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的感悟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文化的感悟

关于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感悟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从而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型教学素质;创新性;思想教育

一、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是关键

要做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进行思想教育素材的挖掘。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要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育的功能,仔细钻研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挖掘和利用工作,实现对学生的良好引导,保证这些教学内容发挥良好的作用。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备课工作,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上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想做好这个教学工作,教师必须以自身为榜样,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做到认真工作,爱护学生。

二、创新素质与情感教学方式的结合

1.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作文创新意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想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就需要教师分析传统教学方案中的弊端,并对写作和阅读的教学方案进行创新,让学生做好笔记,从而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使其发散思维,自主地进行探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保证作文教学的与时俱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

在现在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保证学生积极地感知生活,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鼓励学生突破作文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2.实施情感教学

教师通过情感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非常精彩的,作者用他们丰富的语言、细腻的文笔阐述了他们最真挚的情感。不同的文章及文字,都折射出了作者对社会、生活、人生和事业等的真情实感,这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宝贵的情感源泉。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在剖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对描写人物的关键性动词进行讨论,进而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比教师空洞的教学更有作用。

教师为了提升实际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情感式教学,展开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关爱,学生必然能够感受到,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愉快地教,学生也会愉快地学,从而喜欢听教师的课,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合作,通过相互影响,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做好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品德,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以更好地展现课本的精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引起学生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做好朗读教学的准备工作,保证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声色并茂的朗读或范读录音播放,真正实现以声传情。通过教师对文章赋予艺术穿透力的范读,让这些具备视觉特点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听觉作品,实现其艺术形象的升华,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和学生在创造美或者欣赏美的过程中,都需要想象力的调剂,审美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保证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语文学科特点的挖掘及探究,进行语文教学方向的引导,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三、结语

在初中阶段的素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价值进行挖掘,教育学生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做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入源.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肖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潘鹃鹃.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策略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梁婷婷

第2篇:关于初中体育中考项目中长跑的教学感悟

【内容摘要】在我国目前的“初升高”过程中,中考体育占了学生考试成绩越来越高的分值,对于学生而言,这部分成绩是不能丢失的,在中考体育中长跑是其中占据分数较大且较难得分的一项运动,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如何对学生进行长跑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能,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分成为当前初中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初中体育 中考 中长跑教学

引言

在目前的初中体育考试中,中长跑已经成为了初中生必考的项目,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成为了目前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体育的中长跑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他们害怕进行中长跑,对中长跑没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每次上课的过程中总会有学生找一些借口来避免中长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中长跑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消除学生恐惧中长跑的心理,成为了体育老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在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下,老师要对以往体育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的中长跑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

一、初中进行中长跑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被沉重的课业压力阻碍,学生没有较多的空闲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下,身体得不到一定的锻炼,那么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在初中进行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得到一定的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够得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中长跑具有的优点就得以显现。学生在进行中长跑的过程中,身体四肢以及内脏器官,例如心、肺等得到了训练和加强,对于缓解学生的压力有一定的帮助。中长跑的距离一般在800-1000米之间,由于男女身体素质的差异,女生一般实行800米中长跑,而男生进行1000米的长跑。在进行中长跑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展现,优秀的身体素养能够支撑起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要对学生的中长跑进行一定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符合現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初中的中长跑教学对于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来说意义重大。除此以外,中长跑运动还是我国参加国际竞技的重要项目之一。因此,在现代的体育流行趋势下,对学生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身体素养的提高以及中长跑能力的增强帮助较大。

3.符合现代课程的改革理念

在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中,很多的室内课程都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是初中体育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枯燥式的教学。科学地进行中长跑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对中长跑的畏惧心理和抵触心理,帮助学生了解到中长跑的真正价值。新的体育教学方式还可以打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增强体育的实用性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拥有一些其他的良好品质。比如良好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合作意识等。在初中中长跑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健康运动,阳光竞技的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较大①。

二、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学生对于长跑的兴趣不高

在初中中长跑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中长跑的训练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在老师的要求下,很多学生也只是抱着应付的心理完成中长跑的训练,甚至于还有部分学生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半途溜走,逃避训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在中长跑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模式单一,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体验感较差,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十分无聊,在训练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出现逃避训练的现象;第二,由于中长跑的距离较长,很多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体能消耗较大,在跑完步之后感觉十分劳累,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他们害怕吃苦,在跑完操场的一圈之后就气喘吁吁,学生对于这种感觉十分抵触,所以学生在中长跑训练中不愿意进行训练。但是由于中考考试中长跑的分数较高,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老师的要求下,强迫自己进行中长跑的训练,这样的情况在女生中普遍存在。女生的身体素质相比较于男生来说较弱,女生在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很难在中长跑的训练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2.中长跑的训练方式不科学

在初中中长跑的训练过程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在体育课中,老师会对学生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之后就让学生进行中长跑,学生在语言单调、训练模式单一的环境中,很难提升自身的训练热情。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较好的了解,就进行中长跑训练,使得部分学生突然间承受不住较大的跑步压力,容易发生晕厥的现象。在学生中长跑之后,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学生的身体会出现大面积的酸痛,对于学生进行之后的训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此外,还有部分老师急于求成,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强度较大,使得学生对中长跑产生了畏惧心理。

3.统一标准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

在中长跑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没有因为学生的身体情况不同产生一定的不同,这就使得很多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进行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完成1000米或是800米的训练,但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这就会给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中长跑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②。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中长跑训练的相关策略

1.要更改体育教学的理念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中学体育的中长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对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的更改,对于目前单一模式的体育教学老师要进行不断地探究,改变当前的中长跑教学模式。目前,很多的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的教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教育革新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观察,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对于自身的教学能力要不断地进行提升,提升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热情,对体育课堂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

2.革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中学生这样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的教学方式。转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体育教学,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在进行初中体育中长跑的训练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训练,例如耐力训练、体能训练等,开展分次短跑,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短跑的过程中保证充足的体力,进行交替式的体育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和身体素养十分重要。

例如在课堂训练中,对学生进行间歇法的体育训练,即让学生进行200米跑+20秒走+200米跑+30秒走+300米跑+30秒走+300米跑,这样间歇式的体能训练可以摆脱学生以往的“一跑到底”的体育课堂,使学生对体育课堂有新的体验感,激起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

3.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

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是教学设备。然而,大多数学校对体育教育缺乏了解,导致教学设备不足。虽然学校已经购置了体育器材,但是体育器材的种类过于单一,时间长了,也不能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只能组织某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或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使体育教育停滞不前。因此,在进行中长跑训练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器材设备,让学生分别锻炼自己的某个部位,例如在起跑的过程中依靠的主要是前脚掌的蹬地作用以及大腿两侧肌肉群的作用。老师可以利用合适的体育器材,对学生进行身体部位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肌肉群力量,使学生形成耐力。

4.采用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训练方式

科学性的训练,是根据与学校有关的体育课程,对运动锻炼要求及目的作出合理安排,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对体育教学课程的进行合理分层设计,主要包括课堂培训项目的选择和运用体育设备。每个学生的体质不同,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对课程进行最保守设计,每堂课都要完成80%的课程,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以中长跑训练为例,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强,可以轻松完成体育课的中长跑训练目标,老师对于这类学生可以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而一些學生身体素质较差,在一节体育课中,很难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降低要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跑步方式以及跑步过程中的换气等开始训练,练习学生的耐力,制定合理的计划,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中长跑的水平③。

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中长跑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初升高”的体育重点考查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中长跑进行较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中长跑能力,以期学生能够在体育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注释】

① 钟其天. 关于初中体育中考项目中长跑的教学感悟[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8).

