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1篇)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谭春燕

一学期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讨论活动:以等腰三角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6.教学研究侧重于: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整节课我争取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所以这节课我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这一难点,我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利用开放性课堂,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潜能。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案例名称:《珍爱生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授课教师:赵学芹(北师大朝阳附中)【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相关领域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材局限,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在体验和感受中产生情绪情感的升华,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基于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中关于生命的教育的内容,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综合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生命的内容分为三框内容,这是第三个内容,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起到提炼升华的作用。

学生情况: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尽管有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对于生命,他们的认识往往是肤浅而表面的,因此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方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珍爱生命》 政治 生命教育

学段:初中

年级

初一(上)技术准备: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通过事例分析懂得生命的珍贵,理解绝不能放弃生命,通过辩论活动,全面辨证地认识珍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不仅不能轻易放弃生命,珍惜生命,并且还要热爱生命,让生命活出质量来。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永不放弃生命,尊重肯定生命。教学难点:全面深刻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流程示意 珍爱生命

永不放弃生命

尊重自己生命同时尊重别人生命

发展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冰心老人在散文《谈生

命》中的语句: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学生结合名人发挥学生想象语句,进行生命力,提出问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 的畅想。(幻灯片展示生命畅想:生命

像……)

例一:生命像小草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例二:生命像流星,唰,说没就没。

归纳: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活动

(一):事例分析 学生观看视频,1.2011年7月23日晚20:34,回答问题。一声轰响伴随着蓝光,甬温

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两列火车发生追尾撞击,乘坐在2号车厢7座的北大研究生冯

宁,在随着车厢翻滚了几圈根据故事层次,之后,被重重地甩在一边,进行讨论思考,清醒过来的冯宁意识到火车回答问题 出了问题……

说一说,冯宁此刻的情绪可能是怎样的。

讨论思考 归纳:冯宁可能特别慌乱,回答问题

也可能镇静地想办法自救。

2.意识到火车出了问题,冯

宁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车厢侧翻,车窗朝上,冯

了解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程度。

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带给学生震撼,为之后的内容做铺垫。

通过分层的故事,旨在促使学生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宁开始搜寻自己的手机,找到后,用仅存一点点的电量

针对镇静和慌乱的矛盾展开讨论,突出要珍视生命

拨打了110,此时,跟冯宁同讨论思考 一卧铺车厢的两位老人特别回答问题 慌乱,不停大声的喊着“救

命”并将纸笔递到冯宁手中要她赶紧写遗言留给亲人,冯宁……

猜一猜,此时冯宁的心情是怎样的?她会怎么做? 归纳:这样的一段,让我们

体会到了冯宁还是十分镇静

地面对当前的状况,但新的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又来了,冯宁又会如何问题

选择呢?

3.冯宁感受到了心里强烈的恐惧,但是她又想着爸爸妈

妈还在等着她,她还想到了

她做一个好老师的梦想,求

生的意识、自己的梦想,让

她推开了老人递给她的纸

笔,她安慰老人一定可以出

针对乐观和悲去,同时寻找有没有可以自

观,突出乐观对救的方式,不一会看到窗外有人用扁担来砸窗子,但砸

了一会好像砸不开就走了,身边的老人看到这一幕特别

待生命

绝望,认为这些人冷漠不救学生讨论思考 她们,冯宁……

你认为(希望)冯宁会如何

认为?

归纳:此时,她的心里应该

是有非常大的恐惧的,同时

大家也感受到了,冯宁又碰学生猜测,回答

到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是选择相信坚持下去,等着救援,还是选择不信,在恐惧中自怨自艾?那么她又是怎么做的,我们继续来看:

针对镇静与慌

4.当这样一种绝望的情绪在车厢中蔓延开来时,冯宁告诉自己也告诉老人,相信外边的人一定会想办法再来救他们的,在冯宁的鼓励下,老人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过了不知多久的时间,救援人员砸开了窗户,冯宁和同车厢的老人得救了。归纳:可以说,这场事故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活下来,但是,救援工作缓慢,有些人就产生了失望和绝望的心理,而冯宁选择了镇静乐观不放弃。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悲观和慌乱情绪蔓延到很严重,人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结果会怎么样?(有的人可能会发狂,有的甚至可能自杀,总之会无谓消耗,影响救援工作)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突发事故怎么办?我们该学习冯宁,遇事不慌,不放弃对生命的希望,或者安静地等,或者积极想办法自救。

