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研究在矿山中的应用(推荐14篇)
1矿山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1地质灾害防治。在工业场地周围设置挡土墙,阻止滑坡对工业场地内职工的伤害,并在边坡上方设置截水沟。根据以上分析,现对各单项工程工程量进行计算。
1.1.1地裂缝防治。矿山开采移动角范围内以及矿山地下开采形成的后续采空区内,由于原有地质条件遭受破坏,该区域内有可能发生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地裂缝进行填土夯实,避免地表水顺裂缝深入井巷造成矿井涌水,预计共需回填土500m3。
1.1.2拦渣墙工程。矿山开采产生煤矸石集中堆放在排矸场,为防止排矸场发生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排矸场下方应修建拦渣墙;针对工业场地后方较陡边坡也设置拦渣墙进行阻挡,防治地质灾害对职工的伤害。根据边坡坡度及矸石场地形,设计拦渣墙高3.5m,顶宽1m,底宽2.8m,长约320.2m,地基挖深2m,需开挖土方2049.3m3,浆砌块石2129.3m3,M10砂浆抹面1549.8m2。
1.1.3截排水工程。为防止雨水对煤矸石堆场和工业场地后方边坡的冲刷,在煤矸石堆场和陡坡进水坡面修建截水沟,设计截水沟规模为:宽0.32m,深0.28m,底厚0.2m,壁厚0.2m,总长约626.9m。需开挖土方219.6m3,浆砌片石163.0m3,M10砂浆抹面551.7m2。
1.1.4居民搬迁。评估区范围内牛场坝、箐脚寨、小寨、徐纳盖、坝子等村寨居民位于移动角范围内,遭受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为了保证村寨居民安全,应对居民进行搬迁,根据现场调查,需搬迁居民132户。
1.1.5其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矿山开采期间,移动角范围内发生塌陷、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要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设立专项治理资金,本设计考虑此项资金为500万元。
1.1.6地下水均衡恢复工程。当前条件下,要对废弃井口等进行封闭,以保证安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坑涌水点进行封堵,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当矿坑开采完毕后,对矿山开采井口进行封堵,保护周围村寨居民安全,并使地下水资源逐步得到恢复。根据现场调查井口数量及井口宽度,共需砌筑浆砌块石160m3。
1.1.7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工程方案。当前条件下,要对原有废弃场地和新建工业场地进行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工程,需要治理面积为7.36hm2,矿山开采期间,矿山项目建设区以及塌陷区将对地形地貌景观产生破坏,为了恢复受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必须对破坏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工程,根据本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结果,矿山开采完成后将毁坏原有地形地貌景观面积为13.29hm2,预计共需治理面积为20.65hm2,共需种植乔木51625棵,种植灌木103250棵,种植草木20.65hm2。
1.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矿山开采活动是动态的,开采过程中应对采区适时进行监测,掌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变化,是预测预防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掌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为决策部门随时提供防治处理的决策依据。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应以内部监测与外部监测、普通监测与专业监测、经常监测与阶段监测相结合,制定重点监测对象。
1.2.1地质灾害监测。矿山活动影响范围内,主要对有地质灾害隐患的范围,进行监测、观察并记录在案。主要监测位移变化量、影响程度以及危害的可能性,通过位移变化分析,了解其动态变化规律、变化速度、变形量与变形特征,对于危害严重的隐患点应编制防灾预案,做出灾情预警安排,制定防范措施和治理措施。
1.2.2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设。各建设区以巡查为主,拟采用一定数量的固定测点进行观测(如对开挖坡面的监测、植被监测等)。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各建设区、道路、临时堆土区等变化比较快,定位困难的地区采用现场巡查法进行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
1.2.3监测点的布设。根据上述监测内容,本评估区共设立监测点5个,在工业场地和东风井场地内各设立一个地质灾害监测点,主要对工业场地内矸石场稳定性以及排水情况进行监测;在徐纳盖、小寨和包包寨各设立一个地质灾害监测点,此处村寨距离工业场地较近,近期内受矿山开采影响较大,监测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发现存在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监测点布设情况如下表所示:主井工业场地,监测矸石场稳定性及排水状况,发现滑坡、泥石流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东风井工业场地,监测矸石场稳定性及排水状况,发现滑坡、泥石流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徐纳盖村寨处、小寨村寨处、包包寨村寨处,监测塌陷、地裂缝发生情况,及时对房屋进行补救或者搬迁。
1.2.4资金投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地质灾害监等,监测费用来源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投资总费用,根据方案设计,矿山监测年限即方案适用年限,监测年限为33年。
2结束
语综上所述,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矿山存在一系列的环境保护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矿山的有效开采,而且对环境产生污染性的影响,其中常见的问题包括矿山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混乱、矿山环境保护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环境保护能力和环境恢复治理能力薄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水城县小牛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矿山为例,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各个角度提炼具体的矿山环境保护措施,一方面是在工业场地周围设置挡土墙,阻止滑坡对工业场地内职工的伤害,并在边坡上方设置截水沟。另一方面是对采区适时进行监测,掌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变化,为矿山开采,提供良好的环境。
应用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勘查阶段
应用仪器:GY-E1无人机 (电动)
重要作用:提供治理区勘查阶段的工作底图
遥感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 最先是航空遥感, 接着是航天遥感,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 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等领域, 成为一种先进实用的空间技术。
无人机遥感利用先进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GPS差分定位技术, 可以自动快速的获取资源、环境、国土等空间信息, 完成遥感数据处理、建模以及分析的应用技术。
无人航空器作为可以快速移动的空中作业平台, 使用测绘相机, 按照航空摄影测量的要求对目标区域进行拍摄。然后对拍摄的照片进行测绘处理, 得到三维数据进而绘制并且输出图纸。从无人机航拍影像中, 我们可以精确的分辩出治理区内每一栋建筑的位置、道路、河流、水体、地形等区域, 这些丰富可辨的地物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原始依据, 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
静态GPS测量
应用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设计阶段
应用仪器:中海达HD8200X
重要作用:获取治理区内控制点的坐标, 为设计阶段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提供基础数据
GPS静态定位的基本原理是空间距离后方交会。它以GPS卫星至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差为观测量, 根据观测到的瞬时卫星坐标, 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处的空间观测位置。
静态GPS测量工作与经典大地测量工作相类似, 按其性质可分为外业和内业两大部分。按照GPS测量实施的工作程序, 则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编制技术设计书、选点与埋设控制点、外业数据观测、成果后处理及数据输出。
HD8200X采取的是静态载波相位相对定位模式。它一般采用三台 (或三台以上) 中海达HD8200X静态机, 分别安置在预先做好的控制点上, 根据控制点的等级, 时段从30min至几个h不等, 它的基线测量的精度可达± (5mm+1×10-6D) (D为基线长度, 以km计) 。
RTK定位测量
