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2022-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的工作计划能为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拟定方向和实现路径,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成长,在新的阶段,让我们一起来做好计划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广东“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分析

(1.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2.华南师范大学国际预科中心,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 通过对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在广东立项项目实施成效的分析研究,从项目产业类别,对专项计划在广东的资金投入、实施成效、辐射带动、创新发展、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专项实施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成效

A

Analysis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Guangdong “Technology Fumin County Special Action Plan”

YU Jia et al (Guangdong TechnoEconomy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0)

Key words Technology Fumin County Special Action Plan;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

作者简介 余嘉(1985- ),男,湖北咸宁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和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530

2005年7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以科技为支撑,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县域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实现民富县强[1-2]。至2013年,专项行动全国安排实施县(市、区)的总数达1 320多个,累计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共立项1 506个,对172个实施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进行了后续奖励支持[3]。

广东省从2005年启动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来,至2013年共有46个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计划立项,其中,2005年立项2个,2006年立项4个,2007~2010年均立项5个,2011年立项6个,2012~2013年各立项7个,共获得5 993万元的国拨经费支持。46个项目分处广东21个地市中的13个市,项目通过挖掘区域特色产业,引进和转化先进适用品种、技术,推动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主导产业升级转型,积极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扶持和引导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次分析是将28个项目分为种植产业化、养殖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种养殖及加工、生产技术类、优质农产品生产类、其他类共7个类别,对不同类别项目平均投入和实施成效进行分析比较;各表中指标按照资金投入多→少,成效强→弱,均对应1→7来排序。

1 资金投入

至2013年底,广东已有28个项目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完成并通过专家组的验收。28个项目共投入10.9亿元的资金,其中国拨资金3 846万元,省拨款1891万元,县拨款5 429万元,单位及企业自筹8.5亿元,其他资金5 177万元。

在资金支出方面,以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费、技术示范推广费和其他支出为主,分别为24 603万元、18 448万元、56 79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支出分别为871万元、1 327万元、305万元;科技服务费、科技培训费、生产基地建设费支出较少,分别为4 891万元、2 656万元、31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支出分别为718万元、598万元及0元。

立项数以其他类项目最多,为6个,其次是农产品加工、养殖产业化和种植产业化类,均为5个,生产技术类3个,种养殖及加工类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类均为2个(表1)。

表1 项目资金投入比较

指标值及排序 平均资金投入∥万元 排序

种植产业化 1 187 6

养殖产业化 1 756 3

种养殖及加工 13 761 1

农产品加工 10 488 2

优质农产品生产 1 752 4

生产技术 1 310 5

其他 1 172 7

从表1可以看出,种养殖及加工类和农产品加工类项目资金投入量较多,其他类别项目资金投入量相差不大。

2 实施成效

2.1 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开发和推广

项目在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引进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增强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新产品、技术的能力。并在示范的基础上,向周边企业、基地、农民辐射推广,使技术成果为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据统计,28个专项试点县共引进技术267项,开发新产品2 260个、开发新品种210个,企业开发新产品214个,制定商标或企业标准4 738个,共推广新技术7.8万hm2、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4.6万hm2(表2~3)。

表2 项目产出比较(品种、技术)

指标值 引进技术(项) 新产品开发数∥个 新品种开发数∥个 商标或企业标准∥个 推广新技术∥hm2 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hm2

种植产业化 3.6 34.6 34.6 0.4 10 427 2 133

养殖产业化 3.6 0.8 0.8 0.4 1 199 1 733

种养殖及加工 8 0.5 0.5 0.5 58 5 000

农产品加工 24 2.6 2.4 1.6 533 3 400

优质农产品生产 14.5 0 0 0 933 0

生产技术 15.3 0 0 0 5 086 0

其他 3.3 344.8 3.3 787.5 0 0

如表2所示,农产品加工类项目平均引进技术最多;其他类项目在新产品开发、商标注册或企业标准制定方面表现最强;种植产业化类项目在新品种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方面表现最强,大幅领先于其他类别项目;种养殖及加工类项目的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最多。



表3 项目投入产出比较(品种、技术)

指标排序 资金投入 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开发和推广

种植产业化 6 1

养殖产业化 3 4

种养殖及加工 1 4

农产品加工 2 1

优质农产品生产 4 7

生产技术 5 6

其他 7 3

如表3所示,种植产业化类、其他类项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方面表现较好,种养殖及加工类、优质农产品生产类项目表现较弱。

2.2 项目辐射带动

通过项目的实施,依靠科技提升当地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加工与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当地技术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据统计,28个专项试点县参与项目的农民总数共75万人,新增就业人数39万人,人均增收2 017元,主导产业带动人均农民增收3 013元(表4)。



表4 项目产出比较(辐射带动)

指标值 带动农民参与人数人 新增就业人数人 主导产业人均农民增收∥元

种植产业化 35 000 38 166 2 342

养殖产业化 25 102 5 428 1 097

种养殖及加工 17 875 9 625 402

农产品加工 19 485 4 009 1 028

优质农产品生产 6 200 6 000 3 616

生产技术 8 947 7 294 1 663

其他 46 450 16 582 2 800

如表4所示,其他类项目带动农民参与项目人数最强,优质农产品生产类带动人数最少;种植产业化类项目带动新增就业人数最多,农产品加工类项目带动就业最少;优质农产品生产类项目带动主导产业人均农民增收最强,而种养殖及加工类带动增收最弱。

表5 项目投入产出比较(辐射带动)

指标排序 资金投入 辐射带动

种植产业化 6 2

养殖产业化 3 4

种养殖及加工 1 6

农产品加工 2 7

优质农产品生产 4 3

生产技术 5 4

其他 7 1

如表5所示,其他类和种植产业化类项目辐射带动效应特别突出,而种养殖及加工类和农产品加工类项目的效果较弱。

3 创新发展

专项行动的实施,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的参与,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以技术示范应用为引导,集成各方面的科技信息资源,增强了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推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8个专项试点县共引进人才1 491人,专家大院聘请专家数量434人,科技特派员参与数量268人,新建技术平台357个,实现相关特色产业产值新增总额477亿元。

如表6所示,其他类项目引进人才最多;生产技术类项目在专家大院聘请专家数量、科技特派员参与数量、实现相关特色产业产值新增总额等方面表现最强;种植产业化类项目新建技术平台最多;农产品加工类项目在引进人才、科技特派员参与数量、新建技术平台等方面表现最弱。

如表7所示,生产技术类项目在创新发展上尤其突出,而种养殖及加工类和农产品加工类项目的表现较弱。

4 科技服务

专项计划的实施,通过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打造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邀请专家授课培训、进行现场指导、专家集中会诊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服务指导,有效提高了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和种养殖大户。

据统计,项目试点县共建设专业技术协会或科技服务机构582个,新开通科技服务网络214个,共开展科技培训班1 246期、培训近119万人。

表6 项目产出比较(创新发展)

