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审查民事诉讼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审审查民事诉讼

再审审查民事诉讼 篇1

民事裁定书

(××××)……民申……号

再审申请人(一、二审诉讼地位):×××,……。……

被申请人(一、二审诉讼地位):×××,……。……

二审上诉人/二审被上诉人/第三人(一审诉讼地位):×××,……。……

(以上写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基本信息)

再审申请人×××因与被申请人×××/再审申请人×××及×××(写明原审其他当事人诉讼地位、姓名或名称)……(写明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本院(××××)……号民事判决/民事裁定/民事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本院审查过程中,……(写明终结审查的事实根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零二条第×项规定,裁定如下:

终结审查×××的再审申请。

××× 审

××× 审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

【说明】

1.本样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零二条制定,供人民法院终结再审审查程序用。

再审审查民事诉讼 篇2

(一) 再审程序的基本概念

再审程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判监督程序, 就是指人民法院或者检察院发现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在适用法律错误或者发现在认定案件事实不清的情况下, 依法提出重新审判并进行审判的制度。

再审程序是我国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司法程序, 在保证司法公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 案件事实有时并不能通过一审和二审彻底查明, 或者案件在审理时会出现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的程序或者实体问题, 这些实体或者程序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个别案件审理的不够公平和正义, 这种状况也是会常常发生的。一旦发现案件在审理时存在会影响案件公正判决的实体方面或者是程序方面的问题, 进而影响到判决或者裁定的正确性, 就可以提起再审程序。这一程序是对公平正义的理念的维护措施, 确保每一个案件在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时, 尽可能地做到公平,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的利益。

但是再审程序却也是一种“非常“程序, 它不能被频繁地使用,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我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两审终审制, 一再地使用重审程序, 一方面是对司法资源的滥用, 另一方面则会影响到司法效率。再审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非特殊情况下, 我们就要坚持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度, 不但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和司法公正, 也是对司法资源的合法利用。所以, 坚持不频繁地使用再审制度, 既是对我国司法权威的保护, 也是对司法公正这一理念的贯彻。

(二) 再审提起的主体

再审程序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也必须存在的程序, 此程序提起的主体在《民事诉讼法》中做了详细的规定:

第一百七十七条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发现确有错误, 认为需要再审的, 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发现确有错误的, 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一百七十八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认为有错误的,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当事人提起再审时只有在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十三种情形时, 人民法院能决定再审。由此可见, 我国法律规定的可以提起再审程序的只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这三种。在大陆法系的大部分国家中, 再审提起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 没有提到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在英美法系中也有同样的现象。从我国来看再审提起的主体则比其他国家的主体种类多一点。这样的规定有利也有弊。

二、我国再审程序提起主体的利弊分析

(一) 我国再审程序提起的主体较为广泛的优点

首先, 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审理原则, 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当事人权益的保障与维护。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虽然尽最大的努力来做到实事求是、司法公正, 但是当审理结束, 才发现导致案件不公的影响因素时, 人民法院有理由, 也有责任来提出这一问题, 真正做到“有错必改”, 以实现当事人最大程度上的利益保障, 同时也可以保障司法的公正。

其次,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主要任务是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在人民法院审理结束的案件中发现程序或者实体上的错误时, 作为司法监督机关, 就必须要提出来, 履行自己监督的职责, 协助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做到司法公正,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的正义性。通过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审判案件的监督, 在“两只手”的操控下, 会进一步减少错案、冤案。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来逐步达到完善, 在再审的提起主体中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的相互配合与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监督, 能逐步达到一定程度上司法公正。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最佳结果。

最后, 当事人也是再审程序提起的重要主体。在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都立法规定了再审的提起是由当事人来行使的, 例如德意志《民事诉讼法》第579条规定了由当事人提起再审的情形。而在英美法系中, 始终贯彻私法自治的原则, 由当事人来处分自己的权利, 所以英美法系的国家也规定了再审提起的主体是当事人。而在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中规定了十三种可以由当事人提起再审的事由。这十三种事由虽然相比较于英美法系有很多的区别, 这样的规定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的, 因为我国的群众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并不是很高, 这样的十三种规定有利于将再审的提起局限于一定的正常的范围, 这样的话就有利于节约大量的诉讼资源, 提高诉讼效率。当事人提起再审, 笔者认为是最符合民主意义的, 因为当事人的私权利由自己处分, 这样也是一个国家民主与自由程度的最好的体现。

(二) 我国再审程序提起主体的弊端

第一, 人民法院作为再审提起的主体, 虽然做到了有错就改, 但是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推翻了自己的决定, 侵害了法院的既判力, 侵害了司法的权威。同时, 人民法院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不告不理原则, 人民法院自己提起的再审很明显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与“不告不理”相互矛盾。人民法院提起再审又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案件审理中有无错误, 有无侵害到当事人的权利, 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是否要救济, 或者是当事人是否要放弃这种救济的权利都应该由当事人自己来行使, 而不是由法院来替当事人行使, 这也就是私权自治的法律理念

第二, 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在司法理念上也是有冲突的。首先, 私法自治要求民事主体有所有权自由、遗嘱自由和契约自由, 其中的所有权自由就包括对自己实体权利的自由处分, 不受任何人的干预。但是, 人民检察院通过抗诉提起的再审程序, 无疑是代替了当事人处分了自己的权利。这也就是人民检察院干预了私法领域里面的自由。其次, 这样对司法领域的干预, 也就同时违背了民法上的处分原则, 检察院代替民事主体处分了权利。第三, 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的条件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中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和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的内容来深层次理解的话, 检察院提起的再审抗诉, 人民法院一般都不可以拒绝, 所以, 这样一来, 人民检察院作为抗诉提起的主体就没有了限制和有效的监督, 这样就会产生权利的滥用。最后, 检察院提起的再审抗诉案件没有了限制和监督, 就会导致浪费大量的诉讼资源。

三、对我国再审提起主体的完善

(一) 对人民法院作为主体的完善方式

人民法院作为一个中立的审判机构, 公正的审理案件才是其真正的职责。作为再审提起的主体人民法院已经缺乏了中立审判的能力, 所以, 对于人民法院的主体地位应该有所改变。

应该取消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主体地位, 使法院能真正做站在中立的角度上尽可能做到司法的公平和正义。在自己的这个方面保护当事人的处分权, 由当事人自己来决定权利的行使与否。同时放开了再审的启动权, 也就可以保护司法的权威。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要强调的, 法院是我国唯一具有审判职能的国家机关, 如果法院不能维护自己做出的判决的权威性, 那么法律的权威也将只是一纸空文。

(二) 对人民检察院作为主体的完善方式

从大方面来讲, 检察院提起再审抗诉来提起再审, 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状况的, 而且也是能够维护司法公正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讲, 人民检察院不能和人民法院一样, 完全取消它的再审启动权, 而是应该对其启动权加以限制和监督, 有了这样的限制和监督, 检察院行使再审抗诉权就不会出现权力滥用和司法资源浪费的状况了。在限制方面, 比如说在关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公益方面的案件时就应该针对案件审理中的错误来提起抗诉。而对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私人利益的问题的时候, 检察院就不应该代替当事人来提起抗诉。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而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公权力不会对私权利进行干预, 完全保证了当事人处分权的自由行使和自由处分。

(三) 当事人提起抗诉的进一步完善

当事人提起再审程序, 各国法律普遍规定由当事人来启动抗诉权, 这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当事人自己提起再审就是自己处分自己的权利, 行使自己的权利的表现, 充分赋予公民以独立的私法权利, 这也是一个国家民主所达到程度的体现。我国已经规定了由当事人提起再审的主体权利,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做出完善。

应该进一步细化再审提起的事由, 抽象概括的事由虽然囊括的信息较多, 但是太过于宽泛, 不利于司法资源的节约, 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所以罗列的越详细, 就越能真正地做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再一个方面, 应该加强检察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 而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况的监督。在《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有这样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 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 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民事诉讼法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来完善自己的再审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申请法院再审, 而法院不接受再审的审理申请, 那么当事人就可以向检察院提出, 人民检察院则可以要求人民法院说明理由, 检察院认为法院的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法院再审, 法院也应该再审。

四、结语

浅析我国民事再审程序 篇3

再审程序,又称审判监督程序,是《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一种针对个别案件的独立的审判程序,并非一般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依法重新审判的一种特别的审判工作制度,是实行两审终审制度的一个补救。

