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关于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10篇)
——关于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思考 泰安市工商局 杨庆福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监管市场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在其履行职责、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产生、积累和沉淀了具有其职能特色的工商文化。在“学习型工商建设年”活动中,工商文化在“提高素质,提升形象,推动工作”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泰安市局专门组织人员,就工商文化建设课题进行了调研,在积极总结其特点、作用的同时,就加快其建设步伐进行探究。
一、工商文化的概念、特点
工商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具有较强的政府组织特征。其概念,在去年全国工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给出了权威的定义,即工商文化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政府赋予的维护市场秩序等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及文化现象。优秀的工商文化应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突出的工商职能特性。工商文化与履行工商职能,服务社会大众的过程,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因此,尽管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其表现内容却是特定的,是以 人为本,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增强干部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工商干部综合素质的各类精神产品。
2、具有较强的教育导向性。工商文化大都是管理者有意构建和创设的,其目的是引导工商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行为向积极方面发展,以达到社会和管理者所期望的要求。优秀的工商文化应具有很强的教育导向功能,能借助精神和心理两大手段,吸引和团结所有成员,并通过唤起和激发每个人对工商职业的真挚感情,把工商集体和个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工商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氛围,并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追求。
3、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工商文化对工商机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它规范着大家的思想和行为,能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抑制,促使其向好的、善的方向转变,从而使大家的道德水准不断得到提升。作为管理范畴的工商制度文化,如禁令、考核制度、考勤纪律等,是工商文化价值观念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它直接规范和约束着大家的行为,这种规范具有强制性。
4、具有一定的预警和纠偏特性。工商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共同理念,共同理念一般用朗朗上口,简单朴素的语言总结、概括,并广而告之。共同理念,能够时刻影响着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调整着大家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向。尤其 是近几年各级工商机关廉政文化的建设,使大家经常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工作、生活,受到特定群体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能够发挥较好的预警和纠偏作用。
5、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大家共同创造的精神产品中,更体现在系统各级工作人员参与和创造工商文化的交往活动过程之中,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极强的影响力。如工商机关的成就成果、决定决议、好人好事、典型榜样都会通过工商文化迅速传递给大家,并产生共鸣,形成联动效应,或议论评析、或效仿学习、或感受觉悟,其影响力巨大。
6、具有较强的情感陶冶和审美教育功能。一个人只有从心灵深处对某一思想产生深层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表现为优良的言行举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整洁优美的办公环境、现代先进的设施装备、井井有条的办公秩序、品高业精的工作形象、求实进取的敬业精神、丰富多彩的工商活动、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民主平等的上下级关系等,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大家,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这些熏陶虽然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其思想教育功能是难以替代的。优秀的工商文化具有美育功能,它通过环境、氛围、设施、活动等,以生动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大家,帮助大家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工商文化约束作用的主要表现
工商文化对其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的是硬约束,是高压线,不能碰;有的是软约束,是引导和示范,是导向和典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制度文化主要发挥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硬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使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抑制错误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习惯,内化为自觉要求。
2、工商文化还具有无形的“软约束”力。工商文化能使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共同理念在大家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当外部诱导信号发生时,就发出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因而它具有一种无形的“软约束”力。这种“软约束”通过熏陶、感染作用,使大家自觉地认同单位的工作目标、指导思想、行为准则以及共同价值观,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统一到单位的目标上来。
3、工商文化的约束作用,还表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方面。从文化价值导向上看,工商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对现在 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从政治导向上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工商文化活动,如组织社团活动、理论研讨会,举办思想论坛、演讲比赛等,从而引导大家树立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起职业自豪感。
4、工商文化的约束作用,还表现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文化对人格塑造功能。健康、文明、高雅、丰富的工商文化,能使大家个性和谐自由发展。在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每一个人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娱乐和拓展训练活动,满足了大家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生活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的需要,能起到调节大家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心理平衡机制的作用,对不断完善个人品德和人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工商文化向美的导向,可以有效抑制各类错误、低俗和无聊的思想及行为。工商文化在培养大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陶冶大家的心情,促进品德的发展,潜移默化中教给大家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方法,提高了同志们的审美能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类错误、低俗和无聊思想及行为的存在土壤。总之,工商文化“软”、“硬”兼施,有效地制约着大家的行为,使同志们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当前工商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全省工商系统的情况看,各级都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关键,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泰安市工商系统文化建设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商文化建设成为各级日常工商工作的重要内容。原先那种把文化建设作为可有可无或者是务虚的思想,已经被大部分同志所抛弃,大家普遍认为,工商机关要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人民群众中有权威,工商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体现了工商系统的精神风貌。优秀的工商文化,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灵魂,是执行力和执法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工商机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主动配合文化建设,挤出经费投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系统的共识和行动。
2、工商文化历史整理成绩显著。结合全省工商系统志书编撰,泰安市工商局组织精干人员,查阅历史资料,征集工商工作实物,访谈系统的老领导、老同志,精心编撰了上起1840年,下止于2005年,60多万字的《泰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志》,并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泰安工商 文化建设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为进一步展现工商历史风采,增强文化教育效果,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政治思想教育阵地、廉政文化室和荣誉室等有形文化教育基地。政治思想教育阵地以“领袖论廉、英模展示、历史回顾”为主要内容,采取文字、图片、漫画、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论述、地方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和全国工商系统内一些腐败案例。廉政文化室购置各类书籍,集中展示干部职工创作的廉政书法、书画作品,成为干部职工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荣誉室,重点展示历年获得的奖杯、奖状、奖匾等实物。这些展室,以大量历史照片、实物和资料,让干部职工在回顾从前艰辛岁月和艰苦条件的同时,倍加珍惜今天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目前,全市系统有4个县级局已经建设了实物展室,市局机关的历史文化展室也正在筹建中。
