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76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推荐8篇)

76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篇1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76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篇2

(1) 识“人” (知人论世) 。也即“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在南渡前 (年轻时) 的李清照, 出生豪门, 衣食无忧, 生活甜美。她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表达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快乐欢愉的情趣和无忧无虑的心境。南渡后 (晚年时) 的李清照, 面临江山沦陷、家破人亡的厄运, 愁情万种!在《声声慢》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作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浓重感伤情调, 表达了她对故国旧园的深情眷恋。所以, 知人, 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如:陶渊明——淡泊名利, 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 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 诗风潇洒。论世, 有助于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 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 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 文人悯之, 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北宋诗重义理, 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 中原沦于敌手, 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 面对异族入主中原, 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节, 因此诗歌之中有多重忠义。

(2) 看“注”。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 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 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 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 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 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序中的“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悲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再比如下面这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们思考一下诗的主旨是什么?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 临考试前写下此诗, 征求张籍的意见。朱诗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比喻张籍, 以公婆比喻主考官, 表达了作者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越位”匡正 篇3

摘 要:本文旨在着力于阐述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入格、准备,以廓清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认识上的模糊性和不切实际。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同时凡语言都必伴有情感或思想,所以从语言入手,重视训诂,才能进入艺术天地。要使所赏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艺术手法具有说服力,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以揆情度理的原则来衡量,而慢节奏地咀嚼涵泳是鉴赏不可或缺的手段。

关键词: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越位 匡正

诗歌鉴赏题涉及概括相关诗句的内容,说明相关诗句的表现手法,写出诗作蕴含的情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考察形式似乎很容易作答,也起到了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功效,这种平实视角下的命意恰恰点中了当下诗歌教学的命门,也无形地成为一座教学的观象台,引导我们体察日常的诗歌教学。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诗歌鉴赏的案例: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学生如此赏析:引用典故写了西园,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物是人非之感,用想象的手法,虚实结合,写出了爱人荡秋千时玉手香凝,最后写了阶因爱人不到,惆怅不已,一夜间长出了青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惆怅苦闷。

这段赏析乍看有模有样,深得鉴赏的要诀,但是细论诗句,发现这样的鉴赏其实滑入了概念的泥沼之中,全然没有依附诗句的本意。“西园”是过去诗人和爱人游乐的地方,如何用了典故呢?明明是正面描写黄蜂逗留秋千索,侧面表明爱人离去,又何以“用想象的手法,虚实结合,写出了爱人荡秋千时玉手香凝”呢?不从诗句、诗意本身出发而加以鉴赏,借用足球比赛“越位”规则的说法,学生犯了“越位”思考、“越位”作答的错误。这种“失位”、“越位”病症中的先入为主,直扑“情感”,标签、概念齐上阵的现象并非个例。

当然,我们不能把罪过一棒子全打在学生的身上,一些赏析文章、老师的引导也表现出凌空蹈虚的气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匆匆进入赏析阶段。我们无意将诗歌鉴赏当作简单的文言翻译,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看不懂诗歌的现实。那么,怎样匡正诗歌鉴赏教学的“越位”呢?

一、重视训诂

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同时凡语言都必伴有情感或思想,所以从语言入手,才能进入艺术天地。重视训诂,指不放过对一处诗的每一个字句的意思的正确理解。如果连字句都没有弄懂,即使分折得天花乱坠也不会得出正确结论,还谈什么赏析?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例如没有通训诂,许多同学就断定某诗为思乡怀人之作,抒抑郁不得志之情。

我们所说的重视训诂是从微观层面加以窥探诗歌之奥义。如杜甫的《旅夜抒怀》开头一句“细草微风岸”,实际上是“微风岸细草”,因为平仄的需要,语序出现了倒装,词语先后顺序的变化反而更具视觉镜头的美感;岳飞的《小重山》中的一句“阻归程”三字,看似明白,却没有主语。谁“阻”了我的“归程”是敌人?还是朝廷内部的投降派?都是,但这里不能明说,于是用无主语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晏几道的《菩萨蛮》中的“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秋水”指女子的眼睛,“玉柱斜飞雁”是筝的形象,女子的“眉黛”如春山,这些常见的意象别有情趣……不能不说只有重视训诂,才能登堂入室,进入诗歌的高级鉴赏阶段。

