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1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92页例3 【课程标准描述】

结合实际,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得实际问题,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哪些时刻,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学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学习重点】

学习作息时间表,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事件。【学习难点】

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用排除法解决问题。【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评价目标1 2.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的方法,评价目标2 3.通过圈一圈和讲故事的两个练习,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上的钟表。

学生观察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表并根据已学知识,填一填?(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3)一时=()分

2、出示钟表引导学生说出钟表所表示的时间,并试着按时间顺序排序。

3、教师:小明同学学习了认识时间后,安排了自己的周末作息时间,课件出示:

教师:看到小明的作息时间,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发现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吗?

学生1:我知道了小明早上8时35分起床,10时45分做作业,12时30分吃午饭,下午3时20分出去玩耍,晚上8时35分睡觉。

学生2:按时间先后顺序,小明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教师:看来大家都很有时间观念,很懂得合理安排时间,谁来说一说你们平常还会怎样按时间的先后安排事情的?谁来举个例子。(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达。)今天,我们就接着用之前看时钟的时间来解决一下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评价目标1)

师:明明和她的好朋友芳芳也和大家一样,有时间观念,懂得安排时间,他们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例三主题图。

(先出示周末的一天早上7:15时,明明和芳芳在锻炼身体,明明说“我做完作业后才去踢球”芳芳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接着出示9:00时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观看课件让学生回答星期天明明和芳芳要做那些事情。

引导学生说明事情先后再板书锻炼,做作业,踢足球,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接着引导学生说明每件事情是在几时几分所做.教师: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知道了,明明在7:15和芳芳一起锻炼,做完作业9:00之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和芳芳去看木偶剧。那么问题来了(出示课件)请学生念。

教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二)解决方法(评价目标2)

教师:下面请同学把我们知道的条件和题目问的问题完整的说一下。

教师:这么多信息,我们现在要怎么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同桌讨论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踢球时间的。

在请人说方法前我们先看一下问题下面的时间分别是几时几分(出示课件)教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的回答:(1)归纳问题条件,用直接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理清事情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出已知的时间,推理出答案只有9:15符合要求。

(2)归纳问题条件,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第一个钟面8:45还在做作业,所以不是。第三个钟面10:50,在他们10:30的时候要去看木偶剧了,所以也不是。只有第二个9:15才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三)检查答案,反馈结果

根据时间顺序记录事情发生,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形成技能(评价目标3)圈一圈。小红可能什么时间去摘西红柿?

四、课堂小结,拓展应用

教师:请小朋友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什么要告诉小伙伴的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2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关于角的一般知识,再教学直角和比直角小的锐角、比直角大的钝角。1?联系实际教学角。

首次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第64页例题创设的情境是一名男孩剪出了一个五角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标准》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为此,教材作了两步安排:第一步是在剪刀的刀刃上,三角形的边上画上红线,引导学生看这些红线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然后隐去实物,剩下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第二步是继续在情境图里寻找其他角。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带着对角的初步印象观察物体,丰富角的感性材料。例题通过在实物与角之间的反复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在学生找到其他角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要注意的是,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常生活

第 1 页 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2)第65页例题和试一试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这个知识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教材说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这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受,判断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要让学生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第二步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绕这一点转动纸条,做出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的两条边可以随意张开或收拢,因而做成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角,从中感受角的两边叉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在活动角上获得的体验比钟面上丰富、深刻、概括,用这些体验解释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剪刀角变小这两个现象,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折角的活动中加强对角的认识。这项活动要应用角的知识进行推理,还要按推理有步骤地操作,教材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提示。首先应

第 2 页 该想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于是利用长方形纸的一条边为角的一条边,折出另一条边,就折出了一个角。然后想角的两条边叉开或收拢能改变角的大小,由此折出大一些或小一些的角。如果学生不完全照教材图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应该得到鼓励。

2?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初步知道锐角和钝角。这部分教材以认识直角为重点。

(1)教学直角编排了一道例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直角。第一步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提取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教学表示直角的记号。教材把提取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第二步用纸折出直角,教材示范了折的步骤,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折法,再动手折并仔细看看折出的直角。在折直角时选用不规则图形的纸,可以突出折成的直角。如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也能折出直角,但原来纸上的四个直角会干扰学生对折出的直角的注意。第三步把折出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一方面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另一方面发现直角同样大。第四步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直角同样大,已经有用纸折成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对其他的角作出判断。凡是和这些角大小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大小不相等的都不是直角。第68页第1题还通过图示规范比试时的行为,学生具有这种比试

