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书(精选11篇)
××××人民法院
民事调解书
(××××)×民终字第××号
上诉人(原审××)……(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被上诉人(原审××)……(写明姓名或名
称等基本情况)。
第三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列项和基本情况的写法,与二审维持原判或者改
判用的民事判决书样式相同。)
案由:……
上诉人×××不服××××人民法院(××××)×民初字第××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写明上诉请求)。
……(写明案件的事实)。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写明协议内容)。
……(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
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本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审判长 ×××
审判员 ×××
审判员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我认为, 虽然上述认识中有正确的成分, 但却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没有考虑到“诉讼爆炸”和”判决过多, 过滥”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经及”一场官司十年人仇”的负面效应。实际上, 调解作为符合我国民众思想和文化传统的有效方式, 仍然是重要的结案方式, 在新形势下, 司法调解的克服掉司法实践中不规范的做法后, 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 调解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在整体立法设计上, 体现了公正与效率的双重价值, 但是, 具体到民事诉讼的各项制度则各有侧重, 判决结案强调整个程序的严谨周密, 如果以调解方式结案, 案件既调节既结, 无需走完整个诉讼程序的全过程, 同时, 当事人无需上诉, 执行相对简单, 自然减轻了二审的负担, 有效地节约了司法资源, 大大减少了诉讼环节, 节约了诉讼成本, 其次, 调解可以实现司法公正, 民事诉讼调解必须由审判人员依法进行, 法官在事实清楚, 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严格依法说各级党委, 明是非, 理纷纭, 不“和稀泥”, 不压、拖、诱、同对对违法的协议进行纠正, 可以使司法公正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另外, 调解还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 调解结案使许多“冤家”、“对头”握手言和, 和好如初, 消除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 增加了双方当事人事后继续交往合作的可能, 有利于法的价值的最终实现。因此, 我们不能因为调解工作存在的个别问题来否定整个调解制度, “因噎废食”不足取。
调解要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否则调解便无法进行, 我们要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对那些双方争议较大, 当事人不同意调解以及多次调解达不成协议的案件, 法官要及时判决, 通过判决来分清是非二实践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一、强迫调解
目前, 民事案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审判人员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有的审判人员为了快递结案, 片面追求办案效率, 不管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 都强压着当事人调解, 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与调解制度的自愿原则相悖的。
二、该调解的不予调解
在审判实践中, 由于调解并不是一调必成, 往往需要花费办案人员比较多的精力做予服解释工作, 有的审判人员因为怕麻烦或缺乏耐心, 就直接安排开庭进行审理, 审理后径下判, 殊不知, 这在不经意间违反了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 离婚案件要求必须进行调解。因些, 这几类案件要先行调解, 通过耐心的说服工作, 努力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这样就能有效地平息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三、无原则调解或“和稀泥”
调解案件时, 有的审判人员在事实未明, 是非不分的情况下盲目调解, 根据自已的主观臆断, 提出调解方案, 或者一方提出调解意见后, 让另一方无原则的迁就、让步, 甚至“和稀泥”。这样必然会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也有损调解制度在公众中的威信。我们知道, 司法调解一个重要原则益是查明事实, 分清是非原则。这个原则是司法调解的基础, 它要求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过程中, 应当在查明不事人各自的责任, 然后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从而达成调解协议, 而不能搞毫无原则的和稀泥式的调解。因此这就要求审判员在调解时一定要查明事实, 明确责任, 只有在此基础上造成的调解协议才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 才能真正使协议双方的权益得以实面。
四、久调不决
在审判实践中, 有的审判人员片面追求社会效果, 认为判决会激化当事人双方的矛盾。为了化解矛盾。就多次进行调解, 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 久拖不决。这种情况使当事人争议的权益长期悬而不决, 处于不稳定状态, 更重要的是原告的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排除审判人员“人情案”、“关系案”的可能, 采用“拖”的方法, 让原告无可奈何, 所以说久调不止会严后果影响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对法律的神圣公正产生怀疑, 进而当事人会在采用“公务救济”的方式无法维护自已的权益时采取激进的, 非法的手段来“以恶制恶”, 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被告人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酒泉中心支公司。机构代码77342189—4,住所地:酒泉市肃州区新城玉门东路。负责人马某,系该公司总经理。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原告柴某曾在肃州区西大街原五金公司办公楼上开设餐饮酒店。在原告经营酒店期间,被告多次在原告处就餐签单。截止2007年12月底,经过双方清算,被告尚欠原告餐费66875.40元。后原告索要未果,起诉法院要求被告偿还。
一、原审判决
2010年4月14日,该案由肃州区人民法院审判员王某、书记员安某主持调解,柴某某以柴某的名义与被告保险公司委托代理人富某达成调解协议如下:被告大地保险公司酒泉支公司支付原告柴某餐费35000元,于2010年5月15日前一次性付清;双方再无其他争议;案件受理费1470元,原告承担470元,被告承担1000元。柴某某在调解笔录上签了柴某的名字。柴某某于2010年4月20日签收了调解书。
二、抗诉理由
柴某不服原审调解书,向检察机关申诉。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审查后提请酒泉市人民检察院抗诉。酒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后向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抗诉,其理由如下:
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2010)酒肃法民一初字第278号民事调解书程序违法,申请人柴某的申诉理由成立。
原审法院调解案件违反了法定程序和自愿原则。《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原则进行调解。”人民法院调解案件必须遵守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所谓“自愿”,是指在调解过程中,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不得勉强,包括是否要调解,调解的内容都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所谓“合法”,是指调解也应以法律为准绳,调解程序、调解方法和调解内容都不得违反法律,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权益。对本案而言,首先,调解违反自愿原则。原审法院在2010年4月13日审理本案时,曾主持调解,但当事人双方调解意见不一致,没有达成调解协议。4月14日调解时,申诉人柴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及均没有到庭参与调解,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最后形成的调解协议是申诉人柴某的真实意思表示。其次,调解违反法定程序。经过调查,参与本案调解的是案外人柴某某。酒泉大地保险公司拖欠餐费产生于柴某经营餐厅期间,当时餐厅经营业主登记的是柴某,与柴某某没有关系。保险公司认为柴某某与其有经济纠纷,属于同一法律关系,认为餐厅系柴某与柴某某共同经营,要求柴某某参与诉讼,但是法院并没有将其追加为当事人,也没有通知其参加诉讼,柴某某系案外人,案外人与对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显然违法,且案外人与对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事后也没有得到的认可。
经过调查了解,案外人柴某某参与调解、与被告大地保险公司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在调解笔录上签字、签收调解书。申诉人柴某没有参与调解,也没有在调解笔录上签字,没有签收调解书。且案外人与对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事后也没有得到申诉人的认可。故本案,调解协议违背了调解自愿原则,调解程序违法,申诉人的申诉观点及理由成立。
三、再审结果
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抗诉后,指令肃州区人民法院法院对该案件进行再审。2012年6月12日,肃州区人民法院法院再审认为,原审原告柴某在经营酒店期间,原审被告因工作关系,在该酒店消费没有及时付清餐费,引发纠纷,其责任在于原审被告。原审被告应当支付消费的餐费。对原审原告主张的部分餐费签单,原审被告否认该部分签单系公司职务行为,不予认可和支付。提出可向签单者主张权利的辩解意见,原审原告同意,本庭予以采纳。经查,鸿鹤楼大酒店的经营业主系柴某,而非柴某某。原审被告认为原审原告诉讼主体不适格的辩解应予驳回,已支付柴某某20011元要求抵顶柴某餐费的请求,不属同一法律关系,可另行主张。本案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本案发生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之前,故判决援引修订前的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撤销本院(2010)酒肃法民一初字第278号民事调解书。二、被告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酒泉中心支公司支付原告柴某餐费42401.4元(包括已付的36000元),尚欠6401.40元,限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付清。
四、本案评析
本案虽是一起餐饮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但案件的焦点是原审法院调解违背了自愿原则,而不是在原审原、被告对诉求的债权债务、案件事实等问题上,本案调解书无疑剥夺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造成此调解书的调解程序违法,本案如此调解,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原审调解不当。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原则进行调解”。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其他相关法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各方当事人同意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后生效。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这些法律规定实际上强调了调解工作的两个原则——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
调解自愿原则是当事人自主处分自己权利的体现,也是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为了保证当时的意思表示真实有效,就需要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找到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争执点和利益共同点,这样才能准确合理确定当事人利益关系的平衡点,维持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基本均衡,确保调解结果的正当性。如果违背当事人自愿去强迫调解,甚至以判压调、以拖促调,不仅不能达到“案结事了”,还会出现调解有利于法律之外的结果,还会导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对立,影响法院的正义形象建设。
调解合法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的调解活动及其协议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仅符合实体法的规定,也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即调解活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而且调解协议的内容,要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法院要认真履行对调解协议审查确认职责,确保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以及社会公序良俗,正确发挥司法调解的功能,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根据《人民调解法》第3条的规定,人民调解要“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且“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可见,即使是人民调解,也要遵循自愿原则与合法原则,因此,为了切实维护正义,树立公正的司法权威,有效并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司法调解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
当事人自愿调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事人自愿接受人民法院的调解,二是指调解达成的协议是当事人自愿协商的结果,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但本案在2010年4月13日法院审理时,双方调解意见不一致,没有达成调解协议,在第二天即4月14日调解时,本案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及均没有到庭参与调解,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最后形成的调解协议是原告即申诉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故本案的调解协议违背了自愿原则。
