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爱国现代诗歌(共9篇)
2009年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多丽丝·莱辛一生撰写过92篇短篇小说, 遗憾的是, 到目前为止对她的短篇小说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 某些评论仍停留在对她的长篇小说的探讨方面。实际上, 莱辛对自己的短篇小说赞赏有加, 她宣布自己将不断将短篇小说的写作进行下去, “就算他们不再能有一个家, 只得栖身在私人的抽屉里” (莱辛, 2008:4) 。在她的短篇世界中, 莱辛更将对全人类的关心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并努力寻找人类的出路。短篇小说《吾友朱迪丝》、《对话》和《到十九号房》集中体现了莱辛在为寻求人类尤其是女性脱离现代困境的途径时, 对俄罗斯文学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圣愚”文化的继承与改编。
莱辛从少年时代就辍学, 她的教育几乎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她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 深受作品中所传达的内在思想的影响, 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为写作榜样。同时, 作为混杂文化影响之下的莱辛的文学理念呈现出一种杂糅性:在南非的离散身份使得莱辛洞察边缘人群孤独无力, 却孤傲不屈;初到英国本土时的经济困窘和单亲母亲的重重困难;及至作品发表引发轰动, 却因为其中揭示种族问题而被自己的成长之家永远的限制入内……敏感而又才华出众的莱辛在俄罗斯文学中所传达的精髓中获取能够使自己乃至许多同样遭遇心灵困境的人走出困苦的力量。莱辛又受到传统西方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20世纪多种文化思潮的风起云涌, 是解构主义对边缘人群的异质性的解析使得莱辛获得进一步探究的逻辑基础, 莱辛通过对东方圣愚的本质的吸收演绎西方疯癫之下的救赎。
二、圣愚文化与文学
“圣愚文化”是俄罗斯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基于东正教的影响之下逐渐进入俄罗斯的文化结构中, 并制约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及其他各种文化表征的存在方式的文化。王志耕老师在《圣愚之维: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一种文化阐释》中总结了圣愚文化独有的疯癫与虔诚的双重性特征。圣愚文化的双重性使得俄罗斯文学具有双重性———否定与肯定。“所谓否定, 则包括了外在否定和内在否定, 或曰对现实理性及恶的自指性嘲讽;所谓肯定, 则包括了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追求, 对舍弃肉体性自我的热情, 及对人类终极目标的宏大叙事” (王志耕, 2013:55) 。与东方圣愚不同的是西方的疯癫者则多出于被动性:“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是一种文明产物, 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 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 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 (福柯) 但是被动的疯癫如果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 并主动选择苦修, 那么他们的行为则不应该是世俗意义上的逃避, 而是一种自我精神的救赎。莱辛为探索人类救赎的途径, 曾经求助马克思主义, 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苏联的集权政治使得莱辛转向个人的救赎之路。莱辛笔下的疯癫形象便有了自我救赎的西方“圣愚”的特征。莱辛承袭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创作方式, 将小人物和边缘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 演绎存在他们身上的“圣愚”精神。
三、现代社会的圣愚