② 孙井成. 有关初中体育教学中长跑训练的方法分析[J]. 神州(上旬刊),2019(026):165.

③ 鲁国君. 提高初中体育之中长跑训练的方法分析[J]. 体育时空,2015(05):131-131.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作者:曾俊

第3篇:关于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感悟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工作。中学物理是教给学生物质结构和运动基础知识的学科,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运用到物理教学中,既可以把抽象的说教与讲解变成生动的动态化图象和视频,又可以把平时教学中的经常观察不到的微小或者不利于观察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从而便于观察其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激发兴趣 优化教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性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所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显示所描述的物理情景,呈现物理过程,及时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图像,能展现传统教学无法展示的连续过程的演变,形成鲜明逼真的动态效果,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改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本人通过近几年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能够起到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可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 “寓教于乐”的目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 如在学习热机的四个冲程中,以前的教学中,我废了好大的劲,学生对于四个冲程的循环还是一头雾水,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学生能清晰地观看连续的循环过程,并且了解了飞轮的运转是如何带动汽车运动的,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理解了知识点。还有在学习电流这个物理量时,对电流的流向、电流的大小等很难形成具体的认识。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我先模拟一个现实生活中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从水压高的地方向水压的地方这一人人皆知的常识画面。以此作类比,电流总是从电压高的地方流向电流低的地方,并模拟出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的动态效果图,变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声、形、色的有效利用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再进一步抓住时机,设置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对事物的熟悉必须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但是,物理实验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有些东西如:在电场、磁场无法直接看到,许多物理量的变化,如: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等不能直接观察到。而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去理解,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碰到了很大困难。在“电磁感应”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把实验中本来看不见的磁感线的分布及其变化展示在屏幕上,此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长,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用一种颜色显示,而不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动画中当线圈移动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是否变化,从而使学生可以很快得出正确结论。采用上述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作用过程可见度小或作用时间很短不易观察的物理实验(如固体之间的扩散现象),还有受实验条件限制,有危险性的实验(如托里拆利实验)、在学校实验室无法进行实验的微观或宇观物体运动现象等等。也只有借助多媒体课件才能最好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形象、生动的观察到这类物理现象。

三:应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

以往的传统物理教学,教师完全是参照课本就本讲本。由于教材提供材料有限,黑板大小有限,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一节课只能讲有限的几个知识点。无法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信息的输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德育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自始至终贯穿德育教育,物理学科也不例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说教模式已不适应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应该加强知识性、趣味性的德育渗透方式,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还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比如,在学习连通器原理时,运用多媒体中的视频课件,展示了轮船过三峡船闸的过程,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内能的利用的多媒体技术演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物理学科中可以说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且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多感临境性和构想性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显示出传统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了学生注意力,有效促进物理教学改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學的最优化。

作者:王翠玲

第4篇: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

依稀觉得,当初选择中国孝文化的初衷,一期结束,觉得选这门课还是很值得的.。

我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很多困惑。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浮华烦躁的时代,我依然还是想固守内心的善良,尽管冷漠充斥着这个社会。还是想 尽自己的努力,帮助身边的人,尽管 在我高中复习四年中,没有人给我过太多的温暖,还是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尽管挫折和磨难经常不期而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做人的底线,永远不要僭越。

我学会了感恩。我是一个 农村的孩子,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一去就是十多年,父母和母爱在我的童年的缺失,让我对这个家 多少 有点怨言 !

我是多麽 希望 能和自己的父母多在一起 待

些时间。然而,最终我发现自己太自私了

。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背井离乡,儿子只有努力拼搏,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给你们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

我学会了坚强。

那天上课,看到那个 一边上学,一边照看生病父亲的小女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自己也曾受过 无数委屈,但起码衣食无忧。虽然父母在外边打工,不能团聚,但起码二老身体健康。乐观地对待生活,永远扬起生活的风帆。不向任何困难低头。视生命中的不如意为常态,享受生命的每一种滋味。 每天给家人打个电话,不要顶撞父母,多陪陪家人,外出要给家人说明,免得家人担心。把孝融入血液,落实到行动。每一个男人也许作为男人是渺小的,但作为父亲永远是伟大的,每一个女人作为女人也许是卑微的,但作为母亲永远是崇高的。

无条件爱自己的父母,不要抱怨,要努力奋斗,改变命运。这就是我这学期的感悟。

第5篇: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

众所周知,中日关系现在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日本这个民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相机到手机,从食品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产品,都出自大和民族。日本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已不是两三句话都能表述清楚的。

首先我先声明,我是纯良大学生,忠实爱国者!对于日本的研究只是纯粹对一种文化的执着。日本这个民族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中国,可是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从日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我们国家曾经的东西,曾经的辉煌。我希望能唤醒我们自己对于文化的意识,借鉴当中积极内涵的地方,为我所用。

今天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几个方面的理解与感悟。

一.从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往来看文化交流

二.从观念看中日文化交流

三. 从环境设计角度看中日文化

四. 从学校教育看中日

五.从最初对日本动漫的接触漫谈中日

下面先回顾一下中日交流的历史吧。

一.从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往来看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

1.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1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 “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摄政。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一般认为,这是日本遣隋使的开始。隋炀帝也于608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为使节陪送日使回国。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据日本史书记载,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余年间,共任命遣唐使达19次,其中一次是为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国,称“迎入唐使”,3次是为了送还唐朝赴日的使臣,称“送唐客使”,另有两次任命后终止,正式派遣而到达唐朝的共有13次。作为对公元742年,日本政府派人到扬州大明寺邀聘鉴真及其弟子东渡。弟子们害怕渡海风险,起初无人答应,而年过半百的鉴真却毅然说道:“为了弘法传道,何惜身命!”在他的感召下,有21人愿意跟随师父赴日。但是,在12年中,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五次失败,鉴真双目失明,九死一生,但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终于于753年12月20日抵达日本。日本的官方、民间佛教界对鉴真的到来极为重视,为他设坛授戒。756年孝谦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9年,鉴真及其弟子们苦心经营,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后即在那里传律授戒,成为日本律宗的 2 始祖。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逝世,享年76岁。

3.中国五代和宋、元时期,日本是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前期。即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这个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国也通过这些途经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交流比较频繁。宋代中日两国的医学、陶瓷、建筑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传入日本的建筑式样有两种,一种叫天竺,一种叫唐式。最早把天竺式传入日本的是日僧重源,最早把唐式建筑传入日本的是日僧“茶祖”荣西。

