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苏州中考满分作文(精选8篇)
夏天的晚上来得很迟,晚上7点天空还很明亮。太阳渐渐消去,在余光中泼下凉水以后,我就坐在阳台上看夏天的黄昏。
太阳已经隐匿在后方的高楼和树木中,只有一点一斑还照射出来,把外面即将昏暗的世界点亮起来。天空中的蓝从我眼睛上方向四周散去,渐渐浓开,然后变白,与远方建筑物下的淡黄相接。它就像一只大床,纯净的舒适的床,但翻滚上面的不是我,我只是望着那里,躺在那里的是我的眼睛和过多的幻想。或许天空承载太多,但一种外空的吸引力让幻想悬挂着,让人采撷,从而更加神秘。并且,还有一些帮天空承载幻想的,比如霞。霞不是阳光的作品,它只是偶然在那里,被偶然的一缕阳光所照射而发出了绚丽的光,是一种华丽与升华,它总是一丝一丝的,现在远方,近处,一笔宁静,一笔安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如我眼前的景色被我看到过。
那些老房子总在这个时候大放光彩,阳光在班驳的墙上留下一片片光辉,让旧时的痕迹充满阳光又留下浓重的阴影;每一面墙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那些痕迹与阴影是我们瞻仰和聆听的对象。相比之下农田就直白多了,踩在它们身上的脚印一个又一个,滴在它们身上的汗水一遭又一遭,总是不停演绎,无须述说。弯着腰的农民在精心护理;抬着头看天的在擦汗和瞻望;腰不停上下移动着的农民在挖掘土地的活力。这些开发出来的翠绿和远方一站又站的绿色,构成了整个黄昏的休息站。
一阵风从天上的吹来或者吹上去,抒写着淡蓝与翠绿的心情。天空偶然掠过的鸟。好象伸手可及,却又一下子飞走了。一切都是这样静谧,柔情充满整个夏日黄昏,这个时候我喜欢拿本书,不长的篇章在周围的环境的推动下慢慢品尝,有时对着一棵树或者什么的发呆,是把书中的意向联想到周边去了。
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但却很短暂。一棵树可以遮挡阳光,一阵风可以散云霞,天空迟早要暗下来,那时农人要回家,一切都失去了美丽黄昏的味道。
但是在这以后呢?夜晚的宁静同样使有心的人着迷。天空以后可以更亮,只要有美丽的心情,美丽的黄昏天天都有。
我挽留不住霞,但我留得住此刻来自内心深处的一丝惬意
2008年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你在我心里”命题作文
你在我心里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词藻来修饰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顶之豪情。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
那是你吗?语文。大观园的人情分离,桃园中的三结之义,西经路中的纷纷纠葛,义聚于一堂的豪情壮志。因为你在我心里,我读懂了无奈、团结、勇敢、义气!零落般的花就随它去吧,葬!给它一个完整的家;天下就随它分吧,战!给它一个美好的涅槃;妖怪就随他来吧,拼!给它一个痛苦的诠释;安就随他招吧,死!给它一个充实的辉煌。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篇篇名著化为铺路之石,垫着我通往成功。
那是你吗?语文。汨罗江水流更加凶猛,易水河畔夕阳更加红烈,浣溪之水更加澈亮。因为你在我的心中,我领悟了屈原的不束,叹服于刘邦的宏志,感慨于西施的别离。我怀揣着你,测量着心灵的密度,却觉格外沉重。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个个名人化为动力之源,推动我前进。
语文,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希望让你染红,我的梦想让你沾绿。只因你在我的心里,我的语文,让我赢在2008!唱响在2008的天空。
【点评】
首先,审题精确,选材典型。文章把“你”定为“语文”,跳出了一般的认识(你就是人)。文章所选的材料具有语文性,从诗词到名著,再到名人,都是在语文中体现出来的丰厚知识,展现了语文的广博。
其次,构思缜密,结构完美。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语文”的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然后分别用以“那是你吗?语文。”开头引出语文在诗词、名著、名人三方面带来的心灵震撼;结尾照应开头,做到了首尾圆合,切实做到了“条例清晰,结构严谨”。再次,语言富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文章的语言极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作者有意识地营造了一种齐美的氛围,给人感觉如同桂花,不惊艳,但暗香萦绕,弥久不散!
2007年苏州中考满分作文《晨》
有一种爱不需要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不需要任何人的赞美与歌颂……它所需要的只是一颗能读懂它的心。
——题记
我是一个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没有体会过父爱的深沉。不久前,我的母亲改嫁,于是,我便有了一个“爸爸”。但起初我并不接受这份突如其来的父爱。
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地起床为我准备早餐。那天,我起晚了。刚下楼,就听见厨房里“啪”的一声,锅盖掉在了地上。他连忙弯下身去捡,看到了站在门口的我,便一脸笑意地说:“快去吃吧,稀饭我已经盛好了,就在桌上。”我没说什么走到了餐桌前,捧起了碗,准备吃。我刚碰到碗壁,就大声说道:“搞什么呀!这么烫,怎么让我吃啊。”他马上闻声赶了过来,一边拿起碗向上面吹气,一边说:“对不起,叔叔今天也起晚了,可能有点烫,没关系,我帮你吹吹。”说罢,便又吹了起来。我站起身,冷冷地说道:“要吃你自己吃吧,我可没功夫。”转过身,想离去,却不小心撞到了他的手。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碗碎了,稀饭洒在了大理石上,一阵米香扑面而来。我没有在意,径直走了出去。无意中看见了他手上还冒着热气儿的稀饭——他被烫伤了。
在去学校的路上,晨光洒在身上,但我的心中却总有一处阴影,晨光始终都不能温暖我的整个心房。
第二天清晨,我没有起晚,走过餐厅,看到了一张放在饭桌上的白纸:早饭一定要吃,不然上课会没精神。在那一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泪水滑过脸颊。在那个清晨,我享受了一顿我人生中“最美味”的早餐。
晨光下,我依旧是走在那条路上,但心中的阴影已经被一种爱照亮。
带着微笑出发(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
当一种声音,强劲得让你拒绝归顺;
当一张隔膜,厚实得让你无法穿越;
没关系,不要害怕,让我们带着微笑出发。
——题记
陶渊明带着微笑隐入山林
忙碌的田园生活,处处浮现着你微笑的脸。这微笑牵动着你与悠闲的交流。夕阳西下,在山坡采撷一株野菊,像一个活泼可爱的灵童,自得于南山的不可及之中。
你带着微笑出发,来到这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冷眼相待的松山野林,让我明白,面对不幸就该像你这样带着微笑乐观的面对。
李白带着微笑乘帆济海你,带着微笑,一个人一路走,哪管此路风雨兼路,哪管此路命运坎坷,挥一挥手,总有长风破浪之时,总有乘帆济海之日。
李白,你带着微笑出发,呐喊一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让我明白,面对困难就该像你一样以微笑面对,以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来面对。
刘禹锡带着微笑住入草房
二十三年的流水光阴,拌不住你飞起的灵魂。在这巴山夜雨涨着秋池之际,你想象着与自己妻子一起剪那西窗的烛影。虽然活在无边的思念之中,但你还是带着微笑住入了那简陋的草房,摸一摸心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有了山神,山还在乎高低吗?有了龙神,水还在乎深浅吗?自己有高尚的品德,陋室也是归依。刘禹锡,你带着微笑住入草房,让我明白做人就该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贫困。
几百年潮起潮落,雨起雨息,洗不尽黄河之水,汹涌浩瀚;
几百年花开花落,情生情灭,抹不尽微笑之寓意脉脉。
带着微笑出发,让微笑为你打开一扇勇敢的门。
带着微笑出发(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
窗外,下着小雨。我坐在窗前聆听,那阵阵蛙鸣,一次又一次搅动着我烦乱的心弦。这又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夜。我呆呆地望着书本,思绪早已飞了窗外,焦躁不安。
“快十一点了,睡觉吧,孩子。”母亲打开书房的门,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她来到我的书桌边,坐了下来。
“先喝一杯牛奶吧。”她用温和而柔和的目光注视着我,将牛奶递了过来。我伸手去接,顿时,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我心中充满了幸福。
“妈,明天的中考我万一考不好怎么办?”我不安地望着母亲,惆怅而辛酸,我还记得她为我冒雨买书的经历,还记得她整夜在床边守护着发烧的我的经历。一时间,我无语。
空气仿佛凝固一般,墙上的钟也仿佛停滞住了,我分明看见母亲眼里闪过的一丝失望,犹如一把利剑,刺入我的心灵,我听到了滴血的声音。
“不会的,妈妈相信你,你以前不也是班上的前三名吗?这几次模考只是几次小练兵,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只是你暂时没有成功。你要记住:不是每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铺满鲜花,但是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华!你要重拾信心,相信你能够在阳光下微笑的!”母亲的眼中早已充满爱意,这段话犹如阳光穿透我心中的阴云。我再次望着母亲,她那深邃的眼中早已爱流涌动。
我拿起牛奶,在那股醇香中抿下一口,一股甜丝丝的感受流入我干涸的心田。那是蜂蜜,细心的母亲早已在牛奶中加入了蜂蜜,犹如她那让人心醉的眼神,涤荡在我心间,爱意浓浓。
窗外细雨飘了进来,洒在我的脸上,一股清风吹散了我的愁思,我想与蛙共鸣,唱出那青春的圆舞曲……
此刻的我,仿佛那荷叶下的红莲,任凭风吹雨打,我都会带着微笑出发,没有太多想法,因为我知道——
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华。
那微笑改变了我(盐城2007年中考满分作文)
真奇怪,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我只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会帮助别人,也不希求别人的帮助。纵然得到别人的相助,也会像还债似的报答于人。大有我不负天下人,也莫让天下人负我之势。然而,这多年支配着我的思想,却在那一次微笑的光芒中,瞬间变得如同一粒尘埃,飘散得无影无踪……
那是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过后,那条我每天上学必过的河上的水泥桥已被河水冲刷得找不到踪影。只有那座高高的旧木桥还架在河的两岸。那是一座只用两根并排的又圆又滑的木头架起的桥;平时我空着两手走过也要胆颤心惊的桥。
面对着那桥我犹豫着,还差10分钟就要上课了。我猛子扛起我的自行车,做了一个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决定:扛着车从木桥上走过去。开头的十几米,是在雄纠纠气昂昂的气氛中行进着,没感到什么。渐渐地,脚下的木头在拼命地抖着,木头下面湍急的河水使我头晕,腿越来越软,好像很难再支撑我的身体的重量。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木桥中央的。只剩下一半的路程了,我却再也挪不开脚步。曾想着一点点挪回去,可我连转身都困难,耳边哗哗的流水声使我近乎绝望了,几次想把自行车扔进河里。
正在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时候。突然,肩上的车子一下子轻了起来,继而渐渐离开了我的肩。是一只大手从我的手中取下自行车。那一刻,我真无法说出心里的感激。我慢慢扭过头:是一张陌生的脸,脸上充满了微笑。时间没有容我仔细看,但只那一瞬间,却使我感到那微笑是那么真诚、可爱!