应用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设计阶段
应用仪器:天宝5800
重要作用:提供治理区设计阶段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由于治理区内比较空旷, 植被覆盖少, 设计阶段的地形图测量采用RTK测量。
实时动态测量 (RTK) 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GPS定位技术, 它由基准站接收机、电台、流动站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在基准站上安置1台接收机为参考站, 对卫星连续进行观测, 通过电台将观测数据和测站信息实时地发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GPS一方面接收卫星信号, 另一方面接收基准站传输的每个点的WGS-84坐标, 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得出流动站每个点的平面坐标X、Y和海拔高H, 并显示在流动站手簿上。这些数据可以直接输出在电脑上, 为CASS内业成图提供方便直接的数据资料, 而且RTK当前的测量精度为:平面10 mm+2 ppm;高程20mm+2ppm, 能够满足治理区平面设计的需要。
全站仪悬高测量
应用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施工阶段
应用仪器:徕卡TC402 (带红外线、免棱镜测量功能)
重要作用:治理区内的危岩清除
所谓悬高测量, 就是测定悬在空中的某点 (一般没有附属物或支撑物) 距地面的高度。全站仪进行悬高测量时, 首先把仪器镜头设立在欲测目标点的天底点 (即过目标点的铅垂线与地面的交点) , 再转动望远镜照准目标点, 便能测量出目标点至地面的相对高度。
显示的高度, 是由全站仪自身的计算程序计算而得, 如下式:
式中, α1和α2分别为瞄准线和目标点的竖直角, S为仪器至目标点的斜距;这些数据均可以在全站仪中直接读出。
由此可见, 悬高测量观测起来很便捷。利用全站仪提供的该项特殊功能, 正好可以精确的测出治理区内悬空在坡面上的危岩体的平面位置和上下面的高程。为危岩清理工作提供所需的重要数据。
全站仪放样测量
应用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施工阶段
应用仪器:徕卡TC402 (带红外线、免棱镜测量功能)
重要作用:治理区内的削坡降坡、生物工程在当前的矿山环境治理中, 基本上都要进行削坡降坡这一分部工程。而这个工序的实现, 基本上是先对削坡降坡范围区进行而松动爆破, 再利用钩机和人工将坡度降到设计值, 可能在坡面中间还要修建一个安全平台, 减缓滚石或者滑坡的速度。
松动爆破前期的爆破孔位, 就需要用全站仪, 将设计坐标投放在实地。
另外, 在后期的生物绿化过程中, 需要种植的树木的位置, 也是通过同样的放样方法实现的。
我们首先在已知控制点上架好全站仪, 对中整平, 量取仪器高。接下来进行测站定向工作, 检查实测边长与坐标反算边长的相对误差是否小于1/4000。若不能满足这一条件, 那么就要在测站点反复定向直到符合要求。
然后, 输入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 全站仪会显示目标点与测站点的方向和距离偏差。作业人员指挥立尺员左右或者前后移动棱镜, 直至最终放样点的方向和距离的偏距都满足放样精度的要求即可。
结语
【关键词】柔性防护系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用
1995年柔性的防护系统的技术引进了我国,最开始是在水里、铁路和公路的方面当中广泛的被应用,至今,已经应用到了矿山的地质环境的保护当中。柔性防护系统主要是以防治矿山坡面的表层的岩石落石为主的。柔性防护系统本身的特点是具有稳定的边坡,制止边坡受到风化的侵蚀,但是对坡面的形态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对于矿山的露天的开采而言,在对矿山进行开采时,产生大面积的挖损失坡体,坡面松散,局部的矿质发生坍塌的现象。采用了柔性防护系统,进一步的解决了由于挖损的坡体产生灾害的问题,也充分的实现了工程质量的安全和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1.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优点和特点
SNS柔性防护系统自身就会一种主动的防护性的系统,主要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矿山体坡面的保护和岩石初步阻拦的基础之上设计的一种自动保护的系统。和其他的传统的保护的方式相比较,SNS这种柔性防护系统可以系统有效的控制刚性保护的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诸多的问题,在整体的施工方面采用的是模块化的安装的方法,可以不断的减少工程施工的工期,进一步的降低施工的成本。
1.1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特点
这样SNS柔性防护系统的特点主要有:(1)SNS柔性防护系统主要采用的是镀锌钢丝为材质的主动性的保护的系统,具有高强度和高耐性的防护,还有就是可以进行展开的性质的特点。(2)通过大量的现场的实验证明,SNS柔性防护系统可以在任何的矿山的坡面的地势和标准化和系统化中进行安装,开放性的SNS柔性防护系统可以是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逐渐的降低,并且在工程的防护系统保护的范围之内可以充分的对岩石和矿山的土质保持稳定性。
1.2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优点
SNS柔性防护系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SNS柔性防护系统运用了这种系统材料的高冲击力和容易铺展的性质,进一步的让SNS柔性防护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矿山的边坡和坡面的灾害当中进行自动的保护的一种系统,还可以方便了公测灰姑娘和施工量的计算。(2)因为SNS柔性防护系统自身具有灵活和柔性的特征,可以你是这种系统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复杂多样的矿山的地质环境当中,进一步的减少了由于大量的对矿山的开采导致的环境的破坏和矿山周边坡体的稳定性带来影响。(3)SNS柔性防护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避免由于视觉的干扰对植物的生长的环境起到了充分的保护的作用,还为人为的绿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充分的将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改进何为一体。
2.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环境治理当中的应用
2.1矿山场地的概况
某矿山采矿的20多年来,由于采用的一直都是露天式的崩落的方法进行采矿,导致了矿山出现了大规模的挖损面,矿山表层裸露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地质环境和植被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因为矿山坡体的表层的岩石裂缝,形成了围岩,因为岩体的稳固性非常差,因此会经常的出现崩塌,滚石和泥石流的的灾害,对周边的公路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威胁到了车辆和人身的安全。
2.2治理的方案
传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措施采用的是锚杆和削坡的凡是进行保护的,这样的方法经常存在这一些隐患,例如,加大工程量,延长施工的工期,给施工的难度加大,还很容易形成各种破坏。所以,认真的考虑之后,最后采用的是SNS柔性防护系统这种自动的保护的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整体的保护,进而提高稳固性,减少泥石流和崩塌灾害的发生,对植物进行绿化,从而达到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2.3 SNS柔性防护系统设计和施工的要点
2.3.1网型设计
为了进一步的防护矿山地质环境不受到破坏,不损害到周边的公路,就应该考虑岩石破损的程度和植被绿化的需要,最终决定使用SNS柔性防护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当中坡面和边坡的保护。采用网型的GPS2普通型的防护网,主要的材质是钢丝网和钢丝绳组成的,可以有效的防止滚石和崩塌现象的发生。另外,钢丝网还可以阻拦坡体表层当中较小岩石的滑落,在植被的表层进行绿化,可以保持矿山地质的稳固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结构配置为:系统锚杆(1Φ16HRB、长度3m、间距4.5m)+纵横支撑绳(Φ16) +缝合绳(Φ8)+钢丝绳网(DO/08/300/4*4)+钢丝格栅(SO/2.2/50)。
2.3.2施工的要点
(1)清理边坡。在工程施工之前,将影响边坡施工的浮石及时的进行清理,针对一些不利于工程施工安装的地势进行整修和处理。
(2)放线。首先要明确锚杆的正确的位置,根据地质的条件进行打孔,打孔的间距大概在0.3m的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当中尽可能的寻则地形比较凹的地表进行打孔。
(3)锚杆的安装和制作。SNS柔性防护系统的锚杆的孔径不能小于42,加强锚杆的孔径也不能超过90,砂浆的泥沙的比例也要控制在1.1~1.2,在这样的范围当中,水和灰的比例控制在0.45~0.5,最后确定孔径中浆液的饱满度,就应该养护在72h之上,并且进行下一项工序。
3.总结
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的地质环境的治理当中不断的应用,不仅使山体的坡体不会受到影响,还进一步的保护了岩石和地质的稳固性,是边坡可以进行连续的支撑,进而保证安全,SNS柔性防护系统使用的年限实践长,最后实现了减少发生事故的目的。本篇文章通过对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防护系统在保护中的一些重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的为矿山的自治的环境治理提出了良好的具有正对性的对策保护矿山的地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亮,侯坤颉.浅谈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01).