指标值 引进人才人 专家大院聘请专家数量∥人 科技特派员参与数量∥人 新建平台个

特色产业新增产值∥万元

种植产业化 8.2 16.6 6 41 87 000

养殖产业化 46.4 8 12.2 5.8 259 645

种养殖及加工 3.5 0 2 16 97 950

农产品加工 3 3 1 1.6 100 721

优质农产品生产 28.5 25.5 14 2.5 579 96

生产技术 89.7 70 43.3 19.7 326 978

其他 145 5.8 1.7 3.2 206 036

表7 项目投入产出比较(创新发展)

指标排序 资金投入 创新发展

种植产业化 6 3

养殖产业化 3 2

种养殖及加工 1 6

农产品加工 2 7

优质农产品生产 4 5

生产技术 5 1

其他 7 4

表8 项目产出比较(科技服务)

指标值 新开通科技服务网络个 专业技术协会或科技服务协会∥人 培训人数人

种植产业化 38.4 42.2 99 825

养殖产业化 0.6 9 9 686

种养殖及加工 1.5 17 7 650

农产品加工 1.6 21.6 27 696

优质农产品生产 0 15.5 35 238

生产技术 0 46.7 121 984

其他 1.3 2.2 8 675

如表8所示,生产技术类项目在专业技术协会或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和开展科技培训方面最强;种植产业化类项目在这两方面次之,且在新开通科技服务网络方面表现突出。

表9 项目投入产出比较(科技服务)

指标排序 资金投入 科技服务

种植产业化 6 1

养殖产业化 3 6

种养殖及加工 1 4

农产品加工 2 3

优质农产品生产 4 4

生产技术 5 2

其他 7 7

如表9所示,种植产业化类和生产技术类项目在科技服务方面表现突出,而养殖产业化类、种养殖及加工类项目则表现较弱。

5 知识产权

专项行动的试点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及新产品研发,不断壮大科研人才队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专利、论文、科技成果鉴定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8个项目试点县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6 859项和5 242项,共鉴定科技成果123项,发表相关论文36篇。

表10 项目产出比较(知识产权)

指标值 专利申请数(项) 专利授权数(项) 科技成果鉴定(项) 发表论文(篇)

种植产业化 26.8 4.8 1 4.6

养殖产业化 9.6 6.6 0 0

种养殖及加工 9 3.5 0.5 2.5

农产品加工 1.8 0.6 0.6 1.6

优质农产品生产 110.5 44.5 0 0

生产技术 7 6.3 0 0

其他 1 068 844.5 19 0

如表10所示,其他类项目在专利申请、授权、科技成果鉴定方面表现最强,大幅领先于其他项目;种植产业化类项目发表论文最多;养殖产业化类、优质农产品生产类、生产技术类等项目在科技成果鉴定和发表论文方面均表现最弱。

表11 项目投入产出比较(知识产权)

指标排序 资金投入 知识产权

种植产业化 6 2

养殖产业化 3 4

种养殖及加工 1 5

农产品加工 2 7

优质农产品生产 4 3

生产技术 5 6

其他 7 1

如表11所示,其他类及种植产业化类项目在知识产权认定方面比较突出,种养殖及加工类、农产品加工类、生产技术类项目表现较弱。

表12 项目投入产出比较(总体效益)

指标排序 资金投入 指标总和

种植产业化 6 1

养殖产业化 3 4

种养殖及加工 1 7

农产品加工 2 6

优质农产品生产 4 5

生产技术 5 3

其他 7 2

6 分析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按照项目资金投入产出比较,种植产业化类项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辐射带动、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其他类项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辐射带动、知识产权方面表现突出,生产技术类项目在创新发展、科技服务方面表现突出;从小的指标来看:农产品加工类项目平均引进技术最多,大幅领先于其他类别项目,种养殖及加工类项目的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最多,优质农产品生产类项目带动主导产业人均农民增收最强。

分析表明,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在广东的实施开展,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辐射带动、知识产权的取得、科技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从表12可以看出,其中种植产业化类、其他类、生产技术类三类项目的投入产出效果较为明显;而种养殖加工类和农产品加工类两类项目虽然资金投入强度大,但在项目辐射带动、创新发展、知识产权等方面表现稍差,说明该类项目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影响不够强,企业科技力量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不够高,产业新增产值不明显,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

建议: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考评;确保项目专款专用,合理投入;加强项目产学研合作,培育企业创新活力;培育项目主导产业规模,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项目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 董颖聪.广西科技富民强县长效机制创新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43-147.

[2] 中国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EB/OL].(2012-02-27)www.most.gov.cn/ztzl/kjhjms/hjmsnc/201202/t20120229_92885.htm.

[3] 中国科技部.2013年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咨询论证会在北京召开[EB/OL].(2013-05-14)http://www.most.gov.cn/kjbgz/201305/t20130514_102659.htm.

[4] 郑昭,陈志强.科技项目促进民富县强——福建省开展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成效与做法[J].中国农村科技,2010(7):72-75.

[5] 戴震青.科技富民强县 助力农村腾飞[J].中国农村科技,2008(7):64-65.

作者:余嘉 廖巧霞 刘桂兰 彭依琳

第2篇:xx县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项目总结

根据《xx县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xx县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省农开办的领导下和省农大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地点范围

该项目位于xx县2010年高标准示范良田建设项目区内,涉及xx镇 村等五个行政村,项目区拥有人口9000人,耕地面积1.2万亩。项目区内设万亩示范片1个,涉及6村;千亩高产示范方1个,设在东村;百亩高产攻关田1个,设在村。项目区扶持核心科技示范户500户,辐射带动区60万亩。

(二)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优良品种。项目区内积极推广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小麦品种选用了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矮抗58,玉米选用了增产潜力大的漯单9。

2、推广运用集成栽培技术。项目区栽培技术上运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小麦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氮肥后移和玉米密植、延迟收获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

3、提供物化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实行“五统一”,既统一耕作、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和统一防治病虫害;千亩方统一品种、统一防治病虫害;万亩示范片实行良种补贴。项目区发放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补贴两批次,合计36.5万元,集中培训3期150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技术手册4000本。

二、取得的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2010年玉米经省专家测产: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片、万亩示范方、辐射区平均单产为 864.9公斤、778.5公斤、733.5公斤、576公斤,较全县玉米单产548.9公斤分别增316公斤、229.6公斤、184.6公斤、27.1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大幅度增加,并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10—2011年度小麦当前处于拔节孕穗期,植株长势健壮,根系发达,发育进程良好,夏粮丰收在望。

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科技意识增强,xx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快速转变,对促进xx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取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八连冠,做出突出贡献。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粮食科技支撑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县长任组长,农

开办主任任副组长,涉及乡镇和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调研总结等各项工作。技术小组由农业局业务副局长为组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农技、土肥、植保以及乡技术骨干、村示范户等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指导。

2.明细责任,强化管理

项目区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个示范方设立标示牌一块,注明实施单位、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责任人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蹲点服务,抓好“分区负责、分片管理”的高产攻关责任制,确保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户、到田。