车子和我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满心的感激使我仔细地看了看那微笑的脸:不算黑的皮肤,眯细的双眼掩不住真诚的目光。细碎的皱纹爬满眼角,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啊,是一位40多岁朴实无华农民。
这是何等普通的一笑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却让我始终不能忘却,它使我第一次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许多年以来,那微笑一直深深埋于我的心中,我曾学着以同样的微笑扶起跌倒的儿童,帮着推一反艰难行走的货车或是一把雨伞给同学。而每一次当你不求回报帮助别人并与之真诚的一笑时,你才会真正体会到那埋于心底的微笑的真正含义与价值。那是一种称不上崇高但却让你足以自豪的滋味。微笑,寄予着美好的情感,我实在找不出恰当的词语形容它,或许,这句诗会表达它的含义吧:
“与人玫瑰,留有余香!”
谓之然否?
评语:考生自拟的题目既富诗意,也富哲理,且故事性强,很易吸引读者的注意。选材上完全跳出了文题的提示,写出了自己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帮助的事,更难能可贵的是写了这件事改变我过去的观念,使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常带着微笑去帮助别人,虽着墨不多,但升华了主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微笑”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贯穿全文,昭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关怀的力量。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在你的生活中,你曾遇到过怎样的眼神?那留在你记忆深处的眼神,又曾怎样长久地拨动着你的心弦?
请以“遥远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2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3不要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透视】
苏州的中考作文命题,我一直很喜欢,并非因为我是苏州人,而是因为我的偏爱———我很喜欢这样的味道。它有江南水乡灵秀、灵动的气息,有吴侬软语的温婉动人,更有油纸伞的诗意和“小巷深处”的厚重、隽永和绵长。2013年的苏州中考作文命题依然如此。细细揣摩,你会发现,这道命题至少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色:
一是诗意与哲理的契合。
“遥远的眼神”是一道作文命题,但更是一个令人玩味不尽的文学意象。常情视之,能睹之“眼神”,只在咫尺、目前,而不在“遥远”;而“眼神”之到底如何,如“有神”者之“炯炯”,或“迷茫”者之“恍惚”,又不在距离之远近。
但若从诗人与哲人的眼光审视,“遥远的眼神”则会是另一番况味: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明明就在面前,却又恍若隔世;可能早已淡出,偏又如此铭心刻骨;它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带有“鸟鸣山更幽”的艺术辩证色彩。因此,用“迷人的诗意与深刻的哲理的完美统一”来评价这5个汉字的组合,实在是恰如其分。
二是寻常与高贵的天成。
由此,你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这道作文命题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寻常与高贵”的结合。请再读一遍引导语:“在你的生活中, 你曾遇到过怎样的眼神? 那留在你记忆深处的眼神,又曾怎样长久地拨动着你的心弦? ”由两个轻轻柔柔的问句所组成的引导语,没有一个文言词汇,也没有一个文学用语,却是那么平易近人;四个“你”的反复,和两个“怎样”的提示,又是那么设身处地地为写作者着想,真是和蔼可亲,完全不见命题者的颐指气使和盛气凌人。如此的寻常语,传达出的,是亲近考生的人文关怀。
然而,“遥远的眼神”这个题目一旦出现,就像绰约多姿的仙子一般,让你眼前发亮;更如脱俗高雅的绅士一般,一瞬间,便能吸引你的眼球。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派贵族的风范! 但你没有任何意外,也不会感到遥不可及。在这浓浓的人文关爱的氛围里,你只会觉得这样一个接着“寻常”地气的“高贵”,实在是天然无痕的结合;你会打心眼里佩服命题者的非凡智慧和独具匠心。
三是开放与限制的交融。
于是,你会在感慨和佩服中发现,这更是一道开放与限制巧妙融合的好题。
其实,只要涉及考试,命题就不能没有限制;只要是命题作文,也就注定会有限制。如何处理好“利于选拔考试”和“利于考生发挥”的关系,始终是摆放在命题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道作文命题的引导语发挥了相当好的作用,尽量向考生的生活方向导航,向考生熟悉的生活导航,向考生记忆深处的生活导航。至于题目本身,无论是中心语“眼神”,还是修饰语“遥远”,都可以有多元的解读,这样,就为考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道符合考试规则的命题,也是一道既有一定限制,又有较大开放度的好题,两者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评卷扫描】
正如每道题都有每道题的风景一样,每道作文题在考场写作中所呈现出的失误也是各不相同。就“遥远的眼神”这道题的写作来看,考生主要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只有“眼神”,并无“遥远”。
这类文章所写的“眼神”,是身边的眼神,是每日见到的眼神,是一直浮现在自己的生活中的眼神;所写的人和事,很真实,也能打动人。但可惜的是,这些“眼神”既无时间上的“久远”感,也无空间上的“遥远”感,甚至连心理上、认知上的“遥远”之感也无法找到。这样的文章就不是以“遥远的眼神”为题,而是以“眼神”为题了。
导致这样的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看到题目后,提笔就写,结果写着写着,就把“遥远”遗漏了,等到发现时,为时已晚;二是拿捏不准“遥远”这一修饰限制语的意义,甚至心想,“遥远”的眼神,怎能看见? 于是,索性视若无睹,赶紧写一篇关于“眼神”的文章,根本不管这个“眼神”是“遥远”还是“切近”。
二是貌似有“眼神”,其实是在“贴标签”。
具体情形有四种:
一是开头就贴好“眼神”的标签,但是写着写着,就找不到“眼神”了。
二是无论写什么,都能强拉硬扯到“眼神”上来。明明写的是与“眼神”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和物、事和理,但在字面上,一定要贴上×××的“眼神”的标签。
三是写了几百字的难忘的人或事后,忽然发现文章没有聚焦在“眼神”上,或者没有用好这一叙事线索,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结尾处强行扣上去,诸如“这就是一直留在我心中的眼神,挥之不去”等。
四是文章所写的的确是与“眼神”有关的人和事,也能感受出“遥远”,但总让人感觉所写的人和事与“眼神”以及“遥远”的契合度不高,或并非那么自然神合,“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三是错把“眼神”当作“眼睛”。
“眼神”属于眼睛,但不等于“眼睛”。泛泛地写眼睛,虽然写了眼眶、眼珠、睫毛 ,写了眼睛的大小、深浅,但没有聚焦在“神”上,就并不切合题意。
“神”者,态也,明亮又美丽;“神”者,奇也,像一场细雨洒落心田,又像一支火把 ,点燃生命的智慧……不从眼睛的“神态”上进行合理延伸,不往眼睛的“神奇”上靠拢,不能抵达情感、精神、魂魄的层面,就不能算是最切合题意的文章。即使你将“眼神”虚化,用来“比方”,用来“象征”,也必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神”之所在。
当然,高手写作,可能不仅会逼真地摹写眼之神态,更会巧妙地逼近眼之神奇,正如黛玉之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迷津指点】
面对这样一道既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又很有区分度和艺术性的好题,考生要想写好文章,第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必须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审美,用自己的识见,好好解读命题。其中,如下两个问题必须解读到位:
一是关于题目中的中心词“眼神”。
何谓“眼神”? 眼神,炯炯或者恹恹,澄澈或者混浊,欣喜或者哀怨,鼓励或者责备,坚定或者迷茫,企盼或者失望,明朗或者忧郁……所有这些神态中,哪些直接属于“眼神”,哪些间接属于“眼神”? 同时,考生还要连带思考与“眼神”相关的几个小问题:1“眼光”“眼力”“眼睛”等与“眼神”的同与异;2“眼神”来自哪里? 来自人? 来自动物? 还是来自某些无生命的东西? 3“眼神”带给“我”什么感受、影响和思考? 4“眼神”是否可以虚写,比如能否比喻、能否象征之类?
