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3.三条线索:
a.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5)征夫思妇题材。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意
+
象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 鉴赏, 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和欣赏, 鉴定和欣赏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鉴赏的过程是鉴别、分析与审美的过程, 往往是鉴中有赏, 赏中有鉴。
诗歌鉴赏常考的对象主要包括: (1) 字词的品评。 诗歌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当属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 有时并不只是表现动作和形态, 更是一种思想心理的反映, 远远超过字词本身的内涵。 因此, 品评字词, 首先要把握字词本身的含义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其次要领会它的表达效果和感情色彩。 (2) 语句的品评。一首诗歌, 因为有了一个或一联佳句, 就能为整首诗歌增色不少。 好的语句一定是凝练的, 即用简练的文字, 勾勒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情感。 容量大, 意味深, 是好句的共同特点。 (3) 意境的品评。 所谓意境, 即情景交融, 或由景而生情, 或融情于写景, 依托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意境, 涉及描写和抒情, 最能反映诗歌特征。 (4)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就表达方式而言, 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就表现手法而言, 有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渲染象征、起兴用典、借古讽今、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有些方面是兼容的, 比如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等是表达方式中抒情的细化, 而表现手法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由远至近、从上到下、 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等则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细化。 就修辞手法而言, 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反问、设问、顶真、回环和互文等。 就篇章结构手法而言, 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和首尾呼应等。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鉴赏, 可以是一个角度, 也可以是多种角度。 (5) 人物形象、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诗歌同样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也有线索结构, 以此展现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有质朴和绮丽, 或简练或繁复, 或豪放或婉约, 其本身无优劣之分, 运用得当, 都能展现艺术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 艺术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目的, 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形式有一首诗歌的鉴赏和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中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1) 没有读懂原文, 或者是理解错了。 没有读懂原文, 有些是因为对相关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不甚了解造成的, 理解错了则是对某些字句的意思和寓意弄错了, 因此如果试卷中有相关的注释就不应放过, 则必须予以关注。 读不懂, 理解误, 感受也会错, 越鉴赏, 结果越糟。 (2) 只是复述大意和内容介绍,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 达不到鉴赏的要求。在诗歌阅读过程中, 有什么想象和联想, 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才是鉴赏。 从某种意义上说, 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3) 要么泛泛而谈, 要么评价过高。 泛泛而谈, 有的言之无物, 有的离开本文, 随意发挥;评价过高, 则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 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注] (1) 长门事:汉武帝时, 陈皇后失宠, 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 奉黄金百斤, 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 武帝阅后深为感动, 陈皇后复得宠幸。 (2) 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的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 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 (美貌女性) 遭妒。
题目要求是对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作鉴赏。鉴赏对象是语句的品评。 鉴赏步骤:1.“玉环飞燕皆尘土”中有用典。“玉环”指杨玉环, “飞燕”指赵飞燕。杨玉环、赵飞燕, 一个是唐明皇的妃子, 一个是汉成帝的皇后, 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 皆专宠惑主, 最后因此败亡。 2.借助注释联想:作者实际上是用杨玉环和赵飞燕这两个人, 比拟他心目中那些当权得势的小人, 既然骄横一时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那些像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的当权得势的小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3.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 (或:奸臣小人) 没有好下场。 词中“愁”是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因而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 用典的主要作用有二, 一是增加诗歌的容量, 二是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往往能够起到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的作用。
案例分析2:《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题目要求是任选一个角度对这首词作鉴赏。 鉴赏步骤: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的三幅画面:“歌楼听夜雨”———风流正少年;“江舟听秋雨”———飘零过中年;“僧庐听时雨”———孤冷到晚年。 表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芜的过程。 形象清晰惟妙惟肖。 2.从线索的角度鉴赏。 本词的词眼便是“听雨”, 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情感的跳动紧随“听雨”展开。 少年时期, 春风得意, 听雨是一件乐事。 人到壮年, 历经悲苦, 听雨之后, 陡增惆怅。 而今听雨, 百感交集, 难以言传。 3.从结构的角度鉴赏。这首词采用时空跨度的结构, 简练概括。上片写少年到壮年, 只是形象描绘, 无一议论;下片单写老年, 夹叙夹议, 增加了悲怆情感的力度。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本词语言简练, 少年、壮年和老年, 阅尽人间沧桑, 历经悲欢离合, 一生坎坷, 只浓缩在四十个字中。 词中写年老在僧庐下听雨, 只用“鬓已星星也”点明如今岁月, 花白鬓发, 含蓄地表明愁苦满怀亦满头。 5.从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角度鉴赏。 (1) 对比角度的鉴赏。 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和如今愁苦满怀的对比, 构成了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就是“悲欢离合总无情”。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 心情愉悦的时候, 听雨是一件乐事, 增添美感。 情绪消沉的时候, 听雨便有了一种苦味, 益增愁思。 (2) 以实寓虚角度的鉴赏。 如写少年在歌楼听雨时, 只用“红烛昏罗帐”五个字写尽温馨、 欢怡和缠绵的情怀, 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红烛”“罗帐”和具有喜庆甜蜜气氛的 “昏”字组成一个境界, 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情景。 (3) 情景交融角度的鉴赏。如用江阔、云低和断雁 (孤雁) 构成背景, 渲染气氛, 突出在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湖的悲凉心境。
案例分析3:甲:《从军行七首 (其五) 》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乙:《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
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的不同描写手法。 鉴赏步骤:1.两首诗都是写夜战。 2.甲诗用了侧面描写。 它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 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 从侧面进行烘托, 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 3.乙诗用了细节描写。 比如写战袍, 只突出“金带连环”这一细节, 便显现出将士们的俊逸丰姿。 “冲”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情感。再如“缺”这一细节描写好, 用宝刀砍杀, 砍到缺了刀口, 其肉搏拼杀之烈, 战斗时间之长, 最后胜利夺得之不易, 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正是因为细节描写, 使得整首诗雄壮夺目, 激情飞扬。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古代诗歌, 虽然不一定要像古代散文那样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但大致的意思还是需要了解的。 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认识误区, 比如所考诗歌的主题一定是政治性的或社会性的, 或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或反映民生疾苦, 等等, 其实不少诗歌反映的是个人的生活意趣;作家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豪放派词人的词总体是豪放风格的, 但也会有个别或部分是婉约风格的。
三、鉴赏举隅
(一) 一首诗歌的鉴赏
1.字词的品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
鉴赏:对这首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是否用得好,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用得很好:“着一‘闹 ’字, 而境界全出。 ”也有人认为用得不好:“闹字极粗极俗。”字词的品评其实也是对炼字的评价。有人认为“闹”字用得粗俗, 是因为他只是从字的本身意思 “吵闹”这一层考量, 然而这里的“闹”并没有停留在“吵闹”这一层面, 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新的意义, “吵闹”看似纷扰无序, 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景象, 这是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 怎不让人喜悦高兴呢? 用一“闹”字, 把春花开放的无声姿态描摹成了有声音的活动, 春花在此仿佛有了知觉, 不仅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 而且引发了读者共鸣。 如此看来, 字词用得好不好, 一是所用字词是否贴切。 二是所用字词能否出新。 三是所用字词有无感染力。
2.语句的品评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
