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研究

2022-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新出台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新民诉解释中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为环保组织以及法律规定的机关,但是公民却并未被纳入其中。法谚有云:“无权利则无救济”。原告作为提起诉讼的正当当事人,如果其原告主体资格不能确定,诉讼就无法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作为享有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环保组织和有关机关在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了部分问题,其是否能够单独承担起保护公共环境的重任也得打上一个问号。

一、公民担任适格原告的法理基础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是因为公民自身的诉讼能力有所欠缺而否定了公民起诉权利的话,那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立法者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公民担任适格原告也具有一定的法理基础和现实支持。

首先是关于公民担任适格原告在宪法中的法理基础。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由此看来,我国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也应当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这也正是我国公民能够担任适格原告在宪法中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对国家的保护环境职责的监督和补充作用。亦是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参与原则在民事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宪法中并未提及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内容,但其却为我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及环境权的制订预留了一定的法律空间。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赋予了单位和个人对于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与控告的权利。此处的检举与控告通过文义解释来看显然并不包括环境诉讼在内。但根据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原则,我国的环保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环境权的存在,从而为进一步确立环境诉讼的权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有一种观点为私人实施法律理论,该理论将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摆在了首位。这种观点认为政府在保护环境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执法惰性。一方面,虽然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保护环境的职责,但其确实存在人力、物力和精力不足的情况。同时其行政执法的滞后性和缺位,以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也是相当有限的。另一方面,政府有时会出于各类原因而不愿意充分发挥其执法的职能,比如为了保障地区经济的发展因素或是地方政治利益之间的冲突等。所以,在面临政府执法出现问题的情形时,公民就有权亲自参与到法律实施中去。该理论认为社会大众理应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应当监督作为管理者与执法者的政府。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监督不以利益受损作为提出救济的前提条件。私人实施法律理论认为公民才是法律有效实施最好的保护者和监管者。

同时在国外还有一种环境权理论也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法理基础之一。这一观点认为,每个公民都应当享有环境权。公民若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其法理基础并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利益受损,更为重要的是看重整个大环境的共同利益。所以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若是想让法院承认公民为适格原告,公民就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环境已经收到污染或遭受严重威胁。

二、公民环保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

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于公益诉讼案件的水平与参与度。同时其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施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在环保方面的法律意识之于外国部分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令人可喜的是,在新《民事诉讼法》颁布之前,包括兰州民众起诉自来水工厂案以及有着我国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第一案之称的贵州公民诉防水胶工厂倾倒废水案等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虽然这类由公民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往往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新《民事诉讼法》也已将公民排除出了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但这些诉求却恰恰反映出了我国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笔者认为,这也正是推动赋予公民作为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的重要现实基础之一。

三、公民担任适格原告制度的初步构想

(一)穷尽行政原则制度的设立

穷尽行政原则制度是指公民在发现污染环境的情形或有严重危害环境的可能时,首先应当将有关情况向当地的环保行政机关进行举报或控告。与此同时,公民也可以对相关环保行政机关进行执法监督。并且采用与新《民事诉讼法》中类似的立案登记制度的方式进行受理登记制度。在受理该投诉后,进行登记并给予登记资料。如果公民发现相关环保机关对此举报或控告存在不作为或处理结果依旧不满的,才能够由公民单独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这一程序的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公民可以更加理性地提起公益诉讼。尤其是可以避免滥诉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减少司法资源浪费的情形发生。

(二)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基金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公民可以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那么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其所要花费的时间、金钱以及精力都会为公民本人带来不小的负担。我国的案件在进入诉讼程序前都必须先由起诉人先行缴纳诉讼费,只有案件审理后是被告方败诉,这部分诉讼费用才由被告方承担。但一个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公民是很难为了一个不能保证胜率的诉讼而毫无顾虑地进行诉讼活动的。由此一来,公民即使成为了适格原告可能也会变得十分消极,甚至会采用其他极端方式来寻求解决,如类似医闹的“环境闹”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笔者建议可以设立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来解决类似问题。公民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环境问题需要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可以向该基金会提前进行联系。为了避免公民拿到基金却放弃诉讼的情形,可以考虑直接建立基金会与法院的合作。将公民需要预先垫付的诉讼费用进行直接结算,待案件结束后再由败诉方进行支付。

或者可能由于公民需要调查取证等方面需要花费巨大的款项而遇到困难,可以考虑采取类似信用评级的机制,或者直接与个人的信用系统挂钩。对于原告予以适当的援助,信用越高所能获得的基金越高。由此一来,公民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热情也会高涨起来,无论是对于公民个人权益的维护或是整个环境的保护都有很大的好处。

对于资金的来源可以考虑来自与社会人士的捐赠,或是由相关大型单位的募捐来进行筹集。对于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相信与大型公司在此方面的合作或是捐赠并非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一捐赠或合作不仅是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对于捐赠者来说也相当于一次很好的商业推广。

四、结语

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之后,笔者认为,由公民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是符合当前社会的大环境的。因为在大体制改革的今天,唯有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才能让法律的更新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不脱节。并且让公民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是极具实践的可能性的。无论是从之前事件中的探索或是理论上的推陈出新,都应证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

摘要:伴随着近几年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新《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新民诉解释中都涉及到了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有关组织和法律规定的机关被赋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这也使得法院在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中有了更加清晰的立法指导。

关键词: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参考文献

[1] 张锋,陈晓阳.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8.

[2] 徐祥民,凌欣.陈阳.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探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上一篇: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控制探索下一篇: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