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精选11篇)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08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不过我最喜欢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着“倒福”,对联。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上节日盛装,脸上个个都带着笑容,走亲串邻去拜年,一片详和的景象。大家见面第一句话都是恭喜恭喜。
“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鸣起来。烟花一声巨响升到了半空中,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的烟花,像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笑脸,又像无数的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得格外美丽。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美妙的旋律包围着人间,真是热闹极了。“春节”也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大家既可以得到长辈祝愿的红包---压岁钱,又可以尽情地玩。|篇二: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电机小学四年级二班的薛悦麟。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
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小学生演讲稿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我们刚刚过了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缅怀英杰。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的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谢谢大家!
寄25中队 2015年4月7日篇四: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学子风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年级(5)班的王佳乐。今天,我要讲话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的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五:发扬传统文化 再塑中华国魂 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 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是发愤立志的最好例 子。“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迭经优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 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四.勤学、好问
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和廉正在今天更要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正的美德。
六.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面对高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而在大学生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1 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在专业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因为熟悉了大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学生在急匆匆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再深究的话,有些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还不够成功。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成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人文专业。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通病。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的人。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钱致榕先生说过:“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洪流冲击下的前途,就要看他的下一代,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端赖于教育。”(1)中国的未来端赖于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明确其目的和任务。“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传统文化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2)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人格铸造和价值理想的确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他们成为能够撑起将来民族脊梁的人,已是至为迫切的了。
2 现状与思索
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鉴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很多高校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博大工程中。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居多),成为目前在大学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如何呢?就学生报名选修这类课程的情况看,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课充满兴趣,甚至出现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人数的情况。特别是文史见长、实力雄厚的高校,这类课程更是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但理性的看,在传统文化课火爆的背后还隐藏着问题。据《中华读书报》载,2006年底教育主管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师资。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大都是中青年教师,很多还是刚刚毕业,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知半解,上课死板,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课失去兴趣。二、教材。现在专门为传统文化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而且一般都是泛泛的文化通论,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没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传统文化课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学中出现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因人授课”的现象,老师哪方面懂得多就多讲一些,不懂的就少讲甚至不讲。再加上此类课程一般采取大课的方式,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由于人数过多受到限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质量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在很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上此类课程的学生只为混个学分的不在少数,大批学生并不太关注老师传授的内容,都是临考前突击复习只求过关而已。也就是说,目前传统文化课教学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针对现存主要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第一,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一支有水平、有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有效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优秀的教师能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征服学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春风化雨的影响学生,令学生产生“心向往之”的效果。这需要各高校对现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同时所有的教师应该自我督促,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第二,编写适用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读本。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在推进传统文化课的教材建设方面作出了努力。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古到今对传统文化进行概述,知识性较强,吸引力较弱。可以尝试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按照专题或以问题为线索编写教材,或者编写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普及性读本,使学生以这些读本为引导自觉的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思考。第三,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比如,授课联系现实问题。在授课中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对个人或对世界的影响,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又比如,教学方式多样化。现在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概论”式教学居多,教师在一个学期灌输给学生所有内容,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什么都知道了,实际上什么经典都没有真正读过,不能产生心灵上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或研究生教育中经典阅读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少而精的经典著作,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让他们的思想跳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有所收获。为了克服内容繁多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可以改变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一学期重点学习几个部分的内容,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几部分贯通起来,使他们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克服一个教师授课知识结构欠缺的困难,可以尝试群体式教学,一门课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按照专题讲授,把真正课讲透讲好。如果辅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
3 余论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一些学者惊呼,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3)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所有关注高等教育、关注中国未来的人的共同努力。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现在正处在试图改变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的起步阶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时间感慨万千,必须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弘扬工作。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本质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正成人。让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这不仅是我们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各高校采取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各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注释
1钱致榕.文理贯通---大学教育的挑战和方向.载甘来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6:172.
2刘晓红.大学与人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5).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研究
21世纪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如何继续传承下去,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是需要立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参考传统诵读方法
古人云“曲不离口”,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就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积累语感、领悟汉语规律、丰富语言材料,可以有效地规避死记硬背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学不光要注重概念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的实践,而诵读正是两者的有效结合。诵读不光理解了概念也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從而保证了诵读的质量与效率。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传统的诵读不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激发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第一:在阅读前要假设情境,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老师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煽情,不光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石壕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吟诵此诗,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悲痛之情感染给学生。激情的诵读,生动的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展开阅读。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老师的阅读水平要高,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染力,这也是带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之一。
第二:要精心设计授课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经典的时候,可以选择思想感情表达相同的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思考讨论相似情感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感染下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其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加强对文章的诵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恰如其分的贯穿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课改中,使其作为主流思想发扬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陈勇.关于正确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2(4).
