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计算机网络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北京大学计算机网络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探究

[摘要]未来的2-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级考试将做巨大变革:用计算机网络考试代替目前的笔试;听力部分的比重增加,由现行的35%提高到70%。针对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提出地方高校适应未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策略。

[关键词]基于计算机网络 大学英语听力 能力 听力教学改革

教育部从2008年12月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试行基于计算网络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提出要在未来的2-3年里,全部取消传统的四级笔试并采用新型的基于计算网络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新型的考试题型中,听力部分的比重变化的尤其为明显,从过去的35%增加到了70%。听说训练如何加强,这给听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地方高校学生与听力教学比较薄弱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一、新型考试中听力比重加大、题型增加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改革包括两部分,即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是采用信息技术,推进计算机考试考试内容的改革是加大听力的考查力度。新型的基于计算网络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以听力为基础的考题占总考题的,剩下的是阅读。听力考题中又包括的听力理解和的综合听力,综合听力包括了跟读、听写、结构、拼写以及写作。试卷的墓本框架分为八个部分,除了阅读部分之外,其他几个部分都是以第一部分的视频材料为基础的。录音或者视频材料内容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或者新闻,一般选自选自VOA,BBC和CNN等媒体的新闻、采访等具有真实语境的材料,而不是现在以美音为主的听力。要回答好后面几部分的问题,考生必须对第一部分的视频内容有清楚地了解。考生对视频材料听懂和了解得越多越深入,后面几部分的测试结果会越好。作文部分也融入了听力要求,首先要看一段视频,看懂了视频以后在作文里简单描述视频内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看懂视频,作文就根本无从下手。此外,新型的考试还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考察,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做更全面的要求,旨在帮助考生彻底告别“哑巴英语”。为此,在听力部分后面增加了道听力跟读题的环节,需要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对着计算机的话筒流利地重复之前听到的对话,以此考查考生的英语口语是否标准。这也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在英语教学中还要强化口语的重要性。

二、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课时相对不足

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长期以来不把它当作考试课,也不当作考查课。教学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教师讲课重点都是放在篇章、词汇与写作上。听力内容教师只是捎带领学生听一下,从未加以重视,听力材料缺乏,听力内容单一化,一般是围绕课本进行,很少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教师很少注重新理念的导入或指导学生进行技巧方面的训练。再者,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条件较差,笨重的录音机是学生课堂练习听力的设备,还延续着课堂中教师反复播放磁带,学生被动去听的模式,即:放磁带、听录音、对答案,而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少之又少。最后,课时相对不足,公共英语教师承担着全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到1:150左右,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的听力课根本不能保证有效提高学生听说技能。

(二)学生起点偏低,缺乏有效衔接,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

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在高中阶段,由于师资不足,教师教育滞后,购置听力设备资金紧缺,导致了到大学入学时,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外语语言知识而未掌握,应该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技能却没有具备的不良局面,从而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造成了不少的障碍。地方高校大约有60%的学生英语语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听力水平。

(三)其他影响地方高校学生听力能力的因素

地方高校学生遇到语速障碍问题,学生往往是刚刚反应过来上半句的意思,欲听下句时却发现,人家已经说到第三或第四句了。继续听下去,越听越乱,简直不知所云。这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了解相关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必然会导致听力理解的障碍。此外,地方高校学生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地方高校外籍教师很少,对外交流也不多。学生除了在英语课上能听到英语之外,其余时间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了,这影响了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发展。

三、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必须改革

地方高校师生应积极对待将来的网考,网考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落实;是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因此,地方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为听力教学改革树立新理念,新措施,新目标。

(一)新理念

1.听说优先理论。“以提高大学生听说能力”代替“以提高大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也就是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确立以交际为目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激发、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可持续发展理论。大学英语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授学生学习英语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英语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离开大学、离开老师之后,自己也能够在实践和工作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适应工作和生活需要。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是听力。因此,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的比重。

3.刚举目张理论。面对考试内容改革,地方高校教师要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听说为主、全面提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听力是“纲”,说、读、写、译是“目”。考试内容的设计要以促进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考核学生听懂为主。通过听懂,再考核学生的其他几方面能力,做到纲举目张。

(二)新措施

1.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迅猛发展给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及无限的可能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英语语言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地方高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优化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极大丰富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形式和结构,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力、注意力。

2.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向个性化和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原则,最终回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方向”的教学思想上来。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改革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时间内使学生的听说水平有较大提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通过相关措施,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保证听说训练的量,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在英语自主教学模式改革上还滞后的地方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尽快搭建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建立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教室。

(三)新目标

地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更有意义,而不只是为了学生能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要看到:加强英语教育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需要;我们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十年、二十年后活跃于国际舞台的高素质人才。而终极目标是解决“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用不了”的英语教学现状。

四、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改革的前景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只要地方高校各级领导进一步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解决各种必须的设备、经费和相关条件问题,加上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扎实认真、创造性地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听力教学改革。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面对即将进行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院师生未雨绸缪,全力以赴,一定能打一场胜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http://www.moe.edu.cn/edoas.

[2]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思路与未来展望——解读《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4]董文周、孙凯,多媒体与外语教学改革[J].外语,外语电化教学,2001,(2).

[5]邱东林等,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J].外语界,2005,(4):76-79.

[6]钟伟轩,论西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实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J].琼州学院学报,2009,(1):112-113.

作者简介:

钟伟轩(1976-),男,广西钟山人,大学本科,河池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钟伟轩

第2篇: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其中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在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给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上世纪中晚期制订的大学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改革。本文简要介绍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学科进行的教学体系改革。

关键词:信息科学技术;教学改革;教学理念;计算机学科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针对北大学生的特点,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域领军人才上,具体讲就是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集成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和具有组织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学院秉承了北京大学“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强调了“拓宽夯实知识基础,培养锻炼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关注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构筑能够灵活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教学体系框架,适应本学科发展迅速和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特点。二是宽广和扎实结合的基础课程设置:依托北大的人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依托北大的理科优势夯实数学物理基础。依托北大计算机学科的历史积淀强化算法和软件编程基础,依托学院的电子科学技术学科加强硬件基础。三是面向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营造敢于表达、质疑、挑战、犯错和承担的学术氛围,建设面向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结合真实科研任务的、与研究生同等条件的科研实习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前期教改实践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信息学院目前有四个本科生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其中前三个是成立学院时就有的专业,而第四个是学院成立后设立的全国第一个智能科学专业。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每个专业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每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不同专业重复设置,浪费教学资源。学院成立后我们制定了新的本科生教学计划,打通一年级四个专业方向课程,并在2005年、2007年两次进行了修订。我们提出了重视基础,分阶段、多层次的模块式教学计划,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除学校公共必修课外,把课程分成四个层级:学院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选修课、任选课。