活动

(二):多媒体出示动车学生感受,相撞事故中失去亲人人们的图片以及《好心网友为小伊伊制作的视频》,引导学生感

在图片出示后进行联想。

乱、相信与不相信的矛盾,突出不放弃生命的希望。

渲染气氛,为下边的内容做铺垫。

受这些人们的心情。

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给学生以强烈提问:你在这些图片中看到的刺激,认识到了什么?

生命是属于所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联想,有爱自己的人如果故事中的冯宁死去了,的,因此不能轻不仅自己无法再体验和感受生,随意放弃自

这个世界,同时也会给家人

己的生命。带来无尽的痛苦。同时引导

学生理解生命不仅仅属于自

己,属于所有关心自己爱自

学生进行游戏,己的人。帮助学生认识感受自己的生到自己生命的

命。

奇妙、独特、不活动

(三):组织学生参与小

断变化和来之游戏“感受自己的生命”

不易,为学生悦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纳自己、尊重自

分析讨论事例,己生命奠定基总结归纳:在这个活动中,回答问题。础。大家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独特,我们应该要爱护自己的生命。

活动

(四):多媒体出示金双

雨的照片,朗读金双雨的随

笔。

提问:对比金双雨同学的表

现,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肯定

尊重自己的生命?

总结归纳:我们要像金双雨一样善待自己每一天,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

活动

(五):多媒体出示动车学生分组讨论

相撞时以生命捍卫职责的司后自由辩论。

机潘一恒的事例,引出辩题:

潘一恒为了捍卫乘客的生命安全而丢掉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是/不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行为。

通过辩论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辨证地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不忘尊重他人的生命。

动车相撞事故发生后,当驾

驶D301次动车组的福州机

务段动车司机潘一恒,被武警战士从严重变形的驾驶舱

里救出时,已经死亡,胸口被闸把穿透。此次事故遇难

之前,潘一恒安全驾驶动车

238262公里,从事机车乘务

工作18年,从未发生任何行

车事故。

据透露,两车相撞时,D30

1次列车的时速在170-180公

里之间,潘一恒的坚守带来了40多公里/小时的减速,慢

了40多公里/小时,意味着撞学生讲述知道

击对后方车厢的冲击力大的事例。

减。作为18年的老司机,他

深知已无力阻挡事故的发通过事例分析

生,他应该也知道,他身后和图片展示,帮的一扇门可能为自己带来生的希望——若是他第一时间转身往车厢里跑,依照15秒

助学生认识:要尊重别人的生命,通过帮助别

可跑100米计算,潘师傅可离谈自己的收获人让自己生命开车头和第一节车厢,依然(对生命的看更有价值。

法)。有逃生的希望。

总结归纳:当生命遭遇民族大义、道德、职责……时,我们要……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选用学生身边

活动

(六):多媒体出示动车相撞事故后,国家、军队和民众为救援工作所做的努力。

问题:这些尊重他人生命的行为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引导学生谈想法,再次说一说生命是什么。

结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出

示两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学生自我评价: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例子,更具说服力。

学生朗诵名言。对内容进行延

伸,巩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2.表现性评价:在特定的任务和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如实例分析、辩论、观察等。评价量规

1.学生自我评价表

在本课学习中你的总体感受是(优秀、良好、一般、需改进)

你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及内容

你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及内容 你为本课学习做了哪些准备?

你搜集到的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有哪

些?来源于何处?

除了课本知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知

识?

在本课学习中,你感到疑惑之处有哪

些?

体验与感悟是什么?