4.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即中国明清时期,日本是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这个时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贸易(如明代的勘合贸易、清代的信牌贸易),又有移民甚至战争。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商品贸易外,更突出精神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美术、书法、医学以及政治和经济上来。这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反映出日、中两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例如,日本的雪舟和尚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人物。他1420年出生在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12岁入寺为僧,绘画天分极高,在京都相国寺学习禅宗,又 2

学习绘画。他十分向往来中国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在48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16世纪以后,由于城市发展和大名领国独立性的加强,文化的世俗性和民众性日益浓厚。这个时期的文艺除了反映大名威武豪华的排场外,主要特点是反映新兴市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气息。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歌舞剧、诗歌以及风俗画等,如连歌、茶道、水墨画等的兴起。佛教传入日本最晚不迟于6世纪初,佛教的因果报应,主张忍耐、顺从、寡欲、善行,是一种文化体,具有丰富而高度的文化内涵,因而佛教传到日本后就受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扶持,迅速发展起来。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在平城京(奈良建有东大寺,地方各国建有国分寺,此外还有法华寺、西大寺、唐招提寺等许多著名的寺院。

纵观以上4个时期,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都有着长久的往来。时至今日,中日两国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分歧,但在经济等方面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名设计学院的学生,现在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设计中的差异。

二.首先说说设计中的禅意

从观念看中日文化交流

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如今,东方禅正在转化成一种人们生活中的智慧,当禅的思考与设计艺术擦出火花之后,便能创造出有灵性的艺术设计。因为,禅不仅仅是用来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而且能圆满回答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蕴含着拯救文明危机的智慧,关乎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归宿。

在禅看来,人类文明的起点,应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一个漫天飞舞的大雪天,日本一禅师静坐于茶室,凝视着室外纷飞的雪花,坐了一会儿,他便起身进屋,随后将一个陶罐置于庭院中,然后,坐在榻榻米上,陶醉地注视着陶盆与飞舞的雪花。一旁的徒弟很是迷惑,不解其意,茶师答道:“我在欣赏花道”。

这便是禅的妙趣。禅师将深奥的禅宗理论体现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作冗长的说教,只重实际的证悟。不囿于僵化刻板的形式, 也不受成法的约束,只注重于自由、活泼的心态,讲究直心是道场,平常心便是道。 设计又何尝不是如此?设计有时就是设计师一种游戏心态的流露。当设计师处于一种禅的无心状态时,才能达到设计时的最高境界。 这是毫无功利心的设计,也是没有任何欲望的设计。它源于设计师心灵上的自由与精神上的纯净。

3

日本民族信奉神道教,并理解四季变化中生命的无常和轨迹,感知自然大地中树木必将老去的灭绝之美,从而体会晚秋或寒冬的物哀之情,日本园林景观表现的特色是把心情寄托于云雾飘渺的、望不见的彼岸,然后生起追求幽玄的念头,这都是地理对日本人心理的影响。

日本皇宫建筑,整个建筑的冥想空间与周遭的景观浑然天成,处处流露着清净的禅意。参禅的过程通常是一段宁静、孤寂的精神之旅,人只有在独处的情况下,才会有更多关于自身,关于与这个世界思考的空间,充满着禅味的空间,就是要传达给人们这种感觉。

禅宗以“空无”哲学为理念的现代设计,在现代生活中为我们创造着无尽可能性的精神世界。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只有空的容器,才有收藏无尽东西的可能性。”

老子曰:圆气至柔,能婴儿呼。所以,设计师须保持赤子之心和一种回归本心的状态。因为幼儿对一切事物都是那样的好奇、新鲜和纯粹。禅正好是要让人的心态回到尚未蒙受尘垢的状态,以禅的方法使设计师回到最直接、最本质和最佳的心智状态。

4

北京798一时装展示厅大门,设计师颠覆了门的固有概念,将两扇门转换成对襟的、有口袋的服装形态,设计定位准确,而且颇具慧眼,设计师当下开窍了!

清逸起于浮世,纷扰止于内心。禅意设计的意义就在于,禅的精神是直取事物本质,不为形式所拘束,以纯洁和简朴,表达出空灵之美,给人以遐想。北京798一画廊,建筑即便是运用超现代的钢架结构,或是后现代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中,我们都可以品味出充满着现代意味的“禅境”来。

禅认为“无即是有”,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这也是将人引入幽玄的禅宗境界的一种手段,它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尊重,也体现着东方人传统的沉稳内敛、含蓄的最佳精神气质。这种充满着禅意的设计,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语言,在我国的设计界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东京地铁的装饰画,真是独具慧眼。漆黑的墙面上镶嵌着凹凸不平的玻璃,急急匆匆的人流与疾驰而过的车辆映照在带波纹的玻璃上,使玻璃产生强烈的流动感。设计师的一双慧眼,让静止的物体产生动态的效果,这种设计思维可谓是不同凡响。

5

日本的商品包装,是以“禅的美学”为核心的,是禅所追求的真我境界。它已经超脱了商品品牌的局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他们将“禅”作为日本商品包装的核心理念,因而在日本和西方国家大行其道,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使当代西方人对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它作为人生与科学的哲学,认为禅悟真正代表了东方关于精神自由的智慧。

禅是不说之说,是触境而生的机趣。 设计中的简素

其实,禅的玄妙之处,在于它只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但不下结论;它只是提供源头,却没有一个终结的目标。禅,其实是让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顿悟与体验。这样一来,禅宗美学便为设计师带来了新的美学智慧与思维:真正揭示出审美活动的纯粹性、自由性,真正把审美活动与创作自由完全等同起来。

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就的实证方法。通过禅的方法,可以使大脑引爆激情,顿开智慧。禅就是善用大脑,开发智慧,是回归智慧和德行的最快方法。

当下的生活已在不经意之间被我们复杂化了,多余而冗繁的设计常常会掩盖生活本身的使用需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质的繁盛会凸显出人的精神空无。所以,禅宗倡导简素的美学主张,以达到一种 “空寂”的境界。 禅的简素与西方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似乎一脉相承。极简主义是用减少、否定、净化来摒弃日常的繁琐,去繁从简,用感观上的简约干净,获得物质最本质的元素的再生。它是一种克制的做法,是一种反物欲的精神,当物质向后大 6

步退消时,留下的就是广袤的精神空间,这与禅宗中的“参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最少的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创造一种深入人心的美,成为当今设计师探索的主题。

禅宗的简素似乎比极简主义思潮走得更远。禅的简素不仅是一种表象的“极少主义”,它更加注重身心的修为,禅宗崇尚天地万物皆与人同根一体,由之衍化出的俭朴、单纯、自然等理念,通过环境的空寂、幽玄,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禅宗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同时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现代陶艺家,为了体现泥土的本色,陶艺作品常用素烧,或熏烧等方法来完成,使其呈现出朴茂和雄浑的艺术风格,那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繁杂与简约的对比,无不体现出陶瓷材料的自然本色之美。这种简素的美学主张将禅宗美学中“空寂”的意境作了现代的发挥。 设计中的空寂

