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见基础知识(共8篇)
1.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录:常见诗歌物象
(1)明月——引发离情别绪,抒发思亲思乡之愁。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杨柳——哀伤离别,思念亲人。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与“留”谐音,赠柳即有相留之意。诗中表达作者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3)衰草、枯叶——渲染萧索、凄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忧伤愁苦的心情。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松、菊、梅——坚贞高洁,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质 A、松:意志坚强、不向权贵低头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B、菊:隐逸、坚强、高洁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梅:意志坚强、不向权贵低头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有暗香来。”
(5)梧桐、杜鹃、猿鸣——凄凉悲伤的象征 A、梧桐:悲凉孤寂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梧桐和细雨烘托了作者寂寞悲凉的心境。B、杜鹃:悲伤、哀怨、思乡
李白《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猿鸣:悲伤、哀怨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6)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离愁。或代替书信
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在古代诗歌中往往以特别的景物传达固定的情意。比如:
(1)寒蝉的悲凉凄厉——身世悲惨,鹧鸪的别绪离愁——思念友人,长亭折柳——送别友人
(2)故乡月——思乡,松风山月——隐逸,中秋圆月——相思情苦(3)江湖 扁舟 月落 乌啼——羁旅愁苦
(4)风雨 落花 双燕 孤飞 重阁 玉枕——闺怨情
(5)梦后 酒醒 烟柳 断肠 寒雨 斜阳 残烛 啼鹃——悲欢离合之情(6)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
语言风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时间的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 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 明用典故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 暗用典故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 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 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 故。
(3) 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 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 这就是正用典故。
(4) 反用典故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 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 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 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 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运用巧妙的比喻, 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 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 先写少妇“不知愁”, 后面才说她“悔”, 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 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 使读者感受深切。
例1: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
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
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
老大徒伤未拂衣。
问: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
[考生答案]“不”字。“不”表示主观不愿意,更能表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在厌恶。
[参考答案]“不”字更恰当。①“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而且为下文述怀作了铺垫。②“坐未归”只反映了没有回去的客观事实。
[教师评析]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简单的“一问一应”的现象,缺少周密的考虑。如上例,“不”是赏析重点,但对“未”也要一笔带过,这样才能准确回答“哪个字更适合”的问题,因此平时训练,要强化要点意识。
二、术语不明
例2: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
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
何处玉箫吹一声。
问: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考生答案]诗人通过“触云行”表达了四明山的高大、雄伟,又通过“无人境”、“吹一声”表现了四明山的幽静、超脱尘世、无人触及的清幽。
[参考答案]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高的特点。②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教师评析]学生答案中使用“表达了”“表现了”笼统答题,忽略了“侧面描写”“以声衬静”这类手法术语。学生常用的“写出、写了、看出、看到、点明、突出、强调……”这些词模糊了阅卷老师的视线,导致采点打分时扣分严重!建议学生平时对每种手法术语的特征要勤揣摩,多思量,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三、题干不懂
例3: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考生答案]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和“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出来。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沉浮。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如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傲比豪迈。
[参考答案]①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形象。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教师评析]题目要求分析是“诗中”的人物形象,因此应就诗论诗,不应一股脑儿把对李白的认识、评价、感受都鉴赏开来,以至写成抒情短文。当然,必要的联想可帮助我们理解,但不能忽略题干要求,另起炉灶。
四、层次不清
例4:登快哉亭(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问:前人评价“‘鸟飞’‘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考生答案]诗人写“度鸟”“奔云”“欲何向”“亦自闲”实则在以“度鸟”“奔云”为象征,由此抒发自己内心的宁静淡泊之情。
[参考答案]①“度鸟”写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云”写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②同时融情于景:飞鸟茫然地乱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无心于争逐,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教师评析]上述学生答案粗糙模糊,没有细细推敲“度鸟”“奔云”这两个相反的意象。不加层次上的区分,这样笼而统之作答,势必造成大量失分。所以对此类题型要多归纳总结,做到答题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五、注释不重
例5: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考生答案]后两句主要写范成大的家乡在石湖,而他却长年在外做官,说明范成大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有着为国家效忠尽力,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第三句中的“人”是作者在赞颂范成大的美德,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教师评析]上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对于“人不到”的理解,可以联系注释①的提示“晚年去职归隐石湖”,明白石湖乃是主人的去职归隐之处,抓住“去职”,可读出世态炎凉;抓住“归隐”,可读出恬静。所以考生无论侧重前后哪一点,言之成理即可。但本题得分率仅为63.86%,结合考生所答,明显看出考生没有重视释①的提示,以致对诗意的理解出现偏差。
一、诗歌的表现手法
1、常见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用典、烘托、抑扬、照应、铺垫、衬托、白描、象征、寄寓、以景结情、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2、五类诗歌对应的五种基本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的诗歌——直抒胸臆
叙事抒情诗——叙议结合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一)描写技巧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二)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白):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隐晦)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③托物言志(情)
④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三、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叠词、互文
四、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
起兴、点题、委婉、做铺垫、埋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以乐写哀。
五、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平淡、绚丽、含蓄、明快、自然、直率、清幽、雄奇、悲慨、洗练、沉郁、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旷达、自然、雄奇、奔放、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洗练、含蓄、明快、诙谐、浅显、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平淡无奇、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浑雄健、富有哲理、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
六、诗歌中的“情”VS“志”
“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
“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七、诗歌中的“情”VS“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常见的分析角度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九、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
2、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3、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4、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
5、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
3、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4、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5、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6、山河沦丧的痛苦
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悲伤
8、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三)人生感受
1、伤春悲秋之情
2、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3、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4、告慰平生的喜悦
(四)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诚心志的告白