2.教师对学生听讲,提问回答,思维方式有无创造性等进行分组量化评价

【说课】

对于这节课设计的思考源于一次发现名为《死亡笔记》的日记本在学生当中的流行,原来这种笔记本是商家根据日本漫画《死亡笔记》的内容制作的,这套漫画其中贯穿的一个内容就是谁拥有死亡笔记,就可以将自己仇恨的人名写上,这个人的生活就会遭受厄运至死,而很多学生纷纷购买这种笔记本,竟然也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名写在上面,了解这样的内情,让我很惊讶,于是,我便有了针对学生漠视生命的问题进行课程设计的想法,但又考虑到德育课程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于是我想到了不久前发生的汶川地震时的很多震撼人心的例子,于是就有了《珍爱生命》这节课的设计,下面,我就汇报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珍贵。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2.肯定尊重生命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纵向来看,《珍爱生命》所在的单元《认识新自我》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除去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旨在面向初一新生,帮助他们适应初中生活之外,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可以说是后面所有内容的基础,横向来看,《珍爱生命》是第三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前两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中来的,首先我在课前作了一个小的课前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反映出了这样的问题:

学生开始思考生命问题,但自我意识过强,对生命存在漠视,对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的认识更存在一些偏差

(三)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依据生命教育理论,“教育要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2.建构基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3.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是珍贵的,养成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生命的习惯;树立不轻易放弃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知识目标:通过事例分析能说出生命是珍贵的,永不放弃生的希望,通过参与两难辩论,总结出生命遭遇民族大义和道德职责等时要想一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永不放弃生命,尊重肯定生命。教学难点:全面深刻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

四、教学方式:

1.教法: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情景体验的平台、给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空间。

2.学法: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畅谈生命

出示冰心老人在散文《谈生命》中的语句: “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提出问题: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幻灯片展示生命畅想:生命像……)例一:生命像小草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例二:生命像流星,唰,说没就没。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力,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程度。

(二)讲授新课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活动一:分层分析《冯宁的故事》 提问:你的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多媒体出示冯宁的故事,引导学生分层进行讨论思考,系统归纳出冯宁得以活下来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带给学生震撼,为之后的内容做铺垫。通过分层的故事,旨在促使学生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活动二:多媒体出示动车事故中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们的心情。

提问:你在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为下边的内容做铺垫。

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认识到生命是属于所有爱自己的人的,因此不能轻生,随意放弃自己的生命。

2.肯定尊重生命(难点突破):

活动一:组织学生参与小游戏“感受自己的生命”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奇妙、独特、不断变化和来之不易,为学生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生命奠定基础。活动二:多媒体出示金双雨的照片,朗读金双雨的随笔。

提问:对比金双雨同学的表现,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肯定尊重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更具说服力。

活动三:多媒体出示动车司机潘一恒的事例,引出辩题:潘一恒为了捍卫乘客的生命安全而丢掉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是/不是珍爱生命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辨证地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活动四:多媒体出示动车事故后,国家、军队和社会各界为救援工作所做的努力。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尊重别人生命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三)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谈想法,再次说一说生命是什么。设计意图:与导入相呼应,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综合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表现性评价:在特定的任务和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如实例分析、辩论、观察等;

教师对学生听讲,提问回答,思维方式有无创造性等进行分组量化评价。设计意图: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六、教学设计特色

亮点之一:课程定位德育课程,本课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这不仅从独特的教学活动设计可感觉到,而且辩论环节的设置,把“舍己救人”和“生命至上”这样的两难问题分析引入课堂,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辩论得难分难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道德两难中去分析、去判别,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亮点之二:本课还注重了教学的创新性。意念情境教学的使用非常新颖,是将心理学常识带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次积极尝试,设计实施了心理游戏“感受自己的生命”,柔和的音乐搭配典型的让人遐想的图片,再加上老师精心设计的引导语,学生很快进入创设的意境,学生在意念的想象与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贵,活动效果很好!亮点之三:课堂选材较为精心,案例挖掘非常到位。在选材上体现了在时间上接近学生;在情节上贴近生活;课堂案例的使用基本选自动车事故的事例,特别是冯宁例子的层层深入,挖掘较为到位,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活例、有新意,并借以增添了教材的时代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亮点之四:本课注重挖掘了学生身边的例子,课堂内容及活动设计特别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例如,金双雨的例子就比较典型,在凸显“珍爱生命”并非高不可攀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生命的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就显得有些深奥和苍白,只有找到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契合点,并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感悟。

