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历届高考题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历届高考题(通用8篇)

诗歌鉴赏历届高考题 篇1

【2004】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说明:此诗选自唐代诗人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唐诗鉴赏词典》第645页)。可以说今年湖南卷的选材有些趋向多元化、平民化,如文言文选材不再是传记文,而为唐宋文人的散文,古诗不是唐宋名家,而为不很知名的诗人的诗歌。题目设置是在提供前三句鉴赏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对第四句进行鉴赏,从答题思路的贯性上可以仿而得之,又要针对第四句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进行仔细把玩才能真正答好。答案要点共分五点,关键词为想象、通感。

【2005】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分析:今年湖南卷古诗鉴赏沿用该省去年续写的题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阅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展阅读面,使考生的视野更开阔一些,二是因命题已将其设置成一种对应格式,考生只要综合考虑原诗特点和答题处前面的内容就不难写出很不错的答案来。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续写也要“依样画葫芦”,作答是不难的。

【2006】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2007】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008】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009】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2010】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诗歌鉴赏历届高考题 篇2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从炼字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所占比例非常大。常规的解决炼字的方法是三步走。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有什么艺术效果。这种方法是我们做题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 题目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 答题的套路也不是通用的模具, 所以我们要不断总结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难题。一般来说, 炼字主要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 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 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 跟动词比较, 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一、动词

动词强调的是对象的动态美, 炼字时我们要关注动静转换结合, 追求表现画面的动态美。

示例一:《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的“涌”字的妙处。【解析】“涌”字极具动感, 写出了静止不动的东山给人的视觉感受, 是一种化静为动的手法, 兼有比拟的效果, 用河流波浪的涌动来写雪后山脉的起伏。【答案】“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映照之下, 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示例二:《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 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 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解析】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 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 景色宜人, 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微风中, 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 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 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 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 别情依依, 鸣声悠悠, 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 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 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 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寄寓了人的情感。【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 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 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 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二、形容词

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炼字注重运用联想想象, 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

示例一:《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 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解析】第一问,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 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 其高洁脱俗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 作者在这里赋予山以人的情志, 来表露作者对嵩山的喜爱和赞美。第二问, 诗人在这里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 写的极富灵性, 不只赋予了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 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答案】 (1) 高俊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 基于这种感官,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 造语新奇。 (2)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示例二:《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卢挚:江城歌吹风流, 雨过平山, 月满西楼。几许年华, 三生醉梦, 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 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 云树萧萧, 河汉悠悠。“月满西楼”中的“满”字极为传神, 试分析其表达效果。【解析】诗句本是写景之句, “满”用来写“月”, 所以应先从写景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还应从抒情的角度去思考。【答案】“满”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令人神清气爽, 表现作者在良辰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三、虚词

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如2006年江苏卷对“去岁今辰却到家, 今年相望又天涯”中“又”字妙处的考查, “又”为副词, 暗示作者在时间上不止一次浪迹天涯, 字里行间包含天涯流浪的愁苦与无奈, 言简而义丰。

(2012四川) 《子规》曹伯启:蜀魂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解析】题干要求简析颔联中的“空”字, 考生答题要先解释词义, 看是否运用表达技巧, 然后再把这一词义放回原句中整体解读, 看描绘出怎样的图景或呈现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达到的艺术效果。【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 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012江苏百校大联考) 《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注】 (1) 蜀先主即刘备, 先主庙在夔州, 作者曾任夔州刺史 (821-824) , 此诗当作于此时。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解析】回答本题, 先弄明白“尚”在这里所强调的内容, 再结合“千秋”的时间跨度和“蜀先主庙”的对象, 围绕用词的手法特色和产生的表达效果来分析。这里由庙及人, 强调时间间隔之久, 能凸显出英雄气概这样些人, 也能自然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答案】“尚”字强调了先主之庙的威势逼人, 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境界雄阔, 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先主的崇敬敬仰之情。

