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复习策略(精选8篇)

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1

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学中,我在班上调查了一下学生,“你们喜不喜欢古典诗歌?”“喜欢!”“你们喜不喜欢高考诗歌的这种鉴赏形式?”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喜欢!”这个看似矛盾的回答耐人寻味。诗歌是美的,美得让我们的学生无可挑剔却又无话可说,既然诗歌大凡是精华的,学生大约又都是无辜的,那么,是高考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诗歌教学出了问题,抑或古代诗歌原本只可仰视,只可远观而不可鉴赏焉?高考诗歌鉴赏是最高能力层级E级,难度自然很大,但怎样化险为夷,把诗歌从神龛上请下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能意会,善言传,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

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首先,要掌握必备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在古诗中,春风秋雨、明月彩霞、江南花鸟、塞外黄沙,甚至金戈铁马、红粉女娃,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予中国味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扩大阅读面,尽量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其次,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应有所知晓。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但有些东西是一脉相承的,我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挥之不去的乡国情怀。在我国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是永不褪色的亲情主题。爱情方面,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经》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有的带有理想色彩(《古诗十九首》等),有的加进悲剧色彩(白居易《长恨歌》、王实甫《西厢记》等)。友情方面,视朋友如兄弟,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是沧桑厚重的人生感悟。即对于生命短促宇宙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其本质就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对于人生的感悟,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另外,要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知识分子自古就是学富五车,治国经邦的代名词。学而优则仕,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但现实与理想往往在世界的两个边缘,于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便在中国古代文人的骨子里深深地植根发芽。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及精神实质为“入世”与“出世”矛盾生成的双重人格。他们学而优则仕,积极入世,希望通过皇权来施展自身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的人格在此时表现得最为刚强柔韧,为民请命,以死忠谏,亦即“达则兼济天下”。此情此境之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往往不是个人安危,而以社稷江山为重,以奉养他们衣食的劳苦人民为重。在他们心目中,最好的社会状态,也就是他们在入世时所追求的并且希望出现的社会状态即大同社会。所谓皇恩浩荡,他们首先必须尽忠,向启用他们的皇权尽忠,而在古代社会,皇权在某种角度即国家社稷、民众天下。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仍然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另一方面 ,“出世”的思想始终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不能抹去。“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达则兼济天下”的最后一条退路,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先求闻达,后治天下,退而其次保其身家性命。不得重用,便等待“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又会变消极出世为积极入世,此一张一驰,才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人格写照。

所以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是双重互补的,并且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根本准则应对他们所处遇的境地。这种双重人格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体现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他们仕途不得意,难以施展自身才华和实现其理想抱负时,便生发出“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慨,“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出世隐退思想。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种互异互补的双重人格,自然而然地演化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渗透到他们骨子里,又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流淌于他们所奉献出的文字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们对社会发展深深的忧虑和希冀的最好体现。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努力强化“钓”的能力

(一)重课本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歌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如第三册课本有这样两道练习题:①“映阶碧草自春色,融叶黄鹂空好音。”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例,说说这一联哪两个字跟诗歌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有一年高考就考了这个“闹”字)。②过去的评家说《登高》为“杜集七言诗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回答下边的问题,体会上述评论的含义。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这些试题设置跟高考难度相当,极具示范性,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当年新课的教学,很有“朝花夕拾、旧事重提”的必要。

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手法考题设置,题型也基本不脱离课文。因此,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是不错的做法。如根据课文归纳表现手法:孤帆远影碧空尽(借景抒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桃花潭水深千尺(直抒胸臆),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衬托)。

再比如结合课文归纳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永《雨铃霖》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姜夔《扬州慢》虚实相济,写出昔盛今衰的感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往事知多少(回忆、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画面对比鲜明。

(二)多分析--、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综述

高考18套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类型设置既延续以前诗歌考查的特点,又进一步拓展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审美体验和个性特色。在相应规范答题方面既表现一定的开放性,也体现了对考生更为深切的人文关怀。不过,万变不离其“纲”,诗歌鉴赏题考查的题目类型仍然是主旨类提炼、形象类解读、意境类鉴赏、技巧类分析、语言类推断五种。

1、主旨类提炼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把握诗歌内容,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典例分析]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根据题意,先提炼作者情感)。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根据题意,结合具体事实,对这一情感进行深入分析)。

