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分析:高考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精选10篇)
一直以来,现代文阅读因为较难把握,在语文卷中是较容易失分的地方和多数学生的软肋。但是在 高考 语文卷中,除了60分的作文外,现代文阅读是份量最重的,有30多分,占到整个试卷的五分之一。
近日,笔者采访了济南中学高三语文组的黄运修老师,黄老师针对 高考 试题的情况,详细介绍了处于一轮复习中的学生如何应对现代文阅读,争取在最终的 高考 拿到更多分数。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一般有科技说明文阅读、社科类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三类形式的文章。黄老师告诉笔者,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认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评价、判断、推断的.能力,总结起来就是理解、分辨以及抽取、推断两种能力。
就考察形式来讲,一般包括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作者所表达观点的理解和体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归纳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
黄老师表示,现代文阅读的内容总是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科技说明文的内容,往往比较前沿,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陌生,单纯的猜题、押题等方式根本不可行,重要的是平时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多阅读一些好的、典范性的作品,时常翻阅一些杂志和报纸,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除了基础能力以外,现代文阅读总有一些固定的技巧,比如通过做题可以归纳出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行文结构。一般文章的行文结构往往是先介绍一种事物,然后对其进行解释,紧接着介绍人们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最后对事物进行前瞻性分析。
在看到文章以后,首先应该迅速浏览全文,弄清文章的体裁和大致意思,这样对后面做题会很有帮助。标题是最重要的信息,很多时候通过标题就可以知道文章的大意,如果文章末尾还有注释等,一定要注意阅读,这些注释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一般情况下注释会标明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根据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就可以对文章有大致把握。
把握了文章整体框架后,接下来开始正式答题,首先要看每一个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以后,找到相应的段落,进行浏览扫描,来寻找最终的答案。笔答题要注意答题方式,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要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有字数限制或者要求归纳,就必须通读全段或全文,然后尽可能将观点流畅地表达出来。
黄老师还表示,题目都是整体上来设计,一般都是由浅入深,做题时应该从第一道题开始,循序渐进地做,同时注意前后之间的参照和联系,从这些关联上得到某些启发,更好更准确地得出答案。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高考改革,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考试改革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1.注重语感,知识的考查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2.整体测试与局部测试相结合,加强整体测试;3.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加强综合测试;4.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相结合,更应注重主观试题;5.加强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这些观点对语文高考试题的命题具有指导意义。“考试设计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方面: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量化,即如何评分。”语文高考最重要的问题是“考什么”。本文通过对2010~2012这三年全国各省市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分析和反思,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对未来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遵循科学合理的命题原则
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高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命题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语文试卷命题的科学性、语文高考命题的质量以及高校选拔学生的质量。因此,树立正确的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理念,实现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在科学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一)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命题理念
高考不仅关系到高校选拔学生的质量,而且也与考生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只是高考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也足以影响整个高考。因此,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一定要秉承科学合理的命题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命题指导思想。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语文课本中有些固定的知识也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使得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已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认识社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让自己在社会中取得较大进步,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拥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超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语文高考现代文命题也应立足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观点,使考生成为独立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坚持“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命题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若离开学习过程,那么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就难以转化为语文能力,所以过程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假若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学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维度是互相统一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也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也应该立足于三维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交融,整合为一体,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评价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了解考生的学习态度,全方位地定位考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试题选材须慎重,突出人文性、时代性和广泛性
通过对多套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分析,发现其选文主要采用以下文体:论述类文本,以社科文为主;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文本,以新闻和人物传记为主。
(一)材料选择要突出人文性
选作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章必须符合文质兼美、适合命题和适合高中生阅读等条件。命题者在选取阅读材料和设置试题时,应当做到心中有考生,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选择现代文阅读材料中来,选择考生接触较多的材料,这样才能更科学地測查考生的语文能力。选文材料涉及的阅读面应以课程标准为主,其难易程度要符合考生阅读的实际水平。