根据以上内容, 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1) 结合诗句判断该字、词的词性。 (2) 判断该字、词是否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3) 展开联想, 结合诗句, 阐述该字、词是描绘了事物的动态还是体现事物的情态或者强调了程度范围。 (4) 如果该字、词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这一点也要写上。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 比如有时我们还要关注语意的双关, 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 注重字、词表达的诗人独特个体感受。此外, 大家应注意到,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大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主要是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卷面清爽。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 感知诗歌形象, 品味诗歌语言, 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方法只是我们总结出来方便做题的, 并不是万能的宝典。我们要掌握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 不能生搬硬套。以上是我就诗歌炼字这种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做的总结, 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因为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都是“同路人”。

摘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感染力。诗歌的语言都非常精简, 因而要想让语言出彩, 每一个字、词, 诗人或词人们都要很好地斟酌。在众多的佳作中, 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 往往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 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

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篇3

关键词:诗词;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98-01

古代诗歌作为一门常青的艺术,我们的学生是喜欢的,但对于高考诗歌这种鉴赏形式却是不喜欢的,毕竟高考诗歌鉴赏的最高能力层级为E级,难度太大,但怎样化险为夷,把诗歌从神龛上请下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还是值得思考的。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所以,鉴赏和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和语言表达水平,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1、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这种考查是以识记为基础,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陌生的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仔细分析,高考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花在墙外,根在墙内”的特点。

2、选材特色鲜明

从选材上看,相对比较固定,唐宋诗词是主流。2013年高考全国1卷考查宋词一首,全国2卷考查宋诗一首;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考查唐诗一首和宋诗一首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

3、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比如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考题,第一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的题干给考生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首先要眼于诗歌整体,其次要指出手法,最后一定要结合内容来分析,落脚点必须是抒发的具体情感。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动向分析

1、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篇幅相对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一般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提高了试题的有效性。

2、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提升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3、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2012年和2013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2014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其实不管考查的形式和指向有怎样的变化,最终的作答都必须建立在对诗句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4、更加开放

今后,新课标高考仍将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但是会更加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会更多,赏析更能体现出考生的个性化。

三、高考诗歌鉴赏题复习策略

1、注重文化积累,扩大知识储备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因此,诗词文化的积累在我们的备考策略中成为重中之重。

2、授之以渔,教给鉴赏方法

在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文化积累之后,便要注意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

(1)从宏观上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意蕴和感情基调。是送别,是念远,是伤怀,是爱国,还是怀乡都要弄清楚;是爱慕,是幽思,是感慨,是喜悦,还是悲伤,这些也得大体了解。只有这样,对诗词才有较明确的认识。

(2)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解析它们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体验,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切入点。

(3)平时要多看诗词鉴赏性的文章,并对鉴赏性的文章进行鉴赏。自己动手写写鉴赏小文章,不断积累鉴赏方面的知识。

(4)从微观上教给学生考场作答的方法和技巧。不管考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总要通过具体的文字在答题卡上表述出来,在复习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教给学生具体的作答方法和得分技巧。现在是网上阅卷,答题的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考中“表述重于理解”并非全无依据。

3、强化分解训练,培养鉴赏能力

高考强调考能力,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备考中特别强调的策略。我们知道: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只能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的分解训练。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解训练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进行,具体分解为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四个方面。

4、规范书面表达,养成良好习惯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加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训练,要求其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二) 篇4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

(二)

平心而沦,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屡屡出错,这固然与不能灵活迁移已学知识以及整体理解所给读物有关,但试题的答案(均是要求选出错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历年试题,其答案的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望文生义”。

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有些考生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命题者常常抓住考生的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例如,1998年试卷中关于贾岛诗的第1小题,要求考生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B选项中对“少邻并”的解释是“李凝自小就与邻居紧挨着作伴”。单就字面意思而论,取此义项也并无什么不妥,但是就整个诗歌的主旨而言,这一解释恰恰有悖于诗题以及下文共同构建的“清幽”意境。显然,惯于“望文生义”理解诗歌的考生必然难逃此“劫”。

二是设置陷阱。

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几成定论的看法的影响,一些考生分析、理解所给读物时,常常容易有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思考,结果常常搞错了读物的或局部词句或整体内容方面的意思。命题者常常在这些地方设置“陷阱”。让考生往里钻。例如,1994年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C选项说“

