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通用8篇)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1

第一课时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准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3、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四、教学工具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请同学观看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回答问题:

1、黑土家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什么?(手电筒)

2、白云为什么不去买个毛衣送给黑土,而去冒着被生产队抓起来的危险去拔羊毛织毛衣?

3、我们现在家用电器都有哪些呢?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我们现在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今天这节课我就要学习: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首位太空女游客

〈学生活动讨论〉首位太空女游客出现的原因?

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展示)手机发展历程:大哥大→黑白屏移动电话→彩屏手机→可摄像、拍照、录音等多功能的手机→3G手机

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起导向作用。

〈展示材料〉 10月1日至7日,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

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四川省、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0%和15.5%,山西、贵州和吉林省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9%、23.8%和20.0%。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材料中的消费热点即“黄金周旅游消费”,带动了黄金周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劳动者这一要素的分析,让学生在自主的分析活动中,并结合书本引出并理解相关结论: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由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有所学习,因此本节内容采取学生资助学习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解决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要求

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重要性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超链接〉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讲话

【板书设计】

【作业】

举例说明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自己感悟生产的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国家经济生活的情感。

第二课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并懂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导入,引领学生辨别我国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地位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四、教学工具

公有制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教学图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2008年我国可谓是喜事不断,2008年5月2号杭州湾跨海大桥顺利通车、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之后、又迎来了神七的成功发射,这些都跟我国的所有制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不断发挥他巨大的威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学习一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

我国经济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能清楚的认清它们在我国经济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各种经济成份在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是本课的重点。为此:

一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此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是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异同。让学生比较。

4、说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注意:一是这种优势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上可能有差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分布上的优势;二是这种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从量上看,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种是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第二种是要走出片面强调数额、数量的误区。从质上看,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观念。而是要抢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人的领导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二是指对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控股或参股以发挥作用,三是做那些非国有企业做不了或不能做的事情,四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要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论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必须居支配地位,这样才能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从而体现国有经济的“关键性作用”。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请同学区别一下下面几种经济形式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之间的地位如何?

①学校里的小卖部 ②欧尚购物中心 ③某镇上的小型灯泡厂 ④中国电信集团

①属于个体经济,以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的特点。

②属于外资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③属于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的作用。

④属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但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种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板书设计】

【作业】

辨析: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逐步削弱。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课时: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第二课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典题例

1、(2008全国高考文科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l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待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 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因为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停产。这说明()

A.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买方市场的含义。买方市场是指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有利的市场,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和商品生产者能否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组织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企业和商品生产者的生死存亡具有重要意义。题中一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另外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品滞销或停产,这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说明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A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D本身不正确,颠倒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不能选。

【答案】B

3、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按其所有制的根本性质分为()

A.公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

C.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

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我国经济成分的根本性质,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按性质可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A、B、C三项都不是从根本性质来区别的。

【答案】D

4、江苏常熟市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2007年底,常熟农民人均纯收入11700元,城镇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6元,常熟的统计表明,税收的33%来自个体私营经济,工业产值的49%来自个体私营经济,工业投人的50%来自个体私营经济,农民增收的60%来自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壮大了经济实力,而且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从经济学上看,常熟市的实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常熟市的实践启示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把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放在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上,通过努力实现农民的小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常熟市的实践证明,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统筹城乡的发展,对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材料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农村基本上是以手工工具和分散劳动为主,工业上重工业技术装备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20年。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生产,也有手工为主的落后生产。在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占58.5%,西部地区占6.6%,中部地区占34.9%。

材料二: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又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已学过的经济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两则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而且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二表明在生产关系上,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两则材料揭示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而不能采取单一的公有制。

{生产与经济制度其他补充}

第一课时: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首先,生产决定消费。一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三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四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其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一是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二是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扩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消费萎缩--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缩小。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具有极大影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三是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四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第二课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要坚持公有制的基础地位。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集体经济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2

