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建议(精选7篇)
一、对纠纷处理情况:
我们近几年法律纠纷不多,绝大部分在县级法院已经得到了满意的解决。在与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者接触中,对他们解决纠纷,分析问题,宣传法律,注重调解的办案方法,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他们有很高的法律素养:
在为数不多的接触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极高的法律素养。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同志对法律的精确把握,到位的理解,熟练的运用,对纠纷首先站在法律的角度将问题分析明白。民事纠纷双方大多对法律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对案件的处理存在的期望也就相差较大,通过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同志,对案件在法律层面的剖析,使纠纷双方对问题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期望值趋于一致,使问题得到解决。
2、强烈的责任心
纠纷发生后,纠纷双方大多是各有对错。解决问题的心情很迫切。法院从事民事审判的同志能从纠纷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双方着想。首先,从感情上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为纠纷的进一步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强烈的责任心能感染各方,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真正是为 1
了解决矛盾而思考问题,而不单单为了结案,我们感受到了民事审判工作者和对方解决纠纷的真诚。很多矛盾就在这种互相体谅理解中得到了解决。
3、重视调解
很多纠纷的发生是缘于误解,缺乏沟通是产生矛盾的根源。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同志深知矛盾发生的根本,重视调解,加强沟通,以法律为本位,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在沟通中使问题明朗,在沟通中使理解加深,同时在沟通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我们对调解的重要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调解结案使纠纷双方不伤和气,为双方继续合作打下了基础。调解结案便于执行,因为双方已对问题解决达成了共识,因此执行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节约诉讼成本,节约时间,使纠纷双方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身业务,促进了各方的发展。社会效益也很大。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相关论述
(一) 民事诉讼模式的具体概念
通常来说, 模式指的是一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是让人可以进行参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法学界, 中国政法大学终生教师、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将民事诉讼模式定义为当事人诉讼行为和法院审判行为之间的一种模式, 亦或者称之为当事人和法院之间配置诉讼权限的最佳模式。本文中, 笔者对于民事诉讼模式的探究也是在江平教授对其阐述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的。因此, 民事诉讼模式的本质可以看做是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关系, 是诉讼权限构建而成的一种关系模式。与此同时, 民事诉讼的模式也是对民事诉讼制度结构和程序的一种概括。
(二) 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 诉讼模式的变化主要就是当事人双方以及法院的地位变化。我国法院民事诉讼模式主要有两个种类。其一, 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中。此种模式中法院位于主体地位, 而当事人则位于次要地位。法官在这一模式中有权决定诉讼的推进、继续和终结, 在诉讼的每个环节中都有一定的主导权。而当事人的意志主要是依赖法官, 当事人的诉讼对象只有通过法官同意才能进行诉讼。而在当事人诉讼模式中, 当事人有了充分的主导地位, 法官在诉讼的全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平等权利, 提高了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作用和职能, 有效避免了一些环节的重复。因此, 民事诉讼模式对于法院和当事人顺利完成诉讼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二者主次地位的划分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价值
我国原有的民事诉讼模式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 传统的两大诉讼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基层的实际情况了。因此,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国诉讼模式得到了改观。具体来说,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主要价值有三个方面。
(一) 展现实体公正
实体公正的展现是“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头等价值。在“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引导下, 法官能够充分发挥出职能作用, 当事人双方为了达成自己的诉讼目的, 也会主动配合法官、主动和法官沟通。与此同时, 在当事人争论案件事实的时候, 当事人双方也会为了尽快得出争论结果而相互合作。因此, 案件事实的认定就相当准确, 实体法也就能正确使用, 最终就展现了实体公正。
(二) 体现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往往在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标志着公平、公正、公开和正义。程序公正更是一种当事人受到公平和正义的保障。“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提出, 在很大程度让当事人和法官都能够在诉讼过程中相互配合且各司其职。在这种模式中, 法官居于中立地位, 亦是案件的审判者。因此, 法官一定要在诉讼过程中保证与案件本身和当事人本身没有利益瓜葛, 保持中立, 不偏见、不歧视, 做到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维护。而且, “基层式”诉讼模式的出发点是让法官作为主导者, 让当事人在提升过程中相互协作。这样的模式就有助于诉讼过程中的沟通充分, 最终让案件的真实情况浮出水面。只有这样, 判决结果出来以后当事人双方才能明白败诉或者诉讼的根本原因。因此, “基层式”诉讼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程序的公正, 让社会公众能够接受。
(三) 保障诉讼效益
“基层式”诉讼模式同样也是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关系。就我国基层法院的实际状况来看, 法官要在确保程序公正的情况下, 让当事人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诉讼中, 对案件争议进行及时梳理和解释。同时, 为了查清案件的真实情况, 法官需要引导当事人双方积极主动参与, 避免无休止的拖沓, 节约司法资源, 最终达到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益的效果。
三、“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 确保法官的中立地位
法官中立地位的保证是当事人双方合法诉讼权利的基础, 也是“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必要前提。通常来说, 确保法官的中立地位需要法官做到“内外兼修”, 首先对内法官必须树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原则, 对外法官必须要保障法官的司法独立。
(二) 确立“基层式”的辩论主义
长期以来, 辩论主义都是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种原则。辩论权又是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过程中应当享有的一个权利, 也是进行质证和答辩的权利。故而, 辩论主义对于司法公正和诉讼公平、正义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辩证主义也能确保当事人双方的自主性和主要地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和发展的态势下, 构建“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必须确立“基层式”的辩论主义。
