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易错易混知识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经济易错易混知识

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及特点易错易混点辨析

一、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关系的比较

1. 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 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 隋唐:盛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 宋元:宋代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适应市民需要的民间文化兴起。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借助文学艺术抒发愁闷胸怀。

5. 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强调个性、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特点的不同及其原因

1. 特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充满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诗风雄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

2. 原因:

(1) 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其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2) 两人的性格不同:李白、杜甫有着同样不得志的境遇,但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杜甫的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则显得比较深沉和忧郁。

(3) 两人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李白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想象,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杜甫则强调真实客观的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诗文背后蕴藏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 散曲与诗词的区别

1. 语言

一般地说,诗的语言典雅,词的语言浓艳,而曲的语言比较通俗。散曲的许多曲调来自乡村,同时又主要流传在市民中间,因此它的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保持民歌歌词质朴活泼的特点。

2. 形式

(1) 用韵方面。诗词押韵分平仄,平仄不能互押。曲没有入声,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比诗词的用韵更加宽泛。诗词力避重复押韵,而曲则不避用相同的韵。诗词用韵比较疏朗,隔一、二行押韵,而曲用韵较密,几乎句句押韵。

(2) 用字方面。诗词不能增加衬字(律诗和词都是定句定字的),而散曲除依声填词外,还可以在本字外自由地加上衬字,使它的形式更加自由活泼。

3. 表现手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含蓄蕴藉为高,追求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反对一泻无余,而散曲却讲究写得淋漓尽致,不留余味。诗词多用比喻、象征手法,而散曲则多采用直陈白描的赋的手法,曲与词的表现手法正好相反。

四、 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1. 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原始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此后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2. 汉字字型和字体逐步规范化和稳定化。小篆使每个字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型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后,汉字的字型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进一步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楷书的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五、 中国古代绘画的演变及特点比较

六、 唐朝诗歌的繁荣与传奇小说、词、戏曲出现的原因之比较

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以及科举制发展等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而唐代以后传奇小说、词、戏曲的繁荣除了政治经济条件,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外,更主要的是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

【创新演练】

1. 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 作为文学追求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B.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 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 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

2.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城市经济的发展 B. 社会环境的变化

C. 统治政策的调整 D. 主流思想的演变

3. 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B. 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 韩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 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4.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原籍江苏泰州的梅兰芳则使中国京剧走向巅峰。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1894~1961年)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这说明()

A.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

B. 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C. 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D. 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

【参考答案】

1. D2. A3. B4. C

作者:蒋玉平

第2篇:《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大全

《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价值才是)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前错后对) 4.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使用价值不同。(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商品价值量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10.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是观念中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4.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取代说法错误)

22.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应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3.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劳动者各项经济权利的基础是享有平等就业权。(应该是劳动权) 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权利可以放弃)

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第 1 页 共 5 页

8.通过购买社保,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保)

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10.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

11.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12.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13.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1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15.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法定程度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16.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17.消费决定生产。(生产决定消费)

18.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2.平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3.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就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还包括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 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 (宏观调控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法为主)

7.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

8.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9.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0.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11.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1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13.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第 2 页 共 5 页

1.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尺度。(一般等价物)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 3.纸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的职能)

4.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和购买力。(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不能规定购买力)

5.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

6.外币的汇率升高,意味着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 7.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商品的出口。(不利于商品的出口,利于商品的进口)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2.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商品的价值量会下降。(价值量不变) 3.某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会赚钱。(不一定) 4.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比较大)

5.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的价格会上升。(正确表述为: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6.当商品供不应求时,生产者会减少生产。(扩大生产)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人们的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消费水平会提高) 2.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不能等同)

3.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正确表述为: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4.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这三种消费心理都是不健康的。(前两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5.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阻碍作用)

2.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体作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必然是非公有制。(前者对,后者错) 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和市场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平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法人代表是经济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将法人代表改成法人) 2.公司的股东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清偿责任。(以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3.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股份有限公司) 4.股东大会及其董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决策机构) 5.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越好。(错,要适度)