亮点之五:在课堂中借助了多种方式,音频的较好组合,视频,音乐的渲染等引导学生情感参与,例如,在音乐背景下出示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图片一段,感人至深的图片和近乎催人泪下的音乐的和谐搭配,再借助多媒体技术协助缓缓出示,但却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带给学生震撼和共鸣之余,也为之后的内容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我的说课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课后反思】

1.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否则,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实效。本课在进行过程当中,由一个学生举出的事例作为转折点,由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会生命的内涵。

2.教学设计内容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命的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就显得有些深奥和苍白,只有找到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切合点,并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感悟。

3.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资料,特别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本课中图片及音乐的选用,在内容还未展开之前,就渲染了很好的气氛,使后面的一系列问题都显得水到渠成,也给了学生很好的意识体现,益于他们对于后面问题的把握。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陈柔镁

学号:***7

一、关于教材 1﹑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我所教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购物“Go shopping”,相应的语法现象是how much引导的问句。新目标明确把它列为话题项目之一。本单元出现了服装鞋帽的大量单词,渗进了颜色﹑大小长短等形容词,还涉及数词,词汇量大,需围绕中心目标进行,合理安排,以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提高效率,学以致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用how much对物品价格提问,谈论物品颜色,对物品喜欢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英语购物的。语言实践性很强。

2﹑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运用Can I help you? Yes,please.How much„?Can I help you? Yes,please.提问价格及大于进行购物,达到熟练自如地应用。②技能目标: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进行购物。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懂礼貌的意识,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询问价格,礼貌地进行购物。掌握运用Can I help you? Yes,please./No thanks.I want a/an„ I’ll take it.等相关句子。难点:⑴名词单复数与be动词正确搭。⑵运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购物。

二﹑关于教法

我采用了从听入手→机械训练→实践运用这条主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购物语言并运用得当,在复习了相关词汇及价格的问题回答后,从听入手,让学生通过听对话整体感知有关购物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新接触的句子进行重点模仿、强化训练,让他们尽快熟悉句子,进入情景。接着进行分组看图,替换单词练习。学生在此活动中,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语言目标更加凸显。最后进入模拟购物现场,进行各小组内部、组别之间的交流,此时语言在运用中进一步拓展,运用语言的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课前,学生准备了一些具体实物,按单词分为食品组,衣帽服装组,蔬菜组,体育用品组等。学生对此兴致很高,还自觉地收集了一些熟悉但没出现的单词做准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发挥。

其中设计的单复数名词的用法较难,有意识地体现,引起学生注意并强化训练,从而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情况适当穿插提供一些与购物相关的补充内容,如:May I help you?No, thanks.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有能力的同学运用更多的语言。三﹑关于学法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兴趣。课前,我让学生完成两个作业:一是让他们把所学单词按Food,Vegetables,School things,Clothes,Sports things归类并添加一些新单词,学生在归类过程 中,自学意识增强,从所学单词中获得成就感,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精神基础。另一个是让他们在家进行商品价格调查,要求写出句子,可涉及单复数,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以便巩固上节内容。

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模仿语言,进行机械替换训练,熟悉有关购物句子,在最后的真实情景中模拟练习,置身其中,易激发情趣,引起共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会提升,因而更以愉悦心情积极吸取语言信息,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四﹑教学结构程序

本课采用复习,引出新知识,操练,扩展,巩固五步展开活动。1﹑复习,通过检查学生的两个作业(单词归纳,调查物价)来进行,一为唤起学生的自学意识,二为本课顺利进行做铺垫。2﹑从听入手引出相关句子,突出了重点内容。3﹑看图做相关机械训练,进一步熟悉句子。

4﹑扩展内容,通过模拟现场购物,在真实情景中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难点得以突破。

5﹑填空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句子,区分单、复数。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有它成功的一面,也有需要我反思改进之处。总的来看,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

1、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单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一点成就感,学生都希望展示自己的成果。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为顺利进行教学铺就了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

