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精选7篇)

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 篇1

湘东中学 刘琳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2、了解如何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掌握答题的技巧、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掌握答题的技巧、方法与步骤。【教学难点】教学生如何看懂一首诗。【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客观事物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二、鉴赏指导:

(一)人物形象 ①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②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把握形象。例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例一:(0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参考答案】

1.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2.“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3.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例一:(2004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例一:(00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三、课堂演练

例一: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例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参考答案】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三: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布置练习

《走向高考》B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二、景物形象

(一)什么是意象? ⑴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⑵ 常见意象:见资料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一:(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例二;(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意境的概念

⑴概念: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⑵意境分析要点

①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②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⑶鉴赏练习例一:(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例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三:(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四:(0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方法点拨】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绘景);

2、概括形象特点(析景);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悟情)。

【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三、事物形象

(一)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鉴赏方法

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二:(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三: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四、规律总结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

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

【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 篇2

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复习, 要有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念, 做好积累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字义是根基, 想象是途径;术语是关键, 条理显思路。前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后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是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后者是强化训练, 时时总结, 斧凿有痕。

积累工作要从基础做起。这个基础就是理解字义, 它是读懂诗歌的保障, 诗歌读不懂, 鉴赏、审美都免谈。字义就是鉴赏的根基。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不仅学生自己要有积累意识,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也应在点滴的教学中反复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帮助学生积累, 并教给他们方法。每读懂一个字, 一句话, 一首诗, 一段话, 都意味着积累。而读懂一首诗首先要抓住诗中难懂的字的意思, 意思清楚了, 才可能抓住作者的情感倾向, 诗歌所要表达的观点。

事实上, 仅仅懂得字面意思对于理解诗歌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不能用心, 我们就无法领悟诗歌的妙处。想象是鉴赏诗歌的法宝, 它会帮助我们架起读者与诗人神会的桥梁, 当你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诉于古人设置的情境中, 当你把自己当做诗中的一部分, 你会发现, 你也能与古人共唏嘘, 同欢乐, 你还能从古人的感叹中深受启发, 越是经历丰富的人, 越易感受诗人的情感;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 越易领悟诗中的深意。

但是, 读懂了诗歌, 不一定就能得高分。因为考试有题目限制, 它指定你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你就不能去答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和对这首诗语言的体会。如什么是表现手法?什么是抒情方式?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 又谈何答题?这也正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所以, 术语是鉴赏的关键。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分类的办法, 用表格的形式, 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术语是对内容的表述, 哪些术语是属于形式上的概括, 这些术语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怎样判断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 吹梅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做这道题, 同学们的答案很多, 有的说借景抒情, 有的说虚实结合, 有的说运用了比喻, 还有的说运用了象征, 从答案可看出, 学生对手法的有关知识比较熟悉, 方向没有错, 但是如果说都可以的话, 那怎么体现“主要”这个要求呢?既然是主要的, 那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因此, 可以逐条分析。首先看借景抒情, 从词的写法看, 有叙述, 但没有描写, 借什么景呢?故可排除;直接抒情倒是有的, 但只有一句, 也不能算;再看虚实结合吧, 有眼前实情, 也有别后相思, 可这种牵挂和思念是怎么体现的呢?如此, 答案就在“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里, 所以掌握术语很重要, 而结合诗歌分析判断就可以让术语体现它的价值。

在复习过程中还必须进行题型的总结与答题条理性、规范性的强化训练。在题型方面, 根据考题考查内容,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概括起来就有三种题型:一是炼字类, 一是诗眼类, 一是风格类;而每一类题型, 都有其答题要领:炼字类, 要了解这一字的意义及性质, 要能说出这一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及所用修辞, 还要清楚所用字对作者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它的效果;诗眼类的字或词的作用是不能离开诗歌的主旨的;而风格类的回答必须抓住各类语言风格的特点, 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的。条理性、规范性是指考生能够简洁、清晰地按照题目要求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考试过程中, 好钢用在刀刃上, 时间用在得分上:如果所写文字与要求无关, 就要惜墨如金;如果答案表述清楚需要的书写量大, 那就洋洋洒洒毫不含糊地写吧。但无论长短, 一定要有条有理地抓住事物的核心。答题具有条理性与规范性, 不仅能够提高考试效益, 更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使人终身受益。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3

