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激情飞扬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名激情飞扬

语文课堂让激情飞扬

【摘要】 笔者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新课标改革为契机,探究中学语文“五情”阅读教学模式,揭示“引情、激情、动情、共情、悟情”教学课程基本规律。“互动激情”是其中重要一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潜能,探索在实验研究教师的“激情教”与学生的“快乐学”有机结合,师生和谐发展,使课堂教学在动态创新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激情。

【关键词】 探究 实践 互动 激情

0

一年多来,我积极投身于省级课题《中学语文“五情”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工作,并赋于课堂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五情”阅读教学指:导学引情、互动激情、探究动情、合作共情、拓展悟情。在研究中,有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共勉。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激情的艺术,课堂的魅力在于互动激情,这样教学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这是研究“五情”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互动激情”,让学生情感于教学内容产生情感的触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性,为课堂能达到最优状态奠定基础。

一、互动激情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定位

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中学生知识面较广,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兹写过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世界著名教育诗。诗中这样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有一百双手,有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也就是说孩子的表达有千万种,一百种属于自己的思维、语言,甚至更多……然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局限于一问一答,他们希望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答案是一致的,若是学生说得远了,就会急着说出标准答案。不要忘了,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我们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师就做到了这一点。如教育家魏书生,学生们是多么喜欢听他的课啊!因为在他的课上,学生可以夸张地朗读、尽情地表演、大谈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总是能以笑容面对,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出每个学生的主动意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需要有激情的学生、开放的老师。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要进行角色转变,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者,让他们拥有一百种属于自己的想法、思维,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

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是这样做的:学生按导学案充分预习,在课堂上师生间反转角色,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上气氛刹时间激活了,每个同学都竖起耳朵想知道老师怎样回答。这时,我真诚地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地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巧妙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最终,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激情环境,做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节你认为上得精彩的课中,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我大声怒喝过、批评责骂过,有时干脆让学生站着听课。但发觉,这样做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细想,这些现象说明课堂没有互动激情的结果。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激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要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方面,创设让学生“激情”的情境。我在教学中机巧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这些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课前三分钟用导入引情法。集体唱一首歌、集体朗诵、口头作文,气功冥想,再现自己最辉煌的时刻,扮演杰出人物的角色等。设计板书时常采用字体变化,故意写错字,变换表述形式,图表、图画式,请学生写板书等。这些手段都给学生以新鲜感、新奇感,使学生情动,自觉投入到课堂中来。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学习问题,倾情课堂互动才能激情语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化石吟》时,我提前让学生按座次分为八个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化石的资料,并在新授课上派代表进行展示。在课堂上,学生分别展示了本组的材料搜集成果。有的是精美图片;有的是从书籍上摘抄的段落;更有的学生到图书室去查到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资料。每一个人都动手参与,每一组都有成果。这样一来,课文中提到的恐龙、猛犸在孩子们的眼中就不再陌生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条件,人人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在学生之间激情互动中演绎深化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中要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学生变身“小老师”。我是这样做的:在班中成立了11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人人有明确的分工,如有负责检查作业的、检查背诵的等,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领域,是小老师。每节课前,我只是把导学案分发给各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在课堂上,让相关同学如实汇报小组完成的情况,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每个同学都在激情中互动,课堂气氛得到优化。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中,我让一个小组长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负责听写生字、提问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等常识。小老师活灵活样,台下“观众”兴致勃勃,纷纷要求回答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接着我让语文科代表做“小老师”去完成文章中重难问题教学——云的形状与天气变化关系的3类表格,因有了第一个同学的铺垫,科代表很出色地完成了目标。最后到了小组自由设疑提问时间,我则变成“公平看客”——同学间问答游戏的评委了,各小组学生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间激情互动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经常这样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课本是你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互动激情,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三、用现代教学技术塑造激情语文课堂

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产生了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我以《春》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塑造激情的语文课堂。在教学《春》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悦耳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常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再以《春天在这里》为题口头作文训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融入春天意境中。之后,再流水般呈现与课文内容相关一幅幅变幻的图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互动激情的桥梁。

语文课堂让激情飞扬,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五情”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全面展开,在教改道路上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论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中学语文“五情”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YQJK164)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郭根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0.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90.

作者:詹永君

第2篇:书声琅琅,激情飞扬

摘 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传统方法,在朗读过程中渗透读者的情感意识,使朗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然而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朗读呈现出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朗读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分析了朗读教学现状、课堂朗读“边缘化”的原因及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改进朗读“边缘化”的有效策略,以期引起人们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视和思考,从而助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及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边缘化 有效策略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美的语言形式的放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灵魂的齐振共鸣,是想象的展翅、情感的放飞、智慧的开启。通过朗读,师生在作品展现的特定课堂氛围中,进行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沟通,从而可更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与作者同呼共息。通过朗读,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再度创作的创作能力,增强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架起通向听说读写能力的桥梁。朗读以其独特的作用带动起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传统方法,但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急剧下降,甚至成了课堂上可有可无的点缀。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和学生变得功利,对朗读这类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出效果的教学活动失去耐心,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考试可检测的知识上,忽视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在教学中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

二、朗读教学“边缘化”的原因

1.教师缺少示范朗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除受个人感悟能力的影响外,与老师的示范朗读也是分不开的。但是现在能在课堂上一丝不苟范读的教师越来越少,教师重讲轻读成了一大症结。教师朗读水平的局限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不愿范读或不好意思深情朗读,导致学生的情感得不到直接激发,也无法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得听读体验。

2.教师缺少有效的朗读技巧指导。

教师忽略文本的千变万化,朗读方法的指导总是一成不变,只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却不做方法技巧指导,学生无处下手,从而削弱语言的表现力。

3.学生缺少个性化的朗读训练。

首先,朗读形式单一,学生没有展现个性的机会。教师常以齐读为首选而忽略其他朗读方式,这种常以是否整齐作为评价标准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朗读的生气与灵动荡然无存。其次,朗读文本类型覆盖面窄,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小。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诗词、散文、文言文时会较多地进行朗读训练,而对于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则因篇幅较长或以讲代读更快,极少使用朗读教学。

