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数学教学心得

2023-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下数学教学心得

新教材背景下七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内容摘要:七年级教科书(七上2013版,七下2008版)每单元新增了作文教学,改变了作文教学无教材可依、无序可循的状态,本学年笔者就新教材的作文教学做了尝试与研究,就当前的写作教学现状分别从“写作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作文训练要讲究序列性”及“写作教学需要常规措施做辅助”等三个角度去探究有效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新教材 作文教学 有效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写道:“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文字不但说明了写作的重要性更为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部分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实践又少,写作兴趣淡薄,这对于作文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七年级新教材对作文板块做了系统的归纳,根据每单元文章的共性,有序列地提出了每单元的写作要求。这对于改变以往作文教学无教材可依、无序可循的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写作教学现状

写作教学缺乏依托。写作教学没有多少切实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只是作为阅读材料使用,大量的文本资源被闲置被浪费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偶尔地自发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写作教学资源。

写作教学随意性大,无序列性可言。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查手段等。缺少计划,临时拼凑,成为写作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教师在布置写作时,要求全面而笼统,从立意选材到谋篇布局,从构思到语言,覆盖了写作的方方面面,却缺少重点或者突破点,使学生顾此失彼,结果哪一方面都不符合要求。如此长期训练,没有梯度,形不成每次作文、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的有效序列。各阶段学生作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写作常规措施。往往是教师一时想起起搞一个有关写作的活动,没有很严密的前期策划和事后评价,活动本身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这类活动就丧失兴趣。

二.七年级新教材新增写作板块及作用

七年级写作板块新增:

七年级新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规划有发展的作文教学前景,使作文教学不再仅仅是课程要求或者教学任务,而使之走进学生个体,融入学生生活。注重建构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和序列,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集中到开放,由写实到想象的写作练习计划,对学生写作的发展很有益处。

三.新教材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作文教学

(一)写作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

对新教材选文进行写作化深度加工,使之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依据教材文本教写作,改变作文教学的无招、无序局面。

1.扩展阅读,以读促写。

将阅读作为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感悟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内化为写作素养,转化外化为写作能力。推荐教材中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同类作品的名篇,学习名家写作经验:比如上完七上第一单元后推荐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冰心的《繁星 春水》等。上完第二单元后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吕俊义、张天罡的《英国中坚——丘吉尔》等。

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文本开展“小练笔”,写作活动一是对阅读文章内容的补白。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练习描写杰利不放心地看了我一眼,离开时的心理活动。二是模仿表达特色,如模仿朱自清的《春》,写一个能表现秋韵的片段。三是化用课文内容如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想象当莫泊桑来敲门的时候,依据文中诸位文豪的个性特点,以外貌、动作凸显人物个性,学习以形传神的写作手法。四是转换文本的写作表达,如用200字左右描写《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意画面,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能力。

2.基于学情,凸显人文

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就是写作的触发点。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将七年级作文训练归纳为以关注为主题的四种类型:关注自我、家人,关注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关注自然四季风景,关注社会。具体的作文题在上述四种类型的基础上依据学情生发或是以此为话题自由作文,笔者认为写作话题的选定应考虑到如下三个要素:一是跟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范例,也是思想和情感的范例。二是跟学生的经验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写作过程成为经验唤醒的过程。三是重视写作过程的情感熏陶和教育启蒙,任何一个主题都跟学生处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态度、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比如上完七上第一单元有关家庭亲情后,让学生写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文章也可以模仿《散步》或者《秋天的怀念》写一篇类似的文章。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写,也让学生在写法上有模仿借鉴的对象。

(二)作文训练要讲究序列性

第一阶段:

1.观察的训练方法:

(1)培养兴趣。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选择新奇有趣的观察事物,引导学生主动观察。

(2)确定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前,要明确观察内容,指定任务。

(3)落实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抓住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地方。

(4)明确顺序。教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5)抓住细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末节。