日本的花道,只是禅宗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常运用艺术对比的手法,将自然界生与死,新与旧的矛盾, 通过花道特有的语言表现出来,并引起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插花艺术不追求植物的华丽,也不注重插花瓶的名贵, 只崇尚精神, 精神就是一切! 不重形式而重精神是禅宗的审美理念。因而,日本花道从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贵与艳丽,而注重于在粗陋与简朴、甚至废弃的材料中,抒发自己对人生认知的感悟,对自然美的独到体验。日本花道也不以美炫人,而是力求渗入自然深处,表示出纯洁和简朴。

因为受 “无即是有、多即是

一、一即是多”禅宗审美意识的影响,日本花道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 ,表现出平淡、含蓄、单纯和空灵之美,这是禅宗美学把外在世界看成与内在活动相关照的一种扩展的反映。使观赏 7

者从这自然的艺术形态中体验一种空寂的景象,品味出一种幽玄之美. 既重视“心”的表达,张扬其精神表现, 以从中寻求空寂的内省,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

日本现代庭园 ,注重于景物的洗练和景观的静寂,表现出禅宗淡泊清远的心志和超凡脱俗的理念。现代庭园之美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其实更多的是静思和冥想,这恐怕也是受禅宗理念的影响,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演化而来的。

大阪公园的简易公共厕所,建筑之简单,造型之简洁,令人茅塞顿开!单看建筑的本身就带着浓郁的禅房味道。它的设计者定是一个既在佛法中探求生命的本真意义,又在世俗中承担着自己角色的悟道者。使进入这个空间通透、充满灵性的建筑中如厕的游客们,也会在这种清净与自然的顺应中,找回本真的自我。

8

生活在现代都市压抑的空间之下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上的释放,一个可以静思冥想的场所。该建筑就是将东方的禅所强调的“直觉、顿悟”等这些需要用心思考的东西,通过引入自然因素,使纯净空间有了强烈的神秘色彩,从该建筑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强烈的禅宗的“空灵”意味。 设计中的淡定

东京居酒屋的室内设计,体现着东方人特有的禅雅意境。它放弃一切矫饰,只保留事物最基本的元素。用最少的元素(如原木、竹枝、草编等)来展现空间的全部功能。该设计的意义,强调了消费者的需要才是设计存在的必要,要挖掘出生活中的这些充满着禅意的细节。从这个设计中,其实美感和魅力就充溢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就看我们有没有禅心与慧眼!

9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日本许多景观设计 ,是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效果的艺术形态。它不过分的嚣张,也不炫耀辉煌,而是尽可能的沉静而低调的,但是同样有着与天地同在的力量。大阪公园的巨石建筑正是用孤寂的美感,“无我”的心态,表达着东方禅的精神格局。

现代设计艺术由于禅宗理念的渗入,显示出独特的灵性和静幽,因为禅意的设计,始终表现出一种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艺术家们只有内心与外物合一,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方能步入禅宗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之境。因而,作为一个现代设计师,仅有技术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使技巧升华,使设计成为心灵的艺术,是发自于内心的无意识之中。现代设计师如果不精通禅文化,不亲证禅宗的心地法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实旨和内容。

当今时代竞争十分激烈,每个国家和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新和发明创造。设计师如果具有先进的设计的理念和好的方法、有发明创造的智慧,并借鉴“禅”的思维方法,就可以帮助开发设计师的智慧,从而提高其设计艺术水平。

10

以上就是在中日设计师在思想上的文化对比文化交流。

三.从环境设计角度看中日文化

作为环境设计的学生,向来对环境敏感。今天对比一下日本与中国园林设计。

园林,是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栖息之所.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是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体现东方园林精致,典雅,人文的特点.而且中国的园林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园林通过对中国园林有选择,有发展的兼收并蓄,产生具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中日古典园林按照园林所属都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国的寺观园林无明显特征,讲究儒道的和谐和诗情画意,突出儒性,体现出宗教的世俗化,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观园林讲究禅思枯意,突出佛性,并影响其他类型的园林,表现出世俗的宗教化.

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但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 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日本则在形象和抽象之间. 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 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而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中国园林是山水诗意园林,日本则是枯山水园林,以山代石,以沙为水。枯山水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没有真的山水,而是以白砂代水,以石代山,砂石用细耙梳理出规则的几何花纹,似云浪似波涛。摈弃了一切繁复,回归最简单的禅意,所以枯山水的英文就是zen garden。

从网上借了些图片简单说一下日本庭院的枯山水。我个人认为,日本的枯山水最根本的起源就是中国的禅意,就是上文我提到的中国的原始文化对禅宗的理解。只不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禅宗在日本融入了他们的民族精神与地方特色,相对独立的发展,于是呈现不同的角度与特色。没办法,好的东西我们要接受学习,借鉴,以便更好的超越。

11

枯山水作为园林设计源于日本,溯其本源却是中国园林、中国水墨山水画以及唐以后的佛教禅宗教义的集中传承。而枯山水在日本最早也是见于寺院,作为僧人禅修的一种延伸,表达着深沉的哲理。后来与茶道的发展出现融合,走进了民间。

从应用的材质上来说,主要有砂、石、苔、木四种材料,通过单一的应用或者几种材料的结合,构造出石庭、苔庭、型木式、书画式等几种枯山水型式。

这几天在网上查阅一些枯山水的图片,幻想着自己的家里也能营造一块这样小小的院子,心里就生出无限的向往和喜悦。家人喜欢在院子里养许多花草,而我也喜欢那些绿色营造的世界。尤其在这萧瑟的冬季,花叶凋零的院子实在让我纷乱的心意更添 12

了几分失落。于是我期待也有这样一个院子,铺满白砂,几方大石零落其间,我耙出一道道同心圆。然后,在走廊上品茗,静静欣赏这荣枯不变的世界。

以后要是有一个自己的家,那就在院子里铺这样一片砂。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居的地方或许并不要很大。

13

而我最愉快的劳作,就将是细细的筛净白砂,用细耙在砂上作画。今日天晴,便画出一个流水行云;明天落雨,便画出一圈圈的同心圆,似水落池塘的涟漪。

落雪的时候,我不必担心花木是否被冻死。不必打扫一地落叶。我只是抱着暖壶,欣赏这灰与白的世界。

14

我的爱人会期待回家,因为一回到这里,外面世界的奔波忙碌、觥筹交错都会被挡在门外。只有我和他呆在这温暖、静谧的家里。诗意、静谧„„不知道有时候在这院子边煮一锅火锅,吃几款亲手做的夜宵,喝一杯咖啡,会不会别有一番风味。