圣愚现象源于疯癫的现象。疯癫行为源于基督教现实准则的自我贬义和舍弃世俗。圣愚通常是以与世俗意识相悖的形象出现的。传统中的圣愚经常为赤身裸体的苦修者, 他们不管世俗的反应如何, 始终我行我素, 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为。俄罗斯经过前苏联社会主义的过程, 似乎在数量上圣愚有所减少, 但是作为俄罗斯的民族特征, 圣愚精神已经转向一种隐藏的另类方式出现在文学文化中。莱辛在三篇小说《《吾友朱迪丝》、《对话》和《到十九号房》中, 塑造了三位现代意义上的圣愚:他们努力保持者独立的个性;自愿地隔离自我远离他人;逃离感官享受, 选择苦行僧行的隐修生活;最终以放弃肉体的方式获得终极的精神自由。
首先, 三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对世俗的诱惑进行坚决的抵制:不仅在行为上, 而且在思想上。朱迪丝说:“人该保存个性, 你们说是不是?” (1) (莱辛, 1978:200) 她坚信:“要是我不让人家管的话, 没人能管我的闲事” (215) ;《对话》的男主人公拒绝了女人的邀请, 因为他是一个“坚守自己的意志” (2) 的人 (51) ;《十九号房》中的苏珊乐于将一切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下, 不管外界的风暴如何, 她都保持“一切平安无事, 井井有条, 对, 无半分差错” (91) 。现代圣愚拒绝任何情感的羁绊, “他们没有亲情, 不懂得接受亲情;他们没有家庭, 也不能够进入家庭生活, 一生漂泊;他们不仅是世俗伦常这种的放逐者, 而且是精神上的自愿放逐者。因为只有切断世俗之根, 才是救赎的终极途径” (王志耕:77) 。朱迪丝曾经在世俗的压力下与意大利男子卢格有过交往, 但是她对这种关系极为不安, 因为她停留在意大利的原因只是因为“那只猫” (214) , 她无法忍受人类违反猫的天性的行为。或者说她可以对动物的生命关注, 但对于自己的作为人的属性则拒绝任何导致家庭亲情的束缚的可能性, 她在他人的惊讶中迅速离开意大利, 从而中断世俗为她铺就的走上所谓“正规的”道路;《对话》的男人自豪地宣布自己是与世俗隔离的, 他接受她的朝拜, 他如同苦修的圣愚一般, 在高高的阁楼上远离尘嚣, “我不会去虚伪的做做……我不懂感情” (46) 。他不会走出自己的狭窄的精神的空间, 对他而言, 孤独的欣赏冰冷的天空更能使他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已经进入了婚姻家庭生活的苏珊则能宁愿一遍又一遍地选择一个龌龊的旅馆也不愿回归家庭。他们一直行走在路上, 在心灵的流浪中寻找上帝的福音。
不仅是拒绝情感的陪伴, 现代圣愚也拒绝现代社会中泛滥的感官的快乐。二战之后的欧洲乃至世界掀起更疯狂的放纵热潮。法国在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留下的最重要遗产也许是社会道德风气的彻底改变, 人们已经不再受基督教教义的约束, 都寻求欢乐权、妇女获得解放、同性恋关系得到社会认同、黄色淫秽问题被一般性看待, “多元情爱、多头结合和多边忠贞”成为时尚。莱辛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复杂矛盾都可以从性中表现主来” (Doris Lessing1973:154) 。因此, 对于感官的诱惑、对性爱的快乐的完全弃绝, 转而主动选择一种严酷的存在方式成为现代圣愚们的特征之一。朱迪丝拒绝贪恋她身体的卢格, 《对话》的男人拒绝深爱他的女人, 苏珊自觉放弃那个曾给她安全与慰藉的男人的身体。不仅如此, 圣愚着们在纷扰的世俗中保持或选择自己的苦修之处。朱迪丝身材完美, 配上一件名牌裙子, “身上所产生的形象, 除了古典的, 当然不会有别的, 或许是像女神戴安娜, 刚打完猎回来, 一身轻松?又或是像个知识水平较高的山林女神, 选择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度过一个下午?” (200) 然而在叙述者的惊叹中, 朱迪丝又穿回她“脱下的灯芯绒旧裙子和毛料衬衫”里, 脸上丝毫粉黛不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 朱迪丝的“房子残旧, 暖气设备恶劣, 家具又旧又丑, 破破烂烂, 摇摇欲坠”。在世俗的眼里, 这一切都是与她的身份格格不入的。《对话》的男人选择的居住地是一个非常小的房间。“因为永远挂着深蓝色窗帘而更加幽暗。紧挨着一个堆满了各种书籍的书架旁边的窄窄的小床在散发着黄光的忽明忽暗的床头灯的笼罩下, 让令人窒息” (54) 。拥有豪华别墅的苏珊更是选择了那个丑极了的房间, “只有一个窗子, 挂着薄薄锦织的绿色帘子, 一张三英尺又三分之一的床, 罩着一张廉价的绿色缎子床罩, 旁边有个煤气热气炉, 装上让客人自己放钱的咪表, 此外还有一个柜子, 一张绿色的柳条扶手椅” (112) 。传统的苦修者或是在山林或是在沙漠远离尘世的地方苦修, 莱辛的主人公选择的是现代社会的更艰难的苦修。这或许是真正的宗教意义上的苦修:模仿基督的虚己, 自愿放弃一切, 极端禁欲和谦卑。
四、心灵的救赎
