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古典诗词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欣赏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摘 要:我国的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1]。其中诗词的形式不拘一格,风格多种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作者在艺术手法的表现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股市的欣赏中,重要的是對古诗进行理解,包括作者的身份等基本的生平情况,以及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处境。对中国古典诗词阅读和欣赏的过程就是对艺术的美进行感受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与欣赏;探究

作者简介:尹菲阳(1999.10-),女,汉族,陕西周至人,长沙市长郡中学高2014级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汉语文学、人文学科。

[

[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可以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们精神素养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对中国古典实词进行赏析,这不仅是文学家、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1],也是语文爱好者及其感兴趣的问题。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复杂微妙地感受作者精神的过程。它能够充分的激发阅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读者自身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境界的提高。不仅让读者感获得审美方面的愉悦感受,还是读者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丰富自身的情感,使自己的文学知识得到拓展。对诗歌的阅读和赏析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者,对一些进行实词鉴赏所需要的理论和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2],将这些方法和自己鉴赏时的感受进行结合,就能够使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一、要下意识的对与诗词相关的文学语言知识进行积累

1、掌握出现在古诗词中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作者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抒发的感情或者志向。因此,将蕴含在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清楚,包括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利于对古诗词的意义进行正确解读,对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当领会,来感受属于作者的独特的艺术成就。例如李商隐就曾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和王粲、贾谊有关的两个典故[3],来表达自己的愤慨,虽然自己志向远大、满腹经纶。然而却无人识得千里马,不能为人作用,表达出了自己的无奈、感世伤时以及无尽的忧愤之情。辛弃疾曾在水龙吟中接连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对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自己长年羁旅的愁苦,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但作者并不希望自己和张翰一样去官归隐,更不愿自己像许汜不顾国家利益和安慰,只顾自己的利益,在国家危难之时还买房置地。作者借用桓温的故事来对自己的忧愁和恐惧进行表达,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风雨飘摇,。自己的年岁也在不断增加,时光流逝,然而北伐依然遥遥无期,作者担心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能再进沙场为国效命,表达了自己深深地爱国之情以及为国效力和希望中原得以收复的愿望[4]。这种对国家深沉的爱以及自己报复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2、对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字义、修饰手法的等进行准确理解

在传统的古诗词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是其独特的特点,有很大一部分的诗词中字词所表达的都是由其引申出来的意思,有时也存在你人、比喻、象征、借代等[3]。例如“长安”,虽然之前指汉唐的京城,而在古诗词中可以对每个朝代的京城进行指代,同时古诗中还经常用日下、日边来对京城进行指代。同时对与皇帝的诏书也有不同的用词,如鹤书、黄书除此之外,很多古诗词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是读者进行诗词阅读的时候身临其境,对这些字、词以及艺术手法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对中国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把握。

二、要注意对作者生平、志向、人生阅历等进行研究

我国古诗词大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感而发所作,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创作原因,以及作者想要借此诗抒发的志向或者写此诗的特别用意,作者优势会用隐晦的手法进行表达,因此,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遭遇、作者的志向以及审美追求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对要欣赏的诗词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其字面意思就是一首冬天在江面进行垂钓的写景诗,然而如果对作者的志向以及生平背景进行了解之后再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那么简单,当时作者遭到贬黜来到柳州[4],作者借此诗表达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苦闷不得志,然而尽管如此,仍不愿和别人同流合污的伟大志向和高贵品格。

三、对要鉴赏的诗词的风格进行准确地把握

在对中国古诗词进行欣赏和阅读时,要对诗词的演变发展规律以及脉络等进行准确把握,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流派,他们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以及各自不同的代表作品,要对这些不同流派的作家进行全面的掌握如南北朝的山水诗大多追求自然美和人格美的统一,唐代的诗歌更有激情,中唐时期较为平易简淡,晚唐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诗歌比较忧愁沉重,宋代诗词更加注重感悟和理趣,元、明、清则更追求自然本真。将这些已有的理论作为自己进行诗歌鉴赏的基础,可以更好地对诗词的意境进行理解,减少鉴赏古诗词的难度,开阔视野,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我们要掌握诗词中营造的艺术之美。

1、体会诗词中营造出来的意境之美

意境指的是各种所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指的是作者通过对景物以及生活画面的描绘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贯穿其中形成的一种艺术氛围,它能够使作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诗词激发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作者自觉地对诗词中所描绘景色进行联想,感受诗词中的艺术之美。这也是古诗词被称为艺术的原因[6]。例如杜甫的登高。对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进行体会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中的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音乐美,和音乐密不可分。诗词合辙押韵,同时对仗、字数、韵脚以及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等都是对诗歌音乐美的体现。不同的平仄之间,利用声调的搭配,相互协调,体现诗词的音乐美,在对诗词进行朗读时,要学会对这种美进行感受。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还在于它具有绘画美。我国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事物的形态以及色彩的描绘,诗词的绘画美由此而来。例如,壮丽的自然景物,是人们通过精炼而又生动地描述,将大自然的魅力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通着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思考和构造,不仅有利于读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面对一些激发[5],还有利于读者对诗中描绘的大好河山进行感受。这也是古典诗词魅力所在的原因之一。

古诗词的语言艺术还在于短小精炼[7],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词做到生动凝练的同时还能准确的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效果。语言表现力极强。

鉴赏中国古诗词必须把握古诗词中的语言艺术,同时结合自己的鉴赏理论,真正地体会到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四、学会应目會心以及迁想妙得

对中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赏析,要学会对诗词的言外之意进行品读和分析。即要想透彻的对古诗词进行赏析,首先要做到应目会心。

诗人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运用,千锤百炼,把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感受和大自然倾注于诗词之中,才是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诗的美妙。这也是古典诗词有韵味的原因,有的诗词敦厚朴实,有的则幽婉凄凉。这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诗的魅力仅通过眼睛是感受不到的,重要的是眼睛观看之后的读者的心灵感受。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才是对诗歌的赏析。面对一些诗句中描绘出来的宏伟壮阔的景象,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用心感受,即没有做到应目会心。对中国古诗词进行鉴赏,学会应目会心是基础要求,例如雨打芭蕉、梨花带雨等,必须依靠作者自己的联想才能更好地进行体会,只做到应目做不到会心,是不会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的。