依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再审程序包括以下要点:(1)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前提,是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所谓确有错误,包括认定事实的错误和适用法律上的错误;也包括适用实体法错误和法定程序错误。(2)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3)提起审判监督的方式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或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4)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5)审查起诉一审案件,应当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做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抗诉;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6)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的案件不交纳诉讼费。因为再审案件大部分是错案,造成错案的原因是法院审判人员的主观疏忽或徇私舞弊,对错案再审向当事人收取诉讼费是有失公允的。

再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之外的、不增加审级的一种救济程序,其特点有:1)再审程序具有补救的性质;2)再审程序是由特定主体提起的;3)再审程序的对象是生效的法律文书,即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4)再审程序必须由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组织作出裁定书以决定再审,方能启动。

提起再审的三种程序是:1)法院提起再审;2)检察院抗诉再审;3)当事人申请再审。

再审程序的设立,是人民司法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在诉讼程序制度上的体现。它的适用,对于保证案件的质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善诉讼程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

1、当事人申请再审难,诉讼权利得不到保障

“申请再审”是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全新启用的概念,其本意在于赋予当事人提起再审的法定权利。然而,对我国的立法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再审程序的选择与利用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反而是法院及检察机关享有相当大的程序决定权,形成审判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冲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由法院职权发动再审理念的主导影响,所谓的“申请再审”,在司法实践中几乎被法院与原先的申诉同等对待,以至于当事人通过申请再审而直接引发再审的概率极低。

2、案件被反复再审影响裁判的稳定性

一般认为,影响司法权威性的主要因素是裁判的公正和稳定。从再审的内在制度价值来看,若一味追求所谓的裁判公正,而不顾程序过程的公正性及裁判的确定性,随时推翻法院已作出的生效裁判,非但不能强化和维系司法的权威性,反而会削弱甚至破坏司法的权威性。

3、法律规定太笼统,难以操作

生效裁判种类、内容和审级制度不同,其是否可以进入再审程序应有所不同。但是,民事诉讼法对此规定并不明确,司法实践中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从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立案标准的规定来看,由于规定本身不够明确、具体,造成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认为申请再审符合条件而法院不予理睬,法院则认为当事人申请再审无理由却一再申请的难堪局面。

现行的民事再审,在追求绝对真实的诉讼观念指导下,对再审案件做了宽泛的规定。其中,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应当再审的这一规定,不受举证的时效限制的随时提出主义,表面上是为再审申请人创造了很多的条件,实际上忽略了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造成双方当事人权利的不平衡状态。

4、违背两审终审原则

现行审监制度的无限申诉、无限再审特点,使申诉主体、申诉时间、审级及申诉和再审理由等诸多方面毫无限制,导致诉讼秩序混乱,使二审终审制形同虚设,终审不终;使终审裁判所涉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严重影响终审裁判的既判力。

5、审级安排不合理,原法院不应再审

本级法院自身存在再审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表现和物化为原已作出的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要依靠本级法院摆脱其局限性,自行提起再审纠正原判就较困难。因此,这种由原审法院自行再审的程序,在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体系中是薄弱的环节。

由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纠正下一级法院错误的裁决,在再审程序的实际运行中也远比原审法院要顺畅得多。上一级法院再审能最大化地满足当事人的诉讼心理要求,无论再审结果如何,当事人都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减轻下级法院所承受的压力,使其集中精力处理好一、二审案件。另外,由于对申请再审案件的范围作了限制,实践中申请再审的案件也会大大减少,从工作量上考虑,上级法院也是可以承受的。

6、未审先定,本末倒置

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将导致专横。我国再审制度赋予法院过大的提起再审权,以原裁判有错误为惟一条件,别无其他实体要件限制。这一方面暗示可以先定后审,不符合程序中立性的诉讼原则;另一方面再审程序的启动无客观具体的标准,全凭法官的主观判断,是诱发司法实践中“人情案”、“关系案”等腐败案件的重要制度因素。

7、检察院抗诉再审不当

诉讼请求权是一种私权。在法律上普遍认同私权自治的基本规则,对这一领域的权利行使,国家一般不干预或少干预,否则会导致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犯,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而检察机关抗诉引发再审是国家职权干预私法领域私权的表现,有损诉讼的公平与效益。

三、构建新型的民事再审程序

我国将再审程序统称为审判监督程序,这种称谓是不科学的,应统称为再审程序,因为审判监督程序应当仅指法院内部的监督,而再审程序则可以由当事人或检察院提起。再审程序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段完善。

1、更新我国立法指导思想

1)坚持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指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程序利益及实体利益作出安排,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诉讼是公权性救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意志,但民事诉讼毕竟不同于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其解决纠纷属于“私法”领域的权利义务,当事人理应有自我决定的权利。在诉讼制度的设计上,许多国家充分考虑到这一要求,在程序的利用、审理对象的确定及证据方面,当事人应当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其处分权的行使,构成了对法院的实质性约束。民事诉讼法尊重当事人对于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的选择权,也就应当尊重当事人对再审程序的选择权。这样才能在诉讼中建立起公权力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松紧有度的制约机制,才能使诉讼更多地符合当事人要求。

2)坚持法的安定性和程序公正性,摈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法的安定性是西方国家再审程序广泛适用的理念,在判例法国家,因确定的终局裁判即有创制法律规则的功能,科学地对待生效裁判被置于突出的地位。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将发现真实进而维护当事人权益作为惟一的法的价值目标,进而将再审制度作为纠错的基本手段,陷入轻程序重实体的误区。

诉讼的目的在于发现真实,但不可能穷尽证据,以至每案都要重现客观原貌。事实上诉讼目的只能在保障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实现实体公正。就再审个案而言,不必为追求个别真实,而牺牲一个程序公正的确定裁判,从而损害法的安定性——因为再审程序须废弃确定的终局判决而重新裁判。现行法律规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在法律上存在极大的不科学性:不仅不合适,而且不可能实现;同时还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种种不良法律现象,就是该原则指导下的产物。

2、放弃职权主义思想

1)取消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必须保持中立性。如果充当再审提起人,就混淆了诉讼权和审判权,与诉审分离相矛盾。司法实践中,再审案件绝大多数来源于当事人申诉,法院再审和检察院抗诉再审很少。既然规定了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启动再审就没有必要。

2)取消检察院抗诉再审。现行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存在诸多弊端。如给抗诉下指标,对非终局裁判大量随意地提出抗诉,以“检察意见”、“检察建议”等种种不当形式代替抗诉职能,受利益驱动而抗诉等等。这既有损国家法律尊严,又浪费了大量的诉讼资源。

3、建立民事再审上诉制度

确立民事再审的受理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利得到保护,应设定将当事人的申诉上升为再审之诉的制度。当事人只要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再审,符合形式要素,法院即应受理,并进行司法审查。借鉴国外的经验,再审之诉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救济的诉讼权利的体现,普遍由当事人的再审之诉直接引发。无论当事人的再审之由是否妥当,无论法院是采取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的再审立案标准,法院都不能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无限期地搁置。只要当事人提出再审请求,就意味着再审程序的启动,即使法院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致使案件不能进入重新审理阶段,也意味着当事人的再审之诉得到了司法回应。

构建再审上诉制度应考虑下列因素:1)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审查作为决定是否再审的前提条件,以确定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是否符合再审条件。再审的审查对案件再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规定必须组成合议庭,采取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期限内审查完毕;2)再审事由要明确具体,既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权,又便于人民法院审查,以决定是否应立案再审。因此,立法时应体现“受理松,立案紧”的理念,并对现行再审立案标准进行改革和细化;3)缩短申请再审期限。应以三个月为限,改变两年时效;4)要限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次数。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次数应限定为一次,不能允许多次受理申请再审。否则,是对社会司法资源的不尊重;5)对再审案件的审理期限以三个月为宜;6) 应对再审当事人收取再审审查费和再审诉讼费,放弃免费诉讼理念;7)严格再审事由,应对三种情形作出不予再审的排除性规定:①当事人放弃程序责问权的;②庭审中当事人证据失权的;③无纠正必要的。

综上所述,对生效裁判发现错误实行再审,其目的在于纠正司法错误、保护当事人权利,确有其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同时设计合理的条件和程序,则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近年来,我国在提高审判质量、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基础上,对再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限制再审次数,增加透明度等,目标是努力保持救济手段与裁判确定性之间的平衡。

