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理解分析

2022-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现代诗歌理解分析

也谈“现代职业教育”中“现代”的理解

国内很多专有名词都是官方提及并传入民间,据相关调查,我国近3年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热门主题“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技术本科”等。似乎我们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政策实施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政府办职教的中国特色,职教宣传要到位,职教研究要跟随其心理情感特征。所以,我们无需太多去论证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何时谈及,从时间上去划分“职业教育”的“现代”更是毫无意义,当“现代职业教育”真正进入百姓视野的是2014年2月26日,各大网站争相报道“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家都谈职业教育的春天又将到来,再后来就是《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下发,一时间现代职业教育或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几乎成了职业教育的代名词,我们不禁要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政策性定义你是否赞同?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关键区分是什么?有专家认为,服务经济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属性。那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有何差别,何必强调“现代”二字,还有人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基于“现代产业体系”而提出的,那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现代产业体系服务,还要不要为传统主导产业或者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呢?

笔者想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来阐述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区别以及关于职业教育“现代”的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明确地表达了职业教育的政治价值取向;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夸张地说明了当时职业教育“无我”的价值取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职业教育慢慢转向经济价值取向与政治价值取向并取;直到九十年代以后,职业教育才慢慢开始关注人的发展。所以,传统的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始终体现维护国家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等功利性或者职校学生工具性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单一的国家政治与社会发展价值,完全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当然,在当时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要求职业教育对其适应也是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还在高度强调职业教育的国家与经济服务功能,似乎已不符合国际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了。

现代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现代”二字,不仅在于美丽校园的的现代化,不仅在于实训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或者用单纯的经济标准来衡量现代化,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2012年江苏颁布的《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其纯数据的“现代化”的建设标准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即现代职业教育更应培养具有现代理念的自然人,以现代化的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服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才是自然逻辑。

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职业教育的副产品。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职业院校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发展与内心需求,不只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人。因此,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师的现代化和学生的现代化。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教师的内心需求与成长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也是无从谈起。现在的职业院校越建越大,硬件也是越来越现代化,甚至完全可以与本科院校相媲美,但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如何、学习与学术氛围如何、学校对教师的关心与培养力度如何,等等,这都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下面我们来看看职业院校教师的生存现状,据调研,绝大部分教师都表示赞同,感觉接下来谈到的写的就是自己。(1)学生事务多。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实行坐班制,一天到晚都要呆在学校,围着学生转,比保姆还保姆,什么都要管。比如,查迟到、查早自习、查校服、查发型、查抽烟、查手机、查早恋、查逃课、查夜不归宿等等,某某教师上课,班上几个学生睡觉,几个学生在玩手机,几个学生在梳头照镜子,几个学生跑去厕所,等等,班上有学生有问题,就是班主任的监管不力,在班主任会上要通报批评。教育是最复杂的事情,而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让老师无形地造成了一个紧张、压抑的工作环境,天天顶着压力,生活在恐惧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无所谓的心态。(2)课多。一般老师周课时是12节,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基本要上到16到20节左右,并且科目多,专业课老师一般至少教两门专业课,多的要教四门专业课,许多年轻教师嗓子发炎、干咳、甚至沙哑。(3)会多。教研会、班主任会、党员会议、系部大会、教学工作会议,等等,星期一到星期五有空的时候,几乎被会议占满。(4)琐事多。经常会收到领导短信通知,要处理什么、统计什么、填什么表格,当天中午之前务必交上去之类等。(5)比赛多。师生比赛种类繁多,有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创业大赛、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论文竞赛等等。(6)培训多。校本培训、专业培训、下企业培训,等等,可谓五花八门。(7)评估多。国示范、省示范、现代化职业学校、省市示范实训基地、精品专业、优秀新专业、精品课程,等等,每一项评估都要评估材料,很多学校提倡全员参与,每个老师都会分到材料。很多年轻教师,不免感慨的说,短短几年,我快成材料专家了,甚至是造假专家,反正按评估标准造就是,总不能低于标准,谁做的材料出问题谁负责,年终考核体现。例举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我只希望,职业学校教师能安安静静的教书育人。没有对教师的“以人为本”,就不会有对学生“以人为本”,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也是无从体现,也更希望我们的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一线职业学校教师,更关注一线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发展与内心需求。

其次,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终身成长。职业教育行政部门或者职业学校不应太多干预甚至规定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去向或者成长路径,不应该让职业院校学生成为成为职业教育的产品而完全为产业服务,更应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创业、转专业甚至转学至普通教育的机会与平台。其实,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早有提及,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采用相对封闭与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我们的学生,学生只能是毫无选择地被动接受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试问,有多少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专业,有多少学生喜欢枯燥的技能训练,又有多少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然而现实却是,难得有个别高分考生选择了职业学校,或者难得几个职校学生在技能或创新等方面出了成绩,就会被媒体和职业学校炒的沸沸扬扬,似乎在向全社会宣告我们职业学校也能出人才,这简直就是弱势群体的无病呻吟。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是人的发展问题,需要更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职业教育需要回归教育本质,让职业教育回归人性教育,尊重师生的成长规律,开展符合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生活服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只要尊重学生个人发展与需求,现代职业体系、现代学徒制、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等等,都将实实在在根植于实践,踏踏实实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发展。只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之“现代”,坚持人本导向,说不定职业教育的春天真的会来。

作者简介:杨海华,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讲师,工程师,澳门城市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曹稳]

作者:杨海华

第2篇: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时隔三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作出了系统阐释和强力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明确“两个定位”和坚持“三个出发”

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就事论事地去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既不是单纯的政策语言,也不是西方经济学的学术语言。正确地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确“两个定位”。

一是要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术语。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而十九大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自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术语。

二是要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定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七个方面并没有明确提到现代化经济体系,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将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明确上述“两个定位”基础上,更系统地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还要坚持“三个出发”。一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理解。二是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发,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实践去理解。三是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出发,将其融于整个思想体系中去理解。