调解协议是记载当事人之间就调解事项所达成之合意的合同,而法院制作调解书则是对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是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的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调节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民事调解书经双方签收后,方具有法律效力。”即当事人可以通过拒绝签收,而使调解书不发生法律效力。
但也有特例,如在简易程序中调解达成的协议,经审判人员审核后,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该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名或者捺印生效,则该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或者捺印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书由法院另行制作。
对于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以及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不制作调解书。调解协议内容由法庭记入笔录,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字、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之所以规定调解书(或协议)不当庭生效,主要是考虑到双方诉讼解决的争议通常关系复杂、矛盾较多,仅靠法官在短时间内调解形成的协议,未必能够真正解决双方的问题。如果规定其当庭生效,仓促结案反而会引起新的矛盾。因此,规定签收后生效,给当事人留出重新考虑协议合理性的时间,更符合当事人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化解双方的争议。
民事调解书
(2012)郴民一终字第265号
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调解书
(2012)郴民一终字第265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李友仁,男,1976年7月8日出生,健康权纠纷案民事调解书。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李友财,男,1963年11月1日出生。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宁青青,女,1973年12月2日出生。
原审被告李友义,男,1964年12月11日出生。
案由:健康权纠纷
上诉人李友仁不服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人民法院(2011)郴北民一初字第52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
1、撤销原审判决;
2、依法对本案进行改判;
3、本案诉讼费用由被上诉人负担。
经审理查明,2010年9月19日晚,李友财、李友义所在的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下凤村6组就该组公路边一颗枯死大树的出售问题召开村民大会讨论。李友财在会上提出,该树长在其田边,并曾影响其庄稼收成,该树应由李友财出卖。李友义当即提出反对意见,强烈要求该树由村组出卖。双方为此发生争吵,宁青青在家听到争吵后,赶到会场劝李友财回家,李友财便离开会场回家。途中,李友财边走边骂,被从田里堵水回家的李友仁听见。李友仁劝李友财不要再骂,李友财不听劝告,李友仁便朝李友财冲过去,宁青青上前阻挡,被李友仁推开。李友仁冲到李友财面前,用右手抓住李友财的衣领,双方互相扭打,扭打过程中李友仁用左手所持的塑料手电筒击打了李友财的头部,后经本组村民劝阻双方才停止扭打。当晚李友财被送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等。此后李友财持续到2010年10月7日在该院检查、用药治疗,但未住院。治疗期间李友财共花医药费4392.65元、交通费89元。2010年9月22日宁青青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宁青青共花医药费327.5元,2010年11月22日,郴州市公安局北湖公安分局对李友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对其行政拘留。李友财、宁青青因未获得赔偿,遂诉至法院,请求:
1、判令李友仁、李友义赔偿李友财医疗费4720.15元;
2、判令李友仁、李友义赔偿李友财误工费4320元、护理费1080元、伙食费108元、交通费89元,共计5597元;
3、判令李友仁、李友义赔偿宁青青丢失金项链的直接经济损失1282元,以上三项合计11,599.15元,李友仁、李友义负连带赔偿责任;
4、一审诉讼费由李友仁、李友义负担,范文《健康权纠纷案民事调解书》。原审法院作出如下判决:
一、被告李友仁赔偿原告李友财的医疗费等损失共计4147.92元;
二、被告李友仁赔偿原告宁青青的医疗费等损失共计229.25元;
三、以上第一、二项款合计4377.17元,限被告李友仁在本判决书生效后十日内支付完毕;
四、驳回原告要求被告李友义赔偿损失及其他诉讼请求。如果被告李友仁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500元,由被告李友仁负担。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李友仁支付人民币3900元给李友财、宁青青,此款限2012年6月22日当日付清,如未按期履行,则双方按一审判决执行;
二、李友财、宁青青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三、双方无其他争议,本案纠纷就此了结;
四、一审案件受理费按一审判决执行,二审案件受理费300元,减半收取150元,由李友仁负担负担;
五、本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上述协议,不违反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上述协议已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本调解书即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审 判 长 许 斌 海
代理审判员 雷 闻
代理审判员 杨 利平
二○一二年六月十五日
代理书记员 韩 淑 静
附相关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八十六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系社会的安稳的主题下,调解具有实现社会综合治理,促进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由于利益急剧调整、社会格局不断变化,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民事纠纷就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调解活动具有多样性。对于各类调解协议的效力认定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以更好地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关键字:民事调解;调解协议;效力;