3.集成技术,统一服务

项目区内,在玉米上主要抓好“四度”、“七集成”玉米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广 “一增、二调、三改、四结合、五提高”高产集成技术。根据小麦收获推迟特点,推广麦垄套种、合理密植等栽培技术。小麦上集成推广“一高五优三防”高产集成技术。小麦生长前期重点推广了选用新品种、适期适量足墒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冬前化除等技术,实现了壮苗越冬;早春根据苗情加强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促进苗情升级转化;中后期加强拔节孕穗和灌浆肥水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到田率达95%以上。

4.试验示范,标树样板

在项目区内设置了百亩高产攻关田、新品种展示田、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海博士生物液肥在玉米上的应用示范等;在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时期,邀请各级领导、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及时总结高产经验,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玉米、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加强宣传,普及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并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全力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截止目前,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内驻点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500多天次,真正的做到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家喻户晓,并可熟练掌握和正确操作应用各项关键技术,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

5.落实制度,严格报帐

项目物资发放采取政府询价采购补贴物资,所供物资实行层层联责制,主管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协议;项目实施单位与补贴物资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协议;供货单位与项目所在村委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实现了所供物资优质优价。实施单位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机制,对项目每项支出

费用进行了帐、款、物三审核,严格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实现了专款专用,并按时向农开办、财政局和技术依托单位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xx县农业技术站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第3篇: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实施工作方案

一、节能减排科技现状

(一)能耗与节能科技现状

我市能源消耗结构以煤炭为主,XX年能源消耗结构中,煤和焦炭占64.1%;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由XX年的2.77吨标煤下降到XX年的2.09吨标煤,下降了24.5%,但较全省平均水平仍高出0.92吨标煤。我市规模工业高耗能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到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7%。从电力消耗情况看,XX年全市电力消耗量为32.1亿千瓦小时,XX年为43.1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6.1%。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的比重接近80%,几乎全是工业耗电。此外,我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从XX年的21.97%提高至XX年的35.5%。

我市社会用电量和各产业的用电量都呈不断增长趋势,说明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而且高能耗产业多,主要工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率较低,节能降耗空间大。

我市围绕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开展创新性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瓶颈技术,开发并应用了一批重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钢铁企业重点推广“三干三利用”(即焦炉、转炉和转炉煤气干式除尘技术及对水、煤气和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XX年全市钢铁企业综合能耗下降了8.89%。电化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热电联产项目,采用循环锅炉后,遵循能源梯级利用原则,年节省原煤1.1万吨,节水60万吨。在国内率先抢滩风力发电装备市场,电机集团有限公司突破了兆瓦直驱式风电机组的整机系统集成、机组控制系统及大型直驱动低速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成为全国最早确立的三个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产业化基地之一。交通领域,突破了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关键技术。

尽管如此,我市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工业能耗指标体系和项目节能评估指标体系;用能结构不够合理,高效清洁能源缺乏;高效节能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力度不足。

(二)污染排放与减排科技现状

我市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粗放式经营带来的环境隐患较多,部分地区环境容量已趋饱和,环境污染呈加剧、生态风险加大趋势。其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以及影响程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

1.水污染问题突出。XX年江段监测出现超标的项目有10个,其中氨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等为主要污染因子,镉、汞、砷重金属污染超过国家标准。城区江段水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污染及城市生活污水的复合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23%。

2.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废气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火电、建材、化工和冶金等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行业,其排放量占全市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8%。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总体增加趋势,从XX年的620.7亿标立方米增加至XX年的750.3亿标立方米。全市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位居全省前列,也属于我国的重酸雨区。

3.固体废物污染加重。工业固体废弃物增长幅度较大,由XX年的196.2万吨增至XX年的436.6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4.生态风险加剧。一些冶金、化工等企业排放的“三废”对周边土壤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乡老工业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的铬等污染物普遍超标,境内江两岸也出现较严重的土壤镉超标。

我市的“三废”排放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反映出工业清洁生产水平不高、资源消耗过大;全市工业门类虽然齐全,但是产业链条短,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低,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研发与推广了一批资源高效利用和减排的系列关键技术。如,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采用陶瓷膜过滤处理技术实现循环再利用生产污水6000万吨;湖南有色氟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用电石渣代替生石灰,每月用量约6000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脱硫石膏替代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实现20万吨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但是,我市对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科技仍有很大需求,主要体现在:(1)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节点技术;(2)竹埠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3)乡老工业区废渣无害化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4)重点区域大气、水体、土壤复合环境污染相互影响及调控技术;(5)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氮氧化物以及空气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术等。

二、主要目标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湖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指导,深入实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突出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22%,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so2(二氧化硫)、cd(镉)、as(砷)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7.5%、6%、23.7%、25.3%的节能减排总目标,以江流域和乡工业区地区的环境改善为核心,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为契机,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通过攻克1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广10项实用技术,开发20个科技新产品,实施6项重大集成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市节能减排“1126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显著削减废物排放量,使我市的节能减排技术及指标居省内领先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攻克10项关键共性技术

1.钢铁企业污水生物制剂除重金属回用技术

研发钢铁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各工序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设备与设施,开发生物制剂,采用总排放口污水生物制剂法脱除重金属及回收利用工程,实现污水回用4600万吨/年。

2.含氟、铬废水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除氟试剂及工艺技术,使含氟废水中的氟离子与试剂作用生成沉淀物,经分离后清液回用,渣浆过滤后综合利用。解决目前含氟尾气净化采用的纯碱洗涤除氟工艺造成的na盐累积问题;

研究采用含铬废水在还原塔内洗涤含h2s的煤气或含so2的燃煤烟气,六价铬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为三价铬,加碱液后沉淀析出,过滤出铬渣,铬渣返回工艺系统作为原料使用的综合治理技术,达到以废治废目的。

3.含镉废水处理和零排放技术

开发“生物制剂配合—水解法”深度除镉技术,使废水中重金属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并实现废水循环使用,消除工业园区对江造成的镉污染。

4.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化联合修复或固化技术

开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对污染严重,重金属浓度高的土壤,采用客土修复技术、钢铁厂烧结的方式进行固化、在堆土表面种植经过选择的植物吸收等方法修复,减少铬、镉、铅、锰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以消除重金属污染土壤对环境的威胁,实现低成本的生态恢复。

5.冶炼废渣高效利用技术

研究开发工艺流程短、低能耗回收利用冶炼钢渣、铬渣技术,通过对冶炼废渣特性的研究,使之成为炼钢、烧结、水泥生产等的原料,并回收热渣的余热,降低能耗,达到安全、经济、环保的有机统一。

6.粉煤灰深加工和新型墙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开发粉煤灰提取微珠、制承重保温节能墙体材料等深度综合利用技术,年利用粉煤灰30万吨

7.工业炉窑计算仿真优化技术

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大型工业炉窑的运行参数和节能降耗改造方案进行优化,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设备的运行电耗。

