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系列讲座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典诗歌鉴赏系列讲座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一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一:把握思想感情 观点态度

一、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阅读古典诗歌,能够概括中心意思。诗歌的中心意思就是指是个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纵观高考试题,解读“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类试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垂青。2013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有10套直接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的把握,2012年全国14套高考试卷有6套试题直接考查对诗词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的把握。而技巧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的完成,也都需要在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准确解读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是完成古典诗歌阅读试题的关键。

二、常识整合: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类

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如李商隐《马嵬》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百姓的疾苦:如白居易《观刈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建功报国类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

奋死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山河沦丧、国家灭亡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李煜《相见欢》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勇担重任的英雄气概: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四)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世事沧桑的感慨: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送别留别

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柳永的《雨霖铃》

深厚友谊的留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考点突破

(一)设问方式梳理:

诗歌表达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请概括诗人情感。

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诗歌情感。(产生原因+感情基调)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题目中有“哪些”“概括”等字样,答题时把情感内容一一概括出来即可,可不必做特别详细的解说。)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把握诗歌的感情和主旨七关注:

一关注:诗歌题材。每种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把握了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做出判断。

二关注:诗歌标题。标题或提示诗歌题材类型,或直接间接透露作者思想情感。

三关注:诗歌作者。联系时代及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

四关注:抒情词句。抓住抒情词句可直接抒发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思想感情。

五关注:意象意境。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能蕴含固定的含义。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可以准确感知诗歌情感。

六关注:注释小序。借助注释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 七关注:诗中典故。读透典故,能读出诗人的隐含在典故中的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节选)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真题呈现】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技法示范】从诗歌作者看,陆游是诗歌史上很有人格特色的一位诗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也曾驰骋沙场,但因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复国,陆游报国无门,至死未能如愿。从诗中抒情词句看,“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一句告诉我们在这种对比中,诗人是愤慨的,虽然归隐,却并非心甘情愿。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2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3分)

【诗歌译文】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自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

作了江边渔父。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占尽苹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皇帝)赐予吗?

【诗歌赏析】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上片开头两句,追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戎马生涯: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如今更有谁还记得?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自己,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诗人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全在其中。

下片承“江边渔父”,前三句写湖上生涯,意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杳渺之情。“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远,何处不可置我八尺之躯,谁又稀罕你“官家”的赐予?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3年高考四川卷节选)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真题呈现]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技法示范】从题材的角度看,题目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酬赠诗,可结合酬和诗的特点来理解此诗的情感。而且,此诗写于特定的时节——九日,即重阳节,这就赋予了诗歌以特定的意蕴。从诗中抒情词句看,颈联的“愁”字告诉我们诗歌的感情基调,在结合“壮心偶傍醉中来”可知愁的原因——壮志难酬。从诗歌意象意境的角度看,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哀景哀情。

【诗歌译文】我年近半百才有幸登门拜访,实在是无能,满头华发与闪闪酒盏相互映衬。实在是不敢承受您的延请,我只是陪伴儒官们在曲台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在闲职位上直至老去。很久以来,佳节之时都是在忧愁中度过,雄心壮志也只是在醉酒中才会说一说。傍晚归家,雨后寒冷,难以入眠,自己把新写的诗句读了百遍。

【诗歌赏析】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最不才”,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

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尾联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第一步)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精炼3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喜中有悲”的心境。诗的前半首写静夜荒村,陋室贫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构成一个活生生的贫居画面,表达了自我的辛酸和悲哀。后半首写表弟卢纶来访,在悲凉中见到亲友,自然喜出望外。这一悲一喜,互相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歌译文】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诗词简析】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功力相匹,又是表兄弟,关系十分亲密。诗人“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诗人孤单地居住在荒野,表弟去看他,他表面上说“喜”,心中却是充满了悲凉与凄苦,正是“喜中有悲”。全诗悲喜交加,比喻贴切,意味深长。诗意在写自己贫居,遇外弟留宿而自道近况。诗的前半首写静夜荒村,陋室贫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构成一个活生生的贫居画面,表达了自我的辛酸和悲哀。后半首写表弟卢纶来访,在悲凉中见到亲友,自然喜出望外。这一悲一喜,互相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描写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诗歌译文】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诗词简析】全篇以叙述起笔,“卧闻”二字,悠然自适,并点明是途经暂泊。日暮钟声,想此刻“城里”,大概正是炊烟袅袅,灯火煌煌。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心中不由泛起层层涟漪。待到他从沉思遐想中醒来,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似欲亲人。“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此时,他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探寻那归去的水路。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江路又在哪儿呢?蓦地,水面上传来一串歌声,原来是舟子趁着明月归去的唱晚之声。对一个羁旅中人来说,这“一阕”歌声将引‘起多少思绪,难怪诗人要“听不尽”了。这轻舟短楫,疾去如飞。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诗歌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诗词简析】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然,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第2篇:诗歌鉴赏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