其次要做到迁想妙得。迁想妙得指的是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反应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欣赏时,不仅要理解诗词的内容,还要结合自己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即在欣赏诗词时,要学会迁想,不要拘束想象的翅膀。这样体会到的艺术效果会更加的传神,为心灵的感受提供基础,读诗,本身就是在对艺术进行探索,对神秘进行领悟,这一过程中想象力必不可少。对诗的感受是对坐着的阅历、思想以及作者的伟大志向的体悟。我国的大部分诗都讲求意境,作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就是对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艺术之美的最好的形容。它的美只能通过作者对作品细微的感受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体现出来。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听戏文时不禁潸然泪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林黛玉感受到了戏文中表述的情感,心动神摇,她在听的过程中对戏词进行细细地品味和想象,又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从而与戏文的创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整个迁想妙得的过程。在感受诗词内容的同时使得诗词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处理好其他的影响因素

1、对诗词进行阅读和赏析要选择相对静谧的环境

诗词的特点是精炼,寓情寓理,将作者的感情和文字进行融合,而不像小说那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吸引人的眼球,因此,在阅读诗词时,我们要选择一个相对静谧的环境,通过外部的安静环境来营造内心的宁静,使读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诗的内容之中,用心感受作者这篇诗的言外之意,才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更好地对诗词内容进行把握,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2、读者自身要有文学功底

一定的文学功底是读者进行诗词阅读欣赏的基础,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文学精华,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中国古代作者在诗词众多运用比喻、拟人、引用典故等手法。来侧面反映自己的心情以及某些社会现象。诗词是意象艺术,不是具象艺术,诗词的表达往往很含蓄,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诗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诗词进行赏析,更到位的对作者的情感和志向进行理解。

总结: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富性,对诗词的赏析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要对作者的生平阅历,以及当时所处的大环境进行准确把握[7],才能正确的对实词进行赏析,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向和要抒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高烈明.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问题探析[J]. 芒种,2014,11:213-214.

[2]李瑞河. 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J]. 语文教学之友,2008,12:18-19.

[3]黄金肖. 如何阅读欣赏古典诗词[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09:74-75.

[4]金鹿. 传承中华古典 诗词音乐之美[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2-13004.

[5]褚斌杰.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欣赏[J]. 求是,2000,03:29-32.

[6]杨玉花.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82-83.

[7]陶然. 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路径——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15,13:12-15.

作者:尹菲阳

第2篇:浅谈幼儿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多元欣赏法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情感教育功能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而“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工具。”“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柏拉图)在进行“在古典音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中提升幼儿音乐审美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工作过程中,我们总结提出了多元欣赏的方法,并通过多次教学实践丰富着这一方法。

一、借助诗歌、故事等语言形式解读与表现古典音乐

语言类的解读与表现经常是贯穿在欣赏活动全过程中的。在欣赏作品之前一至两周,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读散文等形式将与乐曲相关的内容传递给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以优美不平白的语言引领幼儿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及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欣赏之后,教师用散文或诗歌、故事的形式梳理幼儿多姿多彩的想象意象,使其成为全体幼儿的表象积累。

如欣赏圣桑的《天鹅》,在欣赏前一周,教师就为幼儿讲了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了骆宾王的《咏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提示幼儿注意聆听音乐的速度、力度及节奏,感受乐曲宁静舒缓的风格。并提问幼儿:这么优美的音乐,会是谁在做什么呢?幼儿在认真聆听大胆想象后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马儿在悠闲地吃草;有的说是两只小鸟在天上边飞边玩;还有的幼儿说是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用诗化的语言启发幼儿:这是一只美丽的鸟,它像公主一样优雅,清清的湖水是它的家。幼儿很快就理解原来作曲家用音乐描述的是美丽的天鹅。

二、运用绘画、图谱等美术形式解读与表现乐曲

艺术是相通的,当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地熔于一炉,高雅的音乐与精致的画面交织,音乐的境界便愈发曼妙无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利用图谱、图画、动漫等美术手段赋予音乐以线条、色彩,使乐有形、画有声,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对古典音乐旋律、结构、及主题的理解。

如欣赏《马刀舞曲》活动,在自主表现环节中,请幼儿分辨乐曲的曲式,听出乐曲ABA的三段体变化,提供给幼儿各种颜色的圆点、直线、波浪线、折线、三角形、圆形等图案,让幼儿尝试为乐曲制作图谱。还为幼儿展示骑兵列队和作战的图画或动漫,让幼儿在头脑中想象库尔特人怎样骑马挥刀,骁勇善战,然后提供给幼儿纸笔,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想象的乐曲图并进行展览。让孩子们通过分享其他幼儿的作品,丰富自己的想象素材,提升想象力水平。

三、运用肢体动作等音乐形式解读与表现乐曲

匈牙利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必须有大肌肉的反应,没有此,是不完善的。”所以,孩子们在欣赏乐曲过程中,无不是伴随着一些肢体动作和表演的。教师应在幼儿自发的表演基础上,在教授幼儿基本动作模型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想象出符合乐曲风貌的舞蹈;利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节奏、力度、创新打击乐的演奏方法;根据乐曲描摹的情节想象创编童话剧等。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极大的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而且充满艺术魅力。教师在领幼儿欣赏时,可让幼儿自己想象乐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引导幼儿感受各个音乐形象,如长笛以高音区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表现小鸟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愉快地飞翔;双簧管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表现步履蹒跚的鸭子;单簧管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音色浑厚的木管,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让人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三只圆号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可恶;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一边开枪;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在反复聆听乐曲基础上,幼儿通过想象对乐器与音乐形象的对应关系已经非常熟悉。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分角色表演,用肢体动作配合乐器、旋律等的变化表现各个人物形象,然后进行分角色的故事表演,加深对乐曲结构、旋律、节奏的理解,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对音乐的、角色的想象提升幼儿的想象力。

总之,关注在纯音乐的聆听过程中运用多种介质解读乐曲,激发幼儿感受、表现美的情趣,鼓励他们通过身体动作、语言、绘画、歌唱等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才能促进幼儿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幼儿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为他们一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学前心理学》陈帼眉、孟晓霞、刘桂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瑾编著

3.《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志华编著

4.《欣赏活动》许卓娅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徐卓娅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乐画间-古典音乐动漫全集》,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

【责编 张景贤】

作者:霍晓红

第3篇: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在2013年第4期上刊登了一篇陈岸如老师的文章《走出投其所好的误区》,读后感触颇深。联想到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同样问题,促使了我在此与同行们交流的想法。我在高校教授钢琴专业课已有十年,2013年面向全校非音乐专业学生新开设了一门“经典钢琴作品赏析”的选修课,选课人数多达两百人。开设这门课的目标主要是运用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介作为交流平台进行对等交流,定制个性化内容的教学方法,在课上及课下展开互动,引导学生通过一部作品寻根问源,找寻时代特点并能举一反三地对更多作品引起关注,拓展知识结构,加深对古典音乐经典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作品的关注度,建立敏锐视角,培养高水平的审美和思辨力。