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服务创新创业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减轻企业负担,尽快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帮助企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无障碍跑”。二要思考如何建载体促进创新。要深入思考怎样在完善提升现有平台功能的同时,尽快依托骨干企业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打造一批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三要思考如何活金融助推创新。要深入研究怎样加快培育金融新业态、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怎样创优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市级层面、县级层面怎样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化零为整、聚沙成塔,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四要思考如何引人才驱动创新。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进一步培育、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同时,尽快在全市叫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理念,出台更优惠的政策,锁定“高精尖缺”目标,不惜一切抢、挖尖端人才、稀缺人才、领军人才。
五要思考如何造氛围激发创新。要深入思考如何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在全市掀起一轮“学深杭、促发展”的热潮,进一步厚植创新创业文化,使创新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和发自内心的追求,成为可持续、可发展、可传承的“城市基因”“焦作符号”。
学深杭、促创新,重点是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以重点工作的创新突破加快转型。要在“一赛一节”上谋创新求突破,坚持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经贸招商“三线并举”,办出高水平、展示好形象、唱好经贸戏,让焦作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焦作。要在十大工业项目上谋创新求突破,强化集团培育,建强创新平台,完善推进机制,助推工业企业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要在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上谋创新求突破,高标一流规划,严格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步伐,保证工程质量。要在做活金融上谋创新求突破,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去打造,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把资本市场建设作为突出重点,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基本底线。要在人才引进上谋创新求突破,建好人才队伍,创优服务环境,强化工作保障。
要在完善服务体系上谋创新求突破,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要在特色小镇建设上谋创新求突破,按照“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确保今年每个县(市)培育1~2个产、城、人有机融合的特色小镇。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谋创新求突破,今年力争每个县(市)建3~4个美丽乡村作为典型示范,让农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在污染防治上谋创新求突破,强化生态立市战略,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污染围城”整治力度。要在脱贫攻坚上谋创新求突破,在精准扶贫、推广经验、深化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欣赏,不是用现实主义的眼光,而是用审美的眼光,比如大家都骂封建社会女人裹小脚不人道,残忍,我却要鼓掌若干遍,妙极,好看。现在的女人为了美,那也是掂刀弄枪的,割眼皮用刀,打耳孔用枪,没有点牺牲精神,美从何来?再说,已经有学者从科学角度解释了小脚的好处。脚小,为掌握平衡,走路自然要扭动腰肢,大家就省了减肥了,更重要的是,不用受那西方女人的束腰之苦了,看西方电影,那乱世佳人斯佳丽们穿个裙子,憋气不说,还得奶妈一旁帮忙拉拉链,咱们看着,替她们急得慌,光想上去帮个忙。可男人不能上去帮忙,这就是个文化问题了。至于小脚女人扭胯扭得蛮活,生孩子时不容易难产,更是公认。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教下,中国女人开始艺术化,每个女人,都是一件艺术品,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娉娉婷婷,比西方的那些地动山摇的大脚板子们美丽多了,北大教授辜鸿铭13岁留洋,通晓英,法,德,日,意,拉,希等多种语言,但是在抗拒西方腐朽生活方式面前,可谓一大民族英雄,归国后第一件事就是遍寻中国小脚女人作自己的妻!哥们坚持中国传统,不容易哪!这么说,大家可能认为我很没同情心,那你就错了。读历史少了,读的时候你可能老想哭,可读的多了,你就哭不出来了,由哭渐变为傻笑了。我属于后一种。读书愈多愈反动,说的可能就是我这么一种人。
说到这里,大家还可能觉得我不严肃,可是我不知道怎么严肃,哭笑不得是我心灵的常态。河清涟女士说,内心深处,她认为追求心灵自由是件很神圣的事情,但这种神圣在这个日益痞子化的社会里却饱受奚落-在这种嘲笑道德与崇高的的痞了氛围中,追求心灵自由竟然要以半嬉皮的方式去掩饰。她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剧。
我很喜欢何女士,但她的这段话我只同意一半,没办法,悲剧还在继续,我只好继续嬉皮下去,对我来说,嬉皮就是我心灵的武器,还是我存在的证据。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何种姿式滑过心灵的天空,早有定规。第一,学得权与术,货于帝王家。第二,远离权与术,采菊东篱下。中华文化五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都成精了,冒傻气的没有几个。朱熹那老夫子,天天喊着灭人欲,存天理什么的,可他老先生不但发挥了人欲,连兽欲都捎带着发挥了。宋人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载,朱老夫子“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与官所,则与偕行,谓为能修身也,得乎。”后被人弹劾,天字第一号老流氓,皇帝宋宁宗都不愿意见他了,朱夫子赶紧上表请罪:“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什么玩艺儿啊他!
