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稿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博物馆讲稿(精选6篇)

博物馆讲稿 篇1

姓名:牛文馨

班级:B10历史

学号:101003119 在讲我理想的博物馆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四川的一个私人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这个私人的博物馆为我理想的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模型。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由企业家樊建川投资创建的。他认为博物馆不能孤零零的存在,它应该形成一个聚落。樊建川规划的博物馆聚落是由25个馆组成,现在已经建成11个。其中抗战系列和文革系列尤其引人关注,他的最新手笔是汶川地震博物馆。下面我将从选址、藏品、陈列以及布局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建川博物馆聚落。

一、选址

建川博物馆座落在距离成都大约一个小时车程的古老小镇—安仁。在建博物馆时,樊建川曾想在北京卢沟桥、上海松江区和重庆文革基地,由于各种原因樊建川最终选择了在安仁这个地方创建他的博物馆。他看中了安仁与都市不远不近的距离,因为他想象的博物馆需要一个宁静的氛围,远离喧嚣,听历史的声音;樊建川尤为钟情这个古镇禁止建筑超过14米的明文规定,因为这可以保证他的博物馆周围永远不会有高大的建筑,破坏博物馆的冲击力和漂亮的天际线。

除了安仁古镇宁静氛围适合建立博物馆外,安仁还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安仁镇曾经是富有盛名的旅游之地,后来慢慢衰落,被人遗忘。安仁镇保留了许多老公馆。1983年樊建川来参观刘文彩的庄园发现了安仁镇这些老公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樊建川在一举买下了500亩地的同时,他还买下了镇子上存留的15座老公馆。樊建川已经翻修了3座老公馆,剩下的12座他有意做成“亚博物馆”的经营场所,比如,一个公馆陈列很多烟具、烟标、烟广告,可以做成雪茄吧;另一个公馆陈列很多酒具、酒杯,可以做成酒吧;陈列了很多川西民俗文物的公馆,可以做成客栈。他还打算把房地产开发到这个镇子上,筹备造建公馆式楼盘,他看好旅游地产。樊建川意图用公馆、老街、博物馆聚落三张牌恢复这个建于唐朝的古镇的生命。

樊建川博物馆的到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安仁的面貌。三年前,从成都到安仁没有通高速,开车过来得走羊肠小道,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高速修通了,从成都过来的车程缩短了一半。经过历时半年的打造,翻修出两条三百来米长的古街,成为镇上一大景观。博物馆聚拢的人气为这里带来商机,一些住户打出“农家院”的横幅,街边的饭馆也多了起来。樊建川在镇上种了很多他喜欢的桂花树,十月的夜晚,桂花落满一地,余香漫过窗棂。

从建川博物馆的选址可以看出,博物馆应该建在宁静氛围的地方,人们只有在宁静的氛围下才能用心去感受博物馆给我们讲述的过去的故事,人们才能了解博物馆的价值。其次,博物馆的选址也应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深厚历史文化氛围的衬托下博物馆才更能实现其文化价值,虽然文化产业化并不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在现今社会这个经济利益为先的社会,文化产业化或许是传播文化的最好方式。还有博物馆一定要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博物馆虽然要建在宁静的地方,可是交通便利是一个博物馆必备的条件。只有交通便利,人们才愿意去参观博物馆,现在许多博物馆藏在很隐蔽的地方,这十分不便利公民们的参观,博物馆起不到它应有的社会职能。

二、藏品

建川博物馆聚落展出的都是樊建川收藏的物品。首先我们重新先介绍一下汶川地震馆的展品,5月12日,樊建川敏锐地感觉到应该为这段历史收藏回忆,当天从都江堰自己公司一名员工家里搬回一口被震落的挂钟。这个指针刚好指向2点58分的钟,是他收集的第一件地震文物。地震整整一个月后,汶川地震博物馆开馆,这时他已收集了大约5000多件物品。开馆至今,又陆续收集藏品达4万余件。从“范跑跑”那具有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和他在地震瞬间扔下的正在讲授的课本,到“可乐男孩”被救后喝的第一瓶可乐;从温家宝在灾区拿着喊话的话筒,到绵竹村民用以驮回亡妻遗体的 “最感人的摩托车”;从银厂沟遇难新娘的婚纱,到都江堰聚原中学孩子们遗留的铅笔……几万件展品以日记的形式展示,寓意走过这震撼的三十天。黑色的日历醒目地标示着一天的开始,旁边附以这天的大事记。除了汶川地震馆,建川博物馆聚落还有5座抗战馆,3座文革馆,2座民俗馆。文革馆展出的展品只是樊建川所集文物的千分之一,而且是比较温和的部分。做文革博物馆是樊建川最大的梦想,他希望随着政治越来越清明,库房里堆积的8吨检讨、两万本日记、50万封信能重见天日。“或许8座10座博物馆能比较完整地展示这段历史”,樊建川说。樊建川酷爱收藏。他的收藏历史要追溯到他五岁时。那时他就将幼儿园评语保留下来。从那年起,小学时期的,中学时期的评语以及成绩单,一张都没有落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樊建川收藏的范围越来越广。文革开始那年他9岁,对于这贯穿了整个青少年时代的十年文物情有独钟,毛泽东的瓷像、印有“人民公社好”的搪瓷杯、毛主席语录……他收集的这类文物难以计数。对于一件心仪的文物,他不惜一掷重金,率性而为。有一天樊建川正准备从办公室回家,接到一个电话后,立刻订了一张当晚飞天津的机票,这一次临时改变行程的收获是侵华日军士兵荻岛静夫的七本日记。自己办博物馆,樊建川开始并不敢想,即便是手上的文物达到千万件时,也不敢想象以一人之力做这种一直由政府运作的事。想法萌芽在他出国参观了很多私人博物馆之后,觉得自己完全有实力。后来,樊建川在成都、北京、香港举办了三次抗战文物展,广受好评,有人甚至说他的东西比博物馆的还好,这促使他下定决心。

