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益演讲稿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公益演讲稿(精选11篇)

环境公益演讲稿 篇1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大家都知道,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个资源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总有些人,却不这么做。有时他们为了方便,随手扔在地上,而这些东西,人们看到了常常都不会随手捡起,而是把垃圾当做空气似的走过。虽然这些垃圾很小,但你们知道它一多起来,对环境的破坏有多大吗?如果每一个人每天扔一个垃圾,全国几十亿个人,几个月后,垃圾将会淹没一个小城市,慢慢积累起来,就会破坏到整个地球。

虽然我们常破坏环境,但你知道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张纸吗?

4745亿张纸。一年就可以少砍1581666万棵树。“1581666”这个天文数字是多么惊人啊!如果我们每天节约几千克的水,那么几年后,我们节约的水就可以变成小河。从意义上说,节约资源,就等于在制造资源。

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会慢慢枯竭;如果不保护环境,我们人类就会慢慢灭亡;如果不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人类,连我们美丽、可爱的地球也会慢慢灭亡。现在,就让我们好好爱护环境,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个资源。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好好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洁净、美好的家园!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环境公益演讲稿 篇2

一、环境公益诉讼适格的原告不足

(一) 原告主体资格适格的社会组织少

在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中, 在一审被告和二审中上诉的四家企业代理律师均认为, 泰州市环保联合会不具有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 他们的抗辩理由基于两点:其一, 2013年实施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泰州市环保联合会与这起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不属于民诉法规定的有关组织。其二, 新《环境保护法》第58条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规定了3个基本条件:1、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2、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3、无违法纪录。而泰州市环保联合会成立于2014年2月, 到8月提起本案的环境公益诉讼不满5年, 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泰州环保联合会答辩称, 民诉法规定的“法律规定的”只针对国家机关, 法无授权则禁止。而对社会组织来说, 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就行。本案提起诉讼时, 新的环保法还没有实施, 泰州市环保联合会符合民诉法和现行环保法的规定, 具有原告主体资格。根据泰州市环保联合会的答辩, 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该案发生在2015年1月1日之后, 那么泰州市环保联合会则没有原告主体资格, 该案法院就不会受理。“有关组织”的解释本身就时很模糊的, 严格的说被告所指出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才能有原告主体资格的抗辩根据民事审判因果关系的判定上, 似乎也可以从属于对“有关”二字的界定上, 因而答辩中对于有关组织的解释未免差强人意。法律条文的概念的不明确, 导致法官对社会组织资格认定存在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 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新《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有人统计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社会组织总共不超过300家, 在这三百多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官办的, 加上各组织的资金上的困难, 以及诉讼能力的不足, 据统计只有14%的环保组织参加过环境公益诉讼的经历, 社会组织提起环境诉讼的自愿性不高。①那么能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那就更少了。

(二) 公民个人被排除在诉讼主体资格之外

《民事诉讼法》和新《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只能是有关组织, 把公民个人拒之门外。关闭公民个人通向公益诉讼的通道是立法者制定公益诉讼过程中秉持的原则。②立法机关认为扩张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会导致滥诉现象。笔者认为, 首先,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应该是有义务鼓励权利斗士通过公益诉讼来捍卫公共利益;其次, 担心出现滥诉的现象, 而直接否定公民环境参与的权利这不是根本之法, 要做的是完善立法加强对诉讼各个环节的规制;最后, 我国公民长期受“青天意识”影响, 在受到损害时, 最先想到的救济手段是找政府, 我国缺乏法律传统, 更多公民是畏法而不是信法。从国际视野来看, 有学者统计世界公益诉讼的数量, 30起公益诉讼案件中仅有一起为公民所提起, 比例低至3.3%③。

二、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审理难度大

(一) 审判的综合性

环境案件中往往既涉及对个人私权利的损害, 又可能涉及对公共权益的侵犯, 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可能同时存在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等多种法律关系, 因此环境审判必然是一种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及执行为一体的综合审判。而在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律体系中, 审判组织大体分为民庭、行政庭和刑庭。这样使得许多环境案件被粗放式审理, 被传统法庭分流, 未进入环保法庭, 从而使得环境公益诉讼寸步难行。以江苏为例, 年均受理环境案件100余件, 分散在100多个法院的民事、行政和刑事审判庭。