鉴赏:语句的品评实际上是对炼句的评价。 结尾三句“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使这首词成为名作, 其中的道理是:他人言愁, 或以山喻, 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 未抵闲愁一倍多”;或以水喻,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都只限于用一个比喻。“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却连设三个比喻, 而且这三个比喻, 又都不是单纯的事物如山如水, 而是复合的景色。“一川”:即满川;“烟草”:谓如烟那样茂盛的草, 满川像烟那样茂盛的草, 就是指多, 而且是多得没法数;“风絮”:风吹柳絮, 团团相逐, 也是多得没法数;“梅雨”:旧历四五月间, 梅子成熟时色黄, 其时多雨, 而且是蒙蒙细雨, 那雨点是多得不可能数得清的, 也是形容闲愁之多。
语句是否有新意, 通过比较就能感知。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 司空为优。”应该讲三人所写的诗句都很好, 司空曙这一联之所以“为优”, 只是比韦应物和白居易的诗句多了“雨”和“灯”, 大大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头盔。 这儿指士兵。
鉴赏:本词有用典也有对比。 “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把孙权与刘表的儿子刘琮作出比较之后, 称赞孙权的话。 孙权抗曹, 最终保卫了吴国;刘琮投曹, 结果为曹操所杀。 其实孙权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相比, 不知差了多少。 赞扬他, 只是因为他肯抵抗曹魏, 因此保住了江南小朝廷;赞扬他, 也是为了和辛弃疾所在时候的主政者比较, 如今的宋朝, 也占有东南半壁, 然而在当权者中, 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4.人物、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人物与语言风格)
《清平乐·晚春》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 ”
鉴赏: (1)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全词塑造了一个惜春人的形象, 痴情到春可问、可追和可同住, 简直到了忘我的地步。 “春归何处”, 爱春者在晚春时节, 见春色凋零, 春将过去, 因而茫然发问。 然而一找, 却没有一点向何处去的痕迹。找不到更着急, 于是痴情地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因为要唤取归来同住, 就更急于找春, 问黄鹂, 黄鹂的回答之声无解, 又被风吹到蔷薇花那儿去了, 蔷薇开了, 才知夏天来临, 春不可能回来了。 问春、找春与追春, 抒写了爱春人惜春的心情。 (2)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象, 把惜春之情和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如“问取黄鹂”, 设想新奇, “百啭”答而不解, 是以有答代无答。 “因风吹过蔷薇”, 引人看到蔷薇, 因看到蔷薇, 表示夏已来春不可回, 委婉而又含蓄。 语言典雅优美, 具有婉约的特质, 不同于作者那些豪放旷达之作, 意象之中, 充满了静穆而柔和的美感。
5.人物、线索、结构和风格等的品评 (结构)
“余尝谓柳子厚 ‘渔翁夜傍西岩宿’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一首, 末二句蛇足, 删作绝句乃佳。 东坡论此诗亦曰:‘末二句可不必。 ’” ([清]王士祯《分甘余话》)
鉴赏:柳宗元《渔翁》的诗末二句是否应该删除, 其实删与不删, 都是好诗。删, 人在景中淡出, 突出的是景, 景象的静穆之美意味深长。 不删, 景于渔翁眼中显现, 突出的是人, 景象之中蕴含着哲理, 嚼之余味不尽。
(二) 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1.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描写)
甲:《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乙:《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鉴赏:甲、乙两首诗选择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 甲诗从大处着眼, 诗的一开头, 就写出了辽阔的江南春色, 不是某处园林名胜, 仅限于一个角落, 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千里”江南的春天景色,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色调错综, 层次丰富, 具有立体感, 再加上掩映于迷蒙烟雨之中的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 使得这幅“江南春”的画面变得恢宏庞大。乙诗却是从细小的景物入手, 竹子、桃花、蒌蒿、芦苇及鸭子戏水显示了早春的到来, 特别是以鸭子对水暖的感知, 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气息。
2.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想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鉴赏: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甲: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现在变成了能了解诗人和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她能够并且愿意接受诗人的要求, 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人。 乙:想象诗人把朋友送上船后, 船已扬帆远去, 但他仍然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直至帆影逐渐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展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江春水, 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反衬)
甲《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乙《早梅》 (道源)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 影落野人家。 ”
鉴赏:甲诗中, “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 两首诗用了相同的反衬手法, 王安石诗以“凌寒”反衬梅花的“独自开”;道源诗则是以“万树寒无色”反衬“南枝独有花”。两首诗都意在说明梅花凌寒怒放, 笑傲霜雪的精神, 并有高洁的品格。
4.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结构)
甲:《[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一) 》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 金谷名园 (1) 起玉楼, 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 野花开暮春时候。 ”[注] (1) 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乙:《[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二) 》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2) 。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2)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鉴赏:甲曲的结尾一句“野花开暮春时候”, 看似写景, 实是抒情, 只是抒情比较含蓄, 它是全曲画龙点睛的一笔, 和“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两句相连, 旨在表明曾经代表穷奢极欲的阿房宫、金谷名园和隋堤, 如同他们的主人, 都已消亡, 留下的是发人深省的感慨。 乙曲的最后一句“读书人一声长叹”, 则是直接抒情, 接应“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两句, 是卒章显志, 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意思, 迸发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
5.意境的品评
甲:《送梧州王使君》 (张籍) “楚江亭上秋风起, 看发苍梧太守船。 千里同行从此别, 相逢又隔几多年。 ”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
鉴赏:前一首诗虽有景有情, 只是直叙情事, 缺乏意蕴, 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没有写出意境。 后一首诗通过江头春色, 杨花柳絮, 离亭宴饯, 暮霭风笛, 写出了离情别绪, 最后一句, 内涵丰富, 离别的伤魂, 各奔天涯的愁思, 漫长旅途的无边寂寞, 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 令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诗歌的形象美, 主要表现为意境美,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其次是意蕴深长, 启人遐思。
比较往往是要比较出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异, 可以大处着眼。 同, 则需小处着手。 既可以评判思想境界的高低, 又可以分辨艺术手法的优劣。
四、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 题目虽然不多, 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除了有关诗词曲的基本知识之外, 还包括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等的了解和运用, 所以在备考中, 要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作者。 如果作者是学生不太熟悉的, 一般来说,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等不会对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熟知的, 则应联系其生平和创作解读诗歌。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 因此他的作品, 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及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
二是审清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送别诗, 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这类词是怀古词, 常常表达忧国忧民和建功立业的主旨或是在昔盛今衰的对比之中借古讽今。
三是读懂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 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 对于这些注释, 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而应仔细阅读, 从中揣摩诗歌中隐含的信息,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评价诗歌做准备。 2003年高考语文 (全国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维的《过香积寺》, 其中两个注释, 一是“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座, 不生杂念;二是 “毒龙”:指世俗欲念。 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超脱世俗杂念, 向往清净隐居生活的内心思想。 2008年高考语文 (上海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其中对“寒食”作了注释:清明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如果说对寒食节有所了解的话, 就会对作品的寓意有正确分析和评价。 一般来说, 不到万不得已, 是不会有注释的, 因为注释是一种提示, 所以在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时候, 一定要用到注释中的内容。
四是弄清概念。 如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既有区分又有联系。 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运用的主要是后两种, 即描写与抒情。 描写的细分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和白描细描等;抒情的细分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 表现手法有很多,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有象征、烘托 (衬托) 、托物言志等, 大多时候, 描写与抒情的细分也当做是表现手法。