可以看出樊建川收藏的物品都是很平常,很生活化。但是正是这些生活化的物品更加能够反应当时历史事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樊建川很注重收藏最近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物品,就比如说汶川地震馆中展出的物品,就是十分平常、生活化的物品,但是这些物品却十分的能够反映当时的十分重要的事件比如说“范跑跑事件”,还有总理的喊话筒等等。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我理想中的博物馆中的展品最好是可以反映当时历史典型事件的生活化的物品,这样的物品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能够体现藏品的教育价值。

三、陈列

樊建川对这个博物馆聚落的每一处——大到各个展馆的风格,小到文物的陈列方式,都亲自掌控。“抗俘馆”的窗大多采用铁栅栏的样式,光影打在战俘的黑白照片上,呈现出监狱般的氛围。为了让观众在压抑的参观之后舒缓心情,樊建川让这个展馆在一个开阔的空间里结束,并在出口处设计了一池静水。在“红色年代章、钟、印博物馆”里,樊建川把收藏文革时代座钟的空间布置得高大阴森,一面墙在格子里嵌满了座钟,另一面墙张贴着文革十年的旧照片,整个展区充满了警示感。

樊建川不讳言想做的就是敲警钟的博物馆。地震博物馆馆门的设计承载了他的想法:进门是一堵灰黑色的墙,刻有“汶川震撼”四个字,右边是入口,左边印有汶川所在的龙门山地区百年以来三次地震的时间和具体地点。樊建川说,这就是警示。龙门山地区是地震多发带,如果未来还会发生地震,希望那时能更好地预防,更好地救助,伤亡和财产损失比这次小。博物馆的陈列要与博物馆的主题相适应。博物馆的陈列要营造一种体现博物馆主题的氛围。并且陈列要符合观赏者的观赏习惯,营造一种观赏的氛围。陈列要使展品能引起观赏者的视觉刺激,这样观赏者才会观赏藏品,才能体现出藏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四、布局

围绕着博物馆,樊建川建造了酒店、客栈、茶铺、餐厅。在馆区尚未开发的空地上,他划出几亩地种上甘蔗和蔬菜,收获的季节里搭一个草棚现摘现卖。樊建川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卖文物纪念品的场所,主要出售老报纸。这些报纸根据年代不同售价不等,70年代的每张标价380元-480元,60年代的标价580元-680元,50年代的上千元,更珍贵的民国老报需议价。报纸可以简易包装,也可以配礼盒,礼盒里附送博物馆制作的原件证书和当天大事记。据樊建川介绍,这是最有利润的一块,一年的收入大概可达100多万,差不多支撑水电的费用。樊建川拥有的旧报纸达100万吨,他曾带一位企业家朋友来看这些收藏,这位刚花高价买进生日当天报纸的老板惊呼:这哪儿是报纸啊,就是一堆钱啊。

这样的布局,很好地体现了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在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休闲活动,博物馆为人们的观赏提供休息的场所,可以吸引更多观赏者前来,这可以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也是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以上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个博物馆将我理想中的博物馆的选址、藏品以及陈列和布局大致展现出来。下面我将立足于现在博物馆面临的问题,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出发勾画我理想中的博物馆的蓝图。

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以及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还有我构想的21世纪的博物馆,都要立足于博物馆的定义。即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以前人们对博物馆的定义的侧重于博物馆的研究功能,致使现在的博物馆在我们心中就好像只是一个研究机构,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并且人们也把博物馆的非盈利理解错了,只靠政府的补助来开办博物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从不想办法来增加收益,支持博物馆的运营,这样使博物馆还像一个国营企业,没有发展的活力。甚至规模变得越来越小。这两个问题就是博物馆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法国哲学家、巴黎高师哲学系荣休教授克劳德.安贝尔怎么说当代博物馆面对的挑战。法国哲学家、巴黎高师哲学系荣休教授克劳德·安贝尔认为博物馆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者说大部分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希望观众越来越多,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经济模式能比较稳定,通过卖书、卖纪念品来获得一定的资金。她的话正是刚才我讲的那两个问题。

为了解决博物馆面临的这两个问题,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将会有新的发展。我们来看一下二十一世纪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的管理和藏品的展览应该更加智能化。将高新科技用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是当今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随者经济全球化,世界地球村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在博物馆中体现,博物馆中只展出一个地区的物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博物馆也就无法实现它的社会职能。因此博物馆中应该摆脱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具备世界文化的博物馆。

1、理想的博物馆应该在入口处就能反映世界的多样性。即使不同的物质化不能迅速地传播这层影响,所有人类的艺术和创造表现性价值也是相同、并应该同等对待的。

2、历史和当代的关系和发展应该以段落的方式解读。一个理想的博物馆应该被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来管理。我们现在能确认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在国际展览会现场实现。例如:1927年,第20届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体育参赛选手被作为相似类型的人,这就产生了轰动性的展览———“世界文化和现代艺术”。展览现实出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和印美地区艺术创造力的集合。最后,博物馆在改变现状就要注重与公众的关系转变。博物馆必能在高高在上,给人清冷孤傲的感觉,要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要用它的优质服务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这样才更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并且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馆虽说是非盈利性的机构可是博物馆并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拨款来发展,博物馆应该再给参观者提供一定的服务时,收取一定的费用,还可以将收藏的报纸等或者藏品的仿真品出售,这样既可以满足观赏者先要留念的心情,也可以用这些资金来维持博物馆的运营,甚至可以让博物馆扩大规模,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就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模式一样,可以在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情况下带动一下周围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不但不会影响博物馆的性质,反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使博物馆可以更好地展示出它的社会职能。

