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国有资产办法

2022-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机关国有资产办法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中人”过渡办法探讨

作者简介:尚蕊(1987— ),女,汉族,山西永济人。主要研究方向:“中人”待遇核算。

摘 要: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处于新人和老人中间的中人是改革将受到最直接和最广泛影响的群众,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中人”过渡,保障中人利益问题是研究機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文章将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出发,探讨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从而促进大家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中人”过渡方法的了解。

关键词: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中人”过渡

我国在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并轨制度,这一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中人则是指在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在此之后办理退休的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国家规定,这部分在职在编人员的退休养老金采用“中人”过渡法进行计算。而如何保障中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后待遇的平稳过渡,就是中人过渡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可以称为老年保险,是指在劳动者按照一定标准退休之后,国家应当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发放养老基金,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我国的养老金主要是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二类是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这两类养老金的统筹方法和支付渠道以及享受标准截然不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是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的。机关事业单位的统筹方法是由财政统一筹资,政府财政统一支付的,且待遇标准,通常是企业退休人员的2~3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

(2)“中人”过渡。中人实际上对于老人和新人而言的,以2014年10月1日为改革节点,在改革前已经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就被称之为中人。在改革过程中对老人的处理办法是按照以前的退休制度办理手续,按照以前的标准和规定核算退休金,今后与养老金调整同步。新人则是建立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在此期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人一起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而“中人”过渡是为了保证中人的利益不会因为改革而损害。因此国家设置了从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10月1日为止长达10年的过渡期。在这10年过渡期之内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可以采用中人过渡法来计算退休的养老金。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改革之前的制度领取养老金高,就按照原制度计算,如果是新制度领取的养老金高,就按照新制度的方法来计算。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轨迹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自担“型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现收现付”型养老保险制度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双轨制度。

(1)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劳动保险制度。上世纪50年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借以此条例,实行”企业自担“的劳动保险基金的收集和保存。1953年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统一劳动保险费的支付渠道和支付比例。1955年,国务院内部国家机构公布了退休金的处理办法,建立了和企业退休金保障制度不同的过渡政府的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这部分事业单位机关人工作人员的退休金,将由国家财政负担,人事组管理。1958年退休制度迎来了新的改革,统一了企业员工和国家机关工作单位的退休制度,放宽了男女退休条件。至此我国建立了企业发放养老金这一形式的国家劳动保险制度。

(2)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发放养老金的标准不同,承担养老金的主体不一,企业养老金发放这一方法的缺陷越发明显。为了解决这一时期的矛盾,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了新的改革。为了打破“大锅饭”,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国家在1983年和1984年实行了两步“利改税“。虽然这种政策扩大了企业自主性,激发了企业活力,但是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养老金负担过重和新老企业负担不均等各种问题。基于此矛盾,在1984年的试点之后,社会和政府开始建立一种适应多种所有制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在1980年和1983年公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实施方法》和《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中,要求中外合资企业按照国营企业标准支付职工劳动保险费用,各种城镇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在缴纳所得税之前保留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金。从筹资方式来看,此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现收现付制度。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责任完全是由国家和企业承担实行的,是完全的现收现付制。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在职员工的老龄化,我国养老金支出急剧上升,这一制度的弊端完全显现。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改革了筹资方式,养老金将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1994年,国家开始开展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试点工作。1998年我国确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这两个部门。从根本上说,98年的改革完全从养老金的标准和政策上区分开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是“双轨“制。

(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矛盾多是由地区和地区之间,新企业和老企业之间,新员工和老员工之间,企业员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在2012年,改革养老保险的“双轨“制度呼声高涨。13年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明确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应该走向统一。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支出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方法,改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将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这个决定的产生所导致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中人”过渡的原因。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1)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员工而言: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和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并轨,这将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员工产生一定的思想冲击。在过去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员被认为是“铁饭碗”,在职生涯和退休生活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保障。如今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并轨,必然会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对今后退休待遇水平下降的担心。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涉及3800多万的在职人员和1500多万退休人员,人员数量过于广大,如果不实行”中人”过渡制度,而直接“一刀切”改革,必然会带来很多的改革阻力。所以“中人”过渡的平稳践行,既在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利益,也在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减少阻力。

(2)对于国家而言: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现代化文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产物,保障着社会稳定发展,维护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安定生活。社会保障制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化进程,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现状。完善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要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篇文文的研究对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中的“中人”过渡,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之中的一个细枝末节,但这个细节却体现着着国家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系统已经相对成熟,较之,政府机构内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是稍显落后的。在新的社会养老制度改革过程中,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不搞“一刀切”,在新旧制度中引入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办法。其中保证中人稳定过度的问题,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体现出国家在处理改革问题上更加灵活了,同时也体现出国家保障每一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享受改革释放的红利的决心。这种决心和人道主义体现,有利于增进国家威信和人民团结,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目的和意义

本文探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中人”过渡的方法,一是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帮助大家理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中人”过渡,理解过架改革的重要性,进而劝导大家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二是为国家建设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考方向。

四、“中人”过渡

(一)参考国外养老制度改革寻找方法

如何处理好新旧制度交替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也就是“中人”,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来说是个重点问题。虽然“中人”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鲜词汇,但是放眼于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变化,均可为我国的过渡性人员处理办法提供参考。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养老制度的改革。改革包括延后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支付水平、取消过度保障、增加纳税项目、从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模式转变。改革目的是为养老金计划补充运行资金,减轻养老财政负担,建立各种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世界各国为了维护新的改革方案顺利推进所采用的实施办法,我们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允许设定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作为过渡期,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保障过渡期内的人员待遇。第二个是允许在过渡期内的退休人员有两种选择,给他们选择新制度或是原有退休制度的权利,保障他们的利益。结合我国国情,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法,对于我国实行养老制度改革和“中人”过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助力作用。

(二)“中人”的过渡衔接

(1)与原有退休制度銜接。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已经平稳的运行了30多年,想要实现原有制度和现有制度的平稳衔接,我们就要用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原有的退休制度、政策措施和以前的待遇标准。因为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在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和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方面发为社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旦改动就涉及到各类人员和各类在职员工的稳定情况。为了处理好新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过渡,除了保持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原有制度之外,还要实行全国统一的过渡办法,采用更加灵活的处理手段,以避免地区不平衡的问题和各类人员的稳定问题。根据现在的情况,应该将过渡时期的新老办法进行对比,如果新办法计发的养老金早的则按老办法补齐;反之,如果老办法的计发方式较低,则应该对新办法的计发额度进行平均和限高。这样一来既能够保证在职员工原有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不会降低,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的肯定,在客观程度上,这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的团结,也有利于改革制度平稳入轨,平稳过渡。

(2)过渡期内各类职工待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政策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虽然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统一改革的,但是不同工种和不同的机关,各类单位之间还是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现状进行有特点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尊重和倡导权利和义务相匹配的分配方式。在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中,职务和岗位是决定待遇水平的唯一指标。而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的关注点是“多缴多得”,根据职工岗位和职务的不同,以平等原则作为基础,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

五、“中人”过渡办法相应对策

(1)适时调整工作人员退休年龄。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大的矛盾在于养老金支出过大,而养老金收入不足,出现收不抵支的状态。如果探究其根本原因会发现这是由于机关内职工人口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机关内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赡养比例过高,因而加大了养老金压力。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可以考虑到各类群众的差异,适当的提高法定的退休年龄,同时还要逐步缩小男职工和女职工之间的退休年龄差异。

(2)适当增加或调整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可以适当地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可以降低养老保险的责任和风险。同时由于职业年金是由部分个人缴费和大部分单位缴费所组成的,因此事业单位可以将职业年金和员工平时的工作表现联系起来,明确责任和义务,根据不同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岗位,实行不同的退休后待遇。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养老制度的压力,你也可以植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结语

当前的“中人”过渡方法是从多种“中人”过渡方法中,选择了一种作为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过渡方法。换句话说,当前的中人过渡方法符合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考虑了各类职工的福利待遇要求和实际操作难度,二是符合我国基础国情。因此我们应当大家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国龙,金淑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西部,2018(06):25-33.