4.朗读评价形式的单一。

目前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极其匮乏,评价方式大多陈旧乏味,大多是无用的激励,如“读得不错”“你很棒”“太让人感动了”。这种语言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但有“和稀泥”之嫌。因为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改进朗读显然是无力的,无法促其提高朗读水平。

5.课外朗读的缺失。

学生的课外作业,大多是以考试为中心的知识点的巩固和操练,学生大多疲于应付笔头作业,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朗读训练。

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朗读是一个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学习形式,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对朗读效果的不断追求,对朗读技巧的不断调整,可以实现对文字的反复琢磨,探索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实现朗读者和作者情感的共振。经过朗读者的再创作后,不但朗读者对文字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听者也比自己阅览文字得到的情感体验更丰富。朗读引导着读者和听者都向文本更深处探索。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必说……不必说……也不必说……”一段。朗读过程中,学生自然发现文章从低到高的写景顺序,调用多种感官的写景方法。学生还时不时地被鲁迅的行为逗乐,他们大概看到了肥胖的黄蜂,听到了蟋蟀在弹琴,尝到了酸甜可口的覆盆子了。老师不必多言学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鲁迅先生把百草園称为自己的“乐园”,这不就是朗读的魅力吗?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反复朗读,反复感受课本上的规范语言,学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久了,大脑对语言的反应就会更准确更敏感。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反复的朗读,从而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开头排比,自然要读出磅礴气势。押韵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要引导学生将韵脚读清晰。这样,将书面文字转化成了有声语言,这种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学生不仅理解文意,更感受文章内涵,把握作者文风,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满艺术性的朗读或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方法。学生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受其浩然之气的影响;朗读《老王》,对“不幸的人”的怜悯会被唤醒;朗读《送东阳马生序》,体会求学的不易,更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

4.朗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读的书面结果,是“厚积”基础上的“薄发”。语感是学生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在朗读时,能迅速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在写作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好朗读环节,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改进朗读教学“边缘化”的有效策略

1.教师范读——做好示范引领。

于漪老师曾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水,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

然而,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范读环节选择播放朗读录音,以弥补自身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机读是无法完全代替亲自范读的,教师亲自范读时,声音较录音更有亲切感和立体感,更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优秀的教师范读不仅会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而且优秀的范读本身就是对文章内涵的一种诠释,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文章内涵的大门,使学生更容易跨进文本世界,徜徉其中。

例如:《背影》是一篇十分适合范读的文章。首先,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感情朴实深沉,感情基调是低柔的、深情的,抒情不宜过于强烈,亦不能无病呻吟。其次,对于重音的把握要准确到位,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集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典范,作者用了戴、穿、走、探、爬、攀、缩、倾等动词,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艰难过程,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式读。再次,教师在朗读时,可以选择班得瑞的钢琴轻音乐作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更能进入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当然,我们强调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并不是要使教师的朗读成为学生简单仿效的范本,而是让学生通过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的感情基调,继而让学生走进文本,为自己的朗读找到合适的路径,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读出来。

2.精妙指导——开展有效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要避免方法生硬、单调,比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出来”等,这样的指导太笼统,学生无从下手,无法真正把握朗读的精髓。

(1)注重理解,让学生边读边悟。

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进而通过朗读进一步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它们是同时进行并相辅相成的。对于学生的朗读效果不要急于求成,在讲解的过程中边分析边读,边读边感悟。随着分析的层层深入,朗读的效果自然会愈来愈好。此时的朗读已经不再需要告诉学生哪个字该怎样读,身临其境般的情感表达要比拿腔拿调更真实、更动人。

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课文。第一遍要求学生中速、深情地、带着微笑地朗读课文,就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第二遍要求学生读好文中的波澜,选取文中波澜起伏的部分:“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个人要扮演好文中的几个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语调,“我”是“我”的语调,妈妈是妈妈的语调。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深情地进入了文本,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所表现的理解、尊重和体谅,生命中的亲情美和责任美。

(2)精选要點,让学生有的放矢。

叶圣陶先生将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要求朗读者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然而,真正把复杂的情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若从一篇文章中就学得全部朗读技巧则是不可能的,教师应根据每课不同的特点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使每次训练都能有实效。

例如:在教学《金色花》一文时,就选取不同的要点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删除对比朗读、变换对比朗读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

①删除对比朗读: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得出结论:从“突然”一词中领悟出了孩子的淘气和天真。

②变换对比朗读: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原文重在妈妈不见孩子时的担心,看到后的惊喜;而换了后重在责备、生气、强调坏孩子。一换意思太不相同,母爱之情骤减!

“我不告诉你,妈妈。”

“妈妈,我不告诉你!”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原句中的“不告诉”是孩子一时得意、炫耀,可能等一会儿会告诉妈妈,换了感叹号,就坚决不告诉妈妈!孩子的天真、淘气、撒娇之意荡然无存。

(3)以己证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李镇西老师说:“回忆我自己的阅读,每当我感到心潮澎湃的时候,往往不外乎两个原因,要么是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要么是从作品中读出了问题。”李镇西老师所说的“读到了自己”,分明是把作品或作者当做一面镜子,从中反观自我心灵的弱点或体验到彼此心灵的共鸣,朗读教学亦如是,老师在作品中读出自己,从而为学生和作品搭建对话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教习《归园田居》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和作者,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吟读,但学生总是读不出感情。于是我先引导他们假想自己就是陶渊明,从污浊的官场脱身,终于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陶渊明此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舒畅和惬意,学生渐入佳境。

怎么样让学生读出自己呢?接着,我便开始给他们示范朗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教书20年,感叹出的成绩太少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我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出了门,领同学们早读,傍晚路灯都亮了才匆匆回家,有时还带着课本回去备课。“道狭路且长,夕露沾我衣。”这条教学之路是多么漫长多么苦啊,一路上的荆棘挫折伤痛了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但是受了伤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能实现我的教学理想!