8.低浓度烧结烟气脱硫除尘技术

钢铁行业的so2主要来源于烧结工序,占生产工艺排放so2总量的60%以上,烧结烟气气量大,温度高,so2浓度较低。针对烧结烟气的特点,克服传统脱硫技术投资费用过大,运行成本过高,含杂脱硫石膏易产生二次污泥的缺点,开发低阻力、高效率、低运行成本和低建造投资的脱硫工艺技术和装备。

9.低品位锰矿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开发高效锰矿选矿技术,提高锰元素的回收率和锰精矿的品位。研发利用锰矿石中氧化锰和碳酸锰可以用作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回收硫资源和硫酸锰,生产电解二氧化锰和金属锰产品的集成技术。

10.含酚氰和氨氮废水的治理和零排放技术

氮肥和纯碱企业的废水主要是煤造气和合成氨工序含酚氰和氨氮的废水。采取源头控制、封闭循环的措施,减少其排放。将联碱废水加碱汽提回收氨,在造气含酚氰废水装置采用硝化—反硝化工艺,利用凉水塔的吹脱作用减少总废水氨氮和酚氰含量,实现净化废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二)推广10项节能减排实用技术

1.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燃煤机组烟气湿法脱硫装置的副产品脱硫石膏为原料,采用脱硫石膏生产石膏板技术生产纸面石膏板和石膏型材,防止脱硫石膏的二次污染,减少脱硫石膏堆放对耕地的占用,同时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2.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信息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监控和管理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研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的关键技术,建设集过程监控、能源调度、能源管理为一体的能源管控系统,以强化能源生产与管理合一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能源生产安全、稳定和环保,能源使用优化和高效,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标。

3.工业炉窑余热、余气回收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水泥干法窑尾和钢厂烧结机余热进行发电的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水泥生产和烧结过程的成本。回收五矿(湖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五矿湖铁)矿电热炉、钢干息焦和高炉煤气和转炉的余热或烟气中的煤气,用于各种炉窑代替重油作为燃料,余热发电或作为水煤气原料,节省煤和燃料油的消耗。

4.电机变频与软启动技术

推广风机和水泵的变频调速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并且投资小、节能效果好。推广大型电机的功率补偿节能技术,实现大型电机节电运行。对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企业所有负荷波动较大的压缩机、泵与风机等机电设备实行变频节能与软启动技术改造。

5.燃煤锅炉煤改气技术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廉价的燃料。对市内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进行天然气化改造,可以大大减少so2和粉尘的污染。

6.养殖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以农村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对污染物沼气发酵综合利用与复合肥生产及生态种植等措施,有效解决集约化养殖等有机废弃物的污染问题。

7.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根据本地区的建筑采暖特点,建造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相结合的绿色建筑,集成供热、空调节能技术、建筑节能监管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水源热泵等单元技术。推广实用的新型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技术和节能产品,主要包括保温墙体及保温措施、通风墙体和屋面、节能窗户、真空双层玻璃、热泵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生活废热在建筑中利用设备、公共建筑能源优化管理系统等。进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等节能改造,解决大型建筑高能耗问题。

8.公交车、出租车新型燃料替代技术

在城区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混合燃料和油改气工程,并逐步扩大推广至其他燃油装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

9.制革清洁生产及废物回收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生物脱毛和鞣革制剂等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皮屑、废毛等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改变传统的皮革脱毛和鞣制方法产生污染物数量多、危害大的状况。形成能降低物耗、水耗及全过程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工艺,达到cod减排40%~60%、硫化物减排90%~100%、氨氮减排90%,同时缩短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减少环保运行费用。

10.医疗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

推广采用医疗废弃物分拣新技术、新设备将医疗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废水分解处理。使用竖型燃却炉等将医疗固体废弃物和各种有害物质及二恶英等成分在900℃以上的高温进行完全燃烧与分解,解决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采用投放生物试集中处理医疗废水,减少抗菌素、抗生素及各种有害病菌的排放。

(三)开发20个节能减排科技新产品

1.风力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

采用整机系统集成技术及机组控制系统风力发电机组的动态控制技术、状态检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开发综合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风电系统的远程、现场监控;建立风力发电机组的试验平台和整机系统集成平台,研发出兆瓦级低速永磁和复合励磁同步发电机、兆瓦级变流器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叶片等产品,实现年生产300套整机的生产规模。

2.交流驱动百吨级矿用自卸车

采用车辆发动机与交流传动系统最佳能量匹配的控制策略和车辆交流电气传动系统,研发出交流电机驱动的154t、220t矿用自卸车,与小型液力机械车型相比节约开采成本20%,与直流电机驱动车相比提高效率5%,形成年产60台整车的生产能力。

3.滚轮驱动无机房电梯

采用欧洲重驱动曳引电梯技术,开发具有底坑折叠支撑保护、限速器、对重驱动、轿厢护脚板等装置的滚轮驱动无机房电梯,比有机房电梯节能30%,实现年产1000台的生产规模。

4.矿用智能局部通风系统及装备

开发高风压、大流量的双速多级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配以智能组合专用开关、瓦斯浓度监控装置、专用高强度风筒、自动分风装置、掘进防灾风门等装备,组成智能局部通风系统,对通风机风量智能调节,实现按需通风,降低矿井通风系统的能耗,形成年产XX台套的生产规模。

5.高效节能环保型沼气灶具及配套设备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缝隙孔旋流集中燃烧”技术专利与独特结构的新型净化脱硫装置有机结合,开发出新型安全、高效、节能的沼气燃具及沼气脱硫净化装置,实现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居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在节能方面使热效率提高3%~5%,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生产规模。

6.轨道交通逆变型再生制动吸收设备

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轨道交通逆变型再生制动吸收设备,对轨道车辆制动中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转化为电能,再反馈到电网,有效节能达到10%~15%,形成年产40台套的生产能力。

7.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机组

推广使用地下水热泵系统和地热热泵系统,建造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机组,实现低位能源向高位能源转化,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地源热泵(地表水)机组的能效比达到4.2~6.5,比其他类型的中央空调机组节约能源20%以上。ld系列地温(源)中央空调形成年产400套规模,直接膨胀式土壤源热泵中央空调形成年产100套规模。

8.ytz系列渣浆泵

研发出ytz型、smx型、isy型渣浆泵及脱硫泵等高效、节能、无泄露环保型产品,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效率提高5%~6%,节能8%左右,形成年产4000台套的生产规模。

9.高性能节能环保发动机活塞

重点针对活塞专用材料工程化技术、产品设计进行研究和攻关,设计高性能(欧iii、iv排放标准)活塞,开发活塞新材料和活塞特种铸造技术,16升重型柴油机发动机活塞形成年产18万件规模,车用多缸柴油机形成年产420万套规模。

10.高效节能变频焊割设备

采用zvzcs核心技术和igbt软开关逆变技术,提高焊机的动态响应速度,减少焊机硅钢片及绕组铜线用量,节约有色金属资源,完成逆变软开关等离子切割机、埋弧自动焊设备、数字化交流两用手工/氩弧焊接设备等产品的开发,达到年产4000台的生产规模。

