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知识欣赏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琵琶行》知识欣赏

《琵琶行》知识欣赏 篇1

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

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

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

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燃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尔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题解】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元和,唐宪宗年号。左迁,即贬官,因古代尊右卑左。九江,即现江西九江市。司马,官名,即副州官。湓浦,即今龙开河。倡女,即卖艺的女子。善才,即琵琶师。委身,即嫁人。贾人,即商人。恬然,无忧无虑的样子。这诗序大意是说: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去当司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船中有琵琶声音,并很像京都长安的声调。问那人,本是长安卖艺的女子,常向穆、曹二位师傅学琵琶,后来年纪大了,才改行嫁给了一个商人。我让她喝酒,痛快地弹几个曲子。弹罢,她伤心地谈起少年之事,现在漂泊困苦到了这里。我离京到这里已经二年,一向是无忧无虑;今夜听了这个人的话,才觉着有贬官的意味。因而我作了一首歌赠给她,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叫做《琵琶行》。

【鉴赏】

第一段:写作者送客湓浦口,遇一琵琶女,弹艺高强。

浔阳江,指长江在九江的一段。瑟瑟,风吹枫荻的声音。掩抑,即捺住。信手,即随手。拢,抚弦。燃,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霓裳》、《六幺》,皆曲名。嘈嘈,声重且长。切切,声细且小。间关,鸟鸣声。画,通划。裂帛,即撕绸子。

这一段大意是说:我夜间到浔阳江头去送客,那枫叶和荻花被风吹得瑟瑟作响。这时,我已经下了马,而客人已经上了船,想喝几杯为客人饯行,可惜没有管弦助兴,醉了,也激动不起雅兴。将要分手时,月光照射到江面上,一片茫茫苍凉景象。突然间,听到水上有琵琶声,于是我们高兴了,我也不回,客也不走,一同寻找声音之所在,轻轻地问:“是谁在弹琵琶呢?”琵琶之声停了,而弹者想回答却没有回答出来。我们把船靠近过来,邀请相见,并把灯掌来,把酒添上,再开了一次宴会。但是,经我们千声呼,万声唤,她才姗姗而来,含羞似地抱着琵琶把脸半遮起来。她转转轴,拨拨弦,随意弹了两下,并不是什么曲调,但情意特别感人;把一根弦一根弦压抑着发出幽咽的声音,似乎是诉说她平生不得志的情形。继而低头随手弹起,又似乎说出她心中无限往事。她弹艺高强,变化无穷,又把弦轻轻地抚一下,慢慢地揉一下,顺手往下拨一下,反手向上挑一下,弹出了《霓裳羽衣舞》和《六幺》著名歌曲,那大弦沉重的声音,似乎急雨;那小弦柔细的声音,又似乎叫人听不见的悄悄话;那大弦小弦混合来弹,声音就象大小珠子落到玉盘之中;又象黄莺在花底下间关的鸣叫;又象小溪流过沙滩那样的幽咽。有时弦音冷涩凝绝,但这种无声比有声更多情韵,因为另有一番幽恨之情表现出来。突然间又发出一种巨响,好象银瓶突然爆炸,水浆迸发出来,又象金戈铁马突围而出,刀枪乱鸣。弹到这里达到了高潮,她把拨子往弦中心划了一下,这四根弦同时发出一样的声音,清脆动听,如撕绸子一般。这时,不只我与客人凝神静听,就是东船或西船的人,也是凝神静听,没有一点声响;那江面上的秋月,清辉如水,一片寂静,也好像是听服了。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伤身世,年老色衰,委身商人。

沉吟,即心境沉重。暇蟆陵,在长安东南曲江池附近,乃下马陵的转音。教坊,练习歌舞机构。秋娘,歌妓的通称。五陵,指汉代五年皇帝墓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墓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其地颇多豪富。缠头,即彩头。(赠送财物)钿头银篦,即两头镶着金玉的银篦子。浮梁,即今江西景德镇市,当时是茶叶集散地。兰干,纵横貌。?