我感觉整个教室沉静了下来,我说:“接下来,同学们自己读吧,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但是,记得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学生有些朗读,有些默读,每一个都很专注。读完了,我请几位学生朗读,当我请到一位男生的时候,他读了两句,哭了。我有些震惊,这样的反应超过了我的想象,我没有请他读完,我感觉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种很特别的气氛中,这种气氛在我以往的课堂从来没有出现过。当我又请班中一位语文成绩比较优秀的女生朗读的时候,她边读边哭,后来,我请他们两位说说自己流泪的原因。他们说:“仿若看到了执著的陶渊明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远离众人羡慕的官场,而自己呢?成长路上,学习路上,有太多的挫败,然而,我们总是轻易地因挫败而放弃,而远离了自己理想的田园。”

现在,这届学生已经毕业了,但是当他们回母校来看望我的时候,总是会说起那些曾经读出自己的文章和课堂。可以说,在文本中读出了自己,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教学,要的就是同频共振,是情感的共鸣,是心灵的共振;是语言的交汇,是思维的碰撞。

3.创新模式——激发朗读兴趣。

个性化朗读就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体验的朗读。平日的课堂上,教师多让学生齐读,齐读固然可以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但在齐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确切把握每个个体的朗读情况。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绝对不能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最好的办法是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语音特点、感悟能力、朗读水平、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都不相同,朗读效果自然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耐心地听取其风格各异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地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让学生真正敢读、愿读、乐读……

(1)挑战式朗读。

挑战性朗读可应用于师生之间、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挑战朗读时,学生在听范读的时候会非常用心,因为唯有对范读仔细地聆听,才能体会出范读中的亮点及缺点,在接下来的挑战中弥补不足。学生听完范读之后也会积极地寻求改进方法,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不断完善,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深入。表面上朗读效果越来越棒,背后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越来越深。

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让学生自由选取最有感触的小节,采取小组合作朗读的形式演绎,全班16个小组展示完之后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在选择朗读片段时往往会选取一些具有表现力的或表达感情最强烈的小节,在选择的同时,无形中学生找到了文本的重点部分,对这几节的研读正是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不仅锻炼了朗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

(2)情境式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若在读书前为学生营造极富感染力的氛围,则有利于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情境中的一员,亲近和感知人物,为接下来的朗读做好情绪上的准备。

例如:在教学《乡愁》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朗读之前,可用语言创设如下情境:

“夜深了,一轮明月挂在空中,秋虫耐不住晚秋的寒意,止住了鸣叫,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户,洒满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首诗从他的心头流淌出来……”

由教师在配樂音乐的背景中缓缓道来,学生再接着情境开始朗诵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仿佛自己就是这位充满了浓浓离愁的诗人,寂寞凄凉之情在朗读中缓缓流出,有的女同学在读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声音竟有点哽咽,在朗读中,与诗人引起了共鸣。

又如:在教学《背影》时,谈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感人场面,我告诉学生:我大学毕业就远离家乡,踏上了去异乡谋生的道路,一晃眼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里我与父母是聚少离多。每每夜深人静时,就格外思念亲人,真希望能有翅膀,马上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但我又很害怕回家,因为只要回家就意味着又一次分离的到来。每次分别时,母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尽管车就在我们楼下,母亲总是为我拿着行李,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着我:要注意身体,要吃好,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其实这时的我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可在母亲的眼里我却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坐在车里,我竟没有勇气望向母亲,因为我不敢直视母亲那日渐衰老的容颜,母亲那满含泪水不舍的眼神。直到车慢慢开出,离家门越来越远时,我才敢回头遥望,我知道,母亲还没有离开,她那不舍的眼神一直追随着我,望着母亲那越来越模糊的身影,我泪流满面。亲情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纽带。

听完我的叙述后,学生再次朗读父亲为我买橘的语段,有两位异地就读的学生在朗读时不禁轻声地哭了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情景式朗读,直接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引起了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深深地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

可见,朗读前创设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开启文章内涵大门的钥匙。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适合人物对话较多、情节矛盾尖锐的小说、戏剧类文学作品。分角色朗读,可以再现文章中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突出展现情节变化,同时能使课堂气氛得到极大的调动。

例如:我在讲授《羚羊木雕》一课时,让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展现人物对话,从不同角色朗读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中,学生迅速体会文中“我”“芳芳”“妈妈”“奶奶”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更接近体验式的语文课堂。

(4)表演朗读。

用表演的形式进行朗读,既是对朗读能力的训练,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敢于表现,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用半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理解人物,了解课文内容,剩下半节课布置学生分组,对两个骗子觐见、大臣们视察及皇帝、官员们集体大游行的场景进行研究,为第二课时的表演做好准备。学生在课堂表演中不仅设计了相应的台词、动作,而且增加了老百姓的议论,皇帝回宫后的愤怒,对骗子的缉拿等课文中没有的内容,烘托了文章的中心。他们在表演时认真大方,故事情节连贯,表达清楚。表演后,还可利用剩余的十分钟时间,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道理,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表演朗读与分角色朗读有相似之处,都是让学生承担一个角色,将文本中的情节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但表演朗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不但要通过声音传达情感,而且要辅助以表情、动作,必要时还可借助道具。这样,人物形象更直观,在听觉视觉双重冲击之下,往往文本内涵已昭然若揭,比起老师单方面的枯燥讲解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4.善于倾听——创新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必须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老师们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听名师讲课,学生都能通过朗读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而在自己的课堂上,朗读像是鸡肋,有没有没什么区别,和预设的效果相差甚远。”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评价不够重视,即使有评价也缺乏及时性,缺乏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机智评价。

(1)激励评价,让学生爱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的语言常被学生奉为“圣旨”,是直达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个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在课堂上会时刻为学生考虑,在教学用语上会尽可能根据每人不同的特点评价,以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他:“你的朗读已经让老师甘拜下风!”“这是我目前为止听到的最有创意的朗读!”当一位本就比较内向的学生朗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教师不可简单否定,一次否定有可能让这位学生再也不敢尝试,此时教师可以从其他方面给学生一些鼓励:“能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读书,你已经赢了!”“保持这份勇气,你会拥有更多的机会!”这样的评价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感到自己并没有失败。

