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景观实习报告(精选7篇)
景观规划课程实习报告
建筑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班级:XXXX 姓名:XX 指导教师:XXX
一、前言
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太湖东岸、长江三角洲中部。苏州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被誉为“中国园林之城”,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这里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等著名景点了解古典园林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如借景、对景等),园林建筑布局手法、构造、风格以及意境的体现以及南方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文化、建筑、风格等的差异。通过进入古典园林实习,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步骤、设计手法和注意要素,并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三、实习时间
2014年10月25日~2014年10月28日
四、实习地点 苏州:
苏州规划展览馆
苏州博物馆
拙政园
留园
虎丘
金鸡湖
五、正文
在实习周期间,生活在苏州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中几天后,已不仅仅被她的玲珑、娟秀的外貌打动,而是深深依恋着她呢喃的吴语、浓浓的亲情、平和的人生态度。在去苏州之前一直听闻苏州的园林景观是多么的秀美灵气,有古代文人修建的私家园林,也有现代建筑大师贝律铭老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所以对这次的苏州之行,心里充满了期待。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间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啄的设计,让来参观游览的每一个人都深深为之折服。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有舒朗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环绕,奇石争雄,被称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园,还有网师园、狮子林等等。苏州的园林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最先参观的园子就是鼎鼎大名的拙政园了。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园区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舒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还有浮翠阁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中部是拙政园的主要景区,为精华所在。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舒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住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了一个幽静的水院。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如飞虹,故以为名。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西部原为“补园”,其中的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回廊起伏,水
波倒影,别有情趣。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为扇亭,两侧实墙开着两个扇形的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拙政园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现结合、虚实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性,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四大名园苏州就占了两个,除了拙政园还有一个就是留园,相对于外界来说,拙政园更被广大游客所熟悉,名气比较大,但是就园林内部的设计和组合方面来说,留园也是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的,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代表清代风格,园内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中国园林向来讲究入口的障景设计,一般多以假山、建筑等实物作为屏障,以免园内美景一览无余。而留园的入口巧妙地利用建筑空间的收放开合、光线的明暗变化、心理的由闹到静、漏窗透景等手法,达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入口的大门高不过2米,宽不过1.5米,很不起眼,以至于后来从园内出来去找入口几次错过都没有发觉。从留园的门厅到中部花园出口处的腰门,是一条50多米长的过道,通过精心处理,辅之以漏窗等手法,使之成为留园游客心理上的“障景”,在心理上先后经历了三放、两收的过程才能欣赏到园内的美景,达到了欲扬先抑、引人入胜的效果。
留园中部的山水景区,与其他园林相比,最大特点也是最成功之处在于环池建筑造型的奇美精妙而又和谐自然,从绿荫馆、明瑟楼、涵碧山房,到远翠阁、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无一不是经典之作。而水池之中的小岛小蓬莱把水池分割成一大一小、一旷一幽两块水面。
东部庭园景区主要以厅堂建筑和精品石峰成列为主,这其中就包括最为精华部分的冠云峰景区。冠云峰景区以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冠云峰为中心,南边是鸳鸯厅,堂北为大型庭园,冠云峰立于其中,峰前为水池,周边以精美花草环绕。在冠云峰和水池之间还有一木质平台,每天在这里会进行精美的古典舞蹈表演,我们也有幸看到了这如诗如画的一幕。峰东偏北为冠云亭,峰西偏南为冠云台,所有建筑围绕冠云峰,如披星戴月般拥戴着冠云峰。冠云峰乃是太湖石中绝品,集齐太湖石的“瘦、漏、皱、透”四大特点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是宋代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大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的景色能够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连接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等巧妙的组成有韵律的整体。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则取消面对着湖面的整块墙壁;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院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的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苏州除了园林,还有苏州博物馆,其实对苏博的好奇还是源于他的设计者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为了充分最终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采用了地下一层,地上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也是控制在6米以内。