以七上第一单元《风雨》为例,学完这篇文章后学生有感于贾平凹如何细致的将风雨中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淋漓尽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师乘机引导学生去观察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景致,布置观察任务、明确事物特征、动笔之前要明确层次顺序以及描写的重点。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描写的前提。

2.写实的训练方法:

(1)记录生活: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把体会最深的事件记录下来。

(2)感悟生活: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要求学生关心生活,感悟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事物,而且仔细的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上完七上第二单元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学习生涯中最难忘的某个人,记录体会最深的事情,并有所感悟。因为是记录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学生有内容可写,情感也较真挚。感悟是提升、是内在心灵的激荡与升华。“文如其人”,迈好这一步,是作文立意提升的关键,亦是成长的标志。

3.“片断作文”的训练方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的要求:审题,简单的记叙,描写人物肖像、动作、心理,着重学会详细记叙一件事。内容:主要写家庭成员的外貌描写校园各个季节的景物描写。

第二阶段:

1.“阅读一积累一模仿借鉴一创造”的训练方法

(1)阅读一“阅读”生活,阅读范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实,多读作文,阅读分析、鉴赏、批判。

(2)积累一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材料,细心归纳,悟出规律。

(3)模仿借鉴一引导学生模仿生活,获取素材;模仿范文,归纳方法,从修改中反向模仿;欣赏范文,学会借鉴。

(4)创造一要求学生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进行创造性写作。

“阅读一积累一模仿借鉴一创造”的训练模式,其宗旨就是给学生一个示范,使他们能够借鉴范文之长,摄取范文之“神”,融于自己的文章之中。这也正如郭沫若先生所作之诗“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汲壤而生漆/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融宇宙之万有/凭呕心之创作”,对读书借鉴、创造的关系作的形象比喻。引导学生创新创造,这才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比如:学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关动物主题的文章,学生悟出来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要尊重生命、平等对待生命这一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本单元的一篇文章进行模仿。有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后,学生基本能把握主题,联系自己实际,写下一篇篇呼吁关爱动物的文章。

2.“放飞想象”的训练方法

(1)变换想象一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扩写或补写的变换想象的训练。

“改写”方法:更换文体;变换人称;变换中心人物。如:改七下《华南虎》为记叙文,以贝多芬的自述改写《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双喜的口吻写写《社戏》,以狼的口吻改写《狼》等。

“扩写”方法:添油加醋;结尾续写;习作扩充。“补充”还原故事所删除的内容。如:补写《孙权劝学》中吕蒙苦读的场景、《木兰诗》中木兰在战场上奋战的英姿;续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之后的生活等。

(2)诗歌的联想想象一让学生边听边欣赏诗歌边想象,在脑海里构想美的画面,记下感受,并进行创作。比如:师配乐朗读《黄河颂》,学生听完后写下在脑海中浮现的黄河的壮观景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插上翅膀,大胆构思,放飞想象。通过训练,我们发现学生想象力丰富,写作时就会视野开阔,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能写出立意新颖、生动感人的文章。

3.“集体作文”的训练方法

(1)按照“分层、分级、分组”管理方法,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一6人。

(2)每次作文确定一名学生当执笔人(轮流进行)。

(3)小组集体讨论,内容包括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等。

(4)小组成员分头收集、整理作文素材。

(5)执笔人根据小组成员提供的素材写出初稿。

(6)小组成员轮流审阅初稿,写出修改意见。

(7)执笔人根据各成员在本次作文中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集体作文”改变了传统作文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多向交流与环式交流的模式。在这个开放式的模式里,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叙述自己的经历或虚构的故事,提供自己收集到的各种材料,要让其他成员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总之,“集体作文”教学强调各动态因素之间多边互助的统一。

(三)写作教学需要常规措施做辅助

1.坚持不懈养习惯。一是良好的书写习惯。我要求学生每日将抄写作为书写练习,要求在准确端正的基础上,努力达到美观的程度。抄写内容可以是生字词,课内外精美的句段。二是每日写随笔的习惯。篇幅内容性质完全自由可叙事、议论、抒情、写景,文字可简短但有中心,目的在于关注眼前事物,捕捉生命特色,使观察力细密而敏锐。三是每学期要求学生至少精读阅读一本名著,并且必须写好读书笔记,每个学必备一个摘抄本,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名人名言、美文摘抄等。