五是文字整理。 对于鉴赏题, 无论是说明理由还是分析评价, 文字不会超过百字, 但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叙述清楚颇为不易, 这里面应该注意的是, 首先是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 应整体把握, 联系全诗 (词曲) 评论, 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力求准确、合理和有理有据, 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术语表述要正确, 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其次是要透过一字一句, 揭示隐含在诗歌当中或背后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再次是抓住重点, 即抓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中的某一项或几项 (根据题目要求而定) 进行鉴赏。需要指出的是, 鉴赏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更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 (如果是课文中所学典故的运用, 则须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不作字面上的解释;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最后是文字组织应有条理性与逻辑性, 也就是能自圆其说。
综合说来, 诗歌赏鉴的重要几个方面是: (1) 琢磨重点字词。 (2) 读懂关键语句。 (3) 体味意境氛围。 (4) 理解情感主旨。 (5) 区分语言特点。 (6) 分析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摘要: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本文就诗歌鉴赏的常考对象、案例分析、鉴赏举隅和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应考策略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诗歌鉴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创造性心理活动,它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一心理活动过程是以文字为材料,因而需要有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性了解;第二,鉴赏者要深入文字体系本身去体验作家曾经体验过的感情;第三,既然鉴赏者要“感悟入情”,他们就不会完全冷漠地去审视诗歌,而往往是以作品形象为诱发物、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参照,这也是鉴赏过程的最高层面。
一、感知了解
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和对其他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样,感知是起始的第一步。感知了解是整个鉴赏过程的基础,也是全过程的开始。
首先看直觉感知。这是指作为主体的鉴赏者直接接触作为客体的诗歌而获得的感知。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常常是凭借直觉来把握事物。一千多年前,刘勰就曾指出:“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1]读者既然与作品拉开了漫长的时代距离,怎么去理解文本深层的东西?究其实,搭起两者桥梁的就是“文”。因此,对审美对象的欣赏,离不开直接性和整体性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常常是“顿悟”式的。当然,对诗歌作品进行直觉把握,鉴赏者无疑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2]这种审美能力主要靠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积累,也与悟性、天分、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
其二,理性感知。我们要鉴赏诗歌、要达到对诗歌较为理性的认识,文本内外有两个重要的参照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外部参照——背景。我们知道,鉴赏过程首先是对诗歌形象的接受过程。这里的接受,就是对作品全面、正确的理解。所以,在可能情况下,我们力求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基本乃至最大限度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其次是内部参照——用典。古人炼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历,于是他们能随意驱遣历史典故并且出神入化地熔铸于自己的作品中。试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颔联首句,诗人巧妙运用向秀思念好友嵇康的典故,由此发出感慨,说明在外二十三年,此番归来,恍若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以示悼念而已。颔联次句,化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事之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感情。如果不明用典、不知典意,我们对此联乃至全诗的理解势必大打折扣。
二、感悟入情
诗歌鉴赏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把玩。我们认为,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即使叙事诗亦如此),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的文体。诗歌传达思想感情的途径是创造意境。这里,意境是指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世界。通俗地讲,意境既是客观景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又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凝练的化身和抒发。意境构成的基本因素是情与景,它通过情景交融把鉴赏者引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曾言:“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4]清代学者王夫之也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5]体会意境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入景,一是入情。我国传统美学特别强调“入情”。《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6]陆机也认为:“诗缘情而绮靡。”[7]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8]所以,诗歌的情与景,即作者创造的第二自然,浸透了作者的情感;情由景发,景中含情,情景合一。我们要求“入情”,就是要沟通创作主体和鉴赏主体的情感,即让欣赏者为意境所激发的感情与诗歌寄托的情感相交流。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些方式大家并不陌生,在这里我想谈的是“情”的意识流呈现形式。
我们认为,诗歌中的意识流动大致相当于人的下意识活动,即自由联想,它表现的是一种心理时空。因此,诗人常常可以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9],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广阔丰富而灵动多变的艺术世界。诗圣杜甫诗中寄寓了浓厚的情结。在忧国忧民的诗作之外,也有思念家乡妻儿的作品。试看《月夜》一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着重抒写作者的心理活动,事件的叙述与场景的描绘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首联明写“今夜”,但地点却是鄜州;在异地,妻子闺中独看,看的却是“鄜州月”。颈联是对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望月愈久而思念愈深。而这些,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尾联表现希望,是作者心理流程的进一步呈现:既然妻子如此忧心忡忡,那自己也必然夜不能寐,更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各有泪痕,于是便希望在将来,他们将相依相伴,共看月色,“月华双照”而“泪痕始干”。在这里,我们既需要避开“虚写与实写”的传统说法,也不宜采用“回忆与想象”的一般说法,而是从“意识流”的角度去解说作品,揭示作品的内涵。
三、联想创造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是指由鉴赏对象(意象)所触发,在鉴赏者学问、修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诗歌鉴赏中的想象有两个层次,一是诗歌所创造的意象在鉴赏者心中的映现;另一种想象虽然也是由鉴赏对象生发出来的,却明显地离开了原来的诗境、诗情而有了新的拓展和发挥,而且这种拓展和发挥是自觉的。我们在此所谈的“艺术想象”主要是指第二种,即创造性联想。
作为鉴赏对象的古典诗歌,语言是精炼含蓄的,诗人们借助有限的文字和凝聚着诗人情感的独特意象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诠释。这样,在诗人们创造的第二自然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跳跃性、虚拟性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不确定性。这些特征一方面给鉴赏者带来困难和不变,另一方面,诗人的笔墨在诗情的跃动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就为鉴赏者提供了进行创造性联想(再创造)的更大可能性。
作为鉴赏客体的诗歌为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在鉴赏作品时,不仅要认识和反映客体的美的属性,更需要从作品中获得自我认识,通过自身生活经验的介入来确认自己的本质。所以,鉴赏主体在鉴赏活动中是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主要表现在鉴赏主体在接受和再现艺术形象的时候,充分调动自我的生活经验,运用想象、联想甚至幻想来丰富、补充被鉴赏的对象;甚至从读者特殊的需要出发,在形象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再创造出形象的新意,形成作品的新价值。
总之,诗歌鉴赏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它们是沟通主、客体的中介。正因为鉴赏主体在鉴赏活动中展开了联想的翅膀,才使形象的接受者转化成了形象的创造者,使物化在语言中的意象变成血肉丰富的“我”心中的意象,因此,读者在鉴赏诗歌过程中的二度创造才显得如此重要。读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站得高、看得远”的一般道理,而是体会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读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不能只简单领会作者惆怅中达观的人生态度,而更要借助诗句本身的描写赋予它新的含义,即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读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要体会部分与全部、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等耐人寻味的概念,更要将其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所有这些例子无不说明,鉴赏诗歌绝不是被动直观地反映对象,读者的再创造远远超出了原诗的情境之外。鉴赏活动的客体一方具有审美价值的基质,主体一方具有能动性的基质,于是,文本不变,鉴赏者的再创造却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动态的结构中,诗歌获得了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
注释: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知音[M].北京:中华书局,1986:P439.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3版:P168.
[3][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P968.
[4][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A].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品[C].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P340.
[5][清]王夫之.姜斋诗话[A].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品[C].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P644.
[6]毛诗序[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新1版:P30.
[7][晋]陆机.文赋[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新1版:P67.
[8]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34.
[9]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神思[M].北京:中华书局,1986:P248.