6.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完全是政府的责任。(错)

第 3 页 共 5 页

7.劳动者履行义务,是以劳动者享受权利为前提的。(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既来自个人,又来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只来自个人) 2.在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是商业银行) 3.居民储蓄越多,越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一定)

4.股票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债券)

5.国债是各级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其风险和利率都比较低。(中央政府发行)

6.社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商业保险)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只存在公有制范围之内,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前者正确,后者错) 2.各种分配方式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平等,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3.非劳动收入分配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劳动收入包括按资本要素和按技术分配两种)

4.资本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资本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5.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只体现效率。(两者都既体现公平,又体现效率) 6.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保证。(效率是前提,公平是保证)

7.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注重公平与再分配注重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收入包括税、费、利、债四大来源。(不包括债务收入) 2.财政收入越多越好。(错)

3.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有三种情况,等于、略大于、略小于都属于收支平衡)

4.财政的作用就是财政支出的作用(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 5.当经济发展过热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政策)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固定性就是指税收一经确定便一成不变(不能随意改变)

2.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将征税对象改为纳税人)

3.我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进行征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方式)

4.纳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

5.个人有收入所得就必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不是,必须具有应税收入) 6.个别企业和个人用欺骗的方法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行为属于偷税。(骗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起基础性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3.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调控应该以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第 4 页 共 5 页

5.经济过热时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性)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不同,前者侧重数量,后者侧重质量)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一个国家在某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高,表明这个国家拥有生产该产品的相对优势。绝对优势)

2.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好。(错)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将技术全球化改为资本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有利有弊) 5.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

6.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第 5 页 共 5 页

第3篇: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 (2)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都需要现实的货币。(

) (4)货币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是一样的。(

) (5)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 (6)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

) (7)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

) (8)抑制物价上涨必然能抑制通货膨胀。 (

) (9)如果纸币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不符,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

) (10)通货膨胀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这一唯一的因素引起的。(

) (11)外汇就是外币。(

) (12)外汇执行的主要是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

)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①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时供求决定价格,有时价值决定价格。(

) ②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不一定变化。( )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

④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

⑤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

⑥价格经常背离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 ⑦价格变动一定会引起人们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复习学案

1、【辨析】①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说是由人们的收入水平决定的。(

)

【辨析】②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

结合影响消费的因素,你能谈谈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吗?

【判断】③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意味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 ④下列现象分别属于何种消费心理

A、部分居民为展示个性,将家庭居室装修的与众不同。( )

B、小张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实在。 C、购物跟着“打折走”,买保健品跟着明星做的广告走。( ) D、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 )

⑤【辨析】坚持适度消费,就是不搞超前消费。(

) ⑥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就是限制消费。(

)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

)

(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因此消费决定生产。(

)

(3)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4)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 )

(5)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一回事。

(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7)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平等的。( ) (8)非公有制经济就是私营经济。(

)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辨析】(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唯一组织形式。(

)

【比较】(2)企业、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判断】(3)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

) 【辨析】(4)有优质服务就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 【辨析】(5)订立劳动合同与自主择业相矛盾,会妨碍人才交流。(

) 【辨析】(6)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

(7)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集体经济。(

)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居民储蓄存款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利息。(

)

(2)个人储蓄都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居民储蓄越多越好。(

) (3)中央银行不从事具体银行业务,它是国家机关,处于领导地位。(

)

(4)实行股份制改革后的我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已不再是国有商业银行。

你知道我国商业银行的体系吗?

(5)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所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越多越好。( )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判断】(1)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

【判断】(2)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体现效率原则。(

)

【辨析】(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辨析】(4)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和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 【判断】(5)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 【判断】(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7)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

(8)判断下列收入分别为何种分配方式? ①小王进行技术发明,并把自己的技术发明提供给某企业,获得收入8000元(

)

②小张被某民营企业聘为业务主管,获得收入10000元(

)

③小李在投资股票,获利4000元(

)

④小赵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今年增加了工资(

)

⑤小钱有闲置住房搞出租,获得不少收入(

)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判断)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 (2)(判断)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时预算的执行结果。(

) (3)(比较)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政策。 (4)(理解)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5)(辨析)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6)(判断)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指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

(7)(辨析)财政赤字越少越好。

(8)(判断)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的,税收会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判断】(1)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 【判断】(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是计划是主体,市场是补充。(

)

你能能说说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吗?

