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高一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1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7.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识的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高一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2

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一定增加

简析:要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某行业)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某企业、某个人)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

[例]假设某国2008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9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故2009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商品的价值总额不变,仍为100亿元。但由于2009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了10%,故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元×(1+10%)=110亿元。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亿件×(1+10%)×(1+10%)×10元/件=121亿元。故答案为C。

2.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

简析:通货膨胀通常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它必然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但不能说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①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成正比,商品本身价值增大会引起价格上扬;②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自身价值变小时,商品价格也会上涨;③供求影响价格,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也会上涨;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流通领域里的乱涨价等都会引起物价上涨。所以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例]下列对通货膨胀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现象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③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④通货膨胀时会出现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等现象

A.①④B.②③

C.①③④D.③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故①说法不准确,不选;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故②错误,不选;通货紧缩是指由国家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物价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正好相反,④表述的是通货紧缩的影响,不选。因此,答案是D。

3.不能准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简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2)把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的收入

简析: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还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等;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4.认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现阶段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简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5.认为在我国,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简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例]2009年11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新一轮电价调整方案,宣布上调国内非居民销售电价,对上网电价做了有升有降的调整。同时要求各地研究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方案,对居民用电分档定价,对基本电量保持较低的电价水平;用电越多,电价越高。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

①是国家在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②符合公平负担的社会原则③表明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④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既可以使低收入阶层支付较低的电价,保障其基本生活用电,又可以使收入较高的群体支付较高的电价,满足其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符合公平负担的社会原则,也有利于抑制不合理消费,故①②正确。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针对的是居民用电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对生产的影响,故不选③;④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答案是A。

6.不能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简析: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强调通过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法律手段强调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经济。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例]2009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了近期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伪造或假冒开办单位发布虚假药品信息、销售假药的15家违法网站,并将违法网站依法移送有关执法部门进行查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做法是

A.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B.运用行政手段整顿市场

C.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D.运用法律手段调控企业的生产

解析:从材料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15家违法网站,并将违法网站移送有关执法部门查处体现的是行政手段的特点。答案为B。

7.认为企业以创新为根本目的

简析: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把企业的目的和盈利的手段区分开来。

8.认为利润增加后经济效益肯定提高

简析:判断经济效益是否提高,关键看利润与成本的比例关系,如果利润增加快于成本增加,就表明经济效益提高;如果二者同比增加则经济效益不变;如果成本增加快于利润增加,则表明经济效益下降。

9.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简析: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当然,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

10.不能准确理解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简析: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能影响生产的发展,对生产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

A.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

B.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C.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

D.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解析:“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属于消费范畴,“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属于生产范畴,这正说明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A错误。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等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C正确。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是消费量增加的必然结果,B错误。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D错误。故答案为C。

11.对汇率变化、货币升值、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理解不透彻

简析:(1)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则说明外汇升值(与此对应是人民币贬值),即外汇汇率升高。

(2)对货币升值的影响要具体分析。货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利也有弊。

利: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后,等量的该国货币与以前相比能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他国的商品。同时,该国货币的信誉及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

弊:①货币升值后,该国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会使该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一国货币的升值,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的该国货币也相应减少。

(3)目前我国已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征程跨出的坚实一步。人民币直接用于国际交易,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协作,也有利于规避单纯用美元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但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损失了美元160元

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解析:根据“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拥有1000×8=8000元人民币。而根据“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又不难得出现在1000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为1000×8×(1-20%)=6400元人民币。因此,同两年前相比,小张损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币。故答案为A。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对意识的形式、来源、反作用等认识有误

(1)认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简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认为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创造出来的;认为人们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正确意识是相同的

简析: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客观事物。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了人们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速读本”走俏市场,被称为“速读时代”的21世纪,我们还需不需要原著读本?对于“速读本”,市民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速读本”是对经典名著的“断章取义”;有人认为“速读本”对推广国学文化有积极作用,能将读者重新拉回到名著身边。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解析:从意识的主观差别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前者主要是指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干说的正是不同主体之间意识的主观差别性,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

