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民事行政检察(精选6篇)
内容摘要: 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21日在井冈山召开。曹建明指出,要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
本报井冈山7月22日电(记者肖玮 徐盈雁 欧阳晶)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21日在井冈山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强调,检察机关要准确把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职能定位和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健康深入发展。
曹建明说,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检察制度的重要特色。作为检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行检察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检察工作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检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突出强调要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切实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检察机关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关注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曹建明表示,2001年第一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强化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依法办理了一大批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为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行检察工作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改革创新中发展,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办案规模逐步扩大,办案机制趋于健全,监督方式日益丰富,监督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行检察监督的力度、质量、效率和效果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还有差距,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工作发展需要,理论研究、机制创新亟待加强。各级检察机关一定要从检察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信心和决心,努力实现民行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
曹建明指出,要准确把握民行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职能定位和基本要求。民行检察工作的基本职责是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在改革发展中必须立足并坚持以下法律监督属性:一是民行检察监督在性质上是对公权力的监督,监督对象是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二是民行检察监督是居中监督,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在当事人之间保持客观、中立、公正立场,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三是民行检察监督在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多元化监督体系中,发挥着其他监督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其他监督相辅相成、分工制约;四是民行检察监督的基本要求是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对发生的违法情形或生效的错误裁判进行监督;五是民行检察监督的效力主要是依法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或意见,促使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和纠正违法情形,既不代行审判权,也不代行行政权;六是民行检察监督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依法监督纠正诉讼违法和裁判不公问题,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与此同时,检察机关还承担着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
曹建明强调,要始终把民行检察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从服务大局出发明确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民行检察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职能作用;要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坚持把民行检察监督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把加强民行检察监督同维护人民权益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深化对民行检察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坚持遵循司法规律,遵循当事人处分原则和当事人平等原则,遵循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不同规律,坚持正确处理加强法律监督与维护裁判稳定性的关系;要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推动完善民行检察监督范围和程序,不断创新民行检察监督机制和方式;要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既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强化监督,又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理性监督,既要把握检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又尊重审判权运行的内在规律,不断改进监督方式和方法,在依法监督纠正错误裁判的同时,积极做好正确裁判的服判息诉工作,实现良性互动,保障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协调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曹建明指出,要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要坚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依法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上,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特别是要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出发,更加注重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努力实现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要着力构建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监督格局,把抗诉与再审检察建议有机结合起来,把纠正错误裁判与纠正违法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把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与发现、移送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有机结合起来。要着力加大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力度,进一步畅通申诉渠道,重点加大办理不服二审生效裁判的申诉案件力度,大力推进检察一体化办案机制建设,加快推行网上办案。