(二) 法律的滞后性

环境类案件的审判具有其自身的专业性, 不同于一般案件的审判。在环境案件的审判中, 法官始终保持环境维护者的心态, 在案件审判中注重社会效益。对于法官而言, 必须具有较强的环境法知识, 在我国传统审判模式环境中法官长期根据法律条文规定完备的“假定、处理和制裁”的逻辑结构去处理, 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 习惯了确定性指引的方式。新环保法增加了公众的环境权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但条文简薄, 强调法律的普遍管辖, 却没有相应比较详细的法规补充, 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最高院迄今为止共颁布了3400条司法解释, 其中与环境案件相关的司法解释仅有18条, 且司法解释主要针对刑事案件, 关于环境民事和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释极少。因此在环境法庭的司法实践中, 由于环境立法及诉讼立法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条件、审理程序、证据规则等方面规定的不太具体、明确, 导致法官在环境案件的审理中很难将法律制度具体化到案件中, 导致了审理难度的加大, 审理效率的下降。这也是公益诉讼困境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 案件的复杂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民众的环保意识加强, 在过去的五年来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我国已经进入环境敏感期, 环境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④地方法院出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社会影响大, 出于对社会稳定的考量, 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立案相当谨慎。在相关事实的认定上难度大, 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中存在许多环境科学技术性事实需要论证, 比如被告企业与实际倾倒单位之间副产酸合同是否合法, 与污染有无因果联系;副产酸的数量认定问题;危害结果的存在与否等,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判断问题, 环境科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且涉及门类众多的自然科学,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要求法官必须具有基本环境科学素养。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判决的执行上, 环境公益诉讼赔偿的数额通常较大, 甚至有些企业整个资产都不够赔偿。但企业又是就业的保障, 企业破产那么保就业, 保稳定, 保发展就会成为空话。工人没有了经济来源社会矛盾激化, 不利于社会稳定。执行难, 这也是法官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三、突破困境的建议

(一) 提高社会组织诉讼能力, 推进诉讼原告主体多元化

公益诉讼的费用比较高, 证据搜集难度大, 许多地方性组织迫于资金, 诉讼难度, 以及应诉能力的考量, 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不高。要突破此困境, 光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发挥国家的调节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资金上的扶持, 政府可以有条件的对环境公益诉讼组织进行培训,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律师队伍, 培养专业化的环境公益诉讼人才。立法上对社会组织的条件进行松绑, 提高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积极性。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多元化, 是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充分维护公民环境权的体现。环境公益诉讼的指的是公民、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等以原告的身份, 为维护国家、社会或者不特定多数人甚至全人类的环境利益, 而对环境的行为提起诉讼的活动。⑤我国《环境保护法》第53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将公民拒之于原告主体资格之外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本意相悖。所以立法上, 应肯定公民个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提高公众参与。

(二) 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审判能力建设

1.创新审判模式, 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 并不是单纯的环保法庭的设立, 必须在审判模式上进行改革。环境公益诉讼具有目的上的公益性而非仅仅是私益性, 环境公益诉讼所包含的法律关系复杂, 因而必须形成一种新的, 综合性的审判模式, 比如, 江苏省高院出台的《关于开展环境资源案件“三审合一”集中审判的若干意见》规定了“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 强调审判组织应由具有行政、民事和刑事审判经验的法官组成, 注重不同专业的法官沟通协调, 并配备相应的专家辅助人。环境损害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公民个人并且公民数量往往较多, 因而在案件的立案、审判、执行上要广泛的听取公众意见, 进行听证会, 确保公民的权利。

2.完善相关立法为公益诉讼护航。只有原则性的宣示, 而没有具体规则去补充, 那么法律原则也如同虚设。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规定, 而没有具体的单行法进行补充, 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条件、审理程序、证据规则等方面规定的不太具体、明确, 在具体实践过程, 指导法官判案的司法解释数量极少。因而完善立法, 立法上进一步确定受案条件, 扩展诉讼主体, 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诉讼法;最高法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是解决困境, 提高法官办案效率的根本途径。

3.加强法官队伍建设, 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复杂性, 技术性, 要求需要一个专业性的法官队伍。对法官进行环境法律知识以及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训, 提高法官的专业性, 实现法官队伍的专业化, 同时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中, 存在许多环境科学技术性事实需要论证, 在认定过程中委托了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出具评估报告, 特聘大学教授作为专家辅助人提供了意见支持。对于环境案件专家辅助人我国目前有两种做法:其一是专家证人, 另一种专家陪审员。这两种做法得出来的结论, 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采用。而在西方发达国家, 许多环保法庭比如澳大利亚, 南非, 瑞典等环保法庭采用的是环境专业事实问题由专家来审查判断, 法官负责事实和法律交织的问题这一种模式, 使得专家判断和法官法律适用相衔接。专家意见直接成为论证的工具, 提高了办案效率, 也增强了法官办案的自信, 可以很好的克服困境, 我国值得效仿。

摘要:新《环境保护法》增加了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 这也说明了国家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视。但毕竟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原告主体资格规定, 以及审判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结合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 浅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困境,对策

注释

1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和作用调研报告摘要[EB/OL].http://www.acef.com.cn/zhuantilanmu/2013hjwqtbh/huiyinarong/2014/0303/12495.html.

2张卫平.民事诉讼原则的制度化及实施研究[J].清华法学, 2013 (4) :23.

3阮丽娟.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司法实践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12) :161.

4姜华.我国涉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应对分析[J].环境保护, 2013 (13) :42-43.

