写了诗人想像自己的兄弟们现在也一定在想念并谈论着远在异乡的自己。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唐)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整个第二部分都是虚写,写了诗人想像中的仙境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和不满,并借以表达自己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

4、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这首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虚写,词人拿周瑜年轻时就已建功立业对比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表达了词人被贬的感慨。

(二)小结:

按照我们的分析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一、 点拨答题方法——点击高考

考查点:手法鉴赏 出题模式:分析技巧型

请对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二、 相关练习

1、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上阙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3、凉州词(其一)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三、 课后作业

江城子 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板书设计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诗词里的虚: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词里的实:

2、已逝之景之境。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

六、总结: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 4

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

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

②、言志为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抒情是虚,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这种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

汉乐府诗《陌上桑》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

《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5

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5、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怀古伤今诗多是通过追忆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今昔生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处境对比、曾经的繁华与今景的萧条的对比,以虚衬实,虚实结合,突显出今时今世的浓重悲哀,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这种写法,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至今读来,犹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偏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但却达到情感双面交代的效果。因而感情更加深沉,更加真挚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再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 思乡怀人诗中多有此种写法,比如李白《春思》、高适《除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踏莎行》、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等。

8、客观为实,想象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来突出中心的。实写显得具体、明朗、真切,虚写显得空灵、飘逸、含蓄。二者结合运用,虚实相生,作品就结实而空灵,具体而含蓄,富有艺术魅力。

其中虚写方面大致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梦境为虚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②、仙境为虚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

神秘与美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也是这样。 ③、愿望为虚 比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人设想了五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突出表现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用虚写的手法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民歌体的爱情诗多是如此。比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上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诗词中所构创的意象既可以化虚为实,以虚显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可以化实为虚,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从而达到或虚中见实,或实在虚中的妙境。虚与实二者之间还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诚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具体而言,诗歌中“虚”包括以下三类:

汤显祖这位戏剧家也深谙虚景之妙,称诗“以若有若无为美”, 这位戏剧家也深谙虚景之妙。 姜夔言诗词:“语贵含蓄。”东坡言“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彭轲论诗道:“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中国古代文论家虽然具体说法各有差异,但却毫无例外地都看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实相生这一重要特征,对之赋予了极大注意,留下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见解。中国古代诗词惯以虚实结合,经唐代诗歌高度发达的创作实践,读者日益进入作者的创作视野,因而在艺术形式的发展中,空白才越来越多地作为艺术的重要性质、重要手段和技巧而进入审美活动。司空图、严羽作为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才有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综合和概括。实有所绘,而虚则有意。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以渔翁这一实景写出诗人内心世界这一虚景。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前者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后者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好处是,①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 7

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③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④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第7篇:诗歌鉴赏——题目、注释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教案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 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 (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 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1 再如:上海卷:白居易的《早兴》,从题目“兴”字就可看出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如浙江卷: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不难知道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可见,分析诗词不可忽视从题目入手。

(二)懂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也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帮助理解诗词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用名词(人名、地名称谓)。理解诗歌中用典,降低解题难度。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交待诗人此时处境及相关情况。)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①—②小题(4分) 【高考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 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设问:从两诗的内容上看,(1)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案分析:

(1)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2)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设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明确:画面: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 的气氛。

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设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 明确:表现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失意的寂寞愁绪。诗的三四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四、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4分)【高考题】

[越调]小桃红 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即平山堂。 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 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设问:“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该如何应对?我们要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寻找切入点。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词,打开理解、鉴赏的大门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诗词的题目和注释这两把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的金钥匙。

六、布置作业

完成《导与练》中“模拟训练”第2题。

第8篇: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生用)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诗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三、分析意境常见的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肃穆、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

四、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例题赏析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思考: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例2: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

问: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画意往往取代了诗情的成分。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顺序

二是画面色彩;-----情感基调

三是动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

四是静态。-----同上。动静结合

例: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例: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六、答题思路

第一种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用典 „„),表现手法(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白描与细描、侧面描写„„)

3、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

1、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分析下面两首诗,看其有何不同。

谢亭送别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三种类型:

常见问法: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2. 含蓄地表达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3.衬托人物气节、性格、或品质(常见于咏物诗)

4.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

5.奠定感情基调

1、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时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其居住躬耕之所。

问:第一句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2、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上一篇:山东科技大学校园简历下一篇:一生廉洁一身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