多丽丝·莱辛的一生都在探寻人类真正心灵得到解放的途径。她的生活经历广泛, 致使她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写作题材。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地位、种族矛盾和种族歧视、20世纪国际社会的诸多政治焦点问题, 如美苏冷战、原子战争、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少年暴力、共产主义和世界革命等都是她描写的空间。莱辛在写作期间始终关注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问题。回归圣愚是莱辛在人类灵魂的归属问题上的一个建议, 是对理性知识对人类精神摧残的一个控诉。在三篇小说中, 莱辛的一个主题是:超越世俗知识、超越科技理性、回归人类的最高理性———痴愚。为增强主题的鲜明性, 莱辛在塑造现代生育的同时, 采用客观世俗的角度描写理性主义的牺牲品, 从而证明现代圣愚作为人类未来的身份。
从表面看, 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对现代科技知识的继承者:朱迪丝本人是一个无神论者, 在牛津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话》男对女人的嘲笑:“你靠着祖先的残羹冷炙生存, 也保守者他们的故纸堆中的观念。”说明他一定是有着“先进的”知识的人;而女人则是强忍住眼泪, 因为“眼泪是被禁止的” (49-50) , 苏珊与马修的婚姻“是以理智为基础的”。因而, “其实用不着使用那些夸张的字眼, 什么‘不忠’、‘原谅’等。理智不准她使用这些字眼, 理智也不准她吵架、闹别扭、发脾气、冷战、恶言相对、哭闹、尤其是不准她哭” (94) 。他们明白, 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现代理性的驱使下, 物质和精神形成了一组对立关系:被现代人所推崇的知识理性和情感的发泄———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对立产生了古希腊的悲剧, 现代社会中理性和情感的独立则必将导致个体人格的分裂。朱迪丝在与卢格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点都不是自己了”, 情感上她渴望承袭原罪感———那是拯救的唯一希望, 但理智要求她去除原罪只存有现代社会中的罪恶感。《对话》男极力否认情感的力量, 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只在太阳底下嗡嗡叫的苍蝇”。《十九号房》开篇之初, 莱辛就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理智发挥不了作用的故事” (88) 。苏珊作为世俗社会中的典型的知识分子, 力求将一切控制在自己的理性意识之下, 但是一旦情感出现之时, 她就立刻感觉到了自我的分裂, 她的“灵魂已经不属于他自己了” (95) 。在理性与情感的对抗中, 情感就像是一个魔鬼, 不断出现, 惊扰着无能为力的苏珊, 使她无法对抗, 无处逃避。
分裂的自我在理智的指挥下选择逃避, 但是理性地逃离到孤寂之中并不能使他们回归那个原来的自我, 相反却将他们引向进一步的分裂及至最终的毁灭。“生命像沙漠, 一切都无意义” (93) 。朱迪丝身体垮掉了, 她臃肿不堪, 脸色苍白, 一副病态。《对话》男很明显病入膏肓, 精神上他无法期盼能够“回到旧的美好时代”。苏珊更实践了Karl Menninger所说的“自愿的自我剥夺就是一种慢性自杀” (Menninger 1959:384) 预言———她打开了煤气, “漂入黑暗的河流中” (124) 。科技理性强制“错误的二元的对立” (Lessing 1994:24) , 尤其是将理性与情感对立开来的终极结果的就是人类人性的分裂。莱辛正是从世俗的层面再次证明理性的恶果。
现代社会发展后期, 人的存在方式呈“碎片化”状态, 时间不再连续, 空间可以倒转, 大历史消解, 英雄不再, 小人物成为历史进程中的主角。这为圣愚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因为圣愚能够“超越了思想与事物之间必须遵守的逻辑关系, 对他来说, 现实性是绝对的, 思想也是物” (王志耕, 2013:118) 。“终极自由”是圣愚毕生的追求。正是世俗的享乐, 肉体的羁绊阻碍了人的追求过程, 因此, 圣愚舍弃了身外之物, 例如锦衣玉食 (俄罗斯民族中的真正的圣愚很多出身于富贵之家, 在他们舍弃了财富之后, 才成了圣愚, 参见王志耕老师的《圣愚之维》一书的附录) 。对他们来说, 只有每时每刻都尽全力生活, 才可能实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意义。莱辛在三篇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的碎片化的记忆的书写, 理智与情感的对立, 否定世俗意义上的整体性。她以苏珊的最后的“疯狂”的自杀指明人类走向救赎的道路, 即回归圣愚的自由, 获得心灵的最终的救赎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Lessing, Doris.The Temptation of Jack Orkney[M].London:Flamingo, 2002.