犹太谚语云:人类一思索,上帝就要发笑。我想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严肃,上帝就傻笑。我最欣赏的中国知识分子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边走边喝,沉醉终日,别人独醒我独醉,身后常带一持锨童子,曰:死即埋我!真酷啊!其实不是不想严肃,实在是别无选择。比如我讲中国传统文化,按常规,是很容易跟三讲三代表等主旋律挂上钩的,但是做到这一点,又很不容易。第一,那需要很厚的脸皮。第二,理性思维缺席。更重要的是,如果我那样干了,就是调戏文化了,比我之调侃要恶劣多了。中国传统,历来最重讲政治了,从周公开始,就敬德保民,以德治国的,这一讲,就讲了几千年。现在讲得更欢实了,大狗叫,小狗也叫,叫得人烦,我们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诚信,是一面镜子,有残酷的现实,也有美丽的瞬间。责任,是一曲旋律,有沉郁的顿挫,也有动听的乐章。创新,像一首赞歌,有举步维艰的沉痛,也有激流勇进的激昂。奉献,像一个舞台,有搏击潮头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
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是一个企业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所提炼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中的所有人员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需要企业中的每个人用行动去诠释。
诚信——企业的立足之本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所以,企业中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都必须要做到诚信:对同事诚信,与同事共同合作的事情不能反悔;对上司诚信,对上司保证完成的工作不能拖延;对客户诚信,向客户严谨保证的事情不能食言。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综观古今,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故而要说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只有做到了诚信,企业才能够长远发展。
责任——企业的发展之道
说起责任,就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可以分为两层: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俗话说:“在其位,谋其职。”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子女有孝敬年迈长辈的责任;公民有遵纪守法的责任。而在一个企业中,每个成员都有在自己岗位上应该要承担的责任。经理要管理好企业的日常运作,对企业的人员进行调度。企业的策划小组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策划,将新颖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去。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要对整个市场销售活动进行全面的掌控,及时收集到最新的销售信息,以反馈给管理层做出新的决策。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他应该肩负的责任。
创新——企业的动力之源
都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国家一直提倡的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可见,创新是多么的重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及时将新颖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运作中去,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勇于探索,不断地改变进取。敢于向陈旧的、束缚企业发展的规章和制度说“不”!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有了创新,企业“闯”的魄力会更大,“抢”的意识会更强,“争”的劲头会更猛,“拼”的勇气会更足。
奉献——企业的久立之机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矛盾的,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呢?所以在一个企业
中,秉着“我为人人”的奉献理念,才会有企业的不断前进,从长远发展来看,不断的奉献能够给一个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果说汉字是‘一字千金’的话,这也是需要通过至理名言来表现的。而用有限的语言表达出永恒的真理和智慧,这种奉献对于人类来讲就是永久的精神财富。
演讲稿二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咱们的90后也开始步入社会工作了,这也就使得不少企业开始出现这样的分层:70后一层,80后一层,90后一层。这样的企业员工组合可谓是无比有意思,传统思想与新潮思想的碰撞,保守派与大胆派的冲击。而作为其中一名80后,便想客观地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70后比较中规中矩,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因为父辈们是被国家耽搁的一代人,10年动荡,很多人没有机会读书,做事受束缚,所以70后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父辈们失去的社会价值,他们渴望成功,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进步来弥补上代人所没能得到的价值体现。80后是迷茫的一代,他们在老一辈人的传统教育下成长,遇到的社会变革很多,进入社会却发现现实的格格不入。他们其中不乏认同旧的社会价值的人,但同时又谨慎地接受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他们在新旧思想交锋中苟延残喘,在东西文化冲突中挣扎生存。迷茫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而当他们不再迷茫之时,他们也就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了。如果说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第一代人,那么70后就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只是这代人的个性特征并不像80后一代那么明显而已。