首先,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言材料要体现出人文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主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现代诗以及新闻、演讲词,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符合阅读鉴赏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现代文阅读因其自身具有的民族性、时代性、文化性等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折射着强烈的文化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最重要的一种试题形式,承担着引导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应尝试选择多种文体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材料,而不应仅拘泥于小说、散文。语文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语文课程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意义。所以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材料应选择具有较高人文内涵的文本,以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
(二)材料选择要突出时代性
nlc202309090656
当下,国家和社会,都快速地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稳步发展。高考改革也应在发展中反思,在发展中前进。具体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上,其选文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考生生活实际,使高考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笔者通过统计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材料,发现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以社会热点如环保、社会道德、生态等问题作为论述对象,且这类文本选材的比重在逐年扩大,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社会以及人类命运,旨在让考生意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强有力的时代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这样的选材既把语文高考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也体现了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赋予了其生命。
(三)材料选择要突出广泛性
选文要增强其广泛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现代诗以及新闻、演讲词,而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最主要的文体则是:论述类文本以社会科学类文本为主;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文本则以人物传记、新闻、访谈录等为主。这样的选文方式就给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设定了不科学的导向,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只重视这些文体的教学,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化和模式化;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也会有意识地加大对这些文体的阅读,而忽略其他文本。而语文高考是要全面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显然这样的选文方式并不能实现考试的目的。因此,应扩大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范围,不仅能全面地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还能科学地引导日常语文教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背景下,选取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时,还应缩小作家的地域限制,把世界上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作为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打破中国作家的文章统领大局的局面,体现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性和广泛性。
三、适当增加探究题,突出试题的开放性
(一)考点设置应注重科学性
在阅读试题考点的设置上,应更多考虑与文本特质相关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科学地设置试题。比如社科文阅读材料应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逻辑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为主。在题型上,则应更加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多出探究题,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在2010~2012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干设置:“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两项是)”“下列推断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是”……使语文试卷语言生硬,表达方式死板,将考生的思考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所以,科學合理地设置考点在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中尤为重要。
(二)试题设置需突出开放性
目前,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增加了较多的探究性试题。探究性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角度多样,扩大了考生发挥自身水平的空间。探究性试题可以考查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让考生根据文章彰显的文化价值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启发联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改变自己既定的思维模式,自觉探究,主动探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当然,这样的开放性试题在答案的设置上也要求多元化。所以,在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要加大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其不仅能检测出考生的语文能力,还能激发考生的创造力。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对话:有时会在睡梦中哭醒
邱敏
①记者:做救助艾滋孤儿这件事,你最大动机是什么?
杜聪: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托孤的感觉。有一次我到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哭着扑过来,苦苦哀求救救她那个患了艾滋病的年仅8岁的儿子。村外农田里的一座新坟头是属于因艾滋病而去世的这个孩子的爸爸。我强忍泪水对那个几乎绝望的母亲说:也许我没有能力为你的儿子做些什么,但我要确保你的女儿能有读书的机会。
②记者:你刚刚说到,开始救助之后,你经常在失眠,在睡梦里哭醒,你自己的心理状态怎样?需要求助心理医生吗?
杜聪:每一次去那些村庄都会在心里积压上一层负担,一层层积起来,解不开。所以朋友说我应当去看心理医生,但我一直没有去。调适自己,不断排解,我喜欢散步。我没有xx信仰,但记得1997年的时候去xx旅游,藏传佛教中有两种法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慈悲,我很受启发。
③记者:你的救助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其实去了很多的地方,被拒绝了,碰钉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其实我们做的工作,中央政府是非常支持的,但地方上有一定的阻力。
④记者:面对这么多困难,你想过放弃吗?
杜聪:确实有时候觉得,为什么要则辛苦做这个工。有一年我们为了赶路,坐了一个晚上的车,而且那个冬天很冷,整个晚上都在车里面颠簸,而且又是我的生日,我也想念我自己的家人,也是在赶路,很冷,又冷又饿,又是春节,我就哭起来了,觉得我则辛苦到底是为什么?但想起那些坚强地面对人生逆境的孩子们,我对人生亦变得更积极乐观。那些孩子真的很坚强,家里最大的孩子往往就是一家之主了。
⑤记者:你有没有想过要做多久?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设想的(救助艾滋孤儿)是三年,但现在我们在做未来十年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真的很艰巨。我感觉身边的人都没能看到这一场火将烧到多严重,但我认为是很恐怖的。
⑥记者:我们看到丛飞的例子,会遇到一些道德水平不算很高的对象,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比较灰心的情况?
杜聪:帮助的人里有素质高的,也有不高的,所谓的农村刁民。但大部分我所接触的人都是很好的人。
⑦记者:你现在到处演讲,力图将社会对艾滋病的氛围有所改善,你不觉得以一人之力来面对整个社会目前现状,有一种”唐“吉诃德”的感觉?