2、形象类解读

诗歌形象,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褪侵缸髡叽丛斐隼吹纳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感情,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和事物形象(写景诗中的景象或咏物诗中所描写的物象)。解读古诗词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分析寓于形象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例分析]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答]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解读形象具体特点)。寓意: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揭示这一形象的寓意和时代内涵)。

3、意境类鉴赏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在意境形成中,“景”是基础,“情”和“意”是主导,“景”就是“情中景”。鉴赏古典诗词只有领会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典例分析]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感情?并简要分析。

[解答]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结合意象,描绘图景,简要概括)。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了冷寂落寞之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技巧类分析

如果说前面三种类型题目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写什么”的理解,那么这一类型的题目,则是要求考生对诗歌“怎么写”的分析。重点要理解好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法四个层面的内容。

[典例分析]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解答]手法:对比(或反衬)(指出何种手法)。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作者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5、语言类推断

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炼字”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炼字方面考查一般要求找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字词,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其主要对动词,形容词进行赏析。其它是对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和颜色词的考查。

[典例分析]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字的表达效果。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答]“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说明特别作用)。这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回归原句分析内容与手法);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延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结合重要字词分析并概括情感)。

20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例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例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上述信息提示考生,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今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其中,鉴赏诗歌语言(含“炼字”艺术)的有7套试卷9道题;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有9套试卷11道题;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命题者的首选,18套试卷中就有15套计20道试题对此设题。

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课标区全国卷Ⅰ、大纲区全国卷Ⅱ、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北卷、四川卷、辽宁卷、湖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有的要求比较回答不同诗歌或不同诗句的不同情感,如天津卷、湖北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个性化解读,如天津卷、辽宁卷;有的结合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考查,如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山东卷等。

第三,试题的综合性逐渐加强,开放性有所体现。

就出题方式来看,高考试题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了就某一知识点单独命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外,还在主观试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今年共有9道试题就考点中的某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整体鉴赏的考查。如大纲区全国卷Ⅰ的“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天津卷的“‘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又如山东卷的“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等等。同时,像去年的湖南卷、今年的天津卷比较阅读鉴赏两首诗歌,像今年的湖北卷、江苏卷比较阅读鉴赏出处不同的诗句,也是应该注意的现象。这种比较问答题或突出一首诗歌的特点,或比较思想情感或艺术技巧的异同,或不同体裁诗歌比较。二是试题注重了与课内知识的勾连。如江苏卷诗歌鉴赏第一小题“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并由课外向课内勾连,同时考查了考生对课内名家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能力。又如福建卷诗歌鉴赏第三小题“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四个选项全部出自高中教材,且引用古诗句设题,增加试卷的文学色彩。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

另外,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今年的开放性试题,比去年增加了三道。其设问方式主要有两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是命题者在指导思想上“渐进适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这也意味着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抓要点

1、题目是切入点。古诗词的题目一般都是作者精心拟定的,它往往能揭示诗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内容、主旨等,是解读诗词最佳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理解诗词的内涵。

例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中“金陵”是六朝的旧都,它明确了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怀古”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吊古伤今的情感。

再如唐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单看内容,只是刻画了一位新妇的形象;结合题目,才知道这是作者以新妇自比,以公婆喻主考官,表达了应考前的期待和不安的心情。

2、作者是链接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总割不断作者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文艺潮流等因素的联系,所以“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词一个重要的方法。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成就,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为什么作者登上凤凰台,觉得“长安不见使人愁”,全然没有他出蜀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原来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啊。这正是他当时忧愁和苦闷心境的写照:小人当道,君主被蒙蔽。自己有志不能伸。

3、意象是关键点。诗,“根情,苗言,实义”。而意象是诗歌的情感的载体,它是诗词中具体的人、物、景。不管怎么设题,最终都要回归到“景(物)”与“情”上来,即用什么“景(物)”抒什么“情”,“景(物)”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等。所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

例如杜甫《登高》的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共选取了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营造了沉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世,感怀自身飘零的深广无极的情怀。

4、注释是支撑点。在高考古诗词试题中,往往会出现简短的不为人注意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是生僻难懂处的无意注解,其实很多是命题人的有意提示,是理解诗意的捷径所在。

例如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结合注释中作者的背景信息,再看“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等诗句的内容,我们不难读出作者虽已年老,但是抗清复明之心未泯,忠心报国的伟大情怀。

5、题干是辅助点。如果命题人不便在注释中给考生以提示,那么往往会在题干中给出一些隐含的信息。这些信息或表明提问的方向,或指出解题的门径,或提示理解诗词的角度。考生应该重视并认真研读它,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

例如唐代来鹄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题目(一):有人称来鹄的这首诗是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请你从“人民”的角度,依据诗歌内容,来理解诗歌中作者对云有哪些情感?