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一年级统一安排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路方面的基础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电磁学、力学、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加强。2007年的修订计划,更加体现出北京大学重基础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特色。以学生为本,课程设置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课,分别开设AB两级不同深度要求的课程。打造研究型、综合型(宽口径型)、应用型培养模式,以适应兴趣和特长不同的学生。另一方面,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请学院里资深的专家教授向学生讲解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各学科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各专业的知名教授学者(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都亲自给学生授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分为两个大方向,计算机和智能科学的方向以及电子和微电子的方向。到了高年级,则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志向安排更具选择性的专业课程。

在学院本科教学框架体系下,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学体系由五大基础(数学物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专业数学基础、硬件基础、系统软件基础)、三大系列专业课(计算机理论、计算机核心技术、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和本科生科研实习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基础、硬件基础、系统软件基础和全部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应用及新技术课程中都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

二、关于计算机学科知识基础的讨论及相应课程的设置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领域不断增加,各种理论、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在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所有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知识,因而要仔细讨论清楚到底哪些内容是相对更基础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实验对训练学生基本动手能力更为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计算机学科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国家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2)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拓扑关系。(3)学生的特点和兴趣。(4)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定位。(5)现有师资力量和对未来师资力量发展的计划。如果前四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那么第五点将决定我们究竟能否做到我们想要做的。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系组成,拥有开设各类课程的硬件环境和师资力量。学院的成立为调整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提供的可能性。在学院的框架下,由知名学者联合为全院新生开设了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在硬件、程序设计基础和智能方面都有所加强,而通过和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的联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的数学物理基础组合课程。总体来说,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数学基础(有A(数学分析+高等代数)、B(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两种难度选择)、专业数学(集合论、代数结构、数理逻辑、概率统计)、物理基础(有ABC三种难度可供选择)、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算法分析与设计)、硬件基础(微电子与电路基础、基础电路实验、数字逻辑、数字逻辑实习、微机原理、微机原理实习、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体系实习(待建设)、系统软件基础(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习、编译原理、编译实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习)、三个方向的系列选修专业课程和科研实习(一年以上)与毕业论文(全院范围评选十佳和优秀论文)。

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是:(1)数学和理论课程丰富(由于联合了数学学院和智能科学系)。(2)大部分基础课程的实习内容单独设课,时间为一个学期,要求分组完成比较大的项目,对学生充分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很有帮助。(3)与本系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内容丰富且课程门数呈上升趋势。

三、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建设,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本院学生80%继续深造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能力培养为纲、知识传授为目;基础知识为体、专门技术为用;避免急功近利、强调后发优势”的教学指导方针。具体来讲就是在打好数学物理基础的同时,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尤其是设计和创新型实验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养成探究各种知识理论的来源和适用范围的习惯。

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面,学院也作了多种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方面,自主研发了“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该系统在基础实验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辐射至全国全球。“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是一个基于万维网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向全球提供服务。用户在练习某个题目时,只需要将源程序通过网页提交,在几秒钟之内就会得到正确与否的回答。“百练”对于程序的评判是极为严格的,学生的程序根据系统给出的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百练”在服务器端编译、运行被提交的程序,取得输出结果和标准答案对比,必须一个字节都不差程序才能算通过。这对于培养严谨、周密的程序设计作风极为有效,学生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特殊边界条件,而不是大体上正确就能通过。传统的人工评判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使用“百练”系统进行程序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题目,学生随时完成作业、提交并获得评测结果,减轻了教员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员亦可在网上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网上实时的编程考试,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威慑和杜绝作弊现象。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百练”系统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编程的熟练和准确性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百练”上做题对你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都是种挑战,有助于戒骄戒躁,任何一个字节都要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出错。这不但可以使你懂得理论,而且使你真正开始写自己的程序。”这是06级一位本科生的最深感受。四、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本科生科研实习制度,将科研实习与本科生课程训练并列为本科生培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校长基金”、“若政基金”、“教育部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教师自筹等项目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三年级时,各个研究所实验室制度化招收实习本科生,包括组织报名、考核、录取、基础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前沿介绍、与学生讨论确定选题,之后进入与研究生同样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四年级时,所有没进入实验室实习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实验室完成本科论文。

“在和高年级学生的协作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一种信念,大家为同一个项目互相合作,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鼓励自己,如果我们能保持这种心态,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已毕业的一位03级本科生认为,本科参加院里的科研实习,除了培养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团队协作能力。

让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陆续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参与真实课题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1)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的文化氛围,培养科学素养。(2)通过科研,充分认识数理基础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奠定坚实基础。(3)导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了解,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4)提前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将研究生培养延伸至本科,有助于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1个教学研究所和11个科研研究所,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多个,每年纵向科研经费6000多万,为本科生就读期间直接参加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近几年在一些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很多本科生在研究所里受到很好的训练,参与完成了重大科研课题,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

五、科研团队建设系列课程,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

计算机系的教师是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的。每个研究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大的研究方向。计算机系本科生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层面,针对这两种课程,教师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方面从各个研究所抽调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织成基础课教学团队,负责全院基础课程的建设,例如计算概论教学团队、程序设计实习教学团队、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教师按研究方向组织成系列专业课程授课团队,负责建设各个研究方向的系列课程,例如数据库方向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方向教学团队、软件工程方向教学团队、计算机理论方向教学团队、人机交互方向教学团队、人工智能方向教学团队、数字媒体方向教学团队等等。每个研究方向的教学团队负责建设一个方向的系列课程,保持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并设计使学生在该领域掌握相应技术基础的递进式系列课程。这样做的好处是:(1)教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开课,可以随时将研究进展注入课程内容,可以讲得更生动。(2)教师可在课上物色对本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使他们加入到自己的研究团队。(3)不同研究方向的系列课程在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形成了适度的竞争,如果没有学生选修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方向的研究生生源质量。(4)基础课的教学团队教师来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更好地兼顾不同方向学生对基础的要求,因此可以建设内容更加合理的基础课程内容。

以科研团队建设系列专业课程的模式促进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例如,在中国教育网格研究项目支持下,学院自主研发的大学课程在线系统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大学教育资源之一。“大学课程在线系统”目前拥有4 970个大学课程视频,约84 000个小时每天超过1000个不同的用户IP地址访问,36所大学加入,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教学资源之一。