二、识辨关联

诗歌往往体现形式和实质的完整性以及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连贯性。诗歌在结构上起承转合,上下内容在语义上的相对完整,时空的转换,情与景的契合,辨清这些特点是通向赏析的不二法门。

如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中的“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是诗歌的三四句,内容上密不可分,多数理解为“岭色下雨,断弦人落泪”。实际上这两句说的是流人弹水调子仿佛将“岭色千重万重雨”交付给听者,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学生大多未从通篇考量诗句在句法、音韵及通感上的特色,因而理解“失位”。

鉴赏刘长卿的《余干旅舍》一诗,我们要清楚时间上的转换构成了本诗的内在逻辑,从日暮时分,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呈现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再如李白的《玉阶怨》一诗,是“谁”却下水晶帘?是“谁”望秋月?诗中的环境提供了一个线索:是一个深夜不能眠的宫女。我们不得不去涉及理路直接参与、感受意境:我们一面是个观众,看着一个命运情境在我们的眼前演出,一面又化作宫女本身,扮演她并进入她的境况里,从她的角度统领着我们的意识。总之,我们是在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进入诗的意境。这种主客既合且分,既分且合的状态,便是在作一种高级状态的情景辩识、情景契合。

三、揆情度理

要使所赏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艺术手法具有说服力,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以揆情度理的原则来衡量。

今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易准确理解。我们不妨参看袁行霈先生的赏析: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的《新语·慎微篇》中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无疑,袁行霈先生鉴赏本诗考察了李白当时的社会背景,触及李白的身世,明了一些相应的历史典故,使得他对本诗的理解通情达理,合情入理。作为高中毕业生来说,对李白的生平肯定比较熟悉,虽然鉴赏可能不如专家那样深入,但是如果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揆情度理,是完全可以作浅显的入情入理的赏析。

又如姜夔写的一首年终思家的《浣溪沙》的结句说:“一年灯火要人归。”仿佛自己并没有想到回家,而是受“灯火”的影响才引起归思的。其实作者一直在想家,及至岁阑,依旧有家归未得,只好故意这样说了,这种鉴赏中的“以意逆志”是合乎情理的。

四、咀嚼涵泳

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这段话精妙地道出了欣赏一首好诗时的愉悦之感,它是咀嚼涵泳之中的咂摸,是咀嚼涵泳之后的豁然开朗,是诗作者和读者人生世相的相互映照。然而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有多少人真正体味出诗的真义?急功近利、快节奏的理科式教学程序,使得诗歌的美感消失殆尽,这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诗歌鉴赏不是纯粹分析网中的猎物。

不可否认诗歌赏析是有难度的,唯其品读境界高下,明晓深浅邪俗,更要“慢慢走,欣赏啊”。慢节奏地咀嚼涵泳是鉴赏不可或缺的手段。“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的意思是说,读书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品味,每当有一点新的体会时,必然会感到兴味无穷,其乐融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读书时情绪越好,也就越有助于理解。采用涵泳法读诗,不仅能从诗中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而且还牟陶冶自己的性情。一花一叶总关情,久而久之,我们就能积累情感,练就灵性,有一双很馋的耳朵,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易感的心。

76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篇4

一、(安徽省合肥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缸次第空。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老来同。

[注]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B.颔联中“未于”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于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15.“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① 1

二、(安徽省蚌埠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巫山高

王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②曲。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③言纷在瞩。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注】①王融:南齐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少有大志,然家道中衰。②阳台:传说中巫出神女所居之处。③寤:醒。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篇首句即以“想象”二字点明下文所写巫山景象,均为诗人心之所想,而非目之所及。下文的想象就集中围绕“阳台曲”这个美丽的传说展开。

B.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从视觉角度着笔,动静结合,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暗寓想望、期待之意,自然引出下两句诗。

C.诗人热望化梦为真,醒来产生了神女宛在眼前的幻觉。这是由热烈想望、殷切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纷在瞩”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神女显现于眼前之情状。

