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不断创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国际金融》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从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一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本文以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建议为重点,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同样体现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性,教师将大量的授课时间花在深入并且全面的进行理论讲解上,说重视理论教学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上课后都成为了“理论专家”,但实际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实一片空白。(2)单一和枯燥的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出来。教师授课时多使用案例教学,但不论是案例介绍还是评价都是教师完成,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3)过于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法还仅限于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这些老套陈旧的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不利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当前很多该课程的教师是刚大学毕业就走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就不行,而年纪大的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与当前世界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严重脱节,也就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5)实训、实习基地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所建设的单一的校内实训室多停留在模拟阶段,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平台和实操机会。而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实质性的效果,多停留在签合同、挂牌、挂名等层面,没有形成真正有效且顺利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收获。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营造“高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了让学生体会了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学校应在校内建设“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其中不仅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技能训练,还可以包括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这样一来,让学生在一个高度模拟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实训基地中,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全面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投入,拓展和维护与专业岗位群高度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建设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协议或者合同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需要依靠良好的合作关系来维系。可以建立高层互访制度、负责人沟通渠道以及校企联谊活动等方式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巡视实习基地、与单位负责人座谈等方式听取各方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讲排场、走形式,不能签个协议或者挂个牌就完事,要有实质性的合作。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保证经费的稳定增长,合理规划和统筹实习经费的使用办法,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实习经费的监督。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期间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应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同步发展,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思考,窦佳,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1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张颖,对外经贸,2014.06

作者:郭琳

第二篇: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受到了社会的热捧,国内各类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职教类高校的教学实际看,特色并不明显。本文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就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材老化,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

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有两个版本:一是以对外经贸大学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北派”,“北派”的特点是重理论;二是以上海外贸学院编写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的“南派”,南派的特点是重实践。但即使是以实践为主的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而且多年来内容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很多院校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多半是以上述两个教材为蓝本,内容上大同小异,教材跟着教材走,而不是跟着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走。比如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件规定信用证一经开立,即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删除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文件中可撤销信用证的概念,但是如今高校使用的教科书中还依然出现“根据信用证是否可撤销,信用证可分为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的文字。

2. 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实践案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薄弱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没有机会了解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业务操作具体事项。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所以这种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既不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1.紧跟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实践者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如果教师不能将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渗透于教学当中,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自从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教材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内容,应及时补充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最新运用等。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2.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初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都必不可少。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因此,专业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学校还要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以任务或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合理采用如下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一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

二是利用外贸软件模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是利用国际贸易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过程的一种实训的方式。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由交易准备阶段、交易磋商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履行合同阶段四部分组成。通过软件模拟教学使学生对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有初步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

三是学校应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实习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2)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拍摄专门教学片、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定期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作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和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3)改革双语教学。鉴于英语应用能力在外贸业务中的突出地位,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中英文双语教学试点。在对全部模块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新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懈地改革,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王庆颖

第三篇: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不断创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国际金融》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从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

《国际金融》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际金融课程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货币金融现象的一种重要工具,其研究的内容随着国际金融实践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该课程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而不断改革,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本文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中国入世已进入了“后过渡期”,所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融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与创业素质训练于一体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要把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和政策动态、国际金融理论前沿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进程,从而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论证那些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国际金融事件;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安排一定的国际金融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金融经济意识和操作能力,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规则、政策。为此,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要随着经济形势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1、夯实理论基础

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实务。理论的讲授和介绍是每一门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应当主要围绕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资金流动问题,重点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储备管理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協调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的规律。在对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使得国际金融理论能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加大外汇交易实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比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今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必须理论与技能并重,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在企业涉外经营中国际金融实务和技巧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在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资本运营、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强化指导,使国际金融的教学更好地与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等提供业务上的指导。

3、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

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科书的更新速度已很难跟上这些前沿问题演进的速度。需要我们专业教师密切关注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理论和知识,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美国次贷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危机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修正,新的案例要添加至教学内容之中。而且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教学中要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客观地分析评价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厚,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课程讲义全部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录学习;鼓励学生登录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站或财经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法

所谓“四位一体”方法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规范,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教学具体阐述“四位一体”法的四个方面。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向学生阐明一价定律和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因此该理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理论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根据一价定律推导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数学表达式。三是分析理论所隐含的政策含义和启示,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与该国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的变动有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确定了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乃是以此均衡汇率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尺度去与现行实际汇率进行比较,便可发现后者偏离正常均衡汇率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对案例“巨无霸”指数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各国货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偏离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的认识,使学生能融会贯通,运用该理论分析现实的汇率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教师充当导演角色,通过有效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学生充当思考者、决策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可加入2006—2007年美元贬值的原因分析;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中海油博弈海外市场和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讲解“外汇风险”时,可加入汉莎航空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实例;在讲解“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时,可加入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好的国际金融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案例内容应包括题目、背景材料、具体内容、适当的提示分析、相关的思考题等方面。

