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精选8篇)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 篇1

江苏省涟水中学

郑加伦

爱情怨妇类——闺中少妇不知愁

古人的怨妇诗,春闺词以及花间词多是男性诗人以女性的口吻写作的,亦有不少闺怨诗词实为闺中女性相思之作或思夫怨情之作,一方面讴歌爱情,抒写相思之苦之愁,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有些男性诗人通过女性化的情景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排解自己的愤懑之情。

常见意象:

1、比翼鸟、连理枝:比喻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2、红豆:象征爱情和相思。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3、画眉:形容夫妻相爱。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行卷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4、鸳鸯、比目:表现夫妻情深。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5、牵牛(牛郎织女):比喻夫妻间的思念。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6、金风玉露:表现七夕相会,相逢珍贵。如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7、结发:比喻夫妻。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8、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落花喻指年华逝去,青春不再。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9、深宫 宫墙 闺阁 深闺 花园等

题材类型:一类是闺情(少女怀春和歌颂美好爱情);一类是怨情:

①闺怨诗。一类是相思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P62《蝶恋花》欧阳修

一类是惜春伤春。

如P89《如梦令》李清照

一类是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

P53《菩萨蛮》温庭筠

②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③征妇怨诗。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④商妇怨诗。唐女诗人刘采春《啰唝曲六首》(其三)“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感情特点:诗中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思念、期盼等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委婉含蓄。

题材情感主旨: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真挚爱情。如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P45李商隐《无题》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P89《醉花阴》李清照

3、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如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氓》(背)

P89《如梦令》李清照

4、通过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借此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具体分为两类。一是用男女的依恋比喻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一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P53《菩萨蛮》温庭筠

描写方法: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想象、虚写、白描、细节、对比映衬、人的感觉、修辞(比喻、比拟、用典、对比、夸张)等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 篇2

读完一首诗歌, 首先要看:这首诗或词想要表达什么?或什么感情。古以诗言志。“志”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和感情。诗词的最后一两句常常是情感的流露点, 不容忽略。如: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 (其三) 》:西山通虎穴,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作者的情感是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 作者从眼前之景, 转入怀古, 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 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 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 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 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其次, 看诗歌是怎么表达情感的。即通过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作者塑造了一个不怕天寒雪大, 而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的形象, 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 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 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又如:杜甫的《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周瑜破曹的故事, 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 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诗人巧用“周公”的典故, 以周公殷勤待贤, 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 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用典)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直”则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 “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炼字)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篇3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姚范《山行》)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题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幽深、宁谧的境界。

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的诗歌鉴赏试题中的第8题,有助于区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 轩 诗 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 篇4

一、概念整合

1、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话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技巧解析

诗歌的思想感情分为七类:离愁别绪、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咏物诗、感时咏怀、爱情闺怨。

1、离愁别绪

1)概念: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是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4)示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独身漂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苦、落寞、忧愁之情。

2、咏史怀古

1)概念: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理性思考。3)表达感情: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 4)示例:《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作者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3、山水田园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诗统称为山水田园诗。

2)基本主题: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山川美景、热爱河山;厌弃官场、品格高洁。

3)表达感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4)示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春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保持人格高尚的志向。

4、边塞战争

1)概念:大都是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为主题。2)基本主题: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

3)表达感情:主战思想;反战情绪;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4)示例:《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无声谴责的思想感情。

5、咏物诗

1)概念:通过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即写物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2)基本主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3)表达情感: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4)示例:《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6、感时咏怀

1)概念: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2)基本主题: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际遇,表达个人抱负和感情。3)表达情感:用乐景写乐情,用悲景写悲情;用乐景写悲情,用悲景写乐情。

4)示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含家悲已的感情,感人至深。

7、爱情闺怨

1)概念:以爱情、悼亡、闺怨为主题的诗歌。

2)基本主题: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3)表达情感: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4)示例:《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三、专题讲解 【例题解析】

(2012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卜算子

泊吴江夜见孤雁①(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①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

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

2、(4分)要点: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一点2分)

【拓展读练】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来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4、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1、(3分)B(虚写,诗人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2、(4分)要点: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荒度光阴;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

【真题再现】

(2010年高考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 篇5

形象鉴赏解析

人物形象鉴赏

1、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景物形象鉴赏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3、注意答题要求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事物形象鉴赏

1、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形象鉴赏答题模板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2、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高考诗歌鉴赏之法 篇6

之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鉴赏古诗,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同时,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有所增强,我想,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或叫它途径吧!