11.高效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

开发湿法脱硫和除尘一体化脱硫除尘塔,通过增强气液间的湍流程度,提高传质速率,提高作用面积,阻力损失小于1kpa,脱硫效率达到96%以上,除尘效率达到99%,形成年产300套生产规模。

12.节能型灌排防洪阀

是优化国内、外水阀的结构性能,自行改进设计而成的全自动水阀系列产品,不需要电动机、减速器,也不需要液压站,介于无自闭能力的自由侧翻式和自由悬浮式两种拍门之间。该产品能够节省大量的电力能源,实现年产1000套的生产能力。

13.热敏材料专用超低温固化粉末涂料

采用混合型的多组分树脂,新型固化剂及新型的固化促进剂配合使用,在贮存稳定性、熔融性、流动性和固化性之间具有良好平衡的粉末涂料。该产品相对传统粉末涂料实际节约能耗30%,形成年产2680吨的规模。

14.自水循环智能冲洗环保公厕

采用大小便厌氧生化处理和节水循环冲洗技术,开发出智能控制环保公厕,减少环境污染,达到年生产规模XX座套。

15.液体醇基燃料及气化燃烧器

开发液体醇基燃料及气化燃烧器,采用醇基液体燃料在无氧环境下的高温气化技术,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烟气中有害物生成浓度很低,达到燃烧器1000台、醇基燃料2125吨的生产能力。

16.大功率变频器

通过采用复合补偿方法,提高变频器的逆变效率和运行的可靠性,使输入功率因数达到98.9%,解决传统变频器需要同步控制器进行比例联动的缺陷,根据用户要求,开发出适合不同场合的专用大功率变频器,满足用户对扭矩、调速范围等特殊要求,形成年产30000套规模。

17.高清洁生物柴油

采用“一步法”生产新工艺,探索利用废弃物、植物等新型原材料的应用,开发生物柴油,达到40吨/日的生产能力。

18.三元催化净化器

研究开发高耐久性和高活性的车用纳米贵金属钯/分子筛低温起燃三元催化剂,使催化剂具有低温起燃的特性,能有效控制汽车排放物中有害成分对空气的污染,达到欧洲4排放标准,达到年产40万套的生产规模。

19.大功率led节能灯具

研究半导体光源的工作电压、电流特性要求,研究提出发光效率、寿命光衰之间的关系特性及技术性能指标,采用合理的、使半导体光源的色温接近自然光,设计耗散功率尽可能小的恒流驱动电路,以减少热量产生使led提高发光效率和寿命,形成年产20万套规模。

20.高效y系列节能电机

研究采用低损耗新型材料及新型退火工艺,降低定、转子铜耗、铁耗,优化定、转子槽配合,降低附加损耗,采用新型通风结构、降低通风损耗,优选低损耗润滑脂,降低机械损耗,进而降低电机的各项损耗,达到高效节能目的,形成年产5000台套规模。

(四)实施6项重大集成应用示范工程

1.潭竹埠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示范

通过资源化利用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处理工业废水中多种金属离子,循环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实现废水零排放;回收利用挥发性有机气体,烟气锰矿脱硫制硫酸锰等技术,在园区内形成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建设园区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中心和冷热电联供中心,实施天然气代煤工程,实现工业园区的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目标。

2.钢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示范

通过“三废”资源化利用和综合治理,实现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建立以烧结工序为核心的含铁固废资源利用基地,开发高炉水淬渣低耗制水泥,转炉泥生产炼钢用冷却剂和造渣剂,钢渣热能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铁素利用率和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基本形成固废含铁资源全利用格局。建设各工序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总排放口污水生物制剂法脱除重金属及回收利用工程,彻底解决钢水污染问题。开发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建设高炉炉顶压差发电(trt)和余热发电设施,降低吨钢能耗,提高电力自给率;开发低成本烧结烟气脱离技术,推广干法除尘技术,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3.乡老工业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示范

乡老工业区的废渣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行清洁生产工艺,建立贯穿化工、冶金和建材行业的循环经济途径,实现工业固废减排。开发铬渣解毒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铬污染土壤特异功能菌原位修复技术,实现低成本的生态恢复。应用微生物解毒技术,解决五矿湖铁的铬渣污染和皮革废水含铬污泥的危害;推广干法氟化盐生产技术,开发湿法氟石膏干化技术,氟石膏制水泥技术,含铁废液提取氯化铁技术,解决湖南有色氟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的氟石膏和含氟铁渣的污染问题;推广矿石尾料搭配生产水泥熟料技术,减少水泥厂废石外排后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广造气煤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锅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技术,利用碱业有限公司和企业锅炉粉煤灰和炉渣,达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4.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生物质能源开发集成技术示范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力争将我市的重大节能减排科技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十一五”期间要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的节能减排科技专项;组织有关单位积极申报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财政对我市节能减排科技的投入,加强同相关部门的科技合作,力争将重大环境科技项目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实施本计划;县(市)区政府要增加节能减排科技投入,在科技计划中设立节能减排专项,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扶持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共性技术的推广示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为节能减排的公益性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企业自主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或基金,积极拓展外资投入渠道,充分吸纳国内外资金用于能源、环境的科研和技术开发。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

着力抓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固废综合利用、废水回收利用、废气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和示范项目。加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积极促进我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废热、废气开发,推动节能降耗。

(五)建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支撑平台

1.市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有关大学或科研机构,建设市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节能减排研发平台,针对主要节能减排问题,研发关键节能减排技术。

2.市节能减排科技服务中心

依托国家环保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在(德国)工业园或九华,建立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成果中试基地、科技产业孵化器和节能减排科技服务中心,构建节能减排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指导,为居民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援助,提升我市节能减排科技的整体水平。

3.市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围绕节能减排的突出问题和战略需求,有序、高效推进科技资源整合。重点支持一批重点企业与本市、本省及国内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高校院所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若干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产学研”结合的节能减排科技攻关队伍。

(六)促进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转化

认真做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作。严格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鼓励科技中介企业参与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鼓励建立各类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推广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和产品,积极表彰在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快节能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第4篇: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实施工作方

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实施工作方案

一、节能减排科技现状

能耗与节能科技现状

我市能源消耗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耗结构中,煤和焦炭占64.1%;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由的2.77吨标煤下降到的2.09吨标煤,下降了24.5%,但较全省平均水平仍高出0.92吨标煤。我市规模工业高耗能产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到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7%。从电力消耗情况看,全市电力消耗量为32.1亿千瓦小时,为43.1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6.1%。其中第

二产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的比重接近80%,几乎全是工业耗电。此外,我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从的21.97%提高至的35.5%。

我市社会用电量和各产业的用电量都呈不断增长趋势,说明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而且高能耗产业多,主要工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率较低,节能降耗空间大。