一直以来, 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没有把制度纳入分析框架内。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以North (1990) 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 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下发生的, 都不可能脱离制度背景而独立存在, 制度因素贯穿经济增长的全过程。North (1990) 认为, 制度对生产率增长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在新制度学派的推动下日益受到关注, 许多学者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 除了从理论上探讨制度对生产率增长的直接作用外, 众多学者还从实证上沿着以下两个方向来研究制度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一是通过对多个国家的制度和生产率增长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国家间生产率增长的共同因素;二是以一个国家为样本对象, 对该国制度和生产率增长变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制度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2 制度对生产率增长的间接影响

制度对生产率增长的间接影响体现在:制度作为吸收能力的重要维度, 对知识溢出促进生产率增长的过程有着重要调节作用。现有的文献主要有:

一方面, 从宽泛的制度的概念出发, 研究制度对生产率增长的间接影响。理论方面, Keller (2002) 指出, 由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以及高昂的事前专用性投资等特点, 决定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活动具有很强的制度依赖性。实证方面, Clarke (2001) 对发展中国家制度质量与R&D资本、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表明FDI与R&D资本存在负相关关系, 制度质量与R&D资本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与FDI相比, 制度质量对R&D资本更具有促进作用, 而R&D资本的提高有助于技术深化与技术进步, 因此, 制度质量的提高将促进生产率增长。

另一方面, 具体化制度的概念, 从某一特定的政治或经济制度出发, 考察制度作为吸收能力的维度对生产率增长的间接影响。

(1)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一般是通过作用于经济制度和其他政策对生产率产生影响 (Acemoglu, 2004) 。由于政治制度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分配, 拥有政治权力的当局可以通过操纵经济制度来制定各种政策, 以攫取其他群体的财富或获得社会的剩余资源, 这种非有效政策会导致经济制度的非有效性 (Acemoglu, 2004) 。相反, 一国政府的权力越有限, 经济活动者所遵守的规则越透明, 就越能促进一国的技术溢出和生产率发展。与政治寡头社会相比, 民主社会更有利于生产率的长期增长, 这是因为新闻舆论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度越高, 越有利于知识溢出, 进而促进生产率增长。现有技术既得利益者在面临新技术威胁时, 往往会采取各种努力游说当权者阻碍或推迟新技术的引入。然而, 权力制衡能够提高游说成本, 迫使现有技术既得利益者放弃游说, 进而有助于新技术扩散和溢出。

此外, 从法律、契约的角度来看, 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保护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人才流动以及维护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都有重要作用。而对于整个经济体系而言, 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契约精神”的宣传弘扬大大降低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减少了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 从而使得知识能够在日益频繁的跨国贸易或区域间贸易中迅速扩散, 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大大提高了落后地区的生产率。

(2) 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比, 经济制度直接决定了经济活动者受约束的程度, 通过减少交易成本, 降低市场准入等制度安排促进了市场的完全有效竞争, 从而促进知识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现有文献主要从产权、经济自由化、市场化程度等角度进行论述。

在诺斯的分析框架里, 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 甚至他把产权等同于经济制度。由于产权制度能够有效保护所有者财产不被当权者攫取, 强化他们对投资的预期, 从而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和生产率的长期增长。CHH (1997) 通过在CH模型中添加了知识产权保护、高等教育体系和营商便利等制度变量, 采用24个发达国家1971~2004年的数据, 对国际R&D溢出效应作了重新检验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与不考虑制度时的情况相比, 制度质量差异明显对R&D溢出的国别差异有重要影响。陈刚 (2010) 指出在缺乏有效的产权保护和法律规则的环境中, 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的预期收益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 这将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激励, 此时, 不仅企业的自主R&D效率会因此降低, 而且企业利用和吸收其他企业R&D溢出效应的激励也会因此而降低。因此, 制度质量更高的国家不仅自主R&D的效率会更高, 而且这些国家从国际R&D溢出中获得的收益也可能会更多。