数据库研究团队自主开发的CO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被作为本科生数据库概论课程的实习环境,研究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实习环境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据库概论课上机考试环境。软件工程研究团队研发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建模工具JBOO一教学版,2000年至今,每年均用于本校本科生“面向对象技术引论”教学,现有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江西师大、河北科技大等十余所大学采用该工具进行教学。

北大信息学院下一步的工作将在巩固前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院建设的各个层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继承传统、发挥优势、推陈出新,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坚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践“以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既注重基础又着眼于发展和创新的教学体系,使之与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相适应。

[责任编辑:文和平]

作者:李文新 梅 宏 陈徐宗

第3篇: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

摘要:当前,网络文化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大学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破题之道。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网络文化的思路: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大学网络文化的服务性功能,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大学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特征;构建

在信息技术爆发出人类社会变革力量的时代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剧烈社会变迁中的我国。面对当代文化发展态势,如何做好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者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主体人群,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接纳和传承必然将标定一代人的整体文化高度。因此合理利用网络,提升青年群体的精神文明层次,构建优质先进的大学网络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当是大学教育者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大学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主体参与者,以网络为载体和平台,以数字化信息的为主体内容,以大学校园为聚合点,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内涵的文化。它是参与者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大学文化行为中形成的文化。同时,大学网络文化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价值需要通过网络得以传递和放大,要做好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必须要首先认清网络文化的特性。

网络文化的特性

从构成网络文化的几个基本要素:人、技术、经济、社会来看,其主要特性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网络文化具有大众性。网络上的活动者为数众多、身份迥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将自己融入或脱离于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参与中,任何人都具有通过合法的方式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通过合法方式传播信息的权利。网络文化的衍生依赖于无数的参与者,没有“人”的因素,“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无限性,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网络的参与者可以不再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而是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并将从他人那里所获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网络行为,当某种公众思想和集体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左右社会文化风潮时,网络文化就很可能衍生出了新变化。其次,网络文化具有技术性。从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 1.0到社会化网络盛行的Web2.0,时间只有10年。互联网自身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当今的社会化网络正是由不断成熟和创新的网络技术催生出的。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物质或精神文明快速进阶的时代,都会伴有相应的社会文化产生,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人类科技飞跃的年代中,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了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网络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也只有信息时代才能为网络文化的衍生提供物理基础和时空环境。再次,网络文化具有商业性。这一特性与前两个特性不可割裂,相生相伴。一方面,众多的参与者使网络文化具有商业价值的基础条件——信息消费者。同时,网络技术为商业活动的网络化提供了可行性;反之,新的商业理念的不断出现给予了网络技术应用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具有文化性质的商业活动,又吸引和聚合着网络文化参与者,特别是那些想通过网络文化实现商业目标的参与者。没有商业性质的网络文化,难有创新性的技术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公众参与的热情。最后,网络文化具有制度性。网络文化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与其身处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网络文化的衍生受制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制度;同时,只有合理的文化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网络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优质的网络文化在发展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后,会对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从网络文化特性透视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

大学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具备网络文化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一定差异。最显著的是,大学网络文化被赋予了教育意义,需要实现的是学生思政教育、大学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化和再造,其商业性被很大地削弱。构建优质的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须立足于大学文化的本质,深刻理解网络文化的特性,在实践中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技术,不断优化制度,提高信息化校园的管理效能。以下几点思考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具有一定意义。

(一)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社会化网络是一个信息开放而繁杂的环境,各种现象、各种声音裹挟着不同的价值观,冲击着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受其影响。就我国来说,每一代青年学子都有其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60、70年代的大学生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0、90年代的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的初期,信仰知识改变命运,坚信集体的力量;而新世纪后的学生,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和个性的释放,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价值伦理体系的多元使很多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面临的是多元文化环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海量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这些信息集知识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一定冲击。在外围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碰撞中,学生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冲突,迷失自我,失去对文化追求的正确导向。

在当前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居高临下式的单边性的信息传输已经不易令被教育者接收,要让思政教育起到切实的作用,教育者应当学会通过网络聆听并与被教育者深入对话,这样才能让网络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力量。大学生在同龄人中虽然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毕竟会在成长中遭遇很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不能及时地向外倾诉,往往容易使学生在对待问题时产生偏激、错误的心态;而作为校园内利益相关者的一方,被教育者一定会有各种利益诉求,需要教育者及时准确的回应。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非面谈性,学生通常都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观点,分享真实观点。因此,教育者应当借助网络,建立多种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博客、论坛、贴吧、QQ群、SNS社区等,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辅以优秀的学生团队负责管理,定期查看学生在这些渠道中表达出的对校内活动和焦点事件的看法,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惑,此类渠道最好能以辅导员老师为带头人,以班级、团学组织为单位。这种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一旦形成,教育者就能及时地、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策略性的沟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的疑惑和诉求获得较为满意的反馈。学生的内心需求获得了满足,校园内的网络聚合力就会不断增加,优质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于校园外部的网络渠道,教育者也应当高度重视,并由专人负责聆听学生声音并与之对话,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确保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

(二)强化大学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服务性功能

“大学就是受教育者知识消费服务的提供方。为了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大学必须融合社会办学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大学有义务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主要指提供优秀毕业生和科技服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接受的理念。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宏观上,服务社会应当是大学文化及科研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而微观上,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实现高校内部的服务,才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高校内部的服务对象容易被简单地认为只有被教育者,其实不然,校内服务的主体应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可以既是服务的需求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被教育者那里获得服务;教育者也应当注重在服务于被教育者的同时,鼓励和帮助被教育者自我服务。

高校网络文化构建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是能否满足高校师生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对于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能否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服务和信息文化服务。传统的大学文化往往是在大学中提供一些固定的场所,师生在里面进行一定形式的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文化中,文化活动更多的可以在虚拟载体中进行,而且在时间上更为灵活,形式也可以更多样,这正是网络文化的优势所在。高校师生对文化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贴近于科研学术、行政管理、家庭生活、个人职涯发展等方面;而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多偏重于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我青春风采,参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

要构建好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应当坚持服务理念,努力为师生提供文化活动的网络平台,并提供服务功能。比如,数字图书馆、期刊数据库、读书类网站、学术类网站由于载入并集合了大量的科研动态、古今典籍、前沿观点等文化成果,为师生查阅学习资料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网站、新闻网站、电子期刊满足了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社区网站、交互式网站、FTP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思想互动的网上家园;就业创业网站、心理咨询网站、勤工助学网站,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以服务功能满足主体参与者的文化需求,再通过上文中所述的主体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结合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将不难在高校内发掘出更多潜在的文化需求,若能把握好需求的趋势并加以实现,必将因为内聚人心的文化引力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网络文化的繁荣。