[2]侯云龙,张仲福,丁国轩.柔性防护系统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2(03).
[3]王鸿,杨中福,周灵.SNS柔性防护系统在泥石流治理工程中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03).
[4]傅博.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投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5).
矿山法施工在顶管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矿山法在顶管施工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顶管施工过程中的`难度,投资小、工期快、对地面影响小,使工程取得了顺利进展.文章对矿山法在顶管施工中的应用做了探讨.
作 者:霍广炼 作者单位:广州市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510407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年,卷(期):“”(2)分类号:U459关键词:矿山法 顶管施工 施工工艺 工程流程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GPS—RTK技术基本原理及构成,阐述了GPS—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分析了GPS—RTK技术具体应用中的优势和缺点,并就RTK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见解。
关键词:卫星;GPSRTK;动态定位;矿山测量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lGPS—RTK系统原理及构成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在矿山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主要11基本原理用于矿区地形测量、爆破工程测量,采剥矿岩量验实时动态(RTK)定位系统由基准站、流动站和收、排土场和尾矿坝测量、钻孔、剖面点、探槽、取样数据链组成,建立无线数据通讯是实时动态测量的钻孔、技术境界的标定和地质点的坐标放样与求测、保证,其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地质填图等。20008年在白云铁矿东采场1544基准点,安置一台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8m清扫平台和主采场166i续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1482n清扫平台,全长60000余米勘探线的施工放样工作;东采场钻孔孔位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流的测量和靠界验收测量;以及2009年的排土场验收动站上的计算机(手簿)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工作中都采用了RTK技术,测量1~2s,精度就可计算显示出流动站的3维坐标和测量精度。这样用以达到..1~3cm,且整个测量过程不需要通视,效率户就可以实时监测待测点的数据观测质量和基线解高,有着常规测量仪器不可比拟的优点。..算结果的收敛情况,根据待测点的精度指标,确定观测时间,从而减少冗余观测,提高工作效率。1.2RTK测量系统的构成
RTK测量系统主要由GPS接收设备、数据传输系统和软件系统构成。
1.2.1GPS接收设备
在基准站和用户站上,分别设置双频GPS接收机。由于双频观测值不仅精度高,而且有利于快速准确的解算整周未知数。当基准站为多用户服务时,其接收机的采样率应与用户接收机采用率最高的相一致。1.2.2数据传输设备
数据传输设备也称数据链,由基准站的无线电发射台与用户站的接收机组成,其频率和功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用户站与基准站的距离、环境质量、数据的传输速度。1.2.3软件系统
支持实时动态测量的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功能,对于保障实时动态测量的可行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软件系统突出的功能是能够快速解算整周未知数,选择快速静态、准动态、和实时动态等作业模式,实时完成对解算结 果的质量分析和评价。2 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2.1内业准备工作
内业准备在实施GPS外业测量前,应事先对测区进行踏勘,根据矿山测量的特点完成内业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工程项目,设定工程名称。
(2)参数设置。基准站的数据采样率一般为4~5s,流动站的数据采样率一般为1~2S,高度截止角通常设定为lO。(3)若已知坐标转换参数,则输人手簿。
(4)实施工程放样。实施工程放样前,内业输入每个放样点的设计坐标、线路方位角,以便野外实时准确放样。2.2求定测区转换参数
矿山测量是在WGS一84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上进行的,这就存在WGS一84坐标与独立坐标系的坐标转换问题。由于RTK作业要求实时给出当地坐标,这使得坐标转换工作非常重要。(1)对于较大型的测区事先测定转换参数,在RTK作业时,直接输入参数和基准站坐标。利用高等级控制点同一点的2种坐标求出的转换参数。
(2)也可在RTK作业时临时求得转换参数。首先在对空视野开阔的地方设立基准站并采集单点定位WGS一84坐标,然后流动站联测3个以上的高等级的控制点,求解坐标转换参数。2.3基准站的安置(1)基准站可设立在精确坐标的已知点上,也可设立在条件较好的未知点上。
(2)基准站安置应选择在地势较高、通视无遮挡、电台有良好覆盖区域的地方,首选是测区中央地区。
(3)为防止多路径效应和数据链的丢失,基准站200m范围内应无高压电线、电视差转台、无线电发射台等干扰源,周围应无GPS信号反射源。
2.4 GPS~RTK施测及放样
在测区首级控制的基础上,利用点校正方法,求解坐标系统转换参数,选择对天通视较好,四周无各种强电磁干扰源的地方设置基准站。当测区可见GPS卫星数在5颗以上,一般只需5~15s就可完成初始化而得到固定解J。每台移动站只需一人即可进行测量作业,每次开始作业应对已知控制点进行检查,确保系统无误后,应用GPS电子手簿即可进行地形地物点、勘探线剖面、勘探工程点的放样作业,每点采集记录时间约1~10s。实时动态..RTK数据处理相对简单,外业测量采集的实测坐标通过手簿的数据传输系统,直接下载到计算机内。可进行图形编辑,也可经整理、分类、判断形成文件后直接打印出来。在勘探工程点放样上,RTK同样能实时地提供导航数据,不仅可以使你快速找到点位,而且能提供定位精度。如在勘探线上加放点和测点,依据GPS电子手簿显示的定线导航数据同样能够快速上线。利用GPS---RTK放样,无需对讲机传递导航数据和方向,GPS电子手簿导航画面可以快速上点、上线,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因此,RTK测量既可以实时提供点位坐标和高程,又可实时知道测量点位精度,能够较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从测量结果来看,RTK测量点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完全能够满足矿山测量的需要。3 RTK技术的测量速度
RTK技术的测量速度主要由初始化所需时间决定,初始化所需时间又由RTK技术差别、接收卫星的数量和质量、RTK数据链传输质量等因素决定,快速解算技术越先进,在一定的高度角下接收到的卫星数量越多、质量越好,RTK数据链传输质量越高,初始化所需时间就越短。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RTK初始化所需时间一般为几秒;不良环境条件下(尚满足RTK基本工作条件),技术先进的接收机也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而技术较差的接收机则很难完成初始化工作。我们目前使用的拓普康公司生产的HIPER双频RTK在良好的环境下,初始化所需时间为5S到.10min这取决于基线的长度和多路径效应的强烈程度。在不良环境下,仍能较顺利地进行RTK测量,主要是这种机型拥有先进的共同跟踪专利技术和多路经抑制专利技术,即使测区内有一部份地方环境恶劣,其观测值点位中误差仍在±2.5cm以内。4 RTK技术的优点
(1)传统测量外业容易受到地形、气候、季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测量精度、作业速度都受到很大限制,在能见度低,通视条件差的情况下,有些测量作业根本无法进行,而GPS—RTK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RTK设站一次即可测完5km半径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次数。
(2)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已知基准点或基准点被破坏而造成的控制点不足的地区和由于地形复杂、地物障碍而造成的通视困难地区都能快速的、高精度定位。
(3)综合测绘能力强,作业集成度高,易实现自动化。可胜任各种测量内、外业工作。基准站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多项信息输出,流动站利用内置软件控制系统,在作业时无需人工干预便可进行整周未知数的动态初始化解算,使辅助测量工作尽可能减少,作业精度也自动控制和记录,从而使自动化作业指挥系统的建立成为可能。
(4)操作简便,对作业条件要求不高,数据传输、处理、存储能力强,与计算机、全站仪等测量仪器通信方便。
(5)作业人员少,定位速度快,综合效益高。GPS接收机仅需一个人操作,在待测点等待1~2S即可获得该点的坐标,外业效率高,内业便于计算机处理,节省了时间和人力。5 RTK技术的缺点
虽然RTK技术在矿山测量中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经过工程实践证明,GPS—RTK技术存在以下方面不足。(1)各观测值都是独立观测的,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观测的数据是否可靠?在开始观测前、观测一段时间、观测结束前或仪器失锁都要联测已知点进行比对,以确定基准站和流动站参数是否设置正确,数据链通讯是否正常。
(2)受高程异常值问题的影响,RTK作业模式要求高程的转换必须精确,但我国现有的高程异常图在有些地区,尤其是山区,存在较大误差,在有些地区还是空白,这就使得将GPS大地高程转换至海拔高程的工作变得比较困难,精度也不均匀,影响 RTK的高程测量精度。(3)在测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在某个时间段或区域内解算时间较长,有时甚至无法获取固定双差解,这时可适当提高高度截止角。
(4)不能达到1000%的可靠度,在稳定性方面不及全站仪,这是由于RTK较容易受卫星状况、天气状况、数据链传输状况影响的缘故。6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GPS—RTK技术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它能够实时完成厘米级定位精度,在不通视的情况下远距离测量坐标,它具有测量人员少、速度快、不需要同时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它的作业方式是依赖于有足够的卫星数、稳健的数据链等外界条件,在矿山测量中显得很突出,有时会出现无法正常作业的情况,这就需要不断完善GPS —RTK技术,寻求先进的作业方式,使RTK技术不断成熟,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矿山测量。参考文献
1 研究区概况
老厂矿区地处滇、黔、桂三省邻接地带, 位于云南省富源县东南部, 矿区勘查区地理坐标:东经104°17'48″-104°36'06″, 北纬25°7'25″-25°15'。矿区走向长20km, 倾向宽9km-12km, 面积201.62km2, 勘探地质储量42.8亿吨。矿区为高原缓丘地形,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地势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 最高海拔2374m, 最低海拔1225m, 平均海拔1813m, 最高点位于矿区北部的补乃新寨高中山一带, 相对高差约为500m-700m, 最低点位于南部的长田河谷中。局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地面坡度陡, 主要分布以中山和丘陵为主。境内以农耕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3]。
2 遥感数据准备
2.1 数据源及提取方法
