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西藏民歌(精选4篇)
教学目标
一、对西藏民歌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西藏民歌常见的节奏特点。
二、通过欣赏蒙古、新疆的民歌与西藏民歌的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三、初步了解西藏民间舞蹈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教学难点
根据西藏音乐,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美丽的西藏(展现西藏之美的图片)
(二)视听感受,了解西藏民歌节奏特点
1、我们听到的是《走进西藏》,你们对西藏有哪些了解?
学生: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2、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
3、对比《走进西藏》、《宗巴朗松》思考: 教师:这两首歌有什么音乐特点?
学生:音域比较宽广、旋律起伏比较大、声音高亢
(三)对比欣赏西藏民歌、蒙古民歌与新疆民歌
1、教师:刚刚我们已经欣赏过两首藏族民歌,接着我们欣赏两首歌曲,请大家先猜猜这两首歌的歌名
A、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B.、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2、听歌对号入座: 聆听欣赏《辽阔的草原》、《牡丹汗》 教师:请将这两首歌曲对号入座
蒙古民歌 ——《草原夜色美》——《辽阔的草原》。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牡丹汗》
3、总结,蒙古民歌、新疆民歌的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四)大家一起来跳舞
1、教师:请看大屏幕(藏族舞蹈片段、新疆舞蹈片段)学生跟着大屏幕学习简单片段
2、大家一起跳呀跳呀
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律动
3、创编藏族舞蹈
教师简单教几个藏族动作,学生根据音乐创编舞蹈
4、分组表演,教师进行评价
(五)小结 播放爱我中华
我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银城双语幼儿园的巫蓉。多年来,我孜孜探寻审美化的幼儿音乐教学,着一“真”字,觅一“善”字,化一“神”字,成一“美”字,让幼儿在富有神韵的体验活动中获得诗意之审美。
诚如国家督学成尚荣所说:“……流派不是可以追求的,流派有一个漫长的公众认同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一种教育主张。”由此我认为,审美化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否成为一种教学流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如同百花园里千万种花开的声音,引来幼儿艺术审美教育的春色满园。
大班民歌欣赏活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本人探寻幼儿音乐教学审美化的案例之一,愿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和探讨。
本期关键词:民歌欣赏;审美体验;审美化教学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陕北民歌悠扬高亢、热烈喜庆、粗犷奔放的风格;尝试演唱B段衬词,感受陕北民歌衬词衬腔的韵味儿。
2.能看图谱演唱和探索舞动红绸的方法,积极参与民歌欣赏活动。
3.体验陕北民歌的情趣和健康美,增强对各地民歌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习过多种地方民歌及舞蹈,开展过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唱及韵律活动,有演唱衬词的初步经验。
2.PPT课件和图卡,音乐CD,纱巾、红绸人手一条,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声中,唤起幼儿对审美活动的热情。
指导语:听,优美的音乐响起,小朋友们找一个舒适的地方,一起舞动纱巾,分享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芬芳。
2.出示幼儿民歌会PPT,重温对地方民歌的记忆。
(1)回忆已知的地方民歌经验。
指导语:美丽的茉莉花绽放江苏大地的枝头。今天,老师带来了上学期你们开民歌会的精彩片段,看一看、听一听,你们表演了哪些地方的民歌。
幼儿逐一欣赏民歌会PPT片段,回忆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的民歌。
(2)拓展民歌传唱的地域经验。
指导语:我们的国家很大,民歌种类非常多,在中国的地图上都能找到刚才听到的这几段民歌的传唱地。
幼儿观察中国地图的PPT,找到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了解不同民歌的传唱地域。
二、基本部分
1.导入陕北民歌的欣赏。
指导语:今天,我们还要来欣赏我国陕北地区的民歌,这个地区的民歌非常特别。
提问:认识这位歌星吗?(出示歌手阿宝剧照的PPT)
2.欣赏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1)完整倾听,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韵味儿。
提问:听了这首歌,你们觉得它跟我们平时唱的歌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
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速度、音色等方面描述自己的直觉与感受。
(2)通过声音游戏,体验陕北民歌的悠扬高亢、粗犷奔放。
指导语:陕北民歌唱起来声音为什么那么高、那么长、那么粗?我们来看看陕北人民生活的地方。
幼儿观看黄土高原PPT画面,倾听教师讲解,并尝试用声音游戏体验。
游戏一“问候游戏”:向坐在最后排的客人老师问好。
游戏二“山谷回音”:师幼借用歌曲旋律哼唱“大二班的那个小朋友,你好哎——”。
(3)再次欣赏,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
指导语:陕北民歌除了唱起来声音很长、很高、很粗,你还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儿观看歌曲PPT画面,再次欣赏歌曲。
(4)观看图谱,感受歌曲内容及A、B两段的节奏特点。
指导语: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对这首陕北民歌什么地方最有印象?
