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苏州博物馆调查报告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特征,它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颖的建筑理念巧妙融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榜样。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兼容并蓄,讲究“以和为美”。苏州博物馆新馆对这种“以和为美”传统的表达,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不管是其整体色调或建筑体量,还是其用料选材或区域环境,都达到了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造理念的内在和谐,则体现在布局理念、空间组织、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内涵,而且也贯穿美学发展的始终。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自然光线和自然景物的运用上,对“崇尚自然”的表达随处可见,并且别具特色,耐人寻味。其三,“美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念。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意象的挖掘和表达很贴切,如其灰色线条、叠落山墙所产生的感性世界。其四,“意境”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属于审美表达的最形而上的一种类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造景手法上颇得苏州传统园林的精华,山水、窗亭、水荷、古藤等意境的营造都别有一番趣味。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以和为美;天人合一;意象;意境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15

作者简介:黄若愚(1990—),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在哲学领域还是在艺术创作中都有所体现。从我们的祖先为生存而造物开始,就伴随着审美活动,但当时明确的思维和概念尚未形成,这种审美活动往往以功能为主导,没有渗入清晰的审美意识。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没有停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无数文人大家不断在审美领域进行探索与总结,虽然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完整的美学体系,但积累了极为丰富并且影响广泛的美学思想。这些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所折射出的人文哲理、民族心理、审美理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文化领域,美与艺术的联系最为紧密,因为美是艺术的生命,而表现美是艺术的使命。正如法国哲学家马利坦所说,只要艺术仍然是艺术,它就不得不专注美[1]239。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美学大师朱光潜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人若不美,则不失其为人;艺术若不美,则就不是艺术。由此可见,艺术之魂是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于2006年,如今虽已经屹立了8个年头,但它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特色依旧光鲜亮丽,吸引着国人甚至是全世界的目光。2008年,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在《纽约时报》头版上这样评价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2]。与华裔建筑师贝律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2]的设计理念一样,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特征,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显著形象,又并非原汁原味地使用传统建筑元素符号,而是做了恰当的提炼和演变。这种提炼和演变恰当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实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颖的建筑理念的融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榜样,不管是建筑造型还是室内装饰,都折射出丰富的传统美学意蕴。目前学术界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传统建筑形式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上,对其中的美学意蕴论述欠缺。本文拟以传统美学为视角,从以和为美、天人合一、美在意象、意境之美四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以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有所裨益。

一、以和为美

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兼容并蓄,讲究“以和为美”。《淮南子·汜论训》中的“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3],就强调了“和”的重要性。这种思想首先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意识,即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关系,将天、地、人看作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而艺术的使命就是去反映、展现、参悟这一整体。[4]把握整体,就必须考虑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进而生发出“以和为美”的对事物内部各部分关系限定的思想,即万物和谐,惟如此,整体才能协调、均衡,才能产生美,“匪和弗美”[5]。简言之,“以和为美”就是在宏观上要注重整体意识,在微观上要把握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历来重视和谐之美,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造物,都渗透着“以和为美”的美学观念。只有把握好构成艺术的各种因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度,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相互协调、相互裨益,才能相得益彰,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上,可谓有理有据、恰到好处,正中传统美学之穴,到处渗透和体现着“以和为美”的美学观念。

1.建筑形式的和谐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以和为美”观念的表达,首先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从整体色调到建筑体量,从用料选材到区域环境,苏州博物馆新馆都达到了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

(1)颜色和谐。苏州人文气息极为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色彩配置所呈现出的清新素雅,正是这种人文气息的具体体现。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虽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瓦,但运用了“中国黑”石材,或以线框形式镶嵌在白色墙面上,或以块面形式覆盖在屋顶上,这种黑白对比、黑白映衬所产生的轻巧素雅之感与苏州建筑的标志性色彩基调达到了和谐统一,使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外观视觉上融入了苏州的千年古韵之中。

(2)体量和谐。苏州传统民居和园林建筑多为单层,高度一般较低,形成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上秉承“不高不大不突出”[2]的特点,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不与周边建筑群争夺制高点,在满足部分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开拓了地下一层以将地面高度控制在两层以内(见图1)。这样一来,适当的建筑高度既在功能布局上满足了展览的需要,又在整体风貌上延续了苏州古城的城市肌理,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古典园林相融合,实现了体量上的和谐。

(3)材料和谐。苏州城市肌理的形成,有赖于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格,这也促使苏州形成了有异于其他地方的选材思想,空间环境建构选用的材料多为能营造清雅韵致氛围或体现文人归隐养性追求的物象。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构馆材料的选择上也展现出与苏州建筑景观选材思想的和谐统一:铺满鹅卵石的清澈池塘,光影斑驳的竹林,前实后虚的片石假山,沧桑遒劲的古藤,清新葱郁的水萍,形状各异的铺路石,以及直曲小桥和八角凉亭等,将建筑空间装点得丰富多彩,饶有情趣。

(4)环境和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南与苏州民俗博物馆及著名园林狮子林隔路相望,北面更有“苏州园林之最”、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这种“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十分典型。[2]处在这样一种历史厚重、经典众多的环境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就必须要严谨慎重,既要延续这种复杂的城市文脉,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走出传统的窠臼,打造自己的特色。所以,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借鉴了忠王府、拙政园的建筑特色,将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新的建筑理念相融合,从而实现了新旧建筑的结合,既具有内敛的气质,又异于旧建筑的繁缛和千篇一律。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节约了投资,也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2]