了解鉴赏中的基本要素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首先要了解鉴赏中遇到的知识点,这好比是想要顺畅到达终点,就必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个障碍。掌握诗歌鉴赏中

的知识点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能作机械理解,以为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千篇一律有固定的含意,但一些意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含义。例如——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有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红叶: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舂/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 孤蓬:离愁别绪 浮云:离愁别绪

落花:离愁别绪 笛声:离愁别绪

兰:高洁/高雅/君子之德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男女爱情的信物/爱情/朋友情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之情

寒蝉:凄清/伤感/哀愁

鸳鸯:夫妇恩爱/感情专一

江水:时光的流越丘/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长烟:征戍之难 落日:征戍之难 孤城:征戍之难 角鸣:征戍之难

霜:人生易老/世态炎凉/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

2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桃花:象征美人

玉:高洁/脱俗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

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

3 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一)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二)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4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景物以加强效果)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绘声绘色

(三)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描绘人或动物行为举和心理)

诗情画意(语言优美、形象)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四)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对人物外貌、形状和情态、思想、心理l描写都很具体、完备)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语言通俗、平实,不雕塑饰,不修饰)

明快(明白通畅)

质朴无华(语言不追求华丽)

淡雅(着色素淡雅致)

词藻华丽(用词色彩华丽)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解题方略】

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实际包括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两个层面。

一、 阅读方法

要能准确全面地回答后面的题目,就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像读一篇文章一样,读懂一首诗,也有它相应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诗题,挖掘信息。

.

我们读一首诗,首先看的是诗歌的题目。题目高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如陆游的《雹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嘉谷如焚私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社雨声。”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但通过题目,我们明白了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秋旱忽雨)以及所表达的心情(喜)。这样,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农事同情老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就很明白了。再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的是贾岛的一首诗《题李凝幽居》。题目中的一个“幽”字透露出很多信息:环境的幽静、李凝的身份等。这些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办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归走婿,画眉深浅入

6 时无?”不抓住诗题中的“近试”,就不得诗歌的要领,还以为真的是说洞房之事。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而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便可把握主要方向。

2.关注作者,寻找提示。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一般不大关注作者,这是不小的疏忽。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可以从作者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启发思路,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 舌,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如果考试的时候,选用的是一首王维的诗歌,我们就可以朝这些方面去思考;即使不是这样的风格,这些内容也可以是一种反面的参照和提示,因为“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而行之也是模仿”。再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无论诗还是词,忧郁伤感的多,常用含蓄蕴藉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明白了这一特点,我们在欣赏她的作品的时候,多少能有一些帮助。1995年全国高考题选用的是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错误的选项是这样的:“这首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联系李清照的风格特点,感伤是符合的,但“直抒胸臆”却不符合,我们在这一点上存疑,再具体分析词的内容,就可以明证“直抒胸臆”是错的,应该是委婉含蓄。对我们不熟悉的作者,我们要关注注释、题目的题干是否提供了相关信息,不能放过透露作者生平、人格、处境等的蛛丝马迹的信息,借以启发解诗思路。

3.利用注解,获得帮助。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后面加注解的不少。为什么要加注解呢?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碍;②生僻的字,加注解便于识别;③典故标明出处,便于理解;④交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⑤有争议的文字或 理解,以供参考。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如:

阅读下面一首童谣,然后回答问题。

桓灵④时童谣。

(汉)无名氏

举秀才②,不知书。举孝廉③,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注】①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爹秀才,汉代选举人才的科目,被选举者应该是有学问的人。③孝廉,汉代选举人才的科目,被选举者应该是孝敬父母又廉洁的人。