其实,可以这样说,70后与80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极为相似的,而90后却是与二者截然不同,他们是新的一代,接受这改革开放后的新潮思想的影响,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90后的思想理念与70后、80后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对于90后来说,初到工作单位是很难适应的。90后多是从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过来的人,对于突然要面临的工作、生存问题,处理起来就不如70后、80后那般得心应手了。90后的生活环境比70后和80后都优越许多,他们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90后只和父母关系比较亲近,亲情观相对淡薄,比之前的几代人稍显孤僻。同时,90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70后、80后有很大的差别。所以,70后、80后会与90后产生一定的隔阂,这是必然的。
同时,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与金钱息息相关脱离不了金钱。而70后、80后所接受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出,70后做事的态度是最踏实的,他们通过中规中矩的工作去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80后其次,他们偶尔会走一点点捷径,用稍微简便的方法去完成自己的任务;90后却就显得有点儿急功近利了。他们急于通过短暂的努力去获取别人花费长时间获取的成果。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在做事的思想理念上。70后的身上还保留有中国传统思想的痕迹,他们做事相对来说会比较保守一些;而80后有接受一定的教育,在思想上比之70后来说要更为开放一点,所以做事的时候也就没有80后那样保守;但90后这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秉承着开放的思想,做事大胆,敢于挑战,与70后形成了天壤之别。
70后一直是一个比较正统的群体,中规中矩走到现在。而80后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炮轰与非议。随着时间的流逝,80后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慢慢变好,得到了平反。如今90后也成长起来,同样遭到了人们的议论纷纷。这种议论在与80后的对比中逐渐升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又会重新理智地审视90后的社会角色与地位了。
演讲稿三
有些人仰望星空,是在探询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标,比如曼德拉。有些人仰望星空,是因为他是个喝高了的诗人,比如马拉多纳。有些人仰望星空,是因为他其实并非足球人,而是一个占星师,比如多梅内克。而有些人仰望星空,只是因为坐井观天,就以为能吃到最大的蛋糕。当然,后者是谁,我也不太清楚,青蛙虽然枯瘦,但它至少有权利把自己吹成一只蛤蟆。经常仰望星空的人,目光深邃,心胸广大,目标高远。在工作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只有看到远方的人,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才会有胸怀世界和宇宙的魄力与眼光。他不惧困难,他不畏艰险,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标,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不会迷路,因为他能经常审视自己的轨迹,他能随时校正自己的航向。仰望星空,能让我们感受渺小与浩瀚,能让我们把握现在和未来!
仰望星空,是一种方向;脚踏实地,则是走向方向的行动与能力。
脚踏实地,让我们有所依托,让我们心有落点。只有有基础,才能起高楼;只有去前进,有能有进步。脚踏实地,是我们向前方的所有归结点和行动的落脚点。是我们所有的梦想基于现实的考量与拥有与否的决断。空中楼阁,经不起丝毫的碰触;刻舟求剑,追不回遗失的宝贝。
仰望星空,能够时时刻刻给自己以定位,能够给自己一个合适又合理的象限。在自己合适的象限内,可以自由的舒展,翱翔,而不至于折戟沉沙,头破血流。脚踏实地,能够给自己充足的动力,能够给自己前进的脚步。在脚步的轮回中,可以一点点缩减自己离方向和梦想的距离,可以逐渐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个高度和远方积蓄应有的力量。无头的苍蝇,瞎碰乱撞,终不得其门,是因为它没有自己前进的方向。空想的鸵鸟,埋头于沙土,到底免不了危险的逼近。动物们的种种行为,又何其的相似于我们人类的某些行动。但动物们血淋淋的生命代价,依然唤不醒我们对自身的反思与警醒。在工作的时候,不仅要适时地仰望星空,看看,到底,和自己的目标之间,距离还有多远;同时,也不要忘了低下头来,继续走自己的路,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只顾仰望星空,而走向了错误的街口。
多少人,熬白了双鬓,依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让多少才华随着岁月流失殆尽;多少人,空想无数,依然梦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遇。岁月荏苒,斗转星移,有多少人类的悲欢离合在在璀璨的星空下轮回上演,又有多少老泪纵横的辛酸在世人的眼中与心底一次次重播„„“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有着很强的时事背景,寄托着温总理对当代青年的期望,诠释着青年一代应有的价值观。有人说,星空太遥远,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有人说,现实太无奈,磨去了我的所有棱角。我说,这是借口,任何事物都有它消极的一面,但那不是全部,甚至连很小的一
部分都不是。我们要做的,是应该看到他们宏观的一面,主要的一面,而不是将其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限地放大,放大到能阻碍我们前进的程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话语穿越千古,尤有余音;“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一位为民操劳的总理,又寄予了我们多么深厚的希望。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仰望星空的审时度势,我们的时代同样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奋力前行!