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大全 共收358位诗人的6657首诗
A.20世纪初-20年代
冰心 冯乃超 冯至 郭沫若 胡适 李金发 梁宗岱 刘半农 刘大白 刘延陵 鲁迅 穆木天 沈尹默 汪静之 王独清 王统照 闻一多 徐玉诺 徐志摩 俞平伯 朱自清 宗白华
B.20世纪30年代
阿垅 艾青 卞之琳 陈梦家 戴望舒 冯文炳 冯雪峰 光未然 何其芳 纪弦 金克木 李广田 林庚 林徽因 南星 覃子豪 施蛰存 田间 辛笛 徐迟 殷夫 臧克家 钟鼎文 朱湘 C.20世纪40年代
蔡其矫 陈敬容 杜运燮 杭约赫 罗寄一 绿原 牛汉 马逢华 穆旦 唐祈 唐湜 屠岸 王佐良 袁可嘉 曾卓 郑敏
D.20世纪50年代
昌耀 方思 郭小川 林亨泰 林泠 流沙河 罗门 洛夫 蓉子 邵燕祥 痖弦 杨唤 羊令野 余光中 张默 周梦蝶 E.20世纪60年代
白萩 方含 管管 黄翔 任洪渊 商禽 食指 辛郁 哑默 杨牧 叶维廉 张烨 郑愁予 F.20世纪70年代
北岛 多多 朵思 顾城 海上 胡宽 黄国彬 江河 梁小斌 林莽 刘自立 芒克 敻虹 舒婷 田晓青 严力 杨炼 依群 张错 G.20世纪80年代
柏桦 贝岭 车前子 陈德锦 陈东东 陈克华 大仙 丁当 二毛 傅天琳 海子 韩东 何小竹 黑大春 恒平柯平孔孚 李亚伟 廖亦武 林雪 零雨 陆忆敏 骆一禾 吕德安 孟浪 默默 南野 牛波 欧阳江河 秦巴子 清平沈奇 沈睿 石光华 宋琳 宋渠-宋炜 孙文波 唐亚平童蔚 万夏 王家新 王良和 王寅 王小妮 西川 席慕容 夏宇 潇潇 小海 小君 肖开愚 雪迪 杨克 杨黎 杨平伊蕾 于坚 于小韦 翟永明 张曙光 张枣 张真 赵野 郑单衣 钟鸣 周伦佑 H.20世纪90年代
十四、《幽居初夏》
1、写出了景物幽静,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闲适、怡然自得之乐。结尾两句抒怀,表达了 涛人志士空老,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幽情中有暗恨。
2、这首诗写幽居初夏景色。湖径胜处,野斜横斜,绿荫绕屋,水满、草深、鹭飞、蛙鸣,“箨龙” “木笔”生机盎然,景清幽,物安详.人闲适,确有陶渊明诗的恬静,白居易诗的明浅。但从结句抒发 的感情来看、,他的心境是不静的,他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他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坚韧执著的个 性特征。
四、边塞诗
———、1、登高菊
’
2、“见月两回圆”,点明了离家赴边的时间,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3、B
4、A
1、古(或:歌行)
2、风沙暗雨雪纷纷
表现战士戍边之艰辛痛苦。
3、对比(或:反讽)
4、这首诗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从不同角度来写边塞的开阔境界,高处:登山望烽火,低处:饮 马交河边,全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这首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战士的痛苦和激愤。如“公主琵琶幽怨多”,“胡雁哀鸣夜夜飞,胡 儿眼泪双双落”,都是侧面描写。
二二:,1、古
近
2、羌笛何须怨杨柳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句点出了地点和描写了环境,不仅写出了天山云海 的恢弘气势,也让征人勾起了思归的心绪。
3、《关山月》从征人和思妇两个角度、虚实结合来抒写思念之苦之切,而《陇西行》中,把“无定 河边骨”与“深闺梦里人”联系起来,对比强烈,震撼人心,有力地表现了连年边塞征战给人民带来深 重苦难。
四、1、D(这里的“穿”是“破”的意思)
2、“其二”以景句结尾,以景结情,充满无限边愁,言尽而意无穷。“其四”则直抒胸臆,抒发了 将士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3、A秦时明月汉时关B镜中衰鬓已先白C雪上空留马行处D落日照大旗
五、1、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暗示这地方荒凉至极,也流露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3、“一杯”与“万里”相对比,表达了将士们深深的思乡之愁,一杯浊酒怎销得了这浓重的乡愁?
4、刻
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而壮志未酬的愁苦。
六、1、点明时间,渲染悲凉气氛。
2、“更”.表明刚才已经愁苦万端,而此刻则愁上加愁无边无际了。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虚写,都从对方思念写。
七、1、A明月来相照B月出惊山鸟C江南江北送君归D雪尽马蹄轻
2、D
3、“直”,写孤烟之高,“圆”,言落日只低,这样在广阔的背景下,写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色。
八、1、B
2、这两首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和主旨基本相同。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来渲染悲凉的 气氛,思乡之愁;前者写闻笛,后者闻笳,这也相似。当然,从结句看,后一首在抒发感情上更明显些。
九、1、D(应是正面描写)
2、《塞下曲》运用大量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的关心。《听晓角》寓情 于景,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诗人的愁苦。
3、A明月来相照B胡儿十岁能骑马
C长风破浪会有时D只是当然已惘然
十、1、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
2、B
3、这首诗通过对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环境的衬托等,塑造了一位投笔从戎出塞征战的书生,可谓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4、A五千仞岳上摩天B家祭无忘告乃翁C愿将腰下剑D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1、边塞的艰苦。
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土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 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十二、1、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F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 的悲愤。
2、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 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 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3、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
十三、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4、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十四、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 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3、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五、送别诗
—、1、一字师
2、A
3、看似淡淡点出各自的行程,但正是从两人的行程可见相距迢迢、天各一方,自然深含离别之愁;
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言尽意无穷。
二、1、B
2、一般的送别诗总是写离别时的无限愁绪,而这首诗却是写别后之情。本诗写景叙事相结合,以
景结情。又,以“红叶青山”之“乐景”
反衬离别之苦。
3、A天涯若比邻B莫愁前路无知己C西出阳关无故人
D洛阳亲友如相问
三、1、鸿雁
砧声
2、父辈送子似的牵肠挂肚和谆谆嘱咐。
3、D
四、1、A芳草萋萋鹦鹉洲B对饮成三人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D天然去雕饰
2、B
3、《送友人》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诗人的离愁,末句(“萧
萧班马鸣”)以马写人,更表达了这浓浓的离愁别绪。《送友人人蜀》则运用想象,描写友人一路行程的 环境,为他分忧、为他劝勉,表达了诗人的绵绵情意,末句还还寄托了自己人京后政治上的不得志。
五、1、C
2、这两首送别诗都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与友人分别时的留连不舍,充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但诗中流露的感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前首虽含离情别绪,但并无伤感,还流露着诗人欢快的情绪,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后一首则满含离别的伤感,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孤寂感。另外,前者充满诗情画意,则侧重借景抒情。
3、A天涯共此时B不尽长江滚滚来C雪上空留马行处D替人垂泪到天明
六、1、耆卿三变北宋
2、寒蝉长亭杨柳残月
3、C
4、B
七、1、幼安苏辛豪放
2、拟人赋予水、风以“无情”,而以水、风的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从而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
氛。
3、C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忧国的深情、抱国的夙愿和对友人情谊、衷心的祝愿,可谓委婉曲折、含蓄
隽永。词人通过想象,写景,运用拟人手法来抒发分别时的情感。又借用典故(“莼鲈”),想象友人与
儿女团聚,表达对他的祝愿,也抒发自己的感慨。下片的主体部分也是通过词人的想象来抒发情感。
八、1、词人把送别时所见之景(山、水)比成眉和眼而使之成为有情物,这样就非常巧妙而形象地表
达了浓浓的离愁别绪。而“眉眼盈盈”一方面指友人所去之地,另一方面也指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充分表现出一中含蓄的美。
2、这样词人把分别时的愁苦更加深切的表现出来。
3、寄托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愿友人与春光同在。
九、1、万里霜
西风
长虹
亭西风雪
2、那样会使人在孤身天涯的自伤中,更增添故乡渐行渐远、一去难返的无边悲伤。
3、第一首,诗人通过想象,描写“鱼海”的苍凉景色,用“休望”这种看似无理的劝慰,抒写友
人肠断天涯的伤感。第二首,则通过江南长亭相送的实景描写,借景抒情,借对比惊心的问语,抒写离