一是炼情。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是真挚情愫的倾吐,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人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园,还是沙漠边关,不论是民间疾苦,还是官场污浊,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提炼,织成色彩斑斓的云锦。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

惜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栏涕四流。

【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是在用忧国忧民的深情和对自身飘零的感慨,将看似无关的八件事物贯串起来,读后如闻其声,令人感动。要鉴赏本诗,就要了解诗人的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很好地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这种情感,才能“披文入情”,把握感情基调。

一些描绘山水田园风物的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通常爱用“像画一样美”来形容它,这是说客体,但关键还要看寓于客体中的主体倾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意味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山水诗同样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是神会。诗言志,所谓“志”,是指作者的意愿和心态,也就是诗中的神。它寄寓于形象之内,糅合于情感之中。没有“神”的诗,是不能真正称为诗的。而一首诗的意蕴不会是诗人赤裸裸的表白,让人一览无余,它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古诗时应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领会诗中蕴含的诗意。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色和感受,后两句写送别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说自己虽屡遭贬官,却很坦然自得。但是作者表明自己的心迹时,只托出了玉壶冰心,而就因此比喻,使全诗情致深婉,末句也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在欣赏时,抓住最后一句深入体味,才能准确地体悟诗中的神韵。三是悟境。把握诗的意境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因为许多诗歌的情与意需要通过意境来传达。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分析】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感悟到深远浓郁、博大宽广的友情。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特别强调情、意、景三者的有机统一,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条重要标准。

四是想象。这点前面有所提及,因为诗歌讲求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诗人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请看卢纶的《塞下曲》:

风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分析】此诗写将军亲率骑兵,雪夜追击溃败敌人的情景,可是,是怎样追击的,诗中只写“大雪满弓刀”一句,这就要求我们凭借诗中创造的意境展开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诗中所显示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五是品辞。一首优秀诗歌的内涵,离不开艺术技巧的传达。巧妙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鉴赏之余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蕴的博大与深沉,更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分析】诗的第一句中的“烟”、“月”是互文见义,其结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杜牧在一句诗中,连用了“烟”“寒水”“月”“沙”等四种容易诱发人们孤寂、哀伤之感的景物,又用了两个“笼‘字联结,构成了一幅迷茫、暗淡的月色图。但景中寓情:寄予着一种凄凉、冷漠之情。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忧国伤时的深沉的情怀。第二句是承上启下的隽语,“夜泊秦淮”承上,使人联想到秦淮河畔,金陵城内六朝故都亡国破家相属的历史,也联想到江河日月的晚唐的社会现实。“近酒家”启下,引出后两句。三四句写秦淮酒家其人其事:商女卖唱。前人评论这两句诗“有一气呵成之妙”,而感慨亦在其中。诗人有意识地借商女卖唱来抒怀,用那个浅显而富有深意的熟典——亡国之君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指桑骂槐,1

痛斥晚唐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迷恋声色,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可见后两句意在言外,而诗味无穷,是爱国忧民的千古佳句。这首堪称“绝唱”的七绝诗用语精当妥帖,词采清丽,画面鲜明。我们唯有通过品辞,才可以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蕴。

另外,由于诗歌音乐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还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加强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之二:读书诗中有哲理

读书,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读诗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读诗这种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来阐发读书的道理就显得特别有趣。