第 3 页 与判断的能力,不但知道了更多的、存在于物体表面上的直角,而且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了基础。如果直角的位置摆得很正,容易看出它是直角。如果直角的摆放位置有变式,不容易直接看出它是直角,这时就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其他已有的直角来比一比。

(2)在辨认锐角、钝角时进一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第67页的例题,钟的时针、分针分别形成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先从中找出直角,再找出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并告诉学生这样的角分别是钝角、锐角。教材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次上,为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直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指着某个角这样说:这个角比直角大(小),是钝(锐)角。但是,不要离开了角的图形说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这样的话,因为这样的表述是不严密的。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关于角的一般知识,再教学直角和比直角小的锐角、比直角大的钝角。1?联系实际教学角。

首次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第64页例题创设的情境是一名男孩剪出了一个五角

第 4 页 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标准》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为此,教材作了两步安排:第一步是在剪刀的刀刃上,三角形的边上画上红线,引导学生看这些红线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然后隐去实物,剩下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第二步是继续在情境图里寻找其他角。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带着对角的初步印象观察物体,丰富角的感性材料。例题通过在实物与角之间的反复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在学生找到其他角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要注意的是,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2)第65页例题和试一试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这个知识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教材说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

第 5 页 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这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受,判断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要让学生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第二步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绕这一点转动纸条,做出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的两条边可以随意张开或收拢,因而做成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角,从中感受角的两边叉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在活动角上获得的体验比钟面上丰富、深刻、概括,用这些体验解释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剪刀角变小这两个现象,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折角的活动中加强对角的认识。这项活动要应用角的知识进行推理,还要按推理有步骤地操作,教材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提示。首先应该想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于是利用长方形纸的一条边为角的一条边,折出另一条边,就折出了一个角。然后想角的两条边叉开或收拢能改变角的大小,由此折出大一些或小一些的角。如果学生不完全照教材图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应该得到鼓励。

2?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初步知道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教材以认识直角为重点。

(1)教学直角编排了一道例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直角。

第 6 页 第一步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提取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教学表示直角的记号。教材把提取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第二步用纸折出直角,教材示范了折的步骤,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折法,再动手折并仔细看看折出的直角。在折直角时选用不规则图形的纸,可以突出折成的直角。如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也能折出直角,但原来纸上的四个直角会干扰学生对折出的直角的注意。第三步把折出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一方面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另一方面发现直角同样大。第四步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直角同样大,已经有用纸折成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对其他的角作出判断。凡是和这些角大小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大小不相等的都不是直角。第68页第1题还通过图示规范比试时的行为,学生具有这种比试与判断的能力,不但知道了更多的、存在于物体表面上的直角,而且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了基础。如果直角的位置摆得很正,容易看出它是直角。如果直角的摆放位置有变式,不容易直接看出它是直角,这时就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其他已有的直角来比一比。

(2)在辨认锐角、钝角时进一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第67页的例题,钟的时针、分针分别形成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先从中找出直角,再找出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并告诉学

第 7 页 生这样的角分别是钝角、锐角。教材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次上,为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直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指着某个角这样说:这个角比直角大(小),是钝(锐)角。但是,不要离开了角的图形说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这样的话,因为这样的表述是不严密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3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

4、例5。【课程标准陈述】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习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知道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2.结合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高、有多长,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3.结合认识米尺,通过观察米尺刻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初步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学习重点】

在多种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习难点】

在多种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选用合适的尺子测量黑板长度,认识米尺、用米尺量,来评价学习目标1。2.结合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比一比,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2。3.通过总结收获,从自身找到1米的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3。4.通过测量黑板、教室的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4。【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评价目标1)1.活动导入。出示厘米尺与米尺。

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作单位,它可以用()表示。用什么尺子量铅笔的长度?来量一量。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黑板有多长?谁来量一量?继续用用厘米尺来量,可以吗?你想选择哪一种尺子?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理由,并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测量后,说出黑板长度是几米几厘米。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厘米尺就太小了,不方便。需要用老师手中长长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因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米”。(板书:认识长度单位——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评价目标2)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有多高?试一试,1米的长度可以从你的脚底达到你的什么位置?再告诉你的同伴吧!