我国将调解定义为:在第三方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斡旋、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这一定义反映了我国调解制度的基本特征,即在第三方协助下进行的、当事人自主协商性的纠纷解决活动。调解的意义在于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进纠纷主体相互谅解、相互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民事诉讼调解作为我国最具有特色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它能够较好地抓住当事人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症结,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结案后,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不会再提出申诉,这样就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维护了社会稳定。调解本身具有灵活、高效、公正、经济的优势,是平息社会矛盾的最佳手段、保障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应着力加强调解工作,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相应的,调解活动下的调解协议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承认和自愿接受而建立的,它是当事人的自治性权利处分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民事契约。这种契约一旦经过法院以及其他权威机构的认证、登记之后,就产生了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并具有国家认可的强制执行力。调解协议的性质都是合同,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解决民事纠纷的协议。调解协议的达成符合合同成立的条件。根据《民法通则》:民事合同是否成立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有明确的当事人;二是当事人进行意思表示;三是意思表示的内容为民事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至于合同订立过程所采用的不同协商方式等,不能改变合同本身的性质,亦即合同可以由当事人以秘密的或者公开的方式订立,也可以在第三人介入的情况下订立。在第三人介入的情形下,只要合同由双方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签订,表达的是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而非第三人的意思,即可认定当事人双方成立了合同。调解协议无论是设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或
者变更当事人之间既存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或者是终止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均不影响其民事合同的性质。在各种调解中,对于是否运用调解、调解协议的内容等,均取决于纠纷主体之间的合意。人民调解委员会、法院、仲裁机构主持并促使当事人双方通过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均是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通过说服、沟通等方式,促成纠纷主体达成解决纠纷的合意,其无权适用任何强制性手段。因此,在各种调解程序中,尽管存在调解人,但是调解协议本身仍然是当事人之间的合同。
调解协议既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原则,在认定调解协议的效力时,对于调解协议独具的特殊性同样不能忽视:首先,必须严格保证自愿原则切实贯彻到调解活动的始终。当事人自愿既是调解本身的内在特征,又是调解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它能保证当事人是完全按照真实意思表示来处分自身权益。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它首先就意味着当事人必须是自由认可和自愿接受调解协议中对双方民事权利义务的约定,否则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调解。司法在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时,首先必须审查调解协议是否符合自愿原则,另外还应当特别注意在调解过程中是否有行政权力干预当事人意志的行为。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调解协议,应当审查其调解人的主体资格。不同类型的民事经济纠纷,担任调解人的可以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专门机构或个人。特定调解活动中的调解人往往需要具备某种专业知识,调解人的素质和资质对于调解协议能否达成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当事人真实意愿至关重要。另外调解人还必须保证始终以中立第三方地位主持参与调解,否则必将影响调解协议的公正和平等。最后,法院在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时,不应当过于注重调解程序的规范性,并且应当尊重当事人对合情理性的追求,除非发生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况。调解具有便利性、灵活性与合理性,决定了调解无须严格的程序,调解程序无论在当事人主张和事实的证明责任、适用规范以及运作方式上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法院在审查确认时不应对此过于苛求。在复杂的纠纷中,法律、道德、权利、情理等往往产生激烈的碰撞,当事人可能基于道德和情理的考虑而自愿放弃一部分权利,来寻求调解协议的合意。对于这种追求合情理性的行为法院不宜过多干预,如果法院认为在调解协议中可能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可以就此提醒可能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但不得依职权主动变更或撤销调解协议。
我国目前大量的调解活动中,调解人的素质都不高,无法保证其中立和权威的地位,另外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在当前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法院在确认调解协议法律效力时还必须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加上我国目前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之中,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事、经济纠纷也随之
频繁地出现。这些社会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就有可能发展为群体性事件,甚至激化为刑事犯罪案件,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如果把这些纠纷的解决全部寄托在司法审判的途径上,则势必大大浪费审判资源,不符合司法效率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情况下,调解作为一种兼具便利性、灵活性与合理性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就显得意义重大。它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事纠纷,减轻人民法院负担。200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针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进行了司法解释,确认了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第4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1)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协议无效:(1)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我国民事诉讼中调解协议不经调解书确认并生效不产生法律效力。