出示图谱,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指图并随机清唱。
(5)运用图谱,尝试演唱B段衬词。
提问:陕北汉子唱歌听起来怎么样?他在唱什么?“哎嗨哎嗨哟”这句唱得一样吗?哪里唱得最长、最难?请看着图谱,跟着音乐,在图谱上对应唱歌的地方拍拍手。
跟随钢琴伴奏,师幼进行接唱练习,教师唱歌词叙述部分,幼儿唱衬词部分。
三、结束部分
1.观察秧歌画面,体验陕北秧歌的热烈、喜庆。
出示PPT画面,提问:陕北人跳秧歌时拿什么在舞动?
2.探索红绸的舞动,表现陕北民歌的韵律美。
指导语:把红绸系在腰间,试试看你的红绸可以怎么舞动。
幼儿尝试用团拢、张开、挥动、抖动等方式舞动红绸。教师提问:还可以用你学过的什么动作来跳陕北秧歌?
幼儿迁移经验,用秧歌十字步、娃娃步等已有的下肢舞蹈经验表演。
3.与客人老师共舞,结束活动。
指导语:去邀请旁边的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舞起来、跳起来吧!
师幼在舞蹈中结束活动。
活动研析
教学活动的审美设计,涉及众多因素及组合方式,在本次民歌欣赏活动中,我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选材的审美发展价值
关注教材、研读音乐文本是制定具体教学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经典的陕北民歌,其蕴含的教育价值有:
1.丰富的音乐性。歌曲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旋律、速度、节奏、音色、衬词、衬腔等多种元素里有许多可挖掘的音乐价值,这些是目前幼儿音乐教材中比较缺乏的。
2.歌曲的艺术性。这是一首民族风味浓郁的陕北信天游,被称之为黄土高原上的明珠。欣赏这样的作品,有助于开阔幼儿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3.陕北民歌的人文性。千百年来,陕北民歌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特征鲜明的高原文化,向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传递着不加修饰的健康之美。
二、关注儿童学习中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认知
为了准确把握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和学习特点,找到与新的学习任务间的联系点,我对幼儿的原有认知基础、审美经验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1.支撑性经验因素分析。(1)源于民歌经验的支撑。幼儿在舞蹈、打击乐、歌表演、节日庆祝等活动中接触了多种地方民歌,可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欣赏、学习新的民歌。结合大班幼儿对中国地图已有的认识,还可以拓展幼儿对民歌发源地、传唱地的新认知。(2)源于欣赏感受经验的支撑。平时幼儿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积累了大量听音乐的经验,可以引导幼儿调动这些经验来感受和体验民歌的特点、风格。
2.不利因素与解决方法分析。陕北信天游的高腔与平腔特色鲜明,加上音域宽广、旋律自由松散,还有陕北方言的干扰,会给幼儿倾听、感受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对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较大挑战。如何跨越这个障碍?细细想来,幼儿在生活中有许多“喊人”的经验,以往的音乐活动中还积累了丰富的看图谱感受音乐、用肢体动作体验音乐等有益的经验。因此,可以借助、迁移相关的情景,通过听觉、视觉、嗓音模唱、体态表演等通感游戏,给幼儿创设接受审美挑战的机会与条件。
三、突显音乐教学中的审美策略
1.遵循幼儿审美心理特点,呈现完整的审美过程。通过三个框架式程序的组织,呈现民歌欣赏活动的审美过程。程序一: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韵律表演和重温民歌会,唤醒幼儿的音乐审美期待,引发对新活动的审美愿望。程序二:活动的基本部分。通过设计整合多领域认知经验,如欣赏PPT、嗓音模唱、观看音乐图谱,多通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程序三:活动的结束部分。在师幼共舞陕北秧歌中,引导幼儿体验陕北民歌的情趣美,感受民歌欣赏活动的审美意蕴。
2.借助生活化、游戏化情景,化解信天游高腔的欣赏难点。将游戏化手法巧妙融入欣赏感受之中,使幼儿难以模仿和言表的信天游高腔旋律、风格具有生动的可操作性、可感知性。游戏一:问候游戏。引导幼儿尝试用拉长声音、提高音量的“喊人”方法,与远距离的客人老师互相问好,从而形象感知陕北信天游高腔旋律的悠扬、高亢、绵长、奔放。游戏二:山谷回音。借助大班幼儿已有的“山谷回音”经验,将A段旋律的第一、第二乐句歌词替换成“大二班的那个小朋友,你好哎——”,师幼演唱,尝试长、短乐句的“回音问候”,化解了欣赏难点。
3.利用音乐图谱,感受欣赏重点。幼儿在观察图谱的过程中能充分感知两个乐段的特点。A段:根据旋律结构特点,呈现六个大小、高低不同的山坡曲线,发挥幼儿的视觉观察通感功能,直观形象地感受陕北信天游高腔旋律的悠扬、高亢。B段:根据歌词意境和歌曲韵律,设计了陕北特色的英雄头巾、土窑洞图卡,幼儿通过看图卡演唱衬词,感受信天游平腔的喜庆、热烈和衬词、衬腔的节奏韵味儿。
1.以一斑窥全豹,感受和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为我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和感染,使学生从心底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通过学唱和欣赏少数民族民歌,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别具风格的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目标:
1.欣赏和学唱几个大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感受这几个民族民歌的特点。(一节课欣赏一个民族的民歌,主要欣赏几个大的民族。)
2.能基本上听辨出这几个主要的民族的民歌。
单元思考问题:民族歌曲的魅力何在?