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的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以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博物馆的所有展区提供通道。新的博物馆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因而在重新的诠释下,演变为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为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皆由新馆的建筑相围,北面又与拙政园相邻,占据了新馆面积五分之一的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的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这里并没有采用苏州园林里惯用的太湖石来营造效果,也许是因为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越了吧,贝律铭大师因而独辟蹊径采用“以壁为纸,以石为绘”,来塑造这一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的效果。使人看起来好像与隔壁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林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整个博物馆浑然天成,吸取传统元素又不乏创新,运用新的设计手法使苏州的传统园林艺术散发出新的光芒。
在苏州的四天,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可是远远都不够,不够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她的精髓和魅力。苏州人的生活总给人一种悠闲安谧的感觉,喜欢喝喝茶,溜溜狗,跳跳舞,坐坐船。苏州的庭院与街巷生活方式可以容纳现代社会需要的行为方式与人格需要,进而可以在促进地域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上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种文化氛围、这样的生活状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 》 12 卷(4)1996年
2、《城市规划》 2008年第32卷第12 期
3、《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11月1日
苏州宝带公园规划范围为东起吴东路、北起东方大道、西南至京杭大运河, 总面积约9.58万m2。
2 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塑造苏州吴中区中山水文化旅游城市的风貌和特色, 本公园规划以生态、人文为前提, 山、水、木的模式进行扩展, 加强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 以完善的古城风貌, 提升区城形象。处理好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体现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3 设计理念
(1) 以河岸绿化为主线, 以景观区域为节心, 将点、线、面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自然风貌的、休闲活动的生态城市公园。 (2) 针对本公园不同区域作分区和组景, 形成区域的景观特色。优化古城和城市建设, 与古城区形成动静皆备的环境特色。 (3) 以丰富的造园手法, 营造绿色的氛围, 创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合理安排游憩设施, 丰富和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及运动的需要。 (4)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以绿化为主,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 突出要点, 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4 景观分析
本园的主题是:“秀丽苏州, 山水吴中———碧水绿洲”。山体表现在丰富的地形变化如:下层广场、绿地地形、台地处理;水体表现在引水入园, 形成灵动气息。
4.1 本设计紧扣“生态健康、休闲娱乐、人文地域”等功能
将本园分为5大区域:望月平台、星光广场、健身广场、童乐广场、舞池广场。 (见图1)
4.2 望月平台
由于对岸有着苏州最美的独一无二的赏月桥———宝带桥, 而该平台区域是观赏该桥的最佳位置, 甚至可以辐射到吴中电视塔, 把吴中区最美的夜景尽收眼底。该景点通过设置柔和的灯具、休闲座椅、小品等组合形成步行休息空间, 同时也展示夜晚运河边的独特风景。
4.3星光广场
从功能上考虑, 配以丰富的灯光景观, 首先从地面上我们设计成宇宙星空的形象, 相对望月平台, 星光广场作为该园的中心区域, 视线开阔, 置身于脚下星空的同时, 欣赏天上的浩瀚星空, 神游宇宙。从运河引水入园, 为园内注入生机, 河岸结合草坡、木栈道、水生植物等, 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空间, 水上木栈道周围, 种满了挺水植物荷花, 体现了浓厚的自然意境。 (见图2左)
4.4 健身广场、童乐广场、舞池广场
在设计上满足了人们不同年龄的健身、运动、交流等多项愿望。舞池广场由3个直径分别为20m、30m、40m的组合广场, 提供给不同舞曲爱好者, 形成吴中区最有特色的跳舞集中地。沿河边狭长带状的绿带设计, 通过以上场地的组合, 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环境, 为居民提供休闲、交流、散步、晨练、健身等活动的绿色场所。 (见图2右)
4.5 入口采用“先抑后扬”的处理手法
由于现状的地势因素, 我们通过一条弯曲的铺装大道, 带领人群走进星光广场, 大道两侧是高约600的花坛, 内植色彩艳丽的灌木, 后排是高大整齐的刚竹林, 就像入口通道的屏风一样为大家指引着方向。正对着吴东路口, 有一块天然的带着趣味的风化石块镶嵌在花坛中, 那就是公园的标志景石。以路面铺装、多样色彩的变化成为该特色入口的设计重点, 地面主要采用花岗岩为主的面层, 色调力求柔和、丰富但不紊乱。 (见图3)
5 植物设计
绿化造景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精心设计,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类型, 分别处理, 做到生态合理, 季相丰富, 景观植物成片种植, 分类区植物也应注意组合空间层次, 分高低成丛栽植。植物造景应该突出春花、秋叶 (果) 的效果, 做到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例为1:1, 乔木与花灌木比例为1:3, 树木和草坪比例关系1:0.6左右。全园绿化覆盖率达到79.1%。
6 竖向设计
竖向规划根据公园内因地制宜, 引山堆土, 尽量利用内部土方平衡的原则, 规划用地东高西低, 地块雨水就近放坡排入附近水系。
7 无障碍设计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提倡人性化设计, 合理设置了坡道等无障碍设施。
8 结语
本设计最大限度地追求景点的景观化和因地制宜的地域化。所用植物最大程度发挥植物的多样性景观。使游客享受大自然, 提高生活质量。本设计中开放性为此园关键的一个内容, 向全市居民开敞, 更加有效地改善周边居民生活,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摘要:通过对苏州市宝带公园景观绿化设计的分析, 研究当今社会生态公园内的景观绿化设计的目标和达到的生态环境, 注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利用植物的姿态与色彩的四季变化, 使公园环境具有层次和多样性。
关键词:公园,休闲,健身,景观绿地,自然生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苏州;水体;环境;河道景观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60-02
