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共8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以下简称:惠民计划)的实施,加强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依据科技部、财政部《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国科发社[2012]127号),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惠民计划坚持面向基层、服务民生,旨在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与基层(市、县、乡)示范单位密切合作,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为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储备一批优质示范项目,推广普及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大力提升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其重点任务是:
(一)支持基层开展具有导向作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水平;
(二)支持基层开展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推动其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转化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与我省基层单位合作建设科技惠民服务平台、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三条
惠民计划资助范围主要包括人口健康、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城镇发展与社会事业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主要包括:
(一)人口健康领域。优先支持医疗器械、体育运动康复器材、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生殖健康、中医药、疾病(罕见病、地方病、传染病和慢性病等)防治与早期预防预警、远程医疗、社区中西医干预和监测网络平台等技术与装备的转化推广应用和科技惠民平台建设。
(二)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优先支持生态治理与恢复、环境污染控制、饮用水保障、土壤生态修复与河道自净、污染土壤治理、垃圾与污泥处理、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转化应用;优先支持“低能耗、低(零)污染、低资源依赖”、废水低成本深度处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利用及资源再生利用等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优先支持省级可持续发展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公共安全领域。优先支持食品安全检测预警和评估与溯源、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气候变化应对、重大生产事故预防与救援、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和科技惠民平台建设。
(四)城镇发展与社会事业领域。优先支持绿色城市交通建设、节能降耗施工,宜居建筑等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优先支持数字城市和社区、社会保障系统管理服务、便民惠民公共服务、科技文化融合示范等科技惠民平台建设。
(五)其他社会发展领域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第四条
实施惠民计划的原则:
(一)需求驱动,科技引领。以民生科技需求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作用,推进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技术成果用于基层、惠及百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鼓励和吸引项目承担单位、社会等多元化资金投入。优先支持已组织实施地方科技惠民计划的市、县(市、区)申报的项目。
(三)责任明确,协同推进。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发挥各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分工明确、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四)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惠民计划以项目的形式分实施;规范项目立项程序,强化节点和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善项目滚动支持机制,加强实施过程监测和实施效果绩效评价,优奖劣汰;充分发挥用户在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指导惠民计划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惠民计划实施中的相关政策等问题。各市、县(市、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第六条 省科技厅负责惠民计划的总体协调;会同省财政厅编制《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咨询论证、立项批复、组织实施;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绩效评价、项目验收、成果管理与后续支持等。
第七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研究制定《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负责组织编制省级惠民计划预算;省级惠民计划项目预算审批、资金拨付、资金的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和项目财务验收等。
第八条
惠民计划相关的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咨询论证、监督管理等;协调推动本部门(领域)相关技术成果与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等。
第九条
各市科技局、财政局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项目预算的评议,并择优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推荐;科技资源的集成,相关资金、政策、人才等保障条件的协调落实;本市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 项目验收通过后,制定本市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各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负责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项目预算的审核,并择优向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项目资金以及政策、人才等保障条件的协调落实;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等。
根据工作需要,市、县级科技局、财政局对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和项目预算的审核、评议,可合并进行。
市、县(市、区)科技局是项目实施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十一条
项目牵头单位及其合作单位统称为省级惠民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预算,并报送县科技局、财政局;按立项要求组织项目实施,按期完成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等。
对于跨行政区的惠民计划项目和科技惠民平台建设,可以在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由省直企事业单位等作为项目承担单位。
对于省直业务主管部门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须经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许可。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山东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等,长期从事本领域业务或研发推广工作,具有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
(二)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的优势。
(三)能够调动相关资源开展工作,并具有行之有效的技术成果展示和推广条件。
第三章 申报与实施
第十三条
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参照《国家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及相关要求,结合我省科技惠民实际需求,按编制发布《申报指南》。
第十四条
项目实施方案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的方向和部署;符合优先支持领域和范围,主要技术成果应具有成熟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技术拥有方与用户的权益和责任明确。
(二)项目实施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保障条件切实可行、技术指标具有可考核性。除省财政资金外的其他来源资金能够确保落实到位。
(三)项目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可行,“政产学研用”结合紧密,保障措施科学规范;建立了由项目所在地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建立了由技术与管理专家、用户等多方参与的项目实施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
(四)项目实施的示范作用明显,具有明确的用户和受益人群。项目实施成果在本地区推广应用的措施明确。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申报指南》,结合本地区民生科技需求等,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按要求报送县科技局、财政局。县科技局、财政局会同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择优报送市科技局、财政局。
第十六条
市科技局、财政局对县科技局、财政局上报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统一组织评审论证,择优限项报送省科技厅、财政厅。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项目的质量、组织保障能力等,将作为确定下一年该市推荐项目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为省直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由主管部门评审论证,择优限项报送省科技厅、财政厅。
第十七条
鼓励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采用后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并适当放宽限项要求。后补助项目是指按照 正常程序和要求申报、立项后,项目承担单位按立项要求先行投入并组织实施,待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再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的项目。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对市科技局、财政局推荐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咨询论证,提出惠民计划立项建议(含后补助项目)。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
第十九条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按照各自职责分别下达立项批复及预算指标。项目实施的起始时间以立项批复时间为准。
第二十条
市科技局、财政局依据立项批复,组织修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县科技局、财政局、项目承担单位等各方的责任和权益,并签字盖章,同时签订项目任务书,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审核备案。
县科技局、财政局按照修改后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任务书等有关要求,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落实,协调相关资源共同推进,按期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第二十一条
县科技局、财政局每年按时向市科技局、财政局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市科技局、财政局每年按时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报送本市所有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综合报告。
第四章 验 收
第二十二条
项目到期完成任务后,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或者委托市科技局、财政局组织项目验收。
