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名句欣赏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琵琶行》名句欣赏(通用9篇)

《琵琶行》名句欣赏 篇1

元和十年, 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 触犯了权贵的利益, 被指责越职奏事, 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 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 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 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连遭打击, 心境凄凉, 满怀郁愤, 次年 (既元和十一年) 送客湓浦口, 遇到琵琶女, 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贯穿全文的有3段音乐描写!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处处显的浓重精彩, 是什么样的韵律如此扣人心弦, 感人肺俯呢?

第一处集中描写在“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寻问”等一系列动作可见作者一闻不见人的欣喜, 急切。白居易说, “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言为心声, 在心为志, 发言为声, 文学创作起源于内心的真情实感。所谓诗缘情而绮靡。情是根本, 是诗的基础和支柱。浔阳江月边, 风寒月冷, 琵琶女独守空船, “悲伤, 不得志, 信手, 随意, 无限事”这一系列词语都体现出弹者饱含的深情!正式演奏开始之前已满满情思, 每个音符都饱含着愁绪, 每一根弦都发出了低沉抑郁的声音!

是什么让她抑郁呢?应该是强烈的生活反差, 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于是音乐进入下一乐章。第二处集中描写音乐“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所弹之乐, 乐声变化, 感人至深。

轻读“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其中“拢、捻、抹、挑”都是显示出弹琵琶的专业动作的字眼,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弹的人专业, 听的人也很专业!再看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六玄》这是两首可是宫廷乐曲, 皇帝, 商官常听的, 白昔日春风得意, 时常听的曲子, 就如同小序中说到的“铮铮然有京都声”是啊, 熟悉的京都之声, 宫廷之乐, 最能刺激神经。

有韵家说过, 一切的音乐描写都是比喻性的。就像《赤壁赋》里的“其声鸣鸣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用声音写声音, 有一种画面感, 给人以自然的联想。大弦是说扫弦, 四根弦很快地弹下来, 声音很响, 很急促, 很有气势。小弦是说弹挑, 只用一根弦, 这里描写的肯定是最细最细的那根弦, 声音清脆, 感情细腻, 如“私语”……

“嘈嘈”“切切”“大珠小珠”这明朗、动听、清脆悦耳的琵琶声, 时高时低, 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 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她是位美丽才女。后文有描写她青年时代优质生活的句子, 想当年, 她艳盖群芳, 艺压京城,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名噪一时, 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

然而, 欢娱场上没有永远的明星, 岁月啊, 你是一把刀, 在容颜上刻下道道皱纹, 令人唏噓。“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生活变故, 门庭冷落, 每每回忆到这里怎么不叫人肝肠寸断?这时弦律变得———冷涩!“间关, 冰泉”两句中的“滑”“难”都非常有感染力。黄莺在花底下婉转的叫着, 冰下的泉水, 瑟瑟发抖, 幽幽洞明, 有哭泣的泉水, 冷涩到凝冻住, 冲破不了这冰层, 只好流不动, 停了下来。

这音乐不得不停, 因为命运的变化使得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沉思时的表情应该是吊滞的, 而音符的空白, 却不是情绪的中段, 相反, 却是感情的高度凝聚, 真是另有深情一万重。人物内心的体验精彩, 更难得。

悲愤的曲调令伤心人闻声一哭, 三闻琵琶情到深处泪自流。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那个作者自己, 由于要求革除暴政, 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 从长安一路贬到九江, 心情很痛苦, 比较琵琶女的他, 曾经是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 名动京城。而今天却是谪居卧病, 有酒无弦, 孤寂难耐, 凄凉落魄。

琵琶女听诗人倾诉后, 既悲自己的漂流流落, 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 所以乐声凄切, 解动心弦, 两个情更加相通, 达到相融, 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就是共鸣同忆京城, 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 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望天涯明月, 寂寞人对寂寞人;同感处境悲凉, 断肠人对断肠人……