2.建造理念的和谐

如果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在和谐体现于其建筑形式的统一,那么其内在和谐就体现在其布局理念、空间组织、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1)布局理念的和谐统一。中轴对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在古代,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营造宫殿、寺庙、民居都严格遵循着中轴对称的设计理念。这源于古人强烈的“尚中”意识,而“尚中”意识就是“和”的一部分,它注重的是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即“中和之美”。[6]儒家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即是说,“中和”是万物之本,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之上即是对中轴线的运用和强化。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北朝南,入口处正对传统街道东北街及东北街河,微观上与忠王府的空间布局保持一致,宏观上与传统建筑的方位选择和风水意识如出一辙。但从实际功能上看,将入口处放在西侧会显得更加合理,因为西侧紧邻城市街道齐门路,无论是展示形象还是组织交通都比南侧东北街更为有利。苏州博物馆新馆之所以选择南北走向,其主要原因是与传统的营造方位保持和谐统一。可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试图将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的协调统一放在最高位置,其他因素都作为次要因素考虑。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分为三大块:由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组成的中央部分;西部的博物馆主展区;东部集展览和行政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区(见图2)。这三大部分以东、中、西成中轴对称布局,与忠王府的格局协调统一、相互映衬,共同展现了建筑的庄重感与规整感。但在局部的处理上并没有受到“中轴对称”思想的制约,而是延续了苏州园林灵巧多变的空间布局,保持着苏州园林小空间营造的核心手法。整体来说,苏州博物馆新馆大的布局中轴对称,小的部分灵活多变,既有与忠王府一致之处,也有与拙政园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与其周边建筑布局的和谐统一。

(2)空间组织的和谐统一。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注重室内外整体空间的联系,以视线引导为设计重点,以廊道串连为基本手法,空间丰富多变,灵巧通透,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开”[8]37的境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继承了这一空间组织的理念(见图3)。由图3可知,经入口过前院即进入作为交通枢纽的大厅,大厅往西终点是室内“莲花池”,向东终点是“古藤院”,大厅通过东西两廊联系了“莲花池”与“古藤院”。首先,东廊、西廊在空间上相对狭窄而冗长,与苏州园林的廊道一样具有亲切、封闭的空间精神,而“古藤院”、大厅、“莲花池”则是高大而开阔的空间,东西廊把这三大空间串联起来,使人在其中行走时感受到强烈的空间对比,产生从悠然癖闭到豁然开朗的心理感受[9]。其次,茶室移植的古藤久经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给人以无限的时空感,营造的是深邃旷远的静态空间;而莲花池水瀑倾泻、波光粼粼,产生的是活泼雅致的动态空间。动与静、东与西,左右照应,平衡着空间效果,丰富了空间层次,与苏州园林的空间情趣追求一脉相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通过长廊空间对总体布局的组织、串联,在强调长廊空间感的同时,通过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来巧妙地变换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引导流线主次,达到空间或放或收、视线或通或阻、心理忽明忽暗的效果;通过庭院的错落分布、漏窗的灵活运用,巧妙处理了建筑、庭院、室内三者的布局关系,使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从而产生步移景异、层出不穷的空间效果。

(3)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从文化范畴来讲,苏州文化从属于吴文化,代表了吴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典型特征。从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10]构筑阖闾城开始,吴文化便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两千多年来吴地不断积累和包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形成了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苏州地区各种文化门类空前繁荣,在经学、史学、经济、科技、文学、戏曲、美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并率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1]文化发展的活跃与内容的丰富,使苏州地区形成了状元文化、水文化、园林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展示了吴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样一种多元的文化特征塑造出苏州追求清新韵雅的人文精神。苏州博物馆新馆从整体风貌上说,粉墙黛瓦的建筑色调、“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体量、虚实有致的空间秩序,都体现着苏州的人文追求。从室内而言,无论是展厅室内的前言,亦或是展品的说明牌,文字表述上都是既扣题又典雅,具有文人文化的气质,从中透出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吴文化韵味。[2]人文精神的贯通,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有着与苏州一致的个性和气质。

二、天人合一

简单来说,“天人合一”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使人与环境协调一致。“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思维方式。[12]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儒、道文化,都强调“天人合一”。道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注重以“无为”的理念实现大道,即“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儒家强调与自然的亲善和谐,要求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上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12]事实上,“天人合一”也属于“和”的范畴,但是它又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和精神意义,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观念来分析。它不再停留在仅仅要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状态之上,而是表达出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以自然的“天”来主导人性追求和人生境界的诉求,不能“不为”,也不能“全为”,找到“为”与“不为”的中间位置,使这种状态的效果远远超过“全为”与“不为”叠加的效果。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上对自然的引入、对“崇尚自然”的表达随处可见,并且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1.自然光线的运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特色之一就是对自然光线出神入化的运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表虽为传统建筑式样,但骨架为钢结构,屋顶多采用钢化玻璃,这为自然光线的导入埋下伏笔,巧妙规避了传统大屋顶束缚采光的弊病。同时,屋面多变的形态为玻璃的安装位置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使光线能够恰到好处,避免了光的泛滥。如果说玻璃天窗的设计纯粹是为了功能的需求,那么金属遮光条的使用就使空间充满了活力和情趣。在阳光的照耀下,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映射在乳白色的墙体上,光影斑驳,有虚有实,令人赏心悦目。当然,调节和过滤光线也是遮光条的重要作用之一。光线经过调节和过滤之后产生的层次变化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2]与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让光线来做设计”[2]的理念一致,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让自然来主导设计,设计中尽可能渗透更多的自然因素,以达到功能和视觉上都近乎完美的效果。这种经人工巧妙处理的自然光线所产生的效果并非人工光线所能媲美,也远非自然光线所能达到,只有“人有意,天作美”才能产生。

2.自然景物的应用

苏州园林向来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美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借自然之趣来表达人生追求或是人生境界。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注重对自然景物意趣的挖掘和表达,以此来营造不一样的庭院景象、丰富观者的视觉画面、生动观者的心理感受。馆内造景选用的材料都是在苏州随处可见并被普遍运用的自然物质,如水、石、竹、树、藤、水萍、茅草等,但又不是单纯地随机利用,而是有意地选择并辅以人工创造的环境,使景象自然而又不失秩序、质朴而又不失活泼、古韵浓郁而又新意横生,令人神往。例如,馆中竹林的选择是设计师在听取了园林专家的意见后,从竹的高度、外形、习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做到不能太疏亦不能太密,能透过竹林看到竹林背后的风景。同时竹叶随风而动,斑驳的竹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射到白墙上,形成一幅浓抹淡描、变化多端的传统水墨画,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树的选择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注重单株观赏的效果,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本身的刚硬、秩序形成对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特别是茶室内侧的紫藤,设计师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枝蔓嫁接在院中,其精神内涵不言而喻。而在视觉效果上,睹物思人,将人的思绪瞬间定格在四百年前,不免有宇宙浩大、时光易逝之感。这些将自然景物巧妙融合或结合人工营造的环境,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想象空间,似曾相识而又出人意料,远非自然景物所能企及。