别之苦。
4、A更行更远还生B芳草萋萋鹦鹉洲C春草生兮萋萋D春风吹又生
十、1、(1)唐伯玉
陈拾遗
登幽州台歌
(2)希望友人建功立业扬名塞外的美好祝愿。
(3)1“洛阳道”之遥远。②对友人的思念绵绵不尽。
2、B
3、《送魏大从军》主要运用典故来希望友人为国效力,名扬塞外,全诗洋溢着一种豪情和悲壮慷慨
之气。《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则从别宴的场面、场景写起,借用琴声,抒写友情,最后由实写转
向虚写,表达深深的离别之情,整首诗感情深沉,“清澈宁静,哀而不伤、回味无穷”。
十一、1、C
2、A
十二、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
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十三、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十四、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
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思乡诗
一、《月夜》
1、子美少陵野老
2、A
3、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的奇特,从对方写起。写此诗时,诗人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的长
安,在长安,他望月思家、思念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但他不从长安月写起,而是想象鄜州月下妻子思他
的情景,以儿女小不解忆,反衬妻子的独忆,以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来突出妻子望月之久而忆念之深,通过妻子对自己的思忆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二、《雨夜寄北》
1、杜牧小李杜
2、这首诗本来是要表达自己眼前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但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表达自己眼前的 愁苦,而是通过想象将来与妻子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切。未来的乐反衬了今夜的苦,而今夜的愁 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乐,所以此话虽明白如话,却曲折、温婉、含蓄隽永。
三、《邯郸冬至夜思家》
1、七绝七律
2、这两首诗都是写羁旅飘泊在外,逢佳节思乡的情景,只是白诗写的是客中度冬至而思家,而黄
诗则是客中逢除夕而思家,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结尾处,皆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描写了家里的人对自己
的思念情景,在空间上来了一个大的跳跃,表现自己对家里的思念之切。
四、《除夕夜》
1、诗人在除夕之夜客居他乡,远离亲人,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不觉触景生情,凄惨
难眠。
2、诗人本是要抒发自己在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他却不写自己,而是写故乡的亲人对自
己的深深思念牵挂之情,这样就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的感情完美地表现出来,而语言上却显
得婉委含蓄。
五、《恨别》
1、诗史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对故国、骨肉亲人的怀念,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情怀。
2、C
六、《寒食寄家师诸弟》
1、空想
2、第三句直抒胸臆,其他三句皆是写景,第一句写雨中空斋,第二句写江上流莺,第四句杜陵草
青,这些都是因第三句而生。反之,第三句的抒情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3、结句写景,但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诗人对诸弟、故
园的怀念之情,诗人对人与地的怀念俱在写景中。
七、《逢人京使》
1、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分别用了一个细节描写。岑参是与自己远赴西域,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一天他忽然迎面碰到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就想请他捎封家信回京,但是走马
相逢,没有纸笔,那么就请你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去吧,这个细节把行者匆匆的情景,对帝京、故园
的思恋而又“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雄心都表现出来了。张籍的诗剪取了家书就要发出的一个细节,“复
恐”写尽了写信人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动作,更表现了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对
家人的深切思念,细节的真实形象生动,更有力地表达的情感。
八、《渡江汉》
1、不可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改为“近乡情更却,急欲问来人。”因为作者被贬岭外,又
长期接不到家人的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不幸。所以渡
过汉江,“近乡”后,更担心碰到熟人,粉碎长期来梦寐以求与家人团聚的梦想,所以“情更怯”“不敢
问”。
九、《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子厚柳柳州古文运动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用了一个奇特的设想,陆诗说“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
枝梅花之前就有个放翁呢?”其逸兴遄飞,对梅花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淋漓尽致
的表现,且格调极高。而柳宗元的诗是写诗人被谪居岭南,万里投荒,羁情凄凄,愁思郁郁,他要使自
己化身千亿,站在峰头望故乡。
·
十、《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旅次
2、从写景角度看,它从视觉、听觉,绘声绘形,传神逼真。鹤从高空向孤岛盘旋而下,著一“盘”
字;蝉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用一“曳”字,别致而传神,而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以鹤、蝉自喻,鹤脱俗而蝉清高,一个“投孤屿”一个‘‘过别枝”,是说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
异地依人,他乡作客,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十一、《思乡》
1、两诗皆是思乡之作,只是李德裕诗有浓厚的迁谪之意,而李觏的诗只是抒写了落日黄昏游子浓
郁的乡思。在写法上,《思乡》一开始以衬托的手法,极写故乡的遥远。而三、四句写诗人凝视碧山的 所见所感,“已恨碧山”阻隔了故乡,而“碧山还被”苍茫的暮云所遮,唤起了一种凝重的情绪。而《登》 诗的一二两句也是极写帝京之遥远,以鸟飞衬托,夸张中有浓厚的抒情因素。
三四两句写自己思归不得,是因为这里的“青山”“留人住”“百匝千遭”的群山围住自己,使自己 无法走出去,由此意象让人联想到政敌的四面环伺,重重包围,情调深沉而悲凉。
十二、《客怀》
1、C
2、甲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他急切盼望见到亲人、故人,但亲人都毫无信息,更是愁上加愁,倚 楼远眺,不见彩筏,空闻雁声,漂泊天涯的孤客愁何以堪。而乙诗最后两句离开了前三联的思路,独辟 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想吴中的家,而联想到吴中的家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照,更显出千里客居者的孤 独与苦闷。
十三、《踏莎行》
1、写初春景象和“行人”的离愁别恨。写“行人”的妻子凭栏远眺,思念“行人”愁思绵绵。
2、上阕是实写,写“行人”在早春愈行愈远,而思乡之愁也愈行愈浓,而下阕是虚写,写“行人” 的妻子在家凭栏远眺,思念丈夫。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把离愁别恨抒发的淋漓尽致。
七、怀远诗
一、《春梦》
1、从这首诗总的来看,美人应指的是男人,诗人模拟女性之口抒发对离别爱侣的思念之情,因洞 房的春风而感到季节的变换,而引起感情的波动,表现了女子的细腻感情,而美人在湘江之遥。一般来 说,在古代男人为了功名或为了谋生,外出远离是常见之事。
2、在枕上只片刻工夫,在梦中已走完了到江南的数千里了,用“片刻”和“数千里”对比,既写 出了梦中的迷离虚恍,也暗示了平日的深情密意,也就是说以时间的速度与空间的广度的对比,写出感 情上强度与深度。
二、《大末怀李白》
1、D
2、应该指屈原。这一联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屈原自沉殉国,满腔怨恨,虽死犹生;而李白一心思平定安史之乱,一清中原,反而遭受获罪远谪,当然也是满腔怨恨,两人千载同怨,李白一定作诗相赠 以寄情,表现两人的“心有灵犀”。
三、《酬乐天频梦微之》
1、微之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白居易的诗记梦抒发念旧之情,元稹则以不曾人梦写凄苦之情;白诗用人梦写苦思,写人之常 情;元诗则用不能人梦,写人之至情,他把不能人梦的原因作了离奇的解释,梦想见你,但近来我的身 心被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可见心境更凄苦。
四、《沙丘城下寄杜甫》
1、应是五古:虽然句数、字数,押韵似近体诗中的五律,但格律却不严格,别说平仄,中间的两 联也不对仗,所以不是五律诗。
2、第一二两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颇有几分对自己闲居乏味生活的恼恨与自责。三四句描绘客 观环境,对诗人来说,似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也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 萧瑟的秋天,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愁思难排,只好借酒浇愁,借歌忘忧,但又“不可解”“空 复情”,这样就逼出了“思君若纹汶水,浩荡寄南征”,可见前六句处处写“我”,却字字思君。
3、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平沙莽莽黄入天
④吾辈岂是蓬蒿人,五、《江楼感旧》
.