D.尽管诗人希望神女“寤言纷在瞩”,但毕竟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愿望,诗人将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想象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之美的诗境,化赋为诗。

E.全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面影。整个境界,迷离惝恍,空灵飘忽。

15.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C

① 2 15.尾句以景结情,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那“下庭绿”的秋风,宛若神女飘然而至的身影,实则不过是一时的错觉而已。诗写到“秋风下庭绿”,悠然而止,极富韵外之致。

15.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注意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

三、(安徽省黄山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野 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D 15.(1)对时光流逝、年华空老的伤感,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尾联表现出来的,“扁舟空老去”是说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空”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伤感;(2)于国无补、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无补圣明朝”是说作者想要报国而不能,透露出一种于国无补的遗憾。

① 3

四、(安徽宣城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 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秩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4.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D

⑦⑤

②15.尾联诗人借用典故通过奇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五、(安徽池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明]方孝孺

摇落秋冬季,苍茫鄞越问。青山欹枕过,白乌背人还。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注】本诗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为作者第二次奉诏入京时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荐召赴京师,“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然嫌其年轻,遣还。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节,野色苍茫的秋冬风物,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颔联描写旅途景色。诗人坐在车上,目送两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动,天边的白鸟渐行渐远。C.颈联中“问俗”与“沽酒”是旅途中极其平常而典型的细节,出门之人几乎都经历过,非常富有表现力。

D.尾联照应标题“应召赴京”,“虚名”二字耐人寻味,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此次赴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E.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进京的全部过程,语言精工,风格淳雅,结构严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学造诣。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篇5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一)、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的形象一般分为: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

1、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如李清照《声声慢》 杜甫《登高》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如《江雪》 《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木兰辞》《氓》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1、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典型例题

(2005年全国)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要求:

1、自主完成本诗歌鉴赏题。

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 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即什么特点,什么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5、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明确答案:

(步骤1)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栈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步骤2)一二句写冬至佳节,诗人远在邯郸的客店里,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三四句落笔对方,推想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会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步骤3)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高考再现,赏析指导:(2012高考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诗中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其清廉品德的敬佩与赞美。

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什么形象 包括身份、特征)答题用语:诗歌写出了(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

如:诗歌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结合相应诗句简要分析(具体分析上一步的判断依据)

3、形象的意义(概括作者在该形象上寄托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三、课堂精炼

(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

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课堂小结: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技巧手法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紧扣要求,整理思路,按步骤组织答案。

资料储备:

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更多资料详见《解密高考》P77

课后作业:

1、写出几个你学过的有关人物形象的古诗词作品

2、完成以下练习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又有点孤寂的诗人形象。众鸟之高飞,孤云之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诗人孤独生活只有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唯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表现世俗的无情,从而写出诗人孤独寂寞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 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概括特点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析依据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指出意义(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概括全诗内容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提示: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分析人物形象

(1)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2)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可为国效力。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怨愤和虽已晚年仍思报国的慷慨情怀。

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形象

定位——性格身份 形象

分析

形象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应考策略 篇7

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 鉴赏, 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和欣赏, 鉴定和欣赏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鉴赏的过程是鉴别、分析与审美的过程, 往往是鉴中有赏, 赏中有鉴。