读书的道理千条万绪,概括起来无非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等几个方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几首读书诗,体会下一诗中所蕴含的读书理趣。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而名满天下。在他所写的诗歌中有一首《己亥杂诗》是脍炙人口的:

虽然大器晚年成,捉荦(luo)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分析】这是龚自珍四十八岁辞官南归途中答儿子的诗。诗中指出,担当大事的人才,成名往往较晚。但是要想出类拔萃,全靠青年时代的刻苦努力。诗人认为,应该多阅读前人的著述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才能,千万不要把心思放在追求虚名上面。这首诗含义深刻,生动地阐明了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近万首气壮语豪、风格雄浑的好诗。其中,有一首为《解嘲》的诗,是专门谈读书的: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

【分析】诗人在诗中说他在刚学会说话的幼年就酷爱读书,由于读书破万卷,几乎把眼睛都读枯竭了。

三、四两句一反前意,指出读死书将变成蛀书虫,还应该在书外多下工夫。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既要多读书又要了解社会人生的道理。

如果说,上面两首诗说明的是我们要读书以及应该读什么书的道理,那么郑板桥的一首读书诗,则说明的是该怎样读书的道理: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分析】诗人认为,读书,胸中要有“适主”,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即使读了很多书,也会像一个原来一无所有的暴发户一样,一旦有了很多钱,却为不知道该怎么花而苦恼。

同郑板桥这首诗异曲同工,梁启超也写过一首《给女儿的诗》:

吾学病爱博,用甚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凡百可笑我,此二无我如。

【分析】梁启超在这首诗中,总结了自己治学经验,坦率地说自己在学习上存在两个毛病:一是“爱博”,一是“无恒”。前者的后果是流于肤浅和杂乱,后者的结果是归于空疏而无获。他告诫女儿说,许多事情都可以效法我,唯有这两点不要像我那样。梁启超这首诗深刻地说明了:在博的基础上应该力求专,只有这样才能“升堂入室”,在学术上卓有建树。

之三:想象是诗词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诗词创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艺术想象的范围很广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许多种类型。就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形式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

关联想象。即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例如晚唐诗人皮日休的《金钱花》诗:

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分析】花,本来是自然界的,因为像金钱,人们称之为金钱花。诗人目睹此花,把它和在社会上作交易的金钱联系在一起了。这样金钱花就不只是自然的金钱花,而是饱含着诗人感情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金钱花。诗人“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想到了古今豪门贵族垄断霸占了金钱财富,过着骄奢淫逸、花天酒地的生活,而贫苦的劳动者却转徙顿踣,啼饥号寒。金钱花你酷似金钱又有什么用!

·还有一种关联想象,彼此之间含有因果关系。吴文英《风入松》词,写暮春怀人,其中有佳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凝香。”梦窗与情人寓居西园而后分手,对雨后天晴良辰美景,不免滋生惜花伤春思人的情绪,见秋千而思伊人,因蜂扑而念存遗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荛臣语)

换位想象。作者自我抒怀,笔锋一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写某人某物,就站在某

人某物立场上设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某人某物。

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分析】上片言妻亡故十年,而己眷眷之情犹萦萦于怀。孤坟千里,存者凄凉,人间地狱,无可传言。况霜鬓人老,即使相见也难于识认。三言两语,可见衷肠。语势婉曲,真情浓郁,用字沉痛,而音响凄婉,将切切情思表现俱足。然而东坡毕竟是大手笔,若如此写下去,岂不是单相思?下片宕开思路,驾起联想的轻舟,神游千里之外,“忽折到梦境,轩窗梳妆,犹是十年以前景象。”梦中会妻,妻妆如昔,相见竟无语凝咽,妙在无声胜有,强似絮叨千万语。结句虽回到现实,却又猜想月夜松岗孤坟中人依然哭得柔肠寸断。上片“我”思妻,下片妻思“我”,妻思“我”也是“我”思妻,一往一复,怀妻之情愈笃。