(六)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感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十、古典诗歌思想感情载体
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十一、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分类及塑造方法
(一)人物形象
1、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2、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二)自然景物形象或者意象
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三)事物形象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
(四)古典诗歌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①细节刻画②烘托③对比衬托
(五)形象方面的鉴赏术语
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俊俏、雄伟、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
十二、常见意象归类
(一)意同象异
1、思乡:月亮、柳树、鸿雁
2、别离:柳树、芳草、长亭、南浦。
3、高洁:蝉、冰雪、梅花、菊花
4、衰败:草木、乌鸦、燕子
5、壮志:大江、长风、沧海、奔流
6、爱情:莲花、燕子、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7、悲伤凄凉:猿啼、羌笛、梧桐
(二)象同意异
1、飞鸟:自由、孤凄无伴、漂泊无依
2、青山:故乡、超脱
3、柳:离别、思乡、愁苦
4、燕子:爱情、时事变迁
5、水:阻隔、愁情
6、船:漂流、自由
7、小楼:思念、闲适
8、鹧鸪:离愁别绪、衰败之景
十三、诗歌的意境
1、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完美融合的产物
2、常用术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
十四、常见的诗歌类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常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常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常用术语: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常用术语: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11、山水诗
诗歌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②生动的形象性:形象是诗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到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③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别林斯基语)。”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一)语言风格:
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可分成如下几种: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
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
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④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自居易的诗。
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2、常见表现手法:
(1)整体了解:起兴、渲染、烘托、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主客移位、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2)具体感知常见表现手法: ①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发的感情寄予在所绘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该诗中作者通过塑造为了众生能吃饱饭而艰苦劳动,以致疾病缠身的老牛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愿为天下百姓奉献终身的思想。②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表现作者倾向的写作技法。例: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粘泥,鳞鳞居大厦。该诗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烧瓦的人辛苦劳动却没有瓦房住,后两句写不烧瓦的人手不沾泥却住着大瓦房。批判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劳而无获,饱受剥削,而少数剥削者却不劳而获,尽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③衬托
衬托即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一事物为辅,突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例:
鹿 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空荡荡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听到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用“有声”反衬“无声”。后两句写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明衬暗。④虚、实、虚实相生
A、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B、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C、虚实相生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
a、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字,用九个名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b、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观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在词中,作者抒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实现。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理趣。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新澄澈呢?因为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读者由此展开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书中吸取新鲜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⑤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总之,主客移位就是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绝句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把诗人独处异乡,又恰逢重阳,因而孤寂无奈的凄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4句诗人高妙地变换了角度:不写自己了,翻转一面,从对面着墨。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不在内。其实还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
3、修辞:比喻、讽喻、对比、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叠词等。
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时在一首诗歌中并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
(四)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占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1、“柳”。柳是经常入诗的一个特殊意象。因“柳”、“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进入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即是此类。后来此意象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如2002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查《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后者。
2.“月”、“霜”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前者如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后者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3.松、竹、梅、菊、荷、兰等。这些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来寄寓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节操;唐代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题菊花》与《菊》则以菊喻志,借菊花这一意象,象征诗人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
4.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或曰落日、落照、夕照、残照)等。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或写悲伤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或写忧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等。
5、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黄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关(玉门关)、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吴钩、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或批朝廷不关心边关戍卒的冷漠,表对守关将士的同情,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或抒壮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6、鸿雁、杜鹃(子规)、鹧鸪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因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乡之情,如秦观的《踏莎行》。鹧鸪也可传羁旅乡愁则是因古载“其志怀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鸿雁南北去来,流移不定,故常人诗作征人游子的象征。
7.蝉。因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常被入诗。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等诗人都曾以“蝉”名篇。有时也用蝉鸣渲染凄凉气氛,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秋风
多写离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
9、燕子
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红豆
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长亭
长亭多是古代送别的地点,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因而多写送别或离情,如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2、猿啼
多写哀愁,如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13、乌鸦
多渲染荒凉气氛,如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14、黄叶
多写旅愁归思,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有时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15、骏马
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6、浮云