最高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第四条规定,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第十三条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当事人各方同意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后生效,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后,应当记入笔录或者将协议附卷,并由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请求制作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当事人。当事人拒收调解书的,不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可以持调解书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自2004年11月1日起调解协议在“当事人各方同意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后生效”的前提下已完全具有同民事调解书一样的强制法律效力(拘束力、执行力和确定力),还原了其合同本色,当事人不再具有反悔权,而此时调解书更多意义上成了象征,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对法律合同的尊重而请求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出具的盖有国家徽章的公文,仅此而已。
生活中还存在调解协议中双方约定再无纠葛的情形,此种调解协议的效力成为热议的焦点,在2008年10月份,原告吕某诉被告王某、刘某、河南某财产保险公司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经江苏省某县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对原告的各项损失合计26718元,按责进行了赔付。协议中约定“双方再无纠葛,自愿放弃其余请求”。但2009年3月23日,原告再次起诉到该院,要求被告赔偿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残疾赔偿
金7472元及精神抚慰金3000元,原告诉称签订协议时尚未进行伤残鉴定,无法知晓自己会构成九级伤残。对于该案例,法院审理后认为,在调解协议中双方约定“双方再无纠葛,自愿放弃其余请求”应理解为原告自愿放弃包括协议中约定内容内外的所有请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调解协议的内容超出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可见调解协议的内容可以不局限于诉讼请求,调解协议中写明“双方再无纠葛,自愿放弃其余请求”也应理解为放弃其他所有的请求。故原告的诉讼请求依据不足,不应支持。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解决纠纷的方案,属于民法上的契约,特别是法院主持的调解,它具有确认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终结诉讼的法律效力。因此,赋予调解协议的契约效力,一旦达成,便具有了法律效力。
(一) 调解的含义
调解是指纠纷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 通过合意方式解决纠纷的途径。调解的核心要素“合意”, 是意思自治原则在纠纷解决领域中的延伸。纠纷当事人凭借对调解人的信任, 通过其协调、斡旋、相对自由的约定纠纷解决过程, 谋求纠纷核心问题的化解。它贯彻的是彻底的当事人主义, 不必经过繁冗而僵化的程序, 形式灵活多样, 不注重纠纷解决的过程, 只追求纠纷消除的结果。“今天, 调解之所以受到普遍重视, 就是因为它来源于人类社会对和谐与秩序的期盼, 来源于当事人对经济、快捷、平和以及理性解决纠纷的需要, 来源于对诉讼和判决的固有弊端及局限性的批判, 也来源于社会和共同体自治力量的增强, 同时也体现了法制社会对现代性反思之后的理性升华”。 (1)
(二) 调解的特点
第一, 非正式性和民间性 (2) 。
第二, 体现了“意思自治”的现代法治理念。
第三, 满足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充分体现现代人独立、平等、协商的自律精神, 能够满足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法律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纠纷解决途径和方式多样性的需求。
第四, 高保密性。
二、调解解决民事纠纷的正当性及必要性
(一) 与儒家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的耦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和为贵”“息讼”“中庸”等思想是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思想基础, 直至如今, 厌讼、息讼仍然是普通民众的普遍心 (3) 。“在社区中, 人们担忧的真正制裁往往来自于社会习惯的持续而全面的制裁, 即被排除在职业, 朋友, 团体, 家庭关系之外, 而不是法律的短暂而局部的制裁, 尤其是在我国的法律不入之地的乡土社会, 处于国家法律权利的末梢, 人们与法律打交道的机会极少, 人们很少有机会感受到法律的存在, 而风俗习惯的存在和惩罚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包括人们的心理上) 。法律只是游离于社会生活, 只是人们偶尔遇到的, 一刹那间的一种模模糊糊的念头”。 (4) 因此, 同样作为解决纠纷的手段, 人们更容易接受调解方式。
(二) 调解的优点与民事纠纷特点相结合
1. 启动阶段便易, 运行阶段富有经济性。
2. 诉讼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怀疑。而调解方式则不同, 熟悉的人, 熟悉的地方, 熟悉的操作程序, 心中的安定自然会增加几分。其结果更具有和谐性之意义。
3. 调解以其自身优势, 克服了法院判决的弊端, 在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4. 调解能够减轻法院压力, 使法院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三、调解机制的问题及完善
(一) 调解机制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种机制均不可能十全十美, 调解机制也不例外,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规范性缺失所带来的公平危机。调解机制在追求诉讼成本和迅速解决纠纷的同时, 可能出现“廉价正义”之问题, 由于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均缺乏规范性与制度保障,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非正义的结果, 例如:强势的一方逼迫弱势一方, 表面的公平带来的却是实质的不平等。比如在某些地方以一些黑恶势力作为解决纠纷的帮凶, 人们只能敢怒不敢言。因为得罪了这些大人物就会无法在本地正常生活。
其二, 法律效力不明。我国现行法仅规定以人民调解的方式所达成之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但并没有规定第三人的调解以及纠纷双方和解的法律效力。