月初,我们进入了专题复习的第一个模块——“诗歌鉴赏”。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的时候,同学们先是一片哀叹声!继而我对同学们进行了鼓励教育!告诉他们诗歌并不可怕,系统的复习,按步骤进行,就一定会取得进步,甚至可以在高考中得到满分!复习就是在学生的将信将疑中展开的!

我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是,把握“意”和“象”。

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诗言情以表志。所以在诗歌阅读的过程当中就要抓住传情达意的意象。继而把握诗歌的抒情主体的情感。除了意象外就是诗人把文字组合在一起所运用的手法。高考命题主要也就恰恰是从这两点入手的,考情感和手法,所以据此,我给复习制定了一个小的计划,从细节、基础入手进行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的掌握上,把诗歌的专用术语和基础知识印成题签。内容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中把修辞手法单分成项,注重概念和手法的作用讲解。修辞手法介绍常考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等,让学生熟记例句、并能准确说出是何种手法,除此之外还要识记手法的作用以便在答题中使用。在手法复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对相近的手法区分不够准确,为此,我做了几个小的专项训练来专门训练区分易混手法。第二阶段,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交代基本的审题步骤,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第三阶段,训练答题步骤。

根据近年来考题的情况,把试题总结成几种典型题型,配例题进行讲解,并且选取相应的题型进行巩固性训练。

在教学手法的选择上,起初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学生的配合为辅。

随着时间的深入,我发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低,于是,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我的点播和启示为辅,并把学生的作业打在幻灯片上,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由我最后总结。

起初,在进行知识清单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的记录,辨别,掌握也很好。当知识清单讲过以后,就进入了习题训练阶段。就是要求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一一的浮出水面了……

学生把握不好诗歌的修辞、情感,甚至最基本的概念似乎也忘空了,所答非所问的现象更是严重。似乎讲过的知识清单的内容全都蒸发了一样。我很困惑,但也能理解。每讲一道题目就把相关的知识点在讲解一遍,学生刚开始时还能认真思考、仔细记录,但时间一长,学生开始厌学倦学。体现在:每天所留的诗歌鉴赏作业,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认真;课堂上目光发直、发飘、呆滞,手中拿着笔低着头,一言不发,直到讲解完让记答案时,他们才略微一动,让我知道他们还是活物!

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他们学到现在诗歌鉴赏掌握到什么程度,对诗歌鉴赏的态度怎么样?喜欢还是不喜欢!学生的反馈让我又气又喜。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还有一半学生选择喜欢或一般。

不喜欢的学生恨诗歌恨到切齿的地步,在纸上写道“上看题目下看诗,两处茫然皆不知。只想知道诗人的籍贯,以掘之坟墓,恨……”

看得我哭笑不得!既是如此痛恨古文,缘何写得出这古句?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总结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对古诗词没有兴趣,二是没有成就感,在做题中找不到规律和自信!

在集体备课中,其他人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我们拟决定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他们在习题中寻找规律、总结题型,增强他的自信心!把对诗歌的厌倦降到最低点。

跟班主任的交流中,也反映出学生听不进去的现象。

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 篇4

【考纲要求】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炼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赏析炼字(词)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炼句就是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赏析语言风格就是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