3、共同理念的提出成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共同理念是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指引,也是凝聚人心和意愿的重要旗帜。2007年,根据全系统的实际,泰安市局党组提出了“用心工作,积极奉献;同舟共济,创新争先”理念,指引系统各级广大干部职工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寒意浓,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泰安工商以“泰山工商,勇于担当”的精神,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己 任,叫响“助企解困、共克时艰”这一服务理念,支持企业危中求机寻出路,抓住时机谋发展,赢得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的好评。
4、单项文化建设和有形载体文化建设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适应执法机关廉政建设的要求,突出廉政文化影响作用,构建了特色廉政文化平台,征廉政言,制廉政牌,听廉政课,展廉政艺,上廉政网,组织企业注册官开展廉政宣誓就职活动,多种方式开展了廉政文化建设。新泰市局小品《金项链》在新泰市纪委和泰安市纪委组织的“廉政之歌”文艺演出中分获一、二等奖。宁阳县局建设的“一层一主题,一步一风景”办公楼层文化,使全市100多名部门分管文明建设的领导和代表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对比先进单位看,当前工商文化建设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商文化建设还没有全国、全省系统的战略性规划,与当前国家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客观地看是注重了外部,忽略了内部。
2、工商文化建设过程中,就文化建设抓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与队伍建设、干部教育、业务开展和党组织建设结合的不够紧密,灵魂作用不够突出。
3、工商文化建设注重了有形载体建设,大量的无形载 体建设被忽视;单向灌输方式比较多,双向互动模式非常少。
4、工商文化建设注重了在职干部职工的教育,同时忽视了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学习,对管理相对人和执法对象的文化渗透和影响作用也极为有限。
四、加快工商文化建设的建议
1、要组织进行系统的工商文化建设规划。建议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站在全国、全省系统大局的实际,结合中央、省委和省政府加强文化产业振兴和建设文化强省的有关精神,在积极参与社会文化产业建设的同时,本着“向内、向上、向前和内外互动”的指导思想,集中全系统的智慧,吸收社会有关方面的合理化意见,制定全国、全省系统工商文化发展规划,使系统有所遵循,减少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促使工商系统文化建设目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要加强与干部培训教育的整合。工商文化建设不能搞单打一,在组织系统规划的同时,必须突出干部教育这个重点,尤其在组织实施时,不可能全面开花或齐头并进,可以首先突出与干部教育结合的工商文化建设,总结各级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边规划边实施,充分发挥出工商文化建设对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早见效益,早出成果。
3、要融入业务工作部署,加强与考核和监督的整合。工商文化要有生命力,不能脱离业务工作,更不能与考核和 监督“两张皮”。因此,工商文化建设既要考虑到工商业务点多面广的特点,解决好“覆盖面”问题;更要考虑到工商业务特点不一的特性,解决好“量体裁衣”问题。同时,为使工商文化建设纳入业务工作范畴,必须纳入系统考核体系,必要时辅以指标督促,用“硬办法”完成“软任务”。
扬州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经费保障管理工作调研结果表明,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经费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项目经费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形势及全面履职尽责的需求不相适应;其二, 干部的教育培训经费与“两费”停征后干部技能转型的需求不相适应;其三, 考核奖惩机制与“阳光工资”实行后的管理体制不相适应;其四, 重点经费的投入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求等方面。目前全市系统经费供需矛盾仍较突出, 工商经费尚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工商部门经费保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采取各项举措, 建立健全“经费筹措、经费使用、财务监督”等三项机制 (见表1) , 努力开拓与现代工商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一、多策集财, 建立高效的经费筹措机制
当前, 工商系统经费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 要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必须制定科学的经费保障标准, 并坚持多方筹资、开源节流、向内挖潜。
(一) 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落实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科学地编制预算是完善工商经费保障的前提。系统预算编制必须坚持“突出保障重点、不断优化结构、统筹收支安排”的原则。预算编制过程中, 人员资产基础信息由人教部门和办公室提供资料, 专项支出预算严格执行重点项目由集体统一商定科学安排制定, 非资本性项目由业务部门根据职能和负担的工作任务提出草案, 财务部门审核编制, 严格执行预算单位编制的专项支出按照项目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原则。促进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优化工商经费保障机制。
扬州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根据江苏省财政对工商系统的预算管理办法, 建立公用经费的保障标准纳入财政预算, 规范对工商经费的投入, 健全工商经费保障机制, 制定相关工商部门基本支出各项经费开支标准。这一做法, 为解决制约工商工作长远发展“瓶颈”的经费保障提供了政策支撑, 使经费保障制度化、规范化迈出了新步伐。各单位要制定相关制度, 使经费保障真正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二) 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近年来, 扬州市工商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好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作用, 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两费”停征后,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因此, 要积极向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反映汇报, 争取它们的理解和支持, 充分了解我们在执法中遇到的经费保障困难, 能在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区别于一般的行政机关, 予以政策倾斜。特别是一些与工商部门职能结合密切, 能够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优势的工作上, 比如“12315”申诉举报系统、信用平台建设、食品抽检等积极运作, 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在安排专项经费时, 由地方财政提供足额保障, 并根据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逐年调增, 争取对相关专项经费支出实行专款、专报。此外, 对地方党委、政府解决不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走“条块结合”的路子, 及时向上级工商部门报告, 积极协调解决问题, 申请补助专款和配套资金。争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工商牵头”的工作机制。这样, 既有利于树立工商权威和形象, 又便于争取经费支持。
(三) 开源节流, 切实抓好内部挖潜
要真正筹足经费, 必须向内挖潜, 开源节流。首先要用足用好现有法律、法规, 抓好依法处罚, 规范执法行为, 杜绝应收不收、应缴不缴或坐收坐支、乱收乱罚现象, 确保依法增收。同时, 转变工作思路, 积极组织规范各类收入。通过强化规费管理, 调整监管重点, 拓宽登记费征收渠道和罚没收入来源。二是通过盘活资产,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增加其他收入来源。三是通过延伸服务职能, 实现协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拓宽会费收入来源。另外, 坚持开源节流, 严格机关管理、接待管理、车辆管理、通信工具管理、办公经费管理等各项财经管理制度。努力通过这些节俭措施的推行, 营造良好氛围, 从源头上杜绝浪费, 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
二、合理用财, 建立高效的经费使用机制
如何管理使用资金, 发挥最大效能, 是建立全市工商系统经费保障机制的关键。各单位应深入调研辖内经费保障情况, 摸清基层实际需求, 坚持“全局统筹, 优先基层, 提高标准, 办好实事”的经费管理使用原则,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 归口管理, 统筹实施
实践证明, 只有归口管理所有经费, 切实提高财务管理部门调控能力, 才能确保整个财务开支统一、有序。要求推行“五制”经费管理法。一是基层分局经费包干制。核定临时人员、日常公用和专项支出实行经费包干制;二是机关科室公用经费实行归口负责制。办公用品、会议费、招待费等统一由办公室管理, 招待费等部分费用实行科室包干, 电话费实行网上公示;三是项目经费责任制。非资本性专项支出经费分解到责任科室、分局 (所) , 严禁超项目经费的发生;四是重大经费报告制。凡是非常规性支出和一次性支出超过1000元的日常支出实行先申请, 经批准后方可支出;五是民主理财制。根据工作热点、难点, 突出重点, 加强财务公开的针对性, 积极推行制度公开、预算公开、执行公开、结算公开、收费项目标准公开, 切实用好经费,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 精打细算, 量入为出