二是关于题目中的修饰语“遥远”。
何谓“遥远”? “遥远”之于“眼神”,肯定是文学的、诗意的和多解的。它可以是时间上的久远———一个美好的故事,一段美好的时光,一个动人的眼神,即使时过境迁,但每每回忆起来,仍然感到非常温暖;它可以是空间上的远隔———虽然他(她、它)不在身边,但是,“我”却能感受到那来自远处的眼神和温情;它可以是时空两个维度都很遥远———如《红楼梦》中黛玉的眼神,江雪中柳宗元的眼神 ,乌江边项羽的眼神 ,清冷的月光下东坡的眼神,东篱旁五柳先生的眼神等,并由这些眼神之种种,走进他们柔软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独特的灵魂深处;它可以是心理上、心灵上的遥远———原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因为某种重大变故或者其他原因,彼此间形成了如闰土与鲁迅之间的“厚障壁”;它可以是认识上、审美上的差距———在理念上、思想上、做人做事的原则上,相互间的异步、异调。
当然,也可以将“遥远”理解为“行将消逝”,意即这样的眼神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这渐行渐远的眼神时常激发“我”的思考。
考生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是要在透彻、多元、独到、深刻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富有人文关怀的引导语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这篇文章应该用力、发力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踏入偏题、跑题的禁区,才有可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
比如,考生在“眼神”上必须有所发力,必须写出某种“眼神”给自己的心灵所造成的触动。正面的,如写老师慈爱、温暖、鼓励、坚定的眼神给“我”的心灵带来的触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影响;反面的,如写某种动物戒备、惊恐、不安,甚至是凶狠的眼神给自己的灵魂带来的悸动,描绘出自己面对这种眼神时的感受,揭示这种眼神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等。
再比如,考生在“遥远”上必须有所发挥,既要想到切题,又要体现个性。“遥远”,应该是曾经拥有过的,但是,此刻却已经远逝,如果考生能表达出一种怀念之情,表达出一种特别的伤感与缅怀,就是从心灵层面展现了自己对“遥远”的独到理解。
当然,就本文的写作而言,考生更需要发力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考生要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不断搜索与自己紧密相关的、曾经相关的点点滴滴。那些点点滴滴,一直在你的心灵深处,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存着,有的时不时会想起,有的虽然已经打包贮存,但永远无法释怀。因为这个人,这件事,这个物,这个场景,拨动过你的心弦,引发过你的感动与感激,让你铭心刻骨,魂牵梦绕。如果能找到这样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无疑会很成功。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除了知道发力点、找到人和事之外,还要下决心培养自己拥有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特别是感恩的心。没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好品质,没有在面对复杂生活时所应拥有的那片“柔软地带”,是绝对生长不出真善美的佳作的。
【例文点评】
一类文:
遥远的眼神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你看,那一条天河如带,那一颗颗星明眸善睐 ,莫不是这世上最美的眼神? (题目中的“眼神”被小作者诗化了。)只是,为何现在已杳无踪迹了呢?
回溯流年,当我还是个懵懂的幼童时,便对星星情有独钟。夏日,晚饭后,江南小镇夜凉如水,我总爱跑到院子里,抢了外公的藤椅,半躺半坐,仰头看星。身下的藤椅透着微凉的气息,青石的地面温润如水。星星忽明忽昧的模样,使我不禁以为那是一双双明亮的眸子。于是,我拉过外公的手,叫道:“外公你看! 星星在眨眼睛! 它们是眼睛哎。”外公拍拍我的小脑瓜:“对啊,这天上的星星,就是一双双眼睛,在看着你呢。你偷糖吃,还欺负邻居家的小花猫,它们可都是知道的呢。”我不觉一惊! 再看天上,星星们的眼神,已从调皮温柔,变成严厉责备了。
稍微长大些,我已不再有那种单纯的心境了,可我还是爱看星星,爱看星星的眼神。故里天青,星星如梦。在那一颗颗遥远的星星上,有清冷的光遗世流转,如水,如风,如烟,有花开刹那的灿烂,也有倚楼听雨的清寂。它们的眼神是温柔的,亦是沧桑的。它们是亘古不老的仙子,秋水横波,让世人留下无数新章古句来赞咏;它们凌烟御风,起舞弄影,用最美却最远的眼神注视着世人,即使远隔九天,我也能感觉到那眼神中的温柔鼓励,催人奋进。谁说青冥苦寒,星月无情? 虽一居于碧落青天,一居于红尘浊世,但它们,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再看现在,城市里,洪流滚滚,乌烟瘴气早已染黑了一片星子。抬头望天,只能看见被城市的灯光映染了的夜空里,残月未尽,一点疏星,寂寥清冷,正做着最后的挣扎。我的朋友们,它们的眼神逐渐黯淡了。 (以时间为序展开描写,写出了“我”在不同时期看星星的不同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曾经最爱的目光,昔年最熟悉的眼神,不觉间,已如此遥远。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而我,却还在痴痴守候,守着那遥远的眼神回来,好再与我作伴。
【总评】题目中的“眼神”被小作者诗化了,喻之为天上的星星,换言之,天上的星星在小作者眼里,就是世上最美、最遥远的眼神。文章以时间为序展开描写,写出了“我”在不同时期看星星的不同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以及对现实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遥远”在这里,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更是心理距离的。“眼神”的较为妥帖的比喻,“遥远”内涵的相对丰富,使得文章耐人咀嚼。
二类文:
遥远的眼神
时间如细沙,在生命的沙漏中缓缓流逝。过得去的,过不去的,总要被埋藏。唯有记忆中那遥远的眼神,始终刻在脑中,熨在心里,永久地拨动着我的心弦。 (开头明确“眼神”是全文叙事和抒情的线索。但下文与“眼神”“遥远”的关联似乎并不紧密。)
从呱呱落地,再到牙牙学语,父亲一直是我最大的依赖。他慢慢地教会我说话,教会我走路,再到送我进幼儿园。父亲一路看着我脱离他的怀抱,奔向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起点。每天,父亲送我到幼儿园门口后,便任由我哭闹,将我“狠心”地推进了那扇陌生、神秘的大门。我一步步前进,不时委屈地回望,直到他的身影愈来愈远,愈来愈模糊。而他那双始终微笑着的眼睛,却仿佛一直就在我身边。那遥远的眼神,是我最初的动力。
学会了走路,还要学会跌倒后重新爬起。父亲深谙这个道理。于是,在我的人生一次次面临考验时,他便充当了严厉的考官的角色。记得我上小学时,父亲教我骑自行车。他对我的满脸不情愿无动于衷,勉勉强强扶着我练习了几次后,就让我独自架着那高如铁牛的自行车自己练习。我为此摔了好多跤,但即使跌倒在地,他也只是袖手旁观。直到后来,我哭了,他才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我那源源不断的眼泪。蒙眬中,我看到了他的眼神:严厉的外表下,满是心疼与自责。
直到有一天,我要离开父母,独自到这座城市读中学。动身前,父亲无声地帮我收拾行李,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我的不放心。上火车后,父亲的身影伫立在那遥远的地方,久久不曾移动。从那遥远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无尽的悲凉。原来,竟不是父亲的白发遮住了他的心,而是我的任性挡住了我善于观察的心。 (三个片段,表现了父亲的眼神对“我”的影响。细节描写不足。)
感谢父亲! 感谢那遥远的眼神!
【总评】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截取了“我”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阶段的生活片断,记录了“我”成长的轨迹,表现了父亲的眼神对“我”的影响,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感受父爱、理解父爱的过程。但是,文章的记叙过于平淡,缺少感动人的细节,而且每个片断的着墨也不集中,与“眼神”“遥远”的关联并不那么紧密。
【新题预测】
请在“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文章。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透视
1. 诗意与哲理浑然一体的“引导语”。
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即便是命题作文,通常情况下,也会有一段引导语。这道题的引导语共有三句话,其中,后两句都是未说完的话,用“……”表示,只有第一句话说完了。而这三句话中,既有长句,更有两字、三字、四字的短句,它们排列组合起来,几乎是一首现代小诗。特别是在轻轻地诵读之后,你便会感受到这不是在读文,而是在读诗,带有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诗的味道。
而你在轻轻诵读与品赏的同时,又会感受到诗意中的哲理。“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我们谁不在出发呢?我们谁又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出发呢?因为,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呢?因为会有一种期待,会因为一次召唤,或者一个承诺。原来,出发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我们一旦出发了,就不会一无所获。
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引导考生对题眼“出发”有了一个基本的领悟,也引导他们围绕出发开启一次诗意与哲理的穿行,甚至会走向更深更远。
2. 当下与曾经水乳交融的“文章标题”。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回望自己曾经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往日的花样年华和喜怒哀乐的命题。“那一次”而不是“这一次”,不是“现在”,因此,所写的人和事是你曾经的岁月,是你曾经走过的路,是你拼搏和奋斗的开始。人生若没有过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而“记得”又分明指向现在、当下。你必须是一个站在当下的自己,来回望那个曾经的自己。曾经的自己不可能是现在的自己,而曾经的自己又必须是以现在的自己的阅历与视角来观照的自己。于是,现在在你笔下呈现的虽是曾经的自己,但也无法摆脱现在的自己,当下与曾经早已水乳交融,无法分离。