浅析环境公益诉讼 篇3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共利益; 环保法庭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或法人,出于保护全人类公共利益目的,针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不当或违法行为,在致使得环境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损害的情势下,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一般来讲,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企业的行为造成的,而且因为环境破坏所遭受损失的主体更不是某一个人,甚至不是某一个区域的人,那么按照传统的诉讼制度要求确定原被告的身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公益诉讼的原告人即提起公益诉讼的人,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认为公共环境利益受到侵害,都可以作为公益诉讼人。这样的规定使得普通市民拥有了环境司法救济的权利,大量的破坏环境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通过起诉、审判的方式被批露,有效制约社会权力滥用。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公益性又被称为非直接利益相关性,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和与传统诉讼的原告不同,不以实现私人利益为目的,其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就是说原告起诉的原因并不是自身利益遭受损失,而是公众的利益遭受不法侵害。例如,一个渔民因为企业的污染导致自己无法从河里捕鱼而起诉该企业,那么这种起诉只能是传统意义的诉讼,但是如果是一个律师发现这种现象而到法院进行起诉,那么这种就可以称之为公益诉讼,即起诉主体和所实现的利益没有直接相关性,原告仅仅是为了公众利益而起诉。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功能具有预防性

当前的自然环境在人类的破坏下,可以说是非常脆弱的,大自然一旦遭到破坏,事后补救是非常困难的,而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既可以是为了已经遭到侵害的环境利益,也可以是尚未发生的损害。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从这一点上来讲环境公益诉讼具有预防性功能。

二、我国现行环境侵权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环境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过于严格

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民事诉讼和环境行政诉讼均属于私益诉讼,即原告起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更不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将主体资格仅限定为直接的利害关系人,将会导致环境的公共利益在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无人问津,即使有人关注也因没有诉讼主体资格没有办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可以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但是法律界定确实相当模糊,并没有明确怎样的机关组织可以进行诉讼。

(二)现行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不利于环境诉讼

我国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时效一般为2年,最长为20年。但由于环境侵权过程的复杂性,损害结果的渐进性和潜伏性,为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诉讼的诉讼时效延长为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3年内。然而,对于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后果,别说是3年就是20年的保护期限也可能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应当取消环境公益诉讼时效的限制,使得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能收到法律的追究,也可以减少致害人逃避法律惩罚的侥幸心理。

(三)损害结果的认定不利益环境诉讼

因为环境污染对在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们所造成的损害方式复杂多样,且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所以损害的结果一般都是无法确定和计算的。这一点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这样的现实暴露出来了当前环境公益诉讼的一个很大的难点--即无权威的认定结果,而法院在判决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最终就会导致对损害结果赔偿的很少。

(四)事后补救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诉讼

大自然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破坏后,已经变的非常的脆弱,自然生态平衡也遭到破坏,如果一旦彻底失衡则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这一特性决定了当前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应当走预防之路,而不是事后救济之路。事后补偿以损害结果的发生为前提,如果自然生态平衡遭到彻底破坏,那么事后什么补救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样的行为甚至只能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三、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建议

(一)放宽原告诉讼主体范围

既然是公益诉讼,就应当放弃传统民事诉讼中的"直接利害关系"的规定,允许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另外,原告的范围也应当扩大,不应当仅仅限定于个人,还应当明确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均可作为原告对于破坏环境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比如环保协会这样的组织在专业、资金技术等方面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如果在加上律师协会的协助,那么比起某个人的干预效果要好很多。所引起的社会反思也要大的多。

(二)合理规定原告的诉讼费用

根据当前我国的诉讼收费办法,诉讼费一般是由原告先交上,最后由败诉方承担。然而环境公益诉讼保护的是公众的环境权,原告起诉是为了维护环境公益,一般牵涉的事情比较多,尤其是对于污染的检测和污染的大小以及造成的潜在危险等等都需要专业知识的判断,从而导致的诉讼费用非常高,而这些费用由一般个人或者组织来承担都是非常困难的。高额的诉讼费对于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使得环境公益诉讼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因此,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起诉主体,规定不同的诉讼收费机制:1)若是由检察院作为原告提起的诉讼,则可以考虑诉讼费由国家或者地方财政支出,因为检察院是国家机关,行使的是国家权力。2)对于个人或社团组织为原告提起的诉讼,可以通过建立公益诉讼基金的方式,从社会募集资金。这样可以减轻原告的诉讼费用。同时,我们还应该强调的是当败诉时,应当让原告承担一定的诉讼费,这样在可以有效防止诉讼泛滥。

(三)建立专门的环境审判庭

环境污染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相当的多。因此外国基本上都设有针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别法庭。目前我国在贵阳、无锡也设立了环境审判庭,专门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但这致使个别的,还没有推广到我国的大部分省份。并且,我国应当设置相应的专业鉴定机构来确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影响。

(四)取消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时效

根据前文所述,环境污染造成的结果具有潜伏性,短期内很难发现,并且即使发现了结果而对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也很难确定。比如一些重金属的污染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发现。所以,应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取消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时效。