题干的“人民性”,提示了解读此诗的方向:云悠闲自赏,不问“旱苗枯欲尽”的现实,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不问苍生之苦而悠闲自得之人的厌恶痛恨之情。而不少考生忽视了题干的暗示,把诗歌理解成赞美云的千变万化和多姿多彩了。

6、答题是落脚点。所有的研读和思考,最终要落实到答题上来,所以如何用规范的准确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对考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答题规范要注意“三化”,即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一是要根据题目的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分几层来组织答案:二是要根据题目考察的不同能力点,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和答题程式;三是要在答案中尽可能多用古诗词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

例如上文提到来鹄的《云》题目(二):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组织答案如下: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就要枯死的禾苗企盼甘霖的情景,与云高高在上、悠闲自得的情景予以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云不肯行云化雨、解救苍生的痛恨之情。

三、“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走出诗歌阅读鉴赏的误区

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究其原因,很多同学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字字落实,不重整体把握

在诗歌鉴赏教学指导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习惯于当文言文来读,一词一义去理去顺,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见一叶,不见森林。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句式词序颠倒,则思维方寸全乱,根本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感情。更有甚者,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被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

对策:围绕题材,做好情感归纳

其实,在读诗歌时,完全不必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最要紧的是抓住诗歌文题,明确题材类型,作好诗歌情感归纳。题材即诗词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的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貌,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出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则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误区二:重就题做题,不重题型归纳

有很多同学在做题时,只注重做,而不会给自己留点空去思索,去整理考点、知识点,更不注重题型归纳。其实题目是做不完的,我们应该向理科学习,学会整理和梳理,尤其是技巧考点。比如从形式角度而言,修辞方法中带“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等;表现手法中的点与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白描与彩绘,叙写与议论,联想与想象,现实与浪漫,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寓情于景(物、事)与托物言志等等,这些相近的修辞方法或相对的表现手法,考生在辨别时常常容易混淆。

对策:围绕考点,做好题型突破

其实从考点上来说,不外乎从诗歌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等四个方面,专题复习,专项训练。其中最难的是诗歌技巧识记,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有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各种结合有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感官结合等;此外还有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语言或动作或环境等)。在鉴赏时,我们要因诗制宜,细心揣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就景论景,就物论物,一定要看到在景后、物后的那个活生生的人。

误区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

做诗歌鉴赏题时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就是注重自我感觉,在答题时常犯“答非所问”和“言不由衷”的毛病。自我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拔高主题。一般而言,高考所选诗歌材料,或抒发人生情怀或评价历史人物等,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而且向上的,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于此命题,以引导考生仔细分辨,正确评价诗歌。

二是机械死记。在理解欣赏诗歌的时候,有的同学只根据自己熟悉的某个诗人的流派特点、创作风格、语言特色、个人经历,而不顾实际情况去理解该作者的作品;或者套用某种常规模式机械理解诗歌,陷入常规思维的误区。如一见到苏轼就想到他的“豪放”,高唱“大江东去”;一见到杜甫就想到他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一见到陶渊明就想到他的远离尘世,“采菊东篱下”;一见到李清照就想到她的婉约凄惨,“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到景色优美,一定心情舒畅了,见到“悲”、“恨”、“愁”、“怅”就一定感伤孤独,去国怀乡了,用贴标签的方法去欣赏诗歌,结果往往容易出错。

对策:围绕题干,做好命题揣摩

面对此误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要特别关注有些词语或短语,如“从全诗看”、“请简要分析”、“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总之,做题时只有吃透命题者意图,才不会盲目作答,才会有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学会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2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湖北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3

一、对湖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认识。

综合分析湖北近五年(2010—2014)的诗歌鉴赏题,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从朝代来看,唐、宋平分秋色,时代与体裁大致交替出现。

2、从文本呈现形态来看,有1次同主题文本的比较阅读(11年),说明在以诗歌为阅读材料时,相对偏好于在比较中理解。

3、从具体试题来看,有2次涉及比较鉴赏,尤其是比较同一描写对象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内涵。2010年考两首“七夕”词的感情不同,2011考两首诗中“雨”的不同特点概況。