再审审查民事诉讼 篇4

——以《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

江必新、谷国艳

 2012-05-15 11:15:17

来源:《现代法学》2011年第6期

作者简介:江必新,男,1956年9月生,湖北枝江人,法学博士,二级大法官,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最高人民法院助审员、审判员,1995年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1999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行政庭庭长兼赔偿办主任,1999年至2004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职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任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挂职锻炼),2002年12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2004年任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2007年12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委会委员、审判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等;谷国艳,中南大学法学院。

摘 要:《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在即,再审制度的完善仍然是本次修法的焦点。申请再审期间制度是再审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考量再审制度设置合理化、规范化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申请再审期间的规定被学者们广为诟病,在实践中也不利于申诉滥情形的治理,故在本次《民事诉讼法》修订时,对该制度进行重构势在必行。

关键词:民事诉讼 申请再审 期间 重构

英文摘要:The Civil Procedure Act is on the edge of revision among whose key points is to improve the re-hearing regime while the deadlines for rehearing is deemed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system,an issue con-cerning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rehearing regime.As of, much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cholars about China’s rehearing rules,which,in practice,have also proved not conducive to handling crowded peti-tions.As such,it is imperative to reconstruct the time limit regime during the amendment of the Civil Proce-dure Act.英文关键词:civil procedure;petition for rehearing;time limit;reconstruction

民事诉讼的申请再审期间并非一个新鲜话题,早在《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订之际,许多学者就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不同见解,在讨论修订案时,对申请再审期间的规定曾发生激烈的争执与论战。[1]在《民事诉讼法》面临全面修改的此时,重提申请再审期间并非老生常谈,其关涉到再审诉讼化的成功改造与再审制度的规范化发展,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完善的重大内容之一。

一、我国申请再审期间的立法沿革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例考察

(一)我国申请再审期间的立法发展轨迹

在对建国后我国民事诉讼相关的法律文件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再审制度的发展历程,随着再审制度的不断完善,申请再审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基本稳定的过程。

1950年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草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程序试行通则(草案)》,该试行通则第74条、第77条、第78条、第80条、第81条对再审程序做出了规定,其中第74条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期间作出了限定,即“判决确定后,诉讼人发现新证据或新事实足以使其得到较有利的判决者,得在发现此种证据或事实后三十天内提起再审之诉。”虽然该草案最后未获通过,但这一条文已经足以说明当时的立法者已经注意到申请再审期间的重要性。

1951年9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已失效)》,这一条例仅规定了检察机关抗诉启动再审的方式,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期间未作规定。1954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亦只对法院与检察机关启动再审做了相关规定,并未涉及当事人申请再审问题。

在1982年10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中,第十四章是对审判监督程序的专门规定,但该法并未明确申请再审权这一概念,而是使用了宪法意义上的“申诉”一词,因而未对申诉期间作出任何限定。该法第158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申诉,但是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从字面上理解,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应是拥有无限期的申诉权的。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该法第一次在我国法律中明确提出了当事人申请再审一说,并在第182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这也是第一次在法律中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期间作出的专门性规定。

2007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期间进行了调整,在第184条中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即采用一般期限+例外规定的模式,在原有两年期间的基础上,对特殊情况下的申请再审期间做了例外性规定。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例考察

对于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立法例并不完全相同,大体而言存在三种立法模式。

1.不变期间模式

不变期间模式是指限定行为人必须在自某一起算点开始的一段期间内行为。采取该立法模式的有俄罗斯以及美国。《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第334条规定,“根据新发现的情况请求对原判决、裁定或决定进行再审的申请书,„„。该项申请可由案件参加人在作为再审理由的情况确定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第335条规定了申请再审期间的起算点,包括发现对案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情况之日、刑事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以及内容上构成与原判决、裁定或决定理由的刑事判决、民事判决、裁定和决定相反的刑事判决、民事判决、裁定、决定或国家管理机关的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三种起算点。对申请再审的期间,美国各州民事诉讼法规定得不尽一致,一般规定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作出登记的半年或一年之内提出,但也有的规定,某些判决的再审申请只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提出。这一不变期间惟一的例外是法院对案件的审理缺乏事物管辖权或属人管辖权的情形,法院对案件的审理缺乏审判权的缺陷一经发现,就可以申请再审,不受时间限制。[2]

2.不变期间+除斥期间模式

这一立法模式是指,在不变期间的基础上,另外规定自判决确定之日起的最长期间,超过最长期间的,当事人也丧失申请再审权。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都采用了这一立法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86条规定了再审之诉的期间,“

(一)再审之诉应在一个月的不变期间内提起。

(二)此期间自当事人知悉不服理由之日开始,但在判决确定前,不得起算。自判决确定之日已满五年的,不得提起再审之诉。

(三)前款的规定,不适用于因代理的欠缺而提起的取消之诉。此时,起诉的期间,自判决送达给当事人之日开始,或者在当事人无诉讼能力时,自送达给它的法定代理人之日开始。”该法第589条还规定了法官相应的释明义务,“对于在不变期间内提起诉讼的事实,应予释明。”有德国学者认为,对于一个月的不变期间,如果当事人非因自身过错而未能遵守期间,其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33条之规定自障碍消失之日起两周内向法院申请回复原状,该回复原状的期间是除斥期间,不能延长。而五年的期间是除斥期间,不能延长,错过后也不能回复原状。但对于缺乏代理的无效之诉,则只有一个月的不变期间,没有五年的除斥期间的限定{1}。日本、我国台湾地区与德国的规定基本一致,但进一步扩大了不适用五年除斥期间的范围,日本增加了对“与此前所宣告的确定裁判相抵触”为五年除斥期间的例外,我国台湾地区在日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当事人知他造之住居所,指为所在不明而与涉讼者”。我国澳门地区则将不变期间规定为六十日,除斥期间的规定也是五年。[3]

3.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指对于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定。法国采取这种立法例。根据《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法国以“非常上诉途径”对有重大瑕疵的确定判决进行补救,这一程序包括第三人异议、再审之诉和向最高司法法院提出上诉。对于第三人异议程序,《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586条规定,第三人取消判决的异议,作为本诉讼请求,在30年期间均可提出;期间自判决之日开始计算,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对受到在另一诉讼过程中提出的判决损害的人可以无时间限制提出第三人取消判决的异议。争讼案件,已经受到判决通知的第三人,仅在此通知起2个月内提出第三人取消判决的异议,始予受理;但如判决通知中明确指出了第三人享有的期限以及可以提出上诉的方式,则不在此限。非诉案件,如终审判决已为通知,亦同。针对该条,还有特别规定,如:第1298条规定,裁判分别财产的,期间为一年;第1303条规定,对变更夫妻财产制的裁判认可,期间为一年;1985年12月27日第85-1388号法令规定,裁判重整与裁判清算,期间为10天;1968年11月29日第68-1082号法令规定,在公司的名称中保留已去世的参股人的姓名,期间为一年等等。对于申请再审程序[4],法国采用了不变期间的立法例,《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596.条规定,提出再审申请的期限为两个月。期间自当事人了解其可援用的再审理由之日起开始计算。对于向最高司法法院提起上诉程序,[5]法国采取了除斥期间的立法模式,《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612条规定,向最高司法法院提出上诉的期限为2年,另有规定者除外。

比对目前各国和各地区对申请再审期间的规定,应是各有优劣。综合来看,与不变期间立法例相比,不变期间+除斥期间的立法例将于保护当事人权益与维护民事关系的稳定相结合,似更具合理性。法国的复合模式将非常上诉的各种情形细分,根据不同案件的不同特性作出相应的规定,其求精求准的立法精神值得学习。