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但是,这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而最主要的是我们应当严格污染物排放规定,掐断环境污染的源头。可以说,公益诉讼仅仅起到了一个事后救济和时候惩罚的作用。真正要改善现在的环境,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梁磊、陈晨: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建立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5)

[2] 別涛:环境公益诉讼[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王生珍:浅议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J],《法学》2009(5)

[4] 吴爱红: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保护环境公益广告用语 篇4

2.美好的生活从环保开始

3.保护人类环境 延续地球生命

4.生命只有一次 地球只有一个

5.树成荫 草成被 花吐艳 驻四季皆春 山变绿 水变清 鸟歌唱迎八方清风

6.保护环境是责任 爱护环境是美德

7.清新氧气源于绿色 健康生命源于自然

8.巍巍中华环保行 人人奉献巨龙腾

9.同处蓝天下 共栖地球上——让我们的世界更好

10.环保 还宝 让我们的世界更好

11.人人爱心献环保 明天生活更美好

12.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碧水蓝天

13.拯救地球刻不容缓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共建家园任重道远

14.保护环境 利国利民

15.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建设绿色文明家园

16.保护人类生态环境 倡导全球绿色文明

17.地球我的家 环境靠大家

18.处处鸟语花香 生活充满阳光

19.大力增强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环境公益广告策划书 篇5

——我们只有一个家节能环保靠大家

前言:

4月26日,黄冈市2011年第二季度污染减排工作会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熊长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长助理万章热主持会议。会议强调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来抓,强化整体联动意识,加大综合执法、监督预警、协调配合的力度。这次公益广告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其任务是向大众宣传节能环保的积极意识,以倡导民众主动从生活的每个细节做起为目的,把黄冈建立成一个美好的大家庭。

一. 市场环境分析:

1.当代大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明不断加强,大部分民众对于环

保意识早有深刻认识,但由于快节奏生活使他们来不及清晰了解污染的危害性;

2.实际上当代大众十分愿意甚至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环保的知识与重要

性,而对于不重视环保的人群来说,他们对污染的危害性太缺乏充分认识,因此很多地方民众仍需社会舆论做出正确导向;

3.本次公益广告便是以此为目的,遵循社会需要与民众需要,宣传节能

环保意识,展现环保的重要性,其必定会引起大量民众的注意,在思想上与民众产生一定共鸣,从而使民众抱着热情共同保护我们的大家庭。

二. 广告战略:

民众对节能环保不上心,其根本在于认为污染所带来的种种危害离自己很遥远,同时也低估了污染带来的破坏性。本次公益广告主要以日常生活为中心,重点表现生活中与我们近在咫尺的污染对我们的身体与生存环境的巨大危害,从而激发民众意识,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三. 广告对象:

本次公益广告的范围是全黄冈市,针对的是黄冈市各阶层人民群众。

五,内容提要:

(时长:35秒)

六. 广告预算:XXX元

七. 广告效果预测:

本次广告以宣传片为形式;以党的指向标与社会需要为核心;以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以反应污染带给民众的严重危害为目的,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自觉做到节能减排,共同创建美好大家园。本次广告真实而贴近生活,顺应并弘扬主流意识思想,能与大众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引发广大人民关注,必定能产生非同一般的反响。

八、策划人:

编导1004班 朱守兰 陈艺文

学生:朱守兰2011-5-25

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和探索 篇6

关键词:环保,诉讼制度,公益诉讼,研究

公益诉讼是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后广泛使用的术语。当时的众多社会制度均面临挑战,因而出现了各种尝试改革的方案,设立了众多的公益法律机构及类似的倡导制度,它们都是为了环境、消费者、女性、有色人种、未成年人及类似的诸多利益而展开活动。

各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尽相同,在我国也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笔者认为,环境公益诉讼应当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对侵害国家环境权益、社会公共环境权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环境公益诉讼是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对于个人或组织提起的违法侵犯国家环境权益、社会公共环境权益的诉讼进行审理并判决,以处理违法行为的活动。

就环境问题提起公益诉讼在国外已有较完善的制度和大量的实践。近年来,国内也开始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国内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

据报道,2004年5月12日,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检察院对该市雁江区清水河流域8家石材厂违规加工石材,擅自向河道排放石浆,造成河道污染和堵塞,严重 影响 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一事正式启动法律程序,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这些 企业 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送检察院。

该院在建议书中指出,这8家石材加工厂在未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违规加工石材,擅自向河道排放石浆,造成河道污染和堵塞,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为此建议企业对治污设施进行整改,修建沉淀净化池,使所排出水达到环保标准;对因排放的石浆水造成河床升高、河道堵塞,众厂家应进行清理,将河道恢复原状。建议书要求这8家石材厂将整改情况报送该院。

雁江区人民检察院告诫这些企业,如果不积极治理污染,继续侵害“三农”,将对其依法提起民事公诉。

目前,检察院正在等待企业整改的消息。

此前,雁江区环保局曾对污染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15日内停产整改。但众厂家仍然我行我素,不肯投资治理污染,以至这一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

检察院就污染问题代表国家向污染企业发出检察建议书或提起公益诉讼,是否滥用了国家法律赋予的司法权力,干扰正常的民事法律关系,法院会不会支持呢?