以2007年、2012年老厂矿区1∶50000 QuickBird卫星影像和ASTGTM数字高程为信息源, 空间分辨率为0.68m, 合成波段为3、2、1。采用专业遥感解译软件ENVI4.6和Arc 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根据确定的生态环境要素分类系统,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以目视和人机交互相结合以及数据叠加分析的解译方法获取评价区生态环境信息[4,5]。
2.2 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利用环境卫星资料, 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6], 将评价区的植被覆盖度划分为5级, 遥感影像特征见表1。
按照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 结合评价区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的坡度图, 将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分为五个一级类型和13个二级类型, 遥感影像特征见表2。
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 的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的分类分级系统, 以地貌、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为划分依据, 将评价区划分为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五个水力侵蚀类型。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遥感解译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2007年至2012年老厂矿区生态环境特征变化情况见图1-图3。
2007年至2012年, 矿区内低-极低覆盖度所占面积比例增加, 说明矿区的开发占地破坏了一定的原生植被, 使矿区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 致使中、高覆盖度植被明显减少;评价区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工矿仓储、住宅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大, 草地、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减小;由于农业植被面积的增加, 原生植被破坏严重, 植被覆盖相比2007年有所降低, 水土流失强度增强, 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出现了增大。
4 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随着矿区的逐步建设, 矿区内地表原生植被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 部分灌木林地及农田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 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减少, 产生一定面积的裸露地面, 造成水土流失;同时, 在矿区开采均衡生产期内, 采煤地表沉陷会使地表产生裂缝、下沉和表土疏松, 雨季时会加速沉陷区土壤侵蚀, 如不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会加剧评价区石漠化, 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在未来矿井的建设过程中, 应加强施工管理, 尽量缩小施工范围, 对施工破坏区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 施工产生的废弃土石合理处置。积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沉陷区土地复垦措施对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 恢复并提高植被覆盖度, 注重防治水土流失, 避免矿区开发采煤加剧石漠化。
参考文献
[1]王婧青.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11:103.
[2]刘慧平, 朱启疆.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 1999, 05:23-27.
[3]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云南省老厂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修编) [R].西安, 2012.
[4]王晓红, 等.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矿山开发状况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国土资源遥感, 2004, 1:15-18.
[5]王燕波, 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矿山开发监测研究[J].热带地理, 2011, 4:377-382.
关键词:矿山;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本文通过对当前形势下的矿山企业发展中遇到或将面临的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和流程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矿山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矿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是停留在常规性事务管理上,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管理。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在矿山企业当中,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疏忽,重物轻人的思想严重,缺乏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同时,由于矿山人力资源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方式传承多年,管理观念比较落后,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二)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在我国的矿山企业中,职工在年龄构成上以青年为主,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具有青年工人多、占地户农民无技术的多 、没有接触过矿山工作零起点上岗的多,专业技术人才少、管理人才少、有经验的人员少,随着公司的发展,人才年龄、知识结构的体制机制亟需解决。虽然有些矿山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但是其中属于矿山专业技术的人员数量极少。另外,矿山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以及人才的贫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矿山企业的发展,也使得生产的风险提高,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三)激励和绩效考评制度不科学
激励制度不科学是矿山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矿山领导只使用金钱来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涨工资等。但却忽视了一些有效的非金钱方法。比如:目标激励,榜样激励以及理想激励等。其次,在激励方面,很多矿山企业实行平均主义,没有将功劳和成绩进行详细的划分,而是归功于所有人,认为没有其他人的配合,谁都不可能做出成绩,这就打击了工作积极员工的热情。
(四)人力资源培训不足
之所以矿山人力资源培训不足,与企业领导的培训意识较差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矿山企业生命周期只有十年时间,当矿挖完之后,工作人员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因此不愿意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人才资源培训。即便是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每年派出一些人员进行培训,也都是处于被动,临时性的应付措施,并没有实行系统、科学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其效果也很难有所保证[3]。
二、优化矿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矿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才的招聘和录用,然后是人才资源的分配以及使用,进而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开发,进行工作的绩效考核,最后是薪酬福利。要建立和完善矿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应该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招聘和录用体系要本着挖掘人才,选人为目标,配置和使用体系要以用人为基础,建立教育培训体系要以培训人才为目的,建立并完善以留住人才为目的的人才激励和考核体系。
(二)建设矿山人力资源队伍
建设矿山人力资源团队,首先要建设矿山党政干部队伍。领导是人才队伍的领头羊,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没有好的领导团队,则人力资源队伍也不会壮大。建设矿山党政干部队伍,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家族经营的模式,要唯才是用,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员才组建党政队伍。制定出的激励制度以及奖金分配制度,要符合广大技术人员的要求。专业人员的工资发放要实行年薪制度,并且增设下井工作奖金。对专业技术人员贡献的项目成果要进行积极奖励,要搞好领导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建设好员工队伍,要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技术之间的竞赛活动来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
(三)加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要规范员工行为,加强矿山管理。可以将先进的矿山管理经验和模式引进过来,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一些中型或者大型矿山,可以将管理模式在部分班组试点,进而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在全矿山进行统一管理。其次,矿山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建立高素质的员工团队。“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的素质非常重要。所以,矿山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岗位技术大练兵,老职工的“传帮带”等作用帮助员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要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一方面,要对全体员工实行强制培训,针对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民族习惯等制定出培训计划,专业人才要进行专业培训,将员工工作中的断板技术进行加强培训。
参考文献:
[1]朱崇洲.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管理,2004,(09):38-39.