项目到期完成任务后一个月内,项目承担单位将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材料,报经县科技局、署审查意见,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审核。
项目通过财务验收后,遴选成立由技术与管理专家和用户等多方参与的项目验收组,通过审查验收材料、现场考察、会议质疑等程序,形成项目验收意见。项目验收意见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经费使用合理并通过财务验收的,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视为未通过验收:
1、没有达到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实施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 财政局核准后,向市科技局、财政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4、无正当理由且未经批准,超过规定实施期限半年以上仍未完成项目任务;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未通过财务验收。
第二十三条
项目验收后一个月内,市科技局、财政局应将验收意见通知县科技局、财政局及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通过验收的,市科技局、财政局要在验收后三个月内,将项目验收材料报送省科技厅、财政厅备案。项目未通过验收的,县科技局、财政局应在接到通知的三个月内,组织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整改,在基本达标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十四条
县科技局、财政局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电子、音像、文字、数据等材料档案。待项目通过验收后,连同项目验收意见、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财务验收意见等材料报送市科技局、财政局,为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提供基础素材。
第二十五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三个月内,市科技局、财政局应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明确推广目标、推广范围、推广主体及保障措施,推广方案实施时间一般为三年以上,推广方案应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备案。市科技局、财政局要按照推广方案,积极争取相关省直业务主管部门的 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成果在全省的推广应用。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二十六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根据惠民计划实施总体情况,定期组织开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全面评估,优化惠民计划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七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开展监测与评估。对于组织管理不力造成项目实施效果差、未能按计划实施、弄虚作假的市科技局、财政局,视情况调减甚至取消其未来三年的申报数量或推荐资格。对未经批准变更项目任务、未落实项目实施保障条件的县科技局、财政局,视情况终止项目或取消其未来三年的项目申报资格。未通过项目验收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负责人未来三年的项目申报资格。
第二十八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逐步建立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制度。项目验收后三年内,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开展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对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经费使用、管理工作以及成果推广方案落实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良好、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执行效果显著、管理经验先进的,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项目所在市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二十九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和信用、回避等管理制度。建立惠民计划信息平台和成果转化管理平台,对项目立项批复、实施成效、检查验收、成果推广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促进成果共享与应用。
第三十条
项目涉及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应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项目涉及保密事项的,应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各市科技局、财政局应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细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2012年4月, 为加快推进民生领域先进成熟技术在基层的转化应用, 发展民生科技产业, 促进科技惠民, 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总体精神, 科技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科技惠民计划, 并联合出台《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 (试行) 》 (国科发社127号) , 确定了先行先试、试点先行的方针, 首批选择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13个省 (市、区) 进行试点。2012年全国共启动实施23个科技惠民计划, 投入财政科技投入4.1亿元。
科技惠民计划作为一项全新的国家科技计划, 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科技支撑计划等相比, 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研究科技惠民计划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 对优化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加快国家科技计划改革步伐、深入促进科技惠民, 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惠民计划的特点
从支持方式看, 科技惠民计划直接基层。科技惠民计划不同于以往的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 不是直接面向单个企业或者高校院所, 而是直接面向县市区基层, 主要组织实施单位和实施对象在基层企事业单位, 旨在通过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 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 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从支持领域看, 科技惠民计划优先支持社发领域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 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惠民计划优先支持范围包括人口健康领域、生态环境领域、公共安全领域。
从支持环节看, 强调科技成果转化而不是技术研发。重点以民生科技需求为驱动, 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作用, 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等的研发成果走进基层、惠及百姓生活。
从管理模式看, 注重协同创新, 实行中央、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下同) 、基层 (县、市、区, 下同) 三级管理, 强调国家部委、地方厅局、基层政府的互动, 且管理重心下移。省级组织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基层科技部门视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科技惠民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
1.基层政府对项目的重视能够落到实处。科技部、财政部明确要求, 基层组织单位必须建立由基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并应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较为完善的实施机制。这些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是很容易的, 因为必须完成这些“规定动作”才能获准项目立项, 但是这些实施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 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杠杆。具体讲, 对项目的重视, 最终也最直接的, 必然体现在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两个方面。也就是说, 基层政府能否真正从项目配套、项目实施专职人员配备甚至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实质支持和约束。
2.省级组织单位是否能够协同推进计划实施。按照科技部、财政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精神,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及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为科技惠民计划的省级组织单位, 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凝练、顶层设计、评审论证及推荐等各环节, 应充分听取各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 并结合各行业的重点支持方向, 选择科技惠民计划优先支持范围和优先推荐项目。这些环节能否真正做实做细, 对项目的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3.项目牵头单位是否有足够的项目协调组织能力。科技惠民计划直接面向基层, 单个项目支持强度较大, 客观上要求基层有较好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而且以往的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的是对一个“点”的支持, 如支持某个企业开展某一项技术的研发;或者是对一条“线”的支持, 如支持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和产业化。但是, 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支持的是一个“面”, 支持科研单位与基层政府, 选择若干示范基地, 集成应用推广一系列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先进成熟技术转化应用。从项目的设计来讲, 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个改革, 对组织单位、承担单位都是一个挑战, 因此, 组织单位和承担单位的项目协调组织能力直接关系项目实施的成败。
4.项目承担单位能否建立灵活的沟通协调机制。尽管项目实施方案中, 明确要建立责权利清晰的实施机制。但是, 在争取项目的前期过程中, 项目各承担单位为了全力以赴争取立项, 主要矛盾在项目的优化设计上, 牵头单位与承担单位之间的责任、权益分配等问题相对弱化。而当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就会认真研究、反复比较牵头单位、合作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分配问题等等。
5.项目示范基地的群众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科技惠民, 自然离不开基层群众的积极广泛参与。与一般的科技计划项目不同, 用户或者百姓参与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一环。项目实施前能否得到百姓允许、项目实施中能否得到百姓响应、项目实施后能否得到百姓认可, 都是评价项目实施绩效的重要因素。可以说, 老百姓的口碑就是项目的实施成败的根本标准。
三、推进科技惠民计划实施的建议
一是要优先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科技惠民计划的实施, 必须有较为成熟的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较为先进的科技惠民理念以及地方政府对科技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方面有较强的基础条件优势。优先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 有利于把有限的科技惠民计划资源配置最优化, 也由于科技惠民计划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应明确要求从省级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中择优推荐。《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是科技惠民计划的省级组织单位, 科技计划的管理重心明显下移。因此, 我们建议, 在计划的执行中, 充分发挥地方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的积极性, 对推荐申报的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 必须得到省级科技惠民计划的前期支持和肯定。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 客观上要求各省启动实施省级科技惠民计划;第二, 明显提高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质量, 对一些质量不高的项目在省级计划中即被淘汰, 从某种意义上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建立了一种先期淘汰机制;第三, 提高省级科技惠民计划的执行力度和执行质量, 提高基层政府参与省级科技惠民计划的积极性。
