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精选8篇)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 篇1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 篇2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论高考诗歌鉴赏中“情感”的考题 篇3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以其优美的形式、凝练的语言传递了诗人内心的情感。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在能力层级方面属于D级,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具体而言,《考试说明》是这样做出要求的: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考题中涉及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情感,可以说是考生理解诗歌的基础,只有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所把握,才能顺藤摸瓜,品悟出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形式。情感,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中从不曾退场,从2010到2014年全国卷一、北京、湖南、湖北共计20套试卷中,有12套试题以直接命题的形式涉及了思想情感方面的考查,而其余的试题则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考查诗歌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谓是“深情款款”。

年份省份题目作者总分值情感题分值

2009全国卷军城早秋严武84

2009北京卷西江月 黄陵庙张孝祥105

2010全国卷咏素蝶诗刘孝绰85

2010北京卷古风(其三十九)李白74

2010湖南卷好事近陆游73

2010湖北卷鹊桥仙·七夕范成大84

2011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84

2011湖南卷春暮西园高启77

2012湖南卷度破讷沙(其二)李益86

2013全国卷鹊桥仙陆游115

2013湖南卷钓船归贺铸84

2013湖北卷临江仙欧阳修123

2014全国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114

从这些以直接命题方式考查诗歌情感的13套试题中,可以看到,考题的分值在3到7分之间。而13套试题中,诗歌鉴赏题的总分最低7分,最高不过11分。其中2011年湖南卷诗歌鉴赏题更是以7分的分值,要求考生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如果考生从情感方面赏析诗歌,那情感在诗歌鉴赏题中所占的分值就是满分7分。再如2009年北京卷中诗歌鉴赏题总分值8分,作品情感的考查占5分。可以说,情感方面的考查在诗歌鉴赏题中所占分值是非常大的。从五年的试题来看,情感类题型的出现呈现了波动起伏的趋势,2010年四个省份均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到2011年就四省中只有两套试卷出现了诗歌情感的考查,而到了2012年,命题者有意避开了过热的情感考查类型题,只有湖南卷的试题以赏析诗歌意境的方式顺带考查了诗歌的情感。2013和2014这两年诗歌情感的考查又回到了鉴赏题的阵营中来。

二、情感考题的类型

对诗歌题材的大致了解能够很好地帮助师生把握诗歌的情感。

从下表中看看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题材:

年份省份题目题材作者时代体裁

2009全国卷军城早秋边塞严武唐诗

2009北京卷西江月 黄陵庙写景张孝祥宋词

2010全国卷咏素蝶诗咏物刘孝绰南朝诗

2010北京卷古风(其三十九)写景李白唐诗

2010湖南卷好事近羁旅陆游宋词

2010湖北卷鹊桥仙·七夕送别范成大宋词

2011全国卷关河令写景周邦彦宋词

2011湖南卷春暮西园写景高启明诗

2012湖南卷度破讷沙(其二)边塞李益唐诗

2013全国卷鹊桥仙送别陆游宋词

2013湖南卷钓船归写景贺铸宋词

2013湖北卷临江仙送别欧阳修宋词

2014全国卷奉陪郑驸马韦曲写景杜甫唐诗

从表格中得知,高考诗歌鉴赏中所涉及的诗歌题材主要包括写景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和羁旅诗。这些题材诗歌所涉及的感情包括:淡泊名利、归隐田园、旷达洒脱、壮志未酬、思乡怀人、壮志报国、依依惜别。例如2013年湖北卷的14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确定其为送别题材,送别题材的诗歌,容易涉及到好友重逢的喜悦之情、壮志未酬的忧伤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劝慰勉励之情。再细看词中的句子“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表现了友人相聚的喜悦;“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明显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的悲伤;“离愁难尽”则抒发了离别时的愁绪。

参考答案: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三、情感考题的题型及命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对诗歌情感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但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卷一、北京卷、湖南卷、湖北卷的试题中,简答题成为了诗歌鉴赏中情感考查的主要形式。