[2]雷振林.浅析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金属矿山,2004 (11):116-118.
摘要:西北五省区矿山环境保护的现状存在不少缺陷,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资源环境面临崩溃,要加强对西北地区矿山环境的保护,贯彻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供物质保障,就必须完善现行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加快制定各环境单要素法,健全西北地区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体制。
在十年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过程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但同时也广泛和直接地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环境。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对矿产资源的采、选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矿渣、尾矿、废水、粉尘及噪声、振动、塌陷等,造成污染水源、江河和大气,挤占大量土地、农田,破坏景观和植被,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一、西北地区矿山环境概况
矿山环境(mineenvironment)是指矿山周围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矿山环境既包括矿山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西北地区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的资源储量中占比重较大,资源丰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了各类矿山的勘探和开发。
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探明的矿产资源越来越丰富,范围越来越大,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各类主体争相进入矿产资源开发行业,西北地区的矿山数量每年仍在不断递增,给当地生态造成较大的负荷,甚至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导致的地面塌陷、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矿产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西北地区矿山环境污染的现状
所谓矿山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矿山开采过程中,多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其中主要包括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矿山开采对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由于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还有综合回收利用率低和伴生矿部分开采,导致矿产资源破坏;矿山开采还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地被占用、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加剧等;矿山开采也导致水资源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文干扰与水质污染等;矿山开采还导致地表景观破坏、大气污染与微气候扰动、生物多样性损失等。据调查发现,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矿产资源的开采对西北地区矿山环境的危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
(一)矿区地质灾害频发
在矿区水系流域,大范围坡积、风化堆积的碎屑物较为丰富,加之地下水的排放技术条件等限制,在矿区易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仅新疆2006年就因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发生地质灾害46起,造成经济损失472.56万元。其中滑坡灾害达到30起,直接经济损失471.56万元,崩塌事故1起,泥石流灾害8起,地面塌陷7起。陕西省铜川市是建国以来素有煤城之称的老城市,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许多小型煤窑由于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开采技术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事故频发,20世纪90年代大多被强行关闭,但也给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水体污染严重
矿山开采后的废石堆成尾矿库如不能妥善处理,将成为一个在定环境下稳定的地下水污染源。废石尾矿库长期处在氧化、风蚀过程中,使各种有毒矿物成份或有害物质随水转入地下、地表水体和农田、土壤之中,造成地下、地表水体长期不断的化学污染。
特别是在环保意识不强的矿区,地表水体常常被作为废水、废渣的直接排放场所,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极为普遍。如青海省较常见的砂金开采,导致地表水体中泥沙含量加大,悬浮物增多,加之在生产中机械油料、储油罐管理不善产生的油料渗漏不为少见,生产中被随意丢弃的沾满油污的机械配件和油料桶遗留至今,含有有害物质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这些油污和有害物质再经雨水淋滤而污染水体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三)土地的占用与破坏
矿山开采后,将会产出大量的废石、排土和尾砂,堆存它们将需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积。矿山开发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其中占用土地指生产、生活设施及开发破坏影响的土地;其中破坏的土地指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及其它矿山地质灾害破坏的土地面积。据统计,一座大型矿山平均占地达18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小矿山也达几万平方米。正是这种对土地的占用,可能导致矿区周围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三、西北地区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制缺陷
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有关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相继出台了中央、地方各类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规范,矿山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出现了一些不能适用现行法律法规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成为重要课题。
(一)部分现行法律法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国务院制定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环境污染。但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是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且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地方具体环境下的实际问题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甚至出现相互冲突,不利于贯彻适用。
首先,《矿产资源法》与《煤炭法》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律效力处于同一位阶,但煤炭作为矿产资源的种概念,应该从属于矿产资源范畴,《煤炭法》本应是《矿产资源法》的下位法。
其次,《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明确将矿产资源分为了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在每一种分类下列举了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数类矿产资源。作为能源矿产之一的煤炭早在1996年8月29日公布,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距今已近15年,在我国矿产资源已探明矿种日益丰富的今天,作为最重要的几类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立法便显得缺位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出台如《石油法》、《天然气法》等能源法律,以期填补现行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空白。
再次,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是国务院于1994年4月27日公布实施,1997年修订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对采矿权人预先征收的环境补偿费用。其中第十六条规定:“采矿权人未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报送;逾期不报送的,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仍不报送的,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可以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环境监督管理是政府及其职能机构代表人民进行的行政管理,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里主要谈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方面的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由法律或行政授权的有关职能机构分担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监督管理职能。这些职能机构担负实施统一的或某一方面的环境监督管理职责。
目前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管理机构体系,如图1所示。
(三)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有待走上法制化轨道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矿山开采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并在闭坑、停办和关闭矿山后,将矿区环境修复到或超过原先生态环境的水平,矿山企业必须在申请矿产资源开采权之前,向有关部门提交矿山开采、环境修复计划和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7]这一制度对于防范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有极大的作用。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在长期的矿产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中探索出来的适合我我国国情的新制度,但目前还只是作为地方性法规在部分省区施行,不能实现其应有的法律价值。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修改现行矿产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律,将这一制度纳入国家基本法律的范畴,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适用于全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四、完善现行矿山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议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工作尤为艰巨,加之矿山环境特有的地形地貌的复杂性,环境保护工作相对困难。针对上述西北地区矿山环境保护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现行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加快制定各环境单要素法。将《矿产资源法》的修订工作提上日程,明确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建议将《矿产资源法》的效力位阶明确化,上升其为基本法律,明确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工作在我国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导全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快按照《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制定环境单要素法,并明确其法律地位,置于《矿产资源法》的下位。
第二,健全西北地区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体制。县级各环保部门处于全国环境保护部门金字塔体系的最底层,是环保战役的先锋部队,其工作成果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环保事业的成败。因此,健全西北地区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体制重在县级,笔者建议在西北五省区的县级环保主管部门下设立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小组办公室,由县级环保局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县级政府的正职领导担任主任职务,负责协调县级公安、环保、土地、矿管、林业、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概述了钙同位素分馏机理、分析测定以及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界中钙同位素组成及其分馏过程与生成环境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地质成因及地质作用过程.近年来,随着钙同位素的测量技术的创新和改进,钙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它在研究环境生态系统中钙同位素变化规律、海洋钙循环、示踪古海洋和古气候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样品中的44Ca /40Ca比值变化较小,δ44Ca的变化在-2.88‰~+ 0.92 ‰之间.