(三)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

现代高校在自身的运作和实现服务的过程中愈加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数字化校园正是构建大学网络文化、改善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又随之迅速涌入人类社会。大学文化是要通过长久的积淀才能形成的,但网络文化的构建和活力的保持,也需要建设者在技术应用上跟得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不懂得尊重技术,不去持续学习新技术,不敢大胆尝试应用新技术,即便是大学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由于技术应用的陈旧乏新,网络功能差强人意,不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和文化体验,大学文化的网络载体一定会逐渐失去对主体参与者的吸引力。

对新技术的跟进和学习,应该交由专门的团队,最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研究新技术,然后将新技术应用到校园网络中,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更丰富的形式和更稳固的平台。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愈加成熟,使用者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在国内,高校的应用似乎极少。高校能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便捷的校内信息服务,以及优质网络文化的传播,是很值得探究的。对此,具有信息技术科研优势的理工科高校可以大胆尝试,在校园中应用前沿的、适用的、实用的物联网技术,若能更早地将新技术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就可以构建出更具特色的数字化大学文化。

(四)在大学网络文化构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大学的社会功能上讲,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但同时不应当过分追求普遍化、同质化,用过于固定的模式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否则将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学生既是大学网络文化的营造者,又是大学网络文化的受益者,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大学网络文化的空间和融入大学网络文化的条件。

首要地,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大学之于学生,首先是“育人”。育人应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个人道德品质往往会成为学生认知、接受并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导向。缺乏个性的学生群体势必缺乏创造力。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学生个体独立性、个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应以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为主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组织实施。其次,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确保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会歪曲或走向极端。在引导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说教或是强制性的管理等旧有方法,而应该秉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与学生有效地沟通,用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心灵健康成长,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后,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行政管理干预。教育者通常情况下适当引导大学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规范网络文化构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教育者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学生社团,承担起部分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发挥被教育者在大学网络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将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朝夕可成。我们在构建优质大学文化的过程中,网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有时也会使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在实践中适时反思,不断找到适宜的路径。国内的大学为何鲜有国际级的名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为何难以创造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成果,大学文化的弱势是关键因素之一。如何结合每所大学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以开放的心态、先进的理念、长远的目光,构建出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创新求异特色的大学文化,应当是我们大胆思考和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杨振斌,冯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75~307.

作者:李世宁 吴建宁

第4篇:辽宁大学计算机网络考试

一.简答题(40分,每题8分)

1. 一个有N层协议的系统,应用层生成长度为M字节的报文,在每层都加上N

字节报头,那么网络带宽中有多大百分比是在传输各层报头。

2. TCP/IP的分层模式如何?IP地址应用于哪一层?其地址本质是什么?

3. 简述拥塞控制策略中源抑制方法是如何实现的?

4.x7+x5+1被生成器多项式x3+1除,所得余数是什么?

5. 以太网帧必须至少64比特长,以确保在电缆远端处冲突的情况仍然能进行传

输,快速以太网同样有64比特最小帧,但能快十倍,为什么?

一.假设在建立连接时使用2次握手而非3次握手的方案,即:不再需要第三条报

文,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举例说明。(10分)

二.假设从198.16.0.0开始有大量连续的IP地址使用。现在4个组织A、B、C和

D按照顺序依次申请4000、2000、4000、和8000个地址,对每个申请,请利用w.x.y.z/s的形式写出所分配的第一个IP地址、最后一个IP地址,以及掩码。(10分)

三.一个上层信息被分成10帧,每帧有80%无损坏到达的可能性,如果数据链路

协议不进行差错控制,那么这一信息平均必须发多少次,才能完整到达接受方。(10分)

四.考虑在一条1km长的电缆(无中继)上建立一个1Gbps速率的CSMA/CD网

络。信号在电缆中的速度为20万km/s。请问最小帧长为多少?(10分)

五.TCP拥塞窗口设为18KB,并出现了传输超时如果接下来4组数据全部发送成

功,那么接受窗口是多大?假设最大的数据段大小为1KB。(10分)

六.请考虑在一条往返时间为10ms的无拥塞线路上使用慢启动算法的效果。接收

窗口为24KB,最大数据段长为2KB。请问需多长时间才发送满窗口的数据?(10分)

第(1)页共( 1 )页

第5篇:大学计算机网络第五章(大全)

第五章习题p142

5.1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答: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5.9端口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端口要划分为三种?

答:端口的作用是对TCP/IP体系的应用进程进行统一的标志,使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应用进程能够互相通信。

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0~1023.标记常规的服务进程;

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标记没有熟知端口号的非常规的服务进程;

5.24试用具体例子说明为什么在运输连接建立时要使用三次握手。说明如不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

3次握手完成两个重要的功能,既要双方做好发送数据的准备工作(双方都知道彼此已准备好),也要允许双方就初始序列号进行协商,这个序列号在握手过程中被发送和确认。

假定B给A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A收到了这个分组,并发送了确认应答分组。按照两次握手的协定,A认为连接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分组。可是,B在A的应答分组在传输中被丢失的情况下,将不知道A是否已准备好,不知道A建议什么样的序列号,B甚至怀疑A是否收到自己的连接请求分组,在这种情况下,B认为连接还未建立成功,将忽略A发来的任何数据分组,只等待连接确认应答分组。

而A发出的分组超时后,重复发送同样的分组。这样就形成了死锁。

第6篇: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一 网络命令与使用

实验要求:

1、在窗口中显示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

2、向一台电脑无限制的发送数据包,此数据包大小为60000byte

3、查看本地计算机或另一台计算机的ARP高速缓存中的当前内容

4、从一台ftp服务器上下载一份文件 实验过程:

1、在窗口中显示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 在命令行输入:ipconfig 命令

2、向一台电脑无限制的发送数据包,此数据包大小为60000byte 在命令行格式: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

其中-t表示ping指定计算机直到中断,-l定义发送数据包的长度。

3、查看本地计算机或另一台计算机的ARP高速缓存中的当前内容 命令行格式:ARP -a [inet_addr] [-N if_addr]

4、从一台ftp服务器上下载一份文件

命令行格式:ftp [-v] [-n] [-i] [-d] [-g] [-s:filename] [-a] [-w:windowsize] [computer]