博物馆人与博物馆的故事 篇2

2008年是奥运年,我国及外国游客将蜂拥而至这座有着850年建都史的文明古城,除了观看奥运赛事,参观博物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下面采访的这几个人物都与博物馆密切相关,通过了解他们,可以滴水见日地了解北京――

穆玉敏: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警察

一本厚厚的《北京警察百年》陈列在北京警察博物馆内。这本讲述了中国警察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书,是中国第一部详细叙述中国警察的史学专著。书的作者就是在北京警察博物馆工作的穆玉敏。

第一件征集的文物终身难忘

穆玉敏是北京公安学校“文革”后恢复招生的第一期学员,也就是业内人惯称的公校20期的,当年她所插队的公社在近千名知青中选拔3人上公安学校,她有幸被选中。在学校她度过了20岁生日,生日礼物是第一套警服。

1977年结束学业后,穆玉敏当了燕山公安分局唯一的女片儿警,管理1300多户居民,5个治保会。那几年,她骑着一辆崭新的二八型凤凰牌自行车,下责任区串户、入工厂、进学校,帮教青少年、开治保会、办案查线索。7年后,她离开派出所,到刑警队当了一名刑警,出现场、访问证人、审嫌疑人、化装侦察„„她说现在她还非常怀念当刑警的日子,那才是警察的真境界,有焦虑煎熬,更有酣畅淋漓。后来,年纪偏大了,她才到局机关坐办公室。28年的警察经历中,穆玉敏在基层一线干了23年,而且主要的警察业务她都实践了。

穆玉敏从小就特别喜欢文学,小时候就看比她大七八岁的哥哥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当警察后,她边工作、边学习、边写作。1984年,她的一篇散文第一次发表在燕山当地的一家报纸上,此后,她的文章常见诸报端,逐渐在全国公安宣传系统有了名气。2000年,她被从基层部门选调到北京市公安局,参加北京警察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在筹建博物馆期间,穆玉敏负责公安史布展的所有文字创作。从2000年5月开始写布展大纲、布展脚本、解说词等,到2001年8月正式开馆,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撰写文稿100多万字,后来又反复修改43次。从策划到具体操作,她都亲自过问、亲自动手。一次,因受到领导批评,穆玉敏睡不着觉,半夜女儿又发烧,丈夫值班去了。望着窗外正飞扬的大雪,忍了一天的委屈终于爆发了,穆玉敏对着漆黑的夜,放声大哭起来„„然而第二天一早,她又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投入了工作。

博物馆开馆之时,也是穆玉敏和同事们庆功之日。回忆起那段日子,太多的感慨涌上她的心头,过滤了所有的情感后,留在她心头的是沉甸甸的喜悦。她永远也忘不了征集上来的第一件文物,曾带给她怎样的心灵震撼:一顶本应是绿色的头盔,已被鲜血染成暗红色,上面还有子弹穿过的枪眼。这是民警曹付坤戴过的头盔。

1994年9月20日,正在值勤的曹付坤接到命令追捕歹徒。在北京东三环路口与歹徒的对射中,曹付坤倒在了血泊中,那天正是月圆之夜的中秋节。穆玉敏说,这第一件文物是那样沉重。子弹为什么能击穿这个头盔?原来这不是防弹头盔,而是防击打头盔。现在,这个头盔陈列在博物馆内的英烈纪念墙前,它在告诉人们:警察的生命随时都承受着牺牲。

特殊葬礼触发撰写警察史

到博物馆工作后,穆玉敏对警察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常看到许多参观者站在那用青铜铸造的“警魂柱”和那用400块取意浸透烈士鲜血的红砂岩雕塑的英烈墙前,肃然起敬,感动不已。英烈墙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也没有一张完整的脸,只是一双双眼睛、一双双大手。然而,它展示给世人的却是一个个完整壮美的灵魂。建国几十年来,北京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一名警察牺牲,英烈墙是警察用鲜血铸成的。这一幕幕感动着穆玉敏,也激发着她的写作冲动。

触发穆玉敏立志写警察史缘于一次特殊的葬礼。1995年春,穆玉敏在北京周口店山里邂逅了北京市公安局离退休的一群老警察,他们在一个悬崖下,正在为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跳崖的一个名叫靳新明的年轻警察补行葬礼。在靳新明死的那个年代,有500多名被错划成右派、坏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的北京警察,被送到周口店山里植树造林,血气方刚的外线侦察员靳新明不堪忍受重压,跳崖一死了之。

这个迟到了40年的葬礼,使穆玉敏生出了一桩心愿,从此她用公休日寻找采访那些老警察,一段没有记载的历史被她一点点地挖了出来。从此,写作对她来说,不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而是一种沉重的使命。

写作《北京警察百年》的艰辛令穆玉敏铭心刻骨,她几乎是一个人承担一个“史志办”所要承担的文字工程。无论盛夏酷暑、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为了寻找和抄录一条史料,或是为了找到一张历史图片,穆玉敏都要多次往返奔波,像蚂蚁啃骨头似的从书山文海中一点一滴地掘取所需的宝贵资料。从搜集和梳理大量的史料数据,再到灯下一遍又一遍地撰写和反复修改书稿,穆玉敏几乎放弃了所有公休日,割舍了一切兴趣和爱好,用去了除吃饭和睡觉外的大部分个人时间。