二、司法实践中的探索与学界观点

(一)司法实践中的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申请再审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与申诉难并存的,还有申诉滥,对此,司法机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在法律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规范再审程序,人民法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曾试图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申请再审期间进行改良,其在《关于审理民事、行政申请再审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第19条规定,再审申请人应当在知道再审事由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再审。自原审裁判生效之日起满二年后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再审申请人以本规定第11条第10项至第14项以外的其他事由申请再审的,视为再审申请人从原审裁判生效之日起即应当知道再审事由。这一司法解释的草案最终未获通过,但为我国申请再审期间的合理化设置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案。[6]2008年11月,与《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订相对应,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该解释中对申请再审期间的性质以及案外人的申请再审期间做了进一步明确:一是确定了申请再审期间的不变期间性质,规定该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二是将案外人申请再审期间确定为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二年内,或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的三个月内。对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相关司法解释关于申请再审期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这次修订既体现了经过法律赋权之后,当事人未及时行使权利应当责任自负的立法意图,同时又考虑了2年申请再审期间规定已经实施多年,已为社会所接受,避免造成限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的不当印象的因素,相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是比较合理的{2}。

除了最高司法机关之外,对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各地人民法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调研认为,在设定申请再审期限的同时,规定裁判文书生效满1个月后当事人方可提出再审申请,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反思期”,让当事人从原审激烈的对抗中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申请再审的成本、胜算的几率和结果,以谨慎决定是否申请再审,更有利于再审案件的审理{3}。而在司法实践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如湖南省法院曾作出内部规定,案件终审后6个月内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4}。2007年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申诉、申请再审案件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规定,申请再审应当在案件终审且裁判文书送达满三个月或经原终审法院复查驳回三个月后提出。这些内部规定的设定的合理合法性虽然值得商榷,但其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为我们对申请再审期间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学界观点

对于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较为合理{5}。但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不合理,既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但对于应当如何设置,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

1.认为目前申请再审期间设置过长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时间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申请再审的权利,防止当事人无休止的缠讼,维护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再审案件一般已经两级法院审理,事实已基本查清,当事人该准备的证据材料在原一、二审期间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因此只要给当事人一个适当的准备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理由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6}。基于以上理由,他们对申请再审期间长度的设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7]

2.认为目前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过于单一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现行法律规定没有考虑当事人知悉再审事由的时间长短,一律以两年为限,这无论是对于维护裁判的稳定性,还是对于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建议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对我国申请再审期间作出更为合理的设置。[8]

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经过长期发展,在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上趋向于理性,但目前的规定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两年的不变期间设置过长,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对民事裁判的既判力也产生了不良影响。探寻立法意图,我国采取两年的不变期间主要是考虑到与诉讼时效制度的一致性。但申请再审期间与诉讼时效的性质完全不同,经过申请再审期间,消灭的是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性权利,其实体权利将受到确定裁判既判力的羁束。超过诉讼时效,当事人丧失的是胜诉权,而非起诉权,其实体权利也未消亡。申请再审期间不可中断、中止、延长,而诉讼时效则可以。因此,以诉讼时效为模本确定申请再审期间缺乏充分的依据,说服力不强。第二,立法模式过于单一。我国目前采取的不变期间+例外规定的立法例虽然较1991年《民事诉讼法》有所进步,但两项均为不变期间,缺乏除斥期间的规定,而且仅以两种情况为例外,不能满足民事法律关系多样化的需求。由于除斥期间规定的缺乏,同时也导致了申请再审期间的设定过短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当事人无法就在两年内客观上不能发现的申请再审事由申请再审。第三,立法技术过于落后。以起算点为例,我国目前期间起算点为裁判生效之日,但由于文书下判的日期与送达日期一般并不一致,仅依据当事人申请再审提供的材料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裁判生效之日,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差。第四,缺乏精细性。我国法律对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的规定过于粗糙简单,对其具体的设置,包括申请再审期间的回复、案外人申请再审期间等没有具体的规定。第五,司法实践中的某些具体操作有失妥当。有些法院限制当事人在裁判生效后一定期间后方可提出再审申请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现有法律规定作了限制性解释,进一步缩小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的范围,既存在合法性问题,也不利于再审案件的处理。

三、申请再审期间制度的重构

基于以上缺陷,申请再审期间制度的重构已成为本次《民事诉讼法》修订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国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期间制度的重构应当依循一定之规,以合理性、科学性、时代性为导向,使其具体设定既具有合宪合法性,又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申请再审期间制度重构的原则

申请再审期间制度的重构应当遵循合理性、科学性与时代性三个原则。

1.重构申请再审期间制度的合理性原则

法的合理性是指法的制定与运行应接受一定的理性指导,符合一定的理性原则和社会规律。人的理性不仅表现为个体自主的价值选择,更体现为在相互冲突的价值中确定一个基本的行为规范,这是维系社会的最低要求{7}。因此,合理性原则要求立法者在多维的价值冲突中进行平衡,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行为设定一个理性的期间,即便这一限定可能损害某些价值。申请再审期间与再审制度所涉的相互冲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因此,申请再审期间的合理设置关系到整个再审制度的理性构建,但申请再审期间的独特性在于它的主要视角是以当事人自身为出发点的。在申请再审期间设定中需进行平衡的主要价值有:第一,保护申请再审人权利与保护被申请人权利。当事人不仅包括申请再审人,也包括被申请人,两者在再审程序中同样享有权利。申请再审期间设置得过短,就有可能损害当事人对错误裁判寻求救济的程序权利;申请再审期间设定过长,则可能损害被申请人受确定裁判保护的权利。第二,保护当事人程序权利与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必须得到保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权利不行使与无权利无异,权利也并非是无限期的,立法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使其权利现实化、确定化,而不是长期虚置。第三,保护当事人获取公正裁判权利与维护法的安定性。当事人行使再审申请权是为获取公正裁判,在申请再审期间的设定上,既要考虑给予当事人合理期间行使该项权利,也要考虑过长的期间可能使确定裁判的既判力长期处于可能被消除的状态中,不利于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损害法的安定性。

2.重构申请再审期间制度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申请再审期间的设定一方面应当经过学术理论与立法技术的双向抉择,一方面要经得起民事诉讼目的、再审制度与期间制度设计的多层次考察。从学术理论与立法技术层面分析,学术理论要求对申请再审期间进行准确界定,在此基础上结合立法实际对之作出设定。立法技术要求申请再审期间的设定符合法律的内在逻辑,法律语言具有专业性和准确性,具体规定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一项法律救济制度的确立和优化必须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考辨,从民事诉讼目的、再审制度与期间制度设计等各层次分析,申请再审期间在设定上应当保持与上阶制度的一致性。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不仅要满足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维护司法秩序的目的,还要符合再审制度诉一讼化改造与再审事由多样性的要求,并应当保持与其他期间规定的协调性。

3.重构申请再审期间制度的时代性原则

在申请再审期间的设定上,应当体现出法律对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文进步成就的回应,既要注意国际社会相关制度的发展趋势,参考其他法域的先进立法例,也要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立法沿革、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制度环境进行综合考量。

(二)申请再审期间的具体设置

1.体例选择—不变期间+除斥期间模式

分析申请再审期间的三种立法体例,不变期间+除斥期间最为科学合理,也适合我国国情。沿用这一立法模式的主要考虑是:

第一,与不变期间模式比较,不变期间+除斥期间模式综合考虑了不同的情形,在相对确定的不变期间基础上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做了绝对的最长时间限制,更为符合日渐复杂的社会需求。而法国的复合模式因法国对再审案件分类的特殊性,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故不宜在我国采用。

第二,该模式是德国、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采取的立法通例,在这些国家及地区已经施行多年,立法技术已趋成熟,应用的优缺点都已经得到充分的反映,能为我国科学合理立法提供较为详尽的参考。

第三,在不变期间+除斥期间模式中,较短的不变期间的规定可以促使当事人在发现再审事由后及时行使权利,非因当事人过错未在不变期间内提起再审申请的,当事人可以申请不变期间的回复,可以实现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充分保护。另一方面,较长的除斥期间使得经过该期间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形成权消灭,有利于定分止争,有利于确保已确定民事裁判的既判力和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

第四,这一立法模式更具可接受性。对当事人而言,这一模式体现了对申请再审人与被申请人的双重保护,其所确立的核心在于当事人应当对其怠于行使权利的行为负责,而对非因当事人自身原因造成的期间的耽误给予救济,除斥期间的设定又并不短于原来规定的不变期间,不会造成限制申请再审权的不当印象。因此对申请再审期间的立法模式进行改变可为各方当事人所接受。对司法机关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申请再审案件增多的情形,但从长期来看,这一立法例可以从源头上规范再审诉权的行使,从根本上减少申请再审案件的数量。