1、B E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休裁上,两诗都是 七言绝句,在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而且都流露了物是 人非的感伤,在写法上,都是拿去年与今年相比,而且三四句都点明了题旨,升华了意境。
3、①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
②老病有孤舟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六、《白河南经乱》
1、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失业,天各一方,回首战后家园,一片寥落凄凉,破败的故舍虽在,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中。
2、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形影 孤吊;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如深秋中断了根的蓬草,在萧瑟的秋风中,飘泊无定。而且以吊影分飞,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了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凄苦。
3、尾联写诗人自己在飘零凄苦中夜难成寐,举首望明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些飘散在各地的兄 弟姐妹们大概和自己一样望月思乡而潸然泪垂吧,流散在五处深思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而苏轼 是因在中秋思弟而不能团圆,故退一步想,只要人好好地活着,即使相隔千里,也共一轮明月,两人都 是望月思亲。
4、①辨才须待七年期白《放言五首之三》
②居人思客客思家白《望驿台》
③犹抱琵琶半遮面白《琵琶行》
④此时无声胜有声白《琵琶行》
七、《怀良人》
1、社会**,农村经济破产。农村的壮汉不是被迫外出谋生,就是被征调前方打仗,长期不能归,剩下妇人和老弱,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诗中的贫妇头发散乱,插的是荆条发钗,衣裙还是当年出嫁时,穷的实在少见。,八、《长相思》
月光皎洁,这位闺中少妇仍倚楼眺望,她身在妆楼,却思随流水,念远人而不得见,欲望穿秋水,成就了一副剪影式的画幅。
九、《一剪梅》
1、首句环境描写,“红藕香残”,“玉簟秋”,透出冷落寂寞,接着假想丈夫在家,——同划船多好,于是上西楼,见回雁,望明月,计算丈夫离开的日子。“花自飘零水自流”移情于物,又回到现实“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设想丈夫也在思念,夫妻合写,这是怎样的愁情呢?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 上一下,用平常的字表现新奇的意境,似千万种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韩诗的上句以描写的方式写出了于桃李烂漫的季春,见景而相思,而李清照是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已推想丈夫,深知这种相思是双方的,以见两心相印。从时间上讲,韩在前是唐代 诗人,而李清照这两句词也有可能从韩诗化出,但一经化出,就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裂 的,又是合一的,是两情的分合深化,其分合表现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 “思”而化为“愁”。
十、《醉花阴》
1、易安婉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首先妙在以菊花之“瘦”比人之瘦,其次妙在这三句共同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远的意 境:“帘卷西风”为“人比黄花瘦”作了环境渲染,使人联想到一幅西风菊瘦,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 叹怜花白怜的图画。三妙在这三句又与这首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例如:“莫道不消魂’’因而 “东篱把酒”。
3、①应是绿肥红瘦
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③星河欲转千帆舞
④到黄昏,点点滴滴
十一、《望江南》
1、飞卿绮丽浓郁词藻华丽花间
2、两种说法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去掉”说主要是从诗词的含蓄以写景结,寄不尽之意于 言外,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高潮”说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认为前几句描写尽了思妇的形象与动态。倚楼眺望前精心梳妆修 饰,“过尽”四字写出船只之多,暗写思妇眺望之久,然而“皆不是”,陡转,只见思妇失望之深,“斜
晖”句景中透情,更衬托思妇满怀愁思,后五字直接抒情,作了点睛之笔,将情感推向高潮,然后嘎然
而止。
十二、《永遇乐》
1、子瞻东坡居七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这首问是怀人之作,表达作者对孙巨源的怀念之情。但作者不从自己一方落笔,而是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辞,有人有己,扑朔迷离,上片从设想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写
在景疏楼上饯别时的“明月如水”;接下来写明月有情,“随人千里”,然后写别来三度月圆,旅途孤单,唯有明月相共。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写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怀人之思,写
孙巨源越深思,越真切,则衬托自己对孙巨源思念的越强烈,越深沉。
4、(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应似飞鸿踏雪泥(3)姓名粗记可以休(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
水如天
十三、《点绛唇》
1、C
2、这首怀人念远之作,由思者听歌而至人梦,由梦中寻觅而对月怀人。结句写景,是在思远者问
花无语,寻觅无着之后,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而明月也失去它固有的i匕辉,似
乎已随那人已去,而结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仿佛置人于一个广袤而暗淡的天地间,想见思者那悲
凉而空虚的情感。
3、这主要表现在词中对梦境的描写中,梦境中的景物选择了“梦云”“烟树”写花而无语,状月而
不皎,即使是春天的“江南路”也以“依约”限制,画面不见浓笔重彩,显得清空,疏淡。
十四、1、散曲元杂剧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略。
八、咏史诗
一、《乌栖曲》
1、吴王昼夜相继的荒淫,醉生梦死的生活。象征(或隐寓)吴国即将走向没落的趋势。借吴王荒
淫来托讽唐玄宗沉迷声色不理朝政一事;或警醒唐玄宗如果一味沉湎声色,必将导致朝廷灭亡。
2、结尾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一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喟叹,二是诗人对沉湎声色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长此以往,将乐失国亡,单独的奇句出现,更突出以上
的作用。
二、《燕昭王》等
1、借古讽今,寄慨抒怀,怀才不遇
2、生不逢时,未遇明主,因而英雄无用武之地
3、陈子昂的诗将情感留于叙述描写中,显得更加含蓄而深沉,字面上似乎是以平淡无奇的语言写
自己“登碣石馆”“望黄金台”,然后看到的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一片荒芜,黄金台不见了。
燕昭王不见了,结尾又写到自己览古归营,其实细读便感到诗人对古人的无限向往,对现今世路坎坷的 深沉感慨。
李白的诗还有一些直接抒情的诗句子,如“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对不重贤士的现实表示强
烈的不满,结尾两句借田饶“臣将去君,黄鹄举矣”的典故,表明自己将远走高飞,别谋出路的愤慨之
情。
三、《过华清官》等
:
1、同:两首都是咏史诗,所咏题材相同;异:写法不同:甲诗通过描写送荔枝一事来讽刺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而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另外,甲 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而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
清官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再次,甲诗讽刺了唐玄宗的淫乐误国;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
历史的深思。
四、《赤壁》
1、不赞成。因为那样一改,虽然平仄,韵脚全合,但违背了诗歌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的原则。诗
的最后两句虽是评论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但诗人并未空乏说教,而是付诸形象,从反面假设:如果这
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东吴的两位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用形象思维观察生
活,别{小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铜雀春深”这一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正是作者艺
术处理上的匠心独特之处。
2、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隔江犹唱后庭花
五、《蜀相》
1、D
2、萋萋碧草无人欣赏,呖呖黄鹂无人聆听,突出表现了武侯祠庙的荒凉之境和诗人自己难言的寂
寞之情。