三、美在意象

“美在意象”是叶朗在1980年代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的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即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1]55,它是对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所说的“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1]82的观点的继承与发扬。可见,“美在意象”是对传统美学之精髓的提炼,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念。“意象”早在战国时期的《易传》中已有论及,但其并非美学范畴,而是对卜筮方法所做的形而上的解释。第一次将“意象”用于论述文艺创作的是南北朝的刘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3]。从此,“意”与“象”作为传统二元思维模式中的主客体开始进入艺术创作领域。经过不断发展,如今“意象”已有自己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成为艺术创作、审美活动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将“美”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并做了这样的解释:高度提炼、概括,而又丰富、具体;已经程式化,而又仍有一定个性。它不是一般形式美,而是有意味的形式[14]。在某种意义上,“意象”与“有意味的形式”有着相同的内容,即情感与形式的统一。在这里,“意象”可以理解为“有意味的形式”。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意象的挖掘和表达就很贴切,如灰色线条、叠落山墙所产生的感性世界。

1.线的艺术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深灰石材的墙体边饰对白墙的划分,并且这种划分贯穿整个建筑(见图4)。从形式上看,线条将整个建筑划分成一个个几何体,使建筑显示出强烈的雕塑感,从而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减少了建筑对人心理上形成的压迫,体现出设计师对建筑体量的要求——“不高不大不突出”。从内容上看,这又何尝不是设计师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征深刻挖掘的结果呢?唐代画家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15]的命题,正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线条美的高度而又准确的概括。从原始的岩洞壁画到中国的绘画艺术,再到线条艺术的集大成者——书法,无不体现出线条的无穷魅力。书法更是将线条艺术演绎到作为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正是线条使书法成为中国艺术里独立门类的一种艺术。而设计师有意从传统艺术中抽取出这种艺术物象就是想在建筑上做白描和勾勒,将建筑作为一幅绘画去表达。当然这种对墙面的划分并不是随意的,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量的效果,墙面上部的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口的画框感,而对墙转角延伸到屋顶的勾勒则强调了墙与顶的连续性。[16]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给人展现出了一个眼前景与心中情交融的世界,令人若有所思又无法言喻。

2.墙的节奏

赣派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马头墙的运用。赣派和徽派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而且墙体一般高大封闭,使建筑显得过于呆板、没有生气。于是,人们就把两侧山墙砌得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并随屋顶的坡度迭落,以呈水平阶梯形,这样墙体不仅能够有效隔断火源,而且显得错落有致,动势十足,为建筑增加了动态的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墙体的设计就是汲取了马头墙的元素,将墙体随着线条的划分做成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形式,从而打破了墙体呆板静止的状态(见图5)。但这种汲取并不是单纯地复制和抄袭,而是概括了马头墙的符号特征,通过抽象变通,追求神似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17]一方面,这种变形适应了新馆独特的屋顶造型;另一方面,墙体的错落使山墙外的园林景象得以不同程度地展现,有实有虚,给建筑增加了几分生气,使空间多了些许情趣。虽然我们从中已经看不到马头的影子了,但这种动态和情趣足以让人生成似曾相识的心理感受。

四、意境之美

“意境”同样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属于审美表达的最形而上的一种类型,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是所有艺术都能创造出意境,但营造意境美是上乘艺术的普遍追求。关于“意境”,不同的人虽有不同的理解,但叶朗的 “哲理说”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18]诚如文学家袁行霈先生所说:“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19],意象与意境有着相承、递进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意象重在构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蕴世界,而意境则是要突破这一意蕴世界,进入“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以抒发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可以说,意象是从一般的物象出发的;而意境则是从意象出发的,其起点就是意象,而非一般的物象。意境除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而外延小于意象。[18]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造景手法上颇得苏州传统园林的精华,意境的营造别有一番趣味。

1.山水意境

苏州园林营造意境惯用的手法就是掇山理水,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这与自然山水丰富的意蕴内涵是分不开的。侯幼彬[20]293指出,在古人所写的建筑游记里,人们透过建筑所获得的意境感受中,山水自然景象往往占据着最突出的位置,并将山水意象归纳为意境构成中最活跃的因子。儒家美学所遵循的借物喻志、托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德说”,以及道家美学所引发的寻求精神解脱、人生慰藉、超然洒脱的“畅神说”,都有关于山水意境的重要内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虽然在“掇山理水”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并非照搬苏州传统园林的造山手法。传统园林的造山手术以“皱、漏、瘦、透”之美为设计核心,在审美表达上已经登峰造极,实难超越。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另辟蹊径,将大石头切片并辅以火烤,形成颜色深浅不一的外表,前后摆放,高低错落,有条不紊,在用黑色石材镶边的白墙的映衬下,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画的意味十分浓郁(见图6)。特别是在阴雨连绵或是初晓傍晚时分,天色朦胧,石块或隐或现,水面波光粼粼,天水交织,使观者与天地合二为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顿觉天地的浩大、万物的和谐,领会到人生的归属感与使命感。