要着力提高抗诉案件质量,探索实行合议制度,全面推行抗诉书说理制度,完善跟踪监督机制,健全办案质量评查机制,建立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例指导制度。要着力发挥民行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作用。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不仅要纠正错误裁判、维护司法公正,还要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牢固树立抗诉与息诉并重的观念,对所受理的申诉案件既不一抗了之,也不一推了之,在民行检察工作各个环节,重视做好深入细致的化解矛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和改进对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认真总结经验,深入研究规律,不断提高行政诉讼监督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曹建明要求,加强改革探索和理论研究,不断完善民行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为重点,在抓好研究论证和制度设计的同时,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试点,稳妥推进民行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强化民行检察监督的改革探索,完善监督范围,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效力。高度重视民行检察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检察机关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强化上级院对下级院办案工作的监督,重视征求人民法院对监督工作的意见、建议,完善和落实听取各方当事人及律师意见、回访当事人等制度。把民行检察工作作为深化检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监督。大力加强民行检察理论研究,为深化民行检察改革、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曹建明强调,各级检察院党组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把民行检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民行检察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大力提高民行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长期以来, 民行检察监督的有关制度滞后于民行检察监督实践, 结合民行宣传工作的严重滞后, 以致影响了民行检察监督的实际效用, 也浪费了有限的民行检察资源, 使这项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疲软状态。本人对2009年以来民事行政案件的检察监督情况作了一个统计, 对比如下: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 法院民事案件连年上升, 与检察院对民事行政案件监督的案件数量急剧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而同时, 当事人因不服法院裁决而不断发生的上访事件可以证明法院判决存在不公现象有增无减。遭遇这些不公时, 大部分老百姓为争取公平与正义付出艰辛努力, 但最后仍无果而终, 一些人为了讨回正义不惜倾尽家财甚至负债累累逐级上访。我们更可以想象, 由此带来两个必然的后果:其一, 老百姓对司法的公正性失去信心和信任, 对检察监督存在的必要提出质疑, 导致民行案件数量和质量每况愈下, 不尽人意;其二, 群众矛盾激化,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形成当前民行检察现状之原因
(一) 再审程序设在原审人民法院不合理
按照法律规定, 抗诉一律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 受理抗诉的该级人民法院一般作出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的规定, 再审抗诉案件能否跳出旧辙, 得到依法公正地纠正, 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①经过原审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们讨论的原裁决能否摆脱先入为主的影响, 汲纳检察机关抗诉的意见和观点;②检、法两家的关系是否融洽。实践中曾出现过某基层检察院初查过某基层法院法官涉嫌枉法裁判罪的线索, 使检、法两家冲突升级, 该法院甚至对检察院的抗诉案件到了“凡抗不改”的抵触状态。③改判一个案件意味着法官办一件错案, 法院能否克服保护主义这一情感因素;④是否具有敢于纠错的大肚, 克服自高自大的绝对审判权思想。只有同时具备这些因素条件, 再审权的真正公平才有可能, 检察监督的有效行使才成为可能。
(二) 缺少错案评议监督机制
司法实践中, 造成错案的原因不外乎两种, 一是由于法官认识偏差造成失误, 另一种是法官道德品质差, 徇私枉法造成错案。目前, 各级法院内部均有关于对法官办错案的惩罚规定, 难免是一种“手举得高打得轻”的象征性教育, 对错案出现的原因缺乏调查、分析和总结, 甚至有少数法官在“灰色因素”作用下恶意的偏向一方当事人, 偏离公正与公平, 也不影响其提拔重用, 从而在制度上不能真正有效地扼制司法不公甚至枉法裁判等现象的发生, 对错案评议 (主要包含对恶意错案承办人的惩罚) 的监督权仅置于法院内部管理, 显然是机制配置的不合理。
三、改变现状之对策
(一) 制度设计和机构设置等方式摆脱司法不公因素
通过当事人申诉或检察院抗诉而启动的再审程序, 由原审法院进行再审, 司法实践中, 这些案件的再审过程中是否能汲取检察院的意见依法予以纠正, 取决于前面所述的4个方面 (如前述) 因素决定, 如何摆脱这些因素的影响, 应该将再审权设在第三方, 即游离出对本案行使抗诉权的检察机关和对本案行使审判权的原审人民法院, 打破原审判决中可能影响案件公正性的情势, 在省级区域内设立一个独立的再审法院, 专职负责对上诉、申诉、抗诉案件 (不仅是民事的, 还应包括刑事的) 的再审工作, 从而从制度上创建一个尊重事实与法律、有错必改、能有效实现公平正义的机制。检察机关以抗诉的身份参加, 并由专人负责, 监督权由人大执行, 因为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也受人民监督, 这也符合《宪法》原则。
(二) 建立错案评议监督机制
由人大牵头组成对案件的检查和评议工作小组, 实行不定期对申诉、上诉、抗诉案件进行检查, 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并对之进行调查, 并把错案责任纳入到作为其个人晋级提拔的参考因素和对法院年终工作评议的参考因素, 提高对“恶意”错案的案后风险, 从制度上约束某些法官, 不会、不能也不不敢草率办案、马虎办案、甚至取舍认定事实, 偏向一方当事人下判。
(三) 完善检察监督体系
将调解、执行纳入检察监督范畴是民行检察监督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节约司法资源, 促进社会和谐, 基层法院的调解率一般是保持在50%以上, 分宜县法院民一庭一直近两年都是80%的调解率, 其中不免存在法官利用调解方式徇私情、谋私利的现象, 检察机关对此提出抗诉, 法院却以“于法无据”作挡箭牌, 使自愿调解成为没有监督的真空地带;把执行明确纳入监督范围, 部分地区对于两高签订的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试点的文件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但是会签文件显然执行力不强, 检察机关提起监督的起点必须是申诉人的申诉, 而且适合的原因也有限地规定于六条当中。
(四) 完善支持起诉和公益诉讼制度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群众集体利益的维护者, 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矿藏资源的浪费与流失、土地的浪费等, 都理应肩负起神圣的监护职责, 但法律的滞后甚至空白, 都使检察监督感到于法无据、难以尽力, 而扼腕叹息。我相信通过全国立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共同努力,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理论上不断探讨, 在立法上不断完善, 我们的检察监督一定会在法律体系这个舞台上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397页.
[2]彭世忠, 郭剑.“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 载《现代法学》, 2003年10月第25卷第5期:第135页.
