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精选10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也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含义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变量”,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②让学生明白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设未知数,正确求解,并验明解的合理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探索问题中学会合作

三、说教学重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四、说教学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五、说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自探式

六、数学思想方法:

方程的思想、化归数学思想

七、说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1、放映“朝三暮四”的动画(附内容:从前有一个叫狙公的人养了一群猴子.每一天他都给足够的栗子给猴子吃,猴子高兴他也快乐.有一天他发现如果再这样喂猴子的话,等不到下一个栗子的收获季节,他和猴子都会饿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并且把这个办法说给猴子听,当猴子听到只能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栗子的时候很是生气,呲牙咧嘴的.没办法狙公只好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没想到猴子一听高兴的直打筋斗)请大家谈自己的看法!

1、设疑自探

动手把自己的橡皮泥做作圆柱压一压,看看有什么变化!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你发现了一个相等关系没有?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吗?

①我为什么会变胖?变胖过程有那些量在变化,那些量没有变化?

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怎样解决等体积变化问题?

③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等周长变形问题?

④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⑤周长不变,围成长方形图形和正方形,那种面积最大?

⑥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解疑合探

问题1: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

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第一步:引导学生审题

第二步:假设未知数

第三步:找等量关系

第四步:列方程

第五步:解方程

第六步:解释其解的合理性

第七步:答

3、质疑再探

问题2:

①把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它们的周长改变了吗?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吗?

②用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米呢?面积是多少?

③使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与第一次所围成的长方形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

④若使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围成的面积与前两次围成的面积相比,又有什么变化?

4、拓展运用

①墙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梯形形状的饰物,如图实线所示。小颖将梯形下底的钉子去掉,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如图虚线所示。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厘米?

②若小明用10米铁线在墙边围成一个长方形鸡棚,使长比宽大5米,但在宽的一边有一扇1米宽的门,那么,请问小明围成的鸡棚的长和宽又是多少呢?

八、知识小结

本课学了如何在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并建立方程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1、等体积变化:

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

锻压前重量=锻压后重量

2、等周长变形:变形前周长=变形后周长

3、列方程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4、列方程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5、线段长度一定时,不管围成怎样的图形,周长不变。

6、长方形周长不变时,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长与宽的变化而变化,当长与宽相等时(即正方形),面积最大

七年级数学算式方程说课稿 篇3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 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 =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基于课标和教材的变化,基于学生和我们老师在使用时出现的情况,下面我将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关于七上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教材分析。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抛砖引玉,给老师们有所启发。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标的主要变化

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1.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2.掌握有理数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3.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1.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2.掌握有理数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3.删除了目标3 这是教材变化前后关于这一章总的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和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1加入,知道︱a︱的含义,加强对绝对值符号语言的要求,为下一章字母表示数做好铺垫。新课标的2将以三步为主改为以三步以内为主,可见,对混合运算的要求更重于简单的基础。下面一起看一下章节中有变化的2.6一节的新课标变化

适当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改为新目标:列式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由此,运用运算律看重的是运算技巧,而列式是需要建模的,可以看出,新教材放低了对运算技巧的要求,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再来看教材方面的主要变化:

变化一:3处结构的调整。

1、相反数的位置由2.2与数轴一起,改为2.3与绝对值一起,2、由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两课时和2.7“水位变化”而水位变化就是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两节内容,改为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节3课时。

3、把第六章的“科学记数法”作为一节,乘方的应用,加入到2.10。

通过3处结构的处理,使知识更成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变化二:几处表述的调整 1、2.1标题“数怎么不够用了”改为“有理数”,开门见山。同时去掉小学教材已有的正负数定义,做了初小衔接。2、2.4有理数的加法,情境引入去掉原来的足球净胜球为背景,沿用了第一节情境。同时对于加法法则的推理,由四框图减为两个,删掉了数轴的表示。简洁明了。3、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一课时 删去了旧教材的引例(水位的变化),改用游戏方式引入。增加了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更容易进入问题的情景,增加了可操作性。4、2.7 “有理数的乘法”中给出“倒数”的更完整严密的定义。5、2.8“有理数的除法”中的除法法则由填空形式改为直接给出。突出了重点。

