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2022-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不同国家的高校、不同地区的高校、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 为了各自的生存发展, 对于优质生源、高水平师资、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人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理工科高校,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具有与现实环境相适应的人才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市场观念等,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全校师生的价值理念和校园精神文化, 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可喜的是, 许多理工科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大学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介绍宣传学校时, 不再仅仅做程式化的说明和简单的数字罗列, 而更多地宣传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 在宣扬自己教学科研成绩和办学实力的同时, 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展示。可以说,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已越来越引起理工科高校的日益重视, 成为理工科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同时也是理工科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引领职能的现实需要。

1 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维护社会价值准则、培育社会精英和各种专门人才的社会组织机构, 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使命的同时, 日益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功能, 即大学在以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催生着科技进步的同时,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履行着传承、融合、创新文化的功能。从大学发展的历史角度看, 大学人在不断地更迭, 学科在不断地更新, 环境和建筑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唯有大学的文化维系着学校千百年发展的历史。或者可以说, 大学不仅是一种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演变的物质存在, 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存在, 大学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种职能, 则是文化功能得以具体体现的三个基本途径, 即人才培养本质上是以文化育人, 是文化的传承和提升;科研本质上是发现或验证新知识, 是文化的创造和创新;社会服务, 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也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基于这个本质意义, 大学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递, 而是要适应人的自我发展需求, 通过文化启蒙和文化传承, 对人的能力、素质和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而社会对学校最认同的, 也是学校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及由此形成的办学特色。

2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理工科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是理工科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过去一直长期实行高度分化的专门教育, 作为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理工科高校, 建设发展过程呈现“重专业轻基础, 重科技轻人文, 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重共性轻个性”的不足, 使得专业教育过窄、文化陶冶较弱,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面对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变化, 要求理工科高校必须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即在全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智力素质外, 还要大力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素质。因此, 理工科高校必须把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深化学生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 彰显大学的文化特性与办学特色。

2.2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是理工科高校提升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大学文化作为高校的精髓和灵魂, 是高校凝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展的动力源, 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大学文化一旦形成, 便会深深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之中, 通过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 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成为高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分析国内外优秀大学, 之所以为人们所公认, 不仅在于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等硬实力上, 而且也表现在学校的精神传统、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及学术氛围乃至校园人文景观等软实力上, 即那些能透视出大学自身特定深厚文化底蕴的方面。因此, 理工科高校必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以文化建设增强内部凝聚力, 提高对外吸引力, 扩大社会影响力, 从而推进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是理工科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顺应社会能力的重要渠道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 却忽视了基础综合素质教育, 从而造成大学生入校时的知识结构缺陷。而理工科高校由于专业划分太早、太细, 使得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按专业学习, 生硬地将文科与理科、工科与人文学科等各科知识分开,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人文素质教育薄弱。同时, 多数理工科高校存在的“科技至上”价值观, 使得学生普遍对人文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认为人文学科不过是空洞飘渺的说教, 没有多大社会价值, 从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造成人文价值的迷失, 甚至走上歧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电脑黑客、计算机赌博等社会现象就是例证。因此, 理工科高校必须在传承和创新工程技术学科等各种应用知识的同时, 重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教育学生既要有才华技艺、又要具备健全人格,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顺应社会能力。

3 理工科高校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目前, 虽然大部分理工科高校认识到了大学文化对于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开始重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理工科高校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大学文化建设层次偏低。在多数理工科高校, 虽然口头上说重视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但在思想上还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文化给学校建设发展带来的巨大价值和持久作用。他们还是认为大学应以教学科研为主, 注意力还是应该主要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争取科研项目上, 仅仅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是课堂知识传授之外的一些添加剂和文化调料, 没有把大学文化建设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融为一体、有机结合, 文化建设与专业教学和科技活动相脱离, 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方式单一, 文化建设层次普遍较低。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 大学文化建设结构失调。大学文化建设涉及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统筹协调, 分工协作, 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但目前, 多数理工科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未能建立起统筹协调各部门、发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 难以形成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同时, 理工科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中, 往往存在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如重视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基础设施、校园环境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 而对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建设则重视不够, 忽略了先进的大学文化应该是全面协调发展的文化, 大学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三是对学校传统精神的凝聚与弘扬不够, 大学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经历了并校更名、规模扩大、建设新校区、多校区办学等变化。在着力应对和解决学校办学规模和校园面积迅速扩大, 学科门类、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等因素带来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时, 多数理工科高校对学校的文化特色却研究不够甚至未有研究, 未能充分重视挖掘、提炼、培育体现学校历史传承、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的文化精神, 对学校传统精神的凝聚、培育与弘扬不够。特别对于多校合并或新老校区同时办学的理工科高校, 由于存在着多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新老校区文化的移植与对接等问题, 学校新时期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尚未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难以形成追求个性、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4 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特色文化, 不断提升理工科高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4.1 深化思想认识, 制定科学的大学文化建设规划