演讲稿四
人这一生,不管你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成就,就在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梦想和追求。梦想的神奇在于人的不断奋斗追寻,世上再没有比梦想更奇妙的东西了。时光倾城而下,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来到龙烟一月有余,花开无形,叶落无声,正是有了繁星的点缀,星空才如此灿烂;正是有了绿叶的呵护,鲜花才这么美丽,同样,我们的未来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得更加精彩,因为我们有梦想,我们有信念。
人是靠梦想活着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就如同鸟儿折断了翅膀;人的一生是“贪得无厌”的一生,一个梦想实现了,又会产生新的梦想,不断堆积的梦想,就像过冬的柴禾,一摞摞堆积在生命的走廊上,为寒冷的人生火添暖。直到那一天,你用洞穿的眼神无力地注视着走廊的尽头,面对这一摞摞堆积如山的梦想,或许,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或许,是无奈的遗憾;或许,只剩下淡然的目光。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有了梦想,你才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没有梦想的人犹如无头苍蝇,到处乱窜,终一事无成。胯下韩信之所以能成为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正是怀有吾必有以重报母的理想,才能成就大汉江山雨飘摇,萧何月下追韩信,暗度陈仓定三秦,沈沙决水斩龙且,破燕灭赵收华夏,十面埋伏败霸主的美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若不是以造福百姓为己志,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反观方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如果能接受后天的教育,必有所作为,但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终泯然众人矣,可悲可恨!
梦想是风,它以优雅的姿态触摸你,将所有的惊喜都散发在温暖的憧憬中;梦想是灯,它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使人们在黑暗的深渊中,点燃对光明的向往。梦想犹如日月高悬,使人们经受住惊涛骇浪的考验,使人们透过黑暗见光明,拨开云雾见青天。尽管,有时梦想很朦胧,很飘渺,但它却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永不坠落的光辉,拼力穿透命运设置的重重险阻,义无返顾地射向那辽阔美丽的长天,正是心中有了梦想,才会折射出七彩的人生。
没有梦想生活容易疲乏,生命欠缺光彩,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行死走肉,生命的游魂,过一天是一天,度一年算一年,生命已无意义,生命已失价值。让一个美梦,永远的做下去,不要醒。闪出自己的光点,亮出自己的招牌。永远没心没肺的炫耀下去,不让黑暗占据自己角落。渴望阳光,渴望自由。伴随梦想一起飞,撑起一双梦想的翅膀,让风儿带着自己飞。身边的白鸽,活的如此的快活。心中有什么,就做。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说出自己梦想的人,就会比没有梦想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梦想。
如果你有梦想就去实现你的梦想吧,美好的希望向你招手!如果没有梦想,就好好的想想,让自己有个梦想吧,有了梦,你就觉得生活更会有意义。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学校两个校区的教学楼塑胶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已初步完成,目前正在着手打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物质文化,而对学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认识比较肤浅。如何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办一所具有特色的九年制学校一直是我们学校一班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学校是培养人的最重要的阵地,是用文化氛围感召人的场所。学校的魅力就是在于其文化内涵。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校园建设)、制度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师生的行为举止)。其核心是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它折射出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学校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其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引领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学校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我认为当前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有规划的改进硬件设施的同时,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教职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观念有待更新,认识有待继续提高。我校部分领导和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的制约,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校园各类文化建设如标语、功能室等的设置与管理基础缺乏整体规划,缺乏主题文化,没有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没有立足校园里的人,没有把学生的使用即校园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纳入思考范围。学校有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常规性、科学性的活动开展得少,常常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临时突击的汇演、比赛等活动。活动项目单一,内容流于形式,覆盖面窄,参加人数还有待增加。
校内文化设施的档次有待加强和改进,部分设施设备显得陈旧、粗糙、敷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达到较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如学校的合唱队、美术组、体育队等特长建设缺少规划,有关规章、制度亟待规范。
学校硬件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规划布局上存在一些缺陷,使两个校园无法在短期内连接成一个整体,要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改造上级投资不足,资金缺口还很大,而且改造的难度较大,学校本身也没有资金用于改造环境。由于资金有限,上级在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设备设施改善等方面的投资,缺乏整体规划,常常是走一步算一步,不能一次性投入和实施,并且大多倾向于中心学校有重点的进行。这些都制约着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需不需要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学校要从建设新农村的高度,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农村教育的要求。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雅俗并存,而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创造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这是学校的责任之所在。我们也要改变,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熏陶的做法。人的思想要借助于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才是我们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本理由。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作为农村学校,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农民的孩子,一方面,千百年来的不科学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需求成为农村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应试教育的藩篱,抓质量,保稳定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淡化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采取整体合理的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抓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用好,避免重复建设或再次改建。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抓住重点。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政绩工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为学校科学发展服务的工作。我们知道,物质基础是重要,但是在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件改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开发农村学校特殊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寻求更好的校园文化展示方式,立足所处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结合具体的校情,充分利用周边可利用、开发的资源,抓住以精神文化的建设为重点,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形成高尚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特色。