高考鉴赏古诗语言的试题主要有分析炼字试题、分析炼句试题、分析语言风格试题三类。分析炼字试题主要有三种设题方式:(1)没有具体给出诗句中炼字,要求在准确判定出炼字的基础上作答,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2题②小题“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已具体指出炼字,要求简要分析炼字的作用,如2008年天津卷第16题①小题“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析两种版本诗句中“哪一个字更好”的开放性试题,如2004年湖北卷第16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这类试题只要考生围绕一个炼字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地分析即可得分。分析炼句试题一般既要分析句子的表层意又要分析其深层意。【高考金题】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炼字试题,要求赏析五言律诗颈联中两个炼字。《江间作四首(其三)》首联描写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山和英雄驰骋争霸的赤壁的雄奇地势。颔联作者遥想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盖世功业,如滚滚东流的江水一去无回。颈联描写作者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赞叹宿鹭和飞鸿的闲适。尾联写最羡慕“渔竿客”驾一叶扁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悠闲神态,用“退”字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徐徐飞行的闲适状态。构成了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暗含着作者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第二种模式:引领型 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三种模式:特色型

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

(1)用一二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语言特点)

见《学海导航》103页。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婉约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第四种模式:诗眼型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例: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参考答案:(1)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3)“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4)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小结

提问方式: 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题步骤:

1、点出诗眼,并释义。

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规律总结】

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花上溅上了愁人的眼泪;“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

三、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如王维写风:“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盛情地为人们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种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再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四、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韩孟的奇崛险怪、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巩固练习:

[题组一 炼字型] 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题组二 诗眼型]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 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案:“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4.(2010·长春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题组三 语言特色型]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情深意切的真情。

6.(2010·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用心

爱心

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 篇5

课题: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主备人:

日期:

****年**月**日

复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手法。

2、理解写景诗中景与景、景与人、景与史的关系和写作技巧。

复习重难点:

1、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诗的鉴赏技巧和答题规律。

2、通过鉴赏借景抒情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0分钟)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考点解析:了解写景诗中景与人的关系 思路点拨:结合表时间,动作的词语。

答案: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了解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思路点拨:抓住抒情诗的分类作具体阐述。

答案: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 “应”)事物的生命力终不可遏止,人生道路终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到达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二.自我小结(5分钟)

三.当堂训练(1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题目。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⑴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

考点解析: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

思路点拨:抓住自然景物山,江,风,月和人的泪。答案: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⑵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考点解析:了解古诗中意象的特点。思路点拨:抓住叶,孤舟,知人论诗。

答案: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题目。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考点解析:了解写景诗中景与人的关系。

思路点拨:结合第二联中病身,山水。尾联中行人,叶黄作具体分析。答案:1.身在病中2.思念故乡3.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4.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5.秋景凄凉。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考点解析: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诗的鉴赏技巧和答题规律。思路点拨:直接抒情的是哪几联,间接抒情的是哪几联。

答案:1.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

四.规律总结(5分钟)

学生讨论完成

1.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五.巩固测试(10分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考点解析:了解抒情手法中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思路点拨:先回答是否矛盾,再点出琵琶声的特点,最后和愁作比较。答案: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考点解析:了解借景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答案 篇6

编写人:岳成坤 审核人:窦金波

1.(1)解析: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答案:BE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2.(1)解析: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答案:BC

(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

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

3.(1)解析: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E项,“轻松自然”不正确,应为“深沉婉曲”。

答案:BE

(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1)解析: B项,“既成陡转”有误,这里应是“对照”或“对比”;E项,“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不正确,应为“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情怀”。

答案:BE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解析:在这首小令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读来并不觉得生硬,这主要得益于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依据注释,通读小令,找出所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①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②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③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专题入门(三)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定基调)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4.定感情: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4.定情感:①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怀;③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4.定情感:①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4.定情感:①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②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4.定情感:①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④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

好愿望。

(六)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4.定情感: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七)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4.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17全国卷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14.BD

高考诗歌鉴赏五大专题(含答案) 篇7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练字的另类题型: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