3、课堂讨论法

除了案例分析外,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选题应能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即应涉及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基本理论内容。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保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国际储备后,就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特点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手段,并就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的管理及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选题要面广、点多,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4、模拟和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及国际结算模拟等金融交易,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战氛围,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其形式可多元化,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突出实践性的企业管理的教育而言,哈佛商学院无疑是全世界的典范,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也应借鉴哈佛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优化考核方式,使学生通过考试能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在学业考核上应改变过去书面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依据试卷和论文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通过课堂参与度来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业,促使学生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发言,以保证学生能力培养过程的扎实性,严防学习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所得成绩直接挂钩,以充分体现出按时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嚴肃性,同时也是对学生时间观念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再次,对学业成绩实行强行分级的制度,按一定比例将学生成绩划为优良中差,一方面给学生以压力,激励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间接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成绩考核,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将教学工作搞得更加细化。这样,避免一次考核定论的作法,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金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6).

[2] 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3] 王伟: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2).

[4] 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5] 杨建新: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的考试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9).

作者:方 英

第四篇: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发展前景探讨

摘 要:随着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技术层面也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才问题,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但是目前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毕业生基本都找不到合适的行业就业。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学应该面临市场,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学,确保学生能找到合适的行业,完成就业。高效应该改革自身的教育方式,打造特色的专业,加大教师资源的培养,完善自身的专业教学内容,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能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之中站稳自己的脚步。同时根据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情况,国家和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经济和贸易行业的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发展情况展开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发展前景;一带一路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经济在高速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经济也和世界经济开始接轨,现在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朝着“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方向发展,国内的竞争也开始朝着国际化发展。随着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促使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随着国内贸易竞争的国际化发展,为国内经济贸易带来了众多的商机和机遇,国内市场也开始走出了国门向着国际化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增加了很多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国内国际贸易就业不景气,造成了很多专业人才的流失。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基本都是高校教育体制的问题,高校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很多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接受到最新的管理技术,很多方面存在弊端。

随着我国的政策倡议,我国政策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方针,推进了我国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整体发展,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这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举措,能推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经济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一带一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和亚洲邻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推进沿线领域的开发和合作框架。推进国际经济和贸易行业的发展和前景的探究就具有了深刻的意义,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在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中要区别地区分析当地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家贸易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的分析,促进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切实发展,“一带一路”的研究正好影响到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情况。

1.1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现状

在国内东部和北部的沿海地区是贸易发展最活跃的地带,因为和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毗邻,进行贸易的几率较大,而且国内优质的港口和自贸区基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同时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和俄罗斯、蒙古接壤,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一带一路”中重要的区域。东北地区也是增强国际交流的着力点,因此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贸易关联度。

1.2中亚地区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现状

要想在中亚地区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是很简单的,因为中亚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生活饮食上的习惯有着很大的相似,在发展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时候有着很大的前景和发展的空间。

1.3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现状

这一地区的贸易国和我国之间有着深厚的贸易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直接开拓到马六甲海峡等航线上,其主要接触我国内部的广东和深圳地区,因为有着深厚的贸易基础,所以发展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时候很容易上手,对于中国目前的整体贸易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国际经济和贸易行业的发展。

1.4西亚部分地区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现状

虽然西亚地区离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地区相对较远,但是其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而且西亚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并且其内部商品化的结构和我国目前的商品化结构相似,西部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潜力。

2.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2.1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际操作

由于高校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本不重视实际操作的教学,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这就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很多学生缺乏动手的能力,而實际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造成大量的学生毕业就失业,从事的事业也不是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工作。也由于高校教学上的问题,导致了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的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低下的问题也伴随而生,学生的视野也变得狭隘起来,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格格不入。

2.2解决方案

根据目前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情况,加强专业的学习,根据市场的要求,对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理论进行更新和发展,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变化,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结合到一起,综合培养学生的素养,保证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跟紧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高校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改变教学的内容,开设实务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增长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和学生的个性,保证人才的独特性,避免出现人才的克隆性,切实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保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学的优化配置。学生的学习不能是被动的还要是主动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学的发展,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轨,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教学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真正的做到走出课堂面向社会。