这一段意思是说:她冷静一会儿,把拨子插入弦中,将衣服抖擞了一下,将鬓发拢了一拢,她说她是长安人,家住在暇蟆陵下,十三岁就学会弹琵琶,名字排列在教坊第一队。她艺貌双绝,曲子唱罢,师傅们点头佩服;打扮以后,同行的姑娘们自以为不如而起了妒心。五陵的阔公子们,争着赠送给她彩头,一曲唱罢,所得的丝织品也不知道有多少数。兴高彩烈时,以首饰代替拍板,把两头镶着金玉的银篦子也拍碎了;甚至把酒打翻,酒渍污了红色罗裙。一年一年地欢乐下去,秋月春风的大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弟弟从军而去,姨也死了,而自己也年老色衰,门前冷落,车马稀少,怎么办?只好委身为商人妇了。那商人一心为利,把离别看得很轻,前个月到浮梁买茶去了。他走了,我一个人只好守着空船,那一轮明月绕着我船舱转,秋风飕飕作响,江水寒气袭人无限寂寞。忽然间梦到年少欢乐之事,醒后更感到凄凉,于是伤心落泪,粉痕狼藉,纵横满面了。

第三段:写作者听了琵琶女身世后,深有同感。

唧唧,叹声。呕哑嘲哳,声音杂乱不堪入耳。向前,刚才。青衫,唐官员品级最低的服色。

这一段大意是说:我听到琵琶声已够叹息,又听到琵琶女的身世,更觉伤心。我和她一样,都是沦落到天涯的人,今天相逢,虽不相识,却有同感。我从去年离开京都——长安,被贬来到浔阳,这个地方荒僻,没有音乐,整年就没有听到那管乐和弦乐声音。住的地方,靠近湓城,地低潮湿,黄芦苦竹,一片荒凉。从早到晚,只听有子规和哀猿凄厉的鸣叫,什么也听不到。每遇春江、花朝、秋月时候,无人对饮,只好独自浇愁。岂没有山歌村笛借以助兴?但杂乱刺耳,叫人不能听下去。今夜听到你的琵琶声,如听仙乐一般,耳目为之一新。你不要推辞再给我弹一个曲子,我为你按曲意翻写成《琵琶行》。她听了我的话,立了好久,又回到原来的座位上,把弦子拧得很紧,于是,弦声,凄凄然不像刚才的声音了,满座的听众都不觉暗暗流泪。座中谁流的泪最多?只有江州司马我青衫也为之湿了。

本诗凡十九换韵,句数多少不一。开头两句,是入声四质十一陌通押。主人两句,押的是下平声一先。醉不四句,是入声月,屑通押。寻声两句,押的是上平声四支。移船四句,押的是去声十七霰。转轴两句,押的是下平声八庚。弦弦四句,押的`是去声四真。轻拢两句,押的是下平声二萧。大弦两句,是上声语麋通押。嘈嘈四句,押的是上平声十四寒。水泉两句,是入声月、屑通押。别有四句,押的是下平声八庚。曲终四句,押的是入声十一陌。沉吟两句,是上平声东冬通押。自言十八句是上声语麋和去声御遇通押。去来四句,是上平声十四寒和下平声一先通押。我闻四句,押的是入声十三职。我从十六句是下平声庚青通押。感我六句,押的是入声十四缉。三平落脚,计有“刀枪鸣”、“红兰干”、“浔阳城”、“猿哀鸣”、“难为听”、“琵琶行”等句。五七同声,计有“无管弦”、“先有情”、“江水寒”、“丝竹声”、“还独倾”等句。

《琵琶行》知识欣赏 篇2

元和十年, 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 触犯了权贵的利益, 被指责越职奏事, 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 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 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 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连遭打击, 心境凄凉, 满怀郁愤, 次年 (既元和十一年) 送客湓浦口, 遇到琵琶女, 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贯穿全文的有3段音乐描写!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处处显的浓重精彩, 是什么样的韵律如此扣人心弦, 感人肺俯呢?

第一处集中描写在“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寻问”等一系列动作可见作者一闻不见人的欣喜, 急切。白居易说, “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言为心声, 在心为志, 发言为声, 文学创作起源于内心的真情实感。所谓诗缘情而绮靡。情是根本, 是诗的基础和支柱。浔阳江月边, 风寒月冷, 琵琶女独守空船, “悲伤, 不得志, 信手, 随意, 无限事”这一系列词语都体现出弹者饱含的深情!正式演奏开始之前已满满情思, 每个音符都饱含着愁绪, 每一根弦都发出了低沉抑郁的声音!