三是要求地方配套要考虑地方实际。在2012年试点的基础上, 今年科技惠民计划在全国全面铺开。科技惠民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多元投入, 这对集成优质资源集成推进计划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要求地方配套这个环节上, 却因为没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和要求, 因而产生了一个悖论, 即越是贫困的地区越需要国家的支持, 但配套能力却越弱, 而越是发达地区的财力越强配套能力也越强。如果对全国各个地区的配套比例作同样要求, 则必然导致扶强不扶弱的结果。因此, 在对地方政府配套的要求上, 必须根据各省财力实际, 给予差异化的配套要求。
四是针对市场化前景好的项目尽快建立后补助机制。尽管《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 (试行) 中提出鼓励用后补助的方式支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 但是尚未启动。从科技惠民计划的精髓看, 其主要是通过转化推广先进技术、解决民生领域重大科技需求、达到惠民实效并在一个地区或者全国范围内推广。尽管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投入较大, 但是对于科技惠民计划的立意和目的来说, 国家经费的投入只能是引导性。
五是应把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约束在项目落地前落实。从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经验看, 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 项目承担单位在争取项目时, 会积极主动地服从项目下达单位的要求和意见, 而当项目落地后, 项目推荐单位、组织单位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约束会相对减弱。在项目申报前期, 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合作较为融洽, 需要组织单位和推荐单位出面协调解决的问题基本不存在。但是, 科技惠民计划这种探索性极强的新的科技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 科技惠民计划的专家团队往往是省城的大专家, 项目承担单位及组织单位是基层科研单位及基层政府部门, 双方在项目的执行理念甚至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一些项目实施的具体事宜如责权利的分配等等, 都必须在项目落地前商量妥当并签订协议。
六是及时更新《科技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2012年5月, 科技部面向全国征集了民生先进科技成果, 并发布了《科技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 (第一批) , 对推动科技惠民计划试点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年科技惠民计划在全国实施, 在计划项目的申报中, 我们发现一些较好的技术没有进入《科技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而不能优先引进, 今年又没有征集和更新指南。所以建议, 每年度项目申报前, 向全国征集一次指南并更新目录, 同时强制要求项目转化的先进成熟技术必须来自指南。
摘要:科技惠民计划作为一项全新的国家科技计划, 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研究科技惠民计划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 对优化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加快国家科技计划改革步伐、深入促进科技惠民, 具有重要意义。从科技惠民计划的特点出发, 深入分析科技惠民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 并提出促进科技惠民计划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惠民计划,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孟弘, 左晓利.科技惠民重大科技工程的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以新疆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 (4) :27-29.
[2]杨亮.中央财政设立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N].光明日报, 2012-12-14.
[3]张福祥.完善太原市科技惠民工作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10) :68-73.
[4]陈磊.科技惠民计划启动实施[N].科技日报, 2012-06-14.
[5]吴晋娜.重庆科技惠民计划铸经济发展“新引擎”[N].科技日报, 2012-09-2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我省卫生系统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卫生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省卫生厅决定实施“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选聘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杰出学科带头人选聘计划,是指从2003年起五年内每年选聘1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度较高、学术造诣较深、德才兼备的杰出学科带头人,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带领所在学科在其前沿领域快速发展,力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追踪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我省卫生系统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科技竞争力,力争使部分专家尽早进入院士行列,成为国内知名的医学专家。
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与杰出学科带头人选聘计划相衔接,是指从2003年起五年内每年选拔20名左右学术水平较高、学术发展潜力较大的中青年人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对其科研、学术交流与合作、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
第三条 省卫生厅与“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所在单位(接收单位)及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和目标考核。第四条 省卫生厅成立“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处。
第二章 选拔原则、范围和条件
第五条 “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的实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与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好中选好、优中拔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第六条 杰出学科带头人选聘工作主要面向全省及中央驻鲁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机构,凡从事临床医学(含中医)、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并且符合条件的专家均可申请参与选聘。
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主要面向全省及中央驻鲁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进行选聘,凡从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等专业,并且符合条件的均可参与选聘。
外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下同)和国外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须首先与我省具备条件的医学高校、医学科研机构或医疗卫生单位相关学科达成合作与聘用意向,然后再按有关程序参与选聘。
在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省卫生厅、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工作或获得国家级学会理事、委员职务,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员优先选聘。
鉴于我省已对发挥“两院”院士作用做了明确规定,院士原则上不参与“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的选聘。第七条 申请人员所在单位必须具备支持相应学科发展的学科优势和综合实力,青年人成才的培养措施和必要的支撑条件,能够为入选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一定的经费,并列入单位的预算。
申请人员所在学科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优势、特色和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综合实力和学术地位居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具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完备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研究场地等教学、科研、医疗条件。
第八条 杰出学科带头人的申请者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立志献身于卫生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
2、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对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创新性构想,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并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进行外语交流。
3、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本专业疑难复杂问题的经验,在本学科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已取得创新性成果,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学术技术成就突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4、近五年以首位人员主持过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以上,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者;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纵向科研 经费累计30万元以上或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累计60万元以上(所涉及经费以相关文件及资金往来凭证为准,下同)。国外申请者应主持过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
5、近五年取得过以下成绩之一:
(1)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前两位)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或以首位人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奖励类别同国家奖)一等奖或首位人员获得两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
(2)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或CELL上发表1篇以上的研究论文;
(3)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国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影响因子0.5以上)上正式发表论著10篇以上,而且被SCI、SCIE、EI、ISTP收录论文5篇以上;
(4)以第一主编出版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专著2部(专著中的主要学术观点为本人的研究成果),专著为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物,有统一标准书号ISBN及CIP号;或主编全国统编高等学校教材2部。
6、对某一疾病的防治研究有重大发现,改变了其治疗模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者,或在较大范围有效地预防、控制、消除疾病,社会影响大,并获得国内同行公认,可以适当降低上述标准条件。