穆玉敏写这部书的唯一目的,是想为热爱的警察事业留下些什么。她说,警察是个英雄的队伍,对国家的忠诚是别的行业比不了的,没有战争的年代,警察的牺牲是最多的。身在其中,她听到、看到太多肃然起敬的故事,每每催人泪下。

目前,穆玉敏是中国作协会员。她独立出版的有散文集《生命,有种硬度》、长篇小说《欲念谋杀》、长篇报告文学集《苦难的价值是什么》、纪实文学集《限时逮捕令》、史学专著《北京警察百年》,内容全部是关于警察的。在警察这支英雄队伍里,穆玉敏像畅游在海里的鱼,吮吸着源源不绝的营养丰富着自己,点缀着大海的美丽。她说:“我希望能用我的笔,让世界了解中国警察。”

姚朔民:穿起无言钱币,讲述有形历史

――建世界一流的国家级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是一所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原址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厦的地下室。2001年,随着国际交流的需要,上级领导决定对钱币博物馆进行扩建,新馆选址在前门附近,对原“北洋保商银行”和“大陆银行”两座大楼进行内部改造,姚朔民就是从那时起,负责博物馆的重建工程。

在博物馆二层一进门处,有一幅大型铜铸浮雕,画面上工匠们有的在把熔化了的铜水往铸模里倒,有的在用工具打磨刚铸好钱币的毛边,还有人在用手进行检验。这幅将中国古代铸币工艺浓缩在一个历史画面的浮雕,策划、设计、定稿,都是由姚朔民亲自负责的。

在钱币博物馆的大厅两侧,各有一面巨大的显示屏,左边一个播放着古代铸币的工艺过程,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古人制币的工艺流程,详细介绍钱币文化;右边一个则以电脑游戏的形式,使参观者通过玩游戏,就可获得钱币知识。这种别出新裁的钱币知识展示,也是姚朔民设计的。

小小钱币映照历史

流连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看到那一个个光滑润洁的小贝壳默默无言地躺在陈列柜里,仿佛时光倒退到几千年前――人类先祖们在辛勤劳作后,来到集市上,用他们怀揣着、手拿着的那一颗颗海贝,向卖肉的、卖杂货的人换回自己想要的食物及日用品„„那些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金属铸币,上面残留着被雨雪浸蚀、被黄土掩埋、被人手反复摩擦的岁月痕迹,看到它们,更使人顿生数千年恍如一瞬的感觉。

“公元前221年,秦皇统一币制,大量铸制外圆内方的‘秦半两’,这种货币因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遂为历代皇朝所采纳,此后沿用2000余年。”姚朔民谈起古钱币来如数家珍。来自大海晶莹夺目的贝壳,为什么会成了远古时期的钱币?王莽时代“一刀平五千”的钱币交换,印证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宋朝钱币的多样化与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外汇券又有什么“异曲同工”?在他眼里,这些陈列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里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小小钱币,虽不是《春秋》《史记》那样的历史文献,但其存在本身,就在向人们印证着一部有形、有景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姚朔民举例说,比如宋朝的钱币很复杂,光从品种来说,就有金银、白银、铜钱、纸币等,还有很多铁钱。使用地区也有差异,江苏、安徽等许多地区多用铁钱、纸币,而北方多使用金银、白银。当你研究这些钱币的现象时,就会发现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是多民族政权并列的时代,由于战争、经济等特定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才有了不同地区使用不同钱币的现象。由此可见,钱币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上大学时,姚朔民就对古钱币有着浓厚兴趣。可能是学历史出身,也可能是天生爱好广泛,他总想探究小小钱币背后以历史为背景的发展规律。他认为,一个钱币背后有很多故事。从钱币制造的工艺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工业发展达到一个什么样水平,技术到什么程度。有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往往觉得实物不如文献重要,而姚朔民认为,研究历史,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更有说服力,更全面。钱币博物馆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功能。

中国钱币文化吸引世界眼球

姚朔民介绍,钱币博物馆主要从事钱币的收藏、陈列展览和研究功能。该馆收藏大量的古今中外钱币以及与钱币有关的文物,有些藏品属国内罕见。目前,中国钱币博物馆内珍藏着各种钱币文物30余万件,有河北遗址出土的金贝、安徽出土的十六印楚金板、汉代和田马钱、汉代摇钱树等,此外还有历代金银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各套人民币及金银流通纪念币等珍藏品。

姚朔民说,许多人以为,钱币博物馆只与专业人士或搞收藏的人有关,但博物馆在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了解自己国家钱币的历史,不仅有助于人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艺术修养,而且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教育程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目前,中国钱币博物馆是国际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的正式会员,不仅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交流、学术研究活动,还与英、美、法、加、日等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机构保持着学术往来。2007年6月,维也纳艺术博物馆首次展出了中国钱币,在西方钱币学界引起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研究中国钱币多年,姚朔民总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钱币博物馆不仅要面对一般大众,还要代表国家面对专业人士,甚至国外同行。博物馆要向他们表明,中国的钱币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钱币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针对广大市民,博物馆也要普及钱币知识,用最少的文字、最精练的语言,让人一看就知道展出的是什么。

57岁的姚朔民,现在是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副馆长。他说自己退休前还有个心愿:希望能把中国银行馆建立起来。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对银行、金融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博物馆里展示的钱币只是物,是死的,只有通过银行才能使钱币流通起来。如果能把钱币的流通过程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展示出来,就会使钱币博物馆真正“活”起来。