/ 20 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题: “怒涛顷刻卷沙滩”中的“卷”,“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汹涌的波涛顷刻席卷着沙滩,就好像十万大军的吼声。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问题:“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红”和“翠”都表达了花和叶子的颜色,“红”隐喻花,“翠”隐喻叶子,“叠”,重叠,叠加,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与叶茂密繁多的样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问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个字是“喧”与“狎”。“喧”喧闹,喧哗,喜鹊喧闹着迎接日出,表达了喜鹊对雨后晴天的喜爱,“狎”,亲热,游戏,海鸥在雨过天晴后的海面上嬉戏,游玩。这两个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动物在风雨过后,太阳出现的山林中欢快,自由的情景。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对秀美山川的喜爱。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议论着天的阴晴,雨水把人的衣服打湿,微风吹过,给人清爽凉快的感觉。喜鹊喧闹着迎接日出,海鸥在雨过天晴后的海面上嬉戏,秀美的山色静默着,唤醒了我多日的困倦。

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 20 [双调] 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问题: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暗”昏暗,渔火的光亮,幽暗昏惑,游子在梦中梦到自己回到了家乡,船外的雨声,一滴滴地落下,滴入我心,令我心碎。夜晚在孤舟中想起万里之远的家,船外下的雨,就好像是我这个游子的眼泪。为全曲奠定了幽暗感伤的气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问题: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诗歌鉴赏专题—意境题和画面题

一、解题方略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同学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三个四字短语(或曰4—6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20 5答题示例:

(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答题示例

第一步:概括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等(特点)的画面。(时间,地点等有就写。特点的写法见上面的 ②)

第二步:分析,把这两句诗展开,不明白意思或者表达不够优美就用原句中的词穿插其中表达。

第三步:效果(即表达的情感)。有背景介绍要联系背景。

按照这种方式上面的题答案可以写成这样的“此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明净绚丽的美景图。(一概括)“迟日”“江山”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香气,燕子正飞来飞去,繁忙地衔泥筑巢,沙滩暖暖的,鸳鸯悠闲地睡着。(二分析)全诗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三情感)。

二、实战训练

1、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参考答案】(3分)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至少2个,2分),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凄清、悲凉、伤感的画面(1分)。(意思对即可)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4分)从“林花谢了”、“太匆匆”、“无奈”等词可以体会到词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年华易逝的无奈与愁苦的复杂情绪(2分);词中还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亡国之痛(2分)。(意思对即可,分析感情2分,结合词句2分)

/ 20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醉花间(唐)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1)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有人认为“斜月明寒草”句读来不顺,如将之改为“明月斜寒草”似乎更上口,意境也不为差。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4分)同意王国维的看法。(1分)词中的“月”是“斜月”,说明此时的月并非满月,光为微光,这样的月光照在夜晚生出寒气的草上,渲染出一幅冷、寂之境。(1分)再与前句“高树鹊衔巢”结合起来,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1分)而如改为“明月”,则光线小同,意境也会不同。(1分)(如答同意“有人”的看法,分析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问题: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一种怎样景象?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意对即可)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 20

参考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4 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 20

诗歌鉴赏专题——表达技巧

常见表达技巧(有的称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对仗,对比,反复,叠字,双关,设问,用典,反语等。举例: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3)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达方式的技巧。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另外还有情景交融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表现手法的技巧: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烘托,渲染(5)照应(6)抑扬(7)象征等

应试须知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手法+分析+效果)

5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20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6、随堂练习: 练习一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案: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分)答案:衬托(1分),好处是以“静”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起了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2分)练习二【安徽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 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①

②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 20 练习三

【全国1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情感

一、序言:

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借助“题目”“作者”“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了前四讲的基础上做诗歌鉴赏的主旨题或者是分析思想情感题。做这样的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需要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多留心,本节课只能给一个思路,方便大家以后的学习。

二、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20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

/ 20 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1)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2)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 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三、真题演练:

(一)(安徽)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题: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本诗的三个注释,可谓个个暗藏解题的“机关”,“四无依傍,地势险要”写出此山虽地处孤境,但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可谓易守难攻;加上“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不难理解诗人对抗元胜利的信心;“被胁迫至燕京,竟“绝食而死”,显现了诗人宁死不屈,以死报国的精神气概;第三个注释不正是一个比喻吗?比喻此时的局势,局势“骇众观”,让人心惊胆颤,唯独诗人自己却“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这不是一种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吗?诗人与“众”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的爱国情怀,抗

/ 20 元到底的决心。再参照“考点荟萃”可知此乃“咏物诗”,即托物言志。

参考答案:此诗托下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问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

参考答案:孤”字与题目“小孤山”的“孤”照应,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二)(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借助注解中“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可知,顾炎武乃爱国诗人,对恢复前朝念念不忘。故这里的“肝胆”二字解为“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不难得出。因“江山”而人老,“阅”字取“看”的意思,再引申为“见证”的意思,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参考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北京)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注释中“为风浪所阻而作”、“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是关键点,理解和挖掘,不难得出诗人豁达、乐观胸怀,然后到诗里找到“证据”,进行具体分析,即解释诗句,写出了什么景、物或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1.“波神留我看斜阳”一句,作者把遇到的大风大浪,道路受阻的情况想象成水神有意留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足以体现他乐观的心态。

/ 20 2.“唤起鳞鳞细浪”,作者把滚滚波涛比喻成鳞鳞细浪,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胸怀。

3.“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期待明天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4.“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成龙宫的欢庆音乐,表现了他开朗达观的胸怀。

5.“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对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信心满怀,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四)(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五)(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见考点荟萃可知,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歌前两联诗人对历史及皇宫昔日繁华富贵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抒发了对六朝兴废的感慨之情。抓住“浮云”、“蔽日”这两个意象,结合第二小题所问,可知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浮云比喻奸佞小人,日比喻君王,意即君王被小人蒙蔽,而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这让人“长安不见使人愁”。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

/ 20 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六)(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③“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七)(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 20(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八)(2010年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九)(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参考答案: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十)(200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

/ 20 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本诗的作者是王维,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其风格清新自然,恬静雅淡。诗中描写了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结合诗句,发挥一些合理的想象:空气明净清新,原野空旷开阔。田野上,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与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最后两句静态画面加上动态人物,静中有动,给人无限遐想。

(十一)(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诗歌鉴赏专题—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1)含蓄(2)平淡(3)明快(4)清新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迈奔放、阴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叙)(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评)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20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评)。

6、随堂练习:

1)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题: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

2)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问题:下面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上阕清新自然,下阕含蓄隽永

3)下列诗句各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请在后面的括号中注明。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清新自然而又含蓄隽永)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新自然而又含蓄隽永)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含蓄隽永)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含蓄隽永)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生动形象)

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生动形象)

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隽永)

/ 20 ⑧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访隐者不遇》)(平实质朴而又含蓄隽永)

⑨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平实质朴)

附:常用术语例析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法。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包括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8、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

/ 20 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9、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10、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1、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2、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13、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14、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15、音律和谐

语言具有音乐美。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回环、顶真修辞和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富音乐性。

16、整散结合

整句(对偶、排比等)与散句错杂。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富有文采,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 20

(二)语言风格有关知识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1、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自然:谢朓、谢灵运

沉郁顿挫:杜甫

淡远闲静:陶渊明

雄壮豪迈:王昌龄

旷达俊爽:杜牧

2、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边塞诗:悲凉慷慨

咏史诗:雄浑壮阔

送别诗:意蕴深远

隽永:李煜、刘禹锡 清新飘逸:李白 雄浑悲壮:屈原 恬淡优美:王维 豪放磅礴:曹操

山水诗:清新优美

讽喻诗:沉郁激愤

上一篇:如何认识你自己下一篇: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