白居易写音乐妙在情韵交织, 波澜起伏, 抑扬顿挫, 于无声的文字尽显有声之美, 超凡脱俗, 空前绝后。千般感慨、万种情思。音乐如人生, 音乐寓人生, 物我相容, 天地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摘要:《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 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 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 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 与她同病相怜, 写人写己, 哭己哭人, 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 全部融合为一体, 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然而, “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 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琵琶曲感人非常, 是音乐更是心灵之唱。无论是从音乐的内容、情感上来看, 还是从创作背景, 以及创作手法上来分析, 这个音乐作品都具有更深广的意义。因此, 本文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角, 来探寻《琵琶行》的音乐之旨。

《琵琶行》琵琶女的形象 篇2

从她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她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她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她,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段文字概述了琵琶女人生历程,用文中的话可以概述为“本是京城女---学得琵琶成---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嫁作商人妇---江口守空船”,对此学生都能粗线条的勾画出来.但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包含了极其深致的思想感情.

先看“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两句.“京城女”三个字有没有情感在里?有,我们都有这样生活经验:到外地的北京人总是喜欢说自己是北京人,原因是北京人值得骄傲.琵琶女在表明自己身世时,说这话应该就有一种自豪感.但句中加上一个“本”字,味道就不同了,其中就饱含了一种颠沛流离后的辛酸和沧桑.再者如“家在虾蟆陵下住”一句,虾蟆陵是什么地方?典籍上有记载,是当时长安街中最繁华的商业区,然而琵琶女是不是就生活在繁华之中呢?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一句看,她很小就进入教坊(估计在七八岁),说明她家庭情况并不好,说的夸张一些,很可能就相当与现代都市中的贫民窟.如此想来,我们会发现琵琶女家庭是不幸的,她的童年生活是贫寒是凄惨的,这一点就值得同情和品味.

再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在古代诗文中,“十三”通常是虚指,未必是确切的年龄.但不管怎样,这个孩子很小就学业有成,可见她的聪明伶俐和活泼可爱.同时我们还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琵琶女自述时应该沉浸在对少年美好时光的追忆中,充满甜蜜充满亲切充满自信充满对美好人生的热切期待.综观琵琶女这一生,可以说她最亮丽的地方就在此吧,此后生活好象给她种种,似乎都不能与此相比.在阅读这四句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为让学生领会该文,我上课时打了两个不太贴切的例子:一个是琵琶女学习进步时,教坊老师鼓励和表扬她,她的心情;另一个是经过苦苦追求,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相当于学得琵琶成),身边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突然有人告诉你通知书是假的,刹那间,你所有的愿望化为乌有,你又是什么感受?你理解这些,也就是说理解了当年琵琶女学业有成却步入青楼的幸福与痛苦.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起了一个高潮.琵琶女的命运突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接触的是富贵人家,交往的是纨绔子弟;吃穿用度皆不同寻常.如果我们展开联想,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幅幅生活画面:古色古香的高楼,素淡朦胧的`烛光,珠光宝气,或素手弹琴,或觥筹交错,琵琶女成了人见人慕的当红明星.其实这只是表面化的东西,要有深刻地理解,就应该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琵琶女为了生存,淹没了尊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肉体,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其内心是无可奈何和恸痛无比,其精神世界则是空虚孤独.“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就是最深沉的感叹和惋惜.由此看来,“爱而不能”这就是琵琶女梦幻青春最大的遗憾.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 《琵琶行》中的“瑟瑟”

★ 《里中女》诗歌品读

★ 琵琶古曲作文

★ 琵琶行全文及翻译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行 教案

★ 琵琶行节选练习题

★ 琵琶行白居易

★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及诗人形象 篇3

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琵琶行(节选)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高教社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文言文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作为职高高一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课文,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可为今后的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文拟用四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小结课,前两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行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迁移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三、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拟采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1)通读:要求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点阅读第二诗段,思考:这一节作者是怎样把无形的琵琶声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琵琶乐曲是怎样变化的?