简答题的形式倾向于考查考生对诗歌整体情感基调的把握,考查考生自身文言诗词的知识储备,同时考查考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简答题的考查形式同时避免了客观题的不足:客观题容易导致考生对诗歌支离破碎的解读,妨碍考生形成对诗歌的整体印象。另外,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呈现出与当前语文教学中相同的价值取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诗歌赏析本身就应因人而异,有感而发,刻板标准的客观题反而是对鉴赏题初衷的背离。”[2]

在简答题的形式之下,诗歌情感考题的命题往往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情感的概括

这种题型比较传统,题目简明易懂,一般是“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考题直接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归纳。答题时的步骤:第一步结合注释,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情感。比如2009年全国卷一的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从本诗的题目《军城早秋》和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题材的诗词往往涉及壮志报国之情、壮志难酬之情、思乡怀人之情,结合注释得知,诗人在战场上打败敌军,从本诗诗句“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中可以看出作者奋力部署,全歼敌人的雄心壮志。结合本诗的题材、注释和诗句含义,很容易得出本诗洋溢着斗志昂扬、壮志报国的英雄情怀。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采用这种考题形式的还有2009年北京卷的第12题:“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013年湖北卷的第14题:“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这种题目虽然是诗歌鉴赏题,但是这种形式的考查在能力层级上并没有达到D级评价的层级,而停留在C级分析综合,旨在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进行简要的概述。

(二)情感的分析

诗歌情感分析的设题方式一般是“简析作者在本诗(词)中抒发的情感。”“诗(词)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种题型比上述一种题型较难一些,不光涉及到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要求考生把握诗词的情景关系、情理关系,抓住诗词的“形象”“意象”进行深入探究,推理诗词的情感。考生答题时的步骤一般是: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3]。在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时多注意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愁”“冷”“凄”“寒”“寂”“孤”“悲”“喜”“愤”“飘零”“怅惘”等。比如2011年全国卷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题思路:通读这首词,孤寂凄冷之感跃然纸上。从词中的“凄冷”、“寒声”、“寂静”、“孤灯”等词语营造的意境中可以看出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云深无雁影”结合注释得知,作者在孤独凄冷的秋夜期待亲友的只言片语,但结果最终落空,也由此看出作者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上一层。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再如2013年湖南卷第10题: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宋词,作者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营造,描绘了一幅柔和恬淡的田园山水图画,表现了诗人平淡的内心世界。“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传达出既为世人纷忙感慨,也为故友寥落,年迈无为伤感。这一顿挫是诗人内心深处一生沧桑的感喟。但结尾处“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表现了他退隐江湖,心地明洁,享受自然之情。

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对诗歌情感提出分析要求的还有2010年北京卷的第13题:“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形式的考查在能力层级属于F级,要求考生探究作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而并非考纲中要求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与《考试大纲》发生的龃龉。

(三)情感的比较

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较大,考查角度灵活,命题方式一般为采用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诗歌异同比较的方式主要是诗句的比较,题型的考查方式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诗进行比较。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调用知识储备,正确把握所学诗句的思想情感,再细读所给诗歌,确定感情基调,然后重点比较分析二者的情感异同,特别是要找出二者是完全相反还是各有侧重,然后根据诗歌内容来补充理由。[4]2010年湖北卷第14题就是选取诗歌中的诗句进行比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4)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题思路:两首《鹊桥仙》故事虽然相同,但情感却各有侧重。秦观的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反长相厮守的婉约情思,于婉约中见豪迈,体现了一种坚贞乐观的爱情观:如果双方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著于朝夕相守,只要两人心心相印,爱情便天长地久。而范成大词上阕重点描写牛郎织女迫切相见的心情以及众仙女的羡慕,突出二人爱情的坚贞,下阕却写这种相思之苦并未因短暂的相聚而有所缓解,反而“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旧愁加新愁,更显愁肠百结、相思难解。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014年北京卷的第14题也出现了诗句对比类的诗歌情感考查:“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过此题两句诗歌属于同向的比较,题干中给出的诗句为的是给原诗作注解,以降低考试难度,方便考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品情感。

在四省的20套试卷中暂时没有出现将诗歌篇章的情感进行比较的。故在此没有展开讨论。

注释: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何永康.高考语文试题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60.