(3)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

) (4)【了解】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市场规则有哪些、市场交易规则有哪些? (5)【记忆】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内涵、要求。 你知道其他有关诚信的知识吗? (6)【区别】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7)【区别】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政策。

(7)你能写出下列材料中体现的宏观调控手段吗?

①针对不法商家借“家电下乡”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商务部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展开专项整治活动。(

)

②国务院第58次常务会议通过《彩票管理条例》。(

) ③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⑤从5月1日起,我国卷烟批发环节加征了一道税率为5%的从价税。(

)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判断】(1)我国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2)【判断】只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 (3)【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新要求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 (4)【辨析】经济发展就是GDP的增加。 (5)【辨析】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就是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 (3)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 (4)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

(5)【理解】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

(6)【判断】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7)【比较】 “引进来”与“走出去”。

(8)【判断】只要提高引进外资规模,就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①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

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都需要现实的货币。(

) ③货币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是一样的。(

) ④网上流行的物换物的行为属于商品流通( )

①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 ②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

)

【判断】①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

) ②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

) ③抑制物价上涨必然能抑制通货膨胀。 (

) ④如果纸币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不符,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

) ⑤通货膨胀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这一唯一的因素引起的。(

) ⑥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

)

)

第4篇:高三政治易错易混知识汇总

政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类

《经济生活》

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注意:前一句颠倒了,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注意: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3)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无关)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注意: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注意:应该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4)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5)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价变不一定引起通胀)

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注意: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影响。(注意:应该是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

(3)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注意: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4)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注意: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注意: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6)价格由购买力决定。(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5、生产与消费及消费类型

(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注意: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消费决定生产(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的)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费所取代

(注意:取代的说法错误)

(5)

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的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注意: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6.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易错观点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注意: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注意: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4)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注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注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7)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注意:不能笼统地说)

(8)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7.关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错观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注意:股份有限公司才可以)

(2)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注意:是企业组织形式)

(3)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形式。(注意:是主要实现形式)

(4)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注意:混淆了股票和债券)

(5)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反比,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注意: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9、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10、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11、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2、税收和纳税人

(1)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注意: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

(2)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税收的税率。(注意:二者无必然联系)

(3)不同性质国家的税收,其分配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注意: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注意: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5)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注意:应该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

(6)在我国,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注意: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

13、市场经济的易错观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2)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根本标志——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14、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易错观点

(1)总体小康水平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注意: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注意: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点)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4)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易错知识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注意: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2、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注意: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3、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意: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我国国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注意: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注意: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注意: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注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多少。)

8、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注意:错。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9、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注意:如果候选人的选票达不到法定的票数也是不能当选的。)

10、“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注意:错,这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11、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注意: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12、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监督,不起任何作用。(注意:错,公民实行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见课本第29页)

13、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注意: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

14、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是我国基层政权机关。(注意: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

15、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6、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和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易错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注意:错,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2、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注意: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

3、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注意:都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因此政府属于立法机关。(注意: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注意: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6、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注意: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易错知识点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注意: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是立法机关。)

3、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注意: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4、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意: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执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5、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注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6、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注意: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利益。)

7、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注意: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相互监督。)

8、“三个代20.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决定性因素。(注意: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上的领导。)

9、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注意: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0、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注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11、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注意: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注意: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注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15、人大是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注意:行政机关是人大的执行机关。)

16、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之一。)

17、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注意:各级地方人大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全国人大才具有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18、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部问题。(注意: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19、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注意:错,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大,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0、人民政协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注意:中共中央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机关)(即党的政治领导)。

21、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注意: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2、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意: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3、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注意: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24、我国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所以不存在民族问题了。(注意:消灭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就消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但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问题仍然存在。)