基于“两个定位”“三个出发”,可这样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首先,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体系,不是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在谈到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人们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的经济体系进行对标。实际上,现代化不等同于现代性。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通常是一种高水平稳定但宏观上缺乏活力的经济体系,具有制度成熟、结构定型、速度平缓等突出特征,制度革新速度缓慢、消费和第三产业主导地位鲜明,市场成长空间相对有限、企业纵向流动性较低。与此不同,现代化经济体系或面向现代化、以现代化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则应是一种适应性强、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具有较强体制可改革性、制度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结构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长期潜在增速仍相对较快,企业纵向流动性强,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等特征。同时,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有差别。因此,判断是否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或评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效的根本标准,主要不在于与世界上已经有的现代化国家经济体系的相似度,而在于能否有效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我们绝不能追求一个早熟的经济体系并冠之以现代化的名义。

当然,这里强调的“同”与“不同”,主要是基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实际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也有其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经济体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就是说,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学习借鉴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有益经验。

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和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不是粗放发展不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标题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七个方面阐释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些方面与新发展理念是可以对应起来的。其中,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可与创新发展理念相对应;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可与共享发展理念相对应;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可与协调发展理念相对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可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对应;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可与开放发展理念相对应;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则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市场基础和体制保障。

最后,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现代化和生产关系现代化良性互动的经济体系,不是孤立的、静态的经济体系。生产力现代化必须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关键在于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关系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两者的良性互动就是生产关系必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具有内在的改革动力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仅如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运动着的、动态的经济体系,其外显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一定程度上可能具有非均衡發展或螺旋式发展的特征(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均衡走向非均衡,再由非均衡走向更高水平的均衡)。
互联网“织”入千年水乡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两方面的问题:怎么做和做什么。怎么做解决的是方法论问题,做什么解决的是目标和重点任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实践第一的观点,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因此,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需要将怎么做和做什么有机统一起来。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就是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为指导,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是堅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的起点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体而言,就是要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出发,从我国面临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和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出发。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面对和化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遇到的矛盾。习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做什么?同现代化经济体系相比,当前我国经济体系面临着经济重大结构性热点聚焦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收入分配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风险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有全局观,坚持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关键是要防控金融风险和提高创新能力。

为此,从中短期看,需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长期看,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近代以来,大凡大国崛起,都必定深度参与甚至引领过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全面超越法国得益于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和美国全面超越英国得益于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持续保持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得益于继续引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抓住这次机遇,否则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际上,我国已经具备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或达到基本的产业技术门槛。需要做好的就是,与时俱进地推动制度创新,以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三是坚持实践第一,“抓住三个关键少数”“调动一个绝大多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够依靠的力量是谁?我们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积极性;要“调动一个绝大多数”,让每一个社会大众创业者实现人生梦想的过程,都汇集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洪流。推动生产力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大众创业者,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以此促进生产力现代化,必须依靠党政干部,充分认识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依靠“既政治过硬,也本领高强”的党政干部,推动改革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作者:赵昌文 朱鸿鸣

第3篇:如何理解和筹建中国现代诠释学

[摘要] 中国现代诠释学应从根本上理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以中国古典诠释学即传统的诠释之道为基础,充分吸收与借鉴西方现代诠释学,同时包含存在论、实践智慧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现代性。我们应当开始尝试中国现代诠释学的理论建构,自觉地从诠释学角度回应我国当前的“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

[关键词] 中国诠释学;中国现代诠释学;诠释学;诠释之道

[

一如何理解中国的“诠释学”

李清良(以下简称李):洪先生,您是我国最著名的诠释学研究权威,您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我国的诠释学研究。目前,中国现代诠释学的建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您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洪汉鼎(以下简称洪):首先要确定“诠释学”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我一直感觉到,现在很多争论都是源于语言的联想。其实,诠释学和解释学是不一样的,在德文中诠释学是Hermeneutik,而解释学是Interpretationslehre。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分得很清楚,他们把自己搞的那一套叫诠释学,以前的都叫解释学。美国的帕尔默也是这样讲诠释学。当然法国的利科不一样,他想把法国的结构主义也放进去,所以他基本上是用广义的解释学来讲诠释学。我们中国人一看是“解释”和“诠释”,就认为二者差不多,以为都是一门关于解释的学问,只是翻译不一样。按照这种说法,很多人就认为,中国不仅本来有解释学——我们的经学就是一门解释经典的学问,也有诠释学。但在我看来,二者还是有分别的,可以说中国有解释学,但要说有诠释学就有问题。我说的诠释学基本上是指伽达默尔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

李:您是说,我们今天讲诠释学,应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学。那么对于诠释学的形态是不是要有所区别?比如西方学者就把他们19世纪前的诠释学叫古典诠释学,之后的叫现代诠释学。

洪:这是狄尔泰从施莱尔马赫出发的分法,但伽达默尔并不完全同意,他在《真理与方法》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提到,如果我们跟随黑格尔而不是施莱尔马赫,那么就要对现代诠释学的发展有另外一种看法。他的意思是,笼统地将施莱尔马赫以后的诠释学称为现代诠释学还不够,因为没有把海德格尔的“诠释学转向”说出来。所以他把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只算为现代诠释学的第一个转向,而把海德格尔的转向看作是更重要的转向,是从方法论转向存在论。我们现在讲诠释学,基本上就应是伽达默尔意义上的这种哲学诠释学。据此而言,中国是否有这种意义上的诠释学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今天讲要建立中国诠释学,这个诠释学应是指现代的、伽达默尔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而不是指古典的诠释学。古典意义上的诠释学即Hermeneutike,严格说不能译成“诠释学”,而应译为“诠释法”或“诠释技艺”。我上面的这个看法,不知道你是不是同意。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5期洪汉鼎,李清良:如何理解和筹建中国现代诠释学