[3][4]田春林.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情感”考查模式探析[J].语文建设,2010,(11).

参考文献:

[1]赵静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现存问题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3,(01).

[2]林长山.近四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评析[J].语文建设,2013,(04).

[3]郭家海.论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评价的既有取向与应有取向——基于十年(2003—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3,(04).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篇4

新的教材,新的体例,新的目标,促使我们必须要探索新的教法。而我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开展文学欣赏活动。用新的手段,大的容量,快的节奏来上好三、四两册的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活动的准备阶段

运用多媒体上文学欣赏课,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做课前的准备。一般要做以下的事情: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文学欣赏活动主题以后,采取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响资料。

2编写讲稿:

根据主题编写讲稿,这个讲稿围绕主题展开有关文学知识的介绍,其中有文学史的内容作为讲稿的纵线,着重介绍文学现象的发展脉络;其中有作家生平的介绍,突出重要作家的思想、创作以及在文学的地位;其中还有重要作品的介绍,突出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是欣赏活动的重点所在。总之,史为线,作家为点,作品为面。

3制作课件:

根据主题以及讲稿的内容,制作课件。课件也贯彻史为线,作家为点,作品为面的原则。在制作过程中,首先把讲稿浓缩为提纲,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出来,然后把图片资料插进课件。涉及到作家的作品,尽可能有音像的资料,如朗诵、歌曲、唱段的录音以及电影和电视的活动画面。课件制作可以运用powerpoint软件,比较容易和方便。

文学欣赏活动的进行阶段

经过收集资料、编写讲稿、制作课件以后,就可以进行文学欣赏的活动了。活动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课前安装好课件,调试好音响设备并开启多媒体投影仪。

文学欣赏的活动是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的。

讲课前,放一段与讲课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营造一种气氛,以便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听课的角色。

讲课的过程中,边讲边演示并配合以音响、画面,来造成比较有节奏、有动感的效果,使学生的听课始终处在一种全神贯注的良好状态中。

边讲边演示的时候,还要调节好教室的灯光,即需要作笔记时,就得开灯,需要放投影仪的时候,就得关灯。

因此,讲课中的各方面的协调显得至关重要了。所有这些都要在准备阶段作好充分的考虑和安排。

文学欣赏活动的具体内容

从高二年级开始,我结合新教材举行了多次文学欣赏活动,主要有《唐诗欣赏》、《唐宋词欣赏》、《中国戏曲发展概况》、《戏剧漫谈》、《中国古代小说及〈红楼梦〉》等内容。

《唐诗欣赏》主要结合唐诗单元,介绍了唐诗的文学史的地位、内容、成就以及繁荣的原因等方面,从横向广泛地介绍了若群星璀璨般的唐代诗人,然后引到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接着就集中介绍李白和杜甫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介绍时,既有以前学过的,又有即将要学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短小的近体诗,也有较长的古体诗。配合这些诗歌的鉴赏都有配乐的诗朗诵,同时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画面。

《唐宋词欣赏》则以纵向来介绍,即以唐宋词的起源、发展的脉络,引出各阶段的词人来介绍。同时也兼顾到唐宋词的豪放、婉约这两大词派的介绍。主要介绍了这些词人:白居易、柳永、范仲淹、苏轼、李清照、秦观、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和《唐诗欣赏》一样,也配以音乐伴奏的朗诵,同时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画面。为了引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在欣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特地放了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并使欣赏课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中国戏曲发展概况》也是以纵向的方式来介绍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开始以知识竞赛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成熟、高潮等几个阶段,涉及到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样式。戏曲作家及作品的介绍则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为主。欣赏中播放了京剧《窦娥冤》、越剧《西厢记》、昆曲《牡丹厅》的唱腔片段,同时也配以字幕、画面。越剧的唱段明显受到学生的喜爱。