内容摘要:细微民事行政检察既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事行政检察法律监督功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做好细微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要对具体案件从证据审查、法律法规适用、程序合法性等方面做到细致入微的审查,确保对案件的全面把握。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 细微审查 实践把握
一、案例及问题的提出
乙购买甲公司一宗土地使用权,政府给其颁发第0006号土地使用权证。后丙也购得甲公司一宗地使用权,政府给其颁发第1199号土地使用权证。因两宗地使用权部分重合,丙即持两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撤销乙的第0009号土地使用权证。法院审理后认为政府没有举证证明颁发第0009号土地使用权证颁证行为的合法性,判决撤销乙的土地使用权证。乙不服判决,向检察院提出申诉。
上述案件在审查抗诉阶段,检察院通过调查核实发现,在诉讼中,政府提供的颁证档案材料,能够证明政府给丙颁发的第0006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颁发第0009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本案中涉及的第0009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是否存在?而申诉人持有的第0009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又与丙起诉时持有的复印件相一致,政府颁发的证件编号的尾数究竟是“6”还是“9”?本案典型地反映出办理民行案件对案件细微事实如何审查的问题。
二、开展细微民事行政检察的意义
细微民事行政检察,是指在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审查过程中,对整个案件的证据、法律法规适用、程序合法性等方面要做到细致入微的审查,以确保对案件全面正确的审查。司法实践中,对于一般的民行案件,把握民事、行政诉讼法律规定的抗诉条件相对容易一些,但对有些存在错误的案件,看似简单,却往往找不到抗点,这时就需要查阅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证据采信方面,细致入微地排除疑点,细心甄别以发现问题。随着司法活动的进一步规范,细微民事行政检察对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实践意义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行检察作为法律私力救济的最后屏障,要求民行案件必须重视对案件事实的细微审查。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行政检察是法律为私力救济设置的最后屏障,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做到对案件审查全面正确,不仅需要办案人员具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一般来说,做到公正合法不难,但做到全面细致不容易,而细致到入微更是难上所难。所以,要发挥这一最后屏障作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民事行政案件的审查应高度重视细微之处的审查。
2.民行检察监督对象的特殊性对民行案件审查的细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者,从案件角度说,民行检察工作的监督对象是法院或者行政执法机关,特别是法院。随着法治建设的进步,法院在案件审判质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要想站位在监督者角度去做好工作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更应当打破思维定式,对案件进行细致缜密地全面审查,容不得一点马虎、一点疏漏。
3.民行案件在诉讼环节上的滞后性决定了民行检察必须立足于对案件事实的细微审查。走到民行检察监督环节的案件,绝大多数是疑难杂症。通常案件当事人已经是筋疲力尽,许多当事人也就是为争一口气而执意申诉。在证据的举证方面,当事人之间经常是仅仅为了一个证据的认定或者很小的问题争议而继续打官司。在某种意义上讲,民行案件的社会效果更甚于其法律效果。因此,通过细致入微的审查,发现问题并抗诉成功后,民行检察监督的效果不仅仅是维护了司法的公平正义,更重要的是彰显民行检察作为私立救助最后一道屏障的社会效果。
三、细微民事行政检察的实践把握
随着司法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殷切期待,如何在检察监督中纠正这些疏忽或错误,进一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微民行检察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方法和途径。下文结合上述案例及司法实践,从证据审查、法律适用、程序合法性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把握细微民行检察监督工作。
1.证据审查。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证据,法律概括规定为七大方面,但实际可谓是复杂多变,在审查时不仅要看证据的证明内容是否真实,还要看证据的形式是否合法。如王某民间借贷纠纷案,就是因为认定事实所依据的证言落款时间早于所用的稿纸的印刷时间,根据这一细微的证据矛盾点,以法院原先认定证据是虚假证据作为抗诉的抗点。
有些案件证据本身是合法有效的,但其某些细节可以推定案件事实存在错误。在前述行政诉讼案例中,庭审时政府工作人员称没有第0009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颁证档案材料,法院认定政府颁发第0009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没有证据支持,法院判决撤销应该是正确的。但根据争议土地的颁证档案材料可知,该宗地最后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是第0006号。为什么原告起诉时要求撤销的是第0009号呢?这两个证之间有什么联系?仔细审查该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原来是印刷的编号看似是9,但又象6,原告认为是9,即以第0009号起诉的,法院也以第0009号要求政府举证的,被告也是这样举证的,就连申诉人也认为是第0009号证,据此申诉的。但该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落款的日期与颁证档案材料相一致,领证日期也相吻合,而颁证档案材料显示该宗地最后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是第0006号,依据《物权法》的规定,这种情形应以颁证档案材料为准,即本案原来是不存在第0009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本案中所谓的第0009号实际是第0006号。对于本案中之所以会出现撤销一个不存在的土地使用证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受长期司法实践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原告主观判断错误,法院审判时的疏忽,造成了数字“6”与“9”混淆,最终通过检察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2.法律法规适用审查。办案中证据并不是一个案件的全部,法律法规的适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面。在审查裁判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上,特别是要注意新的司法解释适用问题,这一点因新法律法规颁布、司法工作人员知道的先后等问题也会出现错误,民事案件由于法律相对行政诉讼比较完善,很容易把握,但是行政诉讼类案件,其所依据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多如牛毛,特别是对法律法规及其细则、规范性文件之间的效力,要细而更细的审查,如某行政抗诉案,就是因原判决所依据的应该是“某条例实施办法”,而不是“某条例”作为抗诉理由的。
第一课时民事行政检察案件的受理和立案
一、民事行政检察的概念
民事行政检察是检察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对人民法院错误的生效民事行政裁判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由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一项制度。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项重要职能,其基本目的是为了保证民事与行政司法公正。