水,是生命之源,而对于苏州来说,是城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水,造就了苏州这样一个典型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时起,人们就逐水而迁、旁水而居,房屋也就因此依水而建,由此形成了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作为一个水网城市,苏州拥有三横四直的城内水道,环城河道和大运河,建筑也就因此依傍河水而建。这些河道景观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是最为突出的。
一、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部、太湖之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湖州等地,西有太湖与无锡相连。其前身为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命扩城所建的都城,周长四十七里,又被称为“胥城”。并且伍子胥在苏州城内所建的8座城门均为水陆两用,而这种结构的城门却仅此苏州一地,足见苏州水域众多、水运发达。苏州也是地处长江下游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但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苏州也跟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与重建。在这些变迁之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水体环境的整治改造和河道景观的改造。
(一)水体环境的历史及现状
苏州地处江南水网地区,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素有“东方水城”之称。全市水域面积约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主要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此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从北面横贯而过。境内大小河道达21 454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18公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河网湖荡系统。苏州市区主要入境河流有京杭运河、胥江和元和塘,集中在城西和城北,河流的水量和水位主要受太湖、长江及京杭运河的影响,并与降水、农时用水相关。市区河道坡降小、补水量少,流速缓慢,外城河及内城河经常处于滞流状态。水环境是苏州的灵气之源,也是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苏州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水环境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地表水环境受上游来水、本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影响,局部水域达不到标准要求。“水质型缺水”已成为苏州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1]。
(二)河道景观的历史及现状
从秦汉时期开始到现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域单元在江南逐渐形成。江南地区素来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由于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因为经济利益,在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水景观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重视,滨水地区水系污染、文化缺失、空间破碎等问题不断产生。随之融于这些空间、界面、景观的水文化日渐消逝,水景观建设迫在眉睫[2]。
(三)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联系
河道景观是随着水体环境所形成起来,并且根据水体而进行建造,使之在整体的城市环境中协调一致。规划上,河道景观是河岸和河底相同的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在岸边的民居更是直接用此石料来建造墙体,除此之外,其他的建筑材质也是围绕着水与石所选取的。最出名的便是苏州的太湖石,无论是作为景观观赏还是建筑材料,都很好的体现出了与水体沿河而修建,随着河道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苏州地区在近几十年的河道改造中,也在根据水体对河道景观进行了重新规划,使二者更好的协调来推动区域的发展。颜色上,苏州的建筑多为粉墙黛瓦,尤其是水体附近的河道景观。白、灰两色则是对水体颜色的归纳和总结。人们还采用与水体较接近的颜色进行外部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墙体因潮湿阴雨的天气而形成的霉斑,不仅不破坏美感,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水体颜色相呼应。
通过了解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发展来研究其改造过程,这样不难发现改造的理念都离不开正确处理山、水、人、文化等相互关系,以水为主题,从各方面塑造出具有江南特色的古镇人性化、生态化、个性化水系景观[3]。
二、近年的水体改善和河道景观改造
类似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平江历史街区几乎是苏州现存的唯一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市传统民居聚集区域。平江河与山塘河是此水网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因此就通过两地区改造的具体实况来诠释城市规划中水体环境对河道景观的影响。
(一)平江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平江历史街区以平江路为主脉,街区内的道路按路网结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的大小,分为街、巷、弄三级。建筑或沿河而建,由石板平桥或拱形石桥连接道路和河道,构成一个步行与水运相结合的交通网络[4]。
平江历史街区基本保留了平江图中的“街巷、河道”的情景,纵向的内城河、平江河和横向的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悬桥河,组成了“两纵四横”的河网[5]。在平江路的街头,“街依水生、河街并行”的布局依然随处可见。其主要街巷南北向有平江路、仓街,东西向有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混堂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等。道路线形一般不取直,有曲有折,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对比空间形态[6]。
2.改造详情
政府在2003年开始对平江路地区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和改造。对平江河的水体进行了净化改造处理,排污清淤,并据此对河岸周边的部分建筑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在这些河道景观中,多为常年需要修理的老式民居,而现代建筑与旧式建筑的处理关系就成了该地区规划的难点。因此,政府这种新旧相融的做法是配合河水改造的需要来使河道景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也是在保障城区规划合理性与协调性。比如现代的类似于咖啡店的商铺,都将自己的门面装点地与周围水体环境相和谐,并且带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改造是既延续了古镇风貌又不乏特色,是将水体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运用到改造上的具体体现。而传统民居大都依水而建,主要就是为了人们日常起居用水以及水路出行的便利。平江河的水质改造虽然不能像先前那样供人们洗衣做饭,但是它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建筑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因此这样也将水路这一方式更好的发挥。