[2]李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158-159.

[3]左迺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人”过渡问题研究--以黑龙江为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1-61.

[4]王子哲.河南省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J].经济师.2018(10):154-155.

[5]郝丽,张玉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中人”改革障碍分析及对策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7(09):45-46.

[6]金刚,闫天娃.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36-43.

[7]李莹.佛山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期间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蒋中华.广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以史密斯模型为分析工具[D].广西大学,2017:1-62.

[9]张景岚,王海燕.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03):160-161.

作者:尚蕊

第2篇:河南省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办法

第一条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省机关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全省机关档案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机关各项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和《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及有关档案工作业务标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是加强全省档案事业管理,推动机关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行档案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

第三条 认证标准适用机关范同:河南省省直、市直、县(市、区)直机关(含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央驻豫单位,事业单位(中学以上学校),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四条 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在省档案局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档案局组织实施。省档案局负责省直机关、中央驻郑单位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省辖市档案局负责市直机关、中央、省驻所在市单位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县(市、区)档案局负责县(市、区)直机关、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

第五条 河南省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由省档案局制定。采用100分制。96-100分为省特级。91~95分为省一级,81-90分为省二级,70-80分为省三级(其中带*的为机关档案工作必备项,无论认证与否,都应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省特级为目前机关档案管理最高等级,省一级为高等级,省二级为较高等级,省三级为起点等级。

第六条 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注重实效的原则。等级认证采取自愿申报,逐级认证的方法。一般是取得较低等级认证后,经过一年以上的努力,再向较高等级申报,一般不越级申报。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可越级申报,但要征得同级档案局的同意。对2006年之前依照省档案局《各级机关档案工作定级、升级试办法》已取得相应等级的单位,应按新标准重新进行申报认证。

第七条 申报单位根据《河南省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认证标准》(见附件一)逐条对照自查,自查合格的,向同级档案局提出认证申报。申报时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自查报告。主要内容:本机关基本情况、档案工作全面管理情况、争创档案规范化管理单位的主要措施与成效和自检评分情况。

3.《河南省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认证申报表》(一式三份)。

第八条 同级档案局根据申报单位自查意见,组织认证小组进行认证,认证小组由同级档案局业务指导人员和同级机关档案工作协作组组长3-5人组成。认证小组要严格依据认证标准,本着简便易行、规范操作、公平公正的精神,认真负责地做好认证工作。

第九条省直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申报单位的认证工作,由省档案局负责考评、审批、发证;省辖市市直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申报单位的认证工作,由省辖市档案局负责组织实施并审批、发证,达到省特级、省一级标准的单位,报省档案局备案;县(市、区)直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二、三级标准单位的认证工作,由县(市、区)档案局组织实施并审批、发证,达到省特级、省一级标准单位的认证工作,由省辖市档案局与县(市、区)档案局共同组织实施,省辖市档案局负责审批、发证,并报省档案局备案。省辖市档案局于当年12月31日前将本地区通过的认证单位的名单报省档案局,省局汇总后,每年通报一次全省认证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条 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等级证书由省档案局统一印制,证书号码为一个省辖市一个代码,由省档案局统一编制。

第十一条 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认证等级证书是已通过认证单位档案工作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的标志,是已通过认证单位档案工作部门和档案人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已取得认证等级证书的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在规范化管理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有关部门和档案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 省、市、县(市、区)直机关直属二级机构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第十三条 认证等级证书有效期为五年,在五年内对不能保持认证等级标准的单位,同级档案局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到期仍未整改的,作降级处理或收回等级证书;五年届满,由原认证单位组织复核,根据其实际水平认证相应的等级标准。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原《河南省各级机关档案工作定级、升级试行办法》和《机关档案工作等级标准》(豫档[1988]39号)同时废止。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档案局负责解释。

第3篇:新时期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 要: 如何建立完备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提高公安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应是县级公安机关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 公安机关;经费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公安经费保障工作是公安工作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确保公安工作高效快速运转的有力支撑,建立强大公安队伍和强有力公安工作的前提条件。经费保障不足是当前县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难点问题,尤其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这一问题已更显突出,成为了制约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一大“瓶颈”。新时期下,如何建立完备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提高公安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应是县级公安机关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各地县级公安经费在日常保障运作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政府不能全额保障,制约了持续发展。 “预算经费‘保吃饭’、侦查办案靠罚款、基建福利靠自筹”,这种不健康的经费保障格局,是当前大多数县级公安机关面临的窘境。县财政在拨款上“政出多门”,没有一个保障标准,随意性较大。正常资金周转也无法及时到位,往往形成了公安机关“等米下锅”的被动局面。不少案件已有线索,苦于经费,无法派员外出侦察,错失良机。这种极不稳定、无章可循的公安经费保障现状,既影响了各单位经费预算的计划安排,也削弱了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这种经费保障“自己养活自己”的政策,势必影响和制约整个公安机关的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影响公安工作的正常运转,导致有些公安机关越权罚款,为钱办案,办案为钱。

2、预算外收入减少,压缩了经费保障。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相继取消或降低行政性收费标准后,公安机关的预算外收入明显下降。如暂住人口管理费、户政收费等,仅此二项就使各地县级公安机关经费大幅缩水,一定程度上封堵了流往公安经费账户的“源头”和“活水”,压缩了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空间。

3、公安领域的拓展延伸,增大了经费压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益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治安防控体系的深入拓展,各地公安机关据此相继开展了道路监控网络、治安卡点、社区警务等的建设,虽然县政府和财政解决了部分建设经费,但这些经费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足,而不足的部分,只能由该项工作责任单位的公安机关来“埋单”,这势必挤占其它项目经费,给公安经费带来各种压力。

4、装备设施购建频繁,拓展了经费支出。 随着“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入,公安机关内部在装备器材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加大了经费投入。基层派出所办公用房建设、金盾工程建设、公安技术综合楼建设等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公安经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作为后勤管理部门,只能“量入为出”,在资金投入上重点保证人员经费,解决办案经费,适当解决装备经费。这样,势必增加公安经费的支出项目和金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安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原因分析

公安经费保障不足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

1、财政拨款不足,“短缺”了经费。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级财政部门在年初核定给公安机关的预算内经费指标,与实际支出缺口较大规模,部分支出安排“非税收入上缴”指标,即使财政状况较好的地方,预算安排也没能一步到位,使公安机关对罚没款、各种收费及其他收入的依赖性增大。面对这种经费供给的局面,公安机关有时就难免发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2、资源配置重复,“挪用”了经费。 在资源配置上,有些公安机关不是本着实用和高效的原则实行资源共享,而是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同时又疏于管理、底数不清、责任不明,致使设施损坏、丢失和闲置的问题屡屡出现,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近几年,公安机关为了方便群众,进行了勤务机制改革,在派出所推行了驻社区警务室工作模式。有些派出所在建设中没有从警力、经费和地理位置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而是在经费警力不到位情况下,既建了具有驻村特点的农村警区,又建立了适合城镇的农村警务室,在警力不多的情况下,往往是一个民警几个点,不仅造成了警力上的被动应付局面,而且浪费了有限的物力财力资源。

3、超编现象普遍,“转移”了经费。 由于警力的不足和后勤工作的繁锁,不少公安机关都聘请了一些辅警力量,主要是“三员”,即驾驶员、炊事员、微机员,另外还有协警员,这些人员的工资没有纳入财政预算,都是靠基层单位自找经费承担,在一定程度上也“抠”走了相当比例的公安经费。