4、从命题角度看,考查手法和思想情感要偏多一些,近几年开始重视对具体语言的品味鉴赏。2012年、2014年都涉及对炼字的考查,这在前几年比较少见。

5、从题干语言看,指向具体,表述明确,范围限定清楚。

6、手法提示欠明确,涉及术语的题目得分率低,不被看好。

二、对诗歌鉴赏复习的几点思考。

1、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多下功夫。古代诗词的语言具有独特性,许多地方的理解难度不在文言文之下,而表意的含蓄性更是古代诗歌的基本审美特质之一。如果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意思不能准确理解,必然影响到答题质量。理解是鉴赏的前提与根本,但因为《考试说明》中只提出了对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四个方面的鉴赏与评价,而并没有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提出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往往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项基础工作。其实,从实际训练情况来看,很多问题恰恰都是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诗意造成的。

2、跳出《考试说明》对考查点的描述,立足于文学本体的角度,更宏观、更本质地来看待诗歌作品,眼界要更开阔一些。《考试说明》的表述是对命题考查的角度的界定,但它和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们在尊重《考试说明》的同时,不妨换一种眼光,也从诗歌的本身特点出发来把握这一专题。但现在我们的复习现状是老师研究的点越钻越细,一些不具有代表性的技法也被大量发掘讲授。只要模拟题中出现一种手法,就为学生归纳一种,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其结果是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越来越零碎,基本不能从宏观上对诗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其实,各类文学样式,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是借助故事或者景物等等为媒介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人生感悟。各体裁的手段与目的具有共同性。诗歌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也是借景抒情;诗歌常研究景物的写法与作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与此相类。2010年江苏卷的小说阅读《溜索》,就要求分析环境描写的表现特色,与诗歌鉴赏中分析景物写法的答法基本一致。

3、复习要化繁为简,以一总万。任何方法,越复杂越难以掌握运用,在复习中,我们要把在复习训练中提炼、归纳出来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类整合。比如,从诗歌本身来看,在研究所写的内容时,那么写人物无非是从正面、侧面进行分析。写景无非是研究从什么角度写、用什么手法写。在研究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妨先从大的方面看看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描写是工笔细描还是白描勾勒;再看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手法;然后看有没有精彩的词语。这样经常从宏观的层面为学生理一理思路,帮学生把零散的认识分层次联系建构起来,我想,这可以使一些学生在面对本专题时不再茫然无措,不知头绪。

三、复习的基本做法。

1、加强对历年高考试题与《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的研究。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比如,通读了湖北的诗歌鉴赏题,就可以发现从来就没有考查过生僻的手法,而且都指向都比较明确,那些大而无当猜谜式的试题就不符合我们湖北省的特点。

2、将考点复习与重要类别的分类复习结合起来。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从考点的角度对诗歌的要素进行逐一训练,还对常见的、重要的诗歌类别就其共性进行研究突破。

3、精编高质量的练习。现在网络发达,各地模拟题浩如烟海,但问题是质量也就参差不齐。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时全部选用精编的近年来各省的高考试题为训练材料,因为高考试题命制最为讲究,是经过了专家长时间反复推敲、打磨过的。难度的把握最为恰当,细节的设计最为严密,题目的表述最为规范、准确,相应的训练的针对性也就最强,效果也就最好。

4、强调读题能力。前面说过,高考试题的表述指向明确、要求具体,因此,克服读题的粗放随意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概况”,是“简析”,是分析感情还是概况形象,都说得清清楚楚。善于读题的学生往往能根据题目明确答题的方向与大致内容,根据分值还能基本判断出答案应包含几个要点。尤其要强调的是,如果碰到那些难度太大,一时难以下笔的题目,一定要在读题上打开突破口。比如2013年的5分题:“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即使我们对“飘逸”不甚理解,但从这两句诗入手,根据诗句来相对把握其内涵,答题时解说诗句大意,再相应扣题作答,料想仍会有不错的分数。

5、反复强调答题的规范性。提出这一点,是从考试实战的角度出发的。主观题有主观题的相应特点,因此答题的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答题的规范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卷面的布局整洁与书写工整;二是分点作答,做到要点分明;三是结合文本分析,语言组织规范,不光是贴上标签。这一点也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不反复强调不行,我们希望学生呈现给阅卷老师的是卷面干净、条理明晰的答案。我们在月考中也影印张贴过漂亮的和糟糕的文面。