2.窗亭意境

窗、亭是园林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因为不仅其自身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同时其所形成的“画框”又能创造出一幅美景,即所谓“借景”。造园大家计成认为,“构园无格,借景又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8]257,是“借景”的主要内涵。学者侯幼彬将窗、亭看作“观景式”意境构成的重要元素,窗、亭的设置能提供适宜的观赏点,提供丰富的观赏景框,从而为意境的营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20]290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窗大多是从古典的漏窗形态提炼而来的,古朴大方而又简约时尚,有正方形、六角形(见图7)、长方形、海棠性等多种形状,为“借景”构建了丰富的景框。窗外作为室外环境部分,或是一片疏密有致的竹林,或是一株苍劲粗犷的老树,抑或是一弯倒影斑驳的秀水,都是一幅饶有情趣的自然画作。主庭院现代感极强的玻璃亭子脱胎于传统的亭子,四面通透,视野极好。亭子以及六边形的观景平台都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位置,使人们步移景异,随时变换新鲜的景观,洞悉着万物的美、自然的秘密。

3.水荷意境

苏州的水和莲花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弥足珍贵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央大厅向西的廊道,其尽头是一堵室内水幕墙和莲花池。由于自身的流动性,水流沿着横向或斜向的墙体突起结构,形成一条条水帘,跌落莲花池,迸溅起点点水珠,泛起圈圈涟漪。这种充满生命气息的动感与清脆美妙的流水声仿佛将人带入自然中,拥抱自然万物,倾听天籁之声。虽然结合了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石材、玻璃,却塑造出了清新高雅的文人气息。浓郁的景象,营造出清逸朴素、趣味盎然的意境,让人们的眼前豁然开朗,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

4.古藤意境

古藤的意象,不免让我们联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所创造的意境。虽然茶室的古藤意境不及马致远的凄凉哀怨,但一株从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修剪枝蔓嫁接而来的古藤,足以让人产生沧桑萧瑟、岁月易逝的人生感叹。在与现代建筑材料、室内家具的对比下,古藤的形象愈发显得寂寥沧桑。这种画面不仅会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还会给人以心灵的涤荡,使人生出念古怀远的情愫。

五、结语

虽不能说苏州博物馆新馆完全是依照传统美学观的理念来设计建造的,但正是由于其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学观念才使其显得弥足珍贵,这说明传统美学观念不仅在古代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而且在科技高度发达、文化多元交融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特别是在美学体系和艺术创作领域里仍作为一弯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因此,挖掘传统美学有价值的观点,并将其应用到当今的艺术设计中,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设计风格,以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水平,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传承 创新 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装饰,2009(3):27.

[3] 刘安.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10.

[4] 杨克欣.中国传统美学观对当代设计的启发[J].装饰,2006(2):9.

[5] 葛洪.抱朴子外篇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98.

[6] 周芬芬.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7] 陈柱.中庸注参[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4.

[8] 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9] 何晓利,丁宁.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风——浅谈苏州博物馆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J].创意与设计,2010(3):96.

[10]赵晔.吴越春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24.

[11]汪长根,王明国.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J].学海,2002(3):86.

[12]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7.

[13]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2.

[14]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91.

[15]陈正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浅释[J].书与画,1989(3):14.

[16]谢俊.经典重温: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中外建筑,2012(3):75.

[17]傅晓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0(7):94.

[18]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17.

[19]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4.

[20]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黄若愚

第2篇:优化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摘 要:博物馆不仅是彰显一地文化艺术瑰宝的历史名片,更是蕴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职能要素的载体。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不仅能够通过良好的经营模式带动其良性健康发展, 还能起到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文创产品的有效营销不仅可以带动博物馆的发展,还可以实现社会文化教育的助推作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为苏州这座城市打上了温婉旖旎的历史底色,如何发挥苏州文博的特色优势,创作出具有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值得苏州文博文创团队们深入思考的课题。因此,本文对优化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深入寻常百姓家,有利于苏州文化名城的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策略;优化

一、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现存问题

(一)文创产品设计缺乏创新理念

一件成功的文创产品源于传统产品而高于传统产品,具有传统产品功能的同时蕴含多元文化元素。对一件产品在诞生之初首先要考虑好其文化内涵所在,对于文创产品来说更是尤为重要。但在大多博物馆或是名胜古迹的文创商场,总能发现很多雷同的产品,苏州博物馆文创商场也是如此。在苏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文创商城中,手账、保温杯、明信片、钢笔等都作为其热销产品置于首页。

在实际产品设计上、包装上以及工艺制作上与其他博物馆无二,仅仅是单纯的置换了苏州博物馆特有的印花或是logo。在其他产品中则仍然是采用此种相同的做法,甚至有网友调侃到:“在苏州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买的文创产品除了印花图案不同,其他的都一样,甚至生产商都一样。”这种拿来主义,别家有的产品,我也要上架;别家的设计,我也要复制;别家的营销策略,我也要实施,导致苏州博物馆难以突出其本土文化,难有新意。这种营销模式忽视了文创产品本身的文化属性,仅做一件印有苏州博物馆印花的产品进行售卖,毫无创新可言。没有融入创新的设计与开发,很难用苏州的本体文化吸引消费者,更无法对宣传苏州博物馆、推广苏州本土江南文化起到深层次的作用。融入了创新的产品较“拿来主义”的产品价格相比虽然生产成本相差不多,但其实际产品销售量和所可能带来的实际销售利润却是天差地别。

(二)文创产品定价虚高

在诸多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实际定价中,存在着定价远超于同类商品定价的问题,这一点苏州博物馆也不例外。文创产品虽然与一般产品定价策略不同,一般产品由其本身价值加上产品溢价最终形成定价;而文创产品很大程度上依据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制作工艺成本进行定价。加之文创产品的市场存在局限性,尚未完全成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市场细分,这就导致文创成品定价不合理。

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审美价值和艺术声誉与社会建构有着重要的关系。从上述背景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创产品的认可度比其他艺术商品更多地依靠社会评价。尽管苏州博物馆自身声誉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售卖文创产品的定价也应随之大幅提高。例如,缂丝作为一种宋元时期备受尊崇的织法面料,在当代具备十足的艺术价值。在苏博文创商城中,一件名为“沈周玉兰缂丝”的女士刺绣钱包在三折优惠后仍以高价1188向外出售。而同样作为缂丝制品,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臺的售价均在200-500元区间。这一典型样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定价虚高、溢价严重的问题。