(三) 其他构建因素
在“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构建过程中, 除了注意上文中阐述的内容外, 还应当注意以下两点内容:
1. 不断加强基层社会广大人民的法律素质, 确保“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可以有基础的进行构建。
2. 不断完善“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构建制度, 加强高素质代理人的管理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基层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愈来愈多。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基层实际情况和我国法院实际情况的“基层式”诉讼模式成为了当下亟需进行的。本文中笔者就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相关论述作为出发点, 浅要分析了我国法院“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价值和具体构建方法。
关键词:民事诉讼,我国法院,基层式,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学凤, 朱勇.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类型问题研究[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3:60-62.
[2]黄松有.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基本思路[J].法学研究, 2007, 04:3-23.
[3]韦兴进.民事诉讼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 2004.
关键词:执行难;法院;原因;对策
一、基层法院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的现状
判决执行难问题,历史以来伴随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开始就一直存在,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纠纷案件大幅增加,案件较之以前更加复杂,使执行变得难上加难。理论上来说,案件一经判决生效,当事人就有义务自觉履行法院的判决,如果当事人没有及时适当的履行,法院则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或职权进行强制执行,使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得以实现。但现实生活中,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给中央的《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中所指出的“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的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的财产难动”情况一样,法院的执行面对着层层阻碍,导致法院大批积案无法解决,而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受到保护,引发大量上访事件的发生,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拍卖判决书的情况,也侧面反映了执行难问题的严重性。
法院在执行难问题上也一直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集中执行,集中执行是指法院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特定的时间段,针对特定的被执行对象,集中执行力量,依法对未执行终结的案件进行突击强制执行的一种方法。1999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组织下全国各地法院展开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大行动”,各地基层法院执行人员甚至通宵达旦的对被执行人进行围追堵截、午夜行动进行集中执行,使执行结案总量首次超过受理案件总量,未结案数量开始下降,但执行工作被动局面仍未根本扭转。截止至2003年12月底,全国尚有执行未结案件超过38万件。2006年1月,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出《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对解决执行难问题作出部署。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召开全国法院贯彻落实“通知”的电视电话会议,对解决执行难问题提出具体要求,于2006年1月至6月,在全国法院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但是仅靠某一阶段的突击集中执行还是无法彻底有效的解决执行难问题。
二、“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一)执行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案件处理难度增加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在今年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度之后,虽然立案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全国各地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以井喷式增加,使法院原本就办案人员不足的压力更大,据调查统计,仅立案登记制度实行以后的一个月,法院案件受理量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十,审判量的巨幅增加是否会影响法官们的判案质量,从而导致判决执行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给人民法院今后的审判执行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被执行人难找,被執行财产难寻
我国社会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大,再加上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故意逃避法院的执行,很多被告判决书送达之后便一走了之,甚至在诉讼过程中就离开住所地,这类案件中涉及农民的案件和涉及交通事故的案件占很大一部分,许多农民为了逃避执行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可供执行的财产很少,涉及交通事故的案件因为当事人之间本来就是不认识的关系,一旦被执行人有意规避,法院很难掌握其下落。因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如果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对其财产就更无从下手。
(三)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
法院执行工作想要顺利进行,与检察院、公安机关、行政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助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这些协助机关,法院不仅无法执行当事人的财产,连当事人的行踪都很难找到。虽然目前的法律及解释中已经有很多关于要求房管局、车管所、银行等部门协助执行工作的规定,但是实践中,越是在基层,越存在着严重的人情关系、地方保护现象。
由于法院体制的设置,地方法院要受到同级政府及党委的领导,所以必然会被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干扰审判执行活动,而且我国历来存在重审判、轻执行的传统,使得法律虽有规定,但实践中却难以推动。
(四)缺乏相应的配合制度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引起执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公民个人信息通常会分散在各个单位,法院想获取这些信息时需要一家一家的上门查询,曾有报道某县法院执行人员为了查到被执行人财产,跑遍了全县的银行。这种信息流通性的缺乏为法院执行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被执行人就是利用这种信用体系的漏洞,随意的转移财产,拖延履行时间,赖账不还。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财产登记制度,无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全部财产信息都可以由法院通过法定程序查询,不仅防止被执行人转移财产或下落不明导致执行陷入僵局的情形,也利于法院查清被执行人是否真的没有履行能力,为终结执行程序提供合法依据。