指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出1米的高度达到他身体的某一位置,互相比一比,感受1米的高度。

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你的1庹比1米大,还是比1米小?比一比。学生上台比一比1米的长度,大约比一庹略小一点。2.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评价目标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数一数,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3.用米尺量。(评价目标4)问:教室有多长?量一量。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一人测量,一人作标记。怎样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

三、活动巩固

1.练习一第3题(评价目标2)

2.第4题(评价目标2)

3.第5题(评价目标4)

4.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评价目标2)

四、活动应用(评价目标2)小组活动。

钢笔长15()长颈鹿高4()小华身高120()数学书长26()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五、评价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米

最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学习目标检测】

1.最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作单位,它可以用()表示。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

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桌子高90()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4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6页 例

6、例7。【课程标准描述】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上台动手实践向两边拉线的两头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2.通过小组讨论如何画出3厘米,从各小组展示中比较出最规范的画法,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会用尺子量出线段的长度。

3.初步认识线段,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学习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学习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学生动手捏住线的两端,比较拉前后线的弯曲变化的活动及练习题判断线段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各小组对3厘米的画法是否规范上来评价学习目标2。3.通过课堂目标检测第4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优美的线条,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简单的线条。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评价目标1)1.感受线段的“直”

(1)看:(拿起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一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两手拉直的一段”表示。(多媒体出示)4.练习。(做一做第1题稍作改动)多媒体出示: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评价目标1、2)

5.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评价目标2)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评价目标1、2)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 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评价目标2、3)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并评价哪位同学画的规范。学生操作后汇报。

4.折线段。(评价目标1)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 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评价目标1)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评价目标1)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一画然后检查。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1.判断线段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填一填(评价目标1)

(1)线段是()的,有()个端点。(2)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3)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4)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5)线段有长短吗?()4.画一画(评价目标3)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5

千克和克

第2课时

认识克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设2分钟)

1.猜一猜:一包膨化食品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先称一称,再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2.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自学例2。

(预设20分钟)

(一)、认识克

1.自学书本第31页称黄豆以上的部分,试着说说不同面值的硬币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①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做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会用什么工具?

③2分硬币重多少克?1角硬币呢?1元硬币呢?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

3.全班交流

如遇有争议的,适当点拨。

导学要点:

1、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写作g。(板书克

g)

2、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会用小型电子称。

3、只有2分硬币大约重1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二)建立一克的概念

小组合作:用电子称称出10克黄豆。

①称一称:称出10克的黄豆

②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③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掂一掂:1克黄豆的重量。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感受几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分别用手掂一掂。

点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大约重1克,我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再和同学交流。同学们能估一估这本数学书重多少克吗?动手称一称。

(四)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

明确题意,2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可以用1千克表示,也可以用1000克表示。所以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并掌握读法。

点拨:一包盐重500克,两包盐是多少克?我们称一称是多少千克呢?

(板书:1千克=1000克)指导读法。

三、分层练习。

(预设8分钟)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进一步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净含量”。

指出: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最方便的就是直接看标注。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说如何读出来的。

点拨:我们用克为单位的台秤,也能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你能看着图说说橘子和甜瓜各重多少克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1克重,比1克轻的物体有哪些?

指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二)比较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换算时怎么想的?

指出:说说千克与克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2.“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合作称出5克盐,看看有多少。

专家建议:健康成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最好不要超过5克为宜,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3.“想想做做”第6题

观察图意进行解答,交流自己的方法。

点拨: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创编练习

1.填空

(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指出:要正确进行计算和换算。

2.判断

(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3)1千克棉花比

1000克铁轻.()

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6~17页《表内乘法》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含义,会用加法、连加求物体的总数,而乘法的知识是学生认知上的一大飞跃。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低年级学生形成概念一般都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并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以进一步理解概念。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结合具体情景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会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场吗?在那里你都喜欢玩什么?今天,书中的小朋友也去游乐场玩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什么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游乐场”,同学们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后,提问:谁能根据图中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呢?

引出问题:有多少人玩碰碰车?有多少人坐小火车?有多少人跳绳?

提问:谁能帮老师数一数?

用我们学过的算式怎样表示?

看图列加法算式:

〔教师板书

2+2+2+2=8

4+4+4+4+4=20

3+3=6〕

注意:当学生提出加数不同的加法问题时,也要板书在黑板上,因为可以有助于学生发现加数特点,明白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生动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观察算式,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些算式中等号前面的部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小结:每个算式都是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算式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习惯和简单归纳的能力。也是认识乘法的必要过程。]

提问: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发小棒,就要知道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我是这样数的,2、4、6、8……谁能把老师数的过程变成一个算式?