2.定期活动验实效。我校校级的活动有没年一次的阅读节活动,组织名家讲座、经典晨诵、趣味知识竞赛、旧书售卖等活动,提倡阅读生活化。班级活动有:利用课前五分钟举行美文欣赏、成语故事会、好书推荐会等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并互相促进,定期举行小组手抄报、特色班刊、精选文摘报比赛、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及辩论会。

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获取新信息;而且能让学生增强参与意识,锻炼自己,充分发展个性。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学生作文兴趣,作文水平逐日提高。

新教材给作文教学提供了更多模仿的例文,以课文为写作经验的例子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为例子里有具体生动感性的写作技巧和经验隐含在其中。有序列的训练更贴近学情,使学生写作的混沌状态、教师教学的无序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3)

[2]曾宪一.关于作文教学现代化的思索[J].学科教育,1999(12)

[3]林慕英.新课程人教版初中语文作文序列训练初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9.

[4]杨翠华.写作教学不妨以教材为“基地”——谈七年级的作文训练[J].科技创新导报,2013.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白云学校)

作者:吕亚萍

第2篇:基于小班化教学背景下七年级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问题探究

摘要:当前的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升级创造了条件,但目前我国对信息技术课实施小班化教学仍然属于探索阶段。该研究以云南某中学为例,从信息技术实际课堂出发发现问题,并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更有效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小班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Key words: Small class;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1 緒论

1.1 信息技术课小班教学的个人见解

我认为对于小班化教育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理论不能仅仅只是思辨的理论,更应该是实践中的理论,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理论上的“应是”研究,但也要看到,就研究的更深层发展以及实践的推动力来说,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显然缺乏说服力和进一步发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1]。通过对云南某中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情况的观察,初步发现该中学小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其次是教学的内容单一。教学方式的单一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疲倦且注意力分散,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的单一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律使用课本上的案例,内容不生动、不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枯燥,而且失去了个性发展的机会。这两个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虽然是在小班环境中进行教学,但完全没有发挥出小班的优势,且预期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将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 信息技术小班教学问题研究

2.1 小班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1 设计依据

1) 教学的需求

教学需求源自于学生已有能力水平和预期要求之间的差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需求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为教学设计确定方向,通过具体的方法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2) 学习者分析

在本实验进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对文档的保存、关闭、数据的输入和使用公式对数据进行计算。在本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程度和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三方面的具体数据,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分析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学生前测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4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说明这部分学生对Excel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兼顾这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8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极少数,可设置少量的拓展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70-79分数段的学生在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还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有一点了解,在分小组教学中,应当将这部分学生在各组均匀分布。其余几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相当,共约占总人数一半,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应当以巩固基础知识为重心。

通过对学生兴趣程度的把握来设计课堂教学中案例,具体情况如图2。

如图2所示,半数左右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一般感兴趣,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如何调动起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21%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这部分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相对较高。剩余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或无所谓,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学案例入手,设计内容有趣生动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将不同兴趣程度的学生分在一组,由较感兴趣的同学感染带动不感兴趣的同学。

此外,本研究中还对学生认为的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做了调查统计,如图3所示。 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方式,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小组学习、自学和与同学讨论也是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上述几种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考虑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3) 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差异,对全班学生采用统一方法和要求,小班在这种情况下仅体现班额人数的减少,并未真正发挥出小班的特色和优势。教学形式上,依然是教師讲授、演示操作,再由学生练习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现实教学问题出发,结合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况,实现信息技术课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优势。

4) 理论依据

目前在小班化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来解决似乎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所以本研究将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课堂教学问题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设计适合于小班并能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课。

2.1.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参考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或者从以前的教学活动中的情况来确定,包括反思性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反思。教学目标根据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要求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知识技能上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函数求最值和均值、能够设置单元格小数位数、能够设置货币符号;在过程方法上,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能够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观点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Excel处理数据,并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性。