(二) 调解解决民事纠纷的完善建议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完善调解机制, 既需要纠纷主体的积极配合与认同, 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在机制和环境上所给予的保障, 同时注重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作用。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是推动、利用和发展调解机制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保障。在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力量正发生剧烈复杂的变化, 是以尚未形成良好的秩序。与此同时, 司法诉讼面临的压力更大, 也最需要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加以辅助。因此, 以国家制定法为基础, 运用现代法治理念来引导和改造民族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以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为法治建设服务, 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家能否正确认识调解机制在构建法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不仅对农村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也对整个中国法治建设的思维模式和路径选择具有示范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保障, 调解机制的正当性和效力就得不到保证。”注重调解机制中主体因素的影响。调解机制实施之主体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中立者的素质, 并不仅仅意味着高学历和高水平的法律专门知识, 调解员的道德水准、解决纠纷的专业水平、经验、技巧以及对社会、人生和特定领域的惯例的熟悉程度等等因素都将对调解之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代表性也是必须的, 中立者必须能够代表多数人的普遍认知。是以, 村庄里德高望重的长老和热心公益的老年妇女往往比精明的律师更能善于解决邻里纠纷。要正确处理当事人自治与国家司法权统一行使两者间的关系。调解机制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私法自治”原则的体现, 国家公权一般介入较少。揆其道理, 通过法律对非讼方式的法律地位、程序、效力和原则的规定, 并投入必要的经济资源和政策扶持加以配合是必要的。因此, 笔者认为, 通过法院配置调解机制的风险与责任, 并赋予调解解决方式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摘要:中国古代民间调解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在解决纠纷中的低成本、高效率、全面性、易执行等特点与我国民事纠纷的性质与特点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性。在我国推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 以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纠纷具有正当性, 尤其在乡土社会, 调解方式应成为民事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调解,和谐社会,民事纠纷,乡土社会
参考文献
[1]黄佳鹏.论ADR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制度设想及其实现.黑龙江省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
[2]李章军.替代性纠纷解决程序之研究.河北法学, 2006 (12) .
[3]杜闻.论ADR对重塑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体系的意义.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6 (3) .
[4]汤黎明.诉前调解制度研究论纲[J].浦东审判, 2006 (2) .
[5]肖扬.充分发挥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求是, 2006 (19) .
民事诉讼的调解工作对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而民事审判指的是人民法院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依法对具有平等主体的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以此来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调解工作作为具有重要司法职责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当前的法制化进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其司法职能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当前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现状
(一)案件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执行较难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民事调解工作需要在事实清楚、责任分清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但实际上,这一规定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首先,调解的规定本来指的是在无法查清的事实进行调解,通过调解来追求比较公平的结果;其次,如果所有的案件都需要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之后再进行调解,明显会严重影响调解的高效率。
(二)调解规定简单且原则性强、难以运用于实践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相关的司法解释都设置了专项的规定,但是其规定的内容却过于简单,且过于原则。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法官以及当事人必须遵循的规则而导致在民事审判的过程中法官判案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严格的约束力。另外一方面,内容的过于原则且无明确的规定也导致了相关的民事审判工作中出现法官不敢轻易做决定的现象,影响了民事审判工作的效率。
(三)民事调解中主持人主导的调解权力过大
在我国当前的民事审判工作中,传统的审判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在民事诉讼的具体调解工作中,民事法官使用职权来进行调解的特征非常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民事调解的过程中,法官有完全的权力来决定是以调解的方式进行结案还是以判决的方式来进行结案;其次,在进行民事调解的过程中,法官并没有保证相关的当事人有充分行使自己处分权的权利,甚至还会出现违反调解的自愿原则的现象发生。
(四)基层法院对民事调解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当前我国各大基层法院对民事调解的工作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比如说,民事调解可以有效地减少双方的对抗情绪,维护双方的正当利益和友好关系;民事调解可以有效地降低诉讼的各种成本,并有效地对司法资源的紧张局面进行缓解,进而提高我国民事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民事调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当事人的主体性作用,且在法律的规范没有进行明确规定的前提下,民事调解还可以通过双方的妥协和协商来对案件进行相关的处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对民事调解在民事审判中的作用还是有着较为明显的认识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民事审判工作中,仍然有部分的工作人员认为民事调解其实就是“和稀泥”,其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案件得到调解,实际上仍然没有对案件双方的关系进行明确,没有对双方的利益进行明确的规定,进而违背了民事审判工作的“公平、公正”的目标。
二、完善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为民措施、满足人们期待的需求
在当前的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中,解民难、排民忧是民事审判最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当前我国的基层法院需要坚持群众的路线,积极践行为民的宗旨,以推进司法的大众化和便民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落实司法为民的职责