(3)解读:通过板书结构分析及学生的讨论分析,掌握本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板书小结课文结构。

通过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式结构,要求学生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梳理全文,搞清本诗明暗对照式的类比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三)、对比阅读,迁移提高。

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分小组讨论它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综合领悟。

作业:

1、熟读本诗,背诵第二段。

2、完成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

《琵琶行》名句欣赏 篇5

对琵琶女这一形象, 古今多有评价, 然大都偏重于其情感价值的论证, 对于其形象意义并未作进一步分析。诗人到底为什么要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呢?

不可否认, 作为“长安倡女”的琵琶女, 和白诗中的其他诸多值得同情的女性形象如“天上取样人间织, 扎扎千声不盈尺”的纺织女儿、“乱蓬为鬓布为巾, 晓踏寒山自负薪”的卖柴女、“颜色如花命如叶, 一闭上阳多少春的宫人”的宫女等一样有其不可替代的典型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琵琶女与白诗中其他女性相比, 还有着最明显的差异, 那就是她和诗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些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人生经历来看, 他们都经过了从春风得意到落魄不堪的过程。

年轻时的琵琶女技高貌美, 备受欢迎和推崇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现在的琵琶女是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人妇, 展转于江湖间。少年时的白居易聪慧能诗, 从青年时期直到三十六岁时都是一帆风顺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十九年中拔萃科,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授周至县尉, 元和三年拜佐拾遗, 后任翰林学士) ;但四十四岁因武元衡遇刺上书言事被贬以后, 他的景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从人生况味来看, 他们都深味了落魄时的凄凉、无奈与孤独。

琵琶女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是“去来江口守空船”;诗人是“往往取酒还独倾”。相似的经历激发了诗人同病相怜的感受, 同病相怜的感受唤起了诗人的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个人与权力社会的联系来看, 他们都属于被放逐的对象。

在一个女子没有独立人格的时代, 琵琶女是没有独立于男人世界之外的人生价值的。正如尼采所说, 男人的幸福是我要, 女人的幸福是他要。对琵琶女来说, 当人老珠黄、门前冷落、无人需要之时, 也就是她的幸福结束之日。因此, 归根结底, 琵琶女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她曾经很成功的担任了男人社会的玩物角色罢了;而现在所谓的不幸, 不过是她被这个男人社会无情地放逐罢了。

男人掌权, 他们不仅放逐女人, 也会把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对手以及挑战自己权威的僭越者象女人那样放逐。高高的神权是需要祭品的, 出于某种政治原因, “越职言事”的白居易由此看来, 白居易被放逐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相似本无甚奇怪处, 但如此惊人的相似却让人疑窦丛生。琵琶女真有其人吗?即便真有其人, 又能和诗人巧遇在被贬途中吗?即便真能相逢, 经历又会那样相似吗?即便经历相似, 两人又能在一船之上互诉情怀吗?当偶然接连出现时, 偶然也就不再是偶然了。

宋人洪迈认为诗人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 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容斋随笔》卷七)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由此, 笔者认为作者虚构情节, 塑造“琵琶女”形象主要目的就是借一个受人遗弃、饱受冷遇的琵琶女来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独寂寞、冷清凄凉。

首先, 从《琵琶行》创作的政治背景来看, 诗人很难大胆直抒其怀。

武元衡遇刺, 白居易上书言事却被当朝权贵诬为“越职言事”, 以致被流放江州。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不平则鸣, 有感必发,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因此, 白居易的满腹怨气就是《琵琶行》创作原动力!可是面对政治高压, 身在流放途中的诗人又岂敢仰天长啸, 一吐胸中块垒?无奈之下, 诗人只好以丹青妙笔绘出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琵琶女:借其口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借其怨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借其境遇来抒发潜藏自己心底的孤独与悲凉!