又因为“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那一次的出发是出发,这一次的出发也是出发,因而用今天对出发的感受、体验来审视曾经的、那一次的出发,其意义或价值将会得到升华。
3. 严格与关怀互为表里的“写作要求”。
分条表述的四点写作要求中,有三条用了否定词“不”。而同样是用了“不”,其中的三、四两条是非常明确和严格的“不要”:“不要少于600字”,这是关于量的底线,少了会被扣分,这很严格;“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不能在文中出现,甚至暗示也不能,这是关于文品的底线,突破了就有泄密之嫌,扣分可不是一丁半点的事。这些底线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们都已讲过,这里的提醒就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的无尽关爱。因此,这样的“不要”看似严格,其实是一种关怀。
而第二条关于文体的“不”,本身就是一个严格与关怀完美结合的典型。诗歌与戏剧是不能写的,但除了这严格的“不能”之外,其余的文体是完全放开的。考生不仅可以写常规的记叙文、议论文,而且可以选择写散文、小说,写杂感、随笔,写书信、日记。即便是第一条关于将题目抄写到答题卡上的要求,也在友善的提醒中蕴含着不可疏忽的严格。
评卷扫描
1. 大凡优秀的作文,不仅能紧扣“那一次”,更能充分体现“出发”。
考场作文与平时写作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是否切题的要求特别高。600字必须对题发挥,600字必须体现题眼、凸显文章的主题。就这道题而言,600字中的大量篇幅应该用在“那一次出发”上,而不是表现“那一次出发直至到达的全过程”。
优秀的作文在“出发”二字上,也有两个层次的表现:
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发”。这些考生多半写一次出远门或参加某一次夏令营或参加某一次比赛,主要描写老师的相送、家长的一送再送或同学、朋友的送行,也有写自己出发前和出发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一句话,那就是一次离开原地、离开家、离开故土到另一处去的出发。
另一种情况的“出发”就不只是距离上的从一端到另一端,从一地往另一地,而是一种从普通走向高尚、从低品位走向高品位、从目光短浅走向视野开阔的精神、气质、境界等层面的“出发”。这种出发扣住了“出发”的引申义、比喻义甚至象征意义,是又一层次的“出发”。这样的文章相当少,因而容易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而无论哪一层次的优秀作文,考生也多半能在叙事和描写中恰到好处地穿插三言两语的议论或抒情,使文章更加精彩。
2. 良好层次的作文,大多写的是“那一次”的“经历”或感受。
有一部分考生其实完全可以写出优秀的一类文,可惜由于审题不慎,而遗憾地与佳作失之交臂。他们审题时的思路想必是清晰的,但写着写着就情不自禁起来,以为不把一件事情的全过程写出来、写完整,就似乎对不住自己,因为,这一经历自己记得太清楚了。你“记得”的肯定很多,可这不等于都要写到文章中来啊!这类文章中不是没有“出发”,而是相对于全过程来说,“出发”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被整个过程冲淡了;而在说及故事的感受或收获时,正好相反,这些考生只一味地感谢那一次“出发”,而丢下了文章所写的篇幅较大的重要的人和事。因为这些缘故,这类作文只能被评为“良好”层次。
3. 中等的作文,基本上就是讲述了一个亲情、友情或励志故事。
这些考生基本上不顾题目,一看到“记得那一次”,就信笔由缰地一气写来,直到把自己熟悉的一个亲情、友情或者励志故事写完,才强行贴一个“难忘那一次出发”的标签。阅卷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有的考生所写的故事是“借鉴”了他人的成果,只是稍微改头换面。再加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最终只能得到一个虽然及格但平平的分数。
4. 比较差的作文,既不是写“那一次”,也不是写“出发”,甚至连一个故事也写得不像样。
这样的文章所占的比例还不算小,据抽样统计,接近20%。例如,有的考生写初一出发,初二又出发,初三再出发,那出发早就不是“那一次”了;有的考生,阅卷者根本不知道他写的是一则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说不知道他为何要写这样低俗的人和事;有的考生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越读越糊涂;等等。
迷津指点
一、 抓牢题眼,吃透“出发”
会写作的人总会抓准题中之眼,吃透题眼的形与神,做出合乎情理而又出人意料的精彩解读,进而写出让人叫绝称快的好文。对于“那一次出发”这道题而言,谁吃透了题眼“出发”,谁就能写出一篇高分的考场作文。
1. 在引导语的帮助下理解“出发”。
出发是一种行走,是一种刚开始时刻的行走。出发既是一种行走的状态,也是一种人生的状态。因此,引导语的第一句就提醒我们:“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同时,每一次的出发,理由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的出发,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引导语的第二句话,用了三个分句加以列举,并用省略号引发我们发散思维。而且,任何一个理由或者原因,都会引发或者导致或者成就一次出发。我们不仅要明白什么是出发,更要明白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出发,才会有一次次的经历和一次次的收获,才会变得丰富、充实、有意义,才会让你无法忘怀。
2. 在比较的思辨中定位“出发”。
一是在过程中比较。出发永远是每一次经历的全过程中最初的那一刻,出发后还有漫长的过程,还有各种风雨需要承受,最后才是“到达”。
二是与“到达”比较。出发是为了到达,但“出发”绝不是最后的“到达”。虽然,每一次到达又常常是下一次出发的开始,但它依然不是到达。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79年的一首《盼望》诗对此做了形象的诠释:“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3. 在选材取材中落实“出发”。
艾青诗中的“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的场景,正是对出发最好的落实与表达。对海员来说,出发时刻是起锚时的浪花;对军人来说,出发时刻是背上行囊时的从容;对农民来说,出发时刻是扛起锄头时的惬意。那么,对我们未成年的初中生来说,出发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同学们。即使你们抓不到如艾青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个性的出发画面,也要紧扣“出发”,集中笔墨写好出发前和出发时的情况,出发后的内容则必须略写,而且主要是写感受和收获。
对于出发前的情况,同学们既可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写各种准备,还可以写各种牵挂、交代甚至预见等。对于出发时的情况,同学们既可以写三步一回首的犹豫,也可以写送了一程又一程的不舍,还可以写此时此刻所见之景之物之人之事,更可以写此时此刻的所想所忆所思……总之,只要是发生在“出发”这个点上的,就是切题的、准确的和有意义的内容,就会使文章真正变得丰富、充实、精彩。
二、 记得“记得”,务必在场
“记得那一次出发”是一道让写作者无法置身事外的命题。“那一次出发”虽是你曾经的过往,但你至今“记得”,而且不只是记得一个大概的过程。因为,出发的主角就是你,无论感动还是伤心,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记得”二字则明确地告诉你,这是一次在场写作,是一次虽在当下但又不得不回到既往的写作;同时,所写的虽是过去,但你此刻必须置身其中,将你当初的和当下的感受、体验展露出来。因此,这是一次触动灵魂的写作。
顺便说一下,在场的写作特别强调关注当下。一是要有当下意识,要把每一次写作都作为一次神圣的心灵之旅。二是要有在场的姿态。我们身处的时代日新月异,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当下的视野,贴近灵魂,呈现真实,把握生命的终极价值。三是要有在场的技法,善意呈现,自然浸润,体现正能量。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记得那一次出发
还记得,初中时的我,满怀着对加拿大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向往,希冀远离母亲的切切察察,体验独立的生活。我从中国出发,踏上了为期三个月的留学之旅。(“多姿多彩”“切切察察”等词语的运用,有形有态,有声有色。开头非常简洁的两句话直接点明了“出发”是源于一种召唤、一种期待,更是一种逃离。有意思!)
那次出发,记忆犹新……(紧扣“出发”,紧扣文题,单独成段,非常醒目)
大雨滂沱,母亲撑着雨伞送我上学校的大巴前往机场。就在我满天欢喜地摆脱母亲的唠叨时,她却以我身材瘦小搬不动行李为由,要驱车跟在大巴后面一同前往。(一个追求独立,希望摆脱;一个借口瘦小,不舍相送。此情此境,活脱真实,让人叫绝)
我不论如何拒绝,她硬是不同意。望着母亲已有丝丝皱纹的面孔,看着她乌黑的眼珠像是在恳求我似的,我无奈地答应了。(一边是母亲丝丝的皱纹和恳求的眼神,一边是无法拒绝后的无奈,依然是两幅情景对比呈现,很是揪人)
坐在车子最前排的我,心绪如雨如麻般地乱。从大巴的后视镜中,我清晰地看到在雨中,母亲的灰色轿车紧追不舍。(如雨如麻的心绪,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当代初中生在亲情包围下的尴尬境遇)
“唉,这种小事,出发了都穷追不舍,我都多大的人了!”我叹息道。(借叹息直抒胸臆,也是一次智慧地点题)
到了机场,母亲跳下车来,慌忙的眼神中透出焦急与担心。她穿着绿色的户外装,只顾帮我搬箱子,却忘了打伞。雨滴落在她身上,打湿了衣服。这是何等地糊涂!我刚低头叹息,余光中却瞥见母亲挪动着的微胖的身子。她双手提着大箱子,用脚将箱子费力地挪上台阶。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可她却转过身来,满怀热情地朝我招呼。(此处描写,不是“背影”,胜似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接下来,便是安检门前的字字叮咛,如雨滴般滴落在我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似乎是道别了,我有些不舍,便耐心地聆听这出发前的最后的叮咛。(“我”被母爱感动着,从心乱如麻变成了耐心地聆听叮咛)
安检需要穿过一段玻璃挡住的路,母亲是不能送了。我回头望去,母亲衣服的颜色因被雨打湿而成了深色。岁月终究还是在母亲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她微笑着,眼角处已经有了皱纹。她的眼神中似乎透着焦虑,却又好像怀有欣喜;似乎很无奈,却又透出一丝坚定……(又一次回望,用自己的灵魂贴近亲爱的母亲。笔下的文字,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窗外的雨似乎停了。我头一转,便没再回头。此刻,心里反没有了期待中的喜悦,只觉得既感动又温暖。(经历了一番出发时的相送之后,“我”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温暖”了!)