当前我国基层法院的民事诉讼法需要进一步加强方便人们群众实现权力和参与诉讼的相关条例,将司法为民的原则贯穿到基层法院民事审判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积极回应人们的期待。比如说,可以通过实行“阳光司法”来积极地公开审务的信息,开通相关的基层法院的民事网、开展民事案件的网络庭审直播以及在线的法律咨询、实行无区别旁听庭审制度等来开展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基层法院在进行民事审判的实际工作中,要通过改善人民来访的接待条件、加强涉诉信访案件的清理以及认真处理人民群众的投诉、申诉等工作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和参与权。
2.加强司法便民的建设
首先,要完善基层法院的服务中心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诉讼引导、立案审查、救助服务、立案调解以及信访接待、材料收转等工作的完善,为基层法院打造一个完善的“一站式”的文明窗口。同时,也要发布相关的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工作的意见,大力开展司法进社区的活动。积极搭建便民诉讼的特别通道,完善简易的审判制度,以减少当事人的讼累。
(二)立足案结事了、提高基层法院民事审判的工作效率
基层法院的民事调解工作作为社会和谐的法律助推器,需要相关的法律工作人员切实做好加强诉讼调解、司法品牌建设、审判监督指导等工作,以保障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能达到最优的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具体来说,提高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效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加强诉讼调解
调解作为民事审判案件调解、民事纠纷化解首要的手段要求基层法院在实行民事审判工作的过程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具体来说,在基层法院民事审判的工作中,需要加强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工作,以实现民事审判工作的高效益、高质量与高水平发展。
2.加强监督指导
针对基层法院民事审判的二审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要特别加强当事人再审的权利保障,完善相关的制度框架,并组建专门的审判管理的机构,以指导基层的法院的工作重心由审判监督庭的工作向案件质量的监督管理转移,且加强相关的审限管理,完善基层法院法律的正确适用,对基层法院民事审判的标准进行统一。
(三)建设民事审判队伍
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落实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民事审判队伍。因此,坚持教育、监督、管理并重,齐抓能力、素质、形象,权利,打造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廉洁以及政治坚定的基层民事法官队伍对当前我国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开展司法大检查、作风建设、案件检查工作来对基层审判队伍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纯洁基层法院民事审判队伍。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在我国国家法制化建设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我国基层民事调解工作所存在的案件查明事实、分清責任的执行较难,调解规定简单且原则性强、难以运用于实践,民事调解中主持人主导的调节权力过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法律工作人员切实做好强化为民措施,满足人们期待的需求,立足案结事了、提高基层法院民事审判的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效率,促进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
甲方:周**,男,汉族,身份证:
家庭住址:***县***乡***村***村民组
乙方:周***,男,汉族,身份证:
家庭住址:***县***乡***村***村民组 协议事由:农历二〇一四年五月初四下午,甲方与乙方说话不投机发生争执,甲方动手撕打乙方,导致乙方受伤。为了彻底圆满解决此事,经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愿意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一次性赔偿乙方住院所花的一切医药费用和其它各项费用共计:
元。
二、今后,甲、乙双方当事人及亲属都不得再以此事为由找对方纠缠闹事,不得指桑骂槐和指鸡骂狗,更不能无中生有、故意制造事端和胡搅蛮缠,做到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遇事冷静,积极解决,否则,公安机关将依法从重从严对其处理。
三、甲方一次性赔偿乙方所有费用后,双方签字,乙方不再以此事追究甲方的法律责任。如乙方再追究甲方法律责任,由乙方负责。
四、此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派出所及村各存档一份,由甲、乙双方当事人签字画押后于即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调解人: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法院
民? 事? 调? 解? 书
张民初字第1421号
原告王某,男, 1980年8月3日出生,汉族,淄博张店旭磊钙粉厂职工,住张店区沣水镇某某村3组**号。
委托代理人某某某,山东某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马某某,女, 1970年8月2日出生,汉族,无业,现住桓台唐山镇唐四村某某街**号。
委托代理人刘传仓,山东正义阳光律师事务所律师。
案由: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12月24日19时20分许,原告驾驶摩托车顺南田路由东向西行驶,行至南定交警中队以东,与由北向南驶上南田路的被告马某某驾驶的`鲁C-G****号轿车相撞,原告受伤,造成交通事故。经张店区交警大队认定被告马某某负事故主要责任。为此,原告诉至本院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伙食补助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清障费、停车费等共计50000元。
本案在审理中,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被告马某某于 4月28日前赔偿原告王某8000元(不含被告已支付的8700元)。
二、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原、被告双方不再因本次道路交通事故互相追究民事责任。
案件受理费元、保全费570元,均由原告王某负担。
上述协议不违反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本调解书自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审? 判? 长:某某某
审? 判? 员:某某某
代理审判员:某某某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三
书? 记? 员:某某某
一、对民行检察工作调解的认识
民行检察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民行检察调解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民行申诉案件中,当事人有自愿和解的意向,在办理申诉案承办人的主持下,当事人双方就申诉案件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检察机关终止对申诉案件审查的办案机制。民行检察调解,它不同于司法调解,也不同于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实际上是在检察机关主持下的当事人和解,是执行和解中的一种。