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其实,此诗三、四两句只是从季节的角度描写议论,表明作者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凋谢后已无其他花卉可供欣赏。命题者故意将此诗的菊花说得像传统看法那样的“高洁”,这是典型地利用考生容易有的思维定势设置选项。以上是从局部词句的理解角度设置“定势”陷阱的例子。在整体内容方面,命题者也常常设置这种陷阱。例如,1996年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中的选项。原读物借叙写三国史实抒发情怀。考生极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把曲中所赞美的英雄理解为三国时的三大诸侯刘备、孙权和曹操。其实,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等句可知,曲中所写人物,蜀方的代表恰恰是诸葛亮。

三是拔高主题。

一般而言,高考所选诗歌材料,或抒发人生情怀或评价历史人物等等,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而且向上的,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题。命题者常于此制题,以引导考生仔细分辨,正确评价读物。例如,1996年试卷中的第2小题,选项C在表述诗人的感情基调时,使用了“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等词句。原诗(曲)确实有“追慕古贤”之意,但是,“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根本无从寻觅。在设置答案所在的选项时,命题者故意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拔高诗的主题。

四是“真”中藏“假”。

有的选项、其考测点常常不只是一个,命题者在安排答案所在的选项时,故意在看似“真”的说法中藏一个“假”的细节,考生稍不注意,便会选错答案。例如,1997年试卷诗歌鉴赏题的第1小题,B项对两首诗所描写的对象特征进行比较,得出“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的结论。应该说,刘诗写的确系月光下的湖面,但同样是写洞庭湖。雍诗却不是写的月下湖水。命题者比较隐蔽地以假乱真。第2小题的D项,就两首诗的意境、情感进行比较,得出“都将洞庭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的结论。其实,刘诗写的是远望之景,写得确实“高旷超俗”,但雍诗写的却是近视之景,写得“清秀俊美”,D项又一次“真”中藏“假”。

五是“似是而非”。

从形式角度而言,修辞方法中带“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等;表现手法中的点与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白描与细描,叙写与议论,联想与想象,现实与浪漫,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寓情于景(物、事)与托物言志,等等,这些相近的修辞方法或相对的表现手法,考生在辨别时常常容易混淆,命题者便在1995年试卷、1996年试卷、1997年试卷、1998年试卷、1999年试卷中编制题目(例析参见“整体性”部分有关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这也迷惑住了不少考生。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诗歌鉴赏历届高考题 篇5

古代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所有高考题中古代诗文阅读的基本题型,年年考,卷卷考,其考点为“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包括两大方面:(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现将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作一横向比较,从而把握高考命题特点,为以后的复习迎考提供参考依据和复习建议。

一、诗歌鉴赏题一览表

二、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评价

(一)命题特点。

1. 诗歌品类。古代诗歌本应包括唐代以前的古诗、唐诗、宋诗、唐宋词、元曲、元明清诗歌。对照2012年17套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命题所选诗歌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的诗作(含词),偶尔也选用金元诗歌,明清诗歌则轮流出现,唐代以前的古诗以及元曲今年没有选用(以前偶有选录)。这是因为,在文学史上,人们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宋诗词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繁盛与巅峰。

2. 作者情况。高考选用的诗歌,其作者有的是大家熟悉的,有的是大家不大熟悉的,有的则是十分陌生的。从2012年高考所选18首诗歌(浙江卷是两首诗)来看,张九龄、贾岛、温庭筠、杨万里、秦观、晏几道、元好问等是大家熟知的作家,晁补之、李益、张耒、李纲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而修睦、金銮、王寂、白珽、曹伯启则是我们不熟悉的作家。总体看来,熟悉的作家还是多一些。

3. 题量分值。一般设2个小题,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地试卷中设了3个小题。分值一般在8分左右,多的有17分(北京卷),少的只有6分(重庆卷和福建卷),广东卷和浙江卷均为7分,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均为11分,江苏卷则为10分。