变化三:题目的调整

经典例题练习的删减,调换,增加,是教材变化的亮点。

如 2.1有理数 例题中的第(1)题和第(2)题重复,进行了删除。同时加入第(3)题对基准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在小学教材已出现,再次提出,即贴近生活,又由某个数值这个单一的点扩充到一段范围,加深了对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

又如: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例题变化,删两数运算为四数运算,改分数类型为整分都有的类型,相比,变化后对于运算的例题示范,更丰富,加大了难度。

此外,教材中加入的例题还有这样几处: 2.1有理数 随堂练习第2题数的分类,习题第6题设定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学生体重,2.2 数轴 随堂练习数轴表示数,2.3 绝对值 随堂练习第1题数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二课时 增加了“做一做”就汽油价格的调整情况出了一道应用有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题。

2.8 有理数的除法 增加了例2,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运用除法法则,关注负数和小数的倒数。2.9有理数的乘方 第一课时 随堂练习2幂运算,习题第4题,平方16的数可能是几?

2.9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课时

随堂练习2 判断幂的符号。联系拓广加入第3题,考察了数形结合和归纳法,渗透极限的思路,利用优生发展。2.10科学计数法增加了相应的例题,对计数法进行落实。

变化后,题目更加精细,更具有代表性,从而教材的重点更加突出。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变化,本章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①对于负数引入和相关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获得,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② 更加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运算的应用。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运算作用,加深对运算的理解。

③ 继续关注运算技能的培养,但对于笔算难度的要求有所降低。正因为繁难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等其他计算工具,因此《标准》降低了对运算难度的要求,而进一步加强了对算理的理解。④对于运算方法,更加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对群体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对某一个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对于多样化,过去常在黑板上呈现,而现在我们更需要时是让黑板的多样化落实到个体的多样化。现在希望通过这种共同探讨,自我吸收,选择个性的最优化方法。⑤对于运算结果,在重视原有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加强了估算。

运算能力不等同于运算技能,从国际范围看,许多国家对运算的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口算和估算,淡化固定的计算程序和方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因此《标准》对运算方面的要求作了调整和改变,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面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新的变化来谈谈对教材的分析: 一、概念理解

1、有理数 :对于有理数的整分的分类和正负的分类,对于0在两种分类中的位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清晰明确,这是难点。

采用的措施:

(1)小数在小学时作为小数、分数两种分类,而在中学小数基于把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划在分数类,无限不循环放在无理数,小数基于有限,无限,循环不循环的分类,要关注中小学的不同来突破数的分类。

例如这种分类的题目: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8.5,6,5154,0,-200,0.1,-20%,-2.35,0.01,+86,8.(1)正整数集合{

};(2)负整数集合{

};(3)非正整数{

};(4)非负整数{

};(5)正分数集合{

};(6)负分数集合{

};(7)整数集合{

};

(8)分数集合{

};(8)正有理数集合{

};

(10)负有理数集合{

}.

(2)在分类中仍要强调不重不漏,例如非负整数极易出错,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了整个有理数范畴,加上了正分数,而这里的非负整数指的是整数范畴,指的是0和正整数。

(3)由于本节涉及概念多,虽然浅显,但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仍需反复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加强辨析练习。

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非负数、非正数,非负整数等概念,做好关于数轴、绝对值问题的伏笔。

2、数轴:对于能正确画出数轴,正确清晰的用数轴表示数,仍是学生的难点。新教材调整后的第2节只有数轴这一个点,在处理起来时间上从容了许多。对于数轴的正确表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结合温度计,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何要有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设置识别常见错误的数轴表示的题目。

如同步的P29页正误辨析的第6题把没有0刻度,无箭头,单位长度不统一,负刻度排列错误的的四种情况呈现,另外还可以补充两种学生常会出现的有两个箭头,直线负方向不出头的情况,一一列举,让学生纠错。

(3)老师一步步在黑板示范,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跟着一步步在练习本上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相应的点。出现错误及时投影展示纠正。(4)规范数轴表示的具体要求。