李:我觉得我们讲诠释学,应区分古典诠释学和现代诠释学。西方古典诠释学从古希腊开始,但从来就不是独立学科,只有成为现代诠释学之后,诠释学才是一门独立学科,才有明确的现代意识和系统的学科理论。古代中国也没有这种作为独立学科和系统理论的诠释学,但和古代西方一样有对于诠释活动加以反思、解释和规定的诠释传统。古代西方的诠释传统既然可称为古典诠释学,古代中国的诠释传统自然也可称为古典诠释学,这两种诠释传统虽然各成一体,但在对象和形态上是大致相似的。我们讲诠释学,应当意识到它在形态上有古今之别和中西之别,不能只将它局限于西方现代诠释学这一种形态。因此我认为,中国已有古典诠释学,但还没有现代诠释学。现代诠释学其实是现代性运动的产物,它在西方也是直到19世纪初才正式出现,并在近两百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转向:首先是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正式成为一门现代学科,作为一般的文本理解方法论;然后在狄尔泰那里,为了在自然科学一统天下的现代社会捍卫精神科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又上升为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到本世纪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那里,又成为反思整个现代性困境的哲学诠释学乃至实践哲学。这种现代诠释学,中国迄今为止尚未正式建立。

洪:说中国经典诠释只是古典诠释学是不是还不太准确?因为漫长的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已经建立了一套包括各种具有附属性质的解释技巧的学问,如训诂学、文字学、文献学、考证学等,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达到了施莱尔马赫普遍诠释学的水平。所以要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首先应该着重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那种存在论诠释学。

李:我讲中国有古典诠释学,只是就形态而言,不是就水平而言。要讲水平,中国古典诠释学其实要超过西方古典诠释学。如果抛开现代意识不论,中国古典诠释学不止可与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媲美,即使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也颇有相通之处。余英时先生曾说,当代西方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熹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到。我很赞同这个观察。

洪:你这样讲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要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首先应着重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所讲的那种存在论诠释学。

李:这个方面当然很重要,但诠释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如果只把它讲成一套哲学,根本不讲方法论,它就不全面,很难为大家广泛接受。现代中国面临着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诠释困境,一方面原有的诠释传统逐渐被肢解、否定甚至遗忘;一方面又一直未能为反思、解释和规范现代社会的诠释活动提供一套合理而有效的现代观念和方法。因此正如现代西方一样,现代中国同样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现代诠释学。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要以中国的诠释传统为基础,也应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诠释学。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应当把西方现代诠释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要把它所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看成是现代诠释学的不同层面。中国现代诠释学应当同时包含这些层面,既要有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所说的存在论和实践智慧层面,也要有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所说的方法论层面。

洪:你这种讲法跟保罗·利科所说的“短程”和“长程”很相近。短程指的是一种理解存在论,它与任何方法论的讨论断绝关系,直接把自身带到有限存在的存在论层次,指明理解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而长程指的是一种解释认识论,它考虑诠释的方法论问题,追问我们如何为文本的诠释和清楚理解提供一种工具。按照利科的看法,如果诠释学也包含这种长程,那么就与那些以方法论方式寻求实际解释的学科保持联系,我们将反对那种把真理及理解的典型特征与来自解经学等学科的操作方法加以分开的做法,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考虑存在论,又要考虑方法论。以前余敦康先生就问过我,我们讲诠释学究竟为我国的经典注释提供了哪些方法?昨天你们书院的著名经学专家姜广辉先生也说:“如果诠释学没有方法论,对实际研究没帮助,我们完全可以不管它。”我想他们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我们应当把这种短程与长程结合起来。其实,伽达默尔并不否认方法,他在与杜特的对谈中就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但不能简单地讲方法,不能把诠释学方法讲成科学方法,这是他坚决反对的。

李:根据中国传统,我们其实应从根本上把“诠释学”讲成“诠释之道”。“道”是包含多层面多方面的整体,既有存在论关心的那种形上层面,也有方法论关心的那种形下层面,即古人常说的“术”或“技”。我们今天之所以需要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不是因为西方有的我们也要有,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向来重“道”,不仅重视总体之道,也重视各种分殊之“道”,对于各种生存活动都要讲“道”(故有所谓“兵道”、“商道”甚至“茶道”、“棋道”等),诠释活动是人类最为根源的生存活动之一,我们自然也应当讲“诠释之道”。中国本有传统的诠释之道,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由于只有百余年历史,还没有建立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诠释之道。现在我们讲中国现代诠释学,就是要自觉地建立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如果自觉地从“诠释之道”的角度来讲“诠释学”,我们要讲的诠释学方法就不会是自然科学思维模式下的方法,而是由诠释之道所统摄、规范和涵化的方法,是体现“道”、实现“道”、属于“道”、包含“工夫”的“技”“艺”“术”。科学方法是控制对象的方法,诠释方法却主要是控制自己的方法,控制自己是为了深入对象从而成就对象,也就是伽达默尔所讲的“参与”与“共在”,成为真理得以显现的“中介”。但中国现代诠释学必须重视“道”。诠释之“道”不明,诠释之“技”就极易沦为科学方法。对于诠释之“道”,不能只把它讲成一般的存在论,还要把它讲成实践智慧。中国现代诠释学一定要包括实践智慧这个层面。在科学认识和科学思维一统天下的现代社会,必须充分强调实践智慧的重要意义,要让诠释学成为捍卫人文传统、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利器。我们在这方面其实已有很好的基础。熊十力就反复强调,科学与哲学是不同的学问,前者求知识,后者求智慧,智慧可包括知识,知识却不能包括智慧,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由智慧而不是知识来引导。

洪:西方从狄尔泰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就把诠释活动讲成比科学认识更根源更普遍的生存方式,把诠释经验讲成比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更普遍的实践智慧。我们讲中国现代诠释学,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层面,要把强调实践智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你从诠释之道来理解诠释学是可以的。

李:从诠释之道的视野看,就可以把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几个发展阶段乃至整个西方古典诠释学贯通为一体。我们完全可以将西方所谓诠释学hermeneutics译为“诠释之道”,它最初着重在形下的技艺方面,发展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就讲到最高的形上层面。我们这样讲现代诠释学,就既包括存在论和实践智慧这种较高层面,也包括方法论这种较低层面,这样才既有高度和关怀,又能具体实践和操作。