4. 诗歌内容。高考命题选用的一般是中学生没有接触到的诗歌或者出现在课本、读本中不被注意的地方,因此其内容就显得陌生而新鲜,这样有利于高考的公平选拔。比如,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共有两首,我们考生熟悉的是其第二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结果江苏卷却选了其第一首:“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从2012年高考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远怀人。如全国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及江苏卷温庭筠的《梦江南》。

(2)伤春惜别。如江西卷秦观的《江城子》及湖北卷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

(3)羁旅愁情。如山东卷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及四川卷曹伯启的《子规》。

(4)寄情山水。如安徽卷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辽宁卷张耒的《初见嵩山》。

(5)风物写真。如广东卷白珽的《余杭四月》及上海卷张九龄的《春江晚景》。

(6)托物寓意(借物寓理)。如全国大纲卷修睦的《落叶》、北京卷金銮的《柳堤》、天津卷杨万里的《野菊》、浙江卷钱珝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7)边塞生活。如湖南卷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

(8)闲适归隐。如福建卷李纲的《望江南》。

5.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以上所举18首诗歌涉及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表达方式。这里主要包括描写和抒情两大

类型:

①描写。如全国大纲卷《落叶》第1小题涉及角度变化,北京卷《柳堤》第1小题涉及动静结合,广东卷《余杭四月》第1小题涉及色彩渲染,上海卷《春江晚景》涉及虚实相生,等等。

②抒情。如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的融情于景,江苏卷《梦江南》和辽宁卷《初见嵩山》的借景抒情,上海卷《春江晚景》的情景交融,天津卷《野菊》、浙江卷《未展芭蕉》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托物言志,天津卷《野菊》“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的用典抒情,等等。

(2)表现手法。如全国大纲卷《落叶》中松立与

叶落的对比,全国课标卷《思远人》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的渲染,湖南卷《度破讷沙(其

二)》的映衬,四川卷《子规》的烘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衬托与对比,福建卷《望江南》的衬托,等等。

(3)修辞手法。如全国大纲卷《落叶》中“翻思

向春日,肯信有秋风”的拟人,重庆卷《鹧鸪天》中“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的比拟,北京卷《柳堤》中“雨香非燕促”及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软红光里涌银山”的通感和比拟,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的拟人,江西卷《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比喻和比拟,浙江卷《未展芭蕉》中“冷烛无烟

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中“爱惜芳心莫轻吐”的比喻和比拟,辽宁卷《初见嵩山》中“数峰清瘦出云来”的拟人,等等。

此外,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还有几道涉及赏析语言的题目,属于“炼字”型。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和“涌”二字的妙处,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对“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的“藏”和“透”二字作简要赏析,四川卷《子规》赏析第二联中的“空”字的韵味,等等。

6. 亮点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较鉴赏,二是探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比较鉴赏。这类题型是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

赏题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的湖北卷将刘敞《登城》与苏轼《望湖楼晚景》进行比较,2012年的江西卷比较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教材中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2012年浙江卷则比较钱珝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

一)》的异同。

(2)探究。这是新课标考纲特意提出的一种能力层级,本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来则移用到古代诗歌鉴赏题中。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思远人》第2小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又如2012年北京卷第2小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再如2012年江西卷第2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西卷的比较鉴赏也可看作是探究题)

(二)试题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代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提高广大考生的语文素养。江西高考命题人甚至提出“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思想,多年来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综观2012年全国17套题的诗歌鉴赏题目,笔者发现,这种导向是十分明显的。所命试题也涵盖了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考点分布均

匀,题目难易适中,答案简明规范,题量和分值较为合理。而比较鉴赏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则是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一大亮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吻合,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密切注意。

尽管命题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考生的实际阅读鉴赏水平还是比较低。以2012年江西卷为例,第⑴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98分,第⑵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67分,累加起来平均只有3.65分。可见,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针对高考命题要求和考试鉴赏能力的巨大反差,笔者建议要加强古代诗歌的教学,基础年级重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单元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毕业年级着重专题复习指导,并相机进行强化训练。

诗歌鉴赏历届高考题 篇6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法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2.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3.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4.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教学过程】

一、研题读纲明方向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考什么?怎么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1]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B. “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C. 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 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考点连接:

2017年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思想内容;