2、教师在语言设计过渡上自然,简洁,明了,亲切,学生感觉清楚,亲近,随和,便于接受知识。教师鼓励性语言多,学生积极性高

3、中心任务明确,围绕一个对话进行教学,课堂活动充实。

4、注重对知识的扩展,让优生更优,符合新教材理念。不足之处有以下方面:

1、时间分配应再紧凑些,为第四环节模拟购物腾出时间来,让更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

2、激励评价做得还不够好,及时性评价较好。大班教学中,面向全体做得较差。如检查其中一组学生,应调控好另外的学生,可给他们布置听、评、找错、做记录等任务,而不是坐着等和无目的地观望。

3、在句型单复数训练上估计不充分,以为只要点到为止,实际上学生在这一点上有困难,重复和强化做得欠缺。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1. 行为动词、条件有变化。

在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 可以看到内容标准分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三个部分。行为动词和条件在这三个部分均有变化, 如“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将“说明”改为“简述”,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将“描述”改为“归纳”, “说出”变为“解释”,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 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学生学习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变得可操作、可观察及可测量。行为动词在变, 行为条件也稍有变化, 较旧课标更加完善, 教师在具有实施操作中比较明确, 如“运用地图……”在新课标中地图之后, 相应地加上了“其他资料”, 尽管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 但在现代教学中, 地图也逐渐为一些其他资料, 如文字、视频、音频等所代替。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不再局限于地图, 而是有多重选择, 教学方法也较灵活。

2. 内容标准有增减。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上的变化较为明显, 小到词语的更换, 大到整句的删除, 总体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方面降低教学要求, 如旧课标中的“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 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 将“主要河流概况”删去,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适当降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八年级上册《河流与湖泊》的教学, 对主要河流概况具体分析讲解, 也是避免重复。再者, 语言表达明确, 易于操作。旧课标中的“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两极”变换成“南北极”, “开展科学考察”改为“开展极地科学考察”, “环境保护”变成“保护极地环境”, 可以说这些地方的改动都属于细节变化, 但还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精确把握课程标准, 实施操作有针对性。

3. 活动建议“12”变“1”。

活动建议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旧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呈现出12条, 教师在具体实际中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要让这“12”全部达到完成课标要求是不实际的, 初中地理课堂课时有限, 且有些学校本身就不重视地理, 部分活动开展起来对教师、学校要求较高, 对于师资水平较低的学校是不现实的。本着让师生减负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 教师可根据活动类型自主选择适用于活动的方式。新课标活动建议提出“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体现出教学中学生是否对区域研究方法的掌握, 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 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真正在应用中落实课标要求。

4. 说明要求有详略。

从语言上看出, 说明要求更明显易懂, 具体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到。较以往的要求看, 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一般停留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 新课标在这里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即学生要学会探索学习, 同时世界地理中区域学习的最低数量由“5”变为“4”, 这样的变化也是给教材编写者及教师留有余地, 在学生减负的基础上, 给两者更多的空间精选内容。说明要求将南北两极视为必学区域,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的需求, 目前南北两极已是学生不可不知的地区, 通过地理的学习, 希望学生未来能致力于我国的科学事业并能够作出贡献。说明要求是对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补充, 也是为了照顾各地区学生的差异, 在说明部分对哪些内容选学作了明确说明[1]。

二、新教材的变化

1. 章节设置稍变, 框题变化明显。

新教材在章节安排上紧扣课标内容, 具体设置上稍有变化。新课标在大洲部分明确删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及“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以往旧教材将第六章亚洲共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节, 而在新教材中第六章包含的两节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旧教材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的标题“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将“国家和地区”换为“地区与国家”,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 由近及远,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每节的内容框架也有变动, 提炼出来的标题直接反映了该区域的特征, 具有鲜明性及时代性。如《印度》这节内容的标题由旧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转变为新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尽管我们看到的变化是细微的, 但是标题在提炼过程中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加工的。