25、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注意:全国人大、国务院是国家机关;政协不是国家机关,而是政治协商机构。)

26、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是多党联合执政。(注意:不对。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7、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注意: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我国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注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民族问题不一定就是宗教问题)

29、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注意: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正确,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是错误的)

30、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注意: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

31、我国实行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注意:我国宗教在独立自主自办的前提下,发展与国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3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使宗教信仰最终放弃有神论和宗教信仰,逐步消灭宗教。(注意: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把宗教活动纳入政策、法律、法规范围。)

33、我国的宗教性质上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注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34、宗教已经完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注意: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5、在我国,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注意: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积极作用。)

36、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注意: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独立主权。)

3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注意:是基本。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8、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39、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40、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1、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注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3.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

44.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4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注意: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的。)

2、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注意: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3、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注意: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4、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注意:共同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5、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注意:错,不能这样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观点。)

6、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注意:不正确。)

7、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注意: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8、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注意: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的。)

9、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意:若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0、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注意: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应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1、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1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生活》

一、文化与生活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注意:错。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一种文化)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注意:错。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注意:错。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注意:错。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5、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注意:错。文化不等于文化教育程度。)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注意: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注意:错。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注意:错。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作用。)

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注意:错。是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0、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错。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12、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注意:错。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途径和手段不要混淆)

13、九寨沟为世界自然遗产,黄山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庐山为文化景观遗产,昆曲和古琴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4、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意:错。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5、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注意:错。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6、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注意:错。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17、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8、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注意:错。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9、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注意:错。大众传媒另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0、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注意:错。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1、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注意:错。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错。注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2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2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注意:错。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5、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26、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注意:错。继承和发展强调的内容、要求和地位不同。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7、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注意:错。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8、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性、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注意: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根本途径)

30、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意:错。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注意:不科学。文化创新还有另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注意:错。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3、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注意:错。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错,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35、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交流、融合。(注意:错。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

36、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注意:错。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7、“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注意: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注意:错。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40、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注意:错。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注意:错。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

42、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4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44、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注意:错。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5、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注意:错。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46、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47、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48、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注意:错。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49、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注意:错。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50、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注意:错。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51、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注意: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52、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注意: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3、爱国就必然爱社会主义(注意:错。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54、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注意:错。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5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注意:错。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四、发展先进文化

56、文化生活出现多样化的原因: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注意:错。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57、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注意:错。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

58、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注意:错。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59、传统习俗属于落后文化(注意:错。二者有区别,但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60、我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法轮功”,体现了我们严厉打击落后文化的决心。(注意:错。“法轮功”是腐朽文化,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是不同的。)

61、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6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开始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程

63、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注意:错。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4、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注意: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注意:错。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注意: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

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68、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意:错。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69、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一回事(注意:错。二者有区别)

70、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7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注意: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而且个人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7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注意:错。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总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73、精神文明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注意:错。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74、我国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75、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动力的经济,所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不需要诚实守信(注意:错。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76、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建设是以后的事。(注意:错。这观点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77、知识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反之亦然(注意,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但不能成正比)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意识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赖。(物质可以不依赖意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意识要依赖物质,说相互依赖是错的)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即现象)

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都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14、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辩证的否定)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8、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9、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0、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17、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9、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3、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不完整,还有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3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但不等于都有促进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5、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6、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价值选择基础之上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

第5篇:高三政治常识易错易混知识点

1.国家是超阶级的,为大众服务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没有超阶级的国家)

2.国家的性质决定着统治阶级的性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3.民主是全社会的超阶级的民主(民主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内部享有民主)

4.有民主一定有专政,有专政就一定有民主

5.民主是对专政的否定

6.任何国家都是民主与专制的统一

7.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机关,是人民直接行使国家事务权力的组织

8.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的广泛的民主。

9.我国是全体公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0.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1.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

12.我国现在还有阶级斗争存在,因此我国是阶级社会

13.民主发展程度越高,就越优越

14.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这使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5.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有利于巩固国体