4、检查活动频繁,“啃噬”了经费。 检查达标活动本无可厚非,它是促 进和推动公安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现在许多检查活动、达标活动、教育活动等没能结合实际,只是图形式,为检查而检查,为活动而活动。而被检查的单位,为了达标,为了出政绩,只好不惜财力、人力,在硬件上,投入大量资金,多方重复建设,追求“建设出效率”;结果,单位是达了标,但却也负了债,甚至少数单位负了债也没有达 标。

三、解决方法

1、改变现行经费保障体制,向改革要保障。 目前,各级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仍然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各地财政实力的差距愈来愈大,已是客观事实。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公安经费保障没有问题,完全可以吃“皇粮”,内陆地区在目前仍然是“吃饭财政”,公安经费保障则非常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经费供给体制改革,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借鉴部队的供给办法,对公安也实行“军需式”的经费管理;二是参照国家安全部门和金融税务部门的办法,由省级直接统一管理;三是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即地方财政负担人员工资,其他经费由上级供给。这样不仅能解决经费的有效保障问题,又能缩小公安机关内部的差距,也可以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

2、采取得力措施减缩开支,向节约要保障。 一是制定具体可行、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要围绕年度公安中心工作,结合本单位的近几年来的实际支出情况,本着节约原则进行安排。支出预算,严格核定各项支出指标,限额使用,超支一律不予以核销。二是压缩经常性开支。严格“三公经费”管理;电话费实行包干使用,公安内部联系一律用内线电话和公安虚拟网;办公耗材、车辆维修和加油实行定点集中制;办公设备采购要严格政府采购手续,“货比三家不吃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措施,坚决压缩各种经常性开支,从而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

3、合理配置现有警务资源,向思路向保障。 资源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物力资源方面:首先避免出现“小而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前一定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从长计议,早作规划,减少失误。其次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内部挖潜提高资金效益。如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如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橱柜等各类可用物资,重新进行维修后,调拨给有关业务部门继续使用,提高了物资利用效益。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机构改革的力度,建立“金字塔”式的人员结构,实行“警力下沉”,逐步减少协警人数,逐步减少劳务费开支。

4、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向管理要保障。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用管理促保障,可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一是支出实行审批报帐制。明确财务的审批权限和开支范围,凡超职权范围开支,必须事先报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开支。坚持每月一次报帐制,从而使各单位的支出状况得到有效监督。二是实行收入统筹安排制。全局一盘棋,由后勤装备科(警务保障室)统管全局的收入,合理调剂,统筹安排。先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下拨一定的垫底资金,保证正常运转,每月各单位报帐后在各单位收入中,划拨一定资金,如遇大型活动等可适当增拨资金,从而集中财力,好办大事。三是实行审计制。采取定时审计和随机审计相结合,及时铲除诱发腐败的“温床”。加强经费开支监管,加强经办人的廉政教育,在每个人心中牢固树立“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高压线。四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各单位的办公用品和固定资产购置,先打报告经批准后,由局统一采购,从而降低成本,杜绝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五是实行公开管理制。各单位财务状况每月必须在民警大会上宣布,接受监督,大项目开支必须经单位集体研究后方可开支,彻底杜绝各种不合理开支。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公安局)

作者:崔瑞

第4篇: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2007-10-08 00:00:00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理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关系,保障省级机关履行职能工作需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省级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和上述单位使用公共资金投资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简称省级各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

第三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是指省级各单位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国家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依据法律认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第四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原则: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权利、义务、责任统一;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

第五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贯彻执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晰资产产权关系,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六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与登记;资产清理、审核、处置、纠纷调处;管理方式选择及组织实施;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审批;资产统计报告、评估备案和核准、绩效评价、监督与责任追究等。

第七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产权统一管理。

第八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方式:直接管理、委托管理、授权经营和处置。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九条根据省政府授权,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是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关,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十条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主要职责。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制定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具体规定并组织实施;

(二)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监督管理机制,为省级机关履行职能提供保障;

(三)执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通过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促进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合理、有效、节约使用,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参照国家有关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强化责任,加强

监管,确保省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采取切实措施,严防经营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五)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清理、核实、登记、性质界定、调配、纠纷调处及档案管理等;负责省级机关纳入产权统一管理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工作,对委托管理、授权经营作出规定并对委托和授权经营的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评估的组织、备案、核准工作;

(六)负责省级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资产处置的审批;执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有关规定,负责监缴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收益;

(七)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考核奖惩;

(八)协调解决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第十一条根据工作需要,组建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主要承担经营性资产管理及资产处置工作。

第三章 资产分类

第十二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分类,是指区分满足省级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资产和用于经营的资产,分别确定其资产性质。

第十三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按性质分为非经营性资产(含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第十四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不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用于行政、公益服务业、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国有资产。

第十五条省级机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明确,科学配置、物尽其用的管理原则,建立国家所有、管理部门监管、单位使用的分级管理体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对外提供有偿服务,其收益上缴财政,纳入专户管理。

第十六条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或财产权利。主要包括省级机关宾馆(饭店)、招待所、会议中心、培训中心以及对外投资、出租用房和使用国有资金、物资所形成的股份、股权等。 第十七条省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按照有关规定,运用市场机制,主要采取经营权招标、拍卖等方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经营者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管理体制,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章 资产登记与使用

第一节资产登记

第十八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机关根据授权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行为。省级各单位所使用的国有资产都必须进行产权登记、使用登记。

第十九条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国有房产、地产等权属证并向资产使用单位核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

第二十条产权未实行统一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第二十一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分为设立登记、变动登记和撤销登记。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每2年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进行一次检查。

(一)新设立的省级各单位,应在成立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

产设立登记的有关手续;

(二)单位分立、合并、改制以及隶属关系或单位名称、地址、单位负责人、资产性质发生变化的,应在被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变动登记的有关手续;

(三)撤销、合并后终止活动的单位,应在被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撤销登记的有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的主要内容是: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住所;成立时间;负责人;性质;主管部门;资产类别、数量、总额;国有资产类别、数量、总额等。

第二十三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的申办程序。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各单位按规定提交有关资料,经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领或换领《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委托管理部门(单位)携带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领或换领《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第二节资产使用

第二十四条省级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省级各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

第二十六条省级各单位应优化资产配置,防止资产使用中的损失和浪费,做到物尽其用,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第二十七条省级各单位应严格资产管理责任制,对因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资产流失、损坏等,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章 资产管理方式

第一节直接管理

第二十八条直接管理,是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对省级机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变动和纠纷调处以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管理与监督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直接管理的范围。纳入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及宗地、公有住房、交通运输工具等。

第三十条直接管理的主要内容:权属管理与登记、调配与使用、购建管理、物业管理等。

权属管理与登记。直接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资产权属实行统一管理。省级党政群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含以上单位的机关服务中心)以及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含依照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或经批准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房产、地产权属证。特殊用途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单位)提出申请,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可由资产使用部门(单位)申办权属登记,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调配与使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省级机关实际统一进行资产调配。省级各单位按规定使用核定资产。

购建管理。省级机关需新建或购买办公用房,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按基本建设程序统一规划,科学论证,提出意见,报有关部门审批立项。购置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及办公设备,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编制购置计划报省财政部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物业管理及维修。运用市场机制,面向社会选聘专业机构承担办公用房、公有住房的物

业管理。涉密部门、重要区域的物业管理工作由指定机构负责。

第二节委托管理

第三十一条委托管理,是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省级有关部门(单位)对指定的国有资产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委托管理资产范围。新闻出版、体育、文化、教育、卫生和国安、监狱、劳教、地勘等单位以及工商、地税、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系统(省本级机关及直属机构除外)和省政府指定的国有资产。

第三十三条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需要,直接委托省级有关部门(单位)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

第三十四条委托管理程序。

(一)省级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开展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清理,清理结果经审计核实后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二)根据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情况和工作需要,省级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管理意见并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交委托管理申请及相关资料;