诗歌鉴赏常考的对象主要包括: (1) 字词的品评。 诗歌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当属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 有时并不只是表现动作和形态, 更是一种思想心理的反映, 远远超过字词本身的内涵。 因此, 品评字词, 首先要把握字词本身的含义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其次要领会它的表达效果和感情色彩。 (2) 语句的品评。一首诗歌, 因为有了一个或一联佳句, 就能为整首诗歌增色不少。 好的语句一定是凝练的, 即用简练的文字, 勾勒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情感。 容量大, 意味深, 是好句的共同特点。 (3) 意境的品评。 所谓意境, 即情景交融, 或由景而生情, 或融情于写景, 依托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意境, 涉及描写和抒情, 最能反映诗歌特征。 (4)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就表达方式而言, 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就表现手法而言, 有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渲染象征、起兴用典、借古讽今、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有些方面是兼容的, 比如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等是表达方式中抒情的细化, 而表现手法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由远至近、从上到下、 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等则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细化。 就修辞手法而言, 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反问、设问、顶真、回环和互文等。 就篇章结构手法而言, 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和首尾呼应等。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鉴赏, 可以是一个角度, 也可以是多种角度。 (5) 人物形象、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诗歌同样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也有线索结构, 以此展现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有质朴和绮丽, 或简练或繁复, 或豪放或婉约, 其本身无优劣之分, 运用得当, 都能展现艺术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 艺术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目的, 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形式有一首诗歌的鉴赏和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中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1) 没有读懂原文, 或者是理解错了。 没有读懂原文, 有些是因为对相关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不甚了解造成的, 理解错了则是对某些字句的意思和寓意弄错了, 因此如果试卷中有相关的注释就不应放过, 则必须予以关注。 读不懂, 理解误, 感受也会错, 越鉴赏, 结果越糟。 (2) 只是复述大意和内容介绍,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 达不到鉴赏的要求。在诗歌阅读过程中, 有什么想象和联想, 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才是鉴赏。 从某种意义上说, 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3) 要么泛泛而谈, 要么评价过高。 泛泛而谈, 有的言之无物, 有的离开本文, 随意发挥;评价过高, 则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 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注] (1) 长门事:汉武帝时, 陈皇后失宠, 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 奉黄金百斤, 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 武帝阅后深为感动, 陈皇后复得宠幸。 (2) 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的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 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 (美貌女性) 遭妒。

题目要求是对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作鉴赏。鉴赏对象是语句的品评。 鉴赏步骤:1.“玉环飞燕皆尘土”中有用典。“玉环”指杨玉环, “飞燕”指赵飞燕。杨玉环、赵飞燕, 一个是唐明皇的妃子, 一个是汉成帝的皇后, 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 皆专宠惑主, 最后因此败亡。 2.借助注释联想:作者实际上是用杨玉环和赵飞燕这两个人, 比拟他心目中那些当权得势的小人, 既然骄横一时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那些像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的当权得势的小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3.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 (或:奸臣小人) 没有好下场。 词中“愁”是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因而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 用典的主要作用有二, 一是增加诗歌的容量, 二是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往往能够起到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的作用。

案例分析2:《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题目要求是任选一个角度对这首词作鉴赏。 鉴赏步骤: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的三幅画面:“歌楼听夜雨”———风流正少年;“江舟听秋雨”———飘零过中年;“僧庐听时雨”———孤冷到晚年。 表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芜的过程。 形象清晰惟妙惟肖。 2.从线索的角度鉴赏。 本词的词眼便是“听雨”, 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情感的跳动紧随“听雨”展开。 少年时期, 春风得意, 听雨是一件乐事。 人到壮年, 历经悲苦, 听雨之后, 陡增惆怅。 而今听雨, 百感交集, 难以言传。 3.从结构的角度鉴赏。这首词采用时空跨度的结构, 简练概括。上片写少年到壮年, 只是形象描绘, 无一议论;下片单写老年, 夹叙夹议, 增加了悲怆情感的力度。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本词语言简练, 少年、壮年和老年, 阅尽人间沧桑, 历经悲欢离合, 一生坎坷, 只浓缩在四十个字中。 词中写年老在僧庐下听雨, 只用“鬓已星星也”点明如今岁月, 花白鬓发, 含蓄地表明愁苦满怀亦满头。 5.从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角度鉴赏。 (1) 对比角度的鉴赏。 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和如今愁苦满怀的对比, 构成了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就是“悲欢离合总无情”。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 心情愉悦的时候, 听雨是一件乐事, 增添美感。 情绪消沉的时候, 听雨便有了一种苦味, 益增愁思。 (2) 以实寓虚角度的鉴赏。 如写少年在歌楼听雨时, 只用“红烛昏罗帐”五个字写尽温馨、 欢怡和缠绵的情怀, 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红烛”“罗帐”和具有喜庆甜蜜气氛的 “昏”字组成一个境界, 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情景。 (3) 情景交融角度的鉴赏。如用江阔、云低和断雁 (孤雁) 构成背景, 渲染气氛, 突出在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湖的悲凉心境。