是什么让她抑郁呢?应该是强烈的生活反差, 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于是音乐进入下一乐章。第二处集中描写音乐“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所弹之乐, 乐声变化, 感人至深。

轻读“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其中“拢、捻、抹、挑”都是显示出弹琵琶的专业动作的字眼,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弹的人专业, 听的人也很专业!再看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六玄》这是两首可是宫廷乐曲, 皇帝, 商官常听的, 白昔日春风得意, 时常听的曲子, 就如同小序中说到的“铮铮然有京都声”是啊, 熟悉的京都之声, 宫廷之乐, 最能刺激神经。

有韵家说过, 一切的音乐描写都是比喻性的。就像《赤壁赋》里的“其声鸣鸣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用声音写声音, 有一种画面感, 给人以自然的联想。大弦是说扫弦, 四根弦很快地弹下来, 声音很响, 很急促, 很有气势。小弦是说弹挑, 只用一根弦, 这里描写的肯定是最细最细的那根弦, 声音清脆, 感情细腻, 如“私语”……

“嘈嘈”“切切”“大珠小珠”这明朗、动听、清脆悦耳的琵琶声, 时高时低, 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 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她是位美丽才女。后文有描写她青年时代优质生活的句子, 想当年, 她艳盖群芳, 艺压京城,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名噪一时, 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

然而, 欢娱场上没有永远的明星, 岁月啊, 你是一把刀, 在容颜上刻下道道皱纹, 令人唏噓。“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生活变故, 门庭冷落, 每每回忆到这里怎么不叫人肝肠寸断?这时弦律变得———冷涩!“间关, 冰泉”两句中的“滑”“难”都非常有感染力。黄莺在花底下婉转的叫着, 冰下的泉水, 瑟瑟发抖, 幽幽洞明, 有哭泣的泉水, 冷涩到凝冻住, 冲破不了这冰层, 只好流不动, 停了下来。

这音乐不得不停, 因为命运的变化使得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沉思时的表情应该是吊滞的, 而音符的空白, 却不是情绪的中段, 相反, 却是感情的高度凝聚, 真是另有深情一万重。人物内心的体验精彩, 更难得。

悲愤的曲调令伤心人闻声一哭, 三闻琵琶情到深处泪自流。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那个作者自己, 由于要求革除暴政, 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 从长安一路贬到九江, 心情很痛苦, 比较琵琶女的他, 曾经是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 名动京城。而今天却是谪居卧病, 有酒无弦, 孤寂难耐, 凄凉落魄。

琵琶女听诗人倾诉后, 既悲自己的漂流流落, 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 所以乐声凄切, 解动心弦, 两个情更加相通, 达到相融, 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就是共鸣同忆京城, 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 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望天涯明月, 寂寞人对寂寞人;同感处境悲凉, 断肠人对断肠人……

白居易写音乐妙在情韵交织, 波澜起伏, 抑扬顿挫, 于无声的文字尽显有声之美, 超凡脱俗, 空前绝后。千般感慨、万种情思。音乐如人生, 音乐寓人生, 物我相容, 天地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摘要:《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 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 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 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 与她同病相怜, 写人写己, 哭己哭人, 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 全部融合为一体, 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然而, “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 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琵琶曲感人非常, 是音乐更是心灵之唱。无论是从音乐的内容、情感上来看, 还是从创作背景, 以及创作手法上来分析, 这个音乐作品都具有更深广的意义。因此, 本文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角, 来探寻《琵琶行》的音乐之旨。

高二语文琵琶行知识点 篇3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2、古今异义

(1)明年秋(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

(2)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3)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

(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 )

(5)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 。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7)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

(8)弟走从军阿姨死(古:指鸨母。今:多用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的妇女。)

(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 指色彩 )

(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13)呕哑嘲哳难为听 古:不堪。今:①使人为难 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15)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 ,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2)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

(4)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6)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7)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 )

(8)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9)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10)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4、特殊句式: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5)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6)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文言实词

①感斯人言(话,名词)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①遂命酒 (吩咐,动词)

②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

数①使快弹数曲(几,数词)