7、申报当年年底年龄未满55周岁,从事临床、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能力,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第九条 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的申请者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立志献身于卫生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
2、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有独立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及解决本专业疑难复杂问题的经验,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3、在本学科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有创造性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4、近五年以首位人员主持过厅级以上层次的科研课题3项以上,并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者;以第一位人员获得纵向科研经费累计20万元以上或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累计40万元以上。国外申请者应主持过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项目。
5、近五年取得过以下成绩之一:
(1)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前三位)获得过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或以前二位人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或以首位人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三等奖以上两项(其中一项为二等奖);(2)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或国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影响因子0.5以上)上正式发表论著10篇以上;或被SCI、SCIE、EI、ISTP收录5篇以上;
(3)以第一主编出版具有较大学术价值专著2部(专著中的主要学术观点为本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专著为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物,有统一标准书号ISBN及CIP号;或主编全国统编高等学校教材1部以上。
6、申报当年年底年龄未满45周岁,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第三章 申报、评审与聘任
第十条“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的选拔工作按照本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议、择优选聘的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的申请和评审程序:
1、省卫生厅公开发布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选聘条件。
2、申请者填写《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申报书》或《山东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申报书》,申报材料经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卫生厅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处。外省和国外申请者需首先与我省有关医学高校、医学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达成合作与聘用意向,再按上述程序报送有关材料。
3、省卫生厅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处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
4、聘请同行专家对书面申报材料进行全面评议,择优提出参加面试答辩的初选人员。
5、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参照评审办法和标准,对初选人员进行面试答辩。最后,经“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领导小组研究,择优确定入选人员。
6、省卫生厅通过山东省卫生厅网站、山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山东卫生》等媒介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天,无异议后书面通知入选人员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同时具备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选聘条件的人员,只能参与其中一种人才计划的选聘。
第十三条 “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的聘任工作采用专职聘任与兼职聘任相结合的方式。
对入选的杰出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外省和国外入选人员可兼职聘任,但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每年在受聘岗位上工作6个月以上。
2、完成规定的科研、教学和医疗任务。
对入选的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一般采用专职聘任方式。第十四条 对入选人员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三年为一个责任期。经期满考核,完成规定目标任务的自动进入下一责任期。第十五条 “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聘任时,需由省卫生厅和入选人员、所在单位(接收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共同签订任期责任目标协议书,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协议书对入选人员在责任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和应完成的任务应做出明确规定,入选人员亦应根据协议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然后,由所在单位(接收单位)对入选人员进行聘任,并颁发聘书。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六条 省卫生厅设立“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专项经费,对入选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分别资助10万元和5万元左右的科研经费,对突破原定研究目标,具有重大创新内容,工作成绩突出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追加补助经费,所在单位以不少于省拨付专项经费数额1:1的比例匹配经费。
第十七条 专项经费(含单位匹配经费)主要用于相应研究工作所必需的消耗性实验材料、科研所需的资料、小型仪器设备配置,参加国内外相应的学术活动及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到其他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等所需费用。
第十八条 “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享有专项经费的支配权;专项经费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由入选人员按用款计划由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后,专款专用;实行单独记帐,专项核算,审计部门要定期审计。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十九条 省卫生厅“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选聘计划和培养计划的组织领导,省卫生厅人事处负责工程实施中有关人才政策指导与协调,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规划财务处负责有关经费的落实,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经费使用的审计工作。
第二十条 省卫生厅会同组织、宣传、人事、科技、工会等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在教学、科研、医疗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为“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创造有利条件,在卫生科研立项、学术研究、评奖、成果推广等过程中对入选人员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入选人员争取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有关媒体,加大对他们献身科学、探求真理、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十一条 “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要从政治上关心、爱护、理解、信任高层次人才,要积极为入选人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优先推荐入选人员到各级学术团体任职,积极组织参与省内外重大科研课题竞争,给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主权,优先资助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出国进修和出版专著等,同时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和宽松的环境。对外省和国外入选人员,所在单位要在住房、安家费、生活津贴等方面尽最大可能提供优厚条件。第二十二条 对“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省卫生厅与其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要根据其责任期目标,切实落实各项培养措施。入选人员应严格按照协议书中规定的责任期目标和任务,积极落实相应的实施计划。
第二十三条 省卫生厅对入选人员建立考绩档案,跟踪评估,定期考核。考核评估工作分考核和责任期期满考核。考核由所在单位于每年年终进行,考核结果报送省卫生厅备案。责任期期满考核由省卫生厅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估考核。评估考核的重点是入选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学术地位、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医疗、科研的实际成绩(考核评估办法和标准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对入选人员所在单位的考核主要考核其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工作支持力度、配套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等内容。考核分为期中考核和期满考核,由“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期中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对届满考核支持措施力度大、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对支持力度不大,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该单位有关人员的申报资格。
第二十五条 “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责任期内取得的成果权归我省聘用单位所有。由“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专项经费资助取得的成果需标注:“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专项经费资助”字样。
第二十六条 对“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入选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经责任期期满考核,完成选聘和培养计划、达到预定目标者自动进入下一个责任期;对做出突出成绩、取得重要科研成果者,省卫生厅将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或中断选聘、培养计划者,取消其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资格,并由所在单位负责退还省卫生厅已拨款项。
第二十七条 在“山东省卫生高层次人才1020工程”实施期内,若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入选人员工作成绩突出,符合杰出学科带头人的申报范围和条件,也可按规定程序参与申报,入选后,相应追加其建设经费。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时间: 2012-06-14|作者:陈磊
http:// 2012年06月14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陈磊