二如何成为“现代中国”的诠释学

洪:你这样讲中国现代诠释学,立意很好。但把西方现代诠释学讲成一个整体,把它的不同发展段看作现代诠释学的不同层面,会不会搞成一个大杂烩?因为在西方,这几个阶段是一个接一个地发展,发展到后一个阶段就扬弃了前一阶段。比如施莱尔马赫讲文本的意义是作者的意图,这是伽达默尔所否定的;但施莱尔马赫讲我们作为读者有“预期”,海德格尔讲“前理解”又与他一致。他们有批判,也有吸收,都是有的。

李:讲清这个问题特别重要。这里的关键是,不能简单地以直线进步的眼光来讲历史发展,不能以为有了后一阶段的扬弃就可以完全替代之前的东西了。其实任何时代对于传统的吸收和扬弃总是不充分的。所以伽达默尔特别指出,“精神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几乎永远不会过时”。根据这种说法,不同发展阶段的成果其实是并存于后世的,作为同一整体的不同层面和方面。比如中国学术发展出汉学与宋学之后,二者就并存于后世,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对于西方现代诠释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应这样来看。

洪:伽达默尔确实是这样讲的。在他看来,同一传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实是这个传统真实存在的不同面向,这些面向之间相对独立甚至相互排斥,但在后来的人们那里却不断被结合和回应。不过,伽达默尔是讲不同方面,不是讲不同层面。讲方面是强调各不相同,讲层面却意味着互有高低。

李:所以我觉得伽达默尔还不够圆融,他因反对直线进步的思维方式,又有否定高低之分的倾向。其实中国的传统讲得特别好。《易传》讲“道”是“兼三才而两之”,是立体式的全体,包含天、地、人三个不同层面,同一层面又有不同方面,这样就既讲了方面的不同,又讲了层面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各层面虽有高低,但较高层面并不能取消和替代较低层面,而是共同构成一个交互作用和影响、“生生不息”的结构性整体。根据这种观念,“道”就是包含各种差异和不同层面的整体,但又不是大杂烩,因为这些差异和层面已被贯通为一体。

洪:但这样讲是否没有历史性呢?

李:诠释之道的历史性不表现在不断否定和替代,而表现为持续扩容的“生生不息”。只有让不同发展阶段的成果同时共存,使之不断对话和贯通,诠释之道才能不仅“日新”,而且“日益”,即不断扩展其层面或方面,成为越来越“富有”而“盛大”的整体。所谓“生生不息”,一定要包含“日新”与“日益”两个方面,是要使整体不断扩大与加强。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来讲,不同的发展阶段总是属于同一个非现成性整体的不同层面或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简单地说成是阴阳关系,也就是“兼三才而两之”中的“两之”。所以我国传统特别强调“温故知新”、“新旧交资”,而不是新旧对立、不能并存。

洪:这就是中西哲学的差别。西方没有这样讲,天和地没有分成两个层次,人可以分,但不是分为阴阳,而是分为主体和客体。中西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蛮有意思的。一个西方人看宇宙,主要看成是物质与精神或存在与心灵两个方面,一方是客体,一方是主体。从古希腊开始,关于宇宙起源理论,先是说起源于水,起源于气,起源于火,这都是属于物质,但是从巴门尼德开始讲非存在,到柏拉图讲理性,一下子就非常明确了,就讲逻各斯和宇宙。到基督教就把上帝看成精神层面,把世界看成物质层面,到笛卡尔又讲“心”跟“物”,这种演变始终是主体与客体二分。中国哲学家不一样,他们在看世界时不是分别为心和物、主体和客体,而是分别为阴和阳。所以《易经》一开始就分乾卦和坤卦。由于这种区分的不同,中西后来的发展也不同。西方因为分主体与客体,老是注重认识论问题,如何去认识世界的问题,所以西方哲学特别强调“认识”。而中国分阴和阳,马上就考虑到生殖的问题,只有存在着阴阳相互关系才有生殖,才有“生生不息”。所以我感觉西方研究的是静态,中国研究的是动态。西方哲学里长期以来很缺一种动态的认识。比较典型的就是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看这个世界是一个实体,它有两个属性,一个是主体的、精神的,一个是物质的、广延的,这两个属性产生的样态呢,这边是观念,那边是物体,所以他的宇宙似乎是一次形成的。这和中国不一样,中国哲学讲宇宙生成,一定要是一个阴阳互相作用、具有生殖动力的圆。所以现代一些西方学者在研究斯宾诺莎时,往往要从一个动力学角度来补充斯宾诺莎的思想。中西思想的这个差别是非常重要的。要是西方能够看到中国“生生不息”的这个层面,就可以发展出很多东西来。而中国由于强调阴阳二分,它的知识和科学又不发达,因为阴阳二分不同于主客二分,中国哲学没考虑到主客二分。所以中西应该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李:现代西方的历史观也深受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影响,现代是主体,过去是客体。这实际上是一种只强调单向关系的模式,只有主体去控制客体,谈不上客体反过来影响主体。而中国传统是强调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模式,各方都是相互作用、相生相成。我们讲中国现代诠释学,就是要基于这种传统,换一种模式来系统思考诠释学问题。如果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就用不着也不可能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

洪:是的,我也特别强调我们应该继承这种重视相互作用、重视生成的文化传统,这种阴阳相生、动态相成的观念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观念。

李:但是我们讲中国现代诠释学,也必须有一种现代意识,尤其是要有普遍意识,因为现代中国已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讲的是诠释学理论,凡理论都是普遍的。所以我们讲中国现代诠释学,既要自觉地从中国文化角度来思考,又不能把它讲成特殊的、只属于中国的东西,这只会降低它的档次。对于这个问题,洪先生您怎么看?