实验心得:通过对网络的基本的命令练习,让我对计算机网络的一些信息和原理有了一些粗略的体会,这些基本命令是以后学习经常会用到的,所以很重要。

实验二 网络服务器建立与使用

实验内容

(1)IIS Web服务器的配置 进入Web站点创建向导

设定Web站点说明

设置Web站点IP地址 设置网页所在目录 设置Web站点起始页

创建测试网页

启动Web服务器,测试。 (2)Serv-U FTP服务器的配置 安装Serv-U FTP服务器; 创建用户,绑定发布目录; 设定目录权限; 测试。 配置好web服务器后,登陆IP后

可以进入配置HTML网页中

FTP配置结果: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学会了IIS的配置,和FTP的配置。

实验三 网络协议分析

一,使用Ethereal分析软件捕获一段Ping命令的数据流,并分析其工作过程: 如图所示:

第一行suorce为172.16.38.9为我的主机名,Destination 为172.16.38.10 为我发送的目的地主机名。后面的request表明我请求发送

第二行suorce为172.16.38.10为目的地的主机名,Destination 为172.16.38.9 为我的主机名。后面的replay表明目的地主机名向我发送信息表明收到了我发的数据包。

下图是我同桌的同学向我发送数据包所记录的信息,其具体分析同上:

下面是命令行的截图:

二,登录ftp://172.16.38.100 ,并下载一个小文件,使用Ethereal分析软件分析其工作过程。 如图所示:在本机和主机之间,有多行信息交换的记录,前两行记录的为:我“open”主机的行为。三四行的意义为:我想主机发送get的信息,我请求下载文件aaa.txt。五六行的意义为:我确认文件在本机的文件名,并且主机向我发送文件。七八九十行为:主机向我发送发送的文件的一些信息,并且我收到了。

下图是cmd命令行:

三,设置显示过滤器,以显示所选部分的捕获数据。

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如何用Ethereal记录发送和接收数据的信息 实验四 网络设备使用与VLAN配置

实验1 交换机基本操作

实验拓扑图如图:

1.基本配置 交换机配置:

PC机设置 PC1:

PC2:

PC3:

PC4:

验证测试:

在各PC机上测试与交换机管理IP地址的连通性:

2.继续配置

将交换机的当前配置信息保存到PC1的TFTP服务器,并命名为config.txt:

在PC1上查看已保存的交换机配置文件:

实验2 VLAN基本配置:交换机端口隔离(Port Vlan)

网络拓扑图:

1.交换机配置:

2.PC机设置:

PC1:

PC2:

PC3:

PC4:

验证测试:当完成上面这些配置时,VLAN2内的PC

1、PC3可相互ping通,VLAN3内的PC

2、PC4也可相互ping通,但两个VLAN间的用户无法相互ping通。

实验3 跨交换机实现VLAN(Tag Vlan) 1,网络拓扑图:

1.交换机s1配置:

2.交换机s2配置:

3.PC机设置:

PC1:

PC2:

PC3:

PC4:

验证测试:当完成上面这些配置时,VLAN1内的PC

1、PC3可相互ping通,VLAN2内的PC

2、PC4也可相互ping通,但两个VLAN间的用户无法相互ping通(注:该测试在模拟器上常出错)。

实验4 通过路由器实现VLAN间通信(交换机Switch2950)

网络拓扑图如图所示:

1.交换机s1配置:

2.交换机s2配置:

3.PC机设置:

PC1:

PC2

PC3:

PC4:

注意:当完成上面这些配置时,VLAN1内的PC

1、PC3可相互ping通,VLAN2内的PC

2、PC4也可相互ping通,但两个VLAN间的用户无法相互ping通。

4.路由器配置:

实验结果:当完成路由器的配置后,PC

1、PC

2、PC

3、PC4可相互ping通,其中PC

1、PC3在VLAN1内,IP网段为192.168.1.0,PC

2、PC4在VLAN2内,IP网段为192.168.2.0。

实验五 静态路由与缺省路由使用

首先按照实验指导书给出的图,在Boson Network Designer里面设计好网络拓扑图:

然后进入Boson NetSim中进行模拟 路由器A的配置如下:

路由器B的配置如下

然后配置PC 1 和 PC 2的ip、子网掩码、默认网关:

查看路由器配置状态:

这里有点好奇的是为什么Protocol是down? 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没有细想。

结果在ping的时候出问题了!于是尝试性的给路由器B也设置了DEC,再ping就通了。 虽然课本还没上到路由器那块知识,但是,在后面作业没有双向设置DEC也能行,猜测应该是DEC只有一端控制即可,目测是软件出问题了吧(片面的理解)…

第7篇: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016

《计算机网络B》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软件1415班

学号:2014005960

姓名:朱伟 指导教师:林健

时间:2016年11月28日

实验一 PacketTrace 基本使用

一、 实验目的

掌握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任务

在 Cisco Packet Tracer 中用 HUB 组建局域网,利用 PING 命令检测机器的互通性。

三、 实验设备

集线器(HUB)一台,工作站 PC 三台,直连电缆三条。

四、 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如图所示

五、实验步骤

1、运行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一台集线器(HUB)和三台终端设备 PC,用直连线(Copper Straight-Through)按“实验环境”图将 HUB 和 PC 工作站连接起来,HUB 端接 Port 口,PC 端分别接以太网(Fastethernet)口。

2、分别点击各工作站 PC,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 IP 地址配置(IP Configuration),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分别为 PC0:1.1.1.1,255.255.255.0;PC1:1.1.1.2,255.255.255.0; PC2:1.1.1.3,255.255.255.0。

3、点击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右下方的仿真模式(Simulation Mode)按钮。将 Cisco Packet Tracer 的工作状态由实时模式(Realtime)转换为仿真模式(Simulation)。

4、点击 PC0 进入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命令提示符(Command Prompt)。

5、在上述 DOS 命令行窗口中,输入 Ping 1.1.1.2 命令,回车运行。然后在仿真面板(Simulation Panel) 中点击自动捕获/播放(Auto Capture/Play)按钮。

6、观察数据包发送的演示过程,对应地在仿真面板的事件列表(Event List)中观察数据包的类型。

六、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通过对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的操作,学会了Cisco Packet Tracer的基本使用方法,学会了在CiscoPacket Tracer 中用 HUB 组建局域网,并利用 PING 命令检测机器的互通性,图形动态的展示了“数据包发送过程”以及“事件列表中显示数据包类型”,也让我对机器之间的互通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实验二 交换机配置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交换机基本配置的步骤和方法。

2、 掌握查看和测试交换机基本配置的步骤和方法。

二、 实验任务

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参数,检查交换机的基本参数配置。

三、 实验设备

交换机 Catalyst WS 2950-24 一台,工作站 PC 一台,控制台电缆一条。

四、 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如图所示,说明:只需要利用控制台电缆将两台设备连接(蓝色线),不用管黑线。