出发了!在加拿大的生活充满了挑战,没了关爱的叮咛,也没有了备好的热气腾腾的三餐,我学会了独立,也念起了母亲的好。(写到达之后的生活及收获,只用了简单的三句话概括处理,便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了“出发”时刻,真的非常聪明)
如今,又是一个雨天。我想起了那次出发。神圣的母爱溢满我的心灵,给了我面对挑战的力量。(又一次的真切体验,再一次的人生收获,使得“那一次出发”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评:这次写作中,以出发远游、夏令营活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求学等为题材的文章特别多,但能写得好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位小作者却很聪明地描写了母亲从学校到机场这一段的出发相送,再现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初中生的情感转变与成长过程,也真实地呈现了母亲对出远门的孩子的不舍。两相对照的画面不断地交替呈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感动于出发的这一刻,羡慕着这两代人。
二类文:
记得那一次出发
八月的骄阳把大地烤得炙热,往日清凉的湖边凉亭里也不见了人影。而我在这种酷热的天气下,背上背包出发了。(既介绍了环境,也交代了出发的缘由)
妈妈总说我不肯吃苦,这不,她给我报了一个夏令营,让我去锻炼锻炼。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自然是万般不情愿,但终于没能说服她,只好背上她为我整理好的背包,无奈地踏上这段旅程。(一段心理描写,再次交代了这次出发的原因)
坐上大巴,空调呼呼地吹着,与外面的酷热真是截然不同。可后面的一切肯定没有这么舒服与容易吧。(概述了出发时坐在大巴上的感受,同时想象着夏令营的情形)
下了车,眼前便是一片自然之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潮涌动,有的只是几棵参天绿树和一片与河相连的绿草地。(此情此景,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
老师分发了帐篷让我们自己搭建,说今晚便在这里休息。听到这个消息,我仿佛被推到了谷底,不由得埋怨起来。不过,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我只好对照说明书,研究起如何搭帐篷来。炎炎烈日下,整整一页的说明书看得我头昏脑涨,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才将帐篷搭好。累得满头大汗的我赶紧躲进帐篷中,以为会舒服些,谁知帐篷里同样闷热无比。下午,我在心里一个劲地埋怨妈妈不该把我送到这种地方,还要参加一系列烦人的活动。好不容易吃过晚饭,太阳终于落下,月亮似乎显得亲切了许多。辛苦了一天的我倒下就要睡着了,可是,就连蚊子也不放过我,“嗡嗡”地一个劲地围着我吸血。想着还要这样度过好几天,泪水不禁涌了出来。(这段文字很是逼真,无奈的情感充满字里行间)
夏令营终于结束了。再次踏上大巴,吹着空调,感觉真是惬意极了。坐在车上,我回想着过去几天中发生的一幕幕,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嘛。回到家,妈妈激动地抱住了我,问我累不累,我只是一笑而过。
后来,我去亲戚朋友家时,不再像从前那样只会坐着聊天,而是会主动帮他们做些事情,一句句表扬的话也随之而来,听得我心里暖暖的。(当时抱怨,但夏令营结束后,“我”还是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
回想那一次出发,与其说是让我提升生活能力,不如说是对我精神的磨砺。我从畏惧困难到主动接受挑战,从埋怨妈妈到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那一次出发,教会了我许多。八月的骄阳即将再次炙烤大地,这一次,我将克服困难,再次向前出发!(最后的议论卒章显志,但有些内容在前文中找不到对应的描写,感觉有为议论而议论之嫌)
总评:这也是一次出发,没出国门,只是参加夏令营。如果小作者能紧扣“出发”二字做文章,写足自己出发前的不情愿、出发时的痛苦以及妈妈的再三劝说和鼓励,虽然境界不一定很高,但肯定是扣题的,也是真实的。遗憾的是,这篇文章主要叙写了夏令营的全过程,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准确地说,真正扣住题目的文字也就是开头的三个自然段,约占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鉴于小作者记叙文写作的功底还是不错的,且文章所写也非常单纯与可爱,故判为二类文。
新题预测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一行热泪,苦也要面对,因为坚强;每个人都有无言的伤,痛也要承受,因为成长。请以“依然渴望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隐痛 精灵 阳光 希望 诱惑 那一刻
手机 咖啡馆 生命 风雨兼程
请从上述十个词语(词组)中任选三个,组合成文章题目,词语(词组)和词语(词组)之间用间隔号表示,发挥想象和联想,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有人喜欢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喜欢天高云淡的秋,有人喜欢雪花飞扬的冬。。总有一个任你翱翔的天空,总有一段属于你的美好回忆,总有一份属于你的精彩”。这便是今年中考作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的引言,看了让人感慨万分,思绪万千,感叹现在出题老师的水准越来越高,越来越灵活,不再拘泥于课本,出这深奥的题目,也感叹现在的学生心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阳光,95后的他们真是了得,能够跳出题目领悟深层次的东西。看似写季节的题目,实则幻化开来,可以写过去,写未来,写人生,写成败,每个人都有花季,怎样在花季人生中,碰到困难和坎坷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季节,走向成功之路,这或许便是出题老师的初衷和用意。
95后的孩子阳光,自信,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尚且懂得如此,尚且需要这么去把握,70后的我们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更是没有理由萎萎缩缩,萎靡不振,怨天尤人。人生不可能总是坦途,关键是如何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朋友云就是这样诠释的。
云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女孩,这样的女孩竟然被骗,她曾想不通,服用了三十粒安眠药想草草结束年轻的生命,然而死神还是眷顾善良的人,生命保住了,从死神那里走过一回的她,身无分文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独自闯出来一番事业来,而且相当成功。一个个春夏秋冬,她困惑过,痛苦过,无助过,但最终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属于自己的季节,在她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沧桑和无奈,满是自信和活力,那个属于她的季节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和冬,很美,属于坚强的她,自信的她。
春夏之交经历了人生的洗礼,哀叹命运的不公,跋涉在痛苦迷茫中,而时间却不因你停下脚步,现在的季节已属于夏季了,是我出生的季节,也独独偏爱,希望自己“生如夏花”,虽然不追求泰戈尔笔下的“生如夏花之绚烂”,但就是喜欢夏天的花,不管阳光怎样刺眼怎样毒辣,风雨雷电如何交加,总也灭不了它的顽强,它的固执,无不体现生命的绚烂。花如此,人更应如此。
[原版试题]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第一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校园里我们生机勃勃;校园外,我们热情奔放……
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题作文。第二题: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
要求:
(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2)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爱在我的身边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时,生活中也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体验,透过我的视线,我发现,爱就在我的身边。
近距离扫描先把视线对准家庭,作个近距离扫瞄吧,我发现这里有一个爱的磁场。中心是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舅舅……所有的家庭成员围绕中心组成一个“爱”的辐射场。晨曦微露时,厨房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那是为将要早起的儿子准备早餐的母亲;暮色黄昏中,窗前有一位伫立守望的剪影,那是等待孙儿读书晚归的外婆;秋风乍起时,奶奶已早早为我准备了御寒保暖的毛衣;季节更替时,阿舅已为我准备了增强抵抗力的“力度伸”……每天每天,点点滴滴,我都被浓浓的爱意包围着。
中距离扫描再把视线投向学校,作一个中距离扫瞄吧。我发现,这里是一个爱的共振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尺讲台,是老师的谆谆教诲;一方黑板,是老师的循循善诱,一个眼神,是为我们的成功而流露的欣喜;几句话语,是为我们的失败而显露的操心。而我们则以加倍的努力,回报老师的关爱,有时不忘在老师劳累时,为老师搬来一把椅子,倒上一杯清茶——就这样进行着爱的交流,传递着爱的共振!
远距离扫描最后,我把视线转向社会,啊,这里简直就是一个爱的信息发布会。爱心一日捐、中华骨髓库、希望工程、西部支援……“爱”的信息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我把镜头定格在“非典”一页上,我看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电视机前,所有人的眼球都关注着抗击SARS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关注着生死线上那一个个熟识的、不熟识的面孔。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用心灵去感悟,用眼睛去观察吧,通过我的视线,我发现爱就像我们身边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
〖点评〗
视野开阔,由近及远,从家庭写到学校、社会,“爱”线贯串,形似散而中心鲜明;选择的材料来自生活,既有家庭小事,又有国家大事,组合自然和谐,体验感悟又紧扣中心;文字简练通达,有一定文采;是一篇有相当质量的好文章。
我的视线
——记一把蓝色的雨伞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
“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妈,真的它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那把褪了色的伞,又重现以前明彻如天空的蓝色。
终于明白,这么久以来,妈妈都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多想也给妈妈一片快乐的天,即使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于那把蓝色的伞,每天深夜在灯下夜战的人是我,每个周末穿梭于补课地点的人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的伞。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
〖点评〗本文胜在审题、构思。作者把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形象地编入“我的视线”,其审题、取材可谓巧妙新鲜,视线集中的对象———雨伞是本文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构思时截取这亲情之爱的两极,以母爱和对母亲的爱作为落笔详写的点,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情,感人至深。
我的视线
——有一种淡淡的味道叫作幸福
有一种淡淡的味道叫作幸福。那是我的视线所能看到的。我终于知道,其实她一直让我感受着幸福。
——题记
我的视线,在那一刻,落在了一双手上……
母亲送我去学校。
我走进电梯,手上拎着一只沉重的大包。可我并未觉得它有多重,也许我是在等待,等待有人为我解脱。
母亲匆匆锁好门,跟进了电梯,门合上了。
母亲看见我手上的大包连忙接了过去,也许这便是我的等待。
电梯到了一楼,门开了,我走出去。身后传来电梯门合上的声音。我回过头:
母亲倾斜着身子,脚步也略带凌乱,她的两只手奋力地抓住大包,手上的筋清晰可见,似乎因为这过重的负荷而愤怒,像要绷断了。她的手不停地交换着位置,仿佛想趁那交换的一瞬缓解压力。几缕发丝像要为她掩饰紧皱的眉头而滑落到了额前,浸湿在汗水中……
“要我帮你吗?”
“不用了,你管你先走吧。”要我帮你吗?是的,我的确是这样说的,包是我的,而我却问要我帮你吗?
我们来到一条马路前,对面的红灯正一闪一闪,随即跳向了黄灯。
母亲松开了一只拎包的手,她用那只手紧紧握住我,我没握紧她。清晰地,我摸到她手上深深凹进的痕迹,是拎包时留下的吗?我好想问她疼吗?可是我知道我不会开口。
来到了校车上,母亲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她把包压在了我边上的座位。我脸侧过去,望向窗外。
她用手为我理着头发,那一刻,我的视线落在了一双手上,黯淡的、粗糙的、疲劳的……
母亲,何时你的手已沧桑成这样?
我终于知道,她没有保留地努力让我感受幸福,在那一刻,我懂了,母亲……
校车开始缓缓行驶,窗外你的身影渐渐模糊,隐约看见你在对我挥手。
我的视线再一次落在了你的手上,是清晰的,我看到了幸福……
〘点评〙
本文作者牢牢抓住“视线”的落眼点———母亲的手,串连起熟悉、平常,甚至有些细小的生活场景:母亲替“我”拎书包,母亲牵“我”
过马路,母亲为“我”拣座位,母亲帮“我”理头发……黯淡、粗糙、疲劳的手背后是绵绵的母爱与作者强烈的幸福感。
本文的描写也比较细腻,尤其是母亲走出电梯时的一段和“要我帮你吗?是的,我的确是这样说的。包是我的,而我却问要我帮你吗”这一段内心独白,都不禁令人读来怦然心动。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我们就是希望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在这里啊/就是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
——朴树《生如夏花》我们会在周末偷偷溜进校园,平时乏味的教室却俨然一个硕大的游乐场,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却还那般欣喜,我们踩着操场上的阳光,把秋千荡出各种花样,望着蓝天,唱着属于我们的歌,微笑,纯得没有一点杂质。
这就是我们,会在枯燥乏味中找乐趣的我们,对于我们一点点小的快乐与希望都能支起整颗心的光亮。
我喜欢和朋友们抽空去画室,我是学素描的,而我的朋友们有的学水粉,有的学国画。
老师会抚着我们的头说好好学,然后去教小弟弟小妹妹,看你们的了。于是我们穿梭于被教与教之间,我们被寄予希望,然后又传播希望,似乎就像初升的太阳,被寄予新一天的希望,也让别人看到希望。
希望,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我们,是一群爱文学的孩子,捧读余光中的《满亭星月》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感受虞姬的爱恨情愁,幻想屈原的悲然与无奈,纵身一跃,撕开那道口子,沉沉地沉到河底,悲切与绝然,沉沉地沉到我们心底,夜凉如浸,虫吟如泣。我们不断地合上又打开一本又一本的书,我哀心的想说那叫传承,文学,是种精神,虽然我们在浩瀚的文学面前,还是不知所措,但那份渴望与执着,看到了吗?