历史遗迹是苏州地区河道景观的重点改造对象,其开发与保护涉及的是对苏州文化形象的发展。由于历史悠久加上苏州多雨潮湿的天气,使得这些古迹的建筑实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在改造中对此进行修建扩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古迹的原貌。
关于平江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对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7]。老建筑以“特殊的形态”为人们提供对于城市的记忆,建筑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记忆的某种“记忆的符号”[8]。
在这些改造中遵循了水体环境的布局,同时也对相连接内部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善,将古迹与河道相连接,既便于排水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平江路地区改造是河道景观改造的典型范例,政府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改、排污节流和水体整治等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而在另一方面,古建筑的重新规划与翻新改造也与水体环境交相呼应,也将建筑对水体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现在走在平江路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水体与河道景观的相协调一致,也能充分感受到苏州特色的流水小镇。
(二)山塘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另一个改造范例就是苏州的旅游景点——山塘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它位于苏州虎丘山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山塘街呈现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是苏州古城风貌最精华所在,也是苏州水巷的典型代表[9]。
山塘历史街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它早已从往日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巨大冲击和差异渐渐反映在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上。除此之外,社会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在不断影响着老街区的居住和使用,并面临着各种危险。
山塘街区是苏州总体规划确定的5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历史积淀很深,其中有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虎丘),2处省级文保单位(五人墓、葛成墓),7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以及11处古迹遗址和大量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水巷和街市等[10]。从2002年6月开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在苏州启动,严格遵守“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风貌整治、历史文化挖掘、重要节点修复等工作。除此之外,政府对山塘历史街区开展了接连三阶段的改造,这一改造取得的整治成果十分可观。
2.改造详情
与平江路相比,山塘街主要是为旅游提供服务,重点体现出了其商业价值。在山塘街的改造中,着重将河道建筑与水体进行紧密结合来更好服务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河道的改道与整治是改造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当地对于乘船游览的需要。与同里、周庄、西塘等古镇相似,山塘街通过改造成为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其他水乡古镇改造的典范。
在改造中强调要将山塘传统历史街区恢复成原有的水街格局。山塘历史街区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粉墙黛瓦,河路平行,前街后河,小桥流水。
山塘街区道路,水系的整治在保留原有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道路适当的加宽,开辟了若干新的支路,并重视对水系的规划整治:水质治理。只解决污水截流问题,水源治理另解决。在空间结构上,重点保留山塘街区原有的八种水街关系及其尺度。河驳岸整修,对山塘河上原有驳岸码头,原则上都保留,不新建,只维修。个别地段修旧如旧,并修复、增加水埠头、水墙门、石台阶、栏杆等[10]。
在现今,通过改造后的山塘历史街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古城苏州的西区,这里重现了曾经的盛世山塘的风貌,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胜迹之一。
三、结语
河流水系见证了小城镇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小城镇中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蕴含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在空间实体层面是具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场所,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11]。
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苏州地区的古建筑更是与水体的变迁改造紧密相连。在一系列的河道改造中,水体环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城市的规划设计。通过对苏州地区水体环境和河道景观的研究,可以对今后的城市规划改造起到指导性作用,也可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化形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EB/OL].http://www.cnem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35773.html,[2013-05-20].
[2]吴增明,周银波,王瑞林.水·文化·印象——江南小城镇水文景观建设之我见[J].生态经济,2012,(1).
[3]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
[4]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董寿琪.从“双棋盘”说到平江历史街区[J].苏州杂志,2004,(3).
[6]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4.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70.
[8]王汀.融入民居环境的商业空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9]王苑,邓峰.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0]袁泉,张炯.历史街区分阶段整体性保护更新研究—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8,(8).
姓名:xx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综 合 实习报 告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