其次, 从失意文人的一般笔法来看, 以男女比喻君臣, 以女子被弃比喻臣子失宠是较为常见的。在《离骚》中, 屈原把自己比做帝王身边的一位美女,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受到朝廷群小排挤和攻击的愤懑;在《梁甫吟》中, 曹植的《美女篇》中有:“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 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 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地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盛唐天才诗李白把皇帝身旁的奸佞臣子比做玉女“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君王宠幸奸臣的不满;在《太行路》中, 白居易借夫妻关系来讽喻君臣关系:“与君结发未五载, 岂期牛女为参商。…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不独人间夫与妻, 近代君臣亦如此…”, 讽刺了君臣关系的反复无常和有始无终。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说:“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 来比喻自己的遭遇, 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词中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 来喻指自己的失意。辛弃疾这样一个慷慨磊落快意恩仇的大英雄, 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沉郁之情寄予在婉约含蓄的比喻之中。

在这样的文学传统影响下, 白居易的琵琶女形象更多的成分是一种自比。

《琵琶行》精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内涵。

3、研习文本,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内涵。

2、研习文本,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学法指导:结合注释,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感知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诗歌进行评点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人。

1、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派人刺杀宰相,白居易认为此为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被权贵们指责越级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真正原因在于诗人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招致权贵嫉恨。诗人心灵创伤极深,到江州后的生活更是让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诗人有满腔的怨恨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本是京城歌女的商人妇,听到富有感情的琵琶演奏,压抑很久的感情倾泻而出,成就了这首叙事诗。

四、文本研习:

诵读诗歌:

㈠结合注释,解决字词障碍,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㈡序言和诗文对读、把握内容:

《琵琶行》的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篇奠定了凄切的基调。序言和诗文在内容上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与诗的第一节对应;

“问其人,„„委身为贾人妇”“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与第三节对应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与诗的第二节对应;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诗的第四节对应。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

2、全诗五个部分,请概述每部分的内容: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介绍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枫叶荻花秋瑟瑟”烘染环境,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十分强烈。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引出“举酒欲饮无管弦”的寂寞。“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也无怪乎主人要“忘归”,客要“不发”了。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琵琶女自诉身世。

“自言”以下,诗人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半生的轨迹让人欷嘘不已。琵琶女的自诉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一层: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相逢何必曾相识”,写“我”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自己与琵琶女产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层:从“我从去年辞帝京”到“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人述说自己被贬失意的生活。琵琶女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琵琶女自诉身世,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第三层:“今夜闻君琵琶语”至“为君翻作琵琶行”。这是诗人对琵琶女的褒奖与请求,也是“天涯沦落人”谋求安慰和再一次感动的自然需求。

⑤:重闻琵琶,青衫湿透。

3、通过叙事塑造琵琶女和诗人自己的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

㈢“诗眼”悟读,把握情感:

1、“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用原诗回答,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 与第三节,请概述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庭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怨

2)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概述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乐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凄

3)诗人为什么说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呢?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城来到路远地偏的江州;一个是“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美名远播的大诗人,都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有“平生不得志”之怨,一个有“取酒独倾”之愁,都怀有满腹“忧愁暗恨”。

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己,只能在“沦落人”中寻找知音,因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两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且传达出两个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控诉。

五、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沦落的命运,并由此关牵

到自己被贬的遭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地哀婉、凄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言:“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六、作业:

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他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诗歌美妙的音乐描写艺术表现手法

(一)鉴赏并融入音乐妙境:

一、音乐是沟通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桥梁,诗中描写音乐共有几处?

一闻琵琶邀相见(1节)再闻琵琶诉沦落(2节)三闻琵琶青衫湿(5节)

二、诵读描写琵琶声的精彩诗节并分析描写层次。

1)音乐描写层次:

第一层:写琵琶女的出场——江湖漂泊天涯沦落自惭身世

第二层: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校弦试音声中含情非同凡响

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

第三层: 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2)(诵读最精彩处)思考:根据音乐的起伏和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美在何处?