并且在执行僵局确实发生后,缺乏一定的积案退出机制,解决大量堆积在法院的确实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执结的案件,减轻法院清理积案的工作压力,在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时随时恢复执行。
三、新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
在今年7月21日,最高法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两个司法解释。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主要内容
1.进一步明确了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
(1)经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
(2)致使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或者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包括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等拒执行为;
(3)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编辑部:
近期,多地省法院到各一级分行进行工作调研,拟在建行设立点对点人民币结算账户网络查询系统终端。根据总行有关规定,各级营运管理部门原则上不直接接待有权机关的来访。有权机关到开户网点办理查询事项确有困难时,可由同级“相应业务管理部门”接待并办理资格审查和登记手续,再通过邮件、部门联系单等方式将申请查询内容或相应法律文书转交营运管理部门。营运管理部门查询后将结果书面反馈相应业务管理部门或填写相关法律文书回执。
笔者建议,支持法院点对点查询系统的上线和推广,对现行相关规定进行优化,由营运管理部门直接办理涉及法院的协助执行,以确保我行协助执行的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并与地方同业在点对点查询系统设置上保持一致,促进银行与法院之间的工作联系,进而保障银行金融债权的回收和安全。
关于民事审判的工作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XX法院向XXXXXX报告我院2013年以来的民事审判工作,请予审议。
近几年来,在X委领导、X人大监督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XX法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司法公正,公正及时的审理了各类民事案件,在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保护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
随着我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XX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呈现许多新特点:一是案件数量大。2013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XX件,占全院收案总数的XX,占各类诉讼案件总数的XX%;审结XX件,结案率XX%;共执结各类民事案件XX件,执结标的金额XX余万元。二是涉及范围大。包括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物业服务合同、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劳动争议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三是审理难度大。因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公司诉讼、金融借贷、民间借贷案件增多,涉及诸多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平衡和案结事了的难度很大。四是工作压力大。矛盾尖锐,对抗性强。针对四大特点,XX法院构筑了全员上阵,全员审理的民事大审判工作格局。
一、打好“调”和“判”组合拳,力求调得快。面对民商事案件数量上升很快,审判任务空前繁重的形势,XX法院坚持调判结合,传统民事审判工作注重调解,调解在于平衡各方利益,特别要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商事案件注重判决,引导每一个商事主体自觉遵守经济运行的市场规则。调判结合,该调则调,该判则判,提高效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多元调解”工作机制。
(一)多种类型调解。在立案庭设立了诉前调解窗口,建立了以速裁调解庭为指导、联系中心的诉调对接、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形成了以借助社会力量为主的联合型诉调对接法,以争取工会支持为主的委托型诉调对接法,以发挥法院人民调解室职能作用为主的指导型诉调对接法的“三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2013年以来,通过联合、委托、指导等方式,大力开展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对接与司法确认工作,依法审查、确认调解协议XX件。
(二)多股力量调解。一是建立重大案件领导协调机制。对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和容易引起群体性矛盾的案件协调多方进行调解,并将调解贯穿案件始终,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二是陪审员倍增抓调解。发挥人民陪审员来自于不同的工作战线,有着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优势,积极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调解,自2013年以来,我院新增人民陪审员XX名,XX名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案件XX件,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三)多个阶段调解。加大诉讼全程调解的力度,将调解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在“庭前、庭审、庭后”三大工作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评析、释疑”工作,形成了庭前以情调解、庭审以法调解、庭后以理调解、判后以利调解的模式。(诉讼调解典型案例)。2013年以来共有XX件民事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调解率达XX。
(四)多种方法调解。为了提高诉讼调解的水平,XX法院调解过程中探索了许多调解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件加于灵活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离婚案件中,结合用“情感疏导法”、“冷处理法”、“批评教育法”等,以解开当事人的情绪心结,亦可给其一段冷静思考的时间,同时对偏离道德伦理规范的当事人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在赡养案件中,采用“情感交融法”,引导子女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摆明法官的道德立场,对拒不赡养的给予批评教育和严肃告知法律规定,使当事人有一种道德上的压力;在民间借贷、企业纠纷以及农村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采用“解决问题分析法”、“利益权衡法”,即结合被告人的履行能力,兼顾原有关系的维系,实实在在地帮当事人寻求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诸多调解方法的总结推广普遍提升了我院法官的调解能力与技巧,推动了全院民商事案件调解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打好“研”和“判”组合拳,力求判得准。提升案件的审判效率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XX法院从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入手,坚持“研”“判”结合,确保了民事审判公正。