杜聪:我经常举海星的例子,可能海滩上有成千上万快要被干死的海星,我们只能一个个把它们抛到海里去,可能对整个海滩上的海星来说,我们只帮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对于被我们抛回海里面的那个海星,它得到了百分之一百的帮助,也是因为我们的帮助它能活下来了。每一次讲座我都觉得是有效果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做一点点事情。
⑧记者:中国的NGO(民间组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你怎么看他们的发展,年轻人可以怎样参与这些民间组织的活动?
-
杜聪:中国的民间组织、慈善团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吸引人才,钱和资源都比较少。目前这一些小型的民间组织很难持续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刚毕业可能觉得民间组织工资太低了,其实只要每个人有点回报社会的心,可以做很多事情,小到给艾滋病孤儿们写封信。
附注:十年前,年仅29岁的杜聪已经是一位银行家,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哈佛的硕士,在华尔街闯荡的岁月,让这个年纪轻轻的xx人当上了法国一家银行的副总裁。十年后的今天,杜聪总是带着一大一小两个拉杆箱,穿行于艾滋村,本来略有洁癖的他,走进一个个破败的家庭,看着村头田里的一座座新坟。”我从来没见到这么大的苦难在这么小的地方发生。”于是,他辞去年薪百万元的工作,专职救助孤儿。四年里,他创办了智行基金会,已经让4000多名艾滋孤儿回到学校,其中已有400多个考上高中,超过100个考上大学。
(选自20xx年12月1日《xx日报》)
15.根据原文,按要求填空(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的字格)。(4分)
在访问新闻人物杜聪的过程中,记者在第①②节访谈中,开门见山直问杜聪救助的(两个字)、(两个字)问题;在第③④节访谈中,记者询问杜聪遇到的困难,了解了杜聪可贵的
(两个字)的精神;在第⑥节访谈中,运用的方法,推问最敏感的问题;最后两节访谈,记者以未来的前景结束访谈。
16.杜聪“有时会在梦中哭醒”。他为什么而”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17.记者用“唐”吉诃德”来比喻杜聪,其用意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赞扬。请你从上述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5分)
语 文
本试题卷共8页,七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B.嗜好 侍奉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慕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 ....D.溺爱 丽质 逆时针 匿迹销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添 骁勇 秣马厉兵 路遥知马力 B.描摹 肖像 白璧微瑕 信誉值千金 C.披览 缕析 远见灼识 细嚼出滋味 D.迁徙 熏淘 不翼而飞 海阔凭鱼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她 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 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 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 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 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 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 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这是一名禅语啊!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
(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 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 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 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
烈。
7.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
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
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
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
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8.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
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
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9.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
①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15.填空。(6分)
(1)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 》。
(2)日本作家 曾因《雪国》《古都》等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3)《过秦论》中“①,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 ”,评断公允:《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 潭清,③ ”,意境澄净:《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④ ”,情景交融。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 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
①②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ks5u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在我们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在我们倡导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时代呼声里,高考现代文选文不可能不考虑来契合这些时代精神。正如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论述类文本选择的材料是有关宋代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得以发展的时代背景的论述,一定程度上契合着时代对诚信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自觉。小说阅读选材的是《马兰花》,其中助人为乐、懂得感恩等主旨要素契合时代对友善、和谐价值观的诉求。而像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小说阅读选材是《塾师老王》,材料从反面切入,契合着时代之开放发展的精神,在开放的时代,要求所有成员都要具有开放的心态,自我封闭则会不合时代节拍,甚而走向自我的悲剧。卷Ⅱ传记阅读选材是《将军赋采薇》,保持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同步,又弘扬爱国的价值理念,时代气息非常浓郁。2016年高考,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呈现时代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将会更加特色鲜明。假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对发展理念的五个新关键词,都有自己具体深入的思考,在面对2016年现代文选文时将会感到亲切。这无疑是有利于我们阅读理解和试题作答的。
2016年现代文选材的另一个特点将是注重材料的理性色彩。论述类文本,归根到底,是议论文,而不是说明文。它讲究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即强调特定的观点是建立在特定的材料基础上的,它以“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为基本特质。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要求与规范,也是高考选择论述类文本优先考虑的原则。至于说它隶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这不是命题人考虑的重点。因为选择社科文,按照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它更能彰显语文试卷姓“语”的特点和个性。而选择科技文,则又可以契合高考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一样能找到理由。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继续将201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作为样题,在很大程度上能支撑上述我们的“悬想”。这种理性色彩,不止于表现在论述类文本。传记阅读抑或其他可能性的选材,也都将呈现鲜明的理性色彩。尽管不少教师或评者对《朱东润自传》的传记身份颇有“微词”或“异议”,但是高考实用类文本中的论述性仍会维持甚而加强。小说阅读仍将是文学类文本的首选,命题将更加着力于检查考生对小说内涵、形象和艺术魅力的赏析,继续鼓励考生对作品的语言、形象、技巧等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选文,从具体内容看,年年都有新变化;从文体特征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考生由做大量的模拟试题到作答高考试题,仍有不适应之处,这是两者之间的距离感造成的。在临近高考之际,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提高对高考阅读的适应能力呢?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给你支上几招,以便老师们根据这里的建议再开发适宜的课程,供学生考前强化训练。
一、文学类文本
1.“恶补”相关知识或原理。据我们对近几年全国课标卷文学类文本拟题特点的观察,觉得我们需要更新小说阅读的知识库。原本三要素分析,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新要求。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共有八个单元,分别讲授小说分析的八种知识,依次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2014年课标卷Ⅰ有题考到叙述。2015年课标卷Ⅰ有题考到线索(结构)。假如2016年课标卷考到结构的“突转”或虚构,我们不补充这些知识行吗?