2.具体规定

在申请再审期间的具体设定上,应当注意将一些本应由法律规定,而现阶段由司法解释加以规范的条款上升为法律,并应尽可能地细致完善。

首先,申请再审期间起算点的设定应与申请再审事由相对应,在对申请再审事由进行类型化处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申请再审事由设定不同的申请再审期间起算点。申请再审事由的类型化应以该事由为当事人发现的难易程度为标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79条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所依据的事由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包括:(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4)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5)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6)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7)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8)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9)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10)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11)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12)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13)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14)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1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从这15项再审事由来看,第(2)、(4)、(5)、(6)、(7)、(8)、(10)、(11)、(12)、(14)项均是在裁判确定之前或之时就能为当事人所知的,对这几种情形应当以民事判决、裁定确定[9]之日为申请再审期间。而第(1)、(3)、(9)、(13)、(15)项则较为隐蔽,不易为当事人所发现,只有当该事由发生或为当事人所知时,才能提出再审申请,因此,对这几种情形,应以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再审事由之日为起算点方为公平合理。依据对再审事由的类型化处理来确定申请再审期间的起算点不仅科学合理,也有助于举证责任分担的确定,应由申请再审人举证证明裁判确定或其知悉再审事由的时间,避免了以裁判生效为起算点时,法院需依职权查明送达时间的尴尬。

其次,对于不变期间与除斥期间的设定,应当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将申请再审的不变期间设定为三个月,将申请再审权消灭的除斥期间规定为五年为妥。其理由为:第一,将除斥期间规定为五年主要是借鉴了德国的做法,因除斥期间消灭的是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而再审事由的发生及当事人何时知悉对当事人来说具有非主观性与不可预料性,故将这一期间设置为五年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将不变期间设定为三个月,较德国、日本的立法稍长,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目前我国民众法律意识不强,而法律职业体系又尚处于发展阶段,将不变期间规定得过短恐当事人缺乏相应的诉讼能力。但应当考虑的是,现有两年的规定与三个月不变期间的规定相去甚远,当事人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故在过渡阶段可将申请再审的不变期间暂定为六个月,待时机成熟后再做修订。

再次,在一般性规定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法律应作出特别规定,包括:(1)应当对不适用除斥期间的情况作出例外规定。德日立法例规定了“因欠缺代理权而提起的取消之诉”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情形不适用五年除斥期间的规定,我国可借鉴之,确定申请再审事由中第9项与第13项属除斥期间的例外。(2)应对申请不变期间之回复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非因当事人主观原因造成三个月不变期间经过的,应当允许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期间的回复。(3)对于当事人能够举证证明的在途期间应当自不变期间中扣除。

另外,对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问题,案外人申请再审与当事人申请再审在性质上是存在区别的,案外人异议之诉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相对比较复杂的制度,从现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例来看,一般将案外人异议之诉与当事人申请再审之诉做了严格区分,适用不同的规范,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也认为不应将两者混淆{8},因此,笔者认为,宜对案外人异议之诉的起诉期间作专门之规定,而非简单适用当事人申请再审期间的规定。

综上,笔者建议对申请再审期间作出如下规定: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自原判决、裁定确定之日起三个月内(或六个月内)提出。

以“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伪造”,“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为由申请再审的,当事人应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再审事由时起三个月内(或六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

自原判决、裁定确定之日起满五年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以“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为由申请再审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另应规定,因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应归责于己之事由,导致延误不变期间者,当事人应于该事由消灭后一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回复其被延误的期间。当事人能举证证明的在途期间,应自不变期间中扣除。

结 语

申请再审期间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立法技术,而是具化了的当事人诉权的表达方式,在对当事人再审诉权的保护与限制之间做出平衡是立法者不得不为的抉择,一味地迁就并不能成就立法最初的目的,合理设置申请再审期间是达到这一平衡的关键之一。当然,申请再审期间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落实还有赖于其他制度的完善,如当事人向法院、检察院申诉期间的规定等。再审的诉讼化改造任重而道远,吾辈当尽拳拳之心!

注释:

[1]当时许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认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有的委员提出,现有两年的期间过短,对于两年后才发现的再审事由不能申请再审,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也有学者提出,二年再审期限足以保障当事人权利,不主张延长再审期限。(参见:吴坤.民诉法修改五问题引起争论人大法律委提出解决方案[N/OL]//法制日报.2007-8-25(02)[2011-7-12]. http://news.qq.com/a/20070825/000950.htm.)

[2]详见: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544.转引自:沈德咏.最新再审司法解释适用与再审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2003:554-555.[3]《日本民事诉讼法》第424条与第425条对申请再审期间及其例外作出了规定。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500条规定了申请再审期间。我国澳门地区《民事诉讼法典》第656条规定了提起再审之诉的期间及其起算时间。

[4]根据《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593条、第595条之规定,申请再审旨在请求撤销已经发生既判力的判决,以期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重新作出裁判。而申请再审的理由被限定为四种的:(1)如原判决作出后,发现该判决是由对其有利的一方当事人欺诈所致;(2)如原判决作出后,发现由于一方当事人所为,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文件,字据被扣留而未提出;(3)如发现判决系以其作出后经认定或经裁判宣告属于伪造的文件、字据为依据;(4)如发现判决系以其作出后经裁判宣告为伪证的假证明,假证言、假宣誓为依据。且申请再审人对于未能在原裁判决定产生既判力以前提出其援用的理由无过错。因此,法国申请再审程序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5]根据《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604条之规定,向最高司法法院提起上诉旨在请求最高法院对已经确定的不符合法律规则的终局判决进行审查。[6]实际上,这一征求意见稿中的部分内容也为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所吸收,如对“作为依据的另一生效法律文书被撤销、变更的”与“审判人员有与本案相关联的犯罪行为的”两种情形的例外规定。

[7]有学者认为,结合我国国情应将申请再审期间规定为六个月,既有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诉权,又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确保判决稳定和程序安定。也有学者认为,改造以后的再审程序已经偏向于诉权化、程序化、法定化的特点,当事人在生效裁判作出后,对争议的问题包括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均应明了于心,给予3个月或6个月的申请再审期间已完全足够。还有学者认为,综合考虑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距仍比较大,公民法律意识还不强等实际因素,我国民事诉讼提起再审期限的期限定为9个月较为适宜。(参见:刘冬京.关于再审程序修改的若干问题分析—以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对象[J].法学论坛,2008,(2):117-121.;詹伟雄:论民事再审程序之重构—以司法实践为视角[J].民事程序法研究,2008,(4):332-357.;孙炜.我国民事再审程序重构之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21):208-209.;李行丰.建立民事再审之诉、再审程序之我见[J].福建法学,2003,(2):52-55.等)

[8]江伟与李浩两位教授均赞成借鉴德、日等国的做法,规定当事人应当在判决生效后知道再审事由之日起30日不变期间提起,除《民事诉讼法》另有规定的情形外,自判决生效之日起超过5年不得申请再审。西南政法大学博士黄良友则建议作如下规定:“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得知再审事由之日起30日内提起。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超过二年,不得提起再审之诉。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30日内提出。”(参见:李浩.民事再审程序的修订:问题与探索—兼评《修正案(草案)》对再审程序的修订[J].法律科学,2007,(6):136-145.;江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290.;黄良友.民事再审之诉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0,(1):138-144.)