作 者:刘占民 刘丛强 韩贵琳 王中良 LIU Zhan-min LIU Cong-qiang HAN Gui-lin WANG Zhong-liang 作者单位:刘占民,LIU Zhan-min(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刘丛强,韩贵琳,王中良,LIU Cong-qiang,HAN Gui-lin,WANG Zhong-liang(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地质测绘在地质勘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探讨了RTK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并分析和讨论了其应用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RTK;矿山;地质测绘;应用
以往我国矿山地质测绘中,遵循的原则为逐级或越级布设,并布设成三角网或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其次为了采集矿山地形点的数据,需要布设图根附合导线或图根导线网,然后逐站架设全站仪,最后将收集到的数据编辑成图。此种矿山地质测绘的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效率低,且在测绘的过程中极其容易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因此若在地形复杂地区进行地质测绘时,还需要架设支站作为辅助,显著地增加了劳动强度和作业时间。一般来说,矿山处于高山之上,地形相对复杂,传统的方法在对矿山地质进行测绘时效率更为低下。如今GPS测量技术在矿区地质测绘中为首级控制,采用的是RTK技术施测矿山地质的图根点以及地形点,由于RTK技术不易受天气和地形的干扰,厘米级的精度以及高速度等优势,使得作业人员在矿山地质测绘中的劳动强度有所降低,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RTK技术概论
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实时提供全球任意位置,其原理是对四颗卫星发出的伪距信号,采用GPS接收机对信号进行解码,然后计算出地球上的绝对位置,从而获得定位信息GPS定位系统的差分定位包括伪距以及载波相位差分(GPS-RTK)。其中GPS-RTK导航定位的技术原理是,实时处理两台接收机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两台接收机分别为基准站和移动站,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将会发送给移动站,计算坐标。GPS-RTK导航定位能有效地消除系统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的精度。用 GPS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的静态定位的精度是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动态定位的精度是米级甚至亚米级,速度测量的精度是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精度,时间测量的精度是纳秒级精。除此之外,GPS-RTK导航定位技术不受任何天气的干扰。
一般来说,RTK测量系统由GPS 信号接收、实时数据传输以及实时数据处理三部分组成。RTK测量系统基本的组成要件包括一个基准站和一个流动站,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为保证高效率的作业,会增加两个流动站,即一个基准站和三个流动站。
二、矿山地质测绘中采用RTK的具体步骤
(一)设置基准站
在矿山地质测绘中,基准站的设置要选择上空视野较为开阔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让基准站能够跟踪以及观测到视野中的全部卫星,且基准站天线的高度角应该在5°-15° 之间,且周围没有成片的障碍物。除此之外,基准站周围200m的范围内不存在强电磁波的干扰源,比如一些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等。基准站在设置上要尽可能地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因素,包括地形、大面积水域和建筑物等。为了保证差分信号传输质量,基准站要尽量选择在地势高,视野开阔并且交通方便的位置,方便其搬运以及架设。
最后在选定的点位上,架设基准站,并启动接收机,对基准站的各项配置参数进行设置。若在矿山地质测绘中采用的是国家坐标系统,也可以将基准站直接架设在已知点上。
(二)设置流动站
一般来说,1个流动站只需要对应1位作业人员,作业人员是通过手簿对其进行测量操作。具体的步骤是将流动站的接收机、天线以及测杆进行连接后,采用手簿开启接收机,在对流动站的基本参数进行配置后,将流动站与基站的无线电进行连接,最后输入流动站天线高。
(三)施测图根点和地形点
采用 RTK 技术对矿山地质进行施测时,一般是不需要作图根对其进行控制,但为了方便以后矿山测量工作的需要,应该采用全站仪的常规方法进行测量,在一些视野开阔、通视较好的位置施测部分图根点。并且,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施测图根点以及施测地形点的工作可以同步进行。
三、精度分析
工作人员采用RTK对所有数据进行采集完后,采用型号为徕卡TC802的全站仪对12个图根点进行检测。从检测的结果来看,RTK测量技术的点位误差在0.3-2.6cm之间,中误差为2.01cm;高程误差在0.7-3.4cm之间,中误差为 2.44cm。因此,RTK测量的结果可靠,厘米级的精度完全能满足矿山地质测绘的要求。
四、注意事项
在对矿山地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若测量的位置处于V型的山谷底部以及树木茂盛的地方,则流动站所接收到的信号以及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不强,便会导致失锁,点位的精度不高。为了避免这一缺陷,增强基准站和流动站的信号,工作人员可以将基准站移动到开阔的地方,提高测量精度。一般来说,在一天24h中的12点 -14点间,初始化的时间较长,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等待。
工作人员在采用RTK对矿山地质测绘进行作业前,要对矿山地质测绘的作业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初步的掌握,并作星历预报。如果作业区域受卫星以及电台无线电传输制约的地方,最好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测量。需要注意的是,基准站点位的选择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选定,确保观测到卫星图形强度以及数据链的传输。若观测到的卫星越多,且卫星的分布越均匀,那么 RTK测量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便越高。工作人员对观测到的结果要进行复核,避免出现差错。RTK技术常规测量如图1所示:
图1 RTK技术常规测量
结论:
综上所述,RTK在矿山地质测绘中定位精度高,实现厘米级的精度,且测点间相互独立,其中出现的误差不会积累和传递。采用RTK技术进行测量,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起来更为简便,显著地节约了劳动力,并降低了劳动强度。除此之外,可以采取全天候24h作业,RTK测量技术受天气的影响小,精度和效率高,适合在矿区地质测绘中使用。
参考文献:
[1]朱宏伟.RTK在矿山地质测绘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9(26):124-125.
[2]吴建健.GPS-RTK技术在矿山地质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16(5):37-38.
[3]罗江华.RTK技术在矿山地质测绘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4,23(10):51-52.
关键词:矿山控制测量,GPS技术,GPS RTK技术
1 引言
科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社会生产效率有了普遍提高。GPS技术的应用不仅涉及了土地以及地形测量, 也贯彻于监测工程、变形、地表沉陷等方面, 其实用性广受认, 是海、陆、空精准定位和精密测量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2 GP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征
2.1 技术的工作原理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由基准站、数据链以及流动站组成,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动态监测, 工作原理为:将较高控制点的精度作为参考, 位于地面的接收机可以对卫星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 流动站内的接收机可以接收到相关数据和画面, 也可以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的观测信息, 依据相对定位原理, 流动站内的计算机手簿可以显示所需的测量进度以及具体位置的三维坐标。通过上述工作流程,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计划筛选出所需信息, 如实时监测点的观测数据和基线结算结果等, 按照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制定观测计划, 如观测持续时间等。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如表1所示。
2.2 技术的特征
GPS技术在矿山控制测量中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 可以弥补传统测量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如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如地形、气候等, 一般情况下, GPS的一次性测量范围可以达到半径10km, 且在测量过程中不需要多次移动测量设备, 节省了工作时间; (2) GP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准确定位, 从而获得实时数据, 不会出现误差累积; (3) GPS技术的自动化控制及时可支持内外作业测量工作, 其可以支持一周的未知数动态初始化阶段, 这样就可以减少辅助测量工作量, 其自动观测以及记录功能实现了观测自动化。
在矿山控制测量中应用GPS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具体体现在: (1) GPS技术的应用结果和GPS观测的持续时间、获取数据的有效性以及数据链通讯等息息相关; (2) 在我国部分地势比较复杂的山区, GPS技术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高程的影响, 如高程数值出现异常, 则转换的准确性则会降低, 出现较大误差, 造成GPS技术的可操作性降低, 从而影响了高程测量的准确性; (3) GPS技术在一般工作情况下, 在某个区域以及时间段的解算持续时间较长, 则计算得到的双差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3 GPS技术在具体矿山控制测量实践中的应用
3.1 实例分析应用GPS技术实施矿山控制测量
某铁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限制, 该测区先后经过国家三、四等传统平面控制网和GPS控制网布测, 测区和邻区存有更高等级的传统控制点和GPS控制点。
3.1.1 GPS网布测
经过对该矿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 可以保证这些资料已知点的等级较高, 且信息的保存完整度也较高, 并且在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情况下, 可以在副井井塔的顶端选择主井点, 混合井进井点埋设于井筒西地面稳定处, 称其为混合井, 两点均满足近井点的相关要求。同时, 可以通过旧点的坐标系统进行核查。另外, 在进行GPS外业测量调度时, 孔主井以及混合井两个点处于同一基线上, 并且和临近点形成了稳定的图形, 该基线的连续观测时间和C级点相比, 其观测时间多出一倍, 在2h左右, 观测分为两个阶段。在布测近井网时, 需要在D级GPS点的相关标准在该矿区平坦区域上不会受到生产影响处连测4个已有5秒点, 其分别为1、2、3、4、混0点, 将其作为陀螺定向的地面已知边, 其命名原点相同。最终GPS控制网由13个控制点共同构成, 其中有2个C级GPS点, 11个D级GPS点。该矿区采用边网联合式构网。混0点可以作为副井以及混合井的落地点, 可供联系测量时应用。