2. 重视活动质量, 突出能力培养。

新教材在活动内容上有大量调整, 可以说这种调整是保留了原来教材的精华部分的。从活动的具体设置看, 与以往不同, 问题中的每一条更加简洁, 数量上大概是3~4问, 数量的减少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完成。新教材中将活动的背景知识用图片或是文字的形式予以交代, 给学生的认知起到铺垫作用, 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表1看出, 新旧教材在活动内容的数量变化上稍有减少, 这也是因为在原有基础上精炼修改的结果。另外, 有些活动也比较有亮点, 如《东南亚》中第二个活动, 由原来的探讨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换成探讨日常消费行为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保护, 以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引入,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这种新鲜感也会在学生活动中体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高能力打造了一个平台,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地理思维。

3. 文字内容增加, 图片变化均一。

教材章在节原有内容的基础旧教上材全面进行了调新整教, 材适当增加了地理特第六征章、结论、方法等文19字内容, 旨在加强1学5生的基础知识, 从第而七为章更好地学习相关56内容提供条件。文5字6内容变动的地方很第八多章, 如《日本》多火山42、地震的岛国的标44题下, 删去“日本面第积九3章7.7万平方千米, 3人1口1.27亿 (2000年) 29”, 增加“山地、丘陵广布, 沿海平原狭小”, 将“日本国土面积虽小, 但是经济十分发达, 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改为“日本工业高度发达, 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 这样的变动使表达更清晰明确, 地理特征感更强。

从表2看出图片的数量没有多大变化, 依旧保持图像比重较大的特征。在一些小的方面图像略有调整, 地图图像的使用安排几乎没有增减, 但在地图的比例尺上有所增大, 如日本的地形由“1:600千米”变为“1:400千米”, 东南亚地形图由“1:1200千米”变为“1:920千米”, 等等。图片的选择也体现出了时代章性节和与文字之间的旧教对材应性, 如《澳大利新亚教》材中“坐在矿车上的第六国章家”, 除了矿产资6源的分布图外, 新教4材还加入“澳大利第亚七煤章矿开采现场”、“澳14大利亚准备出口的13铁矿砂”及“2001—第20八08章年澳大利亚矿产15品出口占商品出1口3总额的比重”折线第图九, 章使这个标题更全8面, 让学生真正做到6讲一个标题落实一第个十章内容, “贪多”必定3“嚼不烂”。3

4. 明确区域研究, 符合学生认知。

2012版的教科书从大洲—地区—国家不同的尺度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区域的载体, 相较于2006版的教材, 在认识区域的研究过程方法上, 更突出区域研究的培养。教材在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的章首页, 课文内容表述, “活动”内容设计等, 突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 做到由此及彼, 迁移运用到认识其他的大洲、地区和国家[2]。不论是整体标题文字内容, 还是活动整个设计的安排上, 都体现出区域分析的连贯性, 这种连贯也是和学生的地理认知顺序一致的。如《俄罗斯》整体沿着从自然环境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再由人文环境到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综合各种因素对区域地理进行分析, 教师明确区域分析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思路, 学生也在具体学习中体会认识区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 吃透课标, 精研教材。

课标是教师实行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 起着纲领指导作用。新课改实施后, 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 努力落实课标理念, 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教材再现的过程, 更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 使教材具有“生命力”, 知识的教学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中呈现[3]。例如教师讲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时, 定会发现教材是按照先讲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 进而分析归纳出大洲的区域特征的顺序安排的。教师通过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 逐渐建构起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 研读教材的同时, 教师清楚认识到分析区域地理的暗线, 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展开探究, 并将探究过程归纳成一个认识发展过程, 师生双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地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身边的事物、现象和规律都与地理有关, 学生从生活出发, 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用陶行知的话就是“生活即教育”。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来, 又高于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 可以说是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中东》时, 中东地区的产油国家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但是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所以产油国家未来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大庆也同样如此, 学生能否为大庆献计献策呢?学生的思维需要不断启发, 教师也应该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潜力。

3. 优化方法, 明晰区域。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以便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方法, 往往是将多种方法组合, 灵活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地理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区域地理的学习同样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遵循“表象的感性认识 (图像、图表、文字材料) —分析处理表象之间的关系 (理性知识加工) —形成结论 (区域特征) —知识的检验和应用 (评价区域) ”的模式[4]。