五、 实验步骤

1、运行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一台交换机和一台工作站 PC,用控制台电缆(Console)连接交换机和工作站 PC,交换机端接 Console 口,PC 端接 RS232 口。 如实验环境图。

2、点击工作站 PC,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超级终端(Terminal),弹出超级终端设置(Terminal Configuration)对话框,点击 OK 按钮确定。

3、弹出超级终端运行界面,显示交换机的启动信息,出现“Press RETURN to get started!”提示,按“回车”键直到出现用户模式提示符 Switch>

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表3-1内容对交换机进行基本配置。

六、个人心得:

通过本次试验,对交换机的配置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查看和测试交换机基本配置的步骤和方法。但在配置的过程中,因为对这些命令不熟悉,导致出现了很多错误,经过不断地改正,才减少了操作错误。以后还应该多动手实践去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以熟悉掌握交换机的配置。

实验三 VLAN基本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上创建VLAN、分配静态VLAN成员的方法。

二、实验任务

1、配置两个VLAN:VLAN 2和VLAN 3并为其分配静态成员。

2、测试VLAN分配结果。

三、实验设备

Cisco交换机一台,工作站PC四台,直连网线四条,控制台电缆一条。

四、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如图所示:

五、实验步骤

1、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一台交换机和四台工作站PC,用直通线(CopperStraight-Through)连接交换机和工作站PC。

2、分别点击工作站PC0~PC3,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IP设置(IP Configuration),如图所示,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分别为

PC0:192.168.1.1 255.255.255.0, PC1:192.168.1.2

255.255.255.0, PC2:192.168.1.3

255.255.255.0, PC3:192.168.2.1 255.255.255.0,

3、划分VLAN之前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1的测试,点击工作站PC0,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DOS命令行(Command Prompt),打开DOS命令行窗口,在DOS提示符下输入:ping 192.168.1.2后,回车确认,测试结果表示连通。

同理,从PC0到PC2的测试结果也为连通。

而从PC0到PC3的测试结果不连通,因为不在同一网段。

4、创建VLAN 2 和VLAN 3 点击交换机进入其配置界面,选择命令行(CLI)项,如图所示, 交换机命令行界面。输入实验指导书中“图4-3 创建VLAN”的命令,创建VLAN 2 和VLAN 3。

5、输入实验指导书中“图4-4 分配VLAN成员”的命令,静态分配VLAN成员,将交换机上的端口

2、

3、4分配成VLAN 2的成员,端口

5、

6、7分配成VLAN 3的成员。

6、测试划分VLAN后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从PC0到PC1的测试,点击工作站PC0,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DOS命令行(Command Prompt),打开DOS命令行窗口,在DOS提示符下输入:ping 192.168.1.2后,回车确认,如图所示。

PC>ping 192.168.1.2(通)。PC0和PC1在同一个VLAN中,且在同一个网段内。

从PC0到PC2的测试:

PC>ping 192.168.1.3(不通),如图所示。PC0和PC2虽然IP地址属同一网段,但分处于不同的VLAN中,所以不能相互通信。

从PC2到PC3的测试:

PC>ping 192.168.2.1(不通)。PC2和PC3在同一VLAN中,但IP地址不在同一网段内。

六、个人心得

这次实验主要是VLAN的配置,主机必须在相同的子网和相同的VLAN中,才能通过交换机直接通信。通过本次实验熟悉了VLAN的原理与配置方法,以及VLAN与VLAN之间的通信方法。刚开始实验时,每一条线的端口之间都是按顺序连得,输命令却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输入,结果导致不通,后来才发现那些端口错误,以后还应该多加练习并熟悉这些命令的使用。

实验四 VLAN主干道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上创建交换机间的主干道,实现对多VLAN的运输。

二、实验任务

1、配置两个交换机上分别创建两个VLAN:VLAN2和VLAN3并为其分配静态成员。

2、创建两个交换机上的主干道,测试主干道的工作情况。

三、实验设备

Cisco交换机两台,工作站PC四台,控制台电缆一条。

四、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如图所示。

五、实验步骤

1、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两台交换机和六台工作站PC,按图5-1用直连线(CopperStraight-Through)连接交换机和工作站PC,用交叉双绞线(Copper Cross-Over)连接两台交换机的FastEthernet0/1口。

2、创建VLAN 2 和VLAN 3,按实验4中创建VLAN的步骤,分别在两台交换机上创建VLAN 2和VLAN 3。

3、静态分配VLAN成员,将两台交换机的端口

2、

3、4分配成VLAN 2的成员,端口

5、

6、7分配成VLAN 3的成员。

4、分别点击工作站PC0~PC5,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IP设置(IP Configuration),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分别为

PC0:192.168.1.1/24(表示IP:192.168.1.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PC1:192.168.1.2/24, PC2:192.168.1.3/24, PC3: 192.168.2.1/24, PC4:192.168.1.4/24, PC5:192.168.2.2/24。

5、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1:PC>ping 192.168.1.2 (通,相同VLAN,相同网段)

从PC0到PC2:PC>ping 192.168.1.3 (不通,网段相同,处于不同的VLAN)

从PC0到PC4:PC>ping 192.168.1.4 (不通,相同VLAN,相同网段,但分处于两台交换机,需要配置主干道)

请同学们再继续测试从PC0到PC

3、从PC2到PC

3、从PC2到PC

5、从PC3到PC5的连通性并分析结果

从PC0到PC3:PC>ping 192.168.2.1(不通,网段相同,但处于不同的VLAN)

从PC2到PC3:PC>ping 192.168.2.1(不通,相同的VLAN,但处于不同的网段)

从PC2到PC5:PC>ping 192.168.2.2(不通,处于不同网段,相同的VLAN,并且分处于两台交换机,需要配置主干道)

从PC3到PC5:PC>ping 192.168.2.2(不通,处于相同的网段,相同的VLAN,但处于两台交换机,需要配置主干道)

6、分别在两台交换机中输入命令,配置主干道

7、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4:PC>ping 192.168.1.4 (通,相同VLAN,相同网段,分处于两台交换机,通过主干道相连)。

请同学们继续测试各工作站PC间的相互连通性,并加以分析

从PC3到PC5:PC>ping 192.168.2.2(通,处于相同的网段,相同的VLAN,分处于两台交换机,通过主干道相连)