2+2+2+2+2……

提问:这个算式怎么样?

提问:这个算式这么复杂,能不能用一个简便的算式表示出来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给大家发小棒,让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习探求新算法的欲望。]

2、引出乘法:今天,老师就教大家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

观察算式

2+2+2+2=8

思考:这个算式中的加数是几?(2)

它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呢?(4个)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4个2相加)〔板书〕

小结:把这个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就是4×2=8,还可以写成2×4=8。

3、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师:2×4=8读作2乘4等于8,中间的“×”叫乘号。一起读算式。

领读,让学生多读几遍,小组之间互相读。

4、我们再来观察第二个算式

4+4+4+4+4=20

把它变成乘法算式你会不会?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小顺口溜:

“一看二数三相连”

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就写几;

二数: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再写几;

三相连:用乘号把这两个数相连。还可以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加数是4,有5个这样的加数,表示5个4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是5×4=20或4×5=20。改成的乘法算式指名让学生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小窍门,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方法,更有兴趣学习数学知识。]

5、观察3+3=6,在练习本上自己改写成乘法算式。汇报板书。

6、完成课本17页试一试。

(三)、巩固训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1,看图写加法算式并改写成乘法算式。

课件出示练一练2,小猫图,看图写乘法算式,并读一读。

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按要求摆小棒:每堆摆5根,摆三堆,一共用多少根小棒?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列式计算,教师注意关注学生的列式情况,如果有的学生只列加法算式,要引导他改写成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游戏,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完成的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吧!

找12名学生上台,按老师拍手的次数结成组,台下同学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快乐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乘法,你高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学们交流、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我们以后还可以用乘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就等你去发现呢!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2=8

4个2相加

4×2=8或2×4=8

4+4+4+4+4=20

5个4相加

5×4=20或4×5=20

3+3=6

2个3相加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3 【课程标准描述】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的长。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具体的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以检测评价目标1.2.结合具体问题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以检测评价目标2、3.【学习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掰手腕游戏,体会手腕有粗细。

2.探讨测量手腕粗细的方法,体会什么是“一周”。3.试着测量自己的手腕。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评价目标1)1.手腕一周的长就是手腕的周长,板书“周长”。2.举例:我们身边或身上哪里有周长。

鞋底、黑板、头围、本子、腰……

3.课件演示,对比辨析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辨析一周,化物为形。

呈现实物:五角星、钟表、树叶

指出各自的周长---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2)出示不封闭图形,辨析“周长”含义

辨析体会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3)出示所有图形

思考:什么是周长,揭示概念。

(4)练习:是与非 4.指一指规则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的周长。延伸:十边形、二十边形

小结:几边形的周长就是几条边的和。

三、内化巩固,揭示应用概念。(评价目标2、3)

1.出示图形,探讨交流:怎样测量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

2.合作完成,完成记录单。出示测量单: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活动,并记录下数据

3.展示汇报 4.小结:

(1)规则图形的周长:只要测出一部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长方形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

(2)弯的图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可以用“滚动”法也可以用“绕线”法再拉直了进行测量。

(3)测腰围时,应该贴着肚皮量,减小误差。

(4)测量会有误差。在测量时一方面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另一方面可以多次测量,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1、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8

教版)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统计

(一)》教学设计

课本P94、9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小猫小狗小兔小鸡、创设情境:小朋友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份调查?、完成P97(2)

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得?

、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

、学生活动。、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涂半格?

、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表现得怎样?

五、课外延伸

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的做一做。

《统计》教学设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设计思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统计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学习并不神秘,反而有更深厚的生活体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设计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学生置入他们喜闻乐见的情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深刻体会数据的收集于日常的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进行情感教育,当学生在“格子不够”产生认知冲突,感到困惑时,及时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引导学生指向“1格表示2个人”这一新知的前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数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在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以一当多”的意义。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习等

教具、实验情况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你们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师逐个出示:小猫、小狗、小兔、小乌龟)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二、探索新知

、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小猫小狗小兔小乌龟

(2)、布置学生合作完成数据统计

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

2、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同学们有和黑板上记的结果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简单统计知识进行统计。

二、探索新知、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2、学生合作完成数据统计。学生代表上黑板记录,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

3、师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共同填写完成统计表,学生根据统计结果讨论交流。

4、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分组完成统计图。

5、讨论:格子不够怎么办?