(2)导向评价,让学生会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情感体验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朗读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若将学生多样化的朗读都按照教师的范读进行统一,可谓是对朗读个性的扼杀。导向明确的评价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合适的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

例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学生讨论该如何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要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表达给对方听。

师:这种读诗的方式很奇特,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最艰苦的环境下,对邻居小女孩说的话,它是说理的,当你劝慰别人时就可以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这首诗,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师:亲切而诚挚地说话,大家可以试试。

生用说话的形式互相说读,兴趣盎然。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低声地朗读。

师:低声朗读也不失为读诗的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生: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当我们的双肩已承担不了生活的重担时,我们在内心里可以这样悄悄鼓励自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师:内心独白低声朗读,说得多好啊,让我们大家也尝试着这样去鼓励自己。

全班同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低声朗读。

在学生思考朗读方式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正确感悟了这首诗的内涵。

(3)生生评价,让学生善读。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呢?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生生评价是一种极好的途径,此方法用在朗读教学中同样适合。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别人朗读时,学生会更认真地倾听,因为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才能与朗读者进行评价交流。评价别人的过程就是帮助自己规避错误、改进朗读技巧的过程。生生评价的互动多了,学生自然会有一种高屋建瓴之感,逐渐摒弃重复无用的练习方法,而善于站在听众的角度、站在老师的角度为自己寻找改进的方向。

例如教学《夏感》一文:

师:梁衡笔下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第二段。

生1:我来读(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呢?谁来点评一下。

生2:我觉得他“扑打”“滚动”“升腾”这几个词语读得很好,他把这几个词语读得很有气势,让我们感受到了夏日的热烈,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3:我觉得“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句话,他读得很平,不够美。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请教教这位同学。

生3:我认为读的时候要有层次感,它们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因为这样才能读出麦浪的热烈,体现出夏天来临时的速度快,气势磅礴,听起来很有层次感。

师:评点得真好,那么你乐意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3:我乐意(朗读这句话)。

生4:在读的过程中像生3这样处理,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来临的热烈、气势,仿佛麦浪就要迎面扑来了。

以学生为主体,把朗读权、评价权还给学生。学生间展开了互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并且扎实有效地进行了语感训练。让学生畅所欲言,激活了课堂学习气氛,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新课堂。

5.迁移阅读,开阔朗读视野。

鲁迅先生说:“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只靠课内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形式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朗读,能让学生对朗读的意义有更深层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仅让学生的读书生活更丰富,有利于提升内在修养,而且会使学生对课内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实现举一反三。

(1)选择优秀读物。

要激发学生对课外朗读的兴趣,首先就要有好的课外朗读素材。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应结合本学段语文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变封闭为开放,由一本书带动几本乃至几十本的课外读物。只有课内外读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挑选课外朗读读物时,不必受考点的束缚,因而就有广泛的选择空间,如名人传记、寓言童话、科普小品、艺术鉴赏类等都是学生朗读的上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图书角”,由学生提供有益的书刊供大家交流分享。

(2)开展课外朗读活动。

开展主题朗诵会,由学生自主组织朗诵比赛,在班级中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展示,朗读材料自由选择,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经典名著,还可以是自己原创的文章。赛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朗读进行评价,并对优秀的选手进行奖励。这种开放式朗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能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

五、结语

朗讀教学是构建语文殿堂的重要基石,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对语文的感悟可以在吟诵涵泳中缘起,对语文的情思可以在抑扬顿挫间引发。化讲为读,化说为读,以读为本,让朗读回到它应有的地位,让语文课堂再现书声琅琅,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良好语感,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朗读的作用,精心设计朗读方案,深刻理解朗读内涵,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朗读实践能力,开展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师生共享朗读魅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才是语文的真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

[5]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6]关于朗读教学科学化的思考.语文论坛.

作者:彭艳

第3篇:从“激情飞扬”走向“理性担当”

摘 要:班主任共同体的发展是当下教育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折射出的是班主任渴求专业成长的热情与期待。但是,当前班主任共同体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困惑与桎梏。为此,有必要引导它走向“理性担当”,要端正发展立场,厘清内外关系,关注结构优化,以促进班主任共同体的持续发展,提升共同体的教育力。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共同体;专业发展

在2012年《班主任之友》庐山笔会的自由论坛上,笔者聆听了来自河南济源、山东济南、广东深圳、江苏苏州等地的老师们关于班主任共同体发展的经验之谈,感触良多。虽然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生态,但是高负荷的工作量、事务性的工作特质和班主任个体对专业发展的普遍性冷漠,却又都是实在的问题。

一、“激扬青春”:班主任共同体发展的现状描述

在社会学意义上,共同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腾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1],金迪思等则认为,“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直接地、频繁地、多方面地互相接触和互相影响”[2]。它是人与社会原初一体意义上的本真的社会形态。在庐山笔会上,每位老师的发言都无一例外地重点表达了对成长中“重要他人”的感谢,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个体对共同体的一种期盼与依赖。综合各位老师的发言,笔者觉得当下的班主任共同体发展呈现出的是一种“激扬青春”的成长热情。

(一)班主任民间共同体的“热情飞扬”

顾名思义,班主任民间共同体是一种纯民间性质的班主任聚集,它们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没有严格的组织制度和纪律约束,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自由进出的方式,研究也显得随意。当前,班主任民间共同体的组成和运行方式各异。

1.班主任民间共同体的组成与运行

首先,按照共同体人员的组成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学科型共同体和德育型共同体。所谓学科型共同体,就是人员以某一个学科为主,依托学科发展的机制和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研究班主任工作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如苏州吴樱花老师创建的“青葵社”团队,就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建立的一个民间共同体,她们最初的成员都是语文老师中的班主任,其运行方式最初是借助学科组的活动来进行的。所谓德育型共同体,就是人员以班主任为主,共同致力于班主任工作的优化和专业发展,如河南济源一中秦望老师的“8+1”团队,就是以德育处管理下的班主任队伍为依托建立的一个民间共同体,他们的核心成员都是本校的班主任,其学科背景各异,运行方式则完全是以德育话题的学习与研究,融合理论研修、课题研究、实践专题等方式。