工商部门各级要以经费预算为切入点, 强化计划管理, 增强经费使用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按照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精神, 精打细算, 尽力控制过高的不切合财力的需求, 尽力压缩会议、通讯、接待等日常经费开支, 充分保障基本建设、装备建设等工作开支。同时, 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激活工商经费“余缺互补”机制, 实现平衡发展。同时强化预算的执行管理。一是要以工商中心工作为主, 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 真正体现出工商经费使用效益的科学性;二是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 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支出标准, 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坚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的原则, 提高预算执行的权威性, 在执行预算过程中, 对一些偏离预算、离开追求工商经费使用效益总体目标的现象要及时纠正;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执行管理流程, 充分运用该机制为预算执行的管理和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保障提供预算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 加大力度, 倾斜基层
基层工商分局 (所) 处于行政执法和监管工作的前沿, 是全市工商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的具体承担者, 全市系统要求所属局坚决贯彻省市局提出的“人往基层走、心往基层想”的要求, 优先保障基层工商分局 (所) 经费需求。扬州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工商分局 (所) 经费保障制度的制定, 依据优先保障日常公用经费需求、基本支出需求、实行定员定额管理为主、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四原则, 明确基层工商分局 (所) 经费管理体制、支出管理制度、固定资产购置、大修及专项支出、定员、公用支出定额、定额标准的调整及监督。确保基层工商分局 (所) 能够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责, 依法行政, 完成新形势下基层监管工作任务, 满足基层工商分局 (所) 正常办公经费需求, 提高全系统资金使用效益。
三、认真管财, 建立高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是提高工商经费使用效益和建立落实工商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力保证。监督是否有力, 主要取决于各项监督制度是否制订并落实到位。
(一) 建立严格的审核把关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不再隶属于地方政府。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施行了《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办法》,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行省工商局统一管理、各级工商局分级负责的财务管理体制。扬州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严格执行《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办法》, 具体做法有三:其一, 各级工商局的财务活动, 在局长的领导下, 由财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局长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其二, 各级工商局要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严格审批权限和审批手续, 重大支出项目应集体讨论决定。违反财务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要逐级审核各项开支, 认真执行有关规定, 保证各项开支合理。其三, 加强所属事业单位和挂靠社团的财务管理, 执行《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财务管理办法》, 主管局财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财务指导、监督和审计。严格票据管理、账户管理、收费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审计监督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
财务、办公室、督察等部门要对经费保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一是成立考评小组, 以加强支出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为目标, 对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支出的合理性、使用的规范性进行考评。确保经费保障考核评估信息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跟踪资金流向, 定期发布绩效考评的相关信息, 提高资金使用管理的透明度。对经费使用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并将结果列为对相关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为个人政绩评价和单位评优争先的重要依据。三是执行扬州工商系统经济责任评价制度, 将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资产管理与购建的规范管理的执行情况作为评价内容。探索重点、提高考核评估能力, 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 要建立全面的审计督查制度
长期以来,工商所是工商部门“两费”征收的主要承担者,“两费”停收对工商所产生的影响和震动最大。因此,思考“两费”停收后工商所工作的走向并对其做相应的理论设定和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一、修改《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明确工商所法律地位
现行《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定社会背景下制定的,其对工商所的职能定位是围绕集贸市场和个体工商户展开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所面对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工商所的职能定位也有了较大范围的调整。因此,无论是从法规“立、改、废”的发展规律出发,还是从实际工作需要考虑,国家工商总局都应启动行政法规修改建议程序,并在修正案中完成对工商所职能定位、执法权限、人事管理、财务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度设计。
二、梳理法律法规,细化工商所监管职责
7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2008]88号)。该规定关于工商总局主要职责的规定是当前工商所监管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由于《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关于工商所监管职责的规定已经滞后,而《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所处理消费者申诉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对企业属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工商企字[2001]290号)等单行规范性文件对工商所职责只是从特定方面作出了规定。为此,我们有必要依据国办发[2008]88号文件,结合各单行法规的规定,从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市场规范管理、流通环节商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监管、商标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属地监管、传销直销管理、合同管理、经纪人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细化监管职责,便于工商所把握和操作。
三、扩大执法权限,强化工商所办案职能
工商部门是国务院负责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直属机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无论是在工商理论体系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一个困扰工商所的棘手问题是监管职责过大而执法权限过小。依据《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关于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有关权限问题的意见》(工商法字[1991]第163号)及各省市的现行规定,工商所仅能以自己的名义对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中违法行为作出较低额度罚款(没收)的行政处罚。这样就迫使工商所在绝大部分立案案件中不得不采用以上级局名义处理的方式,以规避自身的执法权限。这样的一种办案模式在“两费”征收时期或许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内部控制方式,但是在当前监管和执法已成为工商所工作核心的新形势下,其不利于提高工商所办案积极性、树立工商所执法权威、提高工商所监管力度。
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商所监管执法效能
“蚁穴溃堤”这个词语,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能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深刻的哲理上,但1998年江西九江发生大洪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的确确是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醒。一个小小的缕蚁之穴,形成渗透,造成管涌,半径可达25米,堵住这一洞穴,堤内堤外需要几千立方米的沙石。一般来说,“蚁穴溃堤”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正是因其“漫长”,谁也不曾注意那微不足道的“蚁穴”。然而,当滔天洪水袭来时,微不足道的“蚁穴”竟和惊心动魄的“溃堤”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漫长的过程,竟是那样的迅捷,于措手不及间就酿成灾祸。一个机关的作风建设又何异于此?一位水利专家说过,蚁穴之害关键在防。怎么防止机关出现“蚁穴溃堤”现象?我认为,作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为民务实、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只有把制度执行形成一种行为自觉“险情”就能自然击退;只有把遵章守纪形成一种“工作理念”贯穿于学习生活工作之中才能永久“安然屹立”。结合工商工作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五坚持”方可筑牢机关作风建设“堤坝”。
坚持以加强教育为基础。要通过丰富教育内容,重点抓好工商发展形势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履行岗位职责教育、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培育积极向上的工商精神。要运用各种载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扩展教育层面,增强教育效果,着力培养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效能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教育,使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