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综合实习报告
姓名:xx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
实习时间:2012.4.22—2012.4.29
实习地点:苏州、上海、无锡太湖等地
指导老师:xxxxxx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深化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内涵,探询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了解园林景观与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需求的关系,以及园林景观规划形式、内容和功能的多样性; 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在景观环境上的特征与差异。
实习内容:2012年4月22日至29日,我们09景观的全体同学在苏州、上海、无锡等地进行了为期7天的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综合实习调研活动。7天来的收获很多。通过对重点实习地苏州的深度调研,获得了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学习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下面我来简单的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苏州的道路交通
苏州市城区分三大块,分别是老城区,工业区和苏州园区,这三大区域之间交通便利发达,尤其是老城区内的水陆双棋盘的路网格局让人印象深刻,行走在苏州的街道上,你会发现宛如漫步与山谷的小溪边,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墙头有春意。
虽然人行步道和车行道只有几米之隔,但是你丝毫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嘈杂,沿街绿化做得丰富,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从视觉形态上,都让人感觉格外舒服。四季常绿的街道,将苏州老城区装扮的格外靓丽,路边的公共设施,无论是路灯、步行道、变电箱还是路边店面的装饰,都被裹上了一层古典的外衣,小桥青石板星罗棋布,古色古香的青砖黛瓦点缀其间,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姑苏盛景的年代。
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其公共交通设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苏州的街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小巧别致,古色古香的公交站了。苏州的公交站很有特色,仿古的建筑形式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造就了这样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共设施。相对于合肥公交站的简陋、肮脏、拥挤,苏州公交站简直好了太多,精致短小的游廊和飞檐翘脚的凉亭相结合,影壁和漏窗分割出虚实对比的空间,在配置花木点缀其间,乘客在等待公交时,或立或坐,人性体贴的公交站距提醒设施让人感觉温馨。我想一座好的城市,他的耀眼之处并不在于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不在于那些富丽堂皇的地标建筑,他真正惹人喜爱的一定是这些贴近市民生活,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细节。在苏州乘坐公交是一种享受,丝毫没有拥挤的感觉,也没有路上堵车所带来的烦躁,有的只是窗外的春色盎然和乘车过程的便利舒心。【苏州的道路、水路和公共交通】
我们实习快结束的时候,也就是4月28日,苏州市的地铁一号线正式通车运营,一号线东西向横跨苏州市区,连接从西至东的苏州三大区域,更加密集的城市轨道线路正在加紧建设,到时候我相信苏州的城市公共交通会更加的便利。因为这干净整洁的马路,便利畅通的城市交通和那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城市面貌,我一下子便爱上了这座城。
二.苏州的古典园林
这是我第二次来苏州,但是前一次来时还没有学习景观的相关知识,游玩也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借着这次苏州实习的机会,有幸将苏州的大小园子几乎都参观了一遍,有些是老师带着我们去的,有些是我自己去的。看了这么多的园林,包括前期和后期对于相关园林知识的学习,对于古典园林的有关设计思想设计手法确实有一些了解,但是要做到精通可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简单的谈一些我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苏州的拙政园、艺圃和网师园】
我觉得堪称苏州园林之最的非拙政园莫属,无论是从其整体布局、园林规划的层面还是从其建筑形式,植物配置等细节来看,拙政园的造诣都颇深,有些手法的处理,看完之后只能赞叹,连模仿都无从下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与谁同坐轩和宜两亭的对景,以前在上课时光听老师讲解看照片,只觉得新奇并不能体会其妙处,但等我到了实地亲身感受了一番之后,我才切实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关于控制视线和引导视线的有关手法,这一处给我的启发很大,一高一低的两处景观互为对照,中间隔着一泓清泉,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诗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情此景颇有其中真意。拙政园的景色设置处处体现着古人的这种智慧,阴阳互补,互利共生,八卦五行的种种哲学思想蕴含其中,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的神奇。
拙政园虽为苏州园林之最,但我最喜爱一处园子确是苏州的网师园,有可能是由于游览网师园时恰是一个烟雾蒙蒙的清晨,整个园区空无一人,斜坐于竹外一枝轩眺望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水面雾色朦胧,亭台楼阁的倒影水中,随波摇曳,再配上那蒙蒙细雨和清脆悦耳的鸟鸣,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时间我也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像是回到了当年,园主人渡步轩内,对着这方寸的空间,思索人生宇宙生老病死。
【苏州的怡园和北寺塔】
苏州的园林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有的以假山闻名,如:狮子林,环秀山庄。有的以玲珑小巧著称,如:网师园,怡园。有的以水见长,如:沧浪亭。而亦如出名的胜景,如留园的冠云峰,虎丘的虎丘塔,拙政园的香洲石舫,都是一些耳熟能详,屡屡见诸纸上的经典景观。园林之美,不仅仅在其视觉感官,更在其意境。如果我不能做出这样出色的园林作品,那么我至少要求我自己能够鉴赏他,也不至于先人留下的艺术瑰宝最后无人能赏的地步。
三.苏州的现代建筑、说到苏州的现代建筑,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没什么印象,说到苏州,大家只知道拙政园、留园、虎丘。说到上海,大家只知道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但是苏州作为一座城市不会只有古典园林,就像上海也会有豫园这样的古典园林一样。
苏州博物馆是我对苏州现代建筑的一个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早在中学时期,我就特别崇敬贝聿铭先生,作为华人建筑师的巅峰代表人物,对其作品更是耳熟能详,苏州博物馆算是心中的一个圣地,一直想去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这次愿望得以实现,参观完苏州博物馆之后,我有很多收获。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06年建成,我觉得其设计的厉害之处,在于其规划的层面,苏州博物馆将忠王府和拙政园连着一片,其建筑风格和历史街区高度统一又富有创新。从城北的北寺塔顶相东望,在拙政园郁郁苍苍的林荫掩盖下,一片青砖黛瓦,难分彼此,但是你定睛一看,有能迅速找到苏州博物馆,他在这片历史街区中显得那么平凡又那么的非凡。