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使古典作品的赏析课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并收到较好的授课效果。于是,我仔细梳理了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参看了大量音乐文献,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通过对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各个时期的经典钢琴作品进行评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著名钢琴演奏家的独特诠释。

高校的学生由于在初高中阶段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音乐鉴赏的教育,因此我细心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力图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引领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但古典音乐的普及工作确实任务艰巨,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在教室问题上,始终没有一个能容纳两百人的教室可以配备钢琴,因此教学计划中很多现场观摩钢琴演奏的环节只能改为课下观看音乐会,课上只能用精心制作且不断变换风格的课件吸引学生。在陈老师的文章中,谈到了不能一味地对学生“投其所好”,正常的教学计划应该正常进行,“需要把住古典音乐教育的最后一关”,这样的观点我十分赞同,且在我的教学中有同样的体现。当然,在坚守古典音乐阵地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还可以传达给学生一个“大音乐教育”的观念,即不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划分开,而是坚持让学生听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并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经典之形成的关键所在。选取经典优秀的作品时结合当今时代的音乐特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每节课中制造一个“小高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在每节课上设置一些环节,制造至少一个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的“小高潮”,让学生感到贴近他们的生活,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而且帮助了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小高潮”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选取素材时注重代表性;与流行音乐和时尚元素相结合,结合人物传记,体现生活性;以及增加有趣的课外内容等三个环节。

第二,选择有代表性且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比如,教案中有一课内容是介绍“钢琴音乐的各种演奏形式”,我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一段“四手联弹”的片段来介绍这种演奏形式,学生在感受唯美画面的同时,加深了对“四手联弹”这种钢琴演奏形式的了解。在讲到“莫扎特的钢琴音乐”这一课时,虽然学生对《土耳其进行曲》可谓是耳熟能详,但为了让学生牢记它选自莫扎特的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我首先播放了香港动画电影《麦兜故事》中在此曲基础上加入粤语歌词的插曲,麦兜憨态可掬的模样和动听的旋律相结合,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的目光,班上气氛顿时非常轻松。随后,我又播放了网络上十分热门的我国青年钢琴家王羽佳演奏的钢琴家Arcadi Volodos的改编版和网络上流传的爵士乐改编版,学生在观看中不断发出惊叹声与赞美声,下课后有学生过来反映,觉得这个环节让他十分激动。

第三,掌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度”,做到恰到好处。在讲到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时,我选取了几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如欣赏著名的《六月——船歌》时,我在播放完作品后,播放了周杰伦创作的歌曲《琴伤》的MV,顿时班上气氛十分活跃。在这首歌里,《六月——船歌》的主题旋律成了主线,《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在间奏中出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结合。通过这首歌曲的欣赏,我相信学生课后一定会对《六月——船歌》这首作品记忆深刻,并能够对钢琴套曲《四季》产生自发的兴趣。

第四,与时尚元素的结合可以引起更多关注。众所周知,韩国电视连续剧在我国拥有大量的观众,有些剧目中在古典音乐的引用方面与剧情、主人公的表演、画面的处理等也较巧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抓住这个特点,在课上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的环节,回忆在了解的韩剧(或日剧)中有哪些片子引用了古典音乐作品,并且写出剧名和作品的名称。随后学生们踊跃讨论,纷纷走上黑板写出了实例,一些韩国的留学生更是热情高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和英语表达着他们的意思。那节课的内容是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于是我播放了他的经典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在介绍凄美的第二乐章时引入韩国电视剧《天国的阶梯》中悲剧结局的画面,既让学生回忆起这个动人的剧情又熟悉了这个乐章的感人旋律。肖邦的另外一首作品《离别曲》,在韩剧《蓝色生死恋》中也有长篇的引用,充分烘托了主人公的离别之苦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即将辞世的心痛之情。通过这样的引用,我发现学生听讲更加投入,并且思维活跃,增进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第五,名人传记的电影及经典影片与音乐相结合也是课堂上经常涉及的内容。讲到肖邦,我谈到了电影Pianist(《钢琴家》),将整部电影的原声大碟放给学生听,这个在二战期间一个犹太钢琴家艰难生存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场的学生,尤其是那首著名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和《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结合故事情节和剧情插图,勾起了看过这部片子同学的更多回忆,没看过的同学对这部电影和用做配乐的两首钢琴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的方式,我还用在了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它的第十八变奏在美国经典影片《时光倒流七十年》中曾被引用;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野蜂飞舞》在电影Shine(《闪亮的风采》)中被引用;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的传记《她比烟花寂寞》等,这些都不经意间成为了课堂的亮点,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六,注重演奏版本的选择。在素材的选择上,首先考虑选择较为权威的演奏版本,并尽量做到兼顾国内外的演奏家,从资深大师到年轻的国际大赛获奖者,包括霍洛维茨、阿格里奇、巴伦博伊姆、席夫、基辛、郎朗、李云迪、陈萨等。郎朗陶醉又投入的肢体语言、巴伦博伊姆严谨的演奏风格、阿格里奇的独特个性处理,甚至演奏家的习惯癖好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得到各种反馈。有时也会提及一些钢琴家的个人经历,比如我们一般人都不太会了解的阿格里奇的生平与感情经历、巴伦博伊姆与杜普蕾的传奇故事等,由此又引申出了更多的欣赏片段和更多的话题和故事。

第七,坚持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Bonus”。“Bonus”这个词我个人解释为“惊喜和嘉奖”。从马友友版的皮阿佐拉的Libertango到杜普蕾的《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从《生日快乐变奏曲》到堪称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等,我坚持在每节课结束或课间给学生们放一个教学计划之外的视频,看似与教学内容不太贴近,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第八,不断摸索,努力做新的尝试。众所周知,印象派的最初产生是在绘画艺术,且印象派中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特点十分突出。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印象派音乐不同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点,以及对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推动作用,我特意邀请了美术系的老师做了一节印象派绘画的讲座,讲座期间很多同学都提出了问题,并与老师交谈了自己的感受,整节课收效很好,倍受学生们的欢迎。由此我得到更多鼓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坚持古典音乐的推广,这样的教学一定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且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古典音乐鉴赏这门课十分重要,不论是在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古典音乐是我们每一个主讲教师的重要职责。如何将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贴近学生内心,产生更多的共鸣,始终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

丁 怡 中国音乐学院

作者:丁怡

第4篇:古典诗词欣赏

古典诗词欣赏·学习总结

诗是什么?