2.1.3 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学习导入部分显得尤为重要。有情景导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不再是单一的课本习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1.4 自主协作学习,教师组织引导

设计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情景任务,其间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的角色并非课堂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课堂分为更自由活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2.1.5 强化练习设计,促进小组合作

根据不同学习者设计不同强化练习,且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方面满足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2.1.6 具体设计方案

本研究选取Excel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的主要原因是与该中学的教学进度相一致且Excel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属于较难内容,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学生已知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教学分为导入、小组学习和展示交流三个部分。

1) 导入部分以“猪八戒卖西瓜的故事”为情景,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基础任务:求最值和均值、设置小数位数以及设置货币符号。这一步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情景任务后根据个人喜好或需要选择强化任务完成,此过程中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 最后各小组完成所有任务进行展示交流,具体述说自己在完成的任务的步骤和过程中有操作失误的步骤,以学生自己出现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易错点。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且采用了分层教学、小组讨论等适合于小班教学的方法,内容有趣味性,兼顾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小班教学的优势。

2.2 实验实施过程

2.2.1 实验前侧和分组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首先对两个班级的进行了学习情况前测。再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整理,算出班级平均分。利用Z检验对两个班级的前测平均分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丨Z丨=1.22<1.96,因此p>0.05,因此两个班级平均分数结果差异不明显。根据此结果,可以认为两个班级的学生学科背景和预备的知识水平无显著差异性,或者说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初始水平的基本情况是相似的。课堂教学分组中,可以根据前测结果进行分组。

2.2.2 控制实验情景

在教学实践中,实验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必须对实验情景中的无关因素进行一定的控制。为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本实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不告知两班学生将要进行的实验。

2) 同一个老师对两个班级进行授课,授课方式不同。

3) 使用前后测实验设计,避免学生的原有基础能力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在实验阶段结束后马上进行后测,降低遗忘、练习等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2.2.3 实验后测

小班化教学中采用的分层教学和小组学习的形式要求不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变化。因此不仅需要传统的教学笔试,还增加了其评价方法:如调查、观察、访谈。鉴于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和测验方式也是多样的,考察实验效果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其中包含:笔试成绩、观察、访谈。

3 实验结果及评价

3.1 笔试结果

在展开教学之前,以Excel基础内容为考试范围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前测,测验时的两个班使用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进行,测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表明两个班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水平差异不显著,或者说两个班级的学生初始水平的基本情况是相似的。

经过教学实验之后,实验后测在学生结束课程规定内容的学习之后立即进行,同样,两个班级使用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进行。实验后测与实验前测采用同质检测,即采用的也是Excel的基础内容测验,且难度和体谅都与前测大题相同,后测试卷见附录4,之后统计每个学生的后测学习成绩,算出每个班的成绩平均数,再对后测的两个班级成绩平均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见表2。

类似地,由以上的结果分析可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作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后测成绩显著地优于对照组的成绩。说明和单一不分层的教学方法相比,分小组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成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

3.2 观察结果

观察主要是教师教学进行的同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包括参与程度、课业完成情况等活动,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通过观察发现,在实验班中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而在对照班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仅参与度不高还缺乏积极性。在实验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显多与对照班,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教师不能同时兼顾到多个小组多个学生,不能同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此有的学生会产生降低学习的兴趣。如表3所示。

3.3 访谈结果

依据事先擬好的访谈提纲在后测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较为严密的结构性访谈,我分别从收获和不足两个方面来阐述访谈所获得的结果:

3.3.1 收获

1) 学生反映分层教学的方式在做练习时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情况选择练习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学生的自信心;

2) 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多,学生发现团队一起完成任务比一个人完成要轻松;

3) 学生反映在新课的学习中,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混合更容易接受,且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练更愿意去练习巩固。

3.3.2 不足

由于学生反馈比较多,有时候老师不能及时给予回复,使得学生积极性受挫。每个部分的学习时间不好把握,时间太自由,动作比较慢的同学可能在下课之前不能完成课堂任务。

4 结论

小班教学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相对大班而言小班的优势在于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而采用分小组分层教学的方法更够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发挥出小班的优势。总结本研究的结果与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

1) 采用分小组分层的教学方法在小班环境中是可行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2)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时不再是等待老师给出解决办法,而是和同学或老师讨论。学生不仅信息技术课程的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各种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信息素养的提高,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快实现。

3) 建议该校在小班化教学中注重考虑学生差异,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4-37.