洪:这个说法我是蛮同意的。实际上我们今天来搞诠释学,就是属于国际性思潮的一部分。有人曾说搞中国诠释学就是伽达默尔思想的中国异化,这要看怎么说。我们研究西方诠释学,并不是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否则就会是按照西方模式进行建构。正如法国的利科一样,他认为讲诠释学不应太德国化,他想把法国的结构主义那套方法放进去。我们谈的中国诠释学其实已经是中西方的一种诠释学,它包含了中西方关于诠释学的一种共识。

李:为了解决现代社会共同面临的诠释问题,每一种文明都需要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的问题意识并不是要和西方比高低,而是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共同面临的现代问题。因此,中西现代诠释学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兄弟关系,也可以说是互为阴阳的关系。讲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不少学者认为我们的诠释传统只有经验,没有理论,对此您怎么看?

洪:伽达默尔首先把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经验的学问和理论,而不是一门关于认识的纯理论。因为经验是活的,历史性、时间性都在里面,而理论是死的。他是在实践智慧的意义上讲经验,把经验讲成活的、辩证的实践智慧,不是干巴巴的一套科学认识。他并不认为理论高于经验,也并不把理论与经验对立起来。所以我认为,把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讲成诠释经验就很好,我们有很多很好的经验。

李:您从伽达默尔的立场来讲经验,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其实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经验中不仅有智慧,也有理论反思。比如在朱熹那里,他对诠释活动的方方面面就有系统的反思,这当然可以说是有理论,只是和我们平常用科学思维讲的理论不一样。因此我更愿意把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看作中国传统的诠释之“道”,其中有经验和智慧,也有技艺和方法,还有形上思考和理论反思。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就是要建立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

洪:伽达默尔认为诠释学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实践哲学,我想对这个观点作些补充说明。他曾经说,实践哲学并不像作为技艺学的语法学或修辞学那样是关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规则知识,毋宁说它是对此类知识的反思,因而是一般的和理论的知识。哲学诠释学不会把一种能力提升为规则意识,而是对这种能力进行反思。正如悲剧诗人和音乐家如果只是学会他那门艺术的一般规则和进行方式而无法用它们写出作品来,就不能算是诗人或音乐家;同样,如果某位医生只掌握医学的知识和治疗规则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就不能算是医生。

李:伽达默尔的意思是,诠释学不是把诠释学经验抽象化为一种纯理论,而是对诠释学经验进行内在揭示,亦即是诠释学经验和实践本身的自觉。这实际上是说,诠释学不是一种“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居高临下地对诠释学实践进行外在抽象和控制,诠释学则是诠释学实践基于成熟经验而达到的自明自觉。简言之,诠释学乃是自觉的实践哲学,用中国术语讲即是自觉的诠释之道。这也说明,诠释学经验不是低于而是根本不同于“科学理论”,它是在实践中自觉到诠释之道并遵循诠释之道。伽达默尔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讲中国诠释学很有启发。

三如何回应“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

洪:刚才你说中西现代诠释学是伙伴关系、兄弟关系,我很赞同。所以我们学习西方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现在有些学者说,中国现代学术完全是套用西方模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国现代学者受西方影响很大,这是事实,比方说冯友兰受新实在论影响比较大,胡适受实用主义影响比较大。但是不能说整个中国现代哲学都是西方模式。西方影响只是这些中国哲学家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如果认为全都是这些东西,那就错了。尽管他们有弱点,但他们学习西方是为了发展中国哲学,创立我们自己的学说理论,这是中国哲学本身的一种发展。老一辈学者在从事真理探讨和学术研究时,现实关怀是非常深沉的,并不只是理论上的兴趣。正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才超越本民族的观点来吸收西方,他们并没有忘记中国问题的特殊性。

李:他们走的是会通之路。现代学术必须是会通的。会通精神也是儒家一向的精神,不讲会通,只讲对立,不是儒家精神。梁漱溟讲“我是没有敌人的”,这是很典型的儒家观念,也就是仁者无对。这也适用于中西关系。中西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阴阳的关系。我国现代学者不管是研究西方学问还是研究中国学问,总是试图达到会通,最后的结果可能各有差别,但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否定百年儒学的发展和贡献,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不符合儒家观念。但在近百年的中西会通中,有时确实是不加反思地把西方当成最高标准和唯一模式。所以现在有些学者觉得不应该再像原来那样。但我们不能把反思变成反对。真正反思的态度是,既不把西方当做唯一的,也不否定它的相对普遍性。当年冯友兰先生讲我们学西方,不是要学西方的“殊相”,而是要学它所体现的“共相”和“类型”。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这个“共相”和“类型”的实际存在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

洪:我学习西方的“类型”时已经有我,我已经参与到这个“类型”当中了。比如我学习西方的东西,如果认为它好,就不仅把握了它,还把握了我可以和它共享的东西。所以学习西方的同时,把我自己好的东西也挑出来了。我是这样看的,这也是伽达默尔的观点。胡塞尔曾讲到“共现”(Appresenttion)一词,也是这意思。我们一定要明白,所谓“理解”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共同的,就是说“理解”是与对方达成共识。共识就不只是你的,我的也在这里面。所以伽达默尔讲理解都是相互理解,是双方达成共识。我们学习西方,理解西方,实际上就是与它达到一个共识,把我们中国的一些东西也放进去。所以所谓“西方模式”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东西也放进去了。但有些学者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讲的,但我觉得认为百年儒学是一条错误的路,讲什么失去了话语权,这个很奇怪。

李:他们可能激进了点,不过不是讲不要学西方,而是讲不要不加反思地学西方。

洪: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本身就在反思,“我”就在那里,和西方达到一个共识、共鸣,然后才确定接受它,所以不是说没有反思的。我也批判了它很多东西,至少批判了我作为中国人接受不了的东西。我一直讲,尽管我从西方诠释学入手,但是我基本上已经与它达到一个共识,这里面有我的东西,它也是一种普遍的东西,我要讲的诠释学就是这种普遍的东西。这种普遍的东西在中国诠释传统里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述、特殊的经验,可以加到里面去。我说补充,并不意味着这个普遍的共相就是西方的,而是中西共同的,是把中国经验补充到中西共有的普遍性中去,并不是说补充到西方里面。我始终认为,哲学诠释学是中西共有的一个理论资源,无分中西。因为这是我理解的诠释学,和伽达默尔理解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我已经把中国的东西放进去了。所以,我们用中国诠释传统的经验来补充这个共相,这个补充并不是补充西方。我认为,我们在中国漫长的经典诠释传统中,找到一些好的经验补充到诠释学里面去,这是最主要的目的。比如今天在你们岳麓书院看到的读经六法,“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辨义”,这个就很好,这些经验就是一个补充。