3.1.2 观测及数据处理
该矿产控制测量过程中主要采用静态定位模式, 并根据高精度、高效率的Trimble GPS接收机, 采样频率为15s, 测量持续时间为1h。测量人员在进入测量场地之前, 需要依据网型以及观测时间的具体要求制定严格的计划表,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照该计划表对各作业内容进行统一调度。统一按照D级GPS的技术要求开展观测工作, 为了保证该矿区中大型贯通工程的精度, 需要根据部分应用网的精度要求进行一系列的计算。
3.1.3 精度统计
(1) 在规定测量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宜位置, 其同时条件好, 观测方便, 并且安装无干扰接收卫星和配套接收设施, 可设置6个埋点, 并建立包含24个异步环、40个同步环的GPS闭合网。 (2) 该矿区采用的接收机为海达HD8200X单频接收机, 在测量区域地GPS闭合网中涉及的主要技术标准为:相邻点间的弦长精度为式中:a=10mm;b=10ppm;d=5.2574km (网平均边长) 。其中,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不超过;同步环个数为40;同步环变数为3;异步环个数为24。 (3) 卫星高度角≥15°, 有效观测的卫星数量不小于5, 观测持续时间不少于45min。 (4) 起算点:3700、3740、3750。 (5) 9号同步环的全长相对闭合差为0.9ppm, 最大限差为10×10-6。 (6) 40号异步环的全长相对闭合差为0.8ppm, 最大限差为35×10-6。
3.1.4 GPS网检测
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 在设立了近井网之后需要及时开展GPS测量工作。所以可以综合应用ZEISS1s全站仪对混合井孔主井-2点水平角和混合井-孔主井、孔主井-2点的两边分别进行检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管理部门需要对局部应用网进行测量, 对两次测量结果进行比对, 需要符合相关标准以及技术要求, 保证测量结果的实时性以及准确度。
3.2 GPS RTK在测设界桩中的应用
在开始测量工作之前, 需要做好边界线的调查工作, 作为管理部门, 需要根据矿山生产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管理标准, 并且组织勘察队伍赶赴现场进行广泛的勘测工作, 并对地图上标注的边界线进行核查。作为领导部门, 需要保证边界线准确无误之后就组织测绘部门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界桩测定以及埋设。所以, 测量过程中多可借助GPS RTK进行界桩测量。但是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 (1) 在测量区域内进行GPS高精度静态控制测量; (2) 采用RTK技术进行界桩测设; (3) 进行GPS RTK点校正, 设置点数不低少于3, 并且需要和基准站保持一定的距离, 其距离不能大于7km, RTK控制平面测量转化平面坐标的误差也要控制在2cm以内。
4 GPS RTK技术在具体矿山控制测量实践中的应用
图纸测绘和矿区地形测绘是当前矿山生产前期准备阶段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逐渐加快, 矿山自身建设要求更多, 同时社会发展对于矿山生产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 为了保证生产决策的正确, 需要通过大量测量工作获得信息数据, 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测量工作人员可以在修测以及补测区域地形的基础上, 对地形图以及地籍图等开展广泛研究。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GPS技术优势显著, 其体现在:成本低, 精度和工作效率高, 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地区地形中, 不会受到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且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灵活调整工作模式, 对于通视条件以及控制网等均无严格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测量方案, 才能保证GPS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也可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
参考文献
[1]李妍, 张云慧.GPS技术在煤矿勘探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5) :156.
[2]曾科.GPS技术应用于矿山山区控制测量思路探讨[J].科技资讯, 2010 (26) :51.
[3]廖小康, 谢海涛, 孟中华.GPS结合全站仪在矿山地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采矿技术, 2015 (1) :85~87.
摘要:根据甘肃矿山实地调查资料,从矿山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矿山恢复治理难易程度4方面确定影响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利用MAPGIS空间分析模块求取综合指数的突变点以确定矿山生态地质评价分区的阈值,综合分析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编绘甘肃省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区图.分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作 者:王念秦 王永锋 王得楷 WANG Nian-qin WANG Yong-feng WANG De-kai 作者单位:王念秦,王永锋,WANG Nian-qin,WANG Yong-feng(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学院,西安,710054)
王得楷,WANG De-kai(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兰州,730000)
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现状及其恢复治理研究
简述了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即矿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矿山开采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土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等;介绍了湖南省短期(~)和长期(~)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以及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作 者:谢玲琳 罗伟奇 王群 XIE Ling-lin LUO Wei-qi WANG Qun 作者单位:谢玲琳,罗伟奇,XIE Ling-lin,LUO Wei-qi(湖南省地质研究所,长沙,410007)王群,WANG Qun(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长沙,410002)
刊 名:地质科技情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4(3) 分类号:X37 关键词:生态环境 矿业“三废” 次生地质灾害 防治 湖南省一、项目研究法
1.通常方法存在的问题。[1,2,3]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法、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开设企业专家专题讲座、进入企业参观学习、开设课程设计等类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最常用的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方法, 但是该法缺乏对课程整体的把握, 学生不能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解。启发讨论式教学虽然形式自由, 但是不排除有学生浑水摸鱼, 在学生中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提供英文原版资料的双语教学对一些英文较差的同学尤其是煤矿单位进修学生来讲困难较大, 而且对教师英文水平要求较高。所以, 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它如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学生参与热情较低, 学生尚不清楚可在网络上交流的内容, 而且惧怕增加课程负担;情景模拟法则比较适合文科课程采用;开设课程设计是比较合适的系统教学方法, 但是多数学生依赖于以往案例、相关教程及其他学生的设计, 不能有效体现自己的思路, 因此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进入企业现场参观和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比较受学生欢迎, 能够给学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是受课外时间及内容范围限制。
2.项目研究法概述。[4,5,6]项目教学法, 也叫研究型学习法, 属于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 其主要内容来自于工程实践。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工程实际密切联系, 使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该法实施过程中教师由“教”改为“导”, 内容由教材改为项目, 场地由教师改为实训室。在项目教学活动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的实际, 设计一个或多个学生能用所学技能和知识解决的项目, 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 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 共同制订计划, 协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以及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理解情况, 自行设计完成方案, 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有效的方式去完成项目。
二、《矿山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基本情况
《矿山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内容以矿山安全生产为背景, 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包括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和事故树分析等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在对系统安全评价概述的基础上, 主要介绍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MES和MLS等定性评价方法,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概率危险评价技术、化工生产危险性评价、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危险度评价法等定量化评价方法;最后, 简要介绍了部分安全决策方法。该课程对于指导矿山安全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7,8]。采用项目研究法进行辅助教学, 选取相关项目课题, 使学生体会到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并且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有利于把分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并应用于实践, 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原则。