一、处理好四对关系
1.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过系统深入的专业教育,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教学目标,要在目前教学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做到既确保专业教育目标的完整实现,又有效地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实在有难度。这就需要适当地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而这方面的思想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掌握好一个适宜的度,并据此确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合适比例,是一个不断需要研讨的课题。
2.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二者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协调一致的。但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一时很难改变,若处理不当,在操作中就可能出现与新增的文化素质教育课挤学时、争师资的情况。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能否得到长期和系统的实施。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环境熏陶,因此,应当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实施。但是,总结多年来各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我们发现,文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能进入第一课堂,就很难做到有计划、有系统并且长期稳定地实施。因为大多数高校目前的現状是,教师把第二课堂看作软任务、软指标,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而且由于第二课堂没有约束力,许多学生都比较消极被动,这就很难有效地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文化素质的目标。
4.文化素质教育与文科专业建设的关系。随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许多传统的理工科院校中也开始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师资队伍,继之而起的是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和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理工科院校破土而出。这无疑给理工科院校学科结构的优化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其中之一就是:随着文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理工科学校中本来就有限的文科师资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建设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力量反而受到削弱。为此,要处理好文化素质教育与文科专业建设的关系,也成为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健康开展的保证。
二、做好三个转变
1.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人开展有待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转变。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先导。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要求应该如何调整,怎样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给予恰当的定位,怎样评价、评估文化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只有在观念上、思想上真正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在育人的全过程中逐步改变那些习惯的、传统的做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待于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仅大学要加强,中小学也要加强。由于高等学校在招生和培养上实行的“严进宽出”的格局,使得中学,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学习过程仍带有较大的应试成份。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学实行“宽进严出”,校门开得大一些,管理规范严格一些,淘汰机制完善一些,使中学教学真正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切实地开展起来,为大学输送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
如果说,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反映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途的失望,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西方把由于向外扩张引发的矛盾转变为以文明冲突作辩护的政治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左派”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是由于无力为解决资本主义问题找到出路,聚焦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在当代,文化成为一个世界热点问题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所引发的精神失衡相联系,与道德失范、审美价值失落、信仰缺失相关。总之,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饥渴状态,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问题研究属于文化学范围,是文化学者们的任务。
西方不存在特别突出的文化自信问题。几百年来,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强势地位,向外输出所谓西方文明,对它们来说,主要是存在文化自大和文化霸权。西方文明优越论和以救世主的姿态向外输出西方文明与文化殖民,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几百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观。虽然近些年也有学者写过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著作,如美国学者阿瑟·赫尔曼的《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但只是对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叙述,跟文化自信问题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既是基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苦难和奋斗中民族自强和文化自觉的展示,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鼓舞,又是对当代一切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击,包括百多年由于受侵略受压迫造成的某些人中残存的民族自卑情结的解扣。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歪曲改革开放历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大问题”这个提法是对文化自信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重要地位的重大判断。?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未来,绘制蓝图,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自信,由于文化的特殊本质和功能,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因而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经研究决定,举办以“企业文化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演讲主题
企业文化伴我成长(参赛选手可自拟演讲题目)
二、演讲内容
围绕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弘扬阳光文化”为主题,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公司经营和个人的思想、工作实际,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反映企业文化对员工在转变观念,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用正确的观点和生动感人的事实,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三、比赛时间及地点:
决赛:五四青年节前后,以临时通知为准。
四、比赛流程:
1、预赛:各店于4月28日前组织开展以“企业文化伴我成长”为主题演讲比赛,通过预赛选出优秀参赛选手,以店为单位报名,每店推荐2人。
2、决赛:采取现场比赛形式,将各店推荐的共12名参赛选手进行决赛。比赛按抽签顺序依次进行,参赛选手按参赛序号提前10分钟做好演讲准备并在指定地点等候上台。根据评委的综合打分确定最终得分。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发放奖金500元
二等奖:二名,发放奖金300元
三等奖:三名,发放资金200元
优秀组织奖:一个,发放奖金500元。
六、具体要求:
1、各店要求广泛宣传,严格选拔,推荐两名综合演讲能力水平高的员工参加决赛。
2、参赛选手演讲语言为普通话,语言要流畅,演讲要富有激情;参赛选手要求着装整洁、仪表端庄,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3、参赛选手演讲内容必须符合主题,积极健康。
4、评分规则详见附件。
5、请各店于4月28日前,将预赛现场视频及参加决赛的员工名单报大区行政部。
烟威大区行政部
根据有关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有的地方63.7%的高中生在征兵过程中体检不合格,大学生的体质比高中生还要差,其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分析,提出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和优势,建议学校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改变目前学生令人担忧的体质现状。
关键词
学生体质 传统体育 开展优势 建议
一、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1.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014年3月21日《山西日报》刊登了一篇《中国青少年体质堪忧 连续25年下降》。文章说青少年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在全国中小学中,近视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断上升。中国男性以1.697米的平均身高位居世界身高排行榜第32位,韩、日平均身高分别为1.74米和1.707米,位居第18位和29位。男性少年儿童的平均身高低于日本同龄男性少年儿童2.54厘米。
近年来,学校在运动会上,特别是在军训期间,每年都有学生猝死、生病、晕倒的事件发生。据这几年有关资料反映,从小学到大学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小学生中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越来越多,有的地方63.7%的高中生征兵体检不合格,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出现低龄化现象。古人云: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强健的体质是家庭和事业的基础,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就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导致体质连续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聚焦在升学率上,学校的社会声誉、地位、优质生源以及职工的收入直接受升学率的影响,有的高中复读生规模庞大,学校走上管理军事化、办学企业化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难以真正落实,学校在教改和课改的过程中也是围绕着考试和升学做文章,重智育轻体育是必然结果。体育课教学内容简单陈旧,重复较多,枯燥乏味,如三大球、田径、体操这些体育项目对学生身体条件要求高,技术难掌握,比赛成绩差,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而又适合的运动锻炼项目,因此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授课方式机械僵化,往往是老师讲解理论和要领或做一些简单示范,学生站在一旁听或看,训练时间短,强度低,效果差。体育课被语、数、外等主课挤占的现象仍然严重,不少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专职体育教师短缺,体育课常常由其他课的老师兼任,出现了体育课两颗球(篮球、足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体育课的安全问题,也是制约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因素。因此,各类体育器材在操场上消失了,体育课的时间压缩了,难度强度也降低了。
(2)学生和家长的因素
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学生在学校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基本上没有课外活动时间。节假日还要补课或报其他兴趣班、特长班,学生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在升学难、就业难的压力下,没有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不愿让孩子花太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自己也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没时间陪孩子一起锻炼。另外,家长过分注重给孩子增加营养,不科学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会损害孩子的体质健康。
(3)投入不足,管理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教育投入不足,体育投入更低,学校的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另外,中小学合并,使问题更为严重。目前即使在一二线城市,没有运动场,学生不能同时做广播体操的学校依然存在,学校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达标。社会公共体育建设方面与城镇建设不相适应,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体育事业建设滞后,开发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严格按照建设部的有关要求建设配套的体育设施,即使有少量器材和小块场地也不适用青少年体育锻炼。为举办国内国际赛事,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不少运动场馆,但投入大、效益低,比赛过后大多闲置,不能为全民健身所利用。大多公共体育场馆不对外开放,校内的场馆也限制很多,导致学生不便进行体育锻炼。
总之,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有责任。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相互衔接配合,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运动锻炼环境和氛围,注重培养青少年“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使之养成坚持运动锻炼的生活习惯,才能有健康的体质。
二、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优势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养生、健身和娱乐性质的文化形态,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西方体育相比,强身健体的价值更高。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收集到56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共计977项。其多元化的特征,可供不同人群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锻炼和运动。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养生健身类项目,如导引、气功、太极、五禽戏、八段锦、各种健身操等,这些项目一般动作简单,轻柔舒缓,适合各年级学习锻炼,长期锻炼可起到养心、养神、提高人体免疫力、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作用。娱乐休闲类项目,如放风筝、呼啦圈、舞龙(狮)、扭秧歌、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等,这些项目易教、易学、易传,通过锻炼可增强学生的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耐力与毅力,同时还可获得运动的乐趣。竞技类项目,如赛龙舟、抢花炮、武术、摔跤、马术等,对提高青少年的臂、腿、腰部力量,提高耐力、爆发力、灵敏性和柔韧性,培养挑战拼搏的精神和勇气等方面都有显著作用。
根据我国目前学校现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和其他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方面有相同的功能,具有“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功效。运动项目有力量、速度、技巧、智能等多个方面,许多项目可终身从事,与西方体育相比,适应范围广,易纳入生活方式,可伴终生为其健康服务。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简单易行,贴近生活,易学易开展,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投入少,见效快。许多项目几乎不用投入,如踢毽子、跳皮筋、打陀螺、秧歌等,开展这些项目也符合我国许多中小学办学实情。
再次,民族传统体育广泛的适应性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对现代体育形成有益补充,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项目进行运动锻炼,从而增强运动兴趣和锻炼热情。