《戏剧漫谈》则以更为开阔的视野,从古希腊的戏剧起源开始介绍,并涉及到东方印度的戏剧、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雨果、德国的席勒、歌德、俄国的普希金、果戈里的戏剧作品和二十世纪产生的现代派戏剧。以纵向介绍发展史,以横向介绍各国的作家和作品,而以课文中涉及的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为介绍的点,播放了最新拍摄的同名电影片段,并且和课文的内容作了比较。两段精彩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极大的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小说及〈红楼梦〉》则从古代小说的起源谈起,谈到小说的发展,在谈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高峰时引出了《红楼梦》。对《红楼梦》的介绍,则从它的作者以及创作,它的出版和版本种类等方面先作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在介绍了《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以后着重介绍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配以图片和诗歌。最后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如《枉眉凝》、《秋窗风雨夕》、《紫菱洲歌》、《聪明累》,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

文学欣赏活动给我的启示

首先,文学欣赏活动的开展是符合新的教材、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适应了近年高考加强文学鉴赏内容考核的趋势。

其次,这种新的课型也是对传统的语文课的一种改革。传统的语文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满堂灌的课。从信息量到生动性诸方面来看都比不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的课。我认为运用多媒体上课有以下优点:

1,上课的容量大。由于不需要板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用于讲课。这种课特别适合介绍系统的知识、和大量的背景资料。

2,上课的节奏快。由于先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化了大量的时间,内容的衔接和转换都通过电脑来完成。因此这种课也适用那些本来很枯燥乏味很难上好的课。

3,上课的变化大。由于多媒体有集幻灯、音响、画面为一体的优点,随着上课的节奏,不时的变化内容,再加上幻灯、音响、画面的不时穿插,使讲课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上课的生动性强。介绍知识可用直观性很强的图片来进行说明;营造气氛可运用音乐来调节;需要介绍的概念可利用幻灯字幕加以补充。甚至可以利用因特网让学生浏览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网站。

第三,这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对自己的挑战。上好课就必须学会课件的制作;学会制作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有关的资料,从文字资料到音响资料和图片资料;收集后还要编写讲稿,在讲稿的基础上制作课件。一系列的工作使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篇5

主备人:桂华锋 上课时间:

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复习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复习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复习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复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二、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 1 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回顾相关知识点)

(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传达诗人的情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一个“思”字,表达游子思乡之情。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看注释 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不能忽视。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例1】欧阳修《梦中作》①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写梦或梦中作诗为数不少。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陆游的集子里,记梦诗竟多至九十九首。这类作品有的确实是写梦,有的则是借梦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欧阳修此诗四句分叙四个不同的意境,都是梦里光景,主题不大容易捉摸,因为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情怀。

借助注释①知其仕途失意又无奈的心情,借助②思家,渴望归乡的心情

【参考答案】(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4、抓意象 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或某些物象上,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例2】辛弃疾《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赏析: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词开篇即述离情,词人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参考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5、看技巧

【例3】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简析颈联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化用《庄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子推甘愿烧死也不愿为官的典故,在对两种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对比中,表现出作者虽遭遇挫折而志节不改的高尚人格。诗中表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结尾虽然说无论贤愚,最终还是化为荒冢一丘,归于虚无,但我们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作者在诗中并非是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地换取相应地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

6、抓关键词

【例4】《道中喜雨》曾 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参考答案:“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 可贵精神。

【例5】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4分)

“羁绪”指羁旅在外的思绪,结合注释,结合全诗,明确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7、抓关键句

【例5】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抓住“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张籍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6】《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抓住“抱膝灯前影伴身”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例7】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提示:

①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归)。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②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去——离开,归——归来)

③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④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⑤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乡情日浓)。⑥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归情急切)。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例8】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提示:

①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②回顾岳飞其人(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③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④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百姓的同情)。⑤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想象。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明确答案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例9】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提示:①依然分析诗题和作者给我们的暗示。

(标题名为《春日》,再加上首句“韶光大半去匆匆”,所以会抒发伤春之情。

注释中说“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会有忧国之情吧?)②后两联中,有个典故需要注意,怀王死后,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鉴赏诗词情感小口诀:

意象词句要关注,注重技巧莫疏忽。题目作者别遗漏,诗歌情感更清楚。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练习

1、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注释】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

2、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

3、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4分)

4、临江仙 暮春 宋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夜,中酒落花夭。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第一句两个“尽”字好在哪里?

★最后两句写了怎么样的意境?