教学方法:
1.听、视、唱、律动于一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
2.多媒体教学,在学唱和欣赏的基础上,简介各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和特点,特别介绍他们的过去和今天,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并适时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3.启发式教学。
下面,以一节课为例,谈一谈民歌欣赏教学。
课 题:《藏族民歌欣赏》
教学目标:
1.欣赏藏族民歌。
2.学会演唱一两首藏族民歌。
3.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4.能从众多民歌中听辩出藏族民歌。
教学重点:
1.听赏、了解藏族民歌及歌舞片段。
2.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课 型: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提问:你喜欢听少数民族民歌吗?最喜欢哪个少数民族的?
你会唱哪些少数民族歌曲?
2.直入主题,先声夺人导入。播放几个民族的民歌片段,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歌,并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试试能不能听辨出是哪些民族的歌曲。
二、新课教学:介绍西藏民歌
1.导入新课
放映《解放西藏》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旧社会西藏人民的生活、服饰、歌曲,并欣赏才旦卓玛演唱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政治上把农奴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服饰也更加鲜艳,歌曲也更加明快,歌中表达了翻身农奴当家做主人的激动心情和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适时渗入德育教育的内容。)
2.听辩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
3.让学生展示他们分组搜集的藏族的民俗风情
4.欣赏藏族民歌:《走进西藏》(创作民歌)
(简介:《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张千一,朝鲜族作曲家。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歌词中的“呀拉嗦”“呀啦哩嗦”是藏族民歌的一种衬词,没有实际含义。)
5.欣赏藏族民歌:《逛新城》
(简介:男女声表演唱:《逛新城》。由邓先恺等作词、才生作曲,创作于1959年。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采用表演唱的形式,塑造了翻身农奴父女俩的形象,反映了拉萨的新气象,表达了西藏人民获得新生后无比兴奋的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魅力,很快流行全国,受到各族人民欢迎,对增进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相互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西藏人民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音乐上的形象记录。)
6.藏族歌舞欣赏:《洗衣歌》(加舞蹈的版本)
(简介:民族歌曲和舞蹈通常是紧密相连的,通常称民族歌舞。中国的少数民族几乎全都能歌擅舞,被人们羡慕地赞叹为生活在“歌舞海洋”中的幸运儿。
《洗衣歌》李俊琛词,罗念一曲。作于1964年。是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歌。这首歌汲取了昌都民歌、巴塘民歌《江作林令》等藏族民间音乐朴实健康的音调为素材,既保留了风格又有所创新。曲调起伏跌宕,充满欢乐与激情。“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呼号嵌在歌曲中,使它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这个舞蹈也是一个富有情趣的歌舞表演,是西藏军区政治部歌舞团于1964年创作演出的,后风靡全国。它把藏族民间舞蹈“锅庄”和“踢踏”舞的动作,与“用脚踩衣”这样的生活片段结合起来,十分生动有趣。舞蹈通过藏族姑娘略施巧计、帮助解放军洗衣服的生活片断,表现了军与民的鱼水深情。)
7.提问学生
你还知道哪些藏族歌曲?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并给学生看学生自己跳的独舞录像《唱支山歌给党听》。
8.师生互动——巩固、与延伸
藏族舞蹈律动:《北京的金山上》
说明:民歌分两大类:
(1)民间流传下来的民歌,创作者是广大劳动人民,由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出来。如一些原生态的藏族民歌。
(2)创作民歌——由作曲家根据这个民族的音乐音调和风格创作出来的民歌。如:《走进西藏》等。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你会演唱至少两首藏族民歌吗?
你能从少数民歌当中听辨出西藏民歌吗?
你能从藏族的歌曲中感受出它们的特点和魅力吗?
布置作业:
1.下节课抽查:各选一首藏族歌曲有表情地完整演唱。
2.课余搜集藏族民歌,两周完成。
3.思考、讨论并总结:藏族歌曲的魅力何在?四人一组写成Word电子文档下周课前上交,并抽两组上台宣读。
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
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
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3、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五、欣赏《牧歌》。
1、导入。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牧歌》的欣赏。
2、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3、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六、学唱《牧歌》。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
1、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2、教师范唱。
3、随琴教唱。
七、欣赏《茉莉花》。
1、放歌曲录音。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柔和、优美等)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乐曲为单段结构,共由四句构成。其中的三、四两句连贯流畅,在句法上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对比。
3、向学生介绍另外几首不同地域、不同曲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深刻感受小调类民歌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以及旋律线条流畅,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等特点。
八、音乐活动(可留作课后思考)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
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茉 莉 花》
号子
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
山歌
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
歌》
小调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欣赏西藏民歌】推荐阅读: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10-06
西藏行攻略05-31
西藏之行感悟07-07
西藏政治制度09-24
西藏旅行计划06-30
西藏旅游分析09-20
西藏旅游心得10-19
去西藏注意事项09-10
西藏信息技术发展情况09-11
西藏历史文化最新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