六、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如何创建两个交换机上的主干道,学会了如何实现VLAN间通讯,同时能熟练进行对主干道的测试工作。经过实验,得出了两个新的结论: (1)相同VLAN,相同网段,但分处于两台交换机,需要配置主干道。

(2)相同VLAN,相同网段,分处于两台交换机,通过主干道相连,他们之间是连通的。

实验五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利用超级终端配置路由器时的连接和参数设置。

2、 掌握用配置向导配置路由器的步骤和方法。

3、 掌握检查路由器配置和状态的路由器命令。

4、 掌握手工对路由器进行初始配置的步骤和方法。

二、 实验任务

1、 通过控制台电缆,利用超级终端软件和路由器配置向导对路由器进行初始配置。

2、 通过控制台电缆,利用超级终端软件对路由器进行手工初始配置。

3、 通过控制台电缆,练习常用路由器高级配置命令的用法。

三、 实验设备

路由器一台,工作站 PC 一台,控制台电缆一条,交叉双绞线一条。

四、 实验环境

五、实验步骤

(一)超级终端登录路由器

1、 运行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一台路由器和一台工作站 PC,用控制台电缆(Console)连接路由器和工作站 PC,路由器端接 Console 口,PC 端接 RS232 口。

2、 启动超级终端。

3、 在系统设置对话框中,出现“Continue with configuration dialog? [yes/no]:”提示时,键入“n”,出现“Press RETURN to get started!”提示,按“回车”键直到出现用户 EXEC 模式提示符 Router>。

(二)通过以太网口 Telnet 登录路由器

1、 运行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一台路由器和一台工作站 PC,用控制台电缆(Console)连接路由器和工作站 PC,路由器端接 Console 口,PC 端接 RS232 口。

2、 再使用交叉双绞线(Copper Cross-Over)连接路由器的 Fastethernet 0/0 接口和 PC 工作站的网卡接口。

3、 启动超级终端。

4、 在超级终端中对“Continue with configuration dialog? [yes/no]:”提示选择“n”,出现“Press RETURN to get started!”提示,按“回车”键直到出现用户 EXEC 模式提示符 Router>。

5、 点击工作站 PC0,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 IP 设置(IP Configuration),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为 PC0:192.168.0.2/24。

6、 再选择运行 DOS 命令行(Command Prompt),如图 2-4 所示,打开 DOS 命令行窗口,在 DOS 提示符下输入:telnet 192.168.0.1 后,回车确认。已能登录路由器。

六、个人心得

在搭建实验环境时,要注意选对路由器的型号,开始时选错路由器型号,导致最后用telnet配置时,进入特权模式后没有show se的命令。

其次,要注意密码的输入,第一次输入的密码是登陆终端的密码,即配置时输入的“cisco”并非123456,就是说要理解命令的含义,不能照搬实验指导书的命令直接执行。而且提示password时就应该输入密码即可,刚开始怎么都输不进去就没有按下回车,后来才试着输密码后直接回车才可以。

通过本次实验,对于配置路由器有了一定的理解,也使我明白了想要学好网络知识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的理解其思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多看书并且多实践,这样才能进步。

实验六 静态路由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路由配置方法。

二、实验任务

置两台路由器上的静态路由,实现模拟远程网络互联。

三、实验设备

Cisco路由器两台,工作站PC两台,交叉双绞线若干。

四、实验环境

五、实验步骤

(一)环境设置

1、 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两台路由器、两台工作站PC,分别点击各路由器,打开其配置窗口,关闭电源,分别加入一个2口同异步串口网络模块(WIC-2T),重新打开电源,如图所示。然后,用交叉双绞线(Copper Cross-Over),(其中静态路由区域)分别连接路由器和各工作站PC,用DTE或DCE串口线缆连接各路由器(router0 router1),注意按图中所示接口连接。

2、分别点击工作站PC0、PC1,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IP设置(IP Configuration),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分别为 PC0:192.168.0.2/24 gw: 192.168.0.1, PC1:192.168.1.2/24 gw: 192.168.1.1

(二)静态路由实验

1、点击路由器Router0,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项,输入命令对路由器配置如下:

点击路由器Router1,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项,输入命令对路由器配置如下:

2、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1:PC>ping 192.168.1.2 (不通),如图

不通的原因是PC0和PC1间无路由可达,下面需要在路由器Router0和Router1中设置静态路由,使网络192.168.0.0/24和192.168.1.0/24能相互通信。

3、 设置静态路由

接前述实验,继续对路由器Router0配置如下:

对路由器Router1配置如下:

也可采用:ip route 192.168.0.0 255.255.255.0 10.0.0.1格式。

4、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1:PC>ping 192.168.1.2 (通),如图所示。

5、在路由器Router0或路由器Router1输入show ip route 命令观察路由信息,如图所示。 Router0:

Router1:

六、个人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如何配置静态路由,对网络之间的相互通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设置路由之前,要先把wic-2t添加进路由器,要注意在添加模块时应该先把路由器的开关关闭,否则将会弹出错误,添加完后再打开开关,然后路由器才能出现相应的接口。

接着测试PC机的连通性,刚开始的时候由于PC0和PC1间无路由可达,所以路由不通。需要在路由器Router0和Router1中设置静态路由,使网络192.168.0.0/24和192.168.1.0/24能相互通信。当设置好静态路由后再次测试,工作站PC间便连通了。

如果在配置完后,如果出现问题不通的话,可以通过“show ip route”命令来查看路由器的路由表,从中看是否能找到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可以通过一段一段ping的方式来查看哪一段出现了问题。

实验七 RIP 路由协议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 RIP 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诊断方法。

二、实验任务

1、 配置 RIP 动态路由协议,使得两台 Cisco 路由器模拟远程网络互联。

2、 对运行中的 RIP 动态路由协议进行诊断。

三、实验设备

Cisco 路由器两台,带有网卡的工作站 PC 两台,控制台电缆一条,交叉双绞线若干。

四、实验环境

五、实验步骤

1、 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两台路由器、两台工作站PC,分别点击各路由器,打开其配置窗口,关闭电源,分别加入一个2口同异步串口网络模块(WIC-2T),重新打开电源。然后,用交叉双绞线(Copper Cross-Over)按图8-1所示分别连接路由器和各工作站PC,用DTE或DCE串口线缆连接各路由器,注意按图中所示接口连接。

2、 分别点击工作站PC0、PC1,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IP设置(IP Configuration),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分别为

PC0:1.1.1.1/24 gw: 1.1.1.2,

PC1: 2.1.1.1/24 gw: 2.1.1.2。

3、 点击路由器Router0,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项,输入命令对路由器配置如下:

Router0:

Router1:

4、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1:PC>ping 2.1.1.1 (不通),如图所示。

不通的原因是PC0和PC1间无路由可达,下面需要在各路由器上设置RIP动态路由,使网络上各网段间能相互通信。

5、设置RIP动态路由

接前述实验,继续对路由器Router0配置如下:

同理,在路由器Router1上作配置如图所示。

6、 在路由器Router0上输入show ip route 命令观察路由信息,可以看到增加的RIP路由信息。

同理,在路由器Router1上输入show ip route 命令观察路由信息。

7、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1:PC>ping 2.1.1.1 (通),如图所示。

六、个人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的操作,我掌握了路由器动态路由RIP的配置,可以自己独立完成RIP的配置。在这次实验过程中理解了关于动态路由RIP的相关知识点。

在这次实验中,和实验六静态路由的配置相似,给路由器添加组件的时候一定要先关闭电源,然后在打开电源。

然后就是要理解rip命令的含义,用“network ip地址”命令分别配置路由器的两个端口,ip地址就是两个端口要使用的地址。我在配置的时候因为第一遍没有细看,着急配置,导致命令的IP地址输入错误,一时发现不了问题。后来才静下心来仔细的查找才发现。

实验八 单区域OSPF路由协议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诊断方法。

二、实验任务

1、配置OSPF动态路由协议,使得两台Cisco路由器模拟远程网络互联。

2、对运行中的OSPF动态路由协议进行诊断。

三、实验设备

Cisco路由器两台,带有网卡的工作站PC两台,控制台电缆一条,交叉双绞线若干。

四 、实验环境如图

五、实验步骤

1、 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三台路由器、两台工作站PC及一台笔记本,分别点击各路由器,打开其配置窗口,关闭电源,分别加入一个2口同异步串口网络模块(WIC-2T),重新打开电源。然后,用交叉双绞线(Copper Cross-Over)按图8-1所示分别连接路由器和各工作站PC,用DTE或DCE串口线缆连接各路由器,注意按图中所示接口连接。

2、 分别点击工作站PC0、PC1,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项,选择运行IP设置(IP Configuration),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分别为

PC0:192.168.1.100/24

gw: 192.168.1.1;

PC1: 192.168.2.100/24

gw: 192.168.2.2;

Laptop0:192.168.3.100/24

gw:192.168.3.3

3、 点击路由器Router0,进入其配置窗口,点击命令行窗口(CLI)项,输入命令对路由器配置如下:

同理,配置Router1,如图所示。

再配置Router2,如图所示。

4、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PC2:PC>ping 192.168.3.100 (不通),如图所示。

不通的原因是PC0和PC2间无路由可达,下面需要在各路由器上设置OSPF动态路由,使网络上各网段间能相互通信。

5、设置OSPF动态路由

接前述实验,继续对路由器R1配置如下:

同理,在路由器R2上作配置如图所示。

同理,在路由器R3上作配置如图所示。

6、 在路由器R1上输入show ip route 命令观察路由信息,可以看到增加的OSPF路由信息。如图所示。

同理,在路由器R2上输入show ip route 命令观察路由信息。

7、测试工作站PC间的连通性。

从PC0到Laptop0:PC>ping 192.168.3.100 (通),如图所示。

六、实验心得

在这次实验中,我掌握了单区域OSPF路由协议配置,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所谓链路状态是指路由器接口的状态,如UP,DOWN,IP及网络类型等。链路状态信息通过链路状态公告(LSA)发布到网上的每台路由器。每台路由器通过LSA信息建立一个关于网络的拓扑数据库。

在这次实验中要注意OSPF命令的格式,OSPF命令的格式为“#route OSPF 1;#network 路由口1的ip地址 子网掩码的反码 area 0;#network 路由口2的ip地址 子网掩码的反码 area0”,在这里要注意的就是要在rip命令的基础上添加子网掩码的反码和area0。

第8篇:计算机网络专业大学生个人简历

XXX

男 | 未婚 | 22岁 | 本科学历 | 1年以上工作经验

现居住于:河北省

户口所在地:河北省--邢台市

身高:172cm

联系电话:13888888888

自我评价

做事细心,负责。参加过cisco专业培训,熟悉OSI 7层模型,RIp OSpF EIGRp路由协议,交换机接入及安全技术。大学期间为多家公司制作企业网站。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期望工作行业: 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IT服务/系统集成,互联网/电子商务

期望工作职业: 网站营运管理,系统管理员/网管,网站策划,网站编辑,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

期望月薪:1000元以下(税前)

期望年薪:(税前)

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到岗时间:1周以内

工作经验

2009.03 - 2009.12 深圳市安迈企业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信息网络管理员

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业

工作描述:

1、负责公司计算机软硬件的日常维护及管理;

2、公司所有人员计算机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3、优化网络系统,规划调整设备配置,完成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的配置施工,参与服务器与应用系统的管理,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4、熟悉多种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并有网络安全、电脑病毒等维护经验;

5、熟悉OA系统,搭建完善并进行维护管理;

6、熟悉网络布线、电话交换机、公司集团电话布线等;

7、熟悉多种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并有网络安全、电脑病毒等维护经验;

8、熟悉电脑周边设备(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复印机、投影仪等)安装与维护;

9、熟悉网站制作流程,能够独立进行网页开发与设计、网站日常维护等工作;

10、做好公司网站的管理,依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各种信息的发布、网站的更新升级。

教育背景

2005.09-2009.06 河北科技大学

专 业:计算机网络

学 历:本科

专业描述:

软件及硬件使用结合的专业,注重思考与动手能力。专业涉及组网技术,操作系统使用及实用网络编程技术。

第9篇: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大学生的自荐信

自荐信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真诚地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浏览这份求职材料。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此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推荐. 现将自己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我是*******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在大学生活中,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自入校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社实践锻炼了我,使我具备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大学生活与学习,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C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像处理、IP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现代网络环境、网络工程、网络分析、测试与优化等学习,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应用技能,拓宽了自己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并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证书,能在各类IT企业、公司、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及IT市场拓展等工作;能到财政、工商、税务、邮政、电信、移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集成与运行维护等工作。

我做事认真踏实,勤勤恳恳,深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我希望通过这封自荐材料,能使您对我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期盼成为贵公司的一员,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工作。也许我的知识和实践经历还略显稚嫩,但我会用我的热情、勤奋来弥补,以我最大的能力来回报贵公司。

热切期待您的回复。祝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稳步发展此致

敬礼!

!

上一篇: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下一篇:国土资源局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