这是一片我自己的世界,也在心灵的世界,与外界无关。不管做什么我都觉得是理所当然惬意的。我可以在这片世界里听歌,听雨,听大地的心跳。我可以作画,写诗,翩翩起舞。我可以排练四季的交替,我可以天天等爱的人回家。因为这是自己的禅意世界。有时院外有花开,姹紫嫣红甚是好看,映着我这院子,犹如得道高人,坐怀不乱。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只希望终老。不徐不疾,一生就这样过完„„

哈哈,说多了~这些都是后话,总之日本的庭院景观设计带给我很多感触,完全不似中国的庭院。我们国家城市以商品房居多,很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景观也主要以公共空间为主,很少能借题发挥。这也是所处环境的区别吧。

15

咱们国家这方面的景观设计,围绕园林设计。最著名的的园林设计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园林设计讲究多种技巧,而整体理念始终一贯,即人与环境的和谐。与日本的枯山水主要运用的禅意不同,中国的园林设计虽然讲究意境,但更重要的是考虑风水,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

来说一说一些园林设计原则

1、强调设计与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苏州园林拙政园,园主人对于“拙政”隐逸的概念,对于自身的文化修养喜好等,产生了对园林作为设计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2、设计的职责是创造特性,正如每个人都以其相貌、笔迹或说话方式上表现其各自独特个性一样,园林景观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喜好,不同的地域也有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园林统一中又有独特的性格。比如说北京颐和园的大气和苏州园林的秀气灵气,各有千秋。

3、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为景观形式或语言及内容创新的源泉。忌缺乏人文关怀,不顾人的需要。

4、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设计时尽可能地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整合为一体。忌忽视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破坏整体的生态环境。

16

5、要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6,植被配置多种多样,忌只注重一种植物,忽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忌只注明园林植物的种类,不明确具体品种和规格。如苏州园林,不仅小桥流水,而且四级植被众多,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色,使人流连忘返,更不要说住在园林里的古人了,真是一种享受。

四.从学校教育看中日

日本的人口远远没有我们那么多。而且日本特别注重国民素质与教育的普及。他们对于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

日本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比如说安藤忠雄、黑川纪章、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伊东丰雄、矶崎新、隈研吾、丹下健

三、丹下宪孝、藤本壮介、青木淳、石上纯也、坂茂、坂本一成等等。

日本也有很多艺术学校,比如说日本著名的艺术大学有东京艺术大学、千叶大学工学院、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女子美术大学、 武藏野大学,多摩美术大学筑波大学艺术系还有东京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也有艺术系等。

我觉得设计师他们对于学生的培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大学的环境相对宽广,资源丰富,独立性强,不像中国的应试教育。老师上课的地点不一定是教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发挥,激发灵活性与思维。

2,、借鉴的本领,借鉴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优良传统,学生们也是充分的发挥了这个优势。首先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融入时代精神,充分的发挥。其实设计就是敢为人先的创造与发明、大胆设计、大胆改造,大胆实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科技的全过程。设计的构思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在头脑中进行样式的选择。设计是一种创造,但不是发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设计是不存在的。因此,设计就必须要借鉴前人。

3, 设计的能力。能力很重要,他们的老师不会说一定要求他们怎样怎样,而是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去安排,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老师会尽最大的可能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最大效果,在每次“压迫”中得到升华。设计是一种造物的过程,有了好的构思后,接着就是如何来完成和实现这个构思,把设计构思画在纸上,不能说是设计的完成,那仅仅是设计的开始。老师基本上都会让学生落实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有较强的设计质量,较高的工作效率,“快、捷、勤、节、美”。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真本领。

4,深厚的艺术造诣。不管是艺术还是设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与灵感,这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深厚的艺术造诣决定了设计师们无穷的创造力。但是我们也需要进行后天的熏陶。

5,设计师的人格魅力,日本不过设计师还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行为举止,谈吐,极具大师风范与人格魅力。因为老师本身就是一个代表,他们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他们是一个表率。这个后天熏陶的过程,成就了日后在设计领域的出类拔萃。

6,日本的学生上课,根本不会局限在教室课堂上。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教学

17

场所。他们注重实践,有准确地领悟能力,全面地统筹能力,充分的展示能力,注重自我考察了解社会了解资料的过程,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与升华。并且对社会要有了解,观察、分析、主导与开发的能力,(懂得发现哪些时尚品味,发现哪些还有开发的),深入市场,不能闭门选车,坐享其成,更不能意想天开。有独挡一面的能力。

7,痛痛快快地工作,痛痛快快玩,愉愉快快的学习与生活。前卫、激情、自信、乐观、青春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优秀的品德是首要条件。而且工作积极主动,要全力投入,兴趣浓厚,体现主人翁精神。

8,团队合作精神。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超级团结的民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发扬这种精神我觉得特别好,不仅能双赢,而且更能适应设计适应社会。

五.从最初对日本的接触漫谈中日

我从小就开始看日本动漫,我特别爱动漫。那时候对日本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还不知道是一个国家,总以为日本属于我们国家的呢。日本动漫产业通过与国家的“交流”,引人深思。

日本动漫盛行至今。我们90后的都是在日本动漫的熏陶下成长的,从《铁臂阿童木》《一休》《机器猫》到《名侦探柯南》《死神》《网球王子》,日本动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还有著名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千与千寻》《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等等,这些世上佳作太让人难忘了!怎一个大师了得。

即便大力支持国产动画的现在,特别是大学里,日本动漫的市场也是很大的,原因我看主要是日本的动漫不管在剧情还是在宣传制作上都比国内的要好。日本动漫这种流行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到今日日趋完善,迎合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领悟力(不像大多数国产的美国的剧情幼齿,主角不是猴子就是熊猫之流的),且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整个日本社会面貌和精神状态的方方面面。我个人认为,日本动漫完全可以成为了解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

现在从我看过的一些动漫浅谈日本的民族精神。

一、 精神和意志的无限超越性

日本人的基本生存观念就是人的完满,但是物质条件总是有限的,对人的完满和神性 的向往促使日本人无限的拔高自己的精神和意志。要想达到神的无限和全能,只能依靠精神的无限性来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即小宇宙的爆发。 几乎所有的动漫,尤其是运动类题材的,积极向上,为了理想而奋斗。风靡全国的《网球王子》中王子们对网球的热情就是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球技的保障,河村隆可以为了网球罔顾自己的手臂。作者许斐刚用夸张华丽的手法表现网球的 18

无限可能性——天衣无缝之极限,但其实能打出这种最强网球的就是最初学习网球的热情。

二、忠诚与报恩,极端的自我牺牲

这些在古代类的题材中非常明显,《遥远时空中八叶抄》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解救龙神,不论需要的是什么,甚至是生命,因为是龙神创造了那片大陆,赐予了后世的一切。 欠负——报恩是日本人独特的道德理论体系,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对天皇的忠 。日本真正的民族叙事诗《四十七士物语》赞颂的就是属下对主君的忠义。为了替主君报仇,报答主君的恩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父亲、妻子、妹妹。当他们为主君报仇后,又在其坟前集体自杀,因为他们的报仇行为虽成全了他们对主君的义,却导致了他们对幕府的不义,他们只有以自杀来偿还。这种抛弃爱情亲情的忠义故事深得日本人的青睐。这种欠负——报恩的伦理体系就造就了日本人性格中的一极:极端自我牺牲的精神。