2、评价作者的观点

二、命题心思了然心

归纳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

三、锦囊妙计求高分

结合考什么,怎么考的分析和以前做题经验来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北京卷)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yuān luán):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①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②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解题方法及技巧归纳:

四、挑战自我勇尝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

漫成①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此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格式 篇7

基本答题格式:

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从四大块入手)

总体要求:

(1) 基本描述——靠船下篙

(2) 手法定位——名词术语

(3) 效果作用——主旨情感

例题示讲:

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 :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 :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 :抒发物是人非, 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高考诗歌鉴赏各类型答题格式如下。

1. 意象分析——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 +深层含义 (比喻义、引申义)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请说说你对“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 (表层含义) 天地之间一只孤单的沙鸥。 (深层含义) 以沙鸥自喻, 既是杜甫一生的形象概括, 也是他孤独心情的真实写照。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联用了“片云”、“孤月”两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示例: (表层含义) “片云”“孤月”, 孤单的云和月, 意境凄凉, (深层含义)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 品味关键词: (含义) +描述+表达作用。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 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示例: (1) (含义) +描述:“绕”字好, 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 表达作用生动形象, 具有动态美。

(2) “晓”字好, 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 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 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倚东风。笙歌吹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始觉春空”是全词表情达意的关键句子, 请简要谈谈对“春空”二字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含义) +描述“春空”二字本指群芳落尽, 杨花飘飞, 风不停息的单调虚空的景象;表达作用在此“春空”的背后实指“情空”, 即写出了笙歌消歇, 游人离去后的清寂。

3. 鉴赏重要诗句:表象 (解释、描述诗句) +深层含义+ (手法、作用)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1) , 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2) , 余响入霜钟 (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 (1) 绿绮:古代名琴。 (2)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3)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 丰山有九钟, 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深层含义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作用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4. 体味主旨情感:通过某景、物、人、事, 运用某手法, 表达什么情感。

阅读古诗, 回答文后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 主张改革, 被削藉为民, 于苏州修建沧浪亭, 隐居不仕, 《夏意》作于此时。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 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 展现的是清幽之境, 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 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 继而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 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 但诗人没有牢骚, 对得失荣辱看得很淡泊, 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 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 “夏意”“之意”, 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5. 分析表现手法:是什么 (手法) +为什么 (描摹) +怎么样 (作用) 。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回答示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什么手法) 。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为什么有手法) 。

“五何法”破解高考诗歌鉴赏题 篇8

笔者主张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教学原则是:轻术语,重读懂,轻答题方式,重缘景明情。笔者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最好教学方法:“高考诗歌鉴赏之五何法”。什么是“高考诗歌鉴赏之五何法”?就是鉴赏诗歌时,必须明确诗歌写于何时何地,何题材,有何意象或意象群,全诗是何色调,作者运用了何手法。

一、运用“何时”法,突破诗歌的情感基调

关于“何时”,也就是写作时间,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明确。

第一,要知人论世。不同时代的诗人都必然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人能逃脱时代所赋予的精神胎记。曹氏父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的诗,无不烙上了魏晋之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虚无与叹息的时代印记;繁荣昌盛开放大度的极盛一时的长安风尚赋予了诗歌雄伟的气势、开阔的胸襟、流畅的明丽、优美的平民化,唐诗与大唐一样生机勃勃,即使是写愁,也是清淡之愁;北宋王朝不杀知识分子,是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最开明最豁达的朝代,所以鉴赏北宋的写愁写闷的诗,千万不要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南宋的诗歌,不管是写情写爱,写愁写恨,无不体现了国破家亡和苟且偷安收复无忘的无奈叹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写愁写泪,也写满腹牢骚、一腔愤慨,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开创者的阔大胸襟,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的孤独感,豪壮而不悲痛、沉重而不绝望的志气,远远不同于阮籍的“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报国无时的长叹,也不同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苟且自慰。特别是鉴赏赵宋之诗歌,一定要以南渡为界进行情感定位,李清照南渡前后所写的虽然都是儿女情长,但南渡之后的李词中无不包含着家国之恨!