要知道社会是在进步的,学校教育应该面向社会教学,跟紧时代的步伐,要知道未来的教育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不能闭门造车,要正视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趋势,学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市场,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毕业生能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站稳脚步,培养出毕业生综合的实力。所以,高校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国际未来的发展趋势,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拜托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形式下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要重视学习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在国际化的教学中能站稳脚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在国家化的教学中要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解放,要做到教育和生命发展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也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跟紧时代的发展,关注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结合时代的信息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要知道信息化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在国际经济和贸易行业的发展中要把信息化加入到教学之中。

3.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发展前景

3.1国际经济和贸易战略的发展空间

随着目前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亚太各地区的贸易发展,也促进了亚太地区全面展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增强了现有国家的互联程度,同时也增加了参与到“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中国家的融资需求,推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升了金融的融合和发展。但是“一带一路”发展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比如其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回报周期时间较长,而且收益的金额很不明确,沿线国家要想从中获益就需要加入更加丰富和先进的理念来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组织建设,携手推进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好沿线国家的优势,拓宽融资的渠道,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指导和基础。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经济一体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要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站稳脚步就要建成一体化经济,在跨国金融合作下保证区域间的收益,实现沿线国家的双赢,不仅能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增长,还能促进邻国之间的和谐安定。目前亚太地区在世界贸易中占比极高,但是因为亚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贸易发展的阶梯式分布,这也成为目前要发展国际经济和贸易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2全球化的浪潮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也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就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加剧。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了思想和战略上的转变,为了能够在世界格局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多国家出现了革新者,其倡议国家进行多元化的改造,跟随全球化的趋势,在贸易上进行包容性的发展,并且寻求其他国家的加入,组团进行发展。

4.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在目前社会背景下,国家想要发展就要考虑到世界目前的格局,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促进国家内部经济和贸易的综合发展。

4.1推进国家间的合作和发展

全球化不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而是多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要在当前的世界中生存下来,就要寻求合作,抱团发展。通过对亚洲经济整体情况的观察,不难看出,经济发展具有高速发展的取向,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却是不足的,这就说明全面推进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最重要的一步,要发展国际经济和贸易就要改变自身的经济策略,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找出自身的问题。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协助,通过对贸易体系的整改,推进亚太地区的整体合作与创新,同时让中国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和基础,推进邻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让中国逐步走向发达国家,均衡世界的发展。

4.2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的流动,要保证国家自身的发展,就需要从信息入手,确保国家经济发展能和信息之间挂钩,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一个完善的沟通协调的机制。

4.3完善国际监管体系的建设

在目前世界格局下,要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就要建设相关的监管体制,在进行贸易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国际监管体系,保证国家的利益不会因此受损。不仅跨国企业要做到遵纪守法,各级国家政府也要以身作则,要协助相关的监管部门完成监管任务,保证贸易发展的安全性。

5.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是必然的,要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下生存下来,就要有自身完善的高校教育,从最基本的人才培养做起,保证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发展,确保国家能在国际贸易竞爭中有竞争的实力,保证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确保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国家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推进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发展,让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2]郑曦临.《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新动态.

[3]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作者简介:

曹姝颖,出生年月:1999年9月14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省永康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曹姝颖

第五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探索

摘要: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同,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也面临很多问题,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指出了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改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法 双语教学 探索

0 引言

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普遍将国际商法列为专业课程之一。国际商法课程主要以国际商事交易相关活动所遵守的各类法律规则与惯例为学习内容,涵盖商事组织、合同、买卖、海商、知识产权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规则包括国际贸易公约与贸易惯例,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中的商事法律制度。国际商法课程自身内容的涉外性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中文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商法理论基础与专业英语技能,对今后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解决实务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从事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导了从单纯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僅认识到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双语教学方式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了若干尝试。

1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国际商法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国际商法是调整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易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性是其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①调整对象的国际性,国际商法调整的对象为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往关系,即国际商事关系,其通常发生于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金融等各个领域。②主体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主体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国家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但主要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③法律渊源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国际法渊源又包括国内法渊源,它不仅包括国际商事公约、惯例、示范法、国际组织决议和判例,还包括各国的涉外商事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判例等。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双语教学更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学习外国的研究成果,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国际商法还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际商法对国际商事交往中的组织、合同、代理、买卖、海商、保险等众多国际商事活动作了具体、详实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这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偏重法理规范的特点不同。相应地,国际商法较少对原理性问题进行研究,而是更侧重对法律的可操作性及技术性的研究和对国际商务实践中所需人才的培养。如果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热练地运用外语与外国当事人进行谈判沟通,不能看懂外文法律文书,就无法在国际商事活动中提供法律服务。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提出应当加强双学教学,开设双语课程,法学更要在双语教学方面先行一步。