我不建议大家都这样啊,我们要忠于自己的道德底线,忠于理性爱国!忠于道德。这种精神我们借鉴就好,不能盲从。

三、强烈的自尊

日本人的自尊就是小心谨慎的生活,不是做自己想做的,而是做别人想让他做的,不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是要成为别人希望他成为的人。偿还别人的恩情,不辜负别人的期望成了日本人最大的尊严。人与人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依靠,英雄而存在的。《网球王子》中手冢国光就是为了青学网球部而存在,《棋魂》中进藤光就是因为佐为而开始下棋的。日本的强者就是抛弃个人感情和幸福去履行义务的人。日本人害怕别人眼中的嘲讽和批评,会令他们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因此重名誉成为他人心目中的人就是日本人的行为准则。

四、宿命论。

CLAMP创作的《魔卡少女樱》、《翼·年代记》、《xxxHOLIC》就将这种宿命论演绎得淋漓精致,外号有『次元之魔女』及『极东之魔女』等等的『只要能付出相应的代价,便能实现任何愿望』的商店的主人壹原侑子经典名言:

1、世界上没有什么偶然,有的只有必然。他们坚持自我,相信自我。虽然有点主观唯心主义,但何尝不是积极地自我暗示呢。也许有一天自己真的做到了。

五、战争中的“泛正义论”

日本动漫中像《奥特曼》《铁胆火车侠》《火影忍者》《浪客剑心》《海贼王》等等动漫里都有打打杀杀战争的场面。而小朋友么也很喜欢这种“正能量”“阳刚热血”的题材。这些正义的动漫确实传递正能量。 日漫里的战争题材并不仅仅是“好人打败坏人”,其中善与恶的界线并没有那么径渭分明。在日本动画中(非弱智的),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有着所谓不得已的苦衷,于是便有了为了让人类唾弃战争而去发动战争的杰克斯这类角色。也像《死神》里为了停止战斗而战斗的 19

东仙队长——并没有仇恨,但是为了和平也不会讨厌杀戮。动漫人物都是为了自 己所谓的道义而战。日本动画中对战争的态度始终遮遮掩掩,现在细想来通常都是着力于战争双方人物的活动,有意识的安插一些被侵略的一方做坏事的情节来混淆观众的判断力,让观众以为一切都是活该,是‘正义’的。宣称战争没有绝对的对错,否认着真正意义上的正义的存在,或认为战争的原因只是因为双方互相不能理解。

当然了这些都是动漫,都是假的,但是不管是正义的还是泛正义的,我们要明辨是非,相信正义。维护和平。

六、唯美。

日本民族的唯美是异常执着的,雅致的茶道和浮世绘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日漫的画风唯美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对唯美的执着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动画人物外型。看着动画中那一个个大眼睛,手脚修长,服饰光艳华丽的的帅哥美女,观众大喊卡哇伊。可以说,日本动画愉悦视觉的功能已经相当完善了。但是日本民族有着追求极端之美的狂热,人们认为最美的时候是樱花凋落的一瞬间。就像《秒速五厘米》新海诚最著名的动漫,也是我最爱的之一。那对感情的描绘,赋予樱花沉着的遐想。这样看来,日本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崇尚精神和意志,追求人之完满,强烈的“耻感”, 报恩的观念,矛盾的性格,善变的伦理,极致的唯美的民族,通过动漫向我们灌输的日式思想观念,有好的,但也有偏激的,需要我们自己来体会。

七、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的揭露。

像《岁月的童话》,《幽灵公主》,《再见萤火虫》等等这些动漫,通过一些事情来达到对人性的揭露,引起我们的深思。也有引导我们自身保护环境,关注周围的世界等哲理性的动漫,比如说悬崖边的金鱼姬。这些美好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不是么。

日本是动漫大国动漫强国,我觉得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他们的技术与思想,已提高自己的水平,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共赢的状态。而且不能让商业化垄断我们的动漫市场,使《葫芦娃》《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这些几百年前的经典作品失去更新换代的能力,不能被新技术超越,使《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种无营养启示的动漫垄断整个市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不到实处。

第6篇:学习企业文化的感悟

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精髓所在,毫不夸张的说企业文化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和命运。所以作为新员工,认真学习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让我们迅速的融入到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并让我们明白如何去学习和发展。然而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别致,在通过一天的学习后深深的被这种企业文化的魅力所折服。

首先是公司愿景:成为一家员工满意,快乐和谐的企业。从这里就看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对员工的重视,意在让员工达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当员工能在快乐和谐的状态下工作时才能让公司更好的运行,使公司和员工一起努力,共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快乐的工作环境,更要懂得从工作中寻找快乐,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共同进步。

核心价值观:真诚,责任,共赢。其实这是在教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对客户,我们都应该真诚对待,要坚信真诚待人,别人同样会真诚待我。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敢于承担责任,明白我们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一个不敢担责任的人又能指望他做什么呢?为人处世应该抱着利他心态,工作中抱着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心态,在真心帮助客户的同时也创造价值,在共赢的心态下必能让个人和公司更好的发展。

使命:塑造民族软件的新价值,共创财富倍增的产业链。使命是我们公司的远大目标,也是所有员工努力的方向。改变国产产品在人们心中的看法,改变国产产品在世界经济环境中的格局,这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却是需要每一个人用行动去努力达成的,所以一起努力吧!

企业精神:相信信念的力量,为选择负责任,开放与人沟通,专注做好每件事。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火力全开去达成目标。选择决定命运,任何一次选择的机会都应该好好把握,当我们做出选择后无论对错都要懂得为我们的选择负责任。沟通时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我们应当学会沟通,学会倾听,更重要的是要把心掏出来,开诚布公的对待同事,让公司中不会出现尔虞我诈的斗争。想要做好一件事,专注必不可少,工作需要用心做,用心方能专注,所以专注做好每件小事情,必然能有好结果。

团队法则:激情,爱,参与,贡献,支持,以结果为导向,高效行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意味着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所以在团队中要时刻保持激情,让自己认真去做事情,并用激情去感染整个团队。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用爱对待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乐于奉献自己的人。在任何团队中都需要每个成员的参与,一个团队的力量的体现是团队中每一个人力量体现的集合体,所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仅仅是参与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贡献,就像赛龙舟,如果一个人没有使出全力就会导致整个团队的落后,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不余遗力的贡献出所有的力量和精神。然而在团队中,一个团结的团队才是最强大的,所以团队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相互支持,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强大的团队。以结果为导向,高效行动。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结果,而结果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有了目标,剩下的就是行动,想要得到好的结果就要专注,用高效的行动才能获得最好的成果。

纵观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是致力于培养我们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公司企业文化的学习是对我们的一次洗礼,不仅仅会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做好工作,更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第7篇: 老子文化的一些感悟

