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精选10篇)

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1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

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2

怎样读

在考纲中, 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 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

案例:

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

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

授课流程:

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

1.关注形象 (讲了3个问题: (1) 什么是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语言

3.表达技巧 (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

4.思想观点态度

二、练习

1.教师读题 (附: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 — (3) 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

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

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 (1) 折残堤上柳,

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1) 分:料, 料想。

(1)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 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 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

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 “折柳”含伤别之意, “陇头花”即“陇头梅”, 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 语言质朴无华, 意蕴丰富, 感人至深。

(2) 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 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 诗人的感受有哪些?

(3) 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 两处写景, 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A (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 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 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 , 吹笛人的思乡之情, 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 (或引起诗人共鸣) 。

(3) 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 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 为闻笛提供了背景, 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 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2.教师疏通诗意 (逐句分析, 该句写了什么内容)

3.讲题 (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 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

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 (或技巧) 往往仅仅是方法, 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

1.从题目入手:

“闻邻船吹笛”, 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

2.从形象入手:

讲清楚三个问题: (1) 诗歌写了什么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3.从表达技巧入手:

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情节结构, 抒情方式。

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 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 (正因为环境的安静, 才有了笛声的清晰) 。

修辞手法:比喻

情节结构:卒章显志 (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前两句写景或叙事, 后两句抒情)

怎样备考

诗歌鉴赏的备考, 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 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 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 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 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的例证, 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

1.修辞手法:比喻 (如霜的月光, 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夸张 (一夜征人尽望乡) 。

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 就是侧面写、间接写, 写想象中的, 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 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 从自己的角度想, 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 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 作者却不直接描述, 而从对方入手下笔, 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 后两句直抒胸臆。

(1)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 写的是情。

(2) 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 末句直抒胸臆, 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 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3) 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 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

(4) 虚实结合

培养规范答题

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 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 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 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 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浅谈诗歌阅读的鉴赏及答题技巧 篇3

一、古典诗歌阅读的基本技巧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區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二、古典诗歌阅读的答题技巧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锤炼字词类题时,注意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心中要有语言风格的术语,如: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解答表达技巧类题时,注意解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解答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类题时,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4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

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与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

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5

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从选择题选项入手,一般是4选1个错误的~把选项一个一个分析好起码有3个是对的~~错的哪个也是细节错。大体应该没问题。如果分析的好对于下面的一道表述题很有帮助明确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一般表述题打出这个给你1分如果有叫你简要分析的~你最好一句话一句话分析~老师会挑你对的给你分的,不要大体概括或者总结性回答~除非你对诗吃得很透一定要多写,诗歌鉴赏表述题给你3行空千万不要写一行,一定要都写满,人家题给你3行是有目的的不是白给你的~回答时候越具体越好~尽量了解各种意想 像什么(梧桐,黄雀,商女等等)多了解一些著名作者的出身背景注意看诗歌鉴赏中的注释(比如说什么作者被贬后写的啊。类似这样的)这样能把握答题的大体方向不会错

另外诗歌鉴赏是高考中比较难的一个考点~基本上不会拿满分~如果4分体照着2 3分去拿和别人拉不开多大档次~不要死扣也别钻牛角尖

高中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6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浓郁: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

而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而又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快船快意,彩云轻舟,色调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诗人突然遇赦的喜悦畅快。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中运用衬托手法,以冰雪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对比手法,拿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合流的高格。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格式 篇7

基本答题格式:

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从四大块入手)

总体要求:

(1) 基本描述——靠船下篙

(2) 手法定位——名词术语

(3) 效果作用——主旨情感

例题示讲:

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 :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 :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 :抒发物是人非, 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高考诗歌鉴赏各类型答题格式如下。

1. 意象分析——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 +深层含义 (比喻义、引申义)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请说说你对“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 (表层含义) 天地之间一只孤单的沙鸥。 (深层含义) 以沙鸥自喻, 既是杜甫一生的形象概括, 也是他孤独心情的真实写照。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联用了“片云”、“孤月”两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示例: (表层含义) “片云”“孤月”, 孤单的云和月, 意境凄凉, (深层含义)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 品味关键词: (含义) +描述+表达作用。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 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示例: (1) (含义) +描述:“绕”字好, 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 表达作用生动形象, 具有动态美。

(2) “晓”字好, 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 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 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倚东风。笙歌吹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始觉春空”是全词表情达意的关键句子, 请简要谈谈对“春空”二字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含义) +描述“春空”二字本指群芳落尽, 杨花飘飞, 风不停息的单调虚空的景象;表达作用在此“春空”的背后实指“情空”, 即写出了笙歌消歇, 游人离去后的清寂。

3. 鉴赏重要诗句:表象 (解释、描述诗句) +深层含义+ (手法、作用)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1) , 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2) , 余响入霜钟 (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 (1) 绿绮:古代名琴。 (2)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3)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 丰山有九钟, 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深层含义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作用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 体味主旨情感:通过某景、物、人、事, 运用某手法, 表达什么情感。

阅读古诗, 回答文后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 主张改革, 被削藉为民, 于苏州修建沧浪亭, 隐居不仕, 《夏意》作于此时。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 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 展现的是清幽之境, 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 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 继而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 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 但诗人没有牢骚, 对得失荣辱看得很淡泊, 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 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 “夏意”“之意”, 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5. 分析表现手法:是什么 (手法) +为什么 (描摹) +怎么样 (作用) 。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回答示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什么手法) 。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为什么有手法) 。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指导 篇8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和意象等,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题目类型:

1.“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2.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摘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4)作用或效果: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例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诗的意境特点。

第一步:找景物(“月”“乌”“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找关键词“愁”;“客船”提示了愁的具体内容是思乡。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月” “霜”——冷,“乌啼”“钟声”——静,“江枫渔火”——昏暗),

第三步:分析情感(情感特点:孤寂、冷清;情感的具体内容:思乡之愁),概括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或“幽寂冷清”)。

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有凄冷、寂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羁旅的孤独、寂寞、凄清之情,诗的意境可用“孤寂冷清”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

解题格式:

1.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 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2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道诗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找出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宁静、美好的西湖美景间接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议论句:“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句,“谁羡”“便是仙”,直接透露出诗人热爱西湖风光的思想情感。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3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单独出门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喜悦的感情变化。

(三)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 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某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第一步:找景物(“青苔”“红树”“雨”“月”);

找关键词“愁”。“远书”“归梦”提示愁的内容是思念故乡和亲人。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寥落,在月中含愁—凄清冷寂)。

第三步:分析情感(情感特点:孤独,冷清;情感内容:思念家乡和亲人)。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点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具体指出景物特点),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具体指出抒发的情感)

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9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4、答题示例

绝句二 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5、练习巩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答:禅房空林环绕,秀峰迎门,幽谷临阶。夕阳雨霁之时,山峦格外清净,又有水汽飘落,更显庭院阴凉;这一环境恰如莲花般纤尘不染,脱俗绝世;衬托了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高雅,襟怀绝俗,从而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练掌握长用的表现手法。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两种,侧重考查间接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虚实、对比、白描、动静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另外也考查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注意全面考虑,观点准确,考试时,有时为了降低难度,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加以鉴赏,则这一步就不必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做主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这一步即是第一步的论证,必须结合 原诗)

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回归主题,回答技巧对主题的作用)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巧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5、联系巩固

绝 句 二 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杜甫入蜀后,抒写的羁旅异乡的感慨。首两句入嵌在镜框丽的风景画。请分析此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该诗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色彩明丽,景象清新。全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之明丽,更能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情致。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自此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解答的词一般有:(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盖嘉运

托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语。(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5、巩固练习

邯郸东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东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东至深夜,家里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1)X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3)你认为X字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就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古诗炼字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参看上一节:值得注意的词)

3、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巩固练习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邹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摄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是很妙。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等。所以,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方向

(1)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4、答题步骤

第一步:写了什么。

第二步:所起的作用。

5、答题示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为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砸千遭绕郡城。

问: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 手的急切期待。

6、巩固练习

湖 州 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对全诗景物描写起统领作用。

六、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有人热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2、解答分析

解答这类题,思考的方向主要是手法、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首先,要确定一种观点,然后依据原诗词的内容分析找到关键的几点理由,分条作答。

3、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因为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仿佛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为映衬。“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也可以)

4、巩固练习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也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逢。

问: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答:同意,删去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以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 ”,而且“奇趣更显”。

或答: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香,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其孤独无伴才可知。删去后影响了孤独之情的表达。

七、对比鉴赏型

1、提问方式

(1)两首诗或词出现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情感,有的指风格、方法的对比。

2、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3、答题步骤

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中欧啊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4、答题示例

夜游记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

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10

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之

意境分析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本考点的考纲要求。

能力目标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学习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 课型

复习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考纲点击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考查特点

1、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境、情、理。

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3、作品多取材于唐宋诗歌的律绝,词曲小令,篇幅短小。

4、题量稳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下设2道小题,分值8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考纲和诗歌鉴赏考查特点。

历年选入高考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浅显易懂,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实际情况是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非常可惜。解答时如果能够理清答题思路,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可以使答案针对性更强,鉴赏更加准确,就可以得高分,甚至满分。

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了几种模式。

意境分析型

主旨分析型 表达技巧型 语言炼字型 句意分析型 语言特色型

今天我们先来探讨第一种题型——意境分析型。

二、意境分析型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

三、试题探索

怎样规范答题,不至于漏掉得分点,我们通过几个示例考题来把握一下答题思路。(示例一)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通过描写凉气、月光、重露、飞萤、宿鸟等意象展现出深秋月夜的景象。(描绘画面)

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围。(概括氛围)

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分析感情)(示例二)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描绘画面)

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概括氛围)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分析感情)学生讨论,总结意境型诗歌鉴赏题的的答题思路,老师点拨。答题思路:

(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描绘画面)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有艺术手法的结合艺术手法)。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营造什么意境(概括氛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含景、情、境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四、真题演练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描绘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②(概括氛围)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分析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营造了清新恬淡的意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悠然之情。

(学生真题演练,老师借助多媒体将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展示比较,找出不足)

五、小结

“分析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2、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3、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清新恬淡 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明净绚丽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

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仰慕

激愤

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

六、课外拓展

(1)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秋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2)

江宁夹口(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诗人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①“月黄昏”三字为这首诗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步骤一),②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①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②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③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七、板书设计

答题思路:

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

2)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

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

上一篇:下琴小学期中考试教学质量分析下一篇:海上事故心得体会小学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