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人民法院审理的除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都属于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范围。
三、民事行政检察的目的(一)维护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在法制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是对国家司法机关执行法律的最基本要求。在现代社会的法制国家中,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司法机关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其使命是保障国家法律的公正执行,否则,就不能将其称之为司法机关。
维护司法公正,首先是检察机关自己必需做到司法公正。检察机关的职责是法律监督,其工作的意义主要是程序上在意义。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是实体公正在形式上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在执行程序中,自己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必需做到严格执法,保证自己在执行程序法上司法公正。法律监督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维护者,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实行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是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
(二)维护司法权威
国家的司法机关是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国家的司法权威,就是由审判机关的审判权威和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威共同构成的。这样两个权威,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有的国家司法权威,同样也还会有国健全的国家法制权威。只有审判权威和法律监督权威共同得到维护和保障,国家的司法权威才能得到维护和保障。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衽监督,其目的不是要削弱乃至损害审判权威,而正是要维护和保障审判权威。这就是,检察机关通过自己的监督活动,促使审判机关纠正自己在审判活动中存在某些司法不公的问题,将影响审判权威的因素予以纠正或者改进,恢复或者增强审判权威。检察机关不是通过削弱乃至损害审判权威的办法,提高、增强自己的法律监督权威,而是通过自己有效的法律监督活动,在维护、提高审判权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法律监督权威,最终提高和保障国家的司法权威。
(三)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是民事行政检察的最终目的。法制统一,既是对立法的要求,也是司法的要求,而且后者是更重要的方面。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和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民事行政维护的是民事法律、行政法律、诉讼法律在诉讼中的统一、正确实施。因此审判检察机关的目的是一致的。对于有损于国家法制统一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进行法律监督,并加以纠正,就在这些方面保证了法制的统一。
四、民事行政检察的任务
(一)维护人民法院的正确民事、行政判决、裁定
对于人民法院正确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人民检察院必须坚决维护和支持。在实践中,检察机关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在指导工作。在办案中,当事人在向检察机关申诉时,检察人员认为法院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是正确的,积极做好息诉服判工作,教育当事人遵守国家法律,服从法院判决。以稳定社会,服务大局,确立国家的司法权威。
(二)对确有错误的生效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进行抗诉
任何机关、任何个人,在工作中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人民法院在执行民事、行政法律,对民事纠纷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作出裁决的时候,由于法官的素质水平、对法律的理解、审判经验等原因,有可能对案件造成错判,同时,也不排除极少数腐败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因此,错案总是难免的,法律不得不设置审判监督程序,对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发动再审程序、纠正错误。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行使这种法律监督权利,通过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发动再审程序,使人民法院经过再审,对抗诉案件作出改判,纠正错误,保障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三)对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中的其它错误进行监督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4条和《行政诉讼》第10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进行监督。这就表明,检察机关对于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检察不仅仅是抗诉这一条途径,还有其它途径可以进行。在实践中,除了对于符合《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条件的案件进行抗诉以外,对于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中存在的其它问题,有权提出监督意见,督促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纠正错误,严肃执法。
(四)对违法犯罪的民事、行政法官依法查出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依法查出,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在民事行政检察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任务。在党的领导下,对腐败行为进行不懈的斗争,就包括对司法腐败的斗争。在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中,极少数的腐败法官败坏司法公正的名声,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对于这些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腐败法官,必须坚决予以揭露,严肃查出,从严惩处。
人民检察院查出民事、行政法官的职务违法犯罪活动,既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任务,也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任务。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检察中,要按照这两部法律的规定,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这项工作,维护司法权威。
五、立案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由有抗诉权或者有提请抗诉权的人民检察院立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立案: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可能错误的;
(三)原审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判行为的。
人民检察院决定立案的民事、行政案件,应当通知申诉人和其他当事人。其他当事人可以在收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意见。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立案的案件,应当通知申诉人。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立案以后调(借)阅人民法院审判案卷,并在调(借)阅审判案卷后三个月内审查终结。