经济自由化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在于:第一, 经济自由意味着竞争, 从而促使在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以降低成本, 保持竞争优势;第二, 自由经济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发掘企业家, 自由市场使企业家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思想和新知识, 进而发现新的创业机会, 并有条件试验他们的创新思想, 通过企业家的“破坏性创造”——创新或创业, 更有力地推动知识溢出、技术变革和生产率的提高;最后, 自由市场使得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可以自由地流向其使用价值最高的地方, 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由于知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非对称性, 不同经济主体对于同一知识的潜在价值具有不同评价, 当知识创造者不愿或不能将新研发的知识商业化时, 通过自由市场的交易或人员流动, 新知识被其他经济主体获得并识别、商业化, 从而提高了新知识的使用效率, 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另外, 基于市场化程度的视角, 张海洋 (2008) 检验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 市场化进程不仅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 而且是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决定性因素。武鹏、余泳泽、季凯文 (2010) 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就市场化和政府介入对中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发现市场化程度对我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政府介入程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3 结语

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知识溢出是与吸收能力相结合来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 本国技术吸收能力可能是决定最终的技术外溢效果、技术进步率以及稳态生产率增长率的关键变量, 制度可能通过影响吸收能力作用于知识溢出和生产率增长。但制度对生产率吸收能力的作用还不太明确, 其体现在:一方面, 将制度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来研究, 偏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 但在实证层面上, 将制度作为宽泛意义的概念来研究很难深化;另一方面, 虽然也有文献将制度具体化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来研究, 但鲜有基于省际层面研究制度对知识溢出促进生产率增长调节效应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 有待以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Acemoglu, D, S Johnson, and J.Robinson.2004.Institu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Long Run Growth[R].NBER Working Paper No.10481.

[2]Clarke, G.G.2001.How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Affects Technological Deepe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603.

[3]Coe, D.T.Helpman, E.and Hoffinaister, W.Alexandar.North-South R&D Spillovers[J].Economic Journal, 1997 (107) .

[4]Douglass C.North.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3

[关键词] 科斯定理 交易费用 制度交易 专业化经济

考察一下人类经济发展史,就会发现整个经济史所反映的主要是一部社会分工和组织不断演化的历史。两百多年前斯密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他很自然地把分工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得出结论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能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确立了分工和组织演化问题对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分工和组织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分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一、分工与经济的发展

两百年前斯密就注意到了分工能够产生的经济增长更为基本和更为重要的源泉:人类的知识学习功能,并在实践中利用知识来为自己谋求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但人类可用于学习的资源--时间是有限的。分工可以使人专于一个工作,在提高人们的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增加了专业的多样性,带来分工经济:人们总会在边干边学中不断提高其劳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对原料和工具的利用效率。分工节约了劳动转换时间,并节省了不分工时重复的学习成本,从而劳动者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更有效地学习,其劳动生产率将随着专业化水平上升而增加。

二、组织与经济的发展

既然分工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分工的进行从而限制着经济的发展呢?也就是说,分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或者说,为什么分工和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历史轨迹呢?

1.组织分工的市场

生产上的分工经济诱使人们参与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消费上的多样化偏好则引导人们相互交换其专业化产品。如果人们在相互交换专业化产品时受到限制,那么分工受到制约。

“交易费用”概念的出现使得对分工问题有了更加有力的分析工具。分工经济和消费多样化要求使得分工和交换同时成为必要,但交换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交易费用。当分工经济大于所带来的交易费用时,分工就是有利可图的;而当后者大于前者时,分工就是无利可图的和不可行的,理性的人就不会选择参与分工。分工就会在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达到均衡。

2.分工的制度结构

交易费用制约着分工规模,那么什么是交易费用呢?交易费用是指契约的搜寻、谈判、缔约、执行和维护所产生的费用,交易的实质是附着在财产上的有关权利—产权的相互交换,产权是形成交易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德姆塞茨,1967)。界定产权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处理外部性并以此为经济行为提供适当的激励,使得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相一致,从而指引人们去做那些于人于己都有利的事,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变迁本身又是一件具有外部性的活动,一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出现且被证明是有效率的,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其他人模仿。整个社会由此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在制度创新上存在共同利益的相容性大集团,这种共同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强制力量或者是“选择性激励”措施(奥尔森,1965)。适应这种要求,类似于政府和专利的制度出现了。政府对暴力活动使用权的垄断使得它是唯一可以在非一致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强制性交易的组织,由于这一特性,政府在界定、实施和保护产权上有低成本优势。政府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制度服务以换取报酬—强制性征收的税入,政府的目标是实现统治者租金的最大化,为此它倾向于把产权拍卖给社会上愿为此付出最大税金的阶层。