4. 学会会学, 启思会想。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会了知识, 明白了区域地理的认识过程, 但最终还要学生自己对所学方法进行“消化”, 做到举一反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探索、思考、发现,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 说明学生已经进行思考, 这些问题最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在讲授我国气候时提到秦岭—淮河一线, 该线也是我国南北冬季结冰与不结冰的界限, 但是有生活在南方农村的学生提出自己家乡的河流在冬天也是结冰的, 生活的观察和课堂的学习让学生联系起来并学会思考。

5. 眼到手到, 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 教师尽可能讲解详细, 普遍教师都认为教给学生的越多, 学生学得就越好,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不需要动脑, 只要观看老师“表演”就行。现代教师关注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羊式教学, 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很大影响[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留有余地”,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补足课堂中的不足, 如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文化在旧教材中属于必学的一个标题, 而在新标题中成为阅读材料, 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可让对这部分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自学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正所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崔娜娜.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比较[J].教学与管理, 2013, 15:76-77.

[2]吴岱峰.初中地理新课标下教材的“变”和“不变”及教学策略——以七年级《地理》 (人教版-下册 (2012版) “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 6:11-14.

[3]赵义.怎样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J], 2013, 35:370.

[4]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229.

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分析 篇8

关键词:教材;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教材简介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加上复习单元2 个,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补充材料。总的来说,这个长度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是合适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 省去了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单元总结。在目录中,每一个单元中包括了题目、主题、功能、结构、目的语、单词、复习点这几部分。附录包括课文知识点、磁带录音 语音知识、语法、词汇与表达、单词index、名字列表、不规则动词变化表。每一单元都只有3页,分为A部分和B部分,各部分占一页要介绍基础性的语言知识,例如单词、句型、语法,而 B部分主要进行巩固和运用。在这两部分中,都比较好地结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但 A部分更注重听和说,B部分注重读和写。在 B部分结束之后,就会有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这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或总结,另外一方面则是带有一点拔高性质的要求。每个单元还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之用。它采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消化吸收——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线编排的。通过确定language Goal,采用听、说、读、写,自我检测等手段,有效提高语言习得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习得者的语言产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特点

(一)图文并茂。

当打开教材时,你会被里面生动而又有趣、诙谐而又美的图片吸引,几乎每一页中都有插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爱上英语,拥有好的学习动机,是大有裨益的。

(二) 实用性强。

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年龄、生活经历,习惯都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 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Unit 6:I am watching TV. 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等。这些话题来自生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懂,也有话说,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所以说实用性很强。

然而它的优点其实也隐藏着缺点,譬如说,中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们还没有机会摸到吉他,没有电视机看,没有出过大山,这些因素又造成了这套教材在地区选择上的局限性。这也是对中国教育提出的高要求,让每一个小孩受到同等的教育是很紧迫的。

三、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双基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从去冬期末考试所反映的问题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拼读与拼写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应加强对词的用法及内在含义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

“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的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现今的英语教学。

3、加强交际用语教学。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语言功能项目时,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4、此书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且每一单元设计有4-5个pair/group work,学生每一堂课都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以此来强化新单词以及新的语法结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分辨能力,组织能力等。笔者所实习的育才中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教师不仅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好,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如教unit 3 动物这一单元,就注重深入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在unit 4职业这一方面,则强调应注重男女平等,并不是所有nurse都是女性,也并非所有警察都为男性等等。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5、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又一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纲 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

二、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本班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七年级。通过交流询问,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大部分属于中上等,部分不甚理想。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缺乏创新思维能力。总体来看,情况良好。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有理数的各种性质和运算法则,初步学会使用代数式探究数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基本几何图形,掌握基本作图能力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 75%。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激发兴趣。

六、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时间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第一周正数和负数及有理数 4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法 2课时,有理数的乘法 1课时

第二周有理数的除法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2课时,第一章大归纳复习1课时,整式-----单项式 1课时

第三周整式----多项式 1课时,整式的加减 3课时第二章大归纳复习1课时

第四周期中考试及其后续2课时,从算式到方程 2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一)1课时

第五周解一元一次方程(二)2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2课时,第三元大归纳复习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10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的学习,小部分的自觉性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学期,一定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提升成绩为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教学活动建议