关于苏州博物馆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就是他的创新式的山水园林庭院和他的建筑空间布局。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博物馆中部的庭院是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或许这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探寻中国现代建筑本土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我看见很多年轻大胆的建筑师正在努力改变中国建筑的现状,我相信中国建筑在吸取传统的精华后必将有个美好的未来。
四.苏州的现代公园
在回合肥的火车上,意外的看到一份杭州报纸上有一篇报道,说的是苏州的金鸡湖,看完之后不禁哑然失笑。报纸上是这样写的,“当我们漫步西湖,陶醉其中,会想到另一个天堂城市,也有这样一面城市拥抱的湖泊么?”或许很多人没有听过苏州金鸡湖。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名不经传的湖,让我对苏州彻底改变的以往所有的印象,当然也包括报纸上的杭州市民。
【苏州金鸡湖的雕塑小品、林荫木栈道和东方之门】
姑苏城外寒山寺。那是前人的诗句,一条湖底隧道,就从水乡古城穿越到了现代都市。夜半钟声到客船,旧时闺秀已摇身一变,成了潮流女子。就像苏绣的两面,一面细腻精致,一面华彩夺目。
金鸡湖景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景区,总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4平方公里。整个景区按照“园区即景区”的城市商务旅游功能布局,精心打造了五大功能区:文化会展区、时尚购物区、休闲美食区、城市观光区、中央水景区。4月27日到5月6日,“第二节金鸡湖国际旅游节”在金鸡湖景区隆重举行。金鸡湖的夜景绝对不容错过,华灯初上之时,无论是李公堤的霓虹琉璃还是天幕街的华彩照人,都让人流连忘返。晚上在金鸡湖边漫步是一种享受。
【苏州金鸡湖的夜景和摩天轮】
沿湖的建筑设施也让人目不暇接,刚有湖东岸的摩天轮夺人眼球,湖西在建的地标建筑“东方之门”也光彩照人。主打商务景区的金鸡湖,有着一流的会展中心和商旅酒店,天幕街和时尚购物街也是市民的好去处。
我觉得这样一座现代的城市湖泊公园,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城市,他影响了周边很大的一片区域。论面积,他比西湖还要大一点,但是和古色古香的西湖相比,金鸡湖在现代城市中似乎扮演了更多的功能,他能更多的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无论是清楚傍晚,总能看见周边的居民漫步其中,蓝天白云,鳞次栉比的高楼倒影荡漾与水中,让人心旷神怡。展览,汇演,商务接待,都是一个不错的好选择,有那么一会,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还在苏州,这是那个我印象中的苏州吗,如此大气又不失秀美的湖色,让我对苏州彻底改观。这就是苏州金鸡湖,一面可以媲美西湖的城中湖。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杭州人说的。
实习总结:说苏州是天堂,但苏州的美却不在云端。在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韵味感受老姑苏的韵味,在青砖黛瓦的小巷间穿梭让时间定格,在绿树掩映,宛若天成的古典园林里徜徉,在霓虹璀璨,湖色旖旎的岸边行走。苏州的美,每时每刻,随时随地。这座城市的市民和设计师们,是在用心经营这座城,让每一个到访的游人,怀揣着人间天堂的憧憬而来,带着不是天堂胜似天堂的流连而归。
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考察时间:2012年5月
考察地点:北京、苏州、上海
考察目的:公共艺术主要通过参观各城市规划馆、城市规划、博物馆藏品、古代园林设计、现代公园广场设计了解现代建筑、古代建筑、以及各种公共场所的规划、策划原理,通过这些认识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深,同进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
苏州博物馆给我的印象就是在光和水的处理上很到位,当然还有中国古园林建筑的窗。
一、灵动的光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二、精致的景
苏州博物馆把苏州园林借鉴了江南圆领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一个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贝聿铭先生在此展现得更加为妙,光影结合虚实并用尤为巧妙。
此外凡是有休息之处都有大块的落地玻璃,窗外翠竹成荫,老树虬枝,池鱼游曳,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景随人动。
三、恬静的水
在中国园林中,水是最为活跃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水体景观的成败,最终会影响整个园林的成败。我国造园学者陈从周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凡是成功的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在苏州博物馆里更可以看到平静之水的魔力。
小结:这是我们到苏州的第一站,苏州给我的第一映像真的很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不是吹的、苏州博物馆
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我们这次参观考察的是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和虎丘。
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占地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民居,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是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状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主题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虎丘,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写意山水的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苏州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其特征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加以人工的布置提炼,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富有自然情趣的意境,这便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从园林艺术的匠心方面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巧”
中国园林艺术之“巧”,主要是结构、造型、空间的处理上,讲究整体与布局、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灵活多变,和谐一致,无论是小范围内的私家园林,还是大范围内的自然风景区,都必须作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即通过对园林的自然风景区,建筑布局和园林整体氛围的考察设计,在每个景上都能创造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来,依据这些特点要求,配置各种组园要素,自由组合,灵活多变,错落有致。苏州园林的小景布置上更见“巧”的匠心独具。尤其突出的是,中国园林对空间处理的“巧”表现更佳,在中国园林中赏玩游乐,决非轴线变动,多半是在曲折变幻的道路回廊,景点中穿插运行,给人造成戏剧性变化,幻觉和空间审美意识的兴奋。
二:“宜”