(3)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简析: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的差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正确的意识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歪曲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例]“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的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无论意识是否正确,其内容都源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答案是A。

(4)认为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析: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工具或物质条件来发挥它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即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途径是实践。

(5)认为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或意识指导实践

简析: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或意识指导实践。

[例]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在别人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意识的选择性与预见性,而不是计划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与生理活动无关,故排除C项。D项观点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故正确答案是B。

2.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

简析: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物质是基础、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受物质制约。

[例]“去国怀乡几十秋,辛酸苦辣涌心头。盛典扬我中华志,信心如磐振神州。”在电视里观看了国庆盛典后,一位老华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在网上发帖,表达内心的感慨和自豪之情。日益增强的中国信心

①来自日益强大的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体现物质决定意识②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巨大动力,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体现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④能创造新的中国奇迹,体现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③错误,物质与意识不是相互依赖的,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④错误,应是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故①②正确,答案为A。

3.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认为人们能够按自己的需要创造自然物或改造规律

简析: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根据它的属性对它进行利用和改造。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创造条件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或改造规律。

[例]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解析: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的帮助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或消灭,故C项错误。意识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为A。

(2)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或者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简析: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3)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简析: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脱离客观条件,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实现人生价值的。

4.认为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简析: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例]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表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体现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故①③正确。②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错误,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答案是C。

5.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简析: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都是矛盾不平衡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但二者在应用时侧重点不同:主次矛盾针对的是一个复杂事物,做工作时需要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针对的是一个事物,看问题时需要分清主次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和主流。

[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主次矛盾关系

D.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解析: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党内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故答案为D。

6.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条件混为一谈

简析: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它不起决定作用。内因与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例]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新疆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长期支持帮助下实现的。材料表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内因是第一性的,外因是第二性的,内因决定外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解析: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新疆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因,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支持帮助是外因,答案为D。A错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不符合题意;C错误,内外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外因是第二性的、内因决定外因。

7.认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简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不能说有了量变就一定会有质变,也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例]2009年10月30日,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集中挂牌上市。我国创业板市场从最初酝酿到正式推出历经十年,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市场环境,经过反复的论证而最终推出的。材料说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不断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③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④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通过多次亲身实践得出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市场环境,体现了①,经过反复的论证体现了③。②错误,必须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④错误,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答案是C。

8.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目的混为一谈

简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例]进入19世纪以来,人类陆续发明了电报、电话等,长距离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高速、便捷,同时还要兼具制造成本低廉、信号损失很小的长距离信息传递介质。1966年,高锟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这表明

①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④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③符合题意当选;④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答案是C。

9.不能正确把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1)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简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简析: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是主观的。③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认为社会存在不变,社会意识就永远不变

简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例]“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炙手可热的IT技术概念。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水温的要求等等,这是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一份报告描绘的“物联网”时代的图景。“物联网”的逐步实现,将使城市生活的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说明

A.联系引起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B.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们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D.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解析:“物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将会使城市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B正确。A错误,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构成发展;C错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答案是B。

11.不能区分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简析: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改造自然突出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社会突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能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12.认为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现实是理想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析: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源于现实,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理想又高于现实,是现实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13.认为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简析: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

①贯彻中央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②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③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④科学理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属于正确的意识和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实践都有推动作用,故②③正确。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①不当选;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④不当选。答案为C。

14.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简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实践。但是由于人的生命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认识的来源是实践,是唯一的,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要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例]1966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这说明

①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进行创新性思维要有合理的、科学的想象④人们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③D.①②④

解析:①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④不准确,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经验,一条是间接经验。但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②③正确,答案为B。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不能准确区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简析:经济职能侧重于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好对经济组织的协调、综合服务、宏观调控的作用。如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西部大开发,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侧重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大型体育设施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事业的建设等。

2.不能准确区分人大的四个权力

简析:①对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体现的是立法权,不是决定权。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②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体现的是任免权。③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除立法、任免和监督以外的重大事项)的权力是决定权。④监督权主要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及“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人大具有法律监督职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

