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职业教育之闲谈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 孔子是永远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圣人, 其创始的儒家文化, 深刻的影响着这个国度, 并几乎统治了这个民族的思想行为。从汉武大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起, 儒家文化一直引领着中国的思想文化。这种“独尊”的显赫地位, 让其不断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 这也是每位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但细窥儒家文化, 我们依然会发现她的局限与瑕疵。这些局限与瑕疵因为她主流的强大, 在2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个性的缺陷。

由于过度强调与维护统治的等级伦理与绝对地位, 使这个民族成为了一个忠实服从的民族, 这就使得民族的质疑与创新精神受到了禁锢, 虽然亚圣人提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至理名言, 但历史教科书中勇于挑战权威的“叛逆”的案例似乎并不多见。这也许就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获得的“诺贝尔”奖寥寥无几的潜在因素之一吧。

另一方面, 儒家文化对其他文化的鄙薄态度 (孔子就瞧不起问农事的樊迟, 背后称他为“小人”) 对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形成了“重儒轻术”的民族思想。在儒家文化的深刻背景下, 虽然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术”曾经领先当时世界各国, 并对其他地区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术士”的地位远不如“儒士”, 被列入“九流”之后。诚然, “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但无论是以手工业发家的匠人以及靠产品贸易而富甲一方的商贾, 纵然兜里不缺“银子”, 但依然很难得到“儒士”阶层的认同, 在社会中也享受不了百姓的仰慕与推崇。这种现象也正好能够从反面来映衬传统儒家文化“读书入仕”的思想的强大与坚挺。在这样一种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缺失, 始终无法形成较有影响力的教育是可以理解的。

纵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两次飞跃, 一次是近代的鸦片战争, 一次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

当我们还停留在“天朝帝国”“四方蛮夷皆应来朝”的美梦中时, 那些“蛮夷”却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敲醒了这个东方帝国, 大刀哪能与火炮相抗衡, 帆船哪能比上内燃机动力舰艇, 血肉之躯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产品的射击下显得那么脆弱无辜。这时, 也只有在这时, 有识之士终于看到了职业技术、工业科技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魏源是那个时代的最早觉悟者, “师夷长技以制夷”得到了众多国人的认同, 由于一批“洋务运动者”的推崇, 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重视, 在社会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承“洋务运动”之发端, 中国这个“天朝帝国”掀起了向西方“蛮夷”学习的热潮, 但那时的职业教育仍然未形成较大影响。民国时期, 虽然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但却为教育文化客观上提供了自由成长与挥洒的空间, 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了继战国时期后又一个文化与思想大复兴的时代, 诸如蔡元培、鲁迅、胡适等教育家、文学家数不胜数。这个时候两位职业教育家也应运而生, 他们就是黄炎培与晏阳初。黄老先生用中华职教社传播职业教育文化、创办实业, 提倡实业救国。黄老提出的职业教育应当“谋个性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等理念依然指引着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晏老的平民教育运动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推广, 其创办的农村改革试点成了诸多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模板;正因如此, 他才能在那个时代成为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影响世界的十大杰出人物。建国前夕晏老去了台湾, 遗憾的是国人对他知之甚少, 但晏老的职业教育光芒对后世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

建国后, 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 系列“子弟校”“技工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众多技能人才;特别是后来的“中专” (中等专业学校) 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 加速推进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近20年来, 职业教育全面开放,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良莠不齐, 甚至鱼龙混杂, 对“就业导向”的过度强调, 对规模的片面追求, 使得部分学校的内涵建设与教育质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愈来愈低, 其终极性教育的特点甚至遭受了家长与学生的强烈抵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结构调整已全面进入“深水区”, 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现代工业文明对职业教育人以及职业技术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出了依靠“农民工”来承载的时代, “农民工”已经无法担负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人的终极教育已经真正被“终身教育”的理念所击溃, 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 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中高职立交”的构建使职业教育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形成了一个完备通畅的体系, 职业教育迎来了她自己的真正的春天, 办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亦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中国制造”必将依靠中国新一轮技术革命而重新走向世界。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护理研究下一篇:浅论“第二含义”商标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