其实,类似案件在2003年已有判例。

2003年5月9日,乐陵市人民法院根据原告乐陵市人民检察院对被告范某通过非法渠道非法加工销售石油制品,损害国有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一案,依据《民法通则》第5条、第73条、第134条规定作出判决,责令被告范某将其所经营的金鑫化工厂,于本判决生效后的5日内自行拆除,停止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排除对周围群众的妨碍,消除对社会存在的危险。

这起由乐陵市检察院起诉、乐陵市法院判决的环境污染停止侵害案,是最近处理的一个较好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无论是在程序上还是在实体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3年11月,四川省首例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近日在阆中“尘埃落定”。阆中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该市群发骨粉厂停止对环境的侵害,并在1个月内改进设备,直至排出的烟尘、噪声、总悬浮颗粒物不超过法定浓度限值标准为止。

较长时间以来,阆中市群发骨粉厂周围居民因长期受该厂烟尘、噪声污染侵害,多次到环保部门投诉。今年初,该市环保局在对该厂周围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后发现,其悬浮颗粒物、噪声等超标较严重。随后,该市检察院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群发骨粉厂排放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群众的工作、生活构成了侵害,并依法作出了上述判决。

2004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世界环境名人聚会北京探讨科学发展观”大会上提出,公众应该成为环境污染事件中的诉讼主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让任何公民、团体和国家机关都能与污染环境者在法庭上一论高低。

据潘岳副局长介绍,环境权益并不仅仅属于私人,它更多地属于社会公益,而要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治力度,环境诉讼的主体就应从直接的受害者扩大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环保组织、公众,把污染企业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并形成污染企业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从根本上扭转污染反弹的现象。去年,北京市环保局将屡次违反《环境保护法》的9家企业告上法庭,法庭判令9家企业停止环境污染行为并缴纳罚金。

2.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2.1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法学界在公益诉讼研究方面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诉讼包括所有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既有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提起的诉讼,也有私法人、非法人团体、个人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诉讼。狭义的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提起的公益诉讼。另一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 经济 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不等于公诉,它既可以由国家授权的检察机关和政府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又可以由利害关系人以国家授权机关的名义或以个人的名义提起诉讼。

今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近30名来自实务部门和 理论 界的专家、学者就公益诉讼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对于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会专家都认为无可置疑。专家认为,在利益多元的 现代 社会,存在很多目前的共同诉讼所无法包含的利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同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来维护由于行政或立法等原因受到损害的社会公共利益,是推进社会改革,促进民主与法治完善的重要途径。法院对涉诉当事人众多的案件通过不受理实施的压制只会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安。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不仅不会影响法院的形象,反而更好地树立法院维护人民利益及正义与公平的良好形象。

——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在各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较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是其中的重要 内容。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充分保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环境权益,如不建立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能说明 中国 的民事诉讼制度的健全,也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看,侵害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侵害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行为,目前大量的是追究行政责任,少量追究刑事责任,而极少、极难追究民事责任。这一法律空白,有必要通过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来填补,真正保障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是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法律保护的对象不仅限于特定的主体利益,在某些情况下,违法行为会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在我国,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突出表现在“公害事件”和“国有资产流失”两个方面。公害事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接造成不特定的大多数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事件。当前人们抱怨最多的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近年来,环境污染致害事件明显呈上升趋势,纵然新闻媒体用了相当的篇幅宣传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污染仍然象“恶魔”一样吞噬着人类生存的地球。然而,由此而引起的诉讼却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法上确立的权利主体偏离了社会现实需要,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

——是环境保护执法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执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追究环境违法者的行政法律责任,而对环境违法者民事责任的追究仅仅是由特定的直接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来实现,当违法者触犯刑律时,由司法机关介入提起国家公诉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当违法者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侵害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但又未触犯刑律时,按照现行法律,对于上述事件,可能只有极少数人享有起诉权,或者任何公民、法人对这种违法行为均无起诉权。即便是有的受害人依法具有原告资格,也常常由于诉诸法律主张权利对他来说可能是很不经济的,或者因为受害人多,谁也不愿意付出代价让别人搭便车等原因而无人起诉,只有靠追究违法者的行政法律责任来制止侵害行为或处以经济处罚,而无法让受损害者得到民事法律的救济。这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作为政府(国家或公共利益)的代表,就有责任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此外,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环境保护管理手段和措施还比较“软弱”,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很难到位,需要有更多更有力的手段和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让违法者得到应得惩处。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的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然促进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深化。