坚持以典型示范为引导。要巩固和扩大机关作风建设成果,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正确引导机关干部特别是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窗口岗位人员和一线执法人员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促进作风养成,坚持做到“五个决不”,对上级和领导部署的各项工作在我这里决不延误、需要办理的事项在我这里决不囤积、任何差错和失误在我这里决不发生、上门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在我这里决不受到任何冷落、工商机关的形象在我这里决不受到一点影响。
坚持以健全制度为重点。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切忌半途而废、“活动止而工作止”。要不断总结先进经验,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建立适应本部门本行业特点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增强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主动性,使制度执行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为,使遵章守纪成为一种“工作理念”贯穿于学习、生活、工作之中,从而保证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坚持以强化监督为手段。在作风建设中,要广泛动员各界各方人士参与到部门作风建设和整顿中来,但是也要防止监督“明真暗假”等现象的发生。要真正将开门纳谏、群众评议作为检验工作成效、反映工作不足的平台,下真功,敢面对。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强化社会监督,把评判的尺子交给群众,让他们畅所欲言。要真正把那些敢说真话、敢于碰硬的监督员邀请进来,认真座谈和征求意见,切忌用“公款吃喝、赠送礼品”等形式封“他们的口”,唱“指定的调”,搞暗箱操作,“友情”监督,失去作风整顿工作的客观和公正。
基层工商所是直接与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广大消费者打交道的部门,是工商部门的窗口单位,它的工作直接反映了工商部门的形象。在全面建设打造服务型工商、实现监管与服务统一的过程中,应该选准突破口,有所侧重,有所依托。下面我就如何搞好基层工商所服务工作,创建服务型工商,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工商所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作用以及社会影响力在建设服务型工商工作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的工商行政管理网络,对辖区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无缝隙的执法监督管理,“小机关、大基层”的工商模式基本完成,工商所综合职能日益加强,可以说工商所的工作已基本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职能的强化和拓展导致工商所与管理相对人直接打交道机会增多,工商所监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工商部门的整体形象。但目前工商所的现状与建设打造服务型工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工商所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工商所的人员配备仍然存在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的缺失;三是工商所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还不够。许多工商所常常出现应付式的工作状态,不思进取,不求提高,更谈不上优质的服务。因此,我认为,在完善机构改革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工商所的人力资源,尽量确保所与所之间的人才资源配置平衡,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出服务作用。
其次,建设服务型工商的核心是执法和服务,正所谓“文明规范执法,周到热情服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1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体现为国家政权服务的宗旨。我们要通过监管和执法使“服务在工商,满意在工商”具体体现到工作中去。
一要上门服务,强化服务的主动性。要改变过去单纯坐办公窗口服务的做法,有针对性的主动上门指导和规范。像去年我们所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上就重点强调了上门服务和主动服务,首先是针对辖区内符合发展条件的个体户进行筛选,拟定了第一批十户发展对象,然后所里面的同志一对一主动上门,讲解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收集好相关材料,从核准名称和银行开户,到打印营业执照,到帮助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地方税务登记证、国家税务登记证,一个星期内从头到尾,解决其办理证照的全部问题和困难,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和担忧。局面一打开,随后的发展扶持工作就顺利了很多,去年我们局超额完成了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任务,并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现场会上,我们贵港局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高雄副主席的两次表扬。二要跟踪服务,强化服务的连贯性。一方面对新办企业,特别是对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被查处对象的回访,指导其规范经营行为,杜绝其违法经营。三要联动服务,强化服务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有组织地开展年检、验照服务,要求每个工商所干部定期上门服务,为企业或个体户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四要参谋服务,强化服务的深度性。要立足工商部门的职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再次,执法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没有有效的监管执法,就没有公平
一、认识职工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
职工文化是指:由广大职工群众创造并共同遵循,反映职工思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生产生活状况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活动总和。职工文化事关每个职工奋斗目标、实现途径、权益维护,是职工的精神家园。
——引领社会的先进性。职工文化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引领职工。以“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劳动”引领社会时尚。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最大限度激发正能量。
——惠及职工的广泛性。职工文化关注职工的理想、信念、情感,内容涵盖企业精神,职工道德风尚,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维护职工权益和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等,涉及职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当前积极参加职工文化活动已成为广大职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活动载体的多样性。为满足广大职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工会组织不断拓展平台,普通开展了“技能大赛”、“创新工作室”、“读书演讲”、“职工文艺会演”、“职工体育运动竞赛”、“职工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活,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唱响“劳动美”主旋律。
二、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职工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推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职工群众的重要途径。
1.凝聚职工力量,加快经济发展。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弘扬先进的职工文化就能把每个职工的个人理想和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实干让人生出彩。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劳动创造,释放广大职工的劳动潜能和聪明才智,就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2.弘扬时代新风,推动社会和谐。职工文化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时代新风作为重中之重,对实现职工体面劳动,劳动关系和谐及企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极其重要作用。射阳县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企业与职工坚持平等原则与职工形成“协商共谋,机制共建,利益共享”的和谐局面。广大职工还依法依规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共生共融互促互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3.满足职工需求,提升幸福指数。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需求的层次和品位越来越高,更多的是追求思想和情感的支撑点。职工文化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崇尚“科学、文明、进步、正义”健康向上的思想心态,使每个职工都享有能平等创业,平等竞争,平等生活的机会。使广大职工群众做到工作上舒心,生活上富裕,精神上愉快。
三、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总体上要构建“工会主导、企业主体、职工主角”的联动机制,工作要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并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生根发芽,落地生花。
一要因企制宜,讲求实效。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好事做深、做细、做实。一是要科学定位。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拟定方法措施一企一策,条件好的企业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条件差的可以从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技能培训入手起步。二是要突出重点。要把学业务、长本领、敢创新、得实惠,充分体现职工自身价值列为重点,让职工看得见、摸得着、有信心。三是要真抓实干。每搞一项活动,都要突出一个主题,都要收到实效,杜绝花架子,搞形式,成与否一切以职工是否满意作为考量标准。