(一)抓分案,以分类分案为主,以随机分案为辅,为类型化研究奠定基础。为缓解“案多人少”矛盾,切实改变以往随机分案造成的投入大、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建立了以分类分案为主,随机分案为辅的分案机制,对所受理的民事案件,按照民事案由划分为合同类、损害赔偿类、劳动争议类等几大类,民一庭专门审理婚姻家庭和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民二庭专门审理医疗纠纷、人格权纠纷、合同纠纷,审判监督庭专门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提供劳务受害责任纠纷等案件。同时,针对辖X机动车事故责任案件、民间借贷案件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设立的专业的合议庭,专门审理该类案件。通过完善民事案件分案制度,减少了重复劳动,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
(二)抓学习,开展类型化专题研究,形成类型化研究成果。以分类分案为基础,以庭室为单位,成立了类型化研究小组,要求每个研究小组结合所在庭室审理案件的特点确定1到2个类型化研究课题,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法条和案例,形成一类案件的审理要点和裁判方法,在各庭室之间开展交流,并将研究的课题以论文、案例的形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最终形成类型化研究成果,指导法官提高审判质效。通过开展类型化研究,有力提升了法官的法律适用能力和处理复杂案件的能力,2013年以来,XX法院共有X篇案例被最高法院的相关刊物刊登,X篇论文获得了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优秀奖。
(三)抓裁判文书质量,提高裁判文书说理水平,促进类型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坚持以法官职业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司法能力培训和学习,定期举行专题讲座,聘请法学专家或审判业务骨干就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新颁布的《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及司法解释、前沿法学理论、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等进行重点讲授和集中学习,提高民事法官审理新类型案件的能力。同时,广泛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庭审观摩、优秀(最差)法律文书评比、审判调研等,进一步提高民事法官司法能力。
三、打好“审”和“管”组合拳,力求管得严。坚持审判与管理、监督并重,依托信息技术,对民事审判全流程实施信息化管理,保障了民事审判工作规范。
(一)抓流程管理。将民商事案件的审判流程细分为立案、应诉材料发放、首次开庭、庭审结束、文书制作与签发、结案、装订、归档等主要流程节点,并结合审判实践与审限规定,明确各个节点的工作要求,提示法官提高审判效率。同时,对于财产保全、管辖异议、公告送达、司法鉴定等影响审理期限的非必经流程,相应设置辅助流程节点,规定各节点的办理时限,对于因启动管辖异议、公告送达、司法鉴定程序而办理审限扣除手续的,审限扣除期间不计入主要流程节点的时限内,确保审判程序严谨。
(二)抓节点控制。将节点的控制与信息录入权限在审判组合内部进行划分,立案庭负责立案信息录入,承办法官负责审理信息的录入,庭长、分管院长负责文书审核与签发,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案件结案报结的审核,办公室负责案件归档的审核,改变以往审判流程节点由法官一人掌控的模式。同时,实行重点节点系统自动预警和庭长与审管办两级催督办机制,某一流程节点即将超过规定时限,管理系统自动发出预警,超期信息除在法官个人系统中通过高亮方式提示外,还将同步通知庭长与审判管理办公室,庭长随时对本庭流程节点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审判管理办公室每周对全院流程节点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将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督促超期案件尽快进入下一流程节点,避免案件超审限的情况发生。
(三)抓信息公开。开通了12368短信平台,将其与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对接,定期将系统中案件信息通过短信形式告知当事人,实现了审判流程的全面公开透明,通过公开与群众监督形成倒逼机制,避免无故拖延办案进度、隐性超审限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落实了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对符合上网条件的文书,必须在生效后规定的时间上网,共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发布生效判决文书XX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打好“审判”和“服务”组合拳,力求见实效。XX法院把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作为民事审判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坚持能动司法,为中心工作服务。制定了“优化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12条工作意见,组织干警XX多人开展了“进村入企”走访活动,听取基层单位和企业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纠纷的化解办法,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围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立了司法服务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协调服务工作专班,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对新X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纠纷都按照“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要求及时进行了化解处理,2013年以来,共审理建设工程、房地产经营开发、租赁合同等纷案件XX件,涉案金额XX万元。
坚持惠民司法,为当事人和老百姓服务。依法调解社会关系,维护民生权益,共审结婚姻家庭和继承纠纷案件XX件,倡导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审结人身侵权纠纷案件XXX件,劳动争议,劳动合同纠纷案件XX件,房屋买卖、征地拆迁、物业服务等纠纷案件XX件,贯彻落实国家保障民生政策。同时,拓展司法救助范围,依法为XX余起案件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XX余万元,累计为因交通事故、医疗损害等造成特殊困难的案件当事人争取司法救助资金约XX余万元。
坚持和谐司法,为“平安伍家”建设服务。围绕“平安伍家”建设,组织开展了“四进四访”、“四联四助”“政法干警下基层”等主题实践活动,帮助群众提升法律意识;建立了案件风险评估预警、网络舆情监控等工作机制,依法慎重审理了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复杂敏感的民事案件XX件,没有出现矛盾转性升级而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申诉、投诉,综合运用了法官释明、公开听证、心理疏导、帮扶救助、源头治理等多种措施,化解民事信访案件XX件。
近年来,XX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来势汹涌的收案压力。自5月1日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日均收案X件,与去年同期环比每周上升X件。二是纯粹透明的全程公开。比如少数少数上网裁判文书说理性不强,没有体现出以理服人,在校对环节上粗心大意,错字漏字较多,影响了裁判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大刀阔斧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实行法院员额控制(基层法院法官员额控制在39%以内),司法责任制度,法院所面临的人员不足、法官能力问题显现出来,也显现出法院应对司法改革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XX法院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予以研究解决。同时,也恳请XXXXXX呼吁和督促有关部门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规范民事审判活动,提升审判质效。完善调解机制,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提高调解率、履行率和简易程序适用率,提高办案效率。进一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是进一步加强民事法官的学习培训,提高司法能力。以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为方向,积极落实司法改革措施,提高广大民事审判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审判业务素质。加强民事审判队伍的廉政建设,规范律师和法官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坚决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践行司法为民促进社会和谐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第八次全国法院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民事部分)