3、①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
②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③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六、《西施》
1、七绝西施与吴王越王的故事为题材
2、D
3、C三、四两句字面上的意思是批评勾践只送一个美女便赚一个吴国,其实这是故用曲笔,指桑
骂槐,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洋溢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发人深思。
七、《石头城》
1、刘禹锡的诗石头城在沉寂的群山中,在凉意的潮声中,在朦胧的月夜里,写尽了故国的没落荒
凉。诗中只见山水明月,而六朝繁华俱无,所以,诗中句句写景句句融情,表现诗人对故国萧条,人
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刘翰的诗也是融情于景的典范,草满吴宫,而且“绿”到台城,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明月夜空,声
声雁啼,仿佛融为一体,在诉说着六朝衰败后的沉寂凄凉。
2、①天翻地覆慨而慷②飞入寻常百姓家③王睿楼船下益州《西塞山怀古》。
八、《长沙过贾谊宅》
1、A.第三句写孝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以至于“夜半前席”,但是,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
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是什么样的“求贤”,这种“求贤”对于贤者意味着什么!似刺文帝,而
作者所处的晚唐又何尝不是这样!显然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讽刺晚唐的统治者,同时又赋予诗人怀才不
遇的感慨。
九、《蜀先主庙》
1、梦得,狂放
2、叱咤风云振兴汉室的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对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荒唐的警告。
十、《岳鄂王墓》
1、这首诗是作者瞻仰岳飞墓时所作,抒发了对南宋名将极为沉痛的哀悼之情。对南宋君臣苟且偷
安的政策表示强烈的愤慨。
2、一是寓情于景。首联写岳飞墓前的荒凉之景,寓作者伤痛之情。
二是运用对比手法。颔联、颈联用对比手法写南宋君臣的倒行逆施和由此产生的恶果,显示作者的 谴责愤恨之情。三是语言平易。咏古怀人之作往往喜用典,而此诗则用平实浅易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
十一、《台城》
1、同意。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想六朝旧事。六朝繁华,恍如春梦,如此盛衰命运使诗人自然联
想到当时风雨飘摇的唐王朝。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已全面走向衰败,昔日的繁华不再。诗人怀
古伤今,不无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十二、《姑苏怀古》
1、七绝宫调
曲牌
2、怅
怨
3、《姑苏怀古》一二两句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4、淡蓝色的天幕上群星璀璨,仰望苍穹,白云飞动,刹那时云消天开;俯视江中,江水澄澈,星
空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拂动,一片波光。夜深了,白鹭在沙滩上安睡,美极了。
九、哲理诗
———、1、唐
陋室铭
《乌衣巷》《竹枝词》
2、不畏险恶坚强乐观
3、由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大比喻又套小比喻,这样就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 富审美价值。
4、比如,经过艰苦的努力,总会成功。一个人应该不畏困难坚强乐观,胜利终会属于你。
5、D
1、子瞻东坡居士
宋
唐宋八大家
2、由于态度、角度等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往往置身其中反而不能客观清醒的认识问题。
4、A柳暗花明又一村B毕竟东流去C夕阳无限好D更上一层楼。
二二二,1、C
2、D
四、1、宋
万紫千红总是春
2、A(“渠”的意思是“他”,这里指“方塘”)
3、言之成理即可。
五、1、在立意谋篇用字用语上仔细斟酌,反复推敲
2、写诗的诀窍、密要。
3、A则孤陋而寡闻B不豫则废C靡不有初
D向阳花木易为春
六、1、乐天香山居士
元稹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对某一人、事,要历史地、全面地观察、思考,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看法。例子略。
3、本诗行文曲折有致,起笔引人人胜。运用多种典型事例,有正有反,形象地来说明道理。
4、A在地愿为连理枝
B此时无声胜有声C、一道残阳铺水中
D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1、初长的幼竹
本诗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课件加点的多少取决于课件的稀缺程度和制作质量
新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等新课标原创课件:视课件质量和稀缺程度,加20到50点,而像《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现当代诗歌散文鉴赏》《语言文字应用》《论语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等选修课课件更可以从重从快加点。
转发课件:视课件质量和稀缺程度,加10到30点
如果该课件是本站从未收录过的新教材课件,视制作质量,加30到60点
上传本站已经大量收录的课件(指总数在30个以上的),最多10点
特别提醒:原则上,我们不再接受总数已经超过50个的课件,除非的确做得特别好
如果“课件简介”特别详细,可以多加5点;如果上传者把课件和教案或说课材料打包在一起上传,可以多加10点
◆会员一次注册,终生有效!
◆没能通过审查的课件,一律删除,删除原因请见::/ftp/dellist.php
◆收费会员加点方法详见:/help.htm
追溯这种变革, 首先应该拈出的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是他自传式的大型组诗, 共有七绝三百一十五首。这些诗题材相对广泛, 但自叙身世、抒发胸怀的主题却始终如一。它是继宋人刘子翚、汪元量之后对这一诗歌体式的发展, 在近代下开了姚燮《南辕杂诗》、《八怀诗》、贝青乔《咄咄吟》、黄遵宪《己亥杂诗》的先河。可以看到, 由于表达大量内容的需要, 旧的“划艇似的”五七言诗已显得左支右绌, 力难胜任, 而这大量的内容, 正是新时代的产物。
真正体现近代组诗面貌的, 是贝青乔的《咄咄吟》。《咄咄吟》全诗共一百二十首, 每首诗“自具独立性”, 写他随奕经“东征”时“军旅之中听睹所及”的“咄咄”怪事一桩, 而全诗指意明确, 每首诗都是“同一主题的组成部分”, 目标直指清军中的腐败昏庸。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组诗”, 它在近代出现, 恰好就印证了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适应内容的关系:五、七言近体诗律诗每首八句, 绝句才四句, 这样短小的形式要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势必捉襟见肘, 而“组诗”以“拖船的方式”正好解决了单个“划艇”难以负载的“吨位”问题。
面对同一个诗歌如何承载更多内容的问题, 另一些诗人的尝试是写作长诗 (以扩大容量) 。中国古代不乏长诗, 如《孔雀东南飞》、“长庆体”、“梅村体”等, 但没有如古希腊《荷马史诗》般的长篇巨制, 这和旧体诗采用文言, 有格律限制以及“求雅”有关, 如:有些事物名词、口语对白不易入诗;起承转合、情节“过场”殊难剪裁, 等等。近代长诗虽未能脱此定律, 但数量明显增多, 这是个不容回避的现象。例如金和的《兰陵女儿行》, 全诗1522字, 姚燮的《畲文学 (梅) 听屠生说马僧事……属余同作为制椎埋篇一章》1737字, 《双鸩篇》1795字, 篇幅都可与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相颉颃 (后者1765) 。朱琦的《感事》、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黄遵宪《锡兰岛卧佛》都是一代的名作, 他如龚自珍《汉朝儒生行》, 丘逢甲《欧冶子歌》, 许南英《和杜鹃醉歌行原韵》, 胡南溟《七鲲观潮行》, 许梦青《大水行》, 也都是长篇的佳构。在姚燮的《复庄诗问》中, 四五百字以上的长诗不但数量甚多, 而且往往显示出了写作的纯熟技艺, 如《渡黄婆洋观日入日出歌》、《扬帆过鳖子门》、《夜度句龙山》、《官湖醉歌示同行诸子》、《夏夜壶园饮饯长歌》、《辽女词》、《作歌赠韩 (式梧) 》、《惜湘奴》、《偕同人饮天桥酒楼醉歌》、《秋夜席上听女伶王双双琵琶赠以长句》、《别家三十六韵》等, 都各具艺术特色。另一位善写长诗的诗人是金和, 他曾经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 “兵刃死亡, 非徒闻见而已, 盖身亲之, 因而他的诗歌内容、思想倾向非常复杂。也正因为此, 他写有多首长篇叙事诗便变得容易理解。《兰陵女儿行》、《烈女行纪黄婉梨事》、《断指生歌》是金和长诗的著名篇什。