16.国家政体具有独立性

17.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8.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

19.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

20.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1.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24.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国家最高立法权

25.人民代表享有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

26.我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

27.全国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

28.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29.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30.我国的人大代表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

31.人大代表要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2.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司法权和独立的终审权、外交权和国防权

34.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35.在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它们都不受任何约束

36.国务院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职能

37.我国的国家元首不是国家机关

38.其它国家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部门

3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化政府职责是基本趋势

40.依法治国的目的就是崇尚宪法和法律面前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41.依法治国就是要国家机关立法,人民群众守法

42.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是人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表现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4.公民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政治自由不受任何约束

45.享有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

46.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放弃

47.在我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完全一致的

4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守法和立法的平等

49.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同的

50.政党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51.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都由政党领导、实现本队级的根本利益

52.国家性质决定政党的性质

53.政党和政党制度都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

54.政党的最终目标是夺取、参与国家政权

55.中共中央履行和领导国家经济建设的职能

56.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之一

57.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玻的国家职能

58.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组织上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9.人民政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国家机构,是执行国家职能的权力机关

6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共同联合执政

6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6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宪法规定的

63.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

64.中共是我国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因此,中共要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65.中国共产党执政是通过行使国家权力实现的

66.中共对经济建设实行经济领导

67.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

6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69.民族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70.民族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共同地域。民族既有大小之分,又有优劣之分

71.民族、氏族和种族都以共同地域为基础,都有共同的心理素质

7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73.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法院

74.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5.我们同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都属于阶级斗争

76.民族自治依法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7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原则,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8.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所进行的宗教活动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79.我国现阶段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80.宗教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8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发展宗教事业

82.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83.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已成为我国人民自办的事业了

84.宗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

85.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所以政治也不得干预宗教

86.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内部矛盾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

87.我国政府对待宗教和封建迷信的政策和态度是相同的

88.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89.国际法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是由国际法院制定的

90.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91.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着国家间的关系和各国的对外政策

92.国家利益是各国进行合作的基础

93.我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一贯积极参加和支持联合国.的一切活动

94.当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国际问题时主要按联合国的决定决定自己的态度

95.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96.联合国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97.国家利益就是指国家的经济利益

98.国家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贡献就越大

99.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10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认同,并成为指导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01.战乱和冲突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102.台湾与大陆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相互关系

10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国防力量的较量

104.近几年,我国积极与俄罗斯等国发展“伙伴关系”,这种大国之间结成联盟有利于区和平和世界和平

第6篇: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1

文化生活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解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解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解析】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解析】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解析】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解析】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21、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3、文化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解析】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解析】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解析】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8、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解析】偷换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而非“经济建设”中。

3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解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同。

【解析】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肯定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33、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解析】不符合事实, “每个公民” 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走向统一。

【解析】中外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统一,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解析】偷换概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2

政治生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3

经济生活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4

生活与哲学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改观客观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

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

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

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15.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1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推动作用)

2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2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0.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3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3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0.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1.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4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学好政治的小技巧

学好政治六会口诀

1、会读书:眉批摘要、突出重点

2、会归类:比较归类、融会贯通

3、会织网:归类总结、以线串珠

4、会提问:思考质疑、敢问善问

5、会巩固: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6、会补遗: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学好政治三字经

考政治 书上有 虽开卷 却不易 框架清 知识熟

审题最 求上策 总要求 细又慎 对题型 一一明

单选题 排除好 巧双联 不能少 常规题 判断题

错的多 防偷梁 识换柱 偏盖全 做简答 和分析

知识点 勿失分 漫画题 看笑心 表格题 扣主题

左右看 上下瞧 材料明 是基础 考点清 可对号

巧翻书 少不得 关键词 是保证 准而全 会组织

答题清 重方法 牢牢记 皆喜欢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7篇: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 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

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

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 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 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 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 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 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 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

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

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

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 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

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 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 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 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

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 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上一篇:工作负责人岗位职责下一篇:动漫店经营实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