①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

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 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②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③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 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静寂中让人回味逝去的琵琶之声。美在:

①美在摹写出了音乐的强弱徐疾之变化。急切、愉悦——轻松流畅而逐渐缓慢、暂歇——热烈、紧张、戛然而止

②美在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声绘声,以形写声。

③美在拟声、双声、叠韵等词摹拟琵琶曲声,如“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不但使人感到乐曲声如在耳畔,而且也增添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④美在描摹名曲演奏前后的铺垫与衬托。在琵琶女演奏之前,先写她的调弦动作,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说明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铺垫的文字,无疑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演奏结束,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

三、三闻琵琶,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 泪湿青衫”?

“我”的诉说,又反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结果是当她又

一次拨动琵琶的时候,情感更加浓郁。“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声就更加凄苦感人。这更加凄苦的琵琶语在“我’’听来又愈加地动人心魄,再也忍不住,于是涕泪横流,直至青衫湿透。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1、烘托:

(1)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意境烘托人物情感。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将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琵琶行教案 篇7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链接2:文题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李师道、王承宪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妒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很沉重的。从此,他敢于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

阅读

第一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一遍。检查(合上书本):

① 琶女弹奏的是什么曲子?

《霓裳》(霓裳羽衣曲)、《六幺》。

弹奏技艺如何? 高超。你怎么知道的(请用诗中语句回答)? ②本文写了几次演奏? 三次。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三次琵琶弹奏各有什么样的听众反应?(找出原文语句。)

1、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满座重闻皆掩泣。

小结过渡:一闻琵琶客船滞留,二闻琵琶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难返,如果说前两次是被美妙的音乐打动的话,那第三次就是被音乐传达的情感打动以致情难自禁了。③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来讲述一下本文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④“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解读

任务:再一次朗读课文,大家能不能发现文中的主旨句是什么(表达全文中心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为什么这句是主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转折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被无情的岁月抛弃。白居易的转折原因: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得罪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被贬官。总结: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白居易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这极难用语言描摹的美妙乐声,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具体的印象,他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分析环境描写: 请找出诗中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 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琵琶行》参与式教学设想 篇8

教学构想:

1.让学生以《琵琶行》为个案, 搜集整理白居易的有关材料,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 对本文中的琵琶女形象进行分析, 并体会白居易的写作心情。

2.营造人文化课堂情境, 引发师生互动。

3.教师在整个活动中, 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课前准备:

1.考虑到学生对于白居易的了解, 本节课在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注重学生读诗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诗词的理解力求多元, 不求惟一。

2.课前全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 各选取一首白居易的诗词, 尽量展示自己的特长, 简单赏析, 并充当教师角色, 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从而拓宽知识面。

教学步骤:

一.立案 (确定研究对象)

1.引进构建主义教学理念, 运用师生互动的结构体式,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2.鉴赏《琵琶行》一文, 重点分析琵琶女形象, 并体会白居易的写作心情。

二.规划 (制定教学计划)

(1) 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6人, 每组选出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

(2) 自由阅读, 通过翻查工具书, 深入理解要学的内容, 提出问题。

(3) 自由讨论, 交流收集的材料, 交流讨论的内容, 共同提高。

(4) 小组讨论, 对确定要交流的问题讨论, 整合并确定发言内容。

(5) 代表发言, 对商定的结果由小组长或发言人作简明扼要的说明。

(6) 教师点拨, 补充学生的缺漏, 纠正学生存在的偏差, 提出疑问, 激活学生思维, 适时总结。

三.实施 (教学过程安排)

前奏: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录音磁带, 布置学生看书, 让学生在音乐中熟悉课文, 营造诗歌品赏氛围。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赏析《琵琶行》, 重点鉴赏琵琶女形象, 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要求大家充分发挥主动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你所收集的资料, 并结合你个人的体会鉴赏诗的韵味, 品味诗人化动听的琵琶声为美妙诗句的超凡本领, 并探求诗人“泪湿青衫”的原因。