2.强化场景意识。小说是分场景的,如2015年课标卷Ⅰ中的那道8分试题,问到马兰花“流泪”的意蕴。其实她的“流泪”都在场景的结尾,有场景意识就会更加自觉地去分析每一次“流泪”所在场景的内容,便于快速发现准确认知“流泪”出现的特定背景,从而把握人物的心情或感受。分析人物形象,也要涉及场景;有场景意识,就有了层次意识,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这里请看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的基本作答过程。为了讲解方便,我们以图表的形式再现如下。
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某语句或段落有什么作用
1、段落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
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2、句子或词语
句子本身或者其中有一个词语或短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是表达方式。将之揭示出来解释涵义再联系文章内容即可。
A、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指对象+特性
排比、反复: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所指对象+特性
夸张――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反问――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B、表现手法的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手法+分析(举例)+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突出特点,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
C、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描写:通过……描写+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议论:通过……论证+观点
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说明:通过……说明方法+对象+特点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三、原文替换类问题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四、语句品味和赏析类
1、句子:表面含义+深层含义
表面意义 表面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深层含义 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2、词语: “×”词好在哪里?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五、段意的概括和归纳
1、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说明文:说明、介绍+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 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 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u信,“她”字和“”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 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 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 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 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 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 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 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⑴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 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答案】(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家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4分)
【答案】(1)刘半家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2)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3)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4)“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两个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5分)
【答案】(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文章赏析(14分)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角度: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
①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①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角度: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③前后呼应。
【答案】
(1)
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
①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
①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2)
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
①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
①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
(3)
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
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豆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
一、合理的地方
第9小题。2013年全部考查实词,其中考查了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2014年也考查了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现象(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但是还考查了虚词(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这里“脱”是“假使、如果”的意思。)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普遍的现象,应该考查,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也应该考查,2014年增加对虚词的考查是合理的。
第20小题。2013年题:有媒体统计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总销量,发现前者的总销量远低于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度小说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2014年题: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4分)
■ ■
(从:跟随) (比:并列)
■ ■
(北:相背) (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比较这两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来,2013年题的内容与中学生有一定距离,显得有一点“飘”,而2014年题紧扣课本(《语文》必修1),并且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因此2014年题比2013年题更好。
第21小题。2013年题: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2014年题: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 ②必须原创; 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④不超过30字。(4分)
两年考查的内容都与课本有关,都对课本内容有适度的拓展。2013年考查的是句式与语境的关系,2014年考查用应用文文体表达学习内容。句式与语境的关系是合理、有效表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不大适合用来考查中学生;2014年要求写赠言,试题对赠言的写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只要对学习过的《论语》有一定的识记与理解,写出这则赠言一点也不难,而从命题人给出的标答(对联。对联也是课本中的内容)看,这个题目适合用来考查中学生。
二、不够合理的地方
第19小题。