(三)文创产品销售渠道较窄

首先,苏州博物馆对于文创产品的折价优惠宣传和推广力度明显不足。在苏州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中,关于文创产品的创作理念介绍和详细购买须知都较为简略。再者,上新产品的推出介绍和原有纪念品的折价优惠,都存在着页面导览和品类划分不健全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公众号商店中的许多文创快销产品,极有可能成为线下售卖的滞销品。如苏博公众号中推出的原创木纹手机壳、彩色古风琴和竹柄雨伞等文创产品的月度销售量为零。如此一来,线上销售渠道不完善,所导致的线下大幅折价出售形成了不可小觑的连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文创团队前期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直接导致了博物馆文创产品收入与预期营业额相差甚远等问题。其次,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营销的主流代名词,其客户群体不应仅局限于实地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也应着眼于可以间接接触到该类产品的潜在客户,加以吸引和锚定。因此,潜在客户信息挖掘不足、销售渠道较窄已成为苏博文创营销的主要问题之一。与同行业类比来看,故宫博物院把口红、日历等典型文创联名商品注入全国各大商场;大英博物馆也把主流产品打造成节日礼物或经典典藏呈现于多样性、多元化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法国卢浮宫则是通过巧妙设计与构思,有效利用地下商场,把其打造成艺术和商业兼顾的公共空间。这些新颖且各具特色营销模式都是值得苏州博物馆借鉴的[1]。

二、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策略的改进对策

(一)明确产品市场定位

苏州博物馆虽然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且拥有丰富的文创产品开发经验,但是随着文化市场和消费群体观念和意识的变化,苏州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的研发定位上需要依据产品市场定位进行,即生产文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亦或创新客户文创需求而引领市场。无论是追赶潮流还是引领潮流,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复古风格与科技时尚相结合

对于文创产品而言,文风复古和科技时尚的平衡与结合是博物馆团队不断思考与研讨的话题。科学技术进步为文创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实现载体,而文创产品的更新迭代也反向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博物馆产业的进步和繁荣。此处我们以中国博物馆的艾尔米塔什“波啡智能简约保温杯”为例,探讨极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是如何有效将复古风格与科技时尚完美结合的。该产品内部应用“恒温”现代科技,外部以古代雕刻技艺加以纹饰,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完美诠释了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苏州博物馆应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独特的吴地建筑特色和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优势,积极推进科技与文创产品的结合,创造出更多具备古典特质,又融合运用科学技术的文创产品,满足大众的消费需要[2]。

2.经典文化造就独特IP

博物馆文创产品属于具有文化体验感的物质消费,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与当下国际知名品牌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博物馆文化需要通过大众知名品牌的认可度增强自身的文化传播,知名品牌也可巧借文博文化来积淀自身的品牌底蕴,两者结合,可形成"1+1>2"的市场效应。因此,苏州博物馆也应利用自身优势,让文化重焕生机。苏博的文创产品,更应该立足吴地文化土壤,孕育独特IP,融入万家灯火。

3.延伸互动性特展活动

2016年,上海世茂集团联合故宫博物院推出一场名为“潮年幻境”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特展。该展将中式绘画中具有富贵、繁荣、昌盛等寓意的花鸟元素与中式建筑相结合,以高科技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入“潮年幻境”,带领观众进入美轮美奂的画卷之中。在文化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同时,故宫博物院还引入了“文创快闪店”,很快成为年轻一代的打卡“圣地”。苏州博物馆应该利用自身馆藏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采用“走出去”的宣传策略,多参与一些国内或国际的文化交流会议,在宣传吴地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其文创产品的营销。还通过加盟的形式,在多城市开展互动性特展,提升苏州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

(二)加强文创产品质量把关及品牌建设

产品质量的保证与提高是实现苏博文创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产业链条前期的文化资源优势评估与整合是产业链后期的产品质量形成的重要前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拓展苏博文创产业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例如,苏州文房四宝的名砚惊天下的原因,主要是其品质有保障,炭石研磨成光滑流动的墨水,过程不让使用者体验先人书写的怡然自得,也更加信赖其品质。所以,在苏州文创产品的开发中,更应该注重质量建设。再如,苏博“吴中韵味”系列文创产品的深层创意开发和严格質量把控使得这类独具文化资源优势的产品得以长久有效地发展与推广,对苏州博物馆文创企业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苏博文创产品的品牌建设应着眼于,将精心选取与提炼出的标志性历史元素、地理元素,融合与运用到文创产品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中,以期实现独具品牌形象的文创产品更为完整与生动地传递给大众的营销目的。通过上述过程,富有苏博文化精神内核的文创产品将以更加新颖独特与影响深远的方式,逐步渗透于不同类型的潜在消费者心中。

培训与提升苏博文创团队的专业性也是推动苏博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文创产业的市场调研、设计创新、品牌营销以及销售管理等一系列流程都仰仗于严谨认真、职责分明的团队的运作与支持。与此同时,借助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丰富的平台资源,苏博文创团队应与其他文创企业及知名高校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更深层次地完善与健全文创产品的开发、营销和管理,实现成熟的市场化运行。

此外,线下宣传与实体店铺的传统营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苏博文创产业的发展。因此,其品牌建设还应巧妙利用发达的互联网载体: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优质的网络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对苏博文创产业的规模扩大与长足发展至关重要。具体来说,苏博文创团队可以通过交流论坛、社会活动等大型活动拓宽营销模式;持续增设线上营销渠道,如开通电商店铺、短视频账号、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号等,制定既符合自身情况又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营销策略[3]。

(三)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是苏州博物馆深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苏州博物馆文创品牌在国际品牌市场的知名度与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一些收藏类文创产品的营销定价,应根据当前我国历史博物馆实际市场营销发展情况进行价格调研,并对苏州博物馆文创具有一定经济针对性和社会影响性的产品制定市场价格控制策略。文创收藏品类系列产品是一类特殊商品,对其市场定价必须十分讲究“定价控制”。而对于一些主要面向普通市民大众的产品,既要注重它们的经济效益,更要高度重视其社会经济传播性和实用功能。苏博在进行文创产品定价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激进”的价格偏差,产品定价稍低一些,也可薄利多销,最大程度地提升整体经济效益[4]。而更深层目的是在长期内形成文创产品的群体效应。