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首先要求理工科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有一个正确认识, 把构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作为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 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统一起来, 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统一起来, 与凝聚团结全校师生、构建和谐校园统一起来, 使文化精神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成为培育高素质大学生的坚强保证。要按照大学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 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实施方案、工作方法、成效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机制等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科学的大学文化发展规划, 与学科发展规划、师资发展规划等一起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学校党委、行政重要议事日程, 总体推进, 共同发展。同时, 逐步建立起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群团组织团结协作、职能部门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体制, 形成全校上下重视、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4.2 整体推进, 实现理工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和谐发展

(1) 凝练大学精神, 唱响大学文化主旋律。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代代大学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倡导和积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 它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特征风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 不仅体现在它能够在学校内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 影响师生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 同时对外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 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因此, 理工科高校构建大学文化, 必须在理清学校的创建缘起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校训校风及师生文化等方面全面挖掘和总结已经形成的文化要素, 认真加以凝练塑造成大学精神, 并予以继承和弘扬。同时, 积极适应新形势,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对大学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 赋予其新的内涵, 并发展为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大学文化主旋律和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

(2) 倡导行为文化, 重视大学形象设计。

大学形象是公众对大学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与评价, 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办学行为、育人质量和学术成就等方面历史累积而成的声誉。同时, 大学形象也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资源, 是师生个体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动态表现, 也就是说, 大学形象是通过师生在具体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和气质面貌得以展现, 师生的行为文化影响社会公众对大学的认识。因此, 理工科高校要积极倡导理性、宽容、高效的大学行为文化, 要注重加强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律、勤俭等道德规范教育, 提升师生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引导各类群体从学校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 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规范办学行为, 重视学校弱势群体的诉求, 维护教育公平,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3)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制度文化, 虽然属于大学校园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 如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 但制度文化一旦经师生认同并成为内心接受, 就会成为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 是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理工科高校要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积极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制度文化平台, 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 以制度培育和营造大学创新文化。要积极推进学术民主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人才工作制度, 促进专家学者在治学和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学术领军人物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

(4) 营造和谐的环境文化, 提高大学文化品味。

环境对人的成长成才很重要。良好的大学环境文化对学生培养各种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的环境文化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 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因此, 理工科高校必须一方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 通过建设美观协调的教学大楼、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 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建设, 为大学文化提供持续发展和延续传承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软环境, 通过构建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开拓创新、廉洁奉公的工作局面,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学术氛围, 教书育人、尊师重教、追求卓越、勤学求实的育人环境, 形成大学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判断, 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 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品味。

4.3 注重文化建设的独特性, 在继承和创新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对于现代大学而言, 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也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所在。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根本标志。因此, 理工科高校在培育大学精神、建设大学文化过程中, 要重视挖掘和总结自身与其他高校不同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办学状况、学科专业类型和结构特征等,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 从而凝练归纳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 会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和群体凝聚功能, 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追求和力量源泉, 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当前, 我国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及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生存和成长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 理工科高校必须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大学文化, 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其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推进、检查评估等工作机制, 形成效益综合、协调运转、良性循环的规范化发展态势;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认真把握大学文化建设同世界形势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深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功理论和实践经验, 博采众长, 有效推进;要准确把握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魅力, 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加以改革创新, 努力塑造和铸就蕴含独特个性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文化, 不断提升理工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理工科高校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 是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源泉。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成为理工科高校一项重要的发展课题, 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理工科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凝练大学精神, 在继承和创新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文化,理工科高校,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

[2]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潘懋元, 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30年[J].新华文摘, 2009 (3) .

[4] 王体正, 宋韧.大学精神推动大学发展[N].光明日报, 2007-01-24.

上一篇: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中六价铬数据失准案例分析下一篇:晋江市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