对需要交办、转办的案件,应当分别制作交办函、转办函,并将有关材料移送下级人民检察院。
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立案审查,并报告审查结果或者审查意见。
六、民事行政案件受理
1、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诉,应当受理:
(一)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二)有具体的申诉理由和请求。
2、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诉,不予受理:
(一)判决、裁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二)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或者收养关系的;
(三)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
(四)当事人对于人民检察院所作的终止审查或者不抗诉决定不服,再次提出申诉;
(五)没有具体的申诉请求和理由的;
(六)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其他情形。
七、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受理有关规定
1.受理部门
由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先行受理后,七日内分别情况作出处理
(1)不服同级或者下一级人民法院生效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移送本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审查处理;
(2)下级人民检察院有抗诉权的,转下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处理;
(3)依法属于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机关主管范围的,移送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机关处理。
2.受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应当在收到移送申诉材料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填写《受理案件审查表》交由处长或主诉检察官审批。
八、检察院处理申诉案件的程序
1.立案。有抗诉权或者有提请抗诉权的人民检察院,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立案:
(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不足的;
(2)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可能错误的;
(3)原审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4)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检察院决定立案的民事案件,应当通知申诉人和其他当事人。其他当事人可以在收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提出书面意见。人民检察院决定不立案的案件,应当通知申诉人。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立案以后调(借)阅人民法院审判案卷,并在调(借)阅审判案卷后三个月内审查终结。
2.审查。人民检察院立案以后,应当及时指定检察人员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对于审查终结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分别情况作出是否提起抗诉的决定。
3.提请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经审查认为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抗诉。
4.出庭。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再审法庭。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指令再审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再审法庭。
5.提出检察建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1)原判决、裁定符合抗诉条件,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协商一致,人民法院同意再审的;
(2)原裁定确有错误,但依法不能启动再审程序予以救济的;
(3)人民法院对抗诉案件再审的庭审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
(4)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的其他情形。
第二课时民事行政案件的抗诉条件
一、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案件提起抗诉的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所认定事实没有证据或者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
(二)原判决、裁定对有足够证据支持的事实不予认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采信了伪证并作为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的;
(四)原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而未进行调查取证,影响原判决、裁定正确认定事实的;
(五)原审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而未进行调查取证,影响原判决、裁定正确认定事实的;
(六)原判决、裁定所采信的鉴定结论的鉴定程序违法或者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的;
(七)原审法院应当进行鉴定或者勘验而未鉴定、勘验的;
(八)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其他情
二、提请抗诉
(一)定义
提请抗诉是指作出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对该案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抗诉事件,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的诉讼程序。
(二)提请抗诉的程序(教材321页)
1、案件审查终结和办案人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
2、案件审批
3、提请抗诉报告书和案卷呈报
三、提出抗诉
(一)定义
提出抗诉是指由抗诉权的 人民检察院,通过对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审查,确认该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审判程序或者审判该案件的审判人员有职务违法犯罪行为。
(二)提出抗诉的程序
1、复核审查
2、案件审批
3、制作抗诉及抗诉提出。
案例分析
2004年6月,C公司为了追回部分货款,委托R律师事务所代为诉讼追缴。R律师事务所指派不具有律师资格和法律工作者身份的Y以律师身份代为参加诉讼和代为申请执行。官司胜了,但是C公司一直未收到货款。原因是Y与R律师事务所早已脱离关系,但C公司却一直蒙在鼓里,还继续委托Y代理申请执行和领取执行款。之后,Y代C公司从东坡区人民法院领取执行款17000 元,并将其中的8450元据为己有。C公司遂以也未收到余款为由,将R律师事务所告上法庭。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对执行案件的全过程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但是当原告明知执行款被Y占有时,却还与之签订还款协议,执行款的给付义务应当由Y承担,被告依法不承担责任。故对C公司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C公司不服该判决,并对当地的投资软环境深感不满,四处上访并到检察院申诉。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审查认为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遂向法院抗诉。
问题:
1、你认为C公司诉抗诉的理由何在?
2、如果法院再审,你认为C公司能胜诉吗?为什么?