其次,按照共同体运行的载体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网络型共同体和实体型共同体。所谓网络型共同体,就是以网络为运行载体,借助QQ群、BBS论坛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通过班主任工作研讨与交流而形成的民间共同体,它的特点是突破地域限制,最大程度汇聚志同道合的班主任。如以天津曹建英老师为首的“心语”团队,就是以网络期刊《心语月刊》为载体,借助“教育在线”等平台,通过各个主题的在线交流和成果展现,汇聚了全国各地班主任的一个民间共同体。所谓实体型共同体,是以实体组织的形式存在于学校和地区教育中的民间共同体,它的特点是成员之间有着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其运行有着相对可靠的组织保障,但是规模一般相对较小。如秦望老师的“8+1”团队就是这样的共同体。

当然,上述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尤其是网络型共同体与实体型共同体的界限在现实的操作中越来越呈现出交融的态势,实体型共同体的活动也充分运用了网络手段,而网络型共同体的运行也出现了借助论坛、研训班等形式的探索。

2.班主任民间共同体发展中的困惑

当下,班主任民间共同体的发展异常活跃,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民间共同体,但是综合来看,民间共同体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困惑。

首先,缺乏教育理论的引领,是民间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民间共同体的成员主要是一线的班主任老师,高负荷的日常工作消磨了大量时间,理论学习成为一种奢望。在笔会的自由论坛中,老师们的发言也呈现出这样的困惑。从民间共同体的发展进程看,在经历了最初的“蜜月期”之后,常常会陷入如何进一步持续提升的困惑,而这个困惑的根源则在于缺乏对共同体发展的理论引领,诸如对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在哪里,共同体发展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支撑在哪里,共同体发展的方向与抓手在哪里等问题的思考。

其次,缺乏有力的外部条件支持,是民间共同体发展的普遍性障碍。民间共同体都是志同道合者的自由联盟,大多数最初都是“秘密组织”,成员内部力量是共同体发展的全部力量来源,因此,共同体发展的普遍性障碍就是受到自身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学校制度、组织资源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再次,人员流动的低成本,使得民间共同体的发展缺乏稳定性。目前来看,民间共同体大多数实行的都是进出自由的“开门主义”(秦望老师语),这一方面给予了成员极大的自由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意味着成员进出共同体的低成本,这势必会削弱共同体的稳定性,而且也对共同体自身的凝聚力建设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虽然,我们也提到了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概念,即共同体中有相对稳定的几个人,但是这种稳定如果没有对于成员发展的可持续吸引力,那么它将主要基于“熟人社会”的人情关系来维系,这最终是不利于共同体健康发展的。

(二)班主任官办共同体的“雄心壮志”

相对于民间共同体而言,官办共同体则是一种由学校或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班主任聚集,它们有着相对明确的发展规划、较为严格的组织制度和纪律约束以及较为雄厚的财力支持。

1.班主任官办共同体的组成与运行

当前,班主任官办共同体的组成和运行方式基本类似。一般来说,在人员组成上,都是通过一定预设条件的筛选,将一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汇聚;在运行方式上,官办共同体普遍采取工作室、研训班的形式,通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培训,使班主任保持一定的聚集和学习状态。依据官办共同体运行主体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学校共同体、地方共同体和全国共同体。

所谓学校共同体,是以学校为运行主体,其成员都是来自本校或是本教育集团的内部,其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优化本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如,南京一中的“青年班主任论坛”,是以35岁以下班主任为主要成员,每学期召开一次,每次确定一个学校德育工作主题,论坛一般为3-4天,内容包括定向主题的外校参观和对应专题的写作与研讨,其目的在于通过定期的研训,快速提升青年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所谓地方共同体,是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运行主体,其成员是在该行政区域内的班主任老师,其存在与运行主要着眼于区域内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集中展示区域内各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与创新。如:谢德华老师所在的深圳市光明新区名班主任研修班,就是以集中研训的形式汇聚全区的优秀班主任,采取“听、说、读、写、研、展”的形式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提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展”,就是通过优秀班主任的讲座、示范班会以及全区的班主任能力大赛、班会课大赛来集中展示班主任的学习成果,展示全区的德育创新成果。

所谓全国共同体,主要是指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运行主体,成员涉及全国各地的“国培项目”,其目的主要是对各地的优秀班主任进行轮训,以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如,2010年开始的“知行中国”骨干班主任国培计划,就是由教育部统一部署,由各地区负责实施,采取现场研讨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班主任的轮训。

官办共同体中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名师工作室”,它采用行政力量的推动,通常以一位或多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主持人,汇聚该行政区域内的部分班主任,其目的是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辐射力,以榜样示范、集中研习等形式促进班主任内部的互帮互助和班主任群体素质的提升。如,孙玉玺老师所在的济南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其成员的选拔非常严格,通过各级行政区域的笔试、面试等形式的考察,最终选出30名优秀班主任组成一个团队,共同研讨当前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互交流与展示自身的工作创新。

2. 班主任官办共同体的发展困惑

这几年,班主任官办共同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表达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班主任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德育工作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重大桎梏。客观而言,“知行中国”项目的全面推进,“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遍地开花,都展示出国家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的长远眼光。但是,班主任的成长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体性和内隐性,也给当前各种官办共同体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缺乏有力的领袖人物,使得官办共同体的发展缺乏内聚力。以研训班形式存在的官办共同体,其参与人员多为选拔之后产生的,所以成员的能力素质好,往往会出现群龙无首的状况,共同体内聚力不强。以“名师工作室”形式存在的官办共同体,其名师多为被动安排,所以在工作中主动性不够,实际的运行基本上还是一种内部成员的研训形式,其内聚力较弱。

其次,人员发展的功利性,使得官办共同体的发展缺乏内驱力。当前,为了吸引优秀班主任的参与,各级官办共同体都带有明显的荣誉性色彩。在实际运行中,不少班主任参加选拔与研训,其目的并非真正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这种功利的、强制的外力推动很难激发成员的发展内驱力。

再次,人员的定期更新,使得官办共同体的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为了最大范围地轮训班主任,官办共同体的人员都实行周期性轮换,使得学员一旦结业就失去了与共同体的关联,再次沦入单打独斗的窘境。事实上,参与过研训的班主任往往会对后续的工作有更多的期待,但现实又无力支撑,这样的矛盾必然会大大削弱官办共同体的影响力与成效。

二、“理性担当”:班主任共同体发展的应然趋向

诚然,班主任共同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关注。然而,民间共同体的“热情飞扬”掩饰不住其后续乏力的事实,官办共同体的“雄心壮志”也解不开内聚力与内驱力缺失的困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人们对班主任共同体发展立场的困惑,即班主任共同体为谁而在?为什么而发展?