[9]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是裁定、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但笔者认为,生效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如,认定一审判决是未生效判决,仅在当事人不上诉时才生效,而当事人上诉后,如果原裁判正确则维持;如果改判,则首先需要撤销一审裁判,撤销裁判的功能是让其失去效力,这实际上是间接肯定了一审裁判的效力。不管是维持抑或是撤销,都是在裁判有效的前提下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诉讼法在此问题上存在互相冲突、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此采用了判决确定与否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我国同样也应当以没有确定的裁判和确定的裁判来取代目前的未生效裁判和生效裁判的说法。

参考文献:

再审审查民事诉讼 篇5

为规范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受理审查工作,增 强诉讼文书的实用性和说理性,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受理审查工作细则(试行)》的相关规定,拟订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讼文书 样式共十一种,编“民申字”号,并明确各类文书内容要求,文书格式仍按现有规定执行。请各级人民法院参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样式一 民事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须知

××××人民法院

民事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须知

为便利当事人申请再审,提高人民法院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工作效率,现将申请再审的有关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1、当事人不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可以依法向作出该法律文书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2、申请再审的当事人为再审申请人,其对方当事人为再审被申请人。

3、申请再审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应当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允许申请再审的生效法律文书。

4、申请再审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列举的事由提出。

5、再审申请人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并按照再审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再审申请书副本。

6、再审申请书应当写明下列事项:

(1)再审申请人、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自然人应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地及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写明名称、住所地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

(2)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法院名称、申请再审的生效法律文书名称及案号;

(3)申请再审所依据的事由;有多项事由的,应逐项列明;(4)撤销或者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具体诉讼请求;(5)申请再审事由以及再审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证据;

(6)受理再审申请书的法院名称;(7)再审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8)递交再审申请书的日期。

7、除再审申请书外,再审申请人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1)再审申请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再审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

(2)申请再审的生效法律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生效法律文书系二审、再审裁判的,应同时提交一审、二审裁判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

(3)在原审诉讼过程中提交的主要证据复印件;(4)支持申请再审事由和再审诉讼请求的证据材料。

8、再审申请人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应使用A4型纸,并提交材料清单一式两份,同时可附申请再审材料的电子文本。

因你(你单位)提出的再审申请不符合本须知第 条的要求,现将全部材料退回。请按照本须知要求行使申请再审权利。

年 月 日(院印)

说明:本须知样式供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再审申请不符合条件或需补正材料,告知再审申请人时用。

样式二 受理案件通知书

××××人民法院 受理案件通知书

(××××)民申字第××号

你(你单位)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经审查,你(你单位)的再审申请符合受理条件,本院决定立案审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你(你单位)在接到本通知书七日内,应向本院提交身份证明书复印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复印件);如需委托代理人代为诉讼,应向本院提交授权委托书(委托书应写明授权范围);

二、你(你单位)应当根据本院要求补充有关材料,参加询问和听证;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你(你单位)参加诉讼活动的权利义务是:

1、有权委托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有权收集、提供证据,有权进行辩论,请求调解;

2、可以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

3、可以自行和解;

4、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年 月 日

(院印)

样式三 应诉通知书

××××人民法院

应诉通知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因与你(你单位)(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已经受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你(你单位)在接到本通知书七日内,应向本院提交身份证明书复印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复印件);如需委托代理人代为诉讼,应向本院提交授权委托书(委托书应写明授权范围);

二、你(你单位)应当在接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案件审理;

三、你(你单位)应当根据本院要求补充有关材料,参加询问和听证;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你(你单位)参加诉讼活动的权利义务是:

1、有权委托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有权收集、提供证据,有权进行辩论,请求调解;

2、可以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

3、可以自行和解;

4、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附:再审申请书副本一份

年 月 日

(院印)

样式四 民事裁定书(对民事判决、裁定提起再审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完毕。

再审申请人申请再审称,(概述申请再审事由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证据,如有多项事由,应逐项分别列明)。

再审被申请人辩称,(概述反驳的事实、理由及证据)。经审查查明,(写明法院在审查程序中认定的与申请再审事由有关的事实和证据)。

本院认为,……(写明申请再审事由成立的 理由)。再审申请人的申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项(或者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 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项(或者第二款)、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百八十五条之规定,裁定如下:

一、本案由本院提审;(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或者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写:“本案指令××××人民法院再审”);

二、再审期间,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 判 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

××××年××月××日

书 记 员 ×××

说明:

1、本裁定书样式供上一级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或裁定,依当事人申请裁定由本院提审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或者原审人民法院再审时使用。

2、原裁判没有需要执行内容的,删去法律依据中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和裁定主文第二项。

样式五 民事裁定书(对民事调解书提起再审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 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完毕。再审申请人申请再审称,(概述申请再审事由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证据,如有多项事由,应逐项分别列明)。

再审被申请人辩称,(概述反驳的事实、理由及证据)。经审查查明,(写明法院在审查程序中认定的与申请再审事由有关的事实和证据)。

本院认为,……(写明申请再审事由成立的理由)。再审申请人的申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一百八十五条之规定,裁定如下:

一、本案由本院提审;(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或者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写:“本案指令××××人民法院再审”;);

二、再审期间,中止原调解书的执行。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判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

××××年××月××日

书 记 员 ×××

说明:

1、本裁定书样式供上一级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依当事人申请裁定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或者原审人民法院再审时使用。

2、原调解书没有需要执行内容的,删去法律依据中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和裁定主文第二项。

样式六 民事裁定书(驳回对民事判决、裁定的再审申请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完毕。

再审申请人申请再审称,(概述申请再审事由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证据,如有多项事由,应逐项分别列明)。

再审被申请人辩称,(概述反驳的事实、理由及证据)。经审查查明,(写明法院在审查程序中认定的与申请再审事由有关的事实和证据)。

本院认为,……(写明申请再审事由不成立的理由)。再审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项(或者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再审申请人姓名或名称)的再审申请。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 判 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

××××年××月××日

书 记 员 ×××

说明:本裁定书样式供上一级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或裁定,裁定驳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时使用。

样式七 民事裁定书(驳回对民事调解书的再审申请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完毕。

再审申请人申请再审称,(概述申请再审事由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证据,如有多项事由,应逐项分别列明)。

再审被申请人辩称,(概述反驳的事实、理由及证据)。经审查查明,(写明法院在审查程序中认定的与申请再审事由有关的事实和证据)。本院认为,……(写明申请再审事由不成立的理由)。再审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规定的情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再审申请人姓名或名称)的再审申请。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判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

××××年××月××日

书 记 员 ××× 说明:本裁定书样式供上一级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裁定驳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时使用。

样式八 民事裁定书(因超过法定期间驳回再审申请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完毕。

本院经审查查明,××××人民法院(××××)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于××××年××月××日发生法律效力,至××××年××月××日 再审申请人向本院申请再审时,已经超过二年,(如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 判行为为由申请再审的,则加上“且在满二年后,自再审申请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再审事由之日起已经超过三个月”),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 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再审申请人姓名或名称)的再审申请。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判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

××××年××月××日

书 记 员×××

说明:本裁定书样式供上一级人民法院以再审申请超过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期间为由裁定驳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时使用。

样式九 民事裁定书(按撤回再审申请处理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

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调解),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

本院在审查中,因再审申请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听证(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出听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十一)项、第三款的规定,裁定如下:

本案按撤回再审申请处理。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判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

××××年××月××日

书 记 员 ×××

说明:本裁定书样式供上一级人民法院按撤回再审申请处理时用。

样式十 民事裁定书(准许撤回再审申请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

本院在审查中,再审申请人于××××年××月××日向本院申请撤回再审申请。依照《中华人民法院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十一)项、第三款的规定,裁定如下:

准许(再审申请人姓名或名称)撤回再审申请。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判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年××月××日

书 记 员 ×××

说明:本裁定书样式供上一级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回再审申请时用。

样式十一 民事裁定书(终结审查程序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申字第××号

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列明在原一、二审中的诉讼地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写明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自然人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写明姓名、职业等基本情况)再审申请人×××因与再审被申请人×××(案由)一案,不服××××人民法院××××年××月××日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调解),向本院申请再审。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

本院在审查中,(写明终结审查程序的事实根据)。依照《中华人民法院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十一)项、第三款的规定,裁定如下:

本案终结审查程序。

审 判 长 ×××

审 判 员 ×××

审判员(代理审判员)×××

(院印)

××××年××月××日 书 记 员 ×××

民事再审申请书 篇6

申请人(原审原告)李永乐,男,1983年5月21日生,汉族,山西省临县青凉寺乡天洼村人,农民,现住本村,电话:***.被申请人(原审被告)刘宝强,男,1978年7月28日生,汉族,陕西省佳县乌镇刘家沟村人,农民,现住陕西省神木县神木镇大兴庄。

被申请人(原审被告)陕西省神木县荣升洗煤有限公司,住所地: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

申请人不服陕西省神木县人民法院【2011】神民初字第01724号民事判决书,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榆中法民二终字第00051号民事审判决书,申请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

请求事项:

依法再审改判二被申请人赔偿申请人因交通事故发生后,二被申请人强行扣押申请人陕K80788、陕KN584货运车,申请人向陕西省神木县提起民事诉讼先予执行未果至放行货车之日扣押144天期间的营运损失225590.4元。损失评估费8000元,总计235904元。

事项与理由:

二0一一年三月十四日申请人所有的陕K80788陕KN584挂车与被申请人刘宝强所有的陕K71201翻斗车在陕西201省道32km公路相撞,致两车受损,未有人员受伤,二零一一年三月十四日被申请人刘宝强将申请人大货车强行扣押,被申请人神木县荣升洗煤有限公司保管。申请人的大货车投保保险公司全险,多次与被申请人协商取车,神木县交警队未做调解,申请人又多次求助当地派出所处理,派出所不立案,申请人只好于二零一一年七月四日向神木县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请求判决二被申请人返还货车,赔偿停运损失,并向神木县人民法院申请先予执行,提供担保金三万元,神木县人民法院于二零一一年七月四日,当天到神木县荣升洗煤有限公司取车未果,四月十日又去取车未果,五月二十一日取车未果,直到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才将货车经神木人民法院取出,期间停运144天,这144天经神木法院未能先予执行,二被申请人无视法律的规定,仍然强行扣押,造成申请人直接营运损失235904元,申请人接到神木县人民法院(2011)神木初字第01724号判决,判决不支持申请人请求的停运损失,申请人不服提起上诉,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榆中法民二终字第00051号,综审判决,维持原判,申请人认为两份判决书,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请求再审改判,支持申请人的再审请求。

一、二被申请人扣押申请人的货运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这有和申请人相跟的人,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徐良河,山西临县高荣平、苗芝玉、柳军军、雷润平、苗小兵等人在法庭做证的笔录完全能够证实二被申请人强行扣车的事实。

二、陕西省神木县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二0一一年七月四日到被申请人神木县荣升洗煤有限公司取车未果。二被申请人仍然拒绝神木县人民法院的执行。

神木县人民法院判决书,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对申请人提供的证人证言不予认定,判决书中没有查明,更没有在判决书中表明,只是判决认为车钥匙、手续没有扣押,不能形成非法扣押。所有认定事实不清,草率判决,驳回诉讼。而且原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适用民法通则117条、134条。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完全错误。

综上事实,榆林市中院,神木县一审法院,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判决结果错误,申请人提起再诉,请求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98条、200条

(二)、(六)、(四)规定再审,依法改判。

此致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李永平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附证据

1、陕西省神木县(2011)神民初字第01724号判决书复印件一份。

2、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榆中法民二终字第00051号民事判决书复印件一份。

3、2011年7月4日申请人提交神木县人民法院先予执行申书一份。

4、陕西省榆林市分期付款卖车的冀车公司证明材料一份。

论我国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 篇7

一、再审检察建议的内涵

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发现同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存在依法应当再审的情形时, 以书面方式建议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予以纠正的一种诉讼监督方式。相比于抗诉适用的民事判决有明显不公或发生了重大错误的情形, 再审检察建议主要适用于那些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虽有错误, 但该错误裁判并不是非常严重或突出以及存有程序上的瑕疵情形。我国司法制度变革后将检察建议制度和抗诉制度相结合, 以形成二元制的检察监督模式, 希望能够取长补短, 有效发挥二者的作用, 进而形成良性的监督格局。

二、再审检察建议的价值意义

(一) 再审检察建议是完善诉讼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

在民事诉讼法未规定再审检察建议之前, 抗诉是检察机关提起再审的唯一监督方式, 这种单一的监督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对民事案件检察监督权。抗诉制度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在实体实践中对民事判决、裁定有错误的, 但没有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或司法程序上存在错误, 一般不予抗诉, 这样会造成一部分案件的被忽略, 影响司法权威, 增加当事人上访风险;在程序中, 抗诉周期长、程序繁琐, 浪费司法资源, 这些都不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增加检察建议制度, 简化检察机关办案流程, 节约司法资源, 在实体上也可以对抗诉不轻易运用的案件, 诸如民事调解案件, 建议检察院依法再审, 纠正错误。

(二) 再审检察建议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

相较于民事抗诉这种刚性的检察监督方式, 检察建议制度相对柔性些, 这种刚柔并济的检察监督模式, 能够更加有效的监督民事案件的裁判。一方面可以改变由于抗诉制度形成的“上抗下”的“倒三角”结构中增加上级法院负担的局面, 从而有效地优化司法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 提高了检察监督的效率, 高效率、低成本的彰显了司法公正的面貌。这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再审检察建议存的现实困境

(一) 立法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从最高人民检察院2009年11月出台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 (试行) 》, 到新民事诉讼法新法明确法律规定再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 可以看出所有的法律规范, 都没有对再审检察建议的具体概念、适用案件范围、适用程序、法律效力以及检察建议书的书写规范等内容有多余的描述。这种过于宽泛、原则的规定必然导致该制度现实操作性的匮乏、混乱和不统一。

(二) 观念偏颇, 检察建议使用率低, 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我们一直追求审判权的独立, 认为独立审判才能保证法院公平、公正, 所以检察机关过多的参与到审判的过程中, 是对独立审判的干涉, 有些法院就不愿意采纳检察建议。另一种观点认为, 检察建议作为一种相对柔性的监督方式, 不能起到抗诉那种刚性监督方式的效果, 提起检察建议是徒劳无功, 作用甚小, 所以有些检察院更趋向通过抗诉提起再审而非检察建议。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建议的使用率不如期待的如此美好。另外, 由于法律尚未对检察建议书进行具体的规范性规定, 导致检察建议书的制作流程不规范, 内容上参差不齐, 检察建议书质量不高, 缺乏可操作性, 发出后规范效力认同度不高, 从而使得检察建议的质量高低不就。

(三) 程序不规范, 实际运用混乱

一项制度的运行, 必须有相应的程序性设定, 否则大家各行其是, 混乱不堪。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与其司法解释仍忽视了对具体检察建议程序的规定, 合议庭在三个月内审查这种规定太过泛泛而言, 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 所以无论从立法依据还是从司法实践上, 再审检察建议的程序上还有待完善。

四、完善检察建议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法律规范, 提供制度支撑

再审的检察建议制度既已纳入民事诉讼法, 必须细化该制度的各项内容, 包括概念、对象范围、适用程序和方式、建议书的内容、法律效力等, 这是对相关基本法律的完善。除此之外, 可以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增加具体的检察建议的一节, 具体规定检察建议的运行程序、检察建议的工作机制、跟踪回访制度、检察建议书书写的规范等。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发布相关的指导意见, 建议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重视再审检察建议制度, 转变态度, 正视其法律地位。

(二) 建立规范的再审检察建议运行机制

再审检察建议制度要想运行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必须有规范的运行机制, 不然流于形式会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

首先, 严格检察建议的提起制度。检察建议首先应当由负责具体案件的承办人员提出, 并附带应当提出检察建议的理由和确实充分的证据材料, 提交检察长批准方可提出, 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其次, 设立审批程序。检察建议提出以后,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如若采纳, 人民法院可以针对检察建议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好后续工作的协调;若有异议, 检察机关应当重新核实、纠正异议。若发现检察建议不当时, 应及时责令撤销, 并迅速通知人民法院。再次, 设立检察建议的备案、追踪制度。当然法律已经规定检察建议应当向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但是对于检察建议的追踪制度没有涉及。为了防止检察建议制度的形式化, 可以在检察机关内部设专门人员对检察建议进行跟踪回访, 及时知晓检察建议的动态, 而不是放任自流导致检察建议的“有去无回”。最后, 加强对检察建议的监督机制。根据追踪回访的效果, 来监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检察监督的运用, 对于人民法院没有在法定期限内予以回复的, 人民检察院可以及时督促人民法院在一定的期限内给予书面回复, 如果过期仍不回复的, 可以通过直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运用抗诉手段进行监督。

另外, 应当出台一部关于检察建议的司法解释, 保障检察建议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因为作为检察机关制作的正式法律文书, 本身就具有权威性, 不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变。检察建议书的内容可以参考其他检察机关的正式法律文书的书写格式, 要充分说明事实和法律理由, 并保证证据的准确充分。应当遵照正式法律文书规定的程序送达, 并依照法定程序填写送达回证。人民法院对检察建议书进行审查后, 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检察院反馈审查意见。

(三) 处理好检察机关和法院的衔接问题

由检察机关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提交到人民法院进行审查, 可以说民事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人民法院的支持和配合, 应当建立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以定期召开民事检察建议座谈会的方式进行, 畅谈工作心得, 交换工作意见, 从而达成共识;建立重大事项通报机制, 及时了解彼此关于检察建议工作的重要司法动态。

(四) 引入公开监督模式, 强化再审检察建议的效果

当事人一样可以提出检察建议, 所以对该检察建议的监督更应该通过较为“阳光”的方式进行。监督要公开、公正, 那么政务公开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可以开通网上诉讼监督平台, 进行必要的网上公开;引入听证程序;加大再审案件公开审理力度。

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有着简化诉讼程序、节约司法资源、维护司法公正的效果,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仍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其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要: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和2015年新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均对再审检察建议这一检察监督方式作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从此, 作为与抗诉并存的检察监督制度, 检察建议制度可以在制度支撑下名正言顺的发挥着其在维护司法公正、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当然, 检察建议制度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适用阻力, 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文章通过分析该制度的设计和问题, 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以完善再审检察建议制度。

关键词:检察建议,检察监督,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玥涵.论民事检察监督之检察建议——以再审检察建议的性质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 2015, (3) .