诗是春天里漫山遍野的鲜花朵朵;诗是夏日里甘甜解渴的一枚青果; 诗是秋风里声声冷落的蝉鸣单薄;诗是冬夜里点亮寂寞的不眠灯火。

诗是什么,只有融入身心才能真正的了解,感受诗歌之美,上了龙庆荣老师的诗词鉴赏课后,我对诗的了解更为透彻。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被国人吟诵。

诗歌的发展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诗经》,另一个是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末期,收入诗歌305篇,原称《诗三百》,汉武帝时改称《诗经》,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影响着后人。《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的精华部分,“风”也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民歌,真实形象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面貌,是中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起点。其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诗经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奠定了中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而今我们还能听到或者不经意间吟诵出《诗经》中的名句,列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让人不能不想到爱情的美好,渴望爱情的到来。

中国诗歌还有一大源头,那就是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是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屈原对楚辞的诞生,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屈原也是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个人创作第一人,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其诗句“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可以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其后继者宋玉也为楚辞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上述为先秦的诗歌成就,也是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到了秦代诗歌没有任何成就,就算其他文学也鲜有其他成就,史称“秦世无文”,一切都因为秦朝高压统治,焚书坑懦。到了西汉终结秦朝一统天下后,诗歌的发展依旧缓慢,因为此时的主流文学体裁是“赋”,但也涌现了一些意义丰富的诗章,统称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所成。它们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例如:《孔雀东南飞》,它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还有《陌上桑》,《陌上桑》中写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从侧面烘托出罗敷之美,可谓令人称赞。后来,唐代张籍根据此诗写了《节妇吟》,用以明志。这时的诗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五言为主。东汉中后期迎来了另一个发展的时代,有些文人不再局限于写赋,而开始创作诗歌,统称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在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建安文学 ,其代表人物为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到了西晋,代表诗人为:潘安、阮籍、嵇康……

到了东晋,诗歌史上又一颗新星出现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出现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到了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北朝民歌,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例如《敕勒歌》雄浑开阔,还有《木兰辞》叙事抒情相渗透,细腻粗狂相结合,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朝民歌,题材多为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子夜歌》……这时期主要成就还有山水诗的出现,谢灵运创作山水诗,被称为山水诗之祖,其后谢朓模仿谢灵运创作大量山水诗,将山水诗推向高峰。在南朝齐梁时期,诗歌发展出现了两大动向,一诗歌内容消极低俗,极不健康,宫廷诗艳情诗泛滥。二诗歌开始讲究声韵音律,格律诗开始出现。

到了唐朝一个黄金的诗歌时代开始来临,这个时代前期拥有两大任务,一是扭转齐梁时期诗歌的不正之风,二是完善格律诗。

首先担负起这任务的是由隋入唐的王继,他给唐代诗坛注入了清新之风,为纠正不良诗风做出了贡献,其代表作为《野望》《田家三首》《秋夜喜遇王处士》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艺术成就在于摆脱了六朝粉气。

接踵而来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也许天妒英才他们的结局相当悲惨,但他们在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形象。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了境界开阔的送别诗首次出现在诗坛上,《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栏外长江孔自流。给人荣华富贵不可久,造化千年自永恒的感慨,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卢照邻《长安故意》骆宾王《在狱咏蝉》杨总《从军行》等都是不可多得多得诗篇,一改六朝脂粉气。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人事代谢的伤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子昂出现了,他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志着初唐任务的最终完成,预示着盛唐时代的到来。其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燕昭王,为初唐任务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唐时期活动的诗人还有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 盛唐来临后第一个闪耀的人物是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写景美轮美奂,澄澈空明,写理无理有趣,感慨万千,写情字字入心,思绪万千,离别思念,羁旅愁思,闺中寂寞。

名相张九龄也是极为有才华的诗人,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豁达,是千古名句之一,至今让人耳熟能详。

进入盛唐诗坛百家争鸣,各种风格诗活跃起来,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盛唐山水和田园合流,著名的山水诗人有祖咏,孟浩然,王翰,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孟浩然,以比兴寄托手法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骨力,以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风格,创造了浑融完整的意境,给盛唐山水田园诗提供发展动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写洞庭湖诗齐名,过故人庄给代表了其作为田园诗人的最高成就。但因为其经历简单,题材狭隘,使得他稍逊于王维,王维,字摩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山居秋暝,描写秋日即景,一反寥落之感,寄托高洁情怀,理想追求。渭川田家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最成功的田园诗,抒发诗人对宁静悠然的生活的羡慕,却也流露出苦闷。

唐朝抒写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男儿渴望建功立业,于是边塞诗也得到了巨大发展,代表人物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李芹。高适边塞诗大多苍凉悲壮,是建安风骨的延续,被封为渤海侯,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其作燕歌行被誉为唐朝边塞第一大篇。王昌龄冠以七绝圣手之称,更得诗家夫子的美誉,其《出塞》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李芹风格豪放慷慨悲凉,其诗古从军行意味深长,讽刺极重。王之涣注重描写西北风光,诗篇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登鹳雀楼用词朴实,造境深远。

初唐相类似,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古典诗歌最高峰,其兼有游侠刺客隐士策士酒徒等气质,所以其诗风格多变,题材广阔。其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壮浪纵兴的风格。其性格不屈己不干人渴望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晚期平生不下泪,于此沾无穷。其诗将进酒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及成就,还有李白一生很少写五律,却也写出了送友人这样不可多得的五律。代表作有《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其代表作为《春望》、《三吏》、《三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我们要不断的传承下去。

第5篇: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科目: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古有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古古典文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优美而动人的词汇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是国,是家,是情,是恨,是爱,是愁等等。都是古诗词带给我的感受。

古诗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我们还是孩童时,父母老师就会教我们背诵它们。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在那时只是我学习的教材,要求的课程。有时还不禁说出“这些古人没事做啥诗啊,还要我们背!”的孩子气的话。现在想来真是可笑。诗词的内涵我们需要慢慢体会。

诗词并不是单纯的我们背诵的课文。那些优美的语句通通包含了作者的心境。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在诗句中表露无疑。在我们欣赏诗词时,可以充分的话体会到那份情感。有时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因为我们会猛然发现那诗词的意境与我们有时一样。

对于诗词欣赏来说,其实并不困难。有时难以理解的词句,结合整的语句,我们就可以大概明白了。就算有非常深奥的词句。不要紧,我们可以先背下来。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刻,当我们发生什么时,回想起这个词句的语境,就会有同样的感触!从而也会懂了那句诗词的意义和内涵。

这些古典诗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用那优美婉转得词汇点缀了生命,每种诗词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蕴含了不同的意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的诗词欣赏也从诗经拉开序幕。

诗经分为风、雅、颂。诗经语句清楚明白,没有过多的隐晦。它可以用古朴的风格告诉我们作者的的思想。就像关雎和木瓜一样,用轻快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诗经可以澄清心灵。我们为什么会想起这些诗句。因为在我们心情不好时,看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就会想到几千年前,在同一片天空下,有这么个古人和你有同样的遭遇,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共鸣,从而在心灵中出现了一偏净土,让我们的心灵静了许多,也让我们轻松了很多。诗经带给我们得也是最淳朴的人性感情。没有参入复杂的关系。很纯净。

到后面就到了唐诗!