题:这首童谣讽刺尖锐,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思维轨迹:题目要求回答此诗反映了东汉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诗后面有三条注解:第一条,“桓灵”是简称,现代的人一般不知,所以加注解;第

二、三条,表面是对“秀才„‘孝廉”的说明,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和有孝行的人。但暗含着对比:考取了秀才却不知 书,被推荐为孝廉却和父母分居。具有尖锐的讽刺性。这样,考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概括出诗歌所反映的东汉末年选才用人名不副实的奇奇怪怪的现象。

8 参考答案: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末年选拔人才名不副实的奇怪现象。

还有些提示性的信息不是出现在注解中,而是出现在题干中,它们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很有帮助,我们要加以利用。如: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 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尾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思维轨迹: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意愿的确隐晦含蓄,如不联系作者的经历,很难理解所以,以补充说明的形式放在题干中,考生可以利用这一提示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两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理想愿望。

4.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析历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用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律诗和绝句。古人非常重视炼字,特别是格律诗。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抓

9 住那些所炼之字和诗眼,理解句子的含意,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在前面考点阐释中,已经提到了要注意的一些词语,特别是l 动词和形容词。请看下例: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维轨迹: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在品读诗歌的l时候,“萧萧„‘寒声„秋风„‘客情”四个词语是我们必l须注意的,特别是“寒”和“客”,它们是各句的炼字(“客”也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萧萧”一词让人联想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与后面的“秋风”相照应,浓浓的秋意扑面而来;“寒声”既是自然的声音,与后面的“客情”相呼应,又是诗人内心的情声。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客他乡的孤寂凄凉和对故乡思念的感情。

有些关键词语涉及到用典,语意含蓄,更值得品味。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的时候常用一些典故,具有某种暗示性,如果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就很难明白诗人的用意,也就无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④欲转千帆舞。仿佛梦

10 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 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④吹取三山㈤去。

【注】①星河:天河。②谩:空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 “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词人借用典明确主旨,展示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的出处和原意,词的主旨就很难把握了。

5.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

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如能领会诗歌意境,就能深刻体味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地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品味诗歌的意境呢?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

11 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首诗又是一曲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指经作者运思而有特定寓意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进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子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用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秋夕阳图。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诃就能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

12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自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战士的英雄形象,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 I顺,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个人奋斗遘挫受侮后的哀怨襁,顾影自怜孤芳白赏的伤感。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折射出抒情主人公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原因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6.调动知识积累,寻求相似的比照。

没有一定的诗歌知识的积累,鉴赏就成了一句空话。鉴赏诗歌时,“调动积累”相当重要。

如题目问诗歌的内容,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题材的知识。如题目问意象的含义,我们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意象的知识。

中国诗歌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很多形象具有了某种稳定的特别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特定意象在诗歌中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诗歌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的特点更加突出。历代的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意象,逐渐使之成为了一种诗歌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历代的诗歌欣赏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断感知和逐渐认同这种现象,终于使意象的鉴赏成为进入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梅花凌冬傲雪的风骨,

13 菊花经霜不凋的孤高等等。

如题目问语言或意境,我们可以检索我们积累的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本体。例如2003年北京春季招生诗歌鉴赏题(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案是: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乡,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答案中的“景象”“借雁抒情”“寄寓”等,都运用了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多个方面。

形象方面: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语言方面: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诙谐等。

表达技巧: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工笔、细节、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夸饰、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思想感情:愁苦、孤苦、深刻、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等。

第三讲

二、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缘于提问考查的方式和指向。不同的考查角度,有不同

14 的思考步骤和答题方法。比如鉴赏形象题,既可能是考查概括某形象,又可能是分析形象。前者只要说到为止,后者就要找诗句来印证说明。又如,赏析表达技巧题,有的只要求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的则还有第二问,要求赏析运用该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这就要进行分析和归纳。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概括题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一问只答对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就行了。但如果换成“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就要展开分析。可见,答题方法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这里归类介绍几种答题方法,只能从总体出发,提供一些答题思路和步骤,以资借鉴。面对具体考题,应该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1.鉴赏形象型。

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l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④紧扣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15 自把孤樽擘蟹斟,获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题: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操作过程】