中国科技网讯 6月12日,科技部、财政部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科技惠民计划工作会议,正式发布《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启动科技惠民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王伟中表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事关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全体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重要举措。《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有特色、有新意,科技部万钢部长、王志刚副书记和财政部张少春副部长等领导非常关心,多次批示要求做好制度设计与实施工作,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按照办法规定和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王伟中指出,近年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将社会发展科技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中央财政加大了对相关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和比例,社会发展科技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对维护人民健康、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社会安全、防灾减灾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我们仍应看到民生科技中的薄弱环节,如科技原始创新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未确立、民生科技服务有待加强等。
王伟中强调,今年是科技惠民计划启动实施的第一年,要起好头、开好局。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要注重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集成资源,加强科技部门、财政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合作,协调各方力量参与科技惠民计划实施;要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和基础,发挥好政府投入引导和放大作用,创造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发展民生相关产业;要积极探索科研人员与基层合作的长效机制,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民生。
赵路指出,科技惠民计划不仅是对现有科技计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的必然要求。科技惠民计划在创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机制中,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例如,科技惠民计划强调科技引领与需求驱动,发挥中央财政引导作用,支持基层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还对实施成果的推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索公共财政引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途径。科技惠民计划在经费管理上有无偿资助、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制度设计,经费开支范围将明显区别于其他科研项目,将更加适合于公益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赵路要求,各地方财政部门特别是省级财政部门要统一思想,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科技惠民计划及后续的成果推广工作,加强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性。
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西、湖南、甘肃、新疆等地方作了工作交流。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宋秋玲、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作总结讲话,对科技惠民计划组织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记者 陈磊)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逐步探索和建立我省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按照国家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按有关规定,对归口管理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既定目标实现程度、科技项目的完成结果、投入产出效益、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等组织开展综合绩效自评。
第三条 根据我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实际情况,绩效评价分为专项、专题、项目3个层面。其中,专项为省财政设立的科技专项;专题为省科技厅根据全省科技发展需要在专项下设置的子专项。
第四条 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为评价重点;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评价过程客观、公正、科学、规范;
(四)统一组织、分层次,分类别评价;
(五)实施奖优罚劣制度。
第五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广东省相关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资料;
(四)评价对象的职能职责、工作任务、绩效目标及其他绩效评价基础材料;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主体及职责
第六条 绩效评价工作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或将部分业务委托有关科技中介机构组织实施。
省科技厅监督审计处是绩效评价组织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统一组织实施,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项目,对各专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质量控制,组织专家或委托科技中介机构实施绩效评价,审核、确定各专项绩效评价报告,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业务管理处室作为专项组织实施和管理的责任主体,既是被评价对象,也是评价工作的主要协管部门,主要职责包括:一是应按规定申报所涉及专项资金预期绩效目标;二是保障专项目标的实现和达标;三是督促项目承担单位依法合规、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工作和提交项目绩效评价相关材料;四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监督检查报告,提交专项绩效自评估报告。
专家组或中介组织机构是部分绩效评价工作的被委托者,按服务合同约定,负责独立、客观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编制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审核项目承担单位绩效评价材料,出具绩效评价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作为项目绩效被评价对象的职责包括:保障绩效目标的实现,积极配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按要求如实提交绩效自评报告以及绩效评估基础材料,按照绩效评价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组织整改。其中,绩效评估基础材料包括:项目立项合同书(任务书)、项目资金审计报告及其它财务会计资料、项目验收报告;项目承担单位有关项目管理的具体规定;项目取得知识产权、项目成果登记和论文发表情况的相关材料、社会经济效益证明以及与绩效评价指标要求相关的其它资料数据等。
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接受绩效评价,报送相关材料;督促落实绩效报告提出的各项整改措施。
第三章 绩效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第七条 绩效评价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专项目标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绩效评价项目为上一12月31日前到期应结题验收的项目,因工作需要需开展绩效评价的项目,以及按省财政厅规定列入评价范围的其他项目,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或支出情况实施阶段性(半、)评价。
第八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评价,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目标的合理性、项目目标完成程度等;
(二)项目资金评价,主要包括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资金支出情况、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
(三)项目管理评价,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采取的措施等;
(四)项目效益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等;
(五)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 绩效评价的指标:
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应根据不同科技计划专项(专题)的目标与特点,分类设置,分类组织评价。共性指标设有绩效影响和绩效表现2个一级指标,其中绩效影响下设前期准备、资金管理和事项管理3个二级指标,绩效表现下设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4个二级指标。另设三级、四级若干指标。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为共性指标,四级指标为个性指标。具体指标将按照省财政厅相关绩效指标体系的调整进行动态调整。
绩效评价采取百分制的计分方式,绩效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低、差5个等级,其中90分及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含80分),70~80分为中(含70分),60~70分为低(含60分),60分以下为差。
第四章 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方法
第十条 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十一条 绩效评价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方法为:
(一)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绩效结果、历史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比较法是绩效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五)公众评价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五章 绩效评价程序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全过程的绩效跟踪评价,相关单位按规定提交有关绩效基础信息表。在实施阶段,通过中期检查评估、项目监理等方式,对项目绩效进行跟踪评价。在验收阶段,验收工作组对申请验收项目实施期内既定目标实现程度、科技项目的完成结果、投入产出效益、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第十三条 绩效评价工作主要程序包括:
(一)评价准备。
省科技厅选定纳入绩效评价范围的专项、专题和重大(重点)项目,自行组织或委托科技中介机构组织,成立由技术专家、财务专家、专业评估人员组成的绩效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编制评价工作手册,下达项目绩效评价通知书。
(二)单位自评。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开展项目实施期自评工作,报送项目绩效自评报告。专题承担处室开展自评时,重点对过程管理进行自评,包括项目专家论证情况、项目检查监督情况、项目管理绩效(验收率、超期情况)等并提供佐证材料。
(三)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是专项资金支出完整性、安全性及规范性;二是项目实施与管理情况;三是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情况。评价专家组在接受委托任务时,须收集评价项目的有关信息资料文档,明确评价的目标、要求等。专家组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拟定具体评价方案,选择评价形式和方法,编制评价工作手册。
专家评价一般采取现场评价为主,非现场评价为辅的形式。
现场评价是专家根据评价需要在现场进行勘察、问询、复核等,并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做分类、整理、分析和记录。现场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实地考察、询问答辩和材料核实。现场评价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单位自评报告及佐证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进行查验与质询,依据指标体系对所有指标进行量化评分,逐项指出扣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形成对现场评价对象的评价报告。