我市围绕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开展创新性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瓶颈技术,开发并应用了一批重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钢铁企业重点推广“三干三利用”,全市钢铁企业综合能耗下降了8.89%。电化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热电联产项目,采用循环锅炉后,遵循能源梯级利用原则,年节省原煤1.1万吨,节水60万吨。在国内率先抢滩风力发电装备市场,电机集团有限公司突破了兆瓦直驱式风电机组的整机系统集成、机组控制系统

及大型直驱动低速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成为全国最早确立的三个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产业化基地之一。交通领域,突破了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关键技术。

尽管如此,我市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工业能耗指标体系和项目节能评估指标体系;用能结构不够合理,高效清洁能源缺乏;高效节能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力度不足。

污染排放与减排科技现状

我市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粗放式经营带来的环境隐患较多,部分地区环境容量已趋饱和,环境污染呈加剧、生态风险加大趋势。其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以及影响程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

1.水污染问题突出。江段监测出现超标的项目有10个,其中氨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为主要污染因子,镉、汞、砷重金属污染超过国家标准。城区

江段水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污染及城市生活污水的复合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23%。

2.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废气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火电、建材、化工和冶金等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行业,其排放量占全市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8%。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总体增加趋势,从的620.7亿标立方米增加至的750.3亿标立方米。全市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位居全省前列,也属于我国的重酸雨区。

3.固体废物污染加重。工业固体废弃物增长幅度较大,由的196.2万吨增至的436.6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4.生态风险加剧。一些冶金、化工等企业排放的“三废”对周边土壤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乡老工业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的铬等污染物普遍超标,境内江两岸也出现较严重的土壤镉超标。

我市的“三废”排放量总体呈现逐

年增加趋势,反映出工业清洁生产水平不高、资源消耗过大;全市工业门类虽然齐全,但是产业链条短,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低,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研发与推广了一批资源高效利用和减排的系列关键技术。如,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采用陶瓷膜过滤处理技术实现循环再利用生产污水6000万吨;湖南有色氟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用电石渣代替生石灰,每月用量约6000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脱硫石膏替代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实现20万吨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但是,我市对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科技仍有很大需求,主要体现在: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节点技术;竹埠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乡老工业区废渣无害化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区域大气、水体、土壤复合环境污染相互影响及调控技术;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氮氧化物以及空气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术等。

二、主要目标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湖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指导,深入实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突出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22%,主要污染物cod、so

2、cd、as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7.5%、6%、23.7%、25.3%的节能减排总目标,以江流域和乡工业区地区的环境改善为核心,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为契机,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通过攻克1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广10项实用技术,开发20个科技新产品,实施6项重大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显著削减废物排放量,使我市的节能减排技术及

指标居省内领先水平。

三、重点任务

攻克10项关键共性技术

.钢铁企业污水生物制剂除重金属回用技术

研发钢铁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各工序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设备与设施,开发生物制剂,采用总排放口污水生物制剂法脱除重金属及回收利用工程,实现污水回用4600万吨/年。

2.含氟、铬废水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除氟试剂及工艺技术,使含氟废水中的氟离子与试剂作用生成沉淀物,经分离后清液回用,渣浆过滤后综合利用。解决目前含氟尾气净化采用的纯碱洗涤除氟工艺造成的na盐累积问题;

研究采用含铬废水在还原塔内洗涤含h2s的煤气或含so2的燃煤烟气,六价铬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为三价铬,加碱液后沉淀析出,过滤出铬渣,铬渣返回工艺系统作为原料使用的综合治理技术,

达到以废治废目的。

3.含镉废水处理和零排放技术

开发“生物制剂配合—水解法”深度除镉技术,使废水中重金属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并实现废水循环使用,消除工业园区对江造成的镉污染。

4.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化联合修复或固化技术

开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对污染严重,重金属浓度高的土壤,采用客土修复技术、钢铁厂烧结的方式进行固化、在堆土表面种植经过选择的植物吸收等方法修复,减少铬、镉、铅、锰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以消除重金属污染土壤对环境的威胁,实现低成本的生态恢复。

5.冶炼废渣高效利用技术

研究开发工艺流程短、低能耗回收利用冶炼钢渣、铬渣技术,通过对冶炼废渣特性的研究,使之成为炼钢、烧结、水泥生产等的原料,并回收热渣的余热,降低能耗,达到安全、经济、环保的有

机统一。

6.粉煤灰深加工和新型墙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开发粉煤灰提取微珠、制承重保温节能墙体材料等深度综合利用技术,年利用粉煤灰30万吨 。

7.工业炉窑计算仿真优化技术

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大型工业炉窑的运行参数和节能降耗改造方案进行优化,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设备的运行电耗。

8.低浓度烧结烟气脱硫除尘技术

钢铁行业的so2主要来源于烧结工序,占生产工艺排放so2总量的60%以上,烧结烟气气量大,温度高,so2浓度较低。针对烧结烟气的特点,克服传统脱硫技术投资费用过大,运行成本过高,含杂脱硫石膏易产生二次污泥的缺点,开发低阻力、高效率、低运行成本和低建造投资的脱硫工艺技术和装备。

.低品位锰矿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

利用技术

开发高效锰矿选矿技术,提高锰元素的回收率和锰精矿的品位。研发利用锰矿石中氧化锰和碳酸锰可以用作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回收硫资源和硫酸锰,生产电解二氧化锰和金属锰产品的集成技术。

10.含酚氰和氨氮废水的治理和零排放技术

氮肥和纯碱企业的废水主要是煤造气和合成氨工序含酚氰和氨氮的废水。采取源头控制、封闭循环的措施,减少其排放。将联碱废水加碱汽提回收氨,在造气含酚氰废水装置采用硝化—反硝化工艺,利用凉水塔的吹脱作用减少总废水氨氮和酚氰含量,实现净化废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推广10项节能减排实用技术

1.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燃煤机组烟气湿法脱硫装置的副产品脱硫石膏为原料,采用脱硫石膏生产石膏板技术生产

纸面石膏板和石膏型材,防止脱硫石膏的二次污染,减少脱硫石膏堆放对耕地的占用,同时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信息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监控和管理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研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的关键技术,建设集过程监控、能源调度、能源管理为一体的能源管控系统,以强化能源生产与管理合一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能源生产安全、稳定和环保,能源使用优化和高效,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标。

.工业炉窑余热、余气回收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水泥干法窑尾和钢厂烧结机余热进行发电的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水泥生产和烧结过程的成本。回收五矿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矿电热炉、钢干息焦和高炉煤气和转炉的余热或烟气

中的煤气,用于各种炉窑代替重油作为燃料,余热发电或作为水煤气原料,节省煤和燃料油的消耗。

.电机变频与软启动技术

推广风机和水泵的变频调速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并且投资小、节能效果好。推广大型电机的功率补偿节能技术,实现大型电机节电运行。对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企业所有负荷波动较大的压缩机、泵与风机等机电设备实行变频节能与软启动技术改造。