法院再审后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撤销了原判决,并判令被告Y在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向原告支付执行款损失8450 元。至此,案件得到公正判决。
章立英
上传时间:2004-8-6
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民行检察监督程序立法不完善的情况下,着眼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依据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在履行民行检察监督权上的发展和创新。尽管这种监督方式目前还法无明文规定,尚处探索之中,检、法两家对此褒贬不一,但实践证明,检察建议作为抗诉监督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与抗诉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本文拟对这种做法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有益于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再审检察建议存在的理论根源
2001年9月高检讨论通过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在“规则”中增加了检察建议的内容,其中四十七条是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的具体规定。在2001年9月高院下发《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第十七条也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检察建议的,人民法院应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经与人民法院协商同意的对个案提出检察建议书的,可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同时高检民行检察厅厅长王鸿翼在《完善民行检察在于修改立法》讲话中提出的要完善现有的抗诉制度,要以类似于“再审决定”的形式取代现行的抗诉,在强行启动再审程序纠正错案,解决再审案件同级审,从根本解决“周期长”“改判难”的问题。以上规定和讲话,可视为适用再审检察建议的司法依据。
(二)、再审检察建议的价值所在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抗诉权受阻时,适用再审检察建议会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他与抗诉权形成一套完整的民行检察监督体系,从而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再审检察建议有抗诉权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有其独到之处。
(1)、可以弥补民行抗诉在程序上的不足
现行法律对民行抗诉程序规定过于原则,抗诉周期长、程序多,占用了大量司法资源,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易引起当事人的上访告状,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些民转刑、行转刑案件的发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受审级管辖的制约,上级院的民行部门承担了过重的办案任务,越是到高层,抗诉案件就越集中,这种“倒三角”形的办案结构,给民行检察工作发展带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容易造成案件大量积压。而再审检察建议,减少了提请抗诉、提出抗诉、及法院指令再审三个环节,简化了再审程序,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可以弥补民行抗诉在实体上的不足。
在办案实践中对民行判决、裁定有错误,但没有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或审判程序上存在错误,但判决结果基本正确的一般不需轻易抗诉,可通过检察建议,由人民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纠正错误。在这里,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抗诉的辅助手段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另外,对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不适用抗诉的民行判决、裁定,如以调解形式结案的案件等,检察机关一般不受理这类申诉,但对于涉及国家和公众利益的,或调解违背自愿、合法原则,当事人提出申诉的,检察机关经确认属实的,可运用再审检察建议,建议法院依法再审,纠 1
正错误调解。
(3)、可以促进检、法两家的协调
再审检察建议不受抗诉审级的限制,与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法院同级或上级检察院均可提出,适用时能将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形式转化为法院内部监督形式,搞好检察建议与审判监督程序的衔接,实现再审检察建议在审判实践中的“软着陆”,使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关系走上一条良性互动的轨道。同时采信再审检察建议程序是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案件的过滤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检察机关抗诉的适用,审判机关变被动为主动,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
(三)、再审检察建议的特点
1、适用的全面性。
再审检察建议能避免抗诉工作中存在的抗什么审什么,不抗不审的现象,使再审法院更全面地审理案件,纠正错误,维护司法公正。
2、操作的灵活性。
再审检察建议能使民行工作格局从“倒三角”到“金字塔”的结构转变,从而使上级检察院摆脱办案压力,更多的案件由基层直接消化解决,能强化下级检察院特别是基层检察院的民事行政检察权。另外,它的操作形式灵活还表现在对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个案所作出的检察建议,如果法院因主观原因不愿接受并启动再审程序的,下级检察机关仍可使用抗诉权,提请上级检察机关抗诉。
3、处理的高效性。
再审检察建议避免了抗诉繁琐的程序,能缩短办案周期,节省司法成本,其以短、平、快的特色得到检察院的普遍采用。运用时,只要同级的检、法两院协商一致,对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检察机关只要提出书面检察建议,同级法院便可启动再审程序,时间短、程序简化,能及时保护涉诉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检、法两家工作协调,提高办案效率,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三)、对再审检察建议在实践操作中的几点建议
再审检察建议的适当运用,加强了检察机关对民行诉讼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开展民行工作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再审检察建议作为一种监督方式,毕竟未经立法认可,缺乏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规范,仍处于一种探索状态,若运用不当,不但未能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而且将有损检察机关形象,需要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一定的原则。
(1)、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达成共识
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已适应了检察院运用抗诉这一职权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法律监督的做法,但现在检察院提出将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抗诉的补充,法院就会出现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形。因此作为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一定要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联系,争取在执法思想上求同存异,并在目前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与人民法院统一检察建议的适用原则、范围和作用,力争与人民法院达成书面或口头上的协议,为再审检察建议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统一和规范适用再审检察建议的内容、条件、程序