李:我觉得,我们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不仅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普遍的诠释学理论,更是为了自觉地反思、清理和扩展我们自己的诠释之道,就是对我们自己到底该如何理解要有自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诠释学肯定有不少相通之处,也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差异,但是我们关心的主要不在于同异,而是对我们自己的诠释之道加以自觉反思和提升,这样不仅我们自己可以更好地进行对话和理解,也能让其他文明的人在与我们对话时清楚我们的立场和思维,知道我们是怎么理解问题的,这样才会更好地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这就好比我们对话,如果大家都能了解对方的观点与思路,那么尽管意见不同,还是可以很好地达到相互理解,就算不能形成共识,也会相互尊重。所以我们不只是要对普遍诠释学理论做贡献,也要对我们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甚至文明间的对话做贡献。

洪:这是肯定的。我们现在经常要跟国际交流,如果能够有一种诠释学的自觉,就会交流得比较顺利。你这样理解中国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我觉得不错,现在还没有人这样讲。

李:所以,我们对于中国现代诠释学不能只从理论上看,也要从实践上看,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促进我们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其实伽达默尔的心愿也是这样,他为您翻译的《真理与方法》写前言时就说:“我们深刻地感到一种毕生的使命,为了人类文化的共同未来,这一使命必须完成。”我们把诠释学讲成诠释之道,也是为了强调它既有深刻的理论性,又有明显的实践性。所谓“道”总是指向实践的,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洪:对!我们今天要面对整个的国际交流,要讲诠释学宇宙。当代诠释学宇宙实际上既横跨中外,又通达古今。诠释学就是沟通中外、古今的桥梁和中介。

李:诠释学宇宙也就是以对话为基本机制的世界,其中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但它们是可以相互沟通和对话的。伽达默尔之所以特别强调诠释学的普遍性,无非是希望他从哲学上阐发的对话观念、相互理解观念能够成为普遍观念,成为基本的诠释之“道”,超越科学思维的主客二分模式。其实,我国现代学者也特别强调,应将会通作为诠释中西古今学术的基本原则,主张会通中西和古今。所谓会通就是不要对立和固执,而要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成就。我们把诠释学讲成诠释之道,用意之一就是强调它从根本上要求以会通为原则,因为会通正是“道”的基本特性和要求。

洪:讲到古今打通的问题,最近有人讲到古典不需要现代解释,“古典不仅比现代式的学问要高贵,而且比现代式学问高明”,坚决反对“以符合现代观念的方式重新解释古典”。这可能受施特劳斯的影响,好像完全不需要用现代观念来解读古典。这确实把古今问题突显出来了。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不受现代意识影响的古典意识?从诠释学来看,古典意识与现代意识是不能分开的,也不能将古典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因为根本没有一种不受现代性干扰的古典性。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我们可以承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优越于我们,但只有通过我们现代的理解和诠释才能表现他们的优越性,我们永远不可能免除寻找通向他们的桥梁的诠释学努力。要知道观念和观念的理解不一样,对观念的理解已把该观念带入自己所属的视域中。这正是过去维柯所说的copia,即丰富的观察点,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前结构,诠释学的作为(hermeneuticsas)、修辞学的发明(inventio)和伽达默尔所说的应用(applicatio)。任何对观念的理解都不是对原观念的复制或模仿,而是把原观念带入我们所处的现实性(Aktualitt),使其具有当代性,经受批判和转变。我们做中国诠释学研究,首先要对这些问题有个明确的立场。

李:讲“道”就要讲会通。讲诠释之道,就应像我国现代学者那样以“会通”为基本原则,通过对话来达成共识、安顿各方。当然,“会通”的结果仍是我们的理解,不能以为它就可以“覆盖”人家的东西。其实真正的“会通”不仅要尊重对方,而且要成就对方,要“成人之美”。没有这种关怀的“会通”,不过是利用对方来扩大自己,但这只会是量上的扩大,不会是质上的提升。这不是真正的“会通”,而是古人所谓“横通”。

洪:西方学者对我们了解得比较少。我们今天和西方打交道比较多的是一些汉学家,其实汉学在西方学术界是一个边缘学科。但我们对西方的了解不是边缘的,而是它的主流。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和汉学家交流,汉学家懂中文,也了解中国的情况,但毕竟有他的弱点。我们要在主流问题上了解西方,会通中西。我们现在老讲比较哲学,我不大愿意做这个工作。比较哲学一般是汉学家来做的,我们不是来做汉学家的工作。美国的哲学家就很少说做比较哲学。德国哲学家可以把德国哲学跟英美分析哲学做比较,但他不这么做,他要讲哲学。我们应该做哲学,而不是比较哲学,不是做汉学家的那种工作。现在也不是要做比较诠释学,而是要做诠释学。

李:所以说,异同的问题是其次的问题,首先要对我们自己面临的诠释学问题依我们自己的传统来理解,当然也要参照别人的理解,但参照不仅是比较,比较也不是为了比异同、比高低,而主要是为了开拓视野,把问题本身弄清楚。

洪:中外和古今究竟怎么来“通”,这都与诠释学有关。建立中国现代诠释学,要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重要问题。

李:所以我们现在要有意识地对中国现代诠释学进行探索性的理论建构,要先提供一个可供大家讨论的草案。补充也好,批评也好,反对也好,总要先有一个基本的意见,不然无法讨论和对话,无法集思广益,也无法凝聚共识。

作者:洪汉鼎李清良

第4篇:理解现代诗歌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但生活中还存在着那么多的误解

你纠结,你委屈,你难过

最后到无语沉默

你无处排解,你无人可说,你无处诉说

最终到无话可说

所以有时候

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

微笑,是一个人最好的伪装

理解到底是什么?