案例分析3:甲:《从军行七首 (其五) 》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乙:《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

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的不同描写手法。 鉴赏步骤:1.两首诗都是写夜战。 2.甲诗用了侧面描写。 它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 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 从侧面进行烘托, 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 3.乙诗用了细节描写。 比如写战袍, 只突出“金带连环”这一细节, 便显现出将士们的俊逸丰姿。 “冲”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情感。再如“缺”这一细节描写好, 用宝刀砍杀, 砍到缺了刀口, 其肉搏拼杀之烈, 战斗时间之长, 最后胜利夺得之不易, 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正是因为细节描写, 使得整首诗雄壮夺目, 激情飞扬。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古代诗歌, 虽然不一定要像古代散文那样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但大致的意思还是需要了解的。 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认识误区, 比如所考诗歌的主题一定是政治性的或社会性的, 或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或反映民生疾苦, 等等, 其实不少诗歌反映的是个人的生活意趣;作家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豪放派词人的词总体是豪放风格的, 但也会有个别或部分是婉约风格的。

三、鉴赏举隅

(一) 一首诗歌的鉴赏

1.字词的品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

鉴赏:对这首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是否用得好,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用得很好:“着一‘闹 ’字, 而境界全出。 ”也有人认为用得不好:“闹字极粗极俗。”字词的品评其实也是对炼字的评价。有人认为“闹”字用得粗俗, 是因为他只是从字的本身意思 “吵闹”这一层考量, 然而这里的“闹”并没有停留在“吵闹”这一层面, 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新的意义, “吵闹”看似纷扰无序, 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景象, 这是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 怎不让人喜悦高兴呢? 用一“闹”字, 把春花开放的无声姿态描摹成了有声音的活动, 春花在此仿佛有了知觉, 不仅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 而且引发了读者共鸣。 如此看来, 字词用得好不好, 一是所用字词是否贴切。 二是所用字词能否出新。 三是所用字词有无感染力。

2.语句的品评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

鉴赏:语句的品评实际上是对炼句的评价。 结尾三句“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使这首词成为名作, 其中的道理是:他人言愁, 或以山喻, 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 未抵闲愁一倍多”;或以水喻,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都只限于用一个比喻。“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却连设三个比喻, 而且这三个比喻, 又都不是单纯的事物如山如水, 而是复合的景色。“一川”:即满川;“烟草”:谓如烟那样茂盛的草, 满川像烟那样茂盛的草, 就是指多, 而且是多得没法数;“风絮”:风吹柳絮, 团团相逐, 也是多得没法数;“梅雨”:旧历四五月间, 梅子成熟时色黄, 其时多雨, 而且是蒙蒙细雨, 那雨点是多得不可能数得清的, 也是形容闲愁之多。

语句是否有新意, 通过比较就能感知。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 司空为优。”应该讲三人所写的诗句都很好, 司空曙这一联之所以“为优”, 只是比韦应物和白居易的诗句多了“雨”和“灯”, 大大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头盔。 这儿指士兵。

鉴赏:本词有用典也有对比。 “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把孙权与刘表的儿子刘琮作出比较之后, 称赞孙权的话。 孙权抗曹, 最终保卫了吴国;刘琮投曹, 结果为曹操所杀。 其实孙权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相比, 不知差了多少。 赞扬他, 只是因为他肯抵抗曹魏, 因此保住了江南小朝廷;赞扬他, 也是为了和辛弃疾所在时候的主政者比较, 如今的宋朝, 也占有东南半壁, 然而在当权者中, 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4.人物、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人物与语言风格)

《清平乐·晚春》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 ”

鉴赏: (1)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全词塑造了一个惜春人的形象, 痴情到春可问、可追和可同住, 简直到了忘我的地步。 “春归何处”, 爱春者在晚春时节, 见春色凋零, 春将过去, 因而茫然发问。 然而一找, 却没有一点向何处去的痕迹。找不到更着急, 于是痴情地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因为要唤取归来同住, 就更急于找春, 问黄鹂, 黄鹂的回答之声无解, 又被风吹到蔷薇花那儿去了, 蔷薇开了, 才知夏天来临, 春不可能回来了。 问春、找春与追春, 抒写了爱春人惜春的心情。 (2)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象, 把惜春之情和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如“问取黄鹂”, 设想新奇, “百啭”答而不解, 是以有答代无答。 “因风吹过蔷薇”, 引人看到蔷薇, 因看到蔷薇, 表示夏已来春不可回, 委婉而又含蓄。 语言典雅优美, 具有婉约的特质, 不同于作者那些豪放旷达之作, 意象之中, 充满了静穆而柔和的美感。