笔者以为,当前的民间共同体基本上是一批人成就一个人,而官办共同体则是一个人实惠一批人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民间共同体基本上是一个领袖人物带领一批热情四溢的班主任积极研讨,著书立说,但是最后真正为大家熟识的只是一两个领袖人物。官办共同体则相反,它出于某一级官员的顿悟,并借助行政力量让一批人得到实惠,当然,这里的实惠主要是福利性、荣誉性的,对于真正的班主任专业发展而言功效甚微。可见,班主任共同体的发展要真正走向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必然要摆脱当前仅靠热情或行政力来驱动的现状,以理性的担当,实现自身发展与班主任业务提升的相得益彰。

(一)端正发展立场,明晰共同体的理性担当

共同体的立场决定共同体发展的方向与高度。笔者以为,班主任共同体的发展必须确立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服务的基本立场,服务于班主任的个体成长与群体提升。

第一,共同体要成为班主任个体发展的引路人。班主任的个体成长是共同体的首要立场。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强,使得班主任个体发展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共同体的发展目的不在于将所有人纳入一个标准的工作模式中去培养,而是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展示与交流,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思路与可资借鉴的路径。当前共同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是源自于此,无论是民间共同体的领袖影响力还是官办共同体的集中研训与工作室,都是将班主任置于某种权威模式之中进行格式化的培养,这势必抹杀班主任个体发展的创造性与生动性。

第二,共同体要成为校本德育优化的助推器。校本德育成效是衡量共同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班主任共同体的发展必须具备学校立场。当前,大多数共同体如网络型共同体、地方和全国共同体等,往往忽视德育的校本价值,研讨与培训的内容都是浮于表面的所谓共性问题,导致班主任回到学校仍然无所适从,最终重走老路。

第三,共同体要成为群体唤醒的星星之火。班主任是一个群体,德育的改善必须是班主任群体的共同行为,因此,共同体的发展还必须具备群体立场,这个立场不仅要求共同体的发展要惠及共同体内部的个体,还要发挥它的辐射力,去唤醒整个班主任群体对自身发展的关注。换言之,每个共同体都要成为星星之火,通过小群体的成功,促进大群体的觉醒,使得班主任工作不再只是一种事务性的任务,而能真正提升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

(二)厘清内外关系,实现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对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有所担当,但是这个担当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为此,必须厘清一些基本关系。

1.责任与边界

诚然,班主任共同体需要感性与激情,但是不能被感性和激情所左右。班主任共同体必须为班主任的个体成长与群体觉醒有所担当,但是作为一种理性担当,它的责任不是无限大,而是有着自身的边界。就个体而言,其发展根本上是内在的,因此共同体无法成就每一个个体,它只是引路人,而不是保姆;就群体而言,班主任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共同体具有唤醒的责任,但是不可能拯救当下的德育。承担责任过多,势必造成最终的无法承担,因此对班主任共同体要明晰边界,不可赋责太多。

2.开放性与排他性

班主任共同体要真正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服务,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以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适应新的变化。但是,任何一个共同体也同样具有“群体自私”的特质,即它一旦形成某种“默认一致的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异于该“默认一致的概念”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可能是针对共同体内部成员,更多的则是针对共同体外部的力量,这将使得共同体发展相对稳定,但缺乏活力与创造力。

3.个体性与公共性

“共同体的生活是相互的占有和享受。”[3]所以,班主任共同体内部应该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同时共同体的发展旨在促进班主任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因此共同体必须体现并坚守公共性的特质,既要探索一般性的德育工作规律,也要恪守教师职业的公共情怀。但是,班主任的成长是内隐的、个体的,校本德育、地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差异化的,因此共同体发展又必须体现个体性,彰显自身的特色。

(三)关注结构优化,提升共同体的教育力

班主任共同体的存在是人的聚合,但不是一般意义的聚合,它的存在与发展都印刻着浓郁的教育意蕴,既是为优化教育行为而存在,也是为教育教师而存在,更是为了教育的唤醒而存在,因此共同体发展必须关注自身的教育力提升,注重结构的优化。

1.人员结构要合理

当前的共同体组成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青年班主任,他们工作有激情、有干劲,但是年龄偏小,工作经验相对较少。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过度同质化的群体容易产生群体的极端行为,如遇到挫折,年轻的共同体容易集体放弃;遇到不理解,容易逆反等。为此,在共同体的发展中,必须关注人员在年龄、学科、性别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以更好地融合年长者的沉稳与年轻者的活力,理科生的科学精神与文科生的人文情怀,男生的激情四溢与女生的细致入微等,以形成共同体内部的教育合力。

2.知识结构要完整

当前共同体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志同道合的班主任,他们年龄相仿、教育背景相近、教育理念相似,加之容易受到领袖人物权威观念的统领,所以共同体的知识结构是相对单一的,这个特点在民间共同体中尤为明显。同时,来自教育一线的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这就容易造成共同体发展的单一化偏向。为此,需要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多开展专项的读书研修活动,同时要鼓励共同体内的观点碰撞,创设条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以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群体的教育力。

3.组织结构要健全

当部分以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能够获得1+1>2的效果,所以共同体的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为保障。当前的共同体基本上只是一种人的聚合,其运行也只是以人情关系或行政归属为纽带,缺乏各尽其能而又各得其所的分配方式,其成员的劳动与享受缺乏应有的相互性,需建立一个有序的组织结构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依据共同体的目标规划和运行特点,设立分工明确的常设性组织机构,以克服当前只是一两个领袖人物大包大揽带来的负担太重与难以持续的弊端;另一方面,要依据各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设立临时性的项目研究小组,以克服领袖观点的权威化趋势,在组织层面上最大程度地保障共同体内部的观点鲜活与多样,从而促进共同体教育力的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3][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2.