多比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另外,古人还常在诗中以“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白云苍狗”喻世事变幻无常,“孤蓬”喻天涯游子,“袁鸿”喻失所灾民,“巴人之曲(巴歌、巴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莼羹鲈脍”泛指家乡风味,以“双鲤”、“尺素”代书信,用“红豆”、“红叶”称信物,“天狼”代敌寇,“细柳”代军营,“簪缨”代显贵,“南冠”代囚徒,“婵娟”代明月,“绿蚁”代美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五)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说来,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六)篇章结构: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2个方面: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那么平时课堂上怎样结合高考鉴赏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通过鉴赏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语言能力
语言是诗歌的外壳,是诗歌描摹景物、塑造形象、表现内容情感的媒介。因此要学会把握诗歌语言。
想象和联想是学习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疏通诗词的基本意思。
《沁园春•长沙》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包含倒装和省略,补充调整后为“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远望)湘江北去”;《山居秋暝》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应笑我多情”。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点进行分析,那么当学生见到一首新诗,按字面顺序读不通顺时,就会运用所学知识变换语序。比如读到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能联想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读到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叠词是诗歌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叠词的作用不外乎2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加强情感。课文中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叠词既加强诗歌的章节节奏,又写出秋季的落寞和悲凉;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7对叠词,把女词人难以言尽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掌握了叠词的作用,再见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和“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时,对其中的叠词“青青”和“潺潺”的把握就有了方向。
要掌握对诗歌语言炼字的本领有一道高考题让学生分析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中哪两个字用的最传神,答案是“自”与“空”。如果学生在做此题时能想到课文里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自”“空”炼字的妙处,那么做对此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解读经典诗歌作品,冲破技巧难关
诗歌的表达技巧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3种。抒情常用的方式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现手法常用的是衬托(对比)、虚(想象)实结合、侧面描写;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涉及到的比喻、排比等8种。
高中语文课本中李白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遇到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用天台山的高来衬托天姥山的高,衬托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沁园春•长沙》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在颜色上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在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的对比。由此及彼,当再遇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画眉鸟》,欧阳修)的诗句时,很自然就想到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再比如课文中选的柳永的《雨霖铃》,其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以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这一虚笔来表现离别时的愁苦,虚实相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诸如用典、动静结合、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表达技巧在课文所选诗歌中都是可以找到。教师在平时教授诗歌的过程中,要注意渗入知识点。
细品诗歌,体味诗歌之志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诗人心中的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能体会出诗的情感,是读诗的最大乐趣。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等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归纳。
横向做比,理解差别同是思亲念友,别恨离愁,李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李白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同是建国报功之志的抒发,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气象高远,意境开阔;而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纵向做比,理解深入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思想也不同。初中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创作于作者25岁(737年)时。当时作者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性意义,透露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英雄气概。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判军俘获至长安,远离妻子儿女,眼前是风雨飘遥的大唐王朝,于此时(757年)写下《春望》。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就会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句中所浸泡着的诗人的辛酸和悲苦。《登高》是杜甫晚年(767年)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上,社会一片混乱,诗人继续过着一种“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人的相继辞世,诗人只能登高以排遣郁闷。知道了时代背景也就理解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痛,也就理解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里所饱含的苦楚。
教师在教授课文诗词时不应就诗词论诗词,要注意引导学生和高考点联系,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一、古诗词的内容分类及赏析要点
1、咏诗怀古诗 特点: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还有的咏诗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胜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注意:咏诗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情感,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例题:赏析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里)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此曲中“山坡羊”是___________,“潼关怀古”是____________。(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the key:(1)曲牌名,曲题
(2)历史主题,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 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咏物言志诗。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形式标志:(1)诗题中常含有“吟”“咏”“赠”“题”“赞”等字眼,如《咏柳》《石 灰吟》等。
(2)描写对象多是有特殊涵义和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及其他一些自然事物,如梅 兰竹菊,琴棋,秋,月等。
思想情感主题
(1)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志士之悲,君国之忧,自叹身世的凄凉伤感之情;
(2)借物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人生迟暮,壮志难酬、命运多舛等落寞失望的心境;(3)借物明智,表明诗人不媚于俗、坚守正义、正道直行、清廉高洁、坦荡如砥的情怀节操。
(4)咏物言志,姐所咏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注意: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例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
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the key:(1)枝叶繁茂、新叶翠绿、含苞未放
(2)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 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
3、写景·山水田园诗
内容特点: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 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形式标志:(1)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
(2)诗题中常出现“过”“行”“游”等字眼
主题情感:(1)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抒发对自然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2)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注意:抓住景物特征,这类诗抒情上往往借情于景、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例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哪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嚣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 合一的境界。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爱莲,莲花象 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与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 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 达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爱莲,莲花象 征了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the key:B B
4、边塞征战诗
形式标志:(1)诗题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
(2)诗题常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3)诗中常用意象:旗、鼓、干戈、号角、羌笛、胡笳、琵琶、长河、烽火等;
常用地名:楼兰、阴山、凉州、长城、玉门关等
主题情感:(1)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连年征战的惨烈(4)抒发对穷兵黩武的怨愤,归家无忘的哀痛
(5)抒发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注意: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 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诊的事件、心理。
例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the key:(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包裹无门、壮志未酬 的悲愤。
5、羁旅思乡诗
内容特点: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 乡怀仁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生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等),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