[2] 曹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董顺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J].未来英才,2015,14(3):187-203.

[4] 张敏,孙晓平.小班化教学方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J].金田,2014,6(17):209-324.

作者:张琳 陈娟

第3篇:初中七年级《欧风美雨下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及说明

[关键词]目标,环节,方法,策略

[

一、本课的立意与目标

1.本课立意

华师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9课《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移风易俗,二是黄金时代,主要说明清末民初中国在社会与经济层面发生的变化。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并理解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中心,经济部分的相关知识放在社会生活的成因中去落实。因此,将原来的课题调整为《欧风美雨下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这样,不仅突出了经济与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压缩了教学内容,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清末民初大致是指20世纪前2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社会生活是指中国大地上,包括城市和农村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道德伦理、文化教育等等。欧风美雨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大背景。

马克思曾经说过,鸦片战争及其结果给中国人造成了“任何诗人都难以想象”的剧变,这无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用暴力获取权益,强制推行先进的工业文明;而中国人则用腐朽的王朝体制和落后的农业文明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和正义。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步认识了世界潮流,并力图改变自己,救国图强,中国从而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正是这个过程与本质的反映。所谓惊咋中有醒悟,醒悟中有吸收,吸收中有新生,新生中有融合……。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既是近代中国千年变局的映象,又反过来深刻影响着变局。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可以说是一种黄土地沉沦下的蓝色文明,是一种老城厢涅槃中的西洋风气。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尽管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有所不足,但不能因此让他们形成片面的简单化的认识,应当用最形象的、直观的(“大色块”)方式让他们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开发和补充一些初中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史料,使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有比较生动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以及符合学生特征的初步思考和思想方法的体验。从隐性课程的意义上看,本课可以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的深入理解。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并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过程与方法:为解决这一重点,通过典型的、外显的、有冲击力的照片、图片、小故事等,从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方面突出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强烈的落后与先进、腐朽与新生的对立、融合和剧变。促使学生归纳出特点;初步学习从社会生活的现象中归纳基本特点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初步体验比较复杂的“黑暗中有光明、憎恨中有理解”的情感,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用辩证矛盾思维反映矛盾史实的魅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基于客观、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初中阶段,就应当有意识地帮学生孕育辩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努力克服因简单化、粗线条而使学生形成“一边倒”的倾向。

教学重点:知道并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教学难点:思考并探索“清末民初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生活?”

(说明:为解决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潜在的知识,积极联系已经学过的鸦片战争以来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在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中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嬗变及其本质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基督文化入侵古老而腐朽的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千年变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懂得了“师夷长技”、“变法维新”,知道了什么是“宪政”,什么是“共和”……。那么,到了20世纪初期,当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在社会生活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抛出这个设问之后,出示一幅有强烈对比和冲击力的老照片。引导学生注意穿着传统婚服的新娘的头饰,穿着传统长袍马褂的新郎手中拿的礼帽,使学生形成比较强烈的认知冲突,实现导入,同时也为接下来从整体上观察社会生活作一定的铺垫。

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进一步追问:“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从而进入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事实观察:怎样的社会生活?

1.列举表现:

第一组材料,主要呈现衣食住行的变化。

第二组材料,主要呈现社会习尚的变化。

教师结合这两组材料,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讲述。而后,请学生继续观察第三组材料。

第三组材料,主要呈现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在阅读完这三组材料之后,请学生谈感受与认识,引导学生归纳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2.归纳特征:黄土地沉沦下的蓝色文明,老城厢涅槃中的西洋风气

在分析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变化的特征之后,追问:“清末民初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社会生活?”从而进入教学的第二个主要环节。

第二环节:成因探讨: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生活?