PB10001104

孙嘉蔚

老子文化这种课程,其学习是自始至终的,并不像数学分析或是量子力学,学习时间全部在极短的一段时间里。人文学科是活的,一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其中才会有很大的收获。至于论文的题目,我也很欣赏秦老师的方式,并不刻意是一片正规的学术性的论文,那样对学生的要求未免有些苛刻,毕竟都是学习理工科的。而把自己的最真实的感想很随意,很自然地发挥出来,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而作为文章的一个题目,我想了想,还是用“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来讲述自己对道德经,对老子文化中的“道”的一些个人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文章的开始,我还是要引用《道德经》的第一章,因为我觉得这一章不仅仅是一个开篇,而是整个老子哲学,文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凡是可以说出来的东西都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反过来,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是说不出来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精妙之处,这些,是西方哲学里完全没有的东西。不能说出,却并不代表着随便,任意,甚至放纵,相反,老子文化这种模式恰恰代表着最自然地东西。所以,虽然说“道可道,非常道”,倒是真正的道却依然是有章可循的。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

学了老子文化的课程, 我被老子的智慧深深感染。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妨运用老子的智慧和文化,这样我们就能生活的更加美好。

第8篇:感悟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形象,二是企业规章制度,三是企业经营理念。其中,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和规章制度。凡是成功的企业,其生存、竞争、发展的源动力和凝聚力都是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

从成功企业看企业文化的共性

不同的企业成长经历,不同的环境背景,导致不同的企业文化特点。美国的微软公司由于创始人比尔•盖次本人的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因而微软的企业文化特点是富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在用人上愿意聘用那些有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在微软,大家的共识是:最好去尝试,即使失败,也比不去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而在同样的电脑行业的巨人IBM公司,情况却是相反的。其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几乎为每一件事都制定了规则、制度,连上班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和下班后也禁止喝酒等等都做了规定。因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保守与稳健。

海尔的管理方式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海尔强调的是对两部分人的尊重:一是员工,二是客户。对员工,海尔采用赛马不相马;对客户,海尔坚持真诚到永远。在激烈的市场经营中,海尔坚持不断地创新、管理、技术、观念和组织结构的创新,以求得企业发展能够适应市场不断的变化及开拓创造新的市场领域。

从以上成功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具有下列共性特点:

1、团队的重要性。企业经营管理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和团队组织,而不是围绕某个人的意志和思维。

2、强化控制性。严格的监督和过程控制行为的规章制度及回访客户征求意见等等。

3、单位的一体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或相互依存运作良好。

4、强调的是好结果。管理更注重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取得这些结果或成果的技术和过程。

5、对人的关注性。管理决策要靠虑到结果对企业中的人的影响。

从成功企业看企业文化的个性

企业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任何一个成功地企业都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从共同现象看,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几年,有些企业实行资本经营后,通过兼并和收购,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兼并扩张的过程中,实施兼并的企业并不是简单地把被兼并的企业文化拿来,作为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而是对其实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的融合上起到1+1>2的效果,从而建立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从不同类型的成功企业来看,企业文化的个性表现为以下几类:

1、对人的要求是坚强、乐观,保持强烈的进取心。

2、对人的要求是对人友好,善于交际,树立“发现需要并满足它”的信念。

3、对人的要求是凡是应仔细权衡和深思熟虑,一旦下定决心就不轻易改变初衷,并善于自我导向。

4、对人的要求是遵纪守法、谨慎周到。

总之,企业文化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的根本体现,是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根本标志,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精神导向。

从成功企业看企业文化的人性

企业文化的人性,是指企业文化对人的塑造。

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关键在于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益处。只有在这钟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也才能表现出爱岗敬业、努力拼搏的精神,企业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所维护。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整个企业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是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塑造,这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行和保持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全体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企业风格的不同,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认识到:成功的企业必然得力于成功的企业文化。因为先进的企业文化培养塑造了一批先进的员工,企业更具有生命力,更能适应激烈的竞争。

由此来看:优秀的企业文化应成为员工待遇的一部分。首先,企业的决策者要深刻地领会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员的结构、战略的实施、效益的好坏。其次,企业决策不但要使员工深切地体会到有形的待遇,比如工资、福利、权利、股份等,而且要领会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自身的增值,是面向未来的无形资本。总之,企业领导者本身应该看到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完善新的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只有重在对人的塑造,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才能得以实施。

第9篇:关于阅读感悟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悟”读策略呢?

一、入题时引导悟

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1.设疑入手。在阅读教学导入时应教会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谁草船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结果又怎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象,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2.情景入手。就是在开课时“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就运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展现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迷人风光,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启发他们想象威尼斯人和小艇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思路激活了,他们说工人们乘着小艇去上班,邮递员划着小艇穿街走巷去送信送报„„这样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3.质疑课题。所谓质疑课题,就是让学生从研读课题入手进行悟,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趣。如我在教《田忌赛马》这课时,让学生读题后质疑: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有的说,田忌做事没有信心;有的说,齐威王第二场失败的原因在于骄傲自大、轻敌;有的说,孙膑是个观察仔细、分析认真、胸有成竹、肯帮助弱者的人„„这一悟的阅读理解过程,学生不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揣摩,体察他们的境遇,还读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

二、导读时点拨悟

导读时点拨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由小处悟到大处。所谓由小处悟到大处,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比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用对比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巴拉那河上塞特凯思达大瀑布的景象,关于瀑布的描写是全文的重点。为突破这一重点,我创设一个旅游情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小处悟到大处,进行研读感悟,体验大瀑布:

(1)假设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旅游团又来参观塞特凯思达大瀑布,会看到什么景象?如果你是旅游团的一员,你会向导游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导游,你会面对游客作出怎样的解释? (2)假设20年后的今天,如果在我们这个旅游团里,就有“巴西总统”,此时此刻,你这个“巴西总统”会有何感慨?你将会发表什么样演讲?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的设计,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潇洒地走一回”。就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就从小处探究到大处,学生的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由正面悟到反面。所谓从正面悟到反面,就是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感悟课文的空白之处意思,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悟的巧妙,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纹丝不动”词语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悟邱少云“纹丝不动”中所蕴含的“动”来:同学们,邱少云此时此刻,身体是纹丝不动的,请您想一想,邱少云的什么在动呢?学生思考片刻,很快说出邱少云的牙在动,眼在动,手在动,脑在动„„我又进一步引导:请您说一说邱少云是怎样动的?这一悟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正面悟到反面,由纹丝不动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这样的悟,让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中创造性地理解他的“纹丝不动”,从有字读出无字,从而读出无字的书来。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捕捉相关的信息,然后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这样悟的教学片断,充满了感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受、想象、情感,使学生在感性化的学习中领悟课文,完善人格,关注生命方式,得到和谐的发展。