三、项目研究法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 工程项目的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中, 针对具体厂矿、生产流程中需要进行安全评价的重点区域, 从煤矿井下五大生产系统涉及的通风系统、压风系统、提升运输系统、供排水系统以及供电系统中选择项目, 涵盖压力容器安全、电气安全、工业防毒、防火防爆等领域。这些课题来源于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及教师结合科研设计出的题目内容。给出题目后, 教师根据科研实践, 以其中一个项目为例, 讲解该项目安全分析评价完成的程序、所要进行的内容和提交的报告形式。然后学生自由选择工程项目开始实施。
(二) 具体的实施步骤
1.学生分组阶段。本门课程在安全单招方向开设, 共有两个班级, 每班二十六人, 直接采用自然班级的形式进行分组, 分成四组, 10~13人一组, 这样有利于同班同学团结合作。
2.信息搜集阶段。教师根据每个项目具体情况, 讲解每个小组的工作任务, 交待注意事项, 并对相关重点、关键知识进行回顾与提示。小组成员按课上教师提出的项目, 查阅相关资料和内容。比如从课程的开始阶段, 可以要求学生分析项目所属行业历史事故, 涉及的相关危险源和危险等级;第二阶段要求学生针对所负责项目的行业特点和所处阶段选择合适的安全分析法对生产现状进行危险分析, 确定危险等级, 并初步提出整治措施;第三阶段根据项目性质采用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安全评价;第四阶段根据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编制安全预评价、安全现状评价或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3.各小组制订工作计划。各小组根据本组工作任务, 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分配具体工作到个人, 每天进行工作汇总和心得分享。
4.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根据已搜集的信息, 按项目内容要求, 对教师提供的项目资料进行以下工作: (1) 安全分析找出系统中的危险源; (2) 定性或定量对危险源危险性排序; (3) 定性/定量安全评价; (4) 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整治方案; (5) 根据不同种类评价要求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5.检查阶段。小组成员互相讨论, 对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或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 考查设计和分析的合理性。这里可以针对自己提出的方案进行论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相互查找问题, 指出不足, 提交项目研究报告。
6.汇报、答疑阶段。利用课堂时间, 由每组推荐一名学生通过PPT展示讲解的形式, 将该组所做工作内容、步骤、结果、尤其是该组项目的关键问题进行汇报, 同时其它组同学对该组汇报作质疑和建议, 该组全体同学回答其它组同学提出的疑问, 如有不当之处予以改正。
7.点评阶段。教师对各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 好的给予积极肯定, 对不足方面提出建议, 并指导学生修改。对于有创新的内容予以表扬, 并召集全体同学共同学习和讨论。教师根据工程项目完成情况, 予以打分, 作为期末总成绩的组成部分。
(三) 应用实例
本文以某组同学所作煤矿井下某工作面瓦斯治理项目为例, 简单列出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步骤:
1.分组搜集资料:将该组同学分为五小组, 每组2~3名同学, 全体参与搜集各煤矿瓦斯事故、防治措施资料
2.安全分析阶段:第一组同学负责利用安全检查表法检查采煤工作面可能存在的事故, 发现有可能发生上隅角瓦斯爆炸事故、采空区煤自燃火灾;第二组同学利用预先危险性方法寻找瓦斯爆炸、采空区煤自燃事故发生的起因, 并对危险源危险性进行分级;第三组同学对工作面采煤机、刮板运输机进行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 提出防止设备故障的建议措施;第四组同学利用事件树分析法分析瓦斯爆炸、煤自燃火灾事故发生过程, 确定主要环节;第五组同学利用事故树分析对瓦斯爆炸、煤自燃火灾事故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 以及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 有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
3.安全评价阶段:全体参与系统安全评价, 利用定量化的安全检查表法对煤矿工作面瓦斯治理效果进行评价, 利用LEC法对工作面瓦斯火灾对工人的危害等级进行评估, 利用DOW火灾爆炸指数法对瓦斯爆炸范围、造成经济损失进行评价;
4.制定措施阶段:根据评估结果, 结合安全分析得出的危险源等级和最小径集、最小割集制定瓦斯防治措施;
5.检查工作:全体小组成员互相讨论, 对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或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 考查设计和分析的合理性, 相互交流, 提出质疑和解决办法。
6.汇报答疑阶段主要记录如下:
问题1: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用在该项目是否合适?回答:该方法从设备故障类型出发, 分析故障对系统的影响。采煤工作面设备较多, 包括采煤机、运输机、液压支柱等大型设备, 在运作的过程中, 若发生严重故障, 如摩擦火花、静电等, 将引发瓦斯爆炸。另外, 采煤机的喷雾系统故障将导致工作面粉尘浓度增加, 对工人健康威胁较大, 甚至可能发生煤尘爆炸事故。
问题2:利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辨识工作面危险源是否多余?回答: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可使用, 来寻找可能导致事故的原因。该方法的特点是能够找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该方法无法有效辨识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时的情况, 如瓦斯治理时采空区抽采瓦斯将导致漏风增加, 从而导致采空区煤自燃火灾发生, 而明火进入上隅角, 又将引发瓦斯爆炸。所以本组在预先危险性分析之后, 又采用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对危险源相互作用时的危险情况进了分析。几种方法相互结合, 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问题3: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在煤矿井下瓦斯爆炸评价是否合适?回答:该方法主要针对化工企业使用, 很多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参数无法确定, 所以本组采用该方法来评价井下瓦斯爆炸存在不妥之处。
7.点评阶段:该组同学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办法认真辨识了煤矿井下工作面各种危险源, 并利用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方面对井下瓦斯火灾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工作量较大, 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但是道化学火灾指数法用在煤矿井下确实存在弊端, 无法正确评价出爆炸的伤害范围, 建议建立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物理数学模型, 结合相关模拟软件进行伤害范围的计算。
四、分析及评价
本课程以煤矿井下瓦斯治理为例, 引导和鼓励学生采用所学安全分析方法和安全评价方法对煤矿瓦斯进行安全分析评价, 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思考各种分析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安全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与学生对系统的熟悉程度和知识水平有关, 因此得出的分析评价结果带有明显的差异。但是, 通过该项目的完成, 学生掌握了矿山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 这就达到了煤矿单招学生安全工程课程讲授的目的, 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应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也非常愉快, 不再枯燥无味。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统地“填鸭式”的教会学生如何做, 而是创建项目, 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5,6]。学生与教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对课程的理解不断升华, 圆满完成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也起到了培养煤矿应用创新人才的作用。
五、结论
提高《矿山安全系统工程》的教学效果对提高煤矿对口单招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提出了适用于《矿山安全系统工程》的项目研究的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应用项目研究法辅助教学可以综合本课程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对安全评价知识的应用能力, 使其能够将安全生产知识与其本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 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皓明.职业技术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德职教现状对比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汪静.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3]韩颖梅.“三明治”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9) :209.
[4]何志勇.项目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薛清.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药剂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9.
[6]耿晓伟.项目研究法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6) .
[7]宫运华, 樊建春, 马庆春.安全管理学课程多类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5) .
【环境保护研究在矿山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GIS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08
生态环境需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05-28
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06-2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09-24
堤防护岸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方法研究10-11
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词06-01
在2004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07-25
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10-17
矿山环境治理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