2.2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建议

环境公益演讲稿 篇7

中华环保联合会此举对于破解我国环境保护困局,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价值。

前不久, 中华环保联合会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诉上法庭, 要求法院判令吉林油田立即停止违法排污, 支付人民币6075万元用于恢复其污染的渗坑周边等地的生态环境, 并承担本案诉讼和执行而发生的合理费用。目前该案件已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这标志着中国最大的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正式进入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意味着,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原告的主体资格不再限于“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也具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 这是我国公益诉讼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维护良好的环境, 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 用法律手段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华环保联合会此举对于破解我国环境保护困局,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价值。目前, 在我国司法体制和环境治理体系中, 环境公益诉讼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司法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维权中的作用也亟待加强。因此, 我们要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环境公益诉讼, 进一步确立适格主体范围, 使环境公益诉讼与行政监管、社会参与、经济调节相配合, 促进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

环境公益诉讼不但可以填补由于行政疆域的约束而造成的监管空白, 而且还是监督行政权力的重要途径。美国是最早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国家之一, 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规定了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名义对包括美国政府、行政机关、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提起诉讼。《清洁水法》、《噪声控制法》等也规定了较为完整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德国于1960年确立了公益代表人制度, 由联邦最高检察官代表公众进行公益诉讼。目前, 我国公众的环境权益极易受到损害, 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践证明, 公众是各国环境保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允许人们对环境问题提起公益诉讼, 进一步促进政府、企事业单位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篇8

摘 要 环境保护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國现行的环境纠纷诉讼法律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为此,许多学者和专家呼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改善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状况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环境公益诉讼的不足,阐述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及建立配套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公益诉讼 环境诉讼

公益诉讼,通常被理解为以个人、组织或者机关为原告,以损害国家,社会或者不特定多数人利益(公益)的行为为对象,以制止损害公益行为并追究公益加害人相应法律责任为目的,向法院提出的特殊诉讼活动。环保组织为了保护公共环境利益,制止危害环境的行为,针对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企业提起的诉讼,属环境公益诉讼。

一、我国环境诉讼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环境法治取得的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环境法治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法治理念方面,我国初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环境立法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第三,环境司法和执法方面,随着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诉讼开始成为解决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四,环境守法方面,公民环境法律意识大大提高。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诉讼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尽管我国环境法治取得了上述成就,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原告起诉条件的限定

我国诉讼制度遵循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则,即没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行为,法院不得启动审判程序,这就使得环境侵权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司法救济。

2.诉讼理由的限定

民事诉讼的原告应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直接利害关系”意味着原告必须是被侵害的实体性权利的享有者,而且这种权利必须被原告“专属性”或“排他性”享有。但是,许多环境要素在传统民法意义上属于“共用”或“公有”的“财产”,有的环境要素属于国家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专属享用权。因此,原告对污染和破坏公共环境的侵权人不能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3.环境团体作用的限制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社会团体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起诉,但对环境团体能否代表其成员起诉,法律存在欠缺。这样,如果一个得到环境行政机关行政许可的区域性开发行为可能危及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时,如果所有潜在的受害者不敢起诉,环境团体又由于不具有原告资格而无法起诉,那么该侵权行为则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排除。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当今环境问题公益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按照传统诉讼制度不能有力地保护这种公益,其结果必然淡化人们维护公共利益的热情,同时也将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积极性。为防止这些弊端的发生我国应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一)取消对原告主体资格不适当的限制

在民事诉讼中,我国民事诉讼法强调的是,起诉资格必须“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由于环境侵害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广泛性,其侵害往往通过环境这个载体作用于受害人,而且环境公益的损害不一定与个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基于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环境保护法》和各个单项环境法规中设立专门条款,规定因环境污染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侵害的民事主体,均可提起环境侵权诉讼,检察机关或者民众都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二)扩大公益诉讼的可诉范围

环境公益诉讼可根据被诉对象的不同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两类。其中,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范围应主要限于行政机关根据“依法行政”原则不能直接干预的、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民事主体的行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应在现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上适当予以扩展。行政机关不当作为、当作为而不作为等使环境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均应纳扩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

(三)合理配置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法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但在环境诉讼中,环境损害的认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原告获取信息的有限性且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承担这样的举证责任是极为困难的,因此,为了实现原、被告双方力量均衡,许多国家在环境侵害案件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规定主要证据由被告提供。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必须得到立法肯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只需提出加害人有污染行为的初步证据,即可以支持其请求;至于污染事实是否确实存在,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举证责任则倒置给被告承担。

(四)尽量降低诉讼费用

环境诉讼的费用加上因果关系的证明,涉及科技知识的运用,要耗费公民个人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精力,为一般民众所不愿。“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主要出于对正义的追求、对完善和谐社会生活的需要,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或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这种“ 公益心”理应受到奖励。而且,民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环境公益,受益人也不限于本人,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或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把民众的环境公益诉讼列入不预交案件受理费的范围,从而保证民众不致因负担诉讼费用显有困难而放弃对环境公益的保护。

三、结语

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既有必要,又切实可行,只要我们大胆的进行理论创新,科学的开展立法实践,坚持以建立法制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原则,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完善和优良的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体系,切实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常纪文,杨金柱,国外环境民事起诉权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律出版社.2007.