再审检察建议的提出须有理可据,切实可行,有问题所在,内容言简意赅,要用精炼、准确的语言,针对性强,能恰好地反映判决中存在的问题。在适用时从原则上可规定为符合抗诉条件,经与人民法院协商,人民法院同意再审的;标的小、社会影响小,裁判结果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不大的;虽符合抗诉条件,但如通过抗诉途径解决,因诉讼周期太长、成本太高,会影响诉讼实际效果的案件;原审法院愿意再审,且由法院自行再审效果更好的案件;经审查确有错误,但依照有关法律不能经抗诉启动再审程序进行救济的案件等。在适用程序上,一是要办案程序规范化,办案中应经立案、阅卷、调查、集体讨论、主管检察长或检察长决定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后形成;二是要送达程序化;三要附卷存查等主要内容。在内部管理中,把检察建议被采纳率作为评价民行抗诉工作的一项内容。
(3)、建立反馈和跟踪制度,切实保障再审检察建议的督促落实
对于发出的再审检察建议,民行部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检察建议的落实、采纳情况,如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中的事实、证据等提出异议的,应对有关问题重新核实,避免错发,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民行部门应及时向本院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备案,以便检察长发现本院或上级检察院发现下级检察院发出的再审检察建议不当时,能及时责令撤销,并及时通知法院,避免造成新的司法不公。
(4)、建议尽快制定司法解释,明确把再审检察建议纳入法律监督手段
关键词:检察监督 抗诉程序 司法救济
民事行政诉讼监督作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司法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现实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是针对审判机关存在的一定程度上不正当行使权力的司法现实而设定的一种诉讼监督制度,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司法救济制度。[1]这种诉讼监督制度体现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并在第185条至188条规定了具体的监督方式。由此可知,既然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是一项诉讼监督制度,它就应当符合一般的诉讼法规范所应具有的价值追求,即追求公正与效率。同时,作为法律监督的一部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在又是由我国宪法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监督民事诉讼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防止和纠正不正当行使司法权引起的司法不公。但有部分人对检察院的抗诉监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确实令人怀疑,提出“废除民事抗诉权”,[2]也有学者的观点坚持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在现阶段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弱化,而是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使之在程序上更合理,更具有实效性。[3]孟德思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提到: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笔者认为检察监督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制度化监督,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但不能弱化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而且应当强化这一监督,以促成司法独立前提条件的形成,有利于早日实现司法独立。”
二、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从法理上讲,现行抗诉程序背离了设立民事抗诉制度的根本目的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理解,民事抗诉就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依法提请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据此可知我们目前现行的民事抗诉程序是由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诉讼程序组合而成的。就现行民事抗诉制度的规定来看,检察院依审判监督权对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的违法问题提出了抗诉,法院本应对原审法院的审判行为是否违反法律做出确认其行为违法与否的裁判,继而解决具体的民事纠纷问题。但我国现行的抗诉程序不是对原审判行为是否违反法律作出确认,实际上成为可能启动再审程序的一个理由。
(二)在抗诉范围上,有明显的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其中第26条第(五)项规定,原审违反法律程序,但未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做出不抗诉决定。对于这一规定,笔者认为有明显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不能对正在进行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临场监督,只能等到诉讼结束,人民法院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以后,才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而实际上这种监督仅仅是事后监督。那么对于违反法律程序而审判的案件,是否就不给予默认还是予以纠正呢?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保证司法严肃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程序的正义更具有公信力,对于那些违反程序而审判的应当进行纠正,让公众从心里真正的对司法信服。
(三)在诉讼时效问题上,缺乏有期限有条件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82条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规定了两年的期限,但《民诉法》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都未曾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期限。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对司法机关而言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发现生效裁判的错误都应当主动予以纠正,对当事人来说,只要他认为生效裁判有错误就可以不断地要求再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案件当事人权益的有效保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来设置再审程序,那么纠纷的解决将永无尽头。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也会因不断的再审而受到严重的破坏。
三、完善我国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思考
(一)民事抗诉概念的重构