(理解:这首诗的开头显得突兀,出人意外,诗人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为自己绘了一幅旁若无人,傲岸不羁的画像,显得十分潇洒,虽然是“孤樽”,却无“独酌无相亲”的寂寞感。第二句写景,用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列锦句式,不着一个动词,将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的平林和天上的明月,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秋夜图,十分洗练而又简洁。第三句令人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末句最有情韵,钱钟书先生说:“这一句把当时的景色都衬出来,不仅是个巧妙的比喻。”轻软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悦,比刘梦得“桨声咿轧满中流”,韦庄“棹声烟里独呕哑”等,确实技高一筹。)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擘蟹斟”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柔橹风前语夜深”是物我相通的拟人化的句子;其中“自„‘孤樽”“柔橹„‘语”等词是关键词语。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

16 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的表达作用和艺术效果。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2.鉴赏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l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说说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

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④根据题干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题: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操作过程】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秋月”“砧声”“莲叶„‘未眠鸥”等景物。这些景物烘托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分析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的荒馆、秋月,是冷色调的;砧声,沙沙作响的莲叶,不眠鸥的呜叫,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搅乱了诗人内心的宁静。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境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的,应是孤独、寂寞、伤感的。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难以入眠,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3.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⑤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2007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操作过程】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如“穿„数”二字,是诗中的炼字。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

第四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4.鉴赏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③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2007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20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呜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

21 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5.鉴赏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其一) 崔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题: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语(最好用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把过程和心理展露无遗。感情朴实,流露自然;语言明快,风格清新。

22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6.鉴赏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③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

⑤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 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 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 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泪痕压旧泪痕,断

23 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

寸。

题: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操作过程】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表现的内容。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景中有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这种手法所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所传达的旨趣。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伴着春风进入闺中,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所举之景,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7.理解诗句含意型。

提问方式: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某句包含了哪些意

24 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阐明诗句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③紧扣题意,拟出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题: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操作过程】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含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语表意是,看叶比看花更有味。深层意靠挖掘,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

第二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繁花艳丽,只开一时,绿叶素淡,却活力长存。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鲜花那样

25 生命短暂。通过这一包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的审美趣味。

8.评价观点态度型。

提问方式: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观点呢?//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③拟写答案。

【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题:有人说这首词是“游戏之作,表达的是逸趣闲情”,有人说这首词是“阐发哲理之作含意深远”。你同意哪种观点?

【操作过程】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本词是“游戏之作,表达的是逸趣闲情”或本词是“阐发哲理之作,含意深远”。

26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一解:作者通篇以游戏的语言写词,词题也明说是戏作,从诗的内容看,也非常逗趣。二解:“戏”是障眼术,实际上是借“戏”抒发哲理:浮云虽然一时遮天,但必然经不住风吹,晴天丽 日必将出现。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主战恢复失地的理想,不难品出词的深远含意。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略)。

27

第3篇: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分类系列指导之六: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边塞诗鉴赏指导

【考点阐述】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寒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则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寒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从内容来看,主要有边塞风光: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们: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从主旨来看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也有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从风格来看,主要有雄壮豪迈、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等。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赏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

1.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为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及王昌龄。其中王维、高适、岑参郁有过铰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其从军、出塞生活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创作题材,边塞的壮丽风光,边疆的地理、交通、民俗、民族交往,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在他们诗中均有充分的反映。他们的诗作中有些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且词采飞扬,同时怀念家乡及边地生活的艰辛在其诗作中也有较深刻的反映。李颀、王昌龄虽无从军与边塞生活的经历,却以乐府题写出新意,把盛唐气象融汇到其边塞诗作中去。

2.边塞诗常用意象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方法点拨】

边寒诗的鉴赏应往意以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 上 柳 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 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

(2)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 “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的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2.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象,“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讲的误区有:(1)由于对社会时代背景不十分熟悉,造成对主题理解的偏差。(2)对题干上的“艺术表现特点”认识不清,造成做题缺少针对性。(3)混淆诗歌的艺术风格,出现张冠李戴现象.(4)不能有效地组织语句进行答题。

【实战演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日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凉 州 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作“悲伤语读”,另一说作“谐谑语读”。你赞成哪一种?请阐述具体理由。

答: (2)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情调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 (2)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诗的前四句,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试作简要分析。