说到唐诗,我们应该会想到一大堆的名人。像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孟浩然、温庭筠、李商隐都代表着唐代的丰盛文化时期。

唐诗有四种的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从诗派就可以看出唐诗的丰盛。

在唐诗中,因为用韵的原因,我们可以享受平仄平平仄的语言感受。在唐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弗兰露华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凤凰台上分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情怀。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感慨。唐朝是历史上最丰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商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唐代的历史因为它拥有了最鼎盛的时期,所以在这样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注定会不一样。人们的感情更加的丰富。也不比诗经得单纯。,

在了解了这个历史的背景,使我们对唐诗的欣赏。对唐诗的欣赏要加上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就像是杜甫的诗一样,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历史之后,杜甫的诗表达了百姓的苦困,他的诗是悲愤的,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品读杜甫的诗,才可以品读到他的诗的韵味。但是用这样的感情就不是品读李白的诗可以带的情感。李白身处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是行侠仗义,慷慨大志,豪放不羁的,所以唐代的诗是要带着背景去品读。

宋词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必不可少的。在唐诗之后的宋词。它是文学和音乐的融合,对于宋词朗朗上口的便是一大堆的词牌名吧。“浣溪沙”、“破阵子”、“蝶恋花”都深深地应在人们心中。更不用说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优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都是宋词的代表。同其他诗词一样,它们同样需要感情的注入才可以品读好它的韵味与感情。

之后是元曲,对于我来说,元曲的欣赏较为陌生。但像“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词句也充实在我的生活中。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的重要元素。它们都需要我们带着感情的去阅读,品读。每个诗句都有它的内涵所在,通过我们并不漫长的得人生感受去把这些古典的诗词解读成我们自己的人生。

作为诗歌欣赏,其实不是在乎别人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他独特的见解,对于诗词欣赏是个人的,在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是去有隐私的的,因为他本来就是我们个人对他的感受,就像我们喜欢音乐一样,有的人喜欢摇滚劲爆的,有的喜欢优美恬静的。你不可能去要求一个人去改变他的思想。诗词的欣赏也是这样。作为我,每当午日扇下我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夜幕降临,看着浩瀚的星空我回想起“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不开心想到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是我自己对诗词的独特感受,诗词可以让我跨越千年的时光,跨越空间的阻隔。使我沉浸在一个自己的世界,感受自己的心灵,澄净自我。

在诗词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慰藉,不用在乎别人,因为它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感受,我们对诗词的感悟,对诗词的并不是热情的,因为它无需热情,在我眼中它是恬静的,优美的,高尚的。它是的心灵鸡汤,所以不需要热情,只有喜欢、欣赏。

对诗词的欣赏,我会不断的继续,在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的过程中,我夹杂了许多的情感,可正是有这份情感所在,所以诗词的欣赏才有价值。所以带着感情去解读,一切公式化的读书,并不会得到她的内涵。认真的去品读,他会给你不一样得收获。当然这份收获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感性些。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的欣赏,我们去欣赏它的魅力、它的内涵、它的情感。

第6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教学设计

第一课

《谪仙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谪仙怨》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谪仙怨》;熟读《栖凤梧》 [教学重难点]:

品味刘长卿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背诵并默写《谪仙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谪仙怨》。(配乐)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生回答:刘长卿、《谪仙怨》)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他善于用简淡的笔触,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感觉。语言炼饰修整,而无雕琢的痕迹。惟意境往往流于枯寂,风格也少变化。有《刘随州集》。

二、诵读感悟

1、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 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把握节奏 :

(2)找出韵脚:低、西、里、溪、萋萋。 (3)重读能表现词人景色和方位的词语

写景的词: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 方位的词: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3、小组合作朗读

4、齐声背诵

三、学习诗词

1、析词意

①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2、学习诗词

1、问:作者借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写景含情,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景物无不泻染衬托着作者的情思,全词有着浓重的怅惘悲恨的感情色彩。)

2、词中特别用了一些排叠、相对的词句,如“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表达出空间的距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加浓了这种送别远隔的凄婉悱恻之情。)

四、精读细品

1、 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生回答:恨)

2、逐段赏析

(1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

“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

(2)第二句与第

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佇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3)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4)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

五、小组合作学习《栖凤梧》

六、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谪仙怨》。

2、背一背刘长卿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谪仙怨》;抄写《谪仙怨》 [板书设计]:

第一课 谪仙怨 唐

刘长卿

晴川

落日

孤舟

写景

白云

明月

溪水

抒情

怀才不遇

远离乡国

第二课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长相思》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长相思》;熟读《更漏子》 [教学重难点]:

品味白居易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背诵并默写《长相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长相思》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生回答:白居易、《长相思》)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二、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这一起学一首词《长相思》。看老师写课题,(师半蹲着写课题。)读一读。(生读:《长相思》。)

师:(屏幕出示)“长相思”是词牌名,36字,前后阕各4句。前人多用以写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这段话引自《唐宋词鉴赏词典》。后来我看了好多《长相思》,发现人们果然多用它来写思念之情的。今天要学的这三首《长相思》,不知同学们预习过了吗?谁来读一读第一首?(生很有感情地读:汴水流,泗水流„„)

师: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种程度,于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这首词的“注释”自己先自学,看看你们能读懂多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自己读,可以出声音,可以默读。(生读词,师个别指导。)

师:大家学得很专心。通过看“注释”,是不是基本上弄懂了这首词的意思?(生点头。)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们知道汴水和泗水吗?谁说给老师听听?

生:汴水河南,流经徐州。

师:汴水发源于河南。

生:汴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徐州;泗水发源于山东,流经徐州。

师:这两条河到徐州就汇合了,它们一起流入运河,然后又经运河瓜洲这个渡口流入长江。现在这两条古老的河早就没有了。

师:“月明人倚楼”,这首词中的“人”指的是谁?