[2]丁怡清.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诉讼之主体扩张.环境法研究网.2008.

保护环境公益广告宣传语 篇9

62、爱护绿化,就是保护自己。

63、美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建设。

64、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您的呵护。

65、康人人有份,节约人人有责。

66、倡导低碳生活让地球不再叹息。

67、为了家园更美,请勿摘花。

68、爱护花草人人有则。

69、彻底清楚白色污染,还我绿色美丽家园。

70、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71、让白色染污永远消失!

72、绿化家园,文明人心。

73、不要让白色的面纱罩在我绿色的笑颜上。

74、垃圾身上粘害虫,别让垃圾到处跑。

75、谈吐不凡人人夸,随地吐痰惹人烦。

76、把绿色带入校园。

77、建绿色环保家园,你我从点滴做起。

78、轻轻抬起你的小脚,我在你的脚下微笑。

79、绿色奥运善环保,从我做起代代好。

保护环境公益经典广告词 篇10

保持环境卫生,共建美丽家园!

保护城市的肺,和保护我们的肺同样重要。

保护环境,始于手上,止于嘴上。

保护环境比吃饭更重要。

保护树木,让空气更清新。

变废为宝,点铁成金。

不要乱扔瓜皮果壳。

菜场整洁,大家开心。

带走生活垃圾,保护自然环境,

杜绝“牛皮癣”,爱护城市脸。

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俯首清洁是公德,随手乱扔乃缺德

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好传统应自始至终。

还天空蔚蓝,还草地碧绿。

环境靠你我他保护,美景由深圳人共赏。

更多经典广告词推荐:

饭店经典广告语

自行车经典广告语

环境公益诉讼将正式破冰 篇11

公益诉讼立案难破冰

5月19日,我国首个专属管辖环境案件的法庭,贵阳清镇市法院生态保护法庭正式受理贵州省首例跨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原告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宏盛化工有限公司超标排污提起了水污染责任纠纷环境公益诉讼。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4月24日环保法修订案通过后,对环境公益诉讼有破冰意义的首起案件。

对比修订案通过前,4月11日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情况就大相径庭——在该事件发生3天后,先有个别市民以个人身份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但因“诉讼主体不适合”没法立案;随后兰州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们也想提起公益诉讼,但都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未果。最终,20多名市民无奈找到兰州消费者协会去投诉。消协虽受理了投诉,但目前也没有做出是否进行公益诉讼的决定。

去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全国各地一共提起 8起公益诉讼。一些被告不乏“大老虎”,如导致土壤污染的中石油吉林松原采气厂,但 8起诉讼均未能立案。有环保部背景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尚有此遭遇,更多的环保组织更难涉足环境公益诉讼。

再追溯起前几年的渤海漏油、云南铬污染等事件,缺乏专业能力的受害者遭遇污染维权困境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最难的还是门槛太高,法院受理难。”广东省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秘书长袁征感叹。然而,随着环境事件频发,借鉴国外环境维权的经验,适度放开环境公益诉讼的呼声在近年日益高涨。

2012年8月,新修订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关于公益诉讼的专条规定,即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然而,法律规定的机关与有关组织是哪些?则需由当时审议中的环保法修订案确定。

在新环保法出来前,由于环境公益诉讼仍处于不太明确的灰色地带,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认为,由此地方法院更倾向于“自废武功”,因为一旦判了民间组织胜诉,后期由谁来监督治理?很容易有后遗症,“所以不受理,就免了很多麻烦。”

新法吸纳民意,诉讼主体四度修改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给环境公益诉讼带来了希望,也为环保法修订留下了悬念。环境公益诉讼作为多年来环境司法维权的热点与敏感点,在新环保法修订过程中四度修改,前后持续近两年。

2012年9月,在公开的《环保法》修正案一审草案中,环境公益诉讼并未有相关表述。去年6月,环保法草案二审稿初拟的公益诉讼主体为“中华环保联合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环保联合会”,众多环保组织及法律专家质疑该提法相当于环保联合会的“特权条款”。

3个月后,《环保法》三审稿将公益诉讼主体再度调整,即“依法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不少专家随即发现“本次调整的主体范围看似更广泛,实则收窄了”,因为将省、市组织排除在外,全国或只有三四家组织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今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四审的《环保法》修订案,最终明确了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由社会组织提起诉讼,并规定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必须符合的条件是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且专门从事环保公益活动五年以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直言,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放开,是这次环保法修订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袁征认为,修订案既考虑到法律的公允性,又从“防止滥诉”和“有序诉讼”的角度对诉讼主体作出了限制。