纪要》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罗书臻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第八次全国法院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民事部分)纪要》(以下简称《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值此《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公布之际,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的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第八次全国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对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请您谈谈这次会议确定的民事审判工作主要任务和出台《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的意义。
答:2015年12月23日至2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法院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对于人民法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常态,更加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议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事审判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服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坚持依法保护产权、尊重契约自由、依法平等保护、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倡导诚实守信以及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六个原则”,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会议针对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新形势、新常态,就民事审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共计八个部分、36条,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92次会议讨论通过。《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的出台和施行,必将有力地指导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民事案件,妥善保障各类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问: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请问《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其中哪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答:审理好婚姻家庭案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促进家风建设,维护婚姻家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二)、(三),有效地指导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审判工作,但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针对当前婚姻家庭纠纷中比较常见的未成年人保护和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等问题进行了规范。
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审判的重要内容,以前的司法解释对此问题涉及较少,这次《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明确提出,在审理婚姻家庭案件中,应注重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比如,在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中,对于实施家庭暴力的父母一方,建议不判给其抚养权。再比如探望权的问题,探望权的适当行使对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提出,探望权的行使要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年龄、智力和认知水平,在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长和尊重其意愿的前提下行使。
近年来,家庭财产数量日益增多、种类也日趋多样化,《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实践中较为疑难的有关夫妻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形成的保险价值和保险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明确。
问:侵权案件的审理涉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关于侵权责任纠纷案件,请您谈谈《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哪些问题进行了规范?
答:审理好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对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提出,要总结和运用以往审理侵权案件所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侵权案件的审理规律,更加强调裁判标准和裁判尺度的统一。《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社会保险制度与侵权责任的关系、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对于社会保险和侵权责任的关系,一般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性风险分担机制,是对受害人的一种基本社会保障,没有分散侵权人侵权责任的功能,而侵权责任是行为人因自己侵害他人权益所应承担的责任,两者在立法目的、价值取向、保护范围、适用条件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基于此种认识,《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第9条明确“被侵权人有权获得工伤保险待遇或者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的,侵权人的侵权责任不因受害人获得社会保险而减轻或者免除。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和四十二条的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工伤保险基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险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或者其他保险待遇。”
对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审理该类案件的总体思路和理念是:通过司法审判引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举证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为此,《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对患者和医疗机构各自的举证范围和举证责任提出了比较具体可行的意见。
问:近年来,房地产不管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层面还是在人民群众家庭财产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请问《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该类纠纷都有哪些意见?