.燃煤锅炉煤改气技术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廉价的燃料。对市内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进行天然气化改造,可以大大减少so2和粉尘的污染。

.养殖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以农村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对污染物沼气发酵综合利用与复合肥生产及生态种植等措施,有效解决集约化养殖等有机废弃物的污染问题。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根据本地区的建筑采暖特点,建造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相结合的绿色建筑,集成供热、空调节能技术、建筑节能监管1 2 3 下一页

第5篇: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决算说明

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决算说明书

一、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说明。

请简单描述一下课题的进度及取得的成果

二、 自筹经费落实情况(自筹经费构成、落实方式、落实程度),若没有按时到位,需详细说明原因。

此处可以不填

三、 课题经费的支出情况。(如涉及同一科目存在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请分别进行说明)

请如任务书预算一样填写各科目详细的支出情况

四、

五、 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6篇:2014青海省科技支撑计划指南

附件1:

2014青海省科技支撑计划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模式;深入实施“123”、“1020”、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为“双百”工业项目和5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项目提供技术保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

二、具体要求

1、申报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需形成大规模经济效益或具有重大的社会生态效益,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技术、经济指标要量化,有科学依据,便于考核。

3、申报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鼓励产学研结合,产业化项目必须企业作为牵头单位。

4、产业化项目必须具有与实施产业化项目相匹配的资金筹措能力,用于科研的自筹货币资金额度原则上不低于财政资助经费额度的4倍以上,平均支持强度300万元;社会发展领域(惠民计划)项目平均支持强度为100万元,其中示范、推广类项目必须有1:1以上的自筹经费进行配套。

5、项目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具备前期的工程化基础不支持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 1

纷、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低水平重复、一般加工和单纯的基本建设项目。

6、对与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三、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开发、盐湖化工、制造业信息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领域、节能减排、绿色现代农业、生态畜牧业、惠民等领域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大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新能源领域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光热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与新能源建筑结合的系统应用示范。

——新材料领域支持高性能金属非金属材料产品、生态建筑材料等产业化。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支持金铜镍铅锌、油气田、油砂、油钾矿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的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盐湖化工领域支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推动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依托我省装备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推进企业实现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加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生物医药领域支持特色中藏药规模化种植和浆果类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有效功能成分提取及高值化利用,推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节能减排领域支持节能降耗、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大气污染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示范与产品开发,以解决我省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绿色现代农业领域支持现代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组装配套集成,重点开展农作物商业化制种技术、优良品种的规模化推广、设施农业集成技术示范。

——生态畜牧业领域支持生态畜牧业相关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的产业化示范,重点开展牦牛藏羊繁育方式转变技术示范、饲草料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

——社会发展领域(惠民计划)支持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重点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向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及模式的示范应用。

四、支持的重点领域

(一)新能源领域

1、硅芯炉五芯技术产业化应用;

2、多晶硅铸锭工艺优化及产业化;

3、大规模太阳能热发电集热器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4、农村牧区清洁型、经济型用能模式示范推广。

(二)新材料领域

1、光纤级四氯化硅产业化关键技术;

2、光纤预制棒和光纤拉丝产业化关键技术;

3、高铁用铝合金型材产业化关键技术;

4、新型轻质高强钛合金、镁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

5、高性能碳纤维及碳复合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6、高纯铜板产业化关键技术;

7、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核电等高性能特种钢材产业化关键技术;

8、镁水泥材料在建筑、公路交通等领域产业化应用示范。

(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

1、东昆仑、三江北段等重要成矿带以金铜镍铅锌等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查技术集成及应用;

2、柴达木及羌塘盆地油气田、油砂、油钾矿勘探开发技术集成及应用;

3、镁质红土镍矿联合选冶产业化关键技术。

(四)盐湖化工领域

1、氢氧化镁改性技术产业化应用;

2、钾肥生产中提高钾回收率技术推广应用。

(五)制造业信息化领域

1、开展设计制造数字化与机械加工中心信息化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

2、支持高载能行业在线生产监控及管控系统技术集成示范;

3、支持藏毯行业产品设计资源库、制造方法库、客户资源库等制造资源共享库技术集成示范。

(六)生物医药领域

1、唐古特大黄人工种植GAP基地建设及产业化;

2、藏因陈(川西獐芽菜)人工种植GAP基地建设及产业化;

3、羌活(羌活和宽叶羌活)人工种植GAP基地建设及产业化;

4、冬虫夏草野外试验基地建设及野生抚育技术集成示范;

5、川贝母等人工种植生产技术集成与产品开发;

6、高活性枸杞多糖产业化关键技术;

7、菊苣提取低聚果糖脱苦产业化关键技术;

8、虫草菌丝体新产品产业化;

9、生物肽产业化关键技术;

(七)电子信息领域

1、LED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

(八)节能减排领域

1、电解铝行业双阴级钢棒的示范推广;

2、水泥行业粉尘回收利用及余热利用技术示范推广;

3、废旧橡胶制品、塑料的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示范;

4、冶金、化工等重点污染行业与耗水大户进行废水资源化处理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5、废弃筑路材料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

(九)绿色现代农业领域

1、油菜商业化制种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2、枸杞膜下水肥一体化滴灌有机生产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十)生态畜牧业领域

1、草地早熟禾等牧草商业化制种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2、藏羊人工授精技术集成与推广。

(十一)社会发展领域(惠民计划)

1、人口健康

(1)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新技术引进与示范;

(2)地方病、常见病诊疗新技术推广;

(3)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远程信息化医疗技术推广;

(4)白刺、黑果枸杞等食品新资源准入标准研究;

(5)治疗风湿类、胃肠炎类藏药的二次开发。

2、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重点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技术示范与推广;

(2)矿山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示范;

(3)设施农业土壤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

(5)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体系集成示范;

(6)农村饮水安全和污水处理技术示范与推广;

(7)城镇垃圾与污泥处理技术示范与推广。

3、公共服务

(1)社会化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

(2)食品安全检测预警技术示范与推广;

(3)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集成技术示范。

第7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项目申报指南

指南内容

四、制造业

(一)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共性技术研究

针对桥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共性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形成起重机金属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提出适合于轻量化桥式起重机起升减速器结构形式、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研究桥式起重机械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形成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以上。完成在中/大型桥式起重机上的示范应用,自重减轻10%,节能10%以上。

有关说明:无。

2.桥式起重机械关键部件及智能控制技术开发

针对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设计的需要,开发高效变频电机、专用交流变频器、轻量化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形成系列产品并应用。开展桥式起重机械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实现吊钩定位控制、智能故障诊断及安全保护。电机功率范围≤315Kw,低频过载倍数>1.8(3Hz);新型减速器系列型谱满足200t以下轻量化桥式起重机需要,功率密度提高20%。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3.桥式起重机新型传动装置开发与应用

针对桥式起重机对轻量化的需求,开发两种以上不同等级起重机的新型传动装置,并在75-200吨桥式起重机上应用,实现整机减重25%以上,节电15%以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4.轻量化桥式起重机推广应用技术研究