3.由静态悟到动态。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悟,并不仅仅是静态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有静态中求动态,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扮演黄盖,我扮演黄盖的部下,在火攻曹营的路上,“部下”有意地向“黄盖”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学生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部下”问住,便相互补充,争相回答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之处。这样的悟,由静态悟到动态,创造了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悟的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4.由点悟到面。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展开悟,就是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人教版8册教材第3课《鸬鹚》中的“悠然”一词,它可以牵挂起全篇内容。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我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去悟:您你能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到渔人的悠然?学生读读想想:看上文,风景如画,渔人如在画中,因而悠然;看下文,鸬鹚本领高强,渔人成竹在胸,因此悠然;看末尾,渔人日日丰收而归,生活无虑,当然悠然。它可以提示文章基调,捕鱼前是静而悠然。捕鱼中是忙而悠然: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动作有序、有效;人鸟配合默契,相处和谐。捕鱼后更是恬而悠然。景悠然,人悠然,鸟悠然,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悠然生活的小画卷。再如在教捕鱼一段时,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进行不同层次的悟读。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出“一抹”这个词的意思,学生经过细读,不难回答:“擦、敲、打、碰„„”然后比较哪一个动词最合适。接着,我追问,为什么要用“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研读课文,然后划出有关的词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最后以小组形式汇报。有的说:这一抹,抹出了湖面的不平静;有的说,抹出了一只只鸬鹚下水捕鱼;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不断地挤,鸬鹚不断地跳下水;也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丰收的喜悦„„这样的读中感悟,情景交融。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思想的火花他们自己点燃。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情景交融。

5.由现在悟到过去。“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的主导活动。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一点也不贫乏。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第一节,我这样设问:是什么事使鲁迅放了心?先前他为什么不放心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下文,并认真理解:那时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千方百计禁止进步书籍的出版和传阅,但鲁迅还是冒着风险给颜黎民寄书,并且一直为之担心,这足以说明他始终把青年放在心上,并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怀。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现在悟到过去:想一想,颜黎民以前为什么会给鲁迅先生写信?信上说了什么?你能以颜黎民的口气写一封信吗?这样的悟,由现在悟到过去,有标度、有力度,达到了理解语言,引发思维的目的。 6.由远处悟到近处。语文课本有些历史题材课文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现实比较遥远,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远处悟到近处,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一个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就设计了“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你的心情怎样”这一个悟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活活忍受煎熬,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请细细体味这一“绞”字,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痛

生:刀刺进胸膛,再来回搅和几下的那种戳心的、无法忍受的痛。 师:有刀吗?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眼睁睁地看着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活活地被火烧而不能救他,这种心情如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看到战友烈火烧身,想象到他一定痛苦得如“刀绞一般”,所以我的心里也如“刀绞一般”。

生:我既无法忍受战友被大火活活折磨着,又担心战斗会受影响,这矛盾的心情如刀绞一般折磨着我。

生: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我好想哭,我的心碎了,这样的战友不能死„„

师:是的,这样伟大的战友不能死,他怎会离我们而去?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来练习读这一小节,读出感情来。

在这个悟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然后从“绞”字入手感悟,由过去悟到现在,由远处悟到近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绞”作了感性化的理解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逐步感受“我的心像刀绞一般”,体味这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最后学生的感情已完全沉浸于课文之中了。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有的学生流下了眼泪,这是真情的流露。

7.由有限悟到无限。鲜活的思维是悟的核心。所谓由有限悟到无限,就是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操作中,教师在引导悟时,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求异求新。如上《林海》一课,在直接进入课题时我问学生:本文我们到底学“林”还是学“海”?大部分的学生一时没了主意,可少数学生马上意会到了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林海,因而,今天要学的应该是“林”。至此,我又紧追着问:日常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海?“云海、人海、花海、草海、麦海、歌声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欢乐的海洋。”这样的悟,创新思维的种子一下子发散,由有限悟到无限,既训练了语言文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8.由实处悟到虚处。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还能获得很好的锻炼机会。如在教《神笔马良》这课时,笔者提出研读专题:马良用神笔帮助穷人做了哪些好事?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会画出许许多多双明亮的眼睛,送给盲童,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出各种各样的书,献给希望工程,让希望工程把这些书捐给失学儿童,让他们重新感到读书的快乐;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描绘美丽的地球姥姥,让她的脸不再那么脏,那么黑了,让她穿上公主般的衣服,让和蔼可亲的地球姥姥回到她年轻时候的美丽。我仿佛看到地球姥姥笑了,笑得多么甜呀!„„这一句句、一段段血肉丰满的语言跃然纸上,令人爱不释手。引导学生由实处悟到虚处,就是注重实践,超越自我。这样的感悟虽然是让学生写下来,但学生必须在研读文本、感悟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探究,发挥想象。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象、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9.由空白处悟到生活处。有些课文,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悟”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创造“悟”的广阔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予以补充。《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待: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张开悟的翅膀: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写一个精彩片段。小学生有描述了雨来的心理活动,有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样的悟,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结尾时升华悟。

阅读课的结尾,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升华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1.升华情感创新悟。如教完《詹天佑》课文最后一节时,我设计了请学生“从课文里找依据,给‘京张铁路’重新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故起名为“中国第一路”;有的说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达到了当时国际一流水平,故起名为“创新路”;有人为纪念后天佑,故起名“天佑路”;有人因这条路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故起名“争气路”;有人说京张铁路修筑之成功,是因为詹天佑爱国,故起名“爱国路”;有人根据这是中国人设计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事实,起名为“中国路”;有人说这条铁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故起名“智慧路”;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导想象发散悟。想象发散“感悟”的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感悟”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例如在教学《凡卡》的结尾之处,寄出出“没贴邮票的信”之后,把无尽的思索和回味留给了读者,我在此引导同学探究“感悟”:凡卡后来的生活可能会怎样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多方求答,结论更是多姿多彩:有的说她疯了,住进了疯人院;有人说继续在店里当学徒,遭受更加悲惨的生活;有的说爷爷把凡卡带回到乡下,又送给了另一家学徒店;有的说凡卡而被迫离店出走„„

3.联系全文总结悟。一个特级教师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文章学到结尾一段,学生突然提问:既然课题是“威尼斯的小艇”,结尾为什么要写威尼斯的夜景?王老师因势利导:让我们自由地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原因。通过读感悟,很快学生便明白了“威尼斯离不开小艇,正是这小艇才组成了威尼斯这神奇迷人的夜景”。老师接着又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或“只有──才──”说说理由,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无疑,这样的教学引导,是真正在帮助、指导学生自己克服矛盾,获得知识和能力,而老师娴熟的教育机智,也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灵活引导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4.一言心得抒情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或课堂的结尾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如在《丰碑》一文的教学结尾处,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军需处长写一条碑文,来赞美他的高尚品质。学生们跃跃欲试,写的多姿多彩:“舍己为人红军魂,精神丰碑育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军需处长永远活在我的心”;“立此丰碑留军魂,处长精神泣鬼神”„„这样的“感悟”,就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学生的“感悟”对话,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教学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有关乐于助人的文章下一篇: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