2013年题: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2014年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19小题是唯一的探究题。探究题重在让学生“探究”。探究什么?一是对文本的探究,一是借此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究。2013年题涉及到了这样两个方面,而2014年题只涉及到对文本的探究。2013年题的阅读文本是一篇散文,2014年题的阅读文本是一篇小说,一篇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小说”,应该说2014年题较2013年题更有利于学生对社会问题、对如何做人的问题进行探究,然而命题人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社会问题的探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硬伤。
另外,2014年第二大题比较2013年试题,不论是在选文还是在拟题方面,也略有不足。2014年第二大题的阅读文本是一篇美学论文,其专业性程度远高于2013年的阅读文本,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试题的拟设也拐弯较多,给人的感觉是理解试题的内容比理解原文的内容更难,学生很难解答,而2013年的试题拟设得简单一些,学生容易解答。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2014年的语文卷,是一套值得赞赏的试卷。
高考试题应该如何出?有人说,高考试题是大学老师出的,目的是为了大学选拔人才。高考的目的是选拔,这个固然不错,但是也要考虑到考查对象是中学生,还要考虑中学语文的任务。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考查的内容不能超出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学语文只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高考试题就要在学生的认知能力内拟设,所拟试题最好能够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海试题只有三大内容,即阅读、名句默写、作文,这样拟设试题显然对学生认字、写字和懂得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文化知识等方面没有足够的考查。认字、写字和懂得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文化知识可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呀。全国试题在这些方面比上海做得稍好,但还不够。湖北试题做得就全面一些,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紧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是考试指南,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学生应该在不同方面达到的等级。如果试题内容超出了考试大纲,那就是主管考试的部门说假话,会对考试大纲的公信度产生严重负面影响。2014年的试卷所有内容都没有超出考试大纲;不仅如此,2014年考试大纲上新增的内容,如《孟子》的有关内容、对辛弃疾《破阵子》的识记,试题中都出现了。
2.紧扣课本。1、2、5、15、等小题的内容直接来自课本,20、21小题的内容与课本有关。紧扣课本是湖北高考试题的优良传统。像上海等地的试题,试题内容几乎与课本无关,从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看这样拟题似乎没有问题,但是高考还有学习指挥棒的作用,高考的考查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大部分学习时间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高考内容不涉及课本,或者涉及课本的内容过少,这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未成年人就可以不认真学习课本,甚至不学习课本。
3.回归“语文”,强调应用。中学语文的任务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与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须获得的两个终极能力,但是在中学阶段,学生仍然有识字、写字的任务,还须积累一些语文常识,这样就有必要在高考中考查这些内容,以督促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湖北省高考题对这些方面内容的考查,强调的是最普通最一般的东西,并没有出现偏题怪题,体现的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即使是对语法知识的考察,也是考查对日常交流中最常见语病的辨析。正确使用句子,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适当考查这方面的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第五大题语言文字应用题,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又考察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与考查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一点也不矛盾,更何况试卷的大部分篇幅仍然是阅读(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对文言文的阅读,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对文学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表达(作文)两大内容。
4.作文的“度”把握得非常好。高考作文应该怎样考?我觉得考察作文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表达能力又体现为思辩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考查作文来选拔学生,不是看哪些学生能够写,哪些学生不能写,而是要看哪些学生思辩更深刻,想象更精彩。这样考查作文的前提就应该是让所有的考生,至少是绝大多数考生有话说,而不是让很多人不知道怎样说,甚至说不出。2014年湖北作文题就能够做到考生“有话说”,即审题难度很低。作文题材料如下: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本题不论是从问者的角度归纳感悟,还是从答者的角度归纳感悟;不论是从留在山脚者的角度归纳感悟,还是从继续爬山者的角度归纳感悟;不论是从在山腰流连者的角度归纳感悟,还是从来到山顶者的角度归纳感悟,都可以得到紧扣材料的立意,写走题还真不容易。这就做到了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但是每个考生的感悟不可能是一样的,思辩的程度肯定会有差异,驾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肯定会有所不同,于是表达能力的差距就显现出来。
我们来看2014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材料。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对于思想深刻和表达能力强的考生来说,这道作文题能够让他们展现才华。但是这道作文题思辨性太强,哲学意味太重。对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和对方式方法与目的的关系的论述,恐怕不少学生很难把握好。这样的作文题不大适合中学生,让大学生或者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来写倒是不错的。
总的来说,201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是一套优秀的语文试题,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既有利于大学选拔人才,也能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对激励、指导中学生学习语文是有帮助的。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 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 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 《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 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 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 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 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 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 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 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 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 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 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试题分析:高考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推荐阅读:
2023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地理试题10-28
现代文结构的试题考查10-06
济南中考语文试题09-13
衡水中学语文试题10-20
四川中考语文试题12-01
高考文综仿真模拟试题07-23
2024年高考文综试题海南09-09
宁夏2011高考文综试卷及试题答案07-02
2018年高考全国卷适应性文综政治试题11-19
2024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09-17