二要以人为本,关爱职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激励奋斗,成就梦想。要使中国梦真正同每个职工的个人理想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要注重职工技能、素质的培训,提升本领,要拓宽创业空间竞技载体,提供圆梦平台,让职工用实干人生出彩,走向梦想。二是要切实维权,保护权益。以“工资协商”为抓手完善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以“职代会”为抓手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保障职工对重大事项享有知情表达权,监督建议权和自主决定权。以“劳动保护”为抓手,完善职工劳动保护机制,保障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权。三是要访贫问苦,关心职工。对少数弱势职工群众要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体贴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体现职工大家庭的温暖。
三要不断创新,打造特色。职工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经过多年的搜索和努力,积淀和创造了许多成功典型及载体和方法,应继续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媒体,去提炼、创新和发展。二是培育选树典型。要重点选树单位和职工两个方面的典型,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引导工作,让优秀职工充分感受自身价值,在全社会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当前要把“美在射阳·寻找最美职工”活动扎实推进。三是充分发挥
县职工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加强理论研究,推进相关活动,总结推介典型。努力打造出射阳职工文化品牌。
关键词: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村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 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 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 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力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资金大量投入密不可分。多年来, 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为改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据统计, 2001年至2007年, 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859.9亿元。其中, 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用达到198.96亿元, 比2006年增加了40.93亿元, 增幅25.9%。2007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用达到15.06元, 比2006年的人均11.91元, 增幅26.4%。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 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 增幅25.9%。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亿元, 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 “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 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 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 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 到2010年, 我国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2007年, 中央投入1亿元资金, 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 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 共有20个省区534个项目被列入试点项目。2008年, 中央投入2亿元, 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 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启动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
2、地方财政投入以及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 全国各地普遍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公共文化建设, 落实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农村文化领域不断拓展, 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目前, 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 文化馆3217个, 博物馆1722个, 文化站37384个, 社区、村文化室137665个, 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 当地坚持“政府主导、体现公益、扩大供给”的原则, 在市级文化设施全面更新换代的同时, 硬件建设投入向基层延伸。近两年以来, 全市各级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农村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相续建成了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示范作用强的文化设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中已建成一级馆4个, 二级馆6个, 三级馆7个。截止2006年底, 全市已有44%的行政村建成文化大院, 农村文化大院从建设规模到活动内容都有很大的提高。2007年, 在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以文化的率先发展引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成为烟台发展战略中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 要实现13县市区有“两馆”、149个镇街有“一站”, 6579个村有文化大院, 这意味着烟台市文化设施承载能力将有质的提升。
烟台市在抓好村镇建设的同时, 正确引导乡镇村庄开展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对达标的村庄进行一定的款项奖励, 通过激励政策使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各个村庄建设文化大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涌现了一批秧歌队、腰鼓队、健身操、京剧团, 每到农闲或夜幕降临, 文化大院就热闹起来, 充分展示了农村构建和谐家园的新面貌、新风采。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从总体上看, 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 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事业费用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 并且偏重于城市, 造成城乡差距日益拉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用中城市占71.9%的比例, 远高于农村的28.1%;用于东中部地区的文化事业费用占总费用的78.3%, 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只占21.7%。据统计, 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 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 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截至2004年7月, 在全国农村38240个乡镇中, 有23678个乡镇文化站需要新建和改建, 2.3万多个乡镇没有文化站或设施简陋、面积狭小。许多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面积狭小、年久失修, 而且设施陈旧落后, 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尽管“十五”期间, 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安排了1083个项目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 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和图书馆, 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3、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 队伍不稳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
4、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 文化演出数量很少, 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数量最多的是1964年, 达82万场, 而到了2004年, 却只有23.4万场, 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1/4。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 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 更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
三、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 农民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日益强烈, 与当前农村文化贫瘠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全方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努力改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立足于我过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巩固利用好农村文化阵地, 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要利用好各行政村已有的文化活动室、室外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等基础设施。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戏剧演唱、健身操、游戏、歌曲比赛、技能培训等活动, 有条件的村都要成立庄户剧团或文艺演出队、秧歌队。文化部门在经常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 还要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意识。
2、增强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 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