答:房地产纠纷案件的审判是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理好房地产纠纷案件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一贯强调,坚持以依法维护各方当事人权益,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作为审理此类案件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大家知道,在房地产领域,存在土地出让、合作开发和房屋买卖、房屋租赁、房地产中介的一、二、三级市场,从公权力干预的程度上看,是依次减弱的,因此,在对合同效力的把握上,也要依次放宽。为此,《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第13条、第14条分别明确,“当事人仅以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未达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条件为由,请求确认转让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当事人仅以转让抵押房地产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为由,请求确认转让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针对近年来以房抵债类纠纷显著增加的实际,《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区分各类情况,分别提出具体明确的处理意见,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实践中的模糊认识,对于指导该类纠纷的审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问:产权保护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指标,我们注意到,《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也专门规定了物权纠纷案件的审理,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意见。
答: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加强产权保护,根本之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民事审判工作中,妥善审理好物权纠纷案件,是保护产权最直接的体现。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起草的物权法司法解释今年公布实施后,社会反响良好,并且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但由于物权法理论性强,与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联系紧密,有很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一时难以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审判实践中比较集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初步的处理意见,当然,这些意见尚需审判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在“关于物权纠纷案件的审理”一节对农村房屋买卖、违法建筑相关纠纷、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以及诉讼时效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对于农村房屋买卖纠纷,由于国家目前正在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进行试点,政策性特别强,总的原则是区分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试点地区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依法保护,非试点地区仍要保持原来政策的连续性。对于涉及违法建筑的纠纷,《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的指导思想是合理确定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边界,对于当事人请求确认违法建筑权利归属和内容的,不予受理,由行政部门解决;但是,违法建筑致人损害的,应当按照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处理。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也是保护产权的重要内容。针对实践中认识比较混乱的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确定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在现行法律规定框架内,综合考虑当事人生产生活状况、户口登记状况以及农村土地对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等因素认定相关权利主体。要以当事人是否获得其他替代性基本生活保障为重要考量因素,慎重认定其权利主体资格的丧失,注重依法保护妇女、儿童以及农民工等群体的合法权益。” 问:请您谈谈《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提出了哪些意见?
答:妥善审理好劳动争议案件,对于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多次提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要坚持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企业生存发展并重的理念。《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依然贯彻了这一理念。
比如,《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第29条关于“末位淘汰”等形式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规则是优胜劣汰。面对激烈竞争,不少企业想方设法采用各种管理手段,力争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末位淘汰”与解除劳动合同之间不能等同,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要依法进行,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看,我国法律没有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以“末位淘汰”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可见企业管理考核中的末位员工被“淘汰”,缺乏法律依据。此外,《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还对劳动争议诉裁审衔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范,便于劳动合同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
问:建设工程案件专业性很强,请您谈谈《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对这类案件的审理有什么新的思路?
答:据统计,全国每年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虽然数量不大,但因其专业性、复杂性特点,历来是民事审判工作的难点。建设工程案件审理的专业化是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建设工程领域的强制性标准比较多,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必须的。针对目前建筑市场招投标实际情况,《八民会纪要(民事部分)》明确提出,要依法维护中标合同的法律效力,对违反招投标法规定,变更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的约定,不予保护。
关键词:诉讼行为,瑕疵,救济,意义
2008年的某天, 在宜宾市政法委的主持下, 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涉法涉讼信访听证会”, 这样形式的会议不仅在宜宾属首次, 在全国也并不多见。缘于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一份终审民事判决书的执行问题, 原告长宁县两河口电厂职工尹�先等共计十二人与被告长宁县水利局、两河村村委会财产权归属纠纷一案, 原告要求确认长宁县两河口电厂的全部资产属于该电厂全体职工所有, 而被告辩称该财产属于县水利局和两河村村委会所有。长宁县法院初审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求, 原告上诉后, 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长宁县人民法院初审判决, 改判长宁县两河电厂的全部资产归属该电厂所有。
事实上, 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判错误在“判非所诉”, 错误在混淆了“产权明晰”的关系;从本质上而言, 此份终审判决从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并无过错, 错仅仅在于相关审判人员的专业素养、工作责任心的欠佳和经济常识的欠缺。那么这样的错误导致了终审判决难以强制执行, 当事人的权利不可能在这样不清不楚的司法判决中丧失, 那么如何救济当事人的权利了?再审?缺乏再审理由。那么, 如何救济诸如此类的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了?