(三)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政府有关规定与委托管理部门(单位)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四)受委托管理部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并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三十五条受委托管理部门(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数量较大的,可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实施专项资产管理。

第三节授权经营

第三十六条授权经营,是指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通过经营权招标或直接授

权等形式,将其所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授权给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其他机构经营的行为。第三十七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运用市场化方式,面向社会选择有相应资质和管理能力的营运机构,参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营运管理。

第三十八条授权经营程序。

(一)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制订授权经营方案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准后,将有关信息通过指定媒介向社会发布;

(二)政府单位按照规定提交包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复印件)、法人证书(复印件)等资格条件证明资料进行投标;

(三)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根据需要,通过比选选定中介机构组织评标;

(四)评标结果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确认后,由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与中标者签订授权经营书。

第三十九条积极推进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机关服务中心的作用,根据省级机关实际,可授权机关服务中心对经过省政府批准保留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营运管理。涉及安全、保密等工作需要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由指定的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第四十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应参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维护国家资产所有者权益,尊重、维护授权对象的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其合法利益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十一条被授权营运机构应严格按规定权限行使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全面履行授权经营书规定的各项义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节处置

第四十二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或使用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

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资产处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第四十四条资产处置的范围:闲置、罚没、已达到报废期限、盘亏及非正常损失、经批准置换或转让的资产和经认定需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四十五条资产处置方式包括:调拨、拍卖、重组、报损、报废以及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等。

第四十六条除房产、地产外的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由省级各单位提出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报告并按规定提交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处置资产现值200万元以上的,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房屋、土地等资产处置,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四十七条涉及资产转让、置换、收购的,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或核准后,经法定中介机构对外公开发布信息并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进行。属于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统一上交财政,纳入专户管理。

第六章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

第四十九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省级各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将非经营性资产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五十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方式:用非经营性资产投资注册,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开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领取《营业执照》开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附属营业单位;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合资、入股、联营、出租、出借等。

第五十一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程序。

(一)单位申报。省级各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办理申报手续,填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并提供相关材料;

(二)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核,核实资产并出具审核意见;

(三)批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省级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五十二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后,资产的所有权性质不变,仍为国家所有并按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

第七章 资产管理情况报告与绩效评价

第五十三条省级各单位对所使用的资产按规定的报表格式和内容定期作出报告。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直接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报告;实行委托管理的,由主管部门汇总后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报告。

第五十四条省级各单位在报送资产情况时应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同时对国有资产变动、使用和结存情况作出文字说明。

第五十五条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编制和汇总省级各单位资产使用情况报表向省政府报告。

第五十六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以资产配置标准为基准,以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中心,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办公运行成本为目标,按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办法进行考核。

第五十七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四川省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根据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考核结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提出奖惩意见,报省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八章 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五十九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及工作人员都应承担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义务。

第六十条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一)监察部门依法对参与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察,追究违纪违规者的责任;

(二)财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及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审计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活动的审计监督。

第六十一条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部门(机构)未按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放松资产管理,对资产流失或损失浪费不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

(二)未按规定权限擅自批准产权变动、资产处置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

(三)在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处置中,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第六十二条省级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不善的;

(二)不如实进行资产登记、填报资产报表,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

(三)擅自转移、转让、隐匿、处置国有资产或未经许可将资产用于经营投资、抵押、担保的;

(四)以各种名目侵占国有资产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五)对经营性资产不按规定上交资产收益的;

(六)有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5篇: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川府管发〔2007〕103号

省级各部门:

•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7年6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第15次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

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工作,促进资产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防止资产流失,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05‟4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06‟7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06‟51号)及有关规定,结合省级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其直属事业单位(简

—1—

称省级各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

第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或使用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

第四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坚持合理、优化、节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侵害国家和其他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应与资产配置管理、使用管理和回收利用相结合,逐步建立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公共行政成本,促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第六条 处置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不得处置。

第七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出售收入,置换收入,转让收入,报损报废的残值变价收入,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以挂靠、挂名等名义举办经济实体获得的收益等,均属国家所有,按国家及省政府有关规定管理使用。

第八条 国有资产处置批文是调整会计账目的原始凭证,是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依据。省级各单位应根据资产处置批文,按规定及时调整资产、资金账目,并及时办理国有资产变动产权登记等相关手续。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九条 根据省政府授权,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是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关,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工作。

第十条 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履行以下管理职责:

(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的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

(二)决定或批准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事项,按规定审核重大资产处置事项并报省政府批准;

(三)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的监缴;

(四)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五)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工作情况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

第十一条 省级各部门(单位)根据授权,决定、批准或审核国有资产处置事项,按规定报告国有资产处置的有关情况。

第三章 资产处置方式及范围

第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包括:

(一)调拨;

(二)出售;

(三)置换;

(四)转让;

(五)报损;

(六)报废;

(七)捐赠;

(八)对外投资或合作、出租、出借、担保;

(九)资产损失核销;

(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资产处置方式。

第十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确因工作需要调拨的,调拨对象原则上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确因工作需要捐赠的,限于公益性和救济性捐赠。

第十四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出售、置换、转让,应采取拍卖、招投标等市场公开竞价方式或协议转让方式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范围主要有:

(一)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二)闲置、罚没或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三)已达到报废期限,或因技术等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四)盘亏、呆帐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因工作需要进行置换、转让的资产;

(六)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合作、出租、出借、担保的情形;

—3—

(七)依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审批权限与程序

第十六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应逐级申报,严格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第十七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由省级各单位提出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或经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受委托管理部门所属单位(省本级机关及其直属机构除外)国有资产处置,按•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实施意见‣(川办发„2006‟51号)有关资产处置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因单位合并、撤销、改变性质或变更隶属关系的,由原主管部门或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对该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造册登记,并按规定报批后进行处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改变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其所属国有资产经评估核准或备案后予以转让;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属于同一系统、同一管理级次、同一性质的,其所属国有资产无偿调拨或并入合并后的单位;

(三)行政事业单位撤销的,其所属国有资产经清查登记后,由原主管部门或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处置方案。

第十九条 房屋、土地等资产处置,由省级各部门(单位)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车辆处置,由省级各部门(单位)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二十一条 省级机关资产损失核销,由省级各部门(单位)审核后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资产损失价值在200万元以上的,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二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以调拨、捐赠方式处置的,由省级各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调拨、捐赠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二十三条 省级各单位国有资产出售、置换、转让的,经审批机构批准或决定后,应按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涉及

—4—

重大资产处置或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认为必要时,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直接指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省级各单位国有资产整体出售、置换、转让的,经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或决定后,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按有关规定开展清产核资和审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审计和评估业务不得委托同一中介机构进行。

第二十五条 省级各单位国有资产出售、置换、转让的,经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准或备案的评估结果是确定交易底价的主要参考依据。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价的90%时,应暂停交易,在经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价的80%时,应终止交易。

第二十六条 省级各单位采取市场公开竞价方式出售、置换、转让国有资产的,应将公告委托拍卖机构或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当地和省级以上(含省级)主要报刊及拍卖机构或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国有资产出售、置换、转让信息。国有资产出售、置换、转让信息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除网站以外的报刊发布信息公告累计不少于4次。公告期自在报刊、网站首次发布信息之日起计算。

对于重大的国有资产出售、置换、转让项目,转让方可与拍卖机构或产权交易机构通过委托协议另行约定公告期限,但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

第二十七条 闲置资产及申请报废的资产,申报单位应保证其完整性(包括配套设备、技术资料等),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理。凡有利用价值的资产,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或受委托管理主管部门按处置权限和程序统一收回调配。

第二十八条 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以及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称行政单位和从事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得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第二十九条 除省级行政单位和从事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外的单位利用非货币资产(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条 省级行政单位和从事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关服务中心的