同时,文创类创意产品的市场定价应以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市场导向。比如截至2021年3月,苏州博物馆淘宝商店 “大邦之家官方网站超级旗舰店”当月累计销量最好的产品是价值为19.8元的苏博特制冰箱产品创意贴,平均每人的月销量大约为644个;与此同时,在调研后了解到,博物馆各类布艺文创系列产品中,极具“苏式”设计特色的印花扇子和彩色印花布艺围巾的产品因定价偏高导致销售量较低。建议苏博营销团体应根据实际价格,实施符合大众需求的价格方案,以不断加强对游客的市场吸引力。

此外,在当地个体经济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销售成本调控优惠政策方面,苏州博物馆还可以根据当地个体文化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文创产品的最高标准设限,并按当地标准销售金额比例进行具体销售价格成本变动政策调控。目前,针对于当地各类中国传统文创以及相关产业的文化产品,而进行全面市场调研后,苏州博物馆应将某些同类产品的最高售价严格控制在500元人民币之内,从而实现使该类产品长期效益得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婧.“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创新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7):124-125.

[2]蒋菡.论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发展与蜕变[J].博物,2018(01):89-94.

作者:杜天栩

第3篇:苏州博物馆文旅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摘 要: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和研发,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有机结合的一种文艺商业活动,也是现代产品美学设计与实用功能相协调,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某种融合。这种融合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充满创新与活力。博物馆的艺术价值及其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已成为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快速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文创产品发展也在融入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风采。而苏州博物馆作为苏州观光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历史风貌名片,它彰显的“吴地文化”是中华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创事业的发展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策略理论为研究主题背景,以苏州博物馆为重点研究案例,进行苏博文旅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传统文化;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文化是中国当前经济向社会消费转化的主要推动力。中华文化的开发潜力巨大,而博物馆文化作为一种珍藏民族文化记忆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艺术载体,势必要承担其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充分发挥保存、珍藏和弘扬优质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我们要重视新形态的推广, 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发展脉搏、富含当代文化内涵的优质文化创意产品,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体现中华新文明的形象化代表。博物馆的文创不论在审美意趣,还是在产品设计方面都应该满足社会大众,更应该使其对中国消费者和相关衍生品类的市场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最终担负起作为引领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

一、苏州博物馆及文创产品概況

(一)苏州博物馆概况

苏州博物馆前身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性的一个介绍史学、文艺等各类综合的博物院,是第一批全国古籍文化和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博物院正式创建于一九六零年,目前本馆的出土文物、各类典藏品近四万余件,主要由国内重大考古出土的珍贵文物,如古代陶瓷工艺品、书画作品构成。苏州博物院秉承“坚持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的理念,在整个新馆建造开发过程中也进行了开拓创新。值得一提的是,苏博聘请全球知名的现代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大师,来负责整座新馆的设计“不隆重、不华丽,大片的白墙、浓黑的线条,清爽利落,尽显苏州城的气质和底蕴”。新馆刚刚建造成形时,便已广泛得到了社会各界赞誉。因为新馆和旁边的拙政园紧紧相连,设计者们将江南地区传统的建筑元素和建筑风格也融入其中, 又同时加入了许多现代性的建筑元素,新建的苏州博物馆已俨然发展成为中国历史性建筑元素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的产物。苏博开放后,立即发展成苏州工业园区的热门旅游景点。[1]

(二)苏博文创产品开发概况

就目前已经集中开发的产品来看,除了石刻主题器物类创意设计及相关产品外,苏博典藏“衡山文创产品项目管理团队”正在不断尝试对恒州石化文物进行深入开发。文创产品将继续以主题类模式进行系列的发展和延伸。如,在恒州石化文徵明信片基础上已衍生出多款产品,目前该系列累计有十六款“衡山文创主题产品”在售,包括恒州文化明信片、恒州杯和《唐伯虎小传》等。此外,苏博以馆藏的标志性文物——秘色瓷莲花茶碗为创意,根据其颜色与形状,制造出形似的风味曲奇饼干,使顾客品尝到“国宝”。该创意让文创产品与顾客之间形成了一种神秘而又有趣的联系,缩短了器物与观赏者的距离。从目前的营销状况来看,苏博已将线下文创店铺与线上售卖构建联系。其淘宝店铺——“苏州博物馆工艺品专卖店”涵盖的产品品种多样,还根据“苏式风韵”对消费需求做出了相应的定位,使得文化情怀与生活趣味融合。[2]

二、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优势分析

(一)文创产品彰显吴地文化特色

苏州文博是吴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集大成者,丰富的民俗文化、秀丽如画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为文博文创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园林、苏绣、丝绸、苏扇、吴门画派、评弹、昆曲、水乡等吴地元素,是彰显苏州古城独特文化魅力、对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苏州是一座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城市,而苏州博物馆又在发展文创方面独树一帜。其中的沈周玉兰缂丝系列文创产品,文徽明系列文创产品,唐寅系列文创产品以及仇英系列等四种特色文创产品都是苏州博物馆为彰显吴地文化打造的特色精品。

从营销角度来谈,二零二零年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尽管苏博闭馆三个多月,但全年文创产品销售额仍近三千万元,并自主研发推出上百款文创产品投入线上售卖。截至目前,苏州博物馆原创产品已累计上千款,选题更是涉及馆藏文物、展览,以及美轮美奂的苏州非遗、苏工等。这串数字背后,体现了此文化博物馆探索文创发展的无限可能,也是吴地文化特色通过苏博文创产品入世的象征。

(二)文创产品开发理念新颖

“在博物馆雕刻美和时光,用匠心原创传递历史的精致与悠长”,这句读来曼妙与优雅的语句高度体现了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主要理念与特点。苏博文创产品团队不论是在初期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还是在后续的精准选材、质量把控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过程中,都集中地向消费者展示了“秉承初心”、“特色原创”理念的贯彻与达成。