一、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基本问题
1.概念界定
诉讼行为瑕疵概念是否存在, 在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德国民事诉讼法学在摆脱实体法束缚的过程中, 提出了与实体法民事行为相应的诉讼行为理论, 与此同时, 与民事行为瑕疵理论相应的诉讼行为瑕疵理论也孕育而生。然而, 对诉讼行为瑕疵是否存在却出现了否定派和肯定派之间的争议, 否定派主张应该忽略这种瑕疵的存在, 肯定派则主张对诉讼行为瑕疵进行救济[]。笔者认为本文将要研究讨论的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是指, 法院在民事审判过程中程序事项或者部分实体事项出现的较小的错误。这种错误一般是程序性错误, 比如诉讼指挥权行使的不当, 此外, 还包括少部分实体性错误, 比如裁判文书的笔误瑕疵、部分裁判的漏判或者多判瑕疵、或者是裁判中明显出现的错误又不需要再审的情形。
为更准确地理解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的概念, 需要进一步把该概念与民事诉讼中相关概念进行比较, 尤其是需要理清与诉讼行为重大错误概念的关系。
以中国的法律规定为例, 法院诉讼行为重大错误往往是指诉讼进程明显违反了程序法的规定, 导致程序的内在价值严重受损、外在价值实体裁判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或者已经受到影响。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 往往是通过上诉或者再审程序纠正程序错误, 这种错误便是重大错误, 而不是本文所讨论的瑕疵救济程序。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关于再审的规定。
在当下诉讼爆炸的情况下, 西方法治国家普遍倡导上诉审 (或者再审) 应该侧重审查“大错”或者“原则性错误”, 但“小错” (即轻微错误) 或者认识上的细微差异则不应该是上诉审 (或者再审) 的范围, 而是通过特别设置的程序予以纠正或者治愈这种错误。这就是本文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救济立法的意义所在。
2.分类
(1) 裁判诉讼行为的瑕疵
裁判诉讼行为瑕疵, 是指法院违反程序法规定或者工作失误而形成的个别方面有失完善的民事裁定或者民事判决, 是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瑕疵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瑕疵裁判从瑕疵的表现形式上, 除了典型的文字笔误、金额误算和诉讼费误算等瑕疵外, 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违反一般裁判技术规范的瑕疵。
(2) 裁判外诉讼行为的瑕疵
笔者认为, 裁判外的诉讼行为瑕疵, 主要表现为诉讼指挥行为和证据调查收集行为等法院诉讼行为出现的轻微的程序性错误。这些行为的错误往往导致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质疑。
诉讼指挥行为源于诉讼指挥权, 张卫平教授将其定义为程序控制权, 是指法院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发生、发展、终止以及程序进程的方式和节奏的决定权。比如:诉讼启动的控制权;促使程序高效进行的职权, 诸如决定适当的时间进行证据交换、何时开庭审理、诉讼是否应当予以合并或者分离、是否应当追加被告、是否同意变更诉讼请求、同意提起反诉等等。
诉讼过程就是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的过程。在这一证明过程中, 证据的收集、提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人民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的范围作了限定, 包括:第一,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第二, 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勘验的证据;第三,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有矛盾、无法认定的证据;第四,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自己收集调查的其他证据。
二、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救济立法的实践意义
1. 裁判诉讼行为瑕疵救济的不足
当前的民事诉讼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仅规定了对法律文书的误写、误算进行救济, 其它的裁判瑕疵尚无法通过补正裁定予以救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 (七) 项规定, 补正裁定适用的范围是民事判决书中的笔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六十六条中对“笔误”的范围界定为:“法律文书误写、误算, 诉讼费用漏写、误算和其他笔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以民事调解书与调解协议的原意不一致为由提出异议, 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异议成立的, 应当根据调解协议裁定补正民事调解书的相关内容”, 这里指的仍然是文字表述有误的情形。
对于根本不要审级救济或者再审救济的瑕疵, 诸如多判或者漏判瑕疵问题, 我国现有法律并没有和多判漏判重大错误相区别。《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列举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情形, 其中第十二款规定: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八十二条又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作出了补充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在一审中提出的诉讼请求, 原审法院未作处审理、判决的, 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自愿原则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的, 发回重审。”由于补正程序的范围狭窄, 导致了所有的多判漏判等裁判问题都是通过审级救济或者再审救济解决的。