②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①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

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①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

②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①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③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词)

①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

②因为长句(写,动词)

③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④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

相①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副词)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拨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①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

③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

声①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声音,名词)6、文言虚词

于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

《琵琶行》知识欣赏 篇4

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作于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之情。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它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是叙述中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环境、音乐之中,将人、事、景、情水乳效融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琵琶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音乐的描写。我国古代描写音乐,一般总是着重于描绘演奏效果,稍进一步就是运用一些比喻,渲染演秦时的环境气氛。有的作品虽然也兼用几种手法,却仍使人不免有单调之感。如元稹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鸣咽流莺涩”。(《琵琶歌》)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生涩、低沉;李绅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悲善才》)精当地比喻了音乐的清丽动人;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以大胆地夸张展现了音乐的奇异,就是《明湖居听书》(刘鹗)中“三万六千个毛孔,便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美妙音乐,也仿佛只为写美妙动人的音乐,并无丰富深厚的内涵和统一的整体形象。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前所未有的高超才能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恰当地揉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音乐效果,注意把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同时写出。

诗一开头,用富有特征的诗句,写出主客惨别、相对无言的悲剧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正在这充满萧索之感的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里先写特定环境,以无意中被乐声所吸引,衬托其效果惊人。歌女被邀出场首次弹奏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写听乐,以人们沉湎神往周围环境寂静,衬托其效果迷人。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由乐声写到听众,由满座听众到特殊听众,由特殊听众的外表写到内心情绪,由对眼前环境的联想一直写到对过去环境的回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三次听乐,以三种不同的方法写出音乐效果的惊人、迷人和感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而读者的心也随着她的动作起伏波动,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曲终时“收拔”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读者似乎能感受到“无声”处的“有声”,“无限心事”流于弦外,“却坐促弦”的“促”把琵琶女内心深处对作者遭遇的同情,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对现状的悲愤,对自己处境的伤感全揉进了音乐中,将主人公、听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同时推向了高潮。如此细腻地描写这些动作,既表现了歌女技艺的高强,更表现了作者以高度的音乐修养,引领读者深刻地领会音乐的丰富内涵,体味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慨,引起了听众、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

第三,用精妙的比喻突现人物情感,完成主题表达。

以紧张的“急雨”比乐声的繁密强劲,以轻柔的“私语”比其幽细亲切,以“珠落玉盘”喻其圆润清脆错杂,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乐声中暂时休止而骤然响起激越雄健。以“裂帛”喻四弦齐拨时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以“花底”的“莺语”,喻乐声的流畅宛转轻快,以“冰下”的“泉流”喻音乐的幽咽冷凝低沉,倾诉“得意”时的欢快,失落时的.凄凉。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场,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音乐声,而且还可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明显的音色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品味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就象听一支完整的乐曲,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疾雷破山,崩岩走石。同时,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体会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也不难品味出听者(作者)的“有心”“不得志”以及无法名状的“辛酸境”。至此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不得意”歌女,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处于悬殊的两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却惊人的相似,从而完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的表达。

《琵琶行》知识欣赏 篇5

在唐代,琵琶主要包括了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两种形制,但文献中的“琵琶”一词在当时则应指四弦琵琶。四弦琵琶在唐代占据了主流地位。当时,五弦琵琶则被称作“五弦”、“五弦琴”或“五弦琵琶”,与四弦琵琶有明显区别。《旧唐书·音乐志》曰:“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风俗通》云:以手琵琶之,因以为名。案: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琵琶者是也。”而在《新唐书·礼乐志》中则把五弦琵琶径称“五弦”:“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琵琶。”可见,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最初均用拨子弹奏,到了唐太宗时期,才出现了手弹之法,用拨子或手指两种弹奏方式在当时均比较流行。

白居易对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有明确的区分。他把四弦琵琶称为琵琶,而把后者称为五弦或五弦琴。在《琵琶行》的诗文明确记载:“犹抱琵琶半遮面……四弦一声如裂帛。”可见,琵琶女弹奏的也是四弦琵琶,并且是竖向抱于怀中进行演奏。

《琵琶行》知识欣赏 篇6

对琵琶女这一形象, 古今多有评价, 然大都偏重于其情感价值的论证, 对于其形象意义并未作进一步分析。诗人到底为什么要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呢?