在有意识地把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其中,并辅之以精湛加工技艺,以凸显苏州这座古城的与众不同与精致典雅。例如,苏州博物馆出品的建筑密码立体书款式新颖、设计感极强。密码书仿佛具有魔力的“历史通道”,消费者通过翻看阅览不同的页面,即可穿梭到特定的历史节点,回顾当时典型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文化,置身其中的感觉犹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再如,苏州博物馆开发设计四石有色绘苏博套装,奇遇苏博拼图等文创产品,精准定位到儿童、学生这一消费群体,而笔墨山水书本灯更是构思巧妙。

即使在疫情期间,苏博文创团队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前行的脚步,开发设计特色印花口罩等文化创意产品。这些都印证了苏州博物馆对产品开发的匠心独运。

(三)文创产品大众认可度高

北有故宫,南有苏博。在近年来,文化博物馆创业热和各类文创产品创意潮中,苏州博物馆以其极高的认可度,脱颖而出,已然成为行业内的先行者和佼佼者。故宫是典型的皇家式建筑群,以恢弘的气派和厚重的历史感著称。但江苏的大型文化博物院则有所不同,其在吴地沃土上生长而起,独具“帘幕萧疏,漏窗竹影”的江南特色与高雅韵味;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哲学思想,借助浓厚的历史底蕴与自然简洁的创作手法,高度整合了苏州地理元素与人文元素,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日益发展与成熟。更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博物馆紧紧抓住了当前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等主要特点:在引导团队对文创产品设计和研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挖掘潜在消费者的需求,以此开拓更为广泛运营市场。[3]

紧密衔接、完整成熟的文创产品的设计链与运营链不仅使文化地域性和文化世界性得到了完美结合,更在推动典雅精致的苏州传统文化走向时代与世界的潮流中,实现了消费者高认可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志伟,张舒旖.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21(07):118-120.

[2]王财富,李正.苏州文博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1,12(08):52-54.DOI:10.19897/j.cnki.scytz.2021.08.015.

[3]朱喆,毛芳怡.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ASEB分析与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21(02):194-195.

作者:杜天栩

第4篇:关于苏州博物馆报告

苏州博物馆

班级:平面1021 学号:1030309129

姓名:倪兆玉

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成立46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藏品,目前收藏的各类文物约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36件,二级文物为1146余件,三级文物为13657余件,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印章和古代工艺品见长,新的苏州博物馆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为目前苏州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博物馆。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几何形态。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源于传统建筑中木梁构架,不同的是木梁已被现代开放式的钢结构所取代。玻璃与石材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阳光

位于中轴在线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里还设有茶室、贵宾室、图书馆和商店。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迭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馆藏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为北宋遗物,距今一千年左右。真珠舍利宝幢外形精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是北宋人民智慧的结晶。她静静地端坐在玻璃罩内,仿佛诉说着吴地的千年辉煌。

同样身为国宝级文物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则给人以神秘感地多。这种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所谓秘色,各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青瓷统称,有的说是翡色之意„„。究竟是何意也不是你我所能讲得清楚的。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馆藏吴江梅堰、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批陶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和虎丘东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真山出土的吴国玉器、原始青瓷等,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考虑到苏州工艺在全国地位斐然,苏州博物馆中以明清工艺为主的展品更是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因此,在贝先生的设计中,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如位于二层的两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顶部为玻璃天顶,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展厅内部简洁、素雅。墙面由木边镶框,地板由石边镶围。

除了字画之外,苏州博物馆的收藏多为小件藏品,贝先生认为“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象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这些细节中处处体现着建筑大师的风范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地下西南角有一部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游人可以通过西部主展区首层荷花水池处的悬臂楼梯进入地下展室。此处有特展厅、为影视厅和多功能厅等。地下中部为藏品储藏库,库房位于地下中部,强调了库房在博物馆的中心地位。地下部分还设有适应博物馆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中心、各种机器设备用房和博物馆各部门业务用房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组),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面一层南侧的“吴地遗珍”系列蕴涵深邃,元气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两个如同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吴塔国宝” 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如昨夜星辰,依然烁烁生辉,分别为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陈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陈列。一层北部的“吴中风雅” 系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包括明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休憩、宋画斋陈设等十个主题展室。设在主展区二层的“吴门书画” 系列意趣灵动,韵味无穷,主题为《“吴门四杰”书画典藏展》,荟萃了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吴门四家”书画精品。

在地面一层北部的常设展览中,由贝聿铬先生创意,东南大学配合设计的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如屋顶茅草就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而成的,耐潮,经过处理,可20年不腐;庭院中的石桌取自天然灵璧石,可用来下围棋,石凳也觅自天然卵石。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仿宋的字画,让观众感受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聿铭“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第5篇:苏州博物馆调研报告

组员:张栋

王蔡琴 陆家豪

张海涛 丁沛

王晨

(一)建筑概况及总体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馆址选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设计者为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新馆分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占地面积不大,约10700平方米。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独具匠心,由传统苏州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设置,同时空间处理上也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给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

(二)建筑风格

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同时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总之,该博物馆既传承了古典园林的风格,又不乏现代建筑风格的

独特个性。真可谓是“低调的华丽”。 (三)丰富展品彰显苏州文化底蕴

博物馆内部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系列的基本陈列,以及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展

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现代艺术品展览。总之丰富的展品充分彰显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无愧为江南地区历史文

化的顶尖代表。

(四)参观学习体会 在整个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

1

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但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总之,这次参观之行,让我由衷感叹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还有就是建筑的设计要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绝不可丢失文化这一建筑的灵魂。相信这次的参观体会会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

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指引性作用!