3.不能准确区分不同行为主体的地位及职权范围

(1)认为人民政协积极履行国家职能

简析:国家职能必须由国家机构来履行。不属于国家机构的不能履行国家职能,如村委会、政协、中国共产党等,其活动都不能称为在履行国家职能。

(2)认为各级人大都有国家立法权

简析: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才能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3)认为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或党员干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简析: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例]近日,某市发布了《关于开展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解决政策法规不符合或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该市尝试“开门”清理的方式,邀请包括普通市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本次“红头文件”的清理工作。这一做法

①表明该市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的权利②有利于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③说明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④有利于法律的完善

A.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②④

解析:我国的国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该市不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的权力,①不当选;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由人民选举代表代表人民行使,③不当选。故答案是D。

[例]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和从事党建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被邀请列席会议,成为会议的亮点之一。基层党代表和专家学者列席全会

①是党扩大党内民主和进行民主决策的表现②是党保障广大党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③有利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员主体作用④有利于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②错误,党员行使的不是国家权力,也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①③④正确,答案为D。

(4)认为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

简析: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它们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5)认为安理会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或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简析: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但它不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因为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联合国设有六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这六大机构具有各自的职权。联合国专门机构是指根据特别协定同联合国建立固定关系,或根据联合国决定成立的负责特定领域事务的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活动上都是独立的,它们不是联合国的附属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例]2009年9月24日,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专门就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问题举行峰会。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寻求为全人类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无核武器世界创造条件。这表明

A.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B.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C.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安理会是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知识。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错误,C正确。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不是专门机构,A不当选。B观点不合题意,不当选。答案是C。

4.认为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简析: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例]目前,中国政府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费原则,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社会提供。这表明

①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③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是非常必要的④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A.②③④B.①②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流感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社会提供,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体现了我国政府的职责,故②③正确。题中材料说的是政府,没有涉及党,故不选①;④观点错误,在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答案为C。

5.认为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简析:依法尽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有的是可以放弃的,如选举的权利,财产的继承权等。

6.认为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简析: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强调了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不等于说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未满18周岁的公民就没有。

7.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简析:民主集中制既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是因为

A.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C.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D.国家机构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解析:A错误,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B、D与题干无关。答案为C。

8.不能区分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

简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政治制度。

9.认为政府实施政治领导,或中国共产党履行国家职能

简析: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构行使的,中国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构,不履行国家职能。

[例]2009年8月18日,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有利于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促进“以药补医”机制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优化整合。材料表明我国

①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③政府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能④政府对国家实施政治领导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国家机构的一般知识。在我国,对国家实施政治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排除观点④,答案为A。

10.对民族矛盾、民族平等原则的理解有误

(1)认为我国已不存在民族矛盾

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但是由于各民族在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差异,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和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还会勾结起来,制造民族矛盾,破坏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

简析:由于各民族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有利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正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11.认为我国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简析:在我国,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我国宗教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宗教已经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但是,宗教在本质上依然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信教群众众多。各宗教之间,各宗教团体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这是因为

A.我国贯彻执行正确的宗教政策

B.宗教已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C.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D.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问题连在一起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原因。B错在社会主义,应为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宗教的本质没有改变,C错;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是A。

12.认为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简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恐怖主义严重危害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3.认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简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14.认为国家间交往是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

简析: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国家间交往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冲突的根源。

[例]2009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会谈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声明强调,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材料表明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中美合作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③国家间交往是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④在应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中美应尽相同的义务

A.①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中美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繁荣,故①②正确。③错误,国家间交往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④不准确,在应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中美应当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相同的义务。答案为D。

15.认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导力量,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

简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重要、积极)力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例]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言时明确表态: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这

①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本国和人类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②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③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④体现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积极履行国际义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高一生物易错知识点 篇3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含量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高中生物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马上点标题下“高中生物”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3、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二、不能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

有关高中生物蛋白质或氨基酸方面的计算类型比较多,高中生物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具体归纳如下: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若蛋白质是一条链,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1