张丽珍:保护好过去就是保护未来

“请问,建立戏曲博物馆主要是为了什么?”“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有责任把它传下去。”面对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代表团的提问,张丽珍充满感情的回答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入梨园,方知春色如许

坐落在北京虎坊桥的湖广会馆,是一座占地3200平方米的清代古建庭院。迈入一个圆形小拱门,就见南北两边各有一座古香古色的红木小楼,这就是北京戏曲博物馆和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清末民初时,这里曾是名人荟萃之地,一些京剧名家常来此献艺。上世纪80年代,湖广会馆被多家单位和个人占据。据张丽珍介绍,为保护古迹,北京市政府从1992年起决定全面修复湖广会馆。1997年,戏曲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开放,这是北京第100座博物馆,也是北京唯一的戏曲博物馆。

张丽珍是1995年调到这里参加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她说,当时大戏楼的大幕本来应请专业人士设计,但为了省钱,领导把这任务交给了她。一连好几个星期,张丽珍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戏剧院所,看了大量的资料,一天到晚冥思苦想,终于设计出一幅既传统韵味十足,又有创新风格的舞台大幕。至今,这块明黄色的大幕已成为湖广会馆大戏楼的招牌。为了征集到好的展品,张丽珍和同事们费尽心血,一家一户地找单位或个人去做工作,说服人们把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共享。目前,馆中藏有“瘦云轩受贺图”“宫廷御用唱机”“中国四大名琴”等不少梨园珍品,许多都是来自私人捐赠。

戏曲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看完展览后,还可以坐在大戏楼里,一边品着香茶一边欣赏着丝竹古乐,观看着京剧名家表演。在这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本来对京戏所知不多的张丽珍,很快就被京剧那巨大的魔力吸引了。她废寝忘食地钻研戏曲知识,业务掌握得很快。现在已是博物馆副主任的张丽珍,仍每天担任讲解工作,对观众提出的问题,她总能给予最详尽的解答。

1997年,一位酷爱京剧的台湾老先生来馆参观,对张丽珍的讲解十分满意,临走时表示有机会还会再来北京。没想到第二年这位老先生真的又来了,而且还向博物馆捐赠了一张他珍藏多年的“广德楼戏班演出”旧账单。张丽珍回忆说,当时老人的一番话令她刻骨铭心。老人说:“这账单记载了梨园界的一段历史,把它捐给你们比我自己收藏更有意义。我相信,京剧艺术这一民族瑰宝在你们手里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张丽珍是69届的初中毕业生,最想上学的时候去了“广阔天地”。如今,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自学,她说,工作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总有新东西出现,这就使她非得不断学习不可,她很高兴自己忙得“没时间空虚”。为了弘扬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她想方设法组织各种专题展览。2007年5月,张丽珍策划了一个“戏曲脸谱展”,展览办得非常成功,受到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广泛好评。让她感触颇深的是:“发扬民族文化艺术,最难之处就在于没有钱还要干成事。”没钱打广告,她就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为了征集展品,她挨门挨户去各个文化单位、社会知名人士家里借,从一无所有到最后荟萃了1200多幅珍贵脸谱。

工作,使我如此美丽

张丽珍爱工作的同时,也像所有的女士一样爱美,化着淡妆的她,总带着温文婉约的神态,着装上既时尚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2000年夏季,她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真善美妇女观光团”,这个团有十几个台胞,都是第一次来大陆参观。一看到张丽珍,领队的副团长就拉住她的手说:“你们看,谁说大陆的姐妹不戴首饰、不化妆?”她的话一出口,全团人的目光“唰”地一下都投向了张丽珍,异口同声地夸她漂亮,夸她穿着得体、气质优雅。面对夸赞,张丽珍坦然微笑地说:“我们都是女性,爱美是天性。把自己收拾得精神利落,既是对参观者的尊重,也给自己带来一天的好心情。我身边的女同事也都和我一样,化淡妆,戴项链、戒指是很平常的事。”事后,她对记者说:“那天为了接待工作,我的确作了精心准备。听她们夸我,我心里很高兴,但同时也感到痛心,两岸同胞都是一家人,她们对我们大陆却这么陌生和不了解。当时我就想,要尽可能多地向她们介绍我们这边的情况。”

张丽珍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是京剧团的著名老生演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张丽珍丈夫常为她的工作出谋划策,是她学习戏曲知识的义务老师。为了普及宣传京剧艺术,她还把丈夫演出的剧照贴在戏楼墙上,她说:“如果要用别人的剧照,还要付肖像费,我们戏曲博物馆资金本来就有限,用我丈夫的可以不付任何费用。”有时周末休息,她丈夫还到大戏楼义务演出,张丽珍很骄傲有个在事业上能如此支持她的另一半,她声音里充满温情:“丈夫对我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是最让我感到温馨的事。”她还有个可爱的女儿在英国留学,如今已是法学硕士。张丽珍说:“我年轻时想上大学而实现不了的愿望,女儿都替我实现了,我真的很欣慰。”

目前,张丽珍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戏曲博物馆办好、办精,让它从中国走向海外。张丽珍目前正和90岁高龄的京剧研究家刘曾复老先生合作出一本配有英汉文字说明的《京剧脸谱梦华》。为此,她还在努力学习英语,她说:“虽然我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但我想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能用英语回答外国参观者提出的有关戏曲方面的问题。有句话说得好:珍惜民族遗产就是珍惜我们的过去,保护好过去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守着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家业,我没理由不努力。”