[2][美]金迪斯,鲍尔斯,等.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M].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1.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一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1)

责任编辑 颜雪梅

作者:李宏亮

第4篇:激情飞扬

激情飞扬,凸显童真

九月十一日,二年级组彭瑶老师在1308班为我们展示了一堂题为《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语文课。李校长,欧校长及二年级语文老师参与了听课。这堂课教学设计颇为用心,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因而获得了领导们的肯定和同年级老师们的赞赏。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彭老师贯彻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设计了让孩子们根据要求分组学习的环节,然后组织孩子们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成果,接着,教师适时点拨,将文本进一步挖透。这首诗的讲授过程打乱了教材的编排,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不同的段落采用了不同的风格。有的段落教者播放音乐,用诗化的语言设置情境,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有的段落教者出示两段文字,让孩子们通过深入思考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有的段落配以形象的图片,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文本。彭老师还将“语文课一定要有写字教学”的理念贯彻课堂,在课堂最后,将生字中的三个女字旁的字放在一起学习,重点让孩子们学习女字旁的写法。整堂课,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发言讨论积极,学习气氛浓厚,朗读入情入境,课堂秩序活泼而有序,学习效果扎实有效。体现了这堂课不失为一堂十分成功的语文课。

课后,二年级组语文老师和李校长参与了评课。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李校长充分肯定了教者这种先学后教的做法。邓老师则十分注重学习彭老师课堂组织的技巧。隆老师认为彭老师的课将文本中科学性与文学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各位评课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真诚的建议。这对于新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堂艺术大有裨益。

第5篇:红色旋律,激情飞扬

红色旋律,激情飞扬之学党史、知党情、

跟党走

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了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才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建党以来的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学党史,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知党情,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党的发展方向,为紧跟党走提供保障;跟党走,认识党的先进性,了解党的必要性,紧紧跟着党走不动摇,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党的历史虽短,但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如果只学其法、不究其义,一味效仿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很容易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寻求出路、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知党情,是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一份教材,是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载体,也是我们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一个契机。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打开尘封的历史,翻阅岁月的篇章,当时间定格在1921年7月23日这天,一群“意气书生”带着民众疾苦齐聚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天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走过爬雪山过草原的艰辛岁月,走过外国入侵的民族雪耻,走过三年解放中华的炮火硝烟,走过春夏秋冬90载。逝去的岁月承载了太多的血与泪,太多的辛酸。革命火种在雪山上、草原中保存,民族耻辱在30万冤魂的哀号中记载。历史太过沉重,本不想重新打开,但有太多的家仇国恨使我们无法忘怀,因为那种伤痛太刻骨了,不是时间能抹掉的。

合拢厚重的时间,回归现实的世界。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也不能只顾着享受今日的幸福而遗忘历史,我们要把过去的苦痛化为今日的动力,让逝去的英灵在地下安息,让今日的中华铁骨铮铮,让今日的民众幸福安康,用镰刀、汗水让红歌在中华大地唱的更加嘹亮。

跟党走,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牢固树立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日益强盛,虽然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人民看到的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是更加的扎实、更加的富有成效。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得到了解放,综合国力不断得到了增强,人民得到了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显著得到了提高。这一切都使人们真切感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是最可信赖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人民群众在今天时代的共识。身后是一个已逝的世纪,向前是一个新展开的世纪。我们的脚下,是通往朝着远方高速延伸的高速公路。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历史长河中,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它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灵感启示我们:跟党走,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是中国人民的惟一的正确选择!!

朋友们:让我们高举五星红旗,高唱红色凯歌,稳坐在中国共产党这艘乘风破浪的飞船上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第6篇:非洲手鼓 激情飞扬

“非洲鼓”起源于西非部落,属于土著民族的传统乐器。非洲鼓的功能和用途是多种多样的,非洲手鼓不单单是乐器,它还传承着思想,艺术和历史。

自从升入大班以来,于艺笛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兴趣课“非洲鼓”,并且幼儿园邀请了专业的“非洲鼓”老师对孩子进行“非洲鼓”的教学课程。

孩子能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非洲鼓”音乐的意境,而且大大提高了增加对表现音乐的积极性。能够参与在优美、欢乐、丰富多彩、有趣的音乐活动,并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巨大的快乐和美妙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胆大、自信、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同时使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反应力、协调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全面提升,并且还促进了在智、德、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非洲手鼓奔放自由,充满个性。那自由而奔放的节奏,热情、真挚的非洲音乐,飞扬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孩子在非洲鼓的打击中释放自我的同时,也在体会着团队中与人合作的乐趣。

大二班

于艺笛爸爸

第7篇:知行路上激情飞扬

自参加2009“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以来, 我感受着研修网上专家、大师们的智慧,品味着三人行中学生、家长的热情,和五湖四海的班主任朋友相识、相知,携手走在知行路上。在新颖的学习方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以及实用, 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中,我享受着知识盛宴,品味着快乐甘甜。无尽的幸福与甜蜜滋养着心田犹如一泓泓汩汩的清泉,让我激情飞扬,让我信心倍增。

一、学思路上,放飞心灵

2009“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一改以前教师培训的 “三旧一差”,即培训教师旧(唱的是老调),教材旧(讲的是老知识),形式旧(用的是满堂灌),效果差(参训教师上课睡觉、聊天、交钱了事)的现状,焕发新颜。鲜活的案例、富有个性的思考,名家的精辟剖析很快吸引着我,在学思环节中把学习与娱乐结合,让研修与快乐同行。

1、向专家学习

此次班主任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共有六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八个不同的故事,在专家们的讲座中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从王宝详教授的“班主任的每一天”到吴增强教授的“班主任与每个学生”,从陈爱苾教授的“班主任的每一学年”到齐学红教授的“班主任与每个班级”,从熊华生教授的“班主任与每次活动” 到“班主任育人与管理的专题讲座”,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碰到的事情。小到打招呼、排座位,大到如何管理各种类型班级„„涉及到了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

各位专家对案例情境和决策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与思考,让我知道了要做一个善学习、善思考、善总结的小学专业班主任,让我明白了教育无小事,要抓住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反复观看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视频,被魏老师内在的高雅气质、外在的得体装束、优雅举止,还有言谈之中的文化底蕴,妙语连珠所折服的同时,也深入体味着“松、静、匀、乐”四字的内涵。魏老师的报告让我感受了名师风采,让我体会到阳光心态!