“宜”不仅是指情于景,物于境相宜,而且还指人处于任何一种审美心理都能从园林的布局中觉察出这种布局组合的和谐美,显然,它与“巧”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园林建筑的理论史上,一直讲求,“精在体宜”、“格式随宜”、“各有所宜”。这些“宜”,其中心点还在于人的审美感觉上,人于园中,觉若画中,这是“宜”才是一种审美境界。三:“精”
中国园林艺术之“精”体现在从整体到布局的涵咏中不因时代、心境的变迁而有一种缺乏感,相反,在任何时代、任何心境下,置身于园林中都能够发觉出结构上的精心,装饰上的景致,设置上的精巧。这样,就不可能有堆砌、炫弄的矫揉,气造成的景致,无论是视觉感受,还是触觉,还是听觉,给人造成总有不同以为的亲切感,造园艺术家所要竭思殚虑的追求目标。
四:“雅”
雅的意味是从园林的格调、境界上而言的。中国园林艺术对雅的追求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要“幽雅”;从建筑的造型、装饰、细部处理上应“雅致”;从色泽、景物的视觉感受上讲,要“淡雅”;从整个园林的综合效果而言要“高雅”。这些雅的意味很大程度上要求的是含蓄,要使人工景点涵融到大自然中去,造成曲径通幽的氛围,即使是画梁雕栋,也不追求严厉华新,总是使色泽与周围景观相映。其实,这也是中国民居与园林都具有的特色,要求从整体形象到细部装饰都应简朴而有风韵。另外,就园林艺术中所用材料及色彩而言,都讲求充分发挥组园要素自身所具有的质美,不求雕饰而追求庸雅的俗味。一般都以白粉墙、雅朴味,欣赏层次上达到高雅淡泊的境界。金鸡湖景区
登上吴中胜地虎丘山朝东远眺,只见一泓碧波在阳光下闪现着迷人的光彩,这就是位于苏州东部的金鸡湖。传说有金鸡落于湖中船上而得名,湖面面积10768亩,水深平均2.5至3米,为一浅小湖泊,有河道与周围水系相通。比杭州西湖大一点八平方公里的金鸡湖,原先只是万倾太湖的一个支脉。目前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
区域功能
金鸡湖的规划目标是打造以游憩活动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并作为苏州市未来现代化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一方面需要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他的区域功能分区有:文化会展区、时尚购物区、休闲美食区、城市观光区、中央水景区。
金鸡湖景区的优点
·创造各种不同用途、大小不一的开放空间。
·将岸线空间与已建成的环境融合起来,精心处理开放空间和建筑地区交界的边缘线,使之富有变化,以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和生动的湖滨环境。
·将商业和公共建筑融入重要的开放间区域,以带动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在开放空间系统中提供各种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场所。
·针对每个不同的小区塑造特色,同时在视觉及建筑语汇上,保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限制开放空间中的车流量至最低程度,提倡利用公交车到公共公园和水边.尽量减少自用车流量。
·所有街道的朝向面向金鸡湖,使每个住户皆有良好的视野。·留心水质改善的最新科技,从生态的角度改善金鸡湖水质。
设计原理
金鸡湖的设计原理是通过采用最少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天然景观元素的感受,而不是像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一样,用各类丰富的景观元素在狭小的空间中表达主旨。设计当中鼓励使用本地出产的材料,如花岗岩和木材,并通过传统的技术进行加工。对本土材料的选择主要是为了与苏州旧城相呼应,对苏州旧城所具有的风格、材质以及色彩用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为中国的景观设计设立了一个全新的标准,目前国内很多地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也以此来做衡量与评估。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乡土品种,并结合色彩和季相的变化进行植栽设计。通过对天空、水体以及开放空间的巧妙构图,使放空间的重要性与总体的开阔感都得到了加强。
景观设计涉及到的设计方向非常之广.从节庆广场到亲水步道,从滨水大型步道到地形起伏的景观公园,以及繁茂的樟树林.包罗万象,变化繁多。这些公园与开放空间将会以全昼夜开放的形式面向公众,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设计不同的特色与主题,在设计当中同时考虑了景观的安全性与易维护性的因素。互动性的喷泉设计提供了人们更多的亲水机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向来很注重公共开放空间元素,金鸡湖岸的大量公共场所再次激发起人们对于土地的热爱。每个周末,来自苏州旧城区与上海地区(距金鸡湖只需一个小时的车程)的人们蜂拥而至,在此享受周末的休闲时光。
金鸡湖的雕塑节点安全警示措施
景观雕塑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环境景观都是采用景观雕塑设计手法。有许多环境景观主体就是景观雕塑,并且又景观雕塑来定名这个环境。所以景观雕塑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起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优秀景观雕塑成为城市标志和象征的载体。金鸡湖的景区的雕塑很多有现代的也有各种融合于景的雕塑。金鸡湖安全警示措施
安全警示措施应该简介明了,一目了然。金鸡湖的安全警示标志也格外的突出,湖旁边有大量的标示牌。还有在湖周围有一圈黄色的灯,以防晚上光线昏暗时候的安全。还有有很多有灯光效果的。在晚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结: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考察我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及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更多的宝贵的经验。此次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学到了许多关于建筑和视觉的知识,对建筑的结构、园林的造型和传统元素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特此感谢老师,谢谢大学三年来的教导,老师您辛苦了,祝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姓名:
指导老师:
上星期,理学院组织了去苏州两天一夜的调研活动,共有5个班一起参加,收获颇丰。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美誉。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苏州是江苏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我们这次主要参观了三个景点。
一、寒山寺
小时候便学过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寒山寺便因此诗闻名于世。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外。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
近年重建普明塔院,仿唐宝塔气势雄伟,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整个钟体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一件反映当代中华梵钟文化的艺术珍品。
与大钟同时奠基的大碑,号称“中华第一诗碑”,主体高度为15.9米,总重量为388.188吨。其中,碑帽高3.64米,宽5.5米,厚1.46米。碑身高10.26米,宽5.3米,厚1.3米。碑座高2米,上沿宽7.07米,下沿宽7.27米,上沿厚2.60米,下沿厚2.80米。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一首,共28个大字,45个小字,最大的字为0.8×0.8米。在大碑的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大碑上共雕刻有28条蛟龙。大碑矗立在一个水池中,以寓意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