答: (2)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2)相同:都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的角度写。不同:诗偏重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词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为明显。(3)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4.(1)一说:诗的

三、四句是对当前戍卒生活的一个完整反映,他们酣饮时的豪爽是思归不能,借酒强欢,以慰苦心的反常心理,低沉感伤才是潜隐其后的真实征人心态。另说:诗的

三、四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辞,意思是说,莫要笑话我们会醉卧沙场,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这里表现出的是豪放开朗的感情,是连死亡都无所谓的勇气。(2)按第一种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的气氛,有力地反衬了征人郁闷感伤的哀痛之情。按第二种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的气氛,烘托了将士们豪放开朗的性格。

5.(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的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6.(1)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队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2)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前四句为辅,后四句为主旨。全诗欲抑先扬的手法,有力地衬托了主题。

第4篇:高二语文答题规范系列之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11分)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

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参考答案】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第5篇: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

专项训练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

(2)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伤 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②,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指宫殿。②建炎三年(1129)冬天金兵南下,宋高宗航海逃亡。③向延阁:向子霵,时官长沙太守。

(1)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运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①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①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1)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①。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水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简析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2)“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作者写这两句是为了强调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和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

B.颈联中“逶迤”的深层含义是: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C.尾联运用苏秦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达诗人立志报国的真实情感。

D.全诗形式上对仗工整,风格上颇有杜甫风味: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 (2)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刘 过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①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④,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人:指张路分。②油幢:油幕军帐。③戎韬总制:按兵法统御万马千军。④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是出将才之处。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的前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表现了演习规模之大,军容之整肃,军纪之严明。

B.上阕的四句到七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演习开始后的情景,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演兵场上的壮观景象。

C.结尾处“随军鼓吹,已带边声”,意为随军乐队演奏之声似乎已带有边地战场上的冲杀之声,表现了词人对战争的厌倦。

D.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同时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人物形象鲜明而有光彩。

(2)简析这首词中刻画的将领张路分的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溪桥晚兴

① 郑 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螺川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诗人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野水孤舟

①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词人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简析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清平乐注

江 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花里嫩莺啼不定,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一庭烟草如秋。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此词作于词人寓居扬州之时。

(1)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

1.(1)参考答案:“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

(2)参考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解析: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2.(1)参考答案:落涨痕、疏林、黄叶。

解析:找出并分析意象及其特征,诗中意象较多,但能体现出秋景的特征的意象还是比较容易辨识的,如疏林、黄叶就是明确的秋天所有的景物。

(2)参考答案: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叶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

解析:注意抓住题目的提示,很显然后两句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是属于抒发审美观感的。要求赏析,还要有表达效果的分析。

3.(1)参考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解析:指定了是要求分析第三联,“哪几种”肯定不是一种手法,就要求从多个层面去分析。

(2)参考答案: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诗人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

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情感的分析注意必须从内容的分析出发,还要注意注释给出的提示。

4.(1)参考答案: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解析:比较阅读,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被赋予可能不同的含义。白诗中的“昔年”“今年”“昨”“今夜”,有“今夕何夕”之感,是思乡之情。苏诗中的“明月明年何处看”,更有世事难料、前途未卜的茫然。注意从全诗出发进行辨析。

(2)参考答案: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解析: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时间、空间,情景、情感等方面都有对比。

5.(1)答案:夸张、对比的手法。

解析:针对诗歌的一联来分析其手法,修辞的层面是首先考虑的,然后再从其他层面分析。

(2)参考答案:①前两联,伤时事,政府抗金无策,节节败退。②第三联,伤己,年老力衰,无力报国。③尾联,对向子霵的勇力的赞赏。

解析:情感的分析除了诗歌内容的分析外,注意注释给出的信息。

6.(1)参考答案:比喻。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心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

解析:该题设问的指向非常明显,先找出修辞手法,并指出具体内容。关键是要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作用”主要是内容方面的。

(2)参考答案: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作者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解析:“妙处”的分析一般是先分析“妙”在何处,往往要结合手法运用的分析,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7.(1)参考答案:①第二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②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解析:第二联承首联中“各在异地”的含义,叙遥相思念之情。这两句虚实结合(或借景抒情),作者时在平舆,地近汝水。前句写自己,后句写远在并州的朋友,仿佛友人也在目前,颇觉亲切。第二问“作用”类的题目一般都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解答,最后一联明显运用了以景结情的写法。