各利益集团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对特定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绩效做出评价,然后根据其对制度的认识,彼此之间进行制度交易以谋求福利增进,这就是制度变迁(布罗姆利,1989)。制度变迁的结果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现状、人们对过去及现存制度的认识状况及其制度偏好,还取决于各种利益集团(包括政府)的讨价还价能力。实现从原有的制度向有效率的制度的变迁是有成本的,因为新产权的确立要付出成本,更重要的是因为产权代表了收入流和服务流,产权在社会上的分配或重新分配实际上就是利益在人们之间分配或重新分配,为了争夺利益的寻租活动会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制度变迁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这决定的分工也将是一个随着制度的演进而逐步演进的过程。同时,动态化的分工为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变化提供了供给,这些变化又会诱发制度变迁。分工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也被动态化了,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其本身发展的历史路径的制约(诺思,1990)。

3.组织分工的企业

只有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经济组织,才能称为“企业”。第一,企业内部存在分工协作关系,是一种团队生产;第二,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形成的,因而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内涵;第三,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是为交换价值而生产。从技术关系来看,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以生产过程内部各工序和操作的专业化为基础的劳动的技术组织。

但是分工只是企业出现的一个必要却不充分条件,企业出现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为存在着交易费用上的差别(科斯,1937;钱得勒,1977)。在不完全契约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相互交换专业化产品可能带来高昂的交易费用,这种高交易费用可能来自频繁的重复谈判(科斯,1937)、产品考核需要(巴泽尔,1982)、机会主义行为对专用性投资的危害(威廉姆森,1979)和对可占用性要素的争夺(克莱茵等,1978)。当这种直接产品交换的交易费用是如此之高,以至于生产要素使用权的转让代替产品交换能够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时,企业就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劳动分工中出现了。因此,企业的本质是以要素市场契约取代中间产品市场契约(张五常,1983)。生产要素从原来的通过产品市场取得收入为通过转让要素使用权而获得收入,这一转变为偷懒行为提供了机会,监督和剩余控制权是需要的,而剩余索取权则为监督和剩余控制权的恰当行使提供了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通常被授予给其活动最难以监督和贡献最难以确定的企业管理者,作为对其投入的间接定价,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企业将交易费用很高的活动卷入了分工,而同时却避免了对此类活动的产出和投入直接定价。相对于直接定价的市场来说,企业提供了一种代价更小的分工组织形式,因而为分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杨小凯,1998)。企业和市场将会在其边际交易费用相等的那一点上达到均衡;若企业交易费用减小,企业相对市场将会扩大,在这个意义上企业与市场具有替代效应,但企业交易费用减小会带来整个社会交易规模的扩大,市场交易因此也会扩大,所以企业与市场之间又具有“收入效应”。

三、结论

本文发现,当人们偏好消费的多样化和存在着交易费用时,人的趋利性及其学习功能是产生并推动分工、组织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也正是这种学习的动态效应导致了分工、组织和经济的动态发展。人类对交易费用的认知效应产生了制度并推动制度变迁的发生;分工与制度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循环因果积累关系”,局部专业化经济的变化会引起整个分工结构的变化和制度变迁,而这种被诱致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加强最初发生变化的专业化经济,同样,某一制度变迁会使得整个制度体系和分工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又会使制度安排面临着新的变化;经济发展就是对分工和制度上述动态发展的体现。初始的人口、人口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以及学习效应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完全偶然的事件会使得最初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因不同的国家而不同,由此形成不同的分工结构和制度结构,在循环因果积累关系的作用下,这些不同可能被自我强化,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历史发展轨迹可能因此而不同。