那是希望。
我们,是我的朋友们,也是我未曾谋面的“朋友们”,我们是那绚烂的夏花,像那初升的太阳。我们为小小的快乐而感到幸福,会在知识前面吃惊地张大嘴巴,我们看着历史,望望未来。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看见太阳了么?那个充满希望,又给你希望的太阳,是我们啊。
【点评】初升太阳给人以希望。本文抓住这一点,以散文化的语言书写出莘莘学子如夏花般绚烂,如初升太阳般充满希望。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看看历史,望望未来”,青年一代肩负“传承”的使命,可见小作者的思考是有一定深度的。本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写作者一定的文学底蕴。多读书,的确有利于写作。
2005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上海市中考作文题]
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
请以“充满活力的岁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2)不能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试题解说]
上海市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可谓个性鲜明:从题型上看,坚持以命题作文出现,不盲目跟随潮流;从内容上看,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紧紧扣住了“青春”这一闪光的旋律,(2003年考题为“我想唱首歌”,2004年考题为“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让同学们满怀激情地诉说着对自我、生活、社会的一腔热情,让考生在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题目不难,但要写出新颖脱俗的文章,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得做好几项工作。
一、紧扣题目突出积极的主题。《汉语词典》解释“活力”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理解为“快乐”或“活泼”,如果文章仅仅是述说生活故事,抒发青春情怀,显然是不够的。另外,不管是从正面取材,还是反面切入,都应该突出自己对生活的难以抑制的喜爱与激情。
二、透过题目寻找精美的内容。从时间上入手,可以回忆童年的奇思妙想,可以描写少年的壮志情怀,也可述说青年的激情岁月;从角度上思考,这种活力可以是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的乐观情怀,是在苦辣酸甜环境中的蓬勃朝气,我们不妨用曲折坎坷的经历,让故事荡起诱人的波澜。
三、突破局限选择新颖的形式。命题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内容俗套、形式单一,考生应该学会突破这种限制,在形式上巧做文章,或用不同时期的日记反映自己对青春岁月的感悟,或用几则小故事诉说自己奋斗过程中的种种惊喜。
[满分作文]
充满活力的岁月
上海市一考生
白云悠悠的日子,天空格外地湛蓝,大地异常地空寂。疾风过处,绿草上跃动着一颗充满活力的心。一颗心,再配一双脚,便勾勒出了我去远方放牧青春的风景线。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很想很想在寂渺无人的海边久久伫立,聆听大海深沉雄浑的呼吸,让意识在豁达里消逝,让胆怯在海水对礁石的不屈冲蚀中抛弃。很想很想在蔚蓝的海面乘风破浪,像海鸥一样自由翱翔;很想很想在海边等待,静静地等待那大海分娩红日时阵痛的壮丽,默默地体味落日坠落时的缠绵缱绻。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真想真想徒步浩瀚的大漠,到撒哈拉勘探宝藏,踏着广袤无垠的荒原,重温着三毛的吟唱,让驼铃在空旷中奏响,和着风沙飞扬,或许这里还可以有第二个荷西、第三个荷西的温柔。真想真想在辽阔的草原纵横驰骋,重复着牧歌的粗犷悠长,看护绿色和牛羊。圆月下,我们围着红红的菁火翩翩起舞,品味那柔情似水的眸光。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好想好想划着竹筏,迂回于“山如碧玉簪,水作青罗带”的绮丽风光,穿梭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画廊,或许这里的某个地方会出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绮丽景象。或许还有人愿再作一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妙论。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总想登攀峻岭危峰,俯瞰群峦叠峰,饱览水乡的舟楫荷塘。总还想,登冰峰采撷雪莲,到天池畅然激荡,再踏在红叶铺落的小坡上,弹一曲活力岁月里无穷无尽的曲调……
[简评]
当不少考生将笔墨落在活生生的具体故事上的时候,这位同学将目光放在了充满活力的种种青春梦想之中。或在广阔的背景中“看大海”,或在粗犷的情怀中“越沙漠”,或在绮丽的风光中“游水乡”。文章语言优美,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熠熠生辉,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无限激情。
充满活力的岁月
青春,在我的眼里,仿佛就是那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字母,每一个字母都能激起我无穷的想象。
青春是A,像一座金字塔。生活要求我们不断往上攀登,生命要求我们不断实现人生的饱满,达到光辉的顶峰。
青春是B,是心与心结合开出的美丽花朵,是朋友之间互信互谅的两颗真挚的心,是携手走过人生中的道道坎坷。
青春是C,是我们的耳朵,让我们去聆听各种天籁之音,聆听长辈们的谆谆教诲,聆听自然的鸟语花香。
青春是D,是一把竖琴,青春的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弹奏出属于我们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
青春是E,是书架,是青春的我们遨游于无尽的书海中,不断求知、探索并发现的美妙领域!青春是F,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是通往成熟、通往收获、通往成功必不可少的希望之心。
青春是G,是自由的化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要做无拘无束,无阻无碍的鲲鹏。
青春是H,是阶梯,是青春路上跨过的一个又一个坎坷,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拾级而上。
青春是I,是挺直的脊梁,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气概,是永远拥有一颗正义之心的坚韧。
青春是J,是翩翩起舞的少女,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青春是K,是迈出正步的军人,是我们严守纪律,像军人一样以整齐的步伐走出的一片个性的蓝天。
青春是L,是一把倒立的锄头,是帮我们在青春路上清除杂草,扫除障碍的工具,让我们少走错路、弯路。
青春是M,是通往心灵的一扇门,只有打开心灵的这扇门,才能获得人与人真诚的交流,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更真的友谊。
……
其实,就算26个字母全写出来,也不能把这个充满活力的岁月道尽。朋友,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无悔,生活闪光,用心珍惜它吧!
〘简评〙 这是一篇形式独特,立意高远的佳作。作者打破传统的取材方向,从26个字母的形态中,挖掘出了新颖深刻的切入点。在作者眼中,每一个字母都是一种事物,一种象征,一种能给人启示或力量的源泉,一个能展示青春激情与风采的舞台。
充满活力的岁月
白云悠悠的日子,天空格外的湛蓝,大地异常的空寂。疾风过处,绿草上跃动着一颗充满活力的心。一颗心,再配一双脚,便勾勒出了我去远方放牧青春的风景线。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很想很想在寂寥无人的海边久久伫立,聆听大海深沉雄浑的呼吸,让意识在豁达里消逝,让胆怯在海水对礁石的不断冲蚀中抛弃。很想很想在蔚蓝的海面乘风破浪,像海鸥一样自由翱翔;很想很想在海边等待,静静地等待那大海分娩红日时阵痛的壮丽,默默地体味落日坠落时的缠绵缱绻。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真想真想徒步浩瀚的大漠,到撒哈拉勘探宝藏,踏着广袤无垠的草原,重温着三毛的吟唱,让驼铃在空旷中奏响,和着风沙飞扬,或许这里还可以有第二个荷西、第三个荷西的温柔。真想真想在辽阔的草原纵横驰骋,重复着牧歌的粗犷悠长,看护绿色和牛羊。圆月下,我们围着红红的篝火翩翩起舞,品味那柔情似水的眸光。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好想好想划着竹筏,迂回于“山如碧玉簪,水作青罗带”的绮丽风光,穿梭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画廊,或许这里的某个地方会出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丽景象。或许还有人愿再作一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妙论。
在这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总想登攀峻岭危峰,俯瞰群峦叠峰,饱览水乡的舟楫荷塘。总还想,登冰峰采撷雪莲,到天池畅然激荡,再踏在红叶铺落的小坡上,弹一曲活力岁月里无穷无尽的曲调……
〘简评〙 当不少考生将笔墨落在活生生的具体故事上的时候,这位同学将目光放在了充满活力的种种青春梦想之中。或在广阔的背景中“看大海”,或在粗犷的情怀中“越沙漠”,或在绮丽的风光中“游水乡”。文章语言优美,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熠熠生辉,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无限激情。
充满活力的岁月
人们常说十六岁是花季,我却不以为然。我看,恐怕要用“一年四季”来形容我这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才比较恰当吧!