非现场评价是专家根据项目单位提交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全面评审,并独立出具书面评价意见。
(四)综合评价。
绩效评价工作组根据重大(重点)项目自评和专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评价结果,形成重大(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专题评价结果,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形成专题绩效评价报告报省科技厅审定。同时将评价工作资料整理归档备查。
绩效评价工作组根据各专题的绩效评价情况,通过汇总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专项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专项整体绩效评价结论,撰写专项绩效评价报告。
第六章 应用与考核
第十四条 绩效评价结果分别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以及省科技厅内设处室以及相关责任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根据专项绩效评价结果,调整完善相关专项经费安排,改进项目实施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对绩效优良的专项或专题计划进行通报表扬,并在下一的专项经费安排上给予适度倾斜;对绩效差劣的专项或专题计划进行通报批评,对同类项目下一预算减少经费安排甚至取消经费安排。
第十六条 专项绩效评价结果与专项管理业务处室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考核挂钩。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对项目绩效优良的承担单位采取通报表扬、优先支持等方式给予鼓励;对项目绩效差劣的承担单位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资助、限制申报。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科技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科研信用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列入科研信用档案。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技主管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总结分析项目组织实施经验,根据绩效评价意见,加强项目组织落实整改和实施工作,提高项目组织工作质量。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 参与绩效评价活动的有关各方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保证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评价过程中有提供虚假资料信息、不配合或干扰评价工作正常开展的,视同为不诚信行为,省科技厅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凡逾期不提供相关绩效评价基础信息的项目,项目绩效考核为差。
第二十二条 评价专家或中介机构有违规行为的,省科技厅视其情节轻重,可以终止委托关系,并予以通报;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列入科技计划信用“黑名单”,省科技厅以后不再委托相关人员及中介机构从事与绩效评价相关的业务,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二十三条 省科技厅工作人员在评价工作中如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干扰评价工作导致评价不公正的,省科技厅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四条 各方人员需要保守与项目有关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未经评价工作组织单位批准同意,不得擅自对外透露评价结果;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耗能”
“加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7]1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二月十五日
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鼓励节能,约束能源浪费行为,依据《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28号文件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6]10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超标准耗能是指用能单位超过国家、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节能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能源效率、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使用能源。
第三条 对超过限额标准用能的单位实行加价,以能源基准价格为基础,按照以下标准征收。
(一)超标准10%以内,超耗部分加价1倍;
(二)超标准10-20%(含10%),超耗部分加价2倍;
(三)超标准20%以上(含20%),超耗部分加价3倍。
能源基准价格为:电每千瓦时0.6元,标准煤每吨500元(原煤和其他能源按国家规定折算为标准煤),并由省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和能源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对超标准用能单位除实行加价政策外,应同时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能耗标准仍不能达标的,依法责令其停产或关闭。
第四条 超标准耗能加价费按照单位产品实际消耗能源量与限额标准的差额,分别乘以核算期内合格产品产量、能源基准价格以及相应的加价倍数计算。其中,产品所消耗能源是电能的,直接按电能计算加价费;所消耗能源是电能以外其他能源的,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折算系数,折算为标准煤计算加价费。
第五条 超标准耗能加价费的征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设区的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或节能监察机构负责征收,并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作为市政府节能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由政府财政、经贸、价格主管部门共同监督使用,主要用于支持节能技术产品的研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奖励,重大事项经本级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六条 设区的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及节能监察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核实用能单位相关数据,确认超耗能源品种、数量和应缴纳的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并下达《征收超标准消耗能源加价费告知书》。超标准耗能单位应当在接到决定书20日内,通过非税收入代收银行上缴到财政专户;逾期不交的,每日按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总额的3‰交纳滞纳金。
第七条 超标准耗能单位收到告知书后,可以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陈述意见,或申请听证。其中,对市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条 超标准耗能单位逾期不履行超标准耗能加价费缴纳决定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 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
第十条 从事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征收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已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的部分高耗能企业,其用电暂不实行超标准耗能加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注册建造师执业行为,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执业注册建造师从事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注册建造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师资格证书,并按照相关规定注册,取得建造师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担任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从事相关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注册建造师的执业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注册建造师执业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业内注册建造师执业活动实施监督。
第二章 执 业
第五条 注册建造师实行注册执业管理制度,注册建造师分为一级注册建造师、二级注册建造师。
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经过注册方能以注册建造师的名义执业。
第六条 注册建造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使用注册建造师名称;
(二)在规定范围内从事执业活动;
(三)在本人执业活动中形成的文件上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
(四)保管和使用本人注册证书、执业印章;
(五)对本人执业活动进行解释和辩护;
(六)接受继续教育;
(七)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八)对侵犯本人权利的行为进行申述。
第七条 注册建造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恪守职业道德;
(二)执行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三)保证执业成果的质量,并承担相应责任;
(四)接受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执业水准;
(五)保守在执业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他人的商业、技术等秘密;
(六)在执业活动过程中,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七)协助注册管理机关完成相关工作。
第八条 注册建造师可以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或施工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咨询,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注册建造师担任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的,应当受聘并注册于一个具有施工资质的企业。
第九条 注册建造师应当在其注册证书所注明的专业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活动,具体执业按照《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范围》执行。
第十条 大中型施工项目负责人必须由本专业注册建造师担任。一级注册建造师可担任大、中、小型工程规模的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或在项目中担任施工单位其他关键工作岗位并以一级注册建造师的名义执业;二级注册建造师可以承担中、小型工程规模的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或在项目中担任施工单位其他关键工作岗位并以二级注册建造师的名义执业。
各专业大、中、小型工程分类标准按《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建市[2007]171号)执行。
第十一条 注册建造师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同一工程相邻分段发包或分期施工的;
(二)合同约定的工程验收合格的;
(三)因非承包方原因致使工程项目停工120天以上,经建设单位同意的。
第十二条 担任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应当按《关于印发<注册建造师施工管理签章文件目录>(试行)的通知》(建市[2008]42号)和配套表格要求,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相关文件上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签章文件作为工程竣工备案的依据。
第十三条 担任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及时、独立完成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文件签章,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在文件上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