要把农村文化工作摆上地方领导的议事日程, 作为一项年度业绩来考核。在农村干部的任用上, 要把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开拓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践证明, 农村干部文化意识的强弱, 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快慢、层次的高低和成效的大小, 决定着一个村的风气好坏。农村干部要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没有农村文化建设, 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到越是贫穷的农村越要想办法办文化, 不能因为经济落后就放弃文化建设, 更不能等经济上去了再发展文化;同时, 要正确认识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尊重当地农村群众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3、提高农民素质, 建立完善的农村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 和农村文化队伍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 要根据基层群众的特点和农村季节特征, 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舞狮、舞龙、戏曲表演、大秧歌、拔河等文体比赛项目。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带动老年群体, 经常举办一些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 例如歌曲大赛、健身操大赛、知识竞赛等, 群众参与面要广, 这就要求必须有新的内容和有特色的东西, 才能有稳定的群体和服务对象。
我们要及时发现、培养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 并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农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在艺术修养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中有的是戏曲爱好者, 有的是棋牌高手, 有的是美术、书法、摄像的能手。这些文艺爱好者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 逐步发展成立农民书画研究会、戏迷俱乐部、秧歌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民间组织,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农村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扩大农村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建设;企业职工
我国的经济脚步飞速前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品味逐渐提高,对文化需求层次也在提升,而企业中有关于职工的文化建设部分比较落后,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经济,轻文化,重经营管理,轻职工教育的状况,从而导致职工文化活动的相对落后。所以作者结合营造企业文化、开展职工文化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一、职工文化活动难开展的原因
(一)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个别的企业没有把职工文化建设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员工素质有效的结合起来,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本质缺乏认识,甚至担心开展文化活动会对生产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不平衡的开展工作。一些企业不够重视企业的职工文化建设活动,而且工作只局限于党员和少数群众,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三)没有深入落实工作。部分企业对职工文化建设与现实情况联系的不密切,导致活动失去特色,职工对这种活动没有较高的认可。
二、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一)完善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领导的职责需要被明确,一定要深入理解职工文化建设是推进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的迫切要求。职工文化建设举措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依据现实情况来组织管理。要建立党政工齐抓共管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企业文化建设整体的规划方案中包括职工文化建设项目,企业也应创造出更多的与时代特征相匹配和具有丰富内涵的活动形式。
(二)职工文化体系建设要以推进“职工之家”活动为中心。“职工之家”活动是企业工会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构成职工文化建设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职工的文化意识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应该注重组织职工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来满足广大职工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进一步的开拓思路,大胆的去创新实践,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职工文化体系建设,并通过“职工之家”活动的创建活来实现。
(三)巩固以“争创”活动为主导的职工文化提升功能建设。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工会“大学校”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提高员工的文化修养,以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活动为平台,不断创新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并不断拓展职工文化建设的渠道。首先,要合理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全新理念,学会“终身学习”,要建设学习型企业,全面提升广大职工的素质、修养、和工作能力,能帮助企业发展而且使发展更加全面,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其次,要凸显企业的特色,深入的开展活动,还要对各种活动载体进行不断地创新,并且不断地摸索活动存在的规律;最后,要总结经验和方法,善于挖掘创新,用持续的“争创”活动实现职工文化功能的不断提升。
(四)整合职工的文化建设资源。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依托职工文化阵地举办各类讲座,引导职工树立健康意识、倡导良好生活习惯。根据职工的需求,利用现有资源,使职工文化建设渠道得到拓宽,使职工文体活动场所的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职工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要以职工爱好者协会为纽带,并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发掘企业职工中的文化爱好者的,并对其进行培养、引进等,为职工参加各级文化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使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对做好新形势下的职工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一)在职工文化建设中,重点是要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弘扬先进事迹,引导广大职工为企业、为国家建功立业,并把企业职工的勤劳与智慧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来。企业要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从而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使员工觉悟得到更好的提高,使企业良好的形象得以塑造。
(二)职工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使企业更快更好地进步,增强企业地核心竞争力是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为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对职工进行培训、为职工组织技能比赛和“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来加快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推动职工队伍知识化、技能化进程。
(三)职工文化建设要求企业更好地去履行工会职能。企业工会开展群众工作、密切联系职工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职工文化组织和职工文化阵地,具体体现在工会的维护职能和教育职能。必须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把工会的独立自主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够深化职工文化建设。
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繁荣有力地保证了基层广大员工群众之间社会交往秩序的正常化和有序化,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主题,这表明我国将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迈开新的步伐,法治文化建设将提上新的日程。法治文化建设的道路将更加平坦,然而要求也将更高。
然而当前法制文化建设发展仍相对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某些不和谐现象日渐显露出来,一些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整体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嫖娼、赌博、封建迷信等死灰复燃,一些人无所事事而滋事生非等等,这些都与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
矿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和谐需要法治文化建设,矿区和谐也需要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制度保障与文化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法治文化建设是矿区法治建设的核心,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矿区法治建设的效果和进程。随着“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矿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大力推进,矿区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生动实践。在今后“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矿区如何更好地创建法治文化,为社会文明和谐贡献力量呢?