从我们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几点还做得不够:一是对诗歌复杂情感的把握。二是整合诗歌信息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三是对于一些难以下手的题目合理回避难点的“取巧”的方法还研究指导不够。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篇4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一.清新

《名师手把手》上讲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绚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二. 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 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

1、简洁又表述为: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 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

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

(二)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三、考点诠释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③对比衬托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它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5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典题导航】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2006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江西卷)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示例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示例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示例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示例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

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3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

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示例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2016诗歌鉴赏复习笔记整理 篇6

一、考纲陈述: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象、法)(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情)

二、积累常见术语:

(一)常见意象固定含义

(二)常见意境(氛围)术语

(三)常见表达技巧

(四)常见的概括语言特色词语

(五)常见的题材和感情

(六)古诗内容理解“一看到就想到” 具体内容:

(一)常见意象固定含义(略)

(二)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1.开阔之景:雄浑、壮丽、高远、辽阔、苍茫

2.乐景:清新、明丽、恬静(恬淡、幽静、宁静、静谧)、闲适(和谐、祥和)、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3.哀景:凄凉、冷清、孤寂、幽僻、萧瑟、肃杀

(三)常见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2.描写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正侧结合,虚实、动静、视听;动作、神态、细节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

4.篇章结构:铺垫照应、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常考写景手法:

1.多种感官相结合(视听嗅味触)、动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虚实结合、化虚为实)2.渲染、烘托

3.对比衬托、多种色彩相互映衬(对比)4.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手法表述程式

(1)这首诗采用了 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3)起到了 的效果。写出了(形象)的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手法表述示例:

(1)拟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 以人的情态,(把 人格化或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形象生动写出了 的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2)比喻:运用比喻手法,将 喻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的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

(3)动静结合。——写动,——写静。全诗动静结合,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反映了——的心态。

(4)虚实结合。实写——;虚写——。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体现了——的情怀。

(5)借景抒情: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描写——(什么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设了——的意境(渲染了环境的——),表达了——思想感情。

(四)常见的概括语言特色词语:

1.清新明快、朴素自然、明白晓畅(平淡质朴,浅显直率、简洁活泼、明白如话、通俗化、口语化)

2.华丽绚烂(辞藻华美、形象生动)、含蓄委婉 3.沉郁顿挫(慷慨悲壮)、豪迈雄奇

(五)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喻理):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感叹报国无门;或山河沦丧的痛苦;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常有关山、大漠、羌笛、琵琶、胡笳等边塞特有之意象)

⑷羁旅思乡: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思念亲友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依依惜别,情深意长,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或抒发壮志凌云、施展报负的豪情;或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 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或忧国忧民,反映离乱。

⑻闺怨闺愁: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六)古诗内容理解“一看到就想到”:

1.一看到诗题中有“送”“留”“归”等字眼,就想到可能是表达怀念和依恋之情。

2.一看到诗题中有“旅”字,可能表达诗人因飘泊而孤寂的情感。3.一看到诗词中描写月就想到可能表达思念之情。

4.一看到诗词中有“折柳”字眼,就想到可能表达离愁别绪。诗题中有“归雁”,可能表达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

5.一看到写乐景就想到表示喜悦,哀景表示悲伤,有乐有哀往往是以乐衬哀。6.一看到诗中有写响声的,就想到是以声衬静。.一看到文人当官就想到总写官场黑暗和社会黑暗。文人被贬,总表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也可能表达热爱山水的闲适。

8.一看到诗人表示年事已高(白发),就想到可能是表达韶华易逝的感伤,壮志未酬的悲愤。

9.一看到诗词中写花开无人赏,新叶无人瞧,就想到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10.一看到诗词中涉及到饮酒的内容,就想到可能表达作者喜之极或悲之极或愤之极。

11.一看到写故国的兴衰,就想到可能是告诫当朝统治者,借古讽今。12.一看到诗词中出现好梦或优美的风景,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对官场和现实的不满。

13.一看到诗词中咏怀古迹,就想到可能是:①感叹历史的兴亡,②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③仰慕历史人物,④自叹自己无所作为、不被重用的无奈。14.一看到诗中写战事,就想到可能是:①表现报国无门的无奈,②对贪战者的憎恨,③对战乱人民的同情,④歌颂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将士。

15.一看到诗词中有登高望远,就想到可能表达:①对古英雄的仰慕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③对历史兴衰的感慨④无法施展报负的无奈⑤忧国忧民情怀。