第二,要明确写作时的人生阶段。同一诗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表达的人生观是不同的。如李煜的词,早期极尽细致工巧地表现声色豪奢,而历经了国破家亡妻死儿散的生死劫之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后主的词风大变,“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后期的词中无不流露着沉重、沧桑和国仇家恨。

第三,要明确写作时令与季节,不同时令和季节,表达的情感往往也是不同的。《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生活在时间的轴序之上,时令节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内心情感的波澜。诗词作为抒情的产物,其内容自然也无法脱离这时令运行的轨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是爱春言志的共性;“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伤春的共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夏的豪放;“万里悲秋常作客”是秋诗的特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中秋团圆思念的共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冬的清静和独处的特性;“爆竹一声春梦晓,沈香亭北牡丹开”是春节的祝福和梦想。

第四,要明确写作的时刻,不同时刻所创作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早上写诗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虽然有“寂寞”字样,万不可理解成表现的是愁苦之情,这里的“寂寞”是写桥上无人,来表现“早行”的,早行是为了梦想而去的,所以表达的是喜悦之情。黄昏写诗往往表达的愁苦,“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深夜写诗往往是愁闷无眠,“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运用“何地”法,破解诗歌之情

诗人所处的写作地点不同,能折射出诗歌的情感。具体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何地”来理解诗歌的情感,笔者将诗人写作地点不科学地分为四类:家、客、征、山。之所以说是不科学的分类方法,是将写作地点与诗歌题材混在一起了。

“家”就是在家(不能理解为睡觉吃饭的那个房子)所作。在家写诗,分为年轻时和年老时,年轻时在家写诗多表达豪情壮志,年老时在家写诗多表达看破红尘后的闲淡。如“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就是写于在家醉客之时;2010浙江考题《定林》:“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许多学生理解为愁苦之情,就是没明白写作地点是在家中,经历人生大富大贵的王安石退休回家散步所作,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客”就是身处客地,与家相对,是指作者身处异地他乡漂泊江湖或处被贬谪之地。身为“客”时所写的诗歌可分为三类情感:一是表达壮志难酬的官场失意,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是表达思乡怀人,如“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三是表达漂泊之苦,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征”就是身处战场,描写征战的诗歌。一是表现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是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是表达对战争的控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四是表现对功名的完全否定,对人民的同情,“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万千宫阙变成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五是表现征人思妇的相思、思乡之苦,“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山”就是写作地点在乡村在山野在僧庐,所表达的情感也可分为三类:一是不染红尘的清净,如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二是看破红尘参透生死的,如“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三是感叹人生无情的,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四是表现山村闲适的淡泊清高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三、运用“何意象(群)”方法,破解诗歌之情

意象本已含情,关注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情感。一是不同意象表达同一情感。如表离别的,杨柳/兰舟/长亭/芳草/……表思乡的,明月/沙鸥/古道/深夜……表恋爱的,杏花/红豆/桃花/红烛……表失侣的,梧桐/细雨/孤雁/哀鸿……表高洁的,梅/兰/竹/菊/明月/玉……表失意落寞的,浊酒/残阳/荒芜/落叶/孤舟……二是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的。例如,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落花:凋零/失意/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四、运用“何色彩(基调)”法,破解诗歌情感

色彩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但自古以来,诗画一体,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抓住诗歌的色彩色调,就可以破解诗歌的情感。从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声声慢》中的“冷冷清清/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给人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枝红杏出墙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都极富色彩,可以从色彩的浓淡明暗亮丽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心绪。

五、从意象组合方式、情与景的关系入手,破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考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最为畏惧,因为即使他们把各种手法倒背如流,具体赏析时仍然无从下手。其实,诗歌的手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要从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方式、景与情的关系入手去判定。

(一)从意象组合方式入手判定艺术手法。

意象的组合方式: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比结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悲乐组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名词组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空间错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时间错位——“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将眼前与过去、将来错觉地交融在一起,真是“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衬托组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颔联描写的是一幅阔大壮观的江天月夜图,境界的阔大更衬托出了自身“一沙鸥”的渺小和孤寂。

(二)从诗歌的情与景关系入手判定艺术手法。

上一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下一篇:工程制图教案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