第十四条 担任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对其签署的工程管理文件承担责任,注册建造师签章完整的工程施工管理文件方为有效。
注册建造师有权拒绝在不合格或者有弄虚作假内容的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文件上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包含多个专业项目工程的,担任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负责该工程施工管理文件签章。
专业工程独立发包时,注册建造师执业范围涵盖该专业工程的,可担任该专业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
分包工程施工管理相关文件应当由分包企业注册建造师签章。分包企业签署质量合格的文件上,必须由担任总包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签章。
第十六条 因续期注册、企业名称变更或印章污损遗失不能及时签章的,经注册建造师聘用企业出具书面证明后,可先在规定文件上签字后补盖执业印章,完成签章手续。
第十七条 注册建造师应当通过聘用企业按规定及时申请办理变更注册、续期注册等相关手续。多专业注册的注册建造师,其中一个专业注册期满仍需以该专业继续执业和以其他专业执业的,应当及时办理续期注册。
注册建造师变更聘用企业的,应当在与新聘用企业签订聘用合同后的1个月内,通过新聘用企业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因变更注册申报不及时影响注册建造师执业、导致工程项目出现损失的,由注册建造师所在聘用企业承担责任,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
第十八条 聘用企业与注册建造师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及时申请办理注销注册或变更注册。聘用企业与注册建造师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后无故不办理注销注册或变更注册的,注册建造师可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注销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
注册建造师要求注销注册或变更注册的,应当提供与原聘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向原聘用企业核实,聘用企业在7日内没有提供书面反对意见和相关证明材料的,应予办理注销注册或变更注册。
第十九条 修改经注册建造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的工程施工管理文件,应当征得聘用企业同意后,由注册建造师本人进行修改;注册建造师本人不能进行修改的,应当由聘用企业指定同等资格条件的注册建造师修改,并由其签字和加盖执业印章。
第二十条 担任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应当按照设计图纸、质量标准和合同约定要求组织施工,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计划,控制质量目标,确保工程质量,对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一条 担任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应当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落实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生产费用有效使用,对工程安全生产承担施工管理责任。
第二十二条 担任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应当遵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强制性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噪音、扬尘、遗撒、异味、垃圾的有效控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合理布置施工现场,保证职工工作、生活场所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最大限度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对环境保护承担施工管理责任。
注册建造师应当按照建筑节能、节地、节水标准组织施工,确保资源合理利用。
第二十三条 担任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应当按照国家劳动用工有关规定,规范项目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 注册建造师担任项目负责人期间原则上不得更换。如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办理书面交接手续后更换项目负责人:
(一)发包方与注册建造师受聘企业已解除承包合同的;
(二)发包方同意更换项目负责人的;
(三)因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必须更换项目负责人的。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期间变更项目负责人的,应当于项目负责人变更5个工作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注册建造师担任施工项目负责人,在其承建的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或移交项目手续办结前,(除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不得变更注册至另一企业。
第二十六条 建设工程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境事故时,该项目注册建造师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故处理程序及时报告,并保护事故现场,不得隐瞒。
第三章 监 督 管 理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注册建造师的执业行为实施监督。
第二十八条 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人员出示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
(二)要求被检查人员所在聘用企业提供有关人员签署的文件及相关业务文档;
(三)就有关问题询问签署文件的人员;
(四)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本办法及工程标准规范的行为;
(五)提出依法处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九条 监督管理部门在对注册建造师执业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谋取任何利益。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协助与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任何单位(发证机关除外)和个人不得扣押注册建造师注册证书或执业印章。
第三十条 省外注册建造师进鲁执业的,须到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备案。申请人办理备案时须提供以下原件和复印件:
1、原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注册建造师无不良行为记录和未担任其他项目负责人的证明;
2、注册建造师注册证书及印章。
第三十一条 注册建造师违法从事相关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并将违法事实、处理结果告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应当撤销注册的,由注册机关作出处理。
省外注册建造师进鲁执业有违法行为的,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处理建议转交注册建造师注册所在地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对注册建造师违法行为的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四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未取得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担任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或者以注册建造师的名义从事相关活动的,其所签署的工程文件无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注册建造师未办理变更注册而继续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注册建造师或其聘用企业未按要求提供注册建造师信用档案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注册建造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失效:
(一)聘用单位破产;
(二)聘用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
(三)聘用单位被吊销或者撤回资质证书;
(四)已与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关系;
(五)注册有效期满且未延续注册;
(六)年龄超过65周岁;
(七)死亡或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八)其他导致注册失效的情形。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注册建造师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注册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注册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做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初审完毕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七条 由于注册建造师执业行为不当,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责令其所在建筑施工企业对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八条 由于注册建造师执业行为不当,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责令其所在建筑施工企业对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取得建造师临时执业证书的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试行)的通知
山 东 省 人 事 厅 文 件
鲁人发【2007】52号
各市、县(市、区)人事局:
根据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等八部委《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省开展“三支一扶”工作的实际情况,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制定了《山东省“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执行。各地在具体工作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省“三支一扶”办公室联系。
二OO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山东省“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加强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管理,保证“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工作顺利进行,促进“三支一扶”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校毕业生根据“三支一扶”招募计划、服务岗位要求、报名基本条件,自愿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计划。
第三条各市“三支一扶”工作管理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三支一扶”办公室)负责对高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和选拔工作,通过考试或考核,确定本市“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初选名单。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全国“三支一扶”办公室统一规定的标准进行体检。体检一般安排在市级医院进行。
第四条 各市体检合格的入选毕业生名单报经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进行公示。公示合格后,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发放《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通知书》。
第五条 入选“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上岗前需进行培训,培训工作根据全省统一规划,由各市“三支一扶”办公室具体组织。培训主要内容:基层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服务地区工作现状、服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服务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等。