不可否认, 作为“长安倡女”的琵琶女, 和白诗中的其他诸多值得同情的女性形象如“天上取样人间织, 扎扎千声不盈尺”的纺织女儿、“乱蓬为鬓布为巾, 晓踏寒山自负薪”的卖柴女、“颜色如花命如叶, 一闭上阳多少春的宫人”的宫女等一样有其不可替代的典型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琵琶女与白诗中其他女性相比, 还有着最明显的差异, 那就是她和诗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些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人生经历来看, 他们都经过了从春风得意到落魄不堪的过程。

年轻时的琵琶女技高貌美, 备受欢迎和推崇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现在的琵琶女是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人妇, 展转于江湖间。少年时的白居易聪慧能诗, 从青年时期直到三十六岁时都是一帆风顺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十九年中拔萃科,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授周至县尉, 元和三年拜佐拾遗, 后任翰林学士) ;但四十四岁因武元衡遇刺上书言事被贬以后, 他的景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从人生况味来看, 他们都深味了落魄时的凄凉、无奈与孤独。

琵琶女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是“去来江口守空船”;诗人是“往往取酒还独倾”。相似的经历激发了诗人同病相怜的感受, 同病相怜的感受唤起了诗人的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个人与权力社会的联系来看, 他们都属于被放逐的对象。

在一个女子没有独立人格的时代, 琵琶女是没有独立于男人世界之外的人生价值的。正如尼采所说, 男人的幸福是我要, 女人的幸福是他要。对琵琶女来说, 当人老珠黄、门前冷落、无人需要之时, 也就是她的幸福结束之日。因此, 归根结底, 琵琶女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她曾经很成功的担任了男人社会的玩物角色罢了;而现在所谓的不幸, 不过是她被这个男人社会无情地放逐罢了。

男人掌权, 他们不仅放逐女人, 也会把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对手以及挑战自己权威的僭越者象女人那样放逐。高高的神权是需要祭品的, 出于某种政治原因, “越职言事”的白居易由此看来, 白居易被放逐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相似本无甚奇怪处, 但如此惊人的相似却让人疑窦丛生。琵琶女真有其人吗?即便真有其人, 又能和诗人巧遇在被贬途中吗?即便真能相逢, 经历又会那样相似吗?即便经历相似, 两人又能在一船之上互诉情怀吗?当偶然接连出现时, 偶然也就不再是偶然了。

宋人洪迈认为诗人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 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容斋随笔》卷七)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由此, 笔者认为作者虚构情节, 塑造“琵琶女”形象主要目的就是借一个受人遗弃、饱受冷遇的琵琶女来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独寂寞、冷清凄凉。

首先, 从《琵琶行》创作的政治背景来看, 诗人很难大胆直抒其怀。

武元衡遇刺, 白居易上书言事却被当朝权贵诬为“越职言事”, 以致被流放江州。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不平则鸣, 有感必发,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因此, 白居易的满腹怨气就是《琵琶行》创作原动力!可是面对政治高压, 身在流放途中的诗人又岂敢仰天长啸, 一吐胸中块垒?无奈之下, 诗人只好以丹青妙笔绘出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琵琶女:借其口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借其怨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借其境遇来抒发潜藏自己心底的孤独与悲凉!

其次, 从失意文人的一般笔法来看, 以男女比喻君臣, 以女子被弃比喻臣子失宠是较为常见的。在《离骚》中, 屈原把自己比做帝王身边的一位美女,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受到朝廷群小排挤和攻击的愤懑;在《梁甫吟》中, 曹植的《美女篇》中有:“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 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 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地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盛唐天才诗李白把皇帝身旁的奸佞臣子比做玉女“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君王宠幸奸臣的不满;在《太行路》中, 白居易借夫妻关系来讽喻君臣关系:“与君结发未五载, 岂期牛女为参商。…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不独人间夫与妻, 近代君臣亦如此…”, 讽刺了君臣关系的反复无常和有始无终。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说:“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 来比喻自己的遭遇, 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词中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 来喻指自己的失意。辛弃疾这样一个慷慨磊落快意恩仇的大英雄, 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沉郁之情寄予在婉约含蓄的比喻之中。