第6篇:苏州革命博物馆考察实践报告

为了与社会更好地接触,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感恩祖国,也为了继续弘扬先人革命中不屈、创新的精神,我和舍友在骄阳下一齐出发前往苏州革命博物馆,

苏州革命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市金阊区始建于1993年,于2014年重修,并于祖国65华诞之际重新对外开放。新开放的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厅,分别陈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部分组成。展出苏州地区革命斗争史的资料、图片和革命文物共七百余件,其中以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的活动史实为重点。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一同重点参观了第三展厅——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第三展厅主要讲述的是苏州在改革开放后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逐发展富裕起来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苏州,朝着率先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

在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重现的沙钢轧钢场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重大决策,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政企分开,沙钢创写了一部穷办苦干的创业史。可以想象当时工人们在热轧工厂挥汗如雨,喂料轧钢的辛勤劳作的场景:在简陋的环境设施下,以船用柴油机为动力,肩扛手拉生产出优质的钢铁。人们热血劳作推动着改革开放,深入贯彻“围绕工业办农业 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工作思路,以此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以劳动发家致富,共享社会主义大蛋糕。随后我又看到了邓小平视察苏州,在苏州这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他对到20世纪末全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有了信心和依据。进入八十年代的苏州就已经相对先富裕了起来,这让这座本就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更加人杰地灵。长城电风扇,香雪海电冰箱,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这电器中的“四大名旦”均为苏州出产,一应家用物件也能够产出外销。在配合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下,苏州的经济飞速发展。

在九十年代,苏州遭受到了洪水重创,灾情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江泽民主席亲临苏州查看灾情,指导抗洪救灾工作,经过全市干部群众持续五个月的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这不仅表达出了苏州人们对待灾难时的众志成城,也表现出了社会主义下人民的紧密团结。

来到了20世纪展区,苏州创建文明城市,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展览中可以看出苏州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争当“两个率先”的先行军,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等,都进一步带领苏州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不难看出,苏州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注重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苏州人民把革命博物馆看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好基地、好课堂。这再正确不过,此次实践参观,激发出了我对于国家的更热忱的爱恋,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水平,增强了我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历史。通过观展,我们真正地走进历史感悟革命,铭记历史开拓未来。就像习主席所说,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我想,这才是我们观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7篇:苏州博物馆团日活动有感

团日活动有感

2011年11月27日我们博学班在团支书的带领下参观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由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样出自大师之手的还有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其非凡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布局、其内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来到这里,可以从现在与古典美的交融中感受苏州这座古城的悠悠韵律。所以选择此处作为团日活动的举办地,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布局,虽然在苏州博物馆新馆门前广场,从南到北先是小河码头,接着门前广场、主门楼广场、中央大厅主庭园假山群,最后以拙政园界墙为终点,这条空中走廊显得各部可见,且相当通透和宽畅,在馆内游览始终有一个诺大的主庭园环绕着尤其是这假山属于原创,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它打破一峯一谷一脉的局限性,远看似崇山峻岭,侧看如群马奔驰,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片状有块状,色彩还有微差。主庭园的布置也有新意:假山群静躺在一泓清水里,中有长长小桥,南是大片水塘,加上一只凉亭,似乎有网师园的神韵,水面用大手笔处理,从大厅外平台上看,犹如一幅有时代感的山水画卷。我们置身其中,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美得熏陶。

新馆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而忠王府其实是拙政园之一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零距离相连,自然视觉上不允许反差。光有“不高不大不突出,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特定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如反差大了,自然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然而我们走进园林之后才惊讶地发现新建筑已在环境中生根,并且与历史文化遗存相协调。同学们欣喜地看到两组年代悬殊的建筑物,正在进行着古今对话、新旧拥抱和二元渗透,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洛易斯埃迪说得好:“保存古迹非常重要,但更只要的是创造未来的古迹。”尊重、服从、融汇于环境、甘当配角,不喧宾夺主,不顽强表现自身的个性,追求始终如一的整体环境。而博物馆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博物馆里走着,面前一件件艺术瑰宝展现出绚丽的华彩。秘色瓷的古朴,远古玉的大方,青铜器的厚重都让我们心中充裕着难以言表的激动。

感谢团日活动给了我如此机会,这份与艺术的邂逅将终身难忘。

第8篇: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这是苏州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印象。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所以这篇感想的内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

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里度过。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苏州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特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

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苏州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新馆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内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在屋面材料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建筑的中庭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但是折角的做法使得室外投射进来的光线有了韵律的变化,光影交错。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线书写着,如同走在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的演绎着现代气息。

大厅顶部的米字型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他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但这不仅是处于美学考虑,而是建筑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里承载负荷。贝老这样的设计很巧妙。

在庭院的处理上,贝老想通过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亭的额元素进行现代的融合,其屋顶方式与建筑相同,八角亭与建筑融合在一起,周围的水与片墙营造的假山感使人不禁有一种苏州传统园林的感觉。

由于参观时的关注都集中在建筑本身,陈列品没有仔细欣赏,只拍摄了少许照片。陈列品多是古时东吴的器物,还有一些独具苏州江南风格的物品。

苏州博物馆不仅是贝聿铭大师的封山之作,还是他回馈给祖国回馈给家乡最好的礼物。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在设计以及空间方面还需要多多体会和感悟。

第9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传统艺术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苏州博物馆是在大一专业课做苏博测绘的时候,当时搜集了很多关于苏博的资料,但由于刚接触这门专业所以各方面体会都还不是很深刻。这次重游苏博,带着两年多来积累的专业素养,我又有了新的感知,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新馆分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占地不大,约10700平方米,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

几何结构、硬朗而明快的线条,玻璃、钢铁、水泥、木头等多种质料混搭,黑、白、褐三色的主体色调,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

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西墙下的这处片石假山象是中国山水画里面连绵起伏的远山。

博物馆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此外,凡有供人休憩之处,都是大块的落地玻璃窗,窗外翠竹成荫、老树虬枝、池鱼游弋、片石苍远,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

博物馆里还有一间复原的宋代苏州民居厅堂,茅草屋顶,竹夹泥墙,笔墨纸砚,桌椅几案,全部精心还原再现。贝聿铭说:“设计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

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上一篇:病区优质护理工作计划下一篇:服装销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