换位想象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运用得当,能够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再如李清照的《怨王孙》写她秋日里的一次游玩: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路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分析】人感受水光山色之美,觉得它可亲可爱;词人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最后三句写在沙滩上鸥鹭头也不回,像是埋怨人们早早归去。这种变主观为客观的换位想象,把人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水光山色和眠沙鸥鹭。

奇幻想象。这是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而又超越现实生活的奇特虚幻的想象。其特点,思路奔突激越,飞腾跳荡,飘然而来,倏忽而去,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在写法上或托于梦游,或借助神话,或翻新典故,写古今未来之事,讲天上人间之理,挣脱现实对理想的束缚,抒发情怀,完善人格。以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为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恒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去由,恍惚使人愁。吓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分析】上片从月落发生奇想:今夕的月不知到遥远的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外还有个人间,在那里也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汗漫的天外,空虚无物,是宇宙浩浩长风吹动你照临人间,送来了中秋佳节?镜儿般的月亮横飞中天,是谁系你而不坠?常娥弃夫奔月,至今不嫁,是谁把她挽留?下片承“向何处,去悠悠”的探问继续设想:听人说明月经过无从可询的海底,真让人难以捉摸,郁郁生愁。那大海中的长鲸会不会把月宫中的楼台殿阁撞破?那蟾蜍是不怕水的,可玉兔怎么办呢?最后两句作全词总的发问与收束:如果说上述一切都使明月完整无损,安然无恙,那么为何你却渐渐成了弯钩呢?

全词以月落寄情,从表面上看,揭示了自然现象的盈虚消长之理,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一往情深和诚挚的关注,实际上寄托着家国风雨飘摇的悲叹之感。稼轩雅量高致,胸襟旷达,气象磅礴,故而词豪。虽言当世之事,然豪气犹塞沛于天地之间。

之四:感慨之处诗意浓

约客不至,访友未遇,都是生活中的遗憾,常人不愿提及。宋代诗人赵师秀和唐代诗人贾岛却别巨匠心,专挑人生遗憾之处下笔,留下了《约客》和《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先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分析】约请的是一位棋友,不知什么原因,不曾践约。诗人从傍晚等到天黑,从入夜等到夜半,也许诗人为这次约会准备了多时,他准备了优雅宁静的环境,他准备了相互切磋的棋技,他准备了好酒好茶。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友人前来,他期望有一个愉快的夜晚,就这样,他久久地等着,苦苦地等着,痴痴地等着„„那漫无边际的黄梅雨无法阻止他对友人的盼望;那满池塘热闹异常的蛙声,不能干扰他对友人脚步的聆听。夜深了,仍等不来客人的身影,雨落在心上,留下难耐的凄凉;蛙声盈耳,令人伤感,“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无奈之余,诗人不由自主地敲打着棋子,振落那本应预示友人前来的灯花,来化解自己心头的失望、孤寂和无聊。虽然这是一次失望的约会,可它却暗示了两个朋友约会时的美好情景,语短情长,耐人寻味。就是写无数次的成功约会,也不如写第一次的失望的约会更具艺术魅力。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分析】不知神交了好久,也许仰慕了多时,抱着希望,专程拜访,不料人去室空,童子看家,青松迎客。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吧,急切地问,隐者干啥?行踪如何?归期可定?谁知童子却答,山中菜药,“云深不知处”。一个“不知”,仅有的希望也破灭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拜访,或许是事先不曾约定的一次拜访,或许是隐者为回避尘世骚扰而有意拒绝的一次拜访。然而,从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从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从生活与生活的碰撞,从人与自然的沟通来说,有哪一次访问比这一次更精彩更完美呢?遗憾的是,世人都知道贾岛是一位以“推敲”出名的苦吟诗人,津津乐道地锤字炼句方面取得的成果,却几乎忘了他在布局谋篇上所下的推敲工夫。我就不信,诗人一次都没有拜访到他心中无限钦慕的隐者?偶而一次不遇是有的,竟无一次会面就绝对不合情理了。为什么诗人偏偏拿一次不曾见面的拜访来作诗呢?是为了表达诗人寻隐者不遇的遗憾吗?我想,不是。诗人的用意是力图用

最简洁的文字来展现隐者的灵魂,避免了过多的对话;“不遇”,隐去了隐者的形象。诗人闭上眼睛、集中心力,阅读隐者的灵魂。那纯洁的童子、那宁静的青松、那高洁的深山白云,不正是隐者灵魂的化身吗?