[2]Lessing, Doris.A Small Personal Voice[M].London:Flamingo, 1994.
[3]Lessing, Doris.“A Conversation with Doris Lessing”by Florence Howe.Contemporary Literature[J], 1973:154.
[4]Menninger, Karl.A psychiatrist World[M].New York:Viking, 1959.
[5]多丽丝·莱辛.傅惟慈等译.另外那个女人[M].浙江文艺出版社, 1978.
[6]多丽丝·莱辛.陈星, 译.这是老酋长的国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7]米歇尔·福柯.刘北城, 杨远婴, 译.疯癫与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关键词:陆游诗歌;爱国主题;表现形式;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78-02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终生主张收复失地,昭雪国耻,抗战到底。他现存的九千多首诗中,鲜明的特色是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歌多方面表现了一个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有志之士的热情、愤慨和抑郁之情。除了爱国主义诗篇外,陆游描写农村风光、风俗人情、自然景物、个人情愫的诗也各具风采、生动感人。陆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为:1、直抒胸臆,托物言志;2、借景抒情,以梦抒怀;3描写细腻生动,清新优美;4、擅长七言诗,对仗极工整。其艺术特点:1、他的爱国诗篇植根于南宋现实土壤。因此他的诗运用了现实主义方法,风格近视杜甫。2、充满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梦境和想象来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因此,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3、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精炼自然。诗歌风格气势奔放,境界壮阔。4、体裁方面,兼长众体,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
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抗敌复国的爱国主题
1、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南北分裂。是陆游爱国诗篇的主旋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卒于1210年,终年86岁。陆游生当南宋多事之秋,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因而他的童年是在战乱、流亡生活中度过的。从小受到父辈们抗金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立志要“扫胡尘”、“清中原”,为统一祖国而斗争。他青年时代就变姓名,学剑术,读兵书,结豪杰,积极宣传北伐主张。三十岁左右,陆游即以“喜论恢复”而知名,并因此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坚持夙志,毫不退缩,大声疾呼抗敌复国。宋孝宗隆兴年间,陆游出任枢密院编修管,热情宣传抗金主张,积极支持张浚北伐,提出了定都建康(今南京),固守江淮,攻取山东,收复中原的建议。不久北伐失败,陆游也被投降派加上“交结台谏,鼓唱事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职回家。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征召,从夔州来到汉中,任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干办公事兼谏法官。在职期间,他披铁甲,跨战马,执长戈,奔驰于秦陇岐渭之间,查勘地形,了解民情,并亲临前哨大散关和骆谷口等地侦察敌情。他认为汉中地区形势险要,军民抗金斗志很高。他向王炎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但陆游的意见未被采纳,不久王炎被召回杭州,幕府解散,陆游北伐的希望和计划破灭了。他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汉中,南下成都。从此,陆游再没有机会走上抗金前线,但他却以诗歌作为武器,表达自己坚持北伐,反对投降,渴望祖国统一的理想和决心。
陆游热爱祖国辽阔的土地,雄伟壮丽的河山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他深情地歌唱:“四海一家天历数”(《感愤》),“幅员万里宋乾坤”(《夜读东京记》)。他热烈地赞美:“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太行天下脊,黄河入昆仑。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哀北》)。对于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予以崇高的评价:“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所有这些,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鼓舞着他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斗争。
陆游的爱国情操终生不渝,老而不衰。他早年即立下“一生报国有万死”的志向,有着“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的豪情。步入中年之后,诗中更洋溢着恢复中原、洗雪国耻的献身精神: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金错刀行》)。即使到了古稀之年,仍然豪情横溢,爱国热情丝毫未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陆游临死前写的绝笔诗《示儿》既是诗人一生思想斗争的总结,也是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影响深远的名篇:“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由此可见,陆游对祖国怀着多么深厚的感情,他真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2、反对屈辱求和的和戎政策,揭露南京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是陆游爱国诗篇的又一重要内容。