通过学习案例故事,聆听专家讲评,我受益匪浅。完成了第一篇学思作业 《在“收”与“放”之间培养班干部》,第一条留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曾经有过彷徨,有过难过,甚至有过后悔,可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听到孩子们一声声真诚的问候, 再多的怨言都能够抛下。为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理想,我愿意为之奉献一生。”学思过程中,我一心挂在研修网上。每天学到深夜,短短半个月时间,我已经完成 2160 学时总要求,学完6个模块,49个专题,发布了近百个跟帖,近三十篇学思作业,发起了数个班级沙龙话题,写了多篇研修日志,并带动周围的同伴积极行动起来。

2、与同行交流

知行路上乐融融,无限风光在交流。2009“知行中国”是个全新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让研修不再是一人“独览众山小”了。在我的学习班级中有管理员,辅导老师,还有近一百位热情的学员。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分析,我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学会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利用心理学等知识来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为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视角,与此同时,学会更加审慎地看待班级管理工作。除了聆听专家和

优秀教师的讲解,充分利用跟贴、班级沙龙、资源共享等网络学习方式,和全国的班主任老师进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更多的同行,在他们身上收获了许多许多,正像那句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班级沙龙中我和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开学初,班主任如何让学生“收心”? 有些孩子总是爱忘带作业怎么办?专题讨论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工作中的困惑与疑难寻求帮助。通过多次发贴,我成为发贴高手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实际教学管理中的经验。我针对讲座,积极跟贴:叶圣陶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教育艺术,曲径通幽,让学生通过自我内化得到教育,比训叱要来得好得多。对待第一次犯错的学生,引领他认识错误,给他改错的机会更重要,当然屡教不改的学生则应该对症下药。(给孩子认识错误的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 最后完成高质量的学思推荐作业。

二、知行实践,激情涌动

为了保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此次培训安排了知行实践活动。我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内开展岗位实践行动,撰写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或实践总结反思,以网络班级为载体开展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做到在学中思,在学中体验和实践,让自己的工作更灵动,更鲜活,更富有创造性。

1、让家校紧紧相连

在知行培训中我结识了一位朝气蓬勃的新朋友——三人行。如一缕清新

的风,她拂面而来,把我小憩中的思维唤醒,让我心中泛起涟漪。她那富有魅力的时代气息吸引着我,使我不由得走近她,热切地了解她„„

在三人行网络班级的建设应用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它是家校联系沟通的桥梁,是德育建设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袋,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实践基地,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建立家校联系的有效途径,让家长走进学生的桥梁,让家校融合的有效方法。三人行这个平台比任何家校联系方式都要便捷,家长和学生可以方便地在自己家里与班主任互动,在网页上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湖北省潜江市实验小学快乐驿站六(四)班的三人行网络班级中,点击率和发贴率,回贴率都是非常高的。这里不仅有本班学生,还有外班的学生也被吸引来了。在这里,师生交流国事,家事,班事乃至天下事,心与心贴得更近了。在这里,我给学生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引领,交往上的建议,给孩子们发倡议,提要求,更能沟通内心。在我们的网络班级中也有活跃的家长成员,黄思宁的爸爸,罗宇凡的妈妈等家长,在这里关注自己的孩子,关注班级的成长,也融入到班级中来。

2、让实践充满智慧

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后,我更肩负着责任,播种着希望、耕耘着收获!

“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教我求知治学之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教我明学思学之理,外在的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能力,就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挑战的眼光去审视、吸收、创新。每一模块的学习,每一次讨论和交流都让我学到新理念,并积极思考

自我价值的实现,心中不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思想上的收获使我的内心变得富饶而充盈。我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并付诸于行动!专家们通过列举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犹如一盏明灯,指明了班主任工作的方向,让我深受启迪。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少走弯路。经过培训,现在的我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课堂上的鼓励,还有课后的心灵沟通;做操、活动不仅要让他们完成得出色,还随时做好育人的思想准备;不仅关注学生的安全纪律,还努力协调其他科任老师。学生的凝聚力强了,集体荣誉感强了,团结合作的能力强了,这都得益于这次培训中典型案例的感同身受,理论知识的价值导向,专家们面对面的精辟点拨。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写的培训总结《冷处理产生了热效应》和教学案例《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均被评为班级优秀作品。

知行中国的班主任培训,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让网络那端一颗颗激烈跳动的心和质朴.真实的感情仿佛就在眼前。与其说是与同行交流,与其说是为了收获知识和智慧,不如说是在体味人间最宝贵的宽容、支持、理解、爱心等。这些真情,让我的心更加灵动,让我的工作充满诗意。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手中的笔,描绘一位普通班主任的生命画卷,书写一位一线教师的精彩人生!

第8篇:自信、自强、激情飞扬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洛阳服务外包学院06服装班的张旋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信、自强、激情飞扬》 德治体是中学必须所具备的,作为一名好学生缺一不可,如果一个好的学生只有好的成绩,没有好的身体和精神,他就不是一名好学生,他怎么会担当建设祖国的大任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根本,建设祖国是重任,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勤奋、努力、自信、在生活上勤劳、自强、在学习应该敢为“天下先”,在生活中应该自强不息,健康的身体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精神和信念是不可以被剥夺的,不管是形体或精神,在生活中必须保持一颗平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之重要的是我们要淡然面对。自信、自强。不能向人生低头,让激情飞扬的心放飞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9篇:如何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你是大声怒喝、批评责骂,还是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你会发现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属于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改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上一篇:我的小窍门教案下一篇:中考时政热点习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