[2]王晓, 任文松.民事检察建议的问题分析与完善路径——以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完善与规范为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 2015, (1) .

[3]夏黎阳.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运行机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5, (5) .

[4]陈定良.浅议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审查程序及效力[J].中国检察官, 2015, (1) .

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问题初探 篇8

摘 要 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的重要程序,关涉到民事诉讼的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依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法院、当事人均可成为启动主体。但是这样的规定显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一规定的瑕疵进行研究,以期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民事再审 启动主体 问题初探

一、引言

民事再审程序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的启动主题的规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无论是1991年民事诉讼法还是2007年10月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民事再审的启动主体,但是无论是那种规定,都存在着很大争议。

二、当下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一)法院作为再审启动主体之一及问题

无论是1991年民事诉讼法还是2007年10月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法院行使公权力依然是启动再审程序的主要方式,这一点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构成了我国再审程序的主要特点,这在世界各国都是比较罕见的。可见我国的再审程序的启动具有明显的职权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点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认为有违法院的中立原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权力滥用和滋生腐败,如有学者认为“只要法院有这种权力,又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那么它就很容易被滥用,最终将是以法院而非当事人为主发动再审①”。另一方面法院的角色不能有效的定位,违背了民事诉讼理念,因此主张废除法院作为启动再审程序主体的资格。依据法律规定,法院自己可以提起再审,即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认为需要再审的;各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上述规定同样在学术界波澜不断,笔者认为该规定主要有以下问题存在:问题之一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这条规定初看没有什么问题,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对“确有错误”具体的再审情形未作明确规定,换而言之,人民法院对再审对象“确有错误”享有解释权,以“确有错误”作为法院启动再审的理由,太模糊、太随意、太主观、无法把握,這容易导致法院在再审程序中权力的恣意扩张和法院滥用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引发司法腐败,换句话说法院认为没有“确有错误”的,可以不启动再审程序,哪怕事实上存在错误,这就导致了,判断一个案件是否确有错误的恣意,完全是法院的一种“暗箱操作”的过程,于程序的公正是无益的,也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有学者认为,在未进行再审时就确定“确有错误”,反映出司法的暗箱操作,即使后来再审时进行了公开审理,此前“先定后审”的行为,也会使这种公开审理在案件质量上甚至公信度上大打折扣②。这种行为会降低司法的威信,使人们逐渐丧失对司法的信任,最终可能导致信任危机,甚至走向私立报复的道路,可见这样做的代价之昂贵。问题二是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再审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考虑当事人的意愿,不论案件是何时审结的,不论生效民事裁判、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有多长,也不论当事人的意思如何,人民法院只要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都可以决定再审,予以纠正。“在司法实践中,开启审判监督程序时,则似乎是法官的意志而不是当事人的意志起主导作用③”这就使法院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太随意,使法院在再审程序中具有绝对的权利,它可以无期限的启动再审程序,这与民事诉讼的经济原则明显是背道而驰的,也有违诉讼时效制度,同时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的,它会使已经平静下来的社会关系再起动荡。再次就是无视当事人的意愿,违背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原则,容易导致侵犯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现象发生。如托克维尔所言:“从性质上说,司法权自身不是主动的”,“人民法院作为裁判者只能处于中立的地位,在程序运行中只能针对请求方当事人提出的请求和主张的事实做出裁判,既然是中立裁判,必然要求裁判者在程序的启动上是消极被动的④”。由此可见司法权是一种“被动性”的权利,而且从实践上来看,如果法院自行启动再审,当事人基于自己的意愿不愿意再审,法院又当如何处理呢?另一方面也会使法官在诉讼中的中立裁决角色的形象受损。

(二)检察机关作为再审启动主体之二及问题

新的民事诉讼法对抗诉的事由和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该项制度在程序上得以完善,增强了该项制度的可操作性。但是对人民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的规定仍不完善,如对检察院抗诉的实现、次数和抗诉的案件范围没有任何的限制性规定,而由此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众多学者对检察院的抗诉再审制度提出质疑批评,认为其会产生种种弊端:(1)违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处分权;(2)抗诉容易打破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的格局;(3)违背了诉权理论的基本要求;(4)影响诉讼效率,因为抗诉没有时间和次数限制。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再审启动主体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之一是造成了对当事人权利的不正当干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民事实体权利属于私权,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私权,可以自由的选择起诉、撤诉以及用何种途径来解决自己的纠纷,有权不受国家机关的不正当的干预,属于私法自治的领域。检查机关无视当事人的意愿,启动再审程序,实质上是对私权领域的侵犯,是公权力的肆意延伸,是有违宪法的精神的,与当下法制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问题之二是影响正义的及时实现和诉讼效率。英国古老法谚那样:“迟到的正义,即是非正义。”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往往不受再审时间和再审次数的限制,导致许多案件久拖不决。这样会造成司法权威的下降,使人们在内心降低对司法权的依赖,视其为一种空洞的摆设。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当事人的诉累,增加当事人的解决负担。虽然实质公正和正义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追求正义的成本过于昂贵,人们就会放弃通过法律途径来实现公平正义,诉讼效率的降低,则会加速这种行为的选择。问题之三是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也只有在两造对立且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检查机关提起抗诉,必然是代表一方当事人去和另一方当事人去诉讼,检查机关师国家机关,其在搜集证据等方面有着个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样做势必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关系,造成两方力量上的过分悬殊,这样就使案件处理的公正在当事人心中打上折扣。从另一方面看,检察机关不具有诉的利益,不是适格的当事人,容易造成角色上混乱,这些问题都迫待解决。

(三)当事人作为再审程序启动主体之三及问题

能启动再审程序的在形式上还有当事人,之所以说是形式上的,是因为现行法律的规定束缚了当事人的手脚,使这个最佳的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丧失了实质上的优越地位,沦为被动的再审程序的附庸。当事人的这种启动程序实质上是一种申请权而非发动权,真正的决定权也不是当事人而是法院,即当事人提出的实质上只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期盼利益,是否构成再审的事由是法院说了算。这种个人意见之是否被采纳,关键看法院的判断,而法院此时的判断则有了更多的考虑;在这种判断中,法院会考虑当事人的利益,但是更多的考虑的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以及再审会带来的社会影响。可见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力量之微,该规定之空乏。怎么改进才能使这个真正的、最佳的当事人发挥他应有的作用,都是在再审程序重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而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要求过于苛刻,无法真正的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这就造成了两难境界,从实质上来说,再审程序的设置时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案件的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另一方面当事人在实际行使再审程序启动请求权时,又难上加难,保障当事人的提起再审程序的权利,是迫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在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对案外第三人是否能够拥有直接的再审权没有规定,这可能会造成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受损而告状无门,显然这也是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个明显疏漏。

三、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规定,在设计理念和立法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是改革或者说找到某种途径去解决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深知完善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建构并非朝夕可为,必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发现问题有利于促进解决问题,笔者深信对于该问题的探索必然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对该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

②周晖国.民事再审制度理论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75.

③江伟.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

④张卫平.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江伟.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高洪宾.审判监督与司法权威.人民司法.2001(1).

[2]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法律科学.2002(1).

[3]杨立新.新中国民事行政检察发展前瞻.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法学研究.2000(5).

上一篇:文明城市形象调查报告下一篇:校企创建工商管理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