生:指的是这首词中的妇人。 师:对。白居易写的是一位妇人。

三、指导诵读

师:皓月当空,第一首词中的妇人,靠在楼的柱子或是窗户上,她看到了什么?

生:河,汴水,泗水。

师:看到这两条河汇合后向南流去,她的心要跟着河水去到哪里?

生:瓜洲。

师:一齐来到瓜洲,她好像看到了什么?(生答“吴山”。)好像看到了江南一带的山,那山非常理解她,非常同情她,妙就妙在“吴山点点愁”。妙啊!她望啊,望啊„„她为什么望着水面,久久不动?她的丈夫肯定是坐船往南走的。为什么夜深了,还望啊,想啊„„往下看,读——思悠悠„„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她往南看,是想看她的丈夫哪天坐船回来。

师:是的。她盼望丈夫赶快回来。多么感人,多么深情。“汴水流„„”(生接读。)

四、小组合作学习《更漏子》

五、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长相思》。

2、背一背白居易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长相思》;抄写《长相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 长相思 唐 白居易

写景

抒情

思念亲人

第三课

《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释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掌握诗歌的朗诵能力并加以背诵。

3、切实感受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抒发。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在词中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菩萨蛮》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教师补充解释字词。

1、“菩萨蛮”系词牌名,别名子夜歌。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中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后以"菩萨蛮”为词牌名。

2、漠漠:形容雾气。烟如织:指暮霭很浓密。

3、暝色:暮色。

4、玉阶:白石砌成的台阶。

5、亭:一名“官亭”,设在大道上,便利旅客休息。各亭之间距离不一,所以有“长亭”、“短亭”之称。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五、点名学生起来试着翻译诗歌大意。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六、教师介绍本诗歌的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以含蓄的手法写游子思家之情,也反映了游子穷途无归的苦闷。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触发归思,遥想家中妻子久盼失望的情景,希望能像归飞的鸟儿一样很快回到家乡,可归途遥远艰难,使他越发思念家乡。

七、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有关内容,教师加以点拨。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

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由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此词多有争议,有人说不为李白所作。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其实,这首词应是李白写自己流浪生涯的体会。

上片自远而近。从暮霭笼罩的平林、暗碧的寒山,写到暮色中独倚高楼的游子。“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平林远山写到楼头的游子,突出了“有人楼上愁”这一人物主体,层次井然有序,过渡自然。

下片由近及远,写游子凝视投宿的飞鸟,想到自己的前途茫茫,望着伸向天边的大道,心里比那觅枝栖宿的飞鸟还要着急。 “宿鸟归飞急”一句反衬了游子急切的心情。

词中“长亭更短亭”中一“更”字,强调了游子归期无望。征途上无数的长亭短亭,表面上是说游子归程的遥远无期,实际喻指游子的前途茫茫。与“空伫立”的“空”字相应。

八、小组合作学习韦庄的《菩萨蛮》

九、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菩萨蛮》。

2、背一背李白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菩萨蛮》;抄写《菩萨蛮》

第四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释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掌握诗歌的朗诵能力并加以背诵。

3、切实感受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抒发。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在词中表达的隐逸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定风波》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教师补充解释字词。

1、“定风波”系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

2、烟霞:云气,此指江湖。

3、隐沦:隐士

五、点名学生起来试着翻译诗歌大意。

六、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有关内容,教师加以点拨。

七、小组合作划节奏,点重音,并小组内合作朗读。

八、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上台朗读,其他组评价。

九、小组合作学习《摊破浣溪沙》

十、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定风波》。

2、背一背苏轼的《定风波》。 [布置作业]:

背诵《定风波》;抄写《定风波》

第五课

《鹊踏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释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掌握诗歌的朗诵能力并加以背诵。

3、初步了解冯延巳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鹊踏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鹊踏枝》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冯延已是一位善于写情的抒情词人。他并不隐讳自己的感情,在词中还表达得相当直白;但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感情深挚、缠绵、执著,因而有“旨隐”、“词隐”之誉(冯煦《阳春集序》)。

这首词在第一句就直接地道出“闲情”二字,作为全词抒写的中心,笼罩着全篇。但正是这第一句就写得极其曲折婉转,写出词人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抛掷久”三个字,是说这闲情在心间已是纠缠很久了,它令人痛苦、难过,曾下决心要忘掉它,摆脱它。“抛掷”,就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意向和努力。然而,在前面加上“谁道”二字,就以一种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否定了这种意向和努力。词人是确实曾经想要抛掷掉它的,然而经过努力竟终未能抛掷掉;而最终又发现,并且还不能不承认,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实在是不愿意抛掉它的。这“闲情”是如此的缠绵、深沉,简直是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的一缕悠长不绝的情思。可是,这“闲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词中始终没有明白地揭示出来,因而费人猜测,又耐人寻味。从全词隐约透露出的一点意绪看,词人抒写的很可能是一段逝去已久却难以忘却的恋情。这恋情带给他深沉的忧伤和痛苦,折磨得他难以忍受,所以想要抛掷、忘掉;但在忧愁与痛苦中,却又不免时时泛起一种虽早已逝去却仍然历久不忘、不灭也不淡的甜蜜与幸福。因此,词人无法抛掉它,实在也不想真的抛掉它。

次句中的“每”字和“还依旧”三字,是同首句中的“久”字相呼应的。这“闲愁”郁积在怀,永注心间,年复一年。每到春来,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情便涌上心头,其沉重、缠绵不减当年。春日本是万物萌生、催人奋发的,为什么词人反而格外伤情呢?一则固然可能因为春意勃发,容易引起人感情的苏醒;再则更

大的可能,是那段难以忘怀的恋情是发生在春天,因而触景生情,更能唤起那原本就没有失去的记忆。

三、四两句更进一层,在极痛苦中写出一种虽死而不悔的执著。词人确实承受不起这份沉重的忧愁和伤感,却又抛掷不下或不愿抛掷,便只好每日在花前饮酒自醉,借以消愁解恨。揽镜自照,猛见朱颜消瘦,不免心惊;但深情难忘也难解,为此而病酒伤身,憔悴消瘦也是应该的,值得的。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现的正是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深情与执著。

下阙开头换一个角度,承上阙“春来”二字写春景,通过景色进一步抒情。写春景不写盛开的鲜花,因为那太绚丽也太热烈了,与词人的心境意绪不合;他写河畔漫无边际的青草,写堤上细丝飘动的柳条,那碧绿、那绵远、那柔细,在人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清寂悠远的境界和深长缠绵的情思。七个字,字字景语,字字亦是情语。