6、交流、汇报:各小组上实物投影展示统计结果。

7、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

8、交流、展示。

9、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际人数一致。)

我们已经把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了,看看统计结果,谁有什么想说的?

(统计表不够清楚)

(2)、探索完成统计图

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别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

(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分组完成统计图。

(3)、探讨:格子不够怎么办?请每组小朋友共同讨论研究。用你们想的办法试一试,看哪种方法好?

交流、汇报:请各小组上实物投影展示统计结果。

预计:、学生把格子涂到外边去。(往上涂)

2、把不够的格子涂在左边或右边。

3、把不够的格子分开,即原来一个表示2个。(不能只是不够的一格表示2应全部都表示2。)

(4)、演示:一格表示2个人,2格表示几个人?3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大家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5)、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

质疑:用1格表示2人,如果是单数怎样画?

(6)、交流、展示。注意单数的画法----画半格。

质疑:用1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我们终于画出了统计图。如果统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

3、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1)、现在这张统计图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什么?谁来说?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小结:小朋友用1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

三、巩固深化,应用活动、布置学生独立完成P97(1)。汇报、交流。

2、完成P97(2)。

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说给大家听一听。

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

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

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质疑反思

总结评价、看看课本,谈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能说说自已或小伙伴在这节课的表现吗?

3、评比本节课学得最棒的小组。

五、拓展延伸:

设计一个“课后小调查”:调查家里或邻居一个星期扔掉多少个塑料袋,制成统计表,并谈谈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你想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小组上实物投影展示统计结果。

7、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

8、交流、展示。

9、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学生活动)

三、巩固深化,应用活动、独立完成P97(1)。汇报、交流。

2、完成P97(2)。讨论、交流。

3、将97页第二题统计图制成统计表。

4、展示、分析统计表。

四、质疑反思

总结评价、学生质疑反思、交流。

2、学生自评和互评。

五、拓展延伸:、课外设计一个“课后小调查”,制成统计表,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

三、使学生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四、了解学生新知的掌握情况;通过自评和互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

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明白数学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板书设计]

小猫小狗小兔小乌龟

格表示2个单位

三、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理念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知识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此案例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赋予抽象的教学知识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数学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达到了“寓乐与教”。例如,当学生完成“一格当2人”的统计图后,提出“当统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识建构自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此教学案例设计注重最大限度的发挥组织、引导、帮助、促进等作用,促进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以一代二”的特色方法时,没有给学生现成的方法,而是试图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等,让孩子在互相讨论中探求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和理解知识也一定会更深刻。注重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探索性地学”的新课程理念。

4、德育教育深刻化

现代教育提倡学科整合,数学课不能简单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融入思想,才会有灵魂。只有浸入情感,才会有心灵碰撞。也只有这样数学课才会变得鲜活而灵动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案例设计对数学学科与思想教育整合作了有效的尝试。如“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调查家里或邻居一个星期扔掉多少个塑料袋,制成统计表,并谈谈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你想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碰撞,心灵产生共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案例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并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亲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统计图的全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9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篇10

《认识钟表》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与学生熟悉的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学生对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所以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第84页通过妈妈叫小女孩起床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要用钟表看时间。主题图下面并排呈现了3个钟表显示了3个时刻,同时用中文和电子表的形式表明了它们的时刻。通过对这3个时刻的观察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认整时,同时知道如何记录(写)整时。教材第85页“做一做”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将小明一天的主要活动呈现出来,让学生根据每个钟面上的时间,学习写出整时,巩固对整时的认识。这里出现比较特殊的6时、12时。教材还通过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渗透学生应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冕和铜漏壶。在学生了解计时工具的同时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钟面构造,正确认识整时。教学难点是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渗透一天有24时。

《认识整时练习课》教材分析

本单元结合认识整时,设计了解决简单问题的练习。教材安排了整时连线、在钟表上拨整时,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整时、接近整时如何表示等练习,从不同角度对整时的认识有了比较充分的练习。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钟表的复杂性体现在钟表表盘是三套刻度系统的“复合”:计“时”的系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计“分”的系统,分针指向几,就是几乘五得多少分;计“秒”的系统与计“分”系统完全一致。虽然在认整时时这些困难还不突出,但如何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整时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难点的分散是教学中应该突出的。虽然学生对认识整时感到并不十分困难,然而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如果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了解学生在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习惯方面。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设计相应的训练以解决学生的问题。

上一篇:公司治理与银行效率下一篇:党的发展对象自我鉴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