或许,这位隐者根本就不是尘世所能寻访得到的,他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梦而已。

两首小诗抛开常人取材立意的方式,截取人生最具个性最为精彩的瞬间,展示鲜活的灵魂、表现生活的魅力,在人生遗憾之处开拓了浓浓的诗情,给生活、给艺术、给人生都增添了新的情愫。

其实,生活并不因处处完美才显得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无所不在的遗憾更让人迷恋。可见,在不圆满处的圆满,在缺陷处体现着完美,这不仅是生活的本质,恐怕也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之五:谈古代诗歌鉴赏的几个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古典诗词的文化基础。这一点属于“语文素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体现了我们平时语文学习积淀的过程。更何况古代诗歌流派众多,有不少佳句脍炙人口,还有的诗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做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由此可见,鉴赏内容,可以只就诗歌所给命题要求,紧扣住诗或词本身引发读者就形象(人物、景物),语言(遣词造句(用词、炼字),节奏韵律(对仗),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比拟、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等),表达技巧(虚实、象征、托物言志、正反、抑扬、衬托、离合等),还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一定是家喻户晓的),思想内容(咏物、哲理、爱国、写景、送别、言情),进行主观审美意识的活动。

命题方式有三种可能:一是综合考查题。也就是说,就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二是单一命题。仅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对此作简要分析。或就形象,或就思想感情,或就语言艺术,或就表现手法。三是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直接让你写一段赏析文字,谈你对它的认识或评价。

所以说,要“赏”出东西来,就有一个切入角度问题。考生必须仔细认真的研究命题者的意图:是从哪个角度来考查的?所设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然后从这些设题点入“口”下笔解题。我们可以从命题给出的作者,题目,诗文或词(文字)等已知的信息,试作如下推断:

从题目上看:明确原材料所写内容。

从作者看:明确思想风格样式。

从正文看:挖掘语言艺术特色。(语言——手法——修辞——炼字——情感)

在此基础上,还要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一定从分析语言入手,完成下列思考。(不要盲从,对号入座,问啥答啥,想好再写)

1.炼字遣词名句。2.何种修辞方式?3.找准咏物性质。4.解读蕴含深意。5.体悟寄情言志。

6.挖掘思想内涵。7.用典作用赏析。8.类别风格流派。9.意象意境特点。10.形象含义何在?

古代诗歌的鉴赏内容非常广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建议同学们最好从朝代入手,选取每个朝代具有代 表性的诗人及代表作品进行赏析;还可以按思想内容的分类进行赏析(咏物的,哲理的„);还可以按风格流派进行赏析。当然了,重点还应该放在咏物诗和哲理诗两方面进行积累。因为这两者既有形象可言,又有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当然了,思想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盘点古代诗歌中有特殊含义的意象

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梅花——是孤傲、纯净的象征

莲(花)——往往借其表达爱情

草木——往往以其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松(树)——坚贞高洁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望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

蝉——比喻品行高洁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 篇7

“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出的“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 有一种对应关系, 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 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 这就是所谓的“异质同构”。通俗点说, 就是不同的形式之间, 存在某种相同的或者说是相类似的系统结构, 也就是事物的同构性。利用这种“同构性”, 就有可能激起相同的审美经验。