第六条 “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户口保留在毕业高校进行管理,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应按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档案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县政府人事部门,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对服务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由乡镇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条 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有利条件,按照要求积极做好本校学生组织发动、资格审查等工作,同时为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妥善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 “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报到上岗前,因不可抗力因素或特殊原因,致使“三支一扶”大学生不能正常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需报省“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取消招募资格。
第九条 培训结束后,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抵达服务地,协调落实生活条件,安排具体工作岗位,组织签署《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协议书》。
第十条 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享受政策规定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各项保险。服务单位为“三支一扶”大学生提供工作条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落实食宿、安全、卫生等生活保障措施,并为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为大学生建立服务档案,记录“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工作情况。
第十一条 在有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任务的乡镇,择优选拔1至2名大学生兼任该乡镇团委副书记。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应基本符合以下条件: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良,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中共党员、有学校共青团工作经历者可优先考虑。对拟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和从事青年事务工作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要会同团县委为其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做好有关基层共青团业务知识的培训。
第十二条 支医“三支一扶”大学生实行试用期制度,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由服务县卫生部门组织参加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安排其到基层医疗机构从事服务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及支医“三支一扶”大学生意愿,服务期限可延长一年,各项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三条“三支一扶”大学生立足本职服务岗位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享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作权、休息(假)权;“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党、团组织活动等,按照服务单位的制度执行。
第十四条 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应遵守以下要求:
(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开展服务工作。认真完成服务单位以及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交办的工作任务,及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身专长,积极参与其它服务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二)尊重服务地的民俗、民风,遵守职业道德,遵守 “三支一扶”工作的有关规定,遵守服务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自觉接受服务单位的日常管理。
(三)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互帮互助,积极开展交流、联谊活动。
(四)不向服务单位或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规定待遇之外的特殊要求,不给服务地增加额外负担。
(五)不得以“三支一扶”大学生身份从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或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十五条 “三支一扶”大学生对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按照程序向服务单位和服务县、服务市“三支一扶”办公室反映,有关单位应在接到反映当日起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如有特殊意见或重大问题,也可直接向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反映。各级“三支一扶”办公室接受和处理的有关情况需留档备查。
第十六条 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请假应提交书面申请(因病请假需提供医院证明),并由相应机构审批。具体规定如下:
(一)请假3天以内的,由服务单位审批。
(二)请假3天以上7天以内的,经服务单位同意报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审批。
(三)请假7天以上15天以内的,经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同意报市“三支一扶”办公室审批。
(四)事假每次原则上不超过15天,1年内累计不超过30天。
(五)请假逾期不归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
第十七条 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身体出现重大疾病,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根据医院(二甲及二甲以上级别的医院)证明,经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同意并报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可暂停服务工作,根据医生建议积极进行治疗。
(二)治疗痊愈的(二甲及二甲以上级别的医院出具证明),经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同意并报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可返回服务岗位继续开展服务。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协助大学生按照有关保险规定做好理赔工作。
(三)在服务期内无法治愈或治愈后不适宜继续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二甲及二甲以上级别的医院出具证明),解除服务协议。由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报市、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备案。
第十八条 “三支一扶”大学生擅离服务岗位超过7日或擅自解除协议的,视为违约。服务期间,大学生如出现擅自离岗、擅自解除服务协议等现象,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应将情况和处理意见同时上报市和省“三支一扶”办公室;“三支一扶”大学生出现安全或健康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服务单位、服务县应及时处理并同时报市和省“三支一扶”办公室。
第十九条 服务期间,因服务岗位安排或健康、生活等原因,“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确不适宜在当地工作、生活的,经本人申请,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同意,可在本县范围内调整服务地,调整后报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条 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因意外伤害、住院医疗等情况需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的,服务单位和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应协助办理有关手续,积极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一条“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以《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协议书》规定的期限为准,服务期原则上不再变更。
第二十二条服务期间,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服务单位按季度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对于2次季度考核不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经省“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可提前解除其服务协议,协议取消后将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服务期满后,“三支一扶”大学生应与服务单位做好交接工作,填写《山东省“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业绩鉴定表》并提交服务工作总结报告。《山东省“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业绩鉴定表》经服务单位、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填写考核意见后存入个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四条因不可抗力或特殊原因,经服务县、服务市“三支一扶”办公室同意并报省“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三支一扶”大学生可提前终止服务,自其终止服务后下一月起停发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
第二十五条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经省“三支一扶”办公室核准后,进行如下处理:
(一)解除服务协议,取消服务资格。
(二)停发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
(三)不享受相关就业的优惠政策。
(四)通报原毕业高校和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
(五)将有关事项记入其个人档案。
(六)追究相关责任。第二十六条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如有违纪或违反有关规章制度的,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各级“三支一扶”办公室在对“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处分时,必须实事求是,认真调查和取证,听取本人申诉。处分材料一式六份,省、服务县“三支一扶”办公室、服务单位、原毕业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志愿者本人、存入志愿者个人档案各一份。
第二十七条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给服务单位或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由此引发的民事责任由大学生本人承担。
第二十八条“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主题词:毕业生 三支一扶 通知 抄 送: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
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卫生厅,团省委。
山东省人事厅办公室 2007年7月31日印发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推荐阅读:
山东省事业单位考核试行办法07-24
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 (试行)11-06
山东省建筑节能科技网11-12
山东科技大学试题09-14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专科专业介绍10-07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10-28
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06-11
山东省公路重点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06-02
山东省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