—5—

房屋出租,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实施公开招租。

第三十一条 除省级行政单位和从事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关服务中心外的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应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受委托管理部门所属单位(省本级机关及其直属机构除外)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授权受委托管理部门审批。受委托管理部门将审批情况送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三十二条 行政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及新闻出版、体育、文化、教育、卫生等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企事业单位间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不得以其教育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等国有资产用于抵押。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经济实体因发展需要用其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担保抵押的,应经严格论证,报主管部门审核、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登记后,方可办理担保抵押。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需委托中介机构从事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事项的,应从“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中介机构备选库”中选聘中介机构。

第三十四条 根据工作需要,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有权调整申报部门(单位)提出的国有资产处置方案。

第五章 申报材料及办理时限

第三十五条 省级各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在申报材料中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

(一)申报单位向主管部门的申请报告及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报告;

(二)资产名称、数量、规格、单价、购建时间、目前使用情况说明等;

(三)涉及房产、地产处置的,须报送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国有土地使用证(复印件)等相关资料;

(四)单位合并、撤销、改变性质或变更隶属关系的,须报送主管部门和编制、人事等部门的相关批准、决定材料;

(五)评估机构出具的有关资产评估文件(原件一式2份);

—6—

(六)报废资产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原件);

(七)报损资产的情况说明、损失价值清册、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原件)和对非正常损失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八)资产损失核销,须报送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无法确定损失金额的,须提供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

(九)申报单位领取的•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或•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复印件)。

第三十六条 办理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合作、出租、出借和担保事项申报手续时,须提交下列文件、证件及有关资料:

(一)申报单位向主管部门的申请报告及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投资、入股、合资、合作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

(四)资产价值证明或评估机构出具的有关资产评估文件(原件一式2份);

(五)近期会计报表和资产报表;

(六)申报单位领取的•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或•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复印件)

(七)出租、出借房屋建筑物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等,以及拟出租、出借房屋建筑物的坐落地点、面积、规划用途等资料。

第三十七条 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受委托管理部门应在接到资产处置申报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或做出批复。需报省政府批准的,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应在正式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上报。

正式受理后,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材料不完备的,自材料补充完整之日起重新计算工作日。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八条 省级各单位在资产处置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及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情

—7—

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调拨、出售、置换、转让国有资产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合作、出租、出借、担保的;

(三)超越权限处置国有资产,或对有争议的资产擅自进行处置的;

(四)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弄虚作假,侵占国有资产的;

(五)在联合、兼并、合资、转让国有资产产权、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改制中,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或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

(六)在资产评估、审计等活动中,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的;

(七)对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不按规定上缴或使用的;

(八)国家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作弊或玩忽职守,出具虚假报告、法律意见书、证明及其他相关材料的,5年内该中介机构不再进入“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中介机构备选库”,并视情节轻重,提请有关部门对该中介机构给予警告、停业整顿、吊销资格证书等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省级各部门(单位)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单位)实际,制定资产处置管理的具体规定。

第四十一条 省级机关使用公共资金投资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按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有关规定实施管理。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过去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8—

第6篇:公安部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公安部机关固定资产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确保公安部机关工作任务的完成,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部机关所属资金来源购置的实物,包括制作、受赠、移交及无偿调入资产,均列入本办法管理范围。

第三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四条 部机关各局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对购建、调拨、出售、报废、封存、启用等固定资产动态要严格审批,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实相符。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装备财务局是部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其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办理固定资产的注册和划转等手续; (三)负责组织固定资产报废的鉴定审批,并办理有关手续; (四)负责组织固定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五)负责对每年固定资产清查登记合格的单位发放《固定资产年度核准证书》,并凭此证书办理下一年度装备计划。(见附件11)

第六条 装备财务局各职能部门应当相互协作,加强工作衔接,杜绝部机关固定资产重报漏报,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将日常管理纳入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七条 部机关各局级单位(以下简称各局)的负责人是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各局应当确定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局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管理人员要相对稳定。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局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清查,登记汇总上报等日常管理工作,提高使用效益,保证安全完整和账目与实物相符。

(二)负责办理增加固定资产的验收和登记工作。 (三)负责闲置和待报废固定资产的申报工作。 (四)负责办理调出、报废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 (五)负责整理和保管固定资产档案。

(六)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工作变动时,要认真做好实物、 账目的清点移交工作。 (七)协助装备财务局进行本局固定资产清理、检查、监督工作。

第三章 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与计价

第八条 根据《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财产列为固定资产:

(一) 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价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二)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第九条 固定资产具体分为以下十类:

(一)房屋及建筑物:包括机关办公和职工住宅宿舍所占用的土地、公房及建筑物。

(二)通用设备:包括锅炉、金属加工设备等。

(三)专用设备:包括医疗器械、消防设备、照相机、复印机、打印机、音视频设备器材、空调机、武器警械装备等。 (四)交通运输设备:包括各种机动车辆、水上交通设 备、飞机等。

(五)电气设备:包括电机、电气机械设备、电工专用设备等。 (六)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包括通信设备、通讯器材广播电视设备、电子和通信测量仪器、电子计算机、录像机、摄像机等。

(七)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包括仪器仪表、电子和通信测量仪器等。

(八)文艺体育设备:包括文艺设备、体育设备、娱乐设备。 (九)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包括图书期刊、文物和陈列品。 (十)办公家具:包括办公桌椅、文件柜、沙发等用具。 第十条 固定资产按下列方式计价:

(一) 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调拨价以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附加费等记账; (二) 盘盈、赠送、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不能查明原值的按市场现值估价入账,不能账外滞留;

(三)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后,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先估价入账,决算后再按决算价调整;

(四) 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账; (五)用外币进口的设备,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金额,加上国外部分的运费及其它费用(外币应折合人民币金额),再加上支付的关税/海关手续费等计价入帐;

(六)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

(七)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部件更新一律按固定资产增值办理,记入固定资产总值;

(八) 报废、变卖、调出的固定资产,按账面原值注销; (九)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第十一条 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除发生下列情况外,不得任意变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的;增加补充设备和改良装置的;将固定资产一部分拆除的;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暂估价值的;发现原来记录固定资产价值有误的。 第十二条 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办理,并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有关账目作相应调整。具体账务处理,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固定资产的增加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购置、调入、自制、盘盈和接受捐赠等。

第十四条 增加固定资产应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充分考虑工作需要与实际可能,实行计划管理。

第十五条 各局级单位对购置、调入、自制、盘盈和接受捐赠等增加的固定资产必须组织使用部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进行验收,必要时请技术人员参加验收。验收合格后,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根据购货发票或固定资产调拨单等有关凭证,填制《公安部固定资产增加单》(见附件1)。

第十六条 新建房屋、建筑物,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报批,竣工验收后,应根据其决算价值及时记入固定资产账目。 第十七条 固定资产增加登记程序。

(一)集中采购固定资产登记程序



1、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根据政府采购办合同和各局级单位装备计划分配表,在公安信息网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统一登录《公安部固定资产增加单》,并通知有关各局。



2、各局级单位收到《公安部固定资产增加单》,经局内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签章后,凭单到政府采购办提货。 

3、政府采购办将《公安部固定资产增加单》及分配计划表、采购合同和货物发票送业务(或行政)财务处结算付款。

(二)调入、自制和分散购置的固定资产登记程序 

1、各局级单位调入、自制以及因特殊情况需分散购置固定资产且经批准的,可凭政府采购办签订的合同、装备分配计划自行采购,并按要求自行在公安信息网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登录、打印《公安部固定资产增加单》。 

2、《公安部固定资产增加单》经局内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签章后,连同合同和发票送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签认,然后交业务(或行政)财务处办理结算。



(三)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在公安信息网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按要求登录《公安部固定资产增加单》,经局内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签章后,交由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备案。