参考文献:

[1]杨小凯:1998,《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斯蒂格勒:1996,《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

[3]诺思:1994(1990),《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上海三联书店

[4]布罗姆利:1996(1989),《经济利益和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

[5]科斯等:1994,《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6]陈郁编:1996,《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

[7]奥尔森:1995(1965),《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4

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与特征

一、类型

(一)按投资主体划分

1、国有企业---“所有权国有,财产权企业所有;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经营;行政受上级领导。”

2、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规模小,行业多适应性强;劳动合同制;适应地方需要。”

3、股份制企业---“混合制”。“所有权归出资者;法人资格;按股份承担有限责任;可社会筹资。”,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4、民营企业---私有制。“私人所有;投资者承担管理;规模小,组织机构简单,经营广泛。”

(二)按产权组织形式划分

1、单个业主制企业;

2、合伙制企业;

3、公司制企业。

(三)按实体的集约程度划分

1、单一企业:

优点:大批量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有利于降低成本。

缺点: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差。

2、多元企业:

优点:扩大经营范围或增宽生产线,资源利用率提高,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降低经营风险。

缺点:增加管理难度,提高产品质量任务艰巨。

3、经济联合体:

特点:彼此联合,独立核算,等价有偿原则。

4、企业集团:

共担风险,共负盈亏,优势互补,经营范围广泛,产品线宽且多样化,适应能力强,但投资多且分散,管理工作复杂。

(四)按企业从属行业划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其他类型企业

(五)按企业规模划分

(六)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活劳动比重大,资本有机构成低。如农业企业、小型加工企业。

2、资金密集型:投资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劳动力比重小。如机械工业企业、化工企业。

3、知识密集型:先进技术、科技人才比重大、科研时间和费用高、高精尖产品。如宇航工业企业、软件开发生产企业。

(七)按企业同外国资本联合方式划分: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企业。

二、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和特征

(一)企业制度的概念

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

(二)类型和特征

1、单个业主制企业:自然人

优点:“集所有权经营权一体;产权自由转让;规模小,管理层次少,决策速度快;经营灵活,便于精打细算;管理费用低。”

缺点:“存续时间短,信誉有限;难以从事规模较大产业;承担无限责任,较大风险;对业主依赖性大。”

适用于零售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家庭农场。

2、合伙制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自然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投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优点:“资金来源和信用能力较大;集合了多个合伙人的才智和经验;资金筹措和管理能力增强,规模扩大和发展可能性比较大。”

缺点:“转让困难;承担担无限和连带责任;寿命不长;合伙人分歧影响经营;规模受限;稳定性差。”

适用于规模小、管理不复杂、不需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的生产和经营的企业。

3、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2~50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5人以上,国有独资为一特例;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债务担责,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债务担责。”

特点:公司是企业;是法人;联合性;多元化;产权分离;法人财产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有限责任制度。

(三)公司制企业

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为2-50人出资,股份有限公司为5人以上,国有独资为例外。公司股 东以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特点:

①公司是企业,这是最基本的性质;

②公司是法人;

③公司具有联合性;

④投资主体多元化;

⑤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

⑥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

⑦有限责任制度。

分类: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例题:有关公司制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出资

B、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C、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D、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

E、公司法人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答案:ABDE。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三、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产权制度为核心,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

特点

1.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企业体制------确立了企业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

2.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3.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有生有死的企业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是各类企业改革的共同方向。

5.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产权关系清晰---三层次内容“归属、管理、出让”

(2)企业法人的责任和权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出资者的有限权利和责任----“重大决策”

(4)政企分开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5

【中文摘要】当前,知识、信息、管理等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基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当前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然而“知识经济”有着怎样的含义,相关著述中没有给出明确一致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发展变化着的,每个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自身时代的特点,最初的生产力要素中物质性要素起着主导作用,而当今生产力系统中精神性因素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它也不可能摆脱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它必然是在唯物论也就是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出发来解析“知识经济”的含义和本质,并试图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解读“知识经济”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同时为如何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提供一些思路。