笔者认为,现行民事抗诉制度采用民事抗诉的提起与案件的审理二者合二为一的组合程序模式,正是我国民事抗诉制度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要使民事抗诉制度走出困境,就必须打破现有模式,将民事再审从民事抗诉中剥离出去。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将民事抗诉和民事再审混在一起,且核心是对原审民事案件的重新审理,未突出抗诉的本质性质特征—监督性,不仅在抗诉管辖权方面混乱,而且弱化了抗诉的作用和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出现步履维艰的局面。因此,对其予以重构已是迫在眉睫。[4]民事抗诉改革方向是创制相对独立的抗诉程序和再审程序。[5]因此笔者赞成,民事抗诉应当是: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审判权并导致生效的判决、裁定错误,依法要求其同一级人民法院对生效裁判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制度。法院应当对检察机关提抗案件生效裁判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确认。
(二)要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我国现行的民事抗诉程序对于抗诉范围的限制性规定带有浓厚的重实体轻程序的色彩。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是实体公正在形式上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程序法对于法律权威的维护保障作用。[6]笔者认为,错误的民事行政裁判和错误的刑事判决一样,一旦生效付诸执行,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都会使人民对国家法律的权威与公正丧失信心。而程序违法的结果多数导致实体裁判不公,只有公正的程序才能保证公正的裁判结果。检察机关的职责是法律监督,其工作的意义主要是程序上的意义。程序公正是现代司法理念的根本追求,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诉讼过程中,诉讼程序是否被严格遵守,不仅关系到办案质量,而且关系到公民的人身自由、民主权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法治的重要标志。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就要求我们司法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更新诉讼观念,克服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认识,重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树立正当法律程序观念,防止滥用司法权,对于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必须严肃对待,做到违法必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世界各国大多都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的监督制度。在各国的检察机关监督职能中,更多的是规定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起诉权和参与诉讼权,很少有单独规定审判监督抗诉权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法国检察院的民事诉讼制度,规定了检察院参与民事诉讼的途径,一是法院对法定案件向检察院的通报,二是检察院认为自己应当参加诉讼的其他案件,三是法官可以依照职权决定向检察院通报某一案件。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却只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法院生效裁判提出抗诉的一种监督方式,而没有规定其起诉权和参与诉讼权,与各国的立法潮流大不相同;我国检察机关仅有的抗诉权只限制在审判监督之中,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与各国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监督权力相比较,中国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规定的太窄,应当大大加强,因此笔者建议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拥有对公益案件的起诉权和参与诉讼权。
(四)将再审检察建议作为行使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的主要方式
由于法律对民事行政抗诉程序规定过于原则,其不足和弊端随着民行检察工作的深入发展日趋明显。如抗诉程序复杂、繁琐。漫长的抗诉、再审程序占用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迟来的正义也是非正义”,虽然当事人最终获得了公正的判决,但此时早已时过境迁,判决对于我们的当事人来讲其现实意义已经不是很大,很多的当事人得到的仅仅是心理上的胜诉而已,那么,此时我们的民行检察监督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实现。而我们的再审检察建议虽然在对于案件是否重新审理的监督力度要逊于抗诉制度,但作为抗诉的辅助手段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使当事人早日从诉讼中解脱出来。如我院办理的申诉人山东同人实业有限公司与被申诉人北京中融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东权纠纷一案,自2007年5月14日受案,21日向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法院于6月26日作出判决,前后仅用了1个半月时间。自2006年以来,我院民行检察部门共立案42件,其中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件,从受案到法院作出裁判的平均周期不到3个月;向上级院提请抗诉和建议提请抗诉38件,一审提抗案件从受案到法院作出裁判的平均周期约18个月,二审案件周期还要长。而且将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民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的减轻上级检察机关和上级法院监督工作的压力。并且,适用再审检察建议可以减少司法对抗和摩擦,易于被人民法院接受,有利于提高再审改判率。[7]
(五)加强民行部门对法官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权
民行部门行使侦查权是检察机关统一行使检察权条件下的具体分工,可以扩大检察机关侦办职务犯罪的案源。我们知道,职务犯罪的案源,一般是受理于控告、申诉,而且此类线索由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初查,如果改由民行部门初查法官职务犯罪线索,可以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去查找、发现犯罪线索。民行干警在初查法官职务犯罪线索尤其是在初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犯罪线索时,有其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业务优势,这是由民行工作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对法官职务犯罪的初查,更有利于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夏冰、冯仁强编著:《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7页。
[2]黄松有:《对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法理思考》,《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
[3]李少波:《如何认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与黄松有同志商榷》,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9期。
[4]王德玲:《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研究》,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5]滕威:《论抗诉程序与再审程序的分离》,载《正义网》2006年2月21日。
[6]李林:《实体法与程序法》,载《中国法学网》2004年12月31日。
【第十章民事行政检察】推荐阅读:
民事行政检察科工作职责06-08
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之现状分析09-10
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06-23
第十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06-14
三国演义第十章读后感10-12
刑事/民事/行政上诉状09-27
民事、行政案件申请再审案件举证责任指引06-09
民事上诉制度07-03
民事执行难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