具体流程详见附件

2、附件

3、附件4。

第五章 固定资产的处置

第十八条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淘汰、报废、调出、盘亏和捐赠等。

第十九条 报废的固定资产指超过使用年限,或已失去效能等原因至损,而无法修复或无修复价值的固定资产。 第二十条 对于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淘汰的固定资产,可按报废程序办理,核销固定资产账,资产实物移交国资主管部门仓库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报废程序:



(一)申报。各局级单位根据资产报废的有关规定,向装备财务局提交处置待报废固定资产书面申请,充分说明报废的理由,并填写《公安部设备报废申请单》(样式见附件5)。 

(二)技术鉴定。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98]国管财字第20号)的要求,由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组织专业人员对待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在《资产报废申请单》“技术鉴定栏”签署意见,报装备财务局领导同意后,按审批权限报批。

(三)审批权限

1、土地、房屋及建筑物处置由各局级单位提出申请,房管部门出据证实材料,经装备财务局审核后,由装备财务局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2、交通类资产处置由各局根据《关于调整汽车报废标准若干规定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1202号)提出报废申请,报装备财务局审批。

3、一般设备处置由各局级单位提出申请,经装备财务局审核后,由装备财务局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具体流程详见附件

6、附件7。

第二十二条 各局级单位将闲置或淘汰的固定资产无偿调拨给部直属单位、地方公安机关的应报装备财务局,并附《固定资产产权移交表》(表样见附件

8、附件9)。装备财务局审批后将《固定资产产权移交表》返回各局,各局级单位凭转入单位签章后的《固定资产产权移交表》到业务(或行政)财务处进行账务处理,到国资处核减固定资产账务。 具体流程详见附件10。

第二十三条 各局级单位用专项资金新购置并在部机关财务部门履行报销手续的固定资产,调拨给部直属单位、地方公安机关(不包括援外物资),需填制《公安部专项资金设备购置转移支付表》和《公安部专项资金交通运输工具购置转移支付表》(表样见附件

12、附件13)。

第二十四条 各局级单位盘亏、捐赠等减少的固定资产,应报经本局领导审批签章后到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办理固定资产减少手续。

第二十五条 对于需要处置的闲置固定资产,各局级单位应向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申报,移交国资仓库。

第二十六条 固定资产在处置时,除按账面原值注销,其变价收入和报废后收回的残值,必须及时上交装备财务局财务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维修和仓储专用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章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局级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购置、维护和定期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保持完好,做到账实相符。 第二十八条 各局级单位对配给个人使用的资产,要建立领用交还登记制度,并督促使用人爱护所用财产。工作人员调动工作、退休时,办理交还手续后,方可调离。

第二十九条 各局级单位应在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如有盘盈、盘亏,应查明原因,说明情况,填制盘盈、盘亏表,报经本局领导和装备财务局批准后,调整固定资产账目。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如属个人原因造成丢失和损坏的,要按价赔偿。赔偿价按原值减已使用年限折旧额和损害程度计算确定(机动车参照保险公司的折旧率赔偿盗抢险赔付余额的50%)。赔偿金交装备财务局行政财务处作维修和仓储固定资产的专用资金。如非个人原因造成丢失和损坏的(机动车辆有保险的理赔后,无保险的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后),经本局领导批准并经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审核可予以核销。

第三十一条 部机关对固定资产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各局可在公安信息网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下载、查询、打印本单位固定资产相关资料。各局应当根据有关凭证及时将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录入计算机,并于每年的1月30日前与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核对固定资产数据。 第三十二条 各局级单位对固定资产要严格管理,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处置固定资产必须经过批准,对于擅自或违反程序处理固定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必要的资产损失。

第三十三条 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的考核范围,定期检查评比。各类资产应分别规定使用年限,制定仪器设备利用率、完好率等各项指标,作为考核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性据点的固定资产按国家有关行业或部门的规定管理。

第三十五条 各局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非经营性据点的固定资产按本办法管理。

第三十六条 业务据点在固定资产上报统计中可使用代号,地址可不填写。据点“房屋使用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等权属正本和相关资料,由各主管业务局办理并保存。 第三十七条 机关服务局负责部机关房屋、建筑物、土地、办公家具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年12月31日前与装备财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处核对数据。

第三十八条 机关服务局负责部机关机动车辆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装备财务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二○○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1999年11月3日印发的《公安部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公装财[1999]438号),2002年1月23日印发的《关于公安部机关固定资产调拨产权移交的规定》(公装财[2002]009号)同时废止。

第7篇:水利局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宁海县水利局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和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完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制定本办法。

一、固定资产的范围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符合下列标准的列为固定资产:

(一)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含500元)、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含800元),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基本保持原有物质正式形态的资产。

(二)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 凡购置、自制、拨入(包括外单位无偿提供)、接受捐赠及其他方式取得,不管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添置方式,符合以上规定的都应统一计价,均属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固定资产分为以下四类:

(一)土地、房屋及建筑物:产权属于单位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二)专业设备: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购置的各种具有专门性能和专门用途的设备。

(三)一般设备:办公和事务用的通用性设备、交通工具、通讯与电器设备、文印电脑设备、家具用具等。

(四)其他固定资产:未能包括在上述各项内的固定资产。

三、固定资产的计价

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四、局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包括临办机构、水政大队、咨询中心,下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购置。局机关购置固定资产实行计划审批制度,各科室应在编制部门预算前填写《单位政府采购申请表》报办公室,由办公室审定汇总,计财科审核,报局领导同意列入部门支出预算后,方可购置。机关购置固定资产必须严格按照《宁海县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政府采购。

(二)固定资产的登记、建帐。机关固定资产实行登记制度。经办人购置固定资产后应到办公室办理机关固定资产验收、登记、入库、领用手续,凭发票和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签发的入库单办理财务报销手续。若手续不全,财务人员则不予报销。

办公室根据固定资产登记资料,建立资产实物台帐。计财科根据固定资产登记资料,建立固定资产财务帐目,包括机关固定资产总帐、明细帐。

(三)固定资产的调配。对已办理领用手续的机关固定资产进行内部调配,须经办公室主任同意,并按规定由办公室办理固定资产登记、领用变更手续。

(四)固定资产的保全。为保全机关固定资产,避免其流失、人为损毁,实行机关固定资产监护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即其监护责任人,即谁使用谁负责。属于科室公用的固定资产,由各科室指定监护责任人,承担固定资产保全责任。

固定资产监护责任人在调离工作单位(岗位)时,应到办公室办理资产移交(变更)手续,办公室在核实其监护资产保全无失并出具证明后,监护责任人持证明办理调动手续,否则不予办理。

(五)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及损失处理。机关固定资产应每年清查盘点一次。清点工作由办公室牵头、有关科室派人联合进行。清点内容包括帐(实物台帐)与实物的核对、帐(资金财务帐)与帐(实物台帐)的核对。

在清点过程中,发现固定资产流失、损毁,如属正常流失,资产监护人应向办公室出具书面说明,经分管局长签字,办公室办理核销手续。属于过失责任原因造成的流失、损毁,应追究资产监护人的责任,要求其赔偿、恢复原状。

清点盘盈固定资产应补记入帐。机关闲置的固定资产,应及时研究处理,防止积压浪费。

(六)固定资产的拨出、出售、报废。经局领导批准,需拨出、出售、报废机关固定资产,应由办公室、资产使用科室、计财科联合进行。其中重大事项,应严格按照《宁海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宁财政企[2004]91号、宁国资委办[2004]1号)的要求办理。 机关固定资产拨出、出售、报废在完成相应的认定后应及时进行帐面核销。 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理固定资产。

五、局机关固定资产管理职责

局机关固定资产管理按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原则作如下分工:

办公室是局机关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编制、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建卡、领用发出、调拨调配、报废处置等具体管理;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维修保养等工作。