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典型例题]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解析: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参考答案:C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实业救国”得到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范旭东

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到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纱厂参观学习

B.用轮船运送货物

C.业务员给张謇发电报

D.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定军山》

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主要是因为他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南通博物苑

C.南通师范

D.福新面粉厂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高呼:“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矣。”“今”指的是()

A.洋务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抗战胜利后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D.海外华侨支持民族工业

6.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在创办之初,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根据本单元知识,你认为荣氏企业创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③内战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1895年,一个法国记者来到中国,他在北京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所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B.见到许多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C.用电报向国内的报社发送新闻消息

D.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康熙字典》

9.1902年,实业家张謇在企业经营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A.给在上海的商户打电话商讨业务

B.乘轮船旅行

C参观北洋舰队

D.订阅《申报》,了解世界大事

10.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下面关于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创办于洋务运动中

B.它的总部在北京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11.1910年,一位河南人到上海出差,在他的日记里不可能记述的事情是()

A.见到许多外国商人

B.乘坐轮船游览黄浦江

C.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D.见到许多中国人都剪掉了大辫子也赶时髦把辫子剪了

12.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

A.人们业余生活中看电影娱乐

B.男子觉得留辫子不再是时尚

C.中山装成为时装和革命的代名词

D.女子缠足被看作是保守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

13.认真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2)这些企业都属于_______。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轻工业

D.民族工业

(3)从这些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特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1899年他创办了大生纱厂。(1)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2)针对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提出了什么口号?他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5.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因此他一生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请你收集资料,围绕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一中心,为他撰写一段传记。要求:内容详实,符合史实,语言精练,不超过200字。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教学活动建议。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典型例题]

例1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解析: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海国图志》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写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现在戊戌变法前,所以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都有可能。但是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经废除科举制了,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B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开路先锋》、聂耳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抗击日本的侵略。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在《申报》上可能登载的新闻有()

①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③废除科举制度④皇帝下诏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中国人可以乘火车从北京直达张家口最早是在()

A.1876年

B.1881年

C.1905年D.1909年

3.郭强为《开心辞典》栏目提供了一个涉及近代科学技术的题目: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它于1909年完工,它令外国人折服。它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4.右图人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致使我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包括()

①他设计和主持施工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②探索出制碱新工艺③撰写《制碱》一书④向世界公布制碱奥秘,打破帝国主义制碱垄断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茅以异

B.李四光

C.詹天佑

D.侯德榜

6.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止,许多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为之著书立说的著名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孙中山

7.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海国图志》

D.《制碱》

8.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被翻译,1898年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书,但它不是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吸取精华,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这本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制碱》

C.《天演论》

D.《变法通义》

9.决定创办右图所示大学堂的是()

A.李鸿章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张之洞

10.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选拔人才方式倒出的重大贡献,它经历了一个盛衰演变的过程。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揭开了科举的先河

B.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贡献

C.宋代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1.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借“狂人”之口,大胆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它是周树人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是()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O正传》

D.《祝福》

1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领导

B.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都把反封建作为自己的使命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3.下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在民族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C.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D.它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激励许多青年走上抗日战场

1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灾难,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团结御辱,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5.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所著的批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6.下列作品中,歌颂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黄河大合唱》

C.《李有才板话》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非选择题

17.梳理线索是我们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请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命一个恰当的标题,并梳理出材料线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第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8.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让你比较魏源与严复这两位近代思想家,你会采用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19.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你最敬佩哪一位,请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1.C 2.D 3.A 4.B 5.B 6.D 7.C 8.D 9.C

10.C

11.D12.A

13.(1)分别是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范旭东。(2)C D(3)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14.(1)《马关条约》。(2)“实业救国”。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挠下不能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行不通。

15.略。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1.A 2.D 3.D 4.D 5.D 6.B 7.C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D 16.B

17.标题提示:围绕近代教育改革命题即可。线索:(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3)1903年,新式教育体制诞生。(4)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18.用表格法从两人的生活时代、主要著作、思想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

上一篇:自我评价老师角度下一篇:内部竞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