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次握紧

一句话,一杯酒,还是一杯茶

其实都不是

理解是

是心与心的疼惜与懂得

是一辈子的谅解和牵挂

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暖

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动

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层美好

理解是相互的

只有首先去理解别人

才能被别人所理解

如果都只是一味的去索取又哪来回报

生命中终将会错过一些人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错过的人

他们让我们明白了幸福的珍贵

不要相信该是自己的终该是自己的

不去争取不去把握的话

永远都不会有机会

缘分是什么?

缘分就是给了你一次遇到的机会

幸福全靠去争取~

第5篇:乡愁阅读诗歌理解

导语:《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关于《乡愁》的诗歌美,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后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乡愁阅读诗歌理解,欢迎借鉴!

《乡愁》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说明:下题中红字部分是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1、将下列词语还原到诗中。

浅浅的 窄窄的 小小的 矮矮的

2、这首诗把乡愁比做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3、这首诗中表示时光变迁的词语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

4、诗中的“海峡”指的是 。

答:诗中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5、对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最为准确的句子是(B )。

A.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

B.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

C.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

答案二

《乡愁》阅读题目: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 )( )( )(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2.你知道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

3.盼台湾回归,盼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写一写你心中的呼声。

《乡愁》阅读答案: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2,答:指的是台湾海峡。

3,大家可以随意谈谈自己的想法

答案三

1.在诗中,作者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答: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3.你知道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

答:诗的最后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什么意思?

答: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第6篇:如何理解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

10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了《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共建职业教育集团,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

据悉,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声称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绩。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学徒制”?它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何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倡导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是对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模式)的一种递进,该模式有助于解决企业招工难等难题,终极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现代学徒制颇受到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重视,其中英国已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也在强化完善现代学徒制体系。

归纳起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推进“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等。

诚然,“现代学徒制”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也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但“现代学徒制”能在中国走得通吗?目前社会上的观望情绪比较浓,没有形成相关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相关政策配套也不完善,所以一定程度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现状,大规模实施可能会造成普遍困局。我认为,先要充分了解支撑现代学徒制的几种要素,主要有:

1. 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此外,需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的瓶颈,使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2. 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反之强调了“职业性”却又弱化了“高等性”。

3. “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集聚教学团队的目标。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执教能力。

5. 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要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对学生的评价要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第7篇:对于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理解与感想

班级: 包装1201

姓名:

学号:

日期: 2015/4/28

对于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理解与感想

经过了八周短暂的学习时间,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课程就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回想起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的场景,往事历历在目。老师的负责以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着实让我感动,在老师的课上收获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初步认识与了解,还有增加了对艺术的喜爱,这也让自己在专业知识上得到扩充,感悟到许多艺术中的境界与灵魂,同时对于自己人生的道路选择上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以应该往什么方向去发展,正是因为老师对我们的用心付出,成为了一直支撑着我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支撑着我对生活美的追求。

对于这门课程是介绍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设计的目标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去把设计做好等等的一门立体的和多元化的课程。课程学习完后,首先加深了我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从纪元前的柏拉图开始,历经各哲学大师,他们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来展示给世人什么叫做艺术,其实艺术通常来说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里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艺术它离不开人,其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在现代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远远比不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而艺术设

计正是解决人和人通过物进行交流的手段,艺术设计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也引导人们的精神文明更加向前迈进。

接着就是对设计的理解,它不单单只是创造物的行为,正如老师上课所说“设计能让生活更加美好,更方便快捷更有意义”,话中则分别从视觉审美,问题求解,意义三方面来进行概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离不开设计,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人们也越来越追求品质生活,因此,设计成为了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过本门课程后,对于我们包装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懂得产品的包装设计除了保护商品、美化商品、宣传商品之外,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是一种提高产品商业价值的技术和艺术手段。现代设计中的与我们相关的现代包装设计这个方向,有使得销售变得更为快捷有效的能力,好的包装设计将会有好的推销效果。吸引消费者对商品的注意,唤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起到“无声推销员”的作用。包装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喜好、欣赏特征,考虑厂商的要求,而且要考虑我们使用的材料各方面的性能和局限,包装所花费经济成本,加工工艺条件等诸多的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消费者在精神上的消费需求,将艺术元素与文化结合到包装中去,即发展艺术化包装。

然后,在课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要数在讲怎样评价设计的好与坏这部分,虽然比较理论及专业,我相信这也是其他同学们很喜欢的地

方,简而言之,好的设计等于好的生意,也就是说能够吸引人们过来消费的设计就可以算的上一个好的设计,而最后好的设计应该等于能面向未来,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设计。好的设计应该是:

1、带有丰富情感的,饱含设计者丰富情感的设计往往将消费者更能产生共鸣,吸引人们的眼球;

2、能够面向未来的,设计出的包装产品不仅仅能在当下适用于流行,而且在未来也有大的用途或者是发展的空间;

3、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一个设计,最简单也是直观的就是能否创造它的价值,能否创造出经济利益;

4、也应该是平等的、社会的,只有平等的才能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和尊重;

5、有个性的,商品的包装设计,新颖独特,具有创造性,能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印象,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6、丰富的,不过与单调与沉闷才是一个真正好的设计产品。产品实现“理念,形式,需求,意义的巧秒对接”也是好产品的重要原则。接着,设计目标的确立对于设计者来说无疑是整个设计的中心骨。在设计目标确立环节中,必须遵循四个原则:第一,设计应有视觉美感,人们总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视觉上的美感有助于增加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心;第二,应抓住它的需求核心,也就是设计出来的东西是生活更为便捷;第三,语境阐述,对所要包装商品的商品性能、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抓住商品的主要特征,准确达意,使之不混淆于其他商品,以免使消费者得到模棱两可或错误的信息,产生歧义,影响销售;第四,创造价值,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外观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或者工艺来减少成本,以