③若蛋白质是由多条链组成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④若蛋白质是一个环状结构,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

⑤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总和-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时)。

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⑦基因的表达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RNA中的碱基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

三、对高中生物细胞周期概念的实质理解不清楚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期,间期在前,期在后;二是不理解高中生物图中不同线段长短或扇形图面积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学含义。线段长与短、扇形图面积大小分别表示细胞周期中的间期和期,间期主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没有染色体出现,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理解细胞周期概念时应明确三点:①只有连续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其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等。

说明:选择观察细胞周期的材料时期较长且整个细胞周期较短的物种。因为各时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显微镜视野中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相关,所以是期相对越长的细胞,越容易观察各期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考前问题记忆

1.诱变育种的意义?

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高考资源网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

(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一般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20.利用无性繁殖繁殖果树的优点是?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2.减数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

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2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生殖生长的起点是?花芽的形成

24.高等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幼体

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发育所需水环境具防震和保护作用。

2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27.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28.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9.DNA结构的特点是?

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

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30.什么是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什么是遗传密码或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31.DNA复制的意义是什么?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复制的特点是什么?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32.基因的定义?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33.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

34.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NA---RNA---蛋白质(公式输出不便,参看课本)

3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定律呢?)

36.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发生时间?有丝间期或减数第一次间期的DNA复制时。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3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前期或后期。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38.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9.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40.染色体组型(核型)指什么?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46、或XY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基因组?由24条双链的DNA组成(包括1-22号常染色体DNA与X、Y性染色体DNA)人类基因组?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DNA测序是测DNA上所有碱基对的序列。

41.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2.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过程?杂种F1单倍体-------纯合子(输出公式不便,参看课本)。

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是什么?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4.物种的定义?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4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46.常见物种形成方式?(公式输出不便,参看课本)

47.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的生态系统。

4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9.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50.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求能写出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图解

51.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53.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什么?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54.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5.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56.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57.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58.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4

2、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个人企业要想更多赢利应该怎么做?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

(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上下波动示意图:(如右图)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一般来讲:

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

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图形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空调—风扇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 汽车—汽油

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精选 篇5

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6

2、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说是买方市场。

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7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拓展阅读:高一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题前一定要先读懂题干

读懂题干,是后续一切技巧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如果没有仔细看题干,在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发现选项不对头的时候,再回头看题干,等于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并且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考场惊慌,在慌乱中,就特别容易做错题。

那怎样才算是读懂题干?首先要通过阅读,弄清题干中心思想,并且在读题干时联想学过的原理,概括出题目的中心大意,做到这些,才算是读懂了题干。在读题干时,怎样才能更快的抓住题目的中心大意?

第一,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在做题时思路才能迅速的进入试题中去。

第二,长题干要读短――概括大意;短题干要读长――精析内涵。只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项中不被迷惑。才能在面对大量信息而不迷失方向,面对有限的信息才能从容不迫。

抓住设问中的引导词

所谓“引导词”就是题中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反映的是将题干和题枝的关系。在题干中,以下这些是最常见的引导词,:“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

这些词语虽然不属于题干核心意思的体现,但却决定着你最终选项的选择。忽略引导词,会导致你看懂了题干,却无意间答错题。

排除干扰巧检查

对于一些有疑问,但又拿不准的题目,可以采取“代入法”进行。即将题肢和题干用设问中的引导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句话。看一看这句话是不是语句通顺。一般来讲,只需要代入一次,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来。

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

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用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

要想解答好选择题

第一,要紧抓课本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如果对概念原理都不熟悉,那么只要出题老师挖个陷阱,同学们就踩进去了。

高一必修二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8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第二单元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决策环节: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执行环节: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监督环节:外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

7、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5个)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4个)。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8、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9、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0、如何接受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11、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12、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13、政府怎样树立权威(根本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

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全国人大 和地方各级人大

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运行中体现为: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及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

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①宗教信仰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四单元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6、为何以及怎么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态度: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7、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8、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上一篇:三年级我爱春天的作文下一篇:扶不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