情感把握 参考答案

1、宿云梦馆 欧阳修【参考答案】借助注释、意象意境、用典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的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回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又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

2、幽居初夏 陆游 抓意象、关键句 分析:第一句写诗人家居的地点,第二句写住所来往的道路,第三句写所见,第四句写所闻,第五六句扩展视野,令境界开阔,最后两句抒孤寂之情。

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表现怡然自得闲适之情,尾联的“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诗歌紧扣一个“幽”字,其突出表现是:以景写“幽”,以动衬“幽”。以“湖山胜处”“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下鹭”“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很有特色。本诗的另一特色是以乐景哀愁。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答: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答: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3、枕上作 陆游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答:以动衬静(2分),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4分)答: 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1分);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1分)。

4、《临江仙 暮春》 把握关键词 “故园”“ 怀家”“ 归船” ★第一句两个“尽”字好在哪里?

(1)这里用两个“尽”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词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最后两句写了怎么样的意境?

高考诗歌鉴赏指导 篇6

1诗歌赏鉴复习专题1――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

和古代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常见语言习惯:名词铺排、词类活用、语序倒装、叠词、拟声词。

○2诗歌鉴赏复习专题2――熟悉常见的诗歌体裁

从体裁上讲,古代诗歌主要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主要是宋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

学生了解了以上常识,只要分析一下诗歌产生的时间,注意诗歌的字数和题目,诗歌的体裁就不难识别了。

○3诗歌鉴赏复习专题3――熟悉常见的诗歌内容(题材)和思想内容

(一)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1,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怀诗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抒情,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借世界景物描写表现他的情怀

2,咏物诗,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

3,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京》等边塞诗人的作品。4,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 等。5,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6,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

(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还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享乐;反映战乱造成的民生疾苦,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如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寄情山水的闲适,对官场的厌恶,青春易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喜怒哀乐等情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4诗歌鉴赏复习专题4――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了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说明,常见考点为描写和抒情),用典、化用前人诗句、象征,对比、衬托、修辞手法、欲扬先抑、细节描写、白描手法、想像联想等。

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里主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一是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二是虚实结合,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三是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四是观察角度的变化,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发了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以古喻今等等。要善于分析景和物的特点,联系当时作者的处境,来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借景抒情是诗人借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对比、衬托,以乙衬甲,更突出甲的特征,衬托又分烘托和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用典,要理解诗中典故,必须首先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分析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用晋吴之战的典故,对统治者提出警告,要以六朝灭亡为鉴警惕割据势力。

欲抑先扬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开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化用,一般考名句化用的识别,如‚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是化用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盘大小乱珠进。酒上汝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哪里人家有。’是化用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像联想如杜甫的《月夜》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而妻子想念自己,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展开联想,遥想妻子的神态动作;象征和比兴手法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手法,比兴手法始于《诗经》,又为后人大量沿用,古人也常借松竹梅等植物象征自己的高洁情操,○5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题5――常见诗歌语言的特点、常见诗歌风格的类别

古代诗人有不同的身世经历,不同的学识修养、不同的审美体验,所以在创作诗歌时语言和风格就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一方面要了解诗人的常见风格,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常见的语言特色有平淡自然、浅显直白、含蓄蕴藉、清新自然、绮丽、简洁、豪迈雄奇、幽默讽刺等。平淡自然是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但平淡中饱含深沉意味,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是选取色彩明丽的景物描绘清新的自然风光,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和 周邦彦的《苏幕遮》等;浅显直白是语言通俗易懂,意义明确,如白居易的诗歌,含蓄蕴藉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需探究诗句的深层内涵,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将自己临考前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形象地比作犹如新娘首次拜见公婆时的紧张与不安。这首诗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之外,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简洁是诗歌语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绮丽的语言特色是用词生僻、硬冷,艳丽,想象奇特丰富,文采绚烂,代表诗人李商隐和李贺,如李商隐的《无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幽默讽刺是在诗中多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