三、如何读诗

1.关注外围信息:标题、作者、注释、题干 2.抓直接“情语”,辨明“景语”与“情语”的关系(正衬、反衬)。3.注意虚词和动词。

四、如何答题(建议先拟草稿后誊写)

1.明确题干要求。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内容、语言,还是表达技巧、情感态度,弄清出题角度。

2.使用专业的鉴赏术语,多引诗中关键点。采点答题,赏析结合。3.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

炼字:1.解释该字含义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该字的效果(技巧+形象+情感)

技巧:1.点出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3.手法的效果(自身+形象+情感)

形象:1.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抓住技巧、语言)2.概括形象的特征3.形象的效果(情感)

炼句:理解诗句的内涵——指出诗句在选取的意象,创设的意境,词语的锤炼,手法的运用在描摹形象、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篇7

1.科学把握诗歌的整体, 找到解 题依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应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与大意, 找到进行赏析诗歌并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 题目是整个诗词的领导者, 也是读者准确领会文章大意的重要部分, 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仅对文章起到引领的作用, 并且还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如果可以正确地理解诗歌的题目, 那么就可以充分的领会到诗人作诗的场景以及内心的感情, 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但是, 往往在进行诗词鉴赏训练时, 学生会忽视诗歌题目的理解, 这便会造成学生对诗歌主体的领会出现错误而不利于答题。所以,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育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 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并且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 最关键的是读的过程, 学生只有对诗歌进行认真的“读”, 才能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及中心思想, 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对诗歌的读多使用的方法是进行默读, 因此, 需要教师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读的时间, 给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进行默读诗歌, 这种沉默胜过大声的朗读, 学生可以在默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在默读的过程中不断的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时对诗歌进行赏析。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默读, 使用正确的方法才会提高默读诗歌的效率, 注重在默读中把握诗歌的整体。

2.使用有效的鉴赏措施, 体味诗 歌之美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首先,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绘画将所读到的诗歌中的意向和景色描绘出来, 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的能力。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所描绘的一幅画作, 因此, 欣赏一篇诗歌需要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细细地品位诗歌中的景色, 感受到诗人创作的情感。当学习一首诗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阅读, 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可以描绘出一幅甚至几幅画作, 使用绘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作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锻炼, 才能够使学生的画作更加的富有情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学生默读诗歌时, 运用多媒体使用相符合的音乐当做鉴赏诗歌的背景乐, 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情境中, 与音乐所带来的旋律产生共鸣, 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时, 切身体会诗歌的主旨和内涵, 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关注理解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 歌之情

提高高中学生对语文的诗歌鉴赏能力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诗歌中包含有很多的意象, 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整个诗歌的意境, 因此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意境相关, 是将主体的感情和具体事物相结合, 但是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是决定了诗歌的主体, 而诗歌的意境主要决定的是诗歌的美感。因此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意象中的实际的物象, 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客观经验去体会诗歌的美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对诗歌的鉴赏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的 想象力, 仔细认真地去品味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 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将诗歌与自己结合起来,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之后去揣摩诗人的情怀。并且可以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意境的再现的练习, 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理解诗歌的含义, 之后结合自身的想象, 将诗歌进行改编, 使其成为一个描写事情的文章, 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篇8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要把握好标题信息,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对象、事件、主旨等。标题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如《竹窗间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就交代了写作缘由是竹窗间风,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是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教《征人怨》,这首诗暗示了诗的内容是边塞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咏山泉》、《咏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是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二、注释的暗示

诗歌中的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释等,这一信息很重要,有的是关键。高考诗歌的题材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主旨,有的介绍作者,那是暗示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了解注释后就知道诗中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不难看出这些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再如,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极为忧愁;离亭,古代驿路上的亭子,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鉴赏这首诗歌,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了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三、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分上片和下片。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前半部分往往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前后内容要么对应一致,要么是相反、相对,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衬哀情等。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是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幅山青水秀,鲜花盛开的绮丽画面。这初夏的景色不可谓不美,但从后面两句看,眼前的美景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因此,这首诗是从乐景写哀情,从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

四、看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除以上列举四例外,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如抓意象悟“情语”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勤加思考,就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当然,以上做法还有很多不成熟和失误的地方,我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不吝赐教。总之,在高三诗歌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备学情,备教材和备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我们要当好总指挥的角色,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最有效地复习诗歌,培养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胸有成竹地梦圆高考。

上一篇:农产品营销策划书下一篇:发票作废情况说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