南京时期,投降和反投降的斗争十分激烈。主战派反对割地求和,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投降派掌握着朝政大权,他们唯金人之命是从,镇压抗金远动,迫害主战派代表人物,制造了一桩桩“爱国有罪”的惨剧。陆游一生与南宋投降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因此而遭到排斥和打击。诗人曾说:“余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剑南诗稿》卷21)。他把诗歌当做匕首和投枪,掷向投降派:“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夜读范致熊<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在另一首《追赶往事》中,他这样写道:“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吴出江左,新亭对注亦无人”。这两句七言绝句,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南宋初年黄潜善、汪伯彦和秦桧之流结党营私,排斥主战派将领宗泽,陷害民族英雄岳飛,出卖中原河山与人民的罪行。诗人指出:投降派不止秦桧一人,而是一个反动集团。这些无耻的“公卿”,为虎作伥,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自己却逃到西湖的花天酒地中寻欢作乐去了。陆游愤慨的予以谴责:“巨浸稽天日沸腾,九州人死若丘陵。一朝才得居平土,峻宇雕墙已遽兴”(《读夏书》)。祖国大地横尸遍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恃和求安,劳民伤财,建筑高屋广宇,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在这黑暗的岁月里,多少爱国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了宝贵的时光:“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陆游在诗中唱出了广大军民对“和亲”政策的愤恨:“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淝淮,异域视京略”(《醉歌》)。这些诗句矛头直指卖国集团,笔锋犀利,毫无隐讳,充满怒发冲冠的爱国情绪。
淳熙四年(1177),陆游在成都写了乐府古题《关山月》,对南宋统治集团从“隆兴合议”以来,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二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首诗就题意而生发,采用对比的手法,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概括了当时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与投降派的矛盾。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斥责了南宋统治者求和苟安,不修武备,沉湎声色的种种罪恶,抒发了戍边战士报国无路,虚掷光阴的愤懑,表达了中原人民垂泪忍死,渴望恢复的痛切心情。全诗借景生情,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倾述着诗人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憾恨。
陆游的晚年,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党同伐异,互相倾轧。陆游对这种争权夺利的斗争表示强烈的不满:“荥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北望感怀》)。陆游积极支持“开禧北伐”,对主持北伐的韩侂胄采取鼓励与合作的态度。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攻击和污蔑,但诗人骨硬性傲,决不屈服:“宁为雁奴死,不作鹤谋生”(《古意》)。“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感事六言》)。这些光焰万丈的铿锵诗句,正是他对投降派的坚定回答,更是他一生反对投降主义的总结。
3、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陆游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现。
陆游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盼望北伐,要求解除民族压迫的动人诗篇:“遗民世忠义,泣血受污胁”(《登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常常北望中原,扼腕悲歌,他和苦难深重的北方人民心心相连。对南方人民贫困、痛苦的生活,也有深切的感受。他同情贫民百姓的艰难处境:“凶年饥岁,虽贫富俱病,然富者利源至多,贫者惟守田亩,孰为当恤?视郡县之庭,鞭笞流血扭械被体者,皆贫民也”。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作了一些有益人民的事情。被免职后,回到家乡,和人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写下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如《游山西村》,表现了诗人由农村景色引起的欢娱之感和与农村人民的真挚情谊。诗人不遗余力还时常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山村经行因施药》)。可见陆游受到了人民的欢迎。他对农村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并写了一些反映农民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的诗篇:“农事初兴未苦忙,且支漏屋补颓墙。山歌高下皆成调,野水纵横自成塘”(《农桑》)。“北陌东阡有故墟,辛勤见汝昔营居。豪吞暗蚀皆逃生,窥户无人草满庐”(《太息》)!农民群众终年辛勤劳动,但却不得温饱,无以为生,被迫逃亡他乡,留下的只是短井残垣。诗人面对这一惨淡景象,不禁倾泪叹息。陆游晚年穷居山阴,对贫富悬殊的现实有着更直接的感受,他把所见、所闻、所感付诸诗篇,其中《农家叹》、《秋获歌》诸作,都是农民深受残酷剥削,以至无以为生的现实记录。陆游关心人民,同情人民,他接受了人民的教育,又以自己的作品来鼓舞人民。
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陆游一生热爱生活,创作勤奋,现存的九千四百多首诗中,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爱国主题的张扬和对生活情境的歌咏。他的诗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主要表现为:
1、直抒胸臆,托物言志。