【英文摘要】Currently,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and they become the dominant elements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Because of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which knowledge play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call the current economy knowledge economy.But what is knowledge economy? For this question, mere is no a clear,consensus view, which given by relative writings.Productivity is an ability, which can transform the nature and g...【关键词】知识经济 生产力 唯物辩证法

【英文关键词】knowledge economy productivity materialist dialectics

【目录】”知识经济”背景下生产力的哲学思考5-6

Abstract6

绪论9-1

1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对”知识经

济”范畴的规范11-1511-1

3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章 “知识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13-1

5经济”下生产力的变革15-24的扩增15-19

一、”知识经济”下生产力要素

二、”知识经济”下生产力的性质19-20

20-2424-

43第三章 “知识

一、坚持马克思

三、知识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要素经济”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理论的唯物论24-2626-2929-3

324-331、生产力的物质性没有改变

2、物质生产力决定精神生产力没有改变

3、物质生产力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坚持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辩证法33-361、2、科技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融入了更多的知识性要素33-34创新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4-353、精神生产力对

三、坚持马克思生产

1、以物质生产力为根

物质生产力有着越来越大的反作用35-36力理论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36-38基的生产力系统36-372、生产力系统中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

产力相互作用37-38论38-4338-4040-

43四、”知识经济”下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

1、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2、”知识经济”下生产力中的科技获得了新的意义第四章 “知识经济”下生产力研究对当代中国生产力

一、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观念的转变

发展的启示43-4843-4646-48

二、发展知识性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2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6

【必背知识点】2018年中级会计师《经济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2018年中级会计师考试预计在9月份开考,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但是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中级会计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考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1.基本任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1)具备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的资格;

(2)具有5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

2.下列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消极任职条件):

(1)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

(2)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10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

(3)在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上市公司前5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

(4)最近1年内曾经具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

(5)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

(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7)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

3.独立意见

(1)独立董事除依法行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职权外,有权对以下事项发表独立意见:

①公司关联交易;

②聘用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③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提名、任免、报酬、考核;

④其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

(2)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应当作成记录,并经独立董事书面签订确认。

(3)股东有权查阅独立董事发表的独立意见。

考点:股票的发行的基本规定

1.公司向发起人、法人发行的股票,应当为记名股票。

2.同股同权、同股同价

同次发行的同种类的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是相同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的份额。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发展生产力,科教兴国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更替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 多次重申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从党的十二大起, 我们党和国家在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后, 开始进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阶段, 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也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就是把党、国家和人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或中心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的表述进一步概括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中心任务、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向我们逼近时, 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就必须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特别是高新技术, 满怀信心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新科技蓬勃发展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明确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 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当前, 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知识经济席卷全球, 知识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简言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它具有资源利用智能化, 高科技产业支柱化, 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特点。

1.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给人类社会带来

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群体, 引发着一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 社会文化的变革。

这种作用和影响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回避的。在欧美知识经济浪潮冲击下, 我们了解知识经济, 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体察知识经济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 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中国目前要发展知识经济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 中国目前如何接受挑战。我们重新审视国情, 追赶知识经济浪潮,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以期在本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2.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必须加快实施“科教兴国”等战略。

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就必须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创新工程”等。

3. 我国知识经济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压力的国家, 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尚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政治家、科学家殚精竭虑, 群策群力, 从我国国情出发, 采取正确的战略与对策,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知识创新工程”的形成都说明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具备了一些有利的条件。

4. 一定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所谓“科教兴国”战略, 就是把科学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教育是立国之本, 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科技是腾飞之翼,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必须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科教兴国, 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创造并掌握的。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 基础在于教育。

生产与经济制度知识点 篇8

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生产现场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40-2

当今衡量企业成败的尺度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的快速变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企业能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不仅要生产知识产品,而比要生产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创新成了企业的灵魂。如何全方位地开展创新,保持一个稳定的长久的创新行为,是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一系列只有实施了知识创新与管理的企业才能回答的问题。