下面我们开展学习活动。

活动一:背景了解

目标:搜集整理白居易的有关材料,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时间:5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课前搜集的材料

过程:1.把自己搜集整理白居易的有关材料发给小组成员。2.互相学习, 并在白纸上整合出一份与本文相关的较有用的背景资料。3.宣布各组讨论结果。 (重复者不再讲) 4.头脑风暴:述说对白居易的认识。

说明:此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参与,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往往有老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活动二:人物分析

目标: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 对本文中的琵琶女形象进行分析, 并体会白居易的写作心情。

时间:20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辅导资料

过程:1.自由阅读全文, 结合自己的资料, 掌握字词, 理解课文大概内容。2.互相交流, 初步感悟琵琶女形象。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1) 作为名噪一时、有着高超演奏技艺的琵琶女为什么“千呼万唤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如果学生回答有偏差, 老师可适当引导, 并明确:

(1) 琵琶女由于年长色衰, 不愿被人看到这一弱点, 所以不肯轻易为别人演奏。 (2) 琵琶女虽为娼女, 但仍受“三从”、“四德”的思想影响, 不肯轻易抛头露面。 (3) 琵琶女在年轻时被人呼来喝去, 没有做人的尊严, 而现在她已“从良”, 有了自己的尊严, 所以不肯轻易为人演奏等等。

(2) 作为“文艺工作者”, 按理琵琶女应该是年纪越大技艺越精, 可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年长色衰。

(3) 你如何认识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曾是一名色艺双全、名噪一时的歌女, 虽有高超的演奏技艺———“曲罢曾教善才服”, 但由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不高, 像琵琶女这种从事以娱人为业的人就更加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是因为她年轻貌美而不完全是通过高超的演唱技巧赢得的, 由此可见, 琵琶女是处于被观赏的地位, 毫无自己的人格尊严, 是受侮辱、受损害、毫无社会地位的古代妇女的代表, 即使在“嫁作商人妇”后, 从“商人重利轻别离”及“去来江口守空船”也可知道其社会地位毫无改善, 从“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中可以看出, 琵琶女在遭遇了如此多的变故之后, 仍然没有觉醒, 是非常可悲的。这就可为现时之鉴了。

(4) 诗人白居易为什么对琵琶女深感同情?请用文中的一句诗回答。

明确:因为两人遭遇类似, 故而心情相通, 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人生哀怨。音乐, 便成了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和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底层的琵琶女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最后以至“泪湿青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

(5) 追问:作者有哪些身世之感?在本诗中如何体现的?

(启发思考:诗人白居易在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同学们可能稍加讨论就会发现, 诗人在开始就用景物加以衬托。作者所写之景为“枫叶荻花”“黄芦苦竹”、“杜鹃哀猿”。这三类景物在古代文人笔下都有极强的隐喻意味。

(1) 引发学生对诗人遭遇的思考, 学生结合自己的资料及课文注释讨论总结。

(2)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所谓情景相联, 比景写情, 也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6) 自已思维, 提出相关问题, 供大家讨论。

(自由讨论, 结合手中材料和个人认识自由发言)

(7) 头脑风暴:大家交流, 述说对琵琶女的认识。

说明:此活动从课堂秩序看来最乱, 实际最为学生用心的时刻, 孩子们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师须认真组织, 也要做好点拨引导才行。至于答案, 只要意思明确就行, 语言可由学生自己组织。

活动三:动手写作

目标:加深对琵琶女的认识, 对白居易的了解。

时间:20分钟

材料:白纸、笔

过程:1.从你对琵琶女的认识, 或对白居易的了解, 给其中的两个人或一人写信, 帮他们分析飘零的原因, 并劝慰他们, 勇敢面对生活。2.小组内口头交流作文, 并评选较好者书面交流。教师也可写下水作文, 与学生沟通交流。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白居易其人其作及创作风格,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领悟生活真谛。