比如刻度画法,要求是悬在线上的小线段,刻度数在线下;对于表示的数的画法,要求串在线中实心点,数写在线上,与刻度数分开。

3、相反数,绝对值:

对于符号表示的理解以前是难点,现在又是变化后的重点。如何解决,也很困惑。针对新课标的要求这一点是否可以采用下面措施:

(1)对于基本符号a表示任一个数,-a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a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常见的等式a=b,表示两数相等a=-b,表示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的相反数,a+b=0,表示两数和为0,-a=a,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aa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a-a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对于各种字母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拿出分析比较。

(2)对于-a学生容易说成负数,在初学时就要点明,符号相反的实质,是相反数的表示。

(3)对于绝对值等于本身,和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情况学生极易把0给漏掉,所以要学生明确,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也可理解为-0,也就是0的绝对值即可以理解是它本身,也可以理解成它的相反数。同样在最初讲0的绝对值时就要明确讲清楚。

二、算理的要求

根据教材的变化,对于算理的要求增强了,这也是现在课堂的重心,是思维的有效呈现,也是学生思维培养的核心。对于这一点,也是我现在所困惑和需要加强的。

有理数的加法是运算的起始课,是基础,算理的理解尤为重要。我下面以它为例说一说对于算理的引导策略。

(1)首先,韩泉老师今天的课给了很好的阐释,用了吴亚平教授的三放三收,对加法算理的引导是很好的范本。由于负数的引入,让学生对加法可能出现的类型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对于未知的情况进行研究,先突破简单的和0相加,再突破重点的负数加负数,和异号相加的情况。其中让学生提供实际背景和新的情景来表示-3+(-5)和-5+3?“算理”的探究和“算法多样化”得到很好的体现。(2)对于“算理的引导”相比从前的教学,需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应该作为重点处理。(3)下面欣赏用正负电子的形象直观演示加法算理的ppt(4)这是通过数轴的点动态移动演示的加法算理。

这两个多媒体我在上课时给学生用过,学生看的特别认真,直观生动,印象深刻。符号问题理解对于小学跨越大,抽象,但对于这种直观展示,很好的突破了有理数的算理。所以好的多媒体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容量。合理使用。

三、运算的落实

算理有效的增进了学生对运算的理解,而对于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运算,无论教材的前后,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仍是难点,是我们需要反复琢磨的。

(1)由于小学只有正数不考虑符号,在有理数运算中学生关于符号出现问题最多。符号处理要放在重要的位置。针对这一点,可以采用先不求结果,只确定符号的专项训练来突破。

(2)对于有理数运算步骤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比如加法:①先确定类型(同号、异号等);②确定和的符号;③确定绝对值的加减。比如加法简便运算:优先考虑顺序①凑相反数 ②凑十(消个位)③凑整 ④ 凑同号。比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对代数和的处理:要求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建议转化为和的基本形式。比如-3+4-6还原为(-3)+(+4)+(-6)。关于代数和的读法,建议按性质符号读为“-3,+4,-6”的代数和。

(3)对于运算,按照《课标》要求“以三步以内为主”,应避免繁杂的运算。

(4)对于运算的实际应用,如2.5有理数减法中教材P42页习题第4题,海平面以下27米上升到海平面以下18米处,此潜艇上升了多少米?学生们出现的情况很多,有27-18,有-27-(-18),有(-18)-(-27)的,这三种都可以合理解释。对于-27-(-18)=-9再需要求绝对值得到上升的高度。对此,算法的多样性会带来过程多样,同时要求老师多角度理解。

四、估算和计算器的使用。

对于估算新教材加入了要求,这一章哪几处可以引入估算呢?对于加、减、乘、除有理数的基本运算的引入都可以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测,进行估算。而最典型采用估算的应是2.9有理数的乘方中P60问题解决的拉面问题,用到了估算。对于这种在实际问题中或探索规律中出现的复杂运算,建议使用计算器,这道题可以通过计算器依次乘2试值的方式来进行突破。教学中出现几点困惑:

1、算理中算法多样化的积累不丰富。

2、对于要不要提前预习这个问题很纠结?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预习是必要的,而对于提前预习后对于算理的探究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比如在推导减法法则时会问:为什么可以理解2-(—3)=2+3?有学生直接用法则来解释,而实际需要探究为什么得到减法法则。

3、对于“24点”游戏,如何利用混合运算快速凑24点,有没有有效可循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 篇5

下面我就吴老师的课堂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吴老师的课前准备是充分的,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问题,按不同的时段进行有效训练,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一方面,注重基础训练设计,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设计几道简易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学生合作完成,并有学生自行观察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方法归纳后,吴老师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而是设计若干道简易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让学生按方法直接确定解集,进一步体会方法的规律性。

另一方面,吴老师更注重知识拓展问题的设计。在特殊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逆向思维的培养等问题的设计都层次分明、富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吴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较强,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科学合理。注重讲练结合,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能恰当地点拨指导,规范解题格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吴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他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同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讲授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和由解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时,他都要求学生画数轴,在数轴上标明运行趋势,同时运用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关量的关系,很自然地明确解题的思路。复杂问题出现时,吴老师不是要求学生直接动笔求解,而是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吴老师课堂教学的另一特点就是讲解详略得当,该讲的就讲细讲透,让学生听得清楚,能真正掌握运用,该略的地方一带而过。注重变式练习,学生训练及时有效。吴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精炼,对问题的阐述准确无误,能指导学生全面归纳法则、规律、方法,要求学生在明确一般性的规律时要学会思考有没有特殊性。

吴老师这节课无论从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训练,还是教师的讲解点拨,应该说都是不错的。建议:(1)解例1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因为前面的探究过程已经很到位了,要把握契机,趁热打铁。(2)、当预设节奏与课堂的实际节奏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因为缺乏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学生演示出现的问题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并纠正。(4)其中有一处小错误当时没有发现,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做好处理。(5)、善于借助辅助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篇6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四、板书设计

数轴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

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正负数,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可以给与适当的巩固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以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直观具体的图形很感兴趣,因此我使用了教具—温度计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的形式贯穿始终。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大胆猜、多交流”的合作式学习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同时获得体验和发展。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首先复习:有理数包括那些数?

学生回答后让大家思考:你能说出一些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例子吗?

(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展示准备好的教具),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0°C用-10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

通过小组交流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1)------(8)

(3)(6)(7)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判断,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30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出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30页练习1、22、课本30页3题(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我采用引导式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都做课本32页1、2。

数轴说课稿 篇7

张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一. 教材分析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等,非常直观地吧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机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度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数轴及数轴上的点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二 说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能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死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二 揭示目标 三 自学交流

自学课本27-28页,解决想一想和小朋友提出的问题; 四 展示释疑

1.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由此总结出数轴的概念。

例1: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例2: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示,学生在画数轴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数轴左端不描点;

2、单位长度要保持一致;

3、正方向的箭头不能漏掉。由此发现规律并总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例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2和-6(2)0和-1.8(3)-1.5和4 五 反馈训练

分组提问,点名提问,顺序提问结合 六 归纳总结

1.2.2数轴说课稿 篇8

大家好!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2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 :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习: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渔歌》说课稿 (七年级) 篇9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渔歌》,本课位于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节课在本册书,本单元的地位很特殊,它是唯一一篇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篇目。它能够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激发学生挖掘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法:在本科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情:本堂课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并且对音乐有一定了解程度的学生,但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还比较陌生的学生。所以,需要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的柔美淳朴的特点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巴乌、葫芦丝的几种常用演奏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和挖掘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问: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一)曲目介绍:《渔歌》是采用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一首巴乌独奏曲,展现了彝族,哈尼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

(二)巴乌介绍:巴乌、葫芦丝。让学生对该乐器的构造、音色有所了解。

(三)有关巴乌名字传说:

(四)让学生回答巴乌葫芦丝擅长表现哪些生活场面和情感?以此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1欣赏《渔歌》并回答表现了什么情绪?