张丽珍从事的是与过去、与古老传统相联系的事业,然而她的言行却让人感到:这个美丽、要强的女人,也是个着眼于未来的女人。

马未都:办私人博物馆的 所有乐趣都是精神上的马未都是建国后创办私人博物馆的中国大陆第一人,也是收藏界的名人。2007年7月一个炎热的上午,我采访了这位观复艺术博物馆馆长。

“乱世收黄金,盛世藏古董”,收藏可以令人快乐无比,情趣高雅,投资取利。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收藏古董就像快乐的病毒,在普通人中广泛传染开来。见到这位收藏界名人,我本想听听他对收藏的体会,没想到他谈得最多的却是“文化”。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到西风渐进的西方文化,从鸦片战争到现代经济,马未都把这一切归于文化的影响:“中国为什么以前没有私人博物馆?这是与中国人文化心理有关。在欧洲,有很多私人住宅或大专院校是根本就没有围墙、完全对外敞开的。而我们中国人的个人意识很强,注重的是个人空间,思维是封闭式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把自己的区域用围墙包围起来。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我愿意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这也是我办博物馆的目的之一。”

马未都上小学四年级时,赶上了“文革”。他先随父母到东北农场呆了几年,后来又回到北京,农村里插过队,工厂里摇过摇把。那时他常业余时间写些散文、小说,并多次在报刊上发表。1981年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被刊登在一家大报上,从此他的命运开始转变,成了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上世纪80年代,马未都和王朔、莫言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着实火了一大把。虽然搞写作能做到这份儿上足以使很多码字的人感到羡慕,马未都却急流勇退,从出版社辞职。他决定干他更想干的事――收藏古董。

写作是平面文化,而收藏玩的则是立体文化。马未都写作也好,搞收藏也好,皆缘于内心对文化一种化不开的情结。在他眼里,每一个文学作品,都表达着一种文化理念;而每一件制作精良的中国古玩,也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1992年,马未都从琉璃厂小摊花5000元买了一只鼻烟壶,在香港以6万港元出手。有人说他眼光特毒,只要他玩什么文物,市场上什么文物就升值。对此,马未都认为,要想寻找具有投资潜力的古玩,关键就是要熟悉中国的文化。

在马未都眼里,文化就等同于历史。他说,我们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了自己文化的国家。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它的文化对世界的冲击是最强有力的,美国的文化教育输出意识比任何国家都要强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一直试图用美国的文化价值来“重塑”整个世界。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延续自己的文化就变得十分重要。

不知马未都脑子里是否有“天降大任于斯”的潜意识,他把创立私人博物馆看成是延续中国文化的一个具体行动。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马未都认为,西方文化中更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具体责任,而我们在过去很长时期里被灌输要承担的责任都过于庞大,人人都喊“要解放全人类”,但这类口号容易被架空,延续中国文化是要靠每个人一点一滴具体行动来实施的。他说:“有人说我很傻,没事吃饱了撑的办什么博物馆?办博物馆是国家的事。我成立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件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虽然办博物馆是赚不到钱的,我为博物馆付出了很多精力、时间、金钱,但我从中获得的内心满足却是别处无法比拟的。”

博物馆讲稿 篇3

来到博物馆,一件件制作精美,精妙绝伦的文物展现在眼前。有清朝乾隆白玉御提诗贝壳形洗,这对玉做的贝壳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北宋的陶青龙,白虎,亥武,它们是皇宫里专门用来摆放毛笔的;有清朝嘉庆的绿釉双鸠耳尊,两旁有一对鸠耳,浑身碧绿,它具有长寿的寓意......

顺着人流,走入了内厅,只见庄严的大厅里面,依次摆放着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四个国宝。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历史。走近仔细一瞧,你会发现:它们乌黑发亮的,头上的毛发都能一根根数清楚,嘴巴微微张开。牛首的两眼圆瞪,双脚弯曲向前,威风凛凛;虎首的宽大额头上,刻着一个醒目的“王”字;猴首的一双火眼金睛,活灵活现;猪首的一对大耳朵,好像蒲扇。好精致的国宝啊!

据说:圆明园是专供皇家休闲,避暑的地方,代表十二个生肖的兽首呈八字形摆放在圆明园门口,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嘴里就会自动喷水,以此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到了1860年,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被以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入侵,他们在圆明园洗劫一空,把圆明园的许多奇珍异宝给抢走了,这其中也包括十二个兽首。后来,国家慢慢强大了,经历了重重磨难的十二个兽首中,有七个也陆续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还有五个至今下落不明。

博物馆讲稿 篇4

大连红方块展览公司是专业从事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民族文化陈列室、民俗博物馆、民俗展览馆、民俗文化展厅、民俗文化展览馆等全程策划与施工的专业服务机构。公司荣获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十佳展示工程奖及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文化建设样板工程优秀奖,并以策划设计过数百个省市级项目。

红方块指出,民族文化博物馆在内容策划、设计展现等把握上尤为重要。红方块在承接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博览馆、民俗文化陈列馆等的设计时,充分发挥展厅设计技术的展示效果,生动的传达民族文化博物馆的文化理念、服务体系以及辉煌历史以此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红方块设计师精心分析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博览馆独有的特色,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充分做好博物馆的策划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大地便利。

红方块作为行业内的知名的展览设计策划公司,拥有强大的展厅展馆策划团队与独立完善的施工队伍,集展览展示、展厅设计策划装修施工为一体,完全解决了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博览馆、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工程因文史编辑与装饰工程脱节造成的档次低级的乱史工程和烂尾工程。

丰富的成功经验已经使我们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口碑,国际先进服务水准和国内顶级设计水平成功的为国内外众多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承建展厅和展馆设计策划施工工作。追求专业化、实现品牌战略联盟化、迈向国际化,我们坚守承诺、始终如一!