2 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

当前的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然而,国际商法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其中包含很多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比如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什么是过错责任原则等等,而这些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是民法、经济法等课程中应该先学习的基本内容。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一般仅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但该门课程主要讲思想道德这一块,学生从该门课程上所获得的法律知识很少,也无法形成基本的法律素养。这直接增加了学生掌握国际商法专业知识的难度。

2.2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一般来说, 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六级,能够看懂基本的英文文献和简单的法律专业英语。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很多学生连简单的英语单词和文法都不甚了解,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因此在双语教学时容易出现一边法律知识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掌握消化不良,一边法律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不好的境地。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导致教学日常进度较慢,难度较大。

2.3 国际商法双语师资匮乏

师资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通国际商事法律,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法律英语基础。就目前国内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来看,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为数不多。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大多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均出自“本土”国贸专业或法律专业,外语水平相形见绌。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双语师资的培养规划,现有的双语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双语师资培训。

2.4 缺乏适合的双语教材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使用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国内有关国际商法的双语教材并不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国内学者编著,典型的如姜作利、张学森等编写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另一类主要是西方原版的国际商法教材。两类教材均有一定的优缺点。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为数不多,其优点是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语言难度有所降低,一般的学生可以接受,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缺点是其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而非地道的专业英语。而国外教材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学到最纯正的法律英语及最新的国际纠纷案例,但这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西方学生,缺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和相关涉外案例的介绍,因此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类教材内容的熟悉与把握都需要较多的时间。

3 完善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学生的法律基础和素养

国际商法涉及经济法、民法等领域,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然而这些前导性课程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商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课程对完善学生的法学基础和法律素养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国际商法内容时应尽可能多传授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术语的意思,让学生对这些法学基础知识有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较通俗易懂的法律基础知识书籍和普法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外多花时间补上法律基础知识不足的缺陷。

3.2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注重学生法律专业英语训练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如果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开设双语教学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难度无疑太大。而学生在经过大一和大二近两年的英语学习和强化之后其英语水平总体来说有了较大进步,且已有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相對来说会比较容易接受双语教学这种形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在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开设国际商法双语课程,学生反响良好。在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法律专业英语术语和词汇的训练与讲解。国际商法本身具有专业术语多的特点,一些英文词汇在日常应用时的含义与其在法律术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前,最好能把该章节所涉及的法律专业术语和词汇单独拎出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在阅读章节内容时不至于被英语词汇的日常含义所混淆。

3.3 加强国际商法双语师资的培养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教师的英语水平、专业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授课艺术等对于这门课程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师资水平,才能使双语教学得到根本性提高。高职院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于长远规划,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然而要培养兼具法律与外语水平的师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首先,有条件的院校,可选拔外语基础良好、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赴国外交流学习,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还可让双语教学的教师定期接受相关的英语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其次,加强教师与国内外商事主体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企业国际商事纠纷的解决中,不断提高国际商事案件的处理能力。最后,为消除一些教师关于双语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的担忧,可考虑对双语课程实行教学评价豁免,并且在年终考核、课时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的考虑。

3.4 积极推进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国外的原版教材其教学体系与我国国内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不匹配,而且其英语语言难度明显偏大,和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相距甚远,对高职学生来讲就更不合适了。而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都是面向本科院校的,其编写的内容结构与难度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知识结构。因此,笔者认为,编写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是当务之急。而且以下几个因素应在选择教材时予以充分考虑:一是内容体系应当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相适应,考虑到与其它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并合理融入与国际商法有关的法学基础知识,即将国际商法所需法学基础知识加以整理放在教材之前,或将该部分知识有机融入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二是是语言表述能够尽量适应学生的阅读习惯,符合中国学生学习思维,但必须使用地道的法律英语。而且在每一章节的后面还应附有专业法律名词的中英对照,使学生对专业法律术语和名词有更好的掌握。此外,面对法律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仅仅拘泥于有限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先进技术知识的渴求,因而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在参照教材的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资源充分收集国外有关方面的最新资料并呈现给学生,并尽可能多地采用视频、多媒体等视听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这契合了国贸专业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但是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一开始往往会陷入困境,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困境既是专业学科差别,也是由双语教学模式自身缺陷所导致的。面对存在的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伟杰.国际商法双语案例教学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1(6).

[2]张书林.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基本问题探析[J].世纪桥,2009(2).

[3]何燕.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大众科技,2010(1).

[4]高然.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探析[J].文化教育,2011(11).

项目来源: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高职《国际商法》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方案设计与实践”(05110203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科杰(1979-),男,浙江慈溪人,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国际商法。

作者:陈科杰

上一篇:个人信息保护论文下一篇:工程资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