在这样的文学传统影响下, 白居易的琵琶女形象更多的成分是一种自比。

《琵琶行》读书笔记 篇7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读书笔记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在浔阳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阵琵琶声过,秋花残叶瑟瑟作响。诗人虽字乐天,此时却遭贬浔阳,苦于仕途。此时忽听琵琶声,便谱写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声时而急切,时而舒缓。“低眉信手续续弹”似在回味京城繁华烟云的生活;而“冰泉冷涩凝绝”则诉出了人生低谷的凄凉。诗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心中早已是波涛汹涌。弦声起落之间唤起了他无限的心事:我,乐天,也曾年少得意,风生水起;而今却沦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叹!

突然,琵琶声断,琵琶女出现在了眼前。未等诗人开口,她便描述起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才华遭妒,家庭破碎!不禁引出诗人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此语,不仅是对人生的感慨:感慨世事不公,同病相怜;更是对社会的质问——有才之人,真情之人都沦落到这等地步,而欺上瞒下、阴险狡诈之人倒能逍遥自在,为何?为何?

琵琶行本是一场寂寞之行,是道出诗人愤懑之行,却更影射了当时社会——“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所语的是奸佞当道,正义无处伸张的黑暗现实。诗人就如在这黑暗中前进,身处黑暗却心向光明。可他终归一人,无法战胜黑暗,却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江州司马青衫湿”,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惨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为朝政的黑暗。

虽是如此,琵琶行更是一场告别之行:诗人被驱逐出了长安——那个万千士人明争暗斗的中心,却开启了自己一段全新的生活;与琵琶女的相遇虽是感慨同病相怜,不更是觅得知音相伴,更是一种慰藉吗?是的,诗人也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继续发挥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努力着——六年之后,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气蓬勃。

乐天还是那个乐天,诗人其实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轨迹。

对照诗人的人生,仿佛如一面镜子一般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我们谁又没有过满腔热血而又跌入深谷的经历呢?记得八年级时,因为自己成绩还算优秀,老师便安排我管理很多的班级事务;刚开始我也满腔热情,觉得自己事事都能俱到。可期末退步的成绩却如冰水浇在了我的头上。起初我也曾感到无力,那感觉就像沉入刺骨寒水,又似置身狂风暴雨中。我能做什么呢?读了这首诗后,我明白了:如果我不能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转而求其次,充盈自己的个人生命,在一方小天地做好自己:不能管理好整个班级,但我可以提醒小组内的同学专心学习;与其不满于某些课代表不合理的管理,倒不如及时完成好每一项学习任务叫他人无话可说......其实做好自我,不正是坚持信念的第一步吗?

正是如此,与其在没有光明的宫殿中去斗争,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宏图——让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潜滋暗长中结出果实。

《琵琶行》,是一场对过往的追忆之行,是悔念叹息之行,更是化悲痛为动力的行动,是在人生路上寻求新的道路,带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乐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琵琶行》读书笔记2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琵琶行》读书笔记3

彩蝶翩翩,飞入梦中,划破昏暗,在梦中摇曳生姿。七彩光芒,繁华盛世,仿佛回到了从前,一切都那么熟悉。一丝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荡漾。

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离破碎,一切美好华景片刻间烟消云散,一颗七巧玲珑之心瞬间被不尽的愁绪淹没。

夜半梦醒,绣枕已湿。女子起身坐起,长发滑落腰际。她走到铜镜前,轻抚面庞。柳眉、凤眼、俏鼻、红唇,红妆依旧,只是眼角的丝丝皱纹,却是用脂粉也难以完全遮住。她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脸。最终不过轻轻叹息,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光阴弹指而过。但京城万般宠爱、风光得意、纸醉金迷的场景,还是会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无法散去。可是,这梦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后,她命婢女取来琵琶,泛黄的琴面映着淡淡的月光,琴身精致一看便是不菲之物。女子轻抚琴身,眼泪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坠入地面,无痕。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出师时,师傅便将它传于她,一直未曾离身。轻拨琴弦,一串清扬的乐符自指尖流泻而出。玉指翻飞,旋律连缀成一段忧伤清曲。