2008年11月,经中国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审定,寒山寺大钟、大碑入选“吉尼斯”名录。
寒山寺虽不大,逛完整个寒山寺只需要半个小时,可是内里建筑十分宏伟,风景秀丽,实为旅游之圣地。
二、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
狮子林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其实这是个园夏山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1982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园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惟则曾作诗《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当时园景和生活情景。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
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公元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公元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公元1954年对公众开放。
狮子林里假山成堆,从中穿越一不小心便会迷路。整个园林风景优美,遗迹也很多,值得观赏。
三、苏州博物馆
位于苏州市东北街的苏州博物馆,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苏州博物馆里展品很多也很精致,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个博物馆是个巨大的制冷库,进去参观真的觉得有些冷。当然除了展馆,外围的风景建设也是极美的,是一个值得旅游的地方。
1.1 植物群落调查
1.1.1 拙政园———海棠春坞景观。
该群落“海棠春坞”, 取意“山坞春深日又迟”之句。群落内有植物4种5株, 分属4科4属。落叶乔木2种3株, 常绿灌木1种2株, 草本植物1种。优势种为垂丝海棠。
1.1.2 枇杷园景观。
该群落“枇杷园”位于远香堂东南部, 中部“玲珑馆”, 以粉墙黛瓦、高低起伏的云墙与外界隔离, 园内栽植多株枇杷。群落内有植物20种49株, 分属16科19属。常绿乔木2种20株, 落叶乔木7种13株, 常绿灌木4种9株, 落叶灌木3种7株, 草本植物4种丛生。优势种为枇杷。
1.1.3 待霜亭景观。
位于拙政园中部, 取意“书后欲题三百颗, 洞庭须待满林霜。”群落内有植物14种38株, 分属11科14属, 常绿乔木1种2株, 落叶乔木8种16株, 常绿灌木4种20株, 从本植物1种丛生。优势种鸡爪槭、橘树。
2.2 群落结构类型分析
2.2.1 乔木———灌木———地被。
群落高层由落叶乔木占主导地位, 中间灌木则丰富树木高低层次的变化。树群是10~30株的乔灌木组成树木群落的植物群落设计模式,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最多, 属于模拟自然的人工栽培群落。
2.2.2 乔木———灌木。
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以乔木、灌木为主体, 通常是具有观赏特点的植物, 其自身的特色与景观相融合, 起到“点题点景”的作用。苏州古典园林的占地有限, 采用这种形式的叫多。第二种由于乔木密度较高, 林中光线较差, 中层植物难于生长, 群落层次相应降低。为弥补该缺陷, 由不同季相的植物点缀。
2.2.3 乔木———地被。
又称为树林草地模式, 是在有限的绿地上科学地搭配乔木、地被、草坪, 特点是占地面积较大, 乔木密度较低, 与单一的草地群落相比增加了景观层次。它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以树木为主体、花草为点缀的原则。
2.2.4 灌木———地被。
常见于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台、天井内。以多年生花卉、竹类为主, 一般是能露天过冬, 不需特殊管理的, 模拟自然界林地边缘地带植物的生长状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且花期长久, 利于观赏其群体的自然美。
3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美学特征分析
3.1 形式美
所谓的形式是指美的对象的感官方面, 通过植物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可以从空间上布局出更加科学的形式美。更加准确的掌握植物的疏密对比、藏露对比、高低对比、光影对比以及虚实对比。
(1) 疏密对比:如留园“亦不二亭”东侧一片式密竹林, 西侧是由罗汉松、黑松、黄杨、贴梗海棠组成的疏林群落。 (2) 藏露对比:我国古代的造园家认为露则浅、藏则深, 为忌浅露而求意境深远, 常常采用欲显而隐、欲露而藏的说法把精彩的景观掩藏于幽深之处, 树林之间。如留园的“揖风轩庭院”。 (3) 高低对比: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临水二岛, 高大的乔木位于上层, 而观赏性的植物位于中层, 地被植物位于下层, 形成了良好的空间层次关系。 (4) 光影对比:拙政园的“爬山水廊”的廊壁上布满了爬山虎, 在藤本植物浓密的枝叶覆盖下, 生动活泼, 而水中形成的倒影则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廊”。 (5) 虚实对比:网师园中部的景观就是实景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虚实的对比;留园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中将晴、雨、雪3种时景因素组合在一起, 植物应用最为高明之处就是现在时景的观赏花木, 于虚处取之, 与人们的审美感情交融为一[2] (金学智, 1998) 。
3.2 季相美
(1) 视觉:在苏州古典园林中, 植物多采用色也树种, 展现四季之美, 感受时间的变化, 体现“与四时合其序”的美。 (2) 嗅觉: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产生不同的气味, 让人感受“春有幽兰夏有荷, 秋有桂花冬有梅。”的季相变化。 (3) 听觉:苏州古典园林中还擅长用植物搭配听觉上的效果, 如竹声如簧、松音似涛等景象。
4 基于群落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植物景观构建
4.1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物种组成
(1) 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与苏州古典园林中个名园的占地面积有关系。占地面积越大, 栽种的物种越丰富。 (2)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物种多选取当地的乡土物种, 遵循了“适地适树”的原则, 营造更加生态, 更具地方特色的景观
4.2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群落案例
通过对园林中总舵的群落景观分析得出, 植物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大于灌木层。
4.3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群落结构
群落主要采用了乔木———灌木———地被的复合式配置为主, 发挥了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也丰富了景观层次。
5 结语
【苏州景观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11-10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09-11
上海景观考察报告09-06
景观调研报告10-30
景观实习自我总结09-25
景观工程施工实习报告10-29
景观设计类实习报告12-06
园林景观绿化验收报告06-16
养殖场景观基地报告09-30
景观雕塑设计开题报告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