如《书愤》,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气如山”的雄心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闷、失意、悲怆化作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卜算子•咏梅》,诗人借咏梅以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2、借景抒情,以梦抒怀。
如《关山月》,全诗以淡淡的月光为背景,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不同人的境遇和心态,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和戎”国策的罪行,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为国效力。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3、描写农村风光、人情风俗、自然景物、个人情愫,都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如《游山西村》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临安春雨初霁》抒写对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沈园》二首是陆游爱情生活的写照。这两首“绝等伤心之诗”虽数量不多,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4、陆游兼长众体,各体俱工,更擅长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如: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的七言古体诗《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起伏,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看似奔放实则谨严”(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七律《游山西村》以平易晓畅的语言,整饬谨严的章法,描写山中景物社日风光,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的深厚情感。陆游的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永,其代表作《剑门道中遇微雨》字句清丽,情绪深婉,意境高远。陆游诗中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刘克农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陆游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剑南诗稿校注》卷一四),“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登赏心亭》,《剑南诗稿校注》卷一○)。正因如此,陆游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颇受人们的喜爱。
三、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
1、他的爱国诗篇,植根于南宋的现实土壤,因此他的诗歌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风格具有杜甫沉郁悲凉的一面。
2、充满对理想的强烈最求,往往通过梦境和想象来抒发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因此,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但又不像李、杜诗那样雄奇莫测。
3、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精炼自然。诗歌风格气势奔放,境界壮阔。
4、体裁方面,陆游兼长众体,各体俱工,更擅长七言诗。
综上所述,陆游诗篇内容丰富,思想性强,风格豪放悲壮,充满爱国激情。他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和人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为反对民族压迫和投降主义,为祖国的统一斗争了一生。诗歌的爱国主题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就诗歌强烈的爱国激情而言,这样的称颂陆游是当之无愧的。另外,陆游诗歌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他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掘素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鱼虫,无论是农村风光、人情风俗,还是书斋闲情、隐逸情趣,他都写得细致入微,优美生动。陆游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诗歌语言简练自然,造诣很高,内容扎实,感情充沛,表达清晰,作品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亲切感人。他的诗风对后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姚鼐说:“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變境亦多”(《今体诗钞序目》),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187―199.。
这条路你我相遇,相知,昨日的小雨,泥泞了这条绵延的小路。
听说,路的尽头是海,于是
我不再吝惜我的鞋子。
你伫立在昨天那个路口,走过那摄魂的芳香,走过那温情的眸子,慢慢地……
留恋的不是那这雨里的花折伞,而是
伞底下的那个姑娘。
这美丽的姑娘,你轻轻的一笑,对于我,于这条绵延的小路,好比神灵的施舍。
寒雨一滴一滴,汇成路边的小河,我跪在雨里,乞请灵魂的原谅。
小河啊,小河,你能否流进大海?
就请你捎上我的梦吧,回头遥望来时的路,凄冷的小雨
朦胧了我的眼睛。
我感激这泥泞了路的小雨
在从没有想过的归途上
写下了我的足迹,踩着来时的脚印,沿着这绵延的小路,我下定决心
一个新的生命
给心灵的窗口送来了春风趣语
给肃立的文字插上幽默的翅膀
给活跃的语言列队成行
给你生活空间扮装多彩
她如甘露在大地布撒
让大众心里开遍美学之花
用新的.姿态支撑起又一片文化园地
把喜怒装在心里再向火山一样喷发
如晨曦之光照带来了彩云
蓄意扩张的意境把真理摆放
把情感的日子凉晒,再折叠收藏
为相思的人守在他(她)的书房
哪能说我的身价是纸
载有的情敢值千金
我们有着渴望
情感交流的文化长河
多想踏着你的脚步,
去每一个向往的地方。
多想追随你的`足迹,
看每一处优美的风景!