一、积极思考,正确认识当前矿区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要在“深入”上下工夫,必须拓展思路,创新机制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要把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和首要任务,使法治精神、主要内容家喻户晓。然而矿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以来,不缺少宣教活动,不缺少宣传力量,也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但在虽然活动开展,普法过程中各方面问题也逐渐显现。
1、员工学法、用法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矿区员工普遍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法律至上尚未深入人心,他们对于法律制定些什么规定,不感兴趣。当前,在矿区法治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宣传,轻法治精神、法律信仰培育的现象。法律的权威性还没有完全确立,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法治信心,减少了法律的实效。员工群众中间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比如通过亲友、邻人的调停来求得和解,尽量“和谐”,尽量避免诉讼。他们认为上法院、经官司太麻烦,不愿意诉之于公、诉之于法。
2、普法宣教内容和形式存在问题。虽然矿区普法工作开展多年,但是在普法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存在缺陷。在宣教法律内容上重讲义务,轻视维权讲解。对员工群众宣教时,更多的是要求公民被动地服从法律,很少教育员工群众如何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普法宣传中侧重对法律法规条条框框的宣传,忽视对程序性法律法规的讲解,没有把法制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包括法律思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上。普法给予矿区员工群众的仅是法律知识的灌输,员工群众很难参与到法律程序中去,普遍缺乏法律实践。导致员工群众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不懂得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实现自身的权利,也导致员工群众只看重结果是否正义,不懂得如何通过正确方式实现正义。这种观念指导下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离法治的要求相去甚远。日常生活中当与他人发生冲突纠纷时,往往不愿意通过诉讼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有些人干脆自认倒霉。
3、法律人才匮乏,导致宣教与服务工作滞后。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专业法律人才匮乏,很难把有关法治的新观念、新思维带到基层,致使矿区法治文化建设非常滞后。许多参与宣教的人员多数是门外汉,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不多,或单纯的掌握某个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法律,或只是掌握法律相关条条框框,不能对法律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没有针对新的社会矛盾点,社会不良现象讲述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法制与员工群众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今,社会上嫖娼、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大量存在,扶救倒地的人反而被讹诈,救助路边的乞讨者反而被欺骗,这些不良现象也大量存在,这些为人们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讨论话题,但我们在法治文化创建活动中却很少结合这些社会现象讲法律,燃起企业员工的兴趣点,只是按照规定要求讲条框,因此法治文化建设缺少灵活性。
二、灵活宣教,做好法治文化建设基础工作
要想增强员工群众法治文化意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群众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普及法律知识,需要契而不舍的宣传教育引导,普遍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因此,灵活做好普法宣教工作,是高效创建法治文化的基础。
1、把普及法律知识与传播法治精神相结合。法律知识是法治文化的基础,也是公民法律素质的基础。现行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隐藏于法律条文背后的法律精神更重要。所以,要改变以往惯用的就案论案、就法说法的单一普及法律知识的做法,把法律知识的普及统摄于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传播之下。
2、结合企业特点和员工群众需要针对性的开展宣教。重点普及与矿区安全生产、员工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生产法》、《民法》、《劳动法》、《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宣传,使员工群众清楚认识到法律对于自身权益的切实保障,增进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推动积极依法办事,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能够做到为权利而依法斗争。此外,要注重讲清权利与义务,讲清法律程序。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讲清法律诉讼程序,才能使人们对法律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关键时刻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增进员工群众的法律情感。
3、在形式上,坚持灵活多样,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阵地建设与载体建设相结合,注重长效。一方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法律宣传栏、法律书屋、发放法制宣传单等传统载体和形式的作用,大力拓展和挖掘普法网、手机短信、动漫等新兴载体的作用,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固定宣传阵地,固定宣传时间,在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将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有机结合起来。
三、抓好长效,重视矿区法治文化建设长期性、实效性
“依法治国”正当时,国家对法治更加重视,在社会治理中法律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将更加重要,法治文化建设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更加主动的抓好创建,更要注重长期性、实效性。
1、对矿工子女开展普法宣教。矿工子女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矿区法治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做员工的工作,更应该扩大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发展了,生活也开始富裕了,但一些西方国家的不良意识形态依附在影视、广播、网络等载体不断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青少年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有可能走上邪路,误入歧途。针对这种情况,矿区普法办公室应配合矿关工委和学校帮助青少年转变观念,正确宣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法治文化,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形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与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法治文化建设。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是否守法安宁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复杂性,有极少数人只着眼于经济利益,加上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贪图个人享乐、生活腐化、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对家庭不负责任,导致夫妻反目、最终妻离子散,家庭破裂。矿区应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契机,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把伦理道德教育和科普宣传结合起来,并运用发生在矿区的身边事为教材,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教育,理直气壮对其中涉及违法的人员进行严肃的法制教育。“小三”现象、不赡养父母现象、拐卖儿童现象、把伦理道德教育作为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对培育健康的民风、建立良好道德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重要意义。
3、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强化队伍建设。矿区法治文化建设队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专业法律人才匮乏,矿区应多渠道、多层次地壮大基层矿区法治建设队伍。解决这一问题要引进人才,招聘法律专业高校毕业生,还可以与当地高校对接,把在校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援助引进矿区,为矿区服务,并通过学校、学生把高校法学教授邀请到矿区,把当地法官、律师邀请进矿区,共同传播新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展开高水平的法律讲座。矿区还应建立法治宣教队伍培训培养机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普法队伍宣教能力。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反腐工作,中共中央相继出台落实八项规定,加强巡视工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广大人民对反腐工作的信心,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反腐氛围,为廉政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作为廉政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将校园打造成廉政文化的示范区,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廉政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239-02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并提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反腐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出台落实八项规定、加强巡视工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广大人民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反腐氛围,为廉政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作为廉政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一、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地,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今天的大学生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主力军。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以后可能会走上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岗位。当前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每年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同学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就业渠道和机会。