(2)参考答案: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

解析:思想情感的分析要扣住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是很明显的,再者就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这首诗是他在熙宁四年(1071)春天,辞去叶县尉职务时所作,表达的便是得不到赏识欲归湖山的心情。

8.(1)参考答案:高楼、碧天、芳草、天涯、落花、杜鹃。

解析:这是一个找意象的题目,只需要注意能表达思乡之情即可。

(2)参考答案:花木消长,时序推移,羁旅外乡已经很久了,该是回家的时节了。用具体的物象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

解析:先弄清楚两句诗的内容:笋子变成了竹子,落花已经化成泥土,可见时光的流逝,说明作者在外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思乡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9.(1)参考答案:“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堕”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解析: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要联系思想情感分析。

(2)参考答案: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一种象征。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带有生动的形象性。③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解析:第一问是要求分析突出的艺术手法,可见手法不止一种,“突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抓住人物最重要的思想特征。

10.(1)C 解析:C项中典故说的是祖逖,不是苏秦。

(2)参考答案: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感。

解析: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后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感。

11.(1)C 解析:C项中的“对战争的厌恶”错,应为表现词人北伐抗金心情之切,希望及早举兵。

(2)参考答案:擅武、善文、爱国、儒雅。如“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总。他正在油幢军帐之中,按兵法指挥万马千军。然而其仪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表现出一派儒雅风度。

解析:词题中“张路分”,姓张,担任路分都监的官职,生平不详。路分都监为宋代路一级的军事长官。古代军队常于秋天演习,由长官检阅,故称“秋阅”。这首词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了词人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

12.(1)参考答案:(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解析:意象的分析很容易,手法的分析不是很容易,但通过野渡“听杜鹃”可联想到动静结合等手法。

(2)参考答案: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对观点的分析要结合诗歌所表达的主题,“闲”字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身份“南宋末遗民”(注释)以及背景加以考虑。

13.(1)参考答案: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解析:对景物的分析要紧扣题干中的提示“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2)参考答案: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诗人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解析:首先要判断用了哪些手法,可从多个层面考虑,再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4.(1)参考答案:梅子,芭蕉,柳花。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2)参考答案:闲。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5.(1)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

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解析: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参考答案: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颈联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16.(1)参考答案:这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烘托了词人被贬的悲凉心境。

解析:对景物进行解说可从物象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勾勒意境。作用主要从内容方面分析。

(2)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词人的思想感情从注释中的“被贬”可见怨恨与期待的复杂情绪,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1)参考答案:比喻,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林。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解析:题目已经明示了是修辞手法,就要结合诗句首先判断是什么修辞手法,接着分析其表达作用。

(2)参考答案: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

解析:题目的提示很重要,诗歌总的感情是老师对学生的感情,大都为鼓励、赞赏、希望之类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18.(1)参考答案:面对花树莺啼的一派春光,词人却触目生愁,又听到凄怨的笛声,视春景如秋,想要去登楼望远,无奈暮云重叠,表现了词人羁旅漂泊中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词的注释及内容来分析。

(2)参考答案:时间已近傍晚,那花枝上的黄莺却啼个不停,以致连落日的霞光都被搅乱了。 “搅乱”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儿不仅在啼,而且还在花树间不时飞动。表面上是说搅乱霞光,实际也搅乱了词人心境,引出了他的重重心事。

解析:动词是诗歌当中表情达意的关键,“搅乱”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啼鸣,搅乱日光的景象,语出双关,同时写出了词人思绪被黄莺搅乱的状态,委婉地写出了词人的思想情感。

19.(1)参考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词人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作铺垫。

解析: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还要点出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主要是内容方面的。

(2)参考答案: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解析: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这还涉及作家作品相关背景知识,尽管高三学生可能读过纳兰性德的作品,但还是知之甚少,所以只能从文本出发,仔细阅读,并依据中国古典诗歌表情达意的一般方式去仔细解读,考生还是能够读出知音难觅、离乡背井、壮志未酬等基本意思的。

第6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永州一中唐检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sina

上一篇:商务仪式礼仪小知识下一篇:冻库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