接下来,又承上阙“惆怅还依旧”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向青芜问,向堤柳问,也是向自己问。惆怅之情,年年依旧,又年年新生,更显得深沉、永固,绵长不绝。这一问,所传达的仍是那种难于承受、无可奈何、欲抛掷而难于抛掷、实际是不想抛掷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词人虽提问,春色却无法回答,自己也无意于让它回答。因而末二句撇开提问,转而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他独立于小桥之上,寒风满袖,那样孤寂,那样清冷,那样落寞,时间在静默沉想中悄然流逝,不觉已到了月上树梢、路无行人的黄昏时候了。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人在景中,而景又充满了人的感受、感情。因而,词意的发展似转而未转,似断而未断,由环境、景物、感受融合而创造出的词人孤寂忧伤的自我形象,已然婉曲含蓄地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正因为他心中年积月累地萦绕着那抛掷不掉的“闲愁”,才那样一经春色的触发,便产生出一种似旧而实新的惆怅之情来。

统观这首词所抒写的情感,在第一句中便已直接明白地道出来了。但似直而曲,似显而隐,全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反复描写抒发,将他无尽的愁思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完足,非常饱满,读后使我们不能不被他所创造的艺术气氛和感情所包围、所感染,从中迷离恍惚而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那斩割不断的绵远而沉重的愁思。我想,这大约就是王国维所赞美的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的艺术意境的特点吧?

四、小组合作学习李煜的《浪淘沙》

五、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鹊踏枝》。

2、背一背冯延巳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鹊踏枝》;抄写《鹊踏枝》

第六课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虞美人》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虞美人》;熟读《相见欢》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虞美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虞美人》。(配乐)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一个昏庸无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因而我们这样称呼他——薄命君王,绝代词人。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政的亡君”,没什么好说的,但作为一个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后主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感悟

1、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2、 师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把握节奏 :

(2)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 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3、再读(配乐朗读)

4、齐声背诵

三、整体感知

1、 问: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竟会招致杀身之祸呢?这些词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明确:表现一个亡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

2、 哪些地方最能看出词人的故国之思?

明确:(1)“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

水向故乡流去)

(2)“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乡怀人”的沉淀意义)

四、精读细品

1、 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这首词哪个字可概括情感呢?(生回答:愁)

2、 李煜的愁有哪些?(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词人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 (1)用春花秋月表现忧愁(以乐景衬哀情)。 (2)今昔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3)以发问加重愁情

(4)用比喻化抽象的愁形象化。 这一点影响了后代许多文人。如: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愁有了体积)” “休问离愁轻重,向着马背儿驮也驮不动(将愁移到了马背上)

五、小组合作学习《相见欢》

六、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虞美人》。

2、比较一下,同是末路之人写的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项羽和李煜的经历及性格特点,写一段两三百字的评论性文字。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背一背李煜的其它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虞美人》;抄写《虞美人》

第七课

《少年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少年游》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词借景抒情的写法及词人去国怀乡之思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少年游》;熟读《雨霖铃》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少年游》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问题导入]:

上课之前,请听录音诵读《少年游》。(配乐) 你们知道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什么?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教师示范诵读诗歌。

二、学生大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节奏。

三、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与字典,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教师补充解释字词。

1、的的:分明

五、点名学生起来试着翻译诗歌大意。

六、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有关内容,教师加以点拨。

七、小组合作划节奏,点重音,并小组内合作朗读。

八、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上台朗读,其他组评价。

九、小组合作学习《雨霖铃》

十、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少年游》。

2、背一背《雨霖铃》。 [布置作业]:

背诵《少年游》;抄写《少年游》

第八课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三、背诵并默写《八声甘州》;熟读《渔家傲》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明确景物描写的特征与作用。

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词情并当堂成诵。

2、自由诵读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探究并解疑。 [问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原名三变,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愁”

三、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

秋—清

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

2、“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残秋雨景图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对”,“渐”,“是处”,“惟有”

四、鉴赏下片:

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思乡怀人情)

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佳人望归图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然后背诵。 “不忍”, “望”, “叹” “想”

五、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六、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诗意。其他组评价。 [巩固拓展]:

1、齐背或读《少年游》。

2、背一背《雨霖铃》。 [布置作业]:

背诵《少年游》;抄写《少年游》 [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 柳永

上片:残秋雨景图 凄清

下片:思乡怀人情 愁思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第7篇:古典音乐欣赏

约翰•施特劳斯

系 班别:

学号:

姓名: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 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舞曲之父”。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

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小约

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放在一边。几分钟以后回来,她正想把它交给丈夫,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原来,在她离开的瞬间,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她不知道洗衣妇的居所,就坐着车子到处寻找,奔波了半天,也没有下落。在她陷于绝望的时刻,幸好一位酒店里的老妇人把她领到那洗衣妇的小屋。她猛冲进去,见洗衣妇正要把那件衬衣丢入盛满肥皂水的桶里。她急忙抓住洗衣妇的手臂,抢过了那件脏衣,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贵乐谱,这正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也许是因为对蓝色的情有独钟,初次听到《蓝色多瑙河》我就在想那一定是一片透明的蓝,一片平和的蓝,一片神秘的蓝,于是我的心里便更多了一分对《蓝色多瑙河》的喜爱与好奇。

当有幸对她进一步了解的时候,我才知道那现实中的多瑙河居然与我想象的有天差地别。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憧憬的色彩,这种色彩和现实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也许有所不同。就像蓝色多瑙河,现实当中,也就是施特劳斯看到的多瑙河并不是蓝色的,恰恰相反当时的多瑙河在人们看来是混浊昏暗的,并且经常洪水泛滥,正是这种可怕的颜色深深的留在了他的记忆中。施特劳斯把《蓝色多瑙河》幻化成灿烂的音符,谱写出的他心目中真正憧憬的多瑙河,蓝色晶莹地犹如博大的母爱般透彻心扉。

作品的主体是五首小圆舞曲地连缀,前有小序曲,后有结束部。小序曲 中小提琴拉出轻微的颤音开始,微微泛起波浪的多瑙河在蓝色的序幕中拉开。之后的五首小圆舞曲都有两个主题思想,轻快的节奏,明朗的旋律,似乎呈现出多瑙河时而活泼充满生气,时而健美蓬勃向上,时而典雅高贵大方,时而优美楚楚动人,时而乐观热情洋溢„„最后,乐曲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1867年施特劳斯首次征服巴黎,《蓝色多瑙河》从那里流向世界各地,施特劳斯与他的多瑙河辉煌至今。奥地利的著名音乐学家普拉维这样说:维也纳人甚至开始热爱他们那条曾经可憎又可怕的多瑙河了,正是因为施特劳斯,人们愿意把多瑙河从心里看成蓝色。

一首乐曲可以迅速将一条河流的形象和色彩改变,这是上帝都不具有的力量,但确实是音乐的力量,也是施特劳斯的力量。

这样的多瑙河在人们心中流淌至今,乃至之后无穷无尽的悠悠岁月„„音乐美化着我们的世界,充实着我们的思想,因为音乐,世上有很多我们至少还可以保持一份最美好的向往!