我的春季
“特大喜讯,我当上了文娱委员!”还没进家门,我就大声嚷嚷起来。“嚷什么,有本事就到元旦文艺汇演上给我争光去!”妈妈从厨房里出来,一边擦着桌子,一边还不忘给我“泼冷水”。“没问题,我披荆斩棘地苦练了这么多年,拿个奖算得了什么?”嘴上这么说,我心里却没个底。妈妈说得对啊,这只是在我在春天里播下的一份希望,只有经常浇灌,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十六岁的我志比天高,像春天一样富有生机和活力。
我的夏季 “哈哈…嘻嘻…”操场上那发出银铃般笑声的是谁呀?不就是我喽!刚刚打完篮球的我,大汗淋漓,手里拿着矿泉水,和同学正聊得起劲:“这„星空热舞俱乐部‟怎么样?”“太棒了,杨杨跳了一支唐朝舞,真是一流,绝了!你不知道,那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感觉……”瞧,我们又侃上了。我们这帮姐们儿聚在一起,天文地理了然于心,网络电视无所不及,在生活上可是谁也不愿服输的对手。十六岁的我豪迈洒脱,像夏天一样热情奔放。
我的秋季
我独坐窗前,望着窗外飘零的残叶和绵绵的细雨,往事又涌上心头。近来成绩退步很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唉!考试临近,我该好好地复习了。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是上大学、赚大钱、成家立业……是在于索取还是在于奉献,我茫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愁,不就是秋天的心吗?十六岁的我,不知为什么变得如此多愁善感,像秋日的丝雨一样深沉忧郁。
我的冬季
“待会儿把英语试卷做完,物理那两个题目弄懂没有?”我抬起埋在书堆里的头,不耐烦地听着妈妈的话,墙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条幅直冲我眨眼睛:“你还差得远呢!”近来,我心情很烦,学习上的问题太多了,我只得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策略,不打电话不通信,遁入“山居”苦读书。十六岁的我,有了冬天的冷峻与沉稳。
〘简评〙将美丽的十六岁,用春夏秋冬四季来形容,真是贴切而又新颖。当上干部时,心中满怀梦想;同学神侃时,个个热情奔放;独坐窗前时,变得忧郁深沉;面对考试时,只得遁入“山居”。作者用四个小标题,串起了青春岁月里有苦有乐、激情满怀的生活。文章形式新颖,内容独特,语言活泼自然,字里行间极富文采。
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
白驹过隙的一瞬,我抬起头,感觉到岁月正随风吹散,不禁掩面叹息,内心漾起的是一丝欣喜和怀恋。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青春律动的我们挥汗如雨,只为灿烂在六月。那段岁月是美妙的———
课上,我们凭借着青春的活力与大胆,与数学老师切磋争辩着一道拓展题,那声音此起彼伏,如跌宕震撼的《生命交响曲》一般,连老师最后都大为惊叹:“后生可畏啊!” 图书馆里,我们欣赏巴尔扎克,品味余秋雨,笑谈塞万提斯„„用活力去感受文学,去点燃自己爱文学的心灵。
活力的岁月永远没有完结,活力的岁月永远不知失败。
体育课上,男生们挥汗如雨,女生们在骄阳下以最热烈的欢呼给同伴加油。我,也是男生中的一员,传球、空投,有时也会落空,有时也会失败。但我知道: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
课后,我们风趣调侃;回家,我们惜时如金;路上,我们嬉笑成群。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苦读至凌晨,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在烈日下打球,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可以与老师、同学们成为知心的朋友,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有自信相伴!
在暗的末端,我疾走。
在光的初始,我飞奔。
那远远近近迷茫的影,散落空白的旅途。黎明的光线,是我路过黑暗的标签。——题记阳光的脚步轻盈,踮起脚,我够不着它的肩。清风的歌声细絮,侧耳聆听,我听不到它的音符,时光的轨迹蔓延,茫茫一片,只留下或深或浅的碾痕,附和着悠悠的吟唱。
那是个五月的早晨。天空依旧是飘忽的灰。我乘车去市郊,狭长的公路上,只有我们这一辆车踽踽独行。窗外飘来五月的熏风,让人清新明适。可我的心却依旧疲惫,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不知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在车子轻微的颠簸中,我睡著了。一会儿,我来到了一片花的原野。
那是一片斑斓的花海。红色的是杜鹃和樱草,蓝色的是兰花和天竺葵,像是把失落的春天全部集中似的,这些花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灿烂地盛开了。
究竟有多少年没有来过这样的地方了?是很久以前,自己一个人骑车路过的花地,还是更久以前自己和同学在夕阳下奔跑过的原野,或者是曾经的曾经送给挚友的卡上印有这样的图案,后来那卡片遗失了,图案却成了印在心底的影像?
望着这开到天涯的花,我觉得自己的心仿佛被擦亮了,仿佛心中也有了一粒花的种子。我感觉那是一株白色的小花,花茎纤细地微微颤动,花影也渐次萌动,种子被一瓣瓣花紧紧包着,啊,这就是我心灵深处的花啊!在我绝望时、受挫时,它都一直静候在那,等待花开。为了心中的花开,我得怎么做呢?
要不怕冷不怕黑,也不怕寂寞,最重要的是,要坚信自己能开出花来。这是,我觉得我变得容易喜悦了,我的心情像一把灵敏的弦,轻轻一拨,便有悦耳声响。窗外的阳光,车内好听的歌以及蓝天中的鸽哨,都使我开心。
原来,我之前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花开。那些孤独的黑夜,是为了反衬黎明的光明。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 欢乐可以分享, 幸福可以分享, 经验也可以分享……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情。请以“分享”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 (l)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2) 字数在600字左右;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导引】
福州中考作文是一个命题作文, 以“分享”为题写诗歌除外的文体, 可谓文体宽泛, 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拿手的文体去作文。“分享”的内容很多, 要写新颖的、典型的;切忌写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只要向纵深掘进, 就会发现“分享”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就可以发现许多立意构思的方向:
一、从分享的主体入手。
人际关系本来就是一种互动关系:帮助别人, 也就是帮助自己。郑板桥曾经说过:“为人处, 即是为己处。”《红灯记》中有一句台词:“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所以, 我们应该学会分享。分享需要有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 有时还需要一点策略;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沿着这个角度立意, 会写出极为深刻的文章。
二、从分享的客体入手。
可以定位于敞开心扉, 分享他人的生活和思想、痛苦和欢乐、经验和教训, 这里的“别人”还可进一步拓宽, 可以是集体之间、国家之间, 甚至是大自然、历史……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共享”的地方, 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可以有“共享”之处。世界本来就是一体的, 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村子”。
三、从横向入手, 扣住“分享的范围”展开。
从物质层面看, 可以定位为“分享既帮助了别人, 也给自己带来了愉悦;失去了一些, 得到了更多”。事例很多, 比如比尔·盖茨做大量的捐赠、瑞星公司免费让人试用杀毒软件……从精神层面看, 精神上的分享不会使你损失什么, 却能收获很多: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 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有了分享, 我们这个世界才充满温情和美好。
四、从纵向入手, 扣住“分享的意义”展开。
从历史角度看, 人类能够分享、善于分享, 才脱离了野蛮与蒙昧, 走上了科学与文明的时代。从当今社会的形势来看, 人类早已步入信息时代, 资源的共享已成为一种必须。有了分享才有了今天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奔月航天器里吟唱的是合作的歌,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书写的更是共享的诗。
其实, 以上四个方面的每一方面又都包含好几个角度。有这么多角度供你选择, 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应该不在话下了。
【中考佳作一】分享
福州市一考生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总希望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到美丽的人生, 于是, 许多的发现与沉思便在笔下徘徊开来。
海
带着蔚蓝色的心情, 在蔚蓝色的海中感受无限的快乐。无论曾经在陆地上多么澎湃的江河, 纳百川的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它, 然后以无限广阔的胸襟将快乐分给每一朵浪花、每一位在海中尽情嬉戏的游人。海接受江河的激情, 分给它汹涌的浪花;海容纳游人的快乐, 同时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海就是这样, 人们给予它的不全要, 它留下该留的, 将自己的快乐无私地与别人分享, 造就了最美丽的人生。我仿佛听到鱼儿与海的对话:
“没人知道我流泪, 因为我活在水中!”
“我知道你在流泪, 因为你活在我的心中, 你的痛苦和忧愁由我来与你一同分享!”
就连珍珠闪烁的海滩上偶尔闪动的几块黑礁石, 也是海微笑时跳动的眉毛。
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 既不圆润也不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 海螺缓缓地移动着。每当有海浪冲过来, 邀请它一起玩耍, 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候, 海螺总是把自己藏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 它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总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它不知道, 分享快乐, 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痛苦, 就会减少一半的痛苦。海浪失望地离开了, 奔向了海的怀抱。
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显得卑微, 它一生都只能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 所以它注定不会像海那样永生。它终究会死去。海螺死后, 它的壳还在, 只是留不住海浪, 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后记
与人分享的海、盲目自闭的海螺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青睐, 于是上帝不假思索地将最美丽的人生赐予了海, 而孤独的海螺, 只能永远生活在人们的脚下。
于是海轻轻地告诉我:“最美丽的人生是将自己的欢乐与悲伤与别人分享, 把别人的快乐、痛苦和自己一起分享!”望着海我使劲地点了点头。【点评】
面对“分享”这一极具思想性的命题, 作者别出心裁地跳出了凡俗的生活圈, 用寓言的方式, 形象生动地给人们诠释了一个道理——“生活因分享而美丽, 人生因分享而精彩, 万物因分享而永恒!”完全符合命题的规范, 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表现出作者在“寻找”与“发现”中的细腻心思以及融情于物、融物于理的巧妙构想。文中比拟手法活灵活现, 生动地刻画出幅幅寓言的画面, 同时以对比对话的形式, 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文中, 使人在故事性的讲说中简明易懂地领悟到作者的意向。文章选材新颖, 构思奇特。
【中考佳作二】分享
福州市一考生
百灵啼声婉转, 麻雀扑打着翅膀, 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 树木成阴, 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 游人闲适, 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 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 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 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 便不能开阔心胸, 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是一种催化剂, 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 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 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 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 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 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 他们都与世人同享, 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 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 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 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 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 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 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 让我们试着分享, 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 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点评】
作者开篇点题, 道出拥有分享精神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从而说明了“分享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其后, 作者在主体部分分段对“分享”做了全面的论叙, 即“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 赢得人们的尊敬”。“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 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切合主题, 表达顺利。论据充分, 结构完整;古今中外, 名人贤士, 素材丰富而不凌乱, 论据条理清晰, 无愧美文!