习惯上的诗是以齐言为常规的, 在五、七言的歌行里夹入一些杂言句, 读起来往往给人一种突破陈式, 托古创新的感觉。除开求新求异的刻意理念, 杂言句的运用确实能开诗歌叙事的方便之门:一, 挣脱齐言束缚的散文句式更利于模仿口语;二, 杂言句容易将日常名词、称呼等引入诗中, 而这也就更利于叙事, 如《兰陵女儿行》“女公子既世家裔”、“惟女公子为仙为佛为天人”, “女公子”在诗律齐严的格式中, 就很难引入;三, 场景、事件的衔接处本来不富诗意, 却又是叙事所必需, 而五言七言又交代不清, 倘勉为其难地为铸句词, 虽中节中拍, 吟诵起来, 却未免诗味不浓, 杂言句的运用则可迅速“过场”, 把行文导向叙事。当然, 诗歌形式上的这种变化, 根本地是日益纷繁的社会内容使然:正是近代厚重的社会内容, 使得诗歌形式必然要突破齐言的束缚, 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近代不专守“齐言”的倾向, 在许多进步诗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反映, 虽仍属暗流潜涡, 却已经不可小视之。龚自珍有《能令公少年行》, 算近代第一人, 而梁启超、黄遵宪为其大纛, 特别是黄遵宪, 明确提出过这方面的主张, 倡议取法弹词和粤讴, “当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 或三或九, 或七或五, 或长或短”, 并写下了梁启超称作“读此诗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的《出军歌》、《军中歌》、《旅军歌》等作品。在他的影响下, 南社的柳亚子、马君武和高旭都写过一些句式较自由的诗作, 至于柳亚子, “五四”以后还作过关于新诗形式更深刻的探索。梁启超和黄遵宪本来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志未酬》、《去国行》、《举国皆吾敌》、《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 句式参差不齐, 而《雷庵行》一首, 郭延礼先生甚至有“‘新派诗’中最自由、最解放”的评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易顺鼎和秋瑾。易诗“鼎革后作, 率多游戏”, 似已成定论, 姑且不议。秋瑾诗如“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 铁聚六洲。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 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 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宝刀歌》) , 起伏错落, 已很接近十足味道的现代诗。众所周知, 秋瑾是晚清的职业革命家, 其诗作成就亦自不菲, 但她是否带着自觉的诗学态度创作这类诗歌, 或者说她是否有明确的变革旧诗的意识, 这似乎尚需进一步研究。我们把易顺鼎和她放在一起, 是试图通过模糊逻辑重点指出近代晚期有肆意践踏齐言句式的倾向——要知道, 诗歌形式的这种冒险, 步子跨大点, 很有可能抢在“新文化运动”之前, 从旧诗的模子里自行胎育出新诗来。
近代诗歌形式中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通俗化。通俗化之途径不外乎二, 一是以“流俗语”入诗, “我手写我口” (黄遵宪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适应通俗宣传的需要, 兴起了一个歌词创作运动, 诗歌的形式逐渐向白话诗靠近。上文提及的黄遵宪的《军歌》, 即是这种倾向的典范, 而梁启超还“推崇《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歌词为‘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 表现了诗歌形式变革的强有力的趋向”。
通俗化的另一个途径, 就是作者本人为所作诗歌加注。我们知道,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 为了提高诗歌的艺术, 要对语言进行剪裁和熔炼, 而它晦涩的消极方面, 一半也是因为“要在格律的范围内把可以省略的次要成分砍掉”;另一方面, 诗人往往即事即景, 断想随来, 俯拾即是, “写作时思绪纵横, 不受拘牵”。但对于读者, 这有时却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困难。
在近代, 要求诗歌形式变革声势最大, 口号最响的是“诗界革命派”。“诗界革命”由梁启超于1899年正式提出的。在这面大旗下, 云集了像康有为、谭嗣同、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丘逢甲等一大批进步诗人。所谓“诗界革命”, 是提倡用反映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新诗歌, 取代旧诗歌。新诗歌的特点是“第一要新意境, 第二要新语句, 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然后成其为诗”。这里所说的“新意境”指新的内容, 而“新语句”, 则显然属于形式的范畴。
西化的名词, 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诗界革命派”形式探索的另一个成就是黄遵宪所倡的“新体诗” (“杂歌谣”) , 这种诗体句式自由、语言通俗, 极富有创新意义。但总地看来, “诗界革命”和前述种种变革一样, 变化都限于旧诗体的基本框架内, 其诗格局的改变, 大致仅类于女子之淡淡地修了一下眉。
事实上, 近代诗歌对旧形式的改造都有这个“浅层次”的特点:难于抛舍和背叛, 终于无以致达形式的彻底颠覆, 而所有的努力, 就仿佛人在岸上, 扶着老柳, 小心地侧身、伸足, 用足尖蘸点儿水, 却不敢纵情投入水中, 酣畅地游他一回。
回头再来评价“诗界革命派”的意义, 有一点是, 它第一次从诗歌的形式方面 (“新语句”) , 清醒觉察了旧体诗 (表现新内容) 之局限, 并且形诸文字, 正式提出了诗歌变革的口号——“支那非有诗界革命, 则诗运殆将绝。虽然, 诗运无绝之时也, 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 而哥仑布、玛赛朗之出世, 必不远矣。”
摘要:内容决定形式。近代复杂的社会内容是诗歌中一些形式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近代诗歌对形式的改造, 共性是“浅层次的”, 变化只限于旧诗体的基本框架内。本文列举并分析了“组诗”、“长诗”、“句式自由化”、“通俗化”以及“新名词入诗”等现象, 认为“诗界革命”喊出的“革命”一词, 是近代以来诗歌形式上一系列变化的合乎情理的归结。
关键词:近代诗歌,内容,形式,诗界革命
参考文献
[1]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9月第1版
[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诗歌中动词,对诗歌的表现,可分为三个层次:首为表现动态,第二为体现并强调变化过程,第三为深刻反映思想内容。
先说表现动态。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十分传神,即“拳”和“退”。“拳”字形象地表现出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写出了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特别的是,若非天空之“阔”,便形不成飞鸿“退”姿。飞鸿言“退”,所表现的不是飞鸿之“飞”,而是天空之“阔”。一“拳”一“退”,则构成了江畔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动词而表现动态,本为题中应有之事。然而诗词中动词之功效非特为表现动态而已,它还能表现变化过程,把一个平面的画面变成一个立体的动态过程。
以蒋捷《一剪梅》中的“红”“绿”为例。
一剪梅 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的“红”“绿”本为颜色类形容词,妙就妙在此处,其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是活用为形容词的动词。用使动用法的翻译方式,则可翻译为“使樱桃红了,使芭蕉绿了”。此番意思,则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形容词作动词用的妙处则在既有形容词的鲜明形态特征,同时又有动态的变化过程。读到这一句话时,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渐变的影视画面,樱桃的绿色渐渐洇散开去,遂出现一点淡红,淡红由渐次凝聚,最终聚焦为鲜红。芭蕉叶则由鹅黄的细小芽尖渐渐粗肥宽大,而至成为深绿的大伞。时光,就在颜色路径踮着脚尖轻悄溜走。
而这,不过两个“着色的动词”!
平面图画,立体动态,也都还不足以说尽动词在诗歌中的功效,一个动词最高的效果是,不仅要有图有态,还要有情。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欲别频啼四五声”中一“啼”字,不仅写出黄莺啼叫之声,啼叫之态,同时也写出黄莺依依不舍之情,而这还仅仅是表象!最终作者要表现的是啼叫声中作者闻声黯然凄然之情。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飘”的不仅是边塞飞雪,同时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近乎漫画效果的旅人眼泪横飞的夸张画面。而“挂”的不仅仅是柳枝柳絮,同时还有欲说还休的悠悠乡思。乡思如柳枝柳絮挂在柳树上,那飘摇无依之态,平添几许苍凉!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全诗前三联,分别写月乱、梦乱、时乱,尾联着一“乱”字点睛,已乃神笔。然出彩非仅为此,诗人并不直接心乱,而写鸣蝉“声”乱!声乱,将本已乱纷纷的心更搅扰尽尽。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乱”字了得!
此其为一个动词道尽诗中情意!
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一个“绿”字,道出春回江南欣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归园田居》)一个“见”字,显人心自在悠然。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一个“闹”字,写尽春意蓬勃。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一个“弄”字,画花枝轻舞飞扬。
我们要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中的动词含义,笔者则简而言之为三步:
第一步:该字使用了什么技巧,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画面、动态。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中国近代诗歌鉴赏】推荐阅读: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11-10
中国近代史演讲07-03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11-22
中国近代史纲课后题答案12-04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06-13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整09-25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11-11
中国近代史纲要机考12-15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06-28
中国近代史考试题整理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