最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场所,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培养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理解,较好地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成特色的体育文化,从而丰富校园生活。
此外,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内容和繁多的种类还可以为上百万的残疾少年儿童提供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锻炼项目,以增强残疾儿童的体质健康。
三、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学校引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首先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一个好校长,会带来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对学校开展一切活动至关重要。改变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人生的重要意义。要把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学校一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作为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切入口,把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认真、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2.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首先,学校要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开展学习、普及身体健康知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知识、体育欣赏知识,了解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对身体健康的价值,体验运动的快乐。应让班主任及其他学科的老师都能认识到运动锻炼对学生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再挤占学生的运动锻炼时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积极参加运动锻炼。其次,学校要通过班主任家访或召开家长座谈会的形式向家长宣传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和意义,使家长自觉更新观念,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时刻关心孩子的健康,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只有学生、老师、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才没有阻力。另外,学校要借助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学生在校内外开展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学生提供运动锻炼的条件。
3.因地制宜,合理选择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广适性和地域性特点,学校在选择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兴趣、爱好等特点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的民族习惯和传统,结合学校自身的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合理选择在当地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在内蒙古地区可选摔跤、骑马,在回族地区可选毽球、跳皮筋,在藏族地区可选跳锅庄舞,在延边朝鲜族地区可选跳板、秋千等。也可对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取舍,融合渗透,改革创新。把所选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当前新课标规定开设的体育项目共同开展,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
学校引进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是弥补现行体育课程的不足,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而不是取代现在开设的体育课程。因此,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不能随意和盲目,必须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教学内容。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使其所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效果能够达到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5.加强师资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体育师资总体短缺,在广大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更为突出,专职体育教师缺编严重,体育课往往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体育课也就成了空壳课。在体育教师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学校要重视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了解和掌握本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一定要注重实效,确保教学质量。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组织比赛,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相互借鉴,不断深入发展。
6.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必要的投入。民族传统体育简便易行、易教、易学、易开展、易比赛,学校要增加投入,维修规范场地,购买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以确保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质量。
我国从1984年重返奥运会后,奥运成绩一届比一届好,并且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获51枚金牌,位居第一。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38枚金牌,位列第二。这些成绩与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形成巨大反差,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体制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长期对奥运项目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基本上是奥运会项目,体育教学中侧重于技能和考试成绩,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体育运动没有开展起来,更没有形成为健康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
为增强学生体质,2007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要求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准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体质健康达到及格等级以上。但几年过去了,实际情形并不理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说明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仍存在严重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学校加快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势在必行。
参与文献
[1] 山西日报,中国青少年体质堪忧连续25年下降[N].2014-3-21.
[2] 曾于火,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邱梅珍.王俊奇.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体质的几点思考[J].运动,2012(9).
[4] 曲宗湖,陈青,孟丰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
[6] 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S].2014.
[作者:祁重阳(1989-),男,山西太原人,天津体育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小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推荐阅读:
小学生关于梦想的国旗下演讲稿10-16
小学关于消防的演讲稿09-17
小学生关于学雷锋的主题演讲稿06-04
小学生关于我读书我快乐的演讲稿10-22
小学关于竞选大队委的演讲稿12-17
小学生演讲稿:关于读书09-06
小学生关于科学演讲稿12-14
关于小学生庆元旦演讲稿06-16
关于小学生毕业典礼演讲稿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