教学重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丰富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

领略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生活敏感,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个秋风瑟瑟、月光清冷的夜晚,著名诗人与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偶然相逢,共同演绎了一曲千古流传的知音绝唱,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中华文学宝库收录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行。

二、背景简介

简介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解释“行”这种文学体裁。

三、配乐朗诵

《琵琶行》配乐朗读。

1、矫正字音。

2、初步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以及人物情感。

四、学习小序

齐读小序,注意“明年”“因为”等字词,解释小序大意。问:诗前序文介绍了哪些内容?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悲切凄凉的感情基调。

要求找出序文和诗文的对应部分。

五、理清思路 在其他一些版本的教科书里,这首诗分为五个自然段。请学生按照诗意给全诗划分段落,并用七言句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部分,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部分,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部分,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部分,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初步赏析

1、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明确:琵琶女 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2、本诗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明确:本诗主要内容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知,本诗主要内容就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古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今日也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善意提醒,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两个身份悬殊的陌生人将满腹辛酸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呢?有是什么让才华横溢的大才子面对一个落魄歌女和泪作诗并慷慨相赠呢?让我们从当时听众的反应来寻找答案。

二、精读鉴赏

问:三次琵琶弹奏各有什么样的听众反应?(找出原文语句。)明确:

1、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满座重闻皆掩泣。

小结过渡:一闻琵琶客船滞留,二闻琵琶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难返,如果说前两次是被美妙的音乐打动的话,那第三次就是被音乐传达的情感打动以致情难自禁了。

问:

(二)一样的氛围,一样的琵琶,为什么江州司马泣下最多?如何理解“我闻琵琶已叹息”?读第二节,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是因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

小结过渡:看来,弹奏高手能用瑶琴说心事,赏乐行家能从瑶琴之心事,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赏乐行家。

问:品读第二节中音乐描写的精彩片段,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划分乐段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每个乐段的特点。

(自由诵读,感受音乐变化;师生齐读,师大声,生边读边思;师生齐读,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

明确:前奏曲,低沉抑郁;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沉思曲,冷涩凝绝;悲愤曲,高亢激越。

小结过渡:音乐你已经听懂了,可你听出音乐背后的心事了吗?

问:品读第三节,分析每个乐段抒发了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音乐特点—人物情感—身世经历)

(生再读,结合琵琶女身世思考回答)明确:

前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年轻时代色艺双绝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欢乐曲唱出她火红的青春年代;

沉思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由人妒人捧至门庭冷落直至如今独守空船,怎么会这样呢?心情越来越沉痛;

悲愤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都是这个社会重色轻才重利寡情啊,于是不平愤懑化为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

问:读第四节内容,并结合诗前小序内容,与琵琶女的心事对应一下,设想自己就是诗人,在欣赏琵琶时想到了自己的什么经历以至泪湿青衫呢?

生读第四节和诗前小序并思考回答。

小结过渡:音乐声中,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声音是稍纵即逝的,作者是如何将音乐描写的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三、探究手法

问:本诗是用了哪些手法把音乐写得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一人主笔总结答案,小组互评补充,最后老师明确。明确:

1、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叠词和连绵词,直接模拟声音,再现音乐的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四、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还学会了再现音乐的手法,现在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问:品读《明湖居听书》摹写声音的著名片段,比较两者的异同点。与本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品读这几首诗,体味各自特色。

五、布置作业

1、品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欣赏《百鸟朝凤》、《十面埋伏》,用本文学到的手法再现音乐的精彩。

板书设计:

低沉抑郁 独守空船 送客惨别 清脆流畅 醉酒欢歌 高朋满座 冷涩凝绝 年老色衰 进谏被贬 高亢激越 不平愤懑 抑郁寡欢 乐声造像 身怀绝技 横遭贬谪

心怀哀怨

上一篇:otc代表岗位职责下一篇:中国药品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