参观博物馆 篇5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在第42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为更好的了解和感悟历史,峰峰矿区职教中心就业部组织学生分别前往中国磁州窑历史博物馆和磁州窑艺术馆参观,让学生与人类文化遗产来一次亲密接触。

磁州窑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中北方最大的民间窑系,影响深远,2006年当选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中国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磁州窑历史博物馆内,陈列了磁州窑自新石器时代冶陶文化历经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国时期各时代瓷器发展史和最高成就。丰富的陈列内容吸引了学生,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该馆馆长热情接待了师生一行并安排专业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讲解员激情澎湃的解说使学生穿梭于古今之间,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到磁州窑深厚丰富的历史发展,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磁州窑艺术馆

在磁州窑艺术馆内,丰富的现代展示思维和传统的陈列方式相结合,让同学们大开眼界:现代陶艺展厅,展示了陶艺公司生产的磁州窑仿宋瓷和公司创新研发的磁州窑现代艺术精品,呈现出高超的陶瓷技法;名家陶艺展厅,一件件国家级、省级大师的作品精彩亮相:古文物展示厅,精美的磁枕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古代瓷器展厅,各种古代生活用瓷,诉说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一一感受着磁州窑的独特魅力。

观赏完展厅后,学生们来到工坊和壁画生产车间,看着大师们娴熟高超的技艺,为之赞叹折服。

此次博物馆之行,学生们不仅对磁州窑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体会了匠心精神,更激发了对历史文化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强化了身为峰峰人的自豪感。“知故乡事,爱故乡景”我们将为家乡建设再加力!

博物馆感想 篇6

去了两次上海博物馆,每一次都被那些先祖留下来的东西所感动。他们就安安静静地被安置在那里,等着人们来阅读他们的故事以及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的沧桑。博物馆里面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是陶器和青铜器,这些历经了千年流传到现代的物品,美得让人窒息。他们似乎还有着生命,每个器物都有一个故事,古人的才华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他们面前,我总是会久久的停留,总想靠得更近一点去看他们,看清楚他们身上的每一条纹路,看清楚他们的每一个构造,总害怕自己会有什么遗漏。就这样看着他们,感受着这造物的神奇,常常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那些陶器与青铜器会让你不由得产生对先祖的景仰之意,他们是拥有怎样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啊!就凭着当时那么落后的生产工具就能做出这样的东西来,就算经历了这么多年,也依然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些老祖宗们留下的东西是那么的神圣,我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那些拿着相机对他们拍来拍去的行为是对他们的一种亵渎,我想,如果真的热爱他们,就只会为他们的美而吸引,就只会静静地看着,不再会想到要拍几张照片下来。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艺术品都凝结着先祖们的心血与智慧。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古老国家,的确有着可以引以为豪的文化底蕴与文明财富。光光看这些东西,就能让你为生于长于这个国家而感到庆幸。在其他的一些国家,很难找到留存这么久而有这么精美的东西。

现代社会普遍都很浮躁,人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的进行艺术方面的创造,这也是现在没有多少精湛艺术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会比祖先们笨,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我们不在有诗意,不再有灵感,不再有足够的创造力。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怎么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赚钱。我们总是被要求怎么做,而很少有人问我们想怎么做。我们总是要被生活的重压压的透不过起来。我们其实有了很多东西,但我们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物品去填满一个无底的深渊,这大概就是人活得那么累的原因吧。生活的节奏还在加快,自然环境还在不断恶化,我们牺牲了最宝贵的东西去获取那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东西。能偶尔抽出时间来看看这些美的东西,其实很好。进大学以来,太多的时间都宅在寝室,甚至要忘了自己的梦想,忘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时候只有打破这种生活才能让你找回原来的自己。

同时我又想到了那些在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时期被掠夺,现今流转于海外的文物。这些祖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宝物,被祖先们保护了这么多年,就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腐败,经济军事实力太弱,就只能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人肆意掠夺而去,这是怎样一件让人觉得悲愤与耻辱的事啊。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没人再敢轻视我们中国人,更没人敢轻易对中国挑起战争,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但是我们的祖国还不够强大,还有一些国家在觊觎我国领土,还有国家在阻扰我国的统一,甚至还有一些国家企图挑起我国的内乱,而且流失与国外的文物依然没有收回。就在前几年,法国某个拍卖行还在拍卖我们中国的兔首与鼠首。仍然有很多国家对我们国家存在偏见和敌意,甚至还有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假如我们国家能再强大一些,那么他们还敢这样吗?怎么就不见有什么“美国威胁论”?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国家就可能被侵略,国民就要被侮辱,国家的财富就可能被夺走,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说过:“弱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祖国要强大,就需要我们这些即将成为国家顶梁柱的青年人的努力。祖国是我们所有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她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了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才得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在未来的一些年里,就是我们回报祖**亲的时候,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这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之中,我们应当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贡献出每一份力量。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要在将来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现在就要抓紧时间,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出过硬的军事素质,把自己不断的完善。并且同时要学会利用马克思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懂得时刻为人民服务,要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先祖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可以把他们拿出来向外人展示,让他们知道我们国家有着他们永远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也让我们因为有了这一切而产生的自豪。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没有祖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是否会缺少自信的底气,我们是否会成为无根的浮萍?这样看来,我们是否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点足以让他们自豪的东西来呢?总不能到时候还拿出和现在一样的东西来吧。现在有外国友人来访的时候,我们很少能拿出真正像样的新的科技文化成果来,我们只能一遍遍的翻出老祖宗的东西来,让人家赏鉴一番。就这个角度看来,我们是没有什么好自豪的,我们只是在吃老本,我们还很难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是很应该让我们羞愧的。我们能不能为自己为这个国家争一口气,让别人看看,我们还能做出自己的东西,我们不光只能拿出那些老古董。而这个创新的重担,在不久之后,将由我们挑上。到那个时候,我们是否能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呢?