2教师演奏该乐曲中的三段音乐,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情绪?让学生明白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答:(1)段:热烈欢快(2)段:轻盈舒展(3)段:活泼跳荡

3欣赏《欢乐的泼水节》并回答表现了什么?

总之:把巴乌、葫芦丝主要擅长于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场面,节日欢庆气氛和场面以及青年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等等。

5了解巴乌、葫芦丝的一些常用技巧:

答:有吐音、虚指颤音、滑音、打音、叠音、颤音、气振音等等。

6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欣赏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乐

器巴乌、葫芦丝所演奏的音乐,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多

姿多彩民族音乐柔美淳朴的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到音乐旋律变化

中力度、速度、节奏等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希望们同学关注

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挖掘我国个歌民族的音乐做出自己的

努力!

7布置作业:下节课请同学们搜集一到二首自己所喜欢的巴乌、葫芦丝音乐,并说说喜爱它的理由。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0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1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四、说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

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美术课里你想学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中国画、水彩画、素描、剪纸、设计……

师:大家把在小学学过的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有关美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

师生总结:绘画类、雕塑类、艺术设计类、手工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术,走进绘画。

2、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开国大典》,请学生发表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请学生说说对中国画的了解?知道有哪些作者,哪些作品,哪些作画技巧等。

欣赏作品《粒粒皆辛苦》、《鸳鸯戏水》,分析这两张画的区别,分别是人物画、花鸟画,写意画、工笔画。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4、介绍版画、水彩画.先做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及特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第九册第六课《美术中的比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个环节我分3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

《美术中的比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并且加强了欣赏的分量。明确比例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并能应用到设计中。

学情分析:

进入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一、二岁,对简单的美术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多数学生能通过观察美术作品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适时地补充一些比例知识。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能力目标:能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心体验比例的情感,了解比例随处可见,接触黄金分割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对制作花瓶充满信心。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或运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

(2)难点: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使课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

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学生主要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了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六)板书设计。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比例么?

师: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而组成的,怎样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比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术中的比例》。

【这部分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进入情境,明确任务;观察发现探究新知;自主设计,创新应用;欣赏交流,评价建议。】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在这个环节主要欣赏3个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1)展示范宽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欣赏,寻找画中的比例知识。

引出问题:“画家为什么把人画得那么小呢?”

通过对比,学生明确:画家成功的运用了人、树、山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突出了大山的高耸气势。总结出画山水画的比例法则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2)欣赏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引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了解人体比例关系。

全图学生很难发现人体的比例关系。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借助软件将其分解为两幅图,结合动画效果的演示,学生明确:

比例关系1:身高等于两手尖之间的长度。

比例关系2:当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在这个圆上。

(3)赏析建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黄金比例的建筑典范。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通过宽和高的比,得出近似值1:0.618。

举例生活中的书本、国旗等都是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的近似值2:3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比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看起来是最美、最合理的。这个比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活中和艺术当中。

【本环节通过对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比例知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本这个环节分2部分,训练有梯度,循序渐进。)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取书本、文具盒等用尺子量出宽与长,并算出比值,教师巡视指导。(A4纸1:0.7,语文书1:0.7……)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艺术作品比例的感受不同,这源于学生的性格、基础、生活环境等诸方面因素,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多元性。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2、下面我们来欣赏优美的陶瓶。看看这几个瓶子给你什么感受?

同学回答。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

【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随处可见,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比例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比例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造型优美,比例合理、花纹流畅、有艺术性、美观独特。

【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品,学生定会有创作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高宽比例,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设计一件自己喜欢的花瓶。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在生活中运用黄金比不是一个精确制,我们找到的这些比值也都是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蕴含其中,再加上瓶体上精致花纹的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环节师生沉浸在用不同比例关系、不同表现形式设计出的漂亮花瓶作品中,大家欣赏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倍感骄傲和自豪,欣赏后大家互相提改进意见,相互评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比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

美术中比例知识

黄金分割比例: 1:0.618 近似值:2:3 3:5 5:8...总之,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有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巧妙的创意来熏陶学生丰富课堂,以动手实践为课堂教学的训练手段。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铁路工程局员工)下一篇:高中军训的感言及心得体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