第8篇:中国诗词欣赏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漫长的国度,同时也拥有的丰富的、悠久的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没有间断的国家,可以这样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文化的精髓要算是中华的诗词了,诗词的数量之多,诗词之美,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喜爱,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也受到中外人士的赞美和喜爱,因此,学习诗词,学会欣赏诗词是中华儿女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表现,也是当代我们大学生义无反顾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华诗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它。

泱泱诗海的源头是《诗经》,《诗经》是诗词文化的源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共有160篇。《雅》有105篇,《颂》40篇。我最喜欢是其中的《关雎》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中写了男子追求心爱女子的求爱表现,反应了古代男女之间正常的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古代虽然没有自由的婚姻,但人们为了追求爱情,会冲破这所谓的禁锢,但也不会阻挡他们追求爱情的步伐,所以这首《关雎》正是反应他们内心情感的写照。非常喜欢这首诗歌。

其次要算是战国时期的屈原了,他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其中最有名的算是《离骚》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7]郁邑余挓[8]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写了关于屈原的人生态度,高尚的节操,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一句“举世独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即可体现他高尚的情怀,他本来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节操,因不满黑暗的朝廷,不愿同流合污,遭受到排挤和陷害,最终流放,屈原不愿在这个社会在呆滞的活下去,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伟大的精神和不屈服的态度始终鼓舞了后代人。他的代表作有《九歌》,《九章》和《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了我今生的座右铭。好一个屈原,他的烂漫主义,造就了后人,是中国文化名人中的骄傲。

走进汉代,要算是汉乐府诗歌为代表了,汉乐府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宫廷音乐机构。所创的诗歌专门由此收集或者编写,所以汉乐府诗歌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其中的代表作有《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写出时间的流逝,感叹时间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要到老了白白的叹息,最终一事无成。很多汉乐府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学习。

东汉末年,纷争不断,诸侯割据,三国鼎立,成就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诗歌的发展。也有些名人的出现,例如建安七子,尤其是三曹。其中曹操的代表作是《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等,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植的代表作是《七步诗》《白马篇》

《七步诗》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曹丕的代表是《燕歌行》,是乐府诗,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他不仅一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卓著的诗人。他开创了 七言诗的先河,对后来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接着是东晋,要数陶渊明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喜欢田园生活,隐居,隐士的代表。后人好喜欢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紧接着要算是唐朝了,初唐时期,诗歌也有发展,有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从军行》《长安古意》,《在狱咏蝉》,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接着是到了盛唐的诗歌了,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后要算是唐朝的两大家了:李白和杜甫了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梦游天姥吟留别》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词真是博大精深了,值得好好学习!

第9篇:五言诗词欣赏举例

(一)

从诗词的语言看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受字数和韵律 的限制较严,所以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于 是诗的语言也就有了许多自己的特色。

下面我们就结合几个例诗来谈谈。

例一: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这首诗单从字面上理解,每句话我们都 能读得懂,可是,要我们从整体上去理解的 话,可就不知所云了。

是的开头说:昨天山里有信来,说现在 是耕种的时候。那么,接下来该说要我回去 才对。忽然来了个“遥传杜陵叟”,把语气隔 断了。接下来说“怪我还山迟”,和上面的“只

1 今耕种时”还能联系上,可下面来了个 “独向潭上酌”又完全脱节了。粗看起来确 实是前言不搭后语。

这首诗是“留别舍弟”的,因此,“东 溪忆汝处”的“汝”字又好像指诗人的弟弟。 如果是那样的话,这首诗就更不好理解了。 所以,用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就不知所 云了。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么理解呢?(从 略)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在叙事的时候 可以省略许多话和情节,可以省略的话就不 必说出来,因而在叙述上可以有.跳跃..,甚至 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自然顺序,这中间省 略的部分就只有靠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读者 只有靠想象才能把诗的意象连接起来。这就 是诗家语--诗歌的语言。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们知道诗歌是韵文,要押韵,要讲平 仄、格律,又有字数的限制,所以不能像散 文那样随心所欲的表述。要想在严格的限制

2 里面去表达无限的思想意识不采取像 这样的一些措施是很难做到的。这也正是诗 歌的妙处所在。

例二:杜甫《冬深》(前半阙)

花叶惟天意,江溪共石根。

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这里用的是倒插,语序有变化。如果按 照正常的顺序说,应该是:早霞随类影,花 叶惟天意。寒水各依痕,江溪共石根。意思 是:早霞的变化如天意幻化成的花叶,由于 天寒水落,江水和溪水都落到了石根上。

如果不了解诗家语的这些特点,对诗的 理解就只能是似是而非。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把色彩放在句子头上,目的是为了突出 色彩,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如果换成一 般的陈述句,气势也显得软柔。

3 例三: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这是诗的前半阙,写自己荒居之苦。诗 人自叹家道衰落,旧业无多,因而穷居无邻: 在雨打黄叶的夜里,只有孤独的、头发已白 的诗人自己。在这首诗里,“雨中黄叶树,灯....... 下白头人”.....一联,历来为人们所激赏。为什 么呢?

这又是诗词语言的一大特色——成分 省略,或叫不完全句。

我们知道,五言诗每句诗五个字,非常 凝炼。而按照汉语的特点,每句话都必须至 少有一个动词才算完整。因而,在五言诗里, 这个动词基本上就是这句诗的“腰”。

每首诗要有一个“眼”,每句是要有一 个“腰”。这是诗的基本常识。这个“要”非 常关键,我们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指的就 是这个动词。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一联里,

却没有一个动词,诗人写到的景物有:夜雨、 落叶、孤灯、白发人。诗人将这些景物联系

4 到一起时,没有用一个动词,而是靠事物之 间的逻辑联系巧妙的组合在一起,相互衬托,从而营造出一种凄清、冷寂、孤苦的氛围,仅仅用了“中”和“下”两个方位词清清淡淡的搭线,来增强这种效果。

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这些诗句全用名词牵合,起到了动词所起不到的作用。

上一篇:党建师德工作总结下一篇:动物医学专业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