针对工业厂房设计中轻量化桥式起重机配置,研究变频电机、变频器、圆盘制动器、悬挂式减速器等关键配套技术,开展箱型梁自动焊接、钢丝绳卷筒加工和组装等关键工艺研究,推广应用100吨以下轻量化桥式起重机系列产品100台以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二)工程机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工程机械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研究

针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2-3种土方机械,围绕节能减排、关键零部件载荷谱分析、整机及零部件可靠性试验方法、疲劳寿命预测等共性技术研究。研制试验装备,选择关键基础部件进行可靠性台架试验。形成可靠性试验、检测等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以上。

1 有关说明:无。

2.工程机械减振降噪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2-3种土方机械的低噪音要求,开展排气频谱、发动机散热系统的流体特性、优化散热系统等研究,降低风扇造成的气动噪声,开展产品的发动机减振系统和驾驶室减振系统测试和评价,优化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刚度和阻尼比,改善整机的振动特性,实现目标机型的排气噪声1m近场辐射声压级降低1-2dB(A),发动机舱风道提高风量10%。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

五、交通运输业

(一)双源快充纯电动公交客车开发及产业化 研制基于网线配电和车载能源的双源快充城市电动客车,重点研究双源动力系统的匹配与优化设计技术、电气系统集成化与模块化技术、高效驱动与回馈技术、网线设施匹配技术、快充电源系统技术、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技术、高压电安全与电磁兼容技术和智能化诊断与控制技术,12米及以上公交车公交工况电耗≤0.8千瓦时/公里(不开空调),并开展示范运行考核。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2-3家。

(二)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低成本动力电池成组技

2 术

开展动力电池串并联组合矩阵式架构与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与安全设计技术研究,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电池系统耐久性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3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大于1000次,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等满足整车使用要求,并取得整车产品公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3家。

(三)增程/插电式电动汽车关键总成技术 1.高性价比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开发及产业化 研发先进的机电耦合总成,完成包括电机、逆变器及耦合装置在内的机电耦合系统产品设计和性能开发,进行机电耦合系统的整车集成、匹配标定、可靠耐久等试验研究。产品结构、成本、质量等满足整车使用需求,应用2款以上混合动力乘用车车型,混合动力模式节油率40%以上,并取得整车产品公告。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2家。 2.基于新型发动机的乘用车增程器开发

研发适应于增程器的新型发动机,进行增程器系统集成;开发先进的增程式电驱动系统,并应用于增程式电动乘用车。增程器工作噪声、重量、油耗、成本等满足整车需求,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发动机最低比油耗≤230克/

3 千瓦时(带OBD),增程器比功率≥0.3千瓦/公斤。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四)面向产业化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重点开展低成本、长寿命和低温环境适应性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整车技术研发与应用;研发高效空压机总成,低铂(Pt)及其合金催化剂,低成本双极板。实现燃料电池系统-20℃低温冷启动、寿命>5000小时,成本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

有关说明:拟支持1家。

(五)电动汽车标准规范、测试及基础设施等技术 开展我国城市公交客车行驶工况及基于底盘测功机工况法排放、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性、燃料电池汽车测试等技术及电池、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消防技术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与测试规范;完善充电及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完成相关标准规范报批稿不少于20项,并形成与新增标准规范相匹配的测试能力。

有关说明:拟支持1家。

(六)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与集成示范

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研究,开发包括车载信息技术、车联网技术、用户行为监控技术、智能充电技术与充电网络等在内的多技术集成管理系统,建立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分时租赁平台;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定价及

4 网银支付与结算体系、维保响应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等研究,并开展较大规模的车辆及充电网络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拟支持4家。

(七)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 采用整车设计新技术,研究城轨列车系统的新架构、新结构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制下一代城轨列车走行、承载、控制、牵引传动、制动和辅助等子系统;开发出具有低噪音、低能耗、高可用性和高适用性特征的城轨列车样车,与既有国家标准相比,列车内外噪声降低不少于3分贝、列车减重不小于10%、列车节能不低于10%,并完成线路试验。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2家。

(八)列车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TCSN)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制

研究TCSN的体系架构、功能逻辑和标准协议体系;研究车载实时任务调度、控制与服务一体化、动态配置与互联以及多协议复合与协同等关键技术;形成TCSN系列标准,研制TCSN综合测试平台;开发具有大带宽、可重构、高可靠等特征的TCSN产品平台,面向列车实时控制任务的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100兆/秒,形成产品级样机系统并完成装车运用验证。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九)空中交通航迹运行技术与验证

研究面向定制到达的机载飞行引导、交通环境监视与共享、空地协同的航迹运行管控等航迹运行关键技术,研制机载和地面的核心系统与装备;利用校验飞机、大型客机在典型航路和终端区进行试验验证与应用示范,实现航路上分钟级和终端区秒级的运行管控。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十)自主船用低速柴油机开发验证平台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

完成一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排放船用低速柴油机整机开发设计与样机制造,样机油耗不高于180克/千瓦时,通过机内净化技术使排放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第三阶段要求。形成覆盖大中小缸径低速机的开发、设计、验证平台。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拟支持1家。

6

申报要求

一、申报范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申报范围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项目推荐

请根据指南及相关要求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并按要求填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申报单位需按要求完成网上申报,并通过各推荐单位报送正式文件。

推荐单位分为以下几类:

1.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8 4.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

5.经科技部批准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对所推荐项目推荐书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数额不限。

三、申报资质要求

1. 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同一项目只能通过一个推荐单位申报一次。

2.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申报项目,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需为在职人员,限申报一个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请项目和在研项目总数不能超过两个(2014年12月31日前结题验收的在研项目可不计入)。

四、组织项目的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应针对各领域明确的重点和目标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突出研究重点。

2.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组织研究队伍,鼓励跨单位、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队伍要精干,结构合理,体现优势互补。鼓励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

9 合作。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项目,企业牵头优先考虑。

3.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左右。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消纳风电的热-电联合优化规划及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无三级标题的可按二级标题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

4.申报材料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申报项目与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课题)的关联。

5.本次项目申报时,不预先对申报项目设定预算控制额度,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研究实际需求,结合目前现有的支撑条件和自身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项目经费需求。各单位提出的项目经费需求将作为立项评审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及立项后进一步细化编制项目概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

6.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申请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7.项目申报者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如有违规,科技部将记录在册,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相关联系电话

1.能源、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

10 服务业

联系人: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计划与监督处 马晓辉、蓝弘、雷瑾亮

联系电话:010-683390

41、68342550、68351583 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 王志强、张巧显

联系电话:010-588848

24、58884828 3.人口与健康

联系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与协调处 邱宏伟

联系电话:010-88225161 4.农业、村镇建设

联系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综合处 王文月、孟艳萍

联系电话:010-68511848 5.科研条件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洁技术发展处 谢茜

联系电话:010-58884882

上一篇:消除薄熙来组织生活会下一篇:专项施工方案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