“从目前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现实情况看,污染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往往都局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这种区域环境直接关系到当地民众和环保组织的环境权益,他们比全国性组织更加关注本地的环境问题。”袁征认为,环境公益诉讼从全国性组织放宽到地方组织,可以让污染发生地的环保组织更好地参与地方环保公益维权。

全国300家合资格主体广东或仅一家

常纪文表示,目前全国5年以上没有违法记录,市以上民政部门登记的环保组织国内有300家左右。“新环保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后,预计环境诉讼的规模会增大。”

此外,新环保法只将公益主体视为社会组织,而非个人,常纪文表示这也有其考虑。因为如果一下子放开到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数量会很多,很多行政机关不可能有时间进行环境管理,“都跑到法庭当被告去了”。

就广东的情况,身兼广东省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袁征透露,目前广东省内符合公益诉讼要求的组织,或只有基金会一家。“这是因为,广东的环保组织数量虽然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但在民政部门备案的组织并不多,大部分环保组织是从大学生社团演变而来。”

“能满足3大条件的公益组织数量不多,大都不能满足连续5年,或不算专业从事环保公益活动的。” 基金会人士指出,“这些草根环保组织很多时候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更多像是志愿者,除了做一些知识宣传活动外,没有资金、专业能力参加维权。”

有大型环保组织人士分析,如果是一些实力不强的小组织参与环境维权,由于资金缺乏,为了解决组织运行的“温饱”问题,他们的目的性就可能并不单纯。“例如可能向某些污染企业妥协,从中获得组织的运营资金。”

袁征也坦承,尽管现在新环保法通过了审议,“但也只算是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门开了一条缝。”未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参与其中,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操作中的制度,才能形成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指出,在新环保法出台以前,其实有的法院已经在试点环境公益诉讼,但实际上诉讼量并不多。新法出台后,可能实践中公益诉讼的量会有所增加,但不会大量涌现。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指出,国内公众长期以来对公益诉讼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过去法律对这个制度没有予以确认,现在法律明确了这一制度,对于社会组织依法进行公益诉讼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他同时也强调,即使在国际上,公益诉讼也只是环保的一个补充而非主流。

亟待出台细则明确实施规则

在专家们看来,公益诉讼作为一项新制度,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在发布会上所言,“仍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袁杰表示,“环境公益诉讼特点就是专业性比较强,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很容易收集到证据。”这要求起诉主体对环境问题比较熟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

“公益诉讼与受害个人的民事索赔有区别,与检察机关的公诉也应有所区别。”基金会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律师何贵忠认为,环保法修订案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表述,距离实施还有半年时间,这期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明确。

另外,污染损害评估是一个专业而复杂的过程,而公益环保组织大部分不具有这方面能力,“对此,法律认可并可以指定哪些机构进行污染及损害程度的评估,谁来指定评估、鉴定机构?”何贵忠认为这些均需要进一步明确。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表示,目前,环保部正在建设专业的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个别省份也准备在省监测总站的基础上试点建污染损害评估中心。对于跨区域环境公益诉讼,他认为可以委托第三方(省区或市)或国家更高一级的鉴定评估机构。

袁征则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未来达到5年年期限符合公益诉讼资格的环保组织肯定越来越多,这需要环保部门牵头,尽快列出一个环保法的实施清单,然后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再制定出详细的时间表,以此来保证法律的最终落实。

中华环保联合会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说,“现在我们更关注的并非主体资格,而是更重要的程序问题,如怎么举证、怎么缴纳诉讼费、是否可以提起损害赔偿、赔偿金归属谁等一系列问题。”

广东拟先行先试设维权专项基金

而在广东,对环境公益诉讼等环境维权的扶持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据袁征透露,经广东省环保厅原则上同意,基金会于5月中旬召开了全体理事会议审议《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关于开展环境公益维权工作的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后直接报广东省民政厅备案,如无意外将顺利备案并实施。

《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广东将于月内在国内率先成立首个环境公益维权法律服务中心,为了保证该中心正常运转,基金会还将单独设立一个环境公益维权专项基金,这类专项基金在广东尚属首个。

该专项基金将实行专款专用,为环境公益维权工作中的调解、诉讼、污染检测、法律咨询、社会监督等工作提供经费支持。为法律援助垫付诉讼费、律师费、司法鉴定费用等。

袁征透露,起步期该公益维权专项基金大概有300到500万元。“除了公益诉讼,基金会还提供民事索赔的法律援助。如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专业律师服务,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为污染受害者挽回经济损失。”

在公益诉讼程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细化的情况下,基金会仍优先选择以公益调解方式解决环境污染纠纷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力量或联合专业机构进行前期调查,分析污染行为,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坏。并联系地方环保部门、污染企业和个人、受害者等,主持协商调解,尝试就承担停止污染行为、索赔污染损失、恢复环境和生态等民事承担达成协议。”

上一篇:小学生学做饭日记下一篇:电力管廊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