常见的诗歌风格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飘逸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豪放,李清照等的婉约,杜牧的俊爽,以及雄浑、冲淡、旷达等。所选意象巨大宏伟,气势磅礴,放眼千古,情思奇幻,就构成了飘逸奔放的诗歌风格,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空灵壮美,被称为‚气象雄杰‛、‚古今绝唱‛,悲壮感慨,忧国忧民,情感压抑,出语高昂,即为沉郁顿挫,杜甫的《登高》,对个人生活困顿的哀叹,时代的动荡,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虑,对百姓苦难的担忧同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内容广阔,俊爽是英俊豪纵,飒爽流利,针砭时弊而又潇洒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绝句》,《遣怀》等,冲淡是淡泊、闲逸、静穆、生命由流动而静谧,旷达是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随缘自适,极力地充实自我,达到超脱。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6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和意境

诗歌离不开景和物的描写,即客观的‚象‛,也离不开抒情,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主观之‚意‛,象和意的结合,就是‚意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些象和构成整体意境,来抒发情感。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数不胜数,学生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如绿叶代表着生命力、希望,竹象征气节和独立,柳意味着送别、留恋和伤感,松柏象征傲岸、坚强和顽强的生命力,梧桐是凄凉、凄苦和悲伤的象征,兰代表高洁,牡丹象征富贵,小草生生不息,或荒凉、偏僻,禾黍是黍离之悲,红豆寄相思,菊是隐逸者,梅傲雪开放,坚强不屈不挠,马的奔腾代表追求,乌鸦是小人,俗客庸夫,雁孤飞是思乡思亲,鸿雁传书是对亲人的思念。

鹧鸪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燕子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杜鹃是思乡的同义语。此外,风霜雨雪、日月星辰、阴晴圆缺,青山绿水,自然万物,都能引起人们的特殊情怀。学生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像,置身于苍古意境中去,感悟古人古诗。

意象构成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体会意境要从分析意象入手。常见意境有安谧静寂、清新空灵、雄浑壮丽、恬淡闲适等,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描绘了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李白诗歌的意象奇丽雄浑又飘逸不群,意境壮阔宏伟,杜甫的《绝句》意境明艳秀丽,《月夜》宁静凄清,刘禹锡的《秋词》意境宏大开阔,色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7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题7――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古代诗人词人的字号、主要创作风格在学习古代文学常识时要注意日常积累,这部分任务由学生自己整理完成。

古代文化常识范围较广,大量的储备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古代诗歌可能涉及到古代地名如金陵、扬州、汴京等,古代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比如王安石的《元日》、辛弃疾的《青玉案》,杜牧的《清明》、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代服饰如黄袍、青衫等,古代建筑如亭台楼阁、阑干长堤等,还有古代习俗和古代节气,如寒食、社日,登高、赏菊、赛龙舟等。此外还有古代诗歌自诞生都是配乐歌唱的,所以简单了解古代音乐特点及音乐机构如梨园等。送别诗要了解折柳送别的习惯,边塞征战要了解唐朝的兵制,做、送征衣的时间期限等。这些只需简单了解既可,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和寄托的思想。

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7

怎样读

在考纲中, 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 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

案例:

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

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

授课流程:

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

1.关注形象 (讲了3个问题: (1) 什么是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语言

3.表达技巧 (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

4.思想观点态度

二、练习

1.教师读题 (附: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 — (3) 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

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

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 (1) 折残堤上柳,

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1) 分:料, 料想。

(1)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 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 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

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 “折柳”含伤别之意, “陇头花”即“陇头梅”, 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 语言质朴无华, 意蕴丰富, 感人至深。

(2) 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 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 诗人的感受有哪些?

(3) 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 两处写景, 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A (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 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 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 , 吹笛人的思乡之情, 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 (或引起诗人共鸣) 。

(3) 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 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 为闻笛提供了背景, 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 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2.教师疏通诗意 (逐句分析, 该句写了什么内容)

3.讲题 (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 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

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 (或技巧) 往往仅仅是方法, 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

1.从题目入手:

“闻邻船吹笛”, 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

2.从形象入手:

讲清楚三个问题: (1) 诗歌写了什么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3.从表达技巧入手:

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情节结构, 抒情方式。

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 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 (正因为环境的安静, 才有了笛声的清晰) 。