为了完善裁判瑕疵的补正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初稿》第二百六十五条关于判决的更改规定:法院发现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 法院可以在一周内更改判决, 但以判决未确定和当事人未提出上诉为限。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判决的更正的规定:判决如果有误写、误算或其他类似的明显错误, 法院可以随时依申请或依职权以裁定更正。判决正本与原本不符合的, 适用前款规定。驳回更正判决的申请应做出裁定。对上述裁定可以上诉。第二百六十七条关于补充判决的规定:法院裁判遗漏当事人诉讼请求或者诉讼费用的, 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做出补充判决。但当事人已提出上诉的除外。遗漏部分已经审理完毕的, 法院应当立即做出判决。未审理完毕的, 法院应当确定审理日期。驳回补充判决的申请应做出裁定, 对该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然而, 建议稿经过三稿的完善提交审议后, 遗憾的是于4月1日施行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采纳相关规定。
2. 裁判外诉讼行为瑕疵救济的空白
首先, 在证据的调查收集方面, 尽管我国《民事讼诉法》比较完善的规定了法院调查取证的情况。但遗憾的是, 对于法院主动或依申请调查收集证据出现的瑕疵,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救济办法。对于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 存在不完整或受到质疑的, 我国法律并没有给当事人提供申请补正或者更正的机会。
在实践中, 法院操作具体案件时往往是这样做的, 在司法实务中中, 若出现期间方面的瑕疵, 该送达人员往往是将送达文书上的日期修改到符合规定, 当事人一般也不懂得该行为已经触犯其诉讼权利, 觉得早一天晚一天也无所谓, 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提起救济。
1998年9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 (试行) 》不仅将滥用职权的积极“作为”即显性违法的行为纳入到追究的范围, 而且也将法院消极的“不作为”即隐性违法行为也列入了追究的范围。尽管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扼制违法审判行为发生的效果, 但是遗憾的是我国法律至今仍然没规定因为法院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当事人诉讼权利受损后的瑕疵救济机制。
三、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救济立法的价值意义
1.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之间的价值平衡
在个案审判中, 尽管存在瑕疵的程序最后得出的审判结果也许是公正的, 但是这种公正的结果也许是失缺程序公正或者是以牺牲程序公正为代价的, 这样的结果是不能被法治社会的民众所接受的, 其权威性是得不到保障的, 是非正义的。此处正应验了英国的法谚:正义不仅要能够实现, 而且要以人们能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 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必然选择
近几十年来人权保障运动兴起后, 大陆法系国家产生了一项新兴的诉讼制度, 诉讼行为制度更将对诉讼参与人的权利的保护作为优先于案件实体真实发现的首要价值目标。
在法院民事诉讼行为出现瑕疵的时候, 除了法院、检察院等主体可以采取救济手段外, 还允许当事人作为主体申请救济, 正是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制度毕竟是为人而设计的, 为有效的解决纠纷而服务的, 否则, 将人异化为制度与规制的奴隶是不可取的。在诉讼程序的进程中, 由于审判人员主客观原因, 在事实与法律的认识上存在过错也是情理之中的。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允许对出现的瑕疵采取补正、治愈, 正是体现了法律在威严背后, 尚富有情理、充满人文关怀的一面, 唯有如此, 更能迎合世界人权的发展趋势, 更能提升程序法在法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和内在价值。
3. 有利于提升法院公信力, 树立法院权威
如果法院民事诉讼行为瑕疵大量存在, 就会使当事人对法院的办事能力产生怀疑, 导致对裁判结果也产生怀疑, 对司法丧失信心, 使得司法权威不复存在。所以, 尽管瑕疵是无关大局的较小的错误, 但是还是应该加以重视, 对其救济予以规制, 使得当事人完完全全尊重司法、接受司法, 提升法院公信力, 树立法院权威。
4.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节约司法资源
对于法院裁判的错误, 如果奉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司法观念, 不论大错小错, 当事人都有上诉权, 二审法院一律审查, 这显然违背节约司法资源的原则, 也不利于保护稳定的法律秩序。在当下诉讼爆炸的情况下, 西方法治国家普遍倡导上诉审应该侧重审查“大错”或者“原则性错误”, 但“小错” (即轻微错误) 或者认识上的细微差异则不应该是上诉审的范围。而对这些国家对这些瑕疵也并不是不予处理的, 而是通过特殊程序予以救济。这样最大限度的节约诉讼资源, 同时又保障了诉讼程序的相对独立价值。
参考文献
[1]参见刘荣军著:《民事诉讼行为瑕疵及其处理》, 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第111页。
[2]同上
[3]江伟 孙邦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初稿》, http://www.blog.edu.cn/user1/5588/。
【对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建议】推荐阅读:
法院民事庭实习报告10-17
民事撤诉申请书(法院通过)09-09
法院民事庭法官先进事迹材料10-14
对*法院司法建议的调查分析06-22
法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0-31
对法院工作意见10-26
法院经费保障建议05-24
民事审判工作总结10-11
法院执行工作的意义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