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清末民初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千年变局的一种反映。

而后,将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以来究竟有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第二,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特征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角度加以总结。

(说明:这个问题对初中生有一定难度。但是,史学求的是来龙去脉的“通感”,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所以,应当让学生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中,观察和理解社会生活。对初中生而言,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不需要达到非常清晰的理性认识,但努力让他们有这个印象和意识是有可能做到的。)

课堂小结

在成因探讨结束之后,抽取和集中前面已经出现的典型材料并利用板书,进行小结。小结中,回顾“事实”,强化“成因”,点出本质,也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沦落中孕育着新生的畸形的社会生活。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事实观察”,以教师展示史料、讲解和暗示为主,试探引导学生归纳基本特点;

教学的第二环节“成因探究”,以教师提问、提示和补充资料为主,争取学生自己得出成因联系。

2.教学策略

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

——如果情况不理想,应当引导并确保第一环节目标的实现,并调整第二环节的教学方法,改为以教师讲授或与学生对话为主;

——如果情况很好,可以提出一个延伸性思考的问题: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否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其他方面?以此培养“社会变化有因果互换”的潜意识。

(说明:具体操作上可以在课堂上解决,也可以作为课后思考。以上是常态的基础型课的设计。由于本课的课题比较贴近学生,资料也比较丰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征求他们的意见,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样,就把第一个环节交给了学生,请他们通过课外阅读、采访等方式收集、整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各种资料,开展探究讨论,归纳特点,课堂重点则放在第二环节。)

【作者简介】王长芬,女,中学中级教师,上海市复旦中学历史教学教师。

【责任编辑:任世江】

编者感言:教学研究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没有实践的教学研究索然无味。上海市有一批潜心新课程实践的老师,他们和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几经反复,形成的这一组文章,显示出的水平,高于同道。聂幼犁痴迷历史教育研究,像戏迷、影迷、歌迷一样,把业余时间都搭进去了。於以传是上海市历史教研员。一个市的教研活动能与大学教师紧密合作,在全国有几处,但不多。他们俩的文章反映出上海历史新课程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总结。如:教学立意一直是一些老师的追求,无论“脉络”“主线”“灵魂”,哪个说法不重要,这是中学历史课的特点,这最重要。如果“立意”“目标”“逻辑”“方法”“策略”畅行,中学历史教师的行业特征,必然像律师、医生的行业那样突出。树立“不是谁都能教历史课”这个观念,要靠我们自己。几个说课案例,各具特色。读王长芬的社会生活一课,想起陈旭麓先生,他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新与旧,中与西,于是乎难分难割。”大师的学术见解被运用于中学课堂,学术与教学这样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谁还敢说中学历史教学水平低?希望读者仔细咀嚼这4个案例,你肯定会有所收获。

作者:王长芬

第4篇:七年级下教学反思

七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

祥符中学 谢文敏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首先需要注意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次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

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初中学生还未脱离儿童的特性,枯燥单调的讲解一定会使他们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样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因此,在课文复述这个环节,我采取提供关键词及利用图片、简笔画或图片与文字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熟悉课文。通常,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同学记忆。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2

SectionB 3A的导游词中,每一句都包含一个刚学的方位介词短语,内容非常的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辨清导游行走的方向和路径,设计了一幅简单的图片,把文中提到的街道、公园、旅店和花园都包括在内,并按着方向用箭头和虚线把行程显示出来。然后一边说导游词,一边手指着箭头移动,非常形象地完成了一次“导游”。这样示范一遍后,学生立刻觉得文章生动起来,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立体的

场景。学生们口头练习了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就能看着图片把这段文字顺利地讲出来。