1 知识、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根据皮亚杰的思想,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一般而言,知识内涵由于本质上的差异,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另一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一般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是指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

Nonaka和Tadeuchi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以Nonaka的“场”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知识类型的转变。

知识管理活动是围绕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在知识转化导致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尤其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才可共享,从而形成知识。

2 面向生产现场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管理的研究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手段是革新与改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根据知识螺旋原理,只有经过多轮的完整的知识螺旋才能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知识。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要实施生产现场的知识知识创新与管理,有以下几个措施。

(1)企业实行准时生产,以准时生产思想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2)组建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实施知识创新与管理。通过知识螺旋的社会化和结合化过程,以团队协作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学习,实现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从而使某项隐性知识不再仅仅为单个员工所拥有,而是被团队成员所共有。

(3)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

(4)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就表现为以下几点: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下面将对各个措施进行具体叙述。

2.1 以JIT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JIT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时生产。它将传统生产过程 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看板系统是JIT生产现场控制技术的核心,但JIT不仅仅是看板管理。

可见JIT的实际应用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内容,从实施手段和工具的角度也因企业和生产方式的差异而不同。但从JIT的核心思想出发,为了达到降低成本这一基本目标,对应于上述基本目标的三个子目标,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手段也可以概括为下述三方面:

2.1.1 生产流程化 即按生产汽车所需的工序从最后一个工序开始往前推,确定前面一个工序的类别,并依次的恰当安排生产流程,根据流程与每个环节所需库存数量和时间先后来安排库存和组织物流。尽量减少物资在生产现场的停滞与搬运,让物资在生产流程上毫无阻碍地流动。

2.1.2 生产均衡化 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生产的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

2.1.3 资源配置合理化 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实现降低成本目标的最终途径,具体指在生产线内外,所有的设备、人员和零部件都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分派,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及时的方式到位。

2.2 创新团队为主体

创新团队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它是由若干成员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创新团队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机制是对知识进行重构。知识重构是指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创新团队成员将通用性的专业技能与特定基于情景的知识相结合,经过反复的诊断、推理、应用和反馈活动,将知识个体间离散的、无序的知识、技能片段整合成有机式、互嵌式的团队知识系统,以形成团队核心知识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团队成员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协调。

团隊结构是指团队成员的组成部分,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知识结构及观点、信念结构等。一个管理创新团队的结构,应该是这些结构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创新团队成员的搭配问题。各种人员搭配得当,能促使团队协调一致,取长补短,紧密团结,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团队的创新力。反之,则会使团队产生内耗甚至冲突,降低团队的效率,使团队失去应有的创新力。

管理创新团队主要是由企业家、内企业家和知识员工这三部分所组成,并各自在管理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功能。

2.3 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

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如:灵捷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精益生产系统等,都需要工业工程的开发与应用。这些先进制造模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工业工程发展紧密相关的。它们不是单纯依靠技术进步而成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管理进步,特别是工业工程的开发和应用。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整部部长中山清孝指出“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工程在丰田公司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工业工程是丰田生产方式实现的支撑性技术体系,特别是改善活动依托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工业工程。

2.4 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要剖析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还要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表现为: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

从以上几点出发,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模型,它包括3个层次:知识应用层、知识生产层以及知识资源层。

3 结论

在知识转化导致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尤其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才可共享,从而形成知识的螺旋上升,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真正扩展知识储备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挖掘以隐性知识为核心的所有知识,使之显性化成为人人共享的资源,而推动和运作这一管理行为就是知识管理。

根据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内涵,提出了实施面向现场的知识创新与管理需要进行的几项措施:以JIT作为实施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工业工程技术;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 尹成湖.创新的理性认识及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2] 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4.

[3] 胡宗武.工业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荣彬,顾新建.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工程[J].工业工程,2001,4(4).

[5] 卡尔·斯威比.知识型企业的管理[M].海洋出版社,2002.

上一篇:建筑土木2016报告下一篇:证券资产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