博物馆东西很多,以我的速度,要想每个展览室都仔细的看完是很难的,除了青铜器与陶器,馆里面的水墨画也很让我欣赏。水墨画确实是中国的一大瑰宝,虽然只是略微看了几眼,但那些远远近近的山水,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已经很能令人动容。中国人仅凭白纸黑墨就勾勒出了美妙的景象,并且还在其中蕴藏无穷的意境,一幅画往往能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韵味无穷的水墨画总是让我产生对山水田园间诗意生活的向往。博物馆里面的玉器与古钱币也有他们美的一面,但是相比起青铜和陶瓷,不免就逊色了好多。玉器在古代是贵族才能用得起的东西,现在,就算平常老百姓也能买几件玉质首饰,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另外展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展览室也勉强可以看看,里面的东西多种多样,各个民族都有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前面看的美的东西太多,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看那些少数民族的东西就没有了感觉。不过在那里可以看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的状况。这应该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这个政策的实行下,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和谐相处,共进共退,使得我国经济得以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各族人民也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说上海博物馆以前是要收门票的,但近些年来废除了收门票这个制度,这项措施让更多人可以进去感受我国悠久文明的魅力从而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项措施无疑体现了我国国家财富的不断增加。这要归功于这么多年来党正确的领导以及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如果没有那些视死如归的革命前辈,不要说什么免门票,上海博物馆根本就不可能得以建立,这些文物早就被侵略者抢掠一空,我们也不能拥有现在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揭竿而起,率领广大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与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三座大山,解放了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之后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又进行了为期三年的三大改造,使我国进入

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从此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个几年就上一个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得以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小康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党的理论以及党奋斗的历史,从那一段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继续走革命前辈未曾走完的路。现在我们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走可持续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在原则上立住脚,不被西方资本主义颠覆,保住人民群众的江山,才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不过大概没多少人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博物馆没有把大门打开,却只开了左侧的一个小门,每每总要让人排队等候,其实本来只开这个侧门并不会导致参观者拥堵在门口,进博物馆速度慢的原因是进馆者都要接受检查。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没什么特别,很多地方都要检查的。但是我却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已经习惯了受到重重监视的生活,因为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没有这些检查工具我们可能会被恐怖分子,被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所伤害。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这种生活而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劲。当一个人让你站在一边并拿个机器对你全身上下反复扫描的时候你并不会感觉有什么不对,不会感觉到受到侮辱什么的。这样的人身检查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吧,在这之前,没有什么X射线,也没有其他的一些高科技设备,更没有一重又一冲的关卡,但并不见得当时的社会有多不安全。反而是现在的社会,安保措施越来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也越来也多,但我们现在的社会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安全的社会,总是时不时的会有恶性杀人伤人事件的发生,人们就算呆在家里也依旧会时时感到不安。古代有这样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安居乐业,根本不会有犯罪的念头。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安定的和谐社会,他们没有高科技设备,但没有人会感觉到自己身处那样的社会会有多么不安全。他们人与人之间也坦诚相待,没有那么多的猜疑与不信任。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是绝对安全的?近年来一些恶性杀人事件的发生更是让人感到我们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安全。在南平,郑民生手持屠刀连杀8个小学生,在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撞人后向被害农夫连刺拔刀„„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了,社会不是在发展吗?人们的生活不是越来越好了吗?怎么这类事却越来越多,甚至连孩子都不能幸免?是我们灵魂成长的速度没有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吗?我们的社会还不够稳定,社会治安还够完善,精神教育还不够到位,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真正进入文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社会诚信度难以提升,这些都是我们将来要面临的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坐在大学课堂里学习的原因。如果我们今天不努力,我们的子孙就还要活在一个被监视系统笼罩的世界。这些问题是我们造成的,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解决它们。

博物馆里人很多,有很多家长都带自己的小孩去参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精神生活层面的日趋丰富。在博物馆里面还有很多外国友人,我还看到一对法国夫妇带着两个很可爱的双胞胎小女孩来上海博物馆参观,小女孩显然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她们兴致很高的在各个展馆里跑来跑去,并回去向父母诉说自己看到多么美妙的东西。这也可见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日益提升,外国友人对我们中国古老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也正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识。现在,在西方很多国家都兴起了汉语热,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近年来,我国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与世博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希望与

各个国家友好相处,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望。世界各国也通过这两次盛会对我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国家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已经成功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在科学的多个领域都有惊人的斩获,国人不断地以新的面貌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相信我们的祖国能在不久的将来能被更多的国家接受,我们中国能与更多的国家和睦相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看不见外国的成就。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以这次革命为起点,西方逐渐进入了工业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地创新。就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盲目地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锁国,拒绝学习西方文化。就是在这百来年的时间里,西方超越了东方。西方人用新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利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把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泱泱大国打的遍体鳞伤。所以我们要时刻与国际接轨,把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学过来,再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为我们人民服务的生产力。

我们延续了五千年的文明,已经足以证明我国国民有着怎样顽强的生命力。五千年文明,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可以为之自豪,但不可以因此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五千年过去,辉煌也罢,惨淡也罢,都已付之流水。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文明延续下去,为我们的祖国创造新的辉煌!

刘冬明

上一篇:那次我选择了诚实作文400字下一篇:心灵之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