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某些方面看, 处在“异质”的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两种形式之间, 具有某些结构上的一致性, 就是“同构性”, 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同构性, 诗歌就可以看作是浓缩的现代文, 现代文可以看作是发散的诗歌。同样, 诗歌鉴赏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现代文阅读中, 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诗歌鉴赏中。这样就可以化长为短, 化繁为简, 合二为一, 大大降低了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 提高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之“异质同构”在“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上都存在“同构”现象。如二者都有“××段 (或××联) 写了哪些景物?”;都有“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都有“××段 (或××联)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或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 ?”等等。尤其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形象塑造”、“分析概括”、“炼字炼句”、“结构作用”等各个方面有极其突出的“同构”现象。

如在肖铁的现代散文《壶口的黄河》中, 文章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 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 这是侧面烘托。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再看2010年山东卷现代文阅读第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解答提示】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 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 用的是侧面描写。在诗歌《寻陆鸿渐不遇》中“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可见,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 还是诗歌鉴赏, 都有很多“侧面描写”的知识。

在周涛的现代文《秋光里的黄金树》中, “第九段, 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 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答】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再如, 在黄庭坚的诗《题竹石牧牛》中“子瞻画丛竹怪石, 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 甚有意态, 戏咏。野次小峥嵘, 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 御此老觳觫……”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案】首先, 第一联“野次小峥嵘, 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 写出了自然生机, 此外, 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 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 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掌握了这些“同构现象”, 就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找到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的契合点、同构性, 扎实把握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提高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还语文教学本色, 以最终解决“学生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水平低下”这一主要问题, 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

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篇8

关键词:古诗;鉴赏;四关注

根据考纲要求,高考诗歌命题主要考查高中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是古代诗歌鉴赏历来是考生感觉难度较大的题型,总体得分情况亦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不得法,不知从何下手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读懂古诗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想古代诗歌鉴赏有所突破,考生在鉴赏时就要注意“四关注”。

一、关注诗题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整首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推敲诗歌的意旨。它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目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与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诗歌鉴赏考查的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从题目我们可知诗歌类型是送别词,“廓之”显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秋试”表明廓之要去参加秋试。结合词中“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等高大美好的意象就可大致揣摩出诗人的情感,此词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没有一般送别诗那样的离情别绪,而是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再如,20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的诗题是“送何遁山人归蜀”,从题目可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何遁山人,诗题直白些说就是“送别何遁山人回四川”,其中“山人”二字又有深意,即“隐居山中之人”,那么大致可推测诗歌主旨与悠闲自在、超脱世俗的情感多少有些联系。

二、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如,2013年北京高考李白《古风》(其十)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小题“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很多诗中都表达了自己欲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功成身退的决心,在本诗中李白直接把鲁仲连引为“同调”,自认为和鲁仲连都是“澹荡人”“倜傥生”,再根据“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点李白所推崇的鲁仲连的主要事迹,解答此题应该不難。再如,201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是王维的《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从王维所属的“山水田园诗派”,到他安贫乐道、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可以体会到他对隐居生活的自得。

三、关注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了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或是对诗中关键处的注释,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如,2013年浙江卷白居易的《秦中吟·歌舞》后面的注解是:“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关注这一信息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通过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的鲜明对比,无情鞭挞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深切同情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的思想内容。而2013年高考福建卷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诗后的注解是“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考生关注这一注释,对理解把握作者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就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关注考题

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考生应注意挖掘把握,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让它为我所用。

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II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第8题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提到这是一首咏梅的诗,那么考生就要在诗歌中找出写梅花的句子,但除了首句提到“几树梅”外,再没有直接地写到梅,从而可以看出是侧面描写。而2013年福建高考《送何遁山人归蜀》诗后第二小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题目其实已经透入诗歌的内容思想,考生根据题干就可明确三、四两联是想象之景,再结合作者想象友人第三联归家时“逢社燕”“浣征衣”的细节和第四联归家后“自临水”“已息机”的生活,应该能较容易地揣摩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即希望友人在归家时能轻松愉悦,归家后能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常国强,董晓平.2013中国高考年鉴(语文卷).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上一篇:小学教研室工作方案下一篇:智慧校园创建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