计财科负责审核固定资产预算和会计核算,做好固定资产的总帐和分类明细帐的记帐工作;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清查盘点和报损报废等有关规定,确保帐帐、帐实相符;参与固定资产的验收、清查盘点等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各科(室)是固定资产使用和监护责任部门,要做好本部门所使用固定资产的领用、登记、清查盘点等工作,妥善使用和保管固定资产,发现短缺、损坏或需要修理的,应及时向办公室反映,资产使用(监护)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及时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的变更或移交手续。

六、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二OO六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8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05]45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川办发〔2005〕45号

省级各部门:

《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理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

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关系,保障省级机关履行职能工作需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省级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和上述单位使用公共资金投资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简称省级各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

第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是指省级各单位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国家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依据法律认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第四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原则: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权利、义务、责任统一;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

第五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贯彻执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晰资产产权关系,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六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与登记;资产清理、审核、处置、纠纷调处;管理方式选择及组织实施;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审批;资产统计报告、评估 —2—

备案和核准、绩效评价、监督与责任追究等。

第七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产权统一管理。

第八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方式:直接管理、委托管理、授权经营和处置。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九条

根据省政府授权,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是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关,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十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主要职责。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制定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具体规定并组织实施;

(二)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监督管理机制,为省级机关履行职能提供保障;

(三)执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通过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促进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合理、有效、节约使用,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参照国家有关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强化责任,加强监管,确保省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采取切实措施,严防经营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五)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清理、核实、登记、性质界定、

—3—

调配、纠纷调处及档案管理等;负责省级机关纳入产权统一管理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工作,对委托管理、授权经营作出规定并对委托和授权经营的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评估的组织、备案、核准工作;

(六)负责省级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资产处置的审批;执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有关规定,负责监缴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收益;

(七)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考核奖惩;

(八)协调解决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第十一条

根据工作需要,组建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主要承担经营性资产管理及资产处置工作。

第三章 资产分类

第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分类,是指区分满足省级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资产和用于经营的资产,分别确定其资产性质。

第十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按性质分为非经营性资产(含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

第十四条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不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用于行政、公益服务业、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国有资产。

第十五条

省级机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统一政策、统一 —4—

领导,分级管理、权责明确,科学配置、物尽其用的管理原则,建立国家所有、管理部门监管、单位使用的分级管理体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对外提供有偿服务,其收益上缴财政,纳入专户管理。

第十六条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或财产权利。主要包括省级机关宾馆(饭店)、招待所、会议中心、培训中心以及对外投资、出租用房和使用国有资金、物资所形成的股份、股权等。

第十七条

省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按照有关规定,运用市场机制,主要采取经营权招标、拍卖等方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经营者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管理体制,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章 资产登记与使用

第一节 资产登记

第十八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机关根据授权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行为。省级各单位所使用的国有资产都必须进行产权登记、使用

—5—

登记。

第十九条

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国有房产、地产等权属证并向资产使用单位核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

第二十条

产权未实行统一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第二十一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分为设立登记、变动登记和撤销登记。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每2年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进行一次检查。

(一)新设立的省级各单位,应在成立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设立登记的有关手续;

(二)单位分立、合并、改制以及隶属关系或单位名称、地址、单位负责人、资产性质发生变化的,应在被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变动登记的有关手续;

(三)撤销、合并后终止活动的单位,应在被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撤销登记的有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的主要内容是: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住所;成立时间;负责人;性质;主管部门;资产类别、数量、总额;国有资产类别、数量、总额等。

第二十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的申办程序。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各单位按规定提交有关资料,经主管部门审查并 —6—

签署意见后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领或换领《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委托管理部门(单位)携带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领或换领《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第二节 资产使用

第二十四条

省级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省级各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

第二十六条

省级各单位应优化资产配置,防止资产使用中的损失和浪费,做到物尽其用,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第二十七条

省级各单位应严格资产管理责任制,对因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资产流失、损坏等,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章 资产管理方式

第一节 直接管理

第二十八条

直接管理,是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对省级机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变动和纠纷调处以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管理与监督的行为。

—7—

第二十九条

直接管理的范围。纳入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及宗地、公有住房、交通运输工具等。

第三十条

直接管理的主要内容:权属管理与登记、调配与使用、购建管理、物业管理等。

权属管理与登记。直接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资产权属实行统一管理。省级党政群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含以上单位的机关服务中心)以及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含依照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或经批准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房产、地产权属证。特殊用途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单位)提出申请,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可由资产使用部门(单位)申办权属登记,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调配与使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省级机关实际统一进行资产调配。省级各单位按规定使用核定资产。

购建管理。省级机关需新建或购买办公用房,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按基本建设程序统一规划,科学论证,提出意见,报有关部门审批立项。购置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及办公设备,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编制购置计划报省财政部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物业管理及维修。运用市场机制,面向社会选聘专业机构承 —8—

担办公用房、公有住房的物业管理。涉密部门、重要区域的物业管理工作由指定机构负责。

第二节 委托管理

第三十一条

委托管理,是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省级有关部门(单位)对指定的国有资产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委托管理资产范围。新闻出版、体育、文化、教育、卫生和国安、监狱、劳教、地勘等单位以及工商、地税、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系统(省本级机关及直属机构除外)和省政府指定的国有资产。

第三十三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需要,直接委托省级有关部门(单位)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

第三十四条

委托管理程序。

(一)省级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开展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清理,清理结果经审计核实后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二)根据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情况和工作需要,省级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管理意见并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交委托管理申请及相关资料;

(三)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政府有关规定与委托管理部门(单位)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9—

(四)受委托管理部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并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三十五条

受委托管理部门(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数量较大的,可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实施专项资产管理。

第三节 授权经营

第三十六条

授权经营,是指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通过经营权招标或直接授权等形式,将其所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授权给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其他机构经营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运用市场化方式,面向社会选择有相应资质和管理能力的营运机构,参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营运管理。

第三十八条

授权经营程序。

(一)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制订授权经营方案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准后,将有关信息通过指定媒介向社会发布;

(二)政府单位按照规定提交包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复印件)、法人证书(复印件)等资格条件证明资料进行投标;

(三)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根据需要,通过比选 —10—

选定中介机构组织评标;

(四)评标结果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确认后,由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与中标者签订授权经营书。

第三十九条

积极推进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机关服务中心的作用,根据省级机关实际,可授权机关服务中心对经过省政府批准保留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营运管理。

涉及安全、保密等工作需要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由指定的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

第四十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应参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维护国家资产所有者权益,尊重、维护授权对象的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其合法利益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十一条

被授权营运机构应严格按规定权限行使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全面履行授权经营书规定的各项义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节 处

第四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或使用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资产处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11—

第四十四条

资产处置的范围:闲置、罚没、已达到报废期限、盘亏及非正常损失、经批准置换或转让的资产和经认定需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四十五条

资产处置方式包括:调拨、拍卖、重组、报损、报废以及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等。

第四十六条

除房产、地产外的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由省级各单位提出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报告并按规定提交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处置资产现值200万元以上的,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房屋、土地等资产处置,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四十七条 涉及资产转让、置换、收购的,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或核准后,经法定中介机构对外公开发布信息并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进行。属于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

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统一上交财政,纳入专户管理。

第六章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

第四十九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省级各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将非经营性资产投入生产经营活 —12—

动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五十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方式:用非经营性资产投资注册,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开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领取《营业执照》开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附属营业单位;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合资、入股、联营、出租、出借等。

第五十一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程序。

(一)单位申报。省级各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办理申报手续,填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并提供相关材料;

(二)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核,核实资产并出具审核意见;

(三)批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省级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五十二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后,资产的所有权性质不变,仍为国家所有并按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

第七章 资产管理情况报告与绩效评价

第五十三条

省级各单位对所使用的资产按规定的报表格式和内容定期作出报告。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直接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报告;实行委托管理的,由主管部门汇总后向省机关事务

—13—

管理局报告。

第五十四条

省级各单位在报送资产情况时应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同时对国有资产变动、使用和结存情况作出文字说明。