5.人物、线索、结构和风格等的品评 (结构)

“余尝谓柳子厚 ‘渔翁夜傍西岩宿’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一首, 末二句蛇足, 删作绝句乃佳。 东坡论此诗亦曰:‘末二句可不必。 ’” ([清]王士祯《分甘余话》)

鉴赏:柳宗元《渔翁》的诗末二句是否应该删除, 其实删与不删, 都是好诗。删, 人在景中淡出, 突出的是景, 景象的静穆之美意味深长。 不删, 景于渔翁眼中显现, 突出的是人, 景象之中蕴含着哲理, 嚼之余味不尽。

(二) 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1.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描写)

甲:《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乙:《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鉴赏:甲、乙两首诗选择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 甲诗从大处着眼, 诗的一开头, 就写出了辽阔的江南春色, 不是某处园林名胜, 仅限于一个角落, 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千里”江南的春天景色,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色调错综, 层次丰富, 具有立体感, 再加上掩映于迷蒙烟雨之中的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 使得这幅“江南春”的画面变得恢宏庞大。乙诗却是从细小的景物入手, 竹子、桃花、蒌蒿、芦苇及鸭子戏水显示了早春的到来, 特别是以鸭子对水暖的感知, 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气息。

2.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想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鉴赏: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甲: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现在变成了能了解诗人和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她能够并且愿意接受诗人的要求, 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人。 乙:想象诗人把朋友送上船后, 船已扬帆远去, 但他仍然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直至帆影逐渐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展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江春水, 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反衬)

甲《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乙《早梅》 (道源)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 影落野人家。 ”

鉴赏:甲诗中, “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 两首诗用了相同的反衬手法, 王安石诗以“凌寒”反衬梅花的“独自开”;道源诗则是以“万树寒无色”反衬“南枝独有花”。两首诗都意在说明梅花凌寒怒放, 笑傲霜雪的精神, 并有高洁的品格。

4.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结构)

甲:《[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一) 》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 金谷名园 (1) 起玉楼, 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 野花开暮春时候。 ”[注] (1) 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乙:《[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二) 》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2) 。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2)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鉴赏:甲曲的结尾一句“野花开暮春时候”, 看似写景, 实是抒情, 只是抒情比较含蓄, 它是全曲画龙点睛的一笔, 和“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两句相连, 旨在表明曾经代表穷奢极欲的阿房宫、金谷名园和隋堤, 如同他们的主人, 都已消亡, 留下的是发人深省的感慨。 乙曲的最后一句“读书人一声长叹”, 则是直接抒情, 接应“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两句, 是卒章显志, 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意思, 迸发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

5.意境的品评

甲:《送梧州王使君》 (张籍) “楚江亭上秋风起, 看发苍梧太守船。 千里同行从此别, 相逢又隔几多年。 ”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

鉴赏:前一首诗虽有景有情, 只是直叙情事, 缺乏意蕴, 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没有写出意境。 后一首诗通过江头春色, 杨花柳絮, 离亭宴饯, 暮霭风笛, 写出了离情别绪, 最后一句, 内涵丰富, 离别的伤魂, 各奔天涯的愁思, 漫长旅途的无边寂寞, 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 令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诗歌的形象美, 主要表现为意境美,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其次是意蕴深长, 启人遐思。

比较往往是要比较出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异, 可以大处着眼。 同, 则需小处着手。 既可以评判思想境界的高低, 又可以分辨艺术手法的优劣。

四、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 题目虽然不多, 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除了有关诗词曲的基本知识之外, 还包括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等的了解和运用, 所以在备考中, 要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作者。 如果作者是学生不太熟悉的, 一般来说,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等不会对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熟知的, 则应联系其生平和创作解读诗歌。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 因此他的作品, 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及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