修辞手法:比喻

情节结构:卒章显志 (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前两句写景或叙事, 后两句抒情)

怎样备考

诗歌鉴赏的备考, 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 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 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 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 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的例证, 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

1.修辞手法:比喻 (如霜的月光, 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夸张 (一夜征人尽望乡) 。

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 就是侧面写、间接写, 写想象中的, 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 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 从自己的角度想, 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 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 作者却不直接描述, 而从对方入手下笔, 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 后两句直抒胸臆。

(1)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 写的是情。

(2) 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 末句直抒胸臆, 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 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3) 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 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

(4) 虚实结合

培养规范答题

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 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 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 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 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类 篇8

(2006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名师指津】

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指判断语言风格、领会用词妙处及把握诗歌的音韵特点等。近年考查的重点落在词语品鉴上,如找诗歌的“诗眼”,分析某词的作用,等等。语言风格的考查也有所体现,但考得比较简单;诗词的音韵特点的考查就更少了。答题要领如下:

⑴分析“诗眼”要抓住词语在句子和整首诗中的作用来进行,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也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看它是不是诗歌的代表性意象,是否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否表明了诗歌的主旨。

⑵寻找某联中用得巧妙的词语,这些词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也要注意一些特殊性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等。

⑶分析词语的妙处:①从词语本身的特点入手,分析该词语在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上的作用,如准确、传神、富有情味等。②留心该词语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③分析修辞的作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⑷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一要结合意境;二要注意用词;三要准确使用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等。

词语的妙处主要会体现在词语的词性在诗歌结构、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以及词语在表达技巧(景与景的关系、修辞格、写作手法等)上的特点等。其答题思路是: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理解词语的词性作用——分析词语的修辞——分析词语在诗歌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分析词语在诗歌中心表达上的作用或作者的情感。

上面这个典例的具体解题步骤如下:①分析词语词性。词语的词性体现词语的意义、作用。如“带”字,动词,形象感强。②分析词语修辞。不同的修辞方法体现出词语表达意义的不同特点。③分析词语作用。词语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能明确地表达词语的妙处。④分析词语体现的诗歌思想。词语在内容上表现出来的意义与诗歌体现的中心思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题密码】

高考对于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其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鉴赏诗歌语言,品味个中滋味,主要有以下三条“通道”:

1. 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2. 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详见“高考诗歌鉴赏:技巧类”)。

比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综合运用设问、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又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谐音“情”,属于双关。再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采用设问和借代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惜别和留恋。

3. 评析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做做以下三种“功课”:

(1)咀嚼“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2)品读“诗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浅近,但确是最基本的。”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诗语言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比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称道。又如唐代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的孤寂幽静。再如李清照《醉花阴》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写出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3)玩味俗词。

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确,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眼在诗人笔下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考生若能体会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便是一种卓越的鉴赏能力。特别对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不能忽视。比如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普普通通的“敲”字,便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

【误区警示】

1. 切忌强加修辞手法,无中生有。2.切忌脱离诗歌意境,而孤立地分析某个字词。3.切忌泛泛而谈,只用“准确”“传神”等词概括,不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例如:(2011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⑴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⑵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夏日急雨的写景诗。首联写夏雨将至未至,忽而已至。“泼浓墨”写色,“翩车轴”喻声。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怒涛”“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汹涌。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鸣”“吼”突出声音之大。“骤晴”写夏日阴晴瞬变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山又绿”写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又”字写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惊喜心情;“绿”写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愉悦心情。

有的考生可能会从修辞手法上作答,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你把“卷”“吼”两个词都看作拟人修辞就错了。因为,“比拟”修辞包括“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特征和思想感情)和“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或把抽象的情感当作具体的事物来写,赋予物的基本特征)。小学里只讲“拟人”修辞,中学里才讲“比拟”修辞,但仍然有许多学生不懂得“拟物”修辞。因而常常把“拟物”混同于“拟人”。本诗中的“卷”“吼”顶多算作“拟物”,而非“拟人”。

参考答案:⑴“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⑵“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比较

1. 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2. 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3. 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等句利用俗语,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这类诗歌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一种豪情。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感想下一篇:清华附小课外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