第五十五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编制和汇总省级各单位资产使用情况报表向省政府报告。

第五十六条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以资产配置标准为基准,以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中心,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办公运行成本为目标,按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办法进行考核。

第五十七条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四川省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根据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考核结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提出奖惩意见,报省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八章 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五十九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及工作人员都应承担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义务。

—14—

第六十条

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一)监察部门依法对参与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察,追究违纪违规者的责任;

(二)财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及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审计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活动的审计监督。 第六十一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部门(机构)未按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放松资产管理,对资产流失或损失浪费不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

(二)未按规定权限擅自批准产权变动、资产处置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

(三)在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处置中,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

第六十二条

省级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不善的;

(二)不如实进行资产登记、填报资产报表,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

(三)擅自转移、转让、隐匿、处置国有资产或未经许可将

—15—

资产用于经营投资、抵押、担保的;

(四)以各种名目侵占国有资产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五)对经营性资产不按规定上交资产收益的;

(六)有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6 —

第9篇: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职业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等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是指学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学校国有资产包括用国家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学校的资产、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接受捐赠等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三条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三)安全完整与注重绩效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条 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学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 学校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第六条 学校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国有资产实施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按规定权限审核、审批或报备学校有关资产配置、处置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四)按规定权限审核、审批或报备学校出资企业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国有资产管理事项。

(五)负责涉及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

第七条 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代表学校负责对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和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二)完善资产购置、验收、登记入账、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资产的账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三)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办理学校国有资产配置、处置以及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等事项的审核、审批或报备手续。

(四)负责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占有、变更及注销登记等相关工作;负责国有资产清查、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及资产划转工作。

(五)接受教育部、财政部的监督指导,定期报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六)指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对其业务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归口管理,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条 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归口管理资产的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二)完善归口管理资产的验收、使用维护、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三)负责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四)负责办理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出租、出借等事项的审核、报批手续。

(五)负责用于出租、出借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负责编制基本支出资产购置计划和项目支出资产购置计划,并按照学校批复的部门预算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学校各单位负责资产的使用管理,负责资产配置申购计划、参与资产购置、负责资产验收入库、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和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十二条 国有资产配置是指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调剂及接受捐赠等方式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十三条 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服务方式成本过高。 第十四条 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国家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按其履行职能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论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配置。

第十五条 各单位购置新增资产,应分别编制基本支出资产购置计划和项目支出资产购置计划,并按照学校批复的部门预算组织实施。具体程序为:

(一)在编制购置计划前,各单位以资产存量为依据,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

(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计划和专项经费资产购置计划,根据单位资产存量状况和配置标准,审核汇总后,报主管校领导审核;

(三)财务部根据主管校领导的审核意见,对资产购置计划和经费进行审核会签并报学校批准后执行;购置车辆、单价20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设备的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须编制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并报教育部审批。

(四)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一经批复,除无法预见的临时性或特殊增支事项外,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由单位提出申请,报财务部审核并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没有履行相关程序的,一律不得购置。

第十六条 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各单位在完成资产购置后,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及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入账;对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有关规定作价入账;自建资产应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以及按照规定办理资产移交,并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十八条 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学校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各单位负责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维护管理,负责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第十九条 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领用、使用、维护等管理制度。各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具体管理制度并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

第二十条 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并协调归口管理部门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完善资产管理账表和相关资料,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对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并在资产统计信息报告中反映;

第二十一条 归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校名校誉、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入账手续。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对配备给个人使用的资产或物品,须建立领用交还制度,工作人员调动时,在办理所使用和保管的资产移交手续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三条 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可行性论证、法律审核和监管,做好风险控制和跟踪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十四条 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按以下规定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利用货币资金对外投资5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下的,由校长办公会议负责审批;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核、报教育部审批;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党委常委会审核,报教育部审核、财政部审批。

学校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500万元以下的,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单项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核、教育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党委常委会审核,报教育部审核、财政部审批。

第二十五条 学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买卖期货、股票;不得购买企业债券、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不得将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抵押物对外抵押或担保,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学校积极鼓励利用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

第二十八条 国有资产出租,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租的形式确定出租的价格,必要时可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的办法确定出租的价格。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期限不得超过5年。

学校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五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九条 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各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三十条 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包括:报废、淘汰的资产,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闲置、拟置换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

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报废、报损、出售、出让、转让(含股权减持)、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置换、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三十一条 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一)货币资金损失核销的审批权限及程序:

核销货币性资产损失50万元以下的,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核,报教育部审批;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党委常委会审核,报教育部审核、财政部审批。

(二)货币性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及程序:

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500万元以下(不含500万元)的,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报教育部备案;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核,报教育部审批、财政部备案;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党委常委会审核,报教育部审核、财政部审批。

第三十二条 国有资产处置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出售、出让、转让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通过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未达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报废、报损,应从严控制。

第三十三条 学校直接持有出资企业国有股权转让,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 财政部令第3号)、《财政部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和《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等规定执行;涉及学校直接持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按照《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 证监会令第19号)和《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管字〔2000〕200号)等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应当加强对学校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校名校誉、商誉等无形资产处置行为的管理,规范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以及学校对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是办理产权变动、进行账务处理和的资产配置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相关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章 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第三十七条 学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家对学校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学校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产权登记分为占有产权登记、变更产权登记和注销产权登记。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财教〔2012〕242号)有关规定,由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申报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并申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以下简称《产权登记证》)。产权登记可视不同情况,采取日常办理和年末集中办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三十九条 《产权登记证》是国家对学校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学校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学校办理法人年检、改制、资产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时,应当出具《产权登记证》。

第四十条 产权纠纷是指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一条 学校与其他国有单位和国有企业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调解,或者由教育部报财政部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依法提起诉讼。

第四十二条 学校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学校提出拟处理意见,经教育部审核并报财政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七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四十三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四十四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学校内部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发生其它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上级主管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四十五条 学校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各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四十六条 学校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学校进行资产清查,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有关规定,应当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经教育部审核,财政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学校资产清查工作中的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认定和结果确认等,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学校资产清查中的固定资产损失;按以下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单项固定资产损失低于50万元的,根据中介机构的审计意见,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后核销,并报教育部备案;单项固定资产损失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低于200万元的,由校长办公会议提出处理意见,报经教育部批准后核销,并报财政部备案;单项固定资产损失超过200万元(含200万元)的,由党委常委会提出处理意见,经教育部审核,报财政部批准后核销。

学校资产清查中的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有价证券损失、对外投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等其他类资产损失,按以下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分类损失低于50万元的,由校长办公会议提出处理意见,经教育部批准后核销,并报财政部备案;分类损失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的,由党委常委会提出处理意见,经教育部审核,报财政部批准后核销。

第四十八条 学校资产清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专项工作要求,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改制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学校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八章 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第四十九条 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数据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国有资产的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五十条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行报告制度,包括决算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和专项工作报告等,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财务管理办公室应当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学校国有资产状况定期做出报告。报送的资产统计报告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对国有资产变动、使用和结存情况做出分析说明,并对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第九章 资产管理绩效考核

第五十一条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是指利用国有资产决算报告、资产专项报告、财务会计报告、资产统计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等资料,运用一定的方法、指标及标准,科学考核和评价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学校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规范可行的方法、标准和程序,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

第五十三条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应当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主要内容。

第五十四条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应当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绩效考核与预算考评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五十五条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的结果,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查漏补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第十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国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学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五十七条 国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

第五十八条 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五十九条 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本办法从事下列行为的,学校既要责令其改正,并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处分,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尽其职责,资产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未按规定程序报批,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或将资产用于经营活动的;

(三)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

(四)对已超标准配置、长期闲置或低效运转的资产,拒不服从调剂的;

(五)其它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六十条 国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配置、处置和资产变动事项及管理国有资产收益中违反本规定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处分。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它行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上一篇:生产车间各岗位职责下一篇:综合实践课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