二是审清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送别诗, 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这类词是怀古词, 常常表达忧国忧民和建功立业的主旨或是在昔盛今衰的对比之中借古讽今。

三是读懂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 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 对于这些注释, 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而应仔细阅读, 从中揣摩诗歌中隐含的信息,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评价诗歌做准备。 2003年高考语文 (全国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维的《过香积寺》, 其中两个注释, 一是“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座, 不生杂念;二是 “毒龙”:指世俗欲念。 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超脱世俗杂念, 向往清净隐居生活的内心思想。 2008年高考语文 (上海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其中对“寒食”作了注释:清明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如果说对寒食节有所了解的话, 就会对作品的寓意有正确分析和评价。 一般来说, 不到万不得已, 是不会有注释的, 因为注释是一种提示, 所以在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时候, 一定要用到注释中的内容。

四是弄清概念。 如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既有区分又有联系。 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运用的主要是后两种, 即描写与抒情。 描写的细分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和白描细描等;抒情的细分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 表现手法有很多,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有象征、烘托 (衬托) 、托物言志等, 大多时候, 描写与抒情的细分也当做是表现手法。

五是文字整理。 对于鉴赏题, 无论是说明理由还是分析评价, 文字不会超过百字, 但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叙述清楚颇为不易, 这里面应该注意的是, 首先是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 应整体把握, 联系全诗 (词曲) 评论, 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力求准确、合理和有理有据, 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术语表述要正确, 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其次是要透过一字一句, 揭示隐含在诗歌当中或背后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再次是抓住重点, 即抓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中的某一项或几项 (根据题目要求而定) 进行鉴赏。需要指出的是, 鉴赏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更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 (如果是课文中所学典故的运用, 则须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不作字面上的解释;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最后是文字组织应有条理性与逻辑性, 也就是能自圆其说。

综合说来, 诗歌赏鉴的重要几个方面是: (1) 琢磨重点字词。 (2) 读懂关键语句。 (3) 体味意境氛围。 (4) 理解情感主旨。 (5) 区分语言特点。 (6) 分析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摘要: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本文就诗歌鉴赏的常考对象、案例分析、鉴赏举隅和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应考策略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篇8

一、炼字题

1.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意。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数量词产生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2.名词。考生可以通过一些意象名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意象名词连用时,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特别是表达送别相思之情的诗歌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

3.动词。鉴赏诗歌时,考生要重点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同时诗歌中也会出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结合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考生可以快速分析出诗歌中动词的“潜台词”。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这两个动词在这里都是使动用法。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作者溅泪惊心罢了。

4.形容词。形容词具有形象性、富有表现力的特性,所以诗歌中的形容词往往在摹写情态的同时,增强意象的气氛感,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反映思想感情。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展现出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甚为壮观。

5.“诗眼”。“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在诗词的关键之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表难表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鉴赏诗歌的“诗眼”,既要从字眼的表层含义上去理解,更要结合诗歌的上下文从深层的内涵上去揣摩;既要从字眼所用的技巧手法上去分析,更要从该字眼所在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上去探究。

常见题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炼句题

在古代诗句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句子,在运用时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音词,形象地勾画出作者晚境凄凉、内心悲凉的特点。

2.倒装。一般起突出强调作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表述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通过倒装突出了星之稀少,雨之小。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将六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地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作者对家的思念。

常见题型:诗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一句诗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能真切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 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進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宿甘露僧舍[注]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僧舍: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诗评家说,本诗中“放入”二字显得很有气魄,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

3.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一点作出评论。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阳关曲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①无声转玉盘②。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银汉:银河。由无数星星组成,夜间像银白色的光带,故称银河。②玉盘:指月亮。中秋的月亮最圆。

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

答:

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此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楚国攻打郑国,战败,楚人钟仪沦为战俘并被送往晋国关押,虽然做了阶下囚,他依然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

2.请赏析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答:

3.请结合全诗分析“凄清”二字的作用。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注]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

1.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答:

2.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作一具體分析。

上一篇:一事一议项目道路建设合同下一篇:100%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