多想陪伴在你的身边,
帮你驱赶所有的忧愁。
多想给你一些分担,
不让你每天如此辛苦!
多想我想你的时候,
你也正在想我。
不为花前月下的浪漫,
只为一份难舍的情愫。
都说,
高山流水遇知音;
为何,
相知越深却需要挣脱?
本来,
可以与风花雪月无关;
为何,
不能两情相悦?
真的,
可以放下吗,
不是那样的铭心刻骨?
你在,
到处都是风景;
你走,
从他们给予我生命开始
我便收获了父母的爱
总是向他们索取却从未说过谢谢
直到长大以后才明白他们的不易
原来,亲情是无私的.
有一天,我偷偷溜进了网吧
他们像豌豆射手一样向我开炮
原来,亲情也有严厉
从她给我的第一块糖果开始
我便结识了我最好的朋友
快乐的事想跟她分享
难过的时候向她倾诉心肠
原来,友情是甜蜜的
有一天,我们因为一件事产生分歧
我固执地转头一言不发地往回走
原来,友情也有痛苦的时候
从他给我的第一个拥抱开始
我便认定了我的一生
冬日里温暖的手掌,考场外认真地等待
无助时坚实的肩膀,吃饭时为我夹的菜
原来,爱情是幸福的
有一天,我们因为吵架固执地不理对方
我内心汹涌却孤单得想要去逃亡
原来,爱情也有离殇
人生就是旅途
我在旅途中成长
亲情、友情、爱情
父母、闺蜜、恋人
经历了方知珍惜
看透了才懂放弃
旅途中,磕磕碰碰跌跌撞撞踉踉跄跄
但只要有人疼有人爱有人懂得
我始终相信
雪,
难忘的冰心啊,
是寒冷的凝华,
是不久的飞梦。
没有雪,
世界都会把你想念,
虽然,有天寒气冷,
阳光,也把你化掉。
因为,
寒冷,有更长的梦---
仍然,
留着雪的梦想。
有风,吹不走对你的记忆。
有海,淹不没对你的回味。
吸空气一口,有你的气息。
含清水一嘴,有你的韵香。
想你的`风姿,念你的净魂。
纳一腔情啊,牵我的萦肠---
有美丽雪花,抚我的脸颊。
有迅速装点,撼我的心房。
欣赏---银色的盛妆。
见证---洁白的灾难。
等着你---
拍拍身上刚从菜园里沾来的泥土
老人挺了挺腰身,眼睛干涩成一条缝
头上几只鸽子吹着风哨
等待和念想顺势起飞
一株老草弓着身子,晃动,呼应着她默念的佛语
身旁的老杨树也热心肠地伸长了脖子
孩子们都好着呢
老人,老草和老杨树异口同声
风穿过声声叹息,一半儿是甜的.,一半儿是辣的
还有一些是需要流着泪的
徘徊的脚印愈发深了
皱纹深处的秘密愈发浅了
很久以前的故事在念念不休里生长嫩芽
唯有发迹的雪,绚烂得让人心碎
那些日子宛如水中倒影
花儿绽放的时候,
也是你最美的时候;
微风轻抚你的时候,
暗香送给我一阵阵问候。
明媚的阳光融入你明媚的`笑脸,
也是我灿烂的时候,
雨滴落下的时候是我心疼的时候。
在忙碌的时候更要爱惜照顾自己,
匆匆的我和你,
匆匆都遗忘了彼此的相拥零距离,
在你辛苦的时候期待的问候,
等待的是黑屏的伴奏。
多想听听你的真音,
但想多的我怕铃声影响你的发挥,
声音让你成不了精英。
当你结束的时候,
需分享庆祝的时候,
我在应酬的头昏中睡够,
一梦千年的守候,
一双冰冷眼的心虚的低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朝朝暮暮的日日夜夜,
让我们如同左手与右手,
都紧闭的如同握紧着的拳头,
碰在一起都疼痛难受;
唯有彼此都张开双手 ,
让手的心与心紧贴,
才能感受彼此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