达到盈利的目的。

虽然很久以前就听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是通过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这门课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老师上课说的那句:“生活就是发现不同点,差异,和特色”,确实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在现代生活中的很多创意设计产品,虽然有些只是稍加改变了外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与众不同,它是美的化身。同时自己在这门课的学习上,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让我深知,设计能够让我们更加的热爱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更加的绚丽多姿。

包装专业是我们学校里面实力较为强的专业,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学会怎样去设计,懂得设计的艺术,怎么样做好设计至关重要,所以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这门课程是我们学习、理解设计的最重要的和最便捷的途径。在没有上过这门课程之前,自己对产品的设计或者艺术设计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看到一些美好的作品,自己就觉得渴望而不可及,也不能清晰的知道产品的设计应该怎样入手。但课程上完后自己对于产品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了解了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真正好的设计,为自己以后的设计之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开始认识到做好一个设计并不是可望不可及,难于上青天,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创造力施展的过程,良好的创造力是设计师成功的法宝,也是设计师的毕生追求,但是创造力不是天赋的,而是努力的结果,设计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去用心观察我们周边的事物,然后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我们就能设计出一些好的产品。同时,这门课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生活在当下,应该学会怎么去观察生活,学会怎样去思考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以上就是我对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这门课程的收获及自己对产品设计的一些理解,尽管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太久,但是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大大的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为自己以后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在这要感谢老师您在这段时间里的辛勤付出,每次的课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我知道这些离不开老师您上课前的精心准备,是您不图回报的付出像蜡烛的光辉照耀着我们。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定将会得益于此次课程的学习。

第8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与理解

面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你要对作者所处朝代以及作品风格进行回忆,对诗题中的人和事进行分析,通过逐字翻译的手法对诗句大意进行理解。一般情况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诗词主旨和意境都在最后两句,这两句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看注解,看题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第9篇:古代诗歌散文理解性默写

《长恨歌》

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 无颜色。

3.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 无绝期。

5.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6.揭示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悲剧根本原因的句子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7.在明媚春景中触景思念贵妃,在萧瑟秋雨中同样难断相思之情的句子是: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8.写安史之乱爆发,打破盛唐安定局面的句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9.写仙境中的贵妃凄惨之美的名句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0.回宫之后,唐玄宗见荷而思人、望柳如见人的句子: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11.用蜀地的山水来衬写唐明皇对杨玉环深深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12.唐玄宗失去杨玉环后见月伤心,闻铃断肠的句子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13.在夜深人静之时,唐明皇思念贵妃更觉凄凉孤独的句子是: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4.唐杨两人的心愿,也是天下有情人心愿的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5.直接写杨玉环貌美无比的名句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6体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句子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17.杨玉环所获得的荣耀以致于改变了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句子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18.钟鼓入耳,星月入目,因思念贵妃彻夜难眠的句子: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19.《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0.“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1.《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 23. 《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4.《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5.《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6.《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7.《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8.《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9.毛泽东《七律 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 两句诗。

30.《拟行路难》中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惆怅、矛盾痛苦的心情的句子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1.《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2.《蜀相》中描写景色,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3.《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4.《书愤》抒发作者早年恢复中原之志的句子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35.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6.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3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不愿委曲求全这一心志的句子)

38.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9.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圆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40.杜甫《蜀相》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2.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3.韦庄《菩萨蛮》中描写江南景色美和人物美的句子: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44.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5.杜甫《阁夜》中写夜哭、夷歌之凄惨的句子: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2 46.周邦彦《苏幕遮》荷花触动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

47.李煜《虞美人》将抽象的“愁思”形象化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48.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9.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50.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春江花月夜

51.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53写不停移动的月光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捣衣石上的句子是: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54.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55.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56.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57.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8.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59.写出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发出没有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啊!的感叹的句子是: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60.“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61.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62.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3.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4.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没有用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

3 鱼龙潜跃水成文。

65.写出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的句子是: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66.写出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的句子是: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夜归鹿门歌

67.《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息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

68.《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9.最能表现作者比起权臣贵戚的傲骨性格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0.表现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句子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71.这首诗中作者有现实转入梦境的过度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72.这首诗中作者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忽魂悸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3.描写天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74.这首诗中流露出作者消极情绪,包含作者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的句子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75.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76.描写登天姥山的所闻所见,只见东方的海中流露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天顶山鸡的鸣叫声的句子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77.描写山石、泉水、峰峦都因熊吼龙咆而发抖的句子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78.描写诗人正迷恋花石美景,千言万转,忽然夜幕降临的句子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79.描写仙人出场时以霓裳为衣,清风作骑,纷纷从云中而来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80.体现作者暂且将白鹿放于山林,待兴起时访问名山,表现出作者乐于徜徉山水的句子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阿房宫赋 81.《阿房宫赋》中描写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秦被灭亡,阿房宫被焚烧的诗句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82.《阿房宫赋》中写六国衰亡,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3.《阿房宫赋》中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借鉴的诗句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4.阿房宫赋的文眼是:秦爱纷奢

85.宫妃久久站立,盼望帝王来临: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4 86.描写六国珠宝全被运往秦的句子: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87.人民口不敢言却心里愤怒,秦皇越发骄傲顽固: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88.函谷关被攻占,可惜阿房宫化为灰烬: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89.运用比喻描写建筑物多,不知有几千万座的句子: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90.金块玉石被丢弃得四处都是,秦人看见却不觉可惜的句子: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91.通过阿房宫赋的兴毁,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2.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93.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94.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95.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96.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7.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98.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9.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0.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1.用14个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102.表达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老百姓和统治者是一样的心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103.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104.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105.文眼是:“秦爱纷奢”。

10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107.描写阿房宫的回廊高檐随地势而建的精巧布局的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08.以“哀”“鉴”两字向后人提出劝戒,揭示全文主旨,卒章显志的句子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9.总写阿房宫的规模,极言其占地广和楼宇高的六句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上一篇:八年级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师生读书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