二、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意义
民行检察工作中的调解优先原则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民行申诉案件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调解意识,在受理申诉后作出抗诉或其他处理结果前要先行对涉案纠纷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的原则。民行检察调解是当前民行检察工作中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民行检察坚持调解优先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
(一)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减少司法资源浪费
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及办案机制的限制,民行抗诉案件要经过众多诉讼环节,特别是经过二审终审又申诉的案件,大致要经过基层检察院初审提出建议,上级检察院复查,上级检察院提请省级检察院抗诉,高级法院裁定再审。由于抗诉案件诉讼环节繁琐,办案周期长,工作效率低,双方当事人耗费的时间、精力多,同时也造成司法资源浪费。
而民行检察调解,则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争端问题,避免了提抗、建抗案件众多“曲折”程序带来的再次诉讼所牵扯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从而节省有限的司法成本,减少经济消耗,实现司法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二)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切司法工作者的追求目标。能够通过申诉程序来到检察院的案件,大部分都是经过二审审理的案件,双方当事人意见分歧大,矛盾冲突严重。申诉一方希望检察机关抗诉以达到改判案件的目,而对方当事人则希望检察机关不抗诉,以维持既得利益。
三、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存在的困难、问题
民行检察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节约诉讼成本、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体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民行检察调解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监督方式,因此贯彻调解优先原则不仅在程序操作上,还是实体处理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在程序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民行检察调解也要遵循调解自愿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自愿参加检察机关组织的调解活动。首先要求是双方当事人都要到检察机关,而实际上检察机关在通知申诉人到场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通知对方当事人到场更上难上加难。在双方当事人都难以到场的情况下,调解优先原则便无从执行。
(二)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由于法律并未规定检察机关有调解权,也没有将检察调解纳入我国大的调解制度范畴,因此,民行检察调解过程的产生的法律文书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一是检察机关的调解不同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仅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协议赋予民事合同的性质,其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据此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按协议履行。而检察机关的调解协议没有被赋予民事合同性质,也不具有可诉性。二是检察机关的调解也不同于人民法院的调解。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的调解与裁判具有同等效力,即人民法院的调解具有强制执行力,对检察机关的调解法律没有赋予强制性效力,调解的功效除即时结清外,皆处于不确定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执行中双方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此处的和解是指在法院的执行程序之外的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包括自行和解及其他因素促成的调解。那么检察机关的调解只能看作是执行過程中的和解,其效力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履行和解协议,如果一方反悔,检察机关的调解工作前功尽弃。
四、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方法、步骤、适用范围
虽然由于法律规定上的缺位,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调解优先原则”是更新司法理念、顺应现代司法潮流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将调解理念贯彻整个民行检察工作始终。工作中要更新观念,树立调解理念,探索调解方法和途径。
(一)民行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适用范围
民行检察调解固然有一定好处,但并非案案适用。如果法院裁判正确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再去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这难免会损害司法权威,影响法院正确裁判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在此种情况下,检察机关并非无所作为而直接将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了事,为了案件能够顺利执行,检察机关也要做大量的息诉工作,但这与检察调解是两个概念。笔者认为,民行检察调解在一定程序上是法院错误裁判的一种纠正手段,因此,民行检察调解在案件适用范围上应界定在法院生效裁判存在瑕疵但抗诉条件不充分或生效裁判存在错误但抗诉效果不好的案件。
(二)民行检察调解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民行检察调解不同于人民法院组织的调解,也不同于当事人自行的和解。它与民行检察工作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殊性。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民行检察调解应在受理申诉案件并进行立案后作出处理决定前进行。
2、民行检察调解应当制作调解笔录,但不宜制作调解书。
3、民行检察调解过程中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应当将和解协议书送达作出生效裁判文书的人民法院,并取得法院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法院及时掌握执行和解的内容,同时也解决了民行检察调解中和解协议效力问题。
【民事调解书】推荐阅读:
01民事调解协议06-14
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07-16
土地纠纷调解书范文06-21
刑事调解书(一审自诉案件用)06-13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11-11
调解体会07-16
调解范文09-10
调解员事迹05-24
调解告知书范本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