琵琶声传千千思,细数过往心中事,芙蓉玉酿不再,唯见泪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终,女子听见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来。本不愿出去,但抵不过船外人万般邀请。最终犹豫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着白色罗绫衣裙,简单挽起的发髻上斜斜的插着一个珠钗,精致秀丽的容颜,弥漫着些许忧伤的眼眸,误让众人以为仙子下凡。女子微微抬眸,一个青衫男子闯入视线,心里莫名有种熟悉感,暗想,也许是旧相识吧。稍整衣衫缓缓坐下。玉指轻弹,古朴的琵琶,沧桑的乐音,让人有些恍惚。心中的感情,全部隐在了弦中,声声直逼人心。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时如泉水叮咚,时如女子灵动,时如闺妇哀怨,时如宝剑出鞘,时如沙场争锋……

曲终抬眸,四目相对,两人默契一笑。从对方的眼中看出——知音也。男子轻声询问:“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轻点头,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十三岁那年,琵琶学成。凭着精湛的琴艺和出色的相貌,红遍京都。从此,她开始日夜为富家子弟弹唱,受到他们万般宠爱,他们为她抛掷千金也毫不在意。日子混混沌沌得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曾经,无数子弟说过要将她纳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绝。她明白,他们喜欢的只是她美丽的容颜;她想等的,是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时过境迁,年华消逝,亲人散去。她最终也没有等到托付终生的人,而身边人也渐渐没了对她的宠爱。女子心中虽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与失落还是让她满心凄凉。

后来,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他能想到的只有赚钱,他不会听她弹琵琶,更不会懂她心中所想。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她辗转于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叹息。

坐下之人听后,泪痕满面。女子说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诉出他自己的身世,请她再弹一曲。看着男子真诚的眼睛,想到与他相似的凄凉身世,便抱着琵琶又回到了原处坐下。幽幽的琵琶声在船中回荡,男子提笔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呵,一生情痴为何,一生忠义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浔阳江畔,梦回浮生。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萍水相逢,却成知己。同一世界的人,无言共谈,但泪在双颊流过,无声胜有声。

夜渐明,伊人立船头,轻拂琵琶。千言万语化为一首轻柔的乐曲,送男子渐行渐远……

《琵琶行》读书笔记4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琵琶行》读书笔记5

与音乐,自古以来就已结下不解之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其中的诗歌是脱胎于音乐而来的;汉代的乐府诗是专门为了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歌词,如《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代表着汉乐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诗歌的“花季”,我们看到了诗歌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盛放开来……除了能用于吟诵和演唱之外,还有很多的作品直接与音乐相关,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写妙声绝响的千古名篇;宋词又叫曲子词,其词牌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相关,是一种典型的音乐文学,而且是最为流行的音乐,所以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样的说法;元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剧曲,都是曲牌体,可以说是元代的歌剧;之后的明清传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种便于歌唱的文学体裁。所以广义上的诗歌,都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种混合的艺术,这在世界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是一个奇观。

今天,这门混合艺术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而记录音乐的曲谱却大抵遗失。我们只能凭借文字去想象诗歌有可能的音乐形象,或者依靠当代音乐家重新谱曲、演奏和演唱来领略文字和音乐之间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华而来的全新审美感受。

近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接触此类“新曲”,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上海昆剧团的作曲家周雪华创作的《华章雪韵·古诗词昆曲演唱》专辑和上海音乐学院连波教授创作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诗词歌曲选》专辑。特别是后一张专辑中的《琵琶行》,可谓作曲家的倾情大作。

拨开历史的尘烟,往事已远,旋律依然。今天,何英乐海拾遗,选择了这首《琵琶行》作为个人专辑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陈国良先生重新进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绎,就自身而言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创作,她又是如何基于白居易诗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乐形象的呢?

《琵琶行》读书笔记6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璧。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与早年的《长恨歌》写历史题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转到了现实题材。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书》所说:“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为表现动人的乐曲,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新鲜生动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这种变化复杂却不混乱,是经过诗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调也是衔接的,其变化又起着对比的作用,从而构成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琵琶行》读书笔记7

红颜琵琶,当年在教坊曾属首部;诗人才情,也曾赢得一时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沦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灵怎能不生出丝丝缕缕的怅惘和感伤。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作品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上一篇: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下一篇:案例分析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