【中考佳作三】分享
音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它或是激情澎湃, 让人热血沸腾;或是清冷柔和, 好像冬夜之月;或是凄凉幽怨, 像那深秋桂子。音乐也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 它像是一扇门, 打开了我与前人交往的世界。
小的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是江南人, 江南与二胡之间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缘。每到午休时间, 奶奶就拿出那盘被它视为宝贝的阿炳的磁带, 放进老式的收录机里。二胡独有的悲凉与沧桑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润湿了我的心田。
俗话说, 乐器是一方水土的精灵。在二胡日复一日的熏陶下, 我对江南也产生了日复一日的向往, 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江南, 融入江南。在阿炳的二胡声中, 我常幻想着自己正乘着一叶扁舟, 沐浴着和风细雨, 游走在柔丽凄迷的水乡。
是阿炳, 让我了解了“青石小弄台门深, 乌瓦粉檐廊棚长”的江南;是阿炳, 让我体会到了如此美妙的境界。
妈妈平时总有唱不完的宋词, 那些本就情深意浓的词, 配上惆怅的曲, 再经妈妈的低吟浅唱, 就更为动听。每当闲下来的时候, 我就强烈要求妈妈把这些词教给我, 于是家里就总是回荡着宋词的悠悠声。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雨打窗台湿绫绡”, 我仿佛看见一位女词人满怀心事地站在窗前, 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 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好像读懂了一代亡国之君那剪不断的悔与恨。
在宋词的熏陶下, 我了解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它像一扇斑驳的大门, 将我领进了历史的长河和诗词歌赋的世界。
阿炳、李清照、李煜, 这些优秀的前人, 毫不保留地将他们的热情倾注在他们的作品中, 让后人得以分享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后人得以和他们一起沉醉在美妙的境界中。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又何止是精神上的慰藉呢?
【点评】
生活需要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生活需要微笑(小故事)
默然的片刻
“咣”的一声,电梯又关上了它沉重的大门。
【“‘咣’的一声”,不仅形象地状写出了电梯门的沉重,更含蓄地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压抑与失落。有先声夺人之效。】
在电梯间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我和我的邻居们彼此默立,眼神淡然。【“彼此默立,眼神淡然”八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生活距离在拉近,心却越来越陌生的现实。用词堪称精当。】等到了目的地,各奔东西,就仿佛连邻居的关系也不是了。刚搬来的那会儿,我试图对每个人微笑,可每当我跟别人眼神相撞,嘴角还没来得及扬起,对方早已掉转了脑袋。搬进这幢楼将近十年,除了一楼看守的大爷,我谁都不认识。
【题目为“微笑”,作者却从“没有微笑的生活”写起。这种反面着笔的写法,颇富悬念感。】
热闹的片刻
“嘟——”门开了。【同样是开门,这“嘟”的一声,似乎让人觉得轻松了不少。声音的变化预示着情节的变化。】
出来的人争先恐后,进去的更是不甘示弱,我挤在了电梯最里的角落,和平日一样安静地等待目的地的到来。电梯门关到一半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年轻男孩的声音:“等一下,等我一下!”我微微抬起头下意识地看了看,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全身挂满了包包袋袋的年轻男孩,他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把身上的包一个个取下来。【主人公出现了。】
“大婶,帮我拿来一下,谢谢!先生,帮我拿一下这个包,好吗?大叔,谢谢!小姐,请帮我拿一下!”【男孩的话,打破了电梯里惯有的平静。】等到他把他的包裹一一“安顿”好,自己只背着把吉它的时候,他又笑容灿烂地说话了:“大家好,我是新搬来的,住五楼,音乐学校的吉它老师,请大家多多关照。”【男孩的笑,更与电梯里人们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电梯里的人都象征性地点了点头,我也被这男孩的热情逗笑了——笑在心里。五楼很快就到了,小伙子谢谢大婶谢谢大叔地接过了他的包,走的时候,他还无限朝气地说了句“再见”。【富有朝气的男孩,感染了大家,以致连“我”都被逗笑了。】
快乐的片刻
“大家早上好!”“早上好!” 【同样是声音引出,不过传到大家耳里的不再是冰冷的关门声,而是热情的问候。这种相互呼应,逐层推进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背着吉它的男孩一进电梯又照旧问候着大家,大家也相互问候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梯间里有了谈话和笑声。有男孩的,也有我和邻居们的。我常常在电梯里听到了这样的话语:“等一下吧,张大爷就在后面!”“小伙子,音乐学校的新鲜事说来听听吧!”……
【具体写出了邻里关系发生的悄然变化。】
在这小小的电梯间里,每个人心底沉睡已久的微笑与热情被唤醒了。虽然淡淡一笑微不足道,但却令我每天都心情舒畅含笑走在城市中,也仿佛感受到了每位擦肩而过者的微笑。【照应标题,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微笑生活”的崇尚与赞美。】
【简评】
生活在城市里,人们住得很近,却彼此陌生,以致连“微笑”都被钢筋水泥禁锢了。作者巧妙地抓住电梯间里的见闻,用不同时期在同一地点发生的故事,逼真地写出了这种现实,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在情节的安排上,文章选取电梯间里的三个“片段”,反映出了一个热情男孩到来之后,人们由“冷陌”“惊讶”到“感染”的变化过程,形式新颖,脉络分明,表达了作者对微笑生活的追求。别外,每个小故事的开头都用声音引出,有先声夺人之效,“咣”字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状写得淋漓尽致;第二个故事开头的话,与前面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个小故事开头的话,则让一种美好的情感得到了自然流露。一篇考场作文,有这么多的亮点,实在不易。
生活需要鲜花(小小说)
福州考生
那个冬天,出奇地冷。
枯黄的树叶落下时,父亲在耶稣的引导下步入了天堂。生活的打击,让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每天下班后,母亲不再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做饭,总是一个人呆在卧室里翻着影集。家里静悄悄的,甚至连轻微的呼吸声也可以听到。
这天,母亲和我一同回家。到了家门口,远远地看见门把上系着一束玫瑰。那朵小小的玫瑰花刚刚绽开娇嫩的花瓣,沾在上面的水滴还清晰可见,在陈旧的门板的映衬下,特别打眼。拿着钥匙准备开门的母亲脸一下子红了。“芸子,是谁开这种玩笑?”母亲嘀咕了一句,准备将花扔掉。
“妈妈,别扔!”我将玫瑰接在手中,说:“看看是谁送的?”展开卡片,一行漂亮的字迹闯入了母亲的眼帘:“芳,你还记得我吗?祝你身体健康,祝你女儿快乐!”落款是“儿时的玩伴”。“妈妈,他是谁呀?”妈妈默默地打开门,没有回答,不过,脸上有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那天,母亲做饭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炒一会,停一会,炒炒停停的。我想,她一定是在想送玫瑰的那个人,一定是在回味那些美好的日子。晚上,母亲又将影集搬出来,她在找儿时的玩伴。以后的每个周日,母亲都能收到一束玫瑰。有嫣红的、有洁白的、有淡黄的,落款都是“儿时的玩伴”。也是从那时起,母亲黯淡的眼睛开始有了灵气,脸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红润。那册影集不知被母亲翻过了多少遍,但儿时的玩伴却一直没有找到。
母亲节那天,母亲又收到一束玫瑰,卡片上附书:“妈妈,我很高兴您又快活起来了,你快乐我也快乐!您的玩伴芸子。”母亲喜悦地抚摸着玫瑰,眼里溢出了感动的泪水。
【简评】
好的文章总能用美好的情感吸引和启迪读者,本文就是一篇这样的好文章。一束玫瑰花,再平常不过。可当它出现在遭受沉重打击的妈妈面前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力量、一份爱心;当这束无名者赠送的玫瑰花引导妈妈走出困境的时候,故事又戏剧性地把“我”推到了妈妈的面前。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许吸引阅卷老师目光的正是文中那位“善良可爱、聪明活泼”的女孩,和文中洋溢的那种浓浓的母女之情。另外,本文情节简单却波澜起伏、语言简洁却注重描写的特点,是值得借鉴的。
生活需要微笑(议论文)
福州考生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序里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巴黎大学的围墙上也刷着“生活在别处”这样富有诗意的标语。我曾经长久地喜欢着这些东西,并且将它们奉为闪光的真理。当然,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读到海蒂的故事。
亚特兰大市的海蒂在一个特别的实验室度过了她的23岁生日。这个皮肤苍白的女孩一出世便得了一种怪病,她的皮肤对外部环境过敏,她一直住在科学家们为她制造的无菌实验室里。她的母亲没有抱过她一天,她孤独地度过童年,孤独地进入了青年。更为残酷的是,她不可以哭泣,因为咸咸的泪水会腐蚀她的皮肤。这是怎样的生活?可海蒂却微笑着告诉我们:“我可以上网,我喜欢想象,那里有我快乐的天堂。”
因为不能流泪,海蒂选择了微笑,诗人艾青也是如此。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面前,他始终清醒地微笑着。对批斗他的红卫兵笑,对打击、“审判”他的造反派笑,在茫茫的大兴安岭林海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他哼着歌劳动的场面。他说“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正由于艾青有着一种超凡的豁达与超脱,他的《仙人掌》一诗中,就有这种让人震憾的诗句:“养在窗台上,梦想着海洋。”
在那特殊的年代,同样作为诗人,宣称“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可是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顾成和才华横溢的海子,却因为不会微笑,痛苦地远离了这个世界。
因为不能流泪,一些人消积地选择了死亡;因为不能流泪,一些人却积极地选择了微笑。同样是面对困境,只是前者的“壮举”实在无法引起后者那样大的震憾。所以我说,“生命与生活都是一万个玩笑的堆积”,是闪光的哲理。我很想告诉米兰·昆德拉,我见过一种微笑,比上帝的微笑还要美。
【简评】
【011苏州中考满分作文】推荐阅读:
2024年苏州物理中考卷10-05
2008年苏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09-21
泰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中考满分作文09-25
张家口市中考满分作文-中考满分作文10-24
长沙市中考满分作文-长沙中考满分作文07-07
中考作文真题:满分中考作文阅读09-18
濮阳市中考满分作文-濮阳市中考满分作文10-08
各地中考满分作文05-27
中考满分作文 2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