《新目标》教材以任务型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中有很多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的任务,如撰写一则招聘启事,设计一张电影海报等。在学习方位介词时,笔者让他们设计出从学校到自己家里的小地图,标出最重要的街道,再用英语口头表达出应该怎样走才能从学校出发抵达各自的家。由于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他们都很兴奋,立刻动笔画起来。同时,笔者让一位英语成绩好并擅长绘画的同学在黑板上做示范,并让该同学讲解如何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以考察他们是否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课后,再次布置了一道题,让他们画出从学校走到学校的简单地图,还要求配上合适的导游词。批改作业时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能准确地运用方位介词。其中有几位同学不仅图片画得很美,导游词也撰写得很流畅,着实让我高兴了一场。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英语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英语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英语,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我们老师时常督促。

对于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健忘的毛病,则需要不断反复,随时抽

查。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他们有较强的短时记忆能力,可过两、三天或一个多星期之后,遗忘程度是百分之百,所以,初中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反复。除了把近期所学的课本内容反反复复的通过默写、背诵进行强化之外,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把以往几个星期里所学过的知识点在课堂里有机的结合,进行书面和笔头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校内除了期中、期末两次综合性的测试之外,单元小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尤其对初中学生而言,题目难度可以不大,但是重要的知识点的重复出现能帮助学生加强长久记忆。此外,定期进行单词测试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以此督促学生养成经常温习所学词汇的好习惯。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第5篇:七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斗古中学 七年级(6)班张学政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一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有组织、领导能力

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

1/

2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2012年6月25日

2/ 2

第6篇:七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反思

小山中学 柴新秀

今天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一节,学生昨天就说,老师,明天讲应用题呀?唉哟,不会呀!为了缓解学生这种畏难情绪,我今天所讲的例题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

1.在引入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必要性。也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之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喜欢NBA篮球赛,于是,就先给学生演示了几张NBA篮球赛的照片。其中,有麦克"乔丹,还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篮球明星姚明。当学生们看到姚明时,自豪感油然而生。(看来数学课有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嘛!呵呵......)由此引出篮球联赛时的积分问题。

2.结合前两天学校统计各班订《中学生时事报》的问题,我自编了一道应用题: 学校统计各班订《中学生时事报》的情况,全年34元,半年17元。初一(2)班共有10人订阅,共计306元。问:订半年的同学多少人?订全年的同学多少人?

由于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学生感到很熟悉,没有了陌生感,学生也敢解题了。他们觉得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应该可以解决!紧接着,我又让他们回忆去年秋季运动会上各班的积分情况统计,就我们班的得分情况,我让学生们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因为是自己班级的事情,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不到5分钟,就有

5、6个学生举手。总结他们编的题,大致有以下两类:

秋季运动会,初一(2)班共得17分,有2名同学取得第一名,有1名同学获得第二名,问:第一名加多少分?第二名加多少分?注:假设第三名以下不积分。(刘雅惠)秋季运动会,初一(2)班有3人参加,都为班级加了分。第一名加6分,第二名加5分,共17分,第一名有几人?第二名有几人?注:注:假设第三名以下不加分。(刘雅惠)其中,有一位学生编的应用题不严谨:秋季运动会,初一(2)班有5人参加,但不是每人都得奖,第一名加6分,第二名加5分,共17分,第一名有几人?第二名有几人?(孟杰)她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获奖,问题就不能得解。学生自编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消除他们对应用题的畏难情绪!

1 / 1

第7篇:七年级语文(下)教学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

1、2)班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实验班的竞争性强、压力大。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比如在教<<陋室铭>>一文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陋室铭》的写作背景以故事的形式作为新课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地大谈下的尘土》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2012年6月26日

第8篇: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总结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

14、15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总之,七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下面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 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然而七年级的大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但他们的可塑性很强,除了加强正常的正面教育,还可利用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二、 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

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25分钟,剩下的时间看书或做练习;练习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口算、笔算相结合;有时一题目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叫同一张桌子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有时叫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做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平衡。

四、 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

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第9篇: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付剑波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练习也做了不少,可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出现上述情况涉及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为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 “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上一篇:财务部日常工作制度下一篇:建筑工地劳务分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