从现实来讲,由于对学历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现在每年上至国家、省级下至县区乃至镇村一级的公务员录取中,最大的群体就是高校毕业生。他们现在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对廉政和反腐败问题的看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廉洁状况。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廉政教育,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党员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坚持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对党内出现的少数腐败状况有着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不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受到封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不正确的倾向,对于腐败现象也有着不科学的认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成长特别是要在政府任职的同学有着隐性的消极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对高校学生状况的了解,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廉政观。同时应注意,一个人年轻时的思想状况对之后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时期是塑造一个人思想水平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较为年轻,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受到积极影响多一些还是消极影响多一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应重视这个规律,抓住他们思想成型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特别是廉政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在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思想正派、崇尚廉洁的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整个社会廉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示范效应。对于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消极、错误的思想所占领。将校园打造成廉政文化的示范区,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廉政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做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怎样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一片廉洁的圣土呢?笔者认为,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即高校在校学生
进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就要去了解对象、研究对象。通过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在廉政方面的看法和想法。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谈心及其他可行的办法,弄明白他们对腐败问题的正确看法,同时弄清楚他们对腐败和廉政问题不太正确的看法,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对于正确的看法,要放到廉政文化教育的正面教育当中,进行适当的强化。对于错误的看法,要勇于面对,通过回复、解答和正确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思想,不能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解决。
(二)开廉政课,使廉政教育课进课堂
在高校课程中引入廉政课,即通过讲廉政课的方式进行廉政教育,是进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听课的方式。开展廉政教育,也要采取授课的方式。对于授课的内容,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尽量使授课的内容即全面、科学又富于趣味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力争通过廉政课,使学生对腐败的概念、发生腐败现象的根源、我国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以及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和下一步的趋势等一系列与腐败相关的理论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做到这一点,是他们树立正确廉政观的前提。如果实现廉政课进课堂,既体现了学校对廉政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使学生对廉政问题产生自觉关注,对于营造校园廉政氛围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组织党性实践活动,开展廉政教育
进行现场教学,是当前加强党性和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可采取这种方式。具体到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革命纪念馆,以及西青区石家大院共和国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纪念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听一听现场课,增强对廉政和反腐败问题的观感。一方面,通过参加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学习周恩来、邓颖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政廉洁、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展览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拒腐防腐的思想意识及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反腐倡廉主题,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工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廉政意识,又为促进整个社会良好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贡献力量。
(四)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发挥学生正能量
举办以廉政、反腐败为主题的征文、漫画、演讲、小品等文艺比赛形式,设立奖项,激发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报栏设置反腐败专刊,办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主题的黑板报,增加学生对反腐败问题的注意。鼓励学生发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论文,组织调研课题,加强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廉政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校园廉政氛围。
三、要重视发挥高校教师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校园廉政文化的标杆。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言行、思想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高校老师能够做到廉洁,凡事为学生着想,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对学生的廉政观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老师,面对的是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一定重视自己在与廉政相关的方面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接受廉政教育课、参加廉政实践活动的同时,在实践中看到廉政的典范,进一步增强廉洁意识。高校老师应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廉政的示范者、引领者和维护者。
第二,高校教师要重视对廉政文化的组织和领导。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这个组织者和领导者就是教师。高校老师要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要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切实重视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要时常了解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针对问题提出对策,采取整改措施。要时刻关注廉政文化建设动态,将好的做法引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来。要随时关注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举措和方针,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积极、主动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教师不但要做出表率,还要重视领导和组织工作,为廉政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高校教师应学会与社会互动建设校园廉政文化。高校是现今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培养素质过硬、专业扎实、思想正派、廉政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备力量和生力军,高校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开展校园文化廉政建设。通过设立校园广播、新闻网、微信平台、官方微博、校报等多种媒体,宣传和展播廉政教育信息,营造廉政文化的良好氛围。依托政府和社会,强化整顿校园外部环境,让神圣校园远离灯红酒绿之地。建立长效互动机制,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廉政文化、廉政校园建设中来。高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廉政教育实践和教育案例,警示和激励青年学生按规矩办事,认真做事,踏实为人,成为一名有担当、重品行、有责任、重廉洁的高素质公民。
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紧紧抓住高校学生这个主体,全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拒腐防腐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所有的汗水全部浇灌给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使他们在阳光的照射下,快乐健康的成长,让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让圣洁廉洁之风永驻校园。
参考文献:
【润物细无声—关于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
关于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思考09-22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21
关于加强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06-28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商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06-